-
1 # 超快爸
-
2 # 尋漫古今
高宗殺岳飛原因有三:
其一,與金議和(主要因素);宋高宗其實並不是我們說的完全的懦夫,他也曾有收復失地的雄心,也曾力主抗金,可以從他將秦檜貶為庶民,表示永不敘用就可以看出來,但隨著長年和金征戰,敗多勝少,高宗心態已經發生轉變,雖然岳飛收復襄陽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高宗並不相信岳飛能夠完全收復失地,態度又轉向求和,所以又重新啟用秦檜為相,秦檜利用曾經被金俘虜,又被放回的經歷,他從中牽線搭橋,與金和談,而金朝統帥完顏兀朮完全把準了高宗的心思,完顏兀朮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故高宗為了苟和,就捨棄了岳飛;
其二,高宗與岳飛無私交(根本因素);高宗也曾一度重用岳飛,(岳飛32歲建節,有宋一代最年輕的節度使)也知道岳飛一心報國,岳家軍軍紀嚴明,戰鬥力極強,但岳飛長年統兵在外,和高宗並沒有很多交流的機會,所以自始至終他們沒有建立私交,並不互相瞭解,同時岳飛本身也是剛正不阿的性格,不會做什麼溜鬚拍馬,阿諛奉承的事,所以高宗一直並不完全信任岳飛,又被求和派秦檜一干人慫恿,為了與金議和,自然就犧牲掉岳飛;
其三,岳飛太正直(次要因素);說出這個理由可能大家覺得好笑,但就是如此,岳飛太乾淨,完全不是武人愚、貪的形象,跟中興四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他正直,博愛,他不貪財,不續妾,完全近乎完人,自古“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秦檜一干奸臣知道岳飛根本看不上他們這些求和派,他們也更無法控制收買岳飛,所以他們一定要岳飛死,最後只得用奸計,逐步奪取他的兵權,分解他的勢力,用莫須有的罪名加害他(反觀同為中興四將的韓世忠得以善終)。
最後,我想說一個不太恰當的觀點,正是岳飛的正直害了他自己,“自古成大事者,莫不需洞察入微、審時度勢、因勢而為,一味矇頭苦幹,不慮世情、不知變通,莫不行差踏錯,至上下不和、內外不一”,簡單的說,就是要跟任何人搞好關係,君子如此,小人,奸邪更應如此,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聰明的人,“欲謀國,得先謀身”,而岳飛顯然沒有認識到這點。
當然,岳飛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岳飛的故事傳誦千年,每次看到、聽到還是充滿感動,如星星之火,耀華夏民族之魂;如點點微光,驅世道人心之弊。
風波亭下柳藤青,棲嶺墳空耀皓星,
巍巍忠心卓華頂,凜凜義氣嘯濤凌,
誓踏賀蘭復失地,盡驅胡虜扶哀民,
奸相昏君何所記?悠悠千載襯孤明。
——《精忠岳飛》
-
3 # 達o芬奇密碼
岳飛是民族英雄,就算有缺點也是英雄。宋朝的法律當時非常完善。宋朝有提刑司。宋朝一朝沒有殺大學士。也只有在宋朝,包拯才敢殺八賢王的侄子。皇帝也預設,並沒有為難包拯。要知道這是唯一一個皇親國戚因強搶民女而被殺。岳飛案是由大理寺刑部三司會審,幾個月之後定案。岳家軍曾經有過謀反。岳飛也是以謀反罪論處,不過岳飛案9成就是冤案。據(羅輯思維)介紹,岳飛抗旨不尊,岳家軍只聽岳飛的,岳家軍有過叛亂,岳飛干涉過立太子,所以皇帝起了殺心。皇帝也知道自己會被罵,所以找了一個背鍋俠。歷史已經淹沒在長河之中。誰是誰非,只能憑後人猜測。 史料記載過包拯辦的案子不多。因為他就當了一年多縣令。他也從來沒有做過開封府尹。他做過一段權知開封府。開封府尹是由太子或者皇親國戚任職。海瑞也從來沒有辦過大事,皇帝給他安排的幾乎全是閒職。歷史就是這樣。統治者宣傳你,你就被萬世歌頌。有人想罵你,你就是千古罪人 中國有三大著名背鍋俠。最冤的應該就是潘美。楊家將戰死是監軍的責任,王監軍已經被流放充軍(僅次於死罪)。估計老百姓不認識監軍,所以都罵丞相潘美。 甲午戰爭東北已經快被日軍佔領。你說你是保東北還是保臺灣?不割地賠款,東北被佔。其實甲午戰爭之後,日方拉攏清朝,對抗沙俄。當時中日關係還不錯。無數人開始留學日本。最著名的就是孫先生與魯迅 閱讀量795禁評刪除編輯 閱讀量0禁評刪除編輯
回覆列表
我還是認為高宗屈服於投降派和金人壓力,默許秦檜殺害了岳飛。我不同意現在很多人說岳飛不知進退。其實趙構除了殺岳飛外沒有殺其他武將,南宋雖然防武將專權,但在外敵的壓迫下,對武將比北宋和明朝好多了。趙構一時糊塗,以為殺了岳飛就可以議和了。沒想到金人緩過氣,後來又繼續南侵。後來趙構就做了太上皇,估計也後悔殺岳飛了,所以在他生前,宋孝宗就給岳飛平反了。秦檜還是罪魁禍首,抓主意的雖然是趙構,但是沒有秦檜推波助瀾,趙構也未必下的了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