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路人己7

    遼朝(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

    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遼朝全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

    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朝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儲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朝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朝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更將遼朝(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遼國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定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定的前進基地。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遼國的體系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朝如同宋朝,也有五京制度,主要是為控制因戰爭獲的土地而設定的,或是因為爭奪一地而設定的前進基地。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然而遼中京至澶淵之盟後,其政治作用加強,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太宗大同元年(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政治

    五京制度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

    (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而頭下軍州是遼朝一種特殊建置。契丹貴族將所俘掠的人口,建立州、軍安置,督迫其為主人勞作。遼諸王、外戚、大臣所領有的頭下軍州可建城郭,其餘只能有自己的頭下寨堡。頭下軍州多設在潢河流域契丹住地。俘戶主要是河北、山西的漢人和東北地區的渤海人。頭下州縣名稱,常採用俘戶原籍州縣名稱,如俘衛州民,建衛州;俘三河縣民,建三河縣;俘密雲民,建密雲縣等。頭下軍州的制度到遼聖宗時期逐漸廢除。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但只有上京和開封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 2 # 世界人文通史

    遼國前後共擁有5個都城,這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遼國的皇帝並不像中原的皇帝那樣喜歡待在固定的國都裡,而是喜歡四處出巡打獵。這種習慣後來演變成了遼國皇帝以打獵為理由視察各地的固定制度,史稱“四時捺缽”制度。為了滿足遼國皇帝隨時出行的習慣,遼國營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筆者需要說明的是遼五京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原王朝的都城,但也能行使國都的職能。這五京分別是遼上京、遼中京、遼東京、遼南京、遼西京。遼5京既有國都的職能,也有分管所屬地區軍政大權的職能,更類似於漢人王朝的都督府。

    第一、上京臨潢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並效仿漢人王朝開始物色國都位置。918年,耶律阿保機命令禮部尚書築造了遼皇都。耶律阿保機死後,由耶律德光即位,這就是遼太宗。遼太宗繼續營建皇都並且完工,將之改名為臨潢府。臨潢府就是遼國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城,後來的四京都屬於陪都的性質。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

    第二、中京大定府

    公元1003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修建遼國的中京城,這就是大定府最初的起源。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大定府才修築完成。遼國皇帝不僅常年居住在這裡,還在城中鼓勵漢人百姓養殖桑蠶,推廣紡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京都是遼國的商業都市。金國滅遼以後,繼續使用這裡,直到後來蒙古興起。大定府的遺址也在蒙古自治區境內,也就是今天的寧城。

    第三、東京遼陽府

    遼陽府原本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918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將之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耶律德光在位時期,又將之改為東京城。遼國的東京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也是遼國在東北的行政中心。12世紀女真族攻陷了這裡,並依然作為陪都使用。

    第四、南京析津府

    南京析津府就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城。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高祖石敬瑭將幽雲16州全部割讓給大遼。遼太宗耶律德光在938年得到了這座幽州城,並部署下重兵鎮守。遼南京是阻擋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柴榮、趙光義等人均未能突破這裡北上。北宋宣和2年,太監童貫率領19萬宋軍北伐,也在遼南京被守將耶律大石擊潰,可見遼國南京城池堅固,十分難以攻取。非常有趣的是,遼國的南京其實就是今天的北京市。(耶律大石在南京阻擋宋軍進攻)

    第五、西京雲中府

    西京是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位於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1044年,遼興宗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遺留下的舊城改建為西京。這裡也是典故“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出處。西京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可以管理西北諸路軍馬,意義重大。許多年後,金國人得到西京城,將之改名為大同府並沿用至今。

  • 3 #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遼朝是五都制,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皇帝想去哪裡住就去哪裡住,不必如明清皇帝那樣整天呆在紫禁城,天天搞什麼閉關鎖國的封閉主義。

    遼朝五都分別是: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林東);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

    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大家一定都很奇怪,從漢朝以後的政權除了遼、金、元三朝之外都是單一首都,為什麼遼金元三朝是多都制呢?只是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

    《史記高祖本紀》八年:“且夫天子四海為家”

    這句話說明了漢朝前,包括秦朝在內,都城都是雙都制的多。商朝到處遷都就不用說了,也難保這個都城建成了,早先的都城照樣繼續保留,比較有祖先的宮殿在,不能隨意拋棄。

    西周有豐鎬和洛陽兩個都城。只有東周因為豐鎬成為廢墟,不得不只有一個都城——因為東周國土只剩下洛陽了,也沒有辦法再高第二個都城。在春秋時期,因為王子爭位,諸侯們也不得不在周國內再新建一個都城為被奪位的王子暫時居住。這段時期實質上也是雙都制,只不過是互不承認對方而已。

    秦早期定都雍,但無論是秦獻公遷都櫟陽,還是秦孝公遷都咸陽,從秦始皇即位是在雍的這個事實來看,雍作為秦國都城的地位並未失去,秦國在秦獻公遷都櫟陽之後,秦國在事實上就是雙都制。更何況秦人在周孝王時期就是兩個派別:非子的秦和嫡子成的西犬丘兩大勢力。秦國的基礎就是這兩大派人的合併。

    因此,先秦時代,雙都制是中國的常態,即如蕭何所說的天子四海為家,所謂的國都,不過是天子的一個驛站。漢朝之後,中國才開始了單都制的主要模式,但多都制,就被匈奴等草原民族繼續保留,直到契丹才重新回到世人的眼光之眾。

  • 4 # 自然使者

    契丹人在建立大遼帝國後,實行五京制,就是先後建立上京、東京、南京、中京、西京五個京城。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東京,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南京,在今北京市西南,轄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在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據《遼史》記載:“上京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餘四京隨宜設官,為制不一。大抵西京多邊防官,南京、中京多財賦官。”

    契丹人最早是遊牧民族,隨著在唐末崛起,開始頻頻進軍中原地區,自身也開始進入農耕時代。不過,其骨子裡還是遊牧民族的做派,與中原王朝不同,遼始終沒有固定的中央政府所在地,五京之中的任何一個京都不是正意義上的國都。中央政府總是跟隨皇帝四處遊移。並沒有一開始就設立五京。

    從公元918建立皇都,到公元1044年將大同升為西京,歷經百餘年才建立五京制,每一個京城的建立都是為了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由於女真人對遼帝國是報復性徹底摧毀,很多典籍在金滅遼時,就被大量損毀了。因此,目前沒有統一的結論。學界對於遼的五京制度存在諸多爭議。如遼有沒有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固定的都城。

    上京是契丹最早建立的京城。建立東京,是在滅了渤海國,建立自己的直接屬國---東丹國。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割讓燕雲16州,換取遼出兵消滅後唐。遼取得燕雲16州後,滅了後唐,扶持石敬瑭傀儡政權,改幽州為南京。

    而中京、西京的建立,情況也類似。除了上京之外,其他四個是因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建立的,透過五京來統治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漢人以及渤海人聚居的南京、西京、東京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契丹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唐末到五代時,逐漸強大,並不斷對外擴張,916年耶律阿保機在今天的內蒙古的西拉木河流域建立了契丹國,是為遼太祖,國號為契丹,建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遼太祖時期,注意吸收漢文化,又制定了自己的文字,即契丹大字,後進一步改造為契丹小字。社會經濟也進一步發展,但不同地區的發展水平不一。遼太祖向西北、東北擴張,甚至滅掉了渤海國。926年,耶律阿保機病死,耶律德光即位,為遼太宗。遼太宗入開封,滅後晉,建國號為大遼國。到遼聖宗即位前,宋太宗滅了北漢,準備發動對遼的雍熙北伐,但被遼打敗。北宋對遼遊攻勢轉為純粹防禦。但遼一直沒有放棄對宋的攻勢,也希望解決遼宋之間長期對抗,遼聖宗和承天太后帶領遼軍南下,連破城池,直抵澶州。但因為宋真宗的親臨,遼大大帥蕭撻覽的戰死,遼軍提出和約,雙方簽訂了盟約,即澶淵之盟。該盟約確定了宋遼的邊界,宋遼維持了一段較長時期的相對穩定局面。隨後,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可見,遼代的都城設定基本是為了擴張的需要,更好地控制所得土地。遼朝實施五京制度,除了上述上京臨潢府和中京大定府,還有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遼朝把所統治的疆域,劃分為五道,每道設定一個政治中心。五京中,上京臨潢府是正式首都,其餘四京是陪都。每一京的設定都有不同的特點。上京是最早時遼的皇都;中京是遼聖宗時期的新都城,更適宜對全境的掌控;東京是為了更好地控制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也是漢人聚集地;西京是為了更好地部署邊防事宜。但遼的國都並不意外著遼的政治中心,遼實施“四時捺缽”制度。捺缽是契丹語,意為“行在所”“行宮”,皇帝在四時有不同的行宮,在行宮中辦理國家事務,也就是說遼的政治中心是流動的。而這一制度是遼儲存下來的遊牧民族的習俗,一年之中要進行不同的漁獵活動。遼的五京制和四時捺缽制度,是跟遼朝特殊的國情有密切關聯的。首先,遼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次,遼朝的疆域遼闊,遼的統治者在管理疆域的問題上,既吸收了漢文化的處理方法,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最後,遼朝的民族問題複雜,契丹族、漢族、女真族、渤海國遺民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習俗,如何緩和民族問題事關重大,而五京的劃定,有利於針對不同的問題解決,功能不同又相輔相成。綜上,遼朝出現了不同於其他朝代的都城設定狀況。

  • 6 # 一杯古道茶

    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 7 # 漠然一春秋

    最初的國都就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2公里處,由當時的漢人韓康二人主持建造,屬於土夯城,大約用了100天就初具規模。都城選址傳說是太祖耶魯阿保機在祖陵石房子對著東南方向射出一箭,箭落處就是建都之處。都城處兩水交匯處即沙裡河與烏爾機木倫河交匯處,龍脈之地。

    滄海桑田,如今再漫步上京遺址,所見只有參差殘垣,層層土痕記載著曾經大遼的歲月流年。消失的古道上,彷彿看見,蘇軾,歐陽修出使大遼的馬隊塵煙。被女真屠城火燒過的大都市,讓療瓷和壁畫的文明焚化成煙……

  • 8 # 夜月下鳴蟬

    遼國是我國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一共歷經九位皇帝,享國二百一十年。

    遼國對國都的設定不像其它王朝一樣只有一個國都,或者簡單的設定兩京制。遼國一共有五個京都,即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遼國設立五個京都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而來的領土。

    其中,上京是臨潢府,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上京是唯一的首都,其它四都都是陪都,但是政治地位則隨著遼國的領土範圍和政治重心的變化而有所側重。遼太祖時期,上京是當之無愧的中心。

    中京是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中京在遼太宗時期是主要的政治中心。

    東京是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渤海國的遺民。

    南京是析津府,近北京市西南,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也就是新得的燕雲十六州,主要是為了控制漢人聚集地。

    西京是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主要目的是為了部署邊防事務,針對西夏和宋朝。

    可見遼國設立五京制度,每個京都的含義都不一樣, 而且遼國因為是實行四時捺缽制度也就是行所在制度,皇帝在四季有不同的行宮,在不同的行宮中理政,即政治中心是流動的。所以國都不意味著政治中心。

  • 9 # 遺產君

    在我國曆朝歷代同時並存都城一般只有一到兩個,比如唐朝,都城長安,還有一個東都洛陽共兩個。而遼國確有5個,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由於契丹民族是遊牧部落,特殊的地理因素決定了它的政治中心也是流動的,哪裡需要就在哪裡辦公,靈活多變便於管理。 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為大遼的主要都城;遼聖宗耶律隆緒開始興建中京,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是大遼國的商業都市,金滅遼後也曾在此建都;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原來是渤海國的都城,在這裡設點是為了更好地管理渤海國的遺民;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是為了控制華北地區,阻止漢人北伐;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西京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建,主要是防禦西夏和北宋的進攻,是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 遼國的國號也不止一個,而且變來換取的,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國,定國號為契丹,926年遼太宗耶律德光繼位,947年攻佔開封,並在開封改汗稱帝,定國號為大遼;983年遼聖宗又改國號為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又恢復國號大遼;

    遼國雖說有5個都城,但還是以上京為主要都城,其他4個屬於陪都的形式,都是為了擴張的需要,就是為了全面控制自己的領土範圍,特別是新吞併的領土,好管理,利於掌控全域性,5個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不必老是待在一個地方。

  • 10 # pku小動物

    眾所周知,遼代有五京,但遼代五京的設立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遼太祖神冊三年(918)在當時的契丹勢力中心建立了皇都,大約二十年後的938年,這裡改為上京臨潢府。

    天顯三年(928),遼國征服了東丹國,然後把東丹國居民遷往東平,將東平郡升為南京。

    後晉石敬瑭獻十六州後,幽州被升為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年改為析津府),於是原來的南京東平郡改為東京遼陽府。皇都改稱為上京臨潢府也是在這個時候。

    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1007)建中京大定府,是建在過去奚王牙帳所在地。

    重熙十三年(1044)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需要說明的是,會同十年(947)契丹滅後晉、佔領中原後,曾經升鎮州為中京,不過當年契丹人就退出了中原,中京鎮州也就不復存在了。

    雖然遼有五京,但哪一個或者哪幾個是都城,學界有不同意見。

    有一種意見認為遼朝是一都四輔制,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他四京是陪都。也有人認為遼朝中期,中京大定府成為首都,其他四京為陪都。

    但是近年來,學界大都認為遼朝並沒有固定都城,五京只是名義上的都城,實際上只不過是上京道、東京道、中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五個行政區劃的統治中心,而真正的都城隨著皇帝的捺缽(即行營)移動。因為皇帝和政府官員都是隨捺缽轉移,處理政務也多在捺缽,所以遼朝人也自稱中央政府為行朝。

    雖然如此,最近餘蔚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中又提出中京大定府的政治中心意義是不可否認的。總之,遼朝的資料太少,《遼史》又寫得很玄幻,關於遼朝的問題有個定論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11 # 貓眼觀史

    遼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王朝,存在了218年,公元947年,遼太宗滅了五代後晉,開始改國號為“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當然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國都,就好比今天我們中國的首都在北京,而當年的遼國他們的國都是在“臨潢府”,也就是如今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他們稱它為“上京”,是遼國早期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中心,最開始建造是在公元908年,而“臨潢府”原本是叫“葦甸”,在唐朝中期就一直是契丹迭剌部的主要居地,後來耶律阿保機選“葦甸”作為政治中心,開始籌劃建設,開始在“西樓”(也叫龍眉宮)營建宮廟,先後在此地建造了明王樓、天雄寺和開皇殿等。

    在契丹族滅了後唐奪得燕雲十六州後開始改國號為“大遼”,將皇都“葦甸”改名為上京,也稱臨潢府,臨潢府一直輝煌了二百多年。

    遼國在全盛時期疆域還是挺大的,北至庫頁島、色楞格河;西至阿爾泰山;南至天津海河、山西雁塔山;遼國的核心領土,在今天的內蒙通遼和赤峰以及河北壩上、遼寧朝陽一帶,這麼大的疆域自然要進行行政區劃,遼國的行政體系大致是道、府、縣三級,類似我們現在的省、市、縣、鎮、村一樣。

    遼國分為5個道,而每個道都有一個政治中心,相當於現在的省會,它們分別是: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內蒙古)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內蒙古)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遼寧)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北京)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山西)

    而這五京當中“上京臨潢府”是首都,其餘四個是陪都,不過要提到的是“中京大定府”在澶淵之盟後地位直線上升,都可以和首都相媲美。

    那麼作為遼國國都的“上京臨潢府”,也就是現如今的赤峰市現如今怎麼樣?

    赤峰市現如今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定位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市的面積有9萬平方公里,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經濟發展也相當快,後又評選為國家園林城市。

  • 12 # 科普大世界

    在歷史上,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其實也曾經是一個強大的存在,可以說自從匈奴滅亡之後,只有遼國算得上是繼之而起的統一性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遼國的軍事力量一直讓北宋為之俯首,其管轄的疆域也比北宋更大,如果不是檀淵之盟中止了遼國吞併宋朝的野心的話,不敢想象兩國最後會打成什麼樣。

    其實遼國的建立比北宋還早,由耶律阿保機(遼太祖)於公元907年建立,北宋則由趙匡胤(宋太祖)建立於公元960年,由於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讓了幽雲十六州給遼國(契丹),導致遼國實力大增,社會生產也開始以畜牧和農業並重,如果這個時候契丹人一心統一中國的話,甚至都不會有宋朝出現了,不過好在契丹人過慣了遊牧生活,南下的野心並不是很大,只想在他們的老地盤上過他們的自在日子,還創造性地設立了五個首都,沒事兒就來回的溜達,實在是很好玩的事情,不過遼國皇帝可不說這是為了玩兒,而是以打獵等方式視察各地,稱之為“四時捺缽”制,這其實也反映出了契丹族喜歡四處活動的習性,但是遼國的臣子們沒有辦法,只好興建了五個都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遼五京”,分別是遼上京臨潢府、遼中京大定府、遼東京遼陽府、遼南京析津府、遼西京雲中府。

    遼上京臨潢府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是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的地方,也算是遼國真正的首都,當時分為南北兩座城,北城和南城分開,實行胡漢分治,契丹人居住於北面的皇城之中,漢人居住於南面的漢城之中。但遼國滅亡之後,這裡就衰落了,元代時被廢棄。

    中京大定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寧城,是遼聖宗耶律隆緒時開始修建的,但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在位時期才修築完成,從遼聖宗開始,遼國皇帝就常年居住在這裡,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作為遼朝的政治中心,同時這裡的商業也很發達,金國滅遼以後也很重視這個地方。

    東京遼陽府就是今天的遼寧省遼陽市,這裡本就是一座古城,唐朝時是渤海國的都城,後來被遼國所佔領,遼太祖曾將其劃歸東丹國管理,遼太宗時又將之改為東京成,遼國將其作為東部的行政中心,後來女真族佔領了這個地方,將其作為陪都使用。

    南京析津府又稱為幽州城,幽都城,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一帶了,建城的地方或在今北京市區西南的大興區一帶,所以北京在歷史上也曾經被叫做南京,幽州這地方就是後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遼國的地方,是幽雲16州中的幽州,之後遼國就在此地部署重兵鎮守,把它當作中原漢人北伐的前沿陣地,後來的後周和北宋攻打這裡都沒有得勝。

    西京雲中府,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為遼興宗耶律宗真所修建,其出於防禦西夏和北宋的目的,將原來唐代時這裡遺留下的舊城進行修繕和改建,並將這裡稱之為西京,之後這裡成了遼國西南的軍事重鎮,後來金國人得到西京將之改名為大同府沿用至今。

    其實遼國這五個都城更像是五個省份,也是遼國朝廷最重視的地方,名義上來說臨潢府才遼國的真正的都城,其它四京屬於陪都的性質,但是由於遼國皇帝更多時候在中京大定府處理政務,所以這裡也曾經長期是實際上的行政中心,其他三個陪都就不如了。

  • 13 # 歷史簡單說

    遼國也叫做遼朝,是由契丹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從公元907年至公元1125年,長達兩百一十年,同時期的北宋,是從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也就是說遼國比北宋要早五十三年建立,持續的時間也多五十一年。

    907年,正是唐朝滅亡的時間,也是五代十國(907年至979年)開始的時間,換句話說,遼國的存在時間差不多等於五代十國加上北宋。

    契丹的意思是“鑌鐵”,鑌鐵是一種鋼,是將鋼表面磨光後,再進行腐蝕劑(比如黃礬硫酸鐵)的處理,出現很獨特的花紋,鑌鐵技術原產于波斯等地,是在南北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鑌鐵製作而成的刀劍極其鋒利。

    遼這個國號,一般有兩種說法,一個是遼遠遼闊的意思,還有一種是來自於遼水,也就是遼河,契丹族最早生活於遼河上游流域。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的首領。

    公元916年,開始有國號“契丹”,定都於上京臨潢府,公元947年,遼太祖之子遼太宗耶律德光率軍攻打後晉,攻下了汴京開封府,遼太祖在汴京稱帝,改國號為遼。公元1007年,遼聖宗遷都至中京大定府。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遼國的國都並不是一個,而是五個,被稱做五京制度,分別是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山西大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

    契丹是遊牧民族,皇帝也同樣不會固定在一個地方,而是有四時捺缽制度,捺缽的意思叫做“行營”,也就是流動的行帳,受到氣侯還有自然條件的影響,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捺缽都有所不同,這個就叫做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 14 # 北方文明曙光

    此題問的就有問題!學界認可的遼國國都就一個: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即耶律阿保機創業之地。至於拱衛四周的其他四京: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山西大同),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不應理解為國都,學界更無認知。

    從治政體系來考察,契丹族的四時捺缽的單于庭更具皇權國都意義,遺憾的是至今四季單于庭的具體位置還沒考訂清楚!

  • 15 # 趙燕雲

      歷史上的遼國最早稱契丹,後來在契丹和遼兩個名字間轉換多次。一般稱遼,遼實行五京制,但真正意義上的國都就兩處。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國,國號“契丹”。契丹族此前和北方遊牧民族一樣,並無固定行政中心。阿保機稱帝后效仿中原漢族王朝開始選定國都,918年,契丹在阿保機創業之地“西樓”(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修建皇都,契丹皇都在耶律阿保機生年尚未完成。阿保機死後,次子耶律德光即位,繼續營建皇都並竣工,並改名為臨潢府,後也稱上京。契丹實行胡漢分治,因此建成後的臨潢府有南北二城,北為皇城,南為漢城,兩城相連,全城周長12.5公里。

      947年,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滅後晉後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但仍以臨潢府為首都。直到遼朝第六任皇帝遼聖宗耶律隆緒修建中京城並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大定府一直到遼興宗耶律宗真時期才修築完成,足見規模之大,此後遼國曆任皇帝都常年在此,而且中京也發展成為遼國最具商業氣息的城市。

      所以遼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都前期是上京臨潢府,後期是中京大定府。

      前面說過遼國幅員廣闊,在國都外設立陪都,號為五京制。

      最早中京大定府就是遼國的陪都之一,此外還有東京遼陽府(今天遼寧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即是燕雲十六州中的幽州,今天的北京市),西京雲中府(即“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雲中,今山西大同,西京為遼興宗耶律宗真修建,是遼國西南軍事重鎮)。

  • 16 # 幾葦渡

    契丹舊俗,根據季節,及水草生長,往來遊牧漁獵。遼國建立後,皇帝也繼續四季外出遊獵,官員隨行,設行帳稱“捺缽”。到遼聖宗時,建立了較為穩定的制度和線路。

    與之相近的,遼代有五京制度。說是五個京城並不準確,可以理解為五個中心大城市,即:遼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

    上京臨潢府,是遼太祖太宗時的根據地。滅了渤海國,遷徙渤海居民於東平郡,稱南京。取得燕雲十六州後,升級幽州為南京幽都府。原來南京改為東京遼陽府。遼聖宗時又在奚王牙帳建立新都,號中京大定府。遼興宗時升大同軍為西京大同府。於是有了“大遼五京“,並非同時設立的。

    若五京中選一個國都,應該是上京臨潢府。

    “大遼五京——內蒙古出土文物暨遼南京建城1080年展”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展期到12月9日。

  • 17 # 史之策

    遼朝歷史從907年至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年。我們如今北京建都已經865週年了,那麼在這之前,也就是說在遼朝的時候,它的國都在哪裡以及有沒有固定的國都?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首次建立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開封府消滅後晉,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改年號為“大同”。

    983年再次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1006年遼聖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為了鞏固江土,加強統治,遼相繼修建了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也叫做遼代五京。1125年被金國所滅。

    臨潢府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遼代稱上京,是契丹建國初期在本土新建的第一座京城,也是遼國早期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正式營建於遼太宗神冊三年,也就是公元908年。上京臨潢府城幅員廣闊,氣勢雄偉,內分為二城。

    北名皇城周長10華里;南名漢城,周長17華里,兩城相連為“日”字形。皇城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內城組成。牆高三丈,設有樓櫓,漢城在皇城之南,略呈正方形。牆高兩丈,不設敵樓。契丹統治者住在皇城,漢族人居住在漢城,是遼國“以國治理契丹,以漢治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應。

    遼陽府在今遼寧遼陽。遼太祖滅渤海國後,在遼陽設東平郡。天顯三年(928年),遼太宗升東平為南京,府名遼陽。會同元年(938年),改名東京。其城形制模仿漢制。城高三丈,幅員三十里。共設八門:東為迎陽門,東南為韶陽門,南為龍原門,西南為顯德門,西為大順門,西北為大遼門,北為懷遠門,東北為安遠門。宮城在東北,高三丈,設有敵樓,四隅有角樓。

    析津府是在唐代幽州城基礎上建設的城市。遼南京子城又稱內城、皇城,位置偏於西南隅,與大城共用西門、南門。子城之中主要是宮殿區和皇家園林區,宮殿區的位置偏於子城東部,並向南突出到子城的城牆以外。南為南端門,東為左掖門(後改稱萬春門),西為右掖門(後改稱千秋門)。宮殿區東側為南果園區,西側為瑤池宮苑區。宮苑規模較大,瑤池中有小島瑤嶼,上有瑤池殿,池旁建有皇親宅邸。

    大定府遼中京是上京的陪都,周長15公里,街道寬闊,佈局有中軸線,東西對稱。但城內仍留有大片的空地,廣設氈帳,供契丹人駐防,城內設有“大同驛”以接待宋朝來使。“來賓館”和“朝天館”分別接待西夏和新羅使者。遼中京的佛寺和大塔極為著名,均為皇家特建,氣宇恢弘。

    商業區設在寬達百步的城南大道兩側,有廊舍300餘間,以供商業貿易。中京城還有許多漢人養蠶織綢,專門生產送給宋朝的禮品。設在草原以外的西京、南京和東京,也各具特色,特別是遼南京(今北京市)最為繁華,其周長達18公里,面積居五京之首,城市建築頗為富麗。遼之後,金、元、明、清均定都於此。

    大同府是遼朝重要的賦稅收入基地之一,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又相鄰經濟富庶的宋之河東地區,再加上與交界地區的人民的血緣關係密切,不論是在遼宋雙方和平時期,還是民族關係緊張階段都是遼宋間重要的經濟貿易區。

  • 18 # 小鎮月明

    遼朝,是由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從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各部開始算起,一直到公元1125年在金和北宋的夾擊下滅亡,遼朝共持續了211年。

    當然了,遼朝的血脈並沒有就此斷絕。在遼朝滅亡後,殘餘的契丹族人在耶律大石率領下逃到了中亞,建立期了西遼,而西遼一度成為了中亞的霸主。

    遼朝的全盛時期領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溝河,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政權,在當時的國際上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俄語和希臘語中,至今還把中國稱之為契丹。

    遼朝的國號也是幾經變更,從開始的契丹,再到後來大遼,然後又改成大契丹,最後又恢復成大遼。

    隨著遼朝領土的擴張,為了方便領土管轄,逐步建立了五京制。也就是遼朝時期同時存在5個首都,分別是:

    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

    這裡還是要注意,遼朝雖然有五個國都,但皇帝一般都只會固定在一個地方辦公,其餘四個地方就相當於陪都性質。一開始遼朝皇帝辦公地點是上京臨潢府,後來有遷到中京大定府。

    上京臨潢府,是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之後的國都所在地,是遼朝的第一個常駐國都。臨潢府,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

    東京遼陽府,是遼朝在攻破東北地區的渤海國之後,為了方便控制東北地區而建立的,位於現在的遼寧省瀋陽市。

    南京析津府,大概位置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中京大定府,是遼朝的第二個常駐國都,遼聖宗時期遷都於此,具體位置在現在的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西京大同府,位於現在的山西省大同市。

  • 19 # 孤客生

    相比於同時代的宋朝來說,現代人對遼朝的瞭解是微乎其微的,從重視歷史的角度上來說,實際上宋朝並不是一個能完全代表那個時代的國家朝代,它更像是一個南北朝裡面的南朝,先後和遼朝、金朝對分起了當時的天下大勢。

    遼國所佔據的土地面積非常龐大,比當時的北宋還要大上不少,而古代的遼國現在主要包括了內蒙古、外蒙古、東北,還有河北、陝西、俄羅斯的一部分等等。

    遼國一共有五個國都,這五個國都中除了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都之外,其他的四個很多時候都是起了一個陪襯、調節的作用。

    當然我們要清楚的是,遼國真正意義上的國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當時的狀況有點像“日本天皇在哪裡日本的國都就在哪裡”的制度,那就是他們的皇帝在哪裡他們的實際國都就在哪裡。

    一旦他們的皇帝選擇在了一個國都當政,那其他的國都就會自動淪落為陪都。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遼國的這五個國都分別都在哪。

    遼國的五個都城

    遼國的第一個國都是上京臨潢府,位置在現在的內蒙古,位於如今內蒙古赤峰巴林左旗附近。

    遼國的第二個國都是他們的東京遼陽府,位置在現如今遼寧省遼陽市。

    遼國的第三個國都是他們的南京析津府,位置差不多在現在的北京附近。

    遼國的第四個國都是他們的中京大定府,位置差不多在現如今內蒙古赤峰市的寧城縣附近。

    遼國的第五個國都是他們的西京大同府,當時的地名和現在的地名一樣,此地就在現如今山西的大同。

    遼國建立那麼多都城的原因

    這就是遼國時期的五個國都,至於遼國為什麼設定那麼多國都,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出身,本身並沒有太多的人口,導致了他們對自己龐大的地盤是有些掌控不了的。

    他們本身的掌控力有點類似於一個功率並不是很強的動力中心,如果只設置一個動力中心的話,那他們輸出的電力將很難供應他們如此龐大的廠房。

    於是他們為了維持整個廠房的運轉,就在這個廠房各個關鍵部位多設定了幾個這樣的動力中心,以應付他們動力中心輸出電力不足的尷尬。

    在五代十國亂局中成長起來的契丹人

    在瞭解完遼國的國都之後,如果有大家有興趣的話接下來也可以瞭解一下遼國的簡略歷史。

    遼國的主體、開創民族是契丹人,這些契丹人在唐朝的時候因為受到了唐朝的壓制,所以並沒有展現出他們太過於驚人的風采。

    不過唐朝對他們的壓制並沒有持久,唐朝在它最為強盛的時候因為一場安史之亂的爆發而開始從它的輝煌跌落,走向了苟延殘喘的晚期。

    唐朝雖然在安史之亂後仍舊存活了100多年的時間,但是他們的力量相比以前龐盛的時期,卻開始變得極度萎縮起來。

    隨著唐朝朝廷的衰弱,唐朝各地的節度使開始變得強盛起來。

    這些節度使就是五代十國各個割據國家國王的前身,在唐朝滅亡後,這些分裂各地的節度使們開始成立了自己的國家。

    因為國家的眾多,所以那時候的很多國家被人們統稱為了十國,而五代則是那段混亂時期不同時間出現的五個最強勢力。

    在五代十國各大軍閥們分別稱王稱霸的時候,北方的契丹人在沒有壓制的情況下就迅速發展了起來,他們很快成長為了一股非常強悍的勢力,並很快建立了他們的國家。遼國從部落向帝國的轉變

    最後在他們獲得了石敬瑭敬獻給他們的燕雲16州後,他們開始獲得了大量的中原百姓、中原技術、中原制度。

    於是他們就透過從燕雲16州獲得的這些東西改變了自身,在他們原本部落制的國家基礎上,建立起了漢人式的帝國。

    他們在對他們原本生活的區域採取胡人統治手段時,也對漢人百姓們採取了中原朝廷式的統治手段。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胡漢雙軌制,在這種特殊的統治機制下,他們開始擁有了兩個不同身份,他們在既是中原的皇帝的同時、也是他們原本區域的胡人首領。

    宋朝在後來之所以一直沒能打得過遼朝和金朝,除了他們失去燕雲十六州的牧馬之地、沒有可用的戰馬之外,其中最大的原因就跟這種特殊的胡漢雙軌制有關。

    遼朝和金朝之前的許多遊牧民族雖然同樣很強大,但是他們都保持了遊牧民族所擁有的原始狀態。

    在那種原始狀態下,一旦遭遇到些微的變故,那他們就會很快地消亡在歷史中。

    而採用起了胡漢雙軌制的遼朝、金朝,他們則從簡單的部落聯盟轉化成了底蘊深厚的帝國。

    在中原農耕文明的支撐下,以往隨便就能給他們帶來巨大損失的風雪對他們已經沒有那麼可怕了。

    他們在草原中實在活不下去的時候,還有著中原的糧食供應著他們,正因此使得他們有了以往遊牧民族所沒有的強大。

    這才是宋朝一直被這兩個朝代壓著打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遼國的國都總共有五個,這五個國都分別是他們的上京、東京、南京、中京、西京。

  • 20 # 玄坤文史

    遼朝的國都最開始是916年定都上京臨潢府,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後來在1007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遷都到中京大定府的,這就是在今天的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遼國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由遊牧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聯盟的部落首領,整合了契丹各部,九年後的916年,建國號契丹同時在這年定都上京臨潢府,後來就如我們所知的遼國開始向南入侵,注意這時是五代十國末期,漢王室大宋還沒建立。遼攻下開封府後,就把政權中心向南移,遷都中京大定府。

    這裡我們說一下遼國國號變更較為平凡,先是契丹,後來變遼,又改大契丹,又改遼...這個遼朝在1125年被金國滅了,之後耶律淳在1122年建立了北遼,北遼定都析津府,也就是燕京在今天北京的西南方,後來1123年北遼也被金國滅了,北遼滅亡耶律大石西遷,1124年在虎思斡耳朵建立西遼,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1306年被伊爾汗國吞併。

    在西遼政權存在期間,耶律廝1213年自建後遼,定都澄州,但是短短三年就被自己的哥哥耶律留哥滅了。耶律留哥在1213年又建立了東遼,東遼定都鹹平,今天的河南省通許縣,1269年東遼被忽必烈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稱打死1700餘名敘軍士兵,公佈大量現場畫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