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人說,“菸酒糖茶”四樣東西之所以被並稱,就是因為它們都是暴利。 比如茶葉的暴利有多大呢?
11
回覆列表
  • 1 # 傳統武術人

    茶葉的暴利不是來自於茶葉本身,而是來自於你的不瞭解

    茶葉各種暴利不用說,單單是買的人不懂價格這一點就讓無數商家獲利不淺了,都是十幾塊錢收過來的茶葉轉手加上一個幾十塊的精美包裝,在進入租金上百萬的商超,這會價格你已經傻傻分不清楚了,幾百?上千?

    買貨向來是你覺得值這個錢,那麼它就值了,如果你覺得值,那麼這幾千你就掏了,但是實際價值麼,那就不好說了

    其實運費等等基本花不了太多錢,從雲南運到各地的茶葉通常價格不會太高,都是低價茶葉

    真正的高價茶葉一個是少,再一個都不在普通的經銷商手裡,這些茶葉銷售渠道固定,不好找,一般人也不會收,利潤對一般人來說也不太好把握~

    所以暴利還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東西

  • 2 # 靖哥在上海

    對於茶農是工夫錢,一天採的賣茶青幾百就很可觀了。對加工廠來說30%利潤,量大也可觀。再到賣到包裝做品牌的茶企有個兩倍利潤也可觀,但是品牌包裝推廣,廣告費用大,也不賺錢的。再到代理商加個20%利潤也可以的,要量的。分銷如果開店成本高的一線城市,加3倍價格也是不賺錢的。如果是用來炒作講故事囤貨那就不知道多少倍了。會做茶的不如會炒作茶葉的。網際網路賣茶各有不同,看賣的人要賺多少了。所以進超市都要加5倍以上才有利潤吧。利潤主要看你在什麼業態買,買什麼茶了。其實稀有老樹品種茶,1000米以上的茶園茶,很少人喝到吧!特別是原生態野茶。​​​

  • 3 # 走出一步

    別說茶葉的暴利有多大,在大也沒有煙,酒的暴利大!在貴也就是80一10O元一兩,這是最貴的!你秤一秤,一合煙去掉外包裝有多少克?加上人工,機械一包煙也就一元多錢。加上稅,就到了2O元左右!賣煙的也就一元多的利。剩下的都去那了!在說酒。一斤水多少錢?不酒沒有一斤的,瓶上寫著“450克”,也就是九兩。不說大好的,一百多一瓶的,成本也就十多元。除了稅收,賣家到天上說爭十元。中間的80元是稅錢!看看那個暴利多!

  • 4 # 行遠1997

    高檔綠茶沒有暴利,而是低價了。首先說茶樹養護,綠茶樹成本最高。再說採摘,綠茶均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極少為一芽三葉。一個熟練工摘一芽一葉標準的一天產量只有一公斤半左右,摘二葉只有兩公斤半左右,工價採摘單位成本價傻子也會算了,三說炒制,綠茶炒制費用也是最高之一。成本三高,但賣價集中在三四百半公斤。農戶,加工戶只有區區薄利,而農戶遇倒春冰凍類天氣,只有虧損了。

  • 5 # 冷風陪我去流浪

    我的老家四川宜賓市筠連縣產茶,名叫烏蒙韻,可是鮮茶的價格卻是養活一家人都不夠。請人的人工費就得15/斤,自己賣鮮葉都才30/斤。種茶人和採茶人是一個價。我不知道這裡面是獨裁還是價格確實低廉,總之,老家只有發展茶葉,畢竟培養了幾年的心血,不管掙不掙錢都只能依次而做,沒有工業,沒有其他生活來源,家裡父母,甚至整個縣市中年人,只要是家裡種茶人,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採茶超過12小時,採3-4/斤而得到的利潤卻少之又少,每個人曬的漆黑,真的為他們感到辛苦,不知下一代人,還會不會繼續採茶,做著這日曬雨淋的職業。我想我不會。

  • 6 # 霍山8黃芽

    很多人都覺得茶葉很貴,但事實上,茶農賺錢的少,絕大部分山區的茶農,茶葉是其主要經濟來源,但是一個茶季超過一萬收入的少之又少(這裡以我家鄉為參照的),那麼茶葉那麼貴,錢誰賺去了?是茶葉加工企業還是茶葉零售店?那麼茶葉加工企業賺的多嗎?一個月,一個小的加工廠,也就加工1000斤到2000多斤幹茶,但是基本上都要通宵,賺的錢除了付工資和成本也就比茶農稍微好一點,然後就是零售店,最主要的是房租,水電這一塊成本比較高,所以,茶葉之所以貴,不是一個兩個原因造成的,除了極少數賣茶的有暴利收入,相信大部分的收入都還是合理的。能有30%左右的毛利潤就非常不錯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覺得買一次茶葉幾百,幾千塊,就感覺花了很多錢,但是你知道我們吃的鹽,抽的煙,喝的酒的成本能有多少嗎?甚至就連我們喝的水,成本能有多少?之所以沒覺得貴,是因為它們單價低,我們心裡不在意,但是事實上,它們中很多利潤超過50%甚至更多。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公款消費,送禮之內的,特別是以前,但是如今,這種消費已經很少了。

    所以,今天認為茶葉利潤是暴利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非常不合理的一種看法。

  • 7 # 使用者何生華

    茶葉現在是憑良心喊價,我曾經參加一次茶評會,一個號稱是專家的人,抓起一把茶葉放在鼻子聞聞,口裡喊著,此茶為上品茶,定價為3000元一斤;只見他又從另外的一個罐子裡抓出一把又放在鼻子上聞了聞,這個茶明顯不如那個茶,還有一點糊味,定為200元一斤,屬於大眾茶。專家一陣喊價,沒有誰表示有意見,在那個特定的場所,誰敢表示不同的意見呢?所有的一切都得聽專家的。這是上面專門派來的評級驗收專家,難得一次機會,莫非你不承認評級結果,這個機會不是天天都有的。再說,不相信專家的也不行,那樣的話,你的茶葉就會賣不動,受到損失的仍然是你自己。

  • 8 # 匠心同路人

    首先我不贊成這個觀點,我也是做茶的,我從茶山基地做起,把控源頭,從茶樹採摘之時,我就親自帶隊加工,各道關鍵工藝自己親自監督,親力親為,只為做好每一款產品,為有緣的茶友,朋友做好每一款茶。

    如今的社會,嚴重匱乏信任,優良道德品質在逐步下滑,很多人開口閉口都是談“人品”什麼的!如今的茶葉,兼職茶友玩圈子,玩概念,高價格,卻忽視了做茶的發心,沒有問自己為什麼?在北京等比較發達的大城市,人家喝茶就是喝價格,聲稱低於幾千幾千的茶葉都是垃圾,不值得去收藏,不值得如何如何!而這些茶,從我們雲南的深山老林裡面出來,到最終的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多少人的辛勞,多少道工序才能喝得到!在這裡以低價買走,有時候以成本價賣,還嫌棄價格高,和我們的古茶樹合個影,就各種各樣的吹,各種各樣的誇張胡扯等等編故事!

    我只想說:公道自在人心!

  • 9 # 晴空萬里93285062

    我家在安徽中部山區,爸爸媽媽在家種點茶,老爸跟我算了一筆賬,明前茶大約350左右,但產量很少,真正產量高的是穀雨茶但價格150~200左右,明前茶自己採,穀雨茶基本叫人了,人工費是25元/斤(溼茶)3.5斤溼茶做一斤幹茶,管吃住,你們算算利潤有多少,自己辛辛苦苦晚上炒茶到12點,茶樹全年修剪,施肥,我覺得我爸爸媽媽真的捨不得這片土地!(個人表達不是很清楚,不喜勿噴)

  • 10 # 大隱家

    我是福建的,茶葉暴利這個題目其實就有問題,現在簡單方法介紹一下:茶樹_新茶樹,老茶樹,茶青分大年,小年,製茶分手工和機器,製茶師傅水平高低價格也差別很大,地域出產價格也差異很大,武夷山幾百年的大紅袍一年就出產斤吧,你們說說應該賣多少錢算暴利?100萬一泡貴嗎?不好意思有錢買不到。

  • 11 # 智品人生

    別的地方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們這裡明前茶茶廠收鮮葉80元一斤左右(一個熟練工一天最多也就能採一斤半左右鮮葉),四斤半鮮葉制一斤幹茶,加工成本在50元(純手工)每斤,這樣算下來要在410元每斤幹茶!如果再精揀一下,成本就要到五六百了!再加上包裝成本,如果再開家實體店面每天的成本最少也得100元,一斤茶買不到一千元能算暴利嗎?但是作為普通老百姓喝一千元一斤的茶有幾個能喝的起?

  • 12 # 義芳君說茶

    茶事多艱,茶葉真不像人們所想象的是個“暴利”行業!

    幾年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茶葉也隨之迎來了一波發展高峰期。茶鄉很多人靠茶葉開了眼界,跳出“農”門,發了家,致了富。於是,很多人都認為茶葉是個“暴利”行業,行內行外的人開始蜂擁而至,各路遊資也沒有忘記資本逐利的本性,接踵而至。於是有了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炒作,紅茶、普洱價格水漲船高,鐵觀音“被黑”事件屢屢發生,導致人們對鐵觀音品質的擔憂,還有茶園的無序擴張,後續管理的跟不上等等。

    無形中,茶葉被人們貼上了“暴利”行業的標籤。但是市場這雙無形的手,自有其執行規律,當供遠遠大於求的時候,行業的調整期也就隨之來臨。

    炒作畢竟是少數人的作為,炒作只是一時的波濤,炒作終將回歸平常。

    茶葉屬於人們日常健康飲品的客觀現實,決定了茶葉本身並不會因為炒家的炒作而價格普遍虛高。

    但是,我們發現,當繁華落盡,不幸的是,最受傷的卻是一輩子依靠茶葉賴以生存的人們。

    如今在全國很多茶業市場裡,一家家茶葉店關門轉讓或倒閉,不在少數;在全國很多茶業主產區裡,一些茶農轉而外出打工賺錢,也不在少數;迄今為止,在滬深主機板上市的茶葉企業是零。

    行業外人士可以隨時抽身而去,各路遊資也可以說走就走,但是對於一輩子深植於茶葉本業的人們來說,這無異於是場”災難“。

    市場的供需平衡被破壞,市場的秩序被搗亂,市場的品牌效應被削弱。

    您說,茶葉還能是個暴利行業嗎?

    資料會說話,我們還是來看看一組資料吧!

    以下是我們按照生產銷售一斤高品質鐵觀音茶的成本來計算。

    可見,生產一斤高品質淨茶從茶園管理,到茶青採摘再到毛茶生產,淨茶包裝運輸,到最終交到消費者手中,經過多道工序,並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我們所計算的是按照嚴格標準進行茶園管理,按照傳統工藝進行加工製作的高品質鐵觀音。而一斤普普通通的鐵觀音,成本也基本在200元左右。按照市場平均售價250元計算,利潤只是保持正常偏低的水平,離“暴利”差十萬八千里遠呢。

    茶賤傷農,最後也將反映到消費鏈的末端,受害的不僅是茶農,還有消費者。對於關係民生的健康飲品,只有保持合理的定價,才能實現產業的良性穩健發展,讓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受益,實現真正的共贏。

  • 13 # 套路磚家

    茶行業內往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看什麼人,賣什麼價,甚至有人形容茶業是暴利行業。 在日前舉辦的中國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暨建設中國(廣州)茶葉交易中心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玉臺指出,導致我國茶葉產業大而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茶葉市場體系的發育嚴重滯後,茶葉交易基本採取原始的小門市現貨交易方式,交易規模小,交易費用居高不下。

    據他介紹,2007年,我國茶葉銷售額為320億元,而茶葉消費者實際花費金額超過了1000億元。茶葉市場體系執行不暢,使其無法有效發揮連線茶農、茶葉企業和茶葉消費者的橋樑與紐帶作用,無法有效配置資源,致使茶農收入低,茶葉企業的收益不高,消費者也難以買到貨真價實的茶葉。 正是看到茶葉交易中的這一頑疾,一些具有較強實力的茶葉廠商從簡化渠道入手,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大型茶企借力現代商超 雲南知名茶商龍潤的學習樣本是立頓紅茶。龍潤普洱茶副總裁婁自田一直強調,立頓紅茶之所以成功,有兩個要素值得學習:渠道和標準化。

  • 14 # 李九三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上個圖片,再附上詩一首:

    除夕不喝特朗普,來年只能吃黃土。

    初一門外把龍舞,再敬三杯特朗普。

    呵呵,說實話,我真的佩服國人的營銷。好了回到正題:

    茶葉暴利麼?暴利,非常暴利!

    茶葉微利麼?微利,非常微利。

    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從最早的僧侶飲茶,到陸羽茶經,再到宋徽宗的大觀論茶,以及現在的全民喝茶,可以說茶的文化給茶帶來了非常大的溢價。不過還有一點是不能忽略的,茶葉這東西確實美妙,一片葉子在茶人的製作下,能變出各種味道,也確實是她的魅力所在。

    很暴利是因為茶沒標準,你愛賣什麼價格就賣什麼價格,只要客戶能接受就可以。口感這東西說不準,還有社會的炒作、茶店的環境,外包裝等都很容易讓消費者消費衝動。所以前幾年,普洱、金駿眉最火的時候,上萬一斤都買不到。

    微利是因為大多數的茶葉店主要靠街坊百姓或者批發靠量。且賣茶葉的門檻幾乎沒有,誰都可以開個茶葉店,這就造成了充分的競爭,而競爭會導致利潤的平均化,導致了微利。

    這幾年反腐力度一大,一堆賣名貴茶葉的店關閉。所以做茶的話,細水長流才是永久生財之道。

  • 15 # 茗嘴

    茶葉的利潤其實並不高,由於這兩年的農業生產的成本逐步的提高。而在銷售渠道上的競爭日益激烈。導致流通商的利潤每年下降。而且在量上面沒有大的突破,所以說茶的利潤高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 16 # 死在黃昏後

    個人覺得,茶葉其實不算暴利行業。所謂的暴利,主要是以下幾點引起的

    一、對於普通大多數人來說,喝的都是普通茶。幾十塊一斤,好一點的最多就一百多,平心而論這樣的價格並沒有多少暴利。茶園一般都是在山地上,種植、除草、採摘這些日常工段放到了山地上,勞動、務工成本都會增加很多。比如西雙版納勐海縣這邊的採茶工,一斤的費用都是在十多二十塊,好一點的茶會相對高一點。

    二、大家平常所看到的茶葉多貴多貴:上百年的古樹茶三十多萬一斤。物以稀為貴,稀物總會被商人拿來炒作,幾經倒賣,這個價格更高。但是這還屬於茶行業嗎?這樣的情況每個行業不是都存在的嗎?而且就算是暴利,他也只針對那些商人而言(在他們眼中,這也就是生意)。

    三、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注重養生。茶就更越來越多的出現於大眾閒時飯後的生活中,需求大了,自然會高一點價。在高需求的同時,也有高要求。現在推行的生態茶對於茶農來說,想做好也是很大的挑戰。

  • 17 # 土家面孔

    經常聽到有些人會報怨,茶葉不過就是一些滿山都是的樹葉子,為什麼賣的那麼貴呢?超市裡面各個品牌的茶葉,標價隨便都是幾百起,幾千的也是非常見的茶葉價格,更貴的天價茶葉也隨處可見。消費者總是覺得,茶農們的心真是好黑,賺這麼多錢。

    不知道是真提由於中國人近年來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很多茶葉價格都已經漲到天上去了。很多人對於那些天價茶葉只能是遠觀而已,最多就是看看熱鬧,並沒有想過花幾萬、十幾萬元去買一斤茶葉喝。那麼茶葉的本身價值到底有多少呢?我們下面就來簡單的說一下。

    茶葉的價格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但是我們可以從側面的推算一下,就可以大概的算一下茶農的利潤。大家都知道,很多茶商自己是並沒有茶山和茶樹的,很多茶廠都是直接從茶農手中收鮮葉回廠裡面加工的。正常情況下,六斤新鮮茶葉能做出一斤幹茶葉,而且其中要有用到的人工成本,機器還有運輸上的成本,加上茶農自己肯定也要賺一點錢,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假如最便宜的茶葉6塊錢一斤的話,這一斤從茶農到茶廠,再到茶商手中就已經要一百塊左右了,當然這肯定不是是給消費者的價格,如果再加上茶商老闆從中賺取一定的利潤,大約10%-50%,一般批發就要達到150-200,而零售則可能會達到200-300元。

    我們從中可以看的出來,其實茶農在其中只賺了六塊錢一斤的茶葉錢,而且還是特別辛苦的跑到深山老森的茶山裡去把茶葉採下來的,有些茶葉天還沒亮就要出發,等太陽上來了就要回去,防止溫度過高把茶葉悶壞了,一個採茶人一般能採20斤茶葉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這還沒有把天氣等自然災害的成本算進去。加上茶葉並不是一種快消產品,他的一斤茶葉對於每一個消費者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大的週期性的消費品。茶葉為什麼這麼貴,個人覺得因為茶葉的種植、採摘、加工、銷售,並沒有形成一個比較規範的體系。每一個環節都在各做各的這樣就會導致最大程度的資源浪費。只有使茶葉的整個環節都完整打通,那樣就可以使得茶葉的價效比更高。有一些天價的促進肯定是有其的意義在裡面,例如有大紅袍,母樹就那麼幾棵,產量就那麼幾兩,所以價格肯定是會高的,又如很多普洱茶廠喜歡整一些100週年紀念茶出來,這種茶葉出來,對於很多人來說,他買的並不是茶葉,而是一種情懷,對於某些人來說是有著特殊的紀念價值

  • 18 # 雲太吉茶葉

    很多人都認為茶葉是個暴利行業,原因是茶嘛不就是樹葉?滿山到是為什麼賣上千元一斤?

    市場上的茶葉有幾十元一斤的,也有幾千元一斤的,都是茶怎麼區別這麼大呢?

    這裡分析一下茶葉的成本構成,再來看看價格貴的原因

    【原料成本】就是茶樹所有人賺的錢,有可能是茶農也有可能是合作社,這一部分成本不同的茶佔的比例不同,普洱生茶裡這一部分成本佔了大頭;

    我們都知道這幾年原料成本不斷上漲,一方面是交通方便的了,越來越多的人上山收茶。二是減產了。三是採摘成本也就是人工採摘的人工費用,因為茶葉的特殊性,採摘只能用人,古樹茶還要搭腳手架要爬樹,偏遠山村勞力少,加上工作難度大所以這個成本是越來越高了現在,一個人幾百元一天的成本,而且也採不了多少茶,加工成幹茶之後就更少了。

    【加工成本,包裝成本】這一部分是佔比例最小的了,加工一公斤茶葉做成餅才收十幾元,包裝是透明成本,一個盒子根據材質不同幾元,幾十元,幾百元都有,但這不能說是茶葉的利潤,這是賣包裝的人的利潤。

    【流通成本,銷售成本】就是工資,店面房租之類的,其實也是比較透明的了。

    很多人覺得茶商好黑心賣這麼貴 ,滿山都是的樹葉子為啥賣幾千?

    這是供需關係決定的透過分析我們知道,名山古樹本身就是數量少的,需求量這麼大,交通也方便幾十個人搶一個樹上的茶,年年上漲就很正常了。

    易武、班章、冰島、昔歸,這些茶很貴,為什麼貴?因為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少,喝的人多,茶葉少所以貴,山上的收毛茶的價格已經幾千上萬了。所以正山的可能性是比較少的,多數是周圍的,相近的茶山的茶。味道可能有接近的地方,但是你如果當成是正山的價格買了就不太划算了,還不如直接就告訴你不是正山的,然後味道接近,價格便宜一點。

    怎麼買茶?總結一下,找個靠譜的賣家,長期合作的那種;在價格範圍內儘量好的;不追求一定要買正山的;原料要好,味道要有特色,茶氣濃,不要能異味,甜味是我們追求的目的,其它只是過程。

  • 19 # 牛叔股聞

    聽人說,“菸酒糖茶”四樣東西之所以被並稱,就是因為它們都是暴利。比如茶葉的暴利有多大呢?

    問:茶葉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觀點1:茶葉也看等級吧,記得看過林清玄的散文裡提到過“正山小種”,他在《尋找正山小種》中在武夷山1600米的山上軟磨硬泡才買到一斤頂級紅茶,那裡頂級紅茶總產量都很少,茶農都需要靠種植其他農產品補貼生計。

    消費者買到的茶葉太貴個人感覺是“中間商賺差價“太多了,各種中間商,十倍百倍的利潤,消費者誰都受不了。

    觀點2:茶葉,絲綢,瓷器支撐了我國幾千年文明,幾千年以來,這些產品的經營者不但賺足了錢,而且銷往歐洲等地,在這些經營的過程當中,不斷的思考如何提高利潤,是每一代經營者冥思苦想的主要工作。

    特別是茶葉和瓷器,有的簡直是一小點東西,價值連城。這就是例證!這才是我國最古老營銷智慧,這才是真正的我國真正的經商學問。

    當然現代茶葉產量大了,參與經營的門檻低了,於是行業的古老規矩確實被破壞很多,職業操守確實被丟棄很多。於是也確實有很多坑蒙拐騙的行為,這是不入流的茶商所為,俗話說:一粒老鼠屎打壞一鍋湯。這也就讓很多人“發現茶葉暴利”了,也是沒法子的事情,短時間無法改正。消費者只能靠自己品嚐之後再購買才可能踏實。

    不過,中國的人經營者,確實需要從有傳承的茶商,瓷器商,等中國的古代家族去吸取智慧,有助於我們的水平的提高。

    觀點3:我家有茶,我給你們算下,雨前茶,顧一個工人每天包吃包住140天/人,每個人每天可以摘大概8兩幹茶,其他加工什麼的平均每斤本錢大概230塊,我們家賣給人360這樣,但是這個茶葉在一般店鋪500左右,雨水之後人工不變,但是每天干茶大概1.3斤,但是每斤成本大概170元,賣給人220左右,基本上之後就不摘了。之後不值錢也就划不來,也就不摘了。

    觀點4:茶葉暴利不假,但是得有市場才行。我家裡種茶葉,只是,把鮮葉賣給茶葉販子。經過層層加價,消費者得到的茶葉質量參差不齊,價格也自然不低。今年茶葉市場挺好,一畝地八千至一萬塊錢,但是市場起伏不定,茶農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起早攤黑,只為多采一些。據我觀察,茶商賣的價格大約是從茶農手中購得成本的三倍,也不算暴利。

    觀點5:所謂暴利多指名不副實的品種。尤其的名氣比較大的。比方說某個品種的春茶。需要五萬個芽頭炒一斤幹茶。一萬個為一斤。就是五斤鮮葉一斤茶。一斤鮮葉100 塊。你覺得這個成品茶賣多少不算是暴利呢?成本計算。鮮葉500採摘費用若干炒制費用若干。運輸及儲存等等費用。七七八八加起來就上千了。再根據採摘時間的不同。差幾天。價格都能翻幾倍。有些茶的價格是人為炒出來的有些是確實必須到那個價位才能有部分利潤的。不過一般標價與實際品質不符的 才是利潤最高的。那樣的才是真正的暴利。

    觀點6:茶葉這個行業的水太深,一般的茶還好,價值相當,名茶水份太大,而市場上的名茶以次充好,以劣充優的太多。所以大家喝本地產的中檔茶可能才是物有所值。一百到三百元一市斤的合適。

  • 20 # 茶小俠

    不知道多少算是暴利,從誰的角度來算這個利。作為一名茶葉從業者,說一下我知道的情況,再來說利的事情。

    1、茶葉等級分類(僅從口感和營養成分來講,不涉及工藝)⑴單芽茶一般市面上所謂的特級茶,就是這種(上圖)。因為這樣的茶,純粹就是茶葉的芽頭。要用芽頭製成一斤幹茶,需要至少5萬片左右的芽頭(我們廠的茶葉品種,有時候需要6萬)。這是什麼概念,就是茶工要站在那裡摘至少5萬次茶葉,才能出製作出一斤的幹茶。這是相當耗時的,不信你們自己拿根針對著空氣做挑的動作試一試。

    這種茶只是放在空氣中就會有自然的茶香溢位,沖泡的之後基本上就是滿室芬芳,口感更是上佳。這個級別的茶,不管是新手還是熟手,基本上都不會泡了出苦味,因為它的“出身”實在是太好了。

    ⑵一芽一葉茶

    一芽一葉簡單理解就是一個芽頭加一個葉子,如上圖。這個級別就比單芽差一些,畢竟有了葉在裡面。而有了葉,茶的香氣和口感就不如單芽茶了。這時,沖泡的時候就要講究茶具、水溫、出湯時間了。這個,多問問,多練練就懂了。

    ⑶一芽二葉茶

    一芽二葉就是一個芽頭加兩片葉子,如上圖。這個大家最常見,一般茶葉公司做廣告或者宣傳冊的時候,印的茶樣多數是它,因為這樣好看。這個口感又會比一芽一葉差一些。

    ⑷葉茶(或一芽三葉)這種茶一般是最便宜的,芽的成份較少。當然,便宜不代表不好喝,大家不要產生誤解。因為這其中分新茶(當年茶)、舊茶(陳茶),春茶、夏茶、秋茶等,還是有很多講究的。主要還是看工藝和原料,不能一概而論,有機會再深入的講。

    葉茶一般比較耐泡,而且容易形成濃茶,有不少人喜歡,尤其一些經常抽菸的人喜歡。

    2、收購價一般情況下(以我所在的省為例),茶青(即茶葉原料)的收購價是:單芽茶的收購價在100元一斤,一芽一葉茶在40元一斤,一芽二葉在20元一斤,葉茶在15元一斤左右。

    我們的工藝,一般四至五斤茶青可以製作成一斤的幹茶。

    3、出廠價

    平均上,我們的毛利在45%左右,毛利中包含了地租、廠房、裝置折舊、農場職工保險(我們是國企,要負擔農場職工的保險費用)等。葉茶的毛利低一些,芽茶的毛利高一些,一刀切就是差不多45%。葉茶產量多,走量。芽茶產量少,屬於“奢侈品”,高利。

    4、批發價

    一般情況下,我們給批發商25%的毛利空間,但是也不能保證所有批發商都完全按廠裡規定的有。有時候,比如節日茶緊張的時候,他們也會提高價格,但也會控制在40%左右。

    5、零售價

    零售商的空間我們也定的25%左右,但是這個也是看具體情況的。可能有些鄉鎮,交通不是那麼便利的地方,空間他們會增加。

    綜上,從出廠到零售,相對於收購價來講,整個鏈條下來大概有100%以上的空間。但是,要注意到這其中一共有三個層級(廠家——批發商——零售商),每個層級間不到50%的毛利空間,這是不是暴利呢。

    我的這個回答,個人認為比較有用的就是教大家去分辨什麼茶口感好,什麼茶口感差一些。以後大家如果有機會去買茶,就找店家拿我說的這四個標準來試,肯定錯不了。而不用去管他說的什麼一級,特級之類的,因為茶葉本身有國標和省標之分,還涉及到條形、工藝,怕你們不太認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最痛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