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匹夫有擇762

    回答:我說說我讀書吧,拿起一本書,先看開頭三五百字,對味兒,有趣,翻到中間隨便看一段,合格,看結尾三五百字,合格的重讀,不合格的一丟。不要信書商的推薦,不慕虛名。

  • 2 # 簡秋習文

    我讀名著是因為小時候家裡有個親戚,她總是跟我提起很多人物,經常說:“就像《XX》書裡的XX人一樣。”我當時覺得懂得好多啊,於是出於給自己掃盲的虛榮心,我開始讀書,那讀哪些書呢,自然就先從名著開始讀了。

    世界名著指的是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的著作,其價值由於已經超越了時代本身而得以流傳。

    “名著”一般都擁有最廣泛的讀者。它們不是隻風行一二年,而是經久不變的暢銷書。

    我個人認為不僅是世界名著,所有的書都分兩種:看得下去的和看不下去的兩種。

    什麼書能看得下去呢?

    那自然是自己喜歡的,每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都不盡相同,對於我自己,我就喜歡看推理懸念、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或者貼近生活的,能夠引起共鳴的。

    對於世界名著看不下去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幾點:

    1. 晦澀

    有些名著,尤其是西方的名著,比較晦澀,比如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尤利西斯》,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之首,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整部作品隨著作者意識的流動發生變化,像是各種文字形式、語言的雜交,內容上實在太過艱澀,需要對照和查閱的內容太多,尤其是哲學、宗教方面的。我個人就是買了很多年,就總是覺得讀不下去,感覺總是看不太懂。

    2. 時代感

    每一本書,都是有創作背景的,作為今天的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需要融入到那個時代,才能更好的理解這本書。如果我們不懂那時的歷史背景,我們在讀起來就很難,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索然無味了。

    3.長篇鉅作

    很多世界名著都是長篇鉅作,都是有歷史、有思想、有文化、有內涵的,篇幅往往都很長,短一點的都三四十萬字,長的更是高達百萬字,對於各種拖延症的我們,很難有耐心一點點讀完。

    4.脫離自己的興趣

    在這一點上,就如同“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如果讀的書所描述的故事,以及涉及的領域跟自己的興趣愛好偏差太大,就很難有耐心把它讀完,即便是讀完,也是囫圇吞棗,沒有自己的深刻體會。

    所以我個人認為,固然應該多讀書,讀好書,尤其是世界名著,但是世界名著那麼多,也請不要為難自己,在自己感興趣的世界名著中花些心思,認真閱讀吧!

  • 3 # 鄭光赫

    很正常。

    無論國內的、國外的,讀好多名著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從我的閱讀來說,有幾種情況:

    一、沒有原因,就是不喜歡。比如《紅與黑》,換了司湯達的另一本《巴馬修道院》,還是不喜歡,似乎不需要理由,就像愛情不需要理由一樣;

    二、我想是文化差異。比如,喬伊斯的《都柏林人》我非常喜歡,他的長篇《尤利西斯》和《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卻怎麼也讀不下去,我感覺最大障礙不是意識流,而是大量的宗教、哲學以及愛爾蘭的歷史這些內容,這種隔膜很難突破;

    三、是敘述方式(文體)和語言的不適。既包括古典的(因為距今太遙遠),也包括那些現代派或實驗性的;

    四、有些名著可能確實需要一些準備,要麼知識的,要麼閱歷的。比如,我高中時讀《安娜卡列尼娜》,一臉蒙圈!等我有了工作、成了家以後再讀,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

    怎麼應對呢?

    對策一,就不喜歡,放棄好了,反正好書多的是。

    對策二,更多的,還是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方法,需要一些付出,甚至有的,還需要一些等待。

    我們打遊戲的時候,也會有疲倦、乏味,甚至絕望(我想任何遊戲都一樣)。讀名著也是(讀名著本來也是遊戲的一種),等我們艱苦跋涉,終於撥雲見日、打出來一個極品時,獲得的回報也是加倍的!而更大的回報可能是,就此打開了一個新的場景!

  • 4 # 浙江湖州羅林

    為什麼世界名著讀不去?還感覺乏味?這跟以往的讀書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假如你讀慣了通俗的充滿懸案的推理小說,緊張的氣氛,出人意外的場景設制,各個錯綜複雜的頭緒頻頻映現腦海,人物命運瞬間反覆轉換,牢牢牽著你的注意力!妨佛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都跟你走,使你作出是非對錯的判斷!此刻你會全身心的投入故事中,一會兒熱,一會兒涼,心情起伏不定,你看中的人成功了,你推斷的事順自已的心了,驚險一場,結果是皆大歡喜的結局,這是多麼舒暢開心心閱讀收穫啊!

    長期習慣讀冒險的打鬥格殺的兇險場面的小說,同樣會有興奮大振的刺激效果的。

    但讀名著傑作,特別讀那種深度反映社會生活的小說,因為它寫的是現實的生活,即使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一舉一動必須按生活的本來面目來寫,因此,其中的描寫必須緩緩地流動著,不慌不忙地向你敘述人物的生活環境,性格脾氣,以及交往中的漫遊,逐步地進入主要題材,一幅又一幅的畫面裡展現世態人情,道德與良心的心理衝突,並交待人物的歷史背景,使你逐步地瞭解人物的善與惡,所謂“好人"不見得總是好,壞人,反派人物不總是那麼地惡,需要你讀者逐步地分辨,一點一滴去看清!就憑這些特徵(還不是全部)。一般讀者,特別對那些習慣於推理懸念小說那種"過隱,刺激,興奮的讀者顯得極不耐煩,這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問題全在於習慣的養成!

    當你深入地,耐心地逐步深入地去讀幾部反映社會真實面貌的,代表各個時代人們的歷史的“世界一流"名著的時候,並獲得感受,得到收穫的時候,恐怕就會留戀忘返吧!

    記住,首先要讀那幾種被歷代讀者所反覆讀過的一類作品,方可養成辯別優劣的能力。只有效法上品,方可傳其二!這是中外古今名人的讀書經驗之總結!供參考!

  • 5 # 徒步走go

    這個問題很簡單,曾經本人也讀過,比如當時轟動西方的電影《飄》,就是根據原著改編,這可是世界名著,還有什麼《湯姆叔叔的小屋》等,本人都借看過,結果都是看了幾天就看不下去了,為什麼?因為其敘事的格式與我們格格不少,實在難認同這種風格,看得腦子都能炸裂,這就是西方式的思維與文化與我們迥然不同導致的,知道這一原因也是以後的事了,至此之後很少看外國小說。二是這些世界名著是符合西方的人文背景、歷史脈絡、情感方式,是歐美國家認同,是他們選出來的,不是我們,我們不見得會認同,激不起共鳴,我們能共鳴的是我們的四大名著,但西方人也照樣無法理解。所以什麼名著不名著的,和而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 6 # 待曉兒

    這位朋友很誠實,其實覺得一些所謂的世界名著索然無味沒什麼好丟人的,這才是正常的反應。我不相信有人看所有名著都會看得津津有味。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書傾向,沒有什麼書能滿足所有人的胃口,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們拿一些小說來舉例。

    巴爾扎克絕對夠得上世界級文學大師了,《人間喜劇》也絕對是名著了。有人這麼評價他的寫作風格:

    巴爾扎克的故事就像一個能力拙劣的農婦,想燒火卻弄了一屋子的濃煙,嗆得不行。正當你想放棄的時候,“噗嗤”一聲火著了。

    如果想體會這種感覺,可以翻翻《高老頭》。但我就是不喜歡這種風格,看到前面幾頁覺得索然無味不想看了難道不正常嗎?這沒什麼丟人的,講故事的方式不一樣,大仲馬的書就很精彩,喜歡大仲馬不喜歡巴爾扎克,也是正常的。

    還有人就是不喜歡俄國小說,人物名字太長記不住,情節不好看,不如法國英國的吸引人。還有人乾脆就不喜歡看外國小說,中國古典的小說卻能說得頭頭是道。這也是正常的。看著一些名著感覺索然無味,只能說明你不喜歡這種風格而已,並不能證明自己鑑賞水平不高。

    還有一些名著是文學評論裡的名著,即有人評選它是名著,但作品本身可能並不怎麼樣。比如《尤利西斯》,誰知道這東西講了個什麼鬼玩意,它出名恰恰是因為別人看不懂。類似的像中國作家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在文學評論裡面地位很高,但實際上只是很小圈子裡面的吹捧。

    這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或者從評論角度來看,叫做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這一類思想盛行有關。很多作品以讓人看不懂為目標,似乎只有別人看不懂的才是高深的。因為這一類書不需要自己去尋找市場,文學評論者們會蜂擁而上去把一部可能很爛的作品吹捧成很高大上的東西,自然就會有市場了。就像前文講過的《尤利西斯》,就被評為“文藝青年”必備的書,別管看沒看過,書架上沒一本都不好意思自稱“文藝青年”。

    但真正的名著,不論是小說也好,文集也好,都是把高深的道理透過淺顯的語言傳遞給大眾,這才是書籍存在的價值。為了讓人看不懂而寫書,那就是寫給自己玩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喜歡看網路小說而不喜歡看名著,也是無可厚非的。不要瞧不起網路小說,它還有另一個正規的學名,叫做“通俗小說”,是通俗文學的一個部分。當今的四大名著都是屬於這一類。民國時期有名的作家,張恨水、張愛玲;當代最有名的通俗小說作家金庸,有人講他們的書沒有精神內涵嗎?那網路小說裡面也很可能也存在著足以流傳後世的經典名著。

  • 7 # 突破烏江

    我們收藏的世界文學作品,世界文學名著各有各的寫作特色風格,讀者也有各自閱讀欣賞觀點。雖然有很多文學名著流傳至今,是當今文化墨寶,讓很多讀者愛不釋手。例如:高爾基《童年》,我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等等文學作品,家喻戶曉,讓很多讀者倒背如流。

    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那篇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本部作品以他親身經歷為素材加以描寫,我們很多讀者對保爾.柯察金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對他不屈不撓的敬業精神大加讚賞;對他出生年代身世悲劇感到悲哀和惋惜;也對他在殘酷惡劣環境中仍然英勇頑強地鬥爭和學習,把生命置之度外與之抗爭而欽佩。最後導致雙目失明,疾病纏身,他也不曾放棄過,妥協過,堅持與病魔作鬥爭,完成自己革命事業。這些就是這部作品靈魂所在,震撼不少讀者。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9月22日生於烏克蘭,享年31歲。

    逝者如斯夫,他從容走完自己短暫的一生,無怨無悔,但遺留至今至理名言激勵後人勇往直前,努力拼搏,廣為傳頌。他在臨終的時候說: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給予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經把我的整過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一一為了人類解放而鬥爭

  • 8 # 懿吱狐

    哈哈哈我也叫梓懿,在昆明滇池旁邊,好巧好巧~

    小時候被列了好多書單,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悲慘世界,我的大學什麼巴拉巴拉…那時候並不知道讀這些玩意兒有什麼用,甚至茶花女這一類的書直接把它當小說看,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是反映了一定的現象,道理,社會背景或者被大家廣為流傳…但是每個人口味不一樣,有的人就喜歡看小說,有的人就喜歡讀傳記,曾經有個毒雞湯說,你看的2%的書能真正用到就不錯了,我們之所以看這麼這麼多的書,只是為了不要漏掉那可憐的2%~每個人看書的目的也不一樣,有的人汲取知識的地方太多,渠道太廣,看書可能反而耗費很多時間,有的人看書對他生活沒毛的幫助,有的人看書為了取樂,那還管看什麼書呢,依我看名著反倒不如一個搞笑的沙雕段子容易取樂~

    我喜歡看名著,很多東西初讀無味,反過頭來想其中的諷刺意義或者警醒世人的地方真的讓人茅塞頓開,有時候也只是喜歡其中的一些描寫刻畫,覺得三言兩語就很傳神,值得學習和應用,有時候也是強迫自己看,比如魯迅和高爾基的書,我是真心不喜歡…怎麼看都味如嚼蠟,可能太深奧我還太淺薄,或者是他反應的時代背景我太陌生,政治角度我還不瞭解…

    看書之前先想明白,我為什麼要讀書,打發時間?尋找樂趣?學習歷史時代背景?走近一個作者的世界?學習表述方式和手段?

    如果你真的想讀名著,又覺得一些很晦澀無聊,我覺得不如先從短篇小說入手,莫泊桑的,歐亨利的,茨威格的,都很有趣,語言精煉,表述傳神,而且沒有很多故弄玄虛的東西,很貼近生活哦~

    呃…好的外文翻譯很重要…我之前很喜歡六角叢書的版本你可以考慮試一下

  • 9 # 羅西小南多

    我覺得世界名著雖說是世界的,但主要基於本國的國情、文化傳統和當時的國民狀態。(浮士德和瑪格麗特)

    若不具備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去讀很難身臨其境,比如歌德的《浮士德》,咋看起來也是本晦澀的小說,其是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歐洲文藝復興為背景,描寫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對現實的不滿,與魔鬼一個約定,魔鬼一直引誘他享樂,以最終成為他的奴隸。但浮士德後來戰勝自我,積極進取,勇於自我否定,反而沒有沉淪墜入地獄,而是實現自我價值步入靈魂進入天堂。(歌德)

    作品體現當時資產階級當時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要求政治權力,這和法國的啟蒙運動上遙相輝映的,表達了上升中資產階級政治訴求。

    以上只是我對名著的一點感悟,主要是和世界史的關係。即,要讀好世界史必須看當時思想深刻的大作家寫的作品;同時,若要更好的把握名著,必須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等,也就是要學點世界史,那樣讀起來就不會太晦澀難懂了。

  • 10 # 宣宏宇

    還記得你小的時候對後來你喜歡的很多事都覺得索然無味不是麼?付出很多創造出來的東西,也需要付出很多才能享受,有些東西是本來就不容易懂的。當然,並非“名”的玩意就一定要接受,但那種真正有選擇的“不接受”是在高於物件的基礎上的,比如當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何不接受“一部名著”而不是在這裡詢問時,你就是懂了。

  • 11 # 半生浮沉皆看淡

    我在十五歲至二十五歲這十年間,特別喜歡看書,並且我不挑書,雜誌,報紙,武俠,言情……,一句話什麼書都愛看,睡覺的床上墊絮下放幾本,桌上也是書。有一次,跟書友換到一本世界名著《飄》(即亂世佳人),我高興極了,可我這麼愛看書的人,連五頁都看不下去。後來又接觸到《廊橋遺夢》,也是無法看玩!我在想,這麼出名的書,為什麼我看不下去呢?一,人名,地名翻譯成一大串,並且還很多不是我們常見的字,書看了幾頁,難記住一個人名地名!二,故事情節有些平淡,不像我們閱讀習慣,一個小高潮接一個小高潮。名著好像都喜歡炫弄文字,一個景點,人物外貌描敘好久,不幹練!………

  • 12 # 新豐齋主

    歪果仁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伯爵、福爾摩斯探案集、嘉莉妹妹、風中蘆葦、太陽的黑點、一千零一夜等文學作品還是挺吸引人的!

  • 13 # liufang劉芳

    有些書被尊為世界名著,我也看不下去,如:《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等。

    我承認自己水平不高,世界名著對我沒有吸引力,我不愛看跟裡面的人名太難記、有直接關係。

    外國名著適合外國人看,就像我們學中文很容易,外國人學中文卻很費勁是一樣的。

    外國人的名字、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楚,父親的姓、孩子的名字之間的從屬關係,簡單的還可以,名氣大、世界聞名的也知道些,如好記的:華盛頓、林肯、丘吉爾、里根、撒切爾夫人、哈里王子。

    不僅是外國名著,外國電影我也看不進去,看一兩分鐘還可以,時間長了受不了。

    中國人更適合看本國的名著,我們國家大師級的文學家寫的一樣是世界名著,如:《紅樓夢》、《子夜》、《四世同堂》、《茶館》等。

    好多年以前看過很多作家的作品,如:《河的子孫》、《人生》、《沒有紐扣的紅襯衫》、《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這些都是出色的文學作品。

    莫言是我國文學家的代表,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足以表明我國文學家的寫作水平、在世界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覺得散文也應該得獎,散文是真情實感,是不折不扣、淋漓盡致的心聲。

  • 14 # 天涯月正圓

    讀世界名著讀不下去,甚至讀得索然無味,味同嚼蠟。這種體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相反一些非著名的讀物,在某一階段卻讓我們讀得津津有味,手不釋卷,廢寢忘食。這種奇怪的現象說穿了並不複雜。不過是趣味修養閱歷所致。

    先說趣味,趣味無爭辯。有人就是喜歡推理懸疑一類的書籍。因為通俗易懂還刺激。能夠迅速的找到閱讀的興奮點。這一類人看的是故事,故事越曲折離奇荒誕越喜歡,因為滿足的就是一種看熱鬧的心理。所以關於更高層面的藝術價值和意義,他們是不關心的。如此而已。

    讀書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是閱讀世界名著,更不簡單。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個人的文學修養和知識儲備。不具備相應的儲備而想輕易的進入名著的世界,是很難去理解其中內涵之所在。如果你懂得敘事的技巧,寫人的精妙,結構的營造,甚至懂得更多,就會認識到名著的浩瀚偉大和獨特的價值。而不是用看不懂和不好看去衡量世界名著。要衡量的恰恰是自身的修養,關於文學知識的修養。如果不願意這樣做,儘可以去看一些膚淺無聊的東西,而不是因為自身的缺乏對名著橫加指責。

    一個人的閱歷其實也會影響對世界名著的欣賞和認識。所謂閱歷就是一個人生活的深度。同樣一本書,年輕時候不理解甚至厭惡,過了很多年後忽然懂了,而且感同身受。陸游有詩云,功夫在詩外。說的是同樣的道理,沒有豐富的閱歷,沒有嚐盡生活的酸甜苦辣,如何能夠理解大師筆下的世界?

    永遠不要用自己的膚淺去挑戰名著的高度。這種姿態只會讓人覺得你更傻更天真。在一個碎片化閱讀的網路時代,要做的不是熱血狂妄,而是行動起來拒絕膚淺閱讀,走入真正的文學,體味名著帶來的審美深邃和廣博……

  • 15 # Dannah

    看名著覺得索然無味很可能是你的閱讀品味跟名著不在一個層次上。這並不代表你就很low或者沒品位。人的閱讀品味是會隨著你的閱歷你的性情而變化的。所以也許你只是沒發展到那個階段而已。

    像我自己,小時候鄰居的姐姐有一套世界名著,好幾十本。我看過幾本,都覺得不太看的下去,完全不覺得好看。那時候覺得天底下最好看的書就是鄭淵潔童話。後來看瓊瑤幾乎每一本都看過。那時候朋友推薦亦舒,雖然同是流行愛情小說,亦舒的書我是看不下去的。但是再過幾年,我覺得只有亦舒寫得現實的都市女郎才對我胃口。後來喜歡看金庸。再後來覺得二月河實在寫得太好了。現在我依然會看一些流行小說,但是會覺得心底裡希望看點更考究點的書。例如看小說希望看到更細膩的描寫,看到人性的善惡交織,看到在大時代下的掙扎和奮鬥,看到軟弱與堅強,自私與忘我,各種人性和衝突,妥協和堅持。例如希望看一些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甚至有點偏學術的書。其實隨著閱讀量的增大,自己閱歷的增加,人的閱讀品味是會提高的。有的人可能比較早進入這個狀態,有的人晚一些。我覺得如果實在看名著看不下去就不要勉強。閱讀首先是一種快樂。我們不看世界名著,依然可以找到很多雖然不是名著但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我的建議是首先享受閱讀的過程。儘量挑選不要太差的書籍。比如就算你看愛情小說,挑三觀正一點的,邏輯嚴密一點的,文筆好一點的來看。當你看慣了優秀作品,你就很難退回到胡寫瞎編的作品裡了。這樣慢慢地你的閱讀品味會提高。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真正能欣賞名著的優美的。

  • 16 # 紙墨晴空

    小時候,大約剛上小學,外婆說啤酒是液體面包,可好喝了!於是可愛好奇的我就乘大人們睡午覺的時候,自斟自酌了大半瓶,後來踉踉蹌蹌搖擺進學校,睡在課桌上沒法正常上課,被大人們接回家睡覺了!

    有時候,世界名著何嘗不是小時候那瓶啤酒,因為自己身體沒發育好,自然無法享受其中的滋味,難受而且大醉!

    高中的時候我依然喜歡去外婆家玩,因為舅舅房間有一個大書架,感覺什麼書都有,自然也不缺乏世界名著,語文老師說多讀名著,那裡面很有營養,會提升你的人生品味,豐富你的人生閱歷······

    於是我硬著頭皮看《簡愛》、看《理智與情感》、看《紅與黑》、看《舊約全書》、看《靜靜的頓河》、看《魯迅全集》、看《戰爭與和平》、看《套中人》,看《唐詩宋詞鑑賞詞典》······硬著頭皮把整個書架上的書全看完了,最深的感受就是想罵人,好枯燥好無聊,好深奧!

    外國人講一句話翻譯過來為什麼那麼長,魯迅寫的文字為什麼那麼沉重,耶穌不就是中國的老天爺化身麼,愛就愛麼想那麼多,唐詩宋詞非要那麼刻板排列麼?看完後沒幾年就忘完了!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經歷多了,看的東西多了,見過形形色色的人,認識了繽紛美妙的世界,我也漸漸懂了一些,消除了年少時的疑問。

    所謂的世界名著,大多是屬於作者所屬時代的宏偉史詩啊,這些著作能被大眾敬仰和流傳,必定是有它獨到之處!我們如今的人橫跨時間的隔閡去閱讀,自然有代溝,怎麼消除,就是去了解作者資訊,瞭解作者所處的時代,你就會猛然發現,環境雖然變了,但那許多名著所揭示和表達的道理,卻歷久彌新!至今還啟發和感染著後來的我們。

    比如,老天要是公然和人作對,任何人都難以對抗!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過去是假的,回憶是一條不歸路!沒有人對你說不的時候,你是長不大的!

    自己記憶力差,有的記住了,有的反覆看還是忘記,就只剩下一些句子在腦海漂浮,隨著年齡的增長總會在某個或低沉或憤怒,或狂妄或自輕的時候,突然從腦海裡冒出來,扶持我鼓勵我安慰我!

    現在我明白了,有些東西讀起來索然無味,可是它卻幻化為你生命中的良師益友,會潛移默化間指導你、幫助你,比如世界名著!有點類似於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感覺吧!有些東西,讀起來嗨到爆,比如網文,可嗨過也就過了。

    總之,世界名著長著一副嚴肅古板的樣子,讓後代們難以親近,甚至有些隔閡,但它卻是你最好的朋友!

  • 17 # 幾道

    經典是被地球上歷代最智慧的大腦驗證出來的,你讀不進去不是經典的問題,是你輕鬆讀物讀的多了。讀經典要像作者一樣殫精竭慮,專心致志

  • 18 # 華夏圖騰

    由於中外不同語言文字的轉換(翻譯),再加上中文譯本信、達、雅的功力不足,從而不僅可能使讀者感覺索然無味,而且還會使原著的優美語句和精彩內容大打折扣。當然,由於讀者本人的閱歷和學歷,以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欠缺,也會使讀者對世界名著感覺枯燥乏味。

    一部世界名著通常有不同的譯本,如高爾基系列著作的譯者就有瞿秋白、戈寶權、鄭海凌、劉遼逸等譯者不同的譯本。其中的劉遼逸先生一人就翻譯過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以及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翻譯須講究信、達、雅,這樣才能夠忠實於原著,才能夠較完美地還原原著。所謂“信、達、雅”,是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先生提出的。他在《天演論》中的“譯例言”講到:“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

    “信”是指要忠於原文,即譯文要表達準確,而不偏離、不遺漏,也不能隨意增減和變更原意;“達”則是指不拘泥於原文形式,但譯文必須明瞭通順;“雅”則是指語句的選用和修辭要得體,以追求文章語句的優美雅緻。 就高爾基系列著作的譯本而言,翻譯界公認戈寶權先生為最佳。中譯本的世界名著對中國讀者的影響力,除了讀者的閱歷和學識,以及讀者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外,那就是譯者對外語的把握水平,以及對漢語言文字的駕馭水平。所以,我們如果能夠直接閱讀原著,或許與閱讀中文譯本的感受就大不一樣了。

    《海燕之歌》兩個譯本的對照

    白濛濛的海面的上頭,風兒在收集著陰雲。在陰雲和海的中間,得意洋洋地掠過了海燕,好像深黑色的閃電。一忽兒,翅膀碰到浪花,一忽兒,像箭似的衝到陰雲,它在叫著,而就在這鳥兒的勇猛的叫喊裡,陰雲聽見了歡樂。

    ——瞿秋白翻譯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捲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地叫喊聲裡,烏雲聽出了歡樂。

    ——戈寶權翻譯  

    從兩個版本譯文的前兩段來看顯而易見,後者的譯文略勝一籌。因為首先拋開對兩個譯本的語言結構,是否等效翻譯等純理論性方面的研究,單從讀者閱讀時的直觀感受而言,戈寶權先生的譯文情感的爆發力更強,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且具有號召力,似乎更貼合高爾《海燕之歌》的原意。而瞿秋白先生的譯文不能說不好,只是譯文讀來舒緩而節奏緩慢,更像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氣勢上不如戈寶權版的譯文顯得大氣恢弘。

  • 19 # 青絲蘸白雪Cy

    因為水平不夠

    2020.1.30修改

    我們先確定這麼一件事情:世界名著必定是優秀的。那麼,為什麼我看不懂世界名著,答案不就很明顯了嗎。

    因為你菜。

    這個世界最大的,也最多人相信的謊言是什麼?人人平等。

    而它造成的最大的誤解,是:我們是一樣的。

    我無法理解,我花了十年時間,十年如一日,十年窗下無人問,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情。我和一個路邊提出來,日日混吃等死的人一樣?

    抱歉。除了靈魂平等和生命同樣珍貴,我不會承認其他任何方面的‘一樣’。見鬼,為什麼總有人認為自己生來就該能讀文學。

    因為文學是為普通大眾創作的?18世紀以前,普通人連字都不認識幾個,卻有人相信,文學是為沒有文化和底蘊的人創作的?不幸的是,世界名著都是那個時代寫成的。這造成的結果就是,沒有深入底蘊的人,看不懂世界名著。總有人理所當然的認為那個時代的貴族是廢物。但一個很遺憾的事實是,那個時代的貴族,哪怕是最遊手好閒的,也一定有基本的文學素養。因為修辭學對他們來說,是義務教育。

    但到了今天,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大部分的文學水平,只到了寫作一篇800字考場作文會卡殼的程度。友情提示,那個時代的貴族,大多是能寫一手優美的文字的。

    所以,看不懂世界名著沒有任何奇怪的地方,看得懂才奇怪。與其用什麼‘翻譯’,‘喜好’之類莫名其妙的原因安慰自己,不是自己的問題。不如認認真真的去學習,專研,和體悟。

    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大概是沒有的。連死亡都需要勇氣。

    菜不是錯誤。誰沒菜過?真正可恥的,是菜還安慰自己,這是別人的問題。是的,十年前我們水平一樣。但十年前我十四歲,你四十歲。

  • 20 # 有書共讀

    名著,是貫穿古今文化的紐帶,是人類精神的財富。

    閱讀名著可以提高自己的修養和知識面,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名著可以提高自己和寫作能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名著可以滌盪心靈,寧神致遠。

    為什麼有的人讀名著會感覺索然無味呢?

    一、個人喜好和閱歷不同。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說,文學或是藝術品它是一種基於個人經驗的產物,如果你沒有體驗過某種類似的情景或是做過接近的思考,你很難直接透過文字或是畫面獲得共鳴。

    名著的型別有很多種,有愛情類、親情類、戲劇類、戰爭類、散文類、小說類、懸疑類等等,每個人的喜好和閱歷有所不同,讀書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每一本書,在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書,要有足夠的閱歷之後才能看懂。

    二、時代和文化差異。

    名著往往代表著一個時代,還代表著作者的世界觀。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家,語言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習俗禮儀、言行舉止、精神觀念、政治態度也會有所不同,有時候會覺得難以理解書中人物的思想和行為,無法引起共鳴。

    三、太功利。

    翻開書看幾頁,沒有能吸引自己的地方,就放下了。故事類的名著,開始都是寫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在人物之間還沒發生故事的時候,剛看幾頁,誰是誰都沒看明白,肯定是有些乏味的。

    四、翻譯的問題。

    翻譯過來的的文字,很難完全保持原有的語言本身的趣味性;外國人名一般都很長,並且有教名、姓、名。有時候看很長時間都記不清人名,難以看懂書中的人物關係,不但感覺索然無味,還很累。

    那麼應該怎樣閱讀名著呢?有書君分享幾點經驗。

    一、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名著型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二、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名著閱讀。除了讀,還可以聽,利用APP在做家務、走路等時候聽書,可以把時間充分利用起來,保證閱讀的連續性。

    三、在讀書之前,先做一些功課。瞭解作者的時代背景,更容易理解書中人物的思想和行為。

    四、選擇好的翻譯版本。

    五、在看書的過程中,可以做思維導圖,或者手繪時間線、人物關係圖,印象會比較深刻。

    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以泛讀、精讀、反覆讀等多種方式結合。

    讓我們走進名著,與大師深度對話,增長見識,啟迪智慧,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經濟大蕭條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