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zuser

    士氣方面:鄧艾率軍突然出現在後方,對蜀軍來說很突然,倉促應戰,準備不充分,心理壓力很大,造成士氣低落。而鄧艾軍隊透過艱難險阻來到蜀國後方,對他們來說勝利就在眼前,士氣大振,士兵個個鬥志昂揚。

    士兵戰力:鄧艾的軍隊常年在邊境作戰,天天過著刀尖上添血的日子,經驗豐富,而且士兵清楚如果他們不打敗蜀軍,就會被他們的援軍圍攻,最後只有死路一條,所以人人願意拼命,全軍死戰不退。而諸葛儋的御林軍主要負責京城安全,很少上戰場,實戰經驗不足,蜀國後期軍隊訓練不足,戰力低下。

    統帥:鄧艾是司馬懿的高徒,軍事能力突出,且常年帶兵,經驗豐富,這次偷襲經過他精心準備,勝券在握。諸葛儋長期在後方,實戰經驗不足,軍事能力不如鄧艾,且準備倉促,贏的機率不大。

    國力: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北方,魏國的國力強盛,能夠支援起對外戰爭。蜀國除成都平原外其他地方都很貧窮,國力低下,常年北伐導致國力空虛,很難支撐大規模戰爭。

  • 2 # 絕愛大霧

    蜀國的能戰之士都在姜維手裡,常年征戰北伐計程車兵都在外圍守衛入川關隘,成都留的御林軍,和城管大隊差不多 ,而且留守成都的肯定大部分是城管裡的精銳,給諸葛瞻的更少,鄧艾3000人是大部隊裡選出的精銳,爬山涉水,走的是蜀人都認為難以大部隊穿越的蜀道,足見這3000人精銳程度,而且偷渡陰平 唯一能擋住鄧艾的蜀將還投降了。。諸葛瞻錯失良機,沒把鄧艾堵在山裡,進入成都平原,隔斷了前線資訊,對成都的衝擊太大,姜維知道劉禪投降說了一句,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這句話聽了真的是可悲可嘆

  • 3 # 橡樹童年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無險可守,亡羊補牢。驚弓之鳥,破釜沉舟。

    簡單的來說,鄧艾是奇襲,本身能夠攜帶的糧草本來就不多,成都是首要目標也是最具有戰略價值的,所以鄧艾的軍隊是視死如歸,進則生,退則死,而諸葛瞻,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文士根本沒有多少帶兵經驗,又是倉促迎戰,更不沒有留給他多少時間準備,而且當時蜀國年年北伐,國力衰竭,國家的戰略已經由攻轉守,大部分的精銳被牽制在北方,導致內部力量空虛。

    可以說蜀國除了地利以外,根本就沒有能力阻擋來自北方的威脅,當鄧艾成功奇襲劍閣之後,蜀中也就門戶開啟,所以說,蜀國必亡已!就算是諸葛亮帶領御林軍去阻擋也不會改變結果。潑開蜀國地利的阻礙,這個時候雙方的人口,經濟,軍事力量變化與人才君主的比較來看,高下立判!

  • 4 # 手機使用者51956319052

    自從魏延一死,蜀國就沒有大將。沒有大將的國家就是人在多有什麼用。看諸葛亮的兒子,簡單就是笨蛋,自己沒有本事還不聽人家的話,有人建議守住險地,但是諸葛亮的兒子就是不聽,結果大家看到了把。其實國家能到這樣,就是諸葛亮六次北伐和姜維十一次北伐就埋下禍患了。國家小,每個人都有傷。可以說都有慘費人佔多數。又都沒有打仗的經驗,都是老頭兵。看現在的敘利亞就知道了,經過多年的戰爭年輕人基本上就不多了。能守國度的都是老頭兵。當時的蜀國和現在的敘利亞基本一樣。所以諸葛亮的兒子是比死的。這就是打不過鄧艾的疲憊之師。

  • 5 #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是帶走了成都最後的部隊,而這些部隊並不是什麼御林軍,而是蜀漢老弱病殘的部隊,因為蜀漢的主力部隊已派出去,五萬的精銳部隊都在劍閣的姜維手裡,後來廖化,宗預,董厥,又帶了三隊人馬前去支援。

    而鄧艾的部隊不是一兩萬,而是三萬多,另外還有鍾會派來的部隊補充,即使在渡陰平的時候,有損失一些,但是江油關投降,再加上援軍,鄧艾的部隊肯定是不低於三萬的。

    試想一下蜀漢的老弱殘兵,數量肯定也不會超過一萬,要對上訓練有素的魏軍的三萬精銳部隊,根本就沒法打。

    另外,鄧艾是此時的魏國第一名將,姜維對上鄧艾的戰績是完敗,而諸葛瞻在諸葛亮死的時候才八歲,也沒有帶兵打過仗,名將對新手,也是根本沒得打。

    另外外面有鍾會的十五萬大軍,鄧艾的三萬多部隊突然出現在益州內部,整個蜀漢內部計程車氣自然十分受影響,投降派的聲音越來越大。

    所以,諸葛瞻對上鄧艾,就是註定了,而諸葛瞻父子能戰死沙場,完全沒有辱沒諸葛亮的一世英明!諸葛瞻不丟人!

  • 6 # 葉子功

    步搖自來~

    1.(諸葛瞻所帶部隊)成員很可能是成都的守衛部隊+臨時徵調的青年軍+囚徒2.除了部隊成員、數量、戰鬥力等方面的硬性條件,指揮官的素質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3.你可以說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的部隊是疲憊之師,但是田章帶來援軍部隊就不能算是了。

    諸葛瞻率領的未必是蜀漢的御林軍,至少不是精銳部隊六年夏,魏大興徒從眾,命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剌史諸葛緒數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三國志後主傳》

    蜀國的禦敵之策是禦敵於外圍險要,魏國數道並攻,而劉禪把有資歷的將領都派了出去支援姜維。

    大赦是為了讓囚徒當兵。

    而從諸葛瞻部隊的領導成員來看,他與長子諸葛尚及蜀將張遵、李球、黃崇等人都是沒親自參加過戰爭的官二代、三代,靠祖父輩的功績在成都做官,人生中第一次作戰就是和鄧艾這種老鳥。

    領導班子是這樣臨時拼湊出來的,可想士兵也不是什麼精銳部隊。

    其成員很可能是成都的守衛部隊+臨時徵調的青年軍+囚徒

    鄧艾的部隊 一方面盡是久戰的精銳 一方面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少會遣將軍田章等從劍閣西,徑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長驅而前。——《三國志鍾會傳》

    所以,鄧艾的部隊和鍾會派來的田章部隊會合,且使田章作為先鋒部隊。所以,你可以說鄧艾率領的偷渡陰平的部隊是疲憊之師,但是田章帶來的部隊就不能算是了。

    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

    儘管軍隊素質並不如鄧艾的好,但是諸葛瞻的部隊只要使用得當,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三國志鄧艾傳》

    至於為什麼打不過?除了部隊成員、數量、戰鬥力等方面的硬性條件,指揮官的素質也起到相當大的作用:

    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三國志諸葛亮傳》

    "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琅琊是諸葛亮的老家,鄧艾這句話明顯是用來激怒對手的。年輕的將領沉不住氣,甚至斬殺了對方的使者,改變了據守的策略,出兵硬剛,最終兵敗身亡。

  • 7 # 散仙讀史

    鄧艾與諸葛瞻就個人而言,可類比白起和趙括。就部隊而言,鄧艾軍雖然人少,卻是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可類比美軍的海軍陸戰隊;諸葛瞻雖然人多,卻只是老弱病殘的後備部隊,其中可能還包括部分衙役、囚犯和臨時徵召的平民,可類比美國的國民警衛隊。兩者的戰力不可同日而語。

    1、鄧艾率領的不是疲敝之師

    根據《魏書·鄧艾傳》記載,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裡,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

    在馬邈投降後,鄧艾部隊進入江油城,當然會進行適當修整,補充糧草、兵器,同時,也會將部分蜀軍精銳編入自己的部隊。

    2、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引爆魏軍士氣,蜀軍士氣低落

    鄧艾傳記載: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

    這也很明顯,鄧艾在初次與諸葛瞻交鋒時是吃了敗仗的。由於是奇襲戰略,後面還有姜維的援軍,一旦陷入持久戰,鄧艾軍可能全軍覆滅,透過對士兵的動員,背水一戰也提升士氣。

    而蜀軍卻軍心動搖,天險被偷渡,前方持續敗仗和馬邈的投降,無論是戰略還是精神上都大大打擊了蜀軍士氣。

    3、諸葛瞻犯了明顯錯誤

    諸葛瞻完全佔據了主場優勢,如果他堅持固守,一段時間後,想越塔搶人頭的鄧艾軍糧草不繼,自然全軍覆滅。諸葛瞻可不戰而勝。

    4、鄧艾個人能力遠勝諸葛瞻

    在冷兵器時代,將帥個人能力尤其重要。

    鄧艾長期與姜維對戰,身經百戰,對蜀軍情況熟悉。同時,他是靠著戰功一步步提拔起來的,戰略戰術水平在當時已是最頂尖的,相當於遊戲中的滿級英雄,就是裝備差點。

    諸葛瞻從未正式上過戰場,完全是靠父蔭當官的,雖然忠勇,畢竟經驗為0,1級英雄裝備再好也打不過滿級英雄。

    兩人的此戰可類比白起與趙括的長平之戰。

  • 8 # 無奈且向上

    歷史沒有假設,更沒有如果。要說鄧艾偷渡陰平有某種僥倖,那麼江油關就是個重要的節點。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到達江油後,那真的是人困馬乏,人不裹服衣不蔽體,真正加疲憊之師。如果江油守將能據關堅守,那怕是七天,鄧艾的人馬都會束手就擒。可江油守將偏偏是個窩囊廢,一看到鄧艾的人馬兵臨城下,便嚇得屁股尿流,趕緊開門納降。

    鄧艾佔據江油後,得到了充分的休整補充,一個疲憊之師馬上搖身一變成了虎狼之師。面對蜀漢的垂死掙扎,鄧艾的軍隊明白,進則生退則死。個個奮勇爭先以一當百,所到之處自然摧枯拉朽勢不可擋。再加上有魏之第一名將鄧艾的統帥,那是如虎添翼。

    而諸葛瞻本身是一介文弱書生,從無帶兵歷史,更無臨陣殺敵經驗。所領的所謂的御林軍,又無非是蜀漢拼湊的老弱病殘而已。蜀漢的真正精銳是姜維的五萬人馬,寥化又帶走了成都最後的三萬人馬,精銳部隊悉數被調往北方,對抗鍾會的大軍,這裡那來的精銳。

    此時蜀漢政權已經進風雨飄搖,投降呼聲甚囂塵上。諸葛瞻綿竹一戰,無非是盡人事而已,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戰死沙場已全名節,也不辱沒其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義氣節。諸葛瞻父子用犧牲捍衛了對蜀漢的最後忠誠。

  • 9 # 紫光r閣門僮c

    諸葛瞻主動出擊,敗給鄧艾,身死城破,其實是“非戰之罪”。留給他選擇的空間並不大。大家都想投降,死守也守不住棉竹關。

    首先,東漢末期到南北朝是我國門閥政治發展鼎盛的時期,門閥氏族基本控制了大部分經濟、政治權力,社會上的人才需要先得到門閥的認可然後推薦上去才能從政。

    第二,劉禪得不到益州本地氏族的支援。以譙周為代表的本土派力主投降,加上荊州派勢力越來越弱,如果成都被圍根本守不住。由於歷史環境是門閥掌權,這些門閥氏族推薦的人在成都各個角落任職,加上氏族本身有私兵門客,他們隨時可以開啟城門引魏軍進來。但不是因為成都守軍都是老弱病殘,“老弱病殘”這種觀點不合常理,王城守軍肯定是正規軍。

    第三,蜀國後期政治腐敗、法紀不正以及連年征戰,早已無法獲得蜀民的支援。鄧艾甚至可以先招安附近小縣城,再圍攻綿竹,所以對諸葛瞻來說,速戰速決消滅鄧艾理論上是最好的。

    第四,諸葛瞻是軍事新手,對自己和對手認識不足。一個從未帶兵打過戰的人,被推上首都保衛戰主帥的位置,這本來就令人驚愕。這也說明成都城內支援劉禪的主戰派已經很少了,史書記載,蜀漢後期,劉禪沉迷酒色,聽信宦官,致“賢者漸退”,有點能力的人都不願意為劉禪效力了,或者說劉禪無法激發下屬的積極性。諸葛瞻就是抱著殺身成仁的心態才會主動出擊,可以說,其內心是失望的。

  • 10 # 石頭說歷史

    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為何打不過鄧艾的疲憊之師?這個問題需要分三點說,一是雙方的軍隊人數、二是諸葛瞻的軍事能力、三是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

    一、綿竹之戰前的形勢

    263年,曹魏發兵18萬,兵分三路,進攻蜀漢。鄧艾所部有三萬之眾,從隴西出兵,擊潰姜維後在陰平橋頭駐紮。此時姜維退兵至劍閣關據守,與鍾會十多萬兵馬相持近一個月。鍾會所部糧草不繼,有退兵的打算,此時鄧艾決定偷渡陰平,打算繞過姜維,直逼成都,鍾會派田章跟進。

    鄧艾翻過崇山峻嶺到達江油,與田章所部匯合後迫降了江油太守馬邈。此時諸葛瞻在綿竹列陣,以逸待勞,綿竹之戰一觸即發。

    二、雙方的軍隊人數

    綿竹之戰時雙方到底有多少人兵馬?這個說法很多,下面就來分析看看:

    1、曹魏到達綿竹的有兩股部隊,一股是鄧艾所部,一股是田章所部。鄧艾部隊出發時不超過三萬人,而且在路上減員比較嚴重(按一半計算),我估計到達綿竹時大概有一萬五千左右。田章所部大概有5000,因為田章擊潰了江油太守馬邈埋伏的三校兵馬,一校的兵力為1000。所以鄧艾在綿竹之戰時的部隊有2萬人左右。

    2、諸葛瞻的部隊有多少呢?我認為人數不比鄧艾高多少,最多也就持平。諸葛瞻的部隊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御林軍和囚徒。諸葛瞻的軍職是衛將軍,職能是掌管禁軍,所以統率御林軍很好理解。那麼囚徒是哪來的?史載,263年蜀漢為了應對曹魏的進攻,進行全國大赦,諸葛瞻的部隊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囚徒拼湊。所以雙方的兵力不會有很大差距,而諸葛瞻的優勢是以逸待勞,主場作戰。

    三、諸葛瞻的軍事能力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獨子,綿竹之戰時34歲,官至平尚書事、代理都護、衛將軍。諸葛瞻是從騎都尉起步的,騎都尉是御林軍的基層軍官,衛將軍是掌管禁軍最高的官職,也就是說諸葛瞻是從御林軍成長起來的,他對蜀漢御林軍非常熟悉。但諸葛瞻在綿竹之戰前並沒有實戰經驗,綿竹之戰是他的第一次大考。

    在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諸葛瞻先駐紮在涪縣。這時黃崇建議諸葛瞻佔據險要位置,把鄧艾消滅在大山之中。而諸葛瞻優柔寡斷,沒有采用黃崇的建議,而鄧艾在攻破江油後未加修整,一口氣走出了山區,到達成都平原。諸葛瞻只能從涪縣南下,在綿竹列陣。

    諸葛瞻以逸待勞,形勢佔優,鄧艾初次交戰不利。但在鄧艾的激勵下,所部士兵士氣大振,諸葛瞻軍全線潰敗,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最終戰死。可以看出,諸葛瞻優柔寡斷,其軍事能力非常一般,不是一個帥才。但諸葛瞻所部初期佔優,而最終全線潰敗,和軍隊的素養也有很大關係。除開靠不住的囚徒,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也很成問題。

    四、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

    蜀漢御林軍的戰鬥力到底如何?我認為不高,因為這支部隊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實戰。翻閱《三國志》,在綿竹之戰前蜀漢御林軍只參加了一次戰鬥,而且在這場戰鬥中御林軍統率向寵陣亡。

    向寵是蜀漢中領軍,中領軍的職能是統率禁軍,也就是御林軍。240年,向寵率兵征討漢嘉蠻夷叛亂,在戰鬥中陣亡。陣亡後,所部將士搶回了向寵的屍體。御林軍能讓主帥陣亡,其戰鬥力可見一斑,所以此後御林軍就再也沒有上過前線,自此御林軍或許就成了一種榮譽象徵。

    所以在綿竹之戰時,雖然御林軍以逸待勞,形勢佔優,但最終還是敵不過身經百戰的鄧艾所部。蜀漢御林軍用全軍覆沒為自己謝幕。

  • 11 # 使用者8221326537262

    我認為只有漢中不丟失,方可退敵。已到成都再怎麼抵抗都是無藥可救,只能延長時間。姜維快速回防,鍾會快速追擊。所以姜維丟了漢中就標誌了蜀國滅亡。只能怪姜維在漢中軍事佈防出了錯。導致魏兵直取漢中。兵臨成都威逼後主投降。

  • 12 # 鴻哥iouyh福小鋪

    首先確定一個事實,雙方士兵是不可能去仔細數清楚對方到底有多少人,所以鄧艾的一兩萬的人馬經過包裝可能會形成放大效應,虛張聲勢、疑兵之計等等就是說這點;

    其次鄧艾和諸葛瞻接戰並非倉促的狹路相逢,而是有進行修整,戰場是鄧艾選定,諸葛瞻不過是防守方罷了,故此不存在疲憊之師說法;

    最後兩大主帥的領兵時間,所謂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說的就是諸葛瞻,一夥臨時拼湊的烏合之眾要訓練掌握戰鬥技巧和陣法需要最少兩個月時間,否則再多也是將熊熊一窩,而鄧艾的兵是跟他很長時間了,上下同欲,心意相通,摧枯拉朽是肯定的。

    補充:不管有多少人馬,重點是主力營的對決,鄧艾打的是諸葛瞻,滅了他,諸葛瞻帶的人馬再多也是無濟於事,遠水解不了近渴,這點符合鄧艾奇襲的一貫作風;集合團戰,靠的是配合默契,亂哄哄一團或者堅守高地都是等候對方想到妙招破之而已。

  • 1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鄧艾偷襲陰平,蜀國軍心動搖。

    劉備攻下漢中後,派假子劉封、孟達直下西城郡、上庸郡、房陵郡,形勢一片大好。可關羽失荊州後,孟達降魏、劉封敗退,漢中東三郡盡失。魏延、孔明、吳懿、王平守漢中,策略一致:主力守漢中,偏師出隴西,引誘曹魏出戰。說白了漢中是蜀漢的大動脈。姜維見北伐無進展,劍走偏鋒,棄漢中誘敵深入中原,待其斷糧,聚而殲之。

    263年,姜維聞鍾會練兵關中,上奏阿斗派張翼廖化守陽安關和陰平橋頭,預作防禦,但後主未納。到八月鍾會、鄧艾殺奔駱谷、沓中,才派廖化援姜維,張翼、董厥援陽安關,姜維離開沓中遭鄧艾追殺,使了個花招才甩掉諸葛緒,匯合廖化。鍾會破漢城、圍樂城,主力下劍閣。張翼、董厥才到漢壽,姜廖無奈棄陰平,退往劍閣,與張、董在劍閣會師死守,鍾會十五萬大軍久攻不下,斷糧,準備退軍。諸葛瞻只要守住綿竹,甚至退守成都,擋住鄧艾,蜀漢就太平無事。

    但是鄧艾從陰平道穿越七百餘里無人之境,一路披荊斬棘,抵江油,馬邈不戰而降。蜀漢先頭部隊在涪縣又敗。鄧艾出兵神出鬼沒,令蜀軍膽寒。

    二、諸葛瞻雖然忠誠,但軍事上無能,又聽不進尚書郎黃崇的正確主張。

    諸葛瞻出世時,孔明已45歲,孔明去世時,諸葛瞻八歲,劉禪對諸葛瞻恩寵有加,讓他17歲做了自己的駙馬,18歲任羽林中郎將(成都衛戍區司令),一路飆升,35歲就代理都護並升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共掌朝政。但諸葛瞻沒有作戰經驗,是個標準的官二代。

    鄧艾進逼涪縣,諸葛瞻的隨從、尚書郎黃祟建議蜀軍迅速佔據險要地勢,阻敵入平川。瞻舉棋不定,黃崇急得痛哭流涕。諸葛瞻在一馬平川的綿竹布陣迎敵,鄧艾兒子鄧忠、師篡第一次左右衝陣,均失敗。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諸葛瞻竟然沒有乘勝追擊,等鄧艾把鄧忠、師篡訓了一通,第二次衝陣時,諸葛瞻才迎戰,結果很慘,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黃崇等為國捐軀,成都大門洞開。

    三、蜀國的主力都由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帶上前線,諸葛瞻的部隊戰力也實在有限。

    諸葛瞻不同於鄧艾、鍾會、姜維等名將,他親自訓練的御林軍自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幾曾見干戈,戰力是無法和鄧艾野戰軍抗衡的,他最應該做的是據險而守,待姜維、張翼、廖化殺到,正好擊鄧艾惰歸!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女婿瞻兒綿竹兵敗,丈人阿斗成都膽寒。譙周等投降派再一慫恿,阿斗兩腿一軟,立馬認慫!正應了一句古話: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我彷彿聽到了劉備、孔明猛敲棺材板的聲音!

    望斧正!

  • 14 # 13795934912

    諸葛瞻是委屈的,且非常委屈!

    魏發兵攻蜀,鍾會一舉拿下漢中。蜀國上下一片混亂,姜維好不容易擺脫鄧艾圍困,後與鍾會大軍對持劍閣。鄧艾劍走偏風,偷渡陰平,取江油,休整後進取成都。當時成都基本無兵可用,可用兵馬都己支援劍閣。危難之時諸葛瞻掛帥,即便堅守,也會被各個擊破。試問如何迎戰鄧艾虎狼之師?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哎!無誇危急組建,國虛兵弱,不敗才怪。失敗與諸葛瞻沒有關係啊!

  • 15 # 鐵馬冰河wu

    公元263年4月,魏國司馬昭興兵滅蜀,魏將鄧艾率萬餘奇兵偷渡陰平,突然殺至綿竹,綿竹是拱衛成都的最後一道屏障,魏軍繞過綿竹圍攻江油,守將馬邈見勢不妙,獻城投降,鄧艾兵鋒直指涪城(今涪陵)。蜀二世劉禪聞訊派諸葛亮的公子諸葛瞻和黃權的兒子黃崇兩位“官二代”率軍馳援。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駐綿竹”。諸葛瞻率增援大軍抵達涪城,因為先頭部隊已被魏軍擊潰,被迫引軍退往綿竹。

    《三國志·黃權傳》記載:“權留蜀子崇,為尚書郎,隨衛將軍諸葛瞻拒鄧艾。到涪縣,瞻盤桓未進,崇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崇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至綿竹,崇率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陣見殺”。

    從史料這段記載可以清楚的看出,諸葛瞻率精銳的成都衛戍部隊(御林軍)進至涪縣時,猶豫不前,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迅速前進,儘快佔據有利地形,據險抵抗,阻止敵軍進入成都平原,謹小慎微、患得患失的諸葛瞻卻不採納他的建議,黃崇心急如焚,痛哭流涕。等到鄧艾率軍長驅直入,諸葛瞻無險可守,只能邊打邊撤,退守綿竹。黃崇抱著必死的決心,率部浴血拼殺,最後全部陣亡。

    諸葛瞻似乎沒有得到乃父諸葛亮的親傳,也沒有繼承其父的軍事天賦,他率軍增援涪城時,拒聽黃崇的建議,沒有及時佔據險要地形,而且進軍時猶猶豫豫、拖拖沓沓,貽誤了寶貴的戰機,等鄧艾率魏軍抵達後,他又不拼死守住涪城,而是再出昏招,退往綿竹。鄧艾佔領涪縣後,乘勝追擊,他寫信給諸葛瞻,勸其投降,諸葛瞻勃然大怒,殺掉來使,率軍出城與魏軍展開激戰,蜀軍被打得大敗虧輸,死傷數萬人,諸葛瞻被殺,其子諸葛尚策馬衝入敵陣,力戰而死。

    因為諸葛瞻的決策失誤,導致涪城和綿竹相繼失守,特別是綿竹被魏軍攻佔後,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已無險可守,蜀都的門戶洞開。破綿竹後,鄧艾繼續向成都開進。魏軍突然到來,蜀漢朝野一片混亂,守軍不聽排程,百姓紛紛逃亡,無法禁止,劉禪束手無策,惶恐不安,大臣們有主張投奔東吳的,有主張逃奔南中的,光祿大夫譙周則力勸劉禪投降鄧艾。劉禪最後根據譙周建議,派侍中張紹捧璽綬向鄧艾投降,又派遣太僕蔣顯傳令姜維投降鍾會。至此,立國42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自網路】

  • 16 # 使用者12863762010

    大勢所趨!蜀人心裡都想著投降,人心散了一觸即潰即使你人再多也是些烏合之眾,久經沙場的老了沒有能力打仗了年輕的也未經歷過戰場廝殺面對鄧艾的虎狼之師絕境求生的勇猛心理被崩潰!錯失良機不會用兵,不拒險佔領有利地勢反而與敵火併簡直是自尋死路,怨天尤人簡直是小肚雞腸廢物一個。

  • 17 # 格局論壇

    首先,鄧艾攻下江油城,守將不戰而降。鄧艾的軍隊得到充分補充,所以並不是疲憊之師。

    諸葛瞻帶領的軍隊,是皇帝劉禪的禁衛軍(御林軍)這個軍隊保護皇宮還可以,但是對比鄧艾的魏國久戰沙場的邊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雖然諸葛瞻父子作戰勇敢,但是很快就全軍覆滅了。

    鄧艾走陰平小路,軍隊有三萬將士。鄧艾親自為先鋒開山劈路,至少也有5000人馬,如果江油守將能夠堅守,鄧艾恐怕會困死。所以攻下江油後,後面大隊軍馬跟進,這個時候魏軍與蜀軍人數差不了太多,甚至更多。

    姜維隴上屯田避禍,魏國18萬大軍趁虛而入,劉禪派大將廖化,張翼率軍隊援救漢中,與姜維會師,在劍閣抵禦鍾會15萬大軍。其實成都這個時候並沒有太多軍隊,諸葛瞻帶出來的我估計不足三萬,甚至只有兩萬軍隊,而諸葛瞻沒有聽黃崇的建議即裹足不前,失去戰機,又不難佔據險要固守防禦鄧艾,結果選擇了與魏軍野戰。豈能不敗?

  • 18 # 每日趣評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鄧艾能夠以一支偏師迫降劉禪?堂堂蜀國難道就抵擋不了一支深入蜀國腹地的孤軍嗎?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為什麼會崩潰?鄧艾到底帶了多少人呢?讓我來為大家解開這個謎團!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鄧艾入蜀到底帶了多少人。公元263年,司馬昭制定伐蜀大計。兵分三路,其中鄧艾領軍3萬餘人,從狄道進攻姜維。諸葛緒領軍3萬餘人,從祁山進兵至陰平,斷姜維歸路。兩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困住姜維,使姜維不能東進回漢中。第三路是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十萬人,目標是奪取漢中。

    漢中最重要的關口是陽安關,看下圖,防守漢中,第一是防守入蜀的三條棧道,其次是據守陽安關。當姜維知道魏軍到來時,急忙甩掉鄧艾,急行軍奔赴陰平,在這裡遇到諸葛緒堵截。沒有辦法,姜維佯裝向北進軍,攻擊諸葛緒尾部敵軍,諸葛緒掉頭回擊,姜維急忙率軍回撤從陰平急行軍透過,等到諸葛緒回過神,姜維已經早於一天前過去了。

    姜維沒有料到的是魏軍的主力,大概十萬餘人已經進入漢中腹地,正在攻打陽安關。姜維還沒有到達陽安關,就已經遇到了正在撤退的蜀軍。陽安關失守,沒有辦法,姜維和張翼和董厥匯合之後退守劍門關,據險防守。至此,魏軍和蜀軍進入對峙狀態,我們可以在此時分析一下雙方的兵力佈置情況。

    先說魏軍,魏軍的情況很簡單,此時鄧艾率領三萬餘人追擊到陰平後停止,諸葛緒率領三萬餘人奔赴劍門關和鍾會合兵。也就是說,此時魏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鄧艾的3萬餘人,後來偷渡陰平,另一部分是鍾會的12萬餘人,在劍門關和姜維對峙。那麼蜀軍兵力分佈是什麼情況呢?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蜀軍的兵力分佈司馬昭最清楚,情況大概是這樣的:蜀軍共兵力9萬人,姜維領軍5萬人,當時滯留在沓中。漢中的漢城、樂城各有5000人防守。其餘3萬人分佈在成都、綿竹、江油、涪縣、雒城這幾個地方。

    (司馬昭)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考慮到成都的重要性,守兵應該不少於2萬。也就是說綿竹、江油、涪縣等地防守兵力很少,只有幾千人而已。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鄧艾三萬人偷渡陰平到達江油後,江油守將馬邈不戰而降了。魏軍太多,馬邈沒有準備,而且兵力嚴重不足,投降和防守失敗是必然的。

    回到問題,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和鄧艾大戰,雙方兵力到底是什麼情況呢?剛才講了,成都守軍大概不少於2萬。但是等到劉禪知道魏軍進攻漢中時,派了廖化去支援姜維,張翼和董厥去支援陽安關,這三人帶走的兵力不會少於1萬。因此,此時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至多為1萬人。

    而鄧艾率領的3萬餘人和姜維幾乎沒有交戰,因此也沒有什麼損失。偷渡陰平後仍然是原來的3萬餘人,而非題目中的一兩萬人。那麼雙方交戰是什麼情況呢?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並退還,曰:“賊未可擊。”

    鄧艾讓自己的兒子鄧忠和師纂率軍迎戰諸葛瞻,結果第一戰失敗而歸,兩人還感嘆道:打不過蜀軍呀!鄧艾氣急敗壞,怒喊道:千里行軍,只為最後一戰,哪裡有打過打不過的道理!於是下令,再有敢於撤退者,格殺勿論。於是魏軍再次進軍,勝利,斬殺諸葛瞻及所有蜀軍。

    那麼為什麼諸葛瞻率領的蜀軍以逸待勞,反而打不過千里行軍的疲憊之師呢?有個詞叫哀兵必勝,剛開始的一戰,魏軍疲勞,蜀軍士氣高昂,因此不敵。魏軍深入蜀國腹地,一旦受挫,只會全軍覆沒,沒有別的路可走。

    因此,鄧艾才如此氣急敗壞的大怒,鄧艾為了鼓舞士氣,讓全軍戰士置之死地而後生,他親自擂鼓,激起了全體魏軍的求生慾望和士氣,因此第二戰,魏軍取得了勝利。

    這就是當諸葛瞻列陣於綿竹城外和鄧艾軍一對一對敵時的真實情況,那麼諸葛瞻只能這樣打嗎?有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呢?有。

    按照實際情況分析,蜀軍人數不敵魏軍,應該據險防守更有利,直接在平原地帶和魏軍對陣,是非常吃虧的。早在諸葛瞻率領御林軍出兵時,黃崇就建議,應該迅速抵達涪縣,據險防守,不能讓魏軍進入平原地帶,但是諸葛瞻沒有聽,反而率兵退守綿竹,在綿竹城外和魏軍對陣,焉能不敗?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瞻率領的御林軍之所以打不過疲憊的魏軍,首先是因為兵力不足,根據分析,御林軍人數只有1萬餘人,而魏軍有3萬餘人。其次是諸葛瞻軍事指揮能力堪憂,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據險防守,反而退守綿竹,把優勢讓給對方。第三是魏軍深入蜀國腹地,一旦受挫,會全軍覆沒。因此求勝之心和求生之心促使全軍必須勝,哀兵必勝,最後全軍奮力拼搏,終於擊潰了蜀國最後一道屏障,諸葛瞻的御林軍。迎接他們的是劉禪的投降,也算是險中取勝吧!

  • 19 # 漩渦鳴人yy

    鄧艾率領3萬軍隊抄小路偷襲蜀國。成都這件事情可以看作是軍事上面的一次神來之筆,當然也有人問了,說為什麼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率領的蜀國的首位成都的精銳士兵,沒有打過鄧艾奔襲了這麼久的路,士兵都十分疲憊的一支軍隊呢?

    其實蜀國這個時候真的是彈盡糧絕!當時東吳曾經派出使者去出使蜀國,是他回來之後,孫權問他蜀國情況究竟怎麼樣,是不是像傳聞之中那樣主公比較聖明,而且手底下百姓生活的比較幸福安康呢?

    東吳的使者搖了搖頭,他說蜀國給我看的時候,確實整個國家比較和諧,但是我卻發現一個情況就是蜀國的老百姓都面有菜色,什麼意思?就是蜀國的老百姓看起來一個個都面黃肌瘦的不像是吃飽飯的那種。

    在這種情況之下,蜀國整體的賦稅是很重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東吳使者會說蜀國人面有菜色,更何況這一次為了進攻蜀國,司馬昭可以說是煞費苦心,集結了16萬軍隊!就算是扣掉了這3萬大軍,前線姜維還是要對付12萬的魏國大軍,在這種情況之下,蜀國整體軍隊可以說是緊張的。

    司馬昭曾經估計過說當時漢中有蜀國軍隊,大約5萬人,而成都方面大致是4萬人,這樣的話,蜀國9萬人的軍隊差不多就齊了,其它地方再分攤個,這1萬多人!大家想想蜀國當時很多地方面對著3萬多人的時候,很可能軍隊在家幫地,老百姓都沒有這3萬人來的多!長時間當地百姓都沒有遇到戰爭了,遇見敵人的當然是望風而想,這也就是為什麼蜀國很多地方再遇見這3萬大軍以後直接選擇投降了,打不下去了,這賬你把所有老百姓一起帶上戰場,你都打不贏他,就這樣一路跑到了綿竹,就這樣在這裡遇到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領的蜀國的御林軍。

    蜀國的御林軍原先是誰統領呢?是趙雲。趙雲當初統領的就是蜀國的御林軍,估計趙雲在的時候,蜀國的御林軍大致是4萬人左右!畢竟當時整個蜀國適合大規模人口居住的,就是成都平原。

    但是實際上真正到了諸葛瞻手裡的軍隊,並沒有4萬人!為了支援前線姜維的作戰方略,劉禪不停的抽掉成都平原的是兵去增援,按照當時姜維的設想,就是為國既然集結了16萬大軍前來進攻,那麼他的前線所需要消耗的軍區以及這些士兵,他的吃喝用度都是一個大問題,最重要的是要等東吳反應過來,多唔,一旦反應過來,率軍進攻合肥,那麼這16萬大軍勢必就會撤下去!這也算是暫時的能夠緩解蜀漢面臨的尷尬局面,所以這個時候必須要頂住,如果頂不住,這個時候就輸了,徹底的輸了!

    但是現如今的蜀漢就像一個核桃,本來他的中間是比較硬的有四萬大軍但是為了能夠支援外線作戰能夠把敵人抵抗在外面,從中心抽取營養去鞏固前線的防禦,核桃裡面已經沒剩下多少東西了,只剩下一個殼子,鄧艾就像一條蟲子一樣鑽著縫隙鑽進來。

    其他的暫且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個時候諸葛瞻手裡的蜀軍絕對要比鄧艾遠道而來的這支軍隊的人數要少,並且之前投降的軍隊也很有可能被鄧艾拿過來當成敢死隊用。

    本來說好的在前線抵擋大家都感覺心裡發慌了,這個時候敵人突然神兵天降降臨在這個地方,前線戰況到底如何?蜀國是不是敗了?我們這批人為什麼還要在這裡作戰呢?肯定這個時候戰場上面擁有這樣的思想,這個時候比起遠道而來的魏國大軍,蜀國面臨的情況更加尷尬。

    如果說這個時候仍然還是據險而守,找一處險要地形,把他守住蜀國還有救,但是偏偏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不知道是不是讀聖賢書,讀太多了,選擇堂堂正正的跟敵人正面作戰。話說諸葛亮斬了一個馬謖,確實殺的有點少,完全就是紙上談兵。

    正面作戰,面對3萬精銳的大軍吶,人數上的優勢就直接把諸葛瞻帶領著這個蜀國的御林軍給打敗了,再加上這個時候蜀國彈盡糧絕,根本就沒有預備隊這場戰爭早就註定了。

    鄧艾擊敗諸葛瞻這一點反而是最不讓人感到意外的事情,蜀國經歷了這麼多些年的大戰,結果沒有把這些戰爭轉化成勝利果實,自己消化掉,反而天天的搞這個搞那個,最後蜀國彈盡糧絕,加上一個不求上進的劉禪,蜀國焉能不亡?你老子給你留下這麼一個大的江山,你老子拼死給你留下了這麼大一塊地,不是叫你混吃等死啊!否則蜀國真正的國名為什麼叫漢哪!就是讓你光復漢室,結果最後你自己不求上進,丟了江山,而且還樂不思蜀,搞得自己的老子再加上你一點兒顏面都沒有。

  • 20 # 邏輯文史游

    當鄧艾大老遠的“偷渡”到蜀國時,蜀國滅亡基本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蜀國之所以多年來一直在三國競爭中處於劣勢,除了前期較為“保守”的思想外,後期人才的匱乏以及無端北伐造成的國力喪失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今天的主人公諸葛瞻,從字面上來看他是諸葛亮的兒子,但從實力上來看,諸葛瞻並沒有像父輩那樣身上有多少亮點,嚴重缺乏實戰經驗的他也多少為自己的年輕付了代價。

    諸葛亮生諸葛瞻時已經四十多歲了,在諸葛瞻還沒成年丞相就去世了,作為大咖之後諸葛瞻自然會受到獨特有待,而諸葛瞻也天資聰穎,人氣頗高。但遺憾的事,就算你再聰明再機智,單單侷限於理論上的知識並不能保全自己,所以縱使諸葛瞻在打綿竹之戰時已經三十多歲“高齡”了,但沒有實戰經驗的他一出場就指揮這場關鍵戰役,著實有點委屈他。

    魏軍來襲時,蜀軍人心惶惶,尚書郎黃崇建議諸葛瞻儘快佔領要地,在關鍵的路線上佈置好路障和埋伏,這樣不僅能大大的提升鄧艾攻城的難度,也可以為多路大軍的呼應爭取時間。諸葛瞻對黃崇的建議也表示了認可,但後來一想這樣兵力會過於分散,如果被魏軍逐個擊破,這諸葛一氏的顏面可就都被我丟了,於是他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所以鄧艾一路向西直達目標。

    論兩軍將士的狀態,長途跋涉而來的魏軍自然不能和以逸待勞的蜀軍相比,而雙方的兵力差距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所以我們也能看到諸葛瞻的先頭幾仗還是很佔優勢的。但諸葛瞻的部隊雖打著御林軍的旗號,其真實水平卻並不能高看,一些老弱殘兵和大赦出來的囚犯也別太高看他們。可別覺得鄧艾種了小半輩子田就不懂人情世故了,在上升到國家榮譽層面時,鄧艾的口才優勢就突顯出來了,於是他可能也瞬間不口吃了,幾番激勵魏軍士氣大振。而在私下鄧艾也派士兵散佈謠言,搞的蜀軍心態失衡,諸葛瞻的壓力瞬間上升到了史無前例的高點,於是在魏軍的攻勢下,諸葛瞻戰死,成都岌岌可危。

    所以我們不能說諸葛瞻是個無能之輩,只是他的才能用錯了地點,自己有自恃清高,不願意採納眾人的意見,於內諸葛瞻也公開質疑姜維(雖說姜維北伐確實損耗了國力),內外異心,氣數已盡,一切都是天意。

    你們知道諸葛果不…咋不來救她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糕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