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蠔尾
-
2 # 逍遙飛仙
與其說對清朝念念不忘,不如說他對清朝給他帶來的權勢念念不忘,眾所周知當時袁世凱已經倒臺,而他當時的勢力也是數一數二的,雖然如此但他並不能控制整個中國。因為那時中國還有許多其他強大的勢力,但如果重建帝制,那他就可以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樣控制整個中國。
-
3 # 風談天下
在晚清的多如牛毛的大小軍閥中,張勳是一道最為獨特的風景。
不管革命已經多年,他始終堅持不剪掉腦後的辮子。不僅自己不剪,他統領的軍隊也不能剪,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辮子軍。
我們可以把張勳說成是“守護晚清的一隻忠誠的狗”,絲毫沒有惡意。
相反,我更想強調的是“忠誠”二字。
再者,就忠誠度而言,狗從來都是比人更值得信賴的朋友。
1、他的忠誠,深深感動了慈禧
與晚清諸多軍閥一樣,張勳早年是一個放牛的孤兒,窮困無路才投了軍。
最早的參戰經歷是1883年開始的中法戰爭,在最有名的鎮南關—諒山戰役中,表現勇猛,一戰成名升為參將,完成了從農民娃到小軍官的第一次質的飛躍。
之後的發展軌跡,基本上就是標準的一個窮孩子努力向上爬的典型性範例。幼時出身貧寒者,大抵會格外珍惜機會,也比較容易感恩記德,從這個意義上說,貧窮確實是一種財富。
從越南的中法戰場回來,張勳投入袁世凱帳下,袁世凱當山東巡撫時,曾血腥鎮壓過當地的義和團,張勳在此期間,心狠手辣,殺人無數,深得袁世凱賞識,升為總兵——從基層軍官上升到了中高階領導幹部階層。
1900年,慈禧盲目相信義和團向外國宣戰,引起八國聯軍入京,慈禧一路向西逃亡至西安,在事態平息後慈禧與光緒再從西安返回北京。張勳受袁世凱派遣,為迎駕回京的慈禧和光緒護駕。
當時正值1901年的冬天,某夜天降大雪,天凍地寒,慈禧半夜醒來,意外地看到張勳親自為她站崗值班。這老太太一下子就感動的不得了,在當時那種流亡的情況下,人心最容易被打劫。
自此以後,慈禧就認了張勳,回京後把頤和園護軍統領一職給了他。要知道自清開國以來,這種近距離護衛皇室的官職,一向只有滿人才能擔任。
張勳在此期間,與慈禧身邊最寵愛的太監馬賓廷結為兄弟。從中可以看出,他這個人的情商極高,非常善於經營人際關係的。
2、東北剿匪,誰也管不著的大老粗
張勳後來派到東北任職,後來當過民國總統的徐世昌對他極為賞識,讓他做防營統領,負責東三省的剿匪,張勳以匪攻匪,挑逗土匪們相互打,很快提升為提督,御賜黃馬褂。按照滿清的武將序列,這基本上已經是登峰造極了。
張勳在東北混的風生水起時,張作霖還只是個小土匪,認張勳作老大哥。後來張勳落勢了,張作霖對他還是畢恭畢敬,畢竟江湖地位在那裡放著呢。
一時間,張勳在東北無人敢管,他眼裡也只認徐世昌,後來徐世昌要調離東北,朝廷也沒下他的調令,但他不管,徐世昌走,他跟著就離開了東北。就這樣,也沒人敢問罪他。可見他當時混的有多好!
清廷待他不薄,他對清廷也是一片赤誠,1908年慈禧和光緒接連死去,張勳伏地慟哭,據說兩次都哭至泣血。絕對是真感情!
3、血戰南京,誓死對抗革命
1910年,張勳來南京任職,先是統帥江防各營,補任江南提督後沒多久,辛亥革命爆發,各地紛紛反清起義,張勳駐守的南京也在風雨飄搖之中,但張勳愣是靠著手頭的一萬多兵,對抗新軍的三萬餘人,堅決不肯反清——他的清廷的忠誠,是刻在骨子裡的!
起義軍於10月4日從雨花臺發起進攻。張勳的命令就是,往死裡打,抓住俘虜、就地正法。
張勳曾用這樣的話激勵部下:眾為兄弟,你們幫俺老張一把,我死也甘心。倘若得勝,許你們奸掠三天,俺老張要是背盟,就是王八蛋!
但大勢所趨,非一人能當。最後張勳還是沒能抵抗得住攻勢,偷偷渡江過了浦口,逃回到了徐州。從此徐州就成為辮子軍的根據地。張勳後來的復辟,也正是從這裡開始。
4、復辟帝制,他想要的只是報恩
在復辟之前,張勳的兵力在當時屬於三流,但最後搞復辟的,為什麼偏偏是他?
首先是因為他憨、直、忠。畢竟當時民主觀念已深入人心,復辟明擺著死路一條,那些慫恿他復辟的人,其實都只是想借復辟來重新分配一下利益。但張勳不管這些,他只認一個理兒,清廷厚待過他,他就誓死要報這份恩情,至於後果是什麼,他不管,他要的只是心安。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忠,讓他在以義氣行事的江湖中,特別有威望有地位。從他後來的遭遇來看,不僅其他大小軍閥認他這個大哥,就連外國人都欣賞他這份忠誠。
1917年6月14日,應時任總統黎元洪所邀,張勳帶了5000名辮子軍就進京了。沒錯,就只有5000人! 這種膽量與莽撞,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來的。
6月30號晚上,張勳在江西會館,特意請了梅蘭芳來唱戲,這邊戲還正在唱著,那邊張勳已經帶人進了宮,懇請小皇帝出來,準備復辟了。
人生如戲,再嚴肅重大的歷史,其實也就是一場戲。
第二天,京城的五色旗已經開始都換成了龍旗,小皇帝溥儀在懵懂之中就坐在了龍椅之上。
我們後人如今看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鬧劇,甚至不妨加上一句“逆歷史潮流”之類的評價。
但對張勳來說,他想做的事已經做成了。他報了清廷的恩,他一生最絢爛的時刻,就此綻放,也就此即將謝幕。
然而,那又如何?
5、寓居天冿,60歲後生了12個孩子
復辟失敗後,張勳躲進了荷蘭使館。事實上,也沒有人真正想把他當個罪人來對待,張勳的家人舊部、家地財產,包括他名下的各種生意,絲毫沒有受到半點影響。
罪不及家人,這差不多是北洋軍閥間一直默守的一個規矩,因為世道太亂了,誰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會淪落到什麼地步,所以,大家彼此都心照不宣,行走江湖,放他人一馬,就是給自己留一後路。
張勳在荷蘭使館裡一直待到1918年10月,當徐世昌出任總統後,給他下了特赦令,也算是對張勳當年在東北緊緊跟隨他的一份回報。
1920年,張勳為了避開直皖奉軍閥紛爭,移居天津。在這裡,他安詳地走完了傳奇一生的最後幾步。
張勳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60歲之前,他亡命於各種戰場廝殺搏鬥,只育了一子一女;60歲之後,他開始專心在床上苦戰勤作,到他70歲死之前,已經有了9男5女。沒錯,從60歲起到70歲死,他造了12個孩子!
床上的戰鬥力,絕對不輸戰場。張勳,真男人。
6、張勳葬禮,稱過帝的袁世凱都比不上
我特別想介紹一下張勳的葬禮,不只是因為這場葬禮實在過太豪華、排場太大,更因為當時人們對死者的評價,竟然是那麼一致的肯定與褒獎!
張勳老家在江西奉新,他的靈柩從天津一路運來,路上足足走了一個半月,所到之外,各界軍政名流均前來接迎,弔唁之人絡繹不絕。
殯列隊伍長達十里,共有二十餘個佇列組成,分別有:絲綢做的童男女、松柏扎的幡寶塔、軍旗、唸經的和尚尼姑、滿漢樂隊、西洋樂隊、全副鑾駕、黑戰馬一隊、白戰馬一隊…………然後是長達兩裡的各類名流輓聯。
最後,還有500輛車,分別陳列著清廷賜與張勳的所有珍奇寶物。
請你想象一下吧:在1923年8月的中國,從天津到江西,這樣一支隊伍,前面抬著個棺槨,整整走了一個半月……那是怎樣的一種景觀,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不管是效忠清廷者,還是堅決革命者;也不管是當初贊同復辟者,還是隨後反對復辟者;都出奇無一離外地對這位逝者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與褒獎。
已經離開紫金城的溥儀,給了張勳“忠武”的諡號。
我相信,這一定是張勳最最想要的兩個字,也是對他一生忠於清廷最恰當的褒獎與描述。
而據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張伯駒回憶:他幼時在一個小廟裡玩,曾見有道士供奉著一個“張忠武公勳長生福祿之位”的牌位。
在我看來,這個小小的牌位,比小皇帝溥儀所賜的“忠武”二字,更為難得,卻也更讓後人費解。
-
4 # 使用者2837255077
當時很多督軍將軍都是忠於清政府的,無論滿族漢族忠君報國思想已經深入骨髓,他們覺得受清政府厚恩,所以才有他們的發展。當時趙爾巺以及後來的民國總統徐世昌是等守舊勢力是反對溥儀遜位的。徐世昌當總統的時候還要向溥儀請示,張作霖已經做到了北洋政府實際控制人的時候見到溥儀還要下跪。當時如果溥儀不頒佈遜位詔書,必定引起全國的戰亂,所以很多人把隆裕太后喻為女中堯舜。清政府頒佈了遜位詔書,避免全國動亂以及民族分裂這是值得肯定的。
-
5 # 運河陶山
張勳,他是清政府垮臺後眾多遺老之一,他始終不承認民國政府,於是他一直留著辮子,他的部隊也都和他一樣留著辮子,他被別人稱做“辮帥。”他的軍隊也被叫做“辮子軍。”
民國初年,竊國大盜袁世凱得勢後日夜思謀如何登基稱帝,而有復辟癮的“辮帥”張勳更是死心效忠清室,所以對袁世凱陰謀心懷不滿。袁世凱稱帝“洪憲”之後,張勳特地寫了條幅,上書“萬壽無疆”四字,並題注:此幅為謎,射四字成語,恭敬恭呈洪憲帝聖猜。”袁世凱看了條幅題注由喜轉慍,眉頭一皺,悟到了張勳是以謎譏諷自己,他不便當眾發作,便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手段,也寫了題有“目空一切”的條幅,要來人帶給張勳。袁的條幅上也有一行小字題注:“同亦謎也,且作玩笑,亦射四字成語云。” 正所謂狗咬狗,兩嘴毛。…… 所以張勳此人乾的最重要的的一件事就是"復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日本以提供,貸款為條件,鼓動北洋政府出兵參,妄圖從經濟上加強對中國的控制。那時北洋政府的大權操縱在國務總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企圖依日帝國主義,借款練兵,武力統一中國,因此對日本提供的貸款很感興趣。美國為防止日本在中國取得獨霸的地位,就支援總統黎元洪,反對中國參戰。黎元洪和段祺瑞發生矛盾,出現了“府院之爭”。 借當年在袁世凱政府擔任陸軍總長的優勢,籠絡一大批軍閥政客,形成實際挖掘北京政權的一股勢力。他的部下,飛揚跋扈,不服從黎元洪的調遣,黎元洪又極力維護自己的權威,雙方矛盾由來已久。“府院之爭”的結果,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但是沁時皖系軍閥的勢力相當大,黎元洪無法抵抗其軍事政治壓力,只好請盤踞徐州的張勳出面“調停。” 1917年夏,徐州軍閥張另率“辮子軍”北上,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國會,然後擁戴清廢帝溥儀復辟帝制,恢復“宣統”年號。黎元洪被迫躲進外國使館. 張勳進京以後就去看當時住在紫禁城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當天晚上也就是1917年的6月30日,張勳就對宣統說了復辟的意思,宣統皇帝當時只有十幾歲,他就回答說我年齡小,恐怕難當此大任,張勳就說當年康熙爺8歲登極,也不照樣做了一番事業嘛,宣統就說那就勉為其難吧,其實作為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當時的國民政府給的待遇是相當優厚的,每年光財政就給四百萬兩白銀,同時還享受有很多特殊的待遇,可是宣統皇帝就聽信了張勳的話,於是第二天,也就是1917年的7月1日又在紫禁城舉行了登基大典。一時間,京城的大街小巷又都掛起了龍旗,許多清朝的遺老遺少就又把盤在頭上的辮子給放了下來,整個的北京又好象回到了清朝。 張勳的復辟活動遭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強調“此次討逆之戰,匪特為民國爭生存,且為民族反抗武力之奮鬥。”各地各界紛紛召開大會,發表通電,聲討張勳的復辟。段祺瑞見利用張勳驅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經達到,立即在天津組織“討逆軍”,攻入北京。張勳戰敗,溥儀再次退位。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擔任國務總理。 張勳這次的兵變以失敗而留給後人一個荒唐的話題,當時參加的還有康有為,同時呢,還把溥儀給逼出了北京,流浪坎坷的過了下半輩子。許多的史料,論文都把這次歷史事件叫做“張勳復辟”,其實這樣說是不對的,張勳是人名字,復自然就是重複的意思,而闢呢?則是帝王的意思,因此上不應該叫做“張勳復辟”,應該叫做“張勳兵變,溥儀復辟”或者是“張勳兵變”都可以,這是一個文字上的錯誤,希望大家以後看到類似的文章的時候有個比較全新的認識。 “張勳兵變”可以說是一個鬧劇,但是也同樣是一個歷史的產物,是有著它的必然性,因為兵變的條件在張勳看來已經成熟,還有,就是透過這次事件,讓所有對清政府心存幻想的遺老遺少徹底的對清政府死了心。 張勳兵敗後下野,蟄伏於天津德租界6號路的張勳公館,這是一座黃色樓房,內有花園,園內有亭子,養有狼,狐狸等動物,鸚鵡,孔雀等珍禽。1923年張勳在此公館病逝,他的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 -
6 # 快吃辣條
張勳(1854~1923年)字少軒,號松壽, 諡號忠武, 忠臣,江西省奉新縣赤田村人。張勳出生貧苦農家,而且從小就有過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8歲喪母,12歲喪父,從15歲開始靠進入富家放牛放馬養活自己,後因機靈乖巧和聰明好學才轉為富家子弟的書僮。
1879年(清光緒五年),張勳離開家鄉江西省奉新縣,隻身一人投親來到湖南長沙謀生,在苦苦掙扎中,等待出人頭地的時機。四年以後,中法戰爭爆發,時年26歲的張勳即刻在湖南長沙報名從軍後,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
1885年(光緒11年),在中法鎮南關大戰中,張勳表現出色,屢立戰功,在清軍中得到了越級提拔。由於張勳在擔任清軍下級軍官時,為人忠誠慷慨,坦率直白,作戰勇猛,得到了上級賞識,很快官升至參將、管帶等職,統領廣武右軍各營,駐紮廣西中越邊防一帶。
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張勳已經成為在清軍頗有一定聲望的得力干將,因而深得清軍各方要人的器重和賞識。此時的張勳已經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東北奉天。幾年後,又隨袁世凱進駐山東境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不久他官升至總兵。
1901年初,戰功顯著的張勳被大清朝廷調進北京,負責領兵日夜守衛紫禁城端門,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清朝廷皇家衛兵統領之一。他先後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等人出巡的扈從。直至1911年(宣統三年)被朝廷擢升為江南提督。
武昌起義後,張勳奉朝廷令鎮守南京。不久,江浙聯軍重兵圍攻南京,張勳兵敗退到徐州,但仍被清政府任命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後,張勳所部被改稱為武衛前軍,駐在山東兗州一帶。然而,張勳卻依然表示要繼續效忠大清皇室,於是他不顧民國政府所公佈的新政,下令禁止他下屬的所有官兵剪去髮辮,並公開聲稱對剪去髮辮者格殺勿論。張勳曾在公眾場合公開說:“我將完發見先人,如果誰敢毀我頭髮,我與他一道去死。”所以,張勳被人戲稱為“辮帥”。
張勳之所以不識時務,在初建民國之後依然對恢復大清王朝舊制情有獨鍾,總是抱著前清舊制遺風死不放手,大概是與張勳的個人性格和個人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由於張勳在早年喪父喪母、孤獨無依的悲慘童年,使他養成了獨立行事、坦率直白、敢作敢當的自強性格;從軍入伍後因忠誠慷慨、作戰英勇,連連受到清朝各級官員的賞識與重用,直至後來成為大清王朝軍隊的一名重臣,這些都促使他對清室產生了強烈的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和忠義孝君的意識。因而,當他所效忠的大清王朝傾覆之時,他便在較長時期內思想轉不過彎來,甚至無法相信擺在眼前的社會變革現實,於是他便一意孤行地利用自己手中擁有的兵權,開始進行近乎瘋狂的復辟舉動。
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張勳的復辟並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而是擁著已被廢黜的12歲的溥儀復位登極,以此企圖延續大清王朝的皇室基業。至於張勳本人也只是想當個掌握軍政大權的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而已,而不是象袁世凱那樣另起國號自己當洪憲皇帝。看來張勳的復辟也還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政治理想的。
其實,象張勳這樣的“復辟狂”,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上也許是並不鮮見的。只不過那些“復辟狂”大都是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興替過程之中,偶爾出現也很容易地就被歷史大潮所淹沒掉了,個別的甚至還有可能會被某些人冠以“精忠報國”之類美譽來讚頌。而不像張勳卻出現在清末民初這樣的史無前列的歷史大交割時期,而且一經面市便立即遭遇到了幾乎萬眾一心地強烈反對與抵制。也許正因為如此,張勳的復辟顯而易見就是不得民心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叛逆行為了。
-
7 # 滿樓書坊
話說清朝覆亡後,很多遺老遺少們為表示自己對前朝的忠心,他們是死活不肯剪去腦後長辮。而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辮帥”張勳了。
原因很簡單,因為非但張勳自己不肯剪,他手下兵士們也一律保留大辮子,人稱“辮子軍”。這,也算民國一景。
張勳,字少軒,江西奉新人,其人身體強健,性格粗魯,無甚學識,實莽漢子一枚。
年青時的張勳就不走尋常路,他一不種田、二不讀書,最後投軍而去(倒也適合他發展)。
不久,中法戰爭爆發,參軍後的張勳果然屢立戰功(鎮南關大捷有他的份),由此得到越級提拔。
張勳天生是做軍人的料,其擔任下級軍官時,因為忠誠坦率、作戰勇猛而頗得上級賞識,,隨後七八年中,張勳很快升至參將、管帶等職
甲午戰爭爆發後,張勳率部參戰。不過,這次卻沒這好運氣,結果是大敗而歸,所部被遣散。
沒辦法,走投無路的張勳只好投到袁世凱的門下。當時,老袁正在小站練兵,正缺張勳這種有豐富戰爭經驗的中級軍官,於是張勳也成了半拉子的北洋系(說他半拉子,是因為他並非武備學堂出身)。
當然,這一切並不會讓張勳必然對大清忠心耿耿。但庚子年的機遇改變了這一切。
原來,在庚子之亂後,慈禧太后從西安迴鑾,時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指派張勳所部承擔了直隸境內的沿途護衛任務。
這下好,老張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得以近距離面聖了。因為工作做得出色,慈禧太后對張勳十分滿意,於是乎,其所部又被調到京城充當扈從部隊。
回京城後,張勳所部奉命守衛紫禁城端門,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清朝廷皇家衛兵統領之一。對於漢人將領來說,這當然是極其難得的殊榮。
此後,慈禧太后、光緒等人出巡時,張勳所部均擔任扈從任務,如此信任,如何皇恩浩蕩,如何不讓老張激動萬分?
宣統三年(1911年),張勳被外放為江南提督,升為一品大員,老張自是忠心耿耿,不在話下。如是,辛亥年中,張勳所部死守南京城,與革命軍血戰一場,也算是當年少有的戰例了。
瞭解了其個人歷史後,張勳最後實行復闢,其實也一點也不奇怪了。
-
8 # 回憶還是要忘記
1923年張勳在天津公館病逝,他的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成為當年在江西地方上最為轟動的大事之一。當時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在我國近代新舊文化交替激盪的歷史時期,張勳這樣一個在近代中國政治舞臺上曾以復辟、遺逆流播天下的孤臣孽子,其死在當時成為新舊文化激盪中特別具有表達政治傾向的述懷題材。激進派的嘲謔自然散見各報章,為這個民國罪人、滿清遺逆魂歸西天而喝彩,但來自對立面的評價往往拘於一時一局的勝敗榮辱,而不易看到死者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象徵。如果仔細考究中國歷史,我們會豁然發現,儘管政治與文化的關係如此緊密,但經過歷史淘汰後的文化積澱,政治上的保守人物的文化遺存應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文化資源。1923年張勳在天津公館病逝,他的靈柩經過幾番周折運回老家江西奉新安葬,成為當年在江西地方上最為轟動的大事之一。當時政界聞人和文化名流紛紛致電哀輓,祭文、哀詩和輓聯不計其數。後來他的家屬在門生故吏的幫助下,專門編輯了一本《奉新張忠武公(勳)哀輓錄》,可謂同道者的封神榜。當然,其中也不乏民國要人筆墨,讀之頗有堂奧。先說復辟中堅劉廷琛和陳毅,他們直接參與張勳復辟的策劃,也是主要的謀士,劉還是張勳的“鄉愚弟”——都是江西人!復辟失敗後,劉不僅為民國千夫所指,也受到保守陣營中的盟友所攻擊。林紓在《答鄭孝胥書》就罵他“假復辟之名,圖一身之富貴”,真是裡外不是人!因而他送給辮帥的祭文《序》也不乏惋惜自責之情:“愧佐公之無狀,墮大功於垂成;負吾君與吾友,雖萬死猶輕。”其輓聯於此仍有註解:“哀動九重,願來世再生申甫;事求一是,嗟孤忠誰嗣我公。”顯然,歷史是不會重演的,時不可失,機不再來,當事人的悔悟永遠是一味苦澀的湯藥。陳毅雖然不似劉之尷尬,但畢竟復辟的龍頭老大,感同身受,悲自衷來,“哭公兼自涕,報國愧書生”。他以一個史家的腔調在輓聯中表達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慨嘆:“秉春秋知罪為心,雖敗不朽;墮天下孤孽之淚,非哭其私。”非哭其私,確實,他哭的是他們這一代人。同是遺老人物,鄭孝胥一夥因為沒有趕上參與復辟機密的頭籌,原本就有些微詞,因而借張公之死,也不免散發捨我其誰的調子:“使我早識公,救敗豈無術;猶當歌正氣,坐得桑榆日。”鄭孝胥一直自認為懷才不遇,張勳復辟之役在他看來是一個大好時機,只是被劉廷琛之流攪混了局面,坐失了良機。若是由他來牽頭主持,興許時局完全不同。這顯然也是鄭某人的一廂情願,後來他為了扶持溥儀復辟,不惜躲到日本人的卵翼下求生存,豈不是與虎謀皮之下策麼?但就在對待張勳之死上,鄭利用輓聯來責人與自詡,實際上成為他後來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復闢“救敗”之張本。對於那些在清末早有人望的趙爾巽、溫肅、呂海寰、紹英等遺老,他們首先已經意識到自己嚮往的故國不復存在,但對於張公的評價不應該以成敗來論英雄。溫肅與張勳是有過不少接觸的人物,復辟前曾經與張勳的鄉賢胡思敬專門到過徐州拜見這位辮帥,寄望甚高。張之死使他深深體會到“公存國與存,公去事可知”的悲切。趙爾巽國變後成為編撰《清史稿》的總裁,按史家筆法寫了一副格調平淡卻有蘊義的輓聯:“英雄成敗皆千古,師友交期盡九原。”能夠認識到自己所代表的勢力階層正在走向衰亡,不失為史家趙總裁的過人之處。清亡後,呂海寰在津滬當寓公,與張勳也是相知相熟的,在他看來,辮帥“與文信國同鄉閭,當附文信國同列傳,其事雖殊,其忠不異”,而且“挽狂瀾於既倒,當經千載公論”。把張勳比附文天祥,是痛悼辮帥之死的孤鴻悲雁們的共同文化心態,這不僅僅因為張勳與文天祥同是江西人的簡單附會,而是他們在改朝換代的歷史程序具有共同的“挽狂瀾於既倒”的孤忠情懷。紹英的悼詞也許更能說明這種文化內涵:“宿望重兼圻,峻節不隨風會轉;孤忠依故國,大星竟隕海天寒。”歷史的辯證法往往向人們昭示一個淺顯的道理:要學習馮道當數朝元老榮極終身不容易,因為做人的靈活性圓滑得令人猥瑣,而立朝為政的原則性差得叫人心寒,為世人所不齒。但當一般隨風會轉的現實人物並不難,而且這一部分人總是在歷史程序中佔多數,難就難在要做到“峻節不隨風會轉”的孤臣孽子,必須經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打擊和摧殘,遠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對於那些從清朝舊官僚陣營中分化出來的民國權貴,他們有相當一部分人非常忌諱與張辮帥掛上鉤、沾上邊,因為辮帥復辟幾乎置民國於覆滅,是民國共和的罪人,誰願掉進這潭汙水,變成辮帥的一丘之貉呢!然而,我們不能漠視這樣一個鐵的事實:民國雖然以武昌起義為首功,但畢竟最後以和談解決南北統一,和平過渡到所謂的共和國,其輿情並不乏民主與寬容的氛圍,因而我們在當時最激進的報刊上仍然可以看到滿清遺老們的酬唱“文苑”欄目,從政治上剝奪舊政權的存在並不必然引申出在文化上限制其應有的懷舊錶達。因此,就張勳之死,也有不少民國權要表達了他們非常複雜的感情。先說陸宗輿,在清末已躋身於外交的職業官僚,後來在“五四”運動中成為愛國學生痛斥的漢奸,他對辮帥不乏好感:“公如信國後身,當為乾坤留浩氣;我亦貞元朝士,敢將成敗論英雄。”民國官僚自詡“貞元朝士”,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當過民國總理的錢能訓,讚美辮帥“千載凜然見生死,九廟於今有死臣”。“九廟”自然不是民國的故事,說的是張勳重新整理了清朝忠臣的典故,也是別有一番深意。同是民國總理,熊希齡也是來自滿清舊官僚陣營中的人物,他對張辮帥又有更多的諒解:“國無論君民,惟以忠心為大本;人何分新舊,不移宗旨是英雄。”他看到社會變遷中人性共同追求的不變的“大本”和“宗旨”,而這正是歷史評價人的最殘酷的也是最永恆的道德標準。就旁觀者來看,辮帥之死,顯然使人們極為容易聯想到民國與清王朝的對比。由北洋軍閥統治的動盪時局,掛的是共和的羊頭,賣的軍閥獨裁的狗肉,草菅人命的醜惡比比皆是。想想有一個皇帝撐著天下的好處,至少也可享受一份生活安定的浩蕩“皇恩”,在共和制度下的公民興許對王權時代的臣民又多了一份眷戀與懷舊。王雨辰的輓聯在一定意義上就刻畫了這樣一種社會轉型期存在於民眾中間的矛盾心理:“江西只有兩個人:不幸李烈鈞敗亡!更不幸這位大帥死亡矣!這怎麼得了呵;在下要問一椿事:是從清朝好呢?到還是活在民國好呢?咦,恐怕難說吧?”當然,任何一個人在歷史的車輪下都不過是一個個小塊壘而已,承載著有限的貢獻,要想阻擋前進的步伐,也是螳臂擋車,高估了個人的能量。作為一個江西人,張勳之死也結束了江西舊官僚們許多不切實際的夢想。張勳復辟隊伍中有一部分江西骨幹分子,如劉廷琛、萬繩栻、葉椿泰、魏元曠、李其光等。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曾經抱怨江西人在陳孚恩(肅順死黨、軍機大臣兼戶部尚書)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重要的政治人物,因而極力鼓吹張勳復辟,並且再三向辮帥推薦劉廷琛、魏元曠等參與機密。胡與劉廷琛不僅在晚清同為京官的鄉誼舊好,而且還是兒女親家,他在辮帥死前一年先去世,辮帥送了一幅輓聯給這位鄉邑舊交:“憶見交在徐兗之間,傷哉十年真長別;雖一去為朝野所惜,自足千秋有立言。”假如胡思敬死在辮帥之後,他的悼亡詩又會抒發什麼樣的悲哀呢?李其光致信辮帥重複胡在《國聞備乘》中的觀點,認為“清待贛人薄,贛人報獨厚”,張勳不以為然,反而回信責其“山林載筆宜慎”,並“以復辟之役,力薄任重,引咎自責”。楊增犖也是晚清一位京官下僚,清亡後回到老家江西新建賦閒,張勳之死,他送的輓詩也表達了江西遺老們的內心共鳴:“吾贛節義邦,所傳多文士。直到有明季,觥觥說劉李。如公任綦重,又非二君比”。從北京宣武門外江西會館發起的復辟,並沒有給江西官僚系統創造一個驚奇運數,遺老們最後一線希望也因此而破滅。劉、葉客死他鄉,萬“參謀長”一直追隨溥儀復辟逆流到東北建立“滿洲帝國”,更多遺老的則是蟄伏山林,憂憂以終。張勳之死,使不同身份的人們體會到自己不同的人生境況,顧影自憐,難免要借題發揮一通,形成一股與當時社會主流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意識。說它是復辟逆流,顯然有棒呵之嫌,“擎天柱”辮帥之死已將遺老遺少們內心僅存的一線希望都徹底破滅,只有鄭孝胥那一小撮沒有趕上丁巳復辟頭籌的遺老,還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更多的人們也許從愚忠愚孝的辮帥身上看到了一種文化傳統的終結。屬於新銳派人物的劉景山、馬寅初給辮帥送了一幅短短的輓聯:“天不遺一老,名目足千秋。”什麼“名目”能夠千秋永恆?就是為人處世堅貞不二的原則立場,這是立身之根本。早在辛亥起義時,閻錫山為殉清的山西巡撫陸鍾奇父子厚葬,曾說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我確以為事是事,人是人,革命是歷史,忠貞是人格。陸撫之堅貞,譚協統(鎮德)之忠勇,亮臣公子之勇毅,均足為我們敬佩。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業,抹殺他們的人格!”(沈雲龍《近代史事與人物.陸鍾奇父子同殉》)
-
9 # 創史人
民國初年,百廢待興,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卻沒有顯著提高,這倒不是說政府不想把國家搞好,而是實在缺乏控制力。這裡不能不說一下孫中山這位國父和先行者。本來辛亥革命和南北和談之後,袁世凱一統天下,孫氏卻放不下手中的權力,搞了個對人不對事的議會制。袁世凱也就成了有名的“橡皮圖章”,而當時的情況卻是民國需要鐵腕人物——歷史和袁世凱和孫中山開了一個玩笑,他們不約而同的都走上了獨裁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一走卻似乎再也沒有了盡頭。 歷史的車輪轉到了張勳面前,讓我們先來看看1917年張勳在奏請溥儀復辟帝制的奏摺中是怎麼說的:“乃共和實行以後,上下皆以黨賄為爭端,各便私圖,以貪濟暴。道德淪喪,民怨沸騰……凡在位者侵吞賄賂,交濟其私。名為民國,而不知有民;稱為國民,而不知有國……”我相信張勳的話是由衷之言——這倒不是說為他翻案,而是就事論事。張勳對於清室可以說盡了自己的孤忠,不過他卻忽略了剛剛發生的一件事,一件全國人都已經認同的事,一件讓袁世凱悔恨交加身死名滅的事: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是大清的臣子,袁世凱稱帝這叫篡位,是真正的亂臣賊子,敗壞了帝制在民眾心裡的聲譽,當時復辟帝制時機根本不成熟! 張勳不過是一個職業軍人,在當時紛亂的洪流面前自然認不清方向,即便是飽讀詩書的康有為老夫子也是“只在此山中”罷了。變亂更迭的民國是那樣不堪回首,以致有太多的人感嘆:“民國不如大清朝”。一群議會的小僭主代替大獨裁者的局面讓政局混亂不堪,令出不行——大多數人都認為張勳、段琪瑞等人都是大小軍閥,其實不然,他們都是職業軍人,如果在統一且有力的政府領導下,他們其實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材,比如袁氏當國期間——說句老實話,那時候孫中山恰恰是搞分裂的主要分子呢
那是一個進化論主導的時候,對於張勳,只能說生不逢時,如果不是那個時代,也許他會是復國的功臣,會是英雄,可是在那個時代下卻成了狗熊,甚至是小丑。看看張勳死後朋友和敵人都給他送來輓聯:
無言不仇,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
10 # 近現代史愛好者
不是對清朝念念不忘,是對君主立憲制忿念不忘。立憲百年,民國時期,憲法,國會成為爭權奪利的工具,現在的憲法好看也好聽。回顧歷史君主立憲制最符合中國歷史,傳統,國情。對維護國家領土完全,推行憲政起重要作用。一個重要例子是外蒙古只認清帝,而《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是二十來部憲法中最能體現憲政的憲法。
-
11 # 中國吉林網
清朝覆滅後,除了那些大清的遺老遺少對它念念不忘外,有一個北洋小軍閥也在此列。
當時,為了表示與清廷決裂,大家都剪掉了腦袋後邊垂著的那條恥辱的辮子。可此人為了表達對清朝的留戀和忠誠,不僅自己不剪辮子,還嚴令自己的部下都不準剪辮子。於是,他手下的軍隊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時人戲稱其為“辮子軍”。後來,這個小軍閥登峰造極,居然瞅準一個時機,上演了“復辟”的戲碼,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滑稽醜陋的一筆。
這個小軍閥,就是張勳。
張勳對清朝的感情為何如此“深厚”呢?這份感情,要從他和慈禧的關係說起。
庚子國變後,慈禧西逃。後來,李鴻章奉命在京城搞定一切,八國聯軍撤兵,慈禧決定打道回府。當時,派去護送慈禧回京的,正是袁世凱的部下張勳。此時,張勳的職務是武衛右軍右翼第一營統領,相當於現在的團長。
張勳這個人頭腦很活絡,而且也有鑽營的手段。在護送慈禧的路上,他盡心盡力,把慈禧伺候得很舒服。慈禧對他的印象非常好。而且,為了讓李蓮英在慈禧面前替自己美言,他竟然放低身段,給李蓮英遞上了門生帖子。很快,他和李蓮英和打得火熱。
有了慈禧的好印象,再加上李蓮英從中撮合,張勳的仕途行情一路看漲。
平安護送慈禧到達京城後,慈禧不但讓張勳帶軍留在皇宮,繼續擔任護衛工作,而且還給了他一個“提督”的官位。
這讓張勳感激不盡,於是更加賣力。
為了防止護衛計程車兵偷懶,或者發生什麼意外。張勳每晚都親自巡邏。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裡,對張勳的忠誠負責十分欣賞。
慈禧是個非常會籠絡人心的女主。她看到張勳巡邏時,有時會把張勳叫到身邊聊一會兒,噓寒問暖。這讓張勳更加感激了。而且,慈禧和張勳貌似聊得很投緣。據當時的衛士後來回憶,慈禧還會和張勳開玩笑。比如,看到張勳巡邏時,慈禧會故意大聲和身邊的宮女說:張勳來了,快把咱們的小狗看好,小心讓他偷了。
慈禧為何故意大聲說呢?自然是想讓張勳聽到這個玩笑話。張勳聽到了嗎?連衛士都能聽到,張勳自然不會聽不到。
張勳聽到平日裡威嚴的老佛爺說給自己的玩笑話後,心中會作何感想呢?
不難猜測吧?
-
12 # 冥洛堤河
張勳這個人在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議,張勳是愚忠,忠於滿人,但對於漢人來說就是漢奸,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私心,手握重兵擁護大清,事成之後高官俸祿,但滿清已經不得民心,他計程車兵也被收買造成失敗。
-
13 # 使用者59987399067
搞政治的人,說的這麼高大上,也是醉了!我看他想做曹操想玩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套!時機不對,能力不夠,底蘊不足,不自量力,還心高氣傲,不甘人後,自己在當時的這些勢力中就三流角色,想學老曹做大的那一套!老曹是個人都能學,能超越的?
-
14 # 賀灝
1901年庚子亂後聯軍從北京撤兵,慈禧太后也從西安啟程回北京。當時護送慈禧回京的恰是袁世凱的部下張勳。張勳這時的職務是左衛右軍右翼第一營統領,相當於団長。
張勳這個人很會來事,在護送慈禧的路上他很是賣力,把慈禧伺候的很舒服。老佛爺對他印像很好。而且他和李蓮英的關係也是很鐵,和李蓮英有門生之誼。
平安到京後慈禧不但讓張勳繼續帶兵留駐皇宮,仍舊負責保衛工作,還給他一個提督的官位,對此張勳猶是感激。工作很是賣力,每晚為防止意外張勳都親自巡邏。這一切慈禧都看在眼裡,對張勳的忠誠負責十分欣賞。
慈禧是位善識人,用人的女主。他看到張勳巡邏時,會把張勳叫到身邊聊一會家常,噓寒問暖,這讓張勳更是感動的無以復加。還有慈禧同張勳較投緣,據當時的衛土回憶,慈禧還會同張勳開玩笑。所以說慈禧對張勳的恩寵決定了張勳忠於清室之心理基礎,至死都對清室念念不忘。
-
15 # 丁姑娘講歷史
不是張勳這個人有多忠,是當時形勢使其沽名釣譽。
再加上其性格憨厚,容易被人引誘。
社會上有這麼一種人,別人給他一點小恩小惠,他就和別人掏心窩子,讓殺人都敢去。
張勳就是這種人。
再說真正是滿清遺孤的,國亡之際就自殺殉國的,這才是忠臣。
其他,跳樑小醜,沽名釣譽之徒。
所以,別當張勳是滿清的大忠臣,他只是近代史上的小人物而已。
-
16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張勳其人略有武功 粗通雜學練兵起家 中道為袁世凱任用 後為御前侍衛此之後與皇室交往甚密 甚得皇家重用及致首義 下轄偏都 袁竊權後 孰往投靠 得授兵權替其鎮壓腹地 袁亡後 名聲方為大漲 所謂何事是為張勳復辟勳其平生堪稱風波迭起 但惟今而論是非不是我的重點張勳雖得一愚忠之名 其愚字 往來相近百年所評所論 見仁見智 而我想講的卻是這個忠字張勳是為漢人 先後領兵三十三年有餘歷任各級軍營職務 雖然滿清用其官至地方軍轄大員卻也沒給出什麼中聽的爵位 始終離核心決策層有著不近不遠的距離但就是這麼一個人 卻在首義後 堅持留著辮子 領著一支辮子軍 隱忍著荒唐的復辟 鬧劇般的收場 也許溥儀也是不情願的被架在皇位上但誰敢說 下面長跪深叩的張勳 心中可有半點悔意單純的幻想主義 為了一個腐朽的王朝的延續 而倒行逆施他本可藉機清除段章勢力 擁兵自重 做個逍遙的地方軍閥但為了心中的忠 還是寧願演了場擁君復辟的鬧劇如同同一個時代 為了新中國奔走的那些驕子都只是為了一個看上去很虛妄的幻想 而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與命運但且 為忠但張勳忠的是封建皇室那些天之驕子們忠的是國家所以最後依然站在歷史的狂瀾中的人只能遺憾的為他抹黑一筆畢竟 他失敗了偌大的清廷 樹倒猢猻散 一品至九品無論假意或真心的 擁戴革命心中卻對曾經的主子只有唾棄即使曾經每天高呼著萬歲明哲保身 誰也沒有錯張勳是奇葩 至少是那個時代的奇葩也是每個朝代的終結都會出現的奇葩一如南宋的一曲哀歌 文天祥同樣的是忠於一個腐朽的苟延殘喘的政權文天祥以儒生之志而行武者之實張勳以武者之軀而為儒生之不敢為同樣的忠 卻落得不同的評價我很喜歡對於張勳的一席輓聯“公存國與存,公去事可知”同樣適用於每個王朝終結時寧以氣節而試圖力挽狂瀾的"愚忠”之士這也是每個中國人心底深藏的氣魄惟民尚存 猶未亡國一個民族的氣節由一個人來承擔的時候 顯示的不是薄弱而是歷史的不可逆我佩服張勳等人的忠義 卻也慶幸他的失敗史書都是人寫的 能看到歷史的 是你的心
-
17 # 兔大聖公社
在回答這句話之前要說一段材料,張勳曾對徐世昌坦言:“宮保在,從宮保;宮保不在,從舊朝。”
在洪憲帝制的鬧劇剛翻過去一年,天下蒼生還在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北洋亂局中處於蒙圈狀態,一個相對複雜的角兒再次上演一出丁巳復辟的鬧劇,將京師重地攪地雞飛狗跳,一時間清廷遺老、軍閥顯貴以及文人志士各抒己見,總之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抓緊時間將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復辟狂人趕出京城。”而復辟狂人張勳自己也想不明白,這場風雨欲來的復辟鬧劇為何會失敗的如此之快,望著大街上堪稱奇觀的亂象:“潰軍不僅將槍械丟擲在地,而且滿地辮子同樣引人注目。”這些都是潰敗的定武軍倉皇留下的復辟道具,在這場僅有十餘天的鬧劇背後,更是見風使舵的宦海規則。
在張勳作為復辟頭號功臣被清廷嘉封為“忠勇親王”之時,臭味相投的追隨者也均沐猴而冠,苦於無兵可調的段祺瑞為了調動麾下北洋軍卻不得不耗費重金作為活動經費,最終曹錕、馮玉祥等人麾下三個師的北洋軍揮師入京,勢如破竹連克定武軍外圍陣地,這些遠道而來的辮子軍不得不退入城內繼續負隅頑抗。但是在優勢北洋軍的鉗制進攻下大勢已去,張勳不得不乞援之前密約的十三省督軍,可是這個名義上的“盟主”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號召力,畢竟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在群情激憤的反對聲中,想讓這些見風使舵的軍閥們冒天下之大不韙出手相救,張勳手裡沒有這樣的籌碼。
其後,曾經聲稱願意鼎力相助倪嗣沖在段祺瑞的活動下轉變為主動請纓,願意揮師北上討伐張勳。曾經願意緊隨張勳腳步的“馮四弟”,坐鎮江南的馮國璋也是畫風突變,聲稱要“掃除妖氛,興師問罪。”北方張作霖的通電更是嚴厲,這位曾經的復辟縱容者,此時對於張勳的通電極盡嘲諷:“紹軒於復辟事前,未能先事通知,作霖之輸誠表賀。”將自己洗刷的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張勳開始明白,這場曾經看似群起擁之的鬧劇只是自己的一出獨角戲,見風使舵才是宦海的基本準則。雖說已是夏季,森嚴的紫禁城卻是一片肅殺,沒讀過幾天書的張勳,一輩子只懂得“天地君親師”,一廂情願的這出獨角戲終將謝幕,望著大殿之上只有十二歲的溥儀欲哭無淚。
最終,段祺瑞再次發力,群雄果斷痛打落水狗,五萬餘人聲勢浩大的“討逆軍”擊潰辮子軍主力五千餘人,張勳兵敗逃入租界。在人生最後的七年時間裡,張勳先是拒絕了張作霖力薦的長江巡閱使舊職,接著北洋元老徐世昌力邀其出山仍是婉拒,門庭冷落的天津張公館,張勳對於客人勸慰要識時務剪掉辮子,神情悽然地用京腔唱道:“吾迴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頭尚在,辮子不可掉。”七年前那出獨角戲仍然歷歷在目,最終不若是幫助段祺瑞成就了三造共和的美譽,幫助了馮國璋成就了代理大總統的美夢,至於張勳自己的黃粱一夢,終究還在時代的大潮中湮沒。
答主:十七年北洋史扒糞者。
-
18 # 愛看愛思考
事實上,張勳更大可能性?是想向曹孟德學習。事實?又沒有曹丞相的智商和手段,就不要提能力啦。主少國有權臣當道?多麼相像啊!但是!能力和野心也要相匹配,事業才會有可能成功,要不然?就是玩笑了
-
19 # 筆下發白
在清朝滅亡後,對大清念念不忘的有很多人,他們可以稱做是大清的遺老遺少,而這群人能夠不忘大清的原因還是中國經歷了太長時間的封建王朝,而封建王朝對這群人的思想有了禁錮,他們不容易接受共和,所以張勳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而已。
張勳做為清朝滅亡後的一個軍閥,他手下的兵一直是保留著辮子,他的軍隊被人稱為辮子軍,張勳復辟的鬧劇只維持了短短十二天而已,而他自己也因復辟有功被授予高官。
說起這個張勳呢,其實他以前就因保護逃亡西安的慈禧和光緒有功,被慈禧稱讚為“忠勇可嘉”,後來官至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可是辛亥革命讓他做官夢破碎,之後黎元洪電調其入京調節矛盾,沒想到他進入北京後就開始了復辟鬧劇。
而他的復辟鬧劇僅僅幾天就被討逆軍打敗了,他自己也倉皇出逃。而我認為,像張勳這類人在民國之初還是很多的,這大多都是封建下的毒瘤,正所謂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沒有任何人能阻擋。
-
20 # 貓圖怪談
這就得從張勳少年時候的經歷說起了。
張勳是江西人,年幼時太平天國起義佔領了他家鄉,太平軍來到鄉里抓了他的祖父張大吉,要求張大吉給他們做帶路黨。張大吉與太平軍發生口角,太平軍殺了他。沒過多久,張勳的父母也去世了。
經此重大變故,張勳迅速家道中落,成了孤兒。
這段變故對張勳的後來經歷影響很大,他當然就十分仇視農民起義,擁護大清朝了。
後來張勳參軍,參加中法戰爭,靠著軍功一步步晉升。後來他跟隨袁世凱,當袁世凱後來轉任山東巡撫,張勳就作為袁世凱的爪牙,在山東省大肆屠殺義和團。
張勳
不久張勳調到北京,此時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帶著朝廷跑路,張勳在路上保駕,受到了慈禧的賞識。
清政府認為他忠心耿耿,對他猜疑很少,賞識甚至高過袁世凱。要知道在慈禧逝世後,上臺的攝政王載灃還將袁世凱罷免,但張勳受到波及卻很少。張勳對清朝深恩也是感激涕零,在謝恩的摺子裡寫道:“臣起自戎行,洧登顯秩,思盡粹以酬恩,祝殷憂以啟聖。”辛亥革命爆發前夕的1911年八月,他更是被調任為江南提督。
也就是說,他從小就因為家庭緣故仇視反抗清政府的起義,後來因為在軍中混,多次受到提拔,立下大功,也逐漸升到了江南提督的高位,那自然對清政府忠心耿耿了。
從這些人生經歷,可以想見當崇拜洪秀全的孫中山起事成功建立中華民國之後,張勳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了。張勳對清朝那真是死忠,對民國也是挺狠啊。
回覆列表
張勳(1854年-1923年9月11日),原名張和,字少軒、紹軒,號松壽老人,江西省奉新縣人,中國近代北洋軍閥勢力之一。清末任雲南、甘肅、江南提督。
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被稱為“辮帥”。1913年鎮壓討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率兵進入北京,於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復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討逆軍”所擊敗,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後病死於天津,諡號忠武。
張勳出生貧苦農家,而且從小就有過非同尋常的人生經歷。他8歲喪母,12歲喪父,從15歲開始靠進入富家放牛放馬養活自己,後因機靈乖巧和聰明好學才轉為富家子弟的書僮。
1879年(清光緒五年),張勳離開家鄉江西省奉新縣,隻身一人投親來到湖南長沙謀生,在苦苦掙扎中,等待出人頭地的時機。四年以後,中法戰爭爆發,時年26歲的張勳即刻在湖南長沙報名從軍後,隨清軍進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
1885年(光緒11年),在中法鎮南關大戰中,張勳表現出色,屢立戰功,在清軍中得到了越級提拔。由於張勳在擔任清軍下級軍官時,為人忠誠慷慨,坦率直白,作戰勇猛,得到了上級賞識,很快官升至參將、管帶等職,統領廣武右軍各營,駐紮廣西中越邊防一帶。
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張勳已經成為在清軍頗有一定聲望的得力干將,因而深得清軍各方要人的器重和賞識。此時的張勳已經隨四川提督宋慶調駐東北奉天。幾年後,又隨袁世凱進駐山東境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不久他官升至總兵。
1901年初,戰功顯著的張勳被大清朝廷調進北京,負責領兵日夜守衛紫禁城端門,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清朝廷皇家衛兵統領之一。他先後多次擔任慈禧太后、光緒等人出巡的扈從。直至1911年(宣統三年)被朝廷擢升為江南提督。
武昌起義後,張勳奉朝廷令鎮守南京。不久,江浙聯軍重兵圍攻南京,張勳兵敗退到徐州,但仍被清政府任命為江蘇巡撫兼署兩江總督、南洋大臣。
袁世凱擔任民國大總統後,張勳所部被改稱為武衛前軍,駐在山東兗州一帶。然而,張勳卻依然表示要繼續效忠大清皇室,於是他不顧民國政府所公佈的新政,下令禁止他下屬的所有官兵剪去髮辮,並公開聲稱對剪去髮辮者格殺勿論。張勳曾在公眾場合公開說:“我將完發見先人,如果誰敢毀我頭髮,我與他一道去死。”所以,張勳被人戲稱為“辮帥”。
1913年9月1日,在袁世凱的強力懸賞下,張勳起用了在南京光復之役中與聯軍作戰比較有經驗的徐寶山部為敢死隊,不等友軍動作,就率先打響了攻城之戰。張勳如法炮製了當年曾國藩攻破太平天國天京城的戰法,在城下挖了地道,又塞滿了炸藥。只聽“轟轟”幾聲巨響,城牆炸塌了一大段。張勳一聲狂呼,辮軍蜂湧入城,直向都督府殺去,南京城即被張勳所率袁軍攻佔。
張勳攻破南京城後,接著就當仁不讓地做起了江蘇都督,繼而打出了“兩江總督”和“江淮宣撫使”的旗號,就連印信關防均蓋以“兩江總督”字樣,他甚至還棄用“民國”年號,恢復用上了“宣統”的年號。
在南京都督府內,張勳下令,一切均照清朝舊制恢復原樣。張勳派人找回了當年的吹鼓手、炮手,並待若上賓。每天按照清朝舊制,開吹三次,開炮三次。在都督府的大堂中,有幾十根高大粗壯的圓柱。張勳下令全部漆成硃紅色。一時間,都督府和南京城又籠罩著清朝舊制的氣氛,儼然一副清朝兩江總督署的氣派。
坐鎮南京的張勳還特別下令,官場一律禁止使用“前清”二字,違者一律處罰。張勳認為現在就是清朝,更談何“前清”。清朝的官制也一一恢復。於是,民國時期的機構也迅速換成了清朝的名稱,如釐捐總辦、糧臺總辦、督銷總辦、道臺、知府、知縣等等。清朝衙門裡的捕快、差快、老夫子也都被請了回來。據記載,縣太爺審案時,又把孫中山廢除了的各種刑具擺了出來。南京的百姓見又變了天,個個噤若寒蟬,敢怒而不敢言。
在南京,地方官和都督府的各級官員,都乘起了八抬大轎。地方官到都督府時,先要下轎跪拜,然後遞上手本,口必稱“張大帥”,然後再跪拜。張勳不說話不準起身。遵照張勳的命令,南京的官兵一律扒下了民國軍服,換上了清朝的兵丁制服。向各軍下達命令的方式,也改用了清朝的龍頭令箭。軍中一律禁掛青天白日旗和十八星旗,甚至連民國國旗五色旗也不準掛。張勳特為派人制了一面紅底白邊、中有一蜈蚣圖案的旗子,懸掛在都督府大門前的旗杆上。
張勳在南京都督府的所作所為,自然也傳到了袁世凱的耳中。起初袁還裝聾作啞,後來,“民國為何不掛民國旗”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江蘇地方名流紛紛致電袁世凱,要求罷免張勳。張謇在電報中說:“張勳不獨禍我江蘇,必致禍我民國。非乘此時去之,後必追悔莫及。”外國使領人員也紛紛要求約見袁世凱,對張勳在南京的舉動表示“不勝驚訝”。
在社會輿論的呼聲下,袁世凱本人不得不發了電報給張勳,詢問為何不掛民國國旗之事。這才使得張勳下令將五色旗掛在了南京都督府門前。除此之外,一切均沒作任何變動。
後來,在日美英等國的壓力下,袁世凱才不得不罷免了張勳江蘇都督一職,改任長江巡閱使。至此,南京城裡的復辟鬧劇才告終結。
1917年5月,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和國務總理段祺瑞因是否解散國會問題爭持不下。黎下令解除段祺瑞的職務。段祺瑞到天津即策動北洋各省督軍在徐州集會示威。會後,一些省宣佈獨立,不承認北京政府。黎元洪被迫召張勳入京調解。張勳便以調解黎、段衝突為名,帶領3000名士兵於6月14日入京。經過一番秘密策劃,張勳於6月30日晚入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決定發動復辟,恢復清帝國。深夜,張勳派兵佔據火車站、郵電局等要地。同時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
1917年7月1日凌晨,張勳穿上大清朝服朝冠,率領康有為等保皇群黨,擁著12歲的溥儀登極。隨後,張勳於當天釋出八道上諭,把民國六年改為宣統九年,易五色旗為龍旗,恢復清末官制,封官受爵。張勳自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史稱張勳復辟。
復辟訊息傳出後,全國輿論一致聲討。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討逆宣言,並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備大城市群眾團體、社會名流,紛紛集會,發表通電,堅決反對復辟,要求討伐張勳。黎元洪拒絕與復辟分子合作,逃入日本使館避難。握有軍事實力的段祺瑞藉助全國反對復辟的聲勢和日本政府的財政支援,於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馬廠組成“討逆軍”,誓師討伐張勳。“討過軍”很快攻入北京,張的軍隊一觸即潰。7月12日,張勳倉皇逃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佈退位。段祺瑞於7月14日到北京,重掌政府大權。 張勳逃入荷蘭使館。
1918年10月23日,經曹錕、張作霖等呈請,新任大總統徐世昌釋出命令,對張勳“免於追究”。1919年5月,北京爆發五四愛國運動,張勳在五四運動中收容愛國學生,積極支援學生運動。
1920年5月,張作霖向徐世昌提出恢復張勳長江巡閱使兼安徽督軍之職,被張勳拒絕。7月14日,直皖大戰爆發,段祺瑞曾指曹錕,張作霖勾結張勳出京重謀復辟,20日張勳通電做出宣告未謀復辟,轉天津居住。隨後,張勳轉而開始投資工商、金融各業,成為北洋軍閥集團第一個投資經營近代工商金融業的將領。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病故,終年七十歲。溥儀釋出“諭旨”,“著加恩予諡忠武”,“賞給陀羅經被”,“賞伊子張夢潮乾清門頭等侍衛”,並賞銀三千元治喪,並親往天津致祭注,張勳遺體暫時停放在裝有冷氣的密室。1924年8月,張勳棺材啟運回鄉。
“復辟狂”張勳之所以不識時務,在初建民國之後依然對恢復大清王朝舊制情有獨鍾,總是抱著前清舊制遺風死不放手,大概是與張勳的個人性格和個人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由於張勳在早年喪父喪母、孤獨無依的悲慘童年,使他養成了獨立行事、坦率直白、敢作敢當的自強性格;從軍入伍後因忠誠慷慨、作戰英勇,連連受到清朝各級官員的賞識與重用,直至後來成為大清王朝軍隊的一名重臣,這些都促使他對清室產生了強烈的感恩戴德、知恩圖報和忠義孝君的意識。因而,當他所效忠的大清王朝傾覆之時,他便在較長時期內思想轉不過彎來,甚至無法相信擺在眼前的社會變革現實,於是他便一意孤行地利用自己手中擁有的兵權,開始進行近乎瘋狂的復辟舉動。
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張勳的復辟並不是為了自己當皇帝,而是擁著已被廢黜的12歲的溥儀復位登極,以此企圖延續大清王朝的皇室基業。至於張勳本人也只是想當個掌握軍政大權的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而已,而不是象袁世凱那樣另起國號自己當洪憲皇帝。看來張勳的復辟也還是有他自己的一套政治理想的。
其實,象張勳這樣的“復辟狂”,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上也許是並不鮮見的。只不過那些“復辟狂”大都是出現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興替過程之中,偶爾出現也很容易地就被歷史大潮所淹沒掉了,個別的甚至還有可能會被某些人冠以“精忠報國”之類美譽來讚頌。而不像張勳卻出現在清末民初這樣的史無前列的歷史大交割時期,而且一經面市便立即遭遇到了幾乎萬眾一心地強烈反對與抵制。也許正因為如此,張勳的復辟顯而易見就是不得民心的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叛逆行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