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俠看歷史

    首先我們要了解白登之圍的細節。

    漢高祖六年,韓王信發動叛亂,與匈奴勾結想要拿下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御駕親征,一路勢如破竹,節節勝利後妄想一舉拿下叛軍,追至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漢高祖困於平城白登山,長七晝夜,性命堪憂。後陳平用計,透過冒頓單于的閼氏的說情,才使得漢高祖脫險,史稱“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差點讓華夏文明毀於一旦,讓劉邦認清了匈奴武力的強大,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那麼韓信所在能否避免白登之圍呢?

    我想以韓信之才是一定能夠看清匈奴的誘敵之計的,但是能否避免白登之圍那就另說了。劉邦親自率領大軍,不斷的勝利已經衝昏了頭腦,當時冒頓將其精銳隱藏起來,只顯露出老弱病殘,無需韓信之才,就連劉敬都已經看出來了,奉勸劉邦不可冒進。結果怎麼樣呢?劉邦罵他““齊國孬種!憑著兩片嘴撈得官做,現在竟敢胡言亂語阻礙我的大軍。”

    事實證明,當時已經沒有人可以擋住劉邦剿滅匈奴與叛軍的決心,韓信若在一定會挺身諫言,可是那又怎麼樣呢?劉邦會聽從他的計策嗎?要知道“此一時彼一時”,劉邦已經不是與項羽爭霸時候的劉季,而是高高在上的高祖。因此對於韓信能否避免白登之圍,我是持否定態度的。

  • 2 # 冷兵器研究所

    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

    答案是不可以!

    因為韓信死於公元前197年,而白登之圍發生於公元前200年,也就是說發生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沒死呢……

    那如果韓信來指揮這次作戰,還會發生白登之圍嗎?

    咱們先從軍事角度來看看白登之圍具體是咋回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為了防備匈奴的進一步南下,就想設定一道緩衝地帶。於是劉邦將太原郡和直至北部邊界的三十一個縣劃給韓王信(與擊敗項羽的韓信重名,因為他被封為韓王,所以史稱韓王信)作為封地,作為一個分封的屬國去抵禦匈奴。可是當年秋天,匈奴來攻的時候,韓王信卻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韓王信獻出了國都馬邑,投降了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勃然大怒的劉邦,在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反擊。戰役的初期,漢軍進展順利,連續擊敗韓王信的叛軍,以及叛軍和匈奴的聯軍,甚至還擊敗了冒頓單于的先頭部隊。此時已經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這樣的重要禦寒物資要到一千多年後的宋元時代才開始推廣。因此,當時漢軍士卒自然缺乏足夠的禦寒服裝。普通漢軍戰士多被凍傷,甚至有20%到30%計程車兵被凍掉了手指。漢軍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各部隊之間也出現了脫節。

    同時,劉邦在連勝之後,中了冒頓單于的示弱誘敵之計,產生了輕敵冒進思想。當劉邦親率先頭部隊進駐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南30裡的白登山。主力二十萬漢軍則還停留在樓煩、馬邑一線。冒頓單于抓住漢軍的這一漏洞,調集整個匈奴帝國的三十多萬騎兵,將劉邦和漢軍先頭部隊合圍在白登山。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情況十分緊急。

    後世人繪聲繪色地演繹了劉邦脫困的過程:無計可施的劉邦向隨行的謀士陳平求助。陳平建議派人賄賂冒頓單于的閼氏(皇后),讓她勸說冒頓解圍。漢高祖採用此計,派使者用重金賄賂求見閼氏,並送上一幅美女圖。使者說“漢朝有這樣的美女,現在漢朝皇帝的狀況非常困厄,打算把這位美女獻給單于,以求脫困。”閼氏見圖,擔心單于得此美女,奪走冒頓對自己的寵愛,便勸冒頓解圍撤兵。她說:“漢、匈兩主不應該互相逼迫得太厲害。就算你奪取漢地,可能也會水土不服,無法長住。漢帝被圍了七天,軍中沒有什麼慌亂,想必是有神靈在相助,不如放他一條生路。”冒頓聽後決心動搖,於是將包圍圈放開一角,漢高祖劉邦這才順利逃脫。

    其實為後世所多為津津樂道的使者與匈奴閼氏對話,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並沒有提及。相反,司馬遷強調“其計秘,世莫得聞。”那個對話的版本,出自東漢哲學家、經學家、琴家桓譚的《新論》一書。至於桓譚是如何能將一件將近兩百年前,當事人都不曉得細節的事情,描繪得如身臨其境一般,這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關於白登之圍的記述,同一本《史記》中都展現了不同角度的細節描寫,堪稱漢匈歷史當中的“羅生門”。

    《史記·高祖本紀》“(劉邦)至平城。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

    《史記·陳丞相世家》“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史記·韓(王)信列傳》“漢令車騎擊破匈奴。匈奴常敗走,漢乘勝追北,聞冒頓居代谷,高皇帝居晉陽,使人視冒頓,還報曰‘可擊’。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騎圍上,上乃使人厚遺閼氏。閼氏乃說冒頓曰:‘今得漢地,猶不能居;且兩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騎稍引去。時天大霧,漢使人往來,胡不覺。護軍中尉陳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請令彊弩傅兩矢外鄉,徐行出圍。’入平城,漢救兵亦到,胡騎遂解去。”

    《史記·匈奴傳》“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高帝乃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乃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單于察之。’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們綜合各方面歷史記述,從軍事角度而不是從簡單的宮鬥角度分析整個“白登之圍”。那麼,我們就能撥開歷史的迷霧,發現被後世文人所演繹和想象所層層遮蓋的歷史真相。

    劉邦因為輕敵冒進,與漢軍主力脫節,導致整個指揮中樞和前鋒被匈奴主力合圍。漢軍苦戰7日不得突圍,所帶的糧食也要耗盡。在這窘迫之時,劉邦派使者賄賂匈奴閼氏,閼氏勸說冒頓單于,冒頓單于將包圍圈放開一角,這些事情都確有其事。但是如果我們只按事情表面的現象去理解,就明顯背離了冒頓單于的為人性格和軍事常識。

    冒頓在當太子的時候,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喜愛後妻所生的孩子,就想廢了冒頓。於是頭曼派冒頓月氏國當人質,然後卻故意發兵攻擊月氏國,以此借刀殺人。冒頓偷得了月氏人的千里馬,才逃脫了月氏人的追殺。

    頭曼單于見冒頓如此勇壯,就讓他當上了萬騎長。冒頓也沒說什麼,就是製造了一種名叫“鳴鏑”的響箭。然後冒頓規定:“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出獵時,冒頓射出鳴鏑,隨從有不隨鳴鏑射往同一目標的皆被斬殺了。後來冒頓用鳴鏑射自己的寶馬,隨從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斬。再後來,冒頓又用鳴鏑射自己的愛妻,隨從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斬殺。最後,當冒頓用鳴鏑射父親頭曼單于的寶馬,冒頓的隨從都沒有一個人敢不射了。

    這時,冒頓才顯露了他的真實目的。當冒頓隨父親頭曼單于出獵時,冒頓用鳴鏑射頭曼。冒頓的隨從神經反射般都隨之放箭,於是就射殺了頭曼單于。隨後,冒頓又誅殺後母及那個差點取代他的弟弟,殺光了不服從自己的大臣,自立為匈奴單于。

    冒頓剛當上單于,東胡王乘其立足不穩,派使者來索要頭曼單于的千里馬。冒頓不顧群臣反對,將千里馬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又索要冒頓單于的閼氏。結果,冒頓不顧周圍大臣的反對和氣憤,把自己的妻子也送給了東胡王。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裡,自然也放鬆了警惕。過了一段時間,東胡王又來索要匈奴與東胡之間的一塊荒棄地。匈奴有大臣認為可以出讓。結果冒頓卻大怒,稱:“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人”。冒頓殺掉了主張讓地的大臣,發兵突襲東胡。東胡猝不及防,東胡王被殺,其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

    可見冒頓是一個性格隱忍果敢,下手毒辣兇狠的梟雄。別人珍視的寶馬愛妻,他是說殺就殺,說送就送。只要礙到他了,別說隨從大臣,就是後母、異母兄弟,甚至親生父親,他殺起來也毫不留情。這樣一個梟雄,現在調動了全國的兵力與漢帝國進行戰略決戰,並且已經包圍了對方的整個指揮中樞。他怎麼可能因為在他看來可以隨意殺掉,隨意送人的女人的幾句話,就中止這麼龐大而關乎國運的軍事行動?如果冒頓是這樣一個視軍國大事為兒戲、耳根子軟的人,估計早就死在了月氏國,更別說成為“草原蒼狼之王”,建立如此強悍的帝國了。

    所以,冒頓主動將包圍圈放開一個缺口,明顯是一個反常舉動。從心理學角度,當一個人有突然的反常舉動,那麼他一定有更深層次的需求。其實我們綜合前面的史料,同時換個角度考慮,就能發現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對被包圍的劉邦,可謂佔據了天時:天氣寒冷,漢軍非戰鬥傷亡增多,戰鬥力下降;地利:將漢軍重重圍困;人和:兵力上的絕對優勢。

    雖然被圍的漢軍無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圍,但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樣也無法突破漢軍的防禦。這就等於,冒頓單于動員傾國之兵,將劉邦和漢軍前軍包了餃子。但這個餃子夾生了,吃不掉。同時,後續漢軍主力也在源源不斷地趕來。等到第七天的時候,被包圍的漢軍、包圍的匈奴人、前來解圍的漢軍主力,三方形成了一個僵持狀態。之前佔盡優勢的匈奴人反而要擔心被漢軍內外夾擊了。

    本來冒頓單于也在等待韓王信叛軍的支援,但韓王信的叛軍卻遲遲不到。背叛者從來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韓王信的叛軍也是如此。冒頓甚至都開始擔心叛軍和漢軍重新聯合起來。因此,冒頓單于的戰役決心不可能不發生動搖。但冒頓用兵一貫喜歡用假想欺騙敵人,使敵人出現誤判,從而打破僵局佔據主動。比如他對付東胡人就各種委屈求全,然後突然一擊必殺。冒頓對漢軍同樣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漢軍的前哨戰中,面對漢軍戰車與騎兵的正面突擊,匈奴總是處於下風。因此,冒頓故意進一步示弱於敵,面對著漢朝的使者,故意將精銳隱藏起來,只顯露老弱病殘。於是成功欺騙了久經戰陣的漢高祖劉邦,最終促成了白登之圍。

    因此,冒頓單于聽從閼氏的勸告,主動放開圍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個假象和煙霧,背後有著更大的殺招。《孫子兵法》曾經說過“圍師必闕”。強調包圍敵人時,為防止敵軍產生拼死作戰的決心,要虛留缺口,以動搖敵軍指揮官的意志,渙散敵軍士兵的鬥志。更重要的是,虛留缺口並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敵人逃跑時,發動致命一擊,使敵人在倉促逃跑過程中陷入覆滅。冒頓單于夠嗆讀過《孫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殘酷的生存競爭無時不刻在教授在他這種戰爭哲學。

    草原上的群居猛獸,如獅子和狼常常會進行類似的圍獵。比如狼群捕獵鹿的時候,會先分散於鹿群的四周,全部隱蔽,逐漸逼近鹿群。當靠近之後,一部分狼採取騷擾或追趕的方式,把目標趕往隱蔽好的頭狼附近。當鹿奔跑到埋伏的頭狼身邊時,頭狼便開始以偷襲的方式發動必殺一擊。一來鹿已經開始慌亂,二則出乎其意料,故而比簡單的追趕更加容易獲得獵物。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很早就學會了這種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群體作戰伏擊作戰方式。13世紀波斯史學家志費尼(Ala-al-Dn‘Aa-Malik Juwain)記載有關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遠征國外的歷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記載到:“凡從事戰爭者,必先訓練使用武器,必須熟於圍獵,如何迫近野獸,如何遵守秩序,如何依人數多寡,包圍獸類。

    聯絡冒頓滅亡東胡之前給東胡的“甜頭”,從軍事角度分析,冒頓在白登之圍中給劉邦的這個解圍一角的“甜頭”,更像是魚餌。但當時僵持的戰局,逼迫著身經百戰的劉邦只能硬生生吞下這個“魚餌”。這時候,陳平的身影出現了。歷史上的陳平不是那個後世描寫的謀士般的形象。當時他的官職是護軍中尉,漢帝國軍隊裡的高階軍官。歷史上記載的陳平奇計,也不是那個“宮鬥奇計”,而是一個重要的戰術建議。陳平建議:士兵手持強弩,以戰鬥隊形,徐徐撤出圍困。

    草原上的哲學,面對強壯的敵人要主動退讓,以減少己方的損害。野狼捕獵時也是讓開最強壯的獵物,只攻擊病弱者。匈奴的哲學更是如此。面對著圍而不亂、退而不潰,嚴陣以待的漢軍陣列,匈奴人找不到發動致命一擊的契機。同時,前來救援的漢軍也趕到了。因此,冒頓單于只能撤兵北返,漢匈兩大帝國的第一次碰撞就這樣落下了帷幕。雖然沒有最終的結果,但雙方也在這次碰撞中,體會到了對方的實力。

    在正面戰場上,匈奴對面漢軍的車騎突擊處於下風。面對嚴陣以待的漢軍,匈奴也無法突破其防禦,討到什麼便宜。但匈奴則可以透過機動力上的絕對優勢,集中優勢兵力,決定在什麼時候打,在哪打,或者透過襲擾、圍困來拖垮漢軍。

    總之,這就是兩大勢力在不夠了解對方情況下發生的一次主力會戰。

    劉邦如果不是太過輕敵冒進,不管有沒有韓信,都不會發生白登之圍。

    而如果是韓信來指揮作戰,就算不發生白登之圍,漢匈這種實力對比依然存在。奇謀與決斷是無法短時間從根本上解決這種實力對比。

  • 3 #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老王。

    首先,題主,劉邦被匈奴四十萬大軍圍困在白登時,韓信還沒有死。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韓信是公元前196年死的。

    白登之圍之前,劉邦剛把韓信給抓了,貶為淮陰侯。 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韓信殺了項羽的舊部將鍾離眛,去陳謁見劉邦。劉邦趁機抓了韓信,但是沒有殺韓信,只是改封他為淮陰侯。從此以後,劉邦再也不信任韓信。韓信也知道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也稱病不上朝,不跟隨劉邦出行。

    韓王信聯合匈奴反叛大漢,劉邦帥32萬大軍征討。此時,韓信肯定是去不了的。原因有三:

    第一,韓信已經得不到劉邦信任。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就裝病了。韓信也怕被劉邦再抓到什麼把柄,所以不敢去跟著劉邦出征。(韓信不去給劉邦打仗)

    第二,韓信除了在圍困項羽於垓下,都是獨自領兵。劉邦不會拉著韓信一起攻打匈奴,劉邦和項羽容易意見不合,反而渙散軍心。(劉邦不敢帶著韓信當參謀)

    第三,劉邦怕韓信謀反。大漢建立以後,劉邦一直在剷除異姓王勢力。白登之圍前,劉邦剛貶了韓信,韓信正惱恨劉邦。所以,劉邦不敢讓韓信率領大軍平叛,攻打匈奴。萬一韓信臨陣倒戈,這樣的“戰神”肯定能把劉邦給滅了。(劉邦更不敢讓韓信獨自領軍出征)

    迴歸正題,如果真讓韓信去打匈奴,能贏嗎?

    我覺得,有點難,但是也不會像劉邦這樣敗的很慘。

    有點難,是因為匈奴當時太強大了。冒頓單于擁有40萬大軍,而且基本上都是騎兵。而,漢初年,大漢實在太窮。史書有史記載的,宰相大臣上朝,沒有馬匹拉車,是牛車。皇家想找到一色的馬匹充數都找不到。而匈奴,正處於實力最強的階段。秦始皇能打贏匈奴,是因為當時秦軍實力最盛,秦軍弓箭剛好能破匈奴騎兵!中原對遊牧民族騎兵作戰,必須在中原國家盛世,以強打弱才行。

    但是,韓信基本不會敗,應該會慘勝。韓信有過以弱勝強的戰績,是出了名的“謀將”,肯定不會冒進,更不會被圍困在白登。

  • 4 # 七追風

    強調一下,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沒有死,人家又活了3年才死的。

    先簡單說白登之圍,那時候一個叫做韓王信的勾結匈奴,想要攻打中原。劉邦就自己帶了32萬大軍迎戰,開始打的還是很順利的,後來劉邦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輕率冒進,被圍在白登山7天7夜,最後靠著陳平的計謀,行賄冒頓單于的妻子,才脫險的。

    而此時的韓信,已經沒了兵權,劉邦根本就沒帶他出來。

    白登之圍,劉邦真的很丟人,如果換做韓信領兵,劉邦在家休息,絕對不會這樣。

    韓信是什麼人物?被稱為“兵仙”“戰神”,統兵打仗可不是一般將領能企及的。韓信不僅是將領,更是出色的戰術家。他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都證明他用兵靈活,善於謀略。

    劉邦雖然很牛,但如果真說起打仗,他顯然和韓信不是一個層次的。白登之圍源於輕敵冒進,這是兵家大忌。如果韓信領兵,劉邦老老實實在家坐著,匈奴的這點小把戲,在韓信面前是小兒科啊。說不定韓信還能將計就計,再打個打勝仗呢。

  • 5 # 木野狐衝

    應該可以,劉邦擅長政治,軍事能力並不突出。早年韓信就當面告訴劉邦,他最多隻能指揮十萬之眾,大兵團做戰非韓信莫屬,事實如此,此其一。韓信百戰百勝,擅出其不意的閃電戰和奇襲,且詭計多端,絕不可能被動被圍。

  • 6 # 風行147491062

    能但是不可能滅了匈奴,

    第一,韓信當時還沒有死,但是劉邦已經不在信任他,奪了他的兵權,而且當時劉邦已經開始誅殺異姓封王,後來不是說過“非劉而封王者,天下公擊之”

    ,第二當時的匈奴十分強大,在冒頓單于得帶領下匈奴東滅東胡,西滅大月氏,統一了草原各部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國家體制,擁兵四十萬而且還都是騎兵,而當時的漢朝國內將相出門都坐的是牛車,漢武帝時能擊敗匈奴那是靠養了大量的馬,當時的漢朝是比較缺少馬匹的,

    第三匈奴的冒頓單于也是個梟雄式的人物,為人心狠手辣,而且正值壯年劉邦已經老了三年後就去世了,

    匈奴最後被劉邦的曾孫子劉徹擊敗,在東漢時被徹徹底底的擊滅,

  • 7 # 最愛秋月1

    201年韓信當時還沒死,被軟禁於洛陽,但跟死了也差不多。沒了張良與韓信,劉備實在沒啥能力,就是個簡單的誘敵深入,結果他一頭鑽了進去。當時匈奴是騎兵40萬,漢32萬,步兵為主,是個對峙的局面,漢軍佔據位置優勢。結局以劉邦認慫結束,而且簽訂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不平等條約。

  • 8 # 大風起

    很多人被劉邦的白登之圍與和親政策所誤導,以為漢軍不如匈奴。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如果兩軍正面開戰,匈奴討不到什麼便宜,要麼打成平手,要麼漢軍獲勝。如果劉邦讓韓信出馬,匈奴根本不堪一擊,不可能騷擾北部邊境幾十年。

    為什麼敢這麼說,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1.白登之圍產生的原因是劉邦不聽劉敬等人的勸阻,執意率領騎兵孤軍深入導致的。如果匈奴實力夠強,完全可以正面攻擊劉邦的騎兵,但是沒有,即使劉邦被圍,匈奴幾十萬大軍依然不敢輕舉妄動。實際上,是吞不下這塊肥肉。

    2.劉邦之所以脫離步兵大軍,貿然追擊,是因為漢匈兩軍已經發生了多場遭遇戰,而且漢軍每次都將匈奴與韓王信的聯軍打的大敗,匈奴一敗再敗(剛開始都是全力對抗),不得已採用示弱於敵的策略引誘劉邦騎兵部隊單獨挺進,然後重重圍困。

    3.冒頓單于之所以同意和談,放歸劉邦,你真以為是被單于夫人忽悠?如果單于那麼弱智,怎麼能夠一統草原,圍困劉邦?那是因為實力對比較大,不得已而為之,他不但沒有能力吃下被困的漢軍騎兵,而且外圍的漢軍步兵大部隊由樊噲等大將率領,正在一步步逼近白登,匈奴再不撤兵就會被兩面夾擊,漢朝的步兵對騎兵還是很有優勢的,單是一陣箭雨過去,匈奴騎兵就得成了刺蝟。

    4.所以,在漢軍步兵到來之前形成和談,訂立盟約,對匈奴來說最為有利。他們壓根就沒想過入主中原,本來就是為了錢財貨品,此時不放歸劉邦,只會前功盡棄,搞不好會大敗而歸,威信掃地。

    5.劉邦之所以不願再跟匈奴糾纏,是因為國內的政治形勢變得日益複雜,他要把精力放在處理那些異姓王方面,這是重中之重,事關帝國存亡。至於匈奴,既然他們只是求財,給點財物安撫一下就好了。等到漢朝穩定下來,國家實力更進一步,再收拾匈奴豈不易如反掌?

    6.所以,白登之圍只是因為劉邦輕敵冒進導致的,並非漢軍實力不如匈奴,倘若劉邦稍微冷靜一點,就不可能發生。當然,如果讓韓信統帥,恐怕陷入包圍圈的將是匈奴了,匈奴問題只會提前幾十年解決。畢竟,韓信的軍事能力遠在劉邦之上。遙想戰國末期,趙國國力衰微的情況下,李牧依然一戰就斬殺十萬匈奴,蒙恬築長城,匈奴不敢南下牧馬。其實,匈奴只是逃得快,並不是真的實力頂天。

    最後總結:若是韓信指揮本次戰役,不僅沒有白登之圍,恐怕匈奴早被攻滅。此外,送錢和親,對漢朝來說只是九牛一毛,無損根本,最終的目的是等到實力懸殊的時候將匈奴一網打盡。因此,才不願過多糾纏。

  • 9 # 愛分享的小兔兔

    如果韓信不死,劉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圍嗎?

    這個問題是個假命題!

    白登之圍發生於公元前200年,而韓信死於公元前197年,換句話說白登之圍的時候,韓信還活著呢!

    歷史背景

    公元前201年也就是漢高祖6年,劉邦將太原郡和直至北部邊界的三十一個縣劃給韓王信(與擊敗項羽的韓信重名,因為他被封為韓王,所以史稱韓王信)作為封地,戰略目的是設定一道緩衝地帶,防備匈奴的進一步南下,讓韓王信作為一個分封的屬國去抵禦匈奴。就在分封韓王信的秋天,匈奴來攻的時候,韓王信獻出了國都馬邑,投降了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因為韓王信事件,漢高祖不得不親征

    原因一,韓王信投降匈奴是不得以而為之,因為當時劉邦已經在打擊異姓王了。韓信從齊王被調離自己的封地,被封為有名無實楚王。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韓信殺了項羽的舊部將鍾離眛,去陳謁見劉邦。劉邦趁機抓了韓信,劉邦進一步打擊韓信,韓信從異姓王被貶為淮陰侯,韓信被劉邦軟禁於長安。劉邦讓韓王信獨自對抗匈奴就是讓韓王信自生自滅,當時的匈奴已經統一了北方草原,實力非常強大。韓王信得不到朝廷的支援,是必死無疑,只能投降匈奴。

    原因二,跟著劉邦打天下的武將,能獨擋一面的,都被劉邦封為異姓王了。如果再讓這些異姓王統兵抗擊匈奴,這些異姓王會不會再發生一次倒戈事件。那天下就不是劉邦的了。

    劉邦被圍白登山

    劉邦能夠在秦末亂世中,擊敗各方割據勢力,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一統王朝,並不像世人想的那麼不堪,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劉邦的軍事能力在國內應該僅次於韓信,一個是草原之王,一個是華夏之主,冒頓和劉邦是旗鼓相當。大規模作戰,中原的車騎弓弩戰陣相對於草原騎兵還是有優勢的。戰役的初期,漢軍進展順利,連續擊敗韓王信的叛軍,以及叛軍和匈奴的聯軍,甚至還擊敗了冒頓單于的先頭部隊。

    劉邦被惡劣的天氣打敗

    劉邦在節節勝利的時候,迎來了寒冷的冬季,當時漢軍士卒自然缺乏足夠的禦寒服裝。普通漢軍戰士多被凍傷,甚至有20%到30%計程車兵被凍掉了手指。漢軍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各部隊之間也出現了脫節。

    冒頓利用氣候因素,採用示弱戰術,派出老弱士兵引誘劉邦,劉邦中了冒頓之計。劉邦親帥的精銳部隊與後面的部隊脫節,被冒頓圍困於白登山。

    關於劉邦脫困白登之圍的羅生門

    冒頓單于之所以同意和談,放歸劉邦,你真以為是被單于夫人忽悠?如果單于那麼弱智,怎麼能夠一統草原,圍困劉邦?那是因為實力對比較大,不得已而為之,他不但沒有能力吃下被困的漢軍騎兵,而且外圍的漢軍步兵大部隊由樊噲等大將率領,正在一步步逼近白登,匈奴再不撤兵就會被兩面夾擊,漢朝的車騎戰陣對騎兵還是很有優勢的,單是一陣箭雨過去,匈奴騎兵就得成了刺蝟。

    劉邦這時的戰略是攘外先安內,解除異姓王的兵權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同意了和談,和談對雙方都有利。

  • 10 # 優己

    白登之圍是一個特定時候雙方伐謀的結果,跟是否有韓信沒關係!在這次伐謀之戰中,劉邦並非輸在戰場之上,而是在整體謀劃之上!比如,整個事件的起因就是圍繞劉邦要除掉韓王信與韓王信投降匈奴自救而打仗,在整件事上面韓信沒有謀劃之權!而事實上,白登之圍時期韓信還活著(韓信死於公元前197年,白登之圍發生於公元前200年),整件事都沒有他參與的份!

    歷史上總把白登之圍的失敗歸咎於劉邦的輕敵冒進,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或者說,劉邦之所以對匈奴有錯誤的認識那不是劉邦的錯而是整個大漢帝國決策層次的錯誤!為何呢?因為當時匈奴帝國只有十萬軍隊(常備軍)漢匈人口差距巨大,接近十倍!而漢軍北伐的部隊就有三十萬,就算是劉邦帶領十萬大軍先行進入白登,按著劉邦的想法,這十萬匈奴軍隊怎麼也不可能包圍得了十萬軍隊,真有埋伏跑就行了,這不僅是劉邦自己的想法,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估計韓信也會這麼想的!(白登之圍與長平之戰不同,白登之戰是在草原上發生的,沒有山川可以阻退路)但是,事實就這麼發生了!漢軍不僅自願上了白登山還自願被包圍了起來!這裡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漢軍為步兵,匈奴為騎兵,在草原上打仗,步兵碰到騎兵打不過根本跑不了,只能送人頭!所以,匈奴人的示弱誘敵深入其實並不是懼怕漢軍大部隊,僅僅是為了把漢軍引到跑不回去的地方,然後再發動反擊!而事實就是匈奴軍回擊的時候漢軍根本擋不住,只能自願就近往白登山上跑!藉助山地挖戰壕防守!在這場防禦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劉邦其實並非草包,他能夠迅速組織防守,多次打退匈奴的進攻,並等到國內軍隊來援。

    第二,漢軍估量不足的匈奴戰時動員能力!比如,匈奴軍在十天之內便完成了四十萬大軍的緊急動員與集結,由十萬常備軍加三十萬預備役軍隊,然後從四面八方包圍白登!當時的劉邦並不是沒發現誘敵深入,就有人曾給他提了讓他小心匈奴軍誘敵之計,但是這個人被劉邦關起來了(後來又被放出來,還被重賞了)。因為劉邦不是一個魯莽的人,他對匈奴的偵查就沒斷過!匈奴軍一直都只有十萬人的部隊,這次出擊已經全數出動了,但是劉邦就沒想到匈奴軍還留有後手,可以迅速成軍還能在短時間裡集結完畢!才是漢軍比不上的地方以及想不到的地方,即便是韓信也不行!因為動員能力不是一員戰將可以做到的!

    所以,戰後,劉邦斬殺了所有之前說匈奴可以打的大臣,實際上斬殺的就是那些之前給他提供情報說匈奴只有十萬軍隊的人,這些人忽略了草原軍隊成軍速度的問題!

  • 11 # 博大不器

    韓信戰績是修煉成的,不應神化。他起於卒伍之間,曾為中樞參贊,先跟隨項羽,後從劉邦,楚漢相爭中,他對雙方兵力、兵器、戰法、後勤、將領、地形等等的瞭解或說感悟十分透徹,才有成為智將、謀將的基礎。面對匈奴、冒頓那樣的對手,施展出用兵如神的奇蹟,至少韓信還需要大量吸收消化各種作戰資訊,但此時英雄已經遲暮。韓信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但人力有時而窮,必有其侷限性,不能面對任何對手都能攻必克戰必勝,即便起牧翦頗覆生也做不到。凡人成神,除了顯赫功名,還有悲壯結局,這種遺憾確實引人無限暇想,但歷史已經給了他們不是最完美但卻是最恰當的結果。

  • 12 # 明天145801721

    韓信能力對付騎兵真的是天生我才,因為項羽就是略不世出騎兵天才,其次韓信對敵情,地形偵查也是非常厲害的,如井陘之戰,而且韓信最擅長是大兵團殲滅戰如垓下之戰。所以韓信可以打得匈奴單于滿口直掉牙。他戰術要超過對匈奴漢軍將領如霍去病,衛青,李陵,直逼戰國抗匈名將李牧。

  • 13 # 砼學一一你好

    首先先說下,那時候韓信還沒死,三年後才死。白登之圍是發生在公元前200,而韓信則是在公元前197年死亡。如果是韓信領兵,那就可以避免白登之圍。

    先了解下白登之圍的背景:

    自從在秦始皇統治時期打敗匈奴以後,北方平靜了十幾年。到秦滅亡之後,中原發生了楚漢相爭,匈奴就趁機一步一步向南打過來。 漢高祖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帶領了四十萬人馬包圍了韓王信(原韓國貴族,和韓信是兩個人)的封地馬邑。韓王信抵擋不了,向冒頓求和。漢高祖得到這個訊息,派使者責備韓王信。韓王信害怕漢高祖辦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頓佔領了馬邑,又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親自趕到晉陽,和匈奴對敵。 雙方軍事實力對比,漢軍明顯不敵 漢朝:主力軍32萬,前鋒軍1萬6千餘人 匈奴:主力軍40萬,前鋒軍不明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著大雪,氣候特別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壞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凍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一連打贏了幾陣。後來,聽說冒頓單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縣西北)。 漢高祖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 漢高祖還怕這些兵士的偵察不可靠,又派劉敬到匈奴營地去刺探。 劉敬回來說:“我們看到的匈奴人馬的確都是些老弱殘兵,但我認為冒頓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來,陛下千萬不能上這個當。” 漢高祖大怒,說:“你膽敢胡說八道,想阻攔我進軍。”說著,就把劉敬關押起來。 漢高祖率領一隊人馬剛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突然四下裡湧出無數匈奴兵來,個個人強馬壯,原來的老弱殘兵全不見了。漢高祖拼命殺出一條血路,退到平城東面的白登山。 冒頓單于派出四十萬精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周圍的漢軍沒法救援,漢高祖的一部分人馬在白登,整整被圍了七天,沒法脫身,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後來,劉邦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行賄,才得以脫險。 可以說,這次戰役,劉邦和漢朝的臉都丟大了,竟然要靠向一個女人行賄才能逃出來。

    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假設,如果這次戰役的主帥不是劉邦,而是韓信,結果會不會大不相同。畢竟劉邦打仗的水平太低,這位流氓皇帝除了在秦末反秦起義的時候與秦軍作戰撿了幾個漏之外,只在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以多勝少打敗了這個莽夫。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與一生未敗一仗的韓信比起來,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我們假設率領32萬大軍進攻匈奴的是韓信,有兵仙之稱的韓信用兵向來擅長使用奇謀。韓信的一生在軍事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奇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十面埋伏”等戰法在幾千年來為人們所稱讚。但人們大多隻注意韓信的奇謀,而很少注意他在指揮作戰時的謹慎小心,在韓信指揮漢軍進攻北方的趙國時,選擇了極其危險的井陘作為行軍路線,但他並不是盲目的作此決定,而是在得到李左車的計謀沒有被採納的確切訊息後才下令部隊行進的。所以說,冒頓單于用詐敗誘敵的計策來對付韓信的話,根本沒戲。如果冒頓單于故意派遣戰鬥力低下的部隊來做炮灰的話,估計韓信上當的可能性也較低,因為這是當年他使過的招。在垓下之戰的時候,韓信就曾派遣偏師與項羽交戰,然後命令主力部隊進攻項羽的側翼,最終擊敗了項羽。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韓信可以像秦朝的蒙恬一樣大敗匈奴呢?這件事發生的可能性也較低。因為此時的匈奴軍隊遠勝於秦朝時,秦朝時的匈奴只是北方草原的幾股勢力之一,還經常受東胡的窩囊氣。而到了漢初,匈奴的軍事實力大為增強,雄才大略的冒頓單于消滅了東胡,趕跑了月氏,成為北方唯一的霸主。但此時的漢軍,與當年秦朝的部隊比起來更是差的沒邊。所以說,如果此時的漢軍由韓信來指揮的話,雖然不至於落得像劉邦一樣灰頭土臉,但也別想一舉消滅匈奴騎兵。可能會有人說,韓信可以採用誘敵深入的方法來引誘匈奴軍隊到有利於步兵作戰的地區進行作戰,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匈奴人可不好騙,當年,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可是裝了十幾年的膽小鬼才把他們騙上鉤的。所以,漢軍的統帥是韓信的話,他也只能採取佔據險要地勢進行防守的策略。

  • 14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筆才認為,如果韓信不死,劉邦當然可以避免白登之圍。

    其實韓信的軍事才華在楚漢爭霸中已經展示的淋漓盡致,楚漢歸附於項羽的諸侯王幾乎都是韓信一個人消滅平定的,剪除了項羽的羽翼,功不可沒,特別是在垓下之戰中,劉邦把軍事指揮權交給韓信,使得韓信和項羽這兩大超級人才得到一次終極PK的機會。結果在正面戰中從沒有失利過的項羽遭受最大的打擊中,韓信佈下的十面埋伏之陣讓數萬楚軍競折腰。此戰過後,項羽的自信遭受到了前所末有的打擊,楚軍紛紛逃離的情況下,選擇了乘夜突圍,最終烏江自刎。

    然而,劉邦一平定天下,馬上把韓信的兵權奪回。隨後一邊治國安邦,另一邊開始屠殺功臣,而為建漢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英布、彭越等人成了劉邦重點打擊的物件。後來聰明的劉邦,假借呂后之手,成功除去了韓信這個心腹大患。這其中蕭何也成了“鄶子手”,引發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典故來。

    韓信之死,便是功高震主的具體體現。其超級的軍事才華無人能及,這讓劉邦極為不放心,同時,韓信不懂得“藏鋒”,立下赫赫戰功後,依然很“高調”,這也成了劉邦槍打出頭鳥的柄把。

    回到匈奴的話題上來。匈奴一直侵犯漢的邊疆,劉邦在忍不可忍的情況下,才決定親自掛帥出征。結果因為冒敵輕進,而中了匈奴人的計,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後,在陳平的妙計下才僥倖脫險。一井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之後,劉邦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以圖和平共處。

    其實,匈奴雖然彪悍,雖然勇猛,但並不是無懈可擊。而如果韓信不死,他來對付匈奴,顯然是不成問題的。項羽這樣神勇的蓋世名將都敗在了他的手下,匈奴自然也不在話下。首先,如果劉邦第一次出征匈奴時,韓信在話的,肯定不會這麼輕易中了匈奴的奸計。而頗懂兵法的韓信會針對匈奴制定很多靈活的戰術和戰略部署,而打敗四腳發達、頭腦相對簡單的匈奴自然也不在話下。

    總之,如果韓信不死,他隨劉邦出征,白登之圍自然是可以避免的。

  • 15 # 峰子奇觀

    彼時的匈奴實力強大,是超過漢朝的,已遠非秦朝時的相對弱小的匈奴部落。

    就算沒有白登之圍,就算韓信沒死去掛帥,也可能會有黑登之圍、黃登之圍之類的事情……總之,看待歷史大勢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要看國力綜合因素,主帥再強,也無法替代綜合國力因素。

    韓信無疑是軍事天才,但卻是個政治痴兒,不懂政治,小農意識強烈。因為功高震主,被劉邦老婆呂后毒計殺害,是個悲劇人物!

  • 16 # 使用者93910540581

    得大拿相邀,不勝榮幸,班門弄斧了Q_Q

    不排除有避開的可能,但是可能性嘛,在本人看來還是有點兒小的。

    1、所謂狡兔死走狗烹,古人誠不我欺也。項羽死後不久劉邦就已經對韓信心存不滿,由著呂后給他設套伏殺,足見劉邦有多畏懼他功高蓋主擔心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不信任,從項羽死後開始就深埋在了劉邦心中。

    劉邦本人是十分佩服韓信的軍事才能的,但佩服歸佩服,我若不信任你,你越厲害,我就越忌憚你。

    若呂后眾人未得逞韓信逃過一死,他的下場也離不開被遠棄於廟堂之外江湖之中從此難見天顏,或者被貶了官在朝堂上沒有話語權這幾種上面。白登之圍出現之前,韓信能不能見到劉邦說上話還不一定,本就被劉邦疑心會叛變,他再冒死進諫劉邦怕是也不樂意聽,白登之圍發生前不就有人被劉邦關起來了嗎?

    2、那次出征,劉邦一開始嚐盡了打勝仗的甜頭,滿腦子都想著要乘勝追擊,飄得很~熱血上頭的時候,旁人的言語是很難聽得進的,結合第一點,若此時韓信在旁相勸,他自然也是聽不進的,說不定還被他找到了藉口將自己的心頭大患除去,韓信依舊得死。

    若是不死,韓信親自帶兵上陣,和冒頓單于正面硬剛,倒是有可能得勝,但得勝的前提,是劉邦充分信任他給他指揮大軍的權利,按劉邦對他的猜疑,怕是也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兵的將軍他也打不了仗~

    3、如果對手是個菜雞,那麼韓信在不在,劉邦都不至於受太多罪。

    可對手是冒頓單于,讓大漢頭疼那麼多年的匈奴人啊,再怎麼沒大腦,不也還是讓大漢皇帝巴巴地送公主去和親了嗎?

    那幾年恰逢著風調雨順糧草豐盈的天然優勢,匈奴人兵強馬壯,又是生在馬背上的民族,騎兵本就比中原人民有優勢,這是冒頓單于的最大底氣來源。劉邦前面幾場大戰嚐到了甜頭就忽略了人家的實力,加上冒頓單于也不是個沒頭腦的人,故意隱藏實力只放出些傷兵老兵營造一種“我已經被打得不行了”的假象,在偵查不到實情的情況下,換我我也想繼續衝過去打,旁邊人相勸,那好請你拿出他們有埋伏的證據來,拿不出我就打……

    以上,按劉邦的個性,怕是很難在打了幾場勝仗後見好就收,所以,韓信是否還在人世,怕是也沒什麼影響。

    另外多嘴提一句,我男神是霍去病,整個大漢唯一能讓我高中三年所有語文作文都有他的身影的男人~嘿嘿

  • 17 # 酸死人

    你好,首先我想糾正一下,白登之圍時,韓信並沒有死。

    此時韓信的情況是:韓信因為窩藏項羽餘黨鍾離眛而被揭發,被劉邦親自逮捕,貶為淮陰侯,軟禁於洛陽(後殺死於長安)。此時剛好是匈奴進攻漢朝的那一年——公元前201年。所以,韓信是不可能帶兵打仗了。

    然後,假設韓信領兵伐匈奴,韓信能否勝利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是否獨自領兵,也就是劉邦是否御駕親征。

    若韓信獨自領兵,則韓信可勝。韓信此人不打無把握之仗,比如當初打敗項羽,是經過長時間的安排設計。當初項羽鐵騎無敵,以當初項家軍的實力完全可以碾壓匈奴,然項羽敗於韓信之手。由此可知,韓信此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韓信熟讀兵書,當然不會犯輕敵冒進的毛病,謹慎小心的用兵一直都是韓信的代名詞。你想想青年韓信願受胯下之辱,你就明白韓信能忍,並且會抓住戰機。如此,匈奴必敗。

    若劉邦御駕親征,韓信領兵,韓信敗。白登之圍本身是劉邦御駕親征所導致的,就算有韓信在,也改變不了劉邦的想法。畢竟,帝王之心不可逆,何況,韓信本來不受劉邦所喜,如此,劉邦更不會聽韓信的了。

    大家認為呢?

  • 18 # 風wefly

    項羽用兵在於奇,白起用兵在奇與不奇之間,而韓信用兵是奇之又奇者,環環相扣,當敵人明白過來時,己無力迴天。

    韓信被稱為“兵仙神帥”是有原因的,韓信絕不打無把握之戰,一旦開打,層層陷阱步步殺機,敵人畏之如鬼,士兵奉若兵仙,就是韓信被軟禁後,劉邦手下的大將見了韓信都誠惶誠恐的下跪。“百戰百勝”這個成語就出自韓信,而且絕大多數是以弱勝強。在兵力強於對方時,韓信又極善用政治手段,“傳檄而定”這個成語也出自韓信,所以項羽的兵越打越少,而韓信的兵越打越多,最後竟席捲天下,天下無敢與其爭鋒。韓信不僅僅是軍事家,更是謀略家,他對劉邦提出的戰略構想是大縱深側翼包圍,這個戰略構想貫穿了楚漢爭霸的整個過程。

    如果韓信出兵打匈奴,可以想象的是韓信首先會掌握足夠的情報,並有系統的戰略包圍,最終會將匈奴滅國。

    韓信就是這樣滅掉楚王項羽的。韓信被賜死時,年僅三十六歲。

    劉邦的軍事能力屬於履敗履戰,整個大漢的江山,大抵是由韓信打下來的,這話是司馬光說的。在劉邦心目中,韓信的威脅遠大於匈奴,這也是不可能重新啟用韓信的原因。一旦虎入深山,龍歸大海,韓信僅需數萬人,天下歸勇孰未可知。

  • 19 # 王子虛560

    韓信不死 估計也解決不了劉邦的白登之圍 因為在秦朝的時候我們和匈奴之間的差距就有依定製了 不然秦始皇也不會修築萬里長城來抵禦匈奴的侵略 對我們中原王朝來來說我們主要以農耕文化為主而匈奴主要是以畜牧為主他們是來營救居無定所所以說我們在我們自己的地方能夠應對他們的進攻但是劉邦到了我們現在的白燈那個地方應該是核桃核桃草原那個地方本來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非常不利於我們這些重兵的作戰並且這些都是靠著天險和一定的地理優勢而在那樣的大平原之下騎兵的優勢就非常明顯所以說在那裡白登之圍這並不是因為個人的原因地理位置和我們兵種的原因換了任何人在那裡都會 受到困境

  • 20 # 50後男人

    先要說明,劉邦被圍白登時,韓信還沒死,他被劉邦軟禁在長安。其次,說答案,答案是肯定的,可以。為何說韓信可解白登之圍呢?

    一、韓信是千古名將,他的能力我們不需質疑了。在那個時代,韓信的戰爭理念,可以說是最先進的,戰爭經驗也是最豐富的。所以,要對付還未開化的匈奴人,可以說一點沒問題。漢初,匈奴人日漸強盛,屢屢挑戰中原王朝,漢朝初期一味退縮,並非真打不過匈奴,只是漢初的和親國策使然。中國的第一個漢奸--中行說,就一再提醒匈奴單于,不要過於深入中原、不要過於激怒漢皇帝,若真要硬碰硬,匈奴未必是漢軍對手。

    漢之前,中原王朝就多次擊敗過匈奴。遠的有李牧大破匈奴,後秦朝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更是一舉擊潰匈奴主力,盡收河套、河西走廊地區。因此,中原對付匈奴是有經驗的,作為一代名將,韓信不會不研究這些戰例的。白登之戰,漢軍32萬,均為精銳,其戰力一點不輸蒙恬的30萬秦軍,以韓信能力,統領剛經歷了楚漢戰爭的漢軍,完全可複製秦軍的勝利,至少也不會有白登之圍。

    二、西漢時,還沒有馬鐙,匈奴騎兵還沒有想象的那麼強大。漢朝對付匈奴左支右拙,是因為匈奴馬快、機動性強,一兩天內就可以出現了幾個地方,漢軍疲於應付。若是兩軍對圓開打,匈奴人的靈活機動就沒有了,漢軍未必會輸。更兼且這種大兵團作戰,正是韓信所長,匈奴人所短。

    三、白登之戰,隨行劉邦的將領有樊噲、夏侯嬰、周勃等,均是漢初名將。但是,他們大多是行伍出身,打仗多靠經驗,並無多少戰爭理論水平。《史記》中就說周勃“勃不好文學”,並評“才能不過凡庸”,“足己而不學”,就是說他才質一般,還不喜歡學習;而夏侯嬰、樊噲差得就更遠了。他們的打仗水平,在韓信眼裡根本就不值得一提,韓信就公開地表示“羞與絳、灌等列”。所以,劉邦在白登山被困是必然的。白登劉邦被圍,是因為劉邦中了匈奴單于冒頓誘敵深入之計。劉邦出擊之前,他還是很謹慎的,派了婁敬去偵察敵情。婁敬回報:“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說只看到一些匈奴殘兵,認為匈奴這是故意讓我們看到的,而將精銳埋伏起來打我們,所以不可輕易出擊。只是劉邦不聽,才有白登之圍。想想,連婁敬都能看出匈奴人的計謀,這能瞞得了韓信?

    此次劉邦親征匈奴,其實前面幾仗還是打得不錯的,說明即便硬碰硬,漢軍並不輸匈奴。只是可笑的是,當匈奴人玩起漢人最擅長的計謀時,漢軍倒大敗了,從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漢朝被欺負了近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電影裡最經典的吸菸鏡頭你們最欣賞的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