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使用者6710532093886
我認為明朝宗室對百姓的負擔更重,朱重八因為自己年幼時的悲慘遭遇,所以對自己的子孫後代給予了極大的物質基礎,明初宗室人數較少,主要是朱重八的兒子,孫子,侄子,女兒等等,明制規定,宗室祿給標準,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600石,鎮國中尉400石,輔國中尉300石,奉國中尉200石。公主及駙馬2000石,郡主以下逐級遞減。但是也規定了這些人不可以做官,不能參加科考,只能混吃等死。等到了明朝末年,朱重八的子孫至少有二十萬人,大明王朝每年的稅收都滿足不了這些龍子龍孫的俸祿了。
-
3 # 玄幻小子
不請自來,關於這個問題總的來說個人的看法是清朝八旗對百姓的負擔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原因。
1人數上清朝八旗數倍於明朝宗親明朝的宗親大概的人數是二十多萬左右,而且這些宗親有的窮到了什麼程度呢?他們之中甚至有一些去乞討做乞丐,做起來朱元璋當初的行當。而清朝則不同,特別是剛剛開始進關的時候,八旗子弟可以說是趾高氣揚。八旗的人數到了清末達到百萬之巨,並且每一個八旗子弟是不從事生產的。
他們不從事農耕,並且皇室宗親也是八旗之一的正黃旗,人數之多,都是依靠百姓的賦稅來贍養的。
2對百姓剝削相對來說明朝的比較直接一些,明朝的皇室宗親是有封地的。就是到了地方去剝削百姓,當然他們是直接取代了當地官員,封地的賦稅有一部分是他們的。而清朝的八旗子弟則沒有這樣的待遇,但是他們會變著法的來撈錢。
相對來說明朝的皇室宗親對百姓的剝削會直接一些,但是清朝是人數之多,加上關係錯綜複雜,自然的滋生了無數的貪腐。表面上明朝對於皇室宗親會寬容一些,但實際上清朝的鉅貪多數和這些皇親國戚有所牽連。都是為他們聚斂錢財的。
3強取豪奪以上一點對於百姓的剝削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只是名義不同而已。而明朝相對來說吏治清明一些,至少在前面幾朝會好不少。
然而清朝是外族侵略,雖然帝王是嚴禁對百姓強取豪奪,但是他們本身覺得自己是統治階層。本身又有戰鬥力,加上關係錯綜複雜,八旗經常給皇室惹麻煩,對百姓很多不止是剝削,直接掠奪的大有人在。
而皇室多有掣肘,畢竟八旗才是他們的根本,對於八旗子弟的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無疑也助長了他們的習性!
綜合之上幾點,毫無疑問清朝八旗對於百姓的負擔是更加巨大的。
-
4 # 鋒楓2016
個人覺得,明朝宗室對百姓的負擔重些!明朝初期,明朝宗室不過七十餘人。老朱也了讓自已後世子孫過上幸福的生活,制訂了特別優厚的福利待遇。這些宗親子弟的俸祿都是由國家供給,年俸標準是:親王祿米10000石,郡王2000石,鎮國將軍1000石,輔國將軍800石,奉國將軍600石…這時宗室人員尚少,對老百姓構不成多大負擔。但年深日久,皇室成員數量急劇增長,到崇禎年間,明朝宗室成員已達到上百萬。朝庭每年要花費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來俸養這上百萬的明朝宗室成員。而地方財政更是入不敷出。適時小冰河氣侯,中原五省大旱,流民四起,不斷起事!北方建州女真崛起起,向大明發出挑戰。而這些明朝藩王佔這大片土地,貪婪成性,享受著朝庭俸祿,皇帝的賞賜,卻只顧著紙醉金迷,醉生夢死。哪管百姓死活,朝庭存亡。
明清易代,作為勝利者的滿人自然也得到了清朝的優待。入關後不久,多爾袞就將八旗安置在肥沃的土地上,每個普通的滿人都至少分到了30畝地,而且有些還得到了賞賜的或強佔的土地被圈生活不下去的漢人為奴才。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財產。到了清朝中後期,很多滿人揮霍無度,入不敷出,就把這些地和奴才賣掉了。還有就是各地修建滿城供滿人居住,執行滿漢分離的政策。
滿人生活優越,滿人一出生就可以領到朝庭發給的祿米,銀兩,一輩子衣食無憂,除了打仗什麼也不用做。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領到2—4兩銀子(一兩銀子往往能換一千多文錢),外加1石左右的米(120斤)。不在京師的旗人,一個月能領1—2兩銀子,半石左右的米。這些銀米,足夠一家人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因此,滿人要麼是當官當差,要麼就是不工作,整日裡吃喝玩樂。
隨著滿人人數的增長,清朝也感到了財政的壓力。在世宗雍正帝時,對八旗施行改革,讓旗人學習耕種自食其力,以便減輕朝庭財政壓力。但遭到了朝庭上下,全體滿人的一致反對,最後只能不了了之。高宗乾隆期間實行“出旗為兵”的政策,但主要針對的是綠營漢兵八旗。這一舉措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滿人的利益,同時也減少了朝庭的財政支出。
正是兩位皇帝的努力,雖然八旗子弟人數遠超過明朝宗室,清朝沒有像明朝一樣因為宗室維持費用而拖跨。但是優越的生活,眾多的特權令這個強悍的民族逐漸墮落,喪失時英勇尚武的民族特性。八旗子弟終日無所事是,只會提籠架鳥,鬥雞走狗,才不過百年就上不得馬,拉不開弓。到了辛亥革命,滿人就只有抱頭痛哭,相對垂淚的份了。正是老子英雄兒子心喜,家中有個靠背椅。一旦暴風急雨起,八旗子弟命懸矣。
-
5 # 中國歷史探索者
明朝清朝的時間差不多一樣長,只差十幾年。兩朝的宗室人數都很多,明末二十萬,清末十四萬。明朝親王長期維持在三十左右,清朝是十二家。相同等級的宗室,清朝收入遠高於明朝。例如明朝親王一般一萬石,幾千的也有,清朝除了糧食還有一萬兩白銀。也就是雙方宗室總收入基本扯平。但明朝後期財政差,稅收沒保障,結果對宗室減薪,親王優待八折,親王以下只有二到四折,後來第五級奉國將軍以下就不發了,而且拖欠也是常態,結果許多低階宗室餓死,朝庭被迫允許他們從事其他職業養活自己。清朝財政良好,宗室沒減過薪,而且還時不時發錢。至於普通的八旗規模更大了。
明朝宗室親王郡王還有封田,而且數字很驚人,天啟年間約為五十萬頃,佔全國百分之五左右。但這些田都由地方官管理,百姓耕種,王府只能獲得實際稅收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其餘都被地方官府和豪強拿走,其實就是從這些田地稅收中分一小塊。福王兩萬頃,每年收入四萬兩,潞王封田最多有4萬頃,每年收入六萬兩。另一種是藩王自己花錢去買,或者自己花錢去開墾的民田。這些地是必須照樣交稅的。但藩王可將每畝0.3-0.5兩銀子地租收入囊中。這種地必須和官僚大地主爭奪競價,才能買得到,明朝文官集團強勢,因此各藩王手裡的數目相當有限。福王大約只有六十頃即六千畝左右。楚王府的民田最多,因為都是出錢就近圍墾,200年不斷努力開發的結果。大約有兩千頃畝左右,每年可拿到10萬兩左右的收入。從中可以發現,明朝宗室的土地對百姓的影響不像想象中的大,更多的是管理這些封田的地方官的搜刮徵稅。
滿清的宗室八旗在內地圈地二十三萬頃,數字相對較小,但他們把農民圈為奴隸耕作,收穫全歸自己,無需交稅,收入高。而且在關外的田地不算在內,這部分田地就遠遠超過了。
總體來說,清朝對於宗室加上八旗的奉養超過明朝宗室。但在清朝,八旗才是自己人免稅,文官集團只是奴才,普通士族地主豪商更不算什麼,不交稅就死,稅收充足負擔得起。明朝的稅收根本收不上來。例如,明朝後期的鹽稅每年只有一兩百萬,清朝是一千兩百萬。明朝浙江的茶稅從十二萬降到十二兩,文官集團已經無節操了。
-
6 # 無所不能的樓下小黑丶
廢話!肯定是旗人對漢人百姓傷害大!畢竟旗人是要高漢人一等,他們的東西都是從漢人手裡虐奪!明代宗室還不敢明目張膽的搶奪百姓和干涉地方政務!旗人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以對漢人隨意的虐奪!而且旗人的數量比明代宗室人多多了!滿清滿人為一等人,蒙古人為二等人,漢人地位最低!可以想象漢人百姓的生活!奴隸能過多好!
-
7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其實挺有意思。
根據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知道清末京旗大約是15萬戶,而如果依據京旗和駐防各一半來算的話,清末旗人一共30萬戶,根據一戶五口人來推測,那麼八旗總人口會是150萬。當然,不可能每戶五口人,如果涉及到大家族的話可能不會一戶五口。所以,清末旗人可能會達到200萬,但是絕對超不過300萬。
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八旗子弟從出生就開始領錢糧,其實這是個謠言。清朝八旗成年男丁都要經歷挑甲補缺這一環節,但是八旗兵員、糧餉都有定額,八旗兵員總數一直是維持在22萬這個水平。至於八旗子弟可以補官缺這一說,你得先當上官才行。不管是補筆帖式還是考科舉,你得有那個水平才能混出頭。所以,旗人只要不披甲不當差要麼喝西北風,要麼憑勞動吃飯。但是旗人有逃旗法限制,未經許可離開駐防地30裡即逃旗,這就造成了一個旗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畢竟僱主是有限的,所以旗人只能越過越窮。
不過有意思的是,清朝八旗當中的宗室,除非是鐵帽子王,否則所有的子嗣爵位都是一代一削,不少都是削好幾級下去,到最後就和平民無異。所以不少愛新覺羅宗室到最後就是頂著一個宗室的名號,連個爵位都沒有,沒爵位自然沒錢拿,只能像普通旗人那樣補缺。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清朝的旗人只有給朝廷幹活的以及有個爵位的宗室才由朝廷給發工資。而且,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清朝宗室總共圈佔了兩萬多頃土地,八旗全地也僅僅16萬頃。而且八旗這16萬頃地,大多典賣或者租佃了出去,而且由於清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政策,使得稅收更加合理,降低了農民的負擔,緩解了社會矛盾。
那麼明朝呢?不好意思,清朝和明朝比還是人畜分明。
————————人畜分界線————————
明朝是把全國變成老朱家的國營養豬場。只要是他朱家的豬子豬孫從生下來就領國家財政補助,而且還是高額補助。所以朱家的王爺們無所事事就一個勁的造人,不過這繁殖能力和家庭收入掛鉤,畢竟生老病死全由朝廷包了,當然不擔心生多了養不過來。我之前看過一個數據,明朝養宗室佔據了大量的財政投入,有一年用來養豬的錢竟然是當年財政收入的2倍。而且明朝還不像清朝,宗室要麼給圈在北京,要麼攆到東北去。明朝是把宗室們全都放到地方上禍禍老百姓去。這幫豬子豬孫把大量的土地圈在自己的名下,把大量的老百姓變成他們的農奴,而且這些可憐的農奴不僅要給豬子豬孫們交租,朝廷的田賦還一分不少。最後到了清朝他們才被解放。
更有意思的是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一帶就被勳貴圈佔了20多萬頃土地,到了明末大點的藩王幾乎都是三四萬頃的土地,如果把所有藩王的土地加一塊這幫明朝的龍子鳳孫們達到百萬頃壓根就不是問題。僅僅以成都平原為例,王府和官府就圈佔了將近九成的土地,留給老百姓的只有一成。而且這些醉生夢死的寄生蟲還都屬於特權階層,結果土地稀少的老百姓還要替他們繳稅。
結果老百姓為了活命揭竿而起,這群豬頭竟然大言不慚的說造反的老百姓是“不做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這真是禽獸不如。所以,也怪不得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王朝,呵呵。
所以我很好奇有些大嘴巴的史盲是如何說清朝給八旗當中當公職人員和有爵位的宗室發俸祿給老百姓造成的負擔要高於明朝國營養豬給老百姓造成的負擔,呵呵。
其實也很簡單,畢竟這麼說的史盲都是朱家的好奴才嘛~
-
8 # 使用者3653474450
這問題是不是明粉們自娛自樂提的呢?宗室和兵制就沒法橫向對比,對百姓的負擔誰更重,就要看對民間百姓的騷擾程度了,在這方面只要不是屁股決定腦袋的都應該知道,當然是明朝的王爺們了!
首先說明朝的王爺待遇有多好,朱元璋開始規定親王10000石,郡王2000石,其他的世子、將軍、公主、縣主什麼的都有俸祿拿,反正是朱家的後人都有錢花,這就造成了明初一個王爺的俸祿,到明末時幾何般的增長,如明代山西的宗室,山西地方收入152萬石,但要給山西的宗室們312萬石!這可不是個例,全國都一樣,這待遇是中國曆代之最,到後來朝廷養不起了,給王爺們降薪發廢紙才緩和了一下。
其次是圈地,明朝的王爺們全是大地主,王府的土地都是萬頃起(注意可不是畝),湖北的景王、璐王有4萬頃,桂王、惠王有3萬頃,我們熟悉的福王有2萬頃,在土地這方面全國所有的王爺們都差不多,河南全省一半的土地在王府手裡!你想想全國有多少土地在王爺的手裡,再除去官紳們的土地,老百姓還有多少地?八旗圈地確實可惡,可你要和明朝一比,那都不叫事了,滿清圈地主要集中在京畿,一共圈了16萬頃,其中宗室1.3萬頃,還沒一個明朝王爺的地多。
最後說王爺們其他的財路,王爺們除了種地還都有經商頭腦,商鋪店鋪什麼的都是小兒科,王爺們跟奸商們勾結控制著地方几乎所有掙錢的買賣,鹽這種在古代關係著民生的東西讓他們哄抬物價,老百姓都吃不起了,山林礦山什麼的稀缺資源都有王爺參與。都知道王爺們多有錢了吧,這麼有錢一分錢的稅不用交,明初大明的稅收是2000萬兩白銀,明末是400萬兩,明朝的政府收入是一直在遞減,從這方面看崇禎就是讓他的這些親戚給弄亡國的。
再來看八旗制度,八旗是兵制等同於軍戶,比軍戶還慘,一種類似於奴隸制度的東西,所有旗人理論上都是要當兵的,不能從事其他生產活動,當了兵丁才能有錢拿,不是所有的旗人都能當上兵,但考慮到旗人的人口總數,青壯年的男丁大部分都還是能當兵的。八旗的總兵力是多少?清初6萬多,清中期8萬多,清末12萬,而清軍常備軍的數量最高時60萬,平時也就30來萬,八旗的比例是不到四分之一,但軍費佔三分之一多,待遇比綠營優厚不少,但也僅限於此,這是國家財政支援的,還有一部分是圈地的收入,但圈地在康熙年間就已經被禁止,大部分地也是在佐領手裡,普通的八旗隨著人口的增長收入逐漸減少,這就造成了大部分旗人生活貧困,清朝皇室是比較刻薄的,對自己的閒散宗室待遇都不好,能對這些奴才好到哪去呢!說完待遇再說義務,拿了錢就要幹活,不是白吃飯的,清朝八旗的戰鬥力確實一直在下滑,可仗也沒少打啊,清朝的各場戰爭都參與了,朝廷對八旗一直是當主力看的,八旗真正退出歷史是在太平天國以後,南方的駐防八旗幾乎全部喪失了,京師的八旗損失也很大,這對人口總數不多的旗人來說是致命的,到清末都沒有恢復過來。八旗吃垮了清朝完全是一種宣傳的需要,根本就不可能,養八旗的開銷只佔政府支出很小的一部分。
清朝的黑料也是很多的,明粉們的能不能找些能站住腳的,總是想透過抹黑清朝來漂白明朝,你們是不是缺心眼啊!除了傻逼有幾個正常人會跟你們一起呢?
-
9 # 小鴻哥
清朝的八旗制開始就類似於唐朝的府兵制。閒時種地戰時壯者為軍,由百姓共同出資購買兵器戰馬。很多人以為是全部旗人都能領俸祿,這是錯誤的。只有參軍的才有俸祿,其餘人是沒有的。
清朝初期既順治入關後,滿漢蒙八旗軍大約十幾來萬。三丁抽一,就是每三個壯丁一人從軍。入關之後繼續實行八旗制,但稍微改變了一下。八旗軍成為常備軍,軍人不用從事生產。但其家人還是要從事生產的。即類似於兵戶制,也叫士家制、軍戶制。就是從兵戶抽壯丁參軍。是世襲制,男丁終身為兵,父死子承,兄終弟及。就是軍人從軍戶中選,始於漢朝。三國魏晉也是如此。(如諸葛亮遷南中萬戶於蜀地,選其勁卒號為無當軍。每當有空缺南人爭相告知。如西漢漢武帝取從軍死難者子孫養在羽林,教五兵,號稱羽林孤兒)八旗男丁人盡為兵,三丁抽一,留家者為餘丁(預備役)由漢人組成的綠營兵一人當兵,全家編入軍籍。父在子為餘丁,父死由子替補。世代以當兵為業。也並不是所以滿人都在旗,在旗指有編制。還有依附在八旗中的佃戶,還有的沒有旗籍的。等於是平國家把這些在軍隊編制的人養起來,戰事一起隨時要上戰場。不是有句話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小日本不是也有武士制嗎,平時各藩主幕府發祿米給武士。有戰事時,武士就要帶上刀騎上馬上戰場。
兵戶制有優惠政策,即其家人可免勞役和一部分稅。戰時軍戶家人要負責後勤保障。八旗軍分駐京師和全國各地,新疆等地也有駐軍。每當有戰事都集結八旗軍征戰,戰事結束迴歸駐地。每隔一段時間互相調防。八旗制就是相當於以前王朝計程車家制、軍戶、兵戶制。即領俸吃響的八旗就是那些參軍打仗那十幾二十萬,並是講所以八旗連其家人都能領俸。如果真的連那兩三百萬旗人都領俸,滿清那裡負擔的起呀。
明朝宗室的俸祿據嘉靖年間官員上書每年要八百萬石,而當時明朝一年收入不到三千萬。(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三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即明朝宗室佔總收入近三分之一。明朝的爵位制是皇子封親王,親王長子繼親王(代代親王)親王庶子都封郡王。明朝一共封了八十位親王,郡王六七百位。
明朝藩王還有數目龐大的田地,少則數千多則數萬頃。明太祖賜勳臣公侯丞相以下莊田,多者百頃,親王莊田千頃。可是藩王們並不滿足,繼續兼併土地。1、徽、興、岐、衡四王,田多至七千餘頃。會昌、建昌、慶雲三侯爭田,帝輒賜之。武宗即位,逾月即建皇莊七,其後增至三百餘處。諸王、外戚求請及奪民田者無算。2德王請齊、漢二庶人所遺東昌、兗州閒田,又請白雲等湖,山東巡撫邵錫按新令卻之,語甚切。德王爭之數四,帝仍從部議,但存藩封初請莊田。憲宗同意了,弟弟的要求。(藩王爭田,齊王就是太祖兒子封國除,漢王就是成祖兒子,封國除。說明在太祖成祖時藩王是有非常多地的)3熹宗時,桂、惠、瑞三王及遂平、寧德二公主莊田,動以萬計。4潞王田四萬頃5福王田二萬頃。6秦川多賜地,軍民佃以為業,供租稅(就是說百姓要租秦王的地為生)
藩王擁有那麼地還是不滿足。秦王朱惟焯(第六代秦王)向嘉靖皇帝上書要地。戶部尚書梁材執奏:“陝西外供三鎮,內給四王,民困已極。豈得復奪堧地,濫給宗藩。
藩王除了有大量田地還有::布、綿、絲、鹽引(沒人鹽引買不到鹽)等。蓋王府婚嫁喪費用龐大。皇子就藩蓋王府結婚大約有五萬兩公費。(福王用了五十八萬,十倍常制)
明朝藩王也把生育當作是賺錢的辦法。晉王朱棡兒子慶成王的曾孫端順王朱奇湞生子七十人,也就是說除長子繼郡王爵。至少六十九人封爵鎮國將軍,年俸千石。相當於一品大員俸祿,十歲開始就能領。
明朝的軍隊也是實行有軍屯,即邊軍邊種地邊打仗。太祖覺得這個政權非常好,可大大節約國家財政。可實際上到了後面都讓藩王豪強佔了。孫傳庭講:西安四衛,舊有屯軍二萬四千,田二萬餘頃,其後田歸豪右,軍盡虛籍。
清朝的爵位制是降爵的,也並不是所有皇子都能封親王。清朝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親王兒子只能繼郡王之位,而親王其他兒子就更低了。側福晉的兒子只能封輔時公。清朝的爵位升是很難的。如康熙二十多個兒子,康熙在世時也就封了三四位王。八阿哥以後的皇子爵位也只是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清朝的皇子要從軍打仗參政的,並不像明朝宗室不用幹活。清朝為避免藩王在地方上亂來,全部集中在京師。清朝宗室的授爵要十八歲,而且要經過騎馬射箭等考核。明朝是十歲以後就能領俸。
兩個朝代相比明朝宗室對百姓的負擔更大。八旗軍怎麼說也是要上戰場打仗的。
-
10 # 愛家小技能
明朝宗室對百姓的負擔更重。
明朝封有十幾萬的藩王,連上沾親帶故的超過百萬之眾。這些人不光有封地、人口;並且所有開支均由國家負擔;財政支出百分之六十以上需供養這些藩族。可朝廷的錢糧本就是對民眾的苛捐雜稅獲得的;那麼,如此沉重的負擔唯一解決之道還是繼續加重對百姓的盤剝加以維持。
而清朝宗室加封藩王的跟明朝比少了很多。一般宗室的品級和俸祿很低,沒有軍功的待遇比一般軍戶強不到哪去。軍戶也是在軍的人才有餉銀,其家屬是沒有的。相比明朝財政負擔上小了許多。
-
11 # 靈石蘊
明朝宗室是當豬養,清朝八旗是養成豬
研究他們哪個對百姓負擔更重,其實沒啥意義,都不是什麼好鳥!
最多給明清打嘴仗供應些彈藥罷了,看誰比誰更壞,能開心些麼?只能說,世界觀有問題!
宗室和八旗,都是毒瘤
當然,如實在想分個高下,那也可以
明朝宗室,自永樂年1403年削藩之後,基本沒有了軍政權利,被圈禁在各自封地。一直到1622天啟年間,開了恩科,宗室才可以參加科舉進入大明權利體系
對於明朝來說,宗室是被禁錮的,沒有進階空間的貴族階層,左右不了大明朝政制度,宗室也不是大明利益代表
他們都是豬,也只能當豬
清朝八旗,屬於大清朝政保障,八旗利益,是大清根本利益。可以說,整個大清一朝,都是圍著八旗在轉
可惜,八旗是奴隸制起家,不代表先進生產力,也不代表先進文明發展方向,進入中原後,有了大批百姓供養剝削,馬放南山,丟掉了賴以為生的騎射武功,禁錮百姓思想,最終把自己養成了豬,性子也由狼變狗,害了自身更害了一國
大明宗室和滿清八旗,孰高孰低?
-
12 # 可汗說事
1.關於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待遇問題,有人回答了,我就不重複了。
八旗子弟
2.關於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子弟哪個多問題。
你們覺得明太祖一個人生出來的兒子繁衍276年的人多,還是八旗幾十萬人繁衍268年的人多?用屁股都能想得到那個對老百姓負擔重吧。
3.糾正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也就是明朝宗室人數問題。
晚明萬曆年間1604年的時候,明朝宗室人口也才8萬多人。
明末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啟曾推算過,明朝宗室人數三十年左右即增加一倍。
朱元璋建國之初,分封子孫及他哥哥等子孫於各地,“初封親郡王、將軍才四十九位”。宗室人數總共五十八人,永樂年間增至一百二十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增至一萬九千六百一十一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增至八萬多人。
所以到明亡時候,考慮到明末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戰亂殺戮,明朝宗室人口最多時候也就十萬人左右,更沒有滿遺誇張的說百萬人。
-
13 # 陳大舍
明朝宗室和八旗子弟那個更花錢?答:是八旗子弟們更花錢。因為明朝宗室人數沒有八旗子弟那麼多。明朝初期宗室不過數百人,宣德朝後開始激增,至明末大概在十萬人左右。晚清時旗人數量大約為二百萬,無論是人口總數還是比例上清代旗人的人口都遠高於明朝宗室。而二者的實際待遇也都彷彿,所以旗人吃的餉兒肯定要比明宗室的俸祿多得多。但是,我要說明一點就是無論是現在的網上有人胡說八道明朝宗室有幾十萬上百萬或者晚清革命黨造謠滿人有四百萬,都是荒謬絕倫的。
主要講下明朝宗室的情況。明朝制度,宗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有的費用都由國家負擔。但是,宗室子弟唯一的財源也就是這個了。朝廷在給了宗室“鐵飯碗”的同時也規定宗室子弟既不得就工、農、商賈之業,也不許參加科舉考試,選授官職,造成了宗室子弟“仕宦 永絕,農商莫通”,的局面。好在明朝初期宗室人數不多,也就並不算太大的負擔,但是隨著宗室人口的日益膨脹,國家就有點吃不消了。以宗室子弟最多的山西來講,山西那點本來就不多的錢糧只能全部拿去填了宗室俸祿這個大窟窿。
明朝初期封建藩府,目的是攘外安內:對外抗擊殘元,對內牽制異姓勳戚。但是,隨著靖難奪位,分封建國於各地的宗室們在軍事政治上的作用也就被否認了。比如代王在永樂元年即被革除官屬、護衛,府中僅留三十名校尉。其他的藩王也為了避免猜忌,紛紛交出護衛。而之後即使在外患內亂、朝廷危難之 際,宗室子弟想舉兵勤王也被制止。正統十四年,寧化王“欲同子六人俱來隨軍殺賊, 以報國思”,明英宗不允。由於必然會受到朝廷猜忌時,宗室們只能在政治上僅擁虛位,既不足以構成朝廷的威 脅,也起不到明太祖寄予的藩屏國家的作用。英宗駕崩之後,朝廷更嚴格了對親藩的限制,諸如禁止諸王入朝、禁止出城和相互往來、禁止宗室任京職等等。正德時,甚至明文規定親、郡王不許入朝。
八大山人的繪作。明清兩朝宗室子弟在新時代的出路都是當藝術家。這一現象,其實自趙魏公開始就以見端倪。
於是,宗室子弟就只能給朝廷當累贅,雖說不少宗室子弟博學多聞 ,比如以周、寧、蜀、沈諸府為例,號稱博學多聞的子弟:寧府有三十六人,周府十人,沈府二十一人,蜀府號“多賢王”。而秦、晉、齊、慶、伊各府雖也宗子眾多,但大多是 無能之輩。以至於“樂善好書者百不及一,而即有好飲醇酒,近婦人,便稱賢王”。隨著宗室人丁繁衍,宗室們又無其他生活來源,其生活也必然是日益艱難。一方面是諸藩王、郡王日益奢靡揮霍,而另一方面是將軍以下,尤其是中尉,大都處在貧困之中。嘉靖末年,代府奉國將軍聰浸以祿米數年未給,無以 為食,詣闕自陳:
“臣等身系封城,動作有禁,無產可鬻,無人可依。數日之中,曾不一食。老幼嗷嗷,艱難萬狀。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埋葬, 有行乞民間,有流徙他鄉,有餓死於道路。名雖宗室,苦甚窮民,俯地仰天,無門 控訴。請下所司將積逋祿米共二十二季,清查待補,使父母妻子得沾一飽。冒罪一 死,亦所甘心。”
身為奉國將軍,地位並不算低,而他的陳述痛苦萬狀,慘不忍聞, 一些中尉和無名封的庶宗人,其生計之艱難更是可想而知。不少家教不好的宗室子弟不能安貧者便利用特權鋌而走險,成了罪犯。到了萬曆朝,宗室問題已經不得不解決,朝廷於是正式允許宗室子弟在放棄爵位後應試科舉,稱為“宗貢”。其他的宗室子弟在放棄“鐵飯碗”後也可以從事工作。
明衡王府遺址,現在明宗室後裔以山東衡王子孫為大宗。
清代八旗子弟也類似。到了乾隆朝大量領不上(大多是無錢向佐領等上級行賄)的八旗子弟也淪為赤貧,有的像三官保這樣桀驁不馴的八旗少年就在市井中混日子,成為道上兄弟。而當天理教叛亂時,就有大量貧困潦倒的旗人(還是中層官員)、宗室參與。到了晚清旗人就更是普遍貧困。除京旗之外,外省駐防旗人欠餉問題越來越嚴重。而即使是京旗不存在欠餉的問題,那些幾輩子不變的餉銀老米,也根本不夠塞牙縫的。
自元以降,八百年了,歷代王朝都重複著“權使其士”——用人才,信蠢才、養奴才的套路。這才是大歷史,這才是週期律……
能過上這樣生活的旗人,鳳毛麟角。
-
14 # 史論縱橫
毫無疑問,直觀來看肯定是清朝八旗的對老百姓的負擔重啊!
明朝宗室在前期並不多,而且首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宗法制度,一直到中後期才出現幾何爆發式增長,據統計晚明的時候明朝宗室達到十萬之眾。
而清朝八旗從入關時就有十萬到二十萬,到後來形成了將近三十多萬八旗的人口規模,清朝是一直保持在二三十萬的規模,明朝是到峰值的時候才達到十萬,如果平均下來,明朝宗室的負擔跟八旗根本不在一個體量上。
然而將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本身對比就有失偏頗明朝宗室對比的應該是清朝宗室,明朝宗室採取的是長子世襲罔替,餘子降一等的繼承製度,可以說有些王爺在家沒事幹,生兒子又有錢花,就天天在家開始造人。
但是清朝只有十二家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很多皇室子弟,到後來都會一點點降為和八旗子弟差不多的存在,這些人被稱為“閒散宗室”,乾隆時期認為閒散宗室活的有點侮辱皇室風采,就欽賜閒散宗室四品頂戴,但是並沒有什麼實職。而且一旦宗室犯什麼法,整個族支都可能被革退,根據資料顯示,清朝因罪被黜的宗室分支達18支。
所以,清朝的宗室對國家的負擔相對明朝要小很多。
八旗不止是百姓的負擔,也是國家的國防力量由於八旗入關後戰鬥力低下,人員滋生腐敗,毫無鬥志,很多八旗子弟成天遊手好閒,不是玩鳥就是玩蛐蛐,很多人認為他們就是國家的負擔。
但是,權利和義務是相等的,八旗子弟的這種權利實際上是因為八旗還承擔了國防力量。一旦國家需要打仗,八旗肯定是要上戰場的。也就是說,八旗是一種世襲罔替的職業軍人,也就是清朝只要有八旗在,就沒有強制老百姓服兵役,包括後來的綠營,也是採取世兵制,都是老百姓想參軍都參不進去的樣子。
實際上八旗和綠營雖然給國家造成一定負擔,但是那是國防力量的正常花費,尤其是還減輕了老百姓服兵役的負擔,要知道,清朝以前是經常出現抓壯丁的事情。
-
15 # 書劍漂零
明朝宗室制度到了後期非常糟糕,主要原因,一方面耗費國家的糧食,另一方面對維護統治方面,毫無幫助。
耗費國家的糧食,就不說了,明代宗室不允許士農工商四業,什麼事情也沒能幹,可以看到,明朝末年,宗室裡面出來能夠維持大局的人,一個也沒有,明末唐王非常有意思,率領千把個人去勤王,崇禎皇帝非常生氣,你這是幹嘛,之後唐王就被關起來了,直接崇禎死了以後才被放出來。宗室裡面的人,沒有在政治上軍事上經過鍛鍊,突逢大變,誰都不能有效控制局面,也就不奇怪了。
-
16 # 坐古談今
透過上個問題“明代養宗室和清代養旗人,哪一個對當時影響更大”,我們從宗室角度對比了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那個影響更大。現在,我們以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的財政支出佔總體財政支出的比重,繼續看看對百姓負擔問題的影響。
晉王朱棡
(1)明朝的宗室投入佔財政支出的百分比
限於篇幅,我們都從晚明、晚清開始對比。
明朝1480年財政總支出為625萬兩白銀,宗室支出佔26.25%;1490年為855萬,宗室佔24.44%;1552年為1222萬,宗室支出佔34.86%;1571年為1714萬,宗室佔30.17%;1602年為2885萬,宗室支出佔52.89%。
進行換算:五年的宗室費用平均佔總支出的33.15%。
限於篇幅,數字略去,直接出結果為:俸祿支出平均為22.81%;軍費支出佔43.47%;救災支出0.58%。因為四捨五入問題,百分比會多餘百分之百。
請注意宗室是僅次於戰爭軍費的部分,而救災支出才0.58%,很明顯,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百姓的生存安全。
豪格
(2)清朝八旗投入佔財政支出的百分比
因為清朝八旗的工作只有當兵,沒當兵之前沒有任何俸祿。八旗家庭一家老小是靠著當兵俸祿過活的。總體上對八旗兵的投入主體上就是對八旗投入。
赫德曾經統計財政支出為1億112萬兩,其中陸軍軍費3000萬、外債2400萬、行政經費2000萬、京師行政費1000萬、海軍經費500萬、海關360萬、準備金330萬、八旗餉銀138萬、宮廷經費110萬、出使100萬、河道94萬、鐵路80萬等。該年財政收入8820萬兩,財政虧空1292萬兩。
目前一些專家認為赫德的統計與我方統計出入太大,一年就虧空1292萬太多了。然而,我倒認為這反而更符合當時的實際。古代中國財政統計問題太多,但因赫德是英方的代理人,他要做的就是最大化的對中國進行搜刮,因此在統計方面反而更嚴格。
赫德
八旗餉銀才138萬兩,但不要忘記上述各項中有的全部(只有宮廷一項)或部分中都包含八旗。比如陸軍軍費的3000萬中,勇餉的開支就有2000萬兩左右。剩餘的1000萬才是八旗綠營,其中八旗佔一半以上,大概五百多萬。
綜上,軍費總計佔財政支出總額的35%,其中分給八旗兵的大約五六百萬,再加上餉銀、宮廷,從正規渠道給出去的支出大概八九百萬兩,佔總支出的9%。
很顯然,八旗的支出對財政的影響沒有明朝那麼大。
-
17 # 回憶還是要忘記
所謂旗人與民人的區別,還是以種族為基礎的,
大清國人全部在外貌上滿化,但是奴才有先後,
老歸子當然更喜歡二歸子。
為了擴大統治基礎、“團結”二歸子的需要,
清朝就先把老歸子和二歸子劃為“旗人”一類,
慢人先勾結半慢人,一起和漢人(民人)對立,
但還是不忘記對半慢人搞種族歧視。
這種婚姻上的萬惡種族歧視、種族隔離制度流毒深遠。
烏丙安《民俗文化新論》(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說:
「岫巖、鳳城、寬甸等滿族自治縣的婚姻調查中,
這些老戶訂親議婚,寧可到外縣尋找旗人結親,也不與當地漢人結親。
在一些70歲以上的老人的觀念中,還在堅持"旗民不結親"、"漢滿不通婚"的傳統風俗,列為通婚禁忌」!
清朝最令人痛恨和厭惡的,就是他們的吸血鬼本質和寄生蟲特權!
張桂生《滿族文化史》: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入關後的滿族是一個全民皆有俸餉的民族,
是一個基本上以俸餉為生的民族,這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柏楊《中國人史綱》:
「每一個滿族男孩誕生,立刻就有一份戰士的薪餉,
...
滿族人不需要有任何努力就有一份薪餉,使他們的生活墮落,他們的時間並沒有用在戰鬥訓練上,反而用在聲色犬馬上,成為滿族人腐爛的根源。」
每個滿人,從他出生起就受清朝的供養,這個政權剝削漢人為他們全家終生提供口糧,這在老北京稱為“吃不倒的鐵桿莊稼”。
所有的滿人都是歸子兵,所以所有的旗人都"吃糧"。後來再經居心不良的滿酋策劃,反正剝削漢人往死裡整也不心痛,因而有幸生為旗人,呱呱墜地時便開始領退休金、養老金,白吃了兩百多年,人口超常可怕地增長了100倍左右。
滿人男孩,自出生那天起到當兵之前,每月就給1.5-2兩銀子,這些錢在當時足以達到吃穿不愁。
滿人女孩,自出生那天起,每月不給銀子給口糧,直到出嫁。
男滿人無論是有職務(俗稱“當差”),還是沒有職務(當時叫“閒散”),都可以享受邪惡國家免費白給的俸祿。所謂“俸”,就是銀錢,“祿”,就是糧食,因此也叫“錢糧”。
八旗官兵的俸餉,比前代各朝官兵的要多,尤其是士兵,京城八旗的前鋒、護軍、親軍每年可領餉銀四十八兩、米二十四石,比漢人辛苦考進士激烈競爭才當的翰林院編修、國子監監丞、七品父母官知縣的俸銀祿米還略多。
這是清滿酋所謂“滿洲根本”種族優待國策的體現。滿酋嘉慶的上諭中說“我滿洲淳樸舊風,衣服多布素。近則狃於習俗,兵丁等尚繁華,多用綢緞,以穿著不如他人為恥。”
滿人全民皆兵,原先沒有工資,是直接搶劫;後來透過殖民體制白賺錢糧、土地,是間接搶劫。
16歲以上的八旗兵(旗丁)的餉銀,匪首康熙定製:京師八旗前鋒、親軍、護軍,月給餉銀四兩,驍騎三兩,皆每歲支米二十四石。步軍月餉一兩五錢,歲支米十二石。外地略少,但多發給家屬囗糧(稱“丁糧”)和馬草料(稱“馬乾”),具體數量視士兵品級而定。
士兵出戰時,則在原有餉糧之外,另發“行糧”,標準是每兵每月發銀6兩,每日發米8.3合,馬草2束,料5升。
老弱病殘“餘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就當養育兵(預備兵),每月給銀1.5兩。
旗丁除服兵役外,不再有漢人平民所有的各種賦役負擔,並享有各種特權。
[土地]
除了糧餉,還可透過各家旗地剝削奴隸,
八旗人丁依舊制,計丁受田,清朝撥給每丁田地五垧(三十畝)。
1653年談遷《北遊錄》:“各旗下不論貴賤,各給田若干,收其租不復給惱。”
每個滿族人不但“不需要有任何努力就有一份薪餉”,而且天生就是地主、奴隸主!領取的“分地”又稱“壯丁地”,不向國家交納賦稅,保證滿人最大限度的剝削。
清朝入關,清軍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就從順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跑馬圈地運動(見圈地令),兩騎攜繩賓士,那管有主、無主,繩索之內盡歸滿人了。
三次大規模圈地中,由圈佔無主田地擴充套件到有主田地,由圈地進而圈佔房屋,甚至“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中所有皆其有”(史敦:《慟餘雜記》)。
透過圈地、逼迫投充等暴力手段,清朝就將落後的奴隸制強行擴大到關內,繼續透過擄掠、買賣人口和逼民投充擴大奴隸隊伍。
“又距京三百里外,耕種滿洲田地之處,莊頭及奴僕人等將各州縣莊村之人逼勒投充,不願者即以言語恐嚇,威逼迫脅。各色工匠盡行搜尋,務令投充,以致民以不靖。”(《清世祖實錄》卷十五)
清朝倒行逆施,推行黑暗的奴隸制。漢族農民被迫集體充當奴隸。據統計,偽帝、王公、官員和正身旗人(普通旗人)佔有的壯丁奴隸,在畿輔地區就接近四十萬人,連同他們的家口至少也有一百幾十萬人。戶下奴隸約佔全部八旗人口的70%以上,就是說奴隸和奴隸主的人數對比是7 :3,正是清朝蓄奴制度異常發達的一個縮影。
漢族人民的土地和人身都被清朝掠奪,構成旗下奴隸的主體,而且多為滿洲旗人所佔有,就使旗內的階級壓迫帶有鮮明的民族壓迫的色彩。
奴隸們沒有獨立戶籍,隸屬主人名下,所以又稱“戶下人”或“旗下家人”,沒有任何自由,被嚴格束縛在莊園內,奴隸身份世襲。
戶下人-奴隸的是“會說話的牛馬”,一切屬於滿人所有,滿人可以隨意把他們在北京專門的人市上出賣。本人和子女的婚姻也不能自主,要聽命於主人。滿人平時任意凌侮,主子殺死戶下人不需償命,只是受到鞭打或罰俸。
據統計,滿 賊三次圈地,共霸佔了漢人田地十四萬六千七百六十六頃(2777952晌),
據《八旗通志.初集》第19卷記載統計,除皇室貴族外,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2335477.9垧。滿洲八旗的滿人共佔有地達1623269.5垧。
畿輔旗地基本集中在近京250餘公里內,是順天、保定、河間、水平等府的旗地,總數為十六萬餘頃。佔當時全國耕地面積500多萬頃的近三十分之一。
畿輔膏腴圈佔殆盡,關內只能停圈,轉向關外。
康熙中期以後,滿人盛京政府圈佔、管理的旗地為坐落盛京、興京、遼陽、牛莊、岫巖、開原、撫順、本溪、熱河、錦州、歸化等處的旗地,大致為六萬頃。
還在吉林、寧古塔、三姓、齊齊哈爾、黑龍江、墨爾根、呼蘭等圈佔大量良田。
直省駐防旗地是外地滿人在各省所圈佔的土地,如順治二年曾令在直隸順德府、山東濟南府、德州、臨清州、江北、徐州、山西潞安府、平陽府、蒲州八處,圈佔無主房地及故明勳地給滿洲兵丁。其後寧夏、西安、荊州、江寧等也圈過地。
據不完全統計:太原駐防旗地六千五百四十一晌、德州四千三百八十五晌。
1654年正月,都察院土賴等言:
滿洲兵丁雖分土地,每年並未收成。窮兵出征,必需隨帶之人,致失耕種之業,往往地土空閒。一遇旱澇,又需部給口糧,且以地瘠難耕,復多陳告。
這段話充分說明,滿洲官兵得到了圈地,實施了倒退的奴隸制,結果是土地由良變瘠,使農業生產遭到破壞,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八旗子弟除了月俸和剝削奴隸,還有俸銀、祿米、俸米、節賞等等專案!
[祿米、俸米] 滿官領鉅額俸銀祿米,每銀一兩,配給米一斛。“一年十二月,月月開倉,天天領米,東城及京通道上,熱鬧非常” 其他滿人除每月領俸銀外,每年領米24至48斛, 旗營有每季(三個月)領米的制度,旗營人領米,就稱為領“季米”。 旗營中未嫁女子也有祿米,每季發一次,但無俸銀。 按道理講,營內發糧與營外無關,實則不然。 當無數漢人百姓沒飯吃哭乾眼淚一貧如洗, 許多滿人的米卻多得吃不完,就做無本生意賣掉,換錢或其他物件,所以旗丁得到一季米其實勝過三月餉。 例如清朝的京西外火器營建於乾隆35年(1770年),有各種營房、官房1700多間, 外火器營內生活的滿兵及家屬達萬餘人, 滿人天生白賺的強大的購買力,使不少商人、小販雲集營房南門外,發展出蘭靛廠集市。 [節賞] 旗營滿人極好面子,不願在他人之下。營中人每到過節,就鋪張浪費,開銷劇增。有時不到關餉,家裡便沒銀子了,這時家中恐慌,旗丁開始有顧家之憂。年年如此。 所以每到年節之時,各旗營中的藍翎長便開始填寫花名冊,經參領於年前呈給總統,稟述營中兵士之苦狀,請朝廷給發節賞。但呈文中絕對不敢講此節賞是為旗丁們過年的經費,只能巧立名目,說:天氣寒冷,購買過冬之物,如今日的煤火費,取暖費。至於端午節、中秋節,呈現文上也有說辭。
節賞的數目以旗丁關餉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為月俸銀的二分之一。 節賞核發領物日期多在節前兩天,如端午節於五月初三領當月俸銀,初四便可以領端午節賞,以度“五月五”。中秋節於八月初三領當月俸銀,初十便可以領中秋節賞。 新年,春節雖一年僅一度,但旗營內發錢甚多,旗營人喜稱為“過關費”,言過年如過“年關”,盼喜事待來年。滿人當然高興,管它是漢人可能賣兒賣女才上榨出來的血汗錢。 除了俸銀、祿米、節賞外,營房內還在冬季供應配給一定劈柴,在劈柴不足時,發放購買劈柴的資金。 春秋兩季,每戶可白白得到兩包食鹽。 滿清政府對養馬的人,提供馬匹草料金,養馬金。 節餉之時,也吃空額。有的旗丁明明已死數年,然花名冊上依然存在,在關餉時,其妻能領到守節銀兩,營子裡的人們稱之為“寡婦錢糧”。反之,如兒子結婚,女兒出嫁,營房內也發“紅事銀子”祝賀。 朝廷對撫卹金也有詳細規定:數目依據死者生前的官職決定。 若祖父病故,撫卹金賞給其孀婦,孀婦病故,賞其子孫。如子孫年紀尚小,也可照顧,頒給養育兵級別,得到少許終身俸銀、祿米,得到旗丁的正式待遇。
章太炎先生《訄書》引用滿清《光緒會計錄》:滿清政府剝削中國人民,1年就支出八旗兵餉馬銀4675969兩,支出八旗俸米折銀1108441兩,僅這2項就合計580多萬兩。 不知八旗俸米折銀怎麼算的,可能不知此數,因為大米用大運河運來,成本很高。 早已失去任何戰鬥能力的八旗,完全蛻變成了專門剝削漢人來供養滿人的組織, 戶部尚書梁詩正在奏疏中說:“戶口眾多,無農工商賈之業可執,類皆仰食於官”。(《清廷經世文編》卷三十五) 滿人整個民族騎在漢人頭上作威作福、男女不做工,不用勞動更不必繳納稅金,反而打一生下來就可以領一份銀兩、 對比韃清之前的各異族政權,包括金朝,也沒有這樣過分到了極點的。 哪個外國也沒有統治民族都可以當懶漢的,包括種族隔離臭名昭著的國家,所以說大清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壞的國家並不過分。 所以,廣大人民像痛恨和厭惡癌細胞那樣,對這群八旗特權制度來吸人血的寄生蟲只能是咬牙切齒
我們只要承認必須割除癌細胞的不容置疑性,
就知道“反慢”或“討慢”、“排慢”,在清朝政權垮臺之前,一點也不冤枉,
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正義的;
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勝的!
因為慢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必須驅逐的韃虜,
“反慢”或“排慢”,是最能號召群眾光復中華、推進民族解放革命運動的口號。
翻開革命派文獻,連篇累牘,軒然赫然的是“排慢的大字。
反滿與否,也是革命與反革命的分界線,確實這是鬥爭的關鍵。
其他各民族都有剝削階級,但也有勞動者,
但滿人全體都是剝削者,可見,在大清國里民族矛盾始終壓倒了階級矛盾!
蔡西元培1905年《釋仇慢》一文上說:滿人這個名詞,是代表特權的記號。滿人的特權包括世襲君主,駐防各省和不治生產,靠剝削別人生活。反滿就是為了反對這些特權。
章公炳麟在民報第二十一號上發表的《排滿平議》一文裡說:
“排慢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
若夫列為編氓,相從耕牧,是滿人者,則豈欲倳刃其腹哉?……
鄒容的《革命軍》,孫中山稱之為“排滿最激烈之言論”。正是在這篇引起極大轟動的小冊子中,指出了滿人寄生蟲的可恥面目。
陳天華的名著《猛回頭》、《警世鐘》,也揭露了滿人不勞而獲的罪行。
鄒、陳的宣傳最為激昂慷慨,起了動員群眾的巨大作用。
10月10日,驚天動地的革命起義在武昌爆發了。不過一個月,響應者十餘省。在每一省的宣言或類似文告中,無例外地都有驅逐韃虜的口號,把偽朝葬送在反滿怒濤的春雷中。
由於清朝政府實行“首崇滿洲”的政策,反映在中央機構中,儘管首腦官是漢滿並列,可真正權力掌握在滿人手中,其他下屬要害部門,亦大抵如此。
清朝在中央機構中實行“漢滿復職制度”,如在內閣,規定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漢滿皆用;在六部,規定尚書漢滿各一員,左右侍郎漢滿各一員。另一方面,讓滿族官員處於掌實權的核心地位,雖然漢滿官員同任一職,決定權卻往往掌握在滿洲貴族手中,軍機處的領班軍機大臣,都是滿洲貴族。至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清一色的全部是滿洲貴族所組成。
再從中央中樞機構高階官員的人數上看,也是旗人佔優勢。據統計,從順治三年到光緒二十年(1646--1894),內閣和六部的官員中,從大學士、尚書、侍郎、員外郎、主事,旗人任職的約佔400名,而漢人任職的只有160餘名。這些都表明,清廷統治者不僅高度集中權力,同時將核心權力交由滿洲貴族執掌,並利用滿洲貴族監視漢族官員,從而達到“乾綱獨攬”。
清朝儘可能排除漢人擔任高階軍官,連綠營偽軍的重要職位也被滿人霸佔。總督和巡撫一般多用滿人和漢軍旗人。匪首康熙時,一般漢人任督撫的“十無二三”。乾隆時,巡撫漢滿各半,而總督仍多用滿人。
在行政管理上,它不能不用漢人,但在滿洲人的眼睛裡,漢人只是乞丐,由滿洲人賞碗飯吃而已,連他們的奴隸(包衣)都不如。
終滿清一代,旗人大臣對皇帝始終以“奴才”自稱,奴隸制殘餘的普遍性可見一斑。
從旗人自稱奴才,來表示他們和旗人匪首的特殊親近關係來看,
雖然經過了文字獄的愚民欺騙,滿清朝仍然未能容許漢大臣自稱奴才,只能稱臣。
雖然是同一級別,漢人大學士見了慢人大學士,漢人尚書見了慢人尚書,卻要下跪。會議的時候,滿臣昂然上座,漢臣跪在他們的旁邊,慢人不開恩叫他們起來,漢臣就不敢起來。有時候慢人談得高興,忘記開恩,年老的漢大臣跪得太久,體力不支,甚至仆倒在地。
至於理藩院這樣牽涉到外交、邊疆、民族問題的敏感部門,乾脆沒有漢人的位置。
《尼布楚條約》的大清國簽字代表沒有漢人,條約文字只有滿、俄、拉丁三種。因為清國根本不是中國,中文、漢語都不是滿清國的官方文字、語言。
這樣做,儘管保證了慢人的特權,但也使漢滿之間民族隔閡的鴻溝不可能消除。
慢人的一貫想法是,用強大的壓力,培養漢人對滿人的馴服奴性,直到永遠。
《清史稿》:
「凡內、外官分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漢缺。
滿洲又有宗室、內務府包衣缺。其專屬者,奉天府府尹、奉錦、山海、吉林、熱河、口北、山西、歸綏等道缺。各直省駐防官、理事、同知、通判為滿洲缺。唐古特司業、助教、中書、遊牧員外郎、主事為蒙古缺。欽天監從六品秋官正為漢軍缺。宗人府官為宗室缺。內務府官為內務府包衣缺。此外京師各衙門、陵寢衙門、盛京五部、各直省地方俱設額缺。滿洲京堂以上缺,宗室漢軍得互補。漢司官以上缺,漢軍得互補。外官蒙古得補滿缺,滿、蒙包衣皆得補漢缺。惟順天府府尹、府丞,奉天府府丞,京府、京縣官,司、坊官不授滿洲。刑部司官不授漢軍。外官從六品首領,佐貳以下官不授滿洲、蒙古。道員以下不授宗室。
滿人入官,以門閥進者,多自侍衛、拜唐阿始。故事,內、外滿大臣子弟,五年一次挑取侍衛、拜唐阿,以是閒散人員,勳舊世族,一經揀選,入侍宿衛,外膺簡擢,不數年輒致顯職者(沒幾年就當大官),比比也。
綠旗武職,佔缺尤多(滿人霸佔很多綠營偽軍的職位)。向例山海關至殺虎口、保德州副、參、遊、都、守缺,綠旗補十之三,滿洲補十之七。馬蘭、泰寧二鎮,直隸、山西沿邊副、參、遊、都、守缺,滿、漢各補其一。
雍正六年,副都統宗室滿珠錫禮言京營參將以下、千總以上,不宜專用漢人。得旨:“滿洲人數本少,補用中、外要缺已足,若京營參將以下悉用滿洲,則人數不敷,勢必有員缺而無補授之人。”
乾隆間,揀發各省武職,率以滿人應選。帝曰:“綠營將領,滿、漢參用,必須員缺多寡適均,方合體制。若概將滿員揀發,行之日久,綠營盡成滿缺,非所以廣掄選而勵人材。”飭所司議滿、漢間用之法。兵部議上,凡行走滿二年之漢侍衛,與巡捕營八旗滿、蒙人員,由該管大臣保送記名。揀發時,與在部候補、候推者,按滿、漢分派引見。如所議行。
三十八年,兵部復疏言:“直隸、山西、陝西、甘肅、四川五省,自副將至守備,滿缺六百四十七,各省自副將至守備,千一百七十九缺,向以綠營人員選補。現滿、蒙在綠營者逾原額兩倍(滿蒙人霸佔綠營偽軍的職位超過原有編制),實緣各省請員時,多用滿員揀選。請嗣後除原用滿員省分外,其河南、山東、江南、江西、湖廣腹地及閩、浙、兩廣海濱煙瘴等省,需員請揀,應於綠營候補候選,及保卓薦人員,並行走年滿之頭、二、三等侍衛、藍翎侍衛,一併揀選。”從之。自是綠營滿、漢員缺始稍劑其平,非復從前漫無限制矣。」
鄒容《革命軍》指出:
“滿洲人之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
而其於朝野者,則以一最小部分敵十八行省而有餘。
今試以京官漢滿缺額觀之,自大學士、尚書、侍郎漢滿二缺平列外,
如內閣和衙門,
則滿學士六,漢學士四,
滿、蒙侍讀學士六,漢軍、漢侍讀學士二,
滿侍讀十二,漢待讀二,
滿、蒙中書九十四,漢中書三十。
又如六部衙門,則滿郎中、員外、主事缺額,約四百名,
吏部三十餘,戶都百餘,
禮部三十餘,兵部四十餘,
刑部七十餘,工部八十餘,
其餘各部堂生事皆滿人,無一漢人。
而漢郎中、員外、主事缺額,不過一百六十二名。
每季《扌晉紳錄》中,於職官總目下,只標出漢郎中、員外、主事若干人,
而渾滿缺於不言,殆有不能示天下之隱衷也。
是六部滿缺司員,幾視漢缺司員而三倍(筆帖式尚不在此數)。
而各省府道實缺、又多由六部司員外放,何怪滿人之為道府者,佈滿國中也。
若理藩院衙門。則自尚書、侍郎迄主事、司庫皆滿人任之
3.保護漢滿地主階級的財產所有權--如:禁止民人典買旗地。
“在清初的法律制度中,旗人享有種種特權,如旗人犯罪免發遣、免刺字,可減等”[鄭秦《清末司法制度的幾個問題》/歷史檔案1988年3期]。
大清律賦予滿人在訴訟方面以法定特權。如:滿人犯罪不歸一般司法機關管轄,而由步軍統領衙門和慎刑司審理。宗室貴族則由宗人府審理。
滿人犯罪依例享有“減等”、“換刑”等特權,笞刑可換鞭責,徒刑一年可換枷號二十日,流刑三千里可換枷號六十日,極邊充軍可換枷號九十日。
死罪雖不能換刑,但可減等,斬立決可減為斬監候。
滿人犯竊盜罪免於刺字,如系重犯必須刺字,則刺臂(一般刺面)。為了保證八旗滿寇的侵略軍特權,官兵犯徒流罪,免於發遣,僅鞭責便可了事。
貴族宗室除享有“八議”特權外,還可以用金錢贖罪,或暫時革去錢糧。
在監禁方面,滿人犯罪不入一般監獄,貴族宗室入“宗人府空房”,普通滿人入“內務府監所”,待遇比一般監獄為好。
漢滿人之間發生糾紛,在京師則滿人向該管佐領起訴,漢人向主管衙門起訴,然後由各該管機關將原告口供、證據轉呈戶部,查明斷結。
在地方雖由州縣官審理,但無權對滿人作出判決,只能將證據和審判意見轉送滿人審判機關處理。
法律上的種族歧視條款與規定,使民眾對清政府更為反感。
在滿人面前,漢人屬二等臣民。同樣的事打官司,滿人和漢人的待遇都是不一樣的。
1902年十一月,刑部核議大員趙爾巽僅就漢滿流放遠近、年限長短不同的惡果而上奏說,尤其漢人“軍流徒犯”,“配逃日眾,法制幾成虛設”,倘不“洞明積弊,損益因時”,“仍不思變通”,任由下去,則“隱患潛滋,貧弱愈甚”[《光緒朝東華錄》],可見旗人明顯的特權地位激發了漢人的怨恨與不滿,這個政權岌岌可危了。
種族隔離
滿清種族隔離的突出表現是,
各地主要城市都有所謂的“滿城”,什麼是滿城呢?就是專駐滿族八旗的兵營,一旦有漢人***,滿兵馬上就可以出動**。
它相當於監視大軍區的獨立師,不受地方官管轄,直接受清政府中央領導,遇有各族人民反抗,立即**。
八旗兵額共有二十萬人(餘丁不計在內),有一半駐防北京和近畿,還有一半駐防於全國各大小城市。據魏源《武事餘記》記載,畿輔駐防二十五處,東北駐防四十四處,西域駐防八處,內地駐防二十處。盛京、吉林、黑龍江、伊犁、寧夏、熱河、綏遠城、西安,荊州、福州、廣州、江寧、杭州、成都等地都設有八旗駐防。
鄒容《革命軍》指出:
“乃於各行省中,擇其人物之胼羅。土產之豐阜,山川之險要者,命將軍、都統治之,而漢人不得居其職。
又令八旗子弟駐防各省,另為內城以處之,若江寧,若成都,若西安,若福州,若杭州,若廣州,若鎮江等處,雖閱年二百有奇、而滿自滿、漢自漢,不相錯雜。
蓋顯然有賤族不得等倫於貴族之心。
且試繹“駐防”二字之義、猶有大可稱駭者。
得毋時時恐漢人之叛我,而羈束之如盜賊乎?
不然、何為而防,又何為而駐也?又何為駐而防之也?”
努爾哈赤竊據瀋陽後,漢滿人戶便被指定居住在按種族劃分的區域內。除此之外,努爾哈赤還規定漢人不得持兵器;而女真人則無論是不是八旗兵丁,都要隨身攜帶兵器。
滿清佔領北京後,也實行旗、民分城居住的種族隔離制度。
清廷下令,“凡漢官及商民人等盡徙南城居住。”北城(內城)房屋一律白白讓給旗人居住,原內城房屋居民限期搬到外城居住。旗人、民人分城居住,不得擅自越制。"旗人"指在旗的侵略軍及家屬,"民人"指漢、回等族。漢人做再大的官,也不能在北城買一間小房子。
以皇城為中心,八旗軍分割槽佔據了全部內城(北城)。
兩黃旗居北,整黃旗駐德勝門內,鑲黃旗駐安定門內;兩白旗居東,整白旗駐東直門內,鑲白旗駐朝陽門內;兩紅旗居西,整紅旗駐西直門內,鑲紅旗駐阜成門內;兩藍旗居南,整藍旗駐崇文門內,鑲藍旗駐宣武門內,各旗之間界址分明。
各地的滿城也是滿人的小皇朝。
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洪業》:
漢人的遷居引起了重大困難。特別是在北京城外的那些城鎮中,滿族營區在這裡的建立需要圈佔私人土地,趕走這裡的長年居民。
這些建立於動亂地區以**反叛者的營防,按規定應分給舊日屬於明朝貴族的土地,...然而,大量土地卻被不分青紅皂白地奪走了,例如在臨清就是如此。這引起了當地的漢滿衝突。總共有34個“**城”在中國北部建立起來了。它們是分立的,有高牆環衛的營防,或處於原有的城牆之內,或處於其外而與之並峙。並且,建立這種營防的最初後果,是激起了本來想利用它加以**的動亂。
滿州城有的建在城外,如青州滿城建在城北。銀川滿城建在城西
建在城內的就要大拆大改,如;
西安滿城是在城東北隅加建滿城,竊據了明秦王城。八旗校場就建在秦王宮城的位置上,滿城的東、北兩面即利用西安城垣東面北段和北面東段,西南兩面增建在今北大街東側和東大街南側,這樣西安東門就變成滿人的專用東門了,嚴重製約了當地經濟發展。
順治二年,清寇進入西安後,把西安東北角包括“王城”在內劃為八旗駐防城,叫做“滿城”。滿城東北兩面利用原來的大城牆,西牆延伸至今北大街東側,南牆則到今東大街南側,四面城牆相接, 周長達7公里左右,包在滿城裡的原“王城”拆毀後則被改做八旗校場。滿城是滿人 的天下,容不得漢人混雜,故築“小城”以與漢人相隔。20年代末期,曾一度將這個地方叫做“紅城”,30年代初,原來的城牆也被拆除,城中城至此消失。
成都滿洲城建在城內西側。
1718年,荊州八旗人調防入川,以後旗兵眷屬陸續來川,是為清軍入川的高潮。四川提督年羹堯於大城西垣內新築一城,專駐滿蒙八旗官兵,名曰滿城,駐防八旗,每旗建官街1條,披甲兵丁小衚衕3條,八旗官街共8條,兵丁衚衕共33條。按照清制,將官和每名披甲兵丁都有份地,一、二畝到數十畝。
清軍進駐少城之後,在這個稱為滿城的窄小範圍內,很少與漢人往來。四道城門禁止外族人進入。有時漢人誤入,多遭毒打,還常與居住城邊的漢人發生糾紛。長期以來民族矛盾相當緊張,漢民不得擅入。
荊州。康熙年間,江陵駐八旗,控制江防要地,於城中設間牆,將江陵城分為兩部:西部為漢城,東部為滿城。東部駐滿洲八旗兵,稱滿城;西部為官衙民舍,稱漢城。
銀川滿城建在城西,1739年為大地震所毀,次年重建。
太原滿城原在城西,1886年為大洪水沖毀,又在東南重建。
湘軍打下江寧,招致八旗的嫉恨和滿清的戒備,曾國藩為了討得滿人的歡喜,就修復滿城
曾國藩鄭重其事地請旗人官文向 清廷建議:
江寧乃江南重鎮,滿城重建後,務必請從八旗兵中挑選精銳者來此。
從前中國太平軍殲滅的滿城旗兵為二千人,為重**,請加派名額三千,興建中的滿城就是按五千編制的規模設計的。
-
18 # 老橘子游戲解說
有些人喜歡帶有色眼鏡!
為啥不拿明朝宗室和清朝宗室比?
明朝宗室更禍害百姓,明朝末期,明朝政府的三分之一財政支出都給了明朝宗室,明朝的宗室大都分佈在全國各地,到處禍害百姓,比如說洛陽等地的土地一半都是宗室,百姓連地都沒有?這危害不重?清朝的那些王爺和明朝差不多,但是人家不全都是蛀蟲,有些王爺人家是真有本事,再說清朝王爺是全部圈養在北京的,爵位也是一級一級往下降的,明朝那些王爺是分批圈養在各個大城市,你覺得哪個危害大?
再說說八旗的事,八旗剛開始幾十萬人,末期兩百萬人,但不是所有八旗子弟都可以領取錢的,只有你當兵才能有錢,但是你還要養一大家子啊,日子過得也很緊巴,頂多溫飽而已,老舍不就是滿人,你看看老舍寫那文章就懂了,底層旗民一樣慘得很!
雖然我很討厭清朝這個朝代 ,總覺得清朝入關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是我同樣敬佩這個朝代,這個朝代給漢人後繼朝代一個偌大版圖的中國,一個四萬萬同胞的中國,沒有這些支援,咱能不能挺過抗日戰爭都是回事!現在總有些漢人在推卸責任,把所有責任推到了清朝、滿族人頭上,彷彿中國之所以落後是滿清的責任一樣,其實清朝一直很努力的改變,只是沒變成而已,當時中國的制度已經決定了農業文明的中國很難與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對抗!這個責任絕不是清朝一個朝代的!
-
19 # 陌上知味
對這個歷史背景只知道些皮毛,網上有人發貼說朱家皇族經過二百多年發展子孫巨量,每人出生到死領取國家津貼補助,其財政壓力最終壓垮朱明,造成農民起義。
有鑑於此我覺得清朝統治者一定會借鑑這個亡國教訓。具體什麼措施我不知道,也不胡說。
我大學時有個同學是鑲黃旗人的後代,來自黑龍江雙城堡,他說他們先人是康熙皇帝時從北京遷居在雙城堡某村,就是因為入關時滿洲八旗居住北京人太多,政府財政後來實在無法養活八旗閒散人員,後來皇帝就將多餘的人分流回關外東北,從事農耕和防衛。他說的話後來看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某一集關於圈地和自拿國家俸祿的故事不謀而合。
後來畢業在哈市工作期間去過同學家,我觀那裡的地形非常平坦,利於耕作。我家是農墾的我對東北的農田有過觀察,同學家那裡的地形是我見過最好的。每塊地大約在十頃地見方大小,估計從飛機上往下看像棋盤一樣標準。
-
20 # 677837916
清末直到解放後滿族總人口剛過百萬,就打朱元璋只有2個兒子,傳到今天22代。因我明初時與朱元璋同時代的祖先到我是22代。
就打每代每個兒子都有兩個兒子。
那麼朱元璋是4個孫
以次類推:
3世8人
4世16人
5世32人
6世64人
7世128人
8世256人
9世512人
10世1024人
11世2048人
12世4096人
13世8192人
14世16384人
15世32768人
16世65536人
17世131072人
18世262144人
19世524288人
20世1048576人
21世2097152人
22世4194304人
看看吧,傳22代人就是四百萬了,所以說一百萬真心不多。你覺得那個負擔重?
回覆列表
肯定是清朝八旗的負擔更重啊,明朝有宗室,清朝也有宗室啊,不同的是清朝宗室也在旗,可八旗並非都是皇室宗親,所以清朝的八旗人數可是遠遠超過明朝宗室人數的,要養活這麼大一群“大爺”,可想而知要花費多少民脂民膏。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明朝宗室和清朝八旗的待遇問題。
明朝宗室明朝宗室與其他各朝的宗室都不同,明朝宗室有三個特點,那就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完全就是由國家供養的一群擁有特權、混吃等死的貴族。
明朝對於宗室有一套嚴格的分封管理制度,根據明制:皇子:明朝皇子封親王,而除了嫡長子繼承父親爵位外,其餘的兒子按照“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代降一等,自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孫皆封為奉國中尉。皇女:皇姑稱大長公主,皇姊妹稱長公主,皇女稱公主,女婿為駙馬都尉。親王女稱郡主,郡王女稱縣主,孫女稱郡君,曾孫女稱縣君,玄孫女稱鄉君,婿皆稱儀賓。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為了縮減開支,對宗室俸祿進行了一次更改,後世則以此為標準執行: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主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
終明一朝,先後分封親王65位,追封親王22位,各王府又先後封郡王924位。到萬曆年間,明朝宗室人口就已經高達15萬左右。而到明末,朝廷已經無力負擔龐大的宗室開支,於是很多宗室便被朝廷“忘記了”,而即使如此,朝廷養活的宗室人口大約還維持在20萬人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是靠著國家養活的,可想而知負擔有多重。
不過到明末時期,宗室之中也有混的相當慘的,由於太祖規定宗室不得參與“士農工商”,於是很多宗室都混到了要飯的境地。
清朝八旗清朝八旗制度相對於明朝的宗室制度要複雜的多,這是由於清朝八旗建立之初主要用於軍事而造成的,也就是說八旗子弟按理都是士兵(實際之後用不了那麼多兵),所以他們除了一般福利之外,還有軍餉這項支出。清朝八旗的待遇大概有以下幾種:
軍餉支出。滿洲全民皆兵,這是自八旗建立之初就傳承下來的制度,不過到天下安定之後實際上不用不了那麼多兵,但八旗子弟仍然享受軍餉待遇。一般在京城的旗人,每月能領到2到4兩銀子,外加1石左右的米。不在京師的旗人,一個月能領1到2兩銀子,半石左右的米。
土地支出。清朝入關之初,旗人大肆圈地,貴族除外,即使普通的滿人佔地也至少達到了30畝,擁有大量土地的旗人於是又跑去招了很多活不下去的漢人為奴才負責種地,而他們則只負責享受。
宗室支出。清代規定,凡是閒散宗室(黃帶子)男性(必須是閒散的,也就是無官無差而且不可能參加考封的),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3兩銀子,同時每年給米四十二斛二斗。凡閒散覺羅(紅帶子)男性,從二十歲開始,每月由宗人府發2兩銀子,同時每年給米二十一斛二斗。
清末時期,各旗兵力和人數大致如下:
正黃旗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鑲黃旗下轄84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13萬人;正紅旗下轄74個整佐,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鑲黃旗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正白旗下轄86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鑲白旗下轄84個整佐領,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正藍旗下轄83個整佐領又11個半分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鑲藍旗下轄87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清末時期,滿八旗兵力總計約20萬人,男女老少共約105萬左右。而且這僅是滿八旗,還沒有算蒙八旗和漢八旗的人數。
由此可見,不但清朝負擔的人口眾多,而且在清朝八旗制度下,在旗與不在旗簡直就是兩個世界,旗人對於普通人的壓榨極為厲害。所以綜合來看,旗人的危害顯然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