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奔跑者55
-
2 # 道中道道而道
我們要知道,儒家文化的興盛始於漢朝,而且在漢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漢朝朝廷的最為看重的一種文化,而儒家文化最講究的就是忠孝禮義、倫理綱常等道德規範。所以說當時雖然是東漢末期,但這種經過數百年滲透的儒家文化,已經深入到了老百姓的認識裡。所以,忠孝等品質還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以儘管血雨腥風、戰亂四起,但是各地勢力還是要打著皇帝的旗幟才行。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裡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廢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國賊,甚至死的時候被點天燈,也沒有人管。更別說廢帝自立,恐怕要被萬夫所指,光是輿論唾沫都能把你淹死。當然這也是最關鍵的,曹操是背不起這個罵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強調,他只想做一個周公那樣的能臣。正如他詩中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東漢末年,割地自立的諸侯很多,比如袁紹、劉表、袁術等。雖然後來曹操透過多年的努力,擊敗了呂布、袁紹、袁術、劉表、馬騰等勢力,逐步統一了廣大的北方地區。但是在東南還有孫權、西南還有劉備,這二人都非等閒之輩。本來曹操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讓劉備和孫權在表面上還不敢再囂張,至少劉備孫權在表面上還得承認漢獻帝,這樣曹操的優勢就依然存在。但若曹操一旦稱帝,那麼不僅讓劉備和孫權立即成為沒有韁繩的猛虎,還會引發自己內部大批忠於漢室的朝臣的圍攻,如此以來,曹操的處境就和袁術當年差不多了,被群毆的結果大約都不太好。所以孫權在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笑著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啊!”由此看來,這種幼稚的錯誤,曹操是不會犯的。另外曹操也深知,三國鼎立才是最好的狀態,至少當時是。
在曹操一生的許多言談以及舉措中,都能看出他是一個極其講究實際的領導,而非喜歡搞虛頭巴腦那類東西的領導。比如曹操在人才上,他講究的是“唯才是舉”,不管你是什麼來路,我都能擇優而用。再比如曹操搞的屯田制,都是他幹實事的具體表現。
曹操很清楚,他的地盤那是在刀子上殺出來的,在亂世爭雄,其中的道理非常簡單:虛名是沒有用的,想做老大,你得拿實力說話。而如果有了實力,做不做皇帝都不過是一個程式的事。但是如果沒有實力,就去觸碰皇帝這個身份,那就是要掉腦袋的,袁術可是三國做皇帝的一個典型,也是一個最突出的教訓。
還有就是荀彧。
荀彧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他覺得自己是漢朝的臣子。而且當時曹操也正好藉著保護天子的名義,將天子扣押在自己這裡。使得外界很多人都覺得,曹操是忠於漢朝的,是想要振興漢室的。荀彧也是這麼覺得,他認為,如果投靠了曹操,幫助曹操的話,可以使得,大漢王朝,能夠再延續很多年。大家都知道劉備一心想要重振東漢的輝煌。但是荀彧作為一個忠臣,何嘗不是呢?這也是他畢生的理想。
於是曹操藉著,漢朝的名義,東征西戰。而荀彧也是在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在朝堂上,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來辦事。這讓荀彧看起來非常的不爽,覺得曹操總有心想要謀反的意思。但是曹操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魏國,但是依然還是,對外宣稱忠於大漢王朝,做大漢王朝的附屬國。就等於說是漢朝的皇帝,封他做了一個王。如果說當時的漢朝,實力還比較強盛,那荀彧可以接受,但是當時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只是在曹操的庇護之下才得以苟延殘喘。只要曹操想,隨時他都可以滅掉漢朝,自己稱帝。這讓荀彧非常的不能接受。他來是為了振興漢室的,但是沒想到最後變成了這種結果。這時候曹操的勢力已經非常大,荀彧已經沒有辦法在阻止他。這時他只能做一個選擇,是去投靠,真正想要振興漢室的劉備,還是繼續留在這裡。
但是荀彧也是一個重感情,重情義的人,他是不會背叛曹操而去投奔劉備的。可當曹操的心思暴露出來之後,他又沒有辦法阻攔,這讓他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努力了這麼多年的目標,卻發現別人是在騙他的。但是他還只能留在這裡,幫助那個曾經騙他的人。但是現在他也不會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了了,每次早早想要做那些違反倫理綱常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會站出來第一個反駁曹操。一次兩次沒有關係,但是久而久之,曹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曹操大局已定。
後面也不太需要荀彧的幫助了,而且荀彧一直在跟他唱反調,所以他就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點心過去。但是當荀彧開啟那個盒子的時候,裡面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曹操是希望他老老實實的不要總是跟他唱反調,閉上嘴巴。這樣曹操可以確保他安度晚年,並且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堅持了這麼多年的理想破滅的荀彧,這些身外之物對他來說還有什麼用呢?他不想再放縱曹操這樣下去,但是他自己又沒有力量可以阻止他,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殺。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對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守住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而且他們兩個這麼多年同甘共苦過來,相信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當荀彧自殺之後,曹操也是非常的傷心。我想曹操肯定也是哭過了,畢竟荀彧跟隨他征戰這麼多年,功勞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但是奈何,他兩個的立場不同。所以只能導致兩個人這麼多年的感情在這一刻破碎,並且使得原本好好相處的兩個人,現在反目成仇。而曹操也是記住了荀彧的警告,一直到死都沒有選擇篡位稱帝。
-
3 # 隱者康司馬
曹操怕樹大招風怕各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他,曹操剛創業的時候全國的各路軍閥都打著大漢的旗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的消滅各路軍閥這就是曹操高明之處——不虧人稱奸雄!
-
4 # 大永國學
曹操不當皇帝,原因有二:
第一,時機尚不成熟,不敢稱帝
做任何事都講求時機,像當皇帝這樣的大事,時機就更加重要。
曹操平定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北方實際的統治者,離皇帝只剩下一步,但這最後一步,卻並不容易。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但無論是控制中央的董卓,還是雄踞一方的袁紹,無論心中對東漢皇帝如何藐視,都不敢貿然取而代之,其他諸侯更是如此。
相反,眾人都打著勤王的旗號,進行攻伐。這是因為,東漢皇帝雖然失去了權力,但東漢政權100餘年的影響力尚存,重視節義計程車人,被洗腦多年的民眾,從東漢政治秩序中獲得好處的世家大族,都對東漢秩序充滿留戀。
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此時,他的主要對手孫權、劉備,都以漢臣自居,以光復東漢王朝為旗號。而內部的敵人也伺機而動,不時製造危機,很多世家大族與曹魏貌合神離,就連曹操第一謀士荀彧對曹操窺竊神器也表露不滿。此時稱帝,必然激化矛盾,招致更多反對派,時機尚不成熟。
皇帝大位人人想坐,但不是人人都坐得了,一要實力,二要時機,王莽權傾天下,本可以行伊尹之事,剛一稱帝,反對的浪潮就洶湧而來。袁術不知深淺,妄自尊大,貪戀皇帝名號,結果剛要稱帝,就遭到世人唾棄。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反而韜光養晦,日漸壯大。
第二,以退為進,暫時不願稱帝
曹操不稱帝,一是迫於形勢不敢稱帝,二是深謀遠慮,另有安排。
曹操是非常務實的政治家,不為虛名所累,不畏世俗之譏,不慕虛名而求實利,所以對於當皇帝,曹操看得並不太重,他看重的是統一天下的功業。以漢臣自居,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團結世家大族,光明正大的討伐各地諸侯。
還有一層原因,曹操是想把稱帝的機會留給曹丕,這是曹操留給兒子的一筆重要的政治遺產。因為曹丕一旦稱帝,曹氏的追隨者都可以再進一步,從而成為新政權的既得利益者,有利於鞏固曹氏陣營。
所以,曹操不當皇帝,既有迫於形勢的無奈,也有因勢利導的謀略,當然,還有一些作為詩人的灑脫悟豁達!
-
5 # 國哥愛生活
曹操沒有直接當皇帝,確實因為怕,他怕什麼呢?
(一),他怕象袁術和董卓那樣,袁術得到玉璽後稱帝,各諸侯群起討伐,後來兵敗,在逃亡的路上死去。董卓廢一帝,立一帝,挾持皇帝,獨霸朝堂,欺壓群臣,殘害忠良,引起群怒,人人想殺死他,後來王允用美人計除掉董卓,人們拍手稱快。曹操曾經參加討伐袁術也刺殺董卓過,他是當事人,對於這些事比誰都明白,這皇帝可不好當,鬧不好腦袋沒了,他真害怕。
(二),他怕擁漢的大臣們對他不利,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朝裡還有忠於漢獻帝的大臣,曹操以侍漢為名,收攏擁漢大臣,有些大臣以為曹操是漢相,給他做事就是給漢室做事,其實是為曹操做事,曹操只故意讓人分不清,有些人為朝廷工作多年才弄明白,原來在為曹操辦事。就象荀彧先生一樣,最後才明白,如果朝堂上都象荀彧那樣明白了,就開始恨曹操,他就危險了,因些他就害怕這樣的人。
(三),曹操他怕背上罵名,古人很看重自己的名聲的,特別是死後留名。有些人把名聲看做生命一樣重要,名垂青史,千古留名,都這樣講。古人受封建思想薰陶加上儒家文化影響,認為君主是上天任命的,必須絕對效忠,不可有二心,如有反叛君主的人,被認為大逆不道,是被處死的,曹操也是受這些思想影響,在時機沒成熟時,千萬別輕舉妄動,造成對自己不利局面。
結語,曹操做事認真,負責,小心謹慎,有謀略,是一代英雄人物,他的一切努力,促成了魏國的建立,為後人奠定了基礎,雖然自己沒有稱帝。一個朝代的末期,群雄並起,都有機會稱王稱帝,似乎合情合理,也就不存在好人,壞人,忠臣,奸臣了。
-
6 # 笑盡往事108
在封建社會,王侯將相對皇權是沒有抵抗力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曹操晚年封魏國公,賜九錫,行天子儀仗,文武百官只知曹公,不知獻帝,除了沒有天子之名,實際曹操的權力已在漢獻帝之上。那為什麼曹操不取而代之,君臨天下,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曹操覺得沒必須做皇帝,已行天子之實,當時三足鼎立,全國未統一,一旦稱帝,東吳孫權,益州劉備也會相繼稱帝,那就都平起平坐了,至少目前孫權和劉備名義上屬於漢臣。
二是前面袁術第稱帝,董卓廢帝,都沒落下好下場。
三是人們受影視劇影響較大,歷史上的曹操作為漢臣,本沒有謀反之意,只是仿效霍光做個權臣。
-
7 # 乘風踏浪
漢獻帝雖然沒實權,但畢竟是漢室正統,身邊有許多支持者,他需要時間來熬死這些支持者,需要時間來排除異己,所以他覺得自己稱帝時候還不是時候。而且可以以維護漢室正統去絞殺妄想稱帝的諸侯。
-
8 # 大道於史
曹操其實是一個忠於漢室的忠臣。曹操一直不願意徹底忠於漢室,但是他把他的兒子,培養成了漢室的接班人。曹操不想給他的身上留下一個汙點罷了。
-
9 # 楊朵的花世界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他怕什麼?
曹操不是不想稱帝,為了稱帝他做了許多的鋪墊和準備。但他還是怕了,怕什麼?
一怕自己和袁術一樣急三火四的稱帝,然後死的慘。要知道出身顯貴的袁紹和戰功赫赫的董卓都算得上是生猛的人物,他們都不敢稱帝,曹操又憑什麼稱帝呢?就憑自己可以把漢獻帝當傀儡,要知道很多人支援曹操就是因為他奉漢室為天下正統。漢獻帝皇室威儀無存時,是曹操將其迎入許縣,騰出自己的行轅做皇宮,按照漢王朝的禮儀侍奉皇帝。在董卓“廢立”,袁紹“另立”,袁術“自立”的時候,曹操保全了漢室,你想想能不得盡天下民心,能不讓那些忠於漢室的王公大臣們跟著他。所以,漢室的存在有利於曹操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同時也可以維護自己的統治,他實在沒有理由忙著稱帝。
二怕自己一旦稱帝,孫權、劉備就會以此為理由聯合起來打自己。孫權說過“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雖然曹操一直不肯承認,還信誓旦旦地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但我覺得孫權此話有理。曹操不敢稱帝,是因為心理清楚曹魏勢力雖然強大,但同時與西蜀和東吳正面剛還是很困難的,赤壁之戰就是很好的教訓。如果劉備、孫權同時北伐,曹操就要東西兼顧,再想想劉備、孫權手裡的那些謀臣能將,想要幹掉他們太難了。一個不小心再毀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業就得不償失了,曹操是個會算計的。
其實說曹操怕稱帝也是不準確的,應該說曹操沒有稱帝真的是沒有天時,沒有地利,也沒有人和。
曹操晚年為自己稱帝是做了準備的,先稱魏公,再稱魏王,又加了九錫,使用了天子車駕,這一切都已經非常明朗了。但是有一個人或者說一群人的代表反對,這個人就是荀彧。荀彧可是曹操的親密戰友,卻堅決反對他稱帝,究其原因,荀彧還是認為曹操非正統。所以直到荀彧死,曹操才封自己為魏公,最後自稱孤。就在這個時候,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曹操卻遇到了棘手的事情,因為劉備打他了。劉備手下的黃忠在定軍山斬殺了曹魏大將夏侯淵,佔了漢中。曹操只能親征漢中卻無功而返。同時,關羽圍攻曹仁,水淹七軍,劉備的聲勢一時無兩,搞得曹操都考慮遷都事宜了。這個時候,曹操哪還有心思想著稱帝的事情啊。
直到關羽敗走麥城,被馬忠殺了,曹操見了關羽的頭才鬆了口氣。但,一個月後曹操也因病嗚呼了。人沒了,稱王也好,稱帝也罷,一切都是浮雲了。
曹操說:“念自討董卓,剿黃巾以來,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遂平天下。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又復何望哉?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曹操稱帝與否,也無論後世如何評說——梟雄二字,他擔得起!
電視劇《軍師聯盟》,曹操臨死前有一場自述:“20年來,孤平黃巾、定河北、徵烏桓、收荊州,天下九州得其六,方有今日中原之一統。四海之內英雄,可有誰,能勝孤一籌……這一杯酒,孤不當飲,只因天下未定,戰亂未平,蒼生離亂,田園荒蕪….這酒當祭典韋、祭郭奉孝、祭荀令君、祭龐德、祭夏侯淵、祭孤的子侄曹昂曹安民,也祭關雲長,祭20年來為定亂安民,將熱血灑入地下的將士英靈……”所以,曹操稱帝與否已經不重要了,春秋不盛、難平天下,曹孟德死不瞑目卻也擔得起英雄二字!
-
10 # 雜言彙編
曹操是我國曆史上頗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藉著過人的權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後,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議,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把15歲的小皇帝變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發號施令變得名正言順。依靠天子這張王牌,曹操在政治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從此他挫袁紹、平呂布,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業,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對於曹操的評價歷來眾說紛紜,一部《三國演義》將其描繪成了大奸大惡的代表,而且影響深遠。相比之下,與他同時代的許邵用“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來形容更顯客觀。曹操的一生可謂是戎馬倥傯、刀光劍影,歷經無數次的征戰殺伐,最終達到了權力的頂峰。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世人:此時的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可以輕鬆地廢掉小皇帝並取而代之,可是為什麼在25年的時間裡,也就是從公元196年“挾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終沒有跨越這一步呢?推究起來,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後都不敢貿然稱帝。曹操雖然具有不同於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力、對外征戰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援。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麼區別呢?董卓、呂布可是當時天下公認的殘暴之人,是人人慾得而誅之的物件,曹操的智慧謀略都遠在這二人之上,當然不願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雖然曹操竭力宣稱自己是奉天子詔,但天子權力被架空,卻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孫權、劉備早已唾罵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並不懼怕這種責罵,因為當時天下分裂,群雄並起,相互之間的責罵和攻訐本屬正常,曹操同樣以亂臣逆賊的名義指責他們,他所懼怕的乃是留下歷史的罵名,那可是有口難辯、影響深遠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隨便僭越稱帝。據《魏氏春秋》記載,夏侯敦曾對曹操說:“天下鹹知漢祚已盡,異代方起。自古已來,能除民害為百姓所歸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餘年,功德著於黎庶,為天下所依歸,應天順民,復何疑哉!”王曰:“‘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由此可見,曹操為自己所設的標準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樣的聖人,成為千古傳誦的物件。在歷史的長河中,這種亙古流傳的聖人稱號比一個身背罵名的皇帝的稱號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進一步明示:“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說齊桓公和晉文公作為“春秋五霸”的霸主,稱霸之後還名垂千秋,就是因為他們仍然以周王朝為尊。言外之意,如果兩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機澄清,儘管他勢力非常大,但他決無二心,他並不是想篡漢的“奸雄”,而是一心輔佐幼主的“能臣”。這所有的一切都說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統文化影響,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歷史罵名,而是想做一個流傳千古的聖人。
第二,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生前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雖然當時曹操已經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但他的勢力還是侷限於中國北方,孫權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一,天下並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帶領天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便不復存在,就會陷於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雖說曹操此時兵精將廣,但以亂臣賊子的身份與天下豪傑對抗,卻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勢得而復失,這顯然是對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對稱帝一事非常謹慎。
但是,曹操的許多部下都曾勸說過他稱帝,孫權也曾勸曹操廢漢建魏,但曹操的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上書給曹操,表示願意俯首稱臣尊奉曹操為帝,曹操當即識破了孫權的伎倆,笑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也就是說,一旦自己稱帝,勢必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曹操的識見實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緊緊靠著漢獻帝這棵大樹,誰也奈何不了他,誰也動不了他,否則便是自取滅亡。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內部的反對派和外部的敵對派凡有所行動者,都得不到好下場,就證實了這一點。
第三,曹操堅持實用主義,並不看重虛名。曹操是一個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輕時即打算建功立業有所作為,然而生逢亂世、朝政廢弛,才華得不到發揮,因而走上了軍閥爭戰的道路。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統一天下,安邦定國,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於他實現這個目的,什麼方法都可以用。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這一選擇讓他在軍閥混戰中處於極大的優勢。他的這種實用主義還表現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則是不問出身,唯才是舉,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幫助他奠定了霸王功業。
這種講究實際、不務虛表的作風在是否稱帝的問題上得到了極致的體現。曹操平定北方之後一步步剝奪了漢獻帝的權力,直到完全成為他的傀儡,成為他發號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彧之死為代價受封魏公及九錫,並把全國合併為九州,最大的冀州歸他管轄,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獻帝詔令他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也具備了身為天子才能有的裝束禮儀,此時,陳群、桓階、夏侯敦等人都勸曹操稱帝,然而曹操不為所動,堅持不做皇帝。
其實此時的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他是以丞相的名義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漢獻帝劉協倒有“皇帝”的名號,可又有什麼用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說:“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意望已過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經非常尊貴,已經非常滿足了。成為事實上的皇帝,曹操當然滿足了,已經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種待遇,也就沒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稱帝了,那樣反而會讓劉備、孫權抓住把柄,陷於被動,實在是沒有必要!如果一定要這個皇帝的名號,那就讓自己的兒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曹操的確是為自己的兒子稱帝做好了準備。
總之,曹操在要不要稱帝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聰明,他以丞相的名義做了應該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在實際上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既讓劉備、孫權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後稱帝準備了條件。
-
11 # 布衣阿貓
曹操稱霸三國這麼長時間,並且又有那麼多有才能的人輔佐,為什麼他沒有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呢?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從他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他從一個不知名的漢朝的小官,一步一步招募自己的軍隊,佔領自己的城池,和別的諸侯一起爭霸天下,並且最終,以少勝多統一了北方所有的州郡。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諸侯。而在他稱霸的過程當中,有一個人對他幫助是非常大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人,他的霸業不會這麼成功的實現。這個人就是一直在給曹操出謀劃策的荀彧。在曹操之前,天下最大的諸侯是袁紹。當時他的門下可以說是謀士眾多,人才眾多。但是袁紹的性格優柔寡斷,使得很多人才都不太喜歡他。都覺得他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所以有的人就投奔了,更加惜才的曹操。而荀彧就是這其中的一個。
他之所以投奔曹操,是看中了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覺得曹操是天下這些君主裡最聰明的一個。而且荀彧是忠於大漢王朝的,他覺得自己是漢朝的臣子。而且當時曹操也正好藉著保護天子的名義,將天子扣押在自己這裡。使得外界很多人都覺得,曹操是忠於漢朝的,是想要振興漢室的。荀彧也是這麼覺得,他認為,如果投靠了曹操,幫助曹操的話,可以使得,大漢王朝,能夠再延續很多年。大家都知道劉備一心想要重振東漢的輝煌。但是荀彧作為一個忠臣,何嘗不是呢?這也是他畢生的理想。
於是曹操藉著,漢朝的名義,東征西戰。而荀彧也是在後為他出謀劃策。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在朝堂上,皇帝都要看他的眼色來辦事。這讓荀彧看起來非常的不爽,覺得曹操總有心想要謀反的意思。但是曹操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魏國,但是依然還是,對外宣稱忠於大漢王朝,做大漢王朝的附屬國。就等於說是漢朝的皇帝,封他做了一個王。如果說當時的漢朝,實力還比較強盛,那荀彧可以接受,但是當時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只是在曹操的庇護之下才得以苟延殘喘。只要曹操想,隨時他都可以滅掉漢朝,自己稱帝。這讓荀彧非常的不能接受。他來是為了振興漢室的,但是沒想到最後變成了這種結果。這時候曹操的勢力已經非常大,荀彧已經沒有辦法在阻止他。這時他只能做一個選擇,是去投靠,真正想要振興漢室的劉備,還是繼續留在這裡。
但是荀彧也是一個重感情,重情義的人,他是不會背叛曹操而去投奔劉備的。可當曹操的心思暴露出來之後,他又沒有辦法阻攔,這讓他內心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努力了這麼多年的目標,卻發現別人是在騙他的。但是他還只能留在這裡,幫助那個曾經騙他的人。但是現在他也不會盡心盡力的幫助他了了,每次早早想要做那些違反倫理綱常的,事情的時候,他總會站出來第一個反駁曹操。一次兩次沒有關係,但是久而久之,曹操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這個時候曹操大局已定。
後面也不太需要荀彧的幫助了,而且荀彧一直在跟他唱反調,所以他就派人給荀彧送了一盒點心過去。但是當荀彧開啟那個盒子的時候,裡面什麼也沒有。於是荀彧就明白了曹操的意思。曹操是希望他老老實實的不要總是跟他唱反調,閉上嘴巴。這樣曹操可以確保他安度晚年,並且享盡榮華富貴。但是堅持了這麼多年的理想破滅的荀彧,這些身外之物對他來說還有什麼用呢?他不想再放縱曹操這樣下去,但是他自己又沒有力量可以阻止他,所以他最後選擇了自殺。
他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對曹操,希望曹操可以守住一個作為臣子的本分。而且他們兩個這麼多年同甘共苦過來,相信也是有一定的感情的。當荀彧自殺之後,曹操也是非常的傷心。我想曹操肯定也是哭過了,畢竟荀彧跟隨他征戰這麼多年,功勞可以說是非常的大。但是奈何,他兩個的立場不同。所以只能導致兩個人這麼多年的感情在這一刻破碎,並且使得原本好好相處的兩個人,現在反目成仇。而曹操也是記住了荀彧的警告,一直到死都沒有選擇篡位稱帝。
-
12 # 飛向彩虹海
曹操相比孫權和劉備,他是實力最強的,當時的中原地區基本上都被他佔領。所以,根據他當時的實力,他完全可以稱帝,但是他卻沒有那麼做,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並不是和電視劇裡說的那樣,我認為真正的原因是有五點。
在曹操死後,曹丕當上了魏國的國君,在曹操那麼多兒子當中,曹彰武功最高,但是卻是有勇無謀,所以他不適合做曹操繼承人。曹植雖然才華十分高,但是他卻總是喜歡喝的爛醉,所以他也不適合,既然這個也不合適那個也不合適,到底用誰呢?那麼只有曹丕了,為人低調,韜光隱晦,深藏不露,有時還有點裝傻充愣,很有心機,腦子十分聰明,在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下,曹操最後選擇了曹丕。
在曹丕做上魏王時,多時為一個事而糾結,以至於搞得自己吃睡不穩。在電視劇裡,曹丕糾結的東西被司馬懿看出來了,他知道曹丕是想自己到底要不要稱帝。於是,他就試探曹丕,而曹丕也明白,知道他是在叫自己稱帝。曹丕問司馬懿自己和自己父親比較如何,司馬懿說曹丕不如曹操,曹丕又問說,既然我不如父親,為什麼他都不稱帝,我要稱帝呢,司馬懿回答說,曹操雖然不稱帝,但他早已和皇帝一樣了,他有著皇帝的權利,所以要不要一個皇帝的稱呼對他來說無所謂了。
但是,我認為其實曹操不做皇帝,絕不是這樣簡單的事,也絕對不是僅僅因為不想得個稱號而已,他不想稱皇帝是有五個原因的。
第一:曹操覺得自己確實沒必要稱帝,但是不僅僅因為他要是稱帝后,就有了皇帝的權利。假如曹操稱帝了,那麼,孫權與劉備也都會相繼稱帝。但是,假如曹操不稱帝,孫權與劉備也就不敢,冒著篡漢的罪名去當皇帝,那如果都不稱帝的話,就要在表面上向許都稱臣,那麼,許都真正的老大也就是曹操。反而,假如曹操真正稱帝了,可能更沒有皇帝的權利。
第二:曹操也害怕自己和袁術、董卓等人一樣的下場,他們之前也是著急稱帝,但是最後的下場都一樣,都死了,所以,曹操害怕自己要是稱帝了也和他們一樣。
第三:其實,曹操不像電視劇裡面那樣的狠毒,他不是一個小人,他也知道不能背叛自己的國家。漢朝這時還沒有滅亡,而且他也沒有謀反之心,他最開始的目的也是救漢室,只是漢王朝實在是不行了,而曹操雖然知道漢王朝不行,也不忍心自己做個篡位的千古罪人。
第四:曹操在沒做魏王之前,在公開場合多次向眾人說道自己是不會稱帝的,他手底下的大臣將軍們也都知道曹操不稱帝,所以也就沒人勸他了。
第五:曹操認為自己沒有帝王之像。在古代,人們很迷信,在他們看來,容貌長得不好,是無法有大富大貴之命的。而曹操對自己的長相也是不滿意的,他覺得自己沒有一個很好的容貌,不配當一個皇帝。
-
13 # 小云分享情感
第一 因為漢朝的制度,漢獻帝皇上的名義,還有利用的價值。他可以利用漢謝帝的名義收買擁漢派,他們也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漢獻帝沒有死,他們就還有希望,復興漢室。可以利用漢獻帝的名義去討伐各路諸侯,名正言順,像呂布,袁紹,他就是利用漢獻帝的名義去討伐他們。
第二 曹操沒有稱帝,但他卻享受著皇帝的待遇。被封為魏王出行坐金銀的馬車,由6匹馬牽著,行人不許在街道上行走。戴的帽子是皇帝戴的帽子,有12串珠珠。朝廷官員由他任命,朝廷制度由他制定。所以說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卻享受著皇帝的待遇。
第三 曹操如果稱帝,會導致天下諸侯聯合起來討伐他。當時另外兩大勢力蜀國和吳國,一定會聯絡天下諸侯,討伐曹操,這就給了劉備和孫權給了敵人機會。朝廷那些文官對漢室中心的也會反叛他。天下老百姓也不認可他。
第四 他自己年齡大了。沒有必要稱帝,不如收買人心,吸納人才,培養武將。壯大自己的實力。等把吳國和蜀國以及其他諸侯滅掉或者降服自己之後再稱帝。
-
14 # 歷史小公子
曹操不貪虛名,求的是實在!
這就好比如,明朝朱升獻計給朱元璋要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一個道理!
他們目的重來就只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利益!
而此時,曹操不取漢獻帝而代之,明顯利大於弊!
我們來看,只要有一天,他曹操不取代漢獻帝,那麼其他諸侯就不敢稱帝,稱王,
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
而一旦他稱帝,那麼就如真的是遍地王侯了!
此時再想重政治角度打壓諸侯,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曹操,不稱帝是最明智的舉動!
稱帝容易讓天下群起而攻之!要知道曹操本就是眾矢之的,孫劉每天都在虎視眈眈的盯著他,那兩人又不是尋常之輩,一旦政治上出現差錯,必然要與孫劉開戰。
單線作戰魏國還可以應付,而一旦雙線開戰,勞民傷財不說,勝負也難以預料!
最後還是在本土作戰,倒黴的只會是他曹操!
所以,此時的他並不想雙線開戰。
綜上所述,曹操求的是利,沒有足夠的好處他是不會去稱帝的。
-
15 # 八零後愛做夢
曹操就是想當漢國的徵西將軍,這是他兒時的夢想。
雖然掌握大權。但是曹操怕天下英雄群而攻之,像袁紹、袁術、董卓一樣,又怕落下千古罵名。
所以,曹操想向周文王一樣,為自己的兒子鋪路。讓自己兒子登臨大位!
-
16 # 浩南傳奇
曹操為什麼不當皇帝,因為曹操心裡明白,東漢末年,朝綱不振,有一方諸候稱帝,其它群雄聯盟討之,總得來說,第一是自保,第二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的力量
-
17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曹操不稱帝倒不是說怕,而是對他而言,不稱帝能夠利益最大化。
我們都知道,漢獻帝是曹操迎回來的,但是,曹操迎回漢獻帝的時候,可不是什麼丞相、大將軍,他僅僅是一個佔據兗州,剛跟呂布打完一架的“小地主”。這時候的他要是敢幹掉漢獻帝稱帝,各路諸侯分分鐘可以讓他死無葬身之地。這是其一。其二是,漢室衰微,但是那時候的天下人還是心向朝廷的,曹操想要最大可能的招攬人才,就需要用朝廷為靠山。
所以這時候的他,最好是個大將軍、丞相,用這個身份招攬人才是非常好的。郭嘉、陳群、司馬懿、戲志才……曹操的一大批謀士,其實都是透過他代表皇帝得來的。
而且,他用這個身份打仗也是師出有名,比如在打袁術的時候,曹操就是用朝廷的名義召集諸侯。在討伐袁紹的時候,曹操也是用的朝廷的名義,最終就是,因為曹操那裡有皇帝,命令都是由皇帝發出的,來幫他的名正言順,其他諸侯可以不給曹操幫忙,但是絕對不能礙事兒,這樣曹操就順利的利用皇帝的名字收復了很多地盤。後來的荊州、漢中,都是因為曹操代表皇帝才能兵不血刃的拿下的。張魯說過的一句話,叫“寧為曹公奴,不願為劉備座上客。”這句話可以很鮮明的呈現出曹操的優勢,他代表皇帝,哪怕你劉備是漢室宗親也不行。
而後期,曹操其實是為稱帝做了準備的。
荀彧死後的第二年,曹操就建立了魏國,並稱魏公,之後改稱魏王,還把自己的兒子曹丕封為魏國太子,這已經是很明顯了。
但曹操為什麼最終還是沒有稱帝呢?因為劉備搗亂。
曹軍與劉備的漢中之戰中,劉備軍團把曹操軍團殺的是丟盔卸甲,襄樊一戰關二爺挑了曹操七個軍,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曹操的大將夏侯淵被殺,于禁投降。
曹操哪兒還有功夫稱帝?南征比稱帝重要多了。
再之後,曹操還沒機會稱帝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曹丕當了皇帝,他當皇帝的第二年,劉備就稱帝了。
那位問了,曹丕怎麼沒有遭到內部那些漢朝遺老遺少的反對呢?他用“九品中正制”給解決了。
什麼遺老遺少,利益問題解決了,我就是魏國的開國大佬。
所以,曹操沒稱帝,就是最後南邊出事兒了,不然的話,曹操應該就不是追封為帝了。
-
18 # 福建小莆
曹操相比孫權和劉備,他是實力最強的,當時的中原地區基本上都被他佔領。所以,根據他當時的實力,他完全可以稱帝,但是他卻沒有那麼做,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曹操不做皇帝,絕不是這樣簡單的事,也絕對不是僅僅因為不想得個稱號而已,他不想稱皇帝是有五個原因的。
第一:曹操覺得自己確實沒必要稱帝,但是不僅僅因為他要是稱帝后,就有了皇帝的權利。假如曹操稱帝了,那麼,孫權與劉備也都會相繼稱帝。但是,假如曹操不稱帝,孫權與劉備也就不敢,冒著篡漢的罪名去當皇帝,那如果都不稱帝的話,就要在表面上向許都稱臣,那麼,許都真正的老大也就是曹操。反而,假如曹操真正稱帝了,可能更沒有皇帝的權利。
第二:曹操也害怕自己和袁術、董卓等人一樣的下場,他們之前也是著急稱帝,但是最後的下場都一樣,都死了,所以,曹操害怕自己要是稱帝了也和他們一樣。
第三:其實,曹操不像電視劇裡面那樣的狠毒,他不是一個小人,他也知道不能背叛自己的國家。漢朝這時還沒有滅亡,而且他也沒有謀反之心,他最開始的目的也是救漢室,只是漢王朝實在是不行了,而曹操雖然知道漢王朝不行,也不忍心自己做個篡位的千古罪人。
第四:曹操在沒做魏王之前,在公開場合多次向眾人說道自己是不會稱帝的,他手底下的大臣將軍們也都知道曹操不稱帝,所以也就沒人勸他了。
第五:曹操認為自己沒有帝王之像。在古代,人們很迷信,在他們看來,容貌長得不好,是無法有大富大貴之命的。而曹操對自己的長相也是不滿意的,他覺得自己沒有一個很好的容貌,不配當一個皇帝。
-
19 # vss射手步槍
1、違背自己政治路線
曹操起家的口號是匡扶漢室,政治路線是敬天子以令諸侯,當時曹操手下很多人才確實仍舊忠於漢室,比如荀彧為首的保皇派,如果貿然稱帝,很可能會削弱自己集團內的凝聚力,所以說內部條件並不成熟。
2、軍事壓力
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的軍事壓力,如果貿然稱帝,很可能會促成兩家進一步合作,而同時面臨兩條戰線,雖然曹操集團實力最強,仍然會很危險。
曹操早期確實沒想稱帝,雖然已經大權獨攬,後期確實想稱帝,曾有傳言為此逼死荀彧,但是時機並不成熟,而未能稱帝。
-
20 # 阿輝今天很可愛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曹操究竟有什麼懼怕的原因! 文\阿輝
揭秘曹操不稱帝的真實原因:在曹操取得北方後,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接獻帝都許後,借皇帝之名,自封丞相,行治理國家的權利。平定中原後,接著被封為司空,做了“三公”。有趣的是,之前做三公的人,像王允、楊彪,基本皆死於非命,就好像遇整十年(1900、1920、1940、1960)就任的美國都是被刺殺死的,成了一個被詛咒的位子。到了曹操之後,做三公的人照樣享得天年。書歸正傳,曹操做了丞相、當了三公,又想位列王侯,獻帝只好依他封其為魏王。但終究曹操還是沒當上皇帝,到死也就是個“魏王”,而不是“魏武帝”。
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從長計較。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這件事說明夏侯墩認為曹操還是想當皇帝的,只是時機未到。為何曹操統一北方,在朝中有絕對的權威後,還沒有稱帝的最好條件?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輿論對己不宜,怕孫劉兩家藉機製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回覆列表
一、從整體利益出發。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四月,漢獻帝詔令曹操設定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時像皇帝那樣,左右嚴密警戒,不讓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諸侯有權享受的學宮灃宮。六月,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十月,獻帝詔令曹操像天子那樣頭戴懸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禮帽,乘坐專門的金銀車,套六馬。待遇與稱帝相同,同時,封長子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國太子,顯然曹丕已經確定了是漢獻帝后的當然皇帝,子為皇帝,父當然是死後的太上皇,所以曹操認為沒有必要再去稱帝而引起眾怒。
二、從戰略出發,防止吳蜀聯合。
因為當時孫權曾勸他稱帝。孫權這樣做是為了獲得曹操的信任,從而實現吳、魏之間的和解,自己就可以專心對付蜀漢。襄樊之役中,孫權為了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從背後襲擊關羽,幫了曹操的大忙,但卻得罪了劉備。吳、蜀之間長達十年的聯盟關係就此結束,這時孫權比什麼時候都更需要緩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則會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孫權知道如果曹操稱帝,擁漢派將會強烈反對,曹操因此陷入困境,減輕對吳國的威脅。因此,孫權陽奉陰違,曹操看穿了孫權的意圖,不肯輕易上當,所以說曹操是從戰略出發,防止吳蜀聯合而沒有稱帝的。
三、從政治出發。
從當時形勢看,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綜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都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就是最好的證明。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從名節出發。
因為曹操很早就舉孝廉,如果稱帝就會損壞自己的名節。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
五、從實際出發,這是曹操最重要的一環。
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實寫照。
六、身體之因。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歲,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總之,曹操不當皇帝,是從策略上全面權衡得失後所作出的決定,是一種周密而明智的謀慮。應該說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一個高超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