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代號00柒
-
2 # 覃仕勇說史
太平天國的官制之冗雜古怪,可謂獨邁古今。
但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
泥腿子出身的洪秀全在起事之初聲稱“同頂天父天兄綱常”,要和大家“一統太平江山”,對權謀之類的東西還沒有太多體會,對官爵也無太多定製,除了自己,其他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等骨幹均以軍師之職總理政務。
也許,軍師,是被《水滸傳》《說唐》一類讀物所薰陶的洪秀全們最先想到的大官職了。
太平天國佔領了第一個城市永安,一眾懷惴著從龍志向的大員紛紛要求洪秀全進行加封。
不得已,洪秀全被迫分封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為東、西、南、北王和翼王。
這是太平天國封爵之始。
補一句,在太平天國長達十四年曆史中,洪秀全的地位與皇帝無二,但洪秀全堅決不稱帝。
為何?
洪秀全認為,天上地下全宇宙,配得上稱帝的只有一個人,即上帝耶和華。他自稱耶和華次子,只能稱王。
所以,太平天國內,最大的就是“王炸”——天王萬歲了。
其餘的東王楊秀清稱九千歲,西王蕭朝貴八千歲,南王馮雲山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稱六千歲,翼王石達開稱五千歲。
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王分六等”的來由。
永安立國,只設王爵。
即這一時期的太平天國,只有王這一級爵位,人數也只限於首義六首領。
到了1853年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又在王爵之下增設了侯爵。這時得封侯爵的也不過才11人而已,其中一個是追封的黃益芸,另一個是誤以為已故而追封的朱錫錕。
換句話來說,王、侯兩級,加在一起的,不過17人而已。
搞笑的是,1854年底,由侯爵晉封為燕王的秦日綱、由侯爵晉封為豫王的胡以晄,因為作戰失利,被革去王爵,改封為頂天燕、護天豫。
頂天燕和護天豫是什麼鬼?
洪秀全不管,就這麼定了。
於是,在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前,太平天國的爵位由原來的王、侯兩級,變成了王、燕、豫、侯四級,不過,封爵總人數不變,還是17人,王6、侯9、燕1、豫1。
天京事變發生後,太平天國的爵位體制迅速發生變化。
在這場事變中,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胡以晄等王、燕、豫抱團奔赴陰曹地府報到。
為了牽制唯一的“王爺”石達開,洪秀全不管不顧,封自己的兩個飯袋哥哥洪仁發、洪仁達為安王、福王。
石達開覺察到了其中的危險氣味,避禍離京遠征。
洪秀全為誘騙石達開回頭,將安王、福王降為信天安、勇天福,並封石達開“義王”,但石達開謝拒不接受。
石達開不肯回頭,洪秀全就將石達開降為“翼天義”,但也不好再將兩個哥哥重新提升為王,而讓他們繼續當信天安、勇天福。
這麼一來,太平天國的爵位又由原來王、燕、豫、侯四級變成了六級:義、安、福、燕、豫、侯。
洪秀全之前飽受楊秀清壓制和架空之苦,為避免重蹈權臣專政的覆轍,慨然宣稱“永不封王”。
但1859年5月,族弟洪仁玕從香港歷盡千辛萬苦來投,洪秀全就食言了,先封這位族弟為幹天福,然後提為幹天義,第八天後,粉碎“永不封王”的誓言,晉升之為精忠軍師幹王。
不過,口子還是扎得很緊,沒有濫封,僅封了英、忠、贊、侍、輔、章六王和洪氏親屬諸王。
從1859年到1861年,王爵人數很好地控制在16個人以下,其中有相當部分是襲封的幼王。
到了1862年,將士離心,不少人開始另謀出路。
洪秀全為籠絡人心,只好用“加恩惠下”的手段來提升士氣,在義爵之上、王爵之下,增官設爵,添上了天將、掌率、統管、儘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主將、佐將等等級別,冊籍中見有三百九十三天將、一百七十八朝將、三百零八天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等名號,封賞漸趨浮濫。
1863年春,王爵已有九十多個,而等到1864年天京失陷後,在江西被俘的昭王黃文英供稱,王爵已經封到二千七百餘人。
不過,黃文英也說了,天王昇天前,專門將王爵分為六等,其中第五等沒有王號,統一叫“列王”,這二千七百人中,絕大部分是“列王”。至於第六等王,是是王字頭上加三點,讀作“小王”,如果加上“小王”,人數更多。
不過,目前除了黃文英的說法,還沒有別的資料佐證曾經存在過“小王”這一級的王爵記載記載過任何一個誰得封為“小王”,也許只是黃文英信口那麼一說吧。
-
3 # 啟風說史
太平天國的“王爺”大概有數千個。
眾所周知,太平天國最初除天王洪秀全外,只有5個王,即1851年所謂“永安建制”時所封的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1856年天京事變後,洪秀全一度宣稱“永不封王”,但在將族弟洪仁玕封為“幹王”後,只得也給陳玉成、李秀成等有功大將一一封王。為了平衡內外權力,洪秀全又陸續加封了一批親屬為王,如洪仁發為安王(後改為信王)、洪仁達為福王(後改為勇王)。
注: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的府邸,位於浙江金華
雖然大家都是“王”,但彼此間也不“平等”。昭王黃文英被俘後供稱,“王有五等。若從前的東西南北四王、翼王,現在的幹王執掌朝綱,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執掌兵權,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聽王會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與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對於封王的要求,他說,“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後來就亂了,由廣西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其實只要花錢賄賂洪秀全左右的親信,人人都能獲得王位,所以四五年間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王”(《黃文英自述》,《近代史資料 總92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王以下的義、安、福等六級爵位,及丞相等高階官員更是數不勝數。羅爾綱在其《太平天國史》中說,為了區分,只能給這些封爵的人編號,已知的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等。
-
4 # 歷史微享匯
太平天國封王大規模的有兩次。第一次,永安封王五人,除天王洪秀全外,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五王。“天京事變”後,前後封王達2700多人,出現了2700多個王,導致了“王爺遍地走,丞相多如狗”的局面。
王爵是太平天國的最高爵位。洪秀全認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帝,故金田起義時自稱天王,說受天真命,是由皇上帝所封。1851年12月天平天國在永安釋出封王詔令,楊秀、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分別被封為東西南北翼王。權利上,東王有權節制諸王,諸王地位有序,東、西王一等,南、北王二等,翼王三等。到1854年5月,封秦日綱為燕王,6月封胡以晃為豫王;天京事變後,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1859年,洪仁玕來到天京,又封洪仁剛為幹王,隨後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等等。1861年春,又封了十多個王,後越封越多,到天京失陷前,封王達到了二千七百多人。
由於濫封王爵,論功行賞的原則難以實施,也造成朝政紊亂,比較熟知的還有幼東王洪天佑,幼西王蕭有和,幼南王蕭有福,請王李開芳,求王林鳳祥等。
但太平天國總具體封王多少,史學家還爭論不休,沒有明確的數字。據《太平天國野史》記載有30多王,而《太平天國詩文抄》記載有90餘王,《太平天國戰爭史》記有封王百餘人,而《太平天國史稿》裡的《列王表》考證的是有191位,民間說法則是多達2700多位。
-
5 # 幾葦渡
金田起義,攻佔永安縣城之後,進行了第一次“分蛋糕”,即永安封王。洪秀全是天王萬歲,東王楊秀清九千歲、西王蕭朝貴八千歲、南王馮雲山七千歲、北王韋昌輝六千歲、翼王石達開五千歲。西王之下都接受東王的領導。
兩年後佔領了南京。正式定都,改稱天京。進一步論功行賞。在王之下,封了候。封侯的這些人基本原來都是丞相。
最初封侯的幾位,排名第一的天官正丞相秦日綱,封頂天侯。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封護國候,又改為護天候。
很快綜合各方面因素,組織上決定晉升秦日綱為燕王,不久又晉升胡以晃為豫王。
很遺憾,這兩個人都很快又被處分了,作戰不力!把秦日綱降職為頂天燕、胡以晃降為護天豫,低於王、高於候,燕在豫之上。複雜的等級制度開始了。
天京事變後,翼王準備全面開始主持天國日常工作。天王想這小子也挺危險的,只封石達開為通軍主將,而東王之前的軍師職務,天王說由自己擔任。同時又把沒能力、沒威信的兩個哥哥給提拔了,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來制約石達開。
石達開是有骨氣的,一氣之下,帶著所屬部隊,出走。在這個過程中,洪秀全也曾後悔,畢竟很大的軍事力量被分裂了,宣佈晉封石達開為義王,希望回到天京主持工作。同時免除了安福二王的王爵,改封天安、天福。但石達開還是拒絕了,這個“義”字卻被保留了,後來也成了一個爵位。
上述這個跌宕起伏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太平天國“王”之下的六等爵,即:“義、安、福、燕、豫、候”。具體冊封時,基本都是中間一個“天”字,前面再加一個吉祥字。如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成天義、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合天義。
經歷了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洪秀全宣佈以後永不封王。
但很快1859年打破了這個原則。洪秀全的一個族弟洪仁玕來到天京,得到重用,特別的重用。一個月內不停的升職加薪,直到被封為軍師幹王。
大家也都高興了,天王封了你弟弟,我們也要當個王,老子手裡還有兵呢。陳玉成封英王、李秀成封忠王、楊輔清封輔王、李世賢封侍王 ......
其下幾等爵位,大家也都不斷的晉升。
再之後在王之下,天義之上,又出現了天將、朝將、主將等說不清是爵位還是職位的稱號。
於是各種晉升,各種任命狀、各種榮譽證書、各種空頭支票,各種封王,各種大王封小王......有說一共封了二千多個王。
-
6 # 師明禮
如今很多人對太平天國胡亂封王大加嘲諷,其實那只是太平天國後期行將滅亡之時的事情,在太平天國早期,封王是極為謹慎的,而且謹慎到無可復加的地步。
史實是,太平天國從1851-1864存在的前八年(1851-1859)裡,只封了九個王,後來又取消掉4個,實際上只有五個王。
自1859年-1861年,太平天國封了七個王(一說十個王)。
也就說,太平天國前期的十年裡,只封了十六個王,去掉四個被削除的,實際上只封了十二個王(世襲的不算)。
太平天國最後的三年,開始濫封王位,出現了兩千多個王的現象,但是實際上,這些王又分為幾等,除了數十個是有實權的以外,其餘的王只能說是有名無實,大家頂個名號過過王癮罷了。
因此,可以嘲諷太平天國後期封王氾濫,但是從總體上看,太平天國前中期封王都極為謹慎,非常嚴格,洪秀全甚至在中期的時候要“永不封王”,只是到了後來,太平天國形勢急轉,不得已才大肆封王。
太平天國主要的封王時間表如下:
1.從永安到建都天京(1851-1853):只有五個王。
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
五王裡面,東王西王是一等王,南王北王是二等王,翼王是三等王。
2.天京事變之前(1854-1856):加封兩個王。
燕王秦日綱,1854年左右封王,後降為頂天燕,因罪此王位除。
豫王胡以晄,1854年左右封王,後降為護天豫。
燕王和豫王是四等王。
3.天京事變到洪仁玕來天京之前(1856-1859):只有兩個王。
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很快此二人王位又被削去。(後期洪仁發改封信王,洪仁達改封勇王)
天京事變後,封石達開為義王,石達開不受。
這個時期,洪秀全有向太平天國全體軍民表示“永不封王”之意。
4.洪仁玕來天京之後直到1861年春天,封七王。
幹王洪仁玕,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章。
洪仁玕來到天京之後,不到一個月就被封為幹王八千歲,但是朝中五主將(蒙得恩、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韋志俊)不服,洪仁玕被俘之後供詞說:“畢竟武官眾口沸騰,予見眾將中唯陳玉成忠勇超群,乃保奏王爵,旨準封為英王,詔明內事不決問幹王,外事不決問英王,內外不決問天王。眾心歙然凜遵,俱服節制,於天王萬壽前,封李秀成為忠王,李世賢為侍王。”
5.天京失陷,太平天國滅亡(1861-1864):王位濫封時期。
昭王黃文英被俘供詞稱:“起初是有大功的才封王,到後來就亂了,由廣西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
“東西南北四王、翼王,現在的幹王執掌朝綱,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執掌兵權,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聽王會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與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賊營內的王職,現在約計有千餘,多是有職無權的。”
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供詞稱:“南京有千多王未出。”
6.追封的王(約1862年)
求王林鳳祥,請王李開芳,祝王吉文元
肺王羅大綱,腑王朱錫錕(據幼天王洪天貴福供詞)
嘏王王盧六,勤王林啟容,吳王吳立泰
7.世襲的王以及洪秀全家族親戚,其他王的親戚等。
幼天王洪天貴福,光王洪天光,明王洪天明
幼東王洪天佑(洪秀全之子,過繼給東王),幼西王蕭有和,幼南王蕭有福
幼豫王胡萬勝
幼英王(名不詳,陳玉成之子),幼忠王(名不詳,李秀成之子)
其他的世襲王
因此,對太平天國封王要合理看待,細察起來,太平天國濫封只在最後的三年,前十年是非常慎重的。
-
7 # 古往來今話教育
實際上太平天國的核心只有五個王。東王南王西王北王加上翼王。這是太平天國的權力最高的五個人。後來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之後,發生了權力紛爭。為了爭取個人利益而不斷的進行政治鬥爭。鬥爭的結果是:東西南北王都被殺掉了,翼王石達開出走最後再大渡河被幹掉了。那麼權力核心就剩下天王洪秀全一個。一個人是無法治理國家的。所以她又開始封王。為了防止再次的出現前面的情況,也就是其他的王分他的權利,威脅他的利益。也為了擴大統治的基礎。所以他大肆封王。王多了權力也就小了,用的是漢武帝推恩令的故計。但是效果天差地遠。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而天王洪秀全卻把太平天國引向了滅亡。
-
8 # 小鎮月明
對於太平天國,有這麼一句民謠,“王爺遍地走,小民淚直流”。據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的《李秀成自述》裡的“天國十誤”中第八誤即為“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也”。那麼這個立國不過區區十餘年的太平天國究竟有多少王?據統計洪秀全封過的大大小小王爺高達2700多人,真實駭人聽聞。
早期的太平天國,並沒有多少王。在1851年金田起義之後,洪秀全自封為天王,又封了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一共是六王,號稱“永安六王”,這個六個人掌握著太平天國權力的核心。
1854年,洪秀全又封了燕王秦日綱,豫王胡以晃,當然,這個兩個王屁股都沒有坐熱就被幹掉了。1857年,天京事變爆發後,永安六王只剩天王洪秀全和翼王石達開,為了挾制石達開,洪秀全又封了自己同族兄弟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1959年至1961年又封洪仁玕為幹王,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
至此,太平天國的封王行動一發不可收拾,特別是1861年洪秀全病逝後,幼天王繼位,大權都被洪秀全的同族兄弟掌控,開始瘋狂的封王,兩年的時間封王數量高達2700餘,只要是太平天國的將領和官員,大小都有著“王爺”的稱號,大家都能過一把癮,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
9 # 老東尼說歷史
太平天國的封王一共分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攻佔永安之後,除天王洪秀全外分別分封了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以及翼王石達開,兩年後太平軍佔領南京,又以功勞晉封了秦日綱為燕王、胡一晃為豫王,其中以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封王質量最高,最力最重,完全憑藉戰功來封的,也是最為服眾的。
第二個封王時期是天京事變之後,此時西王蕭朝貴與南王馮雲山戰死,東王楊秀清與北王韋昌輝內亂被誅,洪秀全以翼王石達開總理政務,同時晉封兩個哥哥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來制約石達開,導致翼王負氣出走,這一時期經歷了天京之變,天平天國元氣大傷,但封王並沒有亂,只是封了洪秀全的兩個兄弟為王,雖然無能,但總歸是天天的兄弟,也能說的過去。
第三個封王時期是在幹王洪仁玕來到天京之後,洪仁軒在晉封幹王總理政務之後,同時晉封了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贊王蒙得恩,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章王林紹章,這一時期的封王多為太平天國中後期的頂梁人物,年輕英才。
第四次封王是在太平天國最後三年,這一時期封王最多,也最沒有質量的時期,甚至達到了只要是廣西老鄉,有人擔保就能封王的地步,王的名號五花八門,根據昭王黃文英(他是堵王黃文金的弟弟,黃文金在天京城破後接住幼天王后病死)的供詞:起初有大功者封王,後來就亂了,從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封王,捐錢糧的也封王,前後達2700多個王”,最後覆滅的時候,估計清軍一個總兵都能俘虜太平天國好幾個王。
這一時期封王太多,能找到有名有姓的大體如下:
武王汪有維 穰王黃紹忠 利王朱興隆 兌王許連芳 松王陳德風 慰王朱兆英 比王錢桂仁 稽王吳玉堂 德王唐日榮 戀王賴昌永 周王汪起賢 節王覃瑞麒 夢王董金泉 麟王朱雄邦 甘王白暉懷 獻王王文發 著王許茂才 藩王黃萬興 視王黃享幹 擁王陳贊明 為王侯裕寬 有王黃盛幹 愉王賓福壽 虔王姚克剛 式王蕭三發 濃王李秀輝 開王賴永揚 模王蕭朝興 依王張兆安 祝王盧文從 頌王張善超 播王練順森 念王方營宗 問王孫茂升 勸王萬鎮坤 丹王劉勝邦 重王黃四福 梁王凌郭鈞 感王陳榮 懷王周春 幼懷王周祉福 懷王邱朝貴 陪王譚富 幼陪王譚標 沛王譚星 文王藍朝柱 賢王藍朝元 端王藍朝鼎 獻王黃玉秀 贊王賴阿養 鳳王胡永祥 莊王吉志元 沐王何震川 漢王曾釗揚 周王汪麻子。
總體來說,天平天國從建立到滅亡一共封了2700多個王。
-
10 # 歷史就這樣
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會眾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隨後建號太平天國。到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湘軍挖掘地道,用火藥轟塌城牆,經過激烈巷戰,天京陷落。至此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落下帷幕,共歷時13年。
在這短短的13年內,天平天國內部發生了許多荒唐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王是非常難的,如果不是皇帝的兄弟姐妹,無論你立下多大的功勞,最多就可能封一個公爵,或還可以世襲罔替。想封王,那是在開玩笑,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甚至喊出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的話出來。
但是在太平天國後期,被封的王甚至約2700人,可以說當時國內基本到處都是王,人人都是王,可以說是讓人感覺十分的荒唐。王爵在封建社會可以說是最高階的爵位了,但是卻像大白菜一樣被批發出來。
其實在天平天國從永安起義到南京定都,一共就7個王,分別為東西南北翼燕豫。到了天平天國運動中期,也就是南京定都到1860年,由於攻克江南有功,又封了幾個王,但是多數是按軍功分的,包括英王忠王等。
後來到了太平天國後期就一下子全亂了,據昭王黃文英說:起初有大功者封王,後來就亂了,從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封王,捐錢量的也封王,前後達2700多個王”。據說有的甚至孩子剛生下來就被封王,封到最後連漢字都不夠用了,就在王字上多加三點加以區別。
那封了這麼多王,肯定決大多數都是濫竽充數的,那真正有用的沒幾個。比較厲害的還應當是天平天國前期封的王,質量過關,還有威望,打仗相當可靠,但是大部分卻浪費在了內耗中。
例如東王楊秀清,前期團結隊伍,在太平天國前期發揮來了很大的作用。後來卻喜歡跳大神,玩什麼上帝附身,大肆擴張自己的實力。後來洪秀全一看,你小子把我的一套學過去了,那我還混個屁。
於是讓領兵在外的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等人返回天京誅殺楊秀清。最後天京事變爆發,韋昌輝乘夜率三千兵眾突襲東王府,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幾乎盡遭屠戮。
後來翼王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中真正的革命者,堅守信念的人卻被洪秀全猜忌,不得不為了避禍,逃離天京。
作為太平天國領袖中最擅長領兵打仗的人,在他的領導下太平軍在多次戰鬥中都大敗清軍,甚至在九江湖口一帶,打的湘軍潰不成軍,搞得清軍領袖曾國藩一度心灰意冷要投水自盡。
最後的結果卻是兵敗被俘,據說石達開受刑時,被割幾千刀,他從始至終默然無聲,觀看行刑的人無不動容,都紛紛感嘆,稱石達開為"奇男子"。
雖然太平天國影響了半個中國,但這些太平軍的領袖們終究沒有在他們的“天父”的下面團結到底,實現那個所謂的“太平國度”。
-
11 # 蟬語禪心
1851年12月17日在永安釋出封王詔令,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而東王有權節制諸王,諸王地位有序,東、西王一等,南、北王二等,翼王三等。 1854年5月,封秦日綱為燕王,6月封胡以晃為豫王,前期封王封號較為珍貴。後期開始王封的有點氾濫,可以考證達到191人,文字記載總數可達到2700人。
-
12 # 業餘歷史學家
太平天國晚年打敗左宗棠部的康王
康王汪海洋英勇善戰,他所率領的部隊是太平天國的精銳之一,百戰之師。左宗棠多年與他對陣,很有認識。他在寫給李鴻章的信中稱:“汪逆較侍逆(李世賢)為悍,頗不易制。”廣東布政使李福泰幕僚朱用孚亦稱:“惟汪精悍善鬥,狡猞多謀,能以嚴馭眾,為諸賊所畏懼。”(《摩盾餘談》)
汪海洋的基本隊伍,是隨同他從安徽家鄉殺出來的,很有戰鬥力。1864年,汪海洋在天京陷落前進入江西,配合李世賢等人作戰。他雖與陳炳文長期合作,且有從屬的主次關係,但對這位上級和同鄉時時警惕。
當年陳炳文在鎮守杭州時,潛通上海李鴻章,蓄謀獻城投誠,就因他的發覺,誅殺了陳的降使和聯絡的幾個士紳,阻止了陳的叛變;在江西,他也時時防範陳的舉止,警戒其異樣行為,使陳炳文暫且不敢亮出投降旗號。不幸就因滸灣一場戰鬥慘敗,再難對他加以控制,終讓陳炳文明目張膽舉起了白旗。
汪海洋在江西腹地轉戰了10個月。這年秋天,洪天貴福和洪仁玕等一行在石城楊家牌慘敗。當時汪海洋軍已來到寧都,前來迎接,雖然沒有成功,卻也接受了自楊家牌逃出的階王譚體元、天將胡永祥和佑王李遠繼、揚王李明成、金王鍾萬信等1000餘人,從中得悉敗績。
在李世賢由粵東進入閩西南,攻取漳州等地的同時,汪海洋亦由江西瑞金東進福建汀州(今長汀)。李世賢據守閩西南和沿海諸城;汪海洋軍卻迅速在連城、上杭等地山區鄉村鋪開,與李世賢互為犄角,相互呼應。 他指揮的軍隊也打了不少惡仗。其中規模較大、很有影響的一次,是把左宗棠副手——劉典的大軍打得落花流水。
但汪海洋軍活動在閩西南的貧瘠山區,輜重、糧食都甚奇缺。全軍將士經常是每餐分嘗紅薯,一天只能吃幾塊紅薯。近年,在他曾駐紮的一些地區,還發現了將士們所寫的牆頭詩,內中提及其艱苦生活:
福以然來自己求,各人衣衫各人籌;
現下無有三江地,莫笑窮漢身不週。
苦衷孤寡最淒涼,無衣無食無人籌;
父母未前做過事,萬難之中一人當。
-
13 # 我是越關
1851年開始只有自己是是王,天王洪秀全。同年封王的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此時共計有6個正牌王爺。後來蕭朝貴和馮雲山戰死,很長一段時間只有4個王爺,這時的王爺很值錢。史稱永安六王。後來又封了,燕王秦日綱和豫王胡一晃。
1856年是一個轉折點,天平天國內部爆發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因驕橫跋扈被殺,北王韋昌輝隨後被處死,翼王石達開出走。使得洪秀全意識到要平衡下屬勢力,然後封兩個哥哥安王洪仁達和福王洪仁發。後期幹王洪仁幹,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輔王楊輔清,贊王蒙得恩,請王李開芳,求王林鳳祥。 這一時期封王制度還沒有徹底亂套。雖然不及前期王爺珍貴,但也算是稀有的。畢竟活著的王也只有十幾個。
直到1864年1月的一條政策“起初有大功者封王”後來就亂了,從廣東跟出來的都封王,本家封王,捐錢的也封王,前後達2700多個王”。而且宰相也封了1萬多人。我估計那一時期,如果不是個王爺或者宰相都不好意思出門打招呼。
後期的封王拜相絕對是胡來,這一時期用大家的話說,“王爺遍地走,宰相不如狗”。不過後期封的王爺宰相根本沒有權利,大多是是四等或者是五等王爺,統一稱呼列王,就好像古代的諸侯一樣。
-
14 # 是阿維啊
太平天國的“王”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裡面最不值錢的王了,因為在太平天國短短的歷史當中封的王太多太亂太雜。以至於到現在史學家們都沒有一個定論,有的說封了三十多個,有的說封了九十多個,還有的說封了2700多個。那麼太平天國到底封了多少個王呢?今天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851年9月太平軍佔領起義以後得第一座城市永安後就開始分封諸王,這裡面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以及翼王石達開,其中尤以東王最貴,可以節制其餘四王。
在太平天國定南京以後,除了剛開始分封的第一批王以外,洪秀全又封了自己的兄弟兩人做了安王和福王,這兩個人是洪秀全用來監視其他的王。除了兄弟,洪秀全還封了燕王,豫王,幹王洪仁幹,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
之後從1861年但1864年短短的三年時間,太平天國的王位就開始像大白菜一樣不值錢,越來越多的人被分封成王。據太平天國昭王黃文英的書中介紹,三年時間太平天國封了兩千七百多位王,以至於路上只要是官員基本上都是王爺。不過這些王之間的等級肯定不同,據黃文英自己說“王有五等。若從前的東西南北四王、翼王,現在的幹王執掌朝綱,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執掌兵權,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聽王會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與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洪秀全封王可能一開始是為了用於獎勵那些出生入死的將士們,比如第一批王,可到了太平天國定都以後,濫封王位也成了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天國名將李秀成的《李秀成自述》裡的“天國十誤”中第八誤即為“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也”,可悲可嘆呀。
-
15 # 峰子奇觀
太平天國,不同其他封建王朝,它是由宗教起家,建立的一個集神權君權的“政教合一”政權。因此,太平天國的爵位制度,還是有別於其他封建性質的政權官爵。
在太平天國的爵位體系,王爵已經是最高爵位。洪秀全不稱皇帝,只稱“天王”。
因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教義有言:只有天父可以稱皇上帝,天兄耶穌也只能稱主,自稱天父次子的洪秀全,認為人間之主稱王足矣,因此金田起義時自稱天王。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正式向清王朝宣戰,稱清廷為“清妖”,洪秀全是天父耶和華安排下凡人間的次子,救苦救難,拯救世間。
洪秀全起義後,建國號為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1、永安建制,敕封五王1851年9月太平軍攻克廣西永安,天平天國開始建立官爵制度,實行“永安建制”,又叫“永安封王”
洪秀全敕封五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其餘四王受東王節制,地位排序:東王、西王為一等王,南王和北王為二等王,翼王為三等王。(後來發生一定變化)
加上最大的天王洪秀全,此時太平天國共有六個王。前期洪秀全封王,還是比較謹慎的,創業之初的這幾個王的含金量也最高。
2、隊伍和地盤擴大後1854年,洪秀全封秦日綱為燕王,封胡以晃為豫王,燕王、豫王為四等王,不過後期二人都被革爵,降為頂天燕和頂天豫。
前期的王爵除了被處死的北王韋昌輝被革爵,子孫不得繼承王爵,其餘則是多世襲父輩王爵。
3、“天京事變”後天京事變,諸王內鬥。北王韋昌輝殺了東王楊秀清,還誅殺了翼王石達開滿門,石達開僥倖出逃,天王洪秀全又殺了北王韋昌輝。隨後,翼王石達開受天王之召回京主政,晉封石達開為義王,但石達開沒有接受。
為了平衡內外權力,洪秀全又陸續加封了一批親屬為王,如洪仁發為安王(後改為信王)、洪仁達為福王(後改為勇王)。
洪秀全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是為制衡石達開權力,防止石達開一家獨大。後石達開與天王產生嫌隙,率領部眾出走天京。後又因此事,削去洪仁發、洪仁達王爵。
1856年天京事變後,洪秀全曾一度宣稱“永不封王”。
但是在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來到天京,封為“幹王”。這一封不打緊,其他干將們心裡不平衡了,天王不是說不封王了嗎?
為了令重要將領們安心替自己賣命,洪秀全不得不給陳玉成、李秀成等有功大將一一封王、: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
4、太平天國最後4年(即1861年以後)1861年初,約有十餘王。
然而,在太平天國即將滅亡的最後四年裡,封王者越來越多,且有王加頭上三點以為“小王” 之封。一直到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前,封王多達2700多人。可以這麼說,當時在天京城裡一磚頭砸過去,可以砸到一片王。簡直封王氾濫了....
封這麼多王,導致王爵極度貶值。本來王爵是一種至高榮耀,結果導致大大小小全是王,大王之下統治諸多小王,結果不得不把王爵又劃分成幾等,這就大大增加了手下的統御難度。
1864年,天京被曾國藩率領的清軍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在被俘虜的太平天國後期名將李秀成,在獄中死之前,就對太平天國的失敗進行了一次深刻總結書《李秀成自述》,他明確指出:“(天王洪秀全)誤封王太多,此之大誤。”
洪秀全後期,濫封王爵,破壞了論功行賞的原則,造成太平天國朝政上的紊亂。
太平天國的王爵:五大等級太平天國王爵,自天王以下總體上分為五大等:
東西南北四王、翼王、幹王等執掌朝綱,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執掌兵權,是二等王;康王、堵王、聽王等善戰之將,是三等王;恤王等為四等王;五等王是王爵最低等,一律都叫列王。天平天國的昭王黃文英,被俘後供稱:“起初有大功的人才封王,到後來就亂了,由廣西跟出來的都封王,天王本家親戚也都封王,捐錢糧的也都封王”,所以最後的短短四五年間,竟然封了“二千七百多王”。
王爵以下的義、安、福等六級爵位,以及丞相等高階官員更是數不勝數。在《太平天國史》中記載在數的,已知的有“一千四百六十七天福”、“一千四百六十九天豫”等,為了區分這些人,洪秀全只能將這些封了爵的人編號,進行數字化管理。
若天父耶和華在天有知,在得知洪秀全在人間封了這麼多王之後,又將作何感想?
-
16 # 玄坤文史
太平天國本來是一段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反抗封建統治的歷史,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硬是變成了小孩子過家家,貧下中農突變爆發戶的荒唐歷史,其中一些政策更是在之後的歷史中淪為笑柄。
太平天國最大特色除了洪秀全荒淫無道的種馬皇帝生活,另外一個特色估計就是太平天國封王也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太平天國時期到底封了多少個王呢?除了我們熟悉的天王洪秀全自己,還有東西南北四王(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還有個翼王(石達開),其他時期洪秀全又封了一堆的王,大概有2700個王,可以說當時天京城遍地都是王,但是都是些沒有含金量的王。
當然我們必須要說,太平天國這場農民起義,其實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太平天國從成立到滅亡,內部的鬥爭就沒有停止過,包括洪秀全在內的六個王,其實一直都在為各自利益不斷的博弈,只不過洪秀全勢力始終比較大罷了。其實這兩千多個王,真正隨後死於清朝平叛的沒有幾個,大多數其實還是死在內部鬥爭上。
除了最開始封的六個王以外,其他比較有名的王有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幹王洪仁玕,這幾個從姓氏上也能看出他們洪秀全的兄弟,這幾人均被清軍平叛處死。
-
17 # 沉墨I方之城
太平天國是清末時期最為聲勢浩大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此次運動不但有別於前朝的農民起義,甚至在政權建設上更具有時代特徵,可以說把中國幾千年來的農民運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政治高度。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太平天國運動同樣具備農民起義的種種弱點和短板,這也直接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最終失敗,其中就有太平天國運動的封王制度。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其實是基於宗教運動為基礎的一次政教合一的舊式社會革命,這種革命雖然採用了宗教聚集的形式,同時在政治上也是歷史少見的提出了非常明確的農民土地問題,所以太平天平的發展迅速的壯大。
太平天國運動的前期成功離不開政治上的成功,他們“均田畝”的土地政策吸引了絕大多數的農民參加,但是在運動發展期間,同時也沒有擺脫農民運動的基本弱點——享富貴。
金田起義後,太平天國攻下了永安縣城,洪秀全第一次進行了革命成果的封賞,他採用了最具有封建色彩的形式——封王。
王侯將相,歷來都是中國人心目中地位和富貴的象徵,太平天國運動也採取了這種形式。但是洪秀全在永安封王中還是非常的謹慎的,只對一些重要人物進行了分封,比如楊秀清,韋昌輝,蕭朝貴,石達開,馮雲山等,永安封王不超過十個,其中還有秦日綱、胡以晃兩人後來被剝奪了王爵,降為侯爵。
太平天國運動打下南京,定都天京後,又進行了一次封王,此次的封王就有純粹的封賞意味,畢竟從政治上看,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國家體制,這種分封符合建朝開國的封賞傳統。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的前幾年時間對分封諸王依然保持謹慎態度,最多也就是封了幾個作戰突出,有重大貢獻的王,但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兩個兄弟——封洪仁發為安王,洪仁達為福王。當然還對作戰犧牲的李開芳和秦大綱等進行了追封為王。
由於天京事變,太平天國實力大損,幾個極具實力的王都在內訌中喪生,太平天國出現了權力中空,洪秀全又提拔了一些中生代將領進入了權力中心,比如李世賢、陳玉成、李秀成等人,他們成為了太平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
在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秀全日益昏聵,並且權力逐漸旁落,整個政權發生了嚴重的腐敗墮落現象,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王、候的濫封,其實這種濫封王侯爵位也只是象徵性的,沒有更多的實際意義,既沒有多少權力,更沒有軍隊把持,我個人以為只是洪秀全對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望和最後的瘋狂。
綜上來看,太平天國被後人大肆詬病的濫封現象其實是後期才發生的,在前期來說,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層還是非常謹慎的。至於題主說的具體多少個王,具體數量據說現在都沒有一個確切資料,至少幾千個王是有的。 -
18 # 葦說歷史真相
太平天國,一支早期紀律嚴明、戰鬥力超強,曾使清軍望風披靡的軍隊,卻因為濫封王爵而造成了後期朝政紊亂、自相殘殺,軍隊的紀律及戰鬥力大更是一落千丈,那麼太平天國一共封了多少位王爵?
洪秀全認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帝,能為人間稱王足矣。
金田起義之時,洪秀全自稱天王,永安建制之時,也只封了東、西、南、北、翼五王。王爵是太平天國的最高爵位,永安釋出封王詔令時,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東王有權節制諸王,諸王的尊卑更是前後有序,東、西王為一等王,南、北王為二等王,翼王為三等王。
東王——楊秀清:發動金田起義的組織者之一,太平天國的重要領袖之一,被洪秀全封為“東王”,稱“九千歲”,後又加封為“勸慰師聖神風秀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東王”。
當太平軍攻破清軍的江南大營之後,楊秀清已經是集教權、政權和軍權於一身。此時的楊秀清,堪稱是太平天國實質上的領袖,而他所刻的東王印為“傳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聖旨聖神上帝之風雷勸慰師聖師左輔正軍師頂天扶朝綱東王楊秀清”。1856年9月,楊秀清於天京事變中被殺害,家人僚屬幾無倖免。
西王——蕭朝貴:金田起義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太平天國初期的重要軍事將領,被洪秀全封為西王,位居洪秀全、楊秀清之下,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之上。
永安封王時,蕭朝貴被封為西王、八千歲,即“右弼又正軍師西王”,所刻的西王印為“傳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聖旨聖神上帝之雨電右弼又正軍師頂天扶朝綱西王蕭朝貴”。不光如此,洪秀全還將其妹洪宣嬌嫁與蕭朝貴為妻,然而不幸的是,蕭朝貴後在攻克長沙時戰死,年僅32歲。蕭朝貴留有兩子,長子蕭有和襲其爵為幼西王,次子蕭有福襲爵南王馮雲山,後皆在天京失陷時為清軍所殺。
南王——馮雲山:馮雲山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也是太平天國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歲,即“前導副軍師南王”。
馮雲山和洪秀全是同鄉同學,後來又同做蒙館的塾師。當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時,馮雲山對洪秀全是鼎力支援,為此他曾兩次被捕入獄。金田起義之後,馮雲山被封為前導副軍師,永安州封王時,馮雲山為南王,而太平天國所有的官制、禮制都由馮雲山制定,向清朝發出的弔民伐罪之檄文,皆出自馮雲山之手。後在太平軍路經蓑衣渡時,馮雲山被埋伏於此的清軍炮火擊中身亡,其爵由蕭朝貴次子承襲,即幼南王蕭有福。
北王——韋昌輝:韋昌輝原名韋志正,太平天國前期領導人之一,官封北王,稱六千歲,即“後護又副軍師北王”。
韋昌輝家資富有,少曾讀書,有才華,遇事能見機應變,加入拜上帝會不久就成為了中堅,他與洪秀全、馮雲山結為異姓兄弟,被稱天父的第五子。金田起義之後,韋昌輝任副軍師,領右軍主將,地位僅次於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和南王馮雲山。當南王馮雲山和西王蕭朝貴相繼戰死之後,韋昌輝與翼王石達開,就成為了洪秀全、楊秀清的主要助手。1856年11月,洪秀全下令處死天京事變的罪魁禍首韋昌輝,韋昌輝隨即被五馬分屍。
翼王——石達開: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主要將領之一,永安建制時被封為翼王五千歲,左軍主將,後又封為“殿前吏部又正天僚開朝公忠又副軍師頂天扶朝綱翼王千歲”。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的一位,石達開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石達開的一生轟轟烈烈,其生平事蹟廣為後世所傳頌,他被認為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戰略家、武學家、詩人、書法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總之,該有的他都有了。
應該說,太平天國本來是有大把的機會,成為滿清王朝之終結者,但正是因為濫封王爵,造成了後期的朝政紊亂、自相殘殺,軍隊的紀律及戰鬥力更是一落千丈。
自永安釋出封王詔令之後,洪秀全又封秦日綱為燕王,封胡以晃為豫王。天京事變之後,洪秀全又封洪仁發為安王,封洪仁達為福王,封洪仁玕為幹王,隨後封陳玉成為英王、李秀成為忠王、蒙得恩為贊王、李世賢為侍王、楊輔清為輔王、林紹璋為章王。
自此之後,太平天國的王爵越封越多,至天京失陷時,被封王者已高達二千七百多人,足以組成一支“王牌軍”了。雖然太平天國最終沒能實現改朝換代之初衷,但卻創造了一項任何朝代都望塵莫及的歷史記錄,有沒有人會感嘆生不逢時?
-
19 # 歷史總探長
從金田起義到洪秀全去世,太平天國共封了2700多個王。
這些王大部分都是濫竽充數之徒,只有極少數真正能夠行使王的權力。太平天國封王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早期的太平天國六王,洪秀全自稱天王,其他五名主要成員被分別封為:東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這6個王是太平天國前中期的主要領導者,其中西王和南王在早期的作戰中戰死,沒能參與太平天國中期的管理。
在定都天京之後,東王楊秀清掌握了太平天國的實權,天王洪秀全逐漸被架空。為了奪回自己的權利,洪秀全召集尚在人世的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入京,最終引發了天京事變。
在天京事變前期韋昌輝殺死楊秀清全家,又想要殺害石達開。石達開逃離天京,帶領大軍討伐韋昌輝,洪秀全為了平息眾怒,最終殺死了韋昌輝。天京事變之後,石達開因為遭到洪秀全猜忌,帶領士兵離開洪秀全獨立發展,後來被清軍擊敗後俘虜殺害。
從洪秀全定都天京,到天京事變期間,洪秀全還曾經分過一批“千歲王”。這些王都是太平軍的主要戰將,在北伐和西征時期,太平軍損失慘重,很多千歲王都戰死或失蹤。
天京事變時期,剩餘的“千歲王”也大多遇害。在石達開離開天京之後,洪秀全提拔了一大批的年輕將領,這些將領以陳玉成和李秀成為首領,是太平天國的第三批王。
陳玉成和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中流砥柱,他們的名氣甚至不亞於早期的東西南北王和翼王。陳玉成和李秀成曾經多次挫敗清軍的進攻,為太平天國續命了數年。然而到了太平天國後期,清軍逐漸縮小了對天京的包圍圈,英王陳玉成戰敗被俘虜,忠王李秀成也獨立難支。
隨著太平天國運動逐漸的走向衰落,洪秀全不再像之前那樣控制王爵的數量,但凡是可以利用的將領,洪秀全都會給他們王爵。
在太平天國最後的三年時間裡面,洪秀全氾濫的分封王爵。從開始的時候把一些立功小將破格封為王,到後來將有兵權的將領全都封侯,最後洪秀全乾脆把太平天國的中下層軍官都提拔成了王。太平天國晚期,士兵數量不到20萬,卻有2000多個王。
平均沒一百個人裡面,就有一個王。按照這個比例計算,太平天國的一些王,身邊計程車兵甚至只有幾十個人,還不如一個百夫長的兵力多。
這種王爵的泛濫,充分說明了太平天國的沒落,正是由於洪秀全無力迴天,才會把本身屬於統治階級的王爵,大量的分封給普通軍官。在清軍消滅太平天國的時候,也感慨太平天國的王爵實在太多。
在清軍攻佔天京的時候,俘虜一幫太平軍,就能找到三五個“王”,以至於清軍不得不仔細盤問這些人的真實身份和職務,以免將一些小人物當成了大人物處理。雖然洪秀全時期封了2700多個王,但是真正被人們公認的,也只有天王、東西南北王、翼王、幹王、忠王、英王這幾個人而已。
-
20 # 紅旗漫卷西風85270121
太平天國的執政者到最後違背了初心,脫離了群眾!當初發動農民起義時說的比唱的還要好聽,後來洪秀全自己過著比皇帝還腐化的日子,三宮六院,妃子不計其數,每頓用餐必須有樂隊奏樂,早把百姓忘得九霄雲外去了!
江山還沒坐穩,就大量封王,王爺都效仿洪秀全過著腐化的生活,前方的將士血染沙場,他們在後方貪圖享樂,太平天國不敗沒有天理!
回覆列表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前期的時候,太平天國只封了五個王。但是,到了後期的時候,洪秀全大大小小封了2600多個王,這時候的王基本沒啥含金量,大多數人的權力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