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道一智慧
劉備能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找到自己能立足的地方。劉備是很不簡單的,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曾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想而知,劉備在其它人物的眼裡也是很了不起的,劉備不是一個富二代,或者說,劉備是一個落末的,有貴族頭銜的富二代。他從平民一步一步的發家,靠的就是眼光,不然關張怎麼出來的呢?
劉備能看出來是劉備的位置不同,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看人,用人,做決策。這是長期工作的積累。
-
3 # 訪史
劉備曾對諸葛亮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馬謖此人,喜歡紙上談兵,可以任用,但不可重用,先生要留心啊!”
如果從劉備的字面意思來看,他之所以反對諸葛亮重用馬謖,唯一的原因是他看出來馬謖是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可這真的是唯一原因嗎?古往今來的帝王,有幾個心思單純的,可能劉備的兒子劉禪是一位單純的帝王吧。可他的老子劉備,絕對不是。
馬謖敬重諸葛亮遠勝劉備
馬謖與諸葛亮整日形影不離,談論兵法,這些都看在劉備的眼裡。自己的臣子,不去愛戴自己這位帝王,反而去附庸諸葛亮這位丞相,不由得讓劉備懷疑馬謖的忠心。劉備有容人之量,屬下即使毫無才華,但只要忠心耿耿,劉備做為一位帝王都是願意接納的。可一旦無法確定屬下是否忠心,自然便心有疑慮。“疑人”自然是用不得的。
馬謖喜歡高談闊論,紙上談兵
他的這些習性,諸葛亮肯定也看在眼裡,卻堅持重用馬謖,這說明了馬謖的“紙上談兵”,境界極高。高到人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都看不出來馬謖沒有真才實學。
那麼劉備又樣看出來的呢?一句話,其實劉備根本就沒有看出來。劉備之所以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完全是從馬謖此人的忠心上考慮。一位重臣不重主的臣子,明顯的政治智商薄弱。一位文臣,政治才能低下,軍事才能也很難高到哪裡去。
-
4 # 無功用行
現代公司用人方面有這樣的觀點,說有七類人不能重用。
一、私慾過重的人。
二、嫉妒心過強的人。
三、喜歡投機的人。
四、從不犯錯誤的人。
五、常犯錯誤的人。
六、紙上談兵的人。
七、愛打小報告的人。
馬謖屬於第六種:讀書非常多,理論知識很豐富,想法特別多,但不切實際,喜歡誇誇其談的人。
這類人做參謀是一等一的人才,但不能決斷事情,遇到錯綜複雜的情況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思想太多,不知如何選擇。二、想的太簡單,不能綜合考慮方方面面的情況。
馬謖失守街亭,犯的錯誤就是想得太簡單,他依據兵書上的名言,居高臨下、取地防守、勢如破竹的理念,選擇了防守高山,但沒考慮到飲用水源這麼簡單尋常至極的問題,又不聽其他將領的忠告,導致街亭要地失守。
歷史上紙上談兵的人不是隻有馬謖一人,戰國時期的趙括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位。紙上談兵的典故就來源於趙括。劉備不會不知道這個典故。劉備與諸葛亮的最重要的區別,一個是主公,一個是丞相。劉備作為主公,知人用人是最重要的技能,若是沒有這個技能伴身,別人不會認劉備為主公的。諸葛亮作為丞相,能否做事才是他的主要職責。所以劉備知道馬謖不能用,而諸葛亮因為所處位置不同,看人的角度也不同,所以沒想到這點。
-
5 # 歷史皆不見
劉備是蜀漢的開國皇帝,手底下人非常多,但有識之士卻是非常少,所以劉備對有能力的人都著重考察過,劉備一生經歷過的大大小小的戰役數都數不清,他同曹操一樣,具備先見之明。
劉備敗走白帝城,重病託孤之時,曾對諸葛亮說:“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當深查之”。劉備在關羽張飛死亡之後肯定對蜀漢上上下下都考察過一遍,以劉備閱人的目光,哪些人有些什麼毛病,哪些人可不可以重用,都是一目瞭然的。劉備,得臥龍,鳳雛不是沒有原因的,像張飛,關羽,趙雲這等猛將,劉備都是認真研究過才和他們做兄弟的。
劉備認為馬謖常常誇誇而談,沒有多少實踐經驗,有點紙上談書,還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一樣,在帝王眼裡已經是不容了,只是礙於諸葛亮的那一層關係,沒法說太多話。
具體的事宜我們今天以無從得知,只能從《三國志》當中得到一些淺薄的資訊,但是以劉備的識人之才,必定是經過多方面考察過馬謖,才會對諸葛亮說下那番話的。
-
6 # 曾憲全110401818
提到三國的劉備,羅慣中先生的描寫那真是劃費了不少筆墨,人物表情寫的最多了。他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愛哭。在品三國人物中,他不但愛哭,還會以仁義籠絡人,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劉備就獨得人心。
他從—個編草蓆的普通人—步步走上獨霸—方,雖與諸葛亮的扶持有關,但識人這一點還是獨具慧眼的。第—次能看出賣棗的關羽與殺豬匠張飛人品不凡,隨與之結拜,名傳千古。後隨著討董卓,戰呂布,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呂布很有好感,但—次次受呂布傷害,只到最後—句話使曹操殺掉呂布。受到第—次血的教訓。
在反董時與公孫贊相遇,結識趙雲,並與趙雲—見如故,依依不捨。在徐州時,還特向公孫贊借兵,點名要借趙雲。後公孫贊兵敗,趙雲千里尋劉備,可見劉備對用人有—套吧。
劉備不但愛哭,識人,還會演戲,在他與曹操的交往中,他就裝了個龜孫子,曹操的青梅煮酒,劉備雖嚇出一身冷汗,但他的戲演的好,消除了曹操的懷疑,這說明劉備早就知道曹操有殺人之心。早有準備。
在荊州,劉表手下也早有殺劉備的心,但他摸住劉表的命脈,幾謫眼淚就徵復了劉表,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又一次看準了人性,把握了人性弱點。
三顧茅蘆達到高潮,誠信請出諸葛亮,一舉打下鼎足天下,鞏固根基,眼光能不好嗎。
馬謖,小人物,紙上談兵,在劉備眼中,不值—提,只是多個人而己,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是他的越歷告訴他此人不可重用,以他的眼光,看人當然錯不了。
-
7 # 天宇的文史情懷
我認為並不是劉備有先見之明,不是劉備對馬謖有偏見,劉備看不上馬謖的原因是馬謖的哥哥馬良。
馬謖的哥哥馬良當時也很有名氣,主要在荊州輔佐關羽,而且馬良的名聲很好,但是光名聲好沒有用啊,劉備看的是最後結果。
關羽發兵攻打襄樊時,當時關羽部面臨吳魏兩線夾擊的戰況,可是馬良對如何防範東吳來襲拿不出太好的辦法,當時關羽部像前拿不下襄樊,向後又打不退東吳,最後關羽兵敗身死丟了荊州,馬良可以說負有很大的責任。
在劉備瞭解了關羽敗亡的經過後,肯定對馬良大失所望,而現在馬良之弟馬謖也很受諸葛亮器重,諸葛亮看重的人劉備肯定也會觀注些,再瞭解了馬謖也是愛誇誇其談的人後,劉備聯想到馬良肯定也覺得馬謖也是徒有虛名的人,所以在臨終時特意叮囑了諸葛亮不可重用馬謖,可諸葛亮當時不以為然,事後馬謖丟街亭後證明劉備是對的。
劉備作為蜀國英主肯定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看人看的很準,不得不令人佩服。
-
8 # 優己
事實是劉備壓根就不會說這麼一句話!不過是後來寫書的給他加上去的!為啥會這麼說呢?其實整個蜀漢權臣中分為兩個型別,一個是軍事型一個是政治型!這一點很多人都有犯這個問題,比如,馬謖是一個,可是馬謖之後還有楊儀,蔣宛,費禕等人。這些人其實本事都差不多!軍事能力不行,但是,這些人都有優點,善於從政!這是劉備軍需要的!劉備軍中派系紛爭複雜,一個單純的軍事將領如果不懂得政治,那麼很難去統調部隊!也就是說,蜀漢軍是政委當軍長,軍長當前鋒的特殊軍制度!因為像諸葛亮這種軍政都可以的人不多!所以,劉備是不可能說這麼一句話的,如果有,那肯定不會特別點名馬謖,而是會把這整個群體全部都記名一遍!
其次,街亭之戰,馬謖的佈防其實也不能算錯!街亭與天水之間只有一條峽道,僅能容幾千人廝殺,把魏軍放進來,然後蜀漢佔據地形優勢反衝鋒廝殺,雖然有點弄險,卻也是一條奇策,只要成功了,便可以殲滅幾千魏軍,而後取得勝利!
馬謖之所以失敗其實還是因為缺武將!當時,他自己不是武將,手下武將又不聽他的,使得蜀軍沒法在魏軍進谷後切斷後軍聯絡!這是街亭大敗的主因!假如他手下有趙雲這種能衝能殺的人,那麼街亭必然是一場大勝!
-
9 # 峰子奇觀
並非劉備有什麼先見之明,而是劉備想所說的“不可大用”,實則有另外一層意思:馬謖不可掌兵。
(只是劉備礙於諸葛亮非常喜歡馬謖這一層原因,沒去挑破了明說罷了!)
說馬謖紙上談兵?還搬出戰國趙括的例子相比,簡直可笑至極!馬謖和趙括不一樣,只是後人總慣以“成功論”論人罷了,失敗了就是一無是處,成功了就是千好萬好!雙重標準看人,這不搞笑嗎?
劉備說“不可大用”,與“不可用”是兩碼事,要看用在什麼地方。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關鍵,馬謖並非一無是處!相反,馬謖長期在諸葛亮身邊,從處理政務各方面的才能來看,可謂是把好刷子!
諸葛亮不是傻子,馬謖在自己身邊,朝夕相處、處理蜀國大大小小政務,這人有沒有能力,聰明的諸葛亮豈能看不出來?只是諸葛亮沒有料到,馬謖處理政務是把好手,帶兵打仗就不行了。
正史記載,諸葛亮長於政事而短於軍事。什麼意思?就是諸葛亮的長處是處理國家政事,帶兵打仗,非其所長。
那麼閱人無數的劉備,自然看出來了這一點,所以劉備深知諸葛亮的喜好和長短,所以劉備死前一直擔心一件事:諸葛亮是個理想主義執著者,他用人必會用自己喜歡的,即喜歡用和自己一樣的人。
這就有了劉備臨時前,白帝城託孤時說的那句:“吾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事實證明,諸葛亮用自己非常喜歡的馬謖,去守街亭而致失守,大業功敗垂成。而諸葛亮本人呢,一生六出祁山,執拗北伐,未克中原,鬱鬱而終,最終病死五丈原!
三國正史上,司馬懿曾對諸葛亮,最著名的評價有兩個:
第一句,司馬懿說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第二句,司馬懿說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意思是說,諸葛亮志向很大,卻看不懂時機,多謀卻優柔寡斷,喜歡帶兵卻又不懂得變通!實際上,我認為第二句話,才是司馬懿對諸葛亮的全面評價。
那麼可想而知:作為最得諸葛亮之心的馬謖,是無才嗎?是紙上談兵嗎?都不是!只是才能用在了錯誤的地方,諸葛亮是,馬謖也是!
為失敗者說句公道話,各位怎麼看?
-
10 # 無奈且向上
劉備白帝城託孤,一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廣為傳誦成就了劉備識人之名。分析這句話,應從整個劉備集團的人才現狀及劉備的用人原則來認識。
一本《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為智慧的化身,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其實,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長於政事,而不擅軍事。而整個劉備集團中真正的軍事謀略應該首推法正。漢中就是劉備在法正的輔佐下取得了勝利。
諸葛亮與馬良親如兄弟,愛屋及烏,所以也偏愛馬謖,常常形影不離,討論軍國大事。在劉備眼裡馬謖並非一無是處,應該是和諸葛亮一樣長於政務而不擅軍事之人。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在劉備死後必然要啟用一部分人予以重任,而在劉備看來,諸葛亮必定會重用馬謖。這也違背了劉備先軍事的原則,所以才會有那句,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話。
人非聖賢都有自己的偏好,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偏於政事,當然也喜歡同類的人物,馬謖自當是首選。劉備就是看到了諸葛亮這一點,礙於諸葛亮的臉面又不好講明,才借用言過其實這句話,提醒諸葛亮。只可惜不知諸葛亮是裝糊塗,還是不以為然,仍然在守街亭這麼重要的當口,啟用了馬謖,也為他的一世英名留下了汙點。
而劉備作為開國之君主,識人當然有過人之處。對馬謖的認識比較客觀,至少不象諸葛亮那樣先入為主。這也是諸葛亮所不能及的地方。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先說諸葛亮為什麼那麼喜歡馬謖?
原因有幾點。第一,馬謖懂得的東西,能夠很好地彌補諸葛亮的不足。分析諸葛亮一生的作為,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但是其前敵指揮,帶兵打仗的能力並不是很突出。而馬謖熟知兵法,又常常和諸葛亮徹夜交談。在這些交談中,諸葛亮對馬謖所談的那些兵法,對其淵博的知識是非常佩服的。可以說,諸葛亮認為,馬謖之長,正是自己所短。所以諸葛亮很欣賞。
(諸葛亮)
第二,馬謖經常恭維諸葛亮,讓諸葛亮很喜歡。馬謖是怎麼恭維諸葛亮的,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馬謖臨死給諸葛亮寫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從這話中可以看出,馬謖是把諸葛亮當父親一樣來看待和尊敬的。
當然了,馬謖恭維諸葛亮,也不是是他就有什麼私心雜念。我覺得他是真心認可諸葛亮。同時,諸葛亮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經常恭維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諸葛亮需要在軍隊系統建立自己的權威。劉備雖然託孤給諸葛亮,不過,諸葛亮之前更多的是處理行政事務,在軍隊中的威信不夠。所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大家都推薦魏延、吳壹等人擔任先鋒,諸葛亮卻偏偏派馬謖擔任先鋒。這也就是諸葛亮想在軍隊系統建立威信的表現。
再說劉備為什麼不喜歡馬謖。
(劉備)
第一,馬謖的哥哥馬良已經是劉備的侍中,這是一個很大的官,劉備不可能把馬謖也調到中央任大官,那樣的話,必然形成幫派勢力。
第二,劉備給馬謖安排的官職: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應該馬謖是不太喜歡的。馬謖大約喜歡在前線打仗立功,因此,工作肯定幹得不好。當他向劉備彙報工作的時候,他多半彙報的,又並不是一個縣令、太守該乾的那些事,而是行軍打仗。所以劉備才覺得他“言過其實”,或者說不務正業。
第三,劉備是一個有大眼光的人,他喜歡的,應該是諸葛亮這樣談天下大勢的戰略家,而對馬謖講的那些具體的戰術安排不感興趣。
第四,馬謖毫無臨戰經驗,他說的這些,有點類似於趙括的紙上談兵,用在戰場上,肯定是不對付的。
所以,劉備寧願相信從刀口上走過來的魏延,把他放在漢中太守這樣一個最重要的邊關崗位上,也不會相信馬謖。
(馬謖帶兵)
劉備在託孤諸葛亮的時候,之所以特別提到馬謖,應該是看到馬謖和諸葛亮過從甚密,而諸葛亮不喜歡魏延,心中擔心,所以才交代這樣的事。
而事實上,劉備的擔心是沒有錯的,因為馬謖丟掉街亭,讓諸葛亮喪失了一次最好的北伐機會。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劉備不是把馬謖派去當縣令、太守,而是提前把他放到戰場上磨練,增加他的實戰經驗,可能最後馬謖真的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也未可知啊……
-
12 # 隨意絲絲
劉備當然不是憑空亂說的。首次,劉備作為蜀國的帝王,他善於識人。像關羽,張飛,趙雲,都是在沒有成名之前就跟隨他了的。
其次,三國志記截:馬謖以荊州從事隨先主人蜀。馬謖在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很有可能給劉備出謀劃策過,計策可能都不適用,給劉備留下言過其實的印象。
馬謖的哥哥馬良,是劉備重要的謀士之一。所謂長兄如父,哥哥對弟弟當然瞭解的很,又有可能馬良向劉備提過。
而諸葛亮之所以重用馬謖:1,伐吳失敗後,蜀國人才缺乏,馬謖又有名氣。
2,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也就是說理論知識牛,說的諸葛亮都服氣。因此,諸葛亮才重用馬謖,誰知出師不利,理論派碰到名將張郃,不失街亭才怪
-
13 # 作品啊
馬謖,最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他頗有才氣,諸葛亮也對他深為器重。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你要對他多多考察”。劉備何以說出這樣的話。
首先,劉備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他需要的是絕對忠誠於他的人,他發現馬謖與諸葛亮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不知道是因為老鄉還是諸葛亮本身愛惜人才,所以他覺得馬謖有一定程度的威脅。
其次,就是他自己的原因,他更多的是紙上談兵,因為諸葛亮也是書生,不想劉備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所以,劉備看的更清楚一些。
建興六年,諸葛亮北伐,馬謖違背作戰命令,導致街亭失守,然後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了。也證明了劉備那話的正確性。
-
14 # 孟珍
謝謝邀請。整個一本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塑造及於神化,使其形象就是智慧的化身。但在對馬謖的認識上卻出現了天大的誤差。倒是劉備有先見之明,在臨終託孤時囑咐諸葛亮,馬謖不可重用。那麼,對於馬謖,劉備是怎麼看出來的?他比諸葛亮高明嗎?在這件事兒上,諸葛亮的智慧又到哪兒去了?對諸葛亮的形象而言,這是一個敗筆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諸葛亮再怎麼智慧,再怎麼神化,他總還是個人。同樣有他的人格缺陷,甚至他的高明之處,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缺陷。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就是處理事兒,是對事物的把握。而對人的認知,是以閱歷和經驗為前提的,諸葛亮沒有真正經過事兒,所以在對人的認知上,只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上。沒有實質性的認知。劉備則不同。這個事業是他的,是他一手從小到大建立起來的,每一個細節都有深切的體會和認知。尤其是在用人方面。劉備有獨到的認識和心得。他的文臣武將在整個三國中都是最出萃拔類的。他的識人之術是整個三國中無人能比的。只因為他是一個小人物,沒有半點可依靠的地方,識人和用人是他唯一的依靠,他就是靠聚人之術才爭下了一片天地。一份事業。他知道他用的每個人都是與他的事業息息相關的。而且這一點在他的心中是刻骨銘心的。而這一環節在諸葛亮來說是最最缺少的。這比如說在一個家庭中,劉備是家長,諸葛亮只是個上大學出來的孩子。雖然這孩子知識很多,學富五車,也有過實踐的經驗。但畢竟沒有擔過沉重。對人的把握還只浮於表面。還看不到人的本質。對人的任用難免會有差錯。尤其是諸葛亮對馬謖的喜愛,劉備是看在心裡的。但他對馬謖的印象卻是不怎麼看好。看出來這個人太過善於表現,卻沒有經過實際的磨練。人浮於事,不堪大用。所以才一再囑咐諸葛亮。無奈他仍然沒放在心上。以至釀成大錯。只到有了血的教訓才能夠真正認識到這些,才成熟起來。
-
15 # 明明的意思
個人感覺馬謖不可重用,主要是當年小年輕馬謖隨劉備入川時留下的壞印象。那時的馬謖剛剛二十出頭,正是心高氣傲眼高手低的時候,在劉備面前經常發表一些不適當的言論意圖獲得青睞,反而讓劉備覺得此人很輕浮,不了重用。
但是劉備這話並沒有否定馬謖的才能,只說他言過其實,但這種輕浮的性格隨著時間環境的磨鍊是可以改變的。馬謖在地方工作和南征期間和諸葛接觸很多,關係也很好。但諸葛這人用人求全責備,馬謖如果依然很浮躁的話,諸葛對他不會有好印象,更不會重用他。
諸葛奪取李嚴的兵權之後北伐,但他長期負責地方行政,袖袋裡的人才多是政務方面的能手,缺乏軍事上面的幹才。也只有馬謖在這方面還不錯,諸葛不用馬謖用誰?所以諸葛用人除了馬謖之外,就只有王平姜維這樣投降過來,在蜀地毫無根基背景的人了。
在我看來,諸葛北伐失敗,主要是戰略方面的失敗。反而一伐時的大膽用人是唯一的亮點,只是北伐的失敗造成亮點變成了汙點。其實仔細分析就知道,街亭失敗的因素被嚴重誇大了。當時張郃千里突進,人困馬乏,根本不敢深入。反而是上邽的郭淮成了鐵扇公主肚子裡的孫悟空,在隴右腹地大鬧天空。諸葛在這種情況之下被迫撤軍,只能將責任交給馬謖來揹負。而後世人等出於為諸葛開脫的需要,也大力誇大街亭的重要性和馬謖的問題。
-
16 # 興海亭
像馬謖這樣在諸葛亮帳下的人,劉備肯定有所接觸,而劉備看人的水平應該在諸葛亮之上,不然也不會發生桃園三結義和三顧茅廬的事。看人的方法,不外乎聽其言觀其行,劉備發現馬謖“言過其實”,所以判斷此人不可重用。
-
17 # 傑夫視點
第一,劉備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幾乎每次都失敗,吃虧吃多了,看人也就看得比較準了,所以豐富的閱歷往往比紙上談兵要強太多!
第二,馬謖馬良很早就跟著劉備,雖然馬謖年齡較小,但是劉備對他的瞭解可能比一般人都深,所以可能比諸葛亮更早知道馬謖的真才實學。
第三,馬謖一直都是一個參謀的角色,出出計謀尚可,實際帶病打仗沒有啥經驗。劉備說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而不是說不用。這話其實也沒錯,誰會重要一個沒經驗的小年輕啊……
第四,馬謖一直和諸葛亮走得很近,從陰謀論來考慮,為了抑制或者分化荊州黨一派,劉備臨終時說這些話,也有點殺人誅心的意思,至於別人聽不聽是另一回事了!
個人覺得,諸葛亮或許不是不知道馬謖的真實才幹,但是蜀漢人才匱缺也是不爭的事實,別看名將眾多,到了諸葛亮伐魏那幾次,來來去去就這麼幾個人,就多了姜維而已,夏侯霸都還是姜維收的……所以諸葛亮這也是沒辦法,馬謖就算再紙上談兵,他總能談吧,而且馬謖謀士出身,理論上不應該像普通武將那樣冒進急躁,所以派馬謖去街亭從那個時候來看,似乎也不是什麼問題!
要是馬謖和王平的位置能調換一下,王平當主將,馬謖當副將或者參謀,可能結局就大不一樣了。只是任人唯親這種事,古代到今天都是一樣的,出了錯自己背鍋吧!
-
18 # 野草的沉思
古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三國曆史中,劉備和諸葛亮對馬謖的認識和使用,充分證明了這句話的真理性。
劉備智遠不如諸葛亮,凡事都依仗諸葛亮,獨獨在對馬謖的認識上,比諸葛亮清楚明白。為什麼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劉備是個實幹家,不太看重理論。凡事務實,絕少幻想,看人看事比較客觀。
諸葛亮也是個實幹家,但同時看重理論,。他之所以器重馬謖,一方面是因為馬謖是他好友馬良的弟(或侄),另一方面是馬謖熟知兵法,而且在南征孟獲時,曾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建議,為諸葛亮所採納,大獲成功。所以後來才發生了街亭守衛戰中,用馬謖,失街亭之事。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發便是,看人,不僅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如此,才會看得準確一些。
-
19 # 飛天琴羅
不邀自來:
如果看官對於《三國演義》過渡沉迷,就不適合看本回答了。
劉備,且不論他是否真的為皇叔,一個在織草鞋的村夫,在亂世之間,一步一步走到蜀國君主的地位。敢問整個東漢末年時期有哪位諸侯可以匹敵?
哪怕強如曹操,孫權這樣的梟雄。都是有自己的家底,或者父蔭。而劉備能成為一方霸主,完全是靠個人魄力,以及眼光。
有一句話“20歲看三國覺得曹操最厲害,40歲看三國覺得司馬懿最厲害,60歲看三國覺得劉備最厲害。”
20歲的年輕人,年少輕狂喜歡曹操那種,直面千軍萬馬的豪情;40歲成熟穩重,看重是司馬懿那種忍耐力,最終天下盡歸司馬家;而60歲,看透世事百態,才發現人正如劉備那樣,白手起家,沒家底,憑藉一雙手,一個名聲成為一代君主。這才是天下最了不起、
劉備的一生之中,可以說從來沒有看錯過人,也沒用錯過人。三顧茅廬請得諸葛孔明出山,劉備身後,孔明以鞠躬盡瘁來報答蜀國。用龐統,法正進川取益,用魏延得漢中太平。包括留下的費譯,郭悠之,等臣子都是後蜀骨幹。
足可證明,劉備與《演義》中那個愛哭鬼,絕非全然。入蜀,是否有帶馬謖,我找不到史料,望大神補充。
馬謖是紙上談兵的例子。劉備考察人和諸葛亮不同,劉備是縱橫捭闔的英雄,戰場上真刀真槍不只見過多少遍,他不崇尚死讀書本;而諸葛亮是個書生,儘管很有政治遠見,但是軍事才華,並不見佳。陳壽說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兩人因此互補,但是馬謖是空談,諸葛亮卻對之肅然起敬。
換句話而言,玄德的天下是實戰打下來的,而諸葛亮在追隨劉備以來,一直都沒參與大戰役,劉備是把諸葛亮當內政官使,而作為書生的馬謖,無疑是更符合諸葛亮的口味。而劉備不一樣,劉備用人,基本都是實戰派,龐統,法正都是隨玄德一直征戰的謀士。所以玄德自然能分清楚,誰是大才,誰是小聰明。
-
20 # 頭上朗月
謝邀;其一,帝王之資;關羽和張飛分別混跡於市井之間時,玄德是怎麼看出二人是可造之才呢?還有趙雲,劉備可是對他一見如故,事實證明,子龍日後成為其麾下的"五虎大將"之一;這就是識人的氣度;當然另兩國的君主曹操和孫權也是如此;而其它諸侯像袁紹,呂布,劉表與以上三雄對照,孰高孰低一目瞭然;其二,多年的政治變幻風雲爭鬥,也使劉玄德具有超乎常規的用人能力,此與諸葛亮的智慧和謀劃相比是屬於另外範疇的東西,體現的是駕馭整個集團的功夫;馬良是劉氏的幹國能臣,其弟馬謖亦為重點培養的"物件";但劉備逐漸發覺了馬謖的種種缺陷,有的還是致命的;平時礙於情面未下斷語,在託孤的最後時刻才訴之於孔明;而諸葛亮一生謹慎,卻忘卻了劉的囑託,致使用人失察因而 導致街亭之敗,悔之晚矣。
回覆列表
劉備在三國中,知人善任,識人之能就連諸葛亮都佩服,說實話,諸葛亮不服不行,不服就會栽跟頭。“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就說明了一切。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時提醒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
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那麼,劉備又是從那些地方看出馬謖不堪大用呢?
我覺得劉備是從平時積累的經驗看出來的,這可以從他重用魏延這一點看出來。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都沒有交代劉備從哪些事情看出來的,讓人感覺就是憑直覺。但深究其中原因,還是有根據的。馬謖和魏延相比較,魏延更多的是實戰經驗,而馬謖更多的是誇誇其談,有紙上談兵――趙括的影子。反觀魏延,劉備看到他做出了很多成績。但不會巴結丞相諸葛亮,被丞相諸葛亮打壓。劉備慧眼識人,指定魏延為漢中太守。劉備和諸葛亮的識人之能,透過兩人的比較,高下立判。總之,劉備看馬謖,就像諸葛亮看魏延一樣,都是透過經驗和第六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