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寵巴巴

    如何教育家裡的“熊孩子”

      俗語說“自家孩子自家養”。家長們不妨轉變一下思路,如果是別的孩子來你家不守規矩,你會怎麼辦?如果沒有規矩,沒有看管,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不是更可怕嗎?

      允許“熊”但要有度

      “熊”是孩子的一種天性,作為大人應允許孩子有“熊”的行為,但不能沒有限度。孩子在“熊”時,也在觀察大人的底線,如果一味溺愛放縱,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養成孩子的不良習慣。

      轉移孩子注意力

      面對熊孩子們,我們究竟該怎麼辦?當孩子要表現出熊的一面時家長應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方面,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破壞物品,也免除了與孩子的正面衝突。對於孩子,無論是打罵說教或許都會給他造成不良影響,要儘量避免。

      需要循序漸進

      想要把熊孩子改造成好孩子,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可急於求成,切不可因為孩子的出格舉動當眾嚴厲訓斥或體罰,應該將其帶到沒人的地方再進行耐心教育。孩子雖小但是自尊心很強,這對孩子的自尊心傷害至深,或許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性格。要想讓熊孩子真正有所轉變,需要平時長期的訓練。

      家長要賞罰分明

      其實熊孩子所表現出的,都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對他們過於苛求,要想讓熊孩子真正轉變成人見人愛、乖巧聽話的萌孩子,需要平時長期的教導。家長必須賞罰分明、言出必行,平時給孩子訂好規矩、做好榜樣,言傳身教的將正能量傳遞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

      給孩子立個規矩

      要給熊孩子立個規矩,讓他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意識在寶寶頭腦中紮下了根,就會成為他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律。寶寶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展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如何避免做“熊”家長?認真對待孩子犯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年幼的孩子,則更容易犯錯誤了,對於孩子犯錯誤,很多家長是採取暴力的態度,責罰孩子,但是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還有很大一部分家長,卻認為自己孩子幹什麼都是對的,採取無限溺愛的態度,從而讓孩子一錯再錯,“熊孩子”就是這樣煉出來的。俗話說,“熊”孩子都是“熊”家長慣出來的,怎樣避免做一名“熊”家長呢?私以為,認真對待孩子犯錯是最好的方式。

      0~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犯錯,都是無意的,因為孩子還分不清楚是非,也難以分辨對錯,所以及時孩子犯錯也是必然的,所以作為家長不能隨意責罰孩子。否則容易挫傷孩子的積極性,甚至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犯錯,要採取積極引導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才能避免孩子犯錯。

      2~5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是非觀念,正確和錯誤已經有了一個小小的認知,如果孩子犯錯,那麼家長可以清楚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教育要順其自然,不能採取責罰的態度。

      5~12歲:孩子5歲以後,是非觀念都比較明確了,如果犯了錯,他也有意識到是自己錯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從錯誤中獲益,告訴孩子這些規則是不能違背的,並且告訴孩子犯錯了是要承擔責任的,幫助孩子樹立責任感。

  • 2 # 朱洪州升學指南

    父母課堂:我認識一個小姑娘,從小學四年級起她開始參加課外班的學習,週末、假期風雨無阻。最誇張的是有一年暑假,她幾乎整個兒是在課外班度過的。這樣的學習的確促進了她的學業,卻也讓她變得有些沉默,不像以前那樣活潑。我很理解小姑娘父母的想法:“不管怎麼說高考還在,成績好才是硬道理”,但也有些擔心:這樣“充實”的童年會不會讓孩子感到壓抑?熊丙奇:很多父母都會把教育出現的問題歸咎為高考,而且理直氣壯地說高考不改,他們也沒法兒改。但是,高考改或者不改,或者越改越糟糕,那不是父母對孩子不教育的理由。父母肯定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健康的未來、有好的人生,而不希望只是為了上一所名校,讓孩子的人格、心理出現問題。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若教育制度不改,不妨就從父母自身改起。父母課堂:怎麼改變,或者說父母應該怎麼做?熊丙奇:我覺得應該對孩子進行四方面的重要教育:第一是公民教育。父母應該對孩子進行公民意識的教育和公民責任的培養。我一直認為,教育價值應該是培養21世紀合格的公民,定位是讓孩子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家庭裡對孩子進行公民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公民對待。現在有很多人對公民的概念根本就不瞭解,甚至有些學校的校長對孩子們說:“你們馬上18歲了,終於要成為公民了。”這個太荒謬了。孩子與父母,僅僅是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和成年公民的差別。父母應該尊重孩子作為公民的權利、人格,而不是高高在上,為他包辦一切。此外,父母還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現在孩子到了18歲走上社會,有多少具有法律的意識、規則的意識?我覺得問題非常之嚴重。比如說前兩年有一個學校高考之前,學生們要收拾東西回家。趁著混亂,一群孩子把一個老師打了,而且打得頭破血流。一開始老師考慮到孩子的前程問題忍氣吞聲,後來因周圍人的不滿把這件事放到了網上。當地縣領導居然表態:“我們要想方設法保證這些孩子能夠順利參加高考。”在他們看來:高考太重要了,違法算什麼?成人的規則意識如此淡薄,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 再一個就是培養孩子的誠信意識。比如說現在有一些小學開始佈置手工作業。有些父母就反對,說孩子中考、高考也不考手工課,開這門課幹什麼?有的父母乾脆就自己幫孩子做了,讓孩子幹其他事情去。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孩子計劃去作一個關於小區養狗的調查。孩子特別興奮,還設計好了問卷。他跟父親說了自己的“宏偉計劃”:“我要挨家挨戶敲門去調研,請每戶填寫問卷,最後完成一個報告遞交人大,作為一個小區養狗的樣板。”父親馬上跟他說了:“搞這個東西有什麼意義?還要搞幾個禮拜。你不要去了,我幫你寫。”然後他一個人勾畫幾百張問卷填完了。這樣能培養孩子的科研能力,特別是動手能力嗎?更可怕的是,孩子今後在科研中遇到什麼問題,不會再認真去作實驗、作調查,他會把自己關起來,然後開始填表。現實中有些研究生就是這麼做的。父母課堂:所以家庭教育裡面要注意的問題——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有沒有讓孩子有規則意識和誠信意識非常關鍵。熊丙奇: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呼籲學校裡面開展公民教育,但是這很困難,那就先從家庭做起。孩子最終要走上社會,要成人,必須要有公民的意識。第二個是生活教育。我曾對中、小學生進行一個調查,問他們有多少人洗過自己的襪子、褲子和衣服。結果是隻有不到10%的人一直是自己洗的,或者從初中開始自己洗。絕大多數孩子偶爾煮過一次飯、掃過一次地、洗過一次襪子,以至於現在的大學出現了一個業務,就是把學生的髒衣服快遞迴家。沒有生活教育,就會造成孩子不能自立、不能自強,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我們可以注意到在美國、英國,父母可能會專門安排八九歲的孩子幹些家務,如修修草坪、洗洗車、照看嬰兒等,讓孩子能夠體驗勞動、體驗職業,也知道賺錢的不容易,尤其是養成負責任的意識。這是很值得中國父母借鑑的。父母課堂:所謂生活教育,我理解的就是要給孩子生活的機會。只有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空間,他才能從親身體驗中增長見識與本領。熊丙奇:是這樣的。第三個是生命教育,這一塊應該說做得非常不夠。比如爺爺奶奶生病了,本來孩子應該去看望的。父母不讓孩子去看,跟他說:“你只要努力學習拿個滿分,爺爺奶奶就高興了。”孩子就不去了。後來爺爺奶奶去世了,父母又說:“你不要去了,爺爺奶奶反正已經去世了。你只要努力考大學就行了。”孩子會因此受到怎樣的影響呢?工作後他可能會想:“我只要給你們寄回錢來就好了。”父母去世了他可能也不來送終。父母要求孩子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學習中,然後孩子把人性都忘了,生命的意識也就沒有了。父母課堂:以前看到一些報道總是很同情晚景淒涼的老人,斥責其子孫的不孝。但現在的第一反應是,冷漠、忤逆的種子很可能就是父母親手種下的,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儘早且正確地進行。那麼第四個方面又是什麼呢?熊丙奇:最後一個是對孩子的心理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學習壓力、升學壓力、人際交往、情感問題等會產生大量問題,表現出來的除了認知的問題,就是情緒性的問題。在這方面,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的心理支援,讓他懂得怎麼樣去緩解壓力。曾經有一個令人非常痛心的事件:兩個高一學生感到壓力很大,相約自殺。自殺之前他們寫好了遺書,把他們所有可能還有用的東西都交給了其他同學,並告知說要自殺,然後來到宿舍陽臺上要跳樓。同學們知道後勸他們:“日子多好啊,沒有過不了的坎。”那兩個孩子說:“算了,我們沒問題,你們回去吧。”同學們就回去了,只留下他們兩個在外面。當其他孩子還沒有進入夢鄉的時候,這兩個人就跳了下去。我覺得任何一個有基本心理常識的人都知道,當同學已經明確寫了遺書站在外面,把東西交給你的時候,就應該要麼去告訴老師,由專業老師來救助他們,要麼去報警。一定要拖住他們,而不是輕易相信他們說的話並離開。只要有心理干預的意識,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父母課堂:您說了這麼多,我相信父母們已經認識到這些教育的重要性。不過,若想對孩子進行教育,父母首先要進行自我教育。對此您有什麼建議嗎?熊丙奇:有些父母想教育好孩子,但是不知道怎麼樣去教育孩子,因此有必要成立家長學校。家庭教育需要非常細緻、系統地開展,以幫助父母學習怎樣關注孩子、教育孩子、尊重孩子,為孩子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 3 # 知教

    熊孩子不僅對家長們來說很頭疼,對老師來說也很頭疼。孩子沒有熊的,只是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從我的從教經驗來看,大部分熊孩子是由於家庭教育不當造成的,大部分是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解決。但怎麼教育熊孩子呢?個人經驗僅供參考。首先,你得對孩子狠下心,這個狠並不是指棍棒教育,而是在觸犯原則性問題上,你需要警告他,並告訴他為什麼,而不要一位地透過哄來解決。再者,當他犯錯誤的時候,要為他自己的錯誤負責,這個適用於四歲以上孩子,比如:孩子任性的發脾氣之後,先告訴他如果這樣,你會失去朋友,然後就不再理睬他,讓他明白後果,孩子一般會堅持不住,會主動找你說話,但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就是不要去理睬他。等他認識到後果嚴重性了,家長再告訴他為什麼不理睬他,這時候教育他會事半功倍。這個環節很考驗家長的耐性。再一個就是,根據熊的程度,來判定懲罰的措施。如果只是輕微的,可以讓孩子站牆角,反思自己。主要讓他明白,做錯事需要承擔後果。最後,都說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但這個愛的教育並不只是簡單的誇讚。一些家長在孩子做的很好的時候,只會說,孩子,你真棒,孩子,你真厲害!但這樣的誇獎只是停留在了表層,對孩子來說,他們並不知道哪些做對了。比如,孩子寫字不好,但有次你發現他個別字寫得很好,你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孩子,你寫的這個字很漂亮,筆畫比較工整,很均勻,你能讓媽媽看看其他你寫的漂亮的字嗎?一般在這個時候,孩子出於表現慾望,都會認真寫字。八歲以下的兒童是沒有明確的是非觀的,這個階段,孩子和家長接觸較多,就需要家長來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如果壞習慣一旦養成,會對他以後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 4 # 小李滔滔

    讓我來回答這個很多人頭疼的問題。

    熊孩子的一般表現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好動,沒教養,惡作劇,沒公德心,喧譁吵鬧,撒潑打滾等等。

    造成熊孩子的根本原因是:家長的寵溺!在獨生子女家庭或富裕家庭表現最明顯。特別是隔代教育的孩子,爺爺奶奶過分的寵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包括無理要求。

    要教育熊孩子,首先要解決孩子熊的根源,就是家長寵溺的問題。如果家長教育意見不統一,比如父親和母親,父輩和祖輩的教育態度不統一,教育熊孩子就是一句空話!誰也教不了!

    其次才講教育方法。我認為就是四個字:軟硬兼施。把批評和表揚相結合,把慈愛與嚴厲相結合。通俗講就是既要講道理也要狠揍。打在身愛在心。左手糖果右手鞭子。“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有一定道理的。

    最後,熊孩子的良好習慣需要長久的固化過程。學好一陣又再犯,容易反反覆覆。這需要教育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看見孩子進步要及時表揚,犯錯也絕不能姑息縱容。只有渡過了青春期和叛逆期,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才能養成。

  • 5 # 博虹美業

    看了你的訴說,熊孩子不是你家的,很慶幸……你的提問讓我想起了許多年之前的鄰居的熊孩子半小時之內數十隻小雞仔多被活活砸死,孩子不愛學習,成天就是惡作劇一插接一插,他的媽媽每天痛苦喊冤很苦惱,(臨時遷居的我們村裡的)我不知道孩子太小的時候是怎樣張大的,這種孩子天生的就是一禍害,不招人待見,不能算是熊孩子,低階沒趣味……

    在孩子上初一時候,在學校不合群,(寄宿學校)自己偷偷留出學校在離家不遠的一個死水池裡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出事兒的時候我已經不在村裡住了。當我聽到這個訊息時候心裡是這樣想的,可能這種孩子天生就命短,每天斷送各種活生命,會受上天的懲罰……很慶幸不是自己的孩子,如果真談上這麼個孩子,一方面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動機,再學習用各種方法正確引導,讓孩子不那麼低階趣味,提升孩子的智商讓孩子心智成熟……

  • 6 # 春夏畫水彩

    謝謝邀請!首先從整個事件來說你已經狠狠的教訓了這個熊孩子。其次就是這個熊孩子也得到了相應的後果,頭髮被扯,也因此住院4、5個月。兩個大家庭也因此斷絕來往。雖然你的作法有些過激,但有些熊孩子還真只能用熊孩子的方式來解決。所幸的是這個沒有“教養”“不愛護生命”“暴力”的熊孩子不是你家的,要說到怎麼樣管理熊孩子,其實我覺得透過這次事情,這個問題更應該是熊孩子家長要思考的問題,如果再不對這個孩子進行良性的教育,這個孩子基本上就會廢了,這次碰到你只是扯了頭髮,住了4、5個月院而已;下次或許會因此而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丟掉自己的性命更或者還涉及其他無辜。 今天我收到一條關於“6歲男孩尿停電梯後不慎墜入電梯井 尚未脫險”的微博,大致內容是6歲小男孩進入觀光電梯時,往電梯控制主機板位置撒尿,導致電梯停滯,電梯門半開狀態,男孩隨後不慎墜落,期間男孩多次按了電梯按鈕呼救但均無人發現……。這不就是沒有教養的代價,目前男孩已轉至ICU病房,多處摔傷骨折,尚未脫離生命危險。這樣的孩子不會得到大家的同情,相反還很討厭這樣沒有教養的孩子,孩子小時候三觀還沒有形成,作為家長一定要進行家庭教育作出正確的引導,也就是所謂的家教。

  • 7 # 呂本現

    【1】挫折——所謂挫折,就是給熊孩子製造點難題,因為熊孩子的一大特徵就是好動,不安分,調皮,也就是我們眼裡那個不好管的孩子,我在改變我兒子時,首先採取的就是這個辦法,記得當時連續一個星期,我設計了大概十幾個針對性的挫折事件,讓他深刻的感受到他的調皮是要吃虧的,是會遇到問題的,讓他學會換位思考,當然,孩子不知道什麼叫換位思考,那麼我們就要引導,不能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故意的,這個方法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關鍵在於堅持一段時間,沒有效果誓不罷休。

    【2】場景——這個和挫折類似,但情況完全不同,結比性更強,所謂的場景教育,就是進行對比性的場景設計,比如這孩子因為調皮失去了什麼,而沒有調皮得到了什麼,透過這個教育動作,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頑皮不僅不能佔到便宜,還會吃虧,還會讓大家遠離他,讓他失去很好的小夥伴,非常感謝當時我們鄰居張阿姨的配合,我們配合演了好多場景戲哦,不過對孩子來講效果自然非常明顯。

    【3】獎懲——這個方法你千萬不要心疼孩子,針對孩子頑皮,不懂禮貌,亂動等等毛病,採取糾正獎勵,不聽話懲罰的辦法,雖然有點功利色彩,但配合上面兩個方法使用,效果還是不錯的哦,我記得我們家兒子一年時間透過獎勵自己積攢了差不多四百塊錢,然後我給兒孩一起拿著這個錢回老家孝敬他爺爺,然後給他更多的鼓勵,所以,我們家兒子現在非常懂事,也非常懂得孝順大人。

    【4】習慣——教育熊孩子最重要目的就是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開始的時候非常給,他不聽你的,給你搗亂,只要用好上面三個方法,加上大人的耐心,注意哦,這個教育千萬不要指望老師哦,都管那麼多孩子,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去做件事,一定自己親自去做,需要花點時間和精力的,小編覺得為了孩子,是值得的。大概一年半左右就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了,習慣養成了,自然就教育好了。

  • 8 # 天使愛

    當看到這個題目首先腦子裡想的就是這個孩子特別調皮,但是也有另一種情況,是不是孩子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太過於苛刻,孩子本身就屬於好動,好玩,好問的階段,對於一些事物總是忍不住的問為什麼,其實在孩子調皮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壓制住自己的火爆脾氣,儘可能的用言語引導孩子,不要大吼大叫,不然孩子就會接收不好的影響,不好的事情就會學會大吼大叫,其次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可以在家裡設定一個懲罰椅,孩子實在太調皮就讓他在懲罰椅上坐上幾分鐘,時間不到不能離開,離開之後就會有另一種懲罰。

  • 9 # 恆努力啊

    “熊孩子”這一稱呼原本帶有些許暱稱的意味,但現在逐漸演變為指代那些不懂事、無規矩,經常闖禍,甚至父母已經沒辦法控制的孩子。“熊孩子”小則不聽話、搶別人的東西,大則打人、偷盜,甚至置他人生命於不顧。

    若是別人家的熊孩子,我們大可能躲則躲。但若是自家的小天使突然間有了主意,多了想法,時不時讓爸爸媽媽頭疼一疼,猝不及防、無法招架——此時,既為人父母還深受其害這雙重的因素壓過來,是該好好反思反思之前的教育方式也要好好思考思考以後的管教措施了吧!

    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教育“熊孩子”?

    首先,要冷靜,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關心。我們總說應該教好孩子,但有時身傳勝於言教。當被問及在發現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時應該如何管教時,心理學家說:“如果能徵得被欺負孩子的同意,就讓欺負人和被欺負的孩子好好談談,讓小霸王聽聽被欺負的感覺。讓小霸王尋找彌補、改進這段關係的方式。”

    其次,學會平等溝通,最好避免情緒化的針鋒相對。孩子做錯事之後家長教育他們“別這樣做”或者“別那樣做”,但並不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這樣只是阻止孩子,並不會讓他們成長。所以,應該和孩子溝通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怎麼做。

    再次,別打孩子。心理學家發現打屁股對孩子並無好處,如果父母解決孩子問題行為的第一個方法沒有奏效,應該換種方式,但最好別打孩子。

    另外,心理學家還建議,如果家長們覺得跟自己十幾歲的孩子之間喪失了基本的關心、交流、合作或者依從關係,想要將親情關係拉回正軌,可能是時候需要向心理學家或是教育專家求助。

    講真 熊孩子背後就是因為有奇葩的爹媽

  • 10 # 大視野

    這是個大問題,具體到細化,真的太多太多。籠統的來講一下。

    1,先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他為什麼會成為熊孩子,很多時候,熊孩子不是天生,好多是父母培養起來的,先有熊父母,才能有熊孩子,所以根源是父母,不是孩子。所以根本是做好父母的工作。

    2,做好教育,不是簡單幾句話可以解決,熊孩子不是一天長成。有時候,提到教育,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個堅持不斷更新,讓熊孩子成長的流程。

    3,教育熊孩子,需要周圍環境的營造,不是在孩子本身,而是周圍的環境,需要把熊孩子周邊的環境營造好。

  • 11 # 熊孩他爸

    熊孩子”這一稱呼原本帶有些許暱稱的意味,但現在逐漸演變為指代那些不懂事、無規矩,經常闖禍,甚至父母已經沒辦法控制的孩子。“熊孩子”小則不聽話、搶別人的東西,大則打人、偷盜,甚至置他人生命於不顧。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遇到的熊孩子吧。

    @℡﹏青梔:抓著我手機不放,把攝像頭給我舔進水了。

    @逃 我外甥:小姨你啥時候結婚,結婚了就多個人給我壓歲錢了。

    @猴子他姐:我侄女拿我美寶蓮眼線筆當鉛筆,好幾管我都捨不得用的香奈兒口紅當彩筆,還嫌顏色不夠多,我他孃的想打死她,當然她爸會先打死我!!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參加婚宴,四五歲的小伴娘,白裙子美美的,到吃飯的時候竟然把裙子脫了,光膀子,就穿一個小內褲坐在椅子上,一手一隻雞腿。

    @鹹:別把指紋鎖輸入小鬼的。別把密碼給小鬼看見。別把手機給小鬼玩。不然辛辛苦苦玩的記錄,攢的錢,下的小說可能就從此灰飛煙滅。

    @匿名網友:把我馬上就要寫完的暑假作業偷走,扔到了河裡!

    @匿名網友:做了一整天的cupcake!!!五十個!!!被熊孩子每個都舔了一口!!!奶油沒有了~無法補救~全部報廢!!!好想死……

    要警惕對“熊孩子”的縱容

    “他們還小啊!長大了就好了。”很多人對“熊孩子”們都會如此寬容。父母說起自家的“熊孩子”,也是半嗔半怒,責備不足疼愛有加,心裡抱定:孩子淘,那是有活力;搞搞破壞,那是創造力,大人跟他計較才真是“熊”到家了。

    但更多的輿論認為,一些家長對孩子進行“不能吃虧”“不能被欺負”“大不了賠錢”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

    “就在剛剛,樓下自動提款機取錢,遭遇‘熊孩子’一個。ATM機的自動門一次只放一個人進去,我們都在外面排隊,一個家長領著孩子就過來了,孩子刺溜躥到我前面,趴在自動門上使勁按按鈕,他娘裝作沒看到也不排隊,等門一開,她讓孩子刺溜躥進去,她就正好也擠進去了,這就是家長的教育,利用孩子小、不懂事去佔‘小便宜’。”一受訪者回憶。

    另一受訪者的朋友,兒子第一次玩打火機燒了衣櫃,燒了她老公大部分的衣服。她沒有責備孩子,說是怕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第二次還是玩打火機,燒了半個房子,護照錢之類都燒了。還是沒有責備孩子。“我之前一個領導,他孩子也被教成‘熊孩子’,他還自豪地說,他兒子就是像他,不會被別的孩子欺負”。

    顯然,很多人受到 “熊孩子”的困擾,家長們也頭疼不已,那麼究竟應該如何教育“熊孩子”?

    對於“熊孩子”們的行為,在天涯論壇裡,網友的議論,多數人表示“理解”。當然,也有人“不原諒”,認為“熊孩子”真是可怕和可恨的存在,“9歲了,難道會不懂,學校不普及嗎?還在公共場所玩火,真是好氣憤!”“看得心裡好難受,這17個家庭怎麼辦啊?!”“現在的孩子,愛心缺失很嚴重。”“不負刑事責任,全家搬去別的地方,就沒事了。”

    實際上,類似的事件絕非只發生在中國。在美國青少年中流行一種叫Knockout的“遊戲”,就是一群十幾歲的青少年聚在街頭,冷不丁地以重拳攻擊路人,目的就是一拳要讓對方不省人事。他們還會錄下影片併發到Facebook上炫耀他們的強大。根據CNN報道,因這種罪行而被逮捕的男孩們的家長,都堅稱他們的孩子只是在玩一個“沒想到會失控的惡作劇”。

    據荷蘭萊頓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的研究,會對他人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的少年,往往都具有反社會人格,這具有先天的因素。研究表明,這些青少年大腦中,負責處理社會資訊和衝動控制的區域存在缺陷。但更多的研究表明,這還是和後天的教養有關。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認為,反社會人格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一般在成年之後才會形成。“9歲很難說有這種傾向,即使有這種傾向,在早期階段也都是可以引導和干預的,所以對這樣的孩子,主要是引導和教育,讓他知道自己行為的危害在什麼地方。”姚建龍說。

    “家長應當從小就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是危險的(如電源插孔、熱鍋、開水等),不能碰;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如欺負弱小、危害他人等)。不要等到將來形成禍患,後悔不及。教育孩子懂得這些並不需要很多時間,但它比教孩子多背幾首古詩、多學幾句外語要重要得多。”網友“過來人”說。

    “這個商場人流量和商戶相當多,任何一個在場的人,看到一個‘熊孩子’在這樣的地方玩打火機,都應該立刻制止,但當時為啥沒人制止?恐怕還是人們的消防意識不夠。”一網友迴應。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員王極盛則認為,成長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很強,對外界的一切資訊都很敏感,當動畫片中的片段、網路上的新聞對孩子產生吸引時,孩子會不自覺受到暗示和感染,不知不覺會模仿相同的行為。家長應該控制和引導孩子接觸的資訊內容,當孩子犯錯時用商量、討論的口氣幫助孩子明辨是非,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

    首先,要冷靜,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關心。我們總說應該教好孩子,但有時身傳勝於言教。當被問及在發現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時應該如何管教時,心理學家皮克哈特說:“如果能徵得被欺負孩子的同意,就讓欺負人和被欺負的孩子好好談談,讓小霸王聽聽被欺負的感覺。讓小霸王尋找彌補、改進這段關係的方式。”

    其次,學會平等溝通,最好避免情緒化的針鋒相對。孩子做錯事之後家長教育他們“別這樣做”或者“別那樣做”,但並不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這樣只是阻止孩子,並不會讓他們成長。所以,應該和孩子溝通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怎麼做。

    再次,別打孩子。心理學家發現打屁股對孩子並無好處,如果父母解決孩子問題行為的第一個方法沒有奏效,應該換種方式,但最好別打孩子。

    另外,心理學家還建議,如果家長們覺得跟自己十幾歲的孩子之間喪失了基本的關心、交流、合作或者依從關係,想要將親情關係拉回正軌,可能是時候需要向心理學家或是教育專家求助。

    講真 熊孩子背後就是因為有奇葩的爹媽

  • 12 # 小果養育經

    誰家孩子不頑皮,然而“熊”則是孩子的天性,一般孩子都很難把握熊的度,這個時候可能需要家長的引導及教育,下面我詳細說說如何教育熊孩子。

    第一,拿我自己家熊孩子來說吧!我孩子二歲很熊,每次一熊起來不得了,讓我很抓狂,比如不讓他幹嘛他拼跟你對著幹,如果做錯了事他怕捱揍趕緊找避風港(爺爺奶奶),熊孩子在熊的時候也會察言觀色,所以家長不能放縱溺愛,否則他會變本加厲地熊,這個時候家長必須幫他糾正錯誤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二,家長要獎罰分明,其實熊孩子所表現出的,都是孩子的天性,比如好奇、探索、吸引大人注意等,不必對他們過於苛求,要想讓熊孩子真正轉變成人見人愛、乖巧聽話的萌孩子,需要平時長期的教導。家長必須賞罰分明、言出必行,平時給孩子訂好規矩、做好榜樣,言傳身教的將正能量傳遞給孩子,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第三,家長要幫助熊孩子立規矩,讓他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個意識在寶寶頭腦中紮下了根,就會成為他的行為準則,形成自律。寶寶需要一個界限,這個界限給他展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家長也要以身作則,孩子的模仿能力也相當厲害的,就比如有一次孩子他奶奶從窗戶扔了一點垃圾從此有垃圾他就踩著凳子往樓下扔,所以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等大了在教,其實孩子什麼都懂,如果不懂都是家長慣的!

    教育好熊孩子是需要循序漸進地,家長切勿著急!

  • 13 # 思羽40920912

    告訴他奶奶,護短護不了一輩子,現在不把他教育好,以後讓社會教育他,外人教育他那就不一定是口舌之戰,說不定就是掉腦袋,進雞圈了。真心愛他就把他改造好,將來走入社會才少吃虧,才平安

  • 14 # 妮丹丹

    自家有兩個孩子,小的還小,大的略有淘氣,但是心裡總不承認自己孩子是熊孩子。他們的小同學,說髒話,朝別的家長吐口水,動手打人,自己孩子再不聽話,也沒有這麼不聽話。平時教育孩子,多考慮別人感受,出外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貪便宜,總之,儘量給她一些正面的引導。

  • 15 # 美食小帥菌

    “熊孩子”這一稱呼原本帶有些許暱稱的意味,調皮搗蛋、讓人哭笑不得,不按照常理出牌,但是本身應該是滿懷善意的孩子。他們在一些常規的事情上,會給出讓人大吃一驚的回答或做出人們意料之外的舉措,讓人錯愕、無所適從,最終總讓人莞爾一笑,乃至捧腹大笑。

    我們總說應該教好孩子,但有時身傳勝於言教。當被問及在發現孩子欺負別的孩子時應該如何管教時,心理學家皮克哈特說:“如果能徵得被欺負孩子的同意,就讓欺負人和被欺負的孩子好好談談,讓小霸王聽聽被欺負的感覺。讓小霸王尋找彌補、改進這段關係的方式。”

    孩子做錯事之後家長教育他們“別這樣做”或者“別那樣做”,但並不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這樣只是阻止孩子,並不會讓他們成長。所以,應該和孩子溝通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們怎麼做。

    心理學家發現打屁股對孩子並無好處,如果父母解決孩子問題行為的第一個方法沒有奏效,應該換種方式,但最好別打孩子。若你經常用批評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那麼這很可能是個“破罐子破摔”型的“熊”孩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請牢記。

    被你不斷打擊的自尊心會讓孩子由傷心一步步累積為憤怒,最後索性叛逆到怎麼和你對立怎麼來!所以,若要緩解,父母必須馬上反思自己平日對孩子的態度。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讚賞,試著找一找孩子的優點,並時不時地適當表揚一下,讓孩子也嚐嚐“甜頭”,從中感受另一種快樂,也許“熊”就不攻自破了。

  • 16 # 青萍之沫

    本人認為,熊是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應該允許孩子有熊的行為,但一定要控制孩子熊的限度!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呢?個人愚見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轉移孩子注意力,在孩子表現熊的時候不要打罵孩子,而是用其他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熊孩子的改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不可急於求成。切記不要當眾嚴厲訓斥或者體罰,應當帶到五人的地方再耐心教育。

    第三,家長帶頭,賞罰分明。家長要帶頭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不對要教育,孩子的進步要激勵!

    第四,立規矩,樹立是非觀念。記得我小時候老爸的要求就九個字,懂規矩守紀律聽招呼。立好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形成自律。

  • 17 # 決勝網

    在中國,熊孩子泛指不老實,愛惡作劇,讓人哭笑不得的調皮孩子。也有地方稱之為“倒黴孩子”。熊孩子通常情況下是一種愛稱,然而對於如何教育熊孩子,大多家長也是一籌莫展。對待熊孩子,切不可操之過急,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保持冷靜的心態

    大多數家長在看到熊孩子的一系列惡作劇之後,怒火中燒,往往會透過斥責甚至打罵的方式,試圖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其實這種做法最不可取。首先你要弄清楚,他為什麼這麼做。大多數熊孩子背後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1)試圖引起他人注意,渴望被關注;

    (2)出於對新鮮事物的好奇;

    (3)認為被管束。

    採取平等溝通的方式

    家長在為孩子設立明確的行為界限時,要跟孩子闡明兩點:

    (1)為何不能越界;

    (2)越界之後會有什麼處罰。對待孩子,家長要像朋友一樣,站在同等的地位,嘗試與其溝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身就已經具備一定的理解力。

    以身作則,正面引導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是通過後天的模仿和學習形成的。早期,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佔大多數,其行為和語言每分每秒都在影響著孩子。

    熊孩子的產生,父母佔大部分責任。在為孩子制定行為規範時,家長要注意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

    總之,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尤其對待熊孩子,家長要付出比一般孩子更多的耐心,加之合理有效的方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 18 # 荒原狂劍

    前段時間參加老同事聚會,大人酒至半酣,而孩子們也在主人家的客廳鬧翻了天,大家於是就順理成章地交流起治熊孩子的種種招數。

    印象最深刻的是莫不過於某位老兄的“大棒”政策。他說,他家兒子實在頑皮,除了武力,無法擺平,有時兒子還會和他對打。他講這話時,波瀾不驚,漫條斯理地往嘴巴里塞著花生米,時不時呷口白酒,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他還給我比劃了他的工具,說是這麼這麼粗的棒子,專打手心和屁股!我聽後非常震驚,甚至非常害怕,懷疑我是不是生活在21世紀。但是畢竟我也是受過訓練的人,照樣和他談笑風生,面不改色,所以並沒有出現《曹操煮酒論英雄》裡掉筷子那樣的情景。

    那麼到底該如何治熊孩子呢?

    送到軍校或許是一種辦法吧,但是軍校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我的觀點是,熊孩子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父母造成的,而父母要來治理自己造就的熊孩子,就先要改變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而這種改變其實是要挑戰你20多年,甚至30多年形成的生活習慣——而這,是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的——否則基本上沒有可能性。所以,治熊孩子幾乎不可能成功——除非你自己願意改變。有因必有果,熊孩子是你和你的另一半精心培育的結果,對這一點你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

    上文中,我的那位老同事,他的大棒政策有效嗎?當然不能說無效,他暫時可能阻止了他的孩子去做一些出格的事,他可能表面上馴服了孩子,他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樹立了權威。可怕的是,這種治理方式也同時進行了傳承,哪一天,他的兒子長大了,也會用這種方式對付下一代。

    我希望正確的命題應該是,如何預防熊孩子的產生,而不是如何去治,這是從源頭上來控制的,可行性高一些。好比解決環保問題,預防比治理更重要。可是剛才我也說了,父母只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這種改變是很難的。

    《論語·子路篇》中有一句經典的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原本是用在統治者身上,我們同樣可以引用到為人父母者身上。針對父母可以這樣解釋這句話:如果父母本身的行為正當,不發命令,事情也會行得通,如果父母本身的行為不正當,縱三令五申,孩子也不會信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讓我們朝著做更好的父母努力吧。我們可以多看書,少玩手機,多運動,少打麻將,多讚美家人,少批評指責,多傳播正能量,少抱怨社會不公。《論語·顏淵篇》同樣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為父母,我們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加給孩子,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施行兩套標準。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榜樣的力量,我們在家中確實是一個統治者,時時處處都要小心在意,謹言慎行,注意自己的影響,不斷提高個人素質,方能在孩子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最後申明,我的回答無法解決熊孩子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熊孩子(那些家庭教育正面的不容易養出熊孩子),再說,也不是說熊孩子就一定不好(因為熊孩子本身沒有科學的定義,熊孩子也能成才)。以上,拋磚引玉,希望看到更好的答案。

  • 19 # 琳琅智庫

    在對待孩子叛逆期教育這一點上,曾國藩在家書中的主張值得學習。曾國藩他一生一共寫了一千五百多封家書,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教育逆反期的孩子,這本身涉及到教育理念:第一種可稱為“精英教育”,第二種可稱為“非精英教育”。前者的重點是“超群”,後者的重點是“平凡”。

    曾國藩說,言傳身教不在時間和距離,而在於用心。一方面,他強調人格品格的重要性:“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只有良好的社會品質才是出類拔萃的體現;一方面他摒棄了在那個時代唯一能讓孩子出人頭地的道路:“八股文、試帖詩皆非今日之急務,儘可不看不作。至要至要!”——主張讓孩子自由成長。曾國藩對教育的理解與現代教育理念竟如此驚人的相似。

    曾國藩認為,“精英教育”的目標,並非是做“人上人”,而是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因為他人格健全,而更容易得到賞識、得到機會,得到成功,成為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精英”。

    非精英教育,顧名思義,主張平凡,自由成長。採取“非精英教育”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缺乏教育資源,比如父母忙碌,沒有家庭教育意識,沒有教育方法,不得不對孩子聽之任之,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庭父母品格優良,有的孩子自我奮鬥的意識煥發得早,也會漸漸步入精英道路;一種是父母是相當顯赫的成功人士,深知成功路上的艱辛和不堪,又積累了相當的財富,希望給孩子一個相對平靜的、沒有奮鬥苦痛的人生。也就是他們常常說“希望孩子做個普通人”。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由於成長環境好,社會資源多,自我激勵意識強,也輕而易舉地步入精英道路。總結來說,就是讓孩子主動或者被動的自然成長。

  • 20 # 唐山周大狗1

    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是“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即使那些從沒打過孩子的父母,看完這個實驗都會別有一番感受吧?

    有些父母尊崇暴力,總以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然而讓人疑惑的是,那些一開始使用暴力的父母似乎需要經常使用暴力,並沒有像他們當初所說的“打一頓就好”。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她總是說兒子多麼讓人操心,她有個脾氣暴躁的丈夫,孩子一不“聽話”,丈夫便棍棒伺候。有一次,孩子因為亂扔髒衣服被爸爸打,打完後的一兩天孩子確實是“規矩”了,髒衣服懂得放籃子裡,過了沒幾天,這位媽媽困惑地發現“總是找不到孩子的衣服”,後來忍不住質問,好傢伙!孩子把髒衣服全部扔進了床底,孩子因此又招來一頓打。過了半個月,亂扔髒衣服似乎是制止了,沒多久父母出差,回來後發現遍地都是髒衣服,憤怒的爸爸又把孩子揍了一頓……事情似乎進入了一個惡性迴圈。

    正如一匹在劉易斯的《馬和男孩》裡被奴役的會說話的馬一樣,“ 被暴力強迫做某事的一個最糟糕的結果就是,當沒有人在強迫你時,你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強迫自己的力量”。

    一項戲劇化的實驗

    美國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裡德曼曾與同事做過一項戲劇化的實驗。他們給不在同一房間的A、B兩組孩子提供了吸引人的電池機器人,實驗人員嚴厲威脅A組的孩子“不許玩”(含暴力元素),而只對B組孩子“溫柔地告誡”,結果兩種方式都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玩電池機器人。

    情況在幾周後有了戲劇化的結果,他們安排一位陌生的實驗者進入房間,讓孩子們玩那個吸引人的電池機器人, 曾經被威脅的A組孩子有3/4很快就在玩,而B組卻仍舊有2/3拒絕玩。實驗結果表明, 溫柔告誡給了孩子選擇的權利,大部分孩子有意識地選擇不玩,這種選擇便最終內化了孩子們的決定。看完這個實驗,多少暴力教育的父母冒冷汗了?

    暴力還是溫柔教育,如何影響孩子的道德思維

    類似地,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道德思維。如果父母以暴力或威脅恐嚇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只是因為被強迫而改變行為,父母的這種舉動這種目的並沒有讓孩子從內心裡接受,屬於外界施加的,也不會內化成為孩子們的意識,這樣的孩子便會反覆出現屢教不改的情況。他們的道德思維是,有父母在便不敢犯,父母不在便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所以說暴力教育不能起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而那些習慣溫柔教育的父母,因為沒有暴力強迫孩子的意志,孩子有選擇聽或者不聽的權利,孩子會在父母溫柔和耐心中,往往能理性地思考和接受父母的勸告,有意識地做出合適的行為。那些一開始自願接受了父母勸告的孩子,由於人性的一致性,這些孩子在日後也趨向於遵從這種勸告,即 孩子最初的決定會內化到孩子們的內心,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父母溫柔的行為沒有讓孩子的道德思維變質,相反孩子的道德思維還會變好。

    為啥有些暴力教育家庭會覺得溫柔教育更糟糕?

    有些暴力教育孩子的家庭曾跟我說,“溫柔教育對我家孩子沒有效果,你一旦沒暴力準翻天了。你家孩子能溫柔教育,那是因為你家孩子性格好……”的確是這樣,孩子因為暴力受到了傷害,他們已經不相信父母,對父母突然的“溫柔教育”也持懷疑態度,更讓人揪心的是,父母過往的暴力和冷酷,已經影響了孩子的道德思維。所以經常習慣暴力教育的家庭,無論他們繼續暴力還是突然使用非暴力,都會感覺越來越充滿無力感。

    相反, 如果一個家庭從一開始拒絕使用暴力對待孩子,他們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懂事、乖巧,這已經是被無數教育學家所證實的結論。那麼暴力教育家庭的孩子沒有救了嗎?有的,只不過父母需要堅持丟棄暴力,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耐心,不過這過程中的煎熬,沒有幾個父母能堅持得了,對於那些一貫習慣暴力的父母尤其如此。

    溫柔教育的力量

    我見過不少溫柔教育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往往自制力都比較好。小丸子是我以前一位老師的女兒,是個快樂的小女孩,她的父母從沒打過她,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暴力不是教育的正確方式。他們經常的教育細節,大多數包含“溫柔地告誡”、“平靜地建議”、“微笑著監督”,小丸子從不會用哭鬧要挾大人,也沒有蠻不講理,相反,她大多數時候會接受父母的建議和忠告,她有時也會告訴父母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耐心的父母有時也會採納,還稱讚小丸子有主見……

    一個好的家庭會進入一個好的迴圈,快樂也會越來越多,麻煩會越來越少,父母也會越來越省心 ,這就是溫柔教育的力量。沒有經歷過的父母不懂,沒有始終如一的溫柔教育理念的父母也不會懂。

    縱使有時也會見到溫柔教育的父母反映養孩子不容易,那麼有誰養孩子容易呢?暴力還是溫柔教育,唯一的差別只是多些麻煩還是少些麻煩,以及孩子是越來越懂事還是越來越肆意妄為,僅此而已。

    溫柔教育的最理想時機

    幼兒說建議越早越好,越遲越難。

    最理想的時機,應該是從孕育的那一刻開始,溫柔地對待肚子裡的寶寶,輕聲細語地跟胎寶寶對話;

    到寶寶出生後,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尤其在難熬的頭一兩年,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始終以萬般的耐心和滿滿的愛對待孩子的哭鬧和小折騰;

    到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經歷敏感期、執拗期,父母也要理解孩子的“搗蛋”和不聽話,以更多的耐心和寬容對待孩子的成長;

    到再大一些的時候,孩子們有自己的主見,進入備受挑戰的青春期,父母的耐心和寬容,始終是一股溫柔的力量,給孩子安全感和溫暖,保證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哪些人站在宋代詩詞的巔峰?有人說王安石算一個,你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