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奇葩瞄會談
-
2 # 夏言冰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說的就是韓信被舉薦給劉邦的介紹人是蕭何,後來誘他入宮被呂后以婦人的腰帶勒死,也是蕭何。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但為人也是很傲慢,劉邦扶他做了將軍,他得了一手兵馬,卻要挾劉邦不封他為齊王就坐山觀虎鬥,讓項羽把劉邦打敗,結果劉邦聽了蕭何的建議封王。
天下剛剛安定,他有說使別人造反,結果別人反了,他自己又不出兵。後來劉邦一一收拾到了他,他只得認栽。但劉邦想殺他,卻沒有辦法叫他入宮,蕭何把他誘至宮廷,發現問題,為時已晚。
-
3 # 在水一方122097561
簡單做答:韓信為劉邦出生入死,打下了一統大漢天下,自己不懂的隱退保身,不吸取兔死狗烹的教訓,還想著富貴榮華,劉邦那能讓你如願,為防以後不測,假借老婆之手殺死在未央宮中。
-
4 # 看鑑
這是公元前196年的一天,這個像他嫂子一樣的女人,把他騙進了圈套,身經百戰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曾想到,大哥的承諾也無法保他周全,繩索綁住他強壯的雙臂,麻袋套住他高傲的頭顱,武士們將他掉離地面,用竹籤刺進他的身體,這個女人要他的命。
-
5 # 北涼李義山
韓信當初在項羽軍中懷才不遇,憤然離開,但是有一腔熱血,需要釋放,只得從軍劉邦軍中,開始不得重用,但是金子註定發光,韓信發現了他,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
被蕭何推薦給劉邦之後,韓信迅速憑藉他的軍事才能折服劉邦,很快就掌管大漢的兵馬。之後,韓信就憑藉他的戰法,先後幫助劉邦統一了全國,包括最後,垓下之戰打敗項羽,導致項羽烏江自刎。最後統一全國,建立大漢,劉邦為漢高祖。封韓信為楚王,並解除兵權,但是最後難逃一死,以謀反的罪名,貶為淮陰侯,最終被蕭何騙至長樂宮,密謀殺死,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為啥必須要死?
1、功高震主啊,雖然是呂后跟蕭何執行的這個計劃,但是沒有當時的漢高祖劉邦的授意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在長樂宮,所以劉邦肯定擔心韓信謀反,所以殺之。
2、呂后的讒言,呂后跟韓信的關係很是不好,呂后一心想除去韓信,韓信也是。所以呂后就經常進獻讒言,更加讓劉邦要除去韓信。
3、蕭何助力劉邦或者說呂后除去韓信。蕭何作為跟隨劉邦的元老級人物,他很會揣測劉邦的心思。他知道劉邦想除去韓信,不如他自己再去助一把火,他就去欺騙韓信,將韓信置於死地。同時也可以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會像韓信一樣遭到劉邦的猜忌。
所以韓信是必死的,這麼多少想要他死,他也是不得不死了。
-
6 # 玉典麟須
韓信不是死在劉邦手下,而是死在目中無人的個性,說好聽點,叫驕傲。說難聽點,叫不懂事。
自負和自卑,往往是雙胞胎。韓信從小“家貧無行…常從人寄食”,母親早死,自己無謀生能力,常常到別人家吃白食,由此受人鄙視。被人瞧不起,當然免不了被街頭混混欺凌,如同今日的校園欺凌。想來,那些小夥伴們以舌為劍,常常罵他草包、瓜娃子之類,言語上的侮辱和鄙視,那是天天都有的。拳腳上的羞辱和打罵,也是司空見慣的。正因為看他打不還口,罵不還手,人人都覺得好欺,最終才會發展到被人逼著鑽胯,一旦鑽了,就意味著做人尊嚴盡失,這在古代是很過分的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寧死不屈,可韓信還是認了。因為這樣的境遇,韓信形成了自卑、敏感和脆弱的性格,直至成年後成功後也無法擺脫這種思維的巨大影響。最後,死在自負狂妄這種個性上。由此可知,家長對孩子從小的教育多麼重要,即使天資超凡千年一遇天賦異稟如韓信,但只要心理發育不健康,成年後也不可能有人生幸福可言。
自負的韓信,先給項羽當哨兵門衛,獻計無數,但牛叉哄哄的項羽豈會重視,看都不看。韓信把項羽的驕傲解讀成侮辱。之後跳槽到了劉邦陣營,劉邦亦復如是,韓信把劉邦的粗糙大意解讀成侮辱,就逃走了。當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後向劉邦報告說韓信是大才,並提出重要建議:“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一建議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二建議劉邦不要像過去那樣不拘小節,一定要把拜將儀式整得非常隆重。為什麼這樣提議呢?因為韓信很好面子,蕭何的意思是一定要把面子給足。
自負的人,通常是非常努力上進的。但因為眼中只有“我”,嚴重的執“我”,達成了心裡平衡,卻遮蔽了本有智慧,所以,自負且有真才實學者,古往今來並不多見。如今遍地都是自負+假聰明,自負+自我YY,自負+裝X犯,俯首皆是。但韓信那可不是這樣的人,韓信是蓋世無雙的軍事天才,一生從未有過敗仗,令人真心佩服,也該他驕傲。可是,離開了戰場的韓信,就什麼都不是了。離開戰場後,他自負不但沒減,且還有增。自負,對自己而言是一場自娛自樂的虛榮滿足,但對別人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和侮辱。韓信自己應該明白,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外戰無不勝,可對內,就無法戰勝自己童年留下的陰影——自負。這個缺點,做個普通老百姓也罷,但在官場上在政治上,那就致命弱點。
韓信剛打下齊國,因為好面子,需要鮮花掌聲,就要挾劉邦,要做一個響噹噹的代理齊王。彼時,正值劉邦和項羽打得如膠似漆。劉邦比韓信項羽這等人傑更厲害之處,就是不執“我”,不以“我”的感受為中心!OK,做個屁的代理齊王,要做就做真的,來,封韓信為真齊王。就這樣,韓信得到了齊王之職(其實韓信不看重利祿,但特別看重虛名,這是自負人的重要特點)。只是,劉邦心裡就有了疙瘩:格老子,在我最難的時候,敲了我的竹槓,看來你這人不忠、不靠譜。從此,他就記著這件事,也提防著韓信了。其實,韓信是感恩之人(如漂母之恩),也是個性情中人(如功成名就後善待胯下之辱的那個混混)。他沒想過背叛,也沒想過要自己做一把手,他只想要領導的表揚,同事的表揚,競爭對手錶揚,他想的就是名、名、名。因為自卑+自負,他要用虛名來填塞童年的殘缺。
這個結論絕非空穴來風。彼時,項羽見大勢不妙,給韓信書信一封,分析利害。大意是,你現在完全可以另起爐灶,這是最優選擇,何必給劉邦打工呢?你在齊國自立為王,那麼你、我、劉邦,就可以三分天下,這對你來說是一個最優選項。的確,項羽為了自己而說的話,但站在韓信的角度上,這個策劃分析也不無道理,一旦韓信獨立為王,必然三分天下,這樣項羽贏,韓信贏,而劉邦也不會輸到哪裡去(反正劉邦打仗大多數是敗仗)。但韓信給項羽的回覆是什麼呢:“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策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背則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意思是,昨天的我你愛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這也是自負+自卑人的典型特徵,在對前任賭氣慪氣啊。
創業成功後,作為市場總監的韓信,作用就變的越來越小了。可是韓信不識時務,仍要面子第一。因為這種虛榮這種自負,無意中傷害了很多同僚,以至於在劉邦決定以謀反罪拿下他時,眾人都說該拿下,甚至沒有一個人給他通風報信——這就是一代戰神的人緣。韓信被拿下後,沒收了兵權,軟禁在京城,當然,自由還是有的,在京城內可以隨便走動,但他覺得沒面子,每日像個閨中怨婦一樣的埋怨著劉邦這裡不好那裡不對,總之,劉邦不行,很不行。當碰到絳侯、灌嬰時,居然“羞與絳、灌等列”,遇到了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第一勇士樊噲,樊噲對韓信恭敬的趨拜送迎,言必尊稱。樊噲曾是韓信下屬,此時韓信的官位由於被貶已低於樊噲,但樊噲仍以下屬身份對韓信行跪拜禮,可是,韓信居然自嘲“生乃與噲等為伍”……沒辦法,韓信不以經濟建設為己任而以刷存在感為己任,不以天下太平為樂而以虛名滿足為樂。天欲其滅亡,必使其瘋狂。
韓信越是表現出狂傲自負,劉邦就越是加以棍棒來提醒,如貶官,如幽禁,如各種各樣的精神懲罰和物質懲罰。劉邦並非不厚道之人,否則不可能在沛縣時被眾人推為義軍首領。但是,韓信不但不反省,反而變本加厲的回擊,埋怨、抱怨、牢騷、怪話、酸話……劉邦每給一次棍棒,韓信每回一次怪話。劉邦反反覆覆提醒了3年,韓信反反覆覆的對抗了3年,韓信的邏輯是,你讓我沒面子,我就要時時刻刻提醒你給我面子——這就是韓信的委屈,自負人的憋屈。但劉邦不這樣想,劉邦擔心他帶兵天下第一的能力,也擔心韓信敲竹槓是不忠,還想到韓信不聽話不合作,自持有功和他不斷加劇的對抗。想到這些,無法淡定,於是…
韓信,本可以急流勇退頤享天年,可是他太自負(太自卑),一生都好面子。他只需要表揚,只需要漂亮話好聽話,只需要鮮花掌聲,只需要虛榮心的滿足——這就是真實的韓信。可是,在那樣的亂世,在那麼險惡的官場,他一生都以面子來保護自己脆弱而可憐的自卑,卻又以面子的反作用力傷人無數,以至人所厭之,又忌其才能,故四海之大,無處容身。那麼,韓信死,就成為一種必然。
如果韓信不自卑,就不會自負。如果韓信不自負,就會是個正常的健康的心態,就不會做出這麼多出格的事情,雖未必稱王,至少,能保全性命。
-
7 # 歷史神秘人
韓信是被呂后設局所殺的!韓信的死是有原因的!
韓信為人清高自傲,不懂的為人處事之道,說話沒有分寸。韓信太能打仗了,軍事才能非凡,劉邦也是不大放心的,所以找了個韓信通敵的理由,把韓信軟禁了在長安,削了韓信的兵權,還降了一級,變成了淮陰侯。劉邦做人算厚道,並沒有殺韓信,只是想讓韓信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好看著。
韓信在長安一住就是五年,在這五年中,韓信經常稱病不去上朝,也不和其他的官員來往,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一點,劉邦是很不爽的,你韓信什麼意思嘛,該怨恨我的,這麼多年也過去了吧,也不來上朝,也不來探望我劉邦,說幾句拍馬屁的話,是不是還是對我不滿啊!有一次,劉邦請韓信來喝酒,喝著喝著的時候,劉邦就問韓信,以我劉邦的軍事才能,我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十萬,劉邦了聽了是很爽的,然後就問你韓信能帶多少兵啊,韓信可能喝多了,順口說了一句,我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就很不爽啦,你到了這個地步了還這麼清高,比我還牛,實在讓劉邦很不舒服!
再有一次就是韓信去探望樊噲,樊噲很興奮啊!難得韓信來探望我,真是難得啊!所以樊噲好酒好肉招待,兩人也喝得高興,最後出門,也許是喝多了,韓信看著鞠躬送自己的樊噲,嘴賤的說了一句“我怎麼和這些人為伍啊”,樊噲聽了很不爽啊,我好心招待你,你就要這麼不待見我!要知道樊噲的老婆是呂后的妹妹啊!這樣的話也傳到了呂雉的耳朵。呂后就起了殺韓信的心。
呂雉想殺韓信是有自己的政治考量的!劉邦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劉如意,不喜歡呂后的兒子劉盈,想立如意為太子。對呂后來說,韓信是劉邦那邊的人,韓信肯定是支援劉邦的,畢竟韓信不信任呂后這幫人。韓信雖然沒有了兵權,可是威名還在,只要在朝堂上支援劉邦立如意為太子說幾句話,要比其他人說話更有分量。再說,韓信帶兵能力這麼強,一旦靠上了劉如意,還真打不過啊,所以為了自己的兒子,呂后就想殺韓信免除後患。呂后也知道,劉邦不爽韓信久已,殺了韓信,也不會指責自己什麼,因此下定決心殺了韓信。
呂后和蕭何設計一個局,蕭何去對韓信說是為了慶祝劉邦平定亂匪,請他入宮慶賀!韓信信了就入宮,沒想到就一去不復返,被呂后的女侍衛殺死了在密室裡!以前韓信因為一位老婆婆的一飯之恩活了下來,最後死亡也死在女人手裡難道是天意弄人?劉邦聽說韓信死了,是高興也可惜,讓自己不爽的韓信死了,自己高興,一個有非凡軍事才能的人死了,也感到可惜啊!
最後說一點,一個人再有才能,也不能清高自傲,不會為人處事,最終難受的是自己。做人做事,兩樣都要做好!
-
8 # 默凡
韓信的死因。
由於韓信的死因有很多種說法,在這裡我就不一一概述,只說其中比較讓大家信服的一種。
韓信助沛公打江山,逐項,至滎陽時,按兵不去。沛公不知何,問蕭何,蕭何曰:“他是討封哩。”。”沛公遽封韓信為三齊王。,即與天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又封為“五典”,則天不死,所見不死,見君不死,無束其繩,不殺其刀。韓信乃追項羽,以項羽破,為劉克矣江山。] [。漢王坐了江山,,恐韓信大,壓了自家之天下,乃欲殺之,而自口封於信“三齊”、“五典”,奈何殺之??他想了個殺韓信之策於呂后。呂后召韓信入宮,謂韓信曰:“你犯下了反罪,君使我殺子。”。”韓信曰:“其不可,王封我五死者,此事我得面與君言。”。”呂后曰:“噫嘻,君不見其君矣,你看你來在於何處?”。”韓信一見樹陰森之,視上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下視地上鋪著氈,看不見一點點地,又不見君,心不自苦。不待信辨,呂后又曰:“君封君"死"五,我不如君之矣。吾知汝猶曰:無縛汝之繩,不殺汝刀,此我不用。”。”畢,一揮手,兩旁數十名宮女各執棒錘,一湧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以信殺之。
-
9 # 中原一哥
關於韓信的死有眾多說法,有人說是劉邦所殺,有人說是和蕭何有關,有人說是呂后所殺,那麼韓信究竟是怎麼死的呢?我們來看看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呢?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大戰處於下風之時,韓信特意不讓軍隊前進,逼迫劉邦給自己一個承諾,劉邦被逼無奈,封韓信為“三齊王”,即“與天齊,與地齊,於君王齊”,“五不死”的承諾,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王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的為人辦事,劉邦懷恨在心,打敗項羽後,必將將其殺死。怎麼和蕭何有關呢。劉邦相殺韓信,劉邦自己不好動手,蕭何獻計把韓信引入後宮,將其抓住,又獻計用麻袋捆住韓信於長樂宮懸錘之室,把竹竿削尖了,亂槍把韓信扎死,死狀是殘忍至極、慘目忍睹,所以才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
為什麼是呂后所殺的呢?呂后是實際的執行者,蕭何把韓信騙入後宮,呂后下旨御林軍抓住,把韓信關在懸空的牢籠內,用不違反劉邦的“五不死”,將韓信殺死,保全劉邦的名聲。
不管怎麼說,韓信終究是死了,其實韓信的死也和他自己有關。一、韓信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逼迫劉邦給封地,要名望,試想一有點本事,就逼迫人,能不讓人殺你嗎?
二、韓信自己太自負,膨脹,不把劉邦當回事,如果沒有他的幫忙,劉邦不可能得天下,經常稱病不上朝。
三、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曾經去拜訪樊噲,樊噲恭恭敬敬迎來送往,但韓信出門卻不屑一顧,韓信孤傲,不合群,要知道樊噲與劉邦可是關係。
綜上所述,韓信之死,不僅和別人有關,和他自身有關係,你說呢。
-
10 # 溫讀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理大部分朝代的臣子都是深有體會。
例如伍子胥君,韓信。
那個不是朝廷棟樑。
韓信自以功德大,請求封假齊王安民心。
引來劉邦大怒。
並在朝堂之上怒斥韓信。
幸得張良上前阻攔。
劉邦為君主,鴻門宴也表明了其氣度不凡。
將其氣成一個河豚。
也是韓重言的一個奏摺。
“我日夜求你快來救我!你卻想稱王!”
張良好言相勸,請求掩人耳目。
才放下氣憤。
順勢一推。
“要做便為真王,哪來的假王這一說!”
將剛才的怒言巧妙的掩飾過去。
後項羽戰敗自刎烏江。
身體四分五裂被幾個副將拿來請功。
才徹底高枕無憂。
轉念一想!
韓信領兵如此之神。
可不是趙括那個咬筆桿子可以比喻的!
若是他反了!
雖說有張良,蕭何等
可是領兵誰可以戰勝韓信?
這江山還是不穩。
於是藉口遊玩抓住了韓信。
並且降職。
韓信也是自以功高蓋主。
覺得滿天之下沒有捆他的繩子。殺他的劍!
呂后覺得雖然韓信被貶。
仍是大患!
於是差人留蕭何畫計殺了韓信。
蕭何意識到這可不是玩玩。
當初韓信可是被封“五不死”
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
沒有殺他的劍,沒有捆他的繩子。
韓信一聽。
傻乎乎的認為自己可以安享生活了。
不用擔心自己犯皮被劉邦錘。
蕭何一聽。
你這五不死乍一聽。
除非日月無光,君主不見又被人罵。
這可如何是好!
轉念一想。
根據後代有個叫愛因斯坦的人提出來的相對論 發現。
小夥子!有bug!
給呂后那麼一說!
呂后嘿嘿一笑。
彷彿看見了韓信正在閻王爺處要一份通關文牒 於是喚來韓信。
韓信剛一進門發現地軟。
走了進去 一大群宮女看著他。
渾身激靈。
看見呂后走來。
對韓信說:
漢王封汝五不死,今此宮,日不照,地有隔,君不見 不以繩捆,不以劍殺汝!
韓信大驚,欲作辯解。
宮女拿著鐵錘,活活的把韓信打死。
一代名將,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見了閻王爺。
想不死,學學陶朱公。
伴君若伴虎。
功高蓋主,天子非神靈,氣度不若天下之聖人
劉邦不為趙匡胤。
兵權莫動。 請求歸家。 便得一線生機。
免的雙目失神。
免的妻妾為之痛苦。
隨手關注,祝你幸福。
以上。
-
11 # 趙燕雲
韓信之死可謂是性格決定命運有一個例子。
雍正帝給年羹堯打預防針時說過一段話:“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這話可謂肺腑之言。歷史上的大功臣善終者不多,所謂功高震主,大功無賞。
韓信之於劉邦可謂大功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瓦罐渡河破魏王,背水一戰誅陳餘,擊敗代、趙後北上降服燕國。漢四年,韓信被劉邦拜為相國,率兵擊齊,並攻下臨淄。以斷河計破楚軍二十萬殺龍且。漢五年十月,與劉邦會師垓下圍殲楚軍,並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功無二於天下。當年韓信實際已經成為劉邦項羽之外的第三股勢力。
漢朝建立後劉邦將韓信徙為楚王。後又因聽說韓信謀反,偽遊雲夢將其擒獲貶為淮陰侯。
韓信之所以被殺,還是性格決定命運。他出身寒微,對賞識幫助他的人知恩圖報,但理不清君臣只見微妙關係。比如當年他趁劉邦危急之時討要齊王封號就是政治上的不成熟(韓信平定齊國後,自立為齊國的代理國王。當時劉邦正在榮陽受圍困,就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正式齊王)。
蒯通曾鼓動韓信搞三國:現在劉邦、項羽兩人的命運就掌握在您的手裡。您幫助漢王,漢王就會取勝,與楚王聯合,楚王就會成功。不如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勢必無人敢先發難。憑您的賢達聖明,又有眾多身穿鎖甲的軍隊,佔據強大的齊國,聯合燕、趙兩國,出兵到空虛之地控制他們的後方,順應民心,西向制止楚、漢間的爭鬥,使士卒免於死亡,天下之人,誰敢不聽從。您按照原來齊國的版圖,擁有淮、泗之間的土地,以恩德安撫諸侯,拱手安居,禮讓賢士,那麼天下諸侯都將競相朝拜齊國。
但韓信說:“漢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見利忘義、背恩忘德呢?”
蒯通就指出,野鳥捕盡,獵狗就會被烹殺;敵國破滅,謀臣就將死亡。功高難以獎賞,威重使君主畏忌,歸附楚國,楚人不信任您;歸附漢國,漢人害怕您。您想帶著這些功業和威望歸附誰呢?處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於天下的名望,我實在為您擔心。”
但韓信還是沒被說動。
韓信的伯樂蕭何早就指出韓信是“國士無雙”。何為“國士”?國士一個很大特點就是對國家和君主死忠。
對韓信劉邦無疑是欽服和喜歡的。甚至都表示:“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之死導火索是陳豨。
據說早在漢高祖七年(前200年),陳豨被封代相時進京覲見劉邦。因陳豨過去是韓信的部將,也去拜見了韓信。韓信引入密室對陳豨說:“你今天能得此重任是因為得到皇帝的信任,但陛下生性多疑,若一人告你謀反陛下可能不信,若多人告你謀反,陛下必起疑心,恐怕你的災禍就要臨頭了。若將來有一天你被逼謀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後來陳豨因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數年,劉邦果然疑心。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違法的事,其中不少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恐懼。
漢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太上皇去世,劉邦派人召陳豨進京,陳豨以病重為由推託。九月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只好親自平叛,而韓信告病未隨劉邦親征。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后密告韓信要謀反。說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呂后與相國蕭何商議解決方案,蕭何設計將韓信騙進宮中。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鐘室裡斬殺了他,並被誅滅三族。韓信臨死前哀嘆:“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年僅三十五歲。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記敘:“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問:“信死亦何言?”且喜且憐傳神。
韓信死後,劉邦將蒯通抓獲,兩人對話頗值得玩味。
蒯通道:“吾相韓信,言其面不過封侯,背則貴不可言。因說之背漢自立,則可三分天下也。”高祖又問:“然信有何言?”蒯通長嘆一聲道:“韓信言:‘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見利而忘義乎?’”
蒯通又嘆道:“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陰侯之功也。然彼竟不聽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軍南下,敗項王於垓下,交兵而歸楚,勸進於汜水,迎陛下於陳,觀此種種,豈有反心?嗟夫,昔日楚漢之命皆懸於彼,彼卻毫無反心,今天下已集,且無權無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結陳豨,欲謀不軌,韓信真乃一愚人哉!”
-
12 # 欄杆拍遍
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可以說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君臣二人從相識、相知到相疑和決裂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劉邦對韓信的評價是:“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自從被拜為大將軍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還定三秦,攻滅魏、代、趙、燕、齊等諸國,最後合圍項羽,戰無敗績。可以說,如果沒有韓信,劉邦建立漢朝幾無可能,很有可能老死漢中。
作為一名君主,劉邦的心情是複雜的。他何嘗不知道韓信的功勞,他也並不想做兔死狗烹的事,但是韓信的存在,對自己的威脅太大,並且從韓信的諸多表現來看,認為他反心已露,為了江山穩固,只能狠心痛下殺手。
劉邦最初對韓信產生疑心始於韓信自恃功高,用蒯通計,欲立為假齊王之時。劉邦被迫做了順水人情,立韓信為齊王。最後合圍項羽之時,劉邦約韓信與彭越南下,二人卻遲遲不見發兵,後不得以聽從張良的建議,許諾給二人增加封地終於成功將項羽全殲。
除此之外,在齊王田廣已經答應酈食其降漢的時候,韓信為了一己私利,置酈食其的生死於不顧,下令襲齊,致使酈食其被田廣烹殺,劉邦對此事也是大為光火。
透過這幾件事,可以說劉邦對韓信的好感全無,二人的君臣之誼漸行漸遠。韓信一方面對劉邦的知遇之恩心懷感激,不忍背叛,另一方面卻有列土封疆的打算,這怎麼能不引起劉邦的反感。故而在剿滅項羽之後,劉邦第一時間趕到定陶,奪去了韓信的兵權,徙封韓信為楚王。
鍾離昧在項羽死後前往投奔韓信,韓信對這件事的處理上也並不高明。正如鍾離昧所言:“漢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楚國,是因為有我鍾離昧在這裡。你如果把我抓起來向劉邦獻媚,我死之後,你也就快完蛋了!”以後的發展果不其然,韓信因此被廢為淮陰侯。
至此,君臣二人可以說已經是徹底決裂了,劉邦對韓信完全沒有了信任,而韓信也開始有了謀反的念頭。韓信臨死前又拉了一個墊背,那就是陳豨。陳豨在出任代相之前曾去拜訪老領導韓信,韓信與他約定,一旦陳豨失去信任被逼謀反,韓信將在京城策應,共圖天下。陳豨知道韓信的能力,對其言聽計從。
後來陳豨果然謀反,劉邦帶兵前去平叛,韓信積極謀劃,結果被人告密,蕭何將韓信誆騙至長樂宮,呂后派人將其斬殺,並夷三族。
這裡面的是非曲折,劉邦和韓信二人很難說誰對誰錯。劉邦為了天下,不可能容忍韓信對自己的威脅,因為韓信的能力實在太強,換做別人,韓信可能也是一樣的下場;而韓信如果一直安分的做個臣子,劉邦未必不會容忍他,要知道劉邦最後消滅的都是異姓王,這一點作為一個政治家其實是必須的。蕭何、張良、曹參、樊噲、周勃、陳平等人的功勞都很大,沒有一個遭到誅殺。所以有人說劉邦屠戮功臣,其實是有點冤的,韓信所作所為,純屬咎由自取。
韓信最好的機會就是蒯通讓他三分天下的時候,但是他不忍背叛,從這一點上來說,他與項羽一樣都有點迂腐。你要麼忠心耿耿,要麼徹底決裂,而不是騎牆觀望,待價而沽。作為一個軍事家,項羽如果99分,那韓信就是100分,但是作為政治家,二人都是0分。
韓信至死都非常後悔當初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死時才34歲。也有人不相信韓信最後會聯絡陳豨謀反,認為這只是勝利者的謊言。不論真假,其實都已經不再重要,二人已經決裂,劉邦擔心在他死後,將無人再能制服得了韓信,所以必須儘早將其除掉。
-
13 # 時拾史事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淮陰侯韓信被詐誘到長樂宮鍾室內,以謀反罪名被誅殺,作為西漢開國第一功臣,他的死讓無數人感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從項羽帳下轉投劉邦,並且在蕭何的極力推薦下,被提拔為大將軍。多年征戰,韓信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在楚漢之爭中,韓信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人物。大多數勝仗都是有韓信指揮。
劉邦加封韓信為齊王楚王。然而劉邦出身布衣,生性多疑,韓信功高蓋主,卻沒有防備,漢初三傑,張良明哲保身,蕭何自毀名譽,只有韓信,居功自矜。韓信自視甚高,擁兵自重,劉邦被項羽圍困的時候,韓信竟然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一年之後,這種情況再次上演,韓信的兵馬在圍困項羽時,遲遲不到,等劉邦劃了大片封地給韓信指揮,韓信才出兵,以至於項羽一死,劉邦就奪帥印,撤了韓信齊王封號改為楚王,高祖六年,劉邦以謀反罪逮捕韓信,最後雖然赦免了,但是削去了韓信楚王封號,降為我們熟知的淮陰侯,居留長安,相當於軟禁。
悶悶不樂的韓信十分鬱卒,居然和自己的好朋友說,你謀反我可以做內應,被人告密。坑死了自己。
韓信的死一方面是劉邦的無情,另一方面是呂后想要殺一儆百,震懾這些功臣,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權力
-
14 # 追溯歷史傳奇
至於韓信為什麼必須得死?這裡先賣一個關子。
當今網路社會有個相當惡毒的咒語:“秀恩愛,死的快”。在這局惡毒的背後隱藏著對別人羨慕的怒火。
同樣的道理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為人臣子的功高蓋主超越皇帝的光環,是不容於世,不溶於歷史的。
漢朝開國大功臣韓信就是這麼一個悲慘人生的典型事例,他功高蓋主拉仇恨。
說道韓信大家都知道他的胯下之辱,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的英雄事蹟。韓信大的恩人蕭何,月下追韓信,就是因為他有國士無雙的軍事才能,
不知大家是否記得一個相當出名的電視劇《少年包青天III》,包拯的功勳最大的就是德,他不畏強權,據理力爭,站在真理的巔峰,真心實意的為百姓疾苦做實事,最後作為臣子竟然審訊當代皇帝,明心所向,在發生叛變時,四方將領竟然有想擁戴包拯為帝的想法,但是最後皇帝的一句話讓包拯選擇跳崖,以安帝心。
其實我最怕的不是龐統而是包拯你。
韓信為人孤僻,喜歡獨來獨往,如果說韓信也有微信,那麼他的朋友圈肯定是經過多層次考核才能加韓信為好友的。劉邦在蕭何的幫助下“收下”韓信,韓信自幼熟讀《孫子兵法》屢立戰功,贏得民心,但是在一次戰役中,劉邦被項羽圍剿,韓信不但不領兵救駕,反而邀功請賞,就這樣和劉邦拉下了仇恨。
韓信的死因是因為他的功高蓋主被呂氏用計謀殺害,劉邦並沒有感覺到惋惜,而是預設其死,並且因此事還誅了韓信的九族。韓信還是死於他自己的太過於自視甚高。
韓信墓地
太史公司馬遷走訪時,來到韓信墳前,不免嘆息,要是韓信能夠收斂些,定能夠為韓家在史記上寫下不朽的史篇,聲譽不下於劉邦。
大家覺得老韓之死是不是讓你覺得惋惜呢?
還是覺得是劉邦的“小心眼”,眼裡不容比他強的人?
-
15 # 心向青山
功高蓋主只是原因之一,但漢朝開國與其它朝代還有不同之處。
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2年,這七年是我國曆史上政局變化最快的時期,歷經秦崩――楚亡――漢興。
秦亡後,天下進入後戰國時代,第一輪項羽獲勝,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天下。
但各諸侯對分封並不滿意,第二輪爭霸開始,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等擊敗項羽,成為第二個霸主,並分封了七個異姓王。
之後會不會有第三輪爭霸?韓信、彭越、英布會不會聯手滅了劉邦?劉邦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項羽?天下其實尚存未知之數。
只是,這一次劉邦先動手了,七個異姓王除了長沙王外一個個被消滅,韓信也只是其中的異姓王之一。同時劉邦與臣下約定:廢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從此,天下歸劉,漢王朝興。
因此,韓信的被殺,既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是後戰國時代爭霸的必然結果。
-
16 # 蔡駿
西漢風雲人物,韓信必有一席之地。他是西漢第一開國功臣,他的死也是西漢第一大案、疑案,成為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著名案例。
韓信作為開國功臣,為什麼落到一定要死的下場?
韓信其實是那種其貌不揚的人,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年輕時無所事事,毫無作為,但是我們所熟知的“胯下之辱”就是韓信這種人可以忍受的,所為“小不忍則亂大謀”,說明韓信是有大智慧的人。
後來韓信攜寶劍投靠劉邦起義軍,卻鬱郁不得志,於是又準備另擇明主。西漢另一員大將蕭何得知後,趕緊去追韓信,這就是“蕭何夜下追韓信”的典故。蕭何為何要追韓信?蕭何識人,他認為韓信國士無雙,是劉邦爭奪天下的不二人選。
劉邦聽取蕭何的建議,將韓信拜為大將。韓信也沒有辜負蕭何的知遇之恩和劉邦的賞識,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立下無數戰功。不過韓信雄信壯志,野心還是有的,君臣之間也是一種對抗關係,若要取得平衡,則需要雙方的妥協。當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時,韓信卻按兵不動。劉邦不解,蕭何卻心知肚明:韓信是在討封。
劉邦自是不歡喜,但是為了奪得天下,還是封了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大破楚軍,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上江山,怕韓信功高震主,便借楚江鍾離眛之事將韓信召回,安置在長安,改封為淮陰侯。韓信官大,也常常擺個架子,裝病不去上朝,推脫不跟隨出行,這明顯是不把劉邦放在眼裡。
後來趙國相國陳豨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韓信答應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正當準備偽造赦令,夜襲呂后與太子,卻被告發。呂后與蕭何商議, 佈下陷阱,以朝賀為由,誘騙至宮中,韓信入宮即被擒獲,被幾十名宮女亂棒打死。
韓信之死,明面上是犯了謀反之罪,呂后下令斬殺,但如果沒有劉邦的默許,這樣的元老級人物,呂后敢私自誅殺嗎?借呂后之手,出掉心頭刺,劉邦就不用揹負迫害忠臣的惡名。
韓信功勞太大,劉邦已賞無可賞,繼續這樣下去,只會對皇位構成威脅,劉邦何以心安,所以他只有死路一條。自古以來,開國功臣的結局,大多如此。
-
17 # 帝國的臉譜
韓信之所以必須得死,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劉邦當了皇帝后,為皇權的穩固和子孫後代著想,要剪除功高蓋主的武將;另一方面,是韓信不懂得趁早抽身、以求自保的道理。
確實,在秦末漢初的戰場上,韓信是“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的英雄,他出陳倉、定三秦、破魏、平代、伐趙、降燕、定齊,最後全殲楚軍,打敗項羽,為劉邦登帝位、坐天下、建立漢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故劉邦感嘆:“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然而,這個連劉邦都自嘆不如、“功無二於天下”的大英雄,最後卻死於劉邦之手,鍾室之中,讓人嘆息不已。
有人說劉邦本身沒多大本事,一不會謀略,二不會征戰,只會使用謀士和勇將,所以最後他得了天下。這種看法其實不很準確,或者說只說對了一半,劉邦確實不會打仗,尤其不善於大兵團作戰,敗績很多,但說到謀略上,他卻是頂尖的謀略家,不知強過韓信多少倍,你看劉邦在項羽抓了他父親劉太公,並以要烹殺劉太公來逼迫他投降時,劉邦的表現,他笑嘻嘻地對項羽說:“我和你同受懷王之命西征,曾相約結為兄弟,這說明,我老子也是你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老子,希望你也分我一杯羹湯。”硬是讓項羽拿他沒法,而這,就是利用項羽守正性格而達到自己目的的謀略。
劉邦去世之前,曾召叢集臣,殺白馬立誓說:“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就是“白馬之盟”,意思是從今往後,非劉氏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果違背此誓言,天下共擊之。這也是保劉氏江山千秋萬代的謀略,而且是大謀略。
所以,殺死韓信,也是劉邦保江山的謀略之一。一個比自己厲害百倍的大將,封王於楚國,掌數十萬雄兵掌於手中,任誰都不會放心,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偽游去夢”、抓捕韓信的計劃,將他解除兵權、軟禁在身邊,這才放心一點,但終究是心腹之患,所以後來默許呂后殺死了韓信。
韓信自從天下平定、劉邦做了皇帝后,就應該像張良一樣,尋求退路,不應該還以功臣自居,居高位而掌實權,這將了自己置於十分被動的境地。既然不能主動避禍,那也要抓住機會“闖禍”,早點聽從蒯通之言:“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要反就早反。然而,韓信打仗勇猛,也有謀略,但做人簡單,缺乏心機,最後“慕虛名而處實禍”,終為劉邦所剪除。
-
18 # AAA有何不可
韓信身長八尺五寸,是位身材魁梧的大漢,在他沒落之時,每日身背寶劍,招搖市井,足以彰顯出他的野心和虛榮心。
韓信自知自己確實是有真才實幹的,他在耐心地等待機遇,大丈夫能屈能伸,為留下有用之身,胯下之辱算得了什麼,只是愛惜自己,等待伯樂罷了。大浪淘沙之時,眾星璀璨的亂世並沒有淹沒韓信耀眼的光輝,韓信這匹千里馬終於得到蕭何的賞識,最終得以重用。
老謀深算的劉邦知道,韓信是把鋒利的寶劍,但卻是把雙刃劍,寶劍出鞘之時,鋒芒畢露,但如果用不好則反傷自己。
戰功赫赫的韓信正值壯年,意氣風發,衣錦還鄉之時,看見原本都不正眼看他鄉里鄉親對他欠身哈腰,不禁揚眉吐氣,如此韓信便更加熱愛功名,虛榮心的作祟不斷推動著他的野心。但是這一切都被敏感的劉邦看在眼裡,於是……
-
19 # 東山居士1987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死。歷朝歷代,功高蓋主皆沒有好下場。當年打天下時,需要這些賢臣良將開疆拓土。待天下坐穩後,皇帝老了,那些功臣們位高權重,手握重兵。有的正值壯年,老皇帝擔心自己一旦死去,太子年輕難以駕馭功臣們。為了江山永固,為了給兒孫留下一片安定的天下,就不得不拿這些賢臣良將開刀了。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誅殺功臣皆是這個緣固。
-
20 # 清風明月話歷史
韓信是西漢王朝的締造者之一,漢初三傑,位居大將軍,左丞相,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立不世之功。劉邦曾經許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如此人物,可他最後落得個被一眾奴婢殺死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韓信與劉邦的年齡差距太大。韓信被殺之時,時年三十五歲,而劉邦已經花甲之年, 二人年齡之差,可比父子。蕭何,呂后亦具老矣,首批元勳軍貴死去之後,唯有韓信正值壯年。倘若他有反心,無人可制衡,那麼劉氏天下要落入韓信手中。
第二個原因,呂后需要借功臣之頭立威。劉邦死後,為避免天下易主,又在後主年幼的情況下,只能依賴呂后專權。為保證呂后專權的穩定,劉邦先是敕封呂氏兄弟,加強外戚力量制衡各路功臣,此時必須殺人。可為何必須殺韓信呢?其實蕭何功勞同樣極大,威脅極大,可是蕭何是沛縣集團的領頭人物,殺他恐怕會引起一眾沛縣兄弟不滿,損害統治根基,而韓信則不同,他半路加入西漢王朝集團,功勞雖大,但畢竟根基不牢,可以殺。
第三點原因,韓信居功自傲,有恃無恐。韓信攻取齊國之後,竟主動上書劉邦:齊國君主狡詐反覆,齊國又鄰楚國,防止其互相勾結,為保證安定,希望大王封我為代齊王在此駐守。劉邦聽後大怒,斥責韓信竟想自立為王,後在張良,蕭何的勸導下,封韓信為王,使得劉邦對他漸生不滿。韓信被封王后,目空一切,對同僚也是頤指氣使。有一次,韓信前往樊噲家拜訪,樊噲行禮跪送,大王光臨寒舍,真是蓬蓽生輝。不曾料想,韓信竟然自笑,我這輩子竟與樊噲為伍。
對待同朝為官者尚且如此,可見韓信之驕傲。此後陳豨被封為鉅鹿郡守,啟程前向韓信辭行,韓信勸其造反,與其裡應外合,共圖大業。不料事敗,劉邦前往平叛,韓信被人告發,劉邦歸來後,假借慶功為名邀韓信進宮,誘其至長樂宮鍾室撲殺。
司馬遷假使韓信謙虛學習方法,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誇耀自己的本領,那就差不多了,在漢朝的功勳可以比周、召、太公的人,後世崩潰了。不去這樣做,而在天下已定,於是謀劃叛逆,滅其宗族,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說:“如果韓信為人謙虛的話,不表彰自己的功勞,不炫耀自己的才能,那就可以了。他在漢朝建立中所立下的功勞可與周朝的召公比擬了,子孫後代也可享用不盡。但是天下早已安定,他卻意圖謀反,最後被滅族,也是應有的下場。”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大家總說劉邦過河拆橋,韓信功高蓋主是他被殺的緣由,其實也不亦然。韓信個性太過剛直,傲慢無禮,個性上的缺陷才是他人生悲劇收場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被自己親手扶持起來的皇帝劉邦和最狠毒的皇后呂雉殺了的。。。。。
關於韓信有很多個傳奇的故事,比如韓信善用兵,打仗方面是個厲害的角色。
韓信生活在公元前231-公元前196,出生:淮陰(今江蘇淮安)
在漢朝韓信的職業:大將軍、左丞相
其主要成就: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
濰水殺龍且,垓下破項羽
封爵:齊王→楚王→淮陰侯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奇才
秦漢之際名將,韓信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韓信卓越的軍事韜略和用兵智謀為後世兵家所推崇,他所創造的卓著業績和經典戰例堪稱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在世界軍事史上絕無二人,令後人高山仰止。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項梁,參加反秦鬥爭。項梁陣亡後歸屬項羽,任郎中,曾多次獻策,都未被採納。劉邦受封為漢王后,韓信即由楚歸漢。
初任連敖,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仍未得到重用;一度亡去,丞相蕭何親自追還,並極力向劉邦保舉說:要想爭奪天下,非有韓信不可。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他認為,項羽雖然霸天下而臣諸侯,但百姓不擁護他,所以其強易弱;相反,漢王入關後紀律嚴明,與民約法三章,得到秦民擁護。
因此,假若利用吏卒企望東歸的心情,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漢二年(前205),劉邦兵敗彭城(今江蘇徐州)後,他迅速派兵與劉邦殘部會合滎陽,阻擋了項羽的攻勢。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時,韓信則率兵在項羽的側翼發動了一系列攻勢。他在擊魏時,先以疑兵佯渡臨晉,主力卻出其不意地奔襲安邑,於是俘虜魏王豹,平定河東郡。隨即又進擊代、趙。漢三年十月,韓信在破代後,率兵東下井陘擊趙。當時趙王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在數量上居於絕對優勢。韓信一面以輕騎兩千人伺機偷襲趙營,同時以主力萬人背水為陣,誘使趙兵傾巢出擊。隨後漢軍兩面夾攻,獲得全勝,趙王歇被虜獲。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於是,劉邦遣張良立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楚漢戰爭結束後,韓信被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韓信就國後,經常陳兵出入,被人告發謀反。
高帝六年(前201),劉邦採納陳平的建議,偽遊雲夢,伺機逮捕韓信,帶至洛陽,赦為淮陰侯。
十年,代相陳豨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平叛。韓信原與豨暗通聲氣,次年又部署家臣詐詔赦諸官徒奴,企圖襲擊呂后和太子,結果為人告發。
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偽稱高帝班師回朝,將韓信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
哎,真是可惜了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