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的歷史觀

    用一句話形容最合適,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對於滿清而言,他其實就是一個工具,這個工具本來就是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投靠滿清,滿清入關後,其利用價值降低,給他的利益也不斷降低,明顯這是很不符合以賣國求榮的人的利益需求的,因此在他的心裡必然會開始有其他心思,這些心思在滿清統治者看來都是門兒清,從滿清入關後就可以看出,滿清對這些早期投靠的漢人,並不信任,所以他們一旦有所想法,就會被滿清統治者除掉。

  • 2 # 犛牛角

    耿精忠,明末叛將耿仲明之孫。耿仲明原為毛文龍部下,在毛被袁崇煥所殺後,投降努爾哈赤,編入漢軍正黃旗。清軍入關後,耿家為清王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耿仲明就被封為靖南王。

    耿靖忠是世襲靖南王爵,駐藩福建。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詔撤“三藩”。隨後三藩起兵反清,三藩之亂把康熙弄的灰頭土臉,險象環生。耿靖忠還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幕僚50餘人。康熙恨死了耿靖忠,清廷對他一家那麼信任,還把順治皇帝哥哥豪格的女兒嫁給了耿靖忠,沒想到耿有反骨,轉臉就變白眼狼,所以康熙吃了他的心都有。

    耿靖忠兵敗被招降,康熙最後把他利用完,找了個理由就把他凌遲處死。但康熙仁慈,並沒有連座降罪其家人。

  • 3 # 歷史茶坊

    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耿精忠是清初三大漢族藩王之一,與吳三桂、尚之信先後發動了歷時長達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這場清初規模最大的叛亂雖以吳三桂為首,但耿精忠的行為卻比吳三桂更為可惡,最終也導致了康熙將其凌遲處死。

    那麼耿精忠究竟做了什麼讓康熙無法無忍的事情呢?

    三藩反叛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原是明末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手下的參將,袁崇煥矯詔斬殺毛文龍後,其舊部大都投靠了後金。1633年(明崇禎六年)2月,耿仲明、孔有德投靠後金,受到後金大汗皇太極的盛情接待。

    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極稱帝,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1649年(順治六年),改封靖南王,鎮守福建。耿仲明死後,由耿繼茂承襲王爵,1671年(康熙十年)耿繼茂卒,由長子耿精忠承襲王爵。

    1673年,康熙帝下詔撤藩,平西王吳三桂殺雲南巡撫朱國治,率先發動叛亂。1674年,耿精忠殺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兵分三路進攻浙江溫州、金華、江西廣信等地,並邀臺灣鄭經攻打沿海郡縣,一時間兵勢強盛。

    戰敗投降

    耿精忠起兵響應叛亂的訊息震驚朝野,康熙派康親王傑書統兵平叛。傑書率領大軍勢如破竹,在收復浙江失地後進軍福建。

    與此同時,三藩之亂的矛盾開始顯露,鄭經出兵佔據了福建漳州、泉州、興化、汀州等地,耿精忠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1676年(康熙十五年)10月,傑書統領大軍破仙霞關,克建寧、延平等府,兵鋒直逼大本營福州。

    傑書奉朝廷之命傳檄耿精忠令其率部投降,走投無路的“總統兵馬大將軍”只好獻上印章,坦身露體向清軍請降。

    再蓄反志

    耿精忠投降後,請求從徵臺灣鄭經,以功贖罪,獲朝廷恩准。隨後,耿精忠聯合清軍擊敗鄭經,將其趕回臺灣,又進軍潮州,擊敗尚之信,奉朝廷之命鎮守潮州。1680年(康熙十九年),投降後的耿精忠再蓄反志,被部下告發。康親王傑書上表奏請逮捕耿精忠,康熙詔令其入京覲見,以“負恩謀反”的罪名革去王爵,交由法司審理。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大學士明珠奏稱“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過大於尚之信。”康熙接受建議,下詔將耿精忠及其心腹黨羽數人一併凌遲處死。

    耿精忠死後,範承謨之子範時崇分割其肉,以祭奠父親的在天之靈。

    耿精忠受朝廷深恩,襲封靖南王爵,卻聯合吳三桂起兵謀反,是三藩之亂中第二位興兵作亂的藩王。在被康親王傑書擊敗後,朝廷不計前嫌接受其投降,可他卻沒有絲毫感恩之心,竟敢再蓄異志,最終身受酷刑而死。這一切純屬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 4 # 歷史公元

    “三藩”在江南地區,各自佔據一方,兵精糧足,最強大的時候佔據清朝近一半的兵馬,威脅非常大。

    實際上清朝入關以後,分封“三藩”也是迫不得已。

    清兵入關以後能夠打下龐大的地盤,真正的戰爭潛力已經發揮到了極致,這還是在“三藩”和其他叛將的共同努力下做到的。

    因此,清廷不得不分封“三藩”,依靠“三藩”統治江南地區。

    一個目的是壓制南明遺民,避免反清勢力所大;另一個目的“三藩”本來就是投降清朝的明朝叛將,不可能得到南明遺民的認可,避免“三藩”勢力做大。

    可以說在分封“三藩”之初,清朝就做好了,在勢力強大以後,圍剿清除“三藩”的準備。

    “三藩”雖然起兵造反,但表現大不相同。

    “三藩”雖然都各回各懷鬼胎,但是一心一意想要造反的是吳三桂,其他的人都是想要儲存自己的實力,心不甘、情不願。因此,走上造反的道路。

    甚至其中的尚之信,還在“三藩”叛亂的時候,首鼠兩端,一方面投靠吳三桂,另一方面在後期又投靠清朝,進攻吳三桂,還想要儲存實力,不想盡全力。

    “三藩”之中,死的最慘的還是耿精忠。

    “三藩之亂”結束後,尚之信得到一個賜死的下場,吳三桂和他的孫子吳世璠自殺身亡,雖然比較悲劇,但是也沒有受到什麼折磨。

    死的最慘的無疑是耿精忠,被康熙下令凌遲處死。

    本來我也感覺耿精忠很冤枉,但是後來才發現,耿精忠做了幾個非常瘋狂的舉動,遭到了康熙的嚴重不滿。

    耿精忠到底做了什麼?被康熙凌遲處死。

    一、耿精忠打出了“復明”的旗號,得到了大批百姓的擁護;

    二、耿精忠廢除清朝的“剃髮易服”政策,全面恢復漢服漢制,遵從明朝的制度;

    三、耿精忠廢除康熙朝發行的“康熙通寶”,自鑄“裕民通寶”,流行深廣;

    五、叛亂失敗後,耿精忠獻出“總統將軍印”,私下裡準備率水師外逃,但是被投降滿清的部下阻擋。

    可以說,耿精忠準備得非常充分,為了“反清復明”也是拼了,可以說一點也沒有給自己留後路,怪不得康熙這麼恨耿精忠。
  • 5 # 國史春秋

    福建耿精忠與雲南吳三桂、廣東尚可喜並列為清初三大藩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以“負恩謀反”罪,將耿精忠處死。在古代謀反是重罪,基本上誅滅九族,耿精忠雖然被凌遲處死,但康熙並沒誅連其家人。所以耿精忠犧牲一個人的性命,保全了家人也算值了,同時也說明了康熙還算是一個厚道的人。

    (康熙劇照)

    負恩,顧名思義就是有負皇恩,言下之意清朝政府對耿精忠不錯,事實也是如此。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來是皮島毛文龍手下的大將,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後,耿仲明投降了努爾哈赤,後被編入漢軍正黃旗。清軍入關後,耿仲明與吳三桂一樣,都為清朝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順治賜封其為靖南王,成為了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

    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繼承了王位。1671年耿繼茂去世,王位就到了兒子耿精忠手裡。如此看來,耿家的王位屬於世襲罔替,也算是清政府的恩德之一。另外,早在1655年,耿精忠就娶了當時的肅親王豪格之女為妻,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與順治為同父異母的兄弟,論輩份耿精忠與康熙皇帝成了表親。所以,康熙皇帝對他的信任要遠高於吳三桂與尚可喜。

    由於有了皇親這層關係,耿精忠在福建可以說是為所欲為,跑馬圈地、興建王府,雄霸一方。康熙親政後,三藩之患對於清朝的危脅如鯁在喉,已經到了不除不快的境地,於是康熙皇帝於1673年,正式下詔拆撤三藩。耿精忠聞訊,馬上開始鑄造錢幣,他管轄下的百姓即不用剪髮也不用易服,一切回覆明朝舊制,完全以一國自居。這還不算,耿精忠還借“復明”的名義,大肆擴存自己的力量。(耿精忠畫像)

    不出康熙所料,削藩令一下,蓄謀已久的吳三桂率先起兵反叛,耿精忠則以統領兵馬大將軍兵分三路,積極響應,只有尚可喜表示服從政令。但沒多久,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眼見形勢一片大好也反了,臺灣的延平王鄭經也加入了轟轟烈烈的反清大軍。一時間,反清復明的大軍勢如破竹,席捲東西半壁江山。但是所謂的“三藩”起兵,只是形式上的聯盟,並沒有統一的協同指揮,關鍵各自為政、相互猜忌,最終離心離德。首先耿精忠的軍隊就因軍餉不足而士氣大減,最後竟然成了劫掠百姓的強盜,如此一來,三路大軍很快就被清軍擊破,耿精忠成為了第一個被控制的藩王。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耿精忠選擇了投降,並奏請康熙皇帝要求保留王位,帶兵平滅鄭經和尚之信,將功贖罪,於是耿精忠搖身一變又成了清軍的打手。耿精忠雖然打不過清軍,但對付昔日的盟友還是很有一套,沒多久就將鄭經和尚之喜挫敗。但是耿精忠這次的“忠心”並沒有換來朝廷的信任。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當耿精忠躊躇滿志的時候,部下告發其投降的目的是韜光養晦,時機成熟還會造反。當時全國的叛軍已經趨於瓦解,耿精忠的磨已經拉完,正好給了康熙皇帝問罪的理由,於是下令將耿精忠抓捕下獄,等侯司法處理。兩年後,“三藩”徹底平定,大學士明珠上奏康熙:“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於是康熙皇帝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從整個三藩之亂的經過來看,耿精忠謀反之罪成立,罪不可赦。但是他有將功補過的表現,康熙皇帝也可以留其一命,但是放了耿精忠就是縱容罪犯,康熙皇必須殺雞儆猴。所以不但殺了他,而且要處以極刑,這就是維護皇權尊嚴的一種手段,耿精忠只能算是一個犧牲品。成王敗寇,才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 6 # 看遍山川

    耿精忠是第一個響應吳三桂的,也是第一個向康熙投降的,為了博得康熙的信任還把兒子送到北京作人質,希望康熙履行自己的諾言,因自己主動投誠能給予事後的寬大處理。耿精忠在吳三桂覆滅前五年就向康熙請降,在康熙十五的關鍵時刻著實具有重大意義,其含金量相當之高。

    之前康熙還特別為耿精忠發過一道敕諭,讓他弟弟耿聚忠去他那裡招降。康熙明確表示,只要耿精忠來降,既往不咎,待遇優厚一切照舊,耿精忠是吃過定心丸的。

    不過耿精忠在投降之前做了一件他認為聰明的事,把原本被他拘禁的福建總督範承饃拖家帶口全部殺害,還製造了範自殺的假象,矇騙來受降的官員。耿精忠為什麼要出這一招,也許他認為範知道太多關於他的底細,儘管康熙承諾在先,耿精忠也不是三歲小孩,也清楚秋後算賬的可能,康熙的定心丸成色到底有多少,只有康熙自己明白。

    等吳三桂垮臺,康熙的平藩戰爭取得徹底勝利後,耿精忠硬著頭皮上表請示進京,大不了就被軟禁麼,至少能保命。問題是想保命的不止他一個,在北京他的兩個弟弟聯合起來揭發他的罪行,康熙像獵手一般看這哆嗦惶恐不安的耿精忠。

    耿精忠被人揭發的材料擺在康熙案頭,交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論處。雖然耿精忠咆哮“歸順後,絕無叛志”,其父子還是被叛凌遲處死,包括康熙也曾答應赦免的高階將領,最後康熙發了點慈悲,將耿精忠改為斬立決。

  • 7 # 澳古說歷史

    耿精忠,與吳三桂、尚可喜同為清初三大漢人藩王,其貴為靖南王。

    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為明朝參將,毛文龍被殺後,耿仲明投降於努爾哈赤,被編入漢軍正黃旗,被授予總兵官之職。1636年四月,耿仲明被冊封為懷順王,與恭順王孔有德、智順王尚可喜合稱為三順王。

    1646年,耿仲明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率領大軍征討南明永曆政權。1647年耿仲明大破南明楊國棟軍隊,並接連攻克衡州、祁陽、武岡等郡縣,可謂是連戰連捷,但是不久就接連被何騰蛟、瞿式耜等南明將領擊潰,1648年退回北京。

    1649年,耿仲明改封為靖南王,並賜予金冊金印。

    1671年,耿精忠繼承其父耿繼茂靖南王爵位。

    納蘭明珠曾言“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實際上這句話不假,耿精忠相對於吳三桂、尚可喜這二人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投降於清朝,耿精忠此時的身份卻早已是滿臣,自他曾祖父耿仲明投降於清朝,到耿精忠這代已是第三代,也算是實實在在的滿臣了。

    話說清廷對他也算是真得厚待,不但貴為親王,還讓他鎮守福建,負責福建的一切軍政事宜,可以說是恩寵有加。當然清朝會如此對待於他,很大原因是因為統治的需要,是為了給更多的漢人做榜樣。但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清朝對耿精忠已實屬厚恩,對耿家也算是恩寵有加。

    可是就是被如此厚待的耿精忠,最終還是反了清朝,他的反不是因為替漢人而反,也不是替明朝而反,僅僅只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從而跟隨著吳三桂反了清朝。

    1673年,康熙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恢復衣冠,同年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

    剛剛起兵的耿精忠可謂是勢如破竹,耿精忠三路攻清大軍皆有所獲,東路攻浙江溫、臺、處三州,破之;西路攻江西廣信、建昌、饒州,破之;中路攻浙江金華、衢州,破之。

    至1616年8月前,耿精忠大軍相繼攻克浙江江山、平陽、金華、義烏、諸暨,江西石城、寧都、贛州,安徽徽州、祁門等地,兵力擴充至10萬人,勢力遍及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數省,可謂是勢力龐大。

    但是同吳三桂一般,耿精忠雖前期勢如破竹,但是後期因“三藩”之間相互猜忌,甚至最後是互相攻伐,再加上耿精忠又同臺灣鄭經反清勢力發生猜忌,兩派最後也演變成了互相攻擊。最終耿精忠的大軍在外無援軍,內無糧餉的情況下陷入崩潰,再加上耿精忠大軍過於暴虐,民心早已喪失。

    也就是如此,1676年8月,清軍攻克仙霞關,入福建,並攻陷浦城、建寧、延平等地。而隨著耿精忠的大本營福建被清軍相繼攻佔,耿精忠無奈只得投降於清廷。

    之後再次投降於清廷的耿精忠,為了將功贖罪,就再次調轉槍口對準了臺灣的鄭經勢力。

    1680年,清朝初定天下,耿精忠開始被清廷清算,康熙先是以耿精忠心存異志,然後以負恩謀反罪革去王爵。之後在1682年,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後,大學士明珠上奏“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耿精忠被凌遲處死。

    其實耿精忠會被凌遲處死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負恩謀反”。

    耿精忠辜負了康熙對他的厚恩,在清朝最危急關頭,耿家這個已享受了三代厚恩的親王世家居然反了,你說康熙能不恨他嗎?再者歷朝歷代對於造反一事,本就是深惡痛疾,一旦平叛成功,造反首惡輕者斬首示眾,重者誅連滿門,所以耿精忠會被處以凌遲不足為奇,好在康熙還算厚待並不牽連其家人。

    只能說耿精忠死的不冤枉,一個刻薄寡恩之人,一個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絲毫不顧黎民百姓生死之人,耿精忠死的讓人為之痛快。

  • 8 # 正說清代十二朝

    “三藩之亂”想是清朝初期唯一一次發動的幾乎撼動皇帝權威和清朝統治的前明降將的叛亂,雖然“三藩之亂”幾乎佔領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幾乎撼動清朝根基,但此次叛亂倒也成就了康熙皇帝的部分豐功偉業。

    “三藩”系被多爾袞命令鎮守在福建、廣東、雲南的耿精忠、尚之信、吳三桂三個漢人藩王。康熙十二年,為了應對康熙皇帝下達的“削藩令”,吳三桂首先舉兵造反,鎮守福建的耿精忠隨即附和,起兵配合。尚之信雖然因為年歲已高,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百般拉攏,非但沒有跟著造反,反而在叛亂初期牽制了吳三桂等人大批兵力。尚之信不想造反,但他性格暴戾的兒子可不這樣想。尚之信的兒子尚可喜舉兵造反,“三藩之亂”正式形成。

    “三藩”中,耿精忠的下場最慘,被康熙皇帝下令凌遲處死,原因何在呢?個人認為有三點:

    1、康熙皇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肯定會獎功罰過,但三藩之中,吳三桂已死,尚之信的兒子尚可喜又已經歸順清朝,其父尚之信又是在關鍵時刻忠於清朝的大忠臣,康熙皇帝不能如此殘忍的寒了尚之信的心。三藩之中,唯一活著的帶頭人,就只剩下耿精忠,康熙皇帝為了“殺一儆百”。拿出對付叛徒的雷霆手段,將其凌遲處死,很容易被理解。

    2、耿精忠在舉兵造反的同時,為了贏得南方士紳的心,爭取到南方民眾的支援,對當時的附件中毒範承謨百般拉攏和腐蝕,但範承謨堅貞不屈,誓死不從。於是耿精忠將其殘忍殺害,並且為了消滅罪證,命人焚燒其屍體,讓一代忠臣魏承謨連個囫圇屍首都沒留下。

    範承謨是誰啊?那可是在清朝建立和清朝揮師入關的過程中做出巨大貢獻的清朝開國功臣范文程之子,范文程父子對於清廷的忠心可謂所有漢臣的典範,清朝皇帝一直將范文程作為漢臣忠誠的正面教材加以宣傳和推崇。耿精忠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范文程的兒子,對大清更為忠誠的範承謨殘忍處死,如果康熙皇帝不拿出一個堅定的態度處理耿精忠,怎麼給那些當時為大清效命的漢臣們交代。為了拉攏和安撫漢臣,康熙皇帝也會對耿精忠處以極刑。

    3、耿精忠作為鎮守福建的藩王,和吳三桂、尚之信還不同。耿精忠頭上的靖南王帽子最初的時候,是其爺爺耿仲明所有,耿仲明將漢王帽子傳給了其子耿繼茂,耿繼茂又傳給了耿精忠。也就是說,耿精忠一家三代被大清皇帝恩賞,可謂世受皇恩。吳三桂和尚之信都是第一代藩王,和耿精忠比起來,得到的恩賞和皇恩遠遠不及。這也是康熙皇帝為什麼對耿精忠造反如此增憎恨的原因何在。

    綜上所述,耿精忠被康熙皇帝處以極刑,凌遲處死,並不奇怪!

  • 9 # 小鎮月明

    歷史上的耿繼茂可以說是很會給兒子起名字了,起名叫耿精忠。不過,耿精忠作為清初的三大藩王之一(耿精忠、吳三桂、尚可喜),看起來既不精明,也不忠心。原本耿精忠遠居南方,就不太聽話,還跟著吳三桂一起造反,再加康熙一心要集權,耿精忠就成了康熙要剪出的物件。

    說句談笑風聲的話,耿精忠雖然欺負為之取起名為“精忠”,但在現實之中耿精忠的前半生可沒事膽大至極,趁著大清朝國基偉穩,老是為非作歹,造些風波。本來康熙念及耿知錯能改,給條生路,奈何耿精忠卻做出了康熙更為痛恨的事兒來,結果康熙一刀斬了耿精忠父子,連同其家族滿門抄斬……

    那麼為何康熙帝會突然之間勃然大怒,臉色突變呢?耿精忠身為“三大藩王有其一”究竟做出了什麼令康熙帝所無法容忍而背離承諾將其“斬立決”(凌遲處死)呢?

    康熙十二年,因為考慮到“三藩”擁兵自重,目中無清,不足20雖的康熙帝果斷採取了“削三藩”的政策,“削藩”號令一出,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大藩王隨即一同展開譁變,三藩之叛亂可以說是給康熙帝出了個難題,這三個人虎起來的樣子,比鰲拜發怒還要厲害,可以說是三藩之亂將康熙弄得灰頭土臉、不成樣子,莫不是後來三藩內部產生分歧,恐怕康熙帝真的會心有力而餘不足,那樣大清朝便國運衰微,奄奄一息了。

    本來耿精忠前期跟隨三藩之中實力最強的吳三桂對抗清朝,可謂是百戰百勝,勢如破竹,南方几個省的範圍皆在三藩腳下,但是康熙帝儘管年青,卻頗具政治天賦。諸如耿精忠這種人,那是“只要有生還的機會,那是絕對不會放棄的”人!後期的三藩之亂①三藩內部開始出現分歧;②清軍在康熙帝的整治之下,也開始了佔據上風。耿精忠見此情狀,還是“三十六計求和為上”,於是便暗地裡向康熙投降,康熙帝原本很是直爽地答應了耿精忠的投降。但是兵敗之後的耿精忠卻是自尋死路地做了一件事。

    耿精忠在自詡聰明之時,竟然將福建總督範承謨全家自己門下幕僚全部殺害,這個訊息從福建傳到北京之時,康熙帝最先是心痛至極,隨即便對耿精忠充滿了厭惡。再加上耿精忠的兩個兄弟為了保命而在康熙面前不斷搗鼓耿精忠,向康熙帝揭了耿精忠很多以前反清的老底。

    本來福建總督範承謨就是原先康熙帝派遣過去調和耿精忠與清朝矛盾的使者,範承謨此人甚是得康熙重用,如今呢,你不要命的耿精忠居然討價還價地將無辜的範承謨殺掉,那你豈不是自尋死路嘛。於是康熙帝再三躊躇之下,還是將耿精忠父子凌遲處死了,但是耿精忠家中妻兒老小卻受到了清朝優待,這也算是康熙帝對違背諾言的補償了。

  • 10 # 阿塏侃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康熙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被處斬,手下大將曾養性、白顯忠被凌遲處死。

    耿精忠被凌遲處死,的確死有餘辜。

    (耿精忠劇照)

    下面,說說耿精忠的那些事。

    第一,康熙父子對他是加恩的

    順治六年(1649年),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因為有功於清廷,被封為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跑的奴僕(其他貴族家的),畏罪自縊。

    耿仲明死了以後,耿精忠的父親耿繼茂上書朝廷、請求襲爵,當時是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不同意。

    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親政後,批准耿繼茂承襲靖南王的爵位。

    康熙十年正月,耿繼茂在病中上疏,希望長子耿精忠代替自己治理藩地,康熙帝允許耿精忠襲爵。

    (康熙劇照)

    同時,耿精忠還是和碩額附,娶妻為豪格之女,很是受朝廷的恩遇。

    第二,耿精忠不是個好藩王

    耿精忠是個官三代,自身於清廷沒有多大的功勞,所得皆為祖蔭。在這種情況下,他本該勤勞王事、忠於朝廷。然而,他在封地福建幹了不少的壞事。

    史載:耿藩橫徵鹽課、荷派夫驛、勒索銀米。

    對其轄區內的百姓,他重徵鹽稅、加派徭役,還大搞敲詐勒索。

    此外,他利用海運之便,跟荷蘭及東南亞各地從事數額巨大的走私貿易,這是違反《遷界禁海令》的。

    第三,響應吳三桂反清

    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吳三桂正式起兵反清。剛開始,吳三桂打得很順手,整個貴州地區是傳檄而定。

    康熙十三年二月,廣西孫延齡宣佈起兵反清。

    耿精忠看到反清的勢力強大,在康熙十三年的三月,也響應吳三桂反清了。

    他囚禁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率領部下曾養性、江元勳、馬九玉、白顯忠,分兵攻佔了延平、邵武、福寧等地,進而佔據了福建全境,還派人聯絡臺灣的鄭經。

    康熙聞聽訊息,派周襄緒和陳嘉猷宣旨招降。耿精忠拒絕了投降,還囚禁了周襄緒。

    後來,康熙又派其弟耿聚忠招降,耿精忠還是不投降,更是連耿聚忠的面都不肯見。

    清廷於是剿撫並用,耿精忠連吃敗仗。臺灣鄭經趁火打劫,從背後攻擊耿精忠,先後奪其漳州、泉州、潮州等重要地方。耿精忠無奈,只得求和於鄭經。

    康熙十五年三月,吳三桂邀約鄭經和耿精忠進兵江南,鄭經再一次藉機偷襲了耿精忠的根據地。

    (鄭經劇照)

    這樣一來,耿精忠的地盤就被鄭經搶佔了一大半,加上連年征戰、民怨沸騰,他只得被逼投降。

    在投降之前,耿精忠幹掉了囚禁的範承謨及屬從50多人,因為他害怕範承謨放虎歸山對自己不利。

    第四,耿精忠被處凌遲之刑

    康熙十六年,看守範承謨的獄卒收藏其遺骨到京城告狀,康熙知道了事情的整個經過,非常傷心,隆重安葬了範承謨。

    範承謨這人了不得。其父范文程是明朝秀才主動投降後金,侍侯了從努爾哈赤到康熙的四代皇帝,見證了後金由奴隸社會轉變到封建社會的全過程,其中居功至偉。

    範承謨死後,康熙帝親擬諡號“忠貞”,從中可以看出康熙對其人品的肯定。

    再以後,耿精忠的下屬舉報他“歸順後尚蓄逆謀”的五項大罪:違背康親王令,不全部舉出叛黨;私下仍和鄭經通音信;密藏火藥鉛彈,為日後所用;遣散士兵歸農,讓其攜帶武器;交心劉進忠,說自己本不願投降。

    最後,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也舉報了他的不法行為。

    耿精忠的案子是交給法司審理的,最終決議其本人、曾養性、白顯忠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處斬。

    總之,耿精忠不是個好臣下、不是個好官,也不是個好哥哥。

    參考資料:《清聖祖實錄》、《逆臣傳.耿精忠傳》

  • 11 # 長城說歷史

    說起耿精忠,是清朝初期三大漢族的藩王之一,不過最後因犯上作亂,而被康熙皇帝所處決。平三番也是康熙一生功績的其中之一,所謂三番乃是之耿精忠,吳三桂,尚之信這三股勢力,其實,別小瞧了這三股勢力,如若聯合起來,其勢力是無法估量的。當時,康熙也非常怕他們聯合起來,最終還是被康熙所平息。

    在三番這些勢力中,耿精忠算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儘管三番之亂是以吳三桂為首,可是,幕後人物是耿精忠。以至於康熙皇帝把耿進忠凌遲處死的地步,然而吳三桂與尚之信就比他下場好些。

    接下來,長城君分析一下,康熙皇帝為何要把耿進忠凌遲處死?

    其一,吳三桂帶頭叛亂,導致三番開始反叛。耿進忠的爺爺耿仲明,乃是明末時期毛文龍的手下參將,其袁崇煥斬殺毛文龍之後,部分舊部就投靠了後金。公元1633年,耿仲明等人投靠了後金,後來他們受到後金皇太極的接待。就這樣,自此之後就跟隨了皇太極。

    到公元1636年,皇太極做了皇帝,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再到順治六年,耿仲明改封為靖南王,便鎮守福建省。後來耿仲明去世,由耿繼茂繼承了他的爵位。康熙十年,耿繼茂去世,再由其子耿精忠繼承爵位。

    直到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下詔要求撤番,可是,吳三桂不肯定撤番,隨後處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便最早開始叛亂。

    公元1674年,耿進忠處死了福建總督範承謨,又開始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呼應吳三桂的叛亂,這樣就出現了兵分三路進攻浙江與江西等地,就這樣,便開始了三番之亂。

    其二,耿進忠戰敗投降,只好獻出印章。耿進忠起兵與吳三桂叛亂響應,此資訊便傳到了康熙以及朝廷。於是,康熙派康親王傑書帶兵平叛,兵馬剛出大軍便勢如破竹,很快就收復了浙江福建等地。

    隨後三番之亂便開始發生矛盾,其鄭經便佔據了福建的泉州與興化等地,讓耿進忠陷入了不利的局面。公元1676年,傑書統領大軍攻下仙霞關等地,直到福州大本營。康熙下令讓傑書招耿精忠投降,因此,耿進忠只好獻上印章,向清朝正式投降。

    其三,運籌帷幄的耿進忠再度反叛。耿精忠投降之後,請求朝廷讓自己帶兵攻打鄭經,以作為將功折罪,很快受到皇帝的恩准。隨後耿進忠聯合清軍一起攻下了鄭經,又進攻潮州,擊敗了尚之信,而且朝廷讓他鎮守潮州。

    公元1680年,投降後的耿進忠開始叛亂,結果被手下告發,接著康親王傑書就逮捕了他。後來,康熙皇帝下令讓他入京,並以負恩謀反罪免去了爵位,交給了三法司查辦。

    到公元1682年,三番得到平定,明珠大學士上奏“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過大於尚之信。”而後,康熙便接受了明珠的建議,就這樣,把耿進忠與其黨羽一起處決。

    長城君曰:耿進忠深受朝廷之恩,又封為靖南王之爵位,但是,聯合吳三桂起兵叛亂,在三番之亂中算是第二個起兵作亂之人。後來,在被康親王傑書打敗後,康熙便以招降之法,讓耿進忠投降,可耿進忠沒有絲毫悔過之意,以及感恩之心。竟又再度起兵謀反,最終導致讓康熙凌遲處死的下場。康熙對耿進忠算是仁至義盡了,不得對他進行處決。

  • 12 # 我是趙帥鍋

    說起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亂”,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要說起“靖南王”耿精忠,恐怕很多人還有些陌生。因為在大部分時候,他都是作為大名鼎鼎的“平西王”吳三桂的同夥而被提及,很少單獨有人說起他的事蹟。

    這位耿精忠發跡,最早還要歸功於袁崇煥。因為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原本是明末鎮守皮島的左都督毛文龍手下參將,後來袁崇煥斬殺毛文龍後,耿仲明便率領舊部投靠滿清,並受到皇太極的盛情接待。

    此後,耿仲明便開始替滿清南征北戰,並立下赫赫戰功,等到滿清入關後,他被封靖南王,鎮守福建。後來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承襲王爵,但這位耿繼茂是個短命鬼,很快就一命嗚呼,於是等到康熙十年,26歲的耿精忠就成為第三任靖南王。

    然而,僅僅只過去兩年,耿精忠屁股下的王位都還沒有坐熱,年輕氣盛的康熙就下旨撤三番,不願拱手交出權力的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發動叛亂。自此,三藩之亂拉開序幕。

    最初,吳三桂派人拉攏耿精忠一起叛亂時,耿精忠因為年輕,有賊心沒賊膽,所以選擇觀望。但等到第二年時,隨著吳三桂席捲西南,連續擊敗清軍,耿精忠終於決定放手一搏。

    於是他殺死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兵分三路進攻浙江溫州、金華、江西廣信等地,並邀臺灣鄭經攻打沿海郡縣,一時間兵勢強盛。

    此外,耿精忠還下令剪去辮子、穿回明代服裝以示與清朝的徹底決裂。

    此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還沒有反清,反而與吳三桂、耿精忠等人火併,以示忠誠,但後來他的兒子尚之信把尚可喜軟禁起來,然後以廣東兵馬響應叛軍,一時間,吳三桂、耿精忠、鄭經、尚之信四方勢力共同反清,聲勢浩大,席捲大清半壁江山。

    面對耿精忠的反叛,康熙帝一面派兵進閩,下詔削去耿精忠的爵位,並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又派人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但已經鐵了心造反的耿精忠不予理睬,反而繼續舉兵進攻浙江和安徽等地,並將兵力擴充到了十萬餘人,令清軍聞風喪膽。

    不過,耿精忠也有他們自己的弱點,首先他們三藩之間本就是矛盾重重,更重要的是,他和臺灣的鄭經也是相互拆臺,對於鄭經來說,滅亡滿清的夢想太遙遠,佔據福建才是硬道理,所以在結盟之初,鄭經便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於他的部隊在內陸休整。

    但問題是,福建是耿精忠的大本營,他又怎麼可能把它們割讓給鄭經呢?所以耿精忠直接拒絕了鄭經的要求。

    後來,鄭經卻趁耿精忠與清軍交戰之際,強行出兵佔據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盛怒之下的耿精忠想要奪回城池,但被鄭軍擊敗。

    再後來二者雖然和好,但仍是常常發生衝突。也正因為此,清軍便對它們採用了各個擊破的戰略,最終耿精忠在清軍的軟硬兼施之下率眾投降,隨後他位戴罪立功,又領兵殺向昔日的盟友,並協助清軍打敗尚之信的軍隊。

    事後,重新立下戰功的耿精忠被保留爵位,駐紮在潮州。但沒過多久,耿精忠就被部下告發投降後仍然暗中謀劃反叛之事,於是被清廷以負恩謀反罪革去王爵,並交司法審理。

    此時,因為清軍還在和吳三桂的軍隊進行最後的決戰,所以清廷沒有立即處置耿精忠,只是將其軟禁起來,以免他又暗中和吳三桂勾結。同時因為耿精忠被軟禁起來,清廷就可以名正言順調令耿精忠的軍隊,並對其軍隊進行改編。

    從這層意義上說,所謂耿精忠投降後仍然暗中謀劃反叛之事,或許是某須有,很有可能是清朝想趁機兵不血刃地瓦解耿精忠勢力而搞出來的陰謀。

    三年後,三藩之亂被徹底平定,耿精忠也失去了利用價值,於是重臣納蘭明珠上奏道:“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

    隨後,康熙帝便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一併處死的,還有耿精忠的心腹死黨十餘人。不過,耿精忠被誅後,其家屬卻得到了妥善安置,被“編五佐領,隸漢軍正黃旗”,成為守衛清朝的八旗兵之一。

  • 13 # 李飛叨

    在康熙眼裡,耿精忠是頭養不熟的白眼狼,對造反這件事矢志不渝,同時又殺害了大量的朝廷官員,如果不將其凌遲,既留下了心腹大患,同時也對死難朝臣難以交代。

    康熙在除掉了鰲拜之後,朝局日益穩定,這時虎踞東南的三藩就成了心腹之患。他們不僅給國家財政帶來極大的負擔,更有分裂國家的危險,於是康熙決定撤藩。三藩自然不肯就範,於是平西王吳三桂率先舉起反旗,要和康熙死磕。

    耿精忠的爵位是靖南王,這個爵位是他爺爺耿仲明手裡傳下來的。當年耿仲明本來是大明將領毛文龍的手下,在毛文龍被殺後,耿仲明就投奔了努爾哈赤。他不僅帶去了部隊和火器的使用方法,在給滿清征戰的過程中也十分盡心盡力,所以給耿家掙來了藩王的爵位。

    耿家的勢力範圍主要是福建一帶,耿精忠襲爵之後,大肆營造自己的府邸,在風水上非常講究,據說很有些虎踞龍盤的架勢。同時,他的部將之中也流傳著“天子分身火耳”的預言,火耳就是耿字,這就話預示著他耿精忠能做皇帝。估計是這位仁兄在內心狂野之下,編造出來的謊言。

    吳三桂比耿精忠還著急,在知道康熙撤藩後,迫不及待地舉旗造反,耿精忠看到機會來了,也沒猶豫,就拉起兵馬和吳三桂一起造反。他先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幕僚50餘人,又兵分三路攻擊浙江、江西各州府縣,同時還和臺灣的鄭家取得了聯絡,讓他們也出兵討清。一時之間聲勢的確不小,也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不過這幾路人馬雖然暫時結合到了一起,但畢竟各揣心腹事,互相之間經常因為搶地盤內訌,有的還在隊友背後捅刀子,內耗比較嚴重。再加上滿清是以全國之力平叛在經過初期的手足無措之後,很快就穩定了局勢,耿精忠所面臨的狀況也越來越嚴重,最後在清兵的攻擊之下窮途末路,只能再次投降朝廷,希望保留爵位戴罪立功。

    當時戰事仍未平息,耿精忠在朝廷裡的關係也硬(他老婆是肅親王豪格的女兒),康熙在衡量利弊之後,同意耿精忠投降,也保留了他的靖南王的爵位,希望他能為朝廷平叛出力。

    按說這時候耿精忠應該能看清天下的大勢,全心全意地為康熙效力,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可耿精忠明顯既不精明也不忠心,在康熙給他留了一條生路的情況下,還是一心一意想著造反,並且在暗中做著各種準備,真是不作不死啊!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耿精忠的舉動自然瞞不過康熙的耳目,他的部將不想跟他一條路走到黑,把他的反跡舉報給了朝廷。這讓康熙對耿精忠起了殺心,忍到三藩之亂全部平定後,下旨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康熙皇帝還是有一定胸懷的,他恨的只是耿精忠這個狼羔子,同時也必須對死難的福建總督範承謨(此人是范文程的兒子,范文程可是在滿清沒入關之前就投效的老牌漢奸)等人有所交代,所以殺了耿精忠,而對於耿精忠的家人,康熙都予以保全,也算是仁慈得很了

  • 14 # 圖文繪歷史

    三藩之亂是從1673年吳三桂起兵,到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昆明,吳三桂之孫、吳周皇帝吳世璠自殺結束,共8年,在此時,吳三桂已於3年前病死於衡陽,尚可喜也病死、之子尚之信投降清廷後剿叛不力於1680年被賜死,三藩剩下投降清廷的耿精忠還活著,同年,康熙頒佈《平定詔》,宣佈三藩之亂正式被平定,可是僅1個月後,耿精忠就被康熙凌遲處死了。

    耿精忠像。

    其實耿精忠的結果和尚之信很相像,他倆同一年搖旗反清,2年後又同時歸順清軍,歸順的尚之信不老實,在廣東擁兵自重,當時康熙令他只要率兵與吳三桂一戰,就可襲平南王爵,赦免一切罪過,但尚之信以各種藉口不出兵湖南,保持觀戰態勢,又令前往廣西也不從,這惹惱了康熙,滅三藩在即,雖尚之信不動已是好態勢,但免不了秋後算賬,果不然,吳三桂死後,戰局突變,這時尚之信才主動出兵剿滅。

    圖為尚之信。

    尚之信平定廣西,被授奮武大將軍,其實他暗裡並沒與吳斷了聯絡,此時吳世璠的敗局已定,尚之信的部將秘密上奏康熙說其與吳世璠通訊,於是尚之信在1680年被押赴北京,賜死,尚可喜能生,有68個子女,跟著尚之信從軍的皆處死外,其他未參與的均赦免死罪。耿精忠的情況與尚之信一樣,歸順清廷後只在海邊與鄭經糾纏,磨洋工。

    圖為福州南公園,原為靖南王府。

    直到吳世璠敗局已定時,才全力出擊鄭軍,後鎮守潮州,其實耿精忠也不老實,他一直和海賊劉進忠有聯絡,1680年耿精忠入京入覲時,康熙令人暗中南下調查此事,按《三逆方略》與《平定詔》的記載,耿精忠雖已歸降,仍遣使與海賊劉進忠密語,並結為心腹,投誠朝廷時怕事情敗露,於是殺死了福建總督範承謨滅口,兩件事情均坐實,於是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炸處斬,和尚之信一樣,禍不及無關緊要之人,其家人不牽連。

  • 15 # 世界史圖鑑

    耿精忠也是清朝初期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的關鍵人物。1673年,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到1681年清軍攻入雲南昆明吳世藩自殺,共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就此結束。但其實吳三桂已經在三年前病逝于衡陽,尚可喜已經病死,尚之信投降清軍,圍剿不力被康熙皇帝賜死。這也意味著在1680年以後,三藩之亂的核心人物只剩下耿靖忠。康熙皇帝在奪回實權之後,一直想要處理三個藩王。吳三桂無疑是領頭人開啟了三藩之亂的這場內亂。而康熙帝原本也並不想僅僅懲辦吳三桂,而是一舉滅掉三個藩王。

    當三藩之亂正式平定之後,即便耿精忠已經歸順清朝康熙皇帝依然將其臨時處死。其實耿靖忠在早年也是高舉反清的官員之一。明朝滅亡之後隨即被清朝招降,並在廣東駐紮。當康熙有意削三藩之時,耿精忠和吳三桂一樣,如坐針氈害怕被報復。所以吳三桂起兵之後也隨即響應。而另一個藩王尚之信雖然也起兵,但卻經常與清政府秘密聯絡,康熙也承諾只要他牽制兩部兵馬無論輸贏都可以赦免他的一切罪過,但即便如此,他依然選擇觀望,直到吳三桂病死尚之信才出兵。

    而平三藩之亂後三年的局勢已經沒有太大的變數,吳世藩敗局已定。而尚之信的一些手下害怕之後會連累到自己,並主動告密說吳世藩與尚之信有秘密來往,隨即尚之信被押解北京賜死。這也是康熙皇帝為了穩定南方局勢所做出的選擇。等到三分之亂,大體平定,鄭氏手足無措的時候,康熙皇帝隨即出動進攻潮州。而耿進忠也屬於牆頭草,在三藩之亂爆發時也多次與清廷和吳三桂雙方聯絡,甚至還與海賊有溝通。

    雖然在勢頭髮展不對的時候再一次歸順康熙,但很顯然康熙已經下定決心要去除這些雜碎,最終被臨時處死。但同樣為了保證地方勢力不聲亂,他們的家人以及後人並沒有受到全部牽連。而領頭的吳三桂以及他的家族沒有這麼好運!曾經毛文龍手下的孔有德耿靖忠和尚可喜。在三藩之亂,平定之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16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耿精忠確實參與了“三藩之亂”,但他很快就反正,幫助朝廷剿滅其他藩王,包括鄭經和尚可喜。然而,他幫了朝廷,最終卻死得最慘,被朝廷凌遲處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耿精忠劇照)

    清軍入關後,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由於在攻打明朝的過程中屢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為靖南王,而耿精忠自幼便是藩王之孫,享受著榮華富貴。

    本來,“靖南王”這個爵位是世襲的,但是耿精忠卻差一點不能順利繼承,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就在被封為靖南王這一年,有人上報清廷,說耿仲明的手下私藏逃人。多爾袞過問此事,耿仲明不敢馬虎,結果一查,差不多藏了300多人,於是上疏請罪。

    當清廷正在爭議,該如何給耿仲明定罪時,耿仲明卻在行軍途中自縊而死。

    耿仲明死後,按理,耿精忠的父親耿繼茂該襲承爵位。但多爾袞卻以耿仲明不是“令終”,所以不但不允許賜祭,還不同意讓耿繼茂襲承爵位。

    直到1651年,順治親政後,耿繼茂才襲承了爵位。

    耿繼茂為了得到清廷的信任,聯合平南王尚可喜繼續攻克城池。在攻陷廣州後,把那些守衛家園的百姓屠戮殆盡。隨後,他又幫助清廷消滅南明勢力,最終重新得到清廷的器重。

    不過,清廷對鎮守一方的藩王心存戒備。所以,在清廷的安排下,耿精忠入京迎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女兒,並被作為人質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繼茂病逝,耿精忠回到福建襲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耿精忠一直享受著清廷給他的榮華富貴。他不僅是皇親國戚,還是鎮守一方為藩王。要說他對清廷沒有感情,那是不對的。

    (康熙劇照)

    可是,年輕人畢竟政治經驗不足,容易被人忽悠。

    這不,康熙在除掉鰲拜勢力後,看到藩王割據勢力嚴重危害到中央政權,於是決定實行“削藩”。

    當時的藩王除了27歲的耿精忠,再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和平西王吳三桂了。

    他們三個,吳三桂和尚可喜都是滿清開國老臣,只有耿精忠是開國老臣之後。

    有意思的是,吳三桂和尚可喜對削藩的態度相左。

    吳三桂舉起“興明討虜”的大旗,糾集軍隊,煽動造反。

    尚可喜卻主動向康熙提出撤藩,要告老還鄉。

    耿精忠野心勃勃,最終在福建積極響應吳三桂造反。

    耿精忠以“反清復明”的口號,四處徵募兵士。並且為了造反成功,到處拉攏黨羽,聯合勢力。

    時任福建總督的範承謨(范文程之子)發現耿精忠有謀反跡象,上疏清廷,準備徵調兵力進行防禦,可惜他還沒來得及佈防,就被囚禁起來了。

    控制了福建後,耿精忠自命大元帥,率兵向浙江和廣東兩處發起進攻。

    耿精忠造反,是康熙始料不及的。開始他還派人勸說耿精忠,只要他能剿滅鄭經,便對他造反的事既往不咎,並讓他繼續鎮守閩南一帶。

    耿精忠不為所動,依然繼續和清廷為敵,攻陷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區。由於耿精忠勢力強大,許多人慕名投在他麾下,很快他的兵力就壯大到了10萬人之多,這讓康熙頭痛不已。

    (吳三桂劇照)

    然而,藩王作亂卻並不齊心,他們各打各的小算盤。比如鄭經,雖和耿精忠結盟,但他要耿精忠讓出漳州、泉州一帶,讓他過兵。耿精忠卻拒絕他的請求,結果兩人為奪地盤又發生了窩裡鬥。

    再加上耿精忠士氣不振,糧草匱乏,對兵士又無約束。因此所過之處,兵士燒殺擄掠,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康熙得知後,決定先從耿精忠下手。

    1676年,康熙派康親王傑書率大軍負責圍剿耿精忠。

    隨著清軍不斷收復福建蒲城、建寧等地,連吃敗仗的耿精忠無奈之下,交出“總統將軍印”,同時向清廷表示,只要保留靖南王爵,他願協助清軍剿殺盟友。

    在得到清廷的應允後,耿精忠先後剿殺鄭軍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的軍隊。

    由於戴罪立功,康熙準他繼續鎮守潮州。

    然而不久,耿精忠的部下卻告發他“蓄謀逆之心”。

    康熙召耿精忠覲見,並以“負恩謀反”的罪名褫奪了他的爵位,並將他拘捕入獄。

    1682年,在清軍的包圍下,吳三桂之子吳世璠絕望自殺而死。

    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落下帷幕。

    這時,大學士明珠上奏表示,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大過尚之信。

    康熙於是將囚禁在牢獄中的耿精忠凌遲處死。

    顯然,雖然耿精忠幫了朝廷,但是“三藩之亂”已經平息,他已經沒有作用了。而留著他,反而是個威脅。所以,耿精忠必須死。

    (參考史料:《清史稿》)

  • 17 # 往日今昔

    耿精忠,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恢復衣冠,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軍鎮壓,遂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康熙帝即詔將耿精忠凌遲死。

    撤藩後,耿精忠看到吳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謀反。但耿精忠沒有認清當時局勢,盲目響應吳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此人是范文程的兒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後,大造聲勢,很快得到一些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援。隊伍迅速發展到10多萬人。 對於耿精忠的謀反,康熙很惱火,他一邊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軟禁起來,一邊派人勸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決。並派三路大軍向清朝進攻。

    但由於耿精忠與臺灣的鄭經產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糧草供應,就在沿途進行搶掠,讓他失去了民心。 後來耿精忠的手下不斷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後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贖罪,派兵攻打鄭經和尚之信。

    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發,告他“尚蓄逆謀之心”。康熙招他進京,革去其王位,並以“負恩謀反罪”進行審判。 1682年,明珠認為“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他認為耿精忠的罪要大於尚之信,康熙下令,對耿精忠及其手下凌遲處死。

  • 18 # 雍親王府

    作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襲承了家族世襲爵位的他本應有著很好的前途與結局。但是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 耿精忠積極相應吳三桂,並且在福建發動叛亂。然而在清軍的持續打擊下,自知不敵的耿精忠選擇重新投降清朝,並且在此之後不僅是對抗盤踞在廣東的尚之信,還是抵禦臺灣鄭氏集團的進攻,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勞。

    然而儘管如此,在康熙皇帝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後,耿精忠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的終點,並且是被康熙以極為殘忍的凌遲處死的方式處決。

    耿精忠,一位標準的“官三代”,同時也是一位“降三代”。

    說到康熙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那就不得不提耿精忠的祖父,初代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曾經是明朝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部將,深得毛文龍的賞識與重用,而他在毛文龍帳下也有一個“毛”姓的名字,“毛有傑”。當然,另外兩位與他齊名的“背明降清”的將領,孔有德和尚可喜這個時候也是毛文龍的部將,他們分別叫做“毛永詩”和“毛永喜”。

    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時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計斬毛文龍”,但是袁崇煥並沒有非常妥善的處理後事,也沒有對東江鎮進行有效的安撫和安置,最終導致了東江鎮動亂不止,為此後一系列嚴重的事態發展埋下了伏筆。

    這其中,影響力最大,同時破壞力也最為嚴重的,便是“吳橋兵變”了。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大淩河之戰”爆發,皇太極率兵將祖大壽鎮守的大淩河城團團包圍。接到朝廷的旨意後,登萊巡撫孫元化急令已經歸順其麾下的孔有德率軍北上支援祖大壽。

    然而,孔有德軍隊的後勤寄養出了問題。隨後,孔有德的手下因為一隻雞與朝中要臣王象春結怨,進而開始受到了各方的排擠與打壓。在這樣的情況下,孔有德在部將的勸說下,在吳橋發動兵變,帶兵重新殺回山東,並且以耿仲明做為內應,奪下了登州。之後在以孔有德、耿仲明等為首的一眾遼東舊將的帶領下,開始武裝割據並且與明朝進行了激烈的武裝對抗,由於明朝這面組織平叛不利,致使整個山東半島被孔有德等人統領的叛軍折騰一片糜爛。直到明軍在祖大壽的兄弟祖大弼,戴罪立功的吳襄、吳三桂父子,以及劉良佐、劉澤清等人的領導下,重新集結兵力進行鎮壓,這才將叛軍的勢頭控制住,並且其圍困在登州一代,同時打退了叛軍的數次突圍。

    最終,眼看從路上突圍無望,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選擇從海上出逃,帶領著兵馬和家眷橫渡渤海灣,最終在鴨綠江口,向後金剃髮稱臣,並於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正式投降了後金。

    當皇太極得知孔有德等人率眾投降後是興奮異常,不僅出城十里相迎,更是讓孔有德、耿仲明自領所轄兵馬,並賜名“天佑兵”。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尚可喜也在選擇投降了後金,皇太極同樣對尚可喜的到來予以了熱烈歡迎,並將其軍隊賜名為“天助兵”。

    “吳橋兵變”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投降後金而宣告終結,而這也成為影響明朝與後金之間實力對比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明朝這面在整個“吳橋兵變”的過程中,損失巨大,山東半島的百姓更是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浩劫。而後金這面不僅收穫了兵員的補充,同時還帶來了後金急缺的火器與航海等技術,明朝在這些領域的壟斷就此打破,軍事裝備層面上的優勢變得蕩然無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元稱帝,建立大清王朝,並將這三人冊封為王,其中孔有德為恭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至此“三順王”正式誕生,而在順治皇帝時期,這三人的頭銜也變為了定南王、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位“異姓王”以及其統領的部眾,在明末遼東戰場,以及清軍入關,南下追擊李自成、攻滅張獻忠、蕩平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如此功勳卓著的靖南王耿仲明,卻是以畏罪自盡的慘淡結局收場。

    清朝朝廷,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就對“逃人”有著非常嚴苛的制約和懲治措施,特別是在清朝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專門頒佈了“逃人法”,以對“逃人”的行為進行限制,同時參與其中的人進行殘酷的懲罰。

    耿仲明卻意外觸動了這根“紅線”。

    順治六年(1649年),刑部官員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陳紹宗等放縱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應該治罪。此事引得了朝廷的高度重視,當時主持朝政的多爾袞親自詢問耿仲明此事,令其惶恐不已。

    最終,經過耿仲明和朝廷官員的徹查,耿仲明所部有三百餘名部眾私自藏匿逃人,嚴重違反了“逃人法”,朝中不少官員要求嚴懲這些將士的同時,也應該將耿仲明削爵處置。

    多爾袞還是看在耿仲明的卓著功勳的份上,想要對其寬大處理,只不過訊息還沒有傳到前線,耿仲明已經畏罪自盡了。

    耿仲明死後,他的兒子耿繼茂襲承了靖南王的爵位,並且繼續跟隨清軍平定南方的各種反抗勢力,並且不斷立下戰功,算是幫助自己彌補並且洗刷了父親耿仲明的罪名。也是在耿繼茂時期,耿家從駐守四川改為駐守福建,對抗盤踞在福建地區的鄭氏集團。

    憑藉耿仲明和耿繼茂的功勳,耿家的後輩們也獲得了清朝朝廷的器重與封賞,當然,也如同讓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迎娶建寧公主一樣,耿繼茂的三個兒子,也分別迎娶了宗室女兒,以此實現與耿家的政治聯姻,同時將其扣為了“人質”。

    其中,耿繼茂的長子耿精忠,迎娶肅親王豪格的女兒,被封為和碩額附;次子耿昭忠,迎娶貝子蘇布圖的女兒,被封為多羅額駙;三子耿聚忠,迎娶安親王嶽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為妻。

    康熙十年(1671年),耿繼茂去世,由其長子耿精忠襲承了其靖南王的爵位,同時也接下了耿家世守福建的職責。

    “三藩之亂”爆發,耿精忠率先響應,但卻也是最先投降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請撤藩,其本人也希望就此急流勇退,回遼東養老。得到訊息的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則也抱著試探性的態度,向康熙皇帝上疏請求撤藩。

    而此時有些“年少輕狂”的康熙皇帝,真就同意了“三藩”的撤藩請求,並著手開始了撤藩事宜。

    此舉極大的刺激了吳三桂,於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叛亂,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吳三桂先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貴州,隨後又快速佔領了湖南、湖北等地,與清軍是隔江對峙。

    聽聞吳三桂起義的訊息,耿精忠率先響應,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發動叛亂,並且聯合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海陸並進,向浙江、江西等地發動進攻。

    此時的康熙皇帝面對的敵人太多了,南邊是吳三桂的叛軍,西北是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在陝甘起兵反清,並且佔據了四川部分地區,北邊的察哈爾蒙古親王也開始造反,加上東南方向的耿精忠和鄭氏集團,此時的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四面楚歌”。

    然而,隨著戰局的不斷髮展,清軍逐漸扭轉了戰局,在阻擋住了吳三桂最為兇猛的前期攻勢的同時,也調集了十路大軍,開始對叛軍勢力予以反擊。而率軍平定浙江、福建的正是禮親王代善之後,康熙皇帝的堂哥,康親王傑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親王傑書破仙霞關,進入福建,之後連下數座城池,耿精忠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最終選擇了投降。

    此時的康熙皇帝,並沒有對耿精忠進行處罰,而是准許其保留了靖南王的爵位,並回復其職務,要其領兵對抗鄭氏集團,以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的叛亂。在此期間耿精忠表現優異,戰功突出,成功有效的打擊了鄭氏集團和尚之信的部隊。

    然而,康熙皇帝卻並沒有就此放過耿精忠。

    “三藩之亂”徹底平定,耿精忠也迎來了他人生的終點。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

    此時,吳三桂已經去世,其他反動勢力相繼被平定,只有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苟延殘喘,做著最後的抵抗。

    於是,康熙皇帝在這個時候開始向耿精忠發難,藉由有人彈劾耿精忠心存異志,進而削除其王爵,並且將其收押。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克雲南昆明,吳世璠自盡身亡,“三藩之亂”徹底被平定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學士明珠上疏康熙皇帝:

    “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

    他建議對耿精忠進行清算,康熙皇帝同意了明珠的奏請,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同時處死的還有其親信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

    而耿精忠被凌遲處死也極大地刺激了另外一位在“三藩之亂”中先判後降的重要將領王輔臣,最終王輔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畏罪自盡了。

    如同王輔臣一樣,耿精忠的投降,康熙皇帝不僅不對其予以處罰,反而繼續重用,實際上也是出於平叛的需要,畢竟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手中實力有限,也需要對這些力量加以利用,進而更加迅速的平定的叛亂。而實際上,康熙皇帝並不是沒有容人之仁,不少叛而復降的將領和地方武裝,都能夠以善終收場。

    耿精忠之所以為康熙皇帝所不容,並被處以凌遲極刑,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

    首先,耿精忠在叛亂期間給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且不說在其對抗清軍期間給康親王傑書統領的八旗將士以及綠營官兵造成的巨大損失,在其叛亂前後,在福建的朝廷官員,只要不肯屈服其下,便遭到了處決,官場損失是相當慘重。

    這其中就包括了“清初第一漢臣”范文程的次子,當時的福建總督範承謨,也就是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老師魏承謨的歷史原型。範承謨本不準備前往福建就職,但是看到耿精忠有謀反意向,毅然決然的前往,籌劃阻止耿精忠叛亂,不料卻被耿精忠所抓,並且始終不與屈服,最終被耿精忠所殺。

    這裡也要提一下,康熙朝著名的漢臣李光地,在福建省親期間被耿精忠所抓,假意投降後,趁亂出逃,這才逃過一劫。

    也正是因為如此,朝中官員對於耿精忠是相當的記恨,特別是范文程家族的後人,對其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以至於耿精忠被凌遲處死後,範承謨之子範時崇竟然“分割其肉祭墓”。

    其次,耿精忠非常不得民心。

    耿精忠叛亂期間,經常同鄭經的軍隊發生矛盾,然而卻往往是殃及百姓,弄得百姓對其是怨聲載道。再加上耿精忠治軍不嚴,又常常發生缺糧少餉的局面,致使其軍隊行徑暴虐,“與強盜無異”,製造了許多人間悲劇,於是百姓對其也是相當的憤恨,不殺耿精忠不足以平民憤也成為了眾多閩浙百姓的心聲。

    再次,康熙皇帝也需要拿耿精忠作為政治統治的反面教材。

    耿精忠作為世受皇恩的藩王,本可享受榮華富貴,如今卻站在了朝廷的對立面,那結局必然可想而知,康熙皇帝在處置耿精忠的同時,也是在對其他的降官降將以及全國所有的官員將領們樹立了一個反面的典型,讓他們看到對抗皇權,反叛朝廷的下場。

    而此時的耿精忠,已然成為了康熙皇帝進行統治宣傳,震懾全國,進而維繫皇權統治的統治工具。

    儘管耿精忠被凌遲處死,但是他的家人還是能夠以善終收場。

    就在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時候,他的兩個額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便主動向康熙皇帝“負荊請罪”,要康熙皇帝將自己以及耿精忠的家人全部處決。

    康熙皇帝對此甚為感動,不僅沒有對其進行處罰,反而繼續保留其職務和職位,並讓其勸降耿精忠。後來耿精忠投降,兄弟二人則是繼續幫助康熙皇帝穩定福建局勢,以及平定其他叛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耿精忠被康熙皇帝處決後,耿昭忠被委以署理福建事務的責任,耿聚忠則被加封為太子太保銜。兄弟二人皆以善終收場,並且去世後被贈予了諡號,可見康熙皇帝還是能夠做到賞罰分明的。

    至於耿精忠的家屬,康熙皇帝也沒有為難,而是將其發回漢軍旗中,承擔旗人之職,同時繼續保有其旗籍和待遇,也算是沒有過分被牽連。

  • 19 # 仁者厚德載物

    吳三桂、尚可喜以及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三位藩王,都是幫助清朝屠殺同胞一統天下過程中立下過赫赫戰功的大漢奸,清朝消滅南明以後便被分封到南方,一方面表示對功臣的嘉獎,一方面,也可以抵禦臺灣鄭家或其它明朝殘餘勢力。那麼,身為藩王的耿精忠為什麼最後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了呢?

    這位耿精忠發跡,還要歸功於明朝崇禎帝。因為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原本是明朝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手下將領,公元1632年崇禎帝冤殺孫元化後,走投無路的耿仲明與另一個大漢奸孔有德最終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靠後金,並受到皇太極的盛情接待。

    此後,耿仲明便開始替滿清南征北戰,並立下赫赫戰功,等到滿清入關後,他被封靖南王,鎮守福建。

    後來耿仲明死後,其子耿繼茂承襲王爵,但這位耿繼茂是個短命鬼,很快就一命嗚呼,於是等到康熙十年,26歲的耿精忠就成為第三任靖南王。

    清朝建立之初,三位藩王在南方還算安分,大漢奸吳三桂還曾將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全家幾百人屠殺,徹底滅亡了自己的祖國明朝。

    不過,到了康熙帝時期,消滅了鰲拜這個獨攬大權的權臣後,年輕的康熙帝便將矛頭對準了南方的這幾位藩王。隨著他們在南方站穩腳跟,其勢力愈發膨脹,能夠獨立行使的兵權也成為了對中央的極大威脅,於是公元1673年,康熙帝下旨撤藩。

    不願交出權力的吳三桂殺死清朝的雲南巡撫朱國治,然後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發動叛亂。自此,三藩之亂拉開序幕。

    一開始,吳三桂派人拉攏耿精忠一起叛亂時,耿精忠選擇觀望。但等到第二年時,隨著吳三桂叛軍席捲南方,連續擊敗清軍,耿精忠終於決定放手一搏。 於是他殺死清朝福建總督範承謨(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餘人。

    耿精忠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兵分三路進攻浙江溫州、金華、江西廣信等地,並邀臺灣鄭經攻打沿海郡縣,一時間兵勢強盛。

    此外,耿精忠還下令剪去辮子、穿回明代服裝以示與清朝的徹底決裂。

    此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還沒有反清,反而與吳三桂、耿精忠等人火併,以示忠誠,但後來他的兒子尚之信把尚可喜軟禁起來,然後以廣東兵馬響應叛軍,一時間,吳三桂、耿精忠、鄭經、尚之信四方勢力共同反清,四川的鄭蛟麟、譚弘、吳之茂,廣西的羅森、孫延齡,陝西的王輔臣,河北的蔡祿等也先後揭起叛旗,紛紛響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席捲清朝的大半壁江山。

    耿精忠反叛震驚清朝朝廷。康熙帝一面派兵進閩,下詔削耿精忠爵,並收禁其在京兄弟;一面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

    耿精忠不予理睬,繼續舉兵攻陷浙江江山、平陽、金華、義烏、諸暨,深入浙東;陷江西石城,進逼寧都、贛州;一度攻陷安徽徽州、祁門,隊伍擴大到10餘萬。

    公元1674年,康熙帝派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軍南下浙江。

    叛軍雖然看上去十分強大,但內部矛盾重重,幾大勢力之間存在著許多的嫌隙。比如耿精忠、鄭經兩方來說,結盟之初,鄭經向耿精忠要求漳州、泉州,以便於他的部隊在大陸休整,但耿精忠一方則認為鄭經兵力弱小,拒絕了他的要求。

    不久,沿海的漳州、泉州、潮州等城市投靠鄭經,耿精忠悍然出兵想要奪回城池,但被鄭軍擊敗,後來二者雖然和好,但仍是常常發生衝突。

    公元1676年八月,清軍進取江山,破仙霞關,入福建取浦城、建寧,克延平,抵水口。十月,康熙帝命大將軍傑書遵詔招降耿精忠。

    清兵大軍壓境。耿精忠獻出“總統將軍印”,準備率水師外逃。但其親信徐文煥已暗投清軍,重兵在握,誆住耿精忠,不讓出城。

    清軍至洪塘進福州,耿精忠無奈,袒身露體,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降,並請仍留靖南王爵,從征剿滅鄭經軍,以戴罪立功,康熙帝恩准。耿精忠率兵挫敗鄭軍。接著又進軍潮州,打敗尚之信的軍隊。

    公元1680年,“三藩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 此時,吳三桂已經病死,其他反叛勢力相繼被平定,只有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苟延殘喘,做著最後的抵抗。

    於是,康熙帝在這個時候開始向耿精忠發難,藉由有人彈劾耿精忠心存異志,進而削除其王爵,並且將其收押。

    公元1681年,清軍攻克雲南昆明,吳世璠自盡身亡,三藩之亂徹底被清朝平定了。

    三藩之亂被清朝徹底平定,意味著耿精忠徹底失去了利用價值,罪魁禍首吳三桂早已經死去,康熙帝決定拿幫兇耿精忠出氣,進行秋後算賬。

    公元1682年,大學士明珠上疏康熙帝: “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 他建議對耿精忠進行清算。

    正中下懷的康熙帝立即同意了明珠的奏請,下令將38歲的耿精忠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被處斬,耿精忠的親信曾養性、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也被凌遲處死。

    客觀而論,耿精忠在中國歷史上算不上漢奸,他的罪惡遠遠不及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大漢奸,耿精忠只是反叛清朝的一個反王。

    既然耿精忠已經為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戴罪立功,康熙帝卻言而無信過河拆橋,在徹底平定三藩之亂以後用最殘酷的酷刑凌遲處死耿精忠,的確是太嚴厲了,康熙康大麻子的確是心狠手辣的一代雄主。

  • 20 # 秋媚讀史

    耿精忠的下場雖很可憐,但其生前行為卻讓康熙恨之入骨。聖祖仁皇帝的仁是有限度的,一旦有人突破其底線,雖千刀萬剮也難洩心頭之恨。

    一、對康熙而言,耿精忠的身份就是一顆“眼中釘”

    朝廷與地方的關係、皇帝與臣子的關係歷來都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當一個王朝處於上升期的時候,朝廷必然會削藩,皇權也勢必集中,地方所有的藩王都會成為帝王的眼中釘。

    耿精忠從小生活于靖南府,成年後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女兒,被封為和碩額駙。康熙十年,耿精忠繼承了靖南王的爵位,成了一方諸侯,榮華富貴也達到頂峰。此時的康熙,對內剛剛扳倒了鰲拜,走上了集權的道路,注意力也轉向了吳三桂、耿精忠等地方藩王。

    清朝許多制度都沿襲明朝,尤其注重對明朝經驗教訓的吸取。康熙如果不剷除地方藩王,說不定就會冒出一個清朝的“朱棣”。更讓康熙猜忌的是,幾個藩王都手握實權,而且是異姓異族。

    二、胸懷異志,助紂為虐,火上澆油,讓康熙懷恨在心

    康熙十二年七月,耿精忠得知尚可喜將撤藩回遼東,為了試探朝廷,他與吳三桂上奏請求撤藩。康熙早就洞察到“三藩分鎮,擁兵為國患”,正好利用他們請撤的奏摺借坡下驢,當即批准。吳三桂、耿精忠大失所望,沒想到自己把自己給套進去了。

    在福建總督範承謨奉命進行撤藩的同時,耿精忠就與部下密謀,並與鄭經合作,準備反清。他寫給鄭經的信中說:

    “孤忠海外奉正朔而存繼述,奮威中原舉大義以應天人,速整征帆,同正今日疆土,仰冀會師,共成萬古勳業。”

    鄭經收到信後非常激動,馬上帶領水師到澎湖,靜觀其變。

    吳三桂反清後,康熙暫時停撤靖南王、平南王,並下旨耿精忠“固守地方,不必搬家”,但明顯只是權宜之計。康熙釋放了善意,耿精忠也暫緩反清的步伐。

    之後,吳三桂的反清形勢越來越好。耿精忠與福建總督範承謨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他開始疑心重重,擔心自己被暗算。這時,福建各地又傳起了讖語:

    “七星再拜真天子,分明火從耳邊起,殺盡三山牛出血,身騎白馬軍中止。”

    這意思就是說耿精忠要成為皇帝了,正好順應了耿精忠的“皇帝夢”(大機率是他或者下屬導演的)。於是,耿精忠就召集下屬,決意反清。

    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囚禁福建總督範承謨及其家屬後,“自言其祖仲明入山海關時與吳三桂有成約”,隨即起兵,與吳三桂遙相呼應。

    耿精忠自封“總統兵馬大將軍”,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設定百官,鑄造銅錢“裕民通寶”,儼然成了一個小朝廷。與此同時,他迅速出擊,佔領福建全省。

    接著,耿精忠調遣主力部隊,兵分三路,進攻浙江與江西。他的軍事行動十分順利,兵鋒所指,“守兵或降或遁”。

    康熙正與吳三桂打得如火如荼,耿精忠的背叛無異於火上澆油。但康熙始終把主要矛頭對準吳三桂,對耿精忠採取撫剿並用的手段,以便分化瓦解。

    針對耿精忠的軍事行動,康熙派遣大軍從浙江、江西、廣東三路出兵。為了發揮前線主帥“指揮調遣,無至牽制,守禦征剿,足增威重”的效果,康熙特派宗親王公統兵。

    對於整個耿精忠集團,康熙依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他一面下詔剝奪耿精忠的王爵,關押其留在京城的親人;一面釋出公告,宣佈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賞,不株連無辜。即使針對耿精忠本人,只要:

    “革心悔禍,投誠自歸,將侵犯內地海賊,進剿圖功,即赦免前罪,視之如初——《清聖祖實錄》”

    康熙還特別下令認可其祖上功勞。

    所以,朝廷將吳三桂子孫正法,而對耿精忠的家人卻比較寬容,其所屬官兵也未受牽連。

    三、兵敗如山倒,成了朝廷的刀下魚肉

    耿精忠再堅挺,也終究只是區域性,他的兵馬、錢糧早晚會有用盡的一天,口號也會有失效的一天。

    康熙十四年,耿精忠在戰場上節節失利。

    康熙十五年,耿精忠與鄭經的關係惡化,兩人開始相互猜忌。康熙得知此事,馬上指示前線統帥:

    “耿精忠撤建昌諸賊,其為海寇所逼無疑,我兵宜乘機前進,其令大將軍傑書……酌量招撫,勿坐失事機——《清聖祖實錄》”

    在康熙剿撫並用的策略下,耿精忠兵困馬乏,士兵逃跑,百姓怨聲載道,部下不聽指揮;而鄭經又在背後捅了一刀,“閩地半入鄭氏”。

    這時的耿精忠已經走投無路,只好投降。但是,耿精忠擔心被其囚禁的福建總督範承謨報復,於是在投降前將其殺害。

    範承謨對清朝忠心不二,康熙得知其被耿精忠所害,深為震驚,用隆重的禮儀安葬,並加贈太子太保,御賜親筆碑文。

    耿精忠投降後,康熙出於政治考量,暫未對其動手,還保留其靖南王爵位。

    四、出來混,遲早都是要還的。局勢穩定後,康熙開始對耿精忠秋後算賬

    康熙十六年底,耿精忠手下的將領徐鴻弼等人揭發耿精忠,說其“降後尚蓄逆謀”,共“五款大罪”。但吳三桂還未滅亡,康熙並未處理。

    康熙十七年,吳三桂去世,吳軍已成強弩之末,鄭經也退守廈門。康熙考慮到耿精忠留在福建,恐其生變故,如果召其來京,又擔心他心生疑慮,所以秘諭康親王,讓耿精忠“奏請陛見”。

    康親王沒有領會康熙的意思,上書揭發耿精忠,要求朝廷將其正法。康熙擔心三藩殘餘勢力因寒心而負隅頑抗,沒有批准。

    康熙十九年春,上書要求進京見康熙。這完全是自投羅網,正中康熙下懷。其兄弟耿昭忠、耿聚忠為了自保輸誠,相繼上疏康熙,彈劾耿精忠的罪狀。

    耿精忠一到京城,就成了甕中之鱉,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籌碼。康熙立即同意臣工所請,將耿精忠控制,並將之前彈劾他的奏摺交給司法部門。

    等到“三藩”徹底平息,對耿精忠的舊部也安排妥當,康熙將耿精忠等人“並磔於市,懸首示眾”。

    秋媚說:耿精忠身居大清高位,但對大清沒有忠心到底,甚至圖謀皇位,在康熙最危險的時候趁火打劫,這是其悲劇的源頭。在立場上,他首鼠兩端,反清之後倘若一反到底,也不失為一代梟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天敷兩片面膜,半年後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