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二手人才
-
2 # 天理之昭明靈覺處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應首推周公和霍光二人。但周公是七年執政,七年後歸政成王。而霍光的確是權傾朝野,他可以讓昌邑王劉賀做皇帝,二十七天後又把他廢了;也會讓漢宣帝與其同車時如芒在背。但其確實忠心耿耿的輔佐漢室,漢朝的昭宣中興霍光功不可沒。
-
3 # Eren19
歷史上權傾朝野還不被猜疑的很少,西周的姜太公,周公旦,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管仲,秦國的王翦,三國的諸葛亮,唐朝的郭子儀,清朝要算的話,曾國藩受到猜忌,老袁最後逼清帝遜了位,這樣考慮李鴻章是一個,基本上還算能有個好結局。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吳起,商鞅,在某一朝得勢,君王變更,結局也不盡如人意,類似的還有王安石,蔡京,和珅等。漢朝的霍光也是權臣,不過霍光一走霍家老小就遭了殃。明朝張居正也是權勢滔天,但是張居正一走,就被萬曆皇帝抄了家。
-
4 # 孑孓一世
日本所有的徵夷大將軍都是,因為他們天皇被架空根本沒有權利也不擔心會被殺害。還有英國君主立憲制以後的首相。中國可以說很少,有三國時的諸葛亮,商鞅在孝公時期可以算一個。齊王的管仲。魏國司馬懿,清朝和珅應該不算,他並沒有權傾朝野,政治對手有劉墉,軍事對手有阿桂,和珅只是財富第一而已。應該就這幾個了。
-
5 # 蘇霍姆林斯基JK
郭子儀,就是醉打金枝的裡的郭子儀,安史之亂後收復大片領土,加進太尉,尊為尚父,風光一時無二,二復京師,抵禦吐蕃,幾乎是當時最大的兵權掌握者
但是他為人低調,記得好像有個人嫉妒他,掘了他家祖墳,皇帝聽了大驚失色,因為當時郭子儀還在外拼殺,後來郭子儀回京師哭訴這件事但沒有責怪這位官員,而是自己為錯,功高不震主,你看他之後的封號和尊號就知道了
相比於武安君白起,楚王韓信來確實要好太多,一般到這個地步,要不然就像前者被皇帝殺,要不然就像隋文帝楊堅那樣,自立,手握這麼多兵權,皇帝不疑的估計只有郭子儀,其實漢武帝時的衛青也是和郭子儀一樣,但是這個人還是被皇帝疑心,所以才會有霍去病啊,但是郭子儀真正是做到了主用之不疑!
-
6 # 蕭十一瀾
屈指一算,一共一個半。怎麼講呢?和珅和中堂算半個,諸葛孔明丞相算一個。
和珅為什麼算半個?因為他身跨兩朝,但前恭後倨。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嘉慶朝他只活了十多天就撒手人寰,下去陪太上皇去了。不管怎樣,畢竟乾隆朝的時候,和珅的確做到了標題中的三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呼風喚雨,權傾朝野。而且忠心耿耿,大老闆恩寵無比,信任有加……
諸葛亮,絕對算一個,權相之最,沒有之一。當然不是用斂財或賣官鬻爵來衡量,而是透過其對權力的絕對控制度,前後兩朝皇帝的信任,託孤,相父……子孫的恩萌榮寵,歷史的評價等等來考量。
奈何,天妒英才,壽數不長。雖然五十多歲在古代也不算短命了。正如司馬懿所說,這也是諸葛亮事必躬親,抓大不放小的必然結果,但也正是這一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權力慾望不僅相當大,而且極度不信任別人。法正死後,諸葛亮在蜀中大權獨攬,軍政財權盡入囊中,阿斗也唯唯諾諾,畢恭畢敬,稱為相父並以子侄輩禮節侍奉孔明。甚至到了兒子孫子輩,諸葛家族也完全控制著蜀漢的命門。最後,鄧艾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一家盡忠職守,死而後已,壯志未酬,常使英雄淚滿襟……
本來,一代名相張居正也可以考慮一下。但首先,皇帝后期還是有疑心,直接導致張相之下場不算好。而且,大太監馮保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分去了張居正的很大一部分權力。甚至張居正還需要靠著太后和馮保的支援才能順利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復甦。
至於歷朝歷代的其他的宰相丞相,或者無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實的各個朝代的風雲人物,如曹操,脫脫帖木兒,李善長,管仲,李斯,楊國忠,寇準,阿桂,蔡京,包括號稱十朝元老不倒翁的馮道,要麼沒有做到權傾朝野,一言九鼎;要麼就是狼子野心;要麼就是皇帝從來不放心,找機會就被弄死……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7 # 守望者復仇天神
歷史上劉備諸葛亮被後人傳為佳話,但實際上有一對君臣卻被歷史忽略,他就是前秦皇帝符堅與他的宰相王猛。個人認為,君臣關係再好,君亦君,臣亦臣,。而符堅對王猛的信任,完全達到可以任由其制定國策,而自己完全同意。甚至後來王猛病重,身為皇帝的符堅竟然親自為其祈福。可見二人關係早已超越君臣。後人只知道符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90萬大軍覆沒的淝水之戰,卻無人知道他和王猛是如何把前秦建立成一統北方的強大帝國。只可惜王猛早逝,否則前秦完全有一統天下的能力,所以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王猛。
-
8 # 若羿文學屋
周公姬旦。
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
武王早死,成王少年繼位,周公輔政。
內製六官,定周禮。外平定武庚之亂,流放管蔡,安定乾坤。
臨死時,遺言要以臣子之禮陪葬成王葬於成周(洛陽,周成王時期營建,故名成周)。但死後,卻被成王葬於畢邑文王之側。成王認為自己是晚輩,不敢把周公當成自己的臣子。
周公當年權傾朝野,流放管蔡時,誰也不懷疑他有二心。
-
9 # 一介常人
第一反應是唐朝郭子儀,就是在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的朔方節度使。他在安史之亂中率軍平定戰亂,收復長安,被封為汾陽王,尊稱“尚父”。
還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諸葛孔明,不說太多了,他的事大家都清楚啊。
還有西周的周公姬旦,在周武王駕崩之後,衷心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亂,曾經兩度在武王和成王生病的時候向上天禱告要“以身相代”來求得他們的平安,在成王長大後歸政。被封為魯國國君。
另外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也可以算一個,不過那是演義中,正史怎麼樣不是很瞭解。
-
10 # 語說漫談
看到了很多人的答案,各種古代的名臣,名相都有很多人讚語,認為他們才是忠心耿耿,主不疑的典範,但是一路看下來,卻有些不同的意見,想要談談。
外國的歷史不太熟略,就單說說中國古代吧!我認為題主給出的這個問題,涉及三個條件,權傾朝野,忠心耿耿但是不讓主上猜忌的人,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是不存在的(以我目前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瞭解),中國古代歷史,有一對矛盾是自始至終而存在的,相信熟知歷史的人都應該瞭解,那就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這一對矛盾長期存在,從最初的獨相到群相,甚至到朱元璋的時候便廢棄了丞相,便可以看出這一對矛盾的尖銳性。
很多人的答案無非是諸葛亮,郭子儀,霍光,周公等幾人,而其他的答案都稱不上權傾朝野吧,權傾朝野那得有能夠廢立君主的能力和實力才算得上。所以那些說王猛,和珅這類人就算不上了,而且就算和珅,嘉慶就不說了,就算是乾隆,也要有在朝堂上牽制他的人存在的,例如阿桂和福康安,不要提什麼劉墉和紀曉嵐,那是演義的結果而已。
諸葛亮,蜀漢後主的“相父”,蜀漢的實際當家人,相信這麼說沒有人不同意,劉備時期,諸葛亮不受重用,主要負責後勤和糧草,而參與策劃謀略的,劉備相信的就是龐統和法正而已,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看似備受重用,卻也被劉備給架住了,單單那句君可自取的話,諸葛亮便不可妄動(實際上諸葛亮沒有那個心思),更何況還有一個李嚴這個安排呢?這個安排能說得上劉備對諸葛亮沒有猜疑嗎?諸葛亮死後,劉禪這個被稱為扶不起的劉阿斗,卻做出了一項重大的決策,廢除丞相,軍權和行政權都分開了,而且長期不為他的相父建廟,怎麼說也提不上主不疑呀!
霍光,就更加談不上主不疑了?他本人就實行過廢立君主的行為,昌邑王劉賀這個做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能有歷史上說的那麼不堪嗎?要是這麼不堪,霍光他們怎麼會迎立劉賀來做皇帝呢?而後的宣帝劉洵來自於民間,沒有根基的皇帝,娶了霍光的女兒,最後又立為皇后,同時霍光死後,馬上剷除了霍氏家族,就連麒麟閣的功臣,霍光排在了第一位,但是連名字都沒有,這些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了他是受到君主的懷疑的。
郭子儀,這個再造唐朝的功臣,就在歷次與敵軍打仗的時候,軍中的宦官監軍就在他的身邊,說明皇帝對他是不信任的,而且他也數次被誣陷而被解除軍職,這些都說明了君主對他是有猜疑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打金枝的事情,想想就連他的兒子都能說出他爹不想當皇帝的事情,天下人怎麼想,他的政敵怎麼看,皇帝怎麼想?只不過是郭子儀懂得政治,懂得避嫌,懂得自汙,不執掌軍權的時候,私下不與老部下往來,要不然真的不好說他的結局,同樣是再造唐朝的李光弼,他的下場就是很好的對比了。
周公,被稱為聖人,成王年幼,周公輔政,但是依然會恐懼流言,而且周公坐鎮洛陽,而成王坐鎮鎬京,一個君主還得總是聽到叔叔的告誡,所以君主的心思就連晚年的周公聽到流言也會恐懼,這個不無道理,只是周公成為了政治符號,被認為抬高到一定的高度而已。
所以,能夠權傾朝野的人物,要想君主不懷疑幾乎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是君主能夠掌控朝臣,只不過是他們的手段是否高明而已。
-
11 # 山野論史
權傾朝野不難,忠心耿耿的也有不少,但不被猜疑的就難了,作為統治者,第一要務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不被別人佔了。所以統治者都奉行一條原則,不相信表象【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任何人都不可信,要假定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頂替自己,唯一安全的方式就是不讓手下的人有代替自己的實力。在國家內外壓力都不高的情況下都是這麼做的。一旦壓力過高,過分限制手下人就會導致沒人給你承擔大事。所以放權幾乎是被迫的選擇。比如南宋初期的宋高宗趙構,接手北宋的爛攤子,全國上下一拼混亂,各方勢力紛紛佔山頭搞獨立,外邊還有大金國強敵壓境。宋高宗這時候如果對手下的人在限制,基本是不可能的,於是他不得不放開手腳,任有本事的人施展才華,不但不會去限制,還會積極鼓勵,比如岳飛,十幾年時間從普通士兵成為開府儀同三司的高階官員,可勁的鼓勵,可勁的培養。甚至可以不受限制的發展個人勢力,部隊不叫趙家軍,而是岳家軍。可是一旦內亂平定,外患不足以亡國,第一件事該幹什麼不用別人教都知道怎麼做。所以完全信任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宋高宗絕不是個例。
細想想,差不多接近這幾條的也只有王猛了,苻堅可以說對王猛是完全信任的,王猛說一不二,權力也很大,王猛還真是忠心耿耿,不過苻堅為人不夠果斷,王蒙的一些建議苻堅沒有照單全收,比如除掉慕容垂,王猛極力勸苻堅除掉慕容垂,【“慕容垂,燕之戚屬,世雄東夏,寬仁惠下,恩結士庶,燕、趙之間鹹有奉戴之意。觀其才略,權智無方,兼其諸子明毅有幹藝,人之傑也。蛟龍猛獸,非可馴之物,不如除之。】可苻堅不聽,王蒙甚至想不透過苻堅幹掉慕容垂,可惜在關鍵時刻功敗垂成,最後有養虎為患,王猛死後,苻堅失去了最重要的戰略決策者,淝水之戰一敗塗地不算,最後兒子苻丕被慕容垂所滅。
王猛算得上忠心耿耿,苻堅對他也是信任有加,但王猛最終沒有達到權傾朝野的程度,否則就不會在除掉慕容垂這件事上掣肘。這個也很矛盾,苻堅的信任是以尊重和信任為基礎的,如果王猛一意孤行,不聽苻堅的,自作主張除掉慕容垂,苻堅以後還會那麼信任王猛嗎?
-
12 # 風雲世界觀
我說一個人,絕對符合權傾朝野、忠心耿耿的條件。這個人就是東晉的王導,和司馬家族,“王與馬共天下”的王導。
地位超然
王導,東晉的開國元勳。西晉末年,天下大亂,西晉被後漢所滅,亂世之中,皇帝並沒有安排及繼承皇位的人。司馬睿作為皇族,坐鎮江南,在天下大亂之際,想有一番作為。但是奈何司馬睿當時名聲不顯,南方的豪族根本瞧不上他。這時候,與司馬睿相熟的王導就決心擁戴司馬睿繼位。
王導、王敦兩兄弟在江南本來就有盛名,故意安排司馬睿出行,風風光光的、給足了司馬睿面子。江南這些名士一看,覺得司馬睿一定不簡單,逐漸有了歸附之心,後來,司馬睿順利登基,在南方,成立東晉王朝。
司馬睿登基之日,手拉王導,讓他坐到龍椅上,對王導說,能有今天,都是依賴你的功勞,課件王導在當時的地位,民間也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忠心耿耿
後來,王導兄弟王敦謀反,帶兵攻入都成建康,王導表示反對,王敦被迫退出建康。王導竭力維持司馬家的天下,王導、王敦兩兄弟一文一武,掌握天下實權,即使後來兄弟王敦帶兵攻入都城,王導都堅持擁護司馬家,最終穩定了南方。王導死後,東晉朝廷以很高規格厚葬。
所以王導就是那種權傾朝野、但忠心耿耿的名臣。
-
13 #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有的。
北宋朝有名的權相,強勢人物韓琦。
很多人認為北宋文臣名臣輩出,都是些文質彬彬的人,其實這樣的理解是有誤區的。任何事情,只要一牽扯到政治,就沒有禮尚往來,文質彬彬一說。尤其是像身居宰相高位的韓琦這樣的大臣,一舉一動都牽扯到國家的安危。
那麼,韓琦這人能強勢到什麼程度呢?
第一:他敢公開威脅當時的執掌大權的曹太后。宋英宗登基後,因為本身自己患有精神病,鬧出了不少事情,因此曹太后就起了換皇帝的心思,就拿著當時漢朝名臣霍光的故事來向韓琦等人試探。結果韓琦毫不猶豫地語帶雙關地回答說:“英宗如果有什麼不測,那麼太后也怕不會安穩。”這就是拿著自己代表的朝中大臣的態度威脅曹太后,意思是你要是敢換了皇帝,我也就有把握讓你沒什麼好果子吃。
第二:他竟敢逼著太后交出玉璽。宋英宗後來康復後,韓琦三番五次要求曹太后撤掉垂簾聽政的制度,交出玉璽,歸還大權,可曹太后就是不肯。於是有一次,韓琦就利用太后和皇帝出城求雨之機,使用手段偷出了玉璽,而且韓琦還公開逼著曹太后撤簾,太后支吾著不肯,韓琦就直接逼問:“太后何時撤簾?”一個大臣敢這樣逼問太后,曹太后不高興,起身就走,熟料韓琦大喝一聲“撤簾!”,這樣一來宮人只得撤掉簾子,動作迅速,就連太后的衣角都還來不及撤回。
第三:韓琦的性子起來,敢當著狄青的面斬殺狄青的部將焦用,而狄青在邊上一句話都不敢勸,甚至等韓琦走了他也不敢走。後來人家問他,他說怕韓琦當時氣頭上,自己在說一句韓琦真敢把自己也給斬了。
第四:連挑四個宰相下馬。仁宗年間有一次流民遍野,宰相王隨、陳堯佐、韓億、石中立等人束手無策,韓琦一日之間接連彈劾四人,將這四位宰相同一日罷職。
所以韓琦這樣的人放在其他朝代,比之霍光等人也毫不遜色,可是北宋的皇帝和太后們卻從來沒有將韓琦當成對手,而是充分地信任他,韓琦擔任宰相十年,北宋一朝沒出什麼大亂子,其功不可沒。
-
14 # 無限輪迴
首先,就此問題而言,我們需要理清三個概念,來看一看有沒有這樣的人:
一是怎樣算權傾朝野。權傾朝野不只是一個話語權較大的重臣,而是在內政、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連皇帝也要十分倚重,言聽計從。和坤顯然算不上,諸葛亮算沾邊。和坤確實是權臣,內閣首席,但乾隆皇帝是比較有主見、有作為的皇帝,還輪不到和坤指手畫腳。況且和坤之外,還有其他三殿大學士、三閣大學士、軍機大臣,比如劉墉、阿桂等,一點兒不比和坤能耐小。
諸葛亮算是一個。不過,一開始,劉備託孤時還有李嚴,分工很明確,諸葛亮主要是內政,李嚴統領內外軍事。經過一番鬥爭,諸葛亮才扳倒李嚴,獨攬大權。歷史上這樣的人物不少,大多數到這種地位都有野心,比如曹操,野心在於給兒子創造條件。
二是忠心耿耿與有無篡位的區別。忠心於皇帝本人,和忠心於本朝,還是有區別的。因為在有的朝代,皇帝確實無能,權臣就會廢了皇帝,另立新君,這是常有的事兒。但權臣並沒有想自立為王,對社稷是忠心的。比如霍光,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西漢權臣,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歷經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期間曾主持廢立昌邑王劉賀,輔佐幼主實現“昭宣中興”。雖然後來霍光的兒子謀反,但不能算在霍光頭上。這與陰謀篡位的王莽等人有本質區別。
三是Boss都有誰?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一朝的權臣,等到新君即位,很有可能被冠以謀反的罪名予以清洗。宮廷劇我們經常見到。更有甚者,便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所以應當階段性地來看待。有的忠臣,卻被棄用的也不少見。比如於謙等。
最後要說,擁有廢立之權,又無條件忠於皇帝的,而又名垂青史的,歷史上確實有,但這樣的人不超過3位。
1.剛才說到諸葛亮算一個。
2郭子儀算一個。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掌握著全國軍隊,想要登基易如反掌。但郭子儀一旦完成任務,馬上交權,可算忠心無兩。
3.但最突出的當屬名相伊尹。伊尹輔佐商湯滅夏桀,建立商朝。商湯死後,伊尹先後扶立湯的兒子外丙、仲壬、孫子太甲三王。而太甲一開始沉迷酒色,不理政事,伊尹屢次規勸無果,便放逐太甲於陵園宮舍,自己攝政。三年後,太甲終於醒悟。伊尹就親自迎回太甲,歸回國政,太甲自此勤政廉政,成為一代明君。
-
15 # 錘吻鏡
歷史上權傾朝野,又忠心耿耿,關鍵還不被老大猜疑的人很少很少,我想了很久,魏徵應該算一個。
魏徵,被封為鄭國公,權傾朝野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他的身份地位也算是朝中的大佬級人物。忠心耿耿這一點不用懷疑,多次冒著殺頭的危險死薦皇帝,這一點如果不是忠心耿耿的人是做不到的,被稱為中國最負盛名的諫臣。
至於皇帝李世民懷疑過魏徵嗎,我覺得李世民肯定想過殺魏徵,不過那是在惱羞成怒的情況下,平日裡李世民是絕對不會猜疑魏徵的,他相信魏徵,也相信自己的眼光。
-
16 # 葉之秋
很遺憾,這種人根本不存在!
或許正史中對一些大人物有著這樣那樣的誇讚,比如說對周公,諸葛亮,郭子儀等人,事實上,無論他們是在世,還是在死後,都存在各種各樣的非議。他們本人也是靠著小心謹慎,方才躲避了重重危機。或許他們本人確實是忠心耿耿,但是,權力的本性就是多疑,就是獨佔,君王不可能允許他們權傾朝野,大權獨攬。
比如著名的周公,他有著輔佐幼主之勞,平定管蔡之功,可是,他在世的時候就有許多人說他想要圖謀篡逆。他之所以把權力交還給周成王,一個重要得原因,也是擋不住輿論的壓力。後來,周成王表現欠佳,周公將周成王也流放,更是引得天下人不滿。當時各種流言可謂甚囂塵上。若非周公最後又將周成王請回來當天子,歷史對周公的評價就將改寫。
只是,無論史書對周公如何推崇,作為當了多年的傀儡,還一度被流放的周成王,他心中對周公會衷心接納嗎?當然不會!只是,周成王無論是執政能力還是權謀機變,都不如周成王。中國曆來推崇成王敗寇,既然已經在權力之爭中落敗,那麼,保持沉默還是比較正確的事情。
像諸葛亮,即便是在世期間,也多次受到劉禪的懷疑。若非有來自成都皇宮的壓力,諸葛亮幾次北伐也不會中途返回。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更是一度禁止百姓祭祀諸葛亮,又廢掉了丞相這個職務。
或許劉禪對諸葛亮這個人並無惡感,但是,諸葛亮擁有的強大權力卻不得不讓劉禪把諸葛亮當成政敵。
所謂不是東風壓倒了西風,就是西風壓倒了東風。
像郭子儀,許多人都把他當成千古第一人,能善始善終。只是,郭子儀能善始善終是因為皇帝信任嗎?不是的。那是因為郭子儀始終小心謹慎,時刻注意在皇帝面前裝孫子。皇帝一方面要維持善待功臣的美名,一方面又找不到郭子儀的什麼重大把柄,於是才讓郭子儀善終。
郭子儀主動交出兵權,對皇帝已經不構成重大威脅,自然就能善終。像岳飛,被害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到死都抓著軍權不放,皇帝自然深恨之。
-
17 # 知常容
在中國的歷史上面,權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皇帝也不懷疑的人很多。
我想首推的就是諸葛亮,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把劉禪拉過來,讓打劉禪叫諸葛亮為相父同時還跟諸葛亮說,若不能輔,君可自取。這一點陳壽,也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都認可,認為這是千古之絕,帝與臣相處之典範。
諸葛亮年輕的時候說自比管仲樂毅。管仲也是一位。管仲原來是跟公子小白對立的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因為鮑叔牙的推薦,所以管仲重用了。幾十年的治理,使得齊桓公稱霸成為五霸之一。
管仲晚年多病,有一次,病得特別嚴重,馬上就要不行,齊桓公前去探望。齊桓公拉著管仲的手,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而且他叫管仲是仲父。劉備讓劉禪叫諸葛亮相父其緣由也在於此。他死後在臉上蒙上了一層布,因為他覺得太羞愧了,不敢見仲父。
三國兩晉的時候,君臣關係是非常和諧很多,這種皇帝信任臣下的例子,舉不勝舉,自己去翻書。
-
18 # 閒庭信步
我是一名歷史愛好者,這個問題可以回答,我認為這樣的人在歷史長河中有很多,最早的應該是周公旦了。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稱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
19 # 薌江釣叟老林
歷史上有沒有權傾朝野,但是忠心耿耿,而且沒有受到猜疑的人,就不好說了,而是皇帝不敢豬疑的人就很多了,比如,周公,霍光,曹操,諸葛亮,司馬昭,王導,高歡,多爾袞,他們都是皇帝不敢猜疑的大權臣。外國的不知道。
-
20 # 獨坐靜飲丶若年華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是古今打天下很多功高蓋主的人通病。但唯獨有一個是例外,那就是唐朝郭子儀。
唐王朝皇帝唐肅宗不是個開明皇帝,曾經在郭子儀大敗叛軍,凱旋歸來時曾經信誓旦旦對郭子儀說: “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
而且在聽信太監的詆譭後,免了郭子儀的兵權。
沒多久,唐王朝某地發生叛亂,又重新啟用郭子儀,這個時候郭子儀任勞任怨,就去平定了叛亂。
而且郭子儀深諳人性,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唐肅宗對他極其大的信任。而且這樣的人才能善終!
回覆列表
外國曆史上有沒有我不清楚,中國歷史上確實有過一個權傾朝野,將唐帝國硬生生的從崩潰邊緣拉回來,又不被猜忌的人,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武狀元郭子儀。
郭子儀的生平是極賦傳奇色彩的,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伍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擊敗了史思明和安祿山,平定安史之亂,並官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他雖然曾兩次被解除兵權,但是依然在朝中做官,每次國家遇到危險時又重新披掛上陣,擊敗入侵者,公元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
他一生經歷了七朝,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而有四個朝代郭子儀都在為將,雖然兩次被解除兵權,但是又兩次重新掌握兵權,每一次都是力挽狂瀾,救唐朝於傾覆之間。
為什麼說他是一個不讓猜忌的人呢,有一個故事特別的有意思。郭子儀的第六個兒子叫郭曖,唐代宗的駙馬,娶昇平公主,有一次郭曖因為公主給郭子儀祝壽不願下拜而與公主吵架,並扇了公主一個耳光。郭曖說:皇帝有什麼了不起的,我父親只是不想做天子。就這樣把公主罵回了皇宮,唐代宗聽到公主的哭訴後對公主說:郭子儀如果要當皇帝,天下豈是我家所有。然後皇帝安慰了一下公主,就叫公主回家去。郭子儀知道後,氣得將郭曖囚禁起來,等著皇帝來治罪。之後郭子儀自縛兒子去皇宮請罪,唐代宗說: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家翁”,小兩口在私房吵架,咱們當親家的,怎能當真。事情就這麼過去了。這在任何朝代都是殺頭的大罪,而且郭子儀又是大權在握的人,從他兒子口中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皇帝居然只是不痛不癢的說了幾句,而且寵幸不減,這多麼難得啊。
一個能權傾朝野幾十年,兩次解除兵權又兩次重新啟用,而且官越做越大,最終能被皇帝尊為“尚父”,封太師,還能得善終,可以說是極其難得的。
為什麼他能做到不被皇帝猜忌呢,我認為和他的為人處事很有關係,他能文能武,但是很低調,不巴結,不結黨,對於一次相州兵敗,自己主動上書要求處分,解除兵權,可見他為人正直,讓皇帝也看不出一點有反叛的跡象。當然除了這些應該還有很多,但是在唐朝中後期,可以說郭子儀在那樣的亂世,經常有人叛亂又經常被少數民族入侵的時代裡,皇帝不疑心,太難了。
當然歷史上還有一些這樣的人,比如說諸葛亮,又比如說姜子牙等等,都能算是這樣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