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邾
-
2 # 橫橫豎橫王先森
鐵帽子王簡單的說就是王爵世襲罔替,一直在首封王爵的後代傳承(莊親王爵位最後是康熙讓他的兒子過繼給莊親王了),如果這些親王犯法,依然會被削爵,會換一個其他的宗族兄弟來繼承王爵
-
3 # 遠方品味歷史
“鐵帽子王”的稱號源自於清朝,是滿清貴族實行封爵的一種制度。
清朝的封爵制度共有三類:宗室爵位、異姓爵位和蒙古爵位。
其中宗室爵位主要是針對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們進行分封的,爵位的等級依次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最低一級的奉恩將軍。授封爵位的宗室按照清朝的制度除了特殊規定的外一律要世襲遞降,就是每隔一代爵位要降一等,直至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不再遞降。
異姓爵位主要是針對立過卓越功勳的其他滿族和漢人進行分封的。它的等級依次包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一二三等)、騎都尉、雲都尉、恩都尉。其中在歷史上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中和珅曾經最高封為一等忠襄公(已經是最高的爵位了)。曾經為清朝立下過不世之功的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這是整個清朝漢人得到的最高爵位了,不過仍然低於大貪官但是滿人的和珅),李鴻章授封一等肅毅伯(死後追封一等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死後追封一等侯)。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授封一等男爵等等。還有特別提出一個人--洪承疇,為滿清打下半壁江山的大漢奸,但是僅僅授封為三等輕車都尉(我們以後會詳細介紹洪承疇的功過是非)。還有蒙古爵位我們以後再做介紹。
滿清在入關之前的爵位分封是有些混亂的,皇太極時期的四大貝勒就相當於以後的親王。只不過那時戎馬倥傯征戰不斷沒有時間和精力制定分封制度。 在順治和康熙年間雖然有宗室人員不斷因為軍功和血胤授封為親王和郡王,但是並未明確等級、稱呼、待遇等各種制度,並且一些授爵者因為過錯被降低爵位甚至於削去爵位。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借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恢復了清朝初年授封的八位王爺,同時正式確認了他們世襲罔替的制度。這就是清朝“八大鐵帽子王”的來歷。
他們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十分勇猛,戰功卓著,曾經是“四大貝勒”之一。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的侄子,也是唯一一位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曾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智勇雙全謀略超人,是清朝入關定鼎中原的主要貢獻者,曾被稱為皇父攝政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作戰勇猛,是南下平定南明統一江南的主要指揮官。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子長子,連年征戰,軍功卓著。
和碩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曾大敗過李自成,攻破南京。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便隨祖父征戰。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
在清朝中後期因為立下過重大功勳而被封為鐵帽子王的還有四位:
和碩怡親王胤祥,康熙帝十三子,在雍正爭取帝位以及在雍正登基後治理國家立下過大功。
和碩恭親王奕欣,道光帝第六子,曾經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助其奪得最高權力。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也是光緒皇帝的親生父親。
和碩慶親王奕劻,靠著一流的溜鬚拍馬技術成功戴上了“鐵帽子”。 這就是清王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的地位除了可以一直世襲以外再待遇方面相對於其他親王都要高很多:1、賜予世襲罔替王府,也叫鐵帽子王府。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大家有興趣可以換算一下值多少人民幣)。
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相對於前朝有很大的制度優勢。歷史各個王朝的藩王是有軍隊和封地的,在戰爭年代能鞏固國家政權,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就對中央的集權就構成了威脅。西漢的七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以及明朝的靖難之役都是藩王制度的劣勢。而清朝的鐵帽子只享受榮華富貴待在京城不得隨意外出從而根除了藩王的威脅。
但是鐵帽子王的稱號就是“免死金牌”嗎? 辛酉政變中鄭親王(世襲罔替的)端華因為和肅順受遺詔共同理政但與慈禧不和最後被賜自盡。禮親王的後代昭槤、嶽託的兒子羅洛紅還有嶽託的後裔平郡王訥爾蘇都因犯過嚴重過錯而被削去爵位。 所以在封建王朝尤其是清朝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任何情況對皇權構成威脅都要嚴肅處理的,哪怕是功勳卓著待遇優渥的鐵帽子王。
-
4 # 宋安之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王爵世襲罔替的一種俗稱,雖然稱之為鐵帽子王,但如果真覺得鐵帽子王是真的鐵,那麼只能說你太天真了。
所謂的鐵帽子王不等於免死金牌,更何況免死金牌有時候皇帝都不會認賬。如果鐵帽子王使最高統治者皇帝不開心了,那麼奪爵換人甚至賜死都是常事。
簡單來說,鐵帽子王雖然的確是世襲罔替,但世襲罔替的是王爵而不是戴鐵帽子的人,如果戴鐵帽子的人有錯誤了,還是可以隨時換人來戴的,所以鐵的只是這個帽子只是這個王爵罷了,而不是鐵的是這個人。
鐵帽子王的歷史雖然可以追溯到清初,但鐵帽子王完善成立於清朝的乾隆年間。
乾隆年間確定了八位開國時功勞赫赫的宗室王爺,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這八位鐵帽子王屬於功封。
還有四位鐵帽子王並非是清朝開國時期的功臣,屬於是恩封。
這四位分別是怡親王允祥(雍正帝在位時期最為信任的十三弟)、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這三位都是晚清宗室中的朝廷重臣)。
如果有鐵帽子王獲罪的話,輕則罰俸,重則奪爵,以其旁支襲爵,甚至還會賜死獲罪之人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十二大鐵帽子王的襲爵情況。
初代禮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禮親王爵位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有2人被奪爵。
初代鄭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鄭親王爵位共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有5人被奪爵。
初代睿親王是清初威名赫赫的攝政王多爾袞,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睿親王爵位共傳11世,不算追封的,共8人襲爵。
初代豫親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鐸,豫親王爵位共傳9世,13人襲爵,其中有2人被奪爵。
初代肅親王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豪格,肅親王爵位共傳9世,10人襲爵。
初代莊親王是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莊親王爵位共傳8世,11人襲爵,其中2人被奪爵。
初代多羅克勤郡王是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克勤郡王爵位共傳13世,17人襲爵,其中3人被奪爵。
清朝中後期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情況如下。
初代怡親王是康熙帝第十三子胤祥,怡親王爵位共傳8世,9人襲爵。
初代恭親王是道光帝第六子奕訢。恭親王爵位共傳3世,2人襲爵。
初代醇親王是道光帝奕譞,是光緒帝的生父,末代皇帝溥儀的親爺爺。醇親王爵位只傳給了兒子一代。
初代慶親王是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嫡孫奕劻。隨著清亡,其王爵只有一代。
從以上十二大鐵帽子王的支系世襲情況可以看出,鐵帽子王其實也就是王爵穩定,戴鐵帽子的可不穩,像奪爵由旁系支脈襲爵得多的是。
像賜死情況也有,比如說咸豐帝駕崩之後,兩宮太后慈禧與慈安和恭親王奕訢針對顧命八大臣聯手發動了北京政變以後,顧命八大臣中的怡親王載垣還有鄭親王端華兩大鐵帽子王就被賜以自盡而死。
所以說鐵帽子王這個爵位是鐵的不能再鐵了,但戴鐵帽子的人可就不一定了,惹皇上不高興了,奪爵給了其他人,甚至賜死都是常有的事情。
-
5 # 清史茗香
首先先闡述一下什麼是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通俗叫法,簡單說就是世襲罔替,有以下幾個特點。
1.鐵帽子王屬於宗室爵位,不外封。
2.王爵世襲罔替,永不降爵,不像其他親王,傳一代降一級爵位,所以稱之為鐵帽子。
3.配饗太廟。
4.親王俸祿.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清朝在開國之初,曾敕封八個鐵帽子王,分別是:
肅親王,禮親王,英親王 ,睿親王 ,豫親王
,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後期又恩封四位.
怡親王 有名的十三爺,各種清宮戲經常出現
恭親王 鬼子六
醇親王 光緒帝生父
慶親王 有名的鉅貪
鐵帽子王”是爵位,不是官職,只有封號、俸祿、府宅而沒有封地或藩國領地,所以無法形成尾大不掉的割據勢力,這就使中央政府更加集權,保證皇權一統,避免了因宗室內訌而戰亂不斷的現象,所以終清一朝都沒有發生過類似八王之亂的皇位爭奪戰爭。
初期的鐵帽子王在傳過幾代以後,基本被排除出權力中樞之外,只剩下親王待遇。當朝的鐵帽子王的權力要看當時的皇帝,比如怡親王在雍正朝就是擎天柱式的人物。
鐵帽子王爵可以世襲,但如果獲罪王爵可廢黜,甚至殺頭。如咸豐末年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慈禧賜自盡,廢王爵。
-
6 # 瑞德巴特勒178
清朝,一個噁心的王朝,讓中國徹底在世界上落伍。有關清朝的一切,都別再研究了。有啥好研究的?誰有那閒工夫還不如去山區支教呢。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要說清朝的鐵帽子到底有多鐵,先要搞清楚這頂鐵帽子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要知道鐵帽子是個什麼東西,就要先搞清楚清朝的爵位傳承製度。清朝的爵位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外藩爵位,之前已經寫過一篇東西,這裡就不鋪開敘述了。所謂的鐵帽子,其實就是宗室爵位的一種。鑑於明朝末年竭全國之力無以供養宗室的政策失誤,清朝立國之初便制定了宗室爵位的降級承襲規則和考封規則。
所謂爵位降級承襲,是針對襲爵者而言的。清朝沒有嚴格遵守嫡長子繼承製選擇,但是,爵位的承襲者基本上還是以嫡子為主。明朝親王之子襲爵時,到手的仍然是親王,其他爵位以此類推。但是,清朝不同,清朝在襲爵時,如果父親是親王,兒子最終到手的只是郡王爵位,其他爵位以此類推。此外,親王爵位降到鎮國公為止就不再降級了,而是一直以鎮國公爵位繼續往下傳,其他爵位以此類推。這就是所謂的爵位降級承襲。
父親的爵位只有一個,但兒子卻不僅僅只有一個。那麼,不能襲爵的兒子怎麼辦呢?於是,便有了所謂的的考封,即根據父親的爵位和受封者母親的地位,依照嫡庶有別的原則確定一個基準爵位,然後定期組織考試,根據考試成績在基準爵位的基礎上降級授予。因為只有全優者才能被授予基準爵位,所以清朝的考封很多都是降級授予,成績很差的甚至無爵可授,淪為閒散宗室。這就是所謂的考封,當然,這類考封爵位同樣是要降級承襲的。
以上關於降級襲爵和考封只是簡單說一說,篇幅有限,很多方面都是簡而概之,並不詳盡,或許有人會提出一些質疑。之前本人詳細寫過相關的東西,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總而言之,清朝的爵位承襲是要降級的。但是,有一類爵位卻是不用降級的,那就是前面提到的鐵帽子。鐵帽子王實際上只是一個俗稱,喻義頭上這頂帽子如鐵一般堅硬,傳至萬代。官方名稱叫親王世襲罔替或者郡王世襲罔替。
所謂鐵帽子王是特指清朝十二家獲得世襲罔替許可的親王、郡王。包括清初功封的禮、鄭、睿、豫、肅、莊(承澤)六家親王和克勤、順承兩家郡王以及清朝中後期恩封的怡、恭、醇、慶四家親王。在清朝的外藩爵位系統中實際上絕大多數親王、郡王的爵位也是世襲罔替的,諸如晚清名將僧格林沁的札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但是,這些親王、郡王並不能被稱為鐵帽子王。
那麼,這頂鐵帽子究竟有多鐵呢?怎麼說呢,既鐵又不鐵吧。為什麼既鐵又不鐵呢?下面我們具體說一說。
為什麼說鐵呢?首先是含金量高。鐵帽子王數量極少,整個清朝二百餘年,只有上面提到的這十二家親王、郡王。幾乎都是清朝歷史上有過重大功勳的宗室王公小家族。即便後面四位,一位是雍正奪嫡的鐵桿盟友,一位是慈安、慈禧發動祺祥政變的最重要支持者和執行者,一位是皇帝的親爹和親祖父。也只有奕劻沒那麼拿得出手,但好歹也是慈禧非常用的上的人。除了這十二家,即便康熙的二哥裕憲親王福全,對康熙死心塌地,跟著康熙征戰沙場,也算得上戰功赫赫了,可最終也沒能得到一頂鐵帽子。 其次,待遇好。這裡所說的待遇倒不是說俸祿比其他親王、郡王高,而是承襲不用降級。一般的親王、郡王小家族,幾代之後,整個小家族最高的爵位只剩下鎮國公、輔國公這種中等爵位。但是,鐵帽子王小家族,只要清朝不亡,每一代都會有一位親王或郡王。有了爵位就要有待遇,禮儀性或實質性的一些職務也是不能少的,對於各個小家族是有實質性利益的。
那麼,為什麼又不鐵呢?因為鐵帽子只是針對爵位本身而言的,對於具體的某位鐵帽子親王、郡王而言,這帽子並不鐵。如果犯了事兒,照樣是會被革爵、甚至處死的。祺祥政變中的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就是例項。雖然是鐵帽子王,但是小命照樣不保,只不過死得稍微體面一些而已。但是,鐵帽子王的爵位和其他宗室爵位不同,其他爵位革了就沒有了,鐵帽子革的只是個人而不是爵位,某任鐵帽子王被革爵之後,會再從其小家族的小宗旁支中重新挑選他人接任,仍然是世襲罔替。鐵帽子之所以被稱為鐵帽子,其實就是源自這裡。
-
8 # 雍親王府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包括:“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這十二位初代鐵帽子王的分別是: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肅親王,豪格;
和碩莊親王,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隨即加封了十三阿哥胤祥為鐵帽子王,在於鄔思道的對話中,胤祥也說道:“王不王對我來說已經無所謂了,不過這個鐵帽子卻難得呀。”由此也可見鐵帽子王的分量及地位了,畢竟不僅對於自己是一份莫大的榮耀,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孫後代。
-
9 # 歷史AB面
清朝建國之後為宗室和功臣制訂了等級森嚴的爵位制度,其中宗室爵位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多個等級,而且為了防止爵位氾濫,清朝還制訂了降襲制度,就是說在世代承襲的過程中爵位的等級會遞減,比如親王爵在下一代承襲的時候會降一等變成郡王爵,以此類推。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有這麼一群特殊的宗室存在,他們的爵位在世襲的時候不會像其他的爵位一樣被降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相比與其他一般的王爵,鐵帽子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隔代不降爵。
縱覽清朝整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以及和碩慶親王奕劻,和後面四位恩封的鐵帽子王不同,前面八位可都是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掙來的。
首先要說的是一門三個鐵帽子王的代善家族。代善一家除了他自己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外,他的長子嶽託和他的孫子勒克德渾也都被封為郡王,也都是世襲罔替。代善祖孫三人都是大清赫赫有名的戰將,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四處征戰,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代善在皇太極取得後金大汗職位以及之後稱帝的過程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順治五年,代善病逝,諡曰烈,配享太廟,嶽託與勒克德渾也分別於崇德三年和順治九年病逝。
說完代善祖孫三人,咱們再來說一對兒同胞兄弟,他們就是多爾袞和多鐸。對於多爾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的清宮劇中多爾袞被描寫成一個十分有野心的人,不僅娶了歷史上著名的孝莊皇后,還成為了順治朝實際把持朝政的人,雖然對於他是否娶了孝莊還有待考證,但是他的權勢確實是極大的。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死後,他與代善共同擁立福臨繼位,就是後來的順治帝,由於順治繼位時只有5歲,所以多爾袞成為了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並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徵的路上去世,時年39歲,死後的多爾袞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配享太廟,不過之後他的尊號被廢除,並從宗室中除籍,陵墓也被毀,直到乾隆朝的時候才又被重新恢復王爵。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兄弟,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擊敗李自成、殺史可法、俘南明福王,多鐸的一生可謂是戰功彪炳,順治六年,多鐸身染天花而死,時年36歲。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因軍功被晉封為親王,順治登基後與多爾袞不對付的豪格因言語衝撞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死於獄中。順治八年,親政後的福臨為豪格昭雪,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莊親王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子,曾隨多鐸擊敗李自成,因功晉升為親王,順治十一年去世,其子襲爵。最後要說到的這位鐵帽子王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不是帝王直系子孫的,也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去世。
說完功封的鐵帽子王,下面再說說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
怡親王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繼位後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雍正八年去世,時年四十五歲,配享太廟,諡曰賢,並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是清朝唯一一位不避皇帝諱的。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駕崩後與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
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光緒帝生父,辛酉政變後受到重用,同治十一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後加封世襲罔替。
慶親王奕劻,乾隆帝之子慶親王永璘之孫,光緒二十年晉封親王,光緒二十四年加封世襲罔替,1900年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
-
10 # 一枚明粉
鐵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襲罔替制度,可以世襲,無須降等。在清朝享有這項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級就是和碩親王,其次是親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碩親王才可以世襲罔替。
(鐵帽子王)
除了清初設立的八個鐵帽子王,如代善、多爾袞、多鐸等,其餘四個分別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碩怡親王,咸豐皇帝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光緒的爸爸和碩醇親王,晚清著名貪官和碩慶親王奕框。
(多爾袞)
在設立這項制度的時候,滿清期初只是為了籠絡親貴,安撫宗室。在滿清入關的時候,一些皇親國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擁有極大的權力。
那麼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爾哈赤時代有滿族八王議政的傳統,這是為了平衡政治勢力。這套制度對於結束裂土分封制度,維護中央權威有重要意義。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為嚴厲,有封號而無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軍隊,而且除了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遞減,這樣就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隱患。
(清代爵位)
而且鐵帽子王也沒有“免死金牌”,以多爾袞為例,其跋扈的擅權,嚴重威脅到了順治的統治,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下詔削多爾袞爵位,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
11 # 秦右史
鐵帽子王名義上世襲罔替,到底有多鐵,其實情況比較複雜。清代實施降等和嫡長子繼承製,即使是鐵帽子王的後代,也只能有一個兒子才能繼承爵位。清代初年,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功入八分,後來增加到十二家族,顯赫一時。
鐵帽子只管當代富貴,不管後代富貴。只顧及嫡長子地位,不考慮非嫡長子和庶出後裔。對於鐵帽子家族非嫡長子的其他兒子,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繼承,還需要考試選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種模式。
如果成績確實優秀,賦予低一級爵位。對於那些成績太差的,有的人乾脆失去爵位,成為閒散宗室。因此,清代早期的鐵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兒子,不斷繁衍,支脈愈發擴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經相當貧困,入不敷出,成為朝廷救濟的物件,失去了曾經的鐵帽子榮耀。朝廷規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級,等繼承到最後一等的奉恩將軍之時,也就意味著鐵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繼承的空間。當然,鐵帽子家族畢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見有的旗人或宗室覺羅生活憂慮,也會有補助措施,每個月給餬口的錢糧。
並且,鐵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議體制相關的,入選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旗主親貴,大部分是鐵帽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直系親屬。後來的輔政王大臣們,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戰事減少,鐵帽子家族成員都是吃皇糧的老爺太太,逐步蛻化墮落,供養成為一大筆開支。後來,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斷實施集權,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削減鐵帽子家族待遇,嚴格規定後裔繼承法,所謂的鐵帽子家族,慢慢就成為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政治地位。
溫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後期乾脆連經濟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實了,造成了旗人親貴的衰落。
-
12 # 貓眼觀史
鐵帽子王是清朝民間俗稱,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這種爵位可以一直承襲,並且不會被降爵位,清朝一共設有12個世襲罔替的王,也就是鐵帽子王,清朝初期設立鐵帽子王也是因為這些皇室宗親對皇室和國家有著突出貢獻,尤其是清朝初期,鐵帽子王的權力是極大的(鐵帽子王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有這個稱號,並不是有了這個稱號之後才有的權力)。
那麼這個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如果是清朝初期的話確實比後期要鐵很多,權力高不說,還處處得到皇帝的照顧,當時清軍入關,這些被封為鐵帽子王的人,都有議政權,基本上都是八旗旗主,並且有兵權,因為入關後清朝根基不穩,所以必須藉助宗室的勢力來鞏固,這時候的很多王室犯罪受到的處罰並不嚴厲,即使到了康熙年間,他們都經常受到照顧,基本上犯罪也都只是簡單的罰款,除非是嚴重的,但即使是這樣也不會有死刑,這樣看來還算是挺鐵的。
鐵帽子王后期並不鐵,但就這個爵位的制度和特權來說是比較鐵的。實際上鐵帽子王究竟鐵不鐵,完全是看皇帝的權力有多大,隨著後期皇權的鞏固,國家逐漸穩定,尤其是康熙雍正大力調整愛新覺羅家族勢力,設有軍機處,官員大多都只參與政事,議政大臣會議已經取消,所以這些所謂的鐵帽子王對國家大事的影響逐漸減弱,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就不鐵了,他們的後代大多都只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如果有犯錯或者越權的,那下場就是“鐵帽子”都給你打爛。
我們不妨看幾個典型的鐵帽子王,這個人物大家都直到,就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的權勢極盛,曾經是順治帝的皇父攝政王,這個時候,多爾袞的排場非常大,所有出行的禮儀都是按照皇帝的制度辦的,奈何生前權傾朝野,順治皇帝並沒有實力打壓。
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皇帝立刻下令取消多爾袞的爵位,撤去廟享,罷黜其宗室地位,財產和佔地全部充公,就連自己的弟弟也受到連累,直到乾隆年間才得到平反。
還有就是咸豐末年,鄭親王端華和肅順,他們原本就是受了遺詔共理朝政,奈何兩人於慈禧不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肅順被殺,鄭親王端華自盡。還有禮親王的後代,因為被彈劾侮辱大臣、對莊頭濫用私刑之後被削掉爵位。
之所以說鐵帽子王鐵,大多是因為這個爵位鐵,而不是這個人有多厲害,怎麼都不會被懲處,因為鐵帽子王制度規定,如果這個世襲罔替的王被廢除,他的旁支或則其他後代又可以承襲鐵帽子王。所以說如果繼承鐵帽子王這個爵位,還是應該有所收斂,畢竟自己不夠牛,所以他們往往犯錯之後會受到懲處,比如降級、奪取爵位、圈禁發配。
還有人認為鐵帽子王就是鐵做的帽子,實際上是有帽子,但是這個帽子的材料是寶石做的,而其中為什麼成為“鐵帽子王”,這個鐵更多的是指這個世襲罔替的制度固定,意思是穩定、不改變,世襲罔替可以承襲爵位不降級,但是並不意味著承襲爵位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畢竟不是開國功勳,所以還得收斂些,不然承襲爵位的可能就是其他旁支了。
-
13 # 覃仕勇說史
答:清朝的鐵帽子王的帽子說鐵也鐵,說不鐵也不鐵,為什麼這麼說呢?
說起來,“鐵帽子王”雖然是清朝特有的叫法,但類似的東西,其他朝代也有。
比如我們看《水滸傳》,江湖上各路犯了事的英雄好漢都喜歡往滄州橫海郡竄,原因是那兒住著一個熱衷於扶危濟困的柴大官人柴進。
柴進怎麼可以無視朝廷的法令,公開接濟亡命之徒呢?
按照小說裡的說法,柴進是大周皇帝柴榮後人,其先祖有禪讓之功,得宋太祖賜“丹書鐵券”,可以子孫世襲、萬世不被朝廷賜死。
可見,這“丹書鐵券”是非常誘人的獎賞。
大明開國,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答謝眾功臣將士擁戴征戰之功,也效仿前朝做了許多獎賞功臣的“免死鐵券”。
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柴進的“丹書鐵券”被高唐州知府沒收,柴進本人被丟進枯井,若非梁山好漢來救,就被活活餓死於井底。
而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整頓吏治,大開殺戒,屠殺了許多作奸犯科的官員,當然,也包括手持“免死鐵券”的功臣世家。
可見,“免死鐵券”和“鐵帽子王”都是產生腐敗的優質土壤,被毀也是很正常的事兒。
清朝鐵帽子王的書面專用語是“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發端於皇太極,定製於乾隆。
皇太極改國號之年,一口氣封了七個“鐵帽子王”。
其中,兄長代善家共佔了三席:代善本人為禮親王,代善之子嶽託為成親王,代善另一子薩哈廉為穎親王。此外,皇太極又封自己的十四弟多爾袞為睿親王;封十五弟多鐸為豫親王;封自己的長子豪格肅親王。另外封堂兄弟濟爾哈朗為鄭親王。
濟爾哈朗為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
一句話,七個“鐵帽子王”中,除了濟爾哈朗外,其他全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龍子龍孫。
到了順治元年,皇太極第五子碩塞又被封為承澤郡王。
以上,為清初赫赫有名的“八大鐵帽子王”。
封了“鐵帽子王”,並不意味著可以肆無忌憚地亂來。
比如,“鐵帽子王”豪格在皇太極死後,曾與另一個“鐵帽子王”多爾袞爭當皇位繼承人,失敗後,被多爾袞整得很慘,下獄,削除“鐵帽子王”,最後擊殺於牢獄之中。
多爾袞生前整別人,死後遭到了清算,被追論為“逆謀”大罪,削去“鐵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沒所有家產,還被挖墳掘墓,焚骨揚灰。
而另一個“鐵帽子王”薩哈廉的兒子、郡王阿達禮曾在皇太極死後秘密向多爾袞勸進,也被以“叛逆和擾亂國政罪”處死。
不過,到了清朝中葉,乾隆皇帝進行了重新審定,著力於繼絕昭屈,恢復了全部“八大鐵帽子王”王號,尋找其後世子孫以承繼福廕。
但是,乾隆只能保證他在世時能保護“鐵帽子王”的平安,他死了以後,“鐵帽子王”就出現了屢有被削之事。
比如說,同治年間,就有世襲的鄭親王端華、世襲的怡親王載垣因罪被賜自盡,兩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王爵被削。
補充一下,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是憑戰功得封。而從雍正朝開始,也有因皇帝特殊照顧而得封的,如康熙的第十三子允祥,被雍正封為和碩怡親王;道光第六子奕訢,被咸豐封為恭親王;道光的第七子奕譞,被咸豐封為醇親王;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孫奕劻,被慈禧封為慶親王。
這四人與“八大鐵帽子王”合稱“十二大鐵帽子王”。
“十二大鐵帽子王”中,含金量最低的就是被慈禧封為慶親王的奕劻。
晚清末世,風雨飄搖,奕劻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上奏啟用袁世凱,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而清朝在辛亥革命後垮臺,奕劻本人也成為了“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
14 # 不書
“鐵帽子王”其實只是民間叫法。清朝官方對這類王爺的正式稱呼是“世襲罔替”。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開始建立封爵制度,封了一批親王、郡王。順治登基後又封了幾個王爺。這兩次封爵奠定了清朝初年八家鐵帽子王的基礎。但是,當時的皇帝們對世襲罔替到底該怎麼實施還沒琢磨透。所以,這些王爺們的爵位、級別、名號經常因為處罰、繼承等原因而發生變更。
(鐵帽子王:多爾袞)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藉著為睿親王多爾袞平反的機會,乾隆才下工夫梳理了各世襲王爺的傳承、名號,並正式確立了王爵世襲罔替的制度。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說清朝的鐵帽子王制度正式確立了。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相比其他王爺,鐵帽子王主要享有兩大特權,最重要的就是世襲罔替,子孫世代繼承王爵,不用擔心降級問題;第二是工資比其他王爺高。
(鐵帽子王:鬼子六,奕恭親王奕訢)
但是,如果你認為“鐵帽子”是王爺永享榮華富貴的護身符那就大錯特錯了。
鐵帽子王爺中因為犯錯而被奪爵、處死、圈禁的不在少數。皇帝在處罰了犯錯的鐵帽子王爺後,有時候會把這頂鐵帽子轉給他的後裔或近親屬繼承,趕上心情不好的時候乾脆就把鐵帽子給廢了。
(鐵帽子王:溥儀父親,醇親王奕譞)
例如,嘉慶朝的禮親王昭槤王爺,因為犯了重大錯誤“禮親王”這頂鐵帽子也被皇帝轉手給了昭槤的堂兄麟趾。
可以看出鐵帽子王的’鐵‘僅僅是指那頂帽子,人可以隨時隨地的換。
-
15 # 澳古說歷史
鐵帽子王是什麼?
鐵帽子王在滿清指的就是可以世襲罔替,且永不降爵的王爵。自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為多爾袞平反之後,隨即將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的制度明文確定。而此時乾隆也明確八個王爵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即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這八個王爵獲得了可世襲罔替的永久爵位。之後雍正時期怡親王胤祥被賜予世襲罔替,同治時期恭親王奕訢被賜予世襲罔替,光緒時期醇親王奕譞被賜予世襲罔替,及慶親王奕劻被賜予世襲罔替。而自清亡之前,滿清總共有12位王爵獲得了世襲罔替的恩賜。
鐵帽子王的權利鐵帽子王相對於普通的王爵擁有二項獨特的權利。其一鐵帽子王的爵位是永不降爵的,其後代子孫都可以選出一人來繼承這個爵位,而普通的王爵是採取降爵繼承的制度的,也就是說這些後代子孫只要繼承即降爵繼承,比如原是親王,繼承就將郡王,郡王就將貝勒,直至降到輔國將軍就再不會降。其二鐵帽子王可以獲得一座在北京的永久王府,而不像普通的親王一旦降爵繼承就得將王府改為府,而不能再稱之為王府。
鐵帽子王很鐵嗎?當然不是當然鐵帽子王看似很鐵,但卻始終都得聽從皇帝的意願,皇帝讓他是鐵帽子王就是鐵帽子王,不想讓他是立馬就可廢除。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王爺可不像明朝的藩王那樣的有權利,清朝的親王們一輩子都要待在北京城裡,等同於被圈禁,非皇帝命令不得出京,可以說清朝的王爺們是徹徹底底的無權無勢之人,他們有的只是那一個看似高貴的爵位罷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清朝所有的親王都是滿清皇帝手中的玩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可以說鐵帽子王也是如此,皇帝想讓他是他就是,不想讓他就不是,那麼談何鐵不鐵的呢?
而事實上在清朝也的確有多起鐵帽子王被剝奪的情況。比如同治十三年,恭親王奕訢因勸諫同治不要修建圓明園,而被同治遷怒同時被剝奪了世襲罔替的權利,也就等同於失去了鐵帽子王的尊號,當然後期還是被慈溪恢復了。道光八年莊親王胤祿因辦事不力,又在道光禁鴉片的關頭吸食鴉片而被剝奪了鐵帽子王的帽子,降為郡王。再比如乾隆五十二年,豫親王裕豐因參與了林清之變而被奪去了豫親王的鐵帽子爵位。
可以說從以上看來,其實鐵帽子王真的不鐵,他們的一切都掌握在滿清皇帝的手中,是生是死皆有帝定。 -
16 # 歷史總探長
有多鐵?就是讓你當大爺,還是那種祖宗十八代都能輪一遍的大爺,你說鐵不鐵?
“鐵帽子王”主要是一些皇族子弟或者頗有軍功的皇族成員才有資格享受此等殊榮。清朝建立之後,為了能夠賞賜那些功勳卓著的大功臣們,特意設立了一套完善的封爵制度,而能夠享受封爵之人都為皇室成員,這個封爵制度中,分為12等12家親王鐵帽子王。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12等爵位】中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將軍他們這些人是在爵位的傳承上是按照降爵順序世襲爵位的,也就是說獲得這12等爵位中的任意一個人,在傳承給自己 的子孫的時候,這個爵位是降序傳承爵位的,不會按照原本爵位傳承的。但是降爵位傳承也不會讓你傳著傳著就沒有了爵位,而是降序到【輔國將軍】就不再會進行降級傳承。
而這【12家鐵帽子王】就不一樣了,他們爵位的傳承是不會降序傳承的,而是沿著固有的爵位一直傳承下去。
而這12家鐵帽子中出名的有我們經常聽到的代善。多爾袞等等,這項殊榮可是說是皇族之內最崇高的榮譽,也許清朝為了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轍,所以才會在爵位上大做文章,而且降級傳承的爵位他的俸祿響應的也會減少,所以不會導致給政府很高的財政負擔。
可是清政府也許不會想到,即使如此稀釋爵位的含金量,滿清的貴胄依舊錢多的花不了,(正是應驗瞭如今馬雲的那句話:即便我將阿里巴巴的股份稀釋到這種地步,我還是這麼有錢)。
但是遇到特大的罪過也會直接削爵,或者給你進行降爵。而這又顯得鐵帽子王並非有那麼“鐵”了,只是在名字上特別好聽,而且他是清王朝最富有含金量的“鐵飯碗”,沒有經歷過開國大業的風風雨雨,沒有特殊的重大貢獻,這個“鐵帽子”王是不會直接給你的。
-
17 # 老照片
清代的王爵承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降等承襲,子孫在承襲爵位的時候每一代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由親王降至鎮國公,由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還有一種是原等承襲,也稱作世襲罔替,子孫在承襲爵位時依照原有等級承襲,世代不變,這類王爵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了。
(睿親王多爾袞)
有清一代三百年,僅有十二家鐵帽子王,其中頭八位是因開國有功而敕封的,後面四位則是因為政績突出而受封。在這十二家鐵帽子王裡當屬睿親王多爾袞最為厲害,如果沒有他清人就很難入關,定鼎天下。
(恭親王奕訢)
十二位鐵帽子王:
禮親王,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睿親王: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
豫親王,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
肅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
莊親王:皇太極五子碩塞;
鄭親王: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
克勤郡王: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
順承郡王: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怡親王:康熙十三子允祥;
恭親王:道光帝第六子奕訢;
醇親王: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光緒帝本生父;
慶親王: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嫡孫奕劻。
-
18 # 大耳朵金絲猴
所謂鐵帽子王,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到,是類似鐵飯碗一樣的尊貴稱號。這也是清朝歷史上獨有的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位。
那為什麼說鐵帽子王鐵呢?
最直觀的就是鐵帽子王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襲降等,也就是傳一代,爵位降低一等。但是鐵帽子王呢,是不管怎麼傳代,爵位等級都是不變的,這可就厲害了,因為只要獲封鐵帽子王,就能讓自己後世代代富貴。
而鐵帽子王的待遇相比一般爵位來說,也更加優厚,鐵帽子王年奉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而且還有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這可不是一般爵位能享受的殊榮。
至於鐵帽子王的爵位獲封也是無比的困難。
清朝的爵位主要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整個清朝歷史上的12位鐵帽子王,有8位是開國初期獲功封,這八位都是開國元勳,屬於戰功卓越之人,比如代善、多爾袞等人,而另外四位都是恩封,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時期獲封,看過《雍正王朝》的人肯定都知道,胤祥對於雍正政權的穩定起到了多麼到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胤祥,就沒有雍正王朝,而另外三位都是咸豐帝的兒子,包括恭親王奕訢,從這些人就可以看出,獲封鐵帽子王有多難,也應該能感受到鐵帽子王有多榮耀。
鐵帽子王的爵位確實名副其實夠鐵,但是戴鐵帽子的人卻不一定夠鐵。因為清朝對權貴管理的比較嚴,尤其是清朝前期,很多有爵之人獲罪除爵。比如說代善的兒子在承襲爵位後,就因為獲罪被降爵,再比如鐵帽子嶽託的後代也是因為獲罪被除爵,其鐵帽子王爵位被轉給他人,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鐵帽子王其實也不是想象的那樣“鐵”。
-
19 # 黑水布衣
其實真的沒多鐵,就是一種形容而已,類似於丹書鐵劵吧,一切解釋權在皇帝那裡,如果得罪了皇帝,完全可以剝剝奪。但其帶來的好處也很多吧:
1、無上的榮光,有這等優待的,基本全是對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清朝早期的八大鐵帽子王,全是立下赫赫戰功的人。中後期的四位鐵帽子王中,和碩怡親王胤祥在九子奪嫡中支援了雍正,所以獲封(乾隆時期定的);和碩恭親王奕訢不用說了,負責給慈禧太后擦屁股的卓越政治家,無可辯駁;至於和碩醇親王奕譞是光緒親爹,沒辦法啦;和碩慶親王奕劻職業貪汙犯和拍馬屁專家,他的獲封也代表大清帝國窮途末路了。
2、世襲罔替、不降爵。眾所周知,清朝的爵位制度是降爵獲封,你爹是親王,你襲爵就是郡王,以此類推,當然你要爭氣,也可以往上提。鐵帽子王就鐵在這裡,萬年不生鏽,呵呵(只要不出大事兒)。
3、榮華富貴享不盡。早期的八大鐵帽子王,在入關後,他們的後裔很多都不在中央的權利中心了,實權不在手裡,但薪水照樣領啊,還有政府分房(鐵帽子王府)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生計問題。
不過還是我說的,這東西好不好用,全在當政者的一句話而已。歷史上被奪爵的就多得是,當然奪爵的多數把爵位讓給了兄弟之類的,最有名的當屬怡親王載垣,他是咸豐託孤的八大顧命大臣之一,不過在辛酉政變中被抓,賜自盡,鐵帽子被同治剝奪(其實是慈禧啦),但後來不久也被恢復。
鐵帽子的設立,本身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需要而已,而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他們沒有封地,基本就在北京待著,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開始,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
20 # 號角催人紅旗飄
鐵帽子鐵的是指帽子,不是戴帽子的人,世襲罔替的王爺犯了錯誤革爵(如第九任禮親王昭鏈,第六任克勤郡王平郡王納爾蘇)都因過失革去爵位,由兄弟子侄繼續襲爵!鐵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也有被處死(如第十三任鄭親王端華,第七任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賜死,支援義和團的第十任莊親王載勳也被賜死)。所以襲鐵帽子王爵的人並不保險,被申飭,罰俸,革爵,圈禁,甚至賜死都有!還有簡親王(第二代鄭親王系)濟度,科爾沁親王世子納爾蘇,都英年暴薨(據說是為了家族的鐵帽子自盡的)。顯然鐵帽子王犯了錯依然會被處理!一句話:帽子是鐵的戴帽子的人是肉的!
回覆列表
據《清史稿》記載:“順治六年,復定為親、郡王至奉恩將軍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以佐命殊勳,世襲罔替。其他親、郡王,則世降一等,有至鎮國公、輔國公而仍延世賞者。若以旁支分封,則降至奉恩將軍,迨世次已盡,不復承襲。”
換言之,順治六年,定親王、郡王直至奉恩將軍計十二等,但據考證,實際有十四等。分封的方式有功封、恩封、考封,其具體的方式詳見下表:
清初以軍功獲封的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侄)、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孫)八人,再加上清代中晚期又先後因恩封獲封的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恭親王奕訢(道光六子)、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和慶親王奕劻(乾隆曾孫) 四 人,前後總計十二人,獲得世襲罔替的資格。乾隆朝曾規定,以軍功得封者,無論王、貝勒均世襲罔替,而以恩封王、貝勒等爵,每世均降一級,直至最後奉恩將軍,然後世襲罔替,所以其後才有“鐵帽子王”之稱。
但“鐵帽子王”並不真的很“鐵”。原因之一,在於乾隆以前,並沒有明確上述八人爵位世襲罔替,直至乾隆才最終確定。原因之二,即使乾隆皇帝明確了爵位世襲罔替,但爵位的繼承人隨時都有可能變化。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禮親王一支王爵共傳十世、十二王,有兩人削爵;鄭親王一支,十世、十五王,五人被削爵;睿親王一支傳十一世、八王(不計追封);豫親王一支,傳九世、十三王,兩人被削爵;肅親王一支,九世、十王,首封者豪格曾被削王爵;莊親王一支,八世、十一王,兩人被削爵;克勤郡王傳十三世、十七王,三人被削爵;順承郡王,十世、十五王,三人被削爵。而清中後期所封四家,除怡親王一支傳八世、九王外,餘三王都在清末,不久清朝即滅亡,爵位受封時間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