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彩鉛小白

    我最喜歡蘇軾的這首,寫景寫人,無論遇到什麼事什麼景,生活都不能失去信心,要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玫瑰]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2 # 江山js

    我最喜歡蘇軾這首感情真摯的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用詞悼亡,是蘇軾的首創。

       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也是同樣的。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不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極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常懷念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暱,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別後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落。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而柔腸寸斷。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淒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裡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嫋嫋,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悽清幽獨,黯然魂銷。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我每次讀此詞,都不覺會溼潤雙眼。

  • 3 # 藍調的海風

    蘇軾一代文壇大家,詩詞無數,但我最喜歡的是下面這首: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是:這首詞是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蘇軾觸景生情,睹月思親,想念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上片圍繞中秋月夜進行聯想,下片由景至情,道盡離合變遷,同時也希望親人之間能夠長久平安。

    我喜歡這首詞的首要原因是,大家之作,虛幻現實結合,涵義悠遠,思慮無限。

    我喜歡這首詞第二個原因就是其中有些名句被大家所常用。

    例如:高處不勝寒 ,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也經常用來描述事物變遷,悲喜無常。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來表達人們對於親人、愛人之間長久守望的期盼。

    我喜歡這首詞還有一個原因,它被製作成了歌曲,被很多音樂人所傳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 4 # 林間清風翻羽

    毫無疑問,當然是《定風波》了: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何等豪邁,何等灑脫,富有禪味!

  • 5 # 李想話親子

    念奴嬌·赤壁懷古

    [ 宋 ]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我最喜歡蘇軾的這首詞。寫得大氣磅礴,豪情萬丈。作為豪放派的傑出代表,蘇軾的這首詞借古喻今,直抒胸臆。學過蘇軾好多詩詞,就這首記憶猶新。

  • 6 # 淡水河邊207

    我認為最能打動我的是這首《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受烏臺詩案的牽連,被朝廷一貶再貶。在黃州,生性單純、率直的他孤苦伶仃,生活悽苦,但是,命運的坎坷和不公並沒有壓垮這個偉大的文學家,他在苦中尋找快樂,尋找生活的樂趣。

    蘇軾的詩詞、文章、書法在貶謫的路上達到了頂峰,尤其在黃州期間。

    在黃州的生活很苦,蘇軾放下了那些由磨難帶來的煩惱,用詩情點綴著生活。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寒食帖》成於在黃州初期。

    由《寒食帖》到《定風波》,蘇軾克服了水土不服,由悽惶轉為樂觀。表面柔弱的蘇東坡成功實現了精神上的黃州突圍。

    這首《定風波》表達了蘇軾樂觀向上、單純可愛、精神豁達的性格及人生態度,讀來輕鬆。

    感謝歷史,給我們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讓身在後世的我們依然沐浴在蘇東坡所創造文化的滋養中。

  • 7 # 金剛7894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出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是何等的瀟灑超脫!在別人看來被雨打,狼狽不堪時,他卻攜杖還步,且吟詠且徐行。這不是裝出來的瀟灑,而是有深厚文化根基和強大內心的反映。啟發我們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應抱有積極向上的態度。迎難而上,披荊斬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方能遇難呈祥逢凶化吉。否則則悽悽悲悲,將復何及!

  • 8 # 攝影師範國雄

    蘇軾現在流傳在世的作品大都多為經典之作,我個人覺得最傳神最打動我的是那首《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為什麼呢?原因有三:

    一是這首詩是蘇軾由“蘇軾”向“蘇東坡”轉變的節點所在,“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他被貶黃州之前只能叫蘇軾,他是在被貶黃州之後有了那塊“東坡之地”之後才自號“東坡”的,這世上才有了“蘇東坡”,東坡之前,他就是一個在朝為官的政治家,充其量就是個詩人;東坡之後,他才成為了世人所愛的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生活的哲學家,才有了為世人留下了“東坡肉”、“東坡肘子”等等美食的美食家,才有了那個被林語堂先生盛讚:“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的蘇東坡;

    二是蘇東坡的“黃州惠州儋州”,其實是他被奸臣構陷被朝廷越貶越遠、生活越發顛沛流離的時候,但是在他最後回鄉路上作這首《自題金山畫像》時卻只認可自己一生的功業在這被貶的路上……這正如臺灣作家劉墉先生說的:我們豐富地過一生,不是因為有太大的享樂,而是因為有太多的苦難,這些苦難,在我們的掙扎下,都過去了,成為一種坦然。這也正驗證了蘇東坡經過生活的荼毒和抽打之後已涅槃成一個哲學家;

    三是蘇東坡作這首詩後不久便病逝於赴京路上的常州,可作為是其離世之作。一生功名利祿就在這一首詩裡。一代奇才尚且如此,我等俗夫又能奈何?只把東坡先生常記心頭,還有什麼難事乎?

  • 9 # 歌鴿拉

    最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詩特別有意境,特別有情懷!許多人把這首詩作成曲唱出來。最有名的一句詩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10 # 阿桑與書

    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有很多。我認為最傳神最打動我的當數那首《定風波》。因為這首詞讓我們瞭解到一個名氣超高的大文豪大作家達觀豁達的心胸和氣魄。這是現代的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也許終其一生也無法企及的境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也被入選高中語文必修本的一篇課文。蘇軾為什麼會想到寫這首詞?他是這麼交代的:“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原來,三月七日這天,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這是這首詞的由來,可謂是創作靈感吧。

    我們再來看看這首詞的大致意思: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這首詞最傳神最打動我的一句便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意思很好理解,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直接感知到蘇軾的為人、脾性。

    或許我們可以透過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來更加了解蘇軾豁達的性格對後世的影響:

    這首記事抒懷詞的創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春,正值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的第三個春天。詞人與朋友春日出遊,風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狽,詞人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緩步而行。

    由此可見蘇軾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

  • 11 # 小汪影視文化

    誠邀!下面我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大家有所感有所悟!

    首先問題是:你認為蘇軾作品中最傳神最打動你的是哪一首

    針對這個題目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也特別喜歡蘇軾,蘇軾在我們高中的課本上經常出現,蘇軾寫的詩詞也特別多。

    深入學習之後,我瞭解到蘇軾是一個豪放派詩人,寫的美景,寫的戰事讓我陶醉不已。高中的時候每一天都有一節語文課,甚至可能多節,都要去鑑賞那些洶湧澎湃的詩。接觸的也比較多了,也自然懂其中所表達的感情,詩人的意圖,詩人的處境,他們憂國憂民……不論是哪一位詩人,都讓我念念不忘。我特別喜歡蘇軾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當時蘇軾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績的嚮往,然而自己已經年老了,卻功業未成,令人嘆息不已。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心神彷彿游到三國時代周瑜立功的地方,應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髮來了。

    透過對每一字每一句的理解,都是驚濤澎湃,都是一種觸目驚心,那大江 那亂石出了多少英雄人物呢?其中每一字每一句都讓我感慨萬分,更是一種激情的力量!所以我特別喜歡蘇軾寫的詩。有時候我我會想如果不發生戰亂,那麼他們那個時代會不會好一點?

    總而言之

    我特別喜歡蘇軾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面是我初談了一下我的看法,整體講述這位詩人,希望大家也可以喜歡蘇軾寫的詩。

  • 12 # 春曉江南

    蘇軾是宋代豪放派的詞人,有很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作品,我最喜歡的這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透過描寫一次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抒發了作者殺敵為國的雄心壯志,體現了為了效力抗擊侵略的豪情壯志,並委婉地表達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願望。

    此詞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賓士,騰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作者倍受鼓舞,氣衝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說,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白,但這又何妨?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兩句是說,什麼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雲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樣信任我)呢?

    此時東坡才四十歲,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自請外任。此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西夏大舉進軍環、慶二州,四年佔撫寧諸城。東坡因這次打獵,小試身手,進而便想帶兵征討西夏了。漢文帝時雲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後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雲中太守。這是東坡藉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一個文人要求帶兵打仗,並不奇怪,宋代詩人多有此志。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說,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如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詞人最後為自己勾勒了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邁,氣概非凡。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讀者這些蘇軾的名句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蘇軾是我最喜歡詞人,他的作品豪放大氣,讀後令人心情舒暢,眼界也跟著開闊,讀者他的一篇篇的詩詞彷彿融入了他的心境,多少柔情,多少豪情,多少相思,多少訣別,這樣以為大文豪,欽佩!

  • 13 # 周姬昌

    蘇軾最傳神最打動我的詩詞莫過於蘇軾寫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請看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意思為,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衝洗掉了。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裡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傷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髮。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此詞透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弔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了作者關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 14 # 東野居士

    去年遊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時候,偶見蘇軾的《西江月·平山堂》,讀後頗受震撼。

    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這首詞是蘇軾第三次經過平山堂,悼念早已離世的恩師歐陽修所作。“十年不見老仙翁”,是說十年前曾與歐陽公歡聚,不料此次聚會竟成永訣,次年恩師就仙逝了。“壁上龍蛇飛動”,恩師雖然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的手跡,瞻仰恩師遺草,只覺龍蛇飛動,令人發揚蹈厲。“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不要說離開人世後,一切都是夢,我們仍活在世間的人,又何嘗不是身處夢中?寫這首詞的時候,蘇軾離京南調,適逢政治處境艱難,但寫此句絕非消極遁世的態度。他一生都在奔走四方,在各類人生際遇中對佛儒道思想有很深的理解,善於從遭遇中看清人生本相。正是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他認為我們此生都是一場大夢中的過客,浮名利祿不過是虛幻罷了,政治失意,遭遇挫折又算得了什麼呢?還是東坡活的通透!

  • 15 # 於彥忠厚德載福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 ·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是:這首詞是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蘇軾觸景生情,睹月思親,想念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上片圍繞中秋月夜進行聯想,下片由景至情,道盡離合變遷,同時也希望親人之間能夠長久平安。

    我喜歡這首詞的首要原因是,大家之作,虛幻現實結合,涵義悠遠,思慮無限。

    我喜歡這首詞第二個原因就是其中有些名句被大家所常用。

    例如:高處不勝寒 ,比喻一個人在技藝或修為上所達到的極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夠做伴的人就越少,越會感到孤獨與寒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也經常用來描述事物變遷,悲喜無常。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用來表達人們對於親人、愛人之間長久守望的期盼。

    我喜歡這首詞還有一個原因,它被製作成了歌曲,被很多音樂人所傳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 16 # 東南飛語

    蘇軾的作品中最傳神、最打動我的當屬這首《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前半闋對東坡夜飲醉酒、深夜不得入家門的描寫,“醒復醉”,“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最傳神。東坡的醉態、夜色的深沉、東坡的豁達(家童不開門,他也不惱火,而是沐著明月清風聽江聲)躍然紙上。每當讀到此處,我腦海裡就會浮現人到中年、貶居黃州、歷經苦難、仍不改敦厚達觀的東坡,於夜幕下拄著手杖,獨自聽江濤聲的身影,孤單而又堅定。後半闋東坡的思逸神馳,最打動我。奔波忙碌、身不由己的的時刻,我常常會想起這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即便多麼恨此身非我有,無奈“傾身營一飽”,只能暗自嘆息。東坡的感嘆,我懂,我的嘆息,也默默生出一種跨越千年與東坡的同病相憐。“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是“夜闌風靜縠紋平”時東坡的遐想,一葉小舟,遠離塵囂,在江海中度餘生。東坡勾勒出的畫面,令我神往。

  • 17 # 靈魂主宰之王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

    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

    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 18 # 鴻漸於磐4

    我最喜歡的蘇軾的作品是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寫於1082年蘇軾被貶黃州時,是蘇軾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讀完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喜憂,都自見一番赫然開朗的泰然。蘇軾是天生的樂天派,這首詞更深得道家曠達淡然的精神。

    此詞透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透奇景,表現了蘇軾看淡生死,豁達灑脫的胸襟,寄予著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

  • 19 # 竹史鐵驪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

    這首詞筆端用情實在太深了,是瀟灑倜儻的蘇軾難得一見真情流露時刻,只要你稍稍用心,慢點感悟,一定能夠體會出來,而且這種思戀懷念之深情,越讀越濃,一筆濃似一筆,濃到簡直化都化不開。

    淤積到心最深處,又翻做情到濃處情轉薄,凝成明月夜,短松崗,一抹淡淡淒涼景緻。似乎戛然而止,待再回頭想想“不思量,自難忘”六個字,那思念之痛竟又忽然湧來,一瞬間簡直痛徹入心肺,再難以自拔。

    從年少,到年輕,到現在,每一次細讀這首詞,我都為詞中的深情所深深地震撼。漢語敘述情感之大美境界,這首算極品之一了。

    人生除死無大事,蘇東坡嬉笑怒罵,很少做兒女情長之態,偶一流露,真是彷彿看見那藏於心底的至情至性,至美如生命的存在與流逝。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 20 # 雨夜構想

    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這首悼亡詞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兩人一生一死,相隔十年,妻子的墳在千里之外,空留思念。無法訴說衷腸。即使我們再次相見,你也不一定認得我。因為我四處奔波兩鬢蒼蒼。

    在深沉的夢境中返回故鄉,隱約的看到妻子在窗前梳妝。兩人隔窗相望不知道說什麼才好,只有斑駁的淚水,不斷的流淌。醒來以後卻想到,那埋著妻子墳的小山崗,才是自己真正魂牽夢繞的地方。

    蘇東坡19歲與妻子王弗結婚,王弗當年16歲。王弗年輕美麗,和蘇東坡恩愛有加,二人相敬如賓,恩愛情深。只可惜天命無常,27歲的王弗撒手人寰。這對蘇東坡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痛失愛妻使蘇東坡情緒一直低落。在心情極其沉痛的十年以後,漂泊在外蘇東坡寫下了這首悼亡詞,以紀念自己的愛妻。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蘇東坡對愛妻深沉的感情。自古以來熱烈的愛情都是我們所推崇的。想那蘇東坡,為了自己的愛情這樣的執著,也算是千古以來的標榜之人了。亡妻已去自己心灰意冷,只有透過筆墨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這首詞千古傳唱。整首詞中悲傷之意躍然紙上,讓我們感覺到濃濃的悲傷之意。只能感嘆,一代文豪對文字卓越的駕馭能力,讓我們今天能夠讀到如此優秀的文學作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有貨真價實的土蜂蜜,純蜜不摻假,想在網上賣別人不相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