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瑤144756875

    基本上認同這種說法,兒童心理學上強調一句話:孩子很少聽父母說什麼,但不會錯過模仿父母做什麼。一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很大程度是有樣學樣的。兒童學習的重要機制靠大腦裡一種叫映象神經元的神經細胞。也就是說孩子好比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語言行為無時不刻反映著父母的習慣。孩子大部分時間和父母在一起,受父母影響也最深刻。當父母不遵守規則的時候,就等於告訴孩子不用遵守規則。所以熊孩子很大程度上是有熊父母養成的。

  • 2 # 章小魚非魚

    我通常不習慣於下某種結論或是對某些行為貼標籤,熊孩子背後是否有一群熊家長?我是站在認同一方。拋開教育背景、社會影響等問題,言傳身教這個詞在親子關係上是非常重要的。同一個學校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同樣的教科書,孩子們的差別大多應該是來自於家庭教育。有一句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如果影印機出了問題基本上都會是原件的問題。父母在孩子面前大聲說話出口成髒,孩子自然也會學習,因為在孩子眼裡,父母是第一榜樣;當今家庭中,電子產品氾濫,低頭族比比皆是,父母下班回到家裡沙發上葛優躺手機不離手,是的,需要放鬆;那麼孩子放學回家想與父母分享互動便成了打擾~“媽媽,你給我讀故事書吧”!“媽媽累一天了,你自己看吧,或者看動畫片吧。”久而久之,動畫片、遊戲便成了孩子的陪伴與安撫……

    拍這幾個孩子玩手機照片的時候,我心裡更多的是在想他們的爸爸媽媽。晚上九十點不是應該回家安排睡覺了嗎?這麼晚孩子沒回家不著急嗎?多次在同一個地方遇見他們這樣的狀態,他們的爸爸媽媽是在隔壁的麻將桌上嗎???有一次沒忍住詢問孩子們在玩什麼想著搭訕尋找答案,最終是孩子們根本沒搭理我。回到家裡我開始想著1個多小時前書房裡下班時間到了仍捨不得離去的孩子們,平日裡跟他們的父母交流比較多,也深知不同的父母養育不一樣的孩子。熊孩子背後八九不離十的是熊家長值得深思。

  • 3 # 劉豔麗191402367

    基本認同這種觀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多多少少總會有家長的影子。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到七歲,孩子並沒有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大部分的知識獲得與積累,行為習慣的養成,基本上來自於家庭,父母作為第一監護人以及家庭的主要成員,所以孩子深受家庭的影響,家長的影響,所以孩子是家長的影子,什麼樣的家長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所以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群熊家長。但是也有特殊情況,因為每一個人的氣質型別是不一樣的,氣質憂鬱,愛哭的林黛玉即使從小就生活在熱鬧歡快的大家庭中,她仍是林黛玉,天生的秉性不可能改變的。

  • 4 # 陪伴娃是最好的教育

    認同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群熊家長的說法。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沒有熊家長的教育和縱容,不會養出熊孩子。小孩子生出來就是一張白紙,什麼樣的家人就能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所以有人說,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熊孩子基本是熊家長教育下的產物。有些家長特別是家裡老人認為孩子小,就縱容孩子的有些過分的行為,然後對別人造成影響。如果小事不糾正,等以後大事就無法糾正了。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 5 # 幸福多米媽Wendy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部分贊同的,但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我們必須搞清楚,“熊孩子”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群體?而熊孩子背後的“熊家長”們又到底是熊在哪裡呢?

    “熊孩子”們有著極大的好奇心,旺盛的精力,並極具破壞力,他們從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會擔心做任何事情所需要承擔的後果,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在他們的小腦袋裡沒有明確的對錯界限,做事情的唯一衡量標準就是自己高興。是什麼讓原本可愛、天真,令人心生憐愛的孩子變成這樣一群讓人聽了都讓人頭疼熊孩子呢?這似乎就與家長脫不了關係了,這樣一群熊孩子的背後的確有一群“熊家長”,但這裡的”熊“,我認為更多的是在管教方式上的”熊“,父母的三觀會影響孩子,行為也會被孩子無時無刻的模仿,在我身邊的例子裡,我觀察到,家長的熊與家長的學歷、能力並沒有很大程度的關係,而是父母在管教方式上的態度和行為決定了他們會不會變成熊家長,會不會培養出熊孩子,管教方式比較極端的家長很容易培養出熊孩子。

    生活中的幾類養出熊孩子的熊家長:

    1、過度自由,放養型管教

    現在琳琅滿目的教育理念充斥者家長們的眼球,網際網路資訊的快速傳播,讓新一代的家長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教育理念,但這其中不乏會有理解上的偏差,國外開放寬鬆的教育模式令很多家長羨慕並將其奉為教育孩子的寶典,謎之信任,往往卻只是學到了皮毛,覺得小孩子犯點兒錯無所謂,甚至將其理解為個性,“小孩子不懂事”是許多家長最常使用的“擋箭牌”。殊不知,“熊孩子”之所以“熊”,就是因為他們背後有這麼一群“熊家長”。正是他們的爹媽把他們寵成了面目可憎的模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需要父母引導他們建立是非觀念,每當犯“熊”時,父母應該告訴他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同時自己要做好表率,不然,對於沒有判斷能力的孩子來說,很容易形成不正確的價值觀,並導致在日後持續犯錯,讓“熊孩子”一“熊”到底。

    2、過渡管教,虎媽熊爸式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中國古話曾一度被一些父母奉為管教寶典,但這種管教方式是不是就不會培養出“熊孩子”呢?我看,未必!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父母是他最信賴的人,動不動就打,動不動就罵,孩子一看到父母,沒有親切只有恐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不愛說話,親子關係也變得疏遠冷淡。棍棒底下無孝子,孩子不自閉就叛逆!當孩子的慾望無法等到滿足時,他就會去用其他的方式尋求滿足,甚至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段,在與人交往上,也會去使用從你這裡模仿來的方式,簡單粗暴,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心中也是充滿了恐懼和怨恨,他眼裡的世界並不美好。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也沒有註定的熊家長,但熊家長確實是熊孩子的根源,所以要避免熊孩子越來越多,家長們真的要從自己開始反思!

  • 6 # 妞蜜媽媽聊育兒育己

    這種說法是一種很典型的非黑即白的結論,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群熊家長嗎?我看未必!

    我們首先要看看啥叫熊孩子?大人會用這樣的稱呼來叫孩子,說明這個孩子給大人制作麻煩了,至少從大人的角度是這麼感覺的。那麼製作麻煩的這些孩子,就一定是不好的孩子嗎?也許這些孩子正是有主見、富有創造力的未來星星!那他們背後的家長是熊家長嗎?也許這些家長都是非常民主、善於鼓勵的家長!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環境下培養了孩子的很強的自主意識。

    換個角度來看,就算熊孩子真的就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說的品行不夠端正、臭毛病一身的孩子,那這些孩子的家長一定是熊家長嗎?真的不一定,可能這些家長舉止非常得體、很有修養和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可能由於一些原因,導致教育的失職,孩子出現問題。

    熊孩子不成立的!他們背後所謂的熊家長也就不成立!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特別是這種有負向影響的標籤!負向的暗示會讓孩子越來越偏離正常的軌道,多給孩子積極正向的支援,才能越來越好,走向正向良性的迴圈。

  • 7 # 寒江雪74038964

    我認同,每個熊孩子背後肯定有一群堅決維護他,誓死保衛他,日夜效忠他的家長團!這個團體一般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甚至還有保姆阿姨組成!孩子猶如月亮被眾星捧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行為舉止傲慢無禮,唯我獨尊!

    一、過分注意,輕易滿足

    孩子交給老人帶,隔代那種濃情化不開,捧在手心怕飛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孩子隨心所欲,想啥來啥,身邊還有老人們不時甜膩的表揚!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主精神,容易陷入表揚不可自拔!形成“尋求認可上癮症”,妨礙孩子去承擔風險!

    二、包辦代替,缺少獨立

    孩子成長一路,都有人無微不至照顧!小時候揹著抱著,飯一口一口喂,衣服幫著穿,長大收拾書包,守著完成作業!再大一點孩子所有的事已經形成依賴大人的習慣,如果一旦有做不好的地方會埋怨父母!父母所給予的這些愛最終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父母的包辦剪斷孩子探尋世界的翅膀!使得“媽寶”大量存在,這些長不大的大孩子將來如何立足社會? 還孩子一片藍天,不要以為作為家長就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殊不知你那是害了他,孩子不會買你賬的,你終將會誤了孩子的未來,孩子是需要鍛鍊的,只有這樣才會越來越強大,放手吧,熊家長們!

    三、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父母怕孩子吃虧,在很多時候教給孩子自己的處世哲學!唯恐在未來的日子裡孩子陷於困境!但很多時候,這些所謂經驗恰恰成為制約孩子形成正確道德觀,價值觀的枷鎖!

    公共場所,風景如畫的江邊,遊人如織的名勝古蹟!處處留下熊家長的身影,無視規則,不論道德,還振振有詞!試問,這樣的家長如何能培養出有責任感,有社會意識的孩子?

    正因為此,本來純潔無瑕的孩子變成熊孩子!不能不說這是這些熊家長的教育所致呀!所以,該如何教育熊孩子,首先得提升自己,不讓自己成為熊家長才是最佳教育途徑!

  • 8 # 凜醬鏘鏘鏘

    我覺得這句話是正確的。

    首先,小孩子是沒有很確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科學家研究小孩子更接近於小獸,對於社會的規則法則並不明晰,需要盡職盡責的家長引導。

    其次,家長這一身份不用考證就可以拿到資格,可以說隨意性有點太大了。所以,我們總能見到把孩子培養的彬彬有禮、樂於溝通的家長,也能見到把孩子養成自私無禮,無法溝通的熊家長。

    最後,有的答友說牛家長也可能培養出熊孩子,我要反駁的是,即使一個人再牛,作為一個家長,孩子被稱成熊孩子,被身邊的人厭棄,他也是不合格的家長。

  • 9 # 一起歡樂成長

    記得前兩年熊孩子還不是一個貶義詞,原本只是個暱稱。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卻成了貶義詞的化身。

    熊孩子身後可能不一定有個熊家長,但肯定有一個沒有盡到責任寵溺過度的家長。孩子尚小,不知道界限在哪裡,往往不小心就熊出了邊界。而家長的責任就是告訴孩子邊界在哪裡,平時的規則立好,不要做傷害別人和傷害自己的事。而一旦出了問題,承擔責任解決問題就是最好的態度,然而很多熊孩子背後的家長沒有做到這一點,才引起太多人的詬病。

    前些天新聞,說的是江陰一名22歲的女孩,在經過一幢24層高樓時,被頂樓扔下的磚塊擊中頭部,當場死亡。

    這個女孩才2個月前剛剛結婚,還這麼年輕就遭此橫禍,不免讓人唏噓。

    然經過警方的調查,發現闖下如此彌天大禍的竟然是兩名8歲的熊孩子!

    兩個熊孩子在頂樓玩,把礦泉水瓶,木棍、瓶蓋、易拉罐、石子、磚頭等依次往樓下扔,正好砸中了路過的遇難者。

    讓人意外的是,當談到賠償問題的時候,兩個熊孩子的家長都不想承擔責任。

    砸人的那個孩子家長說自己的孩子還小,是被其他玩伴的誘導才會這樣,然後還把責任推給物業,說物業沒有及時清理這些垃圾。

    另外一個孩子家長的理由更簡單,人不是我家孩子砸的,我為什麼要承擔責任?

    如果說八歲的孩子不能預料事件的後果,那麼作為八歲孩子的父母,面對人命關天的事件,事前無人照看已是失責,出了問題是不是應該拿出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推諉責任?

    如此的言傳身教,不出一個熊孩子倒是怪了!

    所以,你可以說熊孩子身後可能不一定有個熊家長,但我可以肯定的說,一定有一個沒有盡到責任寵溺過度的家長!

  • 10 # 清悠親子心理

    熊孩子,這個詞在最初流行開來的時候,我下意識地把它歸到了褒義詞裡面。“家有熊孩子”曾經一度成為媽媽們的口頭禪,將孩子的調皮搗蛋、各種作當成是成長的必須。

    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群熊家長。對於這種說法,我認同,也不認同。

    區別在於我們如何定義“熊孩子”!

    有一種“熊孩子”,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的口頭禪是“不試試怎麼知道呢?”他們願意嘗試,挑戰未知。每一次的嘗試都會給他帶來突然的喜悅感。這種“熊孩子”背後其實是有兩位智慧高明的家長,至少是懂得孩子,理解孩子的家長。他們允許孩子去試錯,允許並鼓勵孩子去探索,遵循孩子發展的規律,能蹲下來,以孩子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眼中的世界。同時,這樣的家長也能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安全感信任度相對較好。

    另一種“熊孩子”,所思所想,以自我為中心,家庭教育裡缺乏必要的“尊重他人”以及“界限”的教育,這種孩子,無論他的表現是否“熊孩子”,其背後的家長必是“熊家長”。

    我們養育孩子的初心,一是生命的延續,二是參與一個生命成長的過程。

    目的是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能過得好,能為社會做貢獻,過自己喜歡的生活。

    故而為人父母者,我們此刻的養育方式,是“熊孩子”還是“好孩子”,著眼於未來18年之後,他會怎樣呢?

  • 11 # 樂然媽媽讀童書

    基本認同。

    從心理學角度說,確實熊孩子背後有許多熊家長,而熊家長也曾是從熊孩子演變過來的。通俗易懂的說,孩子都是父母行為的無差別影印機,比如說,父母熱愛玩手機,卻要求孩子熱愛閱讀,從本質上說是不可能的。想要求孩子懂事規矩,首先父母得學會為人處事。

    其次,許多孩子的行為問題,基本是心理問題造成的。當孩子求關注求愛而不得的時候,會透過行為問題讓家長關注:比如早戀,逃學,自殘。所以問題兒童較易出現在單親家庭,特別是愛指責,抱怨,數落對方,或者是跟孩子抱怨自己的悲慘一生就是對方造成的。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就是熊孩子的潛力選手。

    最後,熊孩子屬性基本是每個孩子都有過。孩子是性本惡的。具體來說是因為他們出生後,都是不知善惡,是非不分,只考慮自己的感受,這件事是否有意思,好不好玩。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和言傳身教對孩子最為重要。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性格在七歲左右已經決定,以後的時間之前在原有的性格和認知上添磚加瓦。

  • 12 # 彼岸花正開

    只能說部分贊同。什麼是熊孩子?定義了這個問題,才能回答熊孩子和熊家長的關係。

    一種“熊”是指調皮可愛,孩子天性使然,也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的階段。如繪本《大衛,不可以》中的大衛,調皮搗蛋,爬上爬下,玩具扔一地,把家裡搞成一團糟,讓媽媽抓狂。這種孩子,通常年齡較小,還處在初步探索世界的階段,父母的一聲熊孩子,包含著對孩子的包容之愛,這種家長當然不能視為熊家長。但是,如果十幾歲的孩子做出這種舉動,就會變成第二種熊孩子。

    第二種“熊”,大概就是大家比較認可的頑劣、破壞力強,甚至讓大人們也望之生畏。一般適用於年齡稍長的孩子,通常被等同於無教養。“養不教,父之過”,這種熊,家長難辭其咎。這種熊孩子通常表現為公共場所或去別人家做客時不講文明禮貌、肆意喧譁、哭鬧、搶別人東西、打架等等......熊孩子的背後,意味著不當的家庭教育。或者是被寵溺過度,唯我獨尊,無法無天,四個老人兩個父母捧著一個金貴的寶寶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或者是被漠視,父母忙於自己的工作甚至忙於打麻將,特別是農村的留守家庭兒童,父母不在家,而老人對孩子疏於管教或無力管教,也是大機率造就熊孩子。

    當然,熊孩子背後有時候也是悲催的家長,而不是熊家長。比如著名的坑爹熊孩子李天一,在出事之前,也是卓爾不群、才能優異的好少年,父母老來得子、過於寵愛,只重視學習,未重視品質培養,最終釀成大錯。也是可悲可嘆。不是熊家長,卻養出了熊孩子,父母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 13 # 辣媽修煉筆記

    我不認同!!!

    不一定是一群熊家長,只要一個熊家長就已經足夠。

    跟朋友吃M的時候,遇見過爸爸媽媽帶著一個太過活潑的三四歲小朋友,因為只隔兩個桌子距離,所以能聽到媽媽經常會低聲的告訴小朋友,不能站到椅子上,不能把手裡的番茄醬包亂扔,不能擦過嘴的紙巾扔到地上,有時候小朋友大聲尖叫一下,媽媽還立刻制止並對周圍抱歉的笑笑。

    這個時候,周圍吃飯的人們只是會覺得小孩子有點調皮,倒也沒有反感,這個時候爸爸登場了,爸爸很大聲(注意是很大聲)的斥責媽媽:“從進來到現在一直聽你叨叨,在家叨叨出來也叨叨,兒子再被你這麼叨叨以後長大了會成個慫貨!閉嘴!”

    接下來的場面很容易理解了,小彭友拿著開了包的番茄醬包,幸災樂禍的扔到了媽媽身上,還哈哈大笑。

    看,熊孩子背後,真的不一定要有一群熊家長,一個足矣!

  • 14 # 莉莉元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影印件不好要改的是原件

    性本善,其實孩子的本性是好的,天真,善良,好奇。成為熊孩子的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源自於家庭成員。

    其實不難發現,爺爺奶奶帶出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熊孩子。因為爺爺奶奶的嬌慣,要什麼給什麼,只要孩子高興它們就覺得是正確的,對的,甚至是誇獎孩子。就拿我們鄰居家的小孩子為例:6歲,爺爺奶奶鄉下帶著。放暑假了到爸爸媽媽這邊來,偷偷的把扒拉其他家的紗窗,往裡面扔紙。把我窗臺上的多肉葉子一片一片的摘下來,蓋在花盆上。在別人家沙發上不脫鞋的彈跳。有人說兩句,他奶奶竟然說,小孩子嘛,不懂事,你不要見怪啊!轉過身就對孩子說:寶寶真棒,都能跳那麼高了!有沒有很無奈和憤怒?所以熊孩子的養成必定有溺愛的爺爺奶奶!

    古話說,有樣學樣。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不過父母就是熊父母,孩子能不成為熊孩子嗎?我有一個閨蜜是小學班主任老師,聽她說,班上有個學生經常欺負班裡的小個子同學,找別人麻煩,讓別人給他做作業,還和數學老師頂嘴,辱罵老師!沒辦法,只能請家長,結果孩子父親來了,在辦公室大呼小叫的,要找數學老師的麻煩,說孩子受委屈了,要去教育局搞數學老師!說到欺負小同學,他爸竟然說:咋的,他們有本事就欺負回來啊!我閨蜜說,真的重新整理了她的三觀,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家長!不過後來這孩子轉學了,因為和同級的打架,被學校開除了!說這麼多,真的就說明一個道理:熊孩子的背後肯定有一個熊家長!

    過於的溺愛或者過於的放羊式的教育方式都容易讓孩子成為讓人討厭的熊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一定要端正自身,沒有哪一個熊孩紙是天生的,都是有樣學樣的!

  • 15 # 朗麻的幸福生活

    首先,這種觀點我是不贊同的。現在都認為熊孩子是因為家長不管孩子導致孩子“熊”。其實這個判斷和歸因都是錯的。首先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其次熊孩子絕不是因為父母不管所致,恰是過度管制所致。有些孩子因為家裡管教很嚴格,所以在父母面前很乖,但只要是有機會就會表現出“沒教養”,因為平時在家被父母壓抑著,所以他潛意識有機會就會釋放天性。

    事實上,孩子天性是純潔善良的,在家裡越是得到自由和尊重的孩子,在外面就越得體。而這裡所說的“熊家長”不是說這些家長自身素質不好,往往相反,這些家長作為社會公民本身很得體,只是作為家長,他們和孩子的相處方式不對。 那麼,作為家長怎麼和孩子相處才能更和諧呢?

    1、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愛。不要在小事上糾結,比如怎麼吃飯,怎麼走路,這些都是可以隨著孩子成長慢慢熟練起來的。我們只要在保證孩子安全和道德底線上,讓孩子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就可以了。

    2、要信任孩子,父母的信任對於孩子來講是很重要的,不要過多的侵犯孩子的行為。

    3、父母要為孩子做表率,你要求孩子做的事你必須自己也做到,你想自己的孩子變成什麼樣的自己就必須先變成那樣的父母。

    熊孩子背後不一定有一群熊家長,但是一定有一群不懂得愛和不懂的表達愛的家長。

  • 16 # 與子對話

    對這個答案我不置可否,我們在孩子的身上一定是看得到家長的影子。換句話說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但也有另外的情況。首先,我們要清楚“熊孩子”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我們經常

    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做事違反常理的孩子稱為“熊孩子”。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有些高素質、在工作中表現突出人際關係也不錯的父母,身邊往往也會跟隨著被我們稱為“熊孩子”的孩子。因此,我認為熊孩子背後不一定有一群熊家長。那問題出哪呢?現今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父母的精力也有限,回到家中往往已經是精疲力盡。而孩子是希望父母的陪伴,當孩子感到不被關注時,孩子就會以各種“熊孩子”的行為模式呈現出來。其次對於熊孩子的界定,每個父母的感覺域限是不一樣的。所以該說法值得商榷!

  • 17 # 子涵麻麻

    回答是否認同前,需要界定一下什麼是熊孩子,什麼是熊家長。有的行為,只是孩子正常的情緒表現,比如,在外面遊玩孩子很累覺得很無聊,可能會大聲說話,並且不太配合家長,小孩子的體力本來就比較弱,注意力時間也不夠長,所以有情緒是正常的。當然,這個時候,家長要馬上幫助孩子緩解這些情緒,儘量不要打擾到別人。但是有的大人一看到小孩子在公眾場合發脾氣,就認為是熊孩子,並且指指點點,我認為這樣的大人太苛刻了。尤其是看到家長已經正耐心的幫助孩子了,大家更應該具有一些同理心和包容的心態,而不是一味的貼標籤給其他人帶來更大的壓力。

    拋開上面類似的情況,我認為孩子的行為非常不尊重其他人,極具破壞性,違背道德,有這些表現就是“熊孩子”。而熊家長就是,不尊重孩子,不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育孩子。這些和家長的學歷,收入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些“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群熊家長。

    那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是熊家長的教育方式呢?

    1.驕縱的教育方式

    驕縱就是溺愛孩子,任何事情都任由孩子來,包辦孩子本應該自己做的事情,承擔的責任。現在我們都知道要給孩子自由,要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但是溺愛顯然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只有懂得規則,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能更加自由。只有教給孩子具備良好品格所需的有價值的社會和人生技能,孩子才會有獨立的人格。溺愛,只是任由孩子隨意的操控大人。這樣的孩子,他的快樂是建立在操控其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上。所以小時候表現出極度的任性,不尊重其他人,不懂規矩。也就成為了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2.懲罰式的教育方式

    懲罰的教育方式是極度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一時的行為可能會因為家長嚴厲的懲罰而制止。但是懲罰給孩子心智上帶來的破壞是無法估量的。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孩子不好好寫作業。懲罰型的家長往往會說:不好好寫就不許出去玩了。不好好寫就罰抄作業10遍!等等。懲罰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暫時停止,但是不久之後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在懲罰中,孩子體會到的是憤恨。長期處於懲罰式教育下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出很強的報復心理,和反叛行為。或者是變得膽小自卑,唯唯諾諾。因為,懲罰並沒有教會孩子什麼是正確的,如果做到正確,更加沒有引導孩子如何從錯誤中主動學習。孩子學會的是要如何反抗大人,或者如何逃避大人的懲罰。這樣的方式常常教育出極具攻擊性的“熊孩子”。

    3.冷模式教育方式

    還有一種即不懲罰,也不溺愛。但是卻很冷漠,對孩子不管不顧,甚至丟給其他人養育孩子,自己做甩手掌櫃。這樣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經常為了尋求家長的關注,而採取一些危險或者極端的行為,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熊孩子”。

    所以,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會反應出家長的教育哪裡出了問題。家長要首先從自己身上分析,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都說育兒先育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從中學會發現錯誤,認識錯誤,並且改正錯誤,孩子的行為才會隨之改變。

  • 18 # 居心圓123

    初次接觸“熊孩子”這個詞是美的,是可愛的。那是因為不論這孩子的所作所為讓人如何不可理解,但其結果是會讓我們捧腹大笑,究其原因是孩子心中有個“善”字。

    而現在“熊孩子”這個詞更多的是貶義詞,遇到這樣的孩子,我們唯恐避之不及。究其原因那就是“惡”字。

    也許你會問,小孩子懂什麼善惡?是呀!孩子不懂,但大人懂,那是因為大人可以評判。那麼小孩怎麼就會有善舉或惡為呢?究其原因就是我們這些大人的所做所為。

    小孩子有眼有耳,他會模仿,所以孩子的所做所為,終不會逃脫我們大人的影響。更準確的說是我們家長的潛移默化。

    就比如說同樣學跆拳道。我的兩位鄰居家長出發點就不同,一位家長想要孩子強身健體,而另一位家長則是害怕別人欺負他的孩子,而這個孩子確確實實是個熊孩子,怎麼說呢?在自己家那是無法無天,沒有一點規矩,那沒辦法,那是他家。那到別人家好點嗎?根本就那一說,你家若有三個臥室,每間都要爬上爬下,若有高低床,那就更敢從二層飛下,讓你心驚肉跳。若陽臺有玩具庫,那就更完了,會亂成一堆,正正讓你頭大的是客廳裡灑滿玩具,還在不停的和你的孩子搶奪玩具。而他家長怎麼說孩子嗎就這樣。您孩子這樣嗎?這樣的孩子會受欺負嗎?

    也許我們想給孩子最大的自由,也許現在的教育讓我們迷茫了,但最起碼的禮儀還是應該有的吧!也許現在這個世界與以往不同,但最起碼的道德應該遵守吧!也許你覺得現在誰還說這個。可是你內心不渴望彬彬有禮,有才有德的孩子嗎?

    您在培養孩子嗎?

  • 19 # 變成胖子了

    惜媽對這個觀點有一點個人的看法,惜媽認為熊孩子的背後不一定有一群熊家長,但是熊家長的手下,一定有一個熊孩子。孩子的天性使然有些孩子天生自帶熊的氣息,任家長如何努力都擺脫不了成為一個熊孩子,家長就只能儘快讓他不要太過分。但是,熊家長一定會帶出來一個熊孩子,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就像是一張白紙,大人就是那個繪畫師,繪畫工具就是大人自身的行為準則。所以,家長的行為從孩子嬰幼兒開始,就在潛移默化的傳授給了寶寶。當你觀察一個孩子的言行,就會八九不離十的猜到家長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標準在未成年時期,完全就是複製的家長。家長們趕緊從自身做起哦。

    為你的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吧!

  • 20 # 博虹美業

    首先說明這種說法我是不認同的,因為社會發展進步太快,先進的社會資訊,孩子們接受是要快於大人的,孩子們是空杯心態的狀態接受新生事物,不摻雜任何的物質成份在裡面,加上孩子本身的思考,拓展,模仿等會出現一些常人難以想象的行為,導致會有熊孩子舉動。

    為人父母雖然是沒有經過培訓上崗,但每一位父母都希望給子女更好更正確的引導,更好的教育是家長們共同的心聲,面對自己的熊孩子行為,也是一個頭疼的話題,因為這期中涉及到人類的各方面因素,比如說家長受的教育,個人的教養,素質,還有周圍環境……我相信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都會注意自己的言傳身教,懂得自身的無形教育,所以我不認同這一觀點。

    就比如說,在潔白的牆壁上作畫,自身素質稍微差一點的會責備孩子,甚至去打罵孩子…而稍微素質高一點的家長就會跟孩子溝通,找出孩子作畫的理由動機,然後正確引導孩子,告訴孩子這是熊孩子行為……以後的生活中孩子不緊知道自己不能那麼做,還會告訴其他小朋友也不應該那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給網路小說排個名次,你心中的前三名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