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嘗歷史百態

    大家都應該記得一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可見徐庶是真的沒有幫曹操出謀劃策。

    題主為曹操為什麼不懲罰他,這就有點過了,曹魏謀士萬萬千,不出謀劃策或者“未獻一計”更是很多,難道對於未出計策的人都要懲罰麼,那誰還敢去投奔曹操?

    好了言歸正傳,說說曹操為什麼如此待徐庶吧

    1、徐庶是塊金字招牌

    雖然徐庶未給曹操獻計,但是名聲早就在外了,是天下謀士所敬佩的人,而徐庶棄劉奔曹更是廣告營銷呀

    你看,連徐庶都背離了劉備前來投奔了曹營,那大家還在等什麼呢,曹營才是你們明智的選擇。

    2、魏國謀士是真的多

    魏國出謀士,人才層出不窮,這是歷史上公認的,諸葛亮就曾經感慨過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意思是:難道魏國的人才真的就這麼多麼,連石韜跟徐庶都不重用。雖然在此句中表達的是此二人的才華沒有得到體現,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確實說明,魏國人才是真的多。

    3、沒有獻計就等於沒用麼?

    徐庶雖然沒有給曹操獻計作戰,但是作為大學士,治理一方百姓還是可以的。百姓跟你沒仇吧,退一萬步講,曹操將徐庶外派治理百姓那也是賺的,為什麼要懲罰徐庶勒?

  • 2 # 遠古的金魚

    徐庶,字元直,潁川陽翟(今天的河南禹州)人。因嫉惡如仇為民除害殺了一惡霸,而浪跡世間。與諸葛亮,司馬徽等許多名士結為好友。

    後劉備廣招天下英雄賢士,徐庶聞之隻身投靠,得到劉備的重用,出任軍師。在劉備最艱苦的時候,助劉備取樊城,大敗曹仁,殺呂曠斬呂翔,後因曹操擄其母迫使徐庶歸降,後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走時劉備念念不捨,相送數里,因樹枝遮檔他目送元直的目光,令軍士砍之,揮淚送別。後回馬進言劉備,舉薦諸葛亮,使之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演繹出(三顧茅廬)的佳話。

    徐庶歸降曹操不獻一計,使的曹操很無奈,但是曹操也是一代梟雄,胸懷寬廣,天下大亂正是招賢納士的時候,殺徐庶讓天下賢士寒心,毀壞了自己的名聲。留著徐庶讓天下人看見自己的寬容,大度,不放徐庶走是怕徐庶去助劉備,對自己雄霸天下有害而無一利。最終隱居它鄉寥寥一生。

  • 3 # 山野50

    在諸葛亮沒有出山以前,劉備先得到的是徐庶。曹操和劉備幾次交鋒,被徐庶殺的丟盔棄甲。於是曹操問手下人是誰輔助劉備。手下人告知是徐庶。曹操擄其母后,以徐庶的母親名義寫信給徐庶,要徐庶輔助曹操。徐庶無奈含淚與劉備告別,因徐庶敬佩劉備是仁德之士,並向劉備承諾進曹營後,不幫曹操獻一計。臨走時又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由此而來。而徐庶和諸葛亮又是朋友關係,他也不可能幫曹操對付劉備諸葛亮。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就是徐庶進曹營不為曹操獻一計的原因。

    當徐庶進入曹營後,見到母親,才知道曹操以其母名義寫信是假的。其目的是誑徐庶進入他的軍營。那麼從曹操誑徐庶剛開始曹操就知道徐庶不會幫他。因為徐庶來到曹營肯定是要見其母,母子一見面曹操的陰謀就暴露。徐庶也會因此而恨他。即然如此曹操為啥還要誑徐庶呢?曹操認為像徐庶這樣人物不幫劉備打他,哪就是等於幫他曹操了。所以曹操根本不指望徐庶來到後幫他什麼。因此曹操也不會為徐庶不幫他出謀劃策而生他的氣,當然也就不會懲罰他了。

    其二,曹操也很敬佩徐庶是個大孝子。從徐庶為了母親而放棄了在劉備那裡被重用和前程,這樣的人要去懲罰他,會被天下人痴笑他曹操是個小人。

    其三,曹操把徐庶誑來了,已經自覺理虧,來到後也沒重用,而徐庶一生的才華也沒地方施展,如果再去為難人家他曹操還是個人嗎?

  • 4 # 劍風先生

    徐庶因為曹操逼死其母,發誓不給曹操獻一計。但是徐庶一直在曹魏集團做官,為什麼這個過程中,徐庶不獻計,曹操卻不懲罰他呢?

    第一,徐庶應該是當時的名士,名望比較高。雖然說他不為曹魏集團獻計,但以他的名氣,曹操能夠將他納入麾下,是會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的。就像後期的劉備重用許靖一樣,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蜀地人才。

    第二,曹操既然能夠將徐庶引來,肯定要想方設法留住他。對於曹操來說,只要徐庶不為劉備所用,不與他為敵的話,那就是對他大大的幫助。所以即使徐庶不為曹操出謀劃策,曹操依然不會懲罰他,不然豈不是要將徐庶趕到別的陣營去嗎?

    第三,以徐庶的才能,縱使不能成為一名謀士。也可以用來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說治理一郡,比如說去做參軍等等。赤壁之戰的時候,龐統曾經給徐庶出主意,讓他以馬超要進犯為由,跟隨其他部隊前去抵禦,以離開赤壁戰場。可見曹操對徐庶的才能是非常認可的,所以說不為曹操獻計,不代表著徐庶沒有為曹魏集團出力。只不過他的才能沒有發揮在戰場上,沒有用來對付劉備。

  • 5 # 鄭漂小田

    我個人觀點 :第一、曹操身邊不缺謀士,比徐庶優秀的謀士也有。第二、不能隨便懲罰謀士,怕其他謀士心寒,以後更不會有人為他出謀劃策了。第三、當時曹操實力已經是第一了,為了收買人心,更不會懲罰徐庶了。

  • 6 # 魁哥說歷史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想必大部分對這句歇後語如雷貫耳,它的大意為徐庶進入曹營後,一句話都不說,沒有給曹操獻一計,出一謀。說白了,徐庶在曹營吃白食,只吃飯不幹活,可是曹操為何沒有懲罰、解僱他呢?

    個人認為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而曹操卻沒有解僱、懲罰他,有以下四個原因,依據演義和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曹操是用非正常手段得到徐庶的,只得到其人,未得到其心。

    徐庶化名單福,來到新野,輔佐劉備,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徐庶的才能得到曹操的親睞,感嘆為何這麼有本事的人。在程昱的謀劃下,曹操騙來徐庶之母,希望徐庶的老母親寫信,將徐庶騙到許昌。沒想到,老太太聽到自己的兒子找到明君,輔佐皇叔劉備,感到非常欣慰,覺得自己的兒子很明智,她斷然拒絕了曹操讓自己寫信,叫兒子徐庶回來的建議。她還對曹操破口大罵。曹操火冒三丈,差點斬殺徐母。

    這時,程昱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欺騙徐母自己為徐庶結拜兄弟,常常給徐母送吃的和喝的,還有手啟(書信)。徐母出於禮貌,也時常寫手啟(書信)回饋。這樣,程昱就得到徐母的筆跡,模仿徐母筆跡,給徐庶寫了一封信,大意為“我現在被曹丞相請到許昌,你來了曹丞相就饒咱們一命,如若不來,那隻能等死了。”我們知道,徐庶是一個大孝子,看到老母親的“親筆信”,大哭一場,決定告別主公劉備,回去搭救老母。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老母手書來喚,庶不容不去。非不欲效犬馬之勞,以報使君;奈慈親被執,不得盡力。今當告歸,容圖後會。

    因此,曹操是用非正常手段,將徐庶騙到許昌的,而是不是像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因此,只是得到了徐庶這個人,並沒有得到徐庶的心。

    其二,曹操利用徐庶,作為金字招牌,吸引天下英雄豪傑歸順。

    曹操在曹仁打了敗戰後,詢問誰知道劉備新得的謀士單福是何許人也?程昱回道:這個人不是單福,真名叫徐庶。他年輕時愛好劍術,曾為好友殺人,浪跡天涯。程昱自認徐庶之才,勝過自己十倍,是天下奇才。

    曹操聽後,“愛才如命”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立志想要將徐庶招攬到自己麾下。曹操做法是值得稱讚的,他透過招攬徐庶,樹立自己求賢若渴的好名聲,來吸引更多的有才之士來歸順自己。曹操的手段很高明的,透過招攬小有名氣的徐庶,作為金字招牌,確實吸引了不少有識之士。

    其三,曹操陣營謀士多如牛毛,多一個徐庶不多,少一個不少。

    曹營其實不缺謀士,大謀士就有五個之多。曹營五大謀士為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這五人,有的是戰略大師,有的是戰術大家,有的是後勤專家,有的善於內政,有的善於奇計。曹營除了這五個大謀士外,還有劉曄、楊修等謀士。總之,曹營謀士眾多,多如牛毛,即使多一個徐庶,也不算多,少一個徐庶,也不會少。徐庶不像諸葛亮在蜀漢一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是眾多謀士之一,並非不可替代的。

    因此,徐庶進入曹營後,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用。如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時期,聽聞徐庶與石韜僅僅是郡守、典農校尉這樣的不太高的官職。他感嘆道:“難道是曹魏的謀士如此多嗎,為什麼連徐庶、石韜這兩個能人也不重用呢?”曹魏將劉備的大謀士徐庶騙到許昌後,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用。《魏略》中記載如下: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其四,曹操沒有重用徐庶,因為不敢重用。

    徐庶的第一個主公是劉備,雖然後來歸順曹操,可是他是迫於無奈歸順的。現在,徐母已經上吊身亡,徐庶可以說了無牽掛了。如果徐庶在曹營故意出餿主意,暗助蜀漢,是會給曹魏造成損失的。因此,即使徐庶給曹操出謀劃策,曹操也得掂量下,這個計策是不是真的對自己有好處,是不是徐庶故意設定的陷阱。所以,即使徐庶為曹操出謀劃策,曹操也不敢輕易採納。

    總結:由於上述四個原因,雖然徐庶到達曹營,可是曹操及其繼任者都不敢重用徐庶。所以,雖然徐庶在曹營未獻一計一策,在曹營吃飯,不幹活,曹操也沒有怪罪、懲罰他。徐庶的這種情形形象地稱為“身在曹營心在漢”。

  • 7 # 利景軒逸

    徐庶,字元直。有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還有說,身在曹營心在漢,都是說徐庶。三國演義中,劉備最開始的謀士是徐庶,出謀劃策打敗曹操幾次後,曹操手下程煜獻計,軟禁徐母,假借徐庶之母的字跡徐庶寫信,誆騙之許都。徐庶事母至孝,不得已離開劉備。誰知其母剛烈,得知事情真相,為了不連累徐庶,自殺而亡。所以,對於徐庶而言,曹操有殺母之仇,肯定不會獻計謀。而曹操呢,手下文臣武將,謀臣如雲,武將如雨。根本不需要徐庶的出謀劃策,只是不讓他幫劉備而已。

  • 8 # 人者仁義也

    我估計這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實際上的徐庶在進入曹魏之後,一直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在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的時候,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可見徐庶在曹魏已經是一箇中高階官員了。至於為什麼不能夠獻策是因為,徐庶只是一箇中高階的官員,並不能夠進入曹魏的決策圈,所以他不能夠獻策呀。

    首先在劉備手下做過事的人有很多,其中許多人都成為了曹魏的重臣,徐庶只是其中的一個,這些人都盡心為曹操,他們不一定要貢獻計策才能夠服務於曹操,盡忠職守也是一種表現。

    我舉一個例子:陳群,這個人大家都知道,陳群是曹丕時期制定九品中正制的重要政治人物。陳群是潁川郡許昌人,劉備被陶謙指派屯軍小沛的時候,陶謙上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劉備在豫州時候就把陳群徵辟為豫州別駕,最後追隨劉備前往徐州,此後劉備被呂布所敗,而呂布又被曹操擊敗。最終曹操來到徐州,把陳群徵辟為自己司空府的西曹掾屬,陳群此後就一直留在曹魏,為曹操服務,因為陳群的主要做官職,處理政治檔案,舉薦人才,參與制度建設,所以陳群終其一生也沒有看見他獻策,但是最後擔任司空,並且錄尚書事,成為曹魏的宰相。

    另一個例子就是陳登,陳登最初是是在陶謙手下做事,但是陶謙去世後後,陳登和糜竺一起把劉備扶上了徐州牧的寶座。陳登本人是徐州廣陵郡的豪強,家族有實力。劉備在佔領徐州後和袁術爭鋒,結果被呂布偷襲後方,劉備退往海西縣之後投降呂布,呂布讓劉備屯兵海西,最後又被呂布驅趕,劉備只好投奔曹操。劉備走後,陳登於是站在了呂布陣營,但是陳登心裡卻已經投降了手握天子的曹操,他暗中和曹操往來,最終一舉攻破呂布。最後陳登擔任廣陵太守,伏波將軍。陳登在曹操手下,曾經兩次擊退孫策對於廣陵城的進攻,對於曹操來講功德遠大,但是最後被任命為東城太守,曹操在後期攻打孫權時,經常感慨不能夠採用陳登的計策。

    所以徐庶服務於曹操,在當時是很常見的行為,而且徐庶的母親還被曹軍擄掠,徐庶前往曹營也是一種孝順的表現,這在漢代以忠孝治天下的理念是值得表章的。徐庶進入曹魏的陣營後,肯定還是盡忠職守,所以才會升遷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是一個典型的文官官僚。

    曹操也沒有理由懲罰徐庶,因為徐庶投奔曹操是一個孝舉,值得提倡,而且從徐庶升官來看,他也是一個盡忠職守的官僚。此外曹操也是一個對待降將寬容的人。

    上面提到的陳登,陳群還不是得到了曹操的重用。而且曹操對於對自己有利的人都是比較寬容的。比如張繡,張繡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對於曹操來說可以說是刻骨銘心的仇恨,但是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爆發前,張繡投降曹操。曹操為自己的兒子曹均迎娶張繡的女兒,而且給張繡的食邑增封到二千戶,可以說恩寵至極。

    再比如張魯割據漢中,曹操來攻打漢中的時候,張魯的弟弟張衛防禦曹操,一度把曹操逼入絕境,但是曹操取得漢中後,張魯投降,曹操封張魯為鎮南將軍,加封閬中侯,食邑萬戶。張魯的五個兒子皆為列侯。

    徐庶前去投靠曹操又沒有做什麼壞事,怎麼會受到曹操的懲罰,曹操相反還要利用這面旗幟去招降更多劉備陣營的人。

  • 9 # 韶華傾夢

    徐庶,是劉備前期最為重要的一位謀士。在劉備駐守新野期間,是徐庶為其處理政事,以及操練士兵,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劉軍的整體實力。遺憾的是,徐庶在劉備處不久,便被曹操用計謀給弄到了曹營。而身在曹營的徐庶,也謹記他對劉備的承諾,終身不獻一計一策。而面對這樣的徐庶,曹操卻從未有過責罰,原因如下。

    其一,曹操得到徐庶的方法難以啟齒。

    熟悉三國的我們,都知道徐庶是被曹操給騙來的。而怎麼騙的呢?是曹操的謀士程昱等人向曹操獻計,說徐庶本身叫徐福,因年輕時豪俠仗義,打抱不平時錯殺了人,然後隱姓逃亡。

    但是,徐庶家裡還有一位老母親,而徐庶平生最為敬重的也是母親。所以,只要以徐庶母親的名義來寫一封信件,必定能把徐庶給騙到許都來。這樣賺取人才的方法,有點類似於宋朝的水滸傳中,吳用和宋江等騙取人才的方法。

    但不管怎麼樣,徐庶就是被這樣的方法給騙到了許都。得到徐庶後的曹操,也是大為興許。畢竟不管怎麼樣,只要是到了自己的陣營,不管獻不獻計無所謂,反正就是不能給劉備等人得到這般人才。

    當然,也是前期的曹操才有這般想法,還未涉及到不能用就毀掉。因為在後期的曹操,已經功成身就,打下了偌大的基業,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諸侯。這時候的曹操,已經是性格較為無常,梟雄本性已暴露無疑。因此,只要是敢逆曹操的,或者是不能為己所用的,只剩滅亡這一下場。

    其二,徐庶有國士之風,名望頗大。

    古人對於名望的追求,是十分固執和熱衷的。就算你是在野的人士,但只要你的名望深厚,就算是諸侯也要對你敬重三分。

    好比漢末最大的諸侯董卓,他在舉兵入京的時候,是多麼的目中無人,多麼的驕傲自大。但就是這樣的董卓,依舊對蔡邕彬彬有禮,多次派人去登門拜訪。所以說,這就是名望所帶來的效果。

    徐庶雖然沒有蔡邕這般大,但是他早年豪俠仗義闖下的名頭,以及後來在潁川求學時,和戲志才,郭嘉等人辯論而展現出來的才華也得到了傳播。更不用說,他在水鏡司馬徽之處,更是結識了諸葛亮,孟建,以及石韜等人了。

    再者,徐庶之所以不顧生命危險到曹營,是因為要去解救母親。這樣的做法,只要傳播開來,必定是受到眾人讚賞的,因為這就是國士之風。在這種前提下,曹操不可能為了殺徐庶一人,而背上了不能容忍的汙點。畢竟,曹操也是一個好(hao,四聲)名聲之人。再者,曹操還有唯才是舉這個先例呢,不可能自己打自己嘴巴。

    所以說,因為徐庶碰到的是還在崛起中的曹操,也慶幸徐庶是一個有名望的讀書人。所以,在這種前提下,不管徐庶如何,曹操為了做好表面上的功夫,也為了能利用徐庶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對徐庶的待遇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徐庶這個人在正史上的存在感非常低,低到你如此熟悉這個名字,卻對徐庶在歷史上幹了什麼事一無所知。

    之所以我們對徐庶這個名字非常熟悉,那得感謝三國演義的神話,事實上,徐庶才是那個被三國演義神化的人物,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是虛構的,所謂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同樣是虛構的。

    虛構的東西太多了之後,以致都成了所謂的“歷史”,弄得演義與歷史傻傻分不清楚,本著對歷史負責任的態度,有必要講講徐庶的歷史。

    徐庶是豫州穎川郡人,這可是曹魏的人才搖籃,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陳群、鍾會、鍾繇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出自穎川郡,與這些人出自世家大族所不同的是,徐庶出身寒族,沒有士族背景,也沒有家庭背景。

    在那樣一個以出身論英雄的時代,出身意味著將來,沒有出身意味著沒有一個好的將來,早年的徐庶缺乏進入仁途的門道,即使是棄武從文之後,也是報國無門,隨著戰亂的影響,南下荊州避亂。

    徐庶能夠青史留名,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在南下荊州之後,徐庶成為了諸葛亮的好朋友,與徐庶一樣是諸葛亮好友的還有孟建、石韜和崔州平,合稱“諸葛四友”。

    就算是出身沒落官宦士家的諸葛亮,雖然對外宣稱是”躬耕於隆中“,但是自比管仲、樂毅也是會想盡一切辦法出士求取功名的,徐庶也不例外,事實上,徐庶才是第一個投靠劉備的人,比諸葛亮投靠劉備要早得多。

    徐庶之所以投靠劉備,是因為自已沒有出身背景,至於才能也不敢說有多大,這就相當於一個沒有文憑的人找工作一樣,也許徐庶有些能力,但是徐庶依然求職門路較少,而且多是毛遂自薦。

    徐庶投靠劉備的目的就是建功立業的,就像現在大學生找工作一樣,希望有一個好的將來,徐庶投靠劉備六七年中,依然沒什麼發展前途,這也許不能怪徐庶,只能說徐庶找的這個老闆--劉備,在當時是沒有前途的。

    當時的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作為劉表的打手駐守荊州北部邊境,老闆沒前途,手下的職業顯然更沒有發展,劉備在荊州的六七年間,不僅沒有發展,反而因為曹操的南下,形勢變得異常危險,劉備這個老闆有破產的可能性,在長坂被曹操一頓按地摩擦後,連徐庶的母親也被曹軍俘虜了。

    於是這成了徐庶離開劉備投靠曹操的理由, 不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說明了徐庶是因為母親被俘虜而在劉備一生最危難的時刻離開,選擇投靠曹操,兩漢以孝治國,為了母親投靠曹操也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然而歷史真是這樣嗎?

    徐庶投靠了曹操之後的事,在史書上基本沒啥記載,像徐庶這樣沒有出身,沒有名士的推薦,出身寒門,而且才能一般的人,是很難在人才濟濟的曹魏有一席之地的,更不會得到曹操的重用。

    如果徐庶真是進曹營一言不發,不獻一計的話,那徐庶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曹操是不需要這樣沒用的人,曹操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一個不獻一計的人是不能成為謀士的,一個不做一事的人是要來沒用的,以曹操的性格早就殺了徐庶,但歷史上並不是這樣,徐庶在投靠了曹操之後,很可能是沒有得到曹操的重視,畢竟一個政權的最高領導者是看不到徐庶這樣的小人物的。

    看都看不到,曹操何必懲罰徐庶呢?在曹操時代,估計徐庶也就是一默默無聞的投靠者,也許有些才能,但缺乏重用,在曹操去世後,徐庶成為勸曹丕稱帝的一員,並且上了勸進表,這已經是徐庶投靠曹營的12年之後了。

    如果徐庶真是一言不發的話,怎麼會上勸曹丕稱帝的勸進表呢?這個勸進表就是曹魏的一幫大臣勸曹丕稱帝代漢建魏,這可是要說話的啊!不說話上什麼勸進表呢?

    三年之後,徐庶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當時的皇帝已經是曹丕了,如果說曹操沒有重用徐庶,那麼曹丕可算是重用徐庶了,畢竟一個出身寒門並且從敵方陣營投降過來的徐庶,能夠做上曹魏秩比二千石,已經算不小了。

    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負責糾察、監督、彈劾百官,這就是一個言官,怎麼可能存在徐庶一言不發的情況呢,由此可以看出徐庶在魏國還是有不錯的發展,至少比他在劉備那裡強多了。

    由此可見,徐庶在魏國不僅沒有不獻一計一策,而且應該是盡其所能,不斷的發揮才能,甚至不惜勸魏代漢都要想著向上爬的人,絕不會因為母親被抓而投靠曹操,恐怕徐庶投靠曹操更多的原因是在劉備那裡沒有前途。

  • 11 # 待曉兒

    徐庶在剛剛加入曹操陣營的時候,就已經立誓,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而曹操能把徐庶強行拉到自己的身邊,就已經達到了三重目的,是否重用無關緊要,但卻一定不能懲罰。

    第一、對劉備力量的削弱

    徐庶可以說是劉備勢力發展過程中獲得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謀臣,他的能耐有多大,還真的不好說,畢竟時間太短,事蹟不足以作為憑證。但不論怎麼說,劉備“仁德”的賢名能招致人才的投奔,這是一個好兆頭。

    鞏固勢力對比,並不只有加強自身這一個途徑,削弱對手同樣可以達到有效成果。所以,曹操將徐庶騙到自己陣營中,對劉備造成了兩方面的打擊。

    第一個方面是實力的減損。

    智囊的丟失對於剛剛品嚐過謀臣甜頭的劉備勢力來講,無疑是影響巨大的。這會導致在戰爭的過程中,兵士的損耗會更大。

    第二個方面是名聲的打擊。

    劉備既然標榜“仁德”,但連保護自己功臣的家屬都做不到,可見更多的是一種“假仁德”。否則的話,第一時間就應該瞭解下屬的家庭情況做好應急措施了。

    這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有實質傷害,另一個更多的是誅心,都會對劉備的發展產生不小的削弱作用。

    第二、樹立起形象宣傳的標靶

    曹操手下缺謀臣嗎?不論是荀氏叔侄,或者郭嘉、毛階、司馬懿等人,都要比徐庶優秀得多,但是曹操費了如此大心血把徐庶挖來,並沒有給予重用,其實就是想透過這一件事來宣揚自己的“求賢若渴”以及正統地位。

    “求賢若渴”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正統地位的宣示。

    劉備“皇叔”的身份其實是有點麻煩的,所以曹操將徐庶從劉備手中搶回來,就象徵著他才是代表著正統地位,人才主動投奔曹操才是真正的效忠國家。有時候,虛名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而曹操透過這一“千金買骨”的行為,也想天下宣告了一種態度,那就是不論人才之前有何出身,也不論是否曾與自己作對,甚至不論是否有真正的才學,只要投奔他曹操,都可以既往不咎,得到禮遇。

    這招就太狠了,這是光明正大地挖牆腳,偏偏別人還無法說什麼。其他勢力的首腦總不能強迫別人跟隨自己,否則的話會失去所有人才對他的支援。

    第三、給其他陣營人士的威懾

    曹操得到徐庶的方式是不光彩的,但是以曹操的性格來看,這種“真小人”的行徑他從來都不掩飾。這就造成了一種威懾。

    不像劉備這種人愛惜名聲,不會出現對家屬下手的行為。但是曹操不一樣,他並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如何,只考慮如何獲得最大的利益。這就是他自己所說的: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這種明目張膽的行為,會讓其他陣營的人士,凡是有親屬、朋友在曹操領地上的,都會出現忌憚心理;而對於自己同陣營的人士,就必須要考慮背叛的後果。

    所以,徐庶給曹操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多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謀士而已,更多的是宣揚曹操的態度,作為一種公關形象來塑造而已。

    但無論如何,表面上的功夫還要做的,徐庶畢竟是一個謀士,不能對他進行逼迫。曹操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採納別人意見而成功的時候,會論功行賞;但是因為別人的建議而失利的時候,他會主動攬去罪責,不會處罰他人。

    畢竟徐庶如果因為不出謀劃策就受到懲罰,那曹操透過他所表露出的態度就瞬間崩塌了。所以曹操雖然不重用徐庶,但對他還是十分寬容的。

  • 12 # 小小的酸奶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原本是投在劉備麾下,後來在新野攻防的時候大放異彩被曹操得知,曹操愛慕其才,就命令程昱用計賺取徐庶離開劉備來到曹營。徐庶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就來了個走馬薦諸葛。後來奉曹操的命令前來樊城勸降劉備,徐庶沒有勸降,還將曹操即將南下的事情說了一遍。在徐庶離開前,劉備還對他進行了挽留,徐庶沒有留下,但是說自己日後不會為曹操獻一計一策。

    但是事實不是如此。根據《三國志》記載,徐庶與諸葛亮同在劉備麾下,在長坂坡被曹軍追趕的時候,得知自己的母親被曹軍所獲,就向劉備辭別,前往曹營。從此與劉備分道揚鑣。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至於徐庶中間到底如何,並沒有太多記載。只是提到過,徐庶最後做到曹魏的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我前些天寫過一篇關於曹魏御史臺的文章,裡面詳細的描述了曹魏御史臺的結構,而御史中丞一職是曹魏御史臺的最高官職,擁有著監察百官的權力。所以這個官職可以說是位高權重。

    《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徐庶)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在這裡,諸葛亮認為徐庶任職御史中丞僅僅是大材小用了,而當時蜀漢的御史中丞一職與曹魏有著巨大的不同,甚至這個官職有一段時間是孟獲擔任的。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徐庶在曹營中,不僅沒有受到處罰還是得到了任用。我們都知道,曹操當時麾下有著眾多優秀的智謀之士,到了曹丕繼位時候,雖然已有不少精英去世,但是論人才數量,曹魏還是佔據的絕對的優勢,徐庶可以在眾多智謀之士中脫穎而出,可見徐庶的不凡。而且, 徐庶在曹營的表現是絕對不可能如同《三國演義》所說的“一言不發”。

  • 13 # 青史回聲

    正所謂“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本來是劉備的謀士,在新野的時候,多次擊敗前來進犯的曹操大軍,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曹操在得知徐庶的母親還在老家,於是派人把她“老人家”給請了回來,並且仿照她母親的筆跡,寫了封信騙他離開了劉備。徐庶不知是計,因為老母親的原因,被迫去了許昌,可是到了許昌,才得知這是曹操的計謀,不僅如此,連老母親因為他的到來,悲憤之下自殺。

    從此之後,徐庶在曹操身邊,就再也沒有出過一計一謀。不對,在赤壁大戰前夕,他向曹操獻了一計,只不過是脫身之計。當時他知道龐統的連環計是個圈套,但他沒點破,只是向曹操提出前往潼關,提防西涼的馬騰。而這一去,就再也沒有他的訊息了。

    有人就問了,徐庶在曹營從來沒獻過一計,曹操怎麼沒懲罰過他?

    是你們想過了。曹操身邊謀士多了去,而真正能夠起作用的,不超過兩隻手,多一個徐庶不多,少一個徐庶不少。之所以曹操詐取徐庶前來,目的就是為了讓劉備少一個人才。何樂而不為呢?

    即使徐庶心不在這裡,但他再也不可能回到劉備身邊了。古代講究忠臣不事二主,原本徐庶就離開過劉備,再想回去,很難了。話說,曹操也不會因為他不出一謀一計,也不會放在心上,更不會去懲罰他。否則就因為他不出計謀,就懲罰他,豈不讓底下人心寒?

    總歸一句話,曹操不多他一個,少他一個不少。

  • 14 # 昊陽閒看歷史

    曹操麾下謀士如雲,比較有名的有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等人,這些人都是能認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在三國時期,相比其他諸侯,曹操是最不缺謀士的。

    而徐庶一直想找一位明主,盡心輔佐,用自己的才能實現人生的抱負,後來在新野碰到了劉備,兩人一見如故,打算一起努力打拼事業。

    劉備和徐庶功還未成,業還未立,曹操就打到了家門口,直接收復了他們賴以生存的荊州之地。在逃難過程中,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抓住,只能選擇離開劉備,去投靠曹操,好換來母親能活命的機會。

    曹操身邊不缺少謀臣,而他本人也是非常有才學的,他之所以要徐庶去投靠他,並不一定是想用他。

    很多人會奇怪曹操既然不想用徐庶,為什麼他又非要徐庶去投靠他呢?我想曹操的用意只是想把徐庶從劉備身邊拉走,讓劉備沒有能人相助,只能在泥潭中打滾,摸不著方向,如果是這樣,劉備就廢了,將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站在徐庶的角度想,他投靠曹操,是不得已,有無可奈何,並非他真心想輔佐曹操,這使得他很難全心全意為曹操做打算。他的這些心理,會讓他激情褪去,沒有急切想去建功立業的慾望。

    所以在樊城時,徐庶才會對劉備說,他終身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世人看到這裡,覺得徐庶很重情重義,即使到了曹營,也不為曹操謀算,對舊主劉備很是忠誠。

    徐庶投靠曹操以後,是不是就沒有為曹操獻計策呢?這是有可能的。前面我們說了曹操並不一定想用徐庶,畢竟他是曾經為劉備衝鋒陷陣的人,對比曹營中的其他謀士,徐庶是不被信任的。就才學謀算而言,徐庶在曹營中也不一定佔優勢。所以,即使徐庶想做曹操的近臣,給他當謀士,出謀劃策,也未見曹操本人會用他。

    我們可以試想,徐庶到了魏國以後,他會做些什麼?也許他到了曹操這邊,並沒有做曹操的謀臣,而是去了地方上任職,做一些行政工作,給曹操管理一個郡城,當個父母官,這也許是徐庶後來在魏國所做的事情。

    如果徐庶去魏國就當個父母官,一心為百姓辦事,以這種角色為魏國出力,即使沒有給曹操出謀劃策,曹操是不會為難他的,更不會懲罰他,還會很信任他,畢竟這是造福百姓的事情。

    據《魏略》的記載,到魏文帝時,徐庶已經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說明徐庶在曹魏幹得還不錯,政績很出色,也得到了魏文帝的重用。這就間接證明徐庶對魏國是有功的,不一定是獻計謀,更有可能是做實事,才能讓他在曹魏有所作為,做到高官的位置。

    徐庶在魏國過得很舒心,相比與最開始在劉備身邊總是顛沛流離的生活,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所以我常常懷疑,徐庶是藉著母親被曹操所抓,找了個由頭,離開了倒黴的劉備,去投靠當時的霸主——曹操,才過上了平靜而安穩的生活。

  • 15 # 隱泉

    徐庶,字元直。劉備在新野時,投奔劉備,舉薦諸葛亮。曹操囚禁徐庶老母親,不得以轉投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在曹操手下,未進一言,未獻一謀。孝,在中國流傳幾千年,根深蒂固,徐庶的一系列做法,完全稱的上是孝順母親。如果曹操因為徐庶這個大孝子沒有進一謀,而懲罰他,那麼很多知名謀士可能會轉投劉備或者孫權手下。況且,從來沒有聽過,哪一個謀士不獻計,就必須懲罰或者怪罪於他。也有一方面曹操也有千金買馬骨的想法。千里馬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現在把馬骨扔了,不僅後面找不到更好的謀士,可能原有的部下也會心涼。

  • 16 # 夢想努力樂觀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很多時候看到曹操錯誤的時候也不出謀。徐庶也不是一直不獻策,唯一一次獻策長坂坡,曹操十分愛惜人才,徐庶對老曹說:丞相若能擒獲趙雲我來勸降。於是曹操就下令:只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

    不獻策主要是曹操抓了徐庶他媽,老太太非常剛烈啊!說實話如若徐庶不去曹操哪裡老太太沒事,可是畢竟是徐庶親媽啊!心中十分掛念,就去了,可是老太太看見徐庶了就上吊了。這豈不是殺之仇,所以不發言。 老曹知道為啥不出謀劃策給他,況且徐庶不管任何事不問任何事,不妨礙曹操的事,只是養一個人花不了多少錢,如果懲罰那就太小心眼了,也不是曹操的作風,關羽都放了,更何況一個徐庶。老曹心胸還是很寬廣的。

  • 17 # 誰是我知心

    曹操秉承一句話,即使不為我所用只要不為劉備所用即可,徐庶是被曹操以徐庶母親的名義騙到許昌的,理上首先虧了,曹操又以天下為己任,想攬天下之才為其所用,面子工程還是要做一些的,另外曹操確實喜愛有用之才,像楊修孔融這些沽名釣譽的所謂人才,曹操殺了也不會覺得可惜。曹操喜歡有真才實學的人。

  • 18 # 高慶春呢稱雲中龍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不可能的。曹操雖然心胸寬大,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徐遮還是心裡明白的。事關劉備的安危的計策一言不發。但是在朝孜方面,內部事物,玫權鞏固,還是積極獻言獻策,否則,徐遮為什麼又升官了呢。何況曹操並未篡漢,還是大漢丞相,皇帝還是劉氏的。但他有一個底線:不傷害劉備為前提。其餘的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 19 # 娜娜影視集

    徐庶的作用不在於其自身,而在於他的象徵意義。

    徐庶在剛剛加入曹操陣營的時候,就已經立誓,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而曹操能把徐庶強行拉到自己的身邊,就已經達到了三重目的,是否重用無關緊要,但卻一定不能懲罰。

    第一、對劉備力量的削弱

    徐庶可以說是劉備勢力發展過程中獲得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謀臣,他的能耐有多大,還真的不好說,畢竟時間太短,事蹟不足以作為憑證。但不論怎麼說,劉備“仁德”的賢名能招致人才的投奔,這是一個好兆頭。

    鞏固勢力對比,並不只有加強自身這一個途徑,削弱對手同樣可以達到有效成果。所以,曹操將徐庶騙到自己陣營中,對劉備造成了兩方面的打擊。

    第一個方面是實力的減損。

    智囊的丟失對於剛剛品嚐過謀臣甜頭的劉備勢力來講,無疑是影響巨大的。這會導致在戰爭的過程中,兵士的損耗會更大。

    第二個方面是名聲的打擊。

    劉備既然標榜“仁德”,但連保護自己功臣的家屬都做不到,可見更多的是一種“假仁德”。否則的話,第一時間就應該瞭解下屬的家庭情況做好應急措施了。

    這兩方面的影響,一個有實質傷害,另一個更多的是誅心,都會對劉備的發展產生不小的削弱作用。

    第二、樹立起形象宣傳的標靶

    曹操手下缺謀臣嗎?不論是荀氏叔侄,或者郭嘉、毛階、司馬懿等人,都要比徐庶優秀得多,但是曹操費了如此大心血把徐庶挖來,並沒有給予重用,其實就是想透過這一件事來宣揚自己的“求賢若渴”以及正統地位。

    “求賢若渴”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最主要的還是正統地位的宣示。

    劉備“皇叔”的身份其實是有點麻煩的,所以曹操將徐庶從劉備手中搶回來,就象徵著他才是代表著正統地位,人才主動投奔曹操才是真正的效忠國家。有時候,虛名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而曹操透過這一“千金買骨”的行為,也想天下宣告了一種態度,那就是不論人才之前有何出身,也不論是否曾與自己作對,甚至不論是否有真正的才學,只要投奔他曹操,都可以既往不咎,得到禮遇。

    這招就太狠了,這是光明正大地挖牆腳,偏偏別人還無法說什麼。其他勢力的首腦總不能強迫別人跟隨自己,否則的話會失去所有人才對他的支援。

    第三、給其他陣營人士的威懾

    曹操得到徐庶的方式是不光彩的,但是以曹操的性格來看,這種“真小人”的行徑他從來都不掩飾。這就造成了一種威懾。

    不像劉備這種人愛惜名聲,不會出現對家屬下手的行為。但是曹操不一樣,他並不在乎自己的名聲如何,只考慮如何獲得最大的利益。這就是他自己所說的:

    “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

    這種明目張膽的行為,會讓其他陣營的人士,凡是有親屬、朋友在曹操領地上的,都會出現忌憚心理;而對於自己同陣營的人士,就必須要考慮背叛的後果。

    所以,徐庶給曹操帶來的價值不僅僅是多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謀士而已,更多的是宣揚曹操的態度,作為一種公關形象來塑造而已。

    但無論如何,表面上的功夫還要做的,徐庶畢竟是一個謀士,不能對他進行逼迫。曹操有一個很好的習慣,採納別人意見而成功的時候,會論功行賞;但是因為別人的建議而失利的時候,他會主動攬去罪責,不會處罰他人。

    畢竟徐庶如果因為不出謀劃策就受到懲罰,那曹操透過他所表露出的態度就瞬間崩塌了。所以曹操雖然不重用徐庶,但對他還是十分寬容的。

  • 20 # 魏濟文史小站

    這是一個偽命題!不懲罰,是因為真的沒有懲罰的必要!

    徐庶的故事,基本都是演義所流傳,而不見史料。我們就先從演義角度來分析。

    大家說劉備和徐庶誰對曹操的威脅大,答案是肯定的,必然是劉備,可當劉備被呂布所迫,而逃到許昌投靠曹操時,曹操是怎麼對劉備的呢?當時有很多人勸曹操殺掉劉備,但曹操並沒那麼做,原因是有郭嘉勸阻。郭嘉說:劉備以窮困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還和誰定天下呢?殺一人,而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曹操大喜:君言正合吾心。曹操為招攬天下智謀之士,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他自己在《短歌行》也寫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那是自比周公的,怎會做出懲罰徐庶之舉呢,那可與德行大大有虧的。

    大家再拿徐庶和關羽比較。關羽在史料中可是確有記載,被曹操所擒,被拜為偏將軍,後又封漢壽亭侯。在曹操知關羽必不久留得情況下,是怎麼做的呢,厚加賞賜!!當關羽盡封所賜,拜書告辭,曹操左右欲追之,曹操怎麼做的呢?彼各為其主,勿追之。關羽可是後來逼得曹操要遷都的狠人啊,曹操都如此淡然處之,又怎會和徐庶計較呢?

    其實,曹操是有大智慧的!徐庶獻策與否,關羽是走是否,真正的並不重要!只要曹操給世人留下愛才、惜才的名聲,自不會缺願意給他獻策賣命之人。後來關羽攻曹仁於樊城,龐德抬棺出征,並決死不降,即是也。

    我們再從真實史料去看,當時三國中劉備在益州,孫權在東吳,而曹操佔據的是中原。益州、東吳和中原相比,真的是窮山惡水之地了。除了糧食生產能力相差太遠外,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智力差距了,就是在人才數量上差的太多了。當時的河北、穎川、河東、關中都是人才的集中地,而這些地方都是曹操之手。後來魏晉統一了蜀漢、東吳,也正是這一問題導致的必然結果。

    所以說,徐庶和曹操真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人,曹操絕不會因他不獻策就懲罰他。曹操是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想想他和袁紹當時論策時的話,“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他做到了。

    再說,大家覺得徐庶的行為真的可取嗎?!我並不贊同,人不能自己侷限自己,生命的價值不應該浪費在那些不值一提的價值觀上,我們做事的評判標準應該是有益於人民,而不是簡單的愚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