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對於唐朝一共有多少個皇帝的問題,很多人給出的答案都不同,歷史記載究竟是多少呢?
8
回覆列表
  • 1 # 雜文詩天下

    ​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歷289年,始於高祖李淵,終於哀帝,共20帝。唐朝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最。唐高宗後,武則天稱帝,國號“周”。唐朝皇帝譜高祖李淵(566-635)618年稱帝,在位9年,626年讓位於李世民高祖李淵,陝西人,世襲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農民起義時,他乘機起兵攻入長安,建立唐朝。李淵是一個酒色之徒,並無雄才大略。退位後死於635年,時年70歲。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他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軍隊統帥,在即位後,又透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實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高宗李治(628-683)649年即位,在位34年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無所作為,後期被武則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時年56歲。中宗李顯(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中宗李顯,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後即位,但僅僅2月,被武后所廢。705年武后讓位與李顯,無所作為,被皇后韋氏毒死,時年55歲。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擁立為帝,690年被廢。710年其子李隆基剿滅韋后,擁李旦為帝,712年讓位與李隆基,死於716年,時年55歲。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為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使國庫豐盈,百姓安樂。但後期,卻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致使政治腐敗,“安史之亂”險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讓位與其子李亨,761年死,時年77歲。肅宗李亨(711-762)756年即位,在位7年肅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亂”時被擁立為帝。死於762年,時年52歲。代宗李豫(726-779)762年即位,在位17年代宗李豫,肅宗長子。762年被宦 官擁立為帝。平亂守成,中才之主。死於779年,時年54歲。德宗李適(742-805)779年即位,在位25年德宗李適,代宗長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死於805年,時年64歲。順宗李誦(761-806)805年即位,在位八個月順宗李誦,德宗長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給李純,806年死,時年46歲。憲宗李純(778-820)805年即位,在位15年李純,順宗長子。憲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統一戰爭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局面,在憲宗時,基本結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終被宦官所殺。時年43歲。穆宗李恆(795-824)820年即位,在位25年穆宗李恆,憲宗第三子。穆宗是一個荒淫的皇帝,剛登位就縱情聲色。他企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時年30歲。敬宗李湛(809-826)824年即位,在位3年敬宗李湛,穆宗長子。826年12月被宦官殺死。時年18歲文宗李昂(809-840)827年即位,在位14年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當政時宦官專權,文宗成為宦官的傀儡。死於840年時年32歲。武宗李炎(814-846)840年即位,在位6年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時,社會矛盾有一定的緩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藥而亡,時年33歲。宣宗李忱(810-859)846年即位,在位13年宣宗李忱,憲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藥毒死,時年50歲。懿宗李溫(833-873)859年即位,在位14年懿宗,宣宗長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死於873年時年41歲。僖宗李儇(862-888)873年即位,在位15年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間發生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佔領長安。僖宗死於888年,時年27歲。昭宗李曄(867-904)888年即位,在位15年昭宗李曄,懿宗第七子。被朱溫(即後梁太祖)所殺,時年38歲。哀帝李拀(892-908)904年即位,在位4年遜位哀帝為昭宗第九子,907年讓位與朱溫,908年被朱溫所殺,時年17歲

  • 2 # 童話裡的承諾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歷二十一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就是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於農民戰爭。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帝國也由此覆滅!

    唐朝皇帝順序表

    唐高祖李淵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顯 -- 唐睿宗李旦 -- 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肅宗李亨 --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適 -- 唐順宗李誦 --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 唐武宗李炎 -- 唐宣宗李忱 --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曄 -- 唐哀帝李柷

    唐高祖李淵簡介 唐朝開國皇帝,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簡介: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於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635年6月25日,李淵駕崩。李淵死後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淵(566-635年6月25日),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漢族,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佈全國,政局動亂。李淵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義,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

     李淵生平 李淵的父親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七歲時他父親逝世,他世襲為唐國公。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鮮卑貴族獨孤氏的親姐妹,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

     615年李淵被調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營。在太原李淵成功地解決了北方突厥的威脅,同時他成功地戰敗了多支反隋軍隊,並透過受納敗軍而不斷地擴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淵正式開始起兵反隋。名義上他並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煬帝。他從太原出發進攻長安並很快(617年11月)就佔領了長安。他擁代王楊侑做皇帝,自封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後,李淵命令楊侑將帝位傳給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後李淵開始著手消滅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薛舉、薛仁杲、李軌、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蕭銑和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最後一個梁師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這時他已經將皇帝位讓給李世民了。同時他又利用東突厥和西突厥之間的分裂穩固北部的邊界,這是他有力量能夠奪取中原的主要條件。唐太宗李世民簡介 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明君的典範

      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他虛心納諫,厲行儉約,輕徭薄賦,使百姓休養生息,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功大過微,故業不墮”,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李世民生平 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他還是唐朝軍事家,政治家、書法家。他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唐太宗生於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出生,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公元615年娶妻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公元617年,李世民隨父親、劉文靜起兵反隋,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被封為秦王。 此後,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破李軌,殺薛仁杲(薛舉之子),敗宋金剛、劉武周。在虎牢之戰中,一舉翦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李世民自此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招待。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 此後,李世民與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的猜忌日益加深。大臣間互相傾軋,分為兩派。宰相裴直、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跟隨李建成、李元吉為一派,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王君廓等跟隨李世民為一派。大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將領李靖、徐世績、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長安城宮城玄武門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和侄子,強迫高祖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次年改年號為貞觀。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他在位期間,推行府兵制、租庸調製和均田制,並積極推行科舉制。 630年,擊敗東突厥,被尊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給吐蕃的松贊干布。

    唐高宗李治簡介 帝王生涯無所作為的懦弱皇帝

      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於長安太極殿,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李治在位三十四年,於弘道元年(683年)駕崩,年五十五,葬於乾陵,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帝。

      人物簡介

      李治(628~683),即唐高宗,字為善,漢族人。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生母是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於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歲。諡曰“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廟號“高宗”。 唐高宗共在位34年(649年—683年),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徐懋功)、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他們君臣都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訓令納諫、愛民,高宗即位時即對群臣宣佈:“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訓令崇儉,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去世,葬於乾陵。諡號:天皇大帝(初諡)/天皇大聖皇帝(749年加諡)/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754年加諡)。

      唐高宗李治是第三位登基的唐朝皇帝。應該說,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同時又是不幸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既而在他身後又是歷史上惟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又總是被武則天搶佔了頭籌。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喜歡捉弄人。差不多被歷史忽略的高宗,卻平穩地做了34年的皇帝,這在唐朝所有皇帝當中,是除了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高宗從即位的第二年改元永徽以後,在位期間,一共14次改元;除了他身後的武則天因為經常會在一年當中數次改元而有18個年號外,高宗又是唐朝皇帝中擁有年號最多的一位。 唐朝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后毒殺,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鳳凰山)。  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神龍三年八月三日加尊號為應天神龍皇帝,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壬午日半(710年7月3日)被毒死於神龍殿,終年55歲,廟號中宗,諡號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景雲元年十一月己酉葬中宗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15裡的龍泉山)。武后生四個兒子,中宗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其兩位皇兄一死一廢之後,李顯被立為太子。

     高宗於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於同月甲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嗣聖”。中宗比高宗更為庸柔無能,即位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他重用韋皇后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欲以韋皇后之父韋元貞為侍中(宰相職),裴炎固急以為不可。李顯大怒:“我以天下給韋元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公元684年2月,繼位才36天的中宗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

      中宗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14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嚐盡了人世的艱難。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中宗就嚇得想自殺。韋氏總是安慰他說:“禍福無常,也不一定就是賜死,何必如此驚恐。”韋氏的鼓勵、幫助、勸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堅持著活了下來。因此,中宗和韋氏作為患難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對韋氏發誓說:“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滿足你的任何願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則天召回京城,重新被立為太子。中宗很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出於這一動機,他決定和武氏聯姻。就這樣,他的一個女兒即後來的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中宗與武家結親,無疑是想透過裙帶關係穩固確立自己的地位。長安元年(701)九月,他的兒子李重潤和永泰公主夫婦少年氣盛,對祖母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深表不滿,被張易之添油加醋地報告給武則天,說他們誹謗朝廷,結果武則天逼令李重潤、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殺。不過,因為牽扯麵不大,武則天並沒有深究。顯而易見,張易之、張昌宗已對中宗一家構成了威脅。公元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2月,復國號為唐。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之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信用。將韋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封上官婉兒為昭儀。教她專掌制命,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

    唐睿宗李旦簡介 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簡介(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共在位8年。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於橋陵。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李旦(公元662-716年):即唐睿宗,又名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則天順聖皇后幼子。文明元年、景雲元年兩次稱帝,共在位8年,禪位於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年五十五,葬於橋陵(今陝西省蒲城縣西北三十里處)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於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於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一代女皇武則天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秘史(624年-705年),幷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是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傑出的女人,有絕頂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在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號(周)。

      武則天,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祖籍初唐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四川省廣元市人(在廣元皇澤寺有1955年出土的後蜀主孟昶“廣政碑”(公元959年),它是考證武則天出生於廣元的重要依據。)。她誕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月,卒於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生母是武士的續妻,隴右大士族、隋朝宰相、遂寧公楊達之女。 武則天,出生在[唐初]新貴顯宦之家,顯赫的權勢,豪奢的生活,滋養了她無限量的權力慾。然而,初唐極重士族的門閥之風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門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飽受流俗的輕視,而不甘埋沒。這一特殊的境遇與遭際,強烈地刺激著青年時代的武則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權力,以達唯我是從的慾望,和以冷酷而不擇手段地去報復一切的心理。這一點在她以後從政乃至於“南面稱孤”的一系列政治鬥爭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成為她一生功過參差的修養。品德、性格和心理根源。

      則天自幼聰慧敏俐,極善表達,膽識超人。父親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讀書識字,使她通曉世理。史載,則天十三、四歲時,已是博覽群書,博聞強記,詩詞歌賦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礎,而且長於書法,字態卓犖不群。

      貞觀十一年(637年),14歲的則天以長相俊美,入選宮中,受封“才人”。入宮之後,則天行事幹練,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嬌豔,頗得太宗歡心,遂賜號“媚娘”。時日既久,太宗又發現則天學識尚好,且懂禮儀,便把她從侍穿衣著的行列,調人御書房侍候文墨。這一變故使武則天開始接觸皇家公文,瞭解了一些宮廷大事,並能讀到許多不易得見的書籍典章,眼界頓闊,日漸通曉官場政治和權術

    唐玄宗李隆基簡介 因風流而毀了大唐的開元盛世

      唐朝第七位皇帝李隆基簡介——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也稱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唐朝皇帝位。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

      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李隆基遂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

     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

      公元756年,李亨即位,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帝。

      唐代的中興君主,睿宗的第三子。因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明皇。英武有才略,開元時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稱為「開元之治」。天寶後,寵愛楊楊玉環,封為貴妃,楊玉環父兄均驟貴,勢傾天下。及安祿山反,玄宗出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謂楊國忠通於胡人,而有安祿山之反,玄宗乃令殺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玄宗避難奔蜀,後肅宗即位於靈武,尊為太上皇。在位四十三年。玄宗喜愛歌舞音樂,曾於梨園教歌舞,所以後世尊其為伶人之祖師爺。死後廟號玄宗。

      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時年56歲的皇帝李隆基,率領著龐大的隨行朝臣,擺開雄壯華麗的儀仗,離開京都長安,浩浩蕩蕩地向臨潼城南驪山西北麓山下的溫泉宮進發。

    唐肅宗李亨簡介 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天子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711—762),即唐肅宗,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於靈武。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憂驚而死。

     唐肅宗李亨(公元711-762年):漢族,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母元獻楊皇后。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死後,唐玄宗西逃,李亨繼位。李亨在位6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葬於建陵(今陝西省醴泉縣東北18裡的武將山)。

      肅宗一生頗有波折:在初生之日,即險遭不測;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後,他眼見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在他個人的政治歷程中,平靜的皇子生活與動盪的太子生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平之世的皇子與紛亂之世皇帝的身份,也形成了強烈反差。安史之亂的混亂政局,給他個人提供了施展拳腳的舞臺。在他7年的帝王生涯中,有兩個鮮明的主題:一是“北集戎事”,也就是組織平叛,收復兩京、消滅叛軍;二是“南奉聖皇”,也就是處理先在成都後來迎歸的太上皇玄宗的關係。他最後壯志難酬,平叛沒有取得最終勝利。

     總的來說,肅宗是位亂世天子,他繼承了天寶盛世的成果,在致力平叛的同時嘗試解決天寶以來政治、經濟體制運作中的各種弊端,併為身後的帝國打下了一定基礎。當然,由於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無法對後宮、宦官勢力的膨脹進行限制,反倒給安史之亂後的重建留下了難消的隱患,這是肅宗個人的不幸,也是大唐帝國的悲哀。

      唐肅宗李亨,原名李璵,曾被封為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負責平叛。玄宗繼續西逃,他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改年號為“至德”。肅宗繼位後,便圖謀收復兩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宰相房琯請求帶兵去收復長安,肅宗平時很重用房琯,同意了他的請求。結果房琯在陳濤遭遇叛軍,全軍覆沒。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史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肅宗任用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借用回紇兵,乘機反攻。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肅宗曾與回紇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致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

    唐代宗李豫簡介 唐朝第一個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李豫(727-779年),漢族,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大唐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鄰國回鶻不斷勒索,西面有鄰國吐蕃侵擾。763年吐蕃佔領首都長安十五日。唐代宗為求暫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朝廷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於元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唐代宗李豫(727--779):以開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於東都上陽宮,即公元727年1月9日。初名俶,原被封為廣平王。後進封為楚王。馬嵬坡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起初,肅宗皇后張良娣與宦官李輔國互相利用,後來卻有嫌隙。張皇后想殺李輔國,廢掉太子李豫立自己的兒子。公元762年4月,李輔國與程元振將張皇后殺死。肅宗因此被驚死,李輔國於同月擁立李豫為帝,改年號為“寶應”。

      唐代宗繼位後,李輔國以立帝有功,恃此驕橫,竟然對代宗說:“陛下只須深居宮中,外面的政事有老奴來處理。代宗雖然心中不滿,但懾於他手握兵權,只好委曲求全,尊稱他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事無大小,都要與他商量後才能決定。不久,代宗乘李輔國不備,派人扮作盜賊刺殺了李輔國,然後假裝下令追捕盜賊,並派宮中使者慰問其家屬。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十月代宗任命雍王李適為統兵元帥、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為副元帥,又向回紇借兵十萬,攻打再次被叛軍佔據的東京洛陽,史朝義敗走莫州(今天河北任丘北),史朝義部將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等率部相繼向唐軍投降。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上吊自殺,自此,唐朝完全平定了延續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但是,經過這次戰亂,唐朝元氣大傷,由盛轉衰。東有藩鎮割據,西有吐蕃侵擾,北有回紇以馬匹高價交換的

      困難局面,代宗又迷信佛教,慫恿寺院佔有許多良田美宅,國家財政經濟每況愈下。 由於討伐安史叛軍的需要,西部的軍隊大部被撤回,吐蕃乘虛深入內地,大舉攻唐,佔領了陝西風翔以西,分州以北的十餘州,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又佔領了奉天(今陝西乾縣),兵臨長安城下,嚇得代宗逃到陝州避難。於是,吐蕃兵佔領了長安,他們把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立為皇帝,作為自己的統治工具,縱兵焚掠,長安被洗劫一空。

    唐德宗李適簡介 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的皇帝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適(742年-805年)(適發音為Kuò),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後,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起與安史叛軍餘孽最後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之後,李適因功拜為尚書令,和平叛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一生四大矛盾 廣德二年(764)正月,李適以長子身份被立為皇太子,並於二月舉行冊禮。大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於長安宮中。身為皇太子的李適遵照父皇遺詔柩前即位,就是歷史上的唐德宗。

     德宗在位整整26年,要用他遺詔中所說,就是“二十有七載”,這是虛指。唐朝皇帝中,比他在位時間長的只有高宗和玄宗,太宗也不過在位23年;在他之後,再沒有哪個唐朝皇帝比他在位時間長

      德宗登基以後次年改元。他在位期間,共使用了三個年號:建中(4年)、興元(1年)、貞元(21年)。 青少年時代的動盪生活使德宗深知安定的可貴,他登基以後,大有圖強復興的雄心壯志。即位之初,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實施革新,果敢有為。但是,德宗採取的很多措施都因為安史之亂後唐帝國的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有的儘管粗見成效,但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當德宗的一番改革遭遇挫折後,他的雄心竟然消失殆盡。德宗一生中,無論是性格還是行動,都充滿了矛盾和悲劇色彩。

    唐順宗李誦簡介 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順宗,名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終年46歲,葬於豐陵(陝西省富平縣東北33裡)。

     唐順宗李誦,曾被封為宣王,公元779年被立為太子。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20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他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劃日後繼位後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公元805年正月,李誦中風口啞,德宗因此而於公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誦帶病繼位。是為唐順宗。

     在唐朝皇帝中,唐順宗李誦(706.1.8--806)是特徵頗為鮮明的一位。

      第一,位居儲君時間最長。順宗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父親德宗在位時間長,他做太子的時間長達26年。

      第二,在位時間最短。順宗在位期間,沒有以皇帝身份過一個新年。即位當年的新年,他就已經是太上皇了。算起來,順宗在位時間還不足200天,在整個唐朝皇統體系中,他是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了。

     第三,順宗在如此短暫的帝王生涯中,還做了太上皇。這不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歷史上所有皇帝中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

     第四,“永貞”的年號是在他退位以後才改的。順宗在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四日退位為太上皇,儘管繼位的憲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舉行冊禮,但順宗八月五日下誥改貞元年號為永貞時的身份已經是太上皇。只有他留下了完整的《順宗實錄》。該書共5卷,作者是一代文豪、號稱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人認為作者韓愈和宦官俱文珍等關係密切,因而這一實錄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語多回護,但畢竟是留下了有關順宗及其有關時期情況的第一手記錄,彌足珍貴。第十,初次所加諡號字數最多: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諡號為“文皇帝”,是一字諡,高祖初次加諡號為“大武皇帝”,是二字諡。後來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諡號時,經常是四字諡,再後又多五字諡,唐朝末年還有懿宗的諡號“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諡就有七字,順宗是第一位。“號者,功之表也”,用來表功明德,可是,這長長的諡號對於在位時間極短的順宗來說,又能有什麼意義呢!順宗在生活的每一環節中,無論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為自己的妃子,還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給父親作兒子;無論是身為皇太子時的深藏不露,還是登基後的革除時弊;無論是面對父皇對舒王李誼的偏心,還是兒子對自己的進逼;無論是宦官強求他選立儲君,還是逼他退位;無論是位居九五,還是成為太上皇,他都是隨遇而安,幾乎看不出他曾有過怎樣的爭強好勝。因此,能夠面對現實,能夠勇於面對政治現實,才真正是順宗一生中最明顯也是最擅長的一面。

    唐憲宗李純簡介 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李純(778~820)中國唐代皇帝,即唐憲宗。805~820年在位。唐順宗長子。初名淳。貞元四年(788)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憲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憲宗的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一些藩鎮。經過削藩,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後為宦官陳弘志(一作弘慶)等人謀殺。享年43歲,在位15年,死後諡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唐憲宗李純(778--820):原名李淳,順宗長子,大曆十三年二月十四日(778年3月17日)出生在長安宮中。憲宗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並駕齊驅、相提並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820年2月14日),迷信神仙的憲宗被宦官所殺。

      李純出生時,正是皇曾祖代宗的晚年。他出生的第二年,祖父德宗即位,父親順宗被立為太子。李純幼年懵懂之時,長安城裡就發生了“涇師之變”,倉皇出逃的德宗沒有能夠保障宗室子弟的安全,那些沒有及時撤離者有77人死於叛軍之手,這使德宗一直痛疚不已。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德宗剛剛重返長安。有一天,李純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樂,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在我的懷裡?”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使德宗大為驚異,作為當今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又很契合實際,德宗皇帝不禁對懷裡的皇孫增添了幾絲喜愛。貞元四年(788年)六月,11歲的他就被冊封為廣陵郡王。

      唐憲宗自幼遭遇戰亂,他自身的家庭關係也很有些混亂。他的母親王氏曾是代宗的才人,另外有位同父兄弟被祖父德宗收養為子。憲宗自己的婚姻關係也有些奇特。貞元九年(793年),時為廣陵王的憲宗娶了郭氏為妻。郭氏,是尚父郭子儀的孫女,她的父親是駙馬都尉郭曖,母親是代宗長女昇平公主。昇平公主與郭曖之間的故事後來被人編成了一出《打金枝》的戲劇,流傳很廣。郭氏由於母親是唐代宗長女,這樣算來,郭氏與順宗是表姑侄,郭氏就長了憲宗一輩。或者說,論輩分,憲宗要比自己所娶的妃子郭氏低了一輩。他們成婚後,順宗因為郭氏母貴,父、祖有大勳於王室,對這位兒媳表示出無比的寵愛。憲宗自己對這位妃子似乎也不怎麼冷落,因為,貞元十一年(795年)時,也就是他們婚後兩年,郭氏就生了兒子李宥,他就是後來的唐穆宗。

    ...檢視更多

    唐穆宗李恆簡介 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是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於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最初名李宥,先封為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恆是冊封為皇太子以後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

      穆宗以前的唐朝諸帝多能將皇位傳給兒子,高宗(武則天)還有二子(即中宗和睿宗)即位做了皇帝,穆宗的父親憲宗另外也還有一個兒穆宗光陵東神門石獅子(第十三子)做了皇帝,即宣宗。穆宗以後的懿宗,有第五子即位為僖宗,第七子即位為昭宗。此前,睿宗的兒子當中,一位受命登基(玄宗),一位追認為帝(讓皇帝李憲),三位獲贈太子,已被舊史盛讚為“天與之報,福流無窮”。但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個做了皇帝,即敬宗、文宗、武宗,這在唐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由於每個兒子即位後都把各自的生母追尊為皇太后,所以穆宗先後有三個皇后和他配享太廟,這在唐朝歷史上也屬罕見。穆宗於長慶四年(824)正月死時,剛剛30歲,相對於他之前的唐朝皇帝來說,可謂最短壽的一位。這些情況透露出,在穆宗君臨天下時,唐朝的皇位繼承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變得毫無保障。所有這些似乎再次提示我們,穆宗時期的宮廷局勢已經難以用常規來審視了。

      宮變奪位

      穆宗出生前,其父憲宗已經有了長子李寧和次子李惲。排行老三的穆宗,卻有一個勢力強大的母親,那就是憲宗為廣陵王時於貞元九年(793)娶的妃子郭氏——對唐室有再造功績的尚父郭子儀的孫女。長子李寧的母親是宮人紀氏,次子李惲的母親竟沒有留下姓名,在這一情況下,究竟是選擇哪一位皇子,憲宗一直沒有拿定主意。事情一直拖到他登基四年以後,到元和四年(809)三月,憲宗心中漸漸地向長子傾斜了。此時的李寧已經17歲,平素喜歡讀書,舉止頗符合禮法,深受憲宗的喜愛。於是在大臣李絳建議早立儲君以杜絕奸人窺伺覬覦之心時,他宣佈了立長子為嗣君的決定。這次冊立很費了一些波折,本來應該在春天舉行的冊立儀式,由於連續遭遇大雨,使時間一改再改,一直拖到了孟冬十月。這期間有多少來自穆宗母親郭氏的阻力,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

      接下來的事情使所有人都感到無奈。元和六年(811)十二月,剛剛做了兩年太子的李寧竟然在19歲的時候一病而死。憲宗悲痛欲絕,出乎意料地為他廢朝13日,並特別制訂了一套喪禮,加諡為“惠昭”。李寧的死,使憲宗不得不為選立繼承人再次陷入抉擇。

      此時,宮廷內外幾乎都建議選立郭氏所生的皇三子李宥,最受皇帝恩寵的宦官吐突承璀則建議應當按照次序立次子李惲。憲宗也有意立次子,但是李惲因為母氏地位卑賤難以在朝廷上得到支援,而郭氏一系在朝野上下的勢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立三子宥的呼聲佔據了上風,憲宗也徒無奈何,只好請翰林學士崔群代次子惲起草了表示謙讓的奏表,於元和七年(812)七月下詔立李宥為太子,改名為李恆。十月,舉行了冊立大典。

      其實憲宗心裡對這位太子並不滿意,吐突承璀揣度皇帝的心意,也一直沒有放棄為李惲的經營。憲宗這次立儲事件,為穆宗日後的登基埋下了禍根,也為自己留下了禍患。

    ...檢視更多

    唐敬宗李湛簡介 唐朝帝王中壽命最短的皇帝

      唐朝滴十四位皇帝: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於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曆”。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於莊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30裡)。

      人物簡介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長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則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8歲。

      唐敬宗即位後,奢侈荒淫。沉迷蹴踘(馬球),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後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死後諡號為睿武昭愍孝皇帝。

      唐敬宗李湛生平

      唐敬宗李湛,於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於東內大明宮之別殿。他是在長慶二年(822)十二月被冊立為皇太子的,這是因為穆宗突然中風而不得不在大臣裴度等人的強烈要求下才作出的決定。長慶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很快因父皇駕崩而登基。 敬宗登基後,根本不把國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遊樂無度較之其父穆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敬宗即位後的第二個月,就一天到中和殿擊球,一天又轉到飛龍院擊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擺宴筵,盡歡而罷。敬宗一味追求享樂,就連皇帝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三月的一天,群臣來到朝堂準備入閣議事,可是敬宗一直到日上三竿還沒有上朝。大臣為了參加朝會天不亮就要起床準備,皇帝遲遲不到,時間長了,臣僚們堅持不住以至於有昏倒者。

    對新君的這一有悖祖制的行為,諫議大夫李渤提出了勸諫,敬宗在大臣的催促下,過了很長時間才姍姍來遲。退朝以後,左拾遺劉棲楚對皇帝的這一做法更是極力勸諫,他頭叩龍墀,血流不止。敬宗當時表現出很受感動的樣子,但仍是不改,後來甚至發展為一個月也難得上朝兩三次。為了使敬宗能夠上朝理政,在地方上任職的李德裕進獻《丹扆箴》六首,提出勸諫,敬宗命令翰林學士韋處厚起草了一道詔書表揚了李德裕,但是他對自己的問題仍然無動於衷。

    唐文宗李昂簡介 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皇帝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李恆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並不是既定的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簡單地說,乃是錯綜複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為江王。宦官劉克明等於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殺死唐敬宗後,偽造遺旨,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大和”。  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各有朋黨,互相攻擊。官員調動頻繁,政權以至於皇帝的生死廢立全操縱在宦官的手中 文宗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便從下層分別提拔了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作為心腹。文宗採納鄭注等人的建議,首先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一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接著,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這時,鄭注已經被任命為風翔節度使,文宗決定由鄭注挑選幾百親兵,趁下葬王守澄全部宦官去送葬時,將他們斬盡殺絕。李訓為了搶功,乘鄭注去風翔搬兵之時,又與文宗商定改變原有計劃,先下手殺盡宦官,再逐走鄭注 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上朝,李訓指使手下官員奏稱,左金吾大廳後的石榴樹上有甘露,李訓說這是祥兆,就帶領文武百官向文宗道賀。文宗命李訓率領百官去察看,李訓回來又說這不象真的甘露,文宗故意表示驚訝,命仇士良、魚志弘帶領眾宦官去復看。李訓事先已經在左金吾衙門埋伏了了親兵幾百人,當仇士良等宦官在李訓的黨徒禁衛軍將軍韓約陪同下走到左金吾門口時,韓約顯得神情很緊張,臉色都白了,這使仇士良產生了懷疑。這時,一陣風吹動了門邊的布幕,仇士良等見裡面埋伏了許多兵士,知道不妙,退身逃回,將文宗推入軟轎抬著就走。李訓追上去拉住轎子不放,被一個宦官當胸一拳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便簇擁著轎子逃入宮內。李訓見計謀敗露,化裝逃出京城。仇士良指揮神禁軍大加搜捕,屠殺了朝官1千多人,並於終南山追殺了李訓。鄭注聞變,引兵退回風翔,也為監軍張仲清所殺。這就是史稱的甘露之變。

    唐武宗李炎簡介 開創唐朝短暫中興的滅佛皇帝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即李炎。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通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武宗生於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臨死前十幾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過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

      文宗即位以後,一度想立長兄敬宗皇帝的兒子晉王普為嗣,不幸的是晉王普於太和二年(828)六月5歲時夭折,文宗追賜他皇太子的名號。一直到了太和六年十月,他立了自己的兒子魯王永為太子,第二年八月舉行了冊禮。文宗的楊妃不滿意太子永,一直謀求廢掉他,因為朝廷上阻力重重沒有成功,但太子永在開成三年(838)十月暴死,使此事劃上了句號。太子的死使文宗很是傷感,認為自己枉為天子卻不能保全兒子的性命,他除了追賜兒子為“莊恪太子”外,還把火氣發到太子身邊的宮人身上,從此文宗也抑鬱成疾。開成四年十月,文宗沒有同意楊妃立弟弟安王溶的提議,而是立了敬宗的第六子陳王成美為太子,還沒有來得及行冊禮,文宗就一病不起了。

     開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監國。但是神策軍左右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據理力爭,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他們假傳聖旨,將文宗的五弟潁王瀍立為皇太弟,從十六宅迎入宮中。太子成美仍然以陳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文宗駕崩之後,潁王柩前即位,這就是唐武宗。武宗即位後,將已過世的生母韋氏追冊為皇太后。 武宗身材高大,性情豪爽,他即位這年,已是27歲。多年來他迷通道教,周圍經常有一批道士相往來,比起純粹生長在深宮中的王子來說,他多了一些觀察社會的機會。與文宗不喜歡聲色歌舞不同,武宗經常騎馬遊樂,還常常帶著他寵愛的那位邯鄲舞伎出身的王才人到教坊飲酒作樂,與樂人諧戲,就好像老百姓家的宴席一般。但又和敬宗無節制地遊樂不同,武宗並沒有沉湎其中,聲色自娛過程中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沒有因此耽誤了國家大事。他讀書雖然不如文宗,但是他更能知人善任,而且也似乎少了一些書生意氣和迂腐,能夠面對現實,很多時候他敢於向宰相當面認錯,尤其是他信任和重用李德裕,使得他們君臣在會昌年間內憂外患交織的時刻,能夠沉著應付,度過難關。

    唐宣宗李忱簡介 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生母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鄭氏,李錡謀反失敗,鄭氏入宮後當郭太后的侍兒,後來被唐憲宗臨幸,生下李忱,即後來的唐宣宗。他是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後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宦官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後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於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於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想根除宦官,但鑑於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鑑,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係上,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後,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大中十三年(859)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後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綯攝冢宰負責治喪,為他做了最後一件事。群臣上諡號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於貞陵。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並稱譽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當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唐懿宗李漼簡介 唐懿宗實為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鹹通”。在位14年,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鹹通;死後葬簡陵,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而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懿宗在位15年,驕奢淫逸侏儒俑,不思進取,寵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把宣宗在位期間重新點燃起來的一點希望之光徹底熄滅了。

     大中十四年(860),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為鹹通。使用這一年號,據說是因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嶽晏鹹通”的句子。懿宗改元時記得他的父皇,但君臨天下以來的言行舉止卻幾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子。鹹通之政與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遙遙,不可以道里計。《新唐書》的作者說懿宗是“以昏庸相繼”,正是對他的綜合評價。

    沉湎遊樂——懿宗在位期間,對宴會、樂舞和遊玩的興致遠遠高出國家政事,對上朝的熱情明顯不如飲酒作樂。懿宗在宮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個月在宮裡總要大擺宴席十幾次,奇珍異寶,花樣繁多。除了飲酒,就是觀看樂工優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聽音樂,就是外出到四周遊幸,也會帶上這些人。懿宗宮中供養的樂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興,就會對這些人大加賞賜,動不動就是上千貫錢。他在宮中膩煩了,就隨時到長安郊外的行宮別館。由於他來去不定,行宮負責接待的官員隨時都要備好食宿,音樂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親王,也常常要備好坐騎,以備懿宗隨時可能招呼他們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資治通鑑》中說,懿宗每次出行,宮廷內外的扈從多達十餘萬人,費用開支之大難以計算,這成為國家財政的一項沉重負擔。對於懿宗的“遊宴無節”,擔任諫官的左拾遺劉蛻提出勸諫,希望皇上能夠以國是為重,向天下展示出體恤邊將、關懷臣民的姿態,減少娛樂。對此,他根本聽不進去。鹹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將高祖獻陵以下到宣宗貞陵十六座帝陵統統拜了一遍。司馬光說:“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唐朝皇帝陵墓坐落在關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筆者因隋唐考古學課業隨師門高誼乘坐專車考察關中唐帝十八陵(個別陵還沒有到),還足足用了近兩週,古時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還要帶上眾多的隨從、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兩天可以來回的。遊樂和歌舞,成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個官場也都瀰漫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風氣,晚唐著名詩人韋莊詩中有“鹹通時代物情奢”的說法,他所詠“瑤池宴罷歸來醉,笑說君王在月宮”,正是對這一世態最好的描繪。任相不明——懿宗即位之初罷免了令狐綯,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時不慎摔傷,一直臥病在床無法辦公。他三次上表請求辭職,懿宗都不批准。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懷,懿宗可以藉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會討論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這裡。所以有位擔任右補闕的諫官王譜說:“白敏中自正月臥病,已有四個月了。陛下雖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語,但未嘗有到三刻(古代一晝夜為一百刻)的。這樣,陛下那有閒暇和宰相討論天下大事呢?”這番話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譜貶出朝廷去任了個縣令。負責行使封駁權力的給事中認為王譜是諫官,論事不應當貶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這一命令,沒有下發。懿宗就將此事交給宰相複議,那些宰相不顧國家體制,認為王譜不僅是對皇上勸諫,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譜貶職。

    唐僖宗李儇簡介 玩物喪志宦官手中的傀儡皇帝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唐僖宗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儼,生於鹹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援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時在鹹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1歲;888年三月六日死於長安

    唐昭宗李曄簡介 在位16年皇權衰微的悲劇性皇帝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敏,然後又改名為曄,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

    結語

    唐高祖李淵:創世之雄,能識時務。唐太宗李世民:少年英才、文治武功、知人善任。唐高宗李治,有文人氣質。武則天,唯一的女皇帝。唐睿宗李旦,無權之人。唐中宗李顯,三次讓出帝位很會忍。唐玄宗李隆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亨,平叛安史之亂功不可沒。唐代宗李豫,窩囊。唐憲宗李純,奮發有為,亂世中創造“元和中興”。……唐昭宗李曄有志向,但無力迴天了。唐哀帝李拀,末代皇帝,結局淒涼。

  • 3 # 丫頭187027563

    李淵唐朝 566年-635年6月25日

    廟號:唐高祖 諡號:唐太武帝

    登基時間:公元618年 (武德)

    李世民唐朝 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廟號:唐太宗 諡號:唐文帝

    登基時間:公元626年 (貞觀)

    李治唐朝 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廟號:唐高宗 諡號:唐天帝

    登基時間:公元649年 (永徽)

    李顯唐朝 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

    廟號:唐中宗 諡號:唐昭帝

    登基時間:公元683年 (嗣聖)

    李旦唐朝 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

    廟號:唐睿宗 諡號:唐興帝

    登基時間:公元684年 (文明)

    李隆基唐朝 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廟號:唐玄宗 諡號:唐明帝

    登基時間:公元712年 (先天)

    李亨唐朝 711年-762年

    廟號:唐肅宗 諡號:唐孝宣帝

    登基時間:公元756年 (至德)

    李豫唐朝 726年1月17日-779年6月10日

    廟號:唐代宗 諡號:唐孝武帝

    登基時間:公元762年5月18日 (寶應)

    李適唐朝 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

    廟號:唐德宗 諡號:唐孝文帝

    登基時間:公元779年6月12日 (建中)

    李誦唐朝 761年-806年

    廟號:唐順宗 諡號:唐安帝

    登基時間:公元805年 (永貞)

    李純唐朝 778年-820年

    廟號:唐憲宗 諡號:唐章武帝

    登基時間:公元805年8月 (元和)

    李恆唐朝 795年-824年2月25日

    廟號:唐穆宗 諡號:唐惠帝

    登基時間:公元820年 (長慶)

    李湛唐朝 809年7月22日-826年

    廟號:唐敬宗 諡號:唐愍帝

    登基時間:公元824年

    李昂唐朝 809年11月20日-840年

    廟號:唐文宗 諡號:唐獻帝

    登基時間:公元826年 (大和)

    李炎唐朝 814年7月1日-846年4月22日

    廟號:唐武宗 諡號:唐肅帝

    登基時間:公元840年2月20日 (會昌)

    李忱唐朝 810年12月27日-859年9月10日

    廟號:唐宣宗 諡號:唐獻文帝

    登基時間:公元846年4月22日 (大中)

    李漼唐朝 833年12月28日-873年8月15日

    廟號:唐懿宗 諡號:唐恭惠帝

    登基時間:公元859年 (大中)

    李儇唐朝 862年6月8日-888年4月20日

    廟號:唐僖宗 諡號:唐恭定帝

    登基時間:公元873年 (乾符)

    李曄唐朝 867年-904年

    廟號:唐昭宗 諡號:唐景文帝

    登基時間:公元888年 (天祐)

    李柷唐朝 892年-908年

    諡號:唐哀帝

    登基時間:公元904年 (天祐)

  • 4 # 老小魚

    唐朝共二十一位皇帝。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 中宗 李顯、唐睿宗李旦、則天皇后武曌、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景宗李柷。

  • 5 # 貓鯊22

    唐代一共20個皇帝,分別是: (一)高祖 李淵(618--626 9) (二)太宗 李世民(627--649 23) (三)高宗 李治(650--683 34) (四)中宗 李哲(684、705--710 6) (五)武后 武曌(684--704 21) (六)睿宗 李旦(710--712 3) (七)玄宗 李隆基(712--756 45) (八)肅宗 李亨(756--762 7) (九)代宗 李豫(763--779 17) (一○)德宗 李適(780--805 26) (一一)順宗 李誦(805) (一二)憲宗 李純(806--820 15) (一三)穆宗 李恆(821--824 4) (一三)敬宗 李湛(825--826 2) (一四)文宗 李昂(827--840 14) (一五)武宗 李瀍(841--846 6) (一六)宣宗 李忱(847--859 13) (一七)懿宗 李灌(860--873 14) (一八)僖宗 李儼(874--888 15) (一九)昭宗 李傑(889--903 15) (二○)昭宣帝 李祝(904--907 4)

  • 6 # 文自說

    唐朝共有21位皇帝,其中包括女皇武則天。自唐高祖李淵618年建國至景宗(又稱“唐哀帝”)907年朱溫滅唐,共歷290年。廟號分別是: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景宗。

    按錢穆先生所著《國史大綱》,唐朝歷代帝王演進關係如下圖所示,不過錢穆先生採用傳統史書說法,把武周與韋后專權定義為“武韋之亂”,是以僅認定唐朝20帝

  • 7 # MyDigit

    唐朝共二十一位皇帝。分別是: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 中宗 李顯、唐睿宗李旦、則天皇后武曌、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曄、唐景宗李柷。

  • 8 # 童蒙先生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在當時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所以有很多國家的使者前來朝拜。

    從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大唐到907年朱溫篡唐共經歷289年,共傳21帝。武則天稱帝后改國號為大周,故不算在內。

  • 9 # 師明禮

    唐朝有21位皇帝,合23任,武則天的武周另外單獨計算一個朝代。

    這21位大唐皇帝,如果細看他們生平的話,真的是非常有意思,他們呢,主要有這麼幾個特點:

    (1)生育能力超級強,可以說平均起來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家族王朝。生育子女超過20個的皇帝有11人,李隆基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9個子女!

    (2)只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子的身份做了皇帝的(另有兩名有爭議),其餘的全部不是。

    (3)自從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之後,大唐的各種政治之變層出不窮,好幾個皇帝都是靠著這個坐上了皇帝。

    (4)大唐皇帝傳位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從李淵-李世民-李治之後,所有的皇帝都是李治的直系子孫,沒有其他的王朝例如宋,明,清,都有皇帝生不出來子嗣,不得不改用其他的皇族分支的情況。

    (5)大唐皇帝太上皇太多了,做過太上皇的有李淵,李旦,李隆基等,武則天也做過太上皇。

    (6)大唐以接受隋恭帝禪讓開始,又以唐哀帝禪讓而結束。

    (7)大唐中後期,皇帝基本上都是由宦官或近臣矯詔擁立的,實在可悲。

    大唐皇帝簡史:

    ①開國皇帝李淵:李淵做皇帝,不是武力奪取的,而是隋煬帝楊廣的孫子隋恭帝禪讓的。李淵的母親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姐妹,所以他二人其實是姨表兄弟。

    李淵妃子很多,也很能生,據可考的資料,他有1後21妃,22個兒子和19個女兒,數量非常驚人。

    非常荒唐的是,李淵有一個女兒,封號為千金公主,先後嫁過兩次,都做了寡婦,等到武則天稱帝,她竟然認武則天為義母,實際上按照輩分,她和李世民是兄妹,武則天應該是她的侄媳婦。

    武則天最出名的男寵薛懷義本來是千金公主的面首,就是她進獻給武則天的。

    ②唐太宗李世民:29歲的時候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退位,李世民稱帝。

    李世民妃子也很多,一個皇后,妃子有二十多個人,最出名的就是武才人武則天了。

    李世民生育能力也不比李淵差,目前可考的有14個兒子,21個女兒,他和李淵爺倆就生了將近80個李氏後代,數量實在驚人。

    (圖片:唐太宗手書《溫泉銘》區域性拓片)

    李治後宮人數不多,歷史記載的只有七八個而已,8子4女,只有他爹他爺爺後代數量的三分之一。

    李治時代,因為有武則天,開始了大唐皇帝廢立的混亂局面,好在後面的皇帝一直都是他的直系子孫。

    ④第四,六任皇帝唐中宗李顯:李顯是李治和武則天所生之子,做過兩次皇帝,第一次做皇帝才做了一個多月就被武則天廢掉,換了他兄弟李旦做皇帝,又過了21年,他才又做上皇帝。

    李顯做皇帝水平不咋地,但是創造了皇帝中的兩個第一:商朝太甲之後的第一個做了兩任的皇帝,也是第一個復辟的皇帝。

    ⑤第五,八任皇帝唐睿宗李旦:李旦和李顯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這也是個奇特的皇帝,在第五任的時候。幹了六年,不幹了,禪讓給老媽武則天;第八任的時候,幹了2年,不幹了,禪讓給兒子李隆基。

    李旦第一次撂挑子是因為老媽武則天太強勢,把他當傀儡,第二次撂挑子是因為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矛盾太深,他覺得斡旋不了,做皇帝做到撂挑子也是絕了。

    武周女帝武則天:中國正史上唯一承認為皇帝的女人,呂雉沒辦到,慈禧沒辦到,武則天辦到了。

    ⑥第七任皇帝唐殤帝李重茂:李顯的兒子,在位四年,純屬傀儡,沒啥可說的。

    ⑦第九任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大唐中興與衰落都在他的手裡完成。

    這個人吧,喜好美色,楊貴妃就不說了,後宮嬪妃今日可考的就有三十多個,生育能力在歷代帝王裡能排第一:23子29女,另加7個早夭的兒子,合起來近60個子女,如果他參加吉尼斯皇帝生育記錄,一定能拿第一的。

    (圖片: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區域性孤本)

    ⑨15-18任皇帝:這四個皇帝是一家子,他們是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

    李恆是第14任皇帝唐憲宗李純的兒子,他的三個兒子先後做了皇帝,沒啥可說的,唯一有趣的是唐敬宗李湛,壽命只有18歲,但是史書記載他至少有6子3女,這是怎麼生的,真牛啊。

    ⑩19-23任皇帝:這五個皇帝是一家子,他們是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曄,唐哀帝李柷。

    李忱也是第14任皇帝唐憲宗李純的兒子,以皇太叔的身份繼位。

    唐哀帝李柷是最後一任大唐皇帝,從繼位開始就是一個傀儡,被逼禪讓給朱全忠(多麼諷刺的名字),不久他被毒死,大唐就此滅亡。

    (圖片:大唐皇帝世系簡表。上下線表示父子關係。同一列的是同輩關係。)

    此外,大唐還有追諡皇帝。

    早期追諡為皇帝的有9個,其中4個是開國皇帝李淵的直系祖先,5個是武周女帝武則天的祖先。

    (圖片:標記為黃色的皇帝是追諡皇帝。)

    特殊追諡為帝的有4個:武則天之子李弘,被追諡為孝敬皇帝。

    李隆基的哥哥李憲,被追諡為讓帝。

    李隆基的兒子李琮,被追諡為奉天帝。

    李隆基的孫子李倓,被追諡為承天帝。

  • 10 # 一視覺YSJ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歷二十一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就是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於農民戰爭。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大唐帝國也由此覆滅!唐朝皇帝順序表 :唐高祖 李淵 -- 唐高祖李淵(566-635年6月25日),唐朝開國皇帝。(唐朝開國皇帝,大唐帝國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 --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599年-649年),在位23年,年號貞觀。(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明君的典範) 唐高宗 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 (649—683年在位)唐高宗 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 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 ,為嫡三子。(帝王生涯無所作為的懦弱皇帝) 唐中宗 李顯 -- 唐朝第四位皇帝 :唐中宗 李顯(656年-710年),漢族,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 李治第七子,武則天 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被3個女人左右一生被毒殺的皇帝) 唐睿宗 李旦 -- 唐朝第五位皇帝 :唐睿宗李旦簡介 (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 第八子,武則天 幼子,唐中宗 為其兄長。(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武則天 --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武則天 秘史(624年-705年),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號(周)。幷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一代女皇武則天簡介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唐玄宗 李隆基 -- 唐朝第七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 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因風流而毀了大唐的開元盛世) 唐肅宗 李亨 -- 唐朝第八位皇帝 : 李亨(711—762),即唐肅宗 ,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於靈武。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 ),他憂驚而死。(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天子) 唐代宗 李豫 -- 唐朝第九位皇帝 :唐代宗 李豫(727-779年),漢族,唐肅宗 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唐朝第一個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唐德宗 李適 --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德宗 (779年——805年在位)李適(742年-805年)(適發音為Kuò),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的皇帝)唐順宗 李誦 --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順宗,名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 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終年46歲,葬於豐陵(陝西省富平縣東北33裡)。(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唐憲宗 李純 -- 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李純(778~820)中國唐代皇帝,即唐憲宗 ,805~820年在位。唐順宗 長子。初名淳。貞元四年(788)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憲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唐穆宗 李恆 -- 唐朝第十三位皇帝 : 唐穆宗是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於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最初名李宥,先封為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恆是冊封為皇太子以後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唐敬宗 李湛 -- 唐朝第十四位皇帝 :唐敬宗 李湛(809年-826年),唐穆宗 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於公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曆”。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於莊陵(今陝西省三原縣東北30裡)。(唐朝帝王中壽命最短的皇帝)唐文宗 李昂 -- 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 :唐文宗 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 李恆第二子,母貞獻皇后 蕭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並不是既定的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簡單地說,乃是錯綜複雜的宮廷矛盾 鬥爭的結果。(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皇帝)唐武宗 李炎 -- 唐朝第十六位皇帝 :唐武宗 即李炎。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 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通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武宗生於元和九年(814)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臨死前十幾天改名李炎。武宗即位的過程,正是文宗即位的重演。(開創唐朝短暫中興的滅佛皇帝)唐宣宗 李忱 --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 :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唐懿宗 李漼 --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 :唐懿宗 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 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鹹通”。在位14年,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鹹通;死後葬簡陵,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唐懿宗實為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唐僖宗 李儇 -- 唐朝第十九位皇帝 :唐僖宗 李儇(862-888),儇Xuān,唐懿宗 第五子,初名儼,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僖宗是懿宗的第五子,本名李儼,生於鹹通三年(862)五月八日。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援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時在鹹通十四年(873)七月二十日,僖宗11歲;888年三月六日死於長安。(玩物喪志宦官手中的傀儡皇帝)唐昭宗 李曄 --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唐昭宗 李曄(867年-904年),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敏,然後又改名為曄,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 第七子、唐僖宗 的弟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在位16年皇權衰微的悲劇性皇帝)唐哀帝 李柷 -- 唐朝第二十一位皇帝:唐哀帝李柷是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唐景宗李柷史稱“唐哀帝”。他是唐昭宗 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公元904年9月27日-公元907年5月12日在位,在位3年,被廢。次年死,享年17歲,死後諡號為昭宣光烈孝皇帝,葬於溫陵。(末代皇帝結局淒涼)

  • 11 # 簡簡單單3438

    一、唐高祖李淵 ,年號武德 ,建立唐朝。

    二、唐太宗李世民 ,年號貞觀 ,發動“玄武門”政變,在位期間被後世稱為“貞觀之治”。

    三、唐高宗李治 ,年號永徽 ,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幼子,登基前封晉王。

    四、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年號嗣聖,李治第七子。

    五、武則天,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名武曌、武媚娘,年號垂拱 。

    六、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年號神龍 ,李治第七子。

    七、唐睿宗李旦,初名李旭輪,又名李復,年號景雲 ,李治第八子。

    八、唐玄宗李隆基,年號先天 ,李旦第三子,在位期間被稱為“開元盛世”。

    九、唐肅宗李亭,年號至德,李隆基第三子。

    十、唐代宗李豫,年號寶應 ,李亭長子。

    十一、唐德宗李適,年號建中,李豫長子。

    十二、唐順宗李誦,年號永貞,李適長子。

    十三、唐憲宗李純,初名李淳,年號元和,李誦長子。

    十四、唐穆宗李恆,原名李宥,年號長慶,李純第三子。

    十五、唐敬宗李湛,年號寶曆,李恆長子。

    十六、唐文宗李昂,年號太和,李恆第二子。

    十七、唐武宗李炎,年號會昌,李恆第五子。

    十八、唐宣宗李忱,年號大中,李純第十三子。

    十九、唐懿宗李漼,年號鹹通,李忱長子。

    二十、唐僖宗李儇,初名李儼,年號乾符、中和、廣明、光啟、文德,李漼第五子。

    二十一、唐昭宗李曄,初名李傑,年號龍紀,李漼第七子。

    二十二、唐哀帝李祝,年號天佑,唐朝在位最後一位皇帝,李曄第九子。

  • 12 # 松城主

    李氏皇帝71,是歷史上稱帝人數最多姓氏,其中,主要有:

    1-大唐帝:32人(大唐 後唐 南唐)

    2-大越帝:11人(前李朝 後李朝)

    3-大夏帝:10人(西夏)

    4-大漢帝:5人(成漢)

    5-大韓帝:2人(大韓帝國)

    6-其它:涼帝,吳帝,楚帝……等等21人!!!!!!

  • 13 # 物流人家

    如果只是指歷史記載的真正在位的唐朝皇帝,那麼是二十一位,如果算上武則天及追尊的,那麼一共是二十九位。

    武則天在公元690年改唐王朝為“周”,公元705年還政於兒子中宗李顯。周王朝歷時15年,但後人在研究唐歷史時一般不將這一段歷時單獨列出來,而是算在整個大唐歷時之內。

    而至於追尊的皇帝,本身並沒有在位執政,所以只是空有其號,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比如唐太祖李虎是李淵的祖父、唐世祖李昞是李淵的父親,但在李淵建國時都已去世,但李淵仍追尊為帝。

    所以,唐朝的皇帝數量比較準確的說法是二十一位(不包括武則天)或二十二位(包括武則天)。

  • 14 # 關注趣味多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歷14世,傳21帝,享國289年。除了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開創“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更出了一個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因唐朝皇室姓李,故又稱李唐,唐朝又與隋朝一脈相承,史學家稱之為“隋唐”。

    【歷史由來】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隋朝在大業年間,由於隋煬帝楊廣濫用國力與三徵高句麗的失敗,導致隋末發生民變。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滅亡的形式不可扭轉,於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頭。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酅國公,置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此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一說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是其遠祖,在當時李氏家族也是北魏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和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後代。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賜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復其為李氏。

    李淵入主關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崗軍李密,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派唐使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軌。公元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王竇建德聯合抗唐。公元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公元621年,割據江陵的蕭銑被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翌年,嶺南地區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至此唐朝初期基本統一漢地。公元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

    唐朝沿用隋朝官職制訂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臺、五監、九寺。三省分別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細說下唐朝皇帝

    唐高祖李淵 →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顯 → 唐睿宗李旦→ 武則天(武周)→ 唐中宗李顯(重祚)→唐少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重祚)→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肅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適→ 唐順宗李誦→ 唐憲宗李純→ 唐穆宗李恆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曄→ 唐哀帝李柷

    1.【唐高祖李淵】(公元566年-公元635年6月25日)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在位,共8年。唐朝的開國皇帝,年號武德。歷北周→隋朝→唐朝。字叔德,生於長安 。公元566年出生隴西成紀,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他是唐國公李昞第四子,七歲以嫡子身份襲封唐國公爵位。因隋文帝獨孤皇后是其姨母,得隋文帝垂愛,歷千牛備身,譙、隴、岐三州刺史。大業九年(公元613年),遷衛尉少卿。

    隋煬帝徵高句麗,督運糧草於遼東。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率兵擊破毋端兒起義軍於龍門。大業十二年(公元616年),率兵御突厥,屢捷。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升任太原留守。時隋朝土崩瓦解,李淵與李世民等於五月殺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建大將軍府,與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萬南下。攻克霍邑,斬宋老生;又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十一月,攻取長安。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為大丞相,封唐王。次年五月,隋煬帝被殺後,逼楊侑讓位,自立,國號唐,建元武德。

    即位不久,命秦王李世民率兵擊敗割據隴西的薛舉之子薛仁杲。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至三年,遣世民率兵東渡黃河,擊退了劉武周、宋金剛。又命世民東擊據洛陽稱帝的王世充,四年,擊滅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迫降王世充。此後各地農民起義軍及地方割據勢力相繼被剪除,從而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後,立李世民為皇太子。八月,傳位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

    貞觀九年(公元635年)6月25日,李淵病逝,享年69歲,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改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朝代故事:玄武門之變。

    李淵創下的兩個歷史之最:他是歷史上稱帝最快、統一最快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超過了其他所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將皇位傳給李世民,退位稱太上皇,他的管理為貞觀之治打下了基礎。

    在官僚制度上李淵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在農業方面他頒佈均田制,將田地平等地分配給農民。對絹稅他也做了調節,減輕了受田農民的負擔。在法律上他廢棄了隋煬帝的許多苛政,修訂了唐律。李淵的管理和政策為李世民「貞觀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2.【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公元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在位,共23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他的名字意思是“濟世安民”,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52歲,諡號:文皇帝,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朝代故事:貞觀之治。

    3.【唐高宗李治】(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公元649年-公元683年在位,共34年。唐朝第三位皇帝,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六月,李治出生於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公元631年)被封為晉王,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於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執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顯慶五年(公元660年)以後,高宗經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移的趨勢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公元657年)、滅百濟(公元660年)、滅高句麗(公元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一說裡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32年。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55歲,諡號:天皇大帝。廟號高宗,葬於乾陵。天寶八年(公元749年)增諡為天皇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再增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作為一個唐朝的皇帝,李治是幸運的,因為,他繼承了父親太宗的輝煌基業。由於他勤於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史稱“永徽之治”。但是對於他個人的帝王生涯來說,“子承父業”同時又是不幸的。當人們觀察他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貞觀之治的耀眼光環;既而在他身後又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武則天,在他們兩人並駕齊驅的時候,又總是被武則天搶佔了頭籌。

    唐代的版圖,以高宗時為最大。李治的帝王生涯幾乎只能用"無所作為"來評價,一生的政績實在乏善可陳。最被低估的皇帝唐高宗李治成就僅次於唐宗宋祖。

    4.【唐中宗李顯】(為武后所廢)(公元656年-公元710年)

    公元683年12月-公元684年2月和公元705年正月-公元710年5月在位,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則天不被算為唐朝皇帝的話),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一開始他被封為周王,後來改為英王。他的兩位哥哥李弘和李賢的太子地位被廢黜後李顯成為太子,並以太子在高宗死後於繼位。

    李顯繼位後打算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與武則天抗衡。他的主要支援人是他的皇后韋皇后的親戚。他打算將韋皇后的父親韋元貞提拔為侍中,遭到武則天親信裴炎的反對。李顯怒下說,假如他願意,可以將天下給韋元貞。武則天以此為藉口將他廢黜。公元684年,光宅元年,李顯被貶為廬陵王,軟禁在均州和房州。

    公元699年,武則天將李顯重新立為太子。

    公元705年,神龍元年,迫於大臣和將軍的威脅,武則天將皇帝位傳給李顯。李顯恢復唐為國號。李顯對與他患難與共的韋后非常信任,與她同參朝政,將她的父親封王,她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得參政,獲大權。安樂公主希望李顯能將她立為皇太女,以繼他的帝位,韋后這時也對他越來越不看在眼中了,希望學武則天般當皇帝。

    公元710年,景龍四年,有人指責韋后亂淫,韋后怕李顯這次追究,於是與安樂公主一起決定將他毒死。 時年54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於定陵。李顯死後,韋后不久就被李隆基所殺。

    唐中宗李顯是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因為母親的權力慾極強,在他當了皇帝不久,便被廢了。武則天病死後,李顯二度登基。李顯雖然繼位,但他生性懦弱,根本不是塊做皇帝的料。正是中宗的軟弱,這也給韋氏有了效仿武則天壓皇位的想法,並在公元710年,和女兒共同毒殺李顯,立李重茂為少帝。因為他本人是皇帝,他老爸是皇帝,他弟弟是皇帝,他兒子是皇帝,他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媽也是皇帝,於是歷史給了他一個很光耀的名字:六味帝皇丸。

    5.【唐睿宗李旦】(為武后所廢)(公元662年6月22日-公元716年7月13日)

    公元684年-公元690年和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在位。前後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餘,但真正掌權僅有兩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初名李旭輪、李輪。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生於長安。謙恭好學,精通書法,歷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領洛州牧。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李顯是其同母兄長。

    嗣聖元年(公元684年),登基即位後,皇太后武則天垂簾聽政。武周建立後,降為皇嗣,復封為相王,囚禁於宮中。參與神龍政變,實現大唐光復。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平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後,再次成為皇帝。寵信太平公主用人干政,與皇太子李隆基爭權。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禪位於第三子李隆基,成為太上皇,把持朝廷大政。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病逝,享年54歲。諡號: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廟號睿宗,葬於橋陵。

    唐睿宗李旦生活在唐朝中央政權鬥爭最為殘酷複雜的時代。他的父母都當過皇帝,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只有他和其兄長唐中宗有此經歷。他本人當過皇子,親王,皇嗣(候補性質的皇太子),皇太子,皇帝,太上皇,還被建議過擔任皇太弟,其中皇帝是當了兩次,中間間隔20年。這份經歷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李旦前後兩次登基,一共在位八年,真正掌權僅有兩年。

    武周時期皇帝

    6.【武周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12月16日 )

    公元690年-公元705年在位,共16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自名武曌(zhào) ,取意:日月當空。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她的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她是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的母親。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後累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在其統治數十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武則天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革除時弊,發展生產,完善科舉,破除門閥觀念,不拘一格任用賢才,順應歷史潮流,大刀闊斧改革的歷史功績相比,難以同日而語。歷史功績,昭昭於世。在經濟上,武則天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提出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以保障農時;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戶口大量增加。在軍事上,武則天時期基本維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

    唐朝中期皇帝

    7.【唐中宗李顯(重祚)】(公元656年-公元710年),公元705年-公元710年在位,共5年。705年,武氏去世,唐中宗復位,公元710年,中宗被毒殺。

    8.【唐少帝(唐殤帝)李重茂】(公元695年-公元714年)

    公元710年,在位1個月,唐中宗李顯第四子,生母不詳。聖歷三年(公元700年),封北海王,後進封溫王。 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被毒死後,韋后立時年僅16歲的李重茂即位想重演武氏的故事,形同傀儡,實權均屬韋后。李隆基(唐玄宗)殺韋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聯合廢掉了李重茂,並將李重茂趕出長安, 景雲二年(公元711)李重茂改封襄王,開元二年(公元714)轉為房州刺史。同年七月去世,諡號殤皇帝。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廣武王李承宏在吐蕃幫助下於長安稱帝,上李重茂廟號曰恭宗。

    公元710年6月,李隆基殺韋太后,與太平公主、內苑總監鍾紹京等人策劃擁立李旦復位,李重茂毫無知覺。甲辰日,李重茂照例出視早朝,登上寶位就座。等到大臣們到齊,太平公主大聲說道:“嗣君(指李重茂)準備讓位給叔父(指李旦),各位大臣以為如何”。大臣們事先早已與太平公主通氣,齊聲贊成,說理應立長君。太平公主走到李重茂面前高聲說道:“人心已經都歸向相王,這已經不是你這小孩子的座位了,快快下來吧”李重茂木然待著,不知所措。太平公主上前,一把將他拖下皇座。李旦走上皇座坐下,李重茂只得含淚走到下首站著,被降封為溫王,又改封楚王。史稱唐殤帝,又稱唐少帝。

    9.【唐睿宗李旦(重祚)】(公元662年-公元716年)公元710年-公元712年,共2年。

    10.【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9月8日-公元762年5月3日),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至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在位,共44年。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朝代故事:開元之治、安史之亂。

    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筆。從此唐朝由鼎盛時期轉入衰弱時期。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11.【唐肅宗李亨】(公元711年2月21日-公元762年5月16日)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位,共6年。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璵、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

    李亨初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徙封忠王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尊父親玄宗為太上皇,他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討安史,先後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六月和十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亨病危,張皇后想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后、李系等人。 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52歲。廟號肅宗,諡號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於建陵。

    唐肅宗李亨可以說是大唐帝國由繁榮昌盛轉向衰落的見證者。他是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他登基之日,正是安史叛軍攻陷兩京之後。而當他的生命走上終點病逝長安之時,安史之亂仍未蕩平。他送走了避亂出逃的父親唐玄宗,又和唐玄宗在13天內先後永訣人寰,為大唐帝國的盛衰榮辱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和耐人尋味的一幕。

    12.【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

    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共17年。初名李俶,唐肅宗李亨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即位。次年,安史之亂平定。李豫在位時期,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實行了安定社會,發展生產,“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崩逝,享年54歲。諡號睿文孝武皇帝,廟號代宗。葬於元陵。

    唐代宗是唐朝歷史上第一個以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唐代宗即位之初,正當安史叛軍最後垂死掙扎的關鍵時刻,為了早日平定叛亂,結束動盪的局面,唐代宗對安史降將實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鎮割據的局面,給繼承者遺留下了難以徹底消除的禍患。唐代宗面臨的社會矛盾,錯綜複雜,歷史賦予他的任務,十分艱鉅。其主持朝政多年,從政績上看,有功也有過,但總的看功大於過,基本上應該肯定,他的功和過,受到他生活的社會歷史條件,他的一生多彩多姿,,既有弛騁疆場,威武狀觀的經歷,也有政治舞臺上角逐的風風雨雨,他又以多情的天子著稱於唐代諸帝。

    13.【唐德宗李適Kuò】(公元742年5月27日-公元805年2月25日)

    公元779年6月12日-公元805年2月25日在位,共27年。唐代宗李豫長子,唐朝第九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李適初封奉節郡王。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在名義上統軍平定安史之亂。次年拜尚書令。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被立為皇太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適即位。

    李適在位前期,以強明自任,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用楊炎為相,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頗有一番中興氣象。後任用倖臣盧杞等,並在全國範圍內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轉壞。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發動削藩戰爭,開啟四鎮之亂,兩年後“涇原兵變”爆發,李適相繼出逃奉天、梁州,依靠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等平亂。執政後期,他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導致淮西勢力增強,但總體局勢較為安定。李適在位時期,對內先導古文運動;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雖有人稱之為“中興之治”,但並沒有特別顯著的成就。唐德宗李適也是一個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的唐朝皇帝

    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李適於會寧殿駕崩,享年64歲。諡號神武孝文皇帝,廟號德宗,葬於崇陵。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全唐詩》錄有其詩。

    14.【唐順宗李誦】(公元761年1月8日-公元806年2月11日),

    公元805年在位,在位8個月。唐德宗李適長子,唐朝第十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永貞革新、永貞內禪、八司馬事件。

    李誦初封宣城郡王,後進封宣王,公元779年立為太子。公元805年,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繼位,是為唐順宗。同年八月,禪位給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次年李誦駕崩,享年46歲。諡號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廟號順宗,葬於豐陵。

    在唐朝皇帝中,唐順宗李誦是特徵頗為鮮明的一位。第一,位居儲君時間最長。唐順宗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父親唐德宗在位時間長,他做太子的時間長達26年。第二,在位時間最短。唐順宗在位期間,沒有以皇帝身份過一個新年。即位當年的新年,他就已經是太上皇了。算起來,唐順宗在位時間還不足200天,在整個唐朝皇統體系中,他是在位時間最短的一位了。第三,唐順宗在如此短暫的帝王生涯中,還做了太上皇。這不僅是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歷史上所有皇帝中進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了。第四,兒子數量多。唐順宗有27個兒子等。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立為皇太子。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即位,改元永貞。任用王伾、王叔文為翰林學士,在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韋執宜等人支援下,從事改革德宗以來的弊政,貶斥貪官,廢除宮市,停止鹽鐵進錢和地方進奉,並試圖收回宦官兵權,史稱“永貞革新”。不久患中風。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部分官僚和藩鎮,逼其退位,傳位於太子李純,貶王伾等人,史稱“永貞內禪”。又貶斥韓泰等八人,史稱“八司馬事件”。次年病死,一說被宦官殺害。

    15.【唐憲宗李純】(公元778年3月17日-公元820年2月14日),

    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在位,共15年。唐德宗李適孫子、唐順宗李誦長子。本名李淳,隴西成紀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元和中興。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冊封廣陵郡王。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立為太子,改名李純,監國理政。 同年八月,繼承皇位。

    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稱“元和中興”。他抓住時機採取了干預的政策。但在一開始情況似乎並不顯得對他有利。在順宗時期出現的不和以後,朝廷尚需恢復和諧關係,而地方政府廣泛的行動迴旋餘地已成為全帝國被人接受的準則。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駕崩於大明宮中和殿,享年43歲。 諡號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廟號憲宗,葬於景陵。

    唐朝晚期皇帝

    16.【唐穆宗李恆】(公元795年7月26日-公元824年2月25日)

    公元820年-公元824年在位,共4年。唐憲宗李純第三子,唐宣宗李忱異母兄,母為懿安皇后郭氏。原名李宥,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貞元十一年,生於大明宮別館,封建安王。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加封遂王。元和五年(公元810年),領彰義軍節度大使。惠昭太子李寧逝世後,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冊立李宥為皇太子,改名李恆。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崩,宦官梁守謙擁立李恆登基,是為唐穆宗。

    在位期間,宴樂過多,畋遊無度,不留意天下之務。荒於朝政,奢侈放縱,措施不當,導致河北三鎮再度背叛,直到唐朝滅亡。所任宰相蕭俛、段文昌缺乏遠見,認為藩鎮已平,應當消兵。不久,河朔三鎮復叛,躲藏軍士紛紛歸附三鎮。朝廷內宦官權勢日盛,官僚朋黨鬥爭劇烈。使唐憲宗的“中興”局面完全喪失。後服長生藥而死。

    長慶四年(公元824年),駕崩於寢殿,在位五年,年僅30歲,葬於光陵,諡號為睿聖文惠孝皇帝。

    17.【唐敬宗李湛】(公元809年7月22日-公元827年1月9日)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在位,共2年。唐穆宗李恆長子,唐文宗李昂和唐武宗李炎異母兄,母為恭僖太后王氏。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第十三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元和四年,生於大明宮別殿。元和十五年,父親李恆即位,是為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三月,加封景王。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冊立為皇太子。四年(公元824年),唐穆宗逝世後,即位於柩前,時年十六。

    即位後,只知在後宮嬉戲,奢侈荒淫,沉迷擊鞠,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打夜狐),史稱“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根本不把國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遊樂無度較之其父穆宗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寶曆二年,為宦官劉克明等所弒,年僅18歲。諡號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葬於莊陵。

    18.【唐文宗李昂】(公元809年-公元840年)

    公元826年-公元840年在位,共14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唐朝第十四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甘露之變。

    敬宗寶曆二年(公元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擁立為帝。鬱郁病死,時年32歲,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葬於章陵(今陝西省富平縣西北之天乳山)。朝代故事:甘露之變。

    在位期間,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動頻繁,政權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後起用李訓、鄭注等人,意欲剷除宦官。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李訓引誘宦官參觀所謂“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但事情敗露,反而導致宦官大肆屠殺朝官,史稱“甘露之變”。事後,文宗更被宦官鉗制,慨嘆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漢獻帝。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

    19.【唐武宗李炎】(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

    公元840年-公元846年在位,共6年。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異母弟,母為宣懿皇后韋氏。本名瀍,臨死前十二天改名炎。唐朝第十五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會昌法難。

    性情沉毅,雄謀勇斷。初封潁王,拜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唐文宗病重,宦官將領仇士良和魚弘志矯詔廢黜皇太子李成美,擁立李瀍為皇太弟。唐文宗去世後,李瀍即位為帝,年號會昌。知人善任,倚重宰相李德裕,澄清吏治,發展經濟,改革積弊,削弱宦官、藩鎮和僧侶地主的勢力。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後,從子劉稹企圖襲位割據。唐武宗採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討,最終劉稹遇害,叛亂平息。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鑑於寺院經濟氾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援下,下令拆毀佛寺,派出御史分道督察,沒收大量寺眾土地,成為毀佛運動的“三武一宗”之一,從而擴大了中央政府的稅源兵員 。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武宗滅佛,歷史上稱為“會昌法難”,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合稱“三武之厄”。

    在位期間,對內打擊藩鎮和毀佛運動,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一度呈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唐武宗信仰道教,服食長生丹藥。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駕崩於含風殿,享年32歲,諡號: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20.【唐宣宗李忱(chén)】(公元810年-公元859年)

    公元846年-公元859年在位,共13年。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唐武宗李炎的叔叔。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封光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死後,李忱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登基為帝 。李忱勤於政事,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李忱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

    在位期間,整頓吏治,並限制皇親和宦官,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 。對外關係上,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復河湟,這是安史之亂後,唐對吐蕃的重大軍事勝利之一。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繁榮,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詠他,稱其為“小太宗”。唐宣宗時代,帝國雖然稱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碼也算是承平之局。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長生藥中毒,於大明宮駕崩,享年50歲,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後加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李忱工詩,《全唐詩》錄有其詩六首 。

    21.【唐懿宗李漼】(公元833年12月28日-公元873年8月15日)

    公元859年-公元873年在位,共14年。唐宣宗李忱長子,母為元昭皇太后晁氏。初名李溫,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唐懿宗是唐朝最後一個以長子即位而且是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度過帝王生涯的皇帝。然而,大和七年,生於籓邸。器度沉厚,姿貌雄傑,初封鄆王。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唐宣宗駕崩後,在宦官王宗實擁立下監國。即位之後,年號鹹通,勵精圖治,延納讜言。洞曉音律,猶如天縱。統治後期,遊宴無度、驕奢淫逸、任人不能、奉迎佛骨,導致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發生動亂,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喪失了“大中之治”的成果。唐朝政局更加風雨飄搖。把宣宗在位期間重新點燃起來的一點希望之光徹底熄滅了。

    鹹通十四年,因病去世,終年四十一,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葬於簡陵。

    22.【唐僖宗李儇xuān】(公元862年6月8日-公元888年4月20日),

    公元873年-公元888年在位,在位15年。初名李儼,唐懿宗李漼第五子,母惠安皇后王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朝代故事:黃巢起義。

    唐懿宗病重彌留之際,李儇在宦官的支援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二十日,在唐懿宗駕崩柩前即位,當時唐僖宗12虛歲,是整個唐朝即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政事全交給宦官田令孜掌握,自己卻玩物喪志。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死於長安,終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葬于靖陵,廟號僖宗。

    唐僖宗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各種矛盾空前激化的年代,大唐帝國已經不可避免走向滅亡。因此不管僖宗是否賢明,他也不能扭轉不利的局面。很遺憾,相比於好似驕奢天子的父親懿宗,僖宗的腐敗程度不僅沒有減少,乾符年間以來的統治反倒黑暗了幾分。由此,王仙芝和黃巢起義的原因也就變得非常好解釋。僖宗生於深宮,宦官擁立為帝,雖其天資稟賦高超,然並無治國之道,光啟之後雖打算勵精圖治,擺脫宦官,重振唐威,但為時已晚,唐王朝已經支離破碎。

    23.【唐昭宗李曄】(公元867年3月31日-公元904年9月22日)

    公元888年-公元904年在位,共16年。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初名李傑,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十九位皇帝(不計武則天和唐少帝)。

    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初封壽王,領幽州大都督。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在楊復恭擁立下即位。當時,大唐帝國在農民起義打擊下分崩離析。於是,唐昭宗尊禮大臣,勵精圖治,希望恢張舊業,號令天下。即位之始,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發動平定四川陳敬瑄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最終消滅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軍折損大半,國力兵員不足,坐視宣武節度使朱溫實力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中原霸主,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此後,唐昭宗一直受制於宦官、李茂貞與朱溫。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為朱溫所弒,時年三十八,諡號聖穆景文孝皇帝,廟號昭宗,葬於和陵。

    和許多朝代的末代皇帝一樣,昭宗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他頗想有番作為,整頓內政,想對藩鎮採取強硬態度。他殺了宦官楊復恭,雖然沒有徹底改變宦官的擁兵地位。但也打擊了宦官。昭宗雖然有心,但唐朝此時已經積弱難返,迴天無力。縱觀昭宗的一生,他頗想有番作為,整頓內政,但是事與願違,大唐事實上早已經支離破碎,任何一個手中有些兵力的藩鎮幾乎都能隨心所欲地置大唐於死地,昭宗所做的,只是勉強使大唐多存在了幾年而已。

    24.【唐哀帝李柷】(公元892年-公元908年)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在位,共3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

    乾寧四年(公元897年),封輝王。天覆三年(公元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全忠決策。

    李柷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被鴆殺,葬於溫陵,終年17歲。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諡其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廟號“景宗”未被採用,故後世稱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唐哀帝當國,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決策。他即位以後甚至都沒有改元,一直在使用“天佑”年號。然而,不幸的是,天不佑唐,大唐帝國近300年的基業註定要在他手裡倒塌了。天覆四年(公元904年),朱溫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毀掉長安城,不久殺死立昭宗,立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帝,他不過是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掌握實際權力的梁王朱溫(朱全忠)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見白馬驛之禍),接著在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又逼李柷禪位,降為濟陰王,代唐稱帝,改名朱晃,是為梁太祖,建國號“大梁”,史稱“後梁”,改元“開平”。

    至此,立國總計289年、傳21帝的大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又一次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後記】

    關中十八唐帝陵:大唐帝國共經歷21位帝王,除唐昭宗的和陵位於河南偃師、唐哀帝李柷的溫陵位於山東菏澤外,其餘十九位帝王陵墓(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乾陵)都位於陝西的關中。自高祖李淵開始,唐代二十座帝王陵中的十八座帝陵成扇形狀分佈於關中北部的臺原與崇山之間,橫跨陝西省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六縣,包括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貞、簡、靖等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墓,被稱為“關中唐十八陵”。

    【自立皇帝(不被後世承認)】

    李承宏(廣武王),生卒年代不詳,為章懷太子李賢之孫,邠王李守禮之子,金城公主的兄弟,本為廣武王,一名承寵。寶應2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軍隊趁唐朝內亂而短暫佔長安,唐代宗出逃,吐蕃立其為帝。後唐將郭子儀收復長安,代宗回到長安,將他廢黜,流放華州。李承宏不久死去。

    李悟 (絳王)(?-公元826年),本名李寮,唐憲宗之子,母不詳。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封為文安郡王,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進封絳王。七年,改名李悟。寶曆二年十二月八日,劉克明與蘇佐明等共同謀害死十八歲的唐敬宗李湛。後蘇佐明等矯制,讓唐敬宗的叔叔絳王李悟代理監國。樞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謙率禁軍討伐劉克明和蘇佐明,誅殺絳王李悟,擁立唐文宗李昂登基為帝。

    李熅(襄王)(?-公元886年12月)唐肅宗之曾孫。受封襄王。公元886年,邠寧節度使朱玫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往鳳翔;李熅因病滯留,被朱玫所得。朱玫於紫宸殿擁立襄王稱帝,改元建貞,是為唐建貞帝。兩個月後各路節度使攻入長安,李熅被廢為庶人。後為王重榮所殺。

    李裕 (德王)(?-公元904年),唐昭宗之長子,大順二年(公元891年)六月二十八日,受封德王。光華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同一天宦官假傳聖旨,說昭宗已自稱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稱帝,更名李縝。天覆元年(公元901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昭宗復位,李裕復降德王。904年,朱溫令蔣玄暉誘殺唐氏諸王,李裕等被誅。

    【唐朝皇帝一句話概括】(不計唐少帝)

    1.唐高祖李淵:最倒黴的開國皇帝 被兒子篡改歷史變平庸化

    2.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 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明君的典範

    3.唐高宗李治:父親老婆太能幹 顯得像個無能窩囊廢

    4.唐中宗李顯:被3個女人左右一生 被毒殺的皇帝(六味帝皇丸)

    5.唐睿宗李旦:歷史上兩次即位繼承大統的皇帝

    6.武則天(武周):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7.唐玄宗李隆基:明君和昏君結合體 靠吃老本創盛世

    8.唐肅宗李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的亂世天子

    9.唐代宗李豫:唐朝第一個長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10.唐德宗李適:飽嘗戰火的洗禮和考驗的皇帝

    11.唐順宗李誦:被逼退位最快做太上皇的皇帝

    12.唐憲宗李純:開創唐朝最後一個盛世的皇帝

    13.唐穆宗李恆:五個兒子中竟有三個做了皇帝

    14.唐敬宗李湛:唐朝帝王中壽命最短的死於宦官皇帝

    15.唐文宗李昂: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的皇帝

    16.唐武宗李炎 :開創唐朝短暫中興的滅佛皇帝

    17.唐宣宗李忱:評價很高晚唐人稱其“小太宗”

    18.唐懿宗李漼:實為唐朝間接的亡國之君

    19.唐僖宗李儇:玩物喪志宦官手中的傀儡皇帝

    20.唐昭宗李曄:在位16年皇權衰微的悲劇性皇帝

    21.唐哀帝李柷:朱全忠不忠 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俄羅斯、美國、歐洲都不排斥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