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烽居士

    為什麼在清朝沒有太監專政

    在古代有名的大太監有很多,像第一宰相太監秦朝的趙高、東漢的張讓、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劉瑾和魏忠賢等等有很多,為什麼清朝沒有?

    清朝入關以後對前朝的情況是瞭如指掌,甚至太監亂政的厲害,所以一直對太監都進行強烈的打壓政策,視太監為最低賤和蟲蟻一般的人。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各個朝代的弊端可是知之甚深,再加上皇帝的勤政所以太監是站不住腳的。清朝出現最大的太監也只是在清朝末期靠著侍奉慈禧而進行斂財的李蓮英,實權是一點沒有,不過李蓮英很會哄女人開心。

    明朝的太監由於可以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才導致太監亂政的出現,而清朝的太監卻沾不到邊,一切內務都是軍機處在處理。再加上皇帝可是手握全部的權利一點不外洩的,太監更是一點權利都沒有,只能天天去伺候後宮那些女人。

    所以說清朝的太監都沒有實權,幹不了政,給他膽子也不敢幹政,地位太過低下。

    分析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不剩感激

  • 2 # 炎石之夢149968244

    主要原因是清朝吸取了前朝也就是明朝衰敗的原因。明朝是由農民兼和尚的底層人朱元章建立的,認識侷限、思想境界也不夠寬闊,致使有一些制度設制有問題,如秀才以上的讀書人不納稅還要國家供養,造成了士大夫這個階層的畸形膨脹和壯大,一度架空了皇帝權力實行,皇權失去了對這個階層的有效控制,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現象。皇帝的意志很難得到徹底的執行,(這裡也有明朝中後期皇帝羸弱的原因)下面的官員欺上滿下,不聽調遣,這也就為宦官發展提供了契機,皇帝有意無意的培養了宦官集團來對抗外官集團。一旦宦官在對抗中佔居上風,就是專權了。這也就為什麼明朝會有宦官專政現象。

    由於宦官自身的缺陷及地位的卑下,一但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力,就會亂作為,從而加速了明朝滅亡。

    清朝是在明朝覆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吸取了前朝衰敗的原因,加強了皇權的建設及皇權的威力,極大的消弱了對太監使用數量和太監權力的充分分散。從而使得清朝沒有太監專政的現象。

  • 3 # 獅子愛黑豬

    太監掌權是有一定的條件才會出現的,明朝如朱元璋,朱棣時期,因為君權能壓制臣權,所以太監只能是伺候人,到了明朝中後期,臣權逐漸壓制了君權,皇帝必須要扶植另一力量來制衡文官,選宗室,武將,勳貴都不合適,歷朝歷代的經驗告訴皇帝,這些人力量強大了容易謀朝篡位!而太監就沒有這方面的煩惱,最主要一點:無後!!!

  • 4 # 皇帝就是朕

    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天下之前就十分嚮往漢文化,對歷朝歷代的歷史都有很多瞭解,王朝的興衰都有著清醒的認識。

    再加上有明朝的前車之鑑,到了大清,歷代皇帝尤其注重防止宦官和外戚專政,致力於加大中央集權 ,順治帝含恨多爾袞,康熙帝扳倒鰲拜, 雍正帝打壓年羹饒,怕的是功高蓋主,危及皇權,而宦官一直不受重用,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跪受筆錄,上傳下達”,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所以軍機處在處理各種緊急軍務,檔案書函都太監上報給皇上,事實上,軍機處只充當一個皇帝私人辦公室的角色。

    從這一點上看,清朝皇帝在集權方面做的極為縝密有效,尤其擅長以史為鑑,謹記前朝教訓,從孝莊對康熙教育的記載中就可以看出。至於後期的慈禧時期,外憂內患,朝政腐敗 清朝出名的宦官也就李蓮英吧,即使是這個出名的大太監依然也僅僅是逗逗慈禧開心,軍國大事他是不沾邊的,怕是多說一句就被砍了,清朝的皇帝在中國各個朝代中都算的上是勤於政事,宦官干政就更不存在了。

    個人觀點!

  • 5 # 楊小勇老師

    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出現太監干政呢?

    這就是制度上的問題了。

    朱元璋認為,只有親信可靠,他創造了明朝特有的錦衣衛制度,這種特務機構被此後的成祖、憲宗加以繼承。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中書省,大小事務直接聽命於皇帝,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將一切軍政大權維繫在一個人的身上,龐大的國家機器由一個人指揮運轉,任何人都難以完成。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朱元璋開始設立殿閣大學士,從翰林院中挑選進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一機制的設想本身是好的,但卻忽略了由於各種主觀客觀因素造成的機制蛻變事實,這種機制的運轉是隨著皇帝個人而變化的,朱元璋、朱棣作為雄才大略的皇帝時期,這種機制尚且能夠正常運轉,但此後的明朝皇帝多是不作為的,荒於政事的他們之中,有酷愛“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明武宗,也有迷戀道教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此種奇葩皇帝不一而足,他們不勤政,不問政事,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不作為,所有事情都由宦官傳達,甚至是代替皇帝硃批奏章,本來應該是皇帝辦的事情,最後落到了宦官手中,取得了代替皇帝“批紅”的權力的宦官,成為最有權勢的人。

    清朝入關以後,對太監的管理非常嚴格。康熙對太監的評價就十分刻薄,他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縱觀歷史,整個清朝時期,除了安德海,李蓮英,小徳張,再無有名望的宦官。

    從制度上來說,清朝管理皇宮內務的是專門的辦事機構,內務府。特別重要的是,內務府總管卻一般不是宦官,而是滿八旗貴族,自然不會與宦官有勾結。雖然清朝初期曾搞了一個類似於明二十四衙門的十三衙門,但很快這些機構在康熙繼位的初期就全部被廢。到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定,皇帝成為絕對權力的掌握者。因此,不存在太監分享權力。

    此外,從人數上來說,與明朝太監人數十萬之多相比,順治、康熙、雍正時期皇宮中太監的數量一直在一千人左右,乾隆時期的太監數量在也不過在五千左右,以後一直在三千左右徘徊。太監數量少,自然也不存在太監干政。

  • 6 # 夏與非夏

    可以這麼說,清朝作為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它的兩面性。其一是作為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在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發展後,走向衰敗和滅亡是它的歸宿,這也是有歷史可尋的。其二是它借鑑整合了之前朝代尤其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優劣勢,在加強皇權的同時,對於明朝時期政治上出現的諸多弊端,諸如宦官專權等從制度上做了制約和約束,可以說清朝是中國封建政治制度的頂峰,達到了盡善的地步。只是歷史車輪向前,封建社會發展到清朝時已經是步入老年,趨於衰敗和滅亡,對於社會發展和生產力進步越來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它既是封建制度最後的頂峰時代,也是封建制度衰敗的開啟時代,雖然矛盾,卻又統一。

  • 7 # 怪人童心

    謝謝邀請!清朝太監橫行確實是不多,首先就得說說皇帝對於政權的把握在清朝是很嚴格的,別的不說就說這些兒子們都想掙權呢!哪還輪到一個奴才。看看歷代少數民族對於權利的爭奪就知道權利對於有些人來說想都不要想,太監就是多說一句話都可能以竄政論處。

    清朝是少數民族,他們歷來看不起奴才,太監連奴才都不是就是個下人,所以太監無論何時都不能同滿人相提並論。不過還有一個人是例外的就是李蓮英,為什麼呢?因為他深受慈禧的喜歡,其實也是太監用的老套路,他跟慈禧這麼多年知道慈禧的喜好,更知道她的脾氣秉性,所以在清朝李蓮英算是佼佼者了,但是即使是李蓮英他都沒做到專政,可見清朝當權者對於權利的把控多麼嚴格,(因為那是禁地),也能看出他們對於下人的信任也是有度的。所以清朝沒有太監專政還是歸功於當權者對於權利的把控。

  • 8 # 漢宣清乾麗水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它雖然繼承了明朝的全部制度,因是異族當政,反而能避免出現漢族王朝的一些不好的傳統。如漢族王朝在選擇儲君的時候是不能廢長立幼的,皇帝自身想那麼做也不能違反,宦官專權實際上也是漢族王朝的傳統,儘管也有皇帝如朱元璋嚴禁宦官專政,但他管不了他的子孫,自漢朝後期就有的宦官專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其他漢族王朝後期。漢族王朝過了頭幾代以後皇帝寵信宦官根本就是一項傳統。而清朝皇帝是外族當政,皇帝本人都不一定是嫡長子,漢族皇帝的妃嬪有上萬人,所以太監往往數十萬,而清朝是滿族當皇帝,妃嬪只有四五百人,所以太監數量也遠較漢族王朝為少,只有幾千人,所以宦官專權的土壤沒了,只成了後宮的伺候人的使喚奴才。

  • 9 # 彩雲東昇戴寶山

    首先清朝是少數民族掌權,而太監是漢民族的專利,因此沒有滿人當太監的,因此清前中期太監就是伺候聽使喚的角色。當到了清晚期慈禧當政後太監便得勢了,前有安德海,中有李連英,後有小德張都是很厲害的人物,連王爺和一品大員都要巴結他們。

  • 10 # 國病

    明朝的太監問題,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潰敗的一個外在表現。人越來越不可信任,所以帝制只能越來越集權,皇權越來越大。帝王之術也集中使用在遏制、平衡權臣和制約腐朽貪婪的官吏防止激起民變上。就是帝王首先防備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將領們。所以太監涉政制度就是為了多一個平衡制約權臣的手段。

    中國古風是依靠禮制的,那時的人真的是知道為人臣之本分的。所以先秦軍權可以交給一人掌管,到了後來就不行了,有人吃了壞螃蟹,做了壞榜樣。就連士卒都會鼓勵軍候自立,這樣的情況自然只能採用制約平衡之術。越到後世越是需要。所以相權、軍權越來越受到制約。很多人罵明朝,其實它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百家爭鳴的以成功論英雄的九陰真經開始發作了。那些一面罵明朝,一面抬高百家爭鳴,更是一面貶損最後一個要臉的帝王級人物項羽,是何其分裂,這些人何其無知。

    滿清的不同,並不是因為他身為少數民族有什麼大能耐。而是因為他們是一個集體統治利益群體,一損皆損,一榮皆榮。所以它天然就有制約機制。你若太離心離德,不是他能不能坐下去,而是你們整體都得滾蛋。然後還有漢族士大夫進入,這樣的牽制本身就已經很強了。所以皇帝並不像漢族政權那樣挖空心思防備權臣。這樣也就不需要再搞一套太監平衡機制。

    很多以為滿清統治水平比明朝高,事實並不是這樣。核心就是因為旗人是一個有集體共同利益的群體,不能太離心。

  • 11 # 小二精品剪輯

    宦官興於先秦,盛於大唐,登峰造極於大明,衰於清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那?為什麼興盛了兩千多年的太監製度會在清朝走向衰亡。今天我們就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清朝統治者鑑於前代宦官干政的教訓,特頒佈種種禁令。比如順治帝鑄立的鐵牌,還有雍正帝時確認內官不得過四品,更有乾隆皇帝剛繼位時,就下令嚴禁太監在宮內討論政事。太監違反了這個禁令,是要腦袋搬家的這都是例子。太監們有名無權品級又低就很難興風作浪。清朝又嚴格限制太監們的數量。明朝皇宮中太監最多的時候超過10萬之多,而清朝的太監數量就遠遠不及。清朝初年,皇宮裡的太監大約只有1000多個。後來,隨著宮廷規模的擴大,太監數量有所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人數又少品級又低難成氣候。更何況清朝太監們在皇帝眼中一點也受不到重視甚至意貶低太監的地位。康熙皇帝曾直言:“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事實上,清朝太監的地位也確實如此。生前在宮中做牛做馬,可死了以後,有的甚至連喪葬費都出不起,只能一張破席子卷出去,葬於荒山野嶺。綜上所述這就是太監製度之所以在清朝走向衰亡的前因後果。

  • 12 # 螞蟻歷史觀

    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宦官禍亂朝政的時期分別是秦漢時期,唐朝時期和明朝事情,以唐朝時期禍亂最厲害,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死都操縱在太監手裡。清朝建立後歷代皇帝吸取了明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對太監的管束極其嚴厲,並且清朝歷代皇帝雖然每人的天賦、能力、機遇各不相同,但都非常勤政,而且清朝的封建專制達到封建社會的頂峰,皇帝說一不二,因此並沒有給太監濫用權力的機會,也就沒有宦官專政出現。

  • 13 # 不一樣的歷史趣事

    這是從唐中後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文官和文官代表的階層勢力一點點壯大,和很多人認為的相反,中國中央朝廷:皇權是越來越受限制的,為什麼漢朝北卻匈奴武功極盛,因為戰國後期以來皇權剛剛從家臣政治中脫胎出來,他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人力物力,而宋明就要收到各方相關利益集團的限制了。現在總說宋朝優待文官,皇帝主觀拉攏文官集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他想控制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元朝呢,他有宗室諸王,有內廷怯薛,有整個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利益集團,很輕易地可以繞開中國本土的文官階層貫徹自己的意志,所以明朝開國,太祖很多方面就學元朝,你看諸如分封諸王,錦衣衛,開國功臣世襲等等,但明朝畢竟是中國漢人王朝,他沒有一個超乎於漢人文官集團的社會勢力,所以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有一種猜測這土木之變是明朝上層文官集團的陰謀),文官集團又重新獲得了宋朝以來的權利並且權利更大,怎麼辦,皇帝只能透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貫徹自己的意志和整個國家的意志(這一點在元朝是透過怯薛來完成的,可元朝在外部有諸王呼應,明朝在太祖之後藩王勢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皇權失去了一個臂膀),所以明自正統以後,國家大事動輒被文官集團掣肘,國勢日蹙。

    而清朝和蒙古人類似,元朝有有宗室諸王,有內廷怯薛,有整個蒙古貴族和色目人利益集團,而清朝由於他的八旗制度,他更厲害,整個旗人集團(包括漢軍、蒙古八旗)都和最高統治集團利益一致,這樣漢族文官集團的勢力和實力自唐代以來,第一次降低到最小,這樣,滿洲皇帝就可以不必像明代漢人皇帝一樣只能倚靠宦官和文官集團抗衡,這也是滿清皇帝不必採取廷杖這種很low的方式發洩自己對於無法控制文官集團的不滿,而是可以輕易折辱漢人士大夫。

    之前幾位說的,什麼螺旋上升,吸取經驗教訓,真是隻看到最最淺顯的表層,明代皇帝何嘗不知大前代宦官之禍的危害,明代歷代君主真的是朱元璋的“不肖子孫”嗎?真的是因為所謂“昏庸”“無道“所以重用宦官嗎?真是”身不由己“啊。論者應知之。

  • 14 # 遊史無終

    清朝開國之初,順治帝針對太監做出了6項規定,其中就強調太監只管幹好本職工作,不準多管閒事;不許跟官員們打交道,防止彼此勾結。後來,還特意讓土木工程部專門鑄造了一塊鐵牌立在交泰殿的門前,重申了嚴禁太監干政的上諭,違者一律凌遲處死。清朝歷代皇帝都始終遵照規定,一絲不苟地去執行。儲秀宮裡有位名叫寇連材的小太監,平時負責慈禧太后梳頭,對時事政治本可以漠不關心,但他看到甲午戰爭慘敗後,中國隨時有被滅亡的危險,而滿朝上下卻仍在貪圖享樂、渾渾噩噩,沒有一點危機感。憂心國事的小太監便準備向朝廷上書,呼籲大家認清事實、奮發圖強,他也知道太監干政是死罪,所以抱定了必死的決心。

    寇連材先是請了5天的假,回到家鄉把所有積蓄分給了親朋好友,作為臨終前的饋贈。光緒二十二年(1896),他把寫好的奏摺當面交給慈禧太后。懇請太后放權給光緒帝,贖回被日本佔領的臺灣,提了一系列關乎大清生死存亡的建議。寇連材說出了當時許多人想說不敢說的肺腑之言。慈禧太后看過奏摺後,暴跳如雷,下令以干涉朝政的罪名把寇連材押赴菜市口斬首示眾。

    當然,還有個別太監是“被”自願干涉政治,然後被處訣的。比如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帝和珍妃都被軟禁起來,慈禧太后不能將他們直接處死,他們身邊的太監就成了替罪羔羊。八月十九日,敬事房收到太后懿旨:光緒帝手下的太監楊瑞珍、楊昌恩、張得明和珍妃身邊的太監戴恩如,4人干預國政,下令交給內務府大臣以打板子的刑罰處死。

    其實,這場政治鬥爭和這些奴才根本就沒多大關係,可他們還是免不了替主子背鍋的悲慘下場。所以,在清朝,不要說太監專政,太監連表達一下對時事政治的看法都不行。

  • 15 # 嘮叨歷史

    有這麼幾點原因吧,1、限制了宦官的權力,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很重視限制宦官的權力,制定了一系列的“祖制”“家法”,除了慈禧黨政時出過幾個大太監,整個清朝宦官的權力都被嚴格限制在,是名副其實的內廷奴僕,與其他幾個宦官把持朝政的朝代想比,清朝的宦官沒有出任朝職外官之權,僅限於宮禁事務;沒有典兵、監軍之權,不能干預軍事;不能與外人交結,“至差往各省之事,尤屬從來所未有”,“每逢有在外招搖生事者,無不立治其罪”;沒有撰擬諭旨之權,清朝一般諭旨由軍機大臣承旨撰擬或由軍機大臣承旨、轉授軍機章京擬稿、再由軍機大臣審閱,禁止宦官干預朝政。

    2、限制了宦官的身份地位,清朝的皇帝大多都對宦官的身份和地位作了卑微、低賤的界定,比如康熙就曾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如何見大人、侍衛竟不站立?”雍正也說過“太監等乃是鄉野愚民,至微極賤,得入宮闈,叨賜品秩,已屬非分隆恩。”乾隆也認為“爾太監等系庸愚卑賤之人,凡事惟應遵旨奉行”。同時,關於太監的級別,順治時規定“各衙門官品雖有高下,寺人不過四品”,雍正時規定“定四品至八品,不分正、從”,乾隆則規定:“一凡宮內等處太監官職,以現今四品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頭品。”這些貶低太監地位的做法可以說一定程度上界定了太監們卑賤的地位,同時還能時時提醒太監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

    3、限制了宦官的政治交往 順治時規定: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交結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置買田產,因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其在外官員,亦不許與內官互相交結。此禁令為後世歷代君主一再重申;康熙時禁止宦官結盟聚黨;雍正禁止宦官隨意與阿哥交往;乾隆則禁止宦官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交言、交好,更不允許宦官在皇太后處傳言政事;嘉慶則規定大臣有事應將奏摺遞外奏事官員,而不能交內奏事太監。這些禁令的存在,使宦官在政治上交往受到了極大限制。

    4、限制了宦官的人數 明朝宦官最多時有約十萬人,而清朝自順治帝開始就嚴格限制宦官人數,順治曾規定,依明宮寢舊制,裁定員額,數止千餘。乾隆也曾下旨,將宦官的人數控制在三千以下,宮中苑囿總計不越三千。雖在乾隆時期曾將最高人數定額提高到3300人,但到清末時又將此人數限額規定為2500人。根據記載,乾隆58年12月,宮中及外圍等處共有總管、首領和太監2605名;嘉慶3年12月,共為2675名;道光22年,有2216名;同治13年12月,有1596名,光緒13年12月,為1693名,僅為明朝宦官人數的2%左右,宦官人數大為減少。

  • 16 # 清水空流

    應該說,就國家政治而言,滿清的政治架是最“健康”和穩定的了,既無權臣秉政,也無後宮干政(慈禧不算,皇帝幼小)更無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掌控國家最高權力。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滿清統治階層吸取歷朝歷代關於太監干政弊端。尤其是明朝的太監干政,在這一點上,應該說滿清做的很好。有清一代,根本沒有出現權宦。安德海與李鴻章只是個別現象,而且二人基本上也沒有干政,也沒有出現過朝臣與太監“勾結”的情況。

    太監,也叫宦官,是封建時代皇家為了維護皇家血統純正而做出的最慘無人道的事情。這群被閹割的“男人”被稱為嫁到宮裡的男人,東漢,大唐,明朝是中國三大宦官時代,“他們”把控皇權,把持朝廷。做出種種禍國殃民的事情。滿清不是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的事情。順治皇帝早期、攝政王多爾袞秉政、順治手裡無權,但皇宮裡卻是順治的天下,順治要想奪回權力,只有依靠太監,順治有意效仿漢靈帝誅梁翼害事,開始重用太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個叫吳良輔的太監。在此人提議下,順治設立主管太監專司十三衙門。而且太監最高品級只有四品。

    在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十三衙門開始“運營”有了干政的理由和條件。十三衙門有向司禮監發展的傾向,吳良輔已經開始和官員勾結受賄結黨營私、順治並沒有處置吳良輔,康熙登基後處理的第一件政治大案就是吳良輔干政案,將吳良輔處死,撤銷十三衙門,設立內務府專門管理太監,設立敬事房專門責罰太監。而這兩個衙門都是由滿清親貴擔任。內務府由上三旗的包衣管理,說白了就是,不再由太監管理太監了。再就是在嘉慶之前,清代的權力核心中樞不在不文官和士紳集團,也不在功勳和武將階層,皇親貴胄始終把控最高權力,滿清皇室很“團結”,宗室沒有篡位的人,而宗室親貴和官僚集團互相制衡,再就是滿清親貴要想發達和出仕,基本上都得從侍衛做起(和珅等大多數滿清重臣都是侍衛做起)。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部分太監職責、皇帝更信任他們。而不信任太監。

    滿清還有一個特殊團體,那就是包衣(曹雪芹祖上就是包衣出身)包衣旗人在清代一直頗受統治階級信任,他們不家奴,是正經的良人,可以參加科舉。有清一代包衣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不少。(高斌英吧包衣從內務府主事做起、最後官至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就是說內務府取代太監成為皇帝最主要的家奴集團,而太監就是普通奴僕。而且滿清皇帝嚴令:太監無旨不得出京(安德海就死於此),非特例不得外出宣旨。最關鍵一點就是清代的太監都是漢人。滿人不得為宦,也是不信任漢人的表現。

    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極其厭惡太監,所以滿清的太監都不大有名。成為真正皇帝的家僕,內務府的設立和出現,隔斷了太監弄權干政的環境和機會。包衣代替了太監外聯工作,使得太監只能對內。滿清沒有出現太監失弄權干政應該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 17 # 傅斯鴻

    太監專政,這是中國古代王朝的一個最慘烈的教訓。其中,東漢,唐朝,明朝三個朝代的太監專政導致了亡國之禍,可謂是為後來異族統治的大清王朝必須予以警惕並且杜絕的。因此,清朝建立之後,對於太監的管理和品級的匹配上都做出了嚴格的規範。

    清朝的太監,即是是做到了大內總管也只有四品,頂戴超不過青金石去。一般的太監都只能戴七品素金頂。因而,在品級上太監的地位是非常之低的。同時,為了避免明朝太監專政的教訓,清朝廢除了明朝的廠衛制度,使得太監無法調動任何軍制。所有的權力都超不過紫禁城這個範圍之內。

    加之清朝的皇帝個個年富力強,從康熙皇帝開始就生怕大權有一日旁落,連王公大臣的權力都恨不能剝奪了,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更不可能給予太監更多的權力。太監本質上是皇家的奴僕,連進出宮廷都必須有皇帝的聖旨。例如慈禧太后的寵臣安德海,拿著慈禧的懿旨出宮,剛到山東就被巡撫丁寶楨處以極刑。

    並且清朝太監不得結交外臣,各宮當值的太監如果稍微令主子不滿意的話,輕則捱打,重則被凌遲處死。康熙年間,康熙大宴王公大臣,有太監累了,在殿陛下坐了一下,就被康熙杖責四十。嘉慶時期,天理教起義攻入紫禁城,當值的太監全部被凌遲處死。

    就連李蓮英這樣的總管太監,有一次奉旨去北洋水師宣召,李鴻章給北洋水師下了嚴令,不許太監登艦。李蓮英本打算抖抖威風,結果立時就碰了一鼻子灰,並且還只能忍回去。當然,清朝滅亡之後,一群太監燒了建福宮,導致溥儀下令驅逐全部太監,至此太監的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順治是入關後第一個清朝皇帝,也是第一個正式啟用太監的皇帝。

    雖說滿清一直在關外生活,但他們對明朝滅亡的原因卻是心知肚明。

    再加上清軍入關後,許多太監為了取悅滿清,不等他們攻打北京城,就迫不及待地為他們打開了城門。

    這讓順治對這些賣主求榮的太監們非常鄙視,所以在進入紫禁城後,他解散了大批太監,對剩下不多的太監,也是多加防範。

    (順治劇照 )

    順治對太監的限制,做很多細緻的要求和規範,他為了警示後人,還特意做了三塊“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分別釘在交泰殿、慎刑司和內務府。並下令,干政的太監一律凌遲處死。

    不過,順治雖然對太監相當嚴厲,但第一個權監卻正出在他在位的時期。

    這個權監叫吳良輔,他本是前明太監,由於他勤勉謹慎,被留在宮中,隨後成為順治身邊的貼身太監。

    吳良輔善揣聖意,對順治極為忠心,所以很快他便成為了順治最寵幸的太監。

    吳良輔對權力的慾望很強,當順治親政後,他花言巧語,竟讓順治仿效明朝,建立了十三衙門,他藉此機會得到了權力。

    由於吳良輔在軍政事務上對順治影響頗深,因此他在朝中專權擅政,結交黨羽,非常跋扈。

    一些朝臣和後宮嬪妃也深知吳良輔是順治的心腹,所以都對他頗為巴結。

    順治十五年,吳良輔收受大學士陳之璘賄賂一案遭人告發。按順治設立的制度,吳良輔本該被凌遲處死,但順治為了保護吳良輔,並沒有嚴懲他。

    康熙即位後,立刻給吳良輔羅列了四大罪狀“干預朝政、結黨營私、勾結外官、禍亂朝綱”,並將他處死。

    康熙在處死吳良輔後,撤銷了十三衙門,併為管理太監專門設定了敬事房,他曾對人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

    (康熙劇照)

    到乾隆繼位後,對於凡是入宮做太監的人,一律改為“趙、秦、高”三姓,以此警示後人和告誡太監。

    當時的太監被管束得極為嚴厲,他們的本份就是做好奴才,侍奉好主子即是。當然,他們一旦犯錯,哪怕只是一點小的過錯,往往也可能會得到極為嚴苛的懲罰。

    比如,乾隆年間,有個負責御批傳遞的太監叫高雲從,他曾將乾隆的御批內容告訴過相關的官員,結果被人告發後,乾隆勃然大怒,以“洩露秘密,交通外廷”為由把他處以磔刑,並明令太監不得結交外臣。

    不光如此,有一次乾隆看到一個太監和一個官員擦肩而過時,太監的手碰到了官員的手,而太監還像無事人一樣走了。

    乾隆非常生氣,立刻把太監總管叫來,狠狠把他罵了一頓,說太監不過是些卑賤的奴才,見了官員居然不讓路行禮,實在不成體統,若是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律處斬。

    儘管清朝歷代皇帝一直遵守祖制,對太監的管理從未有鬆懈,但到了嘉慶年間,還是發生了一件大事。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領200個勇武教徒,密謀混進宮中,誅殺嘉慶帝,推翻清朝。

    當時宮中太監劉德、劉金等太監亦是天理教教徒。

    他們作為內應,入夜後,給林清等人打開了宮門,事情敗露後,林清等人被誅殺,劉德和劉金等太監亦被凌遲處死。

    自此後,清廷要求太監當差聽值後,不得回私宅。太監杖斃的事情在這之後也時有發生。

    (影視中的太監)

    此時太監在宮中的地位愈發低下,他們生活貧困、很容易因一點小錯丟掉性命。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出現了風光無限的太監。

    咸豐帝的貼身太監安德海由於取悅咸豐,很快得到了他的喜愛。

    後來,有權力慾的安德海又和懿貴人(後來的慈禧)勾結在了一起,並幫助懿貴人得到了咸豐的寵愛。

    咸豐在熱河去世時,由於皇子載淳才6歲,所以他給載淳留下了以肅順為首的8位顧命大臣,同時為了牽制這8位顧命大臣,又給載淳(由於載淳年幼,他的印章由生母懿貴妃代為管理)和慈安皇后兩枚印章,表示所有聖旨必須加蓋印章,才有效力。

    載淳繼位後,是為同治,而懿貴妃也被尊為慈禧太后。

    慈禧想要奪權,安德海為她出謀劃策,又施苦肉計,才成功地離開熱河,並將慈禧的信順利地帶給留在京城和英法聯軍和談的恭親王,最終為慈禧發動政變立下了汗馬功勞。

    (慈禧與李蓮英劇照)

    正因如此,垂簾聽政後的慈禧,對安德海極為寵幸。

    安德海也倨功自傲,在宮裡飛揚跋扈。除了把慈禧當作主子,哪怕是慈安和同治,他都一概瞧不上眼,更不要說其他王公大臣了。

    所以,當安德海以“為同治採買龍袍”為由,出宮四處收受賄賂,到處遊玩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太監不得出宮”的罪名處死。

    在安德海死後,李蓮英又受到了慈禧的寵愛。

    不過,儘管慈禧對李蓮英和安德海非常寵愛,但她還是很好的遵守了清王朝“太監不得干政”的祖制,所以。這兩人雖多有不法之事,但還是不具備成為權監的條件。

    不過,清朝的滅亡,太監還是出了一把力的。

    辛亥革命爆發後,身為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在得到革命軍“誰使清廷退位,誰做大總統”的約定後,對清王朝實際掌權人隆裕太后軟硬兼施,逼迫她釋出退位詔書。

    在這個過程中,隆裕太后身邊的太監小德張被袁世凱收買,沒少恫嚇隆裕太后,最終促使隆裕太后答應了袁世凱的退位條件,並頒佈了退位詔書。

    可見,清王朝儘管一直對太監干政保持了高度警惕,但受時代變局的影響,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走向覆滅時,太監還是為這個王朝的滅亡,起到了一點作用。

    (參考史料:《清史稿》)

  • 19 # 魏青衣

    自宦官開始出現,宦官在歷史上就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從東漢末年的宦官擅權,到明末清初的魏忠賢,宦官亂政的情況屢見不鮮。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宦官,趙高,東漢末年擅權弄職的張讓,唐朝的高力士,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王振,劉瑾,魏忠賢。

    這些宦官無一不是權傾一時,影響了一個朝代的人物,可以說,自春秋亂世過後的歷朝歷代,總要有那麼幾個宦官弄權,將一個帝國逼向破滅的。

    儘管歷朝歷代都有宦官專政的現象,但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清王朝,看起來好像卻是沒有宦官干政的事情,這又是為什麼呢?

    清朝的宦官,自然也有犯下滔天罪行的,安德海就是一個。

    咸豐帝去世前夕,就曾經下過密詔,選定了繼承人,並且要求八王攝政,只是安德海將這一事情告訴了慈禧,這才有了後來的慈禧掌權之事。

    安德海一時間成了慈禧眼前的紅人,相信如果沒有安德海,慈禧不上臺,中國的情況會好上很多。

    另一個比較出名的太監就是李蓮英,雖然看起來李蓮英沒做過太多的錯事,但如果仔細瞭解就能發現,李蓮英也參與了不少擅權弄職的事情,朝中大事,沒有不參與的,官員的升值罷免,也沒有李蓮英不出主意的,李蓮英跟了慈禧幾十年,為慈禧做過不少壞事。

    當然了,清朝雖然也有這種臭名昭著的太監,但相對來講,清朝還不算是有那種宦官專政的太監存在,這又是為何呢?

    筆者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分析一下宦官專政的前提要素是什麼。

    宦官是宮中與皇親國戚最為親近的一類人,宦官專政,自古大多發生在皇帝年幼登基的基礎之上,皇帝年幼,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宦官與其關係極深,自然宦官說什麼,皇帝也就信什麼。

    當然了,明朝時期,還專門設立了東廠西廠,提高了宦官的地位,可以說明朝比較特殊,不僅不削弱宦官權勢,反而是因為宦官無法生育子嗣,專門將權力授予宦官。

    宦官專政,從很大一方面來講,與皇帝的母親也是脫不開關係的。

    皇帝駕崩,信任的小皇帝與小皇帝的母親自然就成了孤兒寡母,沒有依靠,加入小皇帝的母親是個女強人,外戚勢力又比較強大,那就會發生呂雉,武則天這樣的外戚干政的事情,而如果小皇帝的母親比較弱小,外戚力量也不夠,那麼太監自然就是他們最大的依靠。

    從這一方面來講,清朝的確做的好了很多,首先清朝的大部分皇妃,貴妃,皇后,都不可能從普通人裡面選取,一般都是世家大族的子嗣,從小也都是要世家的教育的,有了孃家做後盾,自身還比較有能力,自然不用把權力移交給宦官。

    舉個例子,慈禧太后,孝莊文皇后,這都是世家子女,自身能力也比較強,當然了,她們最後也是將權力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宦官專政,需要的是適合他們的土壤,清朝沒有這樣的環境,宦官專政的事情自然不會發生。

  • 20 # 小林歷史觀

    清朝與明朝和唐朝中後期相比,的確沒有太監專政的現象,即使在清後期有安德海、李蓮英等被慈禧太后寵幸的太監,但他們也沒有發展到左右朝政的地步。那麼清朝270多年曆史為何沒有太監專政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統治者所制定的政策:

    清朝是站在明亡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政權,對於前明滅亡的慘劇依舊曆歷在目,清朝統治者十分清楚明之所以亡,與太監亂政脫不了干係。

    縱觀明朝兩百多年曆史,太監始終活躍在政治舞臺當中,而其中緣由必須提到明朝統治者的一些政治政策,比如永樂帝在設內閣後由於政務繁忙將批紅之權交由太監機構:司禮監。除此之外,諸如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均交由太監掌管,這無疑給了太監干政的機會。

    鑑於此,清朝在立國之後就吸取了這一教訓,除了撤銷十三衙門將這一系列權力從太監身上剝奪之外,清朝統治者還專門立下了“太監不得干政”的祖訓,將寫有“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釘在了交泰殿、慎刑司和內務府門外,對於那些違反祖訓的太監一律按凌遲之刑處死。

    中央政治格局變化的影響:

    中央政治格局的變化直接決定了朝廷的政治走向,太監作為封建政治舞臺中的一份子也深受政治格局變化的影響。

    以前明為例,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度之後,皇權雖然得到了質的提升,但在之後出於現實的原因還是出現一種另類的丞相:內閣制度。內閣成員雖與丞相之名,但在實際運轉當中,內閣對皇權還是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而到了後期,隨著文人勢力的崛起,諸如東林黨人更是讓皇權的實施深感困擾。而明朝皇帝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便將權力分放給了常伴左右的太監,以此牽制內閣和文官集團。如此朝中便形成了皇權、太監、文官集團三足鼎立的態勢。太監作為這種政治格局的一部分,必然參與到朝政當中。

    到了清朝,皇權迎來了新的高峰,皇帝之下均為奴才,而太監更是奴才中的奴才,為統治者所輕視,比如康熙皇帝甚至直接將太監比作螻蟻,認為他們是最下賤之人。

    而到了雍正一朝,雍正皇帝更是在內閣之外設立一軍機處,內閣基本被架空,軍機處作為雍正皇帝的私人議事機構,國家一切重大事物的決策由此而出。所以中央的政治格局演變成了皇權一家獨大,太監根本沒有任何參與朝政的機會,干政一說更是無從談起。

    統治者的個人素養:

    清朝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在晚清時期的那段屈辱史更是令人非議不止。然而有一點卻值得很多人肯定,那就是清朝270多年曆史當中基本沒有昏庸之君。

    而太監能夠專政往往都是恰逢當朝之君昏庸無道,或者是君主尚幼給了太監涉政的契機。諸如明朝時時期的英宗、武宗、熹宗,皆是因其昏庸無道、不事朝政才出現了王振、劉謹、魏忠賢這類禍國亂政的太監。

    清朝十二帝中,既乾隆之後的幾代君主,諸如嘉慶、道光、咸豐三帝,雖然無救世之能,但也非昏聵之流,他們始終將朝政掌握在手,根本不會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即使在咸豐之後,同治、光緒兩帝即位尚且年幼,且無實權,朝政由慈禧一人把控。而在慈禧統治的四十年當中雖然有過安德海、李蓮英等紅極一時的太監,但這一切都在慈禧的把控之下,所以此二人雖然平時飛揚跋扈,但那僅僅是仗勢欺人罷了,並沒有參與朝政的實權。

    總結:

    清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太監干政的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得益於封建王朝君權不斷加強的歷史現實。而在前朝歷史教訓和君主本人決策的影響之下,太監專政的現象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慢性病需要的不是藥品而是細胞營養,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