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感官共鳴
-
2 # 重頭再來130528697
應該是時代在進步,每一代的觀念不同,教育方式不一樣,許多做父母的都喜歡自做主張的替兒子安排未來,從來不考慮兒子的感受,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兒女身上,才造就了兒女的反叛,也加深了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隔閡。
-
3 # 九鬥學生心理
從問題上就可以看出:我們愛孩子,我們是主體,而不是給孩子他們需要的愛。
我們愛孩子和給孩子他們需要的愛,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行動上也會有大不同。
我們愛孩子,是我們。我們是主語,我們在行動,用我們自己喜歡的方式,我們喜歡怎麼愛就怎麼愛,跟孩子無關。
給孩子需要的愛,是孩子。在行動過程中就會考慮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根據孩子年齡特點、成長規律給孩子合適的愛。
如果家長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也許就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和孩子更好的相處,站在孩子的出發點上考慮,孩子就不會恨了。
有人這樣說:中國的環境和孩子都在變,而我們的家長卻一直沒變。
教育孩子的思路沒有、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沒變、對待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意識沒有提升、家長權威意識佔據主導地位、從不考慮孩子的需求,更不懂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成長特點,這一切都沒有改變,是造成各種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1.請放下你高高在上的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認真思考問題。
2.請尊重你的孩子,你的權威能在短時間內恐嚇孩子,讓孩子屈服,但是對改善孩子的行為不會有任何幫助。
3.請和孩子好好的說話,更多的去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而不是一味的關注孩子的分數,身心健康更重要。
4.請你好好的愛孩子,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多花時間陪孩子絕對是能夠和孩子和諧共處的良藥。
5.孩子是你生出來的,但是孩子不屬於任何人,他們的意見你需要尊重,他們的想法你要照顧,他們的情緒你要顧及,他們的委屈你要理解,孩子的在學校的壓力不比你小。
-
4 # 真心爸媽
因為一部分父母,給了孩子令人窒息的愛。
1、永遠對孩子嘮嘮叨叨。從小到大,甭管孩子在做什麼,大人都能找到嘮叨的理由,不停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你不應該那樣,你這樣不好,你那樣不對,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就是不改。”孩子被嘮叨得不勝其煩,但因為是自己的爸媽,孩子又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從小到大,對爸爸媽媽積聚了很多不滿。
2、控制孩子的一切。一些爸爸媽媽打著“我這都是為你好”的旗號,控制孩子的一切,一廂情願地為孩子安排各種“興趣”、佔滿孩子的時間,孩子既沒有選擇自己興趣的自由,也沒有發展自己興趣的時間,更不能有自己做出的機會、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自由,人生的一切,全都被父母控制,怎麼可能不心生怨懟?
3、永遠嫌孩子不夠好。有的爸爸媽媽,隨時拿別人跟自家孩子比較,“你看人家誰誰誰,再看看你!”有的爸爸媽媽,對孩子永遠是各種挑剔、批評、否定,很少讚美。更有的爸爸媽媽,簡直是以打擊孩子的自信為樂。這樣的爸爸媽媽,孩子怎麼可能會滿意?
4、認為孩子欠著自己。有的爸爸媽媽,會認為自己生了孩子,是給了孩子天大的恩惠,孩子欠著自己的養育之恩,無論如何都還不夠。於是對孩子百般索取、萬般要求。做爸媽如此,孩子就算是對爸媽有無比多的愛,恐怕也會被爸爸這種日復一日要求回報的心態給消磨乾淨。
5、對孩子簡單粗暴。有的爸爸媽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罵不成材,教育孩子的方式,非打即罵。且不說打罵的教育方式根本無效,就算是有效,哪個孩子又喜歡整天被打罵呢?喜歡打罵孩子的爸爸媽媽,真該反思一下,就算是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整天打罵,也會打出仇來的。
-
5 # 江湖一卒
中國家長愛孩子,多數人根本是愛自己,把孩子當作自己生命的延續或再生,從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才有了後來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控制,包括後來的就業、結婚都要包辦,其實這些不過是家長自己的需求,是家長自己期望的生活道路,而孩子的真實需要,從未被考慮過。而這種要求和控制越多,意味家長越自私,孩子也越痛苦,自然也越恨家長。這種變態的親子關係只有中國存在,與傳統的家長制式忠孝文化背景影響分不開的。
-
6 # 信欣老師
首先想說,
提及這個問題真的是讓人好傷心、好傷心,愛與恨相互交織,似乎讓我們不得不面對血淋淋的一種感覺:想對最親的人好,卻發現永遠無法走進親人,相愛相殺是這樣難受!
父母愛孩子,有的人源於性格、天生喜歡孩子;有的人源於孩子來之不易、倍加珍惜;有的人源於認為孩子是另外一個自己、怎能對自己不好;有的人則源於長期的陪伴、割捨不下……無論父母如何愛孩子,但想要做到無條件養育、無條件愛是非常難的。
其次,想讓大家瞭解,
一位心理學家勞拉馬卡姆博士曾經說過:生氣是父母的本能!
既然父母生氣是一種本能,作為父母其實無需為壞情緒自責。但壞情緒來臨是否能掌握好,能否有效控制,這就另當別論了。如果做父母的任由壞情緒肆虐,並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給了家人、孩子、親人,你可以想象結果會是如何。
在來看看原因:
父母與孩子是一個家庭內的成員,成員之間長期相守、相伴,喜怒哀樂要一起承受、承擔是很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以下幾種情況:
1.如果父母妄圖用控制的方式來養育孩子,孩子必定心生叛逆;
2.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必定自卑;
3.如果父母總是說教、喋喋不休,孩子會反感;
4.如果父母經常侮辱、辱罵孩子,孩子必然心生怨恨。
5.如果父母過度為孩子操辦一切,孩子要麼會變得依賴性強、要麼會偏執。
6.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和善而堅定,孩子也許暴戾、多變。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在向著足夠好的父母的這條道路上越來越接近了。但大多數父母最不容易改掉的卻是控制權。作為父母一直以大家長心態高高在上,以自己認為對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這種怨恨深入骨髓,長大成人就時間徹底的恨,最終分道揚鑣。
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改變自己掌控權的力度,什麼是對與錯,要與時俱進,給孩子自己成長和衡量的空間,哪怕慢,但留迴旋餘地!
-
7 # 快樂146098726
我們那麼愛孩子,我先呵呵一下,摸著心好好想下,你真的是愛孩子嗎?其實,你愛的是你自己。也許,你呵呵了一下。
第一,你是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我們每個人都自以為是地用自己的方式來愛著對方,卻從來不問對方需要什麼樣的愛!第二,你給予孩子所謂的愛是要回報的!你那麼愛孩子,是希望孩子出人頭地,為父母的臉上添光添彩。豈不知,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
第三,你自以為你給了孩子全部的愛,用你自己的方式,嘮叨,囉嗦等等,可是,孩子能接受到嗎?孩子從小到大,父母以愛的名義安排好所有的事情,可是當孩子不能做好自己事情時,父母又怨聲載道。第四,身教大於言傳!多少父母一邊打著孩子,一邊說我都是為你好!你認為孩子是記住了父母打他這件事還是父母說的我為你好的這句話呢?如果他記住了父母處理問題就是打,責罵,孩子學會了什麼呢?你是那裡來的勇氣,讓一個被你責罵,打大的孩子來疼愛你呢?
-
8 # 囉嗦育兒
會恨是因為愛得不當。對孩子的愛不要光停留在物質上,更需要精神上的引導與心靈上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是物質上的多,僅僅是平常的吃好穿好,那麼這種愛會隨著年齡的曾長隨著成家立業慢慢變淡,若是有什麼衝突,便會恨上父母;如果是精神上的愛多些,在孩子成長路上給予引導,給其鍛鍊,給其信任,那麼這種愛會隨著年齡的曾長而越來越深刻,孩子會非常感恩父母影響了自己。當然了,僅是個人之見!
-
9 # 熙熙喜歡大灰狼
說起這個話題,我想到了變形計中城市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和家長關係不好,而這些家庭條件又很優越,孩子不缺吃的不缺喝得,物質生活很豐富,那麼為什麼他們和父母的關係都不好呢?我想有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少,父母忙於工作,覺得把錢給了孩子就行,導致孩子大把的花錢,反而不懂去感激,對錢完全沒有概念,豐富了物質生活,匱乏了精神生活。
其次孩子自身的成長父母沒有關注,反而對孩子有各種要求,導致孩子有種愛的缺乏,只要他們心中有愛,怎麼會不好好對自己的父母?
-
10 # 冬舞未央
一個人越恨自己的缺陷,這個缺陷對你的傷害就越大。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敗筆是:遠離生命,不談人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天都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沒人幫他們及時化解,慢慢就成了心結。
我們的愛孩子無法感受連結到。因為我們再一而再的否認孩子的感覺,孩子摔了一跤,哭著跟媽媽說:好痛啊,媽媽回覆:乖寶寶不哭,摔一下而已,不痛! 孩子接受到的是:我明明很痛啊,媽媽還不讓我哭,媽媽不相信我的感覺的啊。長期下來,孩子會覺得委屈、無助,最親的媽媽不懂我的感覺,自然而然關閉了心門,不再和我們溝通,甚至,恨父母不懂他。
權威,我們這一代父母從小在權威的家庭下長大,也學會的是權威的對待孩子,服從父母、聽話、大聲呵斥,指責,孩子在大人所謂不聽話的背後是有需求的,而我們看到孩子的需求嗎?
孩子感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寶寶,你考100分,媽媽帶你去遊樂園。 寶寶,你要聽話喲,媽媽做好吃的給你。有 條件的愛我,我做的不好父母對我的愛是可以隨之消失的。沒有收穫過愛的接納鼓勵,只有恨的鞭子在奴役孩子追逐世俗成功。孩子只有激發出更濃烈的恨才能回報父母的期望。父母罵:你不行!孩子懟:不,老東西你錯了,是我行,你才不行! 孩子討厭的是不平等與受縛,其實當孩子擁有更廣闊的生活角度時,我們只要去尊重去信任。
有覺察就是進步的開始,拋開傳統父母模式,任重而道遠,學習做新時代的父母!
-
11 # 小五兒多美好
因為愛不在於你付出多少,而在於孩子能夠接收到多少。
為什麼很多有錢人家的孩子衣食無憂,無慾無求,卻狠父母,父母給了他們那麼多啊。但這種給予是父母想當然的愛,是他們認為正確的愛,卻不一定是孩子期望的愛。他們忙於工作,渴望有充足的金錢滿足孩子,但孩子渴望的卻是陪伴。
為什麼很多窮人家的孩子反而知父母恩呢。他們物質生活不充足,他們渴望的可能是一件玩具,一頓美餐。然後他們看著父母為了這個小小願望努力,去滿足他們。他們感到幸福。這是他們想要的一種愛。
當然,並不是每個階層的孩子 都這樣。我想說的是,你所認為的愛並不一定是對方想法中的愛。我們給予愛的同時要考慮合適的方式。愛不在於付出多少,而在於接收到了多少。
-
12 # 樹懶讀書會
不要以愛的名義,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
出現孩子會恨自己父母這一問題的源頭是父母。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哪一對父母不是拼勁全力,將自己最好的給孩子?尤其是在中國環境下的成長起來的父母,對孩子更是疼愛有加,為了孩子,甚至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
可是,我們的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麼?我們有沒有真正聽過孩子內心的聲音?他們真正的興趣點,真正想做的是什麼,父母都知道嗎?
很多時候,我們是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小時候我們缺失的東西,我們潛意識裡將這種期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我們強迫孩子學習,甚至剝奪了他們嬉戲玩耍的權利。
我們以愛的名義,讓孩子做了太多他們不想做的事,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間久了,自然會恨起自己的父母。而且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會形成惡性迴圈,“當年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對我的”……
所以,我們要做一對智慧的父母,從我們這一代起,充分尊重孩子,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利,以他們需要的愛的形式愛他們。
-
13 # 阿土婆
父母對待孩子有些錯誤心態造成的。
1. 覺得養育兒女,只是對自己負責。
導致常會有患得患失的心情,總是要竭盡全力過度去保護孩子,因為自己任何的失誤都會影響孩子,致使使孩子生活在緊張的氛圍中,會給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巨大壓力。
2. 覺得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要臉面要榮耀。
孩子的生命是自我的延伸,孩子的榮譽是父母的光彩,孩子的失敗是父母的羞辱。養兒育女的目的是為了光宗耀祖,一旦孩子沒有出息,極度灰心失望,甚至打罵孩子。
3. 覺得孩子是自己人生的目標,與孩子生死與共。
牢牢抓住孩子,盯緊孩子,絲毫不敢放鬆,若是孩子出現什麼問題,他們就痛不欲生,頓覺人生失去了意義,常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會令孩子感到窒息。
父母應有管家心態,管家是去做所託付的職責,當職責完成之後,就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他們人生該做的事情。這種“管家的心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幫助父母從容不迫地面對許多生活和育兒的困難與危機,給孩子帶來祝福,親子關係也是和諧的。
-
14 # 獨步清涼
前幾天有人跟我抱怨,說她父親特別愛抽菸,而且抽得非常厲害,言語中有一句話:“我父親有特別多的缺點,萬老師,我實在不知道應該怎麼面對他。”
我問她:“你有缺點嗎?”
“有”她很坦率,關鍵不坦率也不行,智商正常,心理正常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沒有缺點。
“既然你自己也有缺點,你又有什麼資格說別人呢?”我問她。
然後她說了一句話,我覺得非常有代表性,她說:“萬老師,我從來不知道父親是別人。”
父親不是別人,難道他是你自己嗎?
所以我今天告訴你一個真相,孩子恨父母並不僅僅是在恨父母,而是在恨自己——恨父母的孩子並不知道父母是別人,他們在潛意識中誤以為父母就是他自己,這是界線感明顯缺失的結果,導致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缺乏界線感,甚至於刻意拉近距離,模糊界線感導致的。
以上面這個案例來說,她之所以因為父親抽菸而如此憤怒,其實是因為無法讓父親聽她的建議而戒菸,這使她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讓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無能,控制力喪失,因此而恐懼,憤怒,憎恨。所以與其說是父親的缺點讓她憤怒,毋寧說是她自己的挫敗感讓她憤怒——面對現實,無法改變,又不願意接受,因而焦慮、抗拒。
這樣的年輕人在現代社會特別多,特別普遍,幾乎民人人都在抱怨,人人都焦慮,人人都把眼睛放在別人身上,期望別人的改變能讓自己舒服一點,但問題是沒有人有義務為了你的喜好而改變,就算是你的父母也沒有這樣的義務,但是父母不敢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尤其是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們,絕大多數都沒有這樣的膽量,父母害怕讓孩子面對這個事實,因為父母力圖證明父母不是別人,產生這種問題的核心之一就是孩子太少了,獨生子婦政策使得父母的恐懼更多了,焦慮更多,操控也會更多。
《大學》說“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經常會有身為父母的人問我:“萬老師,不我敢管我兒子,我怕他以後會恨我。”因為有這樣的念頭擋在教育的前面,所以很多父母都錯過了教育的機會,而對孩子更溺愛,我一般會告訴父母最基本,也是最殘酷的事實:“你放心,你管他,他會恨你,不管他,他也會恨你,越不管恨得時間越長。”
從事心理諮詢行業這麼多年,有的個案因為父母非常嚴厲而恨父母,有的個案因為父母過於寵愛而恨父母,近年來後者越來越多,所以作為父母要明白,無論你怎麼做,你都註定無法被子女理解,就象我們當年,也沒能理解父母一樣。想要突破這個宿命,就要學會放下恐懼,放下完美主義的幻覺,教會孩子生活在人類世界,也於承擔被恨的事實,敢於不再假裝自己是完美的父母。
我們現代的兒童教育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把兒童跟生活隔離開,這樣的教育觀念從工業革命之後八十年左右開始越來越嚴重,因為工業革命使很多人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於是人類開始反省我們對待兒童的態度,西方的思維方式認為兒童的世界跟成年人的世界不同,應當從成人世界中分離開,於是人類對孩子的態度開始不同了,這一點在建國以後的中國特別明顯。
在建國之前,中國的兒童世界跟成年人的世界很貼近,從來沒有被刻意地劃分,我們從古代的兒童教育經典中就可以看到,無論是《弟子規》還是《女兒經》再到各家家訓,無一不是在教會兒童如何面對生活,甚至《紅樓夢》,我們以為是在講成年人的故事,其實整部《紅樓夢》裡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尤其是賈府的幾個姐妹、寶釵,黛玉,甚至寶玉,都是未成年人。但是我們看不出來這寫的是未成年人的世界,這是因為中國的教育其實不分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是在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巴爾扎克曾經說:“小說是一個民族的秘史”,
林語堂透過《京華煙雲》向我們描繪了中國晚清到抗戰初期中人的家庭生活,我們可以看到那時兒童、少年在家庭中的位置:“十二歲或十三歲……他們以知道怎樣做人做事,知道生活的規矩禮貌為榮耀。若是不懂事,若是幼稚無知,則以為是丟臉,是不光彩。知道守規矩的孩子,大人就把他們當作大人看待,而且很認真。”
這是傳統華人的生活,姚家的女兒更是從小就受到嚴格的訓練,從做家務,到帶孩子,再到管理僕役,最後再到家庭對外的禮尚往來,二十歲出嫁之前,人活著有可能會遇到的大半事情父母都教會她,這樣長大的孩子在人生中少了很多的挫敗、恐懼,掙扎,因為父母從小就教會了她們如何面對複雜的人生。
這讓我想起了創巴仁波切對西方兒童教育的詬病,創巴仁波切有一次說,藏地教育和西方教育最大的區別是藏地的教育中不把孩子當孩子,從小就訓練孩子如何生活,所以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去放羊。
在西方教育的觀念中,這是剝削童工,但是在傳統的漢地和藏地的教育中,這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生活,用創巴仁波切的話說,這個孩子五、六歲就學會了放羊,即便他的父母因故早亡,這個孩子也能憑藉著這個技能活下去。
而我們現在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假裝自己永遠也不會死,所以更多的地享樂,沉浸在自己的幻覺中,不肯也不願意更不知道如何未來的變化做好充足的準備,而且這種“不肯、不願意、更不知道”讓自己失去了學習的能力,也失去了教育的機會,往往無法把握教育的重點,從而導致更多的恐懼、焦慮累積在生活中,情緒化地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人際關係,結果必然是生活抽瘋式的起伏跌宕,家庭關係也必然會出現問題,尤其是親子關係,因為孩子是家庭中最弱小的一環,對孩子發洩一般來說都是安全的,除非孩子長大了,能夠反抗了。
作為父母必須敢於面對自己的人生的焦慮,才能談得到愛孩子,否則你都不知道什麼是愛,如何愛,又怎麼能說“我們那麼愛孩子,怎麼孩子會恨自己的父母”?
愛必須要有教育,而教育必定是要冷靜理性,但是彼得·潘父母無法接受冷靜和理性的教育,因為這讓他們自己感覺冷漠,不夠愛。這樣的父母自己內心是冷漠的,在渴望著被愛,所以根本無法用正確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孩子,往往會刻意接近與孩子的距離,打破界線感,但是自己親手種下的因,又不願意去承受這個果,所以才會抱怨“我愛你,為什麼你恨我”?
父母必須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生活在象牙塔裡,不是讓兒童活在成年人所幻想的童話世界,而是讓兒童學會如何生活在人類世界,為了讓孩子能夠幸福地活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孩子人類世界應有的訓練,包括生活技能,人生態度,人際關係,也包括科技、知識體系等等……沒有冷靜和理性這些是完成不了的,如果一個作為成年人還在幻想著被包容,溫暖,基本上也無法談到愛子女,因為他其實是在渴望被子女愛,這其實是吸血鬼,或債主的心態,這樣的心態讓任何人都會逃離,包括自己的子女。
而且絕大多數的父母出於對自己童年的憐憫,自己對成長的抗拒,而儘自己所能地把孩子禁錮在童話世界裡,讓兒童的生活與現實生活相隔離,不只是把孩子當孩子,甚至把孩子當寵物,於是當孩子從象牙塔中走出來的時候,他們完全適應不了人類生活現實,這讓他們怎麼會不挫敗?怎麼不憎恨?
記得有一個女孩,標準學霸,大學馬上畢業卻患上抑鬱症,她對我說:“萬老師,我怎麼辦吧,我唯一的技能就是考試,現在要畢業了,離開學校了,我再也不需要考試了,我這個唯一的技能也沒用了。”
這種對未來生活的恐懼,壓抑,讓她根本無法正確面對生活的壓力,所以當她說出:“我特別恨我父母,為什麼他們一直逼我學習,什麼也不讓我幹,我住校的時候,連自己的衣服也不會洗,看著同學們都比我強,我特別怨恨他們。”
沒錯,這就是人類的思維,當一個人挫敗、憎恨的時候必然要選擇一個物件,必然就會追查是誰導致了自己無能,唯一能夠追查到的無疑就是父母,或其他負責養育的人。雖然一個成年人應當學會反省和教育自己,但是我們也需要讓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明白,教育是要讓孩子學會生存,而不是增加孩子的挫敗感,教育是讓孩子願意長大,而不是抗拒長大,這是現代教育最大的敗筆,但絕不是中國獨有。
在把兒童的世界與成人世界分離這一點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一樣,長達一個多世紀以來無數的心理學,教育學專家都把心理問題歸結為父母的責任,但是事實上這不僅僅是父母的責任,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造成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失職的正是經濟的發展,以及所謂的專家對人類社會生存法則的誤解誤讀,以及對兒童心理及教育的完美主義幻覺和對家長錯誤的引導。
說得直白點,就是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富足了,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注兒童的心理生理的發育了,然後有人發現了兒童的心理發育與成人有著些許差別,然後想當然地開始倡導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隔離,這種隔離導致兒童更樂於長久地生活在彼得·潘的世界中——任性、懶散、不負責任、拒絕長大,拒絕承擔責任……等等。
我必須強調這不是中國獨有的,這是世界性的問題,而且有關目前人類社會兒童教育的一切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並且這是工業革命五、六十年後最先在西方社會出現的,而後才在全世辦普及開來,這種有意識地隔離導致人類更多地沉浸在完美主義的幻覺中,讓這原本的兒童世界,一直延伸到成人世界中。
這些有著完美主義幻覺,被父母隔絕在童話世界中的孩子們長大後,就變成了有著完美主義幻覺的父母,而且他們會在孩子面前偽裝成完美的爸爸媽媽,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自以為理解孩子的一切,極盡所能在生活中實現他們自己對完美父母的幻想,所有自己的父母當年沒能夠滿足自己的一切,全部要讓孩子滿足,他們以為這是愛,但這其實是對自己幻覺的執著——既然我的父母沒有做到,我就要把這種遺憾彌補在孩子身上,我要證明給我的父母看,你們是錯的——這樣的思維背後是對幻覺無法滿足的挫敗感和深深的怨恨。
而且問題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擁有這樣的父母的孩子們終有一天會長大,終有一天他們會發現其實父母無法滿足他們所有的願望,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比他們的父母要優秀,比他們的父母能夠給予孩子的東西更多,這就會讓孩子陷入羨慕嫉妒恨當中。
中國有一句話叫“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但是看看現在的中國,有多少孩子嫌母醜,嫌家貧?多少孩子在憎恨父母?這些其實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當你想要偽裝成完美的父母,竭盡所能滿足你的孩子物質上與人攀比的需求的時候,你就註定要承擔這樣的結果。所以不是孩子不愛你,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愛,作為父母,是你自己把愛理解得太膚淺了。
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完美的父母沉浸在幻覺裡,經常會忘記了父母是人類,也忘記了自己是人類,更忘記了孩子也是人類,在極盡所能地付出,極盡所能的彌補之後,父母無法面對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人類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完美主義的幻覺也是無法滿足的。一代又一代的子女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慾望無法被滿足,各種各樣的挫敗和怨恨,而一代又一代的父母都拋棄了自己的父母,在怨恨父母的同時養育自己的孩子,於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傳承了下來。
所以絕大多數的現代父母,並沒有真正地愛孩子,他們愛的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幻覺,更多的是期望藉由孩子來彌補內心幻覺無法實現的遺憾。
這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過度付出,缺乏界線感,當一個人過度付出的時候就必然會過度操控,而這必然會帶來憤怒。
真正的教育是要先學會看到自己是人類,父母也是人類,看到父母的侷限也看到自己的侷限,不要假裝自己是完美的父母,也不要受那些假裝自己是完美的專家所提的完美的建議干擾。
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生活不完美,允許孩子不完美,允許父母不完美,然後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不會強迫任何人變得完美,給自己和所有的人成長的空間。
愛要放鬆一點。
完美主義的父母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將自己無法實現的野心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因為他已經努力做到完美了,這種過度的付出讓他誤以為自己有資格把自己的野心、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變得符合他的幻覺。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幻覺中的矛盾任何人都很難發現。比方說,我們要求孩子要聽話,但是當他形成依賴型人格的時候,又怨恨他沒有主見;我們要求孩子有主見,但是當他不聽話的時候,又怨恨他太倔強。所以我們經常覺得我已經非常愛我的孩子了,但是卻看不到自己對孩子的愛附加了太多的要求,而且是無法達到,無法滿足的要求,我們會憎恨,會憤怒,會情緒化,然後我們還要說“我已經很愛我的孩子了,為什麼他還怨恨我?”
其實,對於絕大多數的父母來說,並沒有我們自己想象的那樣愛孩子,我們只是在愛著自己的幻覺。
有一個父親,要求太太承擔所有的家務,只要太太讓兒子做一點點家務,他立即就崩潰,但是卻跟他的太太說:“家務事就是你的事,你必須全乾,我媽當年從來沒讓我做過一點家務,你憑什麼就不行?”而他實際上有意忽略了他的媽媽是全職主婦,但是他太太卻是職業婦女,還要照顧兩個孩子,他不願意讓兒子刷碗,因為這是女人應該乾的,特別奇妙的這樣的直男癌還憎恨傳統方化,最後太太憤而求助於我,我告訴她如何處理,下次他再因為讓孩子刷碗而情緒崩潰的時候,她說:“你如果不讓你兒子幹,那你就來幹!”結果這個男人迅速閉嘴……
什麼是愛?當這個男人因為兒子刷碗而崩潰的時候,他真的覺得自己無比深情地愛著自己的兒子,但是當他面臨著要自己刷碗這點小事的時候,他的愛立即就消失了,他也迅速就逃離了。
所以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其實是父母以為自己愛孩子,但事實上真沒那麼愛。而且在這種幻覺中,一個人不知道如何去愛,也會侵犯孩子成長的空間。
做家務不是單純的做家務,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一個孩子才開始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學會磨練自己的耐性。當父母因為自己童年的經歷,而對現狀憤憤不平的時候,他所執著的是童年,那是情感和情緒上的執著,從而形成對現實的抗拒,但這並不是因為愛,在這種狀況下也看不到孩子,更談不到愛孩子。
最近有人在知乎提問:“假如給青春期的孩子房間裝攝像頭,發現TA有看黃片怎麼辦?”這個問題一看就是一個充滿了恐懼的父母問的,但事實上,如果你真的愛你的孩子,難道你不知道即便是父母,你也沒有資格在青春期的孩子房間裡裝攝像頭?與“性”有關的一切都是個人隱私,你真的愛孩子,你就應該想到你青春期的時候,如果你媽看到你在手淫,你有什麼想法。
提這樣的問題的父母,其實根本沒有把子女當人看,沒有給子女人類應有的尊重。這是愛嗎?愛裡不應當有尊重嗎?沒有尊重哪來的愛?沒有愛又憑什麼說“我很愛我的孩子”呢?
這其實就是完美主義幻覺的可惡之處:一切都是矛盾的,又試圖透過耍小聰明,透過控制讓矛盾隱藏,如果不能隱藏,就假裝矛盾不存在。
愛是要有智慧的,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智慧,至少要學會一點: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做到這一點,多多少少會有點智慧,也不會落得個你愛孩子,但孩子卻恨你的下場。
-
15 # 老當益壯41148740484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家長在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面前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吃飯時,要教育孩子懂得尊老敬老,爸媽和爺爺奶奶沒到,孩子不能先入座,要把好東西先給老人吃,然後自己吃,這看似平凡小事,但時間久了,孩子以老人為中心的習慣便逐漸形成。反之全家老少都圍著孩子轉,以孩子為中心,凡事都由父母包辦,依著孩子順從孩子,慢慢的孩子便養成了自私任性唯我獨尊的習慣,便會目中無人。總之,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家教的過程,是孩子性格,習慣培養的過程。
-
16 # 軍官變奶爸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花朵,是父母的心頭肉。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都一樣,都視自己的孩子為掌上明珠、心肝寶貝,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個別除外)。
父母給了孩子無私、無畏、無求的愛,那為何反而遭到孩子的忌恨呢?我想,主要是愛的方式方法不對,標準要求不同,而造成了真愛成負擔,溺愛成累贅。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傳統思想影響。因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高人一等”、“出人頭低”的傳統思想觀念影響,父母的心情變得迫切、行為變得極端、性格變得急躁、要求變得嚴厲、語言變得絮叨,日久天長,小誤會成大麻煩,小矛盾成大問題,量變到質變,積怨成仇。
二是期盼要求過高。選拔人才的標準,就是公平競爭。如何去競爭,那得靠真本事、真水平、真能力。如何獲得這些資本,那就得去苦讀寒窗、不懈努力、奮力拼搏。父母為獲得這些,要求孩子不負眾望,青出於藍勝於藍,個別孩子本來就不是那塊料,情商智商低,又不願意吃苦,加之先天本來就不足,後天又不去努力,而父母卻強行讓孩子去“鯉魚跳龍門”,必適得其反,事與願違。
三是性格脾氣不合。百人百姓百脾氣。兩粒米都很難粘在一起,更何況一家幾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行為的高階動物合在一起,必然存在“三觀”、興趣愛好、理想追求等等不一致,更難合二為一。加之受權位思想影響,父母高高在上,孩子只有無條件服從,否則就是不孝、不敬。
四是利益分配失衡。特別是兩個以上孩子的父母,一定要維護好家庭大局,綜合平衡好利益分配,在成員關係上必須一視同仁,處事公正,雨露均霑。特別是在財產、權力分配上,一定要客觀公正公平,維持平衡,否則將反目為仇。
為確保此類現象不再發生,建議父母做好如下工作:
一要正確看待榮辱。對於孩子的成長進步、進退榮辱,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保持一顆平常心,得之我興、失之不痛、一切皆天定。小草自有小草的崇高,大樹自有大樹的偉岸,無法比高低,無法量長短,強扭的瓜不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二要不可操之過急。父母要處事果斷、冷靜、不可急於求成,要運用文明的方法,採用科學的手段,循序漸進,不急不躁,去幫孩子修正座標,改正錯誤。畢竟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況且他們還都是個孩子。
三要注意維護平衡。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定注意“度”。總之,壓力不要過度、關愛不要過度、要求不要過度、語言不要過度、行為不要過度,並時刻糾正自己的舉止言行,做到適體、適人、適中,確保關係平衡。
四要及時溝通化解。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採取科學方法,加強正面引導,找準孩子的生活規律,摸清孩子的喜怒哀樂,降低自己要求標準,忘記自己長輩身份,俯身溝通交流,找準問題癥結,找出解決辦法,把問題消滅的萌芽狀態之中。
五要相互寬容克制。父母要剋制自己性情,降低自己語氣,做到和諧相處、相互包容、相互諒解,真心陪伴、耐心教育、靜心思考,真正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培養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與孩子一起進步,與孩子一起完善。
六要關心支援鼓勵。父母要發揚孩子的長處,找出孩子的優點,採取多鼓勵、多幫助、多關心的方法,採用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方式,做到時時處處關心孩子、但不溺愛孩子,事事鼓勵孩子、但不慫恿孩子,這樣才能實現我們既定目標。
-
17 # 開明61
這個事我都沒有預料到,就來了。不知不覺中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後來就她就不願意聯絡了,我做錯啥了?就是她小時候,教育的嚴厲些?我總是想,這世界上,我老兩口早晚得走,她還得在世界活,孤單的活,要讓她有自立的能力,讓她多讀書,上大學。現在她大學畢業了,有了不錯的收入,我還幫她交了首付,在北京買了房子,我錯了嗎?
-
18 # 慧愛父母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是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愛父母甚至恨父母。其實,我們要看到一個事實,愛孩子是本能,動物也會,但是慧愛孩子,卻是一種能力。打個比方,一個毫無經驗的外科醫生給一個病人做手術,說,我好愛你啊,請你相信我,我給你手術,病人會怎麼想?父母何嘗不是需要學習呢,所有的崗位都有培訓學習,唯獨父母沒有,可是父母確實也是需要學習的,需要了解孩子,不僅僅是光愛孩子就能做好父母的,好父母是學出來的。而且我們要看到,沒有哪個孩子小時候是不愛父母的,為何後來的經歷,讓孩子恨父母呢?父母是不是也有很多的責任呢?
-
19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不得不說這樣的情況很可悲,但卻不少見。類似的問題細思不要極恐,而是要細思以至警醒。
孩子從天性來說是依賴父母的,在2到5歲的關鍵時期,他們還會努力的依戀母親(或者以母親為代表的主要撫養人),直到長大成人內心始終不泯愛父母的願望。沒有一個小孩子會恨自己的父母,長大之後怨恨父母的人,幾乎都曾經遭受過心理的傷痛,所謂恨由愛生,的確不無道理。
不少父母雖然愛孩子,但卻不會愛,無意中傷到了孩子;有些父母則是以愛孩子之名,行傷害孩子之實,最終反遭孩子怨恨也就不足為怪了。
真正愛孩子,至少要牢牢把握兩個原則標準:一是愛必須對孩子的發展有益;二是愛要讓孩子真切感受得到。這兩個標準聽起來很簡單,但現實中卻常常做不到。
比如溺愛,表面上是為孩子好,孩子也能感受到,但實際上終究會耽誤和影響孩子的發展;比如過度保護,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似乎也更安全,但實際上父母的潛意識是看扁了孩子覺得他們“無能”,而且會限制孩子能力的發展,父母類似的做法,說輕了是好心辦錯事,說重了是以犧牲孩子的成長為代價來滿足自己愛孩子的感受。
上面的做法具有相當的隱蔽性,與之相反,有些父母的做法則很露骨,會讓孩子很難過,比如打罵責罰、貶低嘲笑……而且父母做得理直氣壯,因為他們真的以為這是愛孩子和為了他們將來好,但帶給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冷漠或淫威,將來長大要麼成為冷酷懦弱的人,要麼成為暴力殘忍的主兒,不生怨恨倒不成邏輯了。
愛孩子就必須懂孩子,尊重孩子,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做對他們有益的事,切記!切記!
-
20 # 育兒育己幸福家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人之本性,而孩子恨父母是一種行為態度,想弄清楚這種態度產生的原因,就要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分析:
一、給予孩子不同的愛,造就孩子對父母不同的態度
1、過度溺愛對孩子從小過分的寵愛、驕縱。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無原則的容忍孩子的大小錯誤;對孩子的無理哭鬧讓步,對孩子的蠻橫霸道遷就;把孩子慣成“小皇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
溺愛會腐蝕孩子“性本善”的思想,建立起父母對孩子愛是理所應當的心理,等某天你不能像曾經那樣遷就孩子時,他就會產生憎恨,這是一種心理的正常反應。愛孩子請不要選擇溺愛!
2、專制的愛以愛的名義剝奪孩子的自主權。從孩子選擇什麼樣的興趣班,買什麼樣式的衣服,和那位同學交朋友等等,生活中的大小鎖事都要過問並約束,孩子稍有不從就是不聽話,以愛的名義壓制孩子本身的思想和選擇。
專制的愛會造就孩子反抗的心理。青草被小土壓著會穿破土壤尋找太陽,何況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孩子呢,壓制本身就是恨產生的方法。愛孩子,請不要選擇專制的愛!
3、博愛一種很特殊、很無私的愛。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就應是博愛,愛孩子並用心教育他,不是為了讓孩子去完成自己曾經未實現的夢想,只是想讓孩子站的高望的更遠些;愛孩子並努力培養他,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自己榮耀的來源,只是想讓孩子擁有崇高的人生觀、價值觀。
“愛與被愛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方程式”,你對孩子無私的愛,他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會還你更真誠的愛,你對孩子的好他都會記得。
二、讓孩子愛,您教會他做個懂得感恩的人了嗎?
由於每個孩子接受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觀念不同,造就他們對於愛的詮釋不同。愛不光是父母對於孩子成長默默的付出,也應是孩子對與父母不辭辛苦的感謝;愛不光是困難時父母一次鼓勵的眼神,也應是孩子對於父母下班回家的一杯熱茶;愛更是親子之間心與心的交融。
孩子懂得接受他人關心、教育和指導,然後把這些看似微小的愛進行加工和提升,然後去尋找發現更多的愛,因愛去回報他人,去造福人類幸福。
都說“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您這麼的愛孩子,首先要教會孩子做個懂得感恩的人。愛他首先要讓他有顆感恩的心,感謝父母給予自己這次珍貴的生命,感謝父母給予自己衣食無憂的生活,感謝自己能生活在如此和諧的社會,感謝每天睜開眼能看到藍藍的天空和遼闊的草原。
感謝生命途中遇見了你,一顆感恩的心,貫穿孩子和父母的愛!一顆感恩的心讓你更優秀,讓我們更幸福!用最無私的愛去化解那些恨。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父母犯錯誤時,請選擇用心解說,像父母教你兒時學說話那樣有耐心;當父母步履蹣跚時,請選擇微笑攙扶,像父母陪伴你面對挫折困難一樣有愛心;當父母眼花耳聾時,請選擇真心守護,像父母對你的愛一樣不離不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每個做了父母的都可以回答。 孩子小的時候拼了命生下來,單純,善良可愛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大人為他做主。但是等到他有一定的自我意識。他就會自己為自己做主。每一代人都有不一樣的思想。雖然大人們說的都是自己的經歷。但是孩子沒有經歷過,是不會相信的。沒有痛過,怎麼會知道痛是什麼感覺。就像治病沒治到點上一樣。只會讓人徒增煩惱。只要他只經歷過就知道是誰對還是錯,大人千方百計阻撓,這不行那不行。興許那時候可以呢?被你中間一檔子敲斷了。導致了以後什麼都不行。你說會不會怨我,會不會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