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懷綠色

    在宋以前這探花郎確實是屬於才貌雙全的男子,在外貌上著實出眾,畢竟是皇家門面擔當,好比現在許多重要場合的迎賓司儀哪個不是相貌堂堂,俗話說就是鎮場子的。而狀元郎無論如何,人家綜合實力(包括氣運)確實擔得這一名稱號,所以,“探花”含義歷經變化,這“狀元”確著實是一直穩居第一了。古代真正的狀元郎小編也未見過,不過想來也應該樣貌不差,小編認為還是主要看氣質呀,博古通今的男子其氣質終究是不差的!若讀者另有看法,望在下方留言討論。

  • 2 # 優己

    實際上並沒有!對於學子來說能中狀元肯定是要選擇中狀元的。只能說從心理的快樂感受角度來看,中探花確實是可以讓人更加快樂而已,這種東西就跟英語考級一樣,壓線過的肯定比高分過的還高興,畢竟探花跟進士的待遇是不一樣的!

    在古代,殿試三甲跟進士完全就是兩碼事。三甲屬於副六品正七品,下放的話最小是縣令,不下放的話甚至可以入殿參政;而進士則最高只能到副七品最低甚至副八品,下放最高只能縣令(急缺官員),普遍只能到縣丞或者到各部府任衙門當主簿。

    從品軼上看,殿試三甲就已經比進士高一級了,在當時當官想要升一級是非常困難的;從職權上看,三甲的下限更是進士的上限,而且進士是強制要求到基層歷練的;從仕途路上,能夠入殿參政,雖然沒有議政權,但是整天在皇帝面前晃盪,想要升官也那些外放的官員好得多。所以能夠入三甲對於學子來說那肯定是夢寐以求的。

    不過呢,三甲當中狀元跟榜眼往往實力是很強的,會很早就把其他人拉得很遠(很多是書呆子,或者是有關係戶)而探花的競爭反而是比較激烈的,所以能夠得探花的話,心理感覺大部分會比得狀元榜眼來得好。比如,劉羅鍋就是探花。

  • 3 # 小鎮月明

    有一種說法,探花都是選那些樣貌英俊之人,想想焦恩俊演的小李探花,嘖嘖。所以得了探花就是帥氣得到了皇帝的肯定,於是就有人說得了探花最高興。不管怎麼說,至少是同批次人中最帥的那個,能不高興嗎?

    其實這個邏輯還是有點問題的,能中第一,卻被安排個探花,誰會高興呢?寒窗苦讀,不就是為了那終極夢想一步登天嗎?大家都只會記得第一名,沒有記得第三名。

    狀元是當年殿試的第一,一旦得了狀元,不但擁有一個名頭,而且立馬就能被派往朝中的重要部門任職,運氣好的直接就去了吏部,很快就能有了權利,就算是表現差點,也會進入翰林,作為準備丞相來培養。其實這和爭奪皇位一樣,如果能做皇帝,誰會為了做一個大臣而覺得開心呢?

    比如宋朝的錢易,本身極有才學,但是為人狂傲,還出言不遜。他在考試中本以為自己會得個第一,結果成績出來後,他卻在第二。於是他就覺得有人在裡面搗鬼,後來寫文章影射這件事。被皇帝知道後,皇帝很不喜歡他的這種態度,於是乾脆第二也不讓他做了,直接讓他降為第三名,也就是成了探花。遇到這樣的事情,那你說錢易會高興嗎?

    其實所謂的挑選長得好看的人做探花,這個典故出自唐代。唐朝雖然從科舉裡面錄取的人極少,但是一旦考完了,還是會有隆中的儀式的。當時京城之中有一個杏園,在考完之後,朝廷會挑選英俊的進士,去園中摘花,然後以此來迎接狀元。但是到了後來的宋朝、元朝,壓根都沒有杏園了,採花迎接狀元的做法,自然也就沒了,連帶著選英俊進士的做法也也就沒了。

    而在整個唐朝,探花都沒有專門用來代指進士,更不要說是特指第三名,所以那個時候不存在考中了“探花”這種說法。況且當時這所謂的探花就是用來摘花,迎接狀元的。同出一科,根據文章來定狀元這種事情,本身就具有主觀性,很可能很多有才之人並不是狀元。要那些年輕英俊又可能胸懷大才的人,來採花恭迎同科進士,這簡直是羞辱,怎麼會高興呢?

    到了宋朝後期,探花特指第三名這才被定下來,但是能考中探花,那都是自己的真才實學。不會因為長得帥,而被提拔到第三,長得醜被降到第三名,也沒有聽說過,以貌取人這種事情,在漢朝以後基本很少見了。當然因為一些其他因素被降低名次,這個倒是有可能。

    比如在宋朝就有個叫秦壎的人,原本也挺有才學,本來是狀元的材質,但是皇帝在看才子們的文章時,發現他是秦檜的孫子,於是直接就把他放在了探花的位置上。所以探花這個位置,不但不是長得帥就會中,而且可能因為皇帝的一些情緒,會讓智慧之士落在這個位子上。

    說到底,能做到探花這個位置上,都是因為自己的才學,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都不可能會因為長相而被皇帝從狀元之位上攆到探花去,至於高興之說,更是後人謠傳。

  • 4 # 貓眼觀史

    隋朝以前,由於實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官爵大多被士族壟斷。漢門的孩子幾乎沒有機會成為朝廷的官員,直到隋朝,科舉制度才在改革中出現。

    只要他們有才能,有學問,有能力,他們就能透過科舉制度而出名,成為不同級別的官員,從那時起,科舉制度被使用並不斷完善,直到一千多年後清朝滅亡才被廢除。

    在當地,透過鄉級考試可以叫秀才,秀才因為有自己的功德和名聲,所以見到官員可以不用下跪,而只有秀才之後才可以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升為舉人。

    事實上,在考試中,舉人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與縣政府的縣官平起平坐,免除應交的稅費和雜費。但是想走得更遠,就要去京城參加在京城舉行的進士考試。

    皇帝也非常重視,他會在大殿上召見科舉考試的前三名,也就是所謂的狀元、榜眼、探花。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位置都由實力決定,狀元無疑是考試中最突出、最有力的,而探花除了需要實力之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必須要長得俊俏。

    從古至今,似乎都會以貌取人,長得好看的則會多看幾眼,皇帝也不例外。加上探花的才能,皇帝和大臣們自然也是會多看幾眼,順便聊幾句。很顯然,長得好看又有才華,受到皇帝的重視也是理所當然,因此很多人認為中了探花比狀元更令人愉快,因為皇帝更注重探花。

    由此看來,古代也是看臉的時代,只有那些英俊瀟灑、才華橫溢的人才能稱得上是探花。

    那麼事實真相果真如此嗎?有人說這是以訛傳訛,但是這種說法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首先得了狀元的一般都會被皇帝看中,無形之中少了許多支持者,一些官員又怎敢與皇帝搶人。

    何況狀元一般都會成為駙馬,當然這只是按照正常推理,因為也有沒成駙馬的,總之成了駙馬後,一些官員更加不敢貿然巴結。

    其次,狀元都會成為翰林院的一員,雖說一開始地位並不高,但是從朝代上的官員看,很多高官都是翰林院出來的。這樣看來,狀元似乎更好,為何探花會比狀元好?這主要是翰林院並不是只有狀元才能進,榜眼探花也可以。

    況且探花要才華有才華,要樣貌有樣貌,自然更加受到皇帝和其他大臣的關注,甚至很多官員都會前來試探,倘若認為探花德才兼備,便會互通往來。

    探花前途一片光明,只是委屈了榜眼,作為第二,從古至今都是最被忽略的,要才華比不上狀元,論樣貌比不上探花,所以經常被忽略。

    總而言之,中探花的人有可能比中狀元的人要高興,並非所有探花都如此,唯一能確定的是中狀元的人絕對是比中探花要高興的,這個不可否認!

  • 5 # 史之策

    古代人想要能夠出人頭地,唯獨只能靠著科舉這一條道路。古代的科舉就像現在的小學到博士一樣,而且古代人是真正的寒窗苦讀。只要一朝高中,身邊的人是雞犬升天。

    因為探花長得帥?所以比狀元吃香?

    古代人需要參加縣試,結束了才能被稱作是童生。後面還有府試,但是結束了也還是童生。在之後就會參加院試,考上了就是秀才。可以減免自己一個人的稅賦。

    成為了秀才之後才有資格參加鄉試,考中了之後就是舉人。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之後就可以做官了。比如說范進中舉瘋了,因為之後終於可以做官了。考中第一名的人也被稱作是解元,比如說唐伯虎唐解元。

    中了舉人之後就可以去參加會試,會試考中的人被稱作是貢生。在這之後就可以去參加殿試了,金榜題名的人就是進士。第一等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之後也會有個二三等,那樣的人就多了。

    為什麼古代人得了探花要比狀元還要高興?其實網上主流說法是因為探花要比狀元長得帥,每次朝廷放榜之後,很多的大家閨秀都會坐在轎子裡面,然後偷偷的透過縫隙看上幾眼。

    如果相中了哪一個人,就可以讓自己的父親前去提親。根據過往經驗來看,一般相中的都是探花。難道探花都長得比較帥嗎?其實並非如此,這種說法只是適合於唐朝。

    科舉制度雖然從隋朝的時候開始創立,但是在唐朝的時候被髮揚光大。當時在科舉結束之後,朝廷還會給所有的進士舉辦一場遊園宴,也被稱作是探花宴。因為園中都是各色花卉,探有看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賞花遊玩。但是古人又比較文雅,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探花。而且會在所有的進士裡面,選擇一個最是年輕美貌的人。

    讓他在每個花園裡面摘上幾朵花,然後送給狀元。而這位被挑中的人,也被稱作是探花郎。由於長得比較帥氣,一時間風頭都超過了狀元。

    這個時候還沒有殿試,意思是說只要參加了會試,也就是一個進士了。後來皇帝擔心到有人會結黨營私,所以又增加了一個殿試。而且一開始也沒有榜眼一說,最流行的就是狀元和探花然後就是進士。

    正是因為探花長得比較帥,所以風頭很多時候都蓋過了狀元。但是說到底,只是暫時的風頭比較好。只要這股風過去之後,還是狀元比較吃香。

    但是古代狀元真的就長得沒有探花帥嗎?而且其他方面除了文采之外,都比不上探花嗎?其實並非如此,古代狀元可謂是非常講究。不僅要文采比較好,而且名字起的好,字寫得好等等。

    古代狀元不僅要文采好,而且運氣還得好

    大家可能不清楚的是清朝最後一任狀元名字叫做劉春霖,他可是由慈禧太后欽點的。其實剛開始狀元並不是他,而是廣東一個名叫朱汝珍的人。但是當官員把這些名單交給慈禧太后定奪的時候,他一看到這個狀元的名字,自己的氣就不打一出來。他的名字是明朝國姓不說,而且籍貫還是廣東。

    之前把自己氣的半死的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是廣東的人。慈禧想到這裡,直接把他的名字直接劃掉。然後往下看了幾眼,發現第5個這個名叫劉春霖聽起來不錯。

    因為劉春霖有著春風化雨,旱後甘霖的意味。當時清朝內憂外患,慈禧太后也是想要一個比較吉利的兆頭,也是因為劉春霖命好。不過前幾名的學問本來差距就不大,所以說誰做狀元只是運氣問題。

    就比如說明朝崇禎皇帝,當年他開了一場科舉考試。但是等到選狀元的時候,他又擔心自己選不到好的人。先讓大臣們挑了一遍,給他篩選出來了36名。

    然後他焚香禱告沐浴更衣,把所有人的名字做成鬮。用了一把金筷子,從裡面來夾這些人的名字。結果夾了三次,結果非常巧的都是劉若宰,最後就把他定為了狀元。

    清朝乾隆年間的時候,都已經79歲的乾隆開科舉。當時乾隆皇帝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活不長久,整天的憂心忡忡。後來在這次科舉的時候,發現第10名的人竟然叫做胡長齡。這不就是意味著長命百歲嗎?於是乾隆皇帝大筆一揮,把他欽點為狀元。其實和乾隆皇帝差不多,還有慈禧太后時期,有一個名叫王壽彭的人。那年他科考的時候,正好是慈禧太后的70大壽。

    下面的大臣一合計,豈不是意味著慈禧太后可以像彭祖一樣長命百壽?於是商量著把他定為了狀元,當慈禧太后見到這個名字之後開心不已,最後狀元果然落到他的頭上。

    其實古代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特別多,但是也時有發生。其實除了名字好聽,而且古代狀元也長得挺帥的。否則最後選中了一顆歪瓜裂棗,豈不是讓別人笑話。

    但是你還別說,真的有可能選中歪瓜劣棗。關鍵要看怎麼解釋,如何把這一塊歪瓜裂棗掰正了。比如說康熙年間有一個名叫劉鳳誥的進士,皇上聽說他文采不錯,於是把他招上殿來。

    結果搭眼一看,發現他原來是一個獨眼龍。如果自己把他的成績取消,豈不是容易落下話柄,說自己是以貌取人。但是如果真的錄取了,拿出去豈不是丟人?

    於是乾隆皇帝想考考他,如果真的難住了他,那就可以光明正大的除掉名字了。上聯道:獨眼不登龍虎榜。劉鳳誥一聽就知道這是以貌取人,但是自己對答如流:半月依舊照乾坤。

    不僅非常工整,而且口氣很大,巧妙的圓了自己獨眼。乾隆皇帝還是不放過,又說道: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是摘星漢?只見劉鳳誥回答道:春牡丹,夏芍藥, 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東西南北和春夏秋冬,對應的非常工整。再加上摘心漢對應探花郎,可謂是一語雙關。因為當時劉鳳誥確實文采不錯,但是還沒有到狀元的地步,就算是探花也是夠嗆。

    乾隆一聽這小子文采不錯,那就如你所願,定你為探花郎。因此獨眼龍劉鳳誥,雖然長得不怎麼樣,但是仍然是一個探花。

    其實這裡大家不用糾結,古人說探花長得比較帥,也僅僅是適用於唐朝早期。後來約定成俗的把第三名稱作是探花,帥氣與否已經不重要。

  • 6 # 歷史好奇怪

    我們總說,無論各種競賽,老二最傷人,因為離榜首最近,越覺得可惜,一般來說一個專案,一個競技的冠軍就是一切,而說的狠一點,亞軍則什麼也不是,季軍則更不被人所提起。

    那麼為什麼在古人心目中最為重要的進士出身的前三名中,中了探花比中了狀元,更讓人開心呢?要知道探花只是第3名,榜眼是第2名,而狀元才是真正的正牌的第1名。

    到底是為什麼呢?這可能又是一個打擊大家的故事,因為它又戳到了顏值這個硬傷了。

    探花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

    唐朝有個叫李卓的人《秦中歲時記》:

    “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這個時候的科舉制度,只把進士中的第1名稱作是狀元,也沒有說什麼是榜眼和探花之類的東西,所謂探花,是指考得最好的一批考生,也就是中了進士的人。

    但是唐朝人做官比較講究。講究什麼呢,講究字寫得好,講究長得帥。

    這種做官選拔人才的方式,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叫做美鳳儀。

    唐朝選官,講究身言書判。

    其中身就是身材和顏值,然後要講究說話水平,講究書法水平,講究判詞水平,最後還是講究德行。

    當時有唐玄宗時期,有位著名的宰相叫張九齡,拜相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長得比較帥。

    在張九齡之後,每當有人推薦給皇帝人才的時候,皇帝都要問一句,風度得如九齡否,所以即便你是進士出身,一般情況下不是那種身材偉岸相貌堂堂的,也做不了官。

    唐朝有個爵位世襲,叫襄城伯,當時襄城伯李瑞的兒子死了,準備讓自己的弟弟繼位做繼承人,但是因為長的醜,就被拒絕了!這真是欲哭無淚了!

    上天也眷顧長的好看的人,不服不行。

    所以一般人們都認為探花就是指那些少年英俊天資聰明的書生,的人更容易得到天賜青睞,都知道在古龍的小說中就有一個人是曇花,他就是誰呢,他就是風流倜儻,英俊瀟灑,儀表堂堂的小李飛刀李尋歡。

    探花甚至在狀元長得比較醜的話情況下,可以代替狀元遊街,我們也都知道探花一般都是什麼樣的水平了吧。

    到南宋時期,科舉制度的近視前三名分別確定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由於前三名全部由皇帝來認定,是由著皇帝的喜好來評選的,你都是天子門生,而探花則更為人所津津樂道,因為他不僅要文才好,關鍵是要長得帥,因為探花一般都是駙馬的潛在人選,和各大皇親國戚爭奪的金龜婿。

    無論你是不是探花,但是做官,講究長得帥講究顏值是真的。

    清朝朱元璋時期,在殿試中就曾經把一位文采可以成為狀元的人給否定掉了,因為他長得實在太過醜了,最終把一位叫吳宗伯的帥哥封為了狀元。

    即便到了滿清入關以後的清朝,統治者們依舊免不了以貌取人的特點。

    清朝在康熙之後逐漸穩定下來。除了近視可以做官之外,舉人也是可以做官的,因為巨人數目比較多,所以就衍生了一個大挑制度。

    所謂大挑制度是每6年舉行一次的根據相貌選拔錄用授予知縣和教育官職的制度,這個制度只針對連續考了三次會師而榜上無名者舉人。

    這是赤裸裸的看臉選官,你受到暴擊了嘛?

    反正我受到了,所以不要幻想哪一個時代是不看顏值的,因為哪一個時代都看顏值,不過是有些時候比較注重,有些時候不那麼注重而已,只是程度的區別,沒有本質的區別。

    但是長相缺帥也沒事,當不了運氣王,就做實力帝,實在當不了探花,那就努力成為狀元吧,總有一款適合你。

  • 7 # 鹹魚閒聊

    很多人對“探花”一詞的瞭解一定是古龍筆下的李尋歡吧!原著中,小李飛刀,例不虛發,因在百曉生所著《兵器譜》上排名第三,故有李探花之稱,所以“探花”指的是第三名。

    那麼為何又會有中了“探花”比“狀元”還高興一說呢?這主要原因來自於唐朝時期流行的一種“探花宴”,在解釋“探花宴”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大體瞭解一下科舉制吧。

    在古代隋唐之前,寒門是很難出貴子的,因為那時候科舉制還沒出現,朝廷選拔官員的制度叫九品中正制,而這種制度的弊端就在於有權力向朝廷推薦人才的官員大多都出自於地方計程車族門閥,所以普通百姓是幾乎不可能得到推薦,更沒有希望入仕做官為朝廷效力,以展自身才華與抱負的機會。

    而科舉制的產生就為廣大寒門學子帶來了希望,“學而優則仕”成為一種可能,但正如今天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想要透過科舉考試來達到人生巔峰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畢竟競爭壓力很大,學子們要像闖關打怪升級一樣,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從最初的童試,鄉試,會試到最後的殿試,每一步都會淘汰掉很多人,最終能真正進入皇宮大殿參加皇帝親自主試的寥寥。

    由於科舉考試難度太大,所以朝廷對不同階段的學子也有相應的待遇提升,即便是透過最基本的“童試”的秀才,都有見地方官不跪,受審時不加刑,不服徭役等特權。還記得初中時學過一篇《范進中舉》的文章,秀才之後就是舉人,而范進連貢生都不是更別說進士了,僅僅是個舉人就高興的瘋掉了,可見古代的科舉壓力是有多大!

    也由此可見,能最終進入殿試,取得前三名那一定是最優秀的三人,因為是皇帝欽點,所以參加殿試後被選出來的進士都可以以“天子門生”自居,這個身份也會成為他們日後入仕晉升的最大資本,尤其是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他們更會成為朝廷重臣爭相拉攏的物件,前途不可限量。

    那麼下面就要解釋一下“探花”一詞了,“探花”最早出現在唐朝,但那時候“探花”只是一種戲稱,與名次無關。

    唐朝時進士及第後朝廷都會在皇家園林中舉行盛大的宴遊活動,名叫探花宴。探花宴開始後,朝廷會選同榜進士中最年輕英俊的兩名進士為探花郎,探花郎會先行遊園並採摘鮮花,然後於園中賦詩,用鮮花來迎接狀元。所以探花宴中,狀元還沒出場前,探花郎就已經出盡了風頭,而“探花”成為殿試第三名的專有稱謂則是北宋末南宋時期的事了。

    如此看來,也許是受唐朝流傳下來的探花宴這一傳統的影響,凡事殿試中被皇帝欽點為“探花”的進士大多都是外表英俊的年輕學子,要知道古代參加科舉考試且最終能進入殿試的學子那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學霸,就像如今的清華北大一般,隨便揪一個出來絕對都是當年地方上的高考狀元,論成績,大家水平其實都差不多。所以“探花”的才學並不一定比“狀元”的才學差,但“探花”一定比“狀元”年輕英俊。

    有顏值還有才華,當“探花”豈有不樂之理?

  • 8 # 歷史不舊

    狀元郎,披紅綢,跨大馬,衣錦還鄉;娶公主,作駙馬,十年寒窗,名揚天下。狀元郎這一朝得意,成了天子門生,娶了公主做老婆,成了國戚,反而不如探花高興?難道還有不為人道的潛規則?唐朝出探花,以前是沒有這稱謂的,這時的探花跟殿試第三也沒關係,那是北宋時期的事。宋太祖開寶六年開始實行殿試,選拔真正有才幹的人為朝延效力,防止弄虛作假的靠關係或金錢買的“狀元”。在此以後正式成立了州試、省視、殿試三級考核制度,殿試確定前三名。北宋後期才確定了探花是殿試第三人的特有稱謂。唐朝時殿試只有狀元和榜眼。狀元居中,二三名左右各居其一,恰如狀元的兩隻眼晴,故稱榜眼。殿試決定三甲,在確定三人身份前,其實文釆並不是有太大的相差,只是按考官的評判會將三人答卷按甲、乙、丙從上而下排列,給皇帝一個參考。皇帝看了文章後,出詩題考核三人,臨場答對有度相貌也不錯的定為狀元。這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因其文才不錯;二是面子問題,代表朝庭面子的壯元是個歪瓜裂棗誰心裡都有個疙瘩;還有個小緣故為適齡公主選婿,皇帝這點還是上了點心,把女兒坑了這上吊跳河的自己也受不了。狀元與榜眼之間的選擇這時真的全看皇帝的心情和自身的表現,以及爹媽帶給自己的硬體配製。唐朝的探花其實就是進士當中最英俊的人。新科進士放榜,恰逢春季杏花如雪時分,新科進士為了慶祝擺脫寒境生活自籌資金搞了個慶功會“杏花宴”。為了表示對狀元的尊敬和恭賀,會選一個最英俊灑脫的年少進士為“探花郎”,在園裡採摘鮮花獻給狀元。狀元有才有貌,但探花學識也不假,相貌絕對是最英俊的那一個,說不定能甩狀元八條街!探花比狀元高興恐怕是對肯定自己樣貌的高興,相貌進士天下第一人!這訊息傳出不知有多少少女心傾慕,單身同題不再是問題,更有眾多京城大戶、官宦人家丟擲橄欖枝。這事業愛情雙豐收,比狀元更多選擇性,比狀元更自由。婚後完全不受小姐節制,青樓喝酒、討個小妾都是小事情。

    兩者相比較的話,木秀於林,狀元郎身上落了太多的目光,慎言慎行,還得防止公主打翻了醋罈子,表面風光暗地裡活得累。而探花就活得自在多了,或許這就是探花比狀元郎的高興的原因吧!

  • 9 # 剛日讀史

    此題居然有許多朋友回答說帝王總選探花做駙馬。我想問你們依據在哪裡?

    類似的說法一:

    一旦選了狀元,那名狀元就可能憑藉自己的才華,徵得人心,起兵謀反,這樣王朝就毀於一旦,榜眼的能力也很大,只不過與狀元相差一截.選擇探花,既不掃皇室威風,謀反的能力也相對來說比較小。

    狀元:

    說法二:因為探花是三個中最好看最年輕的

    說法三:探花有個任務是獻花,一般除了成績還得選年輕好看的,所以容易被皇帝看中,嫁公主。

    真是故事會看多了。

    新進士及第後,有很多名目繁多的慶賀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長安城東南曲江岸邊的杏花園內舉行的曲江賜宴,又稱“杏花宴”。

    當時正值杏花盛開,因此杏花又被稱為“及第花”。

    還要選新科進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當探花使或叫探花郎,騎上高頭駿馬,踏遍整個長安城的大小名園,採摘早春的鮮花,所以孟郊才有: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千古名句。

    請注意:此“探花”非彼“探花”! 科舉考試好像一架伸向雲端的階梯,狀元就是最頂端的那一位。

    古代讀書人要從考童生開始,有了秀才身份,便可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

    清末代探花:

    鄉試競爭十分激烈,考上就稱舉人。做了舉人,便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會試考場設在北京順天府貢院,透過考試的人就是“進士”。

    中了“進士”就可做官,但官大官小取決於最後殿試。殿試由皇帝親擬試題和評判考卷。取前三名,稱為進士及第,前三名被稱做狀元、榜眼、探花。

    其他錄取者就是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可以想像一下,狀元多麼難!

    自古以來,民間就經常把駙馬與狀元這兩個詞聯絡起來,好像中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

    實際上中國曆代可考的駙馬狀元只有鄭顥一位。

    鄭顥是唐會昌二年的狀元,原本在家時便有了婚約,但他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將萬壽公主許配給他,鄭顥偏偏要娶與自己青梅竹馬的盧家小姐。

    唐宣宗便讓宰相白敏中說服他,白敏中費盡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誘,終於迫使他娶了萬壽公主,婚後兩人生活得並不幸福,後來鄭顥多次彈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虧,替白敏中壓下了彈劾的奏章。

    唐宣宗劇照:

    我們從宋人的《狀元詞》裡看出,當時對奪魁的狀元有多羨慕:

    “五百名中第一仙,等閒平步上青天。綠袍乍著君恩重,黃榜初開御墨鮮。龍作馬,玉為鞭,花如羅綺柳如棉。時人莫訝登科早,自是嫦娥愛少年。 ”

    有人說狀元長得不好,長得不好能當狀元?

    唐朝德宗年間有個叫鍾馗的舉子,此人長得豹頭虎額鐵面環眼,臉上長滿虯鬚。

    這鐘馗外貌雖醜,可才華出眾,武藝超群。這年恰逢秋季科舉考試,鍾馗告別了親友進京趕考。

    幾天後鍾馗進了考場應試。鍾馗看了考題立即"刷刷刷"一氣呵成寫完文章交了上去。當日主考官乃是吏部侍郎韓愈,副主考是大學士陸贄。

    鍾馗:

    兩人看了鍾馗的卷子,不由眼前一亮異口同聲地說道:

    "奇才!奇才!這文章字字珠璣堪繼李太白、杜子美之後!"

    於是將鍾馗點為第一名。 德宗皇帝聽韓愈稟奏說新科狀元鍾馗才華出眾,便在金殿上召見鍾馗。

    德宗一看鐘馗相貌醜陋,頓時心生不悅道:

    "我朝取士全在身言書,判此等醜陋之人如何點為金科狀元?"

    宰相盧杞為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奏道:

    "狀元須內外兼修。今科考生三百人眾豈少其人?何不另選一個。"

    鍾馗指著盧杞大罵道:"如此昏官在朝豈不誤國?"說罷揮拳向盧杞打去。德宗見狀大怒道:"膽大舉子竟敢大鬧金鑾殿速速拿下?"

    鍾馗盛怒之下順手拔出站殿將軍腰間的寶劍,高聲嘆道:"失意貓兒難學虎,敗翎鸚鵡不如雞。"說罷自刎而死。

    這雖然是民間傳說,但從側面也能反映出,當狀元,還是要顏值的。

    高中狀元后,一般會被授於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而探花只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

    各位,你們願意要哪個官? 我承認狀元儘管名聞天下、榮耀倍至,但狀元並不就是天下第一,很多天下第一的人也都不是狀元。

    但要是在狀元和探花之中選一個,你會選哪個?

  • 10 # 有書共讀

    科舉制度是從隋朝開始的,到唐朝得以完善。從隋朝到明清,一共歷經了一千三百多年。

    古人把科舉中舉分為了四個等級,分別是進士、貢士、舉人、秀才,而進士中又細分了狀元、榜眼、探花。

    到了明清科舉被簡化為鄉試、會試、殿試,而殿試的前三名,還是這個雷打不動的狀元、榜眼和有書君今天要說的探花郎。

    從排名上看,探花郎只是屈居第三名,而狀元可是全國第一名呢?難道古人數學不太好麼?

    回答這道題前,有書君先給大家安利一下全國三甲的若干事。

    首先說說狀元。

    “狀”字的由來自唐朝參加考試計程車子。這些士子,經由各州貢送到京城,在應試前需遞送“投狀”,就像現代高考時填寫資料的情形一樣。

    而“元”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元,始也”,按中國古代漢字會意造字法來理解,元就是頭的意思。

    “狀元”兩字加起來,就是“本次考試投狀第一人”。

    考取了狀元,那可是光大門楣的事情。考取狀元的人還有一殊榮,就是打馬遊街,好不風光。

    畢竟狀元郎可是鳳毛菱角,有書君如果沒記錯的話,貌似有記載的狀元才700多個,堪比大熊貓。

    其次來說說榜眼。

    “眼”本來是兩個麼?沒錯,起初第二名和第三名都被稱為“榜眼”,主要是狀元的陪襯。但是因為發生在唐朝和宋朝的習俗,讓探花郎脫穎而出。

    此源於一個典故:探花郎始見於唐,唐代進士及第後,按照慣例籌錢舉行期集,於杏園賞花會時(進士考試是在春天舉行,所以中後在杏園賞花),挑選進士中年齡最少者二人為“探花郎”。

    對於探花郎的要求是:不僅要求其外表英俊,而且還要會吟詩作對。敲黑板劃重點,此“探花郎”可不是彼“探花郎”。

    宋代也沿襲唐代的這種習慣,也舉辦宴會挑選“探花郎”。但後來,北宋狀元餘中上書請求停止挑選“探花郎”這種做法,因為此舉太搶狀元的風頭。

    嘿嘿!上面那句話是有書君給餘狀元編排的。餘狀元上書成功,而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探花的稱呼漸漸成為進士第三名的稱呼。

    這下大家明白為啥得了探花比狀元還高興了吧!因為探花郎,暗喻此人於美貌與才情為一身,也就是當時風靡一時的“小鮮肉”。

    想來北宋的狀元餘中上書停止挑選探花郞這件事,是相當腹黑的做法,明擺著是羨慕、嫉妒、恨。

    不過,因為他腹黑的上書,卻成就了第三名探花郎的美譽,也就成就了千古第三名集美貌與才情為一身的好名頭。

    文人們十年苦讀,為求一朝金榜題名,可是熬得全無人形,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可以與杏花樹下,搖扇的翩翩公子容貌“比肩”,那可是真正實力碾壓。

    已故金大俠在書中就有這樣的人設,探花郎李尋歡。啥?還想象不出來,那麼想想高大帥氣的演員焦恩俊吧!對!就是那個披著滿頭卷卷長髮的帥哥!

    其實,古人在中舉後都會高興,就像我們如今考上自己滿意的學校一樣。不過,有書君還真不太相信,得了探花的那位會比狀元還高興?

    其實作為文人,更多的還是認定這文章的高低才是根本,對於探花郎這種源自於尋花而得名的名頭,想必也沒有人真正從心裡在意。

    畢竟,外表只是個皮囊,美麗的靈魂才是完勝。正如一句話說得妙: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11 # 新農民川子

    在古代的時候,其實中探花就相當於現在的季軍。現在我們有什麼比賽就會分冠軍、亞軍、季軍這三個等級,而在古代的時候,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三個等級,依次類推就是三個名字。狀元是第一名、榜眼是第二名、探花是第三名,那麼為什麼第三名的探花要比第一名的冠軍還要有優勢呢?其實早在古代的時候,是沒有探花這個名次的,真正的探花說的是科舉考試中那些長的帥的而且年齡最小的那個人。

    這個人被取名為探花是為了做什麼呢?就是給狀元遞花的,所以才有了這個探花的名字。所以說,很多時候,那些中了狀元的人還不如中了探花的人高興,這就是因為中了探花以後,媒人會排隊去家裡說媒。而狀元呢,則是皇上指婚,這一點就不如探花了。

    所以,在古代探花沒被分名次的時候,人們寧願自己中了探花,也不要中狀元。其實就是為了能擁有這麼一個美譽,娶親的時候會好一點。其實我覺得,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這麼想,中了狀元以後,就可以娶一些有名望的人家的女兒了,而探花則不能。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不合理的。

  • 12 # 洞悉觀史

    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等級最高的就要算是狀元,這就等於是考中了第1名,其次就是榜眼、探花。按照這樣的排名來看,狀元應該是最厲害,最受重用的人,如果誰考上了狀元,那一定高興的能蹦上天。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考生們,得了探花的人,會比得狀元的人更高興,而且其他人也更加羨慕探花一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這主要是和古代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係。

    能夠考上狀元的人,那是實打實有真本事的人。這類人,常常埋頭苦讀,花的時間花的精力比常人多很多倍。不過,在這樣長期辛苦的讀書之下,狀元的年華漸漸流逝,也就是說,一般考中狀元的人,年齡都會比較的大。而這類年紀大的人,長相肯定不會有多麼好。

    其次,即使有年輕一輩的青年才俊考上了狀元,那麼他有很大機率將成為駙馬人選。娶了公主,看起來似乎是得了天大的榮耀,但其實,家裡放著一個比自己地位高很多的女人,這對不少男人來說,也算是一種折磨。畢竟在古代,奉行的是男子為天,但如若遇到地位比自己高的女人,大男子主義也就不好使了。更何況,娶了公主之後,並不一定會得到皇家重用,如果公主不受寵,那麼這位狀元也會因此不受關注,在官場的路途,也就會過得比較坎坷。

    再來看探花,選了有真材實料的人,那再學一些容貌過人,可以充當門面的人當然也就不為過。畢竟皇帝也有審美觀,他肯定希望自己上朝之時,能夠有一些美男子,這樣看著心情也要舒服點。而且,一個王朝總得有幾位顏值過硬的官員,這樣在進行外交的時候,才不會丟了國家的面子。考慮到這些因素,皇帝在親點探花之時,對於這些考生的顏值,也會做一個過硬的要求,這便是那不成文的規定。

    再者來說,考中探花和考中狀元,差距並不算大,因為他們都是由皇上親自選出來的人才,同樣算是風光無限。更何況,狀元通常都是駙馬人選,而探花則通常是達官貴人的選擇。不是有那一句話說的好嗎?縣官不如縣管,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老丈人是手握實權之人,那麼對這個女婿的幫助會非常的大。但是皇帝對於自己的女婿就不一定了,畢竟他的女婿有很多,而且他是一國之君,要做到公平公正,不會隨意的偏幫人。

    綜合這幾點來考慮的話,的確,考中探花似乎比考中狀元還要值得讓人高興,畢竟他們的前途要更加無憂一些。

  • 13 # 一半秋色

    探花是第三名,狀元是第一名,為何得了第三名的,居然比第一名的還要高興呢?

    有人說,探花通常比較帥,中了探花,說明自己的顏值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就更有機會成為當朝駙馬。只要娶了美麗的公主,那升官發財,功名利祿,就滾滾而來了,擋都擋不住。

    果真如此嗎?

    提起探花,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小李探花—李尋歡,李尋歡有兩大法寶:

    一是小李飛刀,這種兵器名列百曉生《兵器譜》第三位,只要發出,便不可挽回,必然血濺當場,不死也得要半條命。

    二是李尋歡的顏值。他的顏值太高了,爆了很多次表,女人見了心動不已,男人見了自慚形穢,人都習慣用“美”字形容女人,但“美”字放在李尋歡身上,也絲毫沒有違和感,因為他集女性的陰柔之美和男性的剛毅之美於一體。

    李尋歡—小李探花,確實夠帥氣,夠美呆,這毋庸置疑,然而,所有的探花,難道都是帥哥嗎?

    這裡先不給出答案,先來看看探花一詞的起源。

    探花一詞最早起源於唐朝。我們知道,隋朝之前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當官的世世代代為官,當農民的世世代代為農民,當商人的世世代代為商人,命運好不好,只能靠投胎。

    隋朝之後,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了科舉制度,不論窮人,還是富人,都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雖然富人的機會還是比窮人多,但畢竟給窮人開了一扇窗戶。

    到了唐朝,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大體程式是這樣子的,先參加縣市和府試,兩個都通過了就成為了秀才。

    PS:秀才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畢業生。

    成為了秀才之後,才有資格參加古代公務員考試—鄉試,考中了之後就是舉人,就可以當個小吏(基層公務員),名正言順地吃皇糧了。

    中了舉人之後,可以繼續往上考,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考上之後被稱作貢生,就有機會去中央部委工作了。

    考上貢生還可以接著往上考,參加殿試,金榜題名的叫作進士,進士分為三等,第一等的前三甲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能進入前三甲,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是千軍萬馬走鋼絲,能走過來的那都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探花宴中的高潮部分,是獻花環節。由官方在諸位進士之中,挑選一個最英俊帥氣的人,由他摘取美麗的花朵,獻給狀元,這個獻花的人被稱為“探花郎”。

    能被選為“探花郎”,說明顏值得到公認,所以“探花郎”的名氣甚至一度蓋過了狀元,成為了無數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然而,到了明清兩朝,探花宴就不復存在了,也就沒有了探花郎之說,“探花”就不再是顏值的代表了,能選為探花,更多的還是看才學。

    其實,狀元、榜眼、探花三者的實力非常接近,誰是第一,誰是第二,誰是第三,全憑皇帝一人的喜好。

    有時候,名字取的好壞,是成敗之關鍵。

    乾隆年間的一次科舉考試,當時大臣把前十名的名單報給了乾隆,由他欽定前三名,乾隆一一略過之後,發現第十名的叫作胡長齡。

    此時乾隆已79歲高齡,想再多活幾年,他覺得胡長齡名字非常吉利,於是大筆一揮,把胡長齡欽定為狀元。

    慈禧晚年的一次科舉考試,有一個王壽彭的人,他的排名第五,按理說沒有機會進入前三甲,大臣把名單報給慈禧太后,慈禧覺得王壽彭名字吉利,像彭祖一樣長命百歲,於是就把王壽彭定為狀元。

    所以說,古代說探花比較帥,只適用於唐朝。後來的探花只是指第三名,與顏值無關了。

  • 14 # 小姐姐講史

    能中狀元的人,自然在學術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畢竟寒窗數十年,能在眾多人才中脫穎而出,說明狀元在才華方面是沒得說的。但是,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才華不是決定一個人前途的唯一因素,狀元和榜眼在名次和名譽上是比探花要更好,但探花所擁有的也是前兩者所得不到的。

    探花除了才華出眾以外,在另一個方面佔了絕對的優勢,那就是顏值。有人會問了,古代選官也看臉嗎?是的沒錯,這就是那個不成文規定,探花一定要長得好看。唐朝的時候,科舉制非常興盛,而探花看顏值也是在唐朝的時候出現的,當時在科舉結束之後,朝廷會舉辦一場遊園宴會,邀請所有的進士參加。園中景色宜人,有各種花卉,這種賞花遊玩的宴會就被稱作“探花宴”。

    在探花宴上,會在所有的進士裡面選擇一個顏值最高的人,讓這個顏值高的人在院子裡摘花送給狀元,這位被挑中的人則被稱為“探花”。唐朝人是很注重審美的,他們對美的事物都會更加青睞,所以這位被挑中的顏值高的探花郎便備受矚目,一時風頭勝過狀元。當然對一個讀書人來說,他們專注的是研究學術而不是關注顏值,中狀元是他們的共同目標,但是顏值也是老天爺賞飯吃,顏值也為他們開啟了另一條入仕之路。

    另外中了狀元的人一般都從事偏學術方面的職務,沒有什麼實權,但是榜眼和探花就不一樣了,一般會接觸實質職務。朝廷裡面選拔人才不可能全部都是學術理論型人才,也需要一些懂得變通,心思縝密的應用型人才。所以說探花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自然更容易得到朝廷的重用,也和狀元一樣擁有了優先擇偶權,那中了探花的人自然高興極了。

    這麼看來,先天條件確實也很重要啊,雖然心靈美才是真的美,但是中國古代對顏值這方面也是比較看中的。尤其是在唐朝,唐朝有個有才的人叫作黃巢,科舉的時候很有希望高中,但是在殿試的時候由於長相醜陋,直接被皇帝給踢出了局,剝奪了進士資格。也正是因為如此,黃巢懷恨在心隨後造反。所以說在唐朝容貌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 15 # 阿彬說歷史

    我是阿彬,我來回答

    狀元 榜眼 探花並稱三甲,意為支撐鼎的三個支腳,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才。

    但要說狀元要羨慕探花就讓人不理解了,按理說第一為什麼要羨慕第三呢?第三不是自己的手下敗將嗎?

    這還要從頭說起,探花最早並不是三甲,唐代科舉中第一名被稱為狀元,第二 三名都是榜眼,意為狀元的左膀右臂,一個人的兩隻眼睛。

    探花這時候相當於什麼呢?和現在的禮儀小姐類似,是會選取年輕俊郎的小生為狀元郎獻花獻酒獻祝福。這樣的英俊小生被稱作探花郎。

    到了北宋後期探花的叫法才逐漸成型,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一人莫過於小李飛刀李尋歡了。

    李尋歡又被稱為李探花,他曾高中及第,不僅文采武功出眾,而且儀表非凡,英俊不凡。

    這就是重點,因為探花並非是狀元的手下敗將,歷屆探花才是最出彩的人。監官根據成績選出三甲,再由皇帝決定名次,探花相對於狀元來說不僅要有才學而且要長得帥才有可能中探花。

    狀元只要學習好就可以,而探花必須才貌雙全才能當。這樣看似乎成為探花的難度更高,狀元倒成了陪襯。

    而成為三甲都能得到朝廷重用,待遇方面相差不大。探花由於相貌原因更是能得到皇親國戚的青睞,被召為婿的案例也是屢見不鮮。有了靠山自己的仕途也會更加順利。

    換個角度看與其說探花讓狀元羨慕,不如說讓所有男人嫉妒充滿怨念恰當。

  • 16 # 探索歷史奇聞

    自古“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古語可不是浪得虛名,而是很符合古代的生活,古代改朝換代,輪換不息,也就導致你想要過上好的生活,唯有讀書考舉中探花、中狀元、這些途徑,更替後的朝代都需要新鮮血液,這也是為什麼古代人的最大目標就是學有所成不是中狀就是探花之類。

    古代妻妾成群兒孫滿堂都要去中狀元、中榜眼、中探花

    而且這些考生中舉者,小則年齡有十八歲的趙時春,大則年齡過八十的王世芳,最誇張的莫過於一些家世都妻妾成群,兒孫滿堂,都還在爺孫同考的人。

    從這點可以看出,在古代只要自己有才學,對中舉這件事很多都是持樂此不疲的態度,且在古代寒窗苦讀幾十年可不是虛的,而是真實存在的。

    那這些拼命科舉考試的到底是為什麼,而中了後又為何探花比舉人還高興?按道理來講,第一名才是狀元,第二叫 榜眼,第三才是探花。

    那為何獨獨這第三名如此吃香,比中第一名的狀元還高興,源於第一名是憑實力吃飯,而第三名就不同了,是憑顏值吃飯的。

    這樣講,通俗一點,但事實就是這樣,因為古代有條不成文規矩,那就是中探花之人一定是長得非常好看之人,非好看之人不是探花。

    雖說探花是第三名,但好在是官方公認的實力與顏值擔當,第一第二就只是實力而已,這三人中可能最尷尬的莫過於第二名榜眼,除開在待遇上比第三高點,但又低於第一,偏偏落個無顏值和實力的下場。

    探花等於顏值和實力 所以比中狀元更高興

    就拿歷史何坤來比較,何坤就是中的探花,其實看他老年圖片,是一個清瘦高挑身材,從中可以看出,何坤年少之時也是位翩翩公子,只是奈何名聲由於電視劇的編造,導致是一位有點胖胖的探花,但這樣的形象只是為了符合貪這一字的評點而已。

    而且作為探花,因為是實力兼顏值,所以在朝廷為官之時很多大世家都願意召這些人為女婿,不然歷史裡王大臣怎會將她寶貝女兒下嫁給這劇中大胖子何坤,嫁給第一名的狀元和第二名的榜眼豈不是更好。

    古代雖說才學很重,但顏值更重,在古代如果身體有殘疾,不好意思,你即便才學是狀元,一樣不會中舉,如果你是實力加碾壓的顏值,興許可能就是駙馬一匹。

  • 17 # 使用者3222715310361

    畢竟在古代,奉行的是男子為天,但如若遇到地位比自己高的女人,大男子主義也就不好使了。更何況,娶了公主之後,並不一定會得到皇家重用,如果公主不受寵,那麼這位狀元也會因此不受關注,在官場的路途,也就會過得比較坎坷。

    再來看探花,選了有真材實料的人,那再學一些容貌過人,可以充當門面的人當然也就不為過。畢竟皇帝也有審美觀,他肯定希望自己上朝之時,能夠有一些美男子,這樣看著心情也要舒服點。而且,一個王朝總得有幾位顏值過硬的官員,這樣在進行外交的時候,才不會丟了國家的面子。考慮到這些因素,皇帝在親點探花之時,對於這些考生的顏值,也會做一個過硬的要求,這便是那不成文的規定。

    再者來說,考中探花和考中狀元,差距並不算大,因為他們都是由皇上親自選出來的人才,同樣算是風光無限。更何況,狀元通常都是駙馬人選,而探花則通常是達官貴人的選擇。

  • 18 # 執筆灬寫史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古時候讀書對於常人來說有著難以抵禦的魅力。

    眾所周知,在封建社會時期社會各階層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階級的流動性很弱,這導致極度的貧富差異問題,上層貴族越發的強大,底層貧農則幾乎沒有翻身的機會。這種社會矛盾的激化逐步威脅到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為了緩和社會矛盾,相對公平化的人才選舉制度應時而生,它就是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正式確立於唐朝,在宋朝時期完善推廣,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歷經一千三百多年,一直到清朝光緒末年才被正式廢除。或許我們後世之人以當代全面的來看待科舉制度會發現許多的弊端,譬如禁錮思想、重文輕理等,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級固化的現象,讓一些有志之士擁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因為能夠改變的命運的途徑幾乎就只有讀書這一條所以古人對於讀書可以說是無比看重,他們想法設法地培養自己的子女,以求其能夠考取功名從而光宗耀祖,所以才會留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這樣的詩句。

    參與的人數眾多,這必然會導致競爭變得激烈。在古時候,想要考取一定的功名並非易事,考場之上屢屢名落孫山的大齡考生比比皆是。譬如一生都致力於科舉考試的范進一直到54歲才中的舉人;唐代詩人孟郊在考中進士之後寫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的時候也已經有46歲了;就連曾國藩的父親曾麒書,也是一直到了43歲才考中秀才,由此可見科舉考試的難度有多麼大,這簡直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不過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就越具有價值,科舉制度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它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歷經激烈的廝殺之後,權重最大的考試儼然已經成為了殿試,能夠參加這場考試的人已經是前程似錦,要是還能從中脫穎而出得到皇帝的賞識,那光耀門楣必然指日可待。

    每一場考試都是以排名論高下的,殿試也不例外。因為舉人在參加殿試之前必須先投狀,第一名又被稱為狀頭,所以殿試第一名稱作狀元。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別是榜眼與探花,前三名合稱"三鼎甲"。按理來說,第一名狀元會比其他兩名吃香得多,但實際上在古代,考中探花的人往往會比考中狀元更加高興,這是為什麼呢?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考上探花是對自己容貌的肯定。

    探花在古時候有著俊美的意思,能夠被選為探花,這說明他是名副其實的美男子,就連皇帝都是這樣認為的。或許在當代,被他人讚美容貌俊美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在古時候就有所不同了,連皇帝都承認你的容顏,這可是莫大的殊榮啊!況且有了皇帝帶頭,其他人也會自然而然地認同你的容貌,我想美男子的稱呼會伴隨自己很長一段時間,試問遇上這樣的好事誰會不高興呢?

    另一方面探花也意味著前途一片光明。

    雖然探花只是殿試的第三名,但是它本身並不會比狀元差多少,這同樣是對考生能力的一種肯定。與此同時,能夠考上探花的考生往往會被皇帝和一些有權勢的大臣看重,為何如此?就是因為他們那出眾的顏值!古人對於顏值同樣是很在意,一個高顏值的人往往更容易被他們認同。再者很多達官貴人也會藉著殿試的機會為家中千金擇婿,相貌堂堂的探花也就成了眾人爭搶的物件。所以說,考上探花是真的很吃香!

  • 19 # 東方大史

    在古代科舉的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之位毫無疑問是在科舉考試中以文采名列第一之人,但探花卻有不同的含義。

    在古代如果有人喜中探花,可能會比中了狀元還高興,因為探花有一套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必須是容貌俊美之人

    在唐朝時期,探花指的並不是科舉的第三名,它只是一種比較特殊的稱謂。

    唐朝在進士及第後,都會在宮中準備一場隆重的宴會,在此期間還會在眾多進士當中,選擇容貌俊美,而且最年輕的兩位進士為探花使,讓他們二人進御花園賦詩、採花,以此迎接狀元。

    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

    因此喜中探花之人,絕對稱得上當時最俊美的才子。在這一不成文的規定之下,文采反而成了次要條件,不過能成為進士,文學修養肯定不會差。

    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唐朝末年,能在眾多進士當中,被評為容貌最俊美的才子,這在一些人眼中,肯定比中了進士還要高興。

    自唐代以後,探花逐漸代指進士中的第三名

    唐代滅亡之後,科舉制度一直沒有被廢棄,而探花也逐漸代指進士中的第三名。

    這一規定在北宋末年逐漸成為定製,不過這時候中了探花,不可能比中了狀元還高興。

    畢竟這時候比拼的主要是文采,這是真正的名次的高低,而不是以容貌為基準。

  • 20 # 問禮歷史

    古代中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這樣的事情有嗎?還真有!

    一般來講,古代大多數朝代都是以狀元為尊,以狀元為榮。金榜題名,又是榜首,怎會不高興,那種狂浪的心情,又怎是第三名的探花可以比擬的?因為狀元畢竟是歷朝歷代千萬學子的夢想,也是學子之冠,仕途之梯。但是並不是古代所有的朝代,中狀元都比中探花高興,有一個朝代正好相反,中探花確實比中狀元還高興!也確實有一定的“規定”。那個朝代中狀元比死都難受,連普通人都不如,更別說比中探花了高興了!

    那是是五代十國時南漢的事了,南漢開國皇帝劉龑定下規矩,凡中狀元者,必須要接受宮刑,成為太監。他這麼做是有一定的考慮的,而且是極其自私的!可以想一想,凡是能中狀元者必是一時才俊、一方大能,劉龑為了能讓他們全心全意為朝廷服務,所以絕其家室,斷其子孫。這樣一來,他們沒了家室子孫,也便沒了私心、沒了後顧之憂,這樣就能一心盡忠,全力報國了。劉龑這種想法和做法是極其自私殘忍的,毫無人道可言!這樣誰還敢參加科考啊?可怕的是,他還一年一取士,不是正常的三年一取士,正所謂是:愛才如渴,“才”懼如死啊!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惟南漢狀元不可作!”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據《十國春秋》記載:“劉龑定例,作狀元者,必先受宮刑。故羅履先《南漢宮詞》曰:莫怪宮人誇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尚衣”是古代的一個官職,是管理帝王冠冕服飾的官員。可見,當時的宮女不以對食為羞,反以與狀元郎對食為榮,而且誇耀宣揚!

    又有一說,制定這個規矩的不是劉龑,而是他的孫子南漢後主劉鋹(劉繼興),不管是誰,反正就是他家的事。這樣看來,在南漢中探花當然比中狀元高興啦!

    探花和狀元誰最能笑傲江湖?

    南漢狀元的悲慘遭遇也僅僅是個例,並不能以偏概全。在其他朝代,還是狀元比較吃香的。在唐朝探花就已經出現了,但它並不是特指科考進士中的第三名,而是烘托氣氛、拋磚引玉、突出狀元的人選。唐朝的探花,就是提前選好兩個比較年輕英俊的同榜進士作為探花使,目的是為了遍採鮮花迎接狀元,狀元才是真正壓軸的主角,才是最出風頭的,也是最令人景仰的。那時對探花顏值、年齡是有要求的,但到了北宋晚期就沒有這些要求了,全憑實力,因為到了北宋晚期,探花就是特指科舉考試進士中的第三名了。從那以後,探花就不一定多英俊了,所謂探花英俊,不過是我們這些升斗市民一廂情願的想法罷了!

    那探花和狀元誰最能笑傲江湖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歷史上比較有成就、有影響力狀元還是非常多的。如:王維、郭子儀(武狀元)、呂蒙正、張孝祥、文天祥、楊慎、翁同龢、張謇等。

    而探花中的名人就少得可憐了,惟有寇準寇老西一人能上榜!再有就是例無虛發的小李飛刀李尋歡了,李尋歡比較牛,“一門七進士,父子皆探花。”!武功又好,人又帥,可惜的是,他只是古龍筆下虛構的武俠人物,並不是真的!

    如此看來,探花和狀元誰是最高興的就很明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珠穆朗瑪峰最著名的一具屍體:為何長達20年無人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