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普作家張軒中
-
2 # shawn25
關於引力的起源,很多理論都試圖解釋。比如統一場理論認為引力透過引力子傳播。弦理論認為是弦的震動導致了引力。不過,目前唯一得到實驗驗證的就只有廣義相對論,所以我們就用廣義相對論來說。
為了便於你理解,你可以把我們所處的宇宙想象成一張大的,有彈性的薄膜。這個空間不是完全平直的,而是會產生彎曲。
有兩種情況可以是空間產生彎曲,一質量。二加速度。比如說,你在薄膜上放一個小球,我們可以看到薄膜產生了彎曲。當你加速滾動小球的時候,你會發現薄膜向下彎曲的更深了。也就是說,不論是加速度還是質量,其實都是空間彎曲的一種表現。
如果上過高中,你應該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物質在不受力的時候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在薄膜上勻速滾動小球的時候,薄膜的彎曲程度是一定的。當你加速的時候,薄膜就會變得更加彎曲。這其實就是狹義相對論所觀察到的現象,物體的速度越快,物體的質量就越大。因為不管是小球更重,還是加速,實際上都是使空間更加彎曲了。
這個時候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小球以勻速運動,產生了一定的空間彎曲。這個時候,在這個小球的旁邊放一個很重的大球。因為大球的存在,產生了更大的彎曲。我前面說了,加速度實際上就是空間彎曲。那麼再我們看來,其實就是產生了一個向大球的加速度,因為空間彎曲產生了加速度,給我們人類的感覺就是小球被大球吸過去了,這個就是引力。
如果你理解了這個模型,也可以很容易理解相對論其他問題。比如,質量越大,空間彎曲的就越厲害。如果質量非常大的時候,本來平直的空間,被彎曲成了一個閉合的球,這個就是黑洞。
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快,對空間壓縮的就更厲害。一個物體本身的質量也可以產生空間彎曲。所以,一個運動的物體產生的空間彎曲就包括本身質量產生的彎曲和加速度產生的彎曲(這就是慣性的原理)。所以物體的速度不可能無限快,這個極限就是光速。
光速所產生的空間彎曲,恰好是宇宙空間彎曲的臨界值。由於光子質量為零,所以光子運動到光速,剛好到達臨界值。如果其他任何一個有質量的物體,自身的質量也產生一定的彎曲,當運動到光速時,加上自身質量產生的彎曲,就超過了臨界值,這樣就使得空間彎曲變的無限大(其實就是黑洞),所以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速度無法超過光速。
理解了上面的模型,就大概瞭解一些廣義相對論了。廣義相對論的各種結論也基本得到了實驗證明。唯一的缺點就是無法用廣義相對論解釋電磁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所以理論學家門還在不斷探索。
-
3 # 物理文化與施鬱世界線
施鬱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引力又叫萬有引力,也就是說,所有物質之間都有引力。可以用兩句話總結:“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彎曲的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 這是廣義相對論的精髓,基於等效原理,即引力和加速的等效。一個例子是,自由下落的人感受不到引力。
所以,所謂一個物體受到引力,是因為它所處的時空的彎曲使得它的運動偏離平直時空的情形。而這個彎曲,又是因為其中的物質。 所以可以說,引力的產生,是因為時空中的物質的存在。
因為質量與能量的等效關係,任何能量就導致與其他具有能量的物質之間的引力。
微觀粒子之間的引力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質量巨大的天體乃至整個宇宙是由引力主宰的。
時空彎曲的極端例子是黑洞。黑洞的時空彎曲如此之大,連光都不能逃逸。
在量子場論中,相互作用由媒介子傳播,它們是相應的場的量子。如果引力能夠在量子場論範疇內討論,那麼引力也可以看成由引力子的交換產生,正如電磁力由光子的交換產生。 引力子是沒有質量的,因為引力傳播的速度是光速。 但是這個方法中,理論不能被重整化。 更加受歡迎的理論是量子引力,包括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 前者試圖將引力與其他相互作用統一起來。但是量子引力效應只有在普朗克尺度才會表現出。這也只是理論構想。
-
4 # 虎哥航空研究室
目前透過雙黑洞碰撞事件和中子星合併事件中可以得出結論,引力波是存在的,而且其頻率是極低頻頻率。這個引力波是黑洞或中子星等大質量質點的擾動導致宇宙時空產生了振盪,以引力波波動形式散播到宇宙空間,使時空發生了扭曲變形,拉伸鐳射干涉儀讓人類科學家探測發現了引力波。
在海浪中也是發生相同的波動現象。當海浪頻率極低的時候將物體吸走。這一現象在宇宙空間中傳播的極低頻引力波波動引起的效果是一致的。也會將所有帶有質量的質點吸引到引力波發生源。
最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的物理學家造出了一種“牽引波束”:用造波器在水面生成特定波幅和頻率的波,漂在水面的物體就會逆著水波傳播方向朝波源運動。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一個乒乓球放入造波池,計算出讓乒乓球向他們希望方向運動的波幅和頻率,用垂直振動活塞發出向外傳播的衍射波產生表面渦流,就會形成與水波傳播方向相反的水流紋路,牽引乒乓球按他們希望的路徑移動。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法拉第準駐波會產生水平漩渦,但迄今尚不清楚衍射波能否產生大範圍的湧流,因為小振幅無漩渦的波只會推動物體沿著衍射方向移動。而此次實驗證明,透過調節波幅變化把它們變成三維波,水面上的漂浮物就會被迫向著波源移動。
其實在地球表面和電離層之間也形成極低頻準駐波,舒曼波就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以斷定引力是帶有大質量的質點加速擾動導致產生的極低頻引力波波動導致的物理現象。在這過程中磁場起到加速度作用。
這與大多數後來學者所主張的因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的觀點是不同的!不仔細思考會導致因引力波導致時空彎曲變形,由此產生引力的解釋能被說明,但其實詳細分析的話是由極低頻波動(引力波)特性導致拖拽物體,而不是時空彎曲導致物體被吸引。這極低頻波動拖拽效應在聲波等縱波波動中共同出現的物理現象一致,因此不能看做時空彎曲導致產生拖拽效應。
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並沒有明確解釋引力產生的原因。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重力場章節中將自己所認為的引力場表述成引力場是類似磁場一樣的場,並且在後面的章節中僅推論了由引力導致產生光線彎曲、發生引力紅移以及引力會以波動形式傳播(引力波預言)、受引力影響時空彎曲等推測。 愛因斯坦之後很多物理學者根據這愛因斯坦的推測又推測出來宇宙大爆炸理論、和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的推測,目前國內大部分學者或則科普工作者都盲目的接受這些物理學者的推測,根本原因是因為那些發表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的物理學者是名人比如霍金博士,他們是大牛而產生的盲目的崇拜以及名人效應導致輕信這些名人的言論而導致的不成熟的邏輯思維造成錯誤的主張。
還有一點是對愛因斯坦本人對廣義相對論中提到的內容如何認為的沒有弄清楚也有關係。要理解廣義相對論其他物理學者所發表的解釋只能做參考,不能做為替代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原文的替代品。要弄清廣義相對論內容還是得靠研究相對論原文! 顯然愛因斯坦沒有錯,是後來研究廣義相對論的物理學者們理解錯誤導致主張時空彎曲導致產生引力,也是這些物理學者和科普工作者們歪曲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原意!
目前學術界對引力的觀點是: 牛頓萬有引力是把引力視為由質量引起的一種基本力,是任意兩個質點透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的力;愛因斯坦相對論則把引力視為質量引起的時空彎曲的表現。量子力學認為,引力是由於兩個粒子交換引力子導致。
我的個人觀點是引力是由等離子體反應中產生的低頻磁聲波對帶有質量物體起到的作用力。在這裡低頻磁聲波即是引力波。
研究引力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是被牛頓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等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被鎖住自己思維。暫時將這些已經學到的物理知識放在一邊,思考一下看看我們身邊引力事件中最直接觀測到的物理現象——潮汐。 由於日、月引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別產生的週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總稱潮汐。 海水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週期性的升降、漲落與進退,稱海洋潮汐,簡稱海潮。大氣各要素(如氣壓場、大氣風場、地球磁場等)受引力的作用而產生的週期性變化(如8、12、24小時)稱大氣潮汐,簡稱氣潮。由太陽引起的大氣潮汐稱太陽潮,由月球引起的稱月球潮汐。
那麼到底是什麼東西(因為不知道是粒子或波動或暗能量,因此這單詞來所述最恰當)飛躍浩瀚的宇宙空間到達地球對地球的海水、大氣進行拖拽,產生潮汐現象的呢?
(大家請參考附件:重力波與潮汐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
在空間物理學中透過各種探測儀器的應用我們發現這宇宙空間傳播著一種低頻磁聲波,不同的學科叫法都不一,有的學科稱磁聲重波,等離子體物理學學科稱磁聲波。空間物理學和空間大氣學學科中稱重力波。 低頻磁聲波頻率越低其傳播距離越遠,足以傳播到宇宙邊緣,而且其穿透性也很強。磁聲波是在等離子體中的離子振盪產生的離子聲波與磁場耦合產生,其產生的環境要求是等離子體和磁場要具備才能產生磁聲波。事實上地球空間研究的科學家發現地球空間也大量存在向著重力方向的磁聲波。其磁聲波傳播方向與重力方向一致。 當然由太陽產生的磁聲波飛躍浩瀚宇宙空間到達地球表面是完全可能。這與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水面波實驗中波動導致牽引物體的原理是相同! 因此我個人認為引力的產生原因是由等離子體反應中產生的磁聲波對物體起到的作用力。 現在,我請大家再重新思考下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牛頓所主張的引力是質量引起的嗎?引力真的是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所主張的時空彎曲導致產生的嗎?引力真的是量子力學中所提出的引力子引起的嗎?
為什麼在等離子體物理學教材中重力波、聲波、磁流體力學波都標示從太陽等離子體反應內部產生的呢?重力波與引力波是兩個概念嗎?
去年和今年引力波科學家根據雙黑洞碰撞和中子星併合中探測到了引力波。因此大部分人對愛因斯坦的引力假設認為正確的。做為追求真理的我個人來說有必要發表我個人觀點。
最近科學家觀測到黑洞吞噬恆星的天文現象。透過此現象觀測到黑洞周圍有旋轉的等離子體氣流團,被吞噬的瞬間,從黑洞的迴旋盤兩側噴射出粒子。
由此天文現象得知黑洞是等離子體氣體組成。那麼兩個黑洞的碰撞可以按等離子體碰撞來解釋。
等離子體是電離成電子和離子和未電離的中性粒子構成。兩個黑洞碰撞就是等離子體中電子與電子碰撞、離子與離子碰撞、電子與離子碰撞。因為同性排斥,電子與電子碰撞、離子與離子碰撞,而且是迴旋狀態,由此導致電子迴旋產生電磁場的同時產生電磁波,離子迴旋和振盪結果產生離子聲波,離子迴旋共振和電子迴旋共振導致等離子體加熱由此導致產生高能電磁波X射線和伽馬射線,受高頻波激發由此產生低頻電磁場,這可能星球帶磁場的原因。離子聲波與電磁場耦合結果將產生一種超低頻磁聲波。這磁聲波360度任何方向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所經過的區域都將具有磁場。因為低頻又帶有聲波特性,將所經過區域的任何物體往黑洞中心拉回來。這有可能是引力產生的原因。
目前Ligo科學家探測到的引力波可能就是這磁聲波。這次引力波事件中被觀測的引力波頻率是15Hz。15赫茲的電磁波是無法穿透地球電離層,這個在與衛星通訊中早就被驗證的事實。15赫茲機械波透過電離層完全沒有問題,可是這次探測引力波是利用鐳射干涉儀。經過精密設計的兩束鐳射透過反射相互垂直並形成光波干涉抵消,受引力波影響,整個LIGO探測裝置會產生輕微形變,但光速不變,從而使兩束鐳射波峰波谷相互錯位而產生電訊號。因此Ligo對外公佈類似機械波的波動!因為磁聲波是帶電磁波和機械波特性的超低頻波動,能穿透電離層也能穿透地球,同時與鐳射干涉儀發生干涉!
我們一直認為的典型的引力現象就是海水的潮汐現象。當太陽中產生的磁聲波到達地球表面後被反射回去形成駐波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可以認為海水的潮汐引力現象是由太陽的磁聲波駐波導致。
目前認為黑洞的磁場達到100T以上,黑洞周圍的宇宙空間漂浮的灰塵粒子將受磁場影響,將重新以黑洞為中心圓圈形式排列,當光入射到這種彎曲的介質空間,受不同密度的介質空間影響發生折射現象。這可能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中所推論的光線路徑彎曲發生的原因。
受磁場影響的天體將發生歲差運動。水星近日點進動也是這原因導致發生歲差。
另外一個引力紅移的問題。當光線從一個介質入射到另一個介質時候才會產生波長變化。黑洞周圍磁場和磁聲波的強度是距離越遠衰減越明顯,因此離黑洞遠引力逐漸減弱,黑洞周圍空間也就形成不同介質空間,由此當光線從稠密的介質空間入射到稀薄的介質空間時,當假設站在黑洞外圍觀測光線波長變化,從黑洞中心到往邊緣走波長會更長。這個波長變長的觀測結果有可能被錯誤的理解為黑洞正離我們越來越遠!由此推匯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也可能是不正確的。
不同的磁聲波在宇宙空間相遇相位差90度是有可能的。從NASA低頻聲波實驗中可以知道,當相位差90度的低頻聲波相遇重疊時候在重疊區域產生渦旋。並且將周圍的物體吸引聚集在重疊區旋轉起來。
(NASA低頻聲波實驗影片)
這也是能說明原先無星星的空間,最早有灰塵佈滿,開始產生渦旋,灰塵在漩渦中迴旋,最終誕生新星球。
1945年拍攝的宇宙空間佈滿灰塵
7年後拍攝的同一個宇宙空間灰塵已經不見,出現了2個新星星。
由以上分析我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關於引力產生的原因的推論不正確。
我認為這宇宙中物體分為能產生引力的物質和不能產生引力的物質。也就是說物質內部具有等離子體核心,並且能進行等離子體碰撞反應產生超低頻磁聲波的物質才具有引力,相反在物體內部不能具有等離子體核心,或雖然有等離子體核心但因等離子體反應不激烈無法產生磁聲波的不能產生引力的就不具有引力。
所以在引力計算時必須重新考慮具有引力的物質和不具有引力之間的物體之間的計算。那麼在引力作用關係上就出現3種情況。
)具有引力的物體之間的作用關係。
引力小的將受引力大的物體的影響而隔著一段距離,引力小的圍繞引力大的,就像太陽與地球關係。
)具有引力的物體和不具有引力的物體之間作用關係。
在一段距離範圍內不具有引力的物體受具有引力物體的影響全部墜落到具有引力的物體上。如:墜落到地球表面的所有物質。
)不具有引力的物體之間的作用關係。
不具有引力之間的物體因無引力,不會接觸在一起,任何一方都對一方不起作用。如:地球上的存在的幾乎所有的物體和物體之間的作用關係。
因我個人原因,受環境和知識以及能力所限無法驗證,求各位追求真理的同行們給予驗證和評審。
趙山虎
2017年11月28日
附說明:
以上敘述的引力產生的原因思考線索來自古代梵文文獻中記載的飛行器驅動裝置-水銀反應罐和二戰德國飛碟-電磁引力驅動裝置-納粹鍾(Die Glecke)的作工物理機理分析得出其結果是產生低頻磁聲波,因此才想到引力產生的問題。
附上相關等離子體學術資料
-
5 # stemmer
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彎曲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廣義相對論給出了物質之所以運動,是因為時空彎曲,時空之所以彎曲,是因為物質質量效應,起決定作用的是時空本性。
引力效應本質是時空彎曲效應,物質質量是內稟時空彎曲效應。
以上是背書內容,以下給出不一樣的解釋觀點:
引力效應傳播的介質是時空,沒有引力子。
“引力子,又稱重力子,是自旋為±2,質量為零的玻色子,引力子永遠相吸,作用範圍無限遠,以無限多的型態出現。引力子為自由的閉弦,可以在高維空間之間傳播,是唯一的宏觀粒子。”這些話都是蒙人的,至少有半數以上科學人士深信不疑,想盡法子尋找普遍存在的“引力子”,到現在,“引力子”始終沒找到。
2010年7月13日,發現了希格斯波色子的蛛絲馬跡,希格斯粒子,名為“上帝粒子”,希格斯機制將解釋其它粒子是如何獲得質量的,引入了希格斯場,不同的粒子與希格斯場混合,擁有不同的質量,即所謂的“名人效應”。“上帝粒子”研究還有顯示“宇宙本質上是不穩定的”,甚至“宇宙是不存在的”。相信的人會說,這篇文章也是不存在的。
又背了一次書,只是這書半真半假,真的是,希格斯粒子不是“引力子”,假的是將物質質量產生機制與引力效應割裂。真的是,人類利用能量製造出了質量物質,假的是將希格斯機制現象當作本質。
希格斯基本粒子不可找到,找到的都是複合玻色子,都是短命鬼。(與本文無關,不解釋)
希格斯機制本質是時空本性。時空流動,時空漲落,時空彎曲,有時空就有物質能量,有物質就有質量,就有引力效應。物質質量是內稟時空彎曲效應。
真空不空,光在真空中傳播本是不嚴格的命題。微觀上,量子力學說,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所有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都是能量集合,宇宙時空中,時刻被能量填充著,物質質量只是能量運動所表現的屬性,質量效應,本質是引力效應,本質是時空變化、時空漲落、時空彎曲效應。
廣義相對論說,慣性質量等價於引力效應。在慣性系中,慣性質量等於引力效應。在加速系中,慣性質量是個變數,是多價偏微方方程。
萬有引力定律是一價方程,是慣性系方程,而真實的時空是非慣性系的,因此,萬有引力定律只是低速下的近似解,在低速下精度足夠。
愛因斯坦場方程是所有參照系下的時空彎曲與物質運動方程,是多階微分方程。在靜慣性系下,時空不漲落,不彎曲,此時,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中就有萬有引力定律。在非慣性系下,時空漲落,彎曲,引入了張量,愛因斯坦場方程與對真實世界的觀測相一致,比如水星進動,引力透鏡現象,引力波的多次發現,這些,除了廣義相對論,找不到普適的理論解釋。相對於量子力學,眾說紛雲,諸多迷團,廣義相對論是自洽的,普適的,至今未找到反例。
引力波的發現,再一次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不同於經典力學,引力效應的傳播速度有限,引力波的存在是廣義相對論洛倫茲不變性的結果。當然,引力波的發現並不能證明引力波就是時空的漣漪,證明不了時空是彎曲的,證明不了引力本質就是時空彎曲效應,只是提供了一種較大的可能,僅此而己。
最新雙中子星引力波的發現,有個現象,約1.3億光年距離上,引力波比光線先到1.7秒。有解釋說,是兩者發生的時間上有差異。但是,反問一句,差異為什麼如此之小?中微子有強大的穿透力,幾乎不受質量物質的影響,要比光線先到,如此,差異會更小,對此,只能說明,可觀測的引力波與光線產生同時發生,只是引力波一直走捷徑,而大批次光線稍稍走了一點彎路,只有少量的光線及中微子同引力波一樣,走捷徑,同時到達,但量太小,觀測不到。
引力波的最新發現,佐證了引力波是時空的漣漪,引力效應在時空中徑向光速傳播。
光線有初始散射角度,在彎曲的時空中傳播,往往被引力透鏡了,往往不走捷徑。
引力效應不傳遞能量,引力波也不傳遞能量,時空本身不傳遞能量,能量在時空中不靜止。
地球存在約46億年,比太陽年長得多,其引力效應也光速傳播了約46億年,作用了至少半徑46億光年的時空質量天體,如果算上宇宙膨脹效應,該是半徑約140億光年,而且每時每刻發生,如果引力效應傳播能量,再多的能量也傳播完了,地球早沒有了。
在加速系下,廣義相對論說,慣性質量隨著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說的是觀測效應,對慣性質量物質相對靜止的觀測者來說,無論外界引力效應如何變化,慣性質量不會變化,也即質量物質接收不到引力效應、引力波的能量,引力效應不傳遞能量。
物質受引力效應運動,隨波逐流而己。引力效應只是時空漲落結果,物質不靜止,都有初速度,物質受引力效應運動,運動軌跡普遍不與時空彎曲重合,說白點,相對於以太陽為參考系,太陽相對靜止,太陽系行星不走圓軌道,而是橢圓軌道,因為時空漲落,還有多多少少的進動,其中水星最明顯。相對於銀河系來說,太陽系天體旋渦運動。
天體運動,主要受引力效應決定。
引力效應本質是時空彎曲效應,引力效應不傳遞能量,傳遞能量的“引力子”不存在。
-
6 # 民科尖兵
本文將對萬有引力作一次徹底的剖析。
物質三大基礎屬性是:佔據空間、具有結構、具有慣性。一切自然現象皆可用此三點解釋,萬有引力也是如此。慣性規定了力的大小,並和空間結構一起規定了力的種類和作用方式。力與慣性又規定了運動的方式和時間、速度的性質。
萬有引力並不是最基礎的力。最基礎的力是萬有斥力,它主導了宇宙最宏觀的運動——宇宙膨脹。
萬有斥力是怎樣產生的呢?這要從宇宙的最小粒子——基礎粒子說起。基礎粒子是人類所能接觸到的任何力量都無法破壞其結構的粒子。人類所能感知的任何物質,都由基礎粒子構成。目前人類認識的最小微粒大小數量級在10的-64次方左右,比光子約小12個數量級。這些基礎粒子互相碰撞後,形成離散的趨勢,表現為斥力。這就是萬有斥力的本源,主導宇宙超光速膨脹的力量。
萬有引力是什麼呢?萬有引力是基礎粒子在一定密度的條件下,透過在小範圍內震盪流動,而使物體相互靠近的力。
萬有引力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基礎粒子具有一定的密度。如果基礎粒子太鬆散,很難產生彼此碰撞,就會像宇宙邊緣那樣,以擴散為主,形成不了引力。只有基礎粒子達到一定密度,粒子被彈走以後還會彈回來,才有形成引力的可能。
萬有引力的另一個條件是:基礎粒子具有密度的差異,密度差異越明顯,引力越明顯。特別是基礎粒子被各種力鎖定,成為固定物體後,引力效應就更明顯了。最初物體(微粒)的形成過程是:基礎粒子不停地振動、碰撞,和布朗運動一樣具有隨機性。這種隨機性造成不同區域基礎粒子的密度不均。如果加上粒子密度所帶來的壓力(萬有斥力),在達到某些臨界值後,就會出現新的物質形態。根據壓力由小到大,產生的物質形態也越緻密。
萬有引力的形成過程。在兩個物體(真正起作用的是夸克、電子這樣的微粒)之間,基礎粒子的振動和碰撞會受到影響。在兩個物體相對的一面和相背的一面,基礎粒子的運動方式和分佈會有所不同。當基礎粒子撞向物體時,會在物體表面形成鋒面波。兩個物體之間鋒面波互相激盪,帶動物體來回震動。鋒面波只會發生在物體相對的一面,而不會發生在物體相背的一面。鋒面波在物體背面,會有類似衍射的行為。鋒面波在兩個物體之間激盪,形成兩個物體之間基礎粒子的疏密變化。當基礎粒子密度變大時,會產生萬有斥力,使物體遠離;當物體間基礎粒子稀疏時,物體外側的基礎粒子將物體壓近,表現為萬有引力。兩個物體就這樣在萬有斥力和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前後搖擺。但鋒面波在物體兩面的不同表現,使萬有斥力和萬有引力出現了大小不同的效果——萬有斥力略小於萬有引力。這樣兩個物體就會發生進動,整體呈現吸引的效果。
所以萬有引力其實是一個完全不輸於電磁力和核力的力,只不過被萬有斥力抵消了絕大部分,才有了遠小於電磁力的假象。
萬有引力的實驗檢驗。在水中放置兩個平行木板,對其中一個木板進行垂直於另一個木板的推拉運動,並記錄所需力量以及速度和時間。實驗會發現,將木板拉開要比合在一起費力,或用時長。這個實驗可以證明兩個物體間微粒的布朗運動,對於物體正面和背面的作用是不同的。
-
7 # 莫語知花
這個宇宙的規則是這樣,也許其他宇宙未必!老子說的道賦予了宇宙的規則!當然,外國人喜歡說上帝!就像牛頓晚年研究神學一樣,牛頓說萬有引力,並且物體運動是相互作用力產生,如果沒有作用力物體便保持靜止,牛頓晚年想不通宇宙萬物都在運動,只是相對靜止,既然都在運動,那這個宇宙執行的第一個力是誰推動的?又是怎麼產生的!牛頓想到了上帝,開始研究了神學!其實問引力怎麼來的就只能研究神學,這就好比問宇宙外邊是什麼?為什麼宇宙中有四種基本力(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一般,光速為什麼是30萬千米每秒?量子理論為什麼那麼神奇?一切物體都是機率事件?有很多問題是不能在這個世紀找到答案的!
-
8 # 父母筆記
引力不同其他粒子的力,它很弱,所以他應該不是粒子發出來的力,或者我們可以這樣想,引力其實像大氣壓一樣,是暗物質或者暗能量積聚形成壓力差,我們空間充滿這些物質就就像空氣和水。這樣的解析同樣適用於運動,高速物質阻力讓他具備越大的質量。影響運動即也影響時間,所以這解析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
9 # 賴仲達
謝謝邀請。題主的這個問題,我是認為,可以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解釋描述。引力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其實在很早以前,其實就有科學家猜測過,大概在四百多年前一位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提出了引力的方程。根據他的構思引力是和距離形成平方比的。只要不是無限遠,兩個物體之間都有引力。但是這個引力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為什麼哪都有引力呢?牛頓沒有給出解答,他只是猜測引力是一種超距作用,也就是不需要距離的傳輸。這個概念曾經在物理學上成為一個經典物理學的理論,直到近百年之後這個理論才有所修正。實際上就是被推翻了,但是呢,我們知道牛頓的力學,在如今是仍然有用的,牛頓力學只是真實宇宙情況的近似,但我們畢竟活在近似狀態中。所以說科學家還承認有用,牛頓力學是可以使用的。
這個我們先不談。牛頓力學指導科學界四百年之後,有一位更加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出現了,他就是愛因斯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做了什麼呢,首先我們知道他在1905年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叫狹義相對論的東西。這是一種描述時間和空間變化性的理論,然而,後來愛因斯坦發現這個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於是他又補充了一個更加完善的引力學說來修飾,這一引力學說就是他的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講的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引力不是力。那你可能會問引力是什麼。首先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空間當中,這個空間其實和時間保持密切聯絡的。換句話說,時間和空間是密不可分的,而愛因斯坦把它看作一個整體,稱之為四維。時間就是第四個維度。那麼,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我們生活在四維空間裡頭。這意味著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我們生活的四維空間,它並不是一個靜態的空間。四維空間是運動的。愛因斯坦乾脆把思維空間看作一種介質類的東西,但它不是真的介質,他和以太不同。這種介質類的東西呢,愛因斯坦假設它能夠彎曲。而時空的這種彎曲就產生了引力。設想一下,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布條。一個小球,把它壓彎了。球附近的小鋼珠也會順著球壓彎的區域滾動下來,這就是引力。
愛因斯坦進一步提出,引力還可以利用一些媒介進行傳遞。這就是引力波和引力子。由於時空彎曲了,因此時空產生漣漪。這就是引力波。而物質之間相互交換一種叫引力子的粒子,便產生了引力。
-
10 # 心勤12
一句話: 運動而來的,物質運動和非物質運動,時空運動,還包括生命現象,這種運動都是由一陰一陽,一正一反,構成的引力運動。比如原子,原子核為陽,電子為陰,雷,陰電陽電,太陽和周圍的行星,沒有陰陽就沒有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引力,是這樣吧?
-
11 # 1499795778
引力是物體快速運動時跟物體身邊的物體發生摩擦時產生的一種力,但引力只能是運動著的物體旁邊的摩擦所產生的力,當兩個物體之間有一點點縫隙或有限大的縫隙,兩物體中其中一個物體運動速度快於另外一個物體,那大物體或快物體的引力就會大些。眾多物體的彼此都在不停運動,所以宇宙中每個星系都有各種力同時產生。物體的前方物體所阻擋產生的力就叫阻力了。如果是實心物體與實心物體物體之間還有相互的磁力。實心物體對暗物體不產生引力。因為兩物體之間沒有同屬的正反元素。
-
12 # 一路無話
引力怎麼產生的?磁鐵為什麼會有吸力?量子糾纏是咋回事?我們知道的太多了,不能再向前了。造物主給了我們雞蛋,我們不能貪婪的再去要那隻雞。
觸碰規則的底線就是毀滅,然後造物主就會把宇宙加點水重新揉捏一下,再炸開重新來過!
-
13 # 美術家1
分民科.公科,你以為這是國企.民企之分。…無知就是無知,…科學就是科學。:極低溫(宇宙)能形成時空彎曲,這時就會產生引力。…星系之間的引力是重力產生,同時也會產生時空彎曲。…
-
14 # 愛因斯坦也是民科
我是民科。但是,我實在看不起那些以科學名義強給別人下定義的二百五。解釋這個問題可以有兩個視角;1.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被質量彎曲的空間就是引力空間,當兩個或以上數量的物體之間的彎曲空間是被各方同時加強的,加強的空間更彎曲,所以在不平衡的彎曲空間主導下,物體之間產生了引力。2.是我的視角,這裡省去不說了吧!
-
15 # 天體小粉
引力是站在地球的立場,把空間所有施與地球的力統稱為地球引力,就如古人心中的太陽應和月亮一樣圍繞地球旋轉。
引力是什麼?沒有介質,沒有施力物,他就是人類思維過程中的一種符號,他表示是一個未解的謎,正如愛因斯坦的扭曲空間是一樣,也不知引力哪裡來,時空原本就這樣,開拓一點算一點,把無知推給上天是人類的本能。
-
16 # 奔向地球d賽恩思
引力,是物質細分到量子的,固有的,震盪波動的疊加態。
當量子晶格相對固定時,形成物質,這時疊加態最強。兩個物體的引力,取決於物質的量的大小,即宏觀質量和影響力矩。
影響力矩的大小與物體互相之間的視夾角有關。相距越遠,視夾角越小,引力就越小。
影響力矩,導致星系成為視夾角範圍內旋轉方向的垂直面上,生存出一個膜狀星系盤。
這是任何物理學家都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量子力學,已經把引力模型推向了新的高度。
擴充套件思維
經典引力理論存在一個大問題,星系中心區域本不應該那麼厚。因為宏觀質量很大的星系核心(如黑洞),對繞他旋轉的恆星,引力與旋轉方向垂直。幾十上百億年來,這些恆星仍未回落到黑洞的旋轉面上,由此對經典引力理論,產生了質疑。難道到黑洞旋轉的恆心與恆星之間還存在著其他聯絡,使他們不能儘快落實黑洞黃道面?
經典力學在這裡遇到了瓶頸,用量子力學可輕易得到解釋。
-
17 # 講科學堂
引力是這個宇宙中的四種基本力之一,其他的分別是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引力的作用範圍是無限遠的。
引力在經典物理學裡面被認為是有質量物質的固有屬性。
在相對論裡被認為是有質量的物體彎曲空間形成的。
在量子力學裡面被認為是有質量的物質交換引力子而形成的。引力子被認為是一種自旋為2的玻色子。是現在唯一沒有被找到的玻色子了。如果發現引力子,量子力學對四種基本力的解釋就完全了。它被認為與希格斯玻色子有關,因為希格斯子是產生質量的根本。希格斯子已經被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找到。希望它能在不遠的將來被發現。
大概就這些吧……
-
18 # 董豔臨
物體都有向外執行的粒子,因為能量守恆,所以都成對發出,還會回來,以構成陰陽,能量守恆。地球向外每一個圓平面的粒子數都會相等,那麼密度就和麵積成反比,也就與半徑的平方成反比。地球周圍有粒子運動,物體粒子也在運動,由此產生碰撞,總體符合機率,符合平面粒子密度差異,由此產生彎曲的力量,就如同龍捲風吸東西一樣,產生吸力。力不會自然有,都產生於物體、粒子的碰撞相互作用,符合陰陽原理,不會自然天生擁有,也不會獨立產生。由此隨星體執行,星體接近遠離,粒子先發生碰撞交集,由此產生波動,這就是能量波,又由此產生力的大小方向變化,造成彎曲。引力和龍捲風的向心力是一樣的,都來源於物體中心和受力中心不一致,使物體方向變化,產生彎曲,造成向中心的力量,差別是龍捲風是來源於原子分子的碰撞,引力來源於微小粒子量子對物體原子分子的碰撞,龍捲風能量消耗快,很快會停止,而粒子量子像光一樣,有能量波特徵,不會停止,永遠存在。
-
19 # 國學新知堂
目前物理學還沒搞清楚,對於引力現代物理學只是描述了現象,而沒有回答它的機制。按牛頓的說法物體間存在著萬有引力,而按照愛因斯坦的理論,萬有引力是不存在的,代之以質量周圍的空間。
-
20 # 王宏衛5
引力、斥力相生(並存共生)相剋(矛盾對立),即一生二。 其間並無玄機,同性相剋、異性相吸罷了!!!由分子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直至宇宙,其力產生根本原因皆因中心同重心異位而已!!!!!正確的理解天圓就是了!!!!並無神鬼之操縱之所!!!打破認知障礙就是,用心思考!!!!!!
回覆列表
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霍金,都不能告訴你引力是怎麼來的。我也不能。
我個人是傾向於認為,空間是一種衍生的現象,就好像辦公室裡有人會衍生出政治一樣,也好像男人與女人會衍生出愛情一樣。
那麼,空間是什麼東西衍生出來的呢?
這就複雜了,有的科學家認為,是量子位元衍生出了空間。
於是,泛泛地說,我也可以說,是量子位元衍生出了引力。
這事情就微妙了。
正如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那樣,我們也可以問同樣的問題,到底是先有量子畢業還是先有引力?
如果是先有量子位元,那麼,請問在沒有引力(也就是沒有時空)之前,量子位元置於何處?
對於引力的來歷,是一個難題。
也有科學家認為,引力是一種熵力,引力的方向,給出了熵增加的方向。
也有科學家認為,引力是量子糾纏,蘋果為什麼要朝地球下落,是因為有引力——從量子糾纏的角度來說。蘋果朝地球下落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在量子力學的演化下,蘋果與地球之間建立了越來越多的量子糾纏的過程。具體你可以看maldacena 與susskind最近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