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什麼意思?
11
回覆列表
  • 1 # 泛舟尚湖望虞山

    誠蒙邀請,不勝榮幸。我覺得《道德經》解釋得好的,其一,是西漢的嚴遵,著作名為《老子指歸》在此書的序言中是這樣介紹的:此書的思想特點是提出了一獨具特色的“天地起源論”,“天地所由,物類所以,道為之元,德為之始,神明為宗,太和為祖,道有深微,德有原薄,神有清濁……這種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是比較獨特的,其基本觀點是老子“有生於無”的發揮,是中國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其二,是近代傳統文化的著名作者,蕭天石先生所著的《道德經聖解》,簡介中說:“本書為蕭天石先生一生最為不朽的名著,他在博覽百餘種《道德經》名家名注基礎上,匠心獨運,費時14年,而成此大專精力久之作,被譽為“契二千餘年來前人未契之心,啟二千餘年來前人未啟之謎”!並且“闡千聖不闡之心法,傳從來不傳之絕學”!其三,是清朝的黃元吉所著的《道德經註釋》,蕭天石認為:“黃元吉先生暢述玄秘,大露宗風,舉往聖之所不洩者洩之,盡往聖之所不傳者而傳之”。陳攖寧先生說:“道家南北兩派各走極端,而實行者背有困難,其勢不能普及。惟有陳希夷(陳摶)、邵康節(邵雍)一派,最便於學者。黃元吉先生所講,即是此派,黃元吉昔日教人,理與訣並重,學者先明其理,而後知其訣,與旁門小術不同,既知其訣,更能悟其理也”。本人學歷有限,我閱覽了上述三本書後的體會,僅供參考。

  • 2 # 走自己的路8501

    要理解道德經,首先我們要明白道德經描述的物件是什麼。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道是指自然的規律,德是指治國的規律。可以說道德經講述的是關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最被認可的解釋是: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不是永恆的道。但是,這樣的解釋,把第二個道字解釋為說道言道,很是牽強。立論就等於否定了道德經後文對道的描述,讓老子的哲學思想陷入了自相矛盾和不可知論。

    正確解讀的關鍵在於對“可”的字的解釋。在《說文解字》這部最早的字典中“可,肯,許詞也”,“可”應理解為肯定、認可。

    “道可道,非常道”的含義是:需要用其他客觀規律來證明的規律,不是最原始的、最終的規律。這是最接近原文又符合老子哲學思想的解釋。

    “名可名,非常名”,需要用其他定義描述的定義,不是最終的定義。

    還有一些經典的古語,也應該重新解釋。

    子曰:人無信不知其可。這裡可字應解釋為認可。孔子是說:人不講誠信,不知道他信仰什麼。

    子曰:民可,由使之;不可,使知之。應解釋為:人民有信仰,就不要干涉他們,沒有信仰,就要教育他們讓他們知道。以前的解釋說孔子要愚弄百姓,那簡直就是誣陷。孔子是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家,怎麼會愚弄人。

  • 3 # 清仁82671231

    沒幾個人能理解道德經,要想看懂道德經就不能站在人的角度去理解,要想理解世界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世界及人,道可道非恆之道,名可名非恆名,表面是說;能夠表達說出的道即宇宙規律本質都不是永恆全面的道, 人能夠命名描述的及概括的名,並不能全面永遠代表那個東西的全部本質,更深層的含義反過來理解就是,你人是永遠也無法全面瞭解宇宙的,世界有千萬種模樣,你連一種都看不透,更不可能征服世界,這是一種什麼心境?人生的背景是悲,所以看到這背景的人會有慈悲心,大愛,愛人類,不妄為,人唯一驕傲的是有靈,能感知,能反思,當你看到人所有人的真實處境,你會怎樣?老子會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不敢為天下先,要有慈愛愛人及自己,看看現在的人心,要簡單儉樸生活,看看現在的環境,不要爭,就不會有戰爭紛爭,老子是大慈大悲大智的人!

  • 4 # 真妄合一

    道的本體就是宇宙萬物之靈體,萬物之靈體在虛空中無邊無際,大無其外,小無其內,廖兮寂兮。萬物之靈之巨大靈力靈動,在因緣和合之時瞬間創造出宇宙萬物。

    宇宙萬物皆有靈性,不管是有情眾生還是器世界,一個人或者生物體,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在靈力作用下產生新生命。人和動物的意識(虛空中的真我元神和身體內假我意神合稱為意識)元神不在身體內而在宇宙虛空中,意神在身體內。元神意神本一體的兩個方面,修行人入定後假我意神滅,則元神現,可以看到自己身體坐在那裡。也就是得道了。

    德是修道的前提,厚德載物。沒有厚德則心神不寧,意神難以平靜則元神無法現前。不德之人無法靜寂,因為有貪嗔痴三毒作祟,只有消滅三毒,徹底斬斷名利。無為則元神現前,就可以暢遊三界十方。

    宇宙的規律,宇宙所有情眾生(動物植物)都在宇宙三界往復迴圈而無有出期,只有得道之人可以根據得道層次而脫離三界。

    宇宙三界所有眾生都是善上惡墮之規律,人就是三界之中間層次,善上惡墮,同時宇宙中有無數地球,無數世界。如果我們的太陽系和地球消亡,眾生之靈可以投胎到別的地球。

    上士悟之,上到天宮。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悟之益壽延年。

    現在道德經多數人都是悟道下士層次,引入社會為之道德。

  • 5 # 青衣殘燈

    1、首先要學好《易經》,易經成書早於道德經,老子肯定學過,易經講了“一畫開天"以及"一"以後的規律,《道德經》探究"一畫開天"以前的規律,帝象之先的規律,所以這二本經肯定有一定的內在聯絡。2、瞭解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以及儒、墨、道、法的各家思想。3、結合道教的《清淨經》及《南華真經》及佛教經典等內容。4丶參照王弼注及河上公章句,以便了解古人的理解全。5、參考當代名家的解釋。6、學習《說文解字》相關解釋。7、參考多個版本,《甲乙本》及其他版本,發現起碼有700多處不同的地方。8、道為本,德為用。道講宇宙本體及其規律,無名、無相、看不見、摸不到,但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德為道在人上的體現,在萬物上的體現,可瞭解道的一部分。9、理解《道德經》要時刻對照道的特徵、特性去理解這本經的內涵。IO丶結合自己的感悟。所以我想現代人學習《道德經》應該是個大工程。這也是我自己學習這本經的方法總結,以供參考。

  • 6 # 只緣無事可思量

    《道可道、非常道》:是《道德經》的(核心),與《金剛經》中的《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同一(真義)。《道》是(行義),但怎樣(行)每個人在生活中理解是不同的。譬如:(有人喜歡煩惱~著相、有人喜歡清閒),但是生活結劇就大不相同。《非常道》是告知以上所說的(道)皆是(著相)的(煩惱道)是出賣自己的(歪門邪道),真正的道是(離相)的(安詳恆樂道)人生於世應該是(清淨安詳)的不應該是折騰的人生。譬喻:《佛法者》世人以為(語言文字)是(佛法)總是(著)在(文語)中生(我見),即不知道(佛法)來自(清淨心)中。

  • 7 # 元-本

    道,為自然規律,德,為安自然規律辦事。

    世間的一切規律,都是能夠被掌握的,但這些規律,卻是不斷的發生變化的。我們可以透過一些表面現象,來認知這些規律,我們為了方便識別事物,會給它們命名,來加以區分,但這些名詞所包括的內容,也並非一成不變的。

      世間事物,本來是不需要透過命名來加以區分的,當我們給一些事物命名,是我們認識世間萬物的起始。如果我們心無所欲,就可以發現生育萬物的自然之妙,如果我們帶著知見欲去認識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就只限於你的認知範圍(邊界)。

      因此,世間的規律和表象,都本是一體的,只是人們在認知識別時,出現了偏差。

  • 8 # 耕梅草堂_

    道德經,雖說今年以來讀聽已不下百遍,但目前的水平僅僅是"能得其一二句而喜者"。

    尤其喜歡其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

    上半句恐怕是道出了古今中外作學問的不二法門。毛主席曾有對聯: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醒,最無益怕是一日曝十日寒,來描述學問之法門。

    下半句一直沒搞懂,直到下半年讀書時覺得中國思想家主要關注的問題是"做人",即是倫理學。我試著把"為道日損"中的"道"理解為做人的道理,如此這下半句話就活了。日損,自然是要把自己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慢慢地拋棄掉,什麼發財啊!當官啊!中獎啊!遇著美女啊等等。踏踏實實做自己喜歡的事,做一個"純粹的人"!

  • 9 # 馬先生129101389

    為了能更好的參悟,我看過歷朝好多種道德經的譯本,翻閱春秋歷史,透過對比以及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來領悟老子真意!五千言包含了治國 齊家 養身 自然 哲學等多方面內容!

    道德經是在老子西行出關時,函谷關關令伊喜挽留所著,據考證當時老子年過八旬,對於這樣一部偉大的書籍作者的年齡非常重要

    對於道德經的解釋與批註,可以說各朝各代都有,並且不同的人不同的解讀!就道德經最基本的翻譯都各不相同!有很多譯文牽強附會,曲解原意!因為古漢語和後來的語言,就像現在的白話和文言文一樣,需要翻譯才能解讀!

    整部書我的理解是老子參道 悟道 大徹大悟之後,用道所包含的意義來引寓方方面面!對於老子認知的超前和深邃,個人認為他是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用道的理論解釋了,宇宙一切是物質組成的!

    這是一部高度概括的奇書,五千言包含了非常豐富廣闊的內容!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要理解道德經需要一定的古語功底,對於易經要有一定的理解,然後參考別人的批註和譯文去領悟,王弼手抄應該是流傳最廣的手抄本,也有他本人的批註,但是他的有些批註本人並不是非常認同!有個道德經的現代版本有好多人的批註,我認為比較好,但是忘記書名了!

    最後要說的是,對於道德經的理解是件複雜和深奧的事情,結合別人的批註和自己的理解領悟才能獲得精髓,其次需要一定的知識年齡積澱,否則都是淺嘗輒止!

  • 10 # 雲崗山人

    道德經,是對易經的高階解釋。是老子對上根之人的解釋。道,是指一切,沒有限定。有任何一點限定就不是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你可以說道不是什麼,但絕不能說道是什麼。因為只要一有所指就是限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道有是一切,一切都是道,一滴水,一粒米,一粒沙都是道。這就是道可道。所以道可以同時又是什麼,有不是什麼。這就是太極和無極的意思。要靠領悟。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 11 # 通古博今老農民工

    我手裡有一本古棣,關桐兩學者作的《老子十曰談》,寫的非常好。老子著《老子》一書共五千六百字。在這本書裡,老子最大貢獻,為人類指出了樸素的辨證法,這是很了不起的。例如:“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等等。魯迅先生也寫了《出關》,對老子,孔子,也做了比較。(老子比孔子大十五歲)

  • 12 # 非心非佛

    用思維去解讀《道德經》,那是學術研究,終究是水中月、鏡中像。要真正讀懂老子的《道德經》,唯有用心去參,悟到老子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過多的解讀,誤己誤人,不可不慎!

  • 13 # 圓明抱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此章總言道之體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之學,盡在於此。其五千餘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猶言也。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無名,今既強名曰道,是則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體也。然無相無名之道,其體至虛,天地皆從此中變化而出,故為天地之始。斯則無相無名之道體,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萬物盡從天地陰陽造化而生成。此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為萬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此下二句,乃入道之工夫。常,猶尋常也。欲,猶要也。老子謂,我尋常曰用安心於無,要以觀其道之妙處。我尋常曰用安心於有,要以觀其道之徼處。徼,猶邊際也。意謂全虛無之道體,既全成了有名之萬物。是則物物皆道之全體所在,正謂一物一太極。是則只在曰用目前,事事物物上,就要見道之實際,所遇無往而非道之所在。故莊子曰,道在稊稗,道在屎尿。如此深觀,才見道之妙處。此二觀字最要緊。此兩者同已下,乃釋疑顯妙。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做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異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老子又恐學人工夫到此,不能滌除玄覽,故又遣之曰,玄之又玄。意謂雖是有無同觀,若不忘心忘跡,雖妙不妙。殊不知大道體中,不但絕有無之名,抑且離玄妙之跡,故曰,玄之又玄。工夫到此,忘懷泯物,無往而不妙,故曰,眾妙之門。斯乃造道之極也。似此一段工夫,豈可以區區文字者也之乎而盡之哉。此愚所謂須是靜工純熟,方見此中之妙耳。

    一一一憨山大師《道德經釋》

  • 14 # 建築設計雜談

    然最近讀《道德經》,讀了原文,嗯,感覺有點意思了,但是再看譯文,卻頓時又云裡霧裡,鄙人不知是哪位大文學家翻譯的,明顯的沒有邏輯的翻譯也敢出書,不知道害了多少人了,也特別容易讓我們誤會老子前輩是一個邏輯混亂的思想家。我也沒讀過多少書,不敢說完全理解了老子他老人家的意思,但是最起碼有邏輯,能指出一箇中心的思想,上句與下句之間是由嚴密的邏輯思維的。下面我就發一篇目前書上的譯文和我自己的譯文,大家來看看,一起討論,爭取早日可以有能人完完全全解讀出老子前輩的真實思想。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書本[譯文]  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  因此君子終日行走,卻不輕舉妄動,處處穩重。  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  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  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本人譯文:  重【有重視,認真等含義】和輕【有輕視,草率,馬虎等含義】互為根本和枝葉,  靜【有安然,順其自然,樸實等含義】和動【有奢侈,華麗,違背天道等含義】互為理智和不明智之間的關係。  你看聖賢之人在日常工作和處理公共事務中,往往不會掉以輕心,總是非常重視【重】,  然而在生活上,即使可以過的很奢華,但是往往又很樸素,超然世外,追求自然【靜】。  而作為一國之君,怎麼能夠以奢華的生活麻痺自身,對國家大事卻經摔處之或者不聞不問呢?  所以說,對待工作或國家公共事事務,該重視,認真【重】的時候你卻草率為之【輕】,那麼你就將失去了根本【有人民,民意的含義,因為民為國之根本】;  而在自身的生活上,是該樸素無華,清淨自然【靜】的時候,卻一味的追求奢侈華麗,那麼你就將失去自己的明智,變的昏庸和迷糊。  至於此篇的主題思想,老子是在告訴我們:生活要樸素,自然,順應天道,而工作和治國一定要認真,重視。

  • 15 # 望星空143133784

    再論“道” 讀一遍《道德經》就如在地獄走一遭,出來後感受又如炎炎夏日在湖水裡暢遊一番。許是自身知識視野狹窄,思想淺薄引起。《道德經》包羅永珍,大氣磅礴,思源如宇宙之廣。個人認為《道德經》是漢文化思想的起源地,在拜讀前,讀過許多各歷史時期有影響力,有思想的著作,看過,聽過影視,偉大人物講話,都無形或有意將之指向老子的《道德經》。 讀來如同天書,一次次拜讀,一遍遍從中尋找思維困惑的突破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什麼?世界的本原?道為宇宙?一為星系?二為日月?三為日月地?(或天地人?國家社會人?)暫就這般膚淺的理解吧。以此展開個人觀點。 論“道”必須從“玄同之境”開始,得具有“洗滌玄籤,內觀自省,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客觀,公正,理性,敬畏,科學,廣度無垠深刻思考社會,事理,人的行為思想,無我無雜念為出發點推演,探索自然萬物相關聯相對立的已知或未知循序變化。老子三字兩言將宇宙萬物自然執行有為展開,留下無限地冥想空間,字字珠璣。 《道德經》裡從人性的仁,善,德與醜,惡,欲結合社會現象,國家管理相對相聯展開論述,辯別,探求真理。 結合當今人,社會,世界,人類的文明進步依靠新思想,全面的科技發明革新不斷推進發展,由此些偉大人物的人生終極理想實現,帶領人民免除戰爭,飢餓,病患,愚昧走進嶄新時代。這是好的宏觀面體現人類的文明。微觀方面呢?從歷史到現代各個時期,各朝代因思想腐朽,道德敗壞引發戰爭重複更替。絕大多數人民被善惡美醜社會事捆綁思維,沉溺於悲喜哀樂個人意裡泛泛而生。人性的仁,善,德與惡,醜,欲激烈碰撞掙扎,實為貪慾過度,盲目無知,無聊無境的爭比心態氾濫,法制不嚴而展現出社會醜陋的現象,要改變需要大眾的自我覺醒,自發向上探索正確客觀理性的行為思想。社會好壞現象終就是人造成的,也是由人而改變的。貪慾有度,思想無界。地球資源必竟是有限的,滿足不了人類無知無盡的慾望。暫沒有新的科技發明革新,沒有新的思想引領,沒有更好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管制,重複破壞,浪費有限的地球資源,人性無節度貪婪只會將人類再次帶入戰爭裡,地球資源環境將會更加惡劣。 世界新的思想由一元復始,從無到有,永珍更新。人是萬物之靈,在仁,善,德的人性環境中,會激發無窮盡求知的意念,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展望,由此探索,辯論,實踐將會誕生更多新的思想,新的科技發明,新的事物湧現,引領人類文明向更高層次發展。人生的終極意義就在此環境中展現出不同的風采,人性靈慧,人文璀璨。 人,社會要靠法治嚴明,先進思想來管理引導,法治嚴明可杜絕人性醜惡面無序重複演變,先進科學的思想引領方向,社會清朗,世界大同,和諧共處。到此,受智力知識有限,難免片面,或過於理想化,千難萬難的首先得敢想吧。兩百年前,誰能想到會有飛機飛船呢,想與嫦娥約會也只能是夢裡哈,如果有嫦娥,如果願意,現在不都能實現了嗎。 人有時如生活在水裡的魚,要時不時躍出水面吐吐氣,看看想想不一樣的天地。生命有限,知識無限,思想更無邊際。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只有知識改變思想,思想改變自我,改變社會。沒有不好的年代,只有不好的自己,“無病呻呤,自以為是”這兩毛病自此改過,繼續學習。

  • 16 # 人文藝術謝丁戊

    道德經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家知道,老子是河南人,鹿邑為老子故里。這句話用河南話最好解釋。我今天給大家講的這個道,可不是一般的走道的道。也就是這個道可解釋為道理的道,宇宙萬事物之間所有一切之理。

    敝人認為,大道至簡,化生澀為通俗,才是人間至理,也就是道。形而上者之謂道。

  • 17 # 白馬非馬1001

    大道至簡。西方翻版的唯物辯證法,就是易經道德經太極八卦圖原理通俗白話文表述。

    道,創世法則宇宙真理客觀規律。萬物有道道不遠人,入世為人替天行道,尊重探索理解掌握運用客觀規律。淺層解讀為機械陰陽主義,如美國二元同質有限競爭治國治世模型;深層解讀為陰陽五行八卦理論,如中醫理論、風水測卦算命。

    在哲學領域,古典表述為陰陽互化相生相剋,現代表述為矛盾對立統一普遍聯絡永恆發展質量互變往復迴圈(否定之否定、成住壞空,可表述為往復迴圈)。在數學領域,道家八卦最基本含義為排列組合,現代拓展為機率統計排列組合歸納演繹邏輯推理。就認知論和方法論而言,既有循“學習·觀察·分析·總結·理論·模型·實踐”路徑,格物致知舉一反三,適合大眾人才的理學,如工程師、技術員、辦事員、士兵;也有從理論構建模型,從理論創新理論,以心悟道觸類旁通,適合小眾天才的心學,如藝術家、基礎理論科學家、哲學家。

    知行合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神秘化玄學化恆河咖哩化,都只是脫離實際空洞臆想、拈花一笑故作高深,實則不得要領,無法落於實處,最終一事無成!

  • 18 # 正一派三一道人

    首先,你要學會斷句,古人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要學句讀。就說這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市面上通用斷法,但是實際上,在我們研究的過程中,還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以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斷句方法。每一個不同的斷句都是有完全不同的意思。

    其次,現在的道德經是歷代刪減修改的,我們應該去看原本道德經,最接近原本的莫過於甲本道德經,但是其內容晦澀難懂,所以又有道無師不明的說法。

  • 19 # 墨核子

    ∥《道德經》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

    第一個道是指自然規律,第二個道是說這個自然規律是能被人類發現和認識的,第三個道是說,這個被發現的規律是不斷變化,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規律。

    這大概就是老子“道可道,非恆道”的意識。而我們給萬物所取的名稱是為了相互之間的區分,這個名稱也是變化不定的,某一地方叫這個名稱,在別外可能是另一個名稱,就如人一樣,可能有多個名稱,但還是指某一人,又或多人使用同一個名稱,名稱也只是區域性範圍內與同類之間,或類與類之間的區分。因此也是變化的。這就是“名可名,無恆名”的意識。

  • 20 # 清楓閣

    《道德經》太過於高深,普通人難以理解其中奧妙,我就簡簡單單談談我對“道”的愚見。個人認為道就是自然,就是規律。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草木春生夏榮秋實冬藏這就是自然的“道”,也是自然的規律。人的生老病死,也是符合“道”的變化而存在的。所以我認為一切順其自然就好。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無為”和“無不為”理解。順其自然固然是“道”,但如今人們生活發展越來越好,這就是“為”的結果,所以要理性分析“無為”。“無不為”這也是對人行動的一個限制,不要為所欲為,破壞了“道”的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假如卡卡西一開始就沒有寫輪眼,實力會達到什麼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