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柒柒說
-
2 # 何唐
這個我是認同的,一個盛世的結束一定是很多的原因造成的,絕不會是因為一個所謂女人導致盛世的衰落。
首先要明確的是開元盛世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唐玄宗登基以後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任用賢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是中國歷史封建社會的頂峰階段,從公元712-741年,而繁榮強盛的背面,深刻的社會及政治危機也在發展。土地兼併激烈,大量農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調製都瀕於崩潰,特別是節度使統轄的軍事力量加強而內地軍備廢馳,導致內輕外重,成為後來安史之亂的伏因。其中土地兼併嚴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造成土地兼併嚴重也並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是經過了多年的累積才出現的。
開元盛世一個一個頂峰,正所謂巔峰即是衰落的開始,開元盛世在開始的時候就決定了其比將衰落,它衰落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一個女人而衰落的,它是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和其中的人治原則也是有著一定關係的。
-
3 # 西嶺白鷺
這個肯定不是楊貴妃乾的,一個女人肯定掀不起這麼大的浪。
要說開元盛世的急速沒落,肯定與唐明皇李隆基有關了。李隆基接連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為宰相,徹底斷送了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於揣測李隆基的意思。在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李隆基想從洛陽回京長安,但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李隆基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隆基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同年十二月,武惠妃病死。次年,改立三子忠王李璵(後改名李亨)為太子。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 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李隆基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
-
4 # 懸疑日誌2
說隋唐的事,就必須從中國歷史上的一對重要矛盾:一個非親緣主導的國家和以親緣主導計程車族地主之間的矛盾說起。
國家總是試圖能夠徵調更多的兵員和賦稅支撐其發展,這不可避免地侵害到士族地主的利益。士族地主則更傾向於少繳納賦稅和勞役,保障自身的發展,這就不可避免地侵害國家的發展。 因此,從秦代實行皇帝以下皆為奴僕的政策開始,到西漢部分的承認地主的權力,再到東漢-隋,地主階級力量的不斷膨脹;再到唐代開始地主階級的力量不斷削弱,直到宋代以一套極為繁瑣的中央集權制度,徹底消滅了地主階級能夠威脅中央政權的能力為止。這一矛盾貫穿了第一次神州陸沉之前的中國大一統政權的始終。
隋唐的繁榮和衰敗的原因都要從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展開。
自東漢開始,自帶起點男主角光環的劉秀同志賦予了地主(士族)們相當大的權力(因為他老人家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尤其是軍事和經濟權利,士族透過土地兼併,招募部曲等方式,實際上成為一方諸侯。這些人在天下大亂的時候總能雄霸一方,如我們所見到的袁紹、曹操之流都是在自己的家鄉有相當雄厚的勢力,因此當他們一回家鄉就能迅速招募起一支軍隊,這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就爭得了先機,因此一個雄霸河北四州,一個直接成為了西晉統一的奠基人。
到了魏晉時期,特別是晉朝。篡位的司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對於士族的權力依然沒有削減。南北朝初期,南北均維持了對士族相當的優渥待遇。譬如東晉的四大家族,譬如留在北方的各豪族,他們往往聚居於塢堡一處,自收賦稅,割據一方。由於政權輪換頻繁,所以新上臺的政權出於穩定的需要,往往拉攏地主階層。這就使得地主階層的實力不斷增強。大地主可以影響政局,這點在南朝更加明顯。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國家的強大需要剋制人的親緣性,換言之就是要剋制地主,加強公權力,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的稅賦、兵員的穩定,才能保障國家穩定。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才有機會,否則,一個孱弱的政權是無力維持如此龐大的統一的,穩定和繁榮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出於剋制地主權利之需要,自北魏開始,均田制粉墨登場。由於常年戰亂,國家掌握了大量土地,可以將土地授予無地農民,使得其無需投獻於地主,限制了地主力量的膨脹。基於均田制之上,伴隨著北朝政權的不斷改進,對地主權利的不斷削弱,到了唐代漸次演變出了均田、府兵、租庸調、科舉四大制度。其中府兵、租庸調兩項制度均是基於均田制的廣泛實行而實行的。尤其是府兵制,府兵制要求農民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很明顯,這徵召的主體力量是接受了國家均田的小農,地主庇護下的農戶是很難被徵召的。
均田制存在的前提是國家掌握大量無主土地。伴隨著唐以來的社會漸趨穩定,人口不斷增長,國家能夠授予的田地逐漸減少,土地兼併日趨激烈。因此均田制開始走向窮途末路。基於均田制的府兵制和租庸調製也逐漸開始崩壞。地主的權力繼續增長,國家可以調派的兵員和財政在不斷減少。唐玄宗時期,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是飲鴆止渴,唐玄宗明明知道募兵制會造成邊關將領割據一方,但是他太過相信自己的帝王之術,總覺得不會出事情,以及均田制經過開元盛世已經基本上趨於崩潰,國家無田可授。府兵制趨於崩潰,也是唐玄宗被迫採用募兵制的原因。 換言之,隋唐的繁榮,起源於政府成功地限制了地主的權力,保障了政權穩定,保障了稅賦和兵員,保障了國家力量的強大。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均田制。伴隨著均田制的崩壞,而沒有一套新的制度來保障國家力量,因此盛唐氣象一去不復返。
人性中本身就是好逸惡勞的,哪怕對於英明神武的皇帝也不例外。李隆基少年時期處於危險之中,連基本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這時候只能拼勁全力謀求生存。因此他可以發揮出自己所有的才智進行政變,防範敵人。登基初期,天下不穩,唐玄宗戰戰兢兢,任用賢才,從善如流。可以拼盡全力為了唐王朝的發展。
但是當唐王朝發展到非常繁榮的時期,李隆基年紀又漸漸增長,李隆基就難免有些驕傲和懈怠了。他納了很多妃子,縱情享樂,建造宮殿。這都極大的耗費了民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也就漸漸喪失了統治的權力。
唐玄宗在後期曾經告訴身邊最信任的宦官高力士,“朕老矣,內事託以丞相,外事託以將,大局可安矣。”對於統治者來說,善於用人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唐玄宗早年也任用過大量的賢臣。正是因為這些賢臣和唐玄宗共同的努力才得以開創“開元盛世”。
但在玄宗後期,他也漸漸安於既有的成績,喜歡聽朝臣的奉承話。因此那些非常善於奉承,內心又非常奸惡的人就登上了歷史舞臺。他任用奸相李林甫、心懷野心的異族邊將安祿山,以及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既無忠心與才華,只知為一己私利不擇手段,極力奉承玄宗。
玄宗卻自認為自己老了,可以把大事全交給別人。其實這也是一切終身掌權者的悲哀:即便身體不再年輕,還是捨棄不了掌握權力的快樂,最後反而被權力危及自身。唐朝由於前期的制度敗壞不得不採取募兵制,將領招募士兵而中央撥款。藩鎮很快就形成,地方的節度使同時擁有政治治理權,財政權,軍權三種權力於一體。因此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
節度使本身就和宰相的品級差不多,前期唐玄宗任用大量賢才在外任節度使,然後在內任宰相,內外因此而興盛。但是到了後期李林甫為了霸著宰相的位置,故意推薦少數民族的安祿山擔任節度使。
-
5 # 古墓裡沒有小龍女
開元年間,經過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盛世局面。
唐玄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天下大治。“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此間,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賈雲集。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然而,隨著歷史的車輪緩緩前進,繁榮不復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百姓流離失所、國家民不聊生、朝堂一片混亂的場面。
一
唐朝初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負責擬定聖旨、重複審查和切實實行,將完整的行政決策過程劃分為三個互不相干的三部分。
且在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相互制約配合,同時又在門下省上加上政事堂,供宰相議政。如此,及保障了決策的科學性,也避免了臣子專政現象的發生。
隨著時代緩緩進步,人口數量上升、土地兼併嚴重、邊疆形勢嚴峻等問題逐漸加重,三省六部制需要改進。
《新唐書。百官志》中記載:“三省長官議事於門下省之政事堂,其後,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說明在唐高宗時期,三省間制約平衡被打破,而這種趨勢不斷延續。
開元初年,姚崇、宋璟等名相輔佐唐玄宗,姚崇剛得到如此大的權力,並不敢隨意使用,每次遇到官員升職加薪,都要去過問皇帝。
有一次,他又去問皇帝,可是皇帝沒理他。他很慌啊,生怕哪裡得罪了皇帝。後來高力士告訴他,皇上說了,只要大事讓皇帝過目一下就好了,這種小事就不要去煩他了。姚崇一聽,那敢情好啊,從此放寬心、大膽做,無所顧慮。
唐玄宗此舉,無疑是給了宰相們巨大的特權。
然而,無論是巧合還是皇帝特意,宰相始終只有一人,特權最終也是落入這一人手中,使得委員制轉化為領袖制。如此之勢,若君明臣賢,則為盛世;反之,則危機重重。
二
開元年間宰相集權化的最終產物是產生了一個李林甫。李林甫把持相位十幾年,在開元二十四年,接替張九齡成為中書令。
雖然李林甫與安史之亂可是有著密切關係,但他也絕非是庸碌之輩。他的上任,正是由於唐玄宗知人善用。修訂法典、依法治國,百姓安居樂業、各地囚犯銳減、朝廷黨爭漸息、國庫日益充滿,這都是李林甫的功勞。
李林甫主政時,國家安定繁榮,然而他獨攬大權時排除異己,阻塞君王言路,並以立仗馬嚇唬諫官,使他們不準講真話。同時他不僅控制中央官僚集團,還打壓各地的地方官員,其中就包括威震邊疆的名將王忠嗣。
三:
早年時,唐玄宗知人善用,造就了唐朝盛世。鼎盛時期的唐朝,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寫到: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自開遠門西行,亙地萬餘里,入河湟之賦稅。左右藏庫,財物山積,不可勝較。四方豐稔,百姓殷富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
如此國泰民安的盛世唐朝,也遮住了唐玄宗的眼。一直想著年輕時的豐功偉績,卻忘了一代明君需要從頭到尾的兢兢業業。據說,晚年之時,唐玄宗對高力士曾說:“如今國泰民安,國庫充裕。我想多多休息一下,就將國家大事都交給李林甫怎麼樣?”高力士立刻阻止,唐玄宗就不高興了,直到高力士磕頭認罪才平息怒火。
唐玄宗雖有帝王頭腦,但卻是享樂主義奉行者,這種性格,在他的晚年暴露無遺。
開元二十八年,隨著絕代佳人楊玉環來了,她善能歌善舞,通曉音律,滿足了玄宗對與享樂的追求。儘管她原本是他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唐玄宗對楊貴妃那可是寵愛至極,唐玄宗開始"視金帛如糞壤,賞賜貴寵之家,無有限極”。每次楊貴妃出行,車馬必“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
楊貴妃喜吃荔枝,唐玄宗就命劍南每年透過驛路,馬不停蹄地遞送荔枝,以確保水果送到長安後,保持色味不變。
而驛路本為國家傳遞文書和官吏往來之用,卻成為後宮享受奢侈生活之用。“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著實諷刺。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唐朝盛世,就如唐玄宗由勤政愛民到懶散倦政,一步步走向滅亡。
-
6 # 車輪浩蕩
盛唐的開元盛世快速沒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史之亂,這個和楊貴妃關係不大。
唐玄宗在位44年,其前期起用賢臣,政治清明,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但是後期沉迷享樂,荒廢國事,這也是導致開元盛世沒落的主要原因,楊貴妃只是唐玄宗沉迷享樂的一個代表。在位44年,有29年的時間都能保持兢兢業業,對一個皇帝來說,這個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歷史上大多數皇帝都是在登基以後快速荒廢的。
從歷史維度上看,開元盛世很快就沒落了,但是以時間來算,也差不多是在近10年時間沒落的,10年時間其實不短了,很多歷史上翻天覆地的變化持續時間都不到十年。
-
7 # 天狼星下
均田制存在的前提是國家掌握大量無主土地。伴隨著唐以來的社會漸趨穩定,人口不斷增長,國家能夠授予的田地逐漸減少,土地兼併日趨激烈。因此均田制開始走向窮途末路。基於均田制的府兵制和租庸調製也逐漸開始崩壞。地主的權力繼續增長,國家可以調派的兵員和財政在不斷減少。唐玄宗時期,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是飲鴆止渴,唐玄宗明明知道募兵制會造成邊關將領割據一方,但是他太過相信自己的帝王之都是術,總覺得不會出事情,以及均田制經過開元盛世已經基本上趨於崩潰,國家無田可授。府兵制趨於崩潰,也是唐玄宗被迫採用募兵制的原因。當然楊貴妃安祿山李林浦等等有一定掘墓人的角色
-
8 # 兩世之約i
1.統治者的無知和目光短淺,要知道,時間是變化的,一個朝代想要安穩,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治國方略,唐玄宗剛得到一點點成效就開始驕傲自大,這是統治者的個人原因。
2.奸臣當道,賢臣能臣的流失,楊國忠,李林甫把持朝政,迷惑皇帝,這是當權者的原因。
3.過分重視道教治國,國家陷入道教迷信,這是思想的原因。
4.統治者鋪張浪費,浪費國力,據說當時唐玄宗桌子上的一盤美食,就抵得上十戶中產百姓家的全部資產
-
9 # 蝦扯歷史
把刀子給到了外族手裡。
雖然從後世的角度看,唐朝的包容,促進了中國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但從問題出發,唐朝邊軍以及統軍的將領很多都是異族出身。有句老話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種族一直就是一個劃分我們與他們的標準。
另外,中原的漢人,透過種田流、攀科技打敗周圍生產力低下的異族,當時的中原人和異族是兩套思維,中原人認為他們臣服於我就是認輸了,異族則只想著現在他比我強就暫時服輸。於是等到異族透過軍功爬上高位,他們也學到了如何變強,甚至於他們藉著唐朝這顆大樹已經變強的時候,他們就要開始反擊了。
這一點可以參看,羅馬興衰史,兩者都很典型。都是在征服周邊異族開始融合後,發生各類不良反應,導致一個國家衰落。
-
10 # 秦嶺老倔頭山貨
主要問題還是在玄宗自己身上。玄宗在後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國家的統治難免有些驕傲和懈怠了。他納了很多妃子,縱情享樂,建造宮殿,這不但極大的耗費了民力,他也漸漸失去了統治的權利。由於安於現在的成績,喜歡聽朝臣的阿諛奉承,因此那些善於投其所好的奸佞之臣慢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這也是盛唐由開元盛世極速轉衰的根本原因。
-
11 # 道中道道而道
說隋唐的事,就必須從中國歷史上的一對重要矛盾:一個非親緣主導的國家和以親緣主導計程車族地主之間的矛盾說起。
國家總是試圖能夠徵調更多的兵員和賦稅支撐其發展,這不可避免地侵害到士族地主的利益。士族地主則更傾向於少繳納賦稅和勞役,保障自身的發展,這就不可避免地侵害國家的發展。
因此,從秦代實行皇帝以下皆為奴僕的政策開始,到西漢部分的承認地主的權力,再到東漢-隋,地主階級力量的不斷膨脹;再到唐代開始地主階級的力量不斷削弱,直到宋代以一套極為繁瑣的中央集權制度,徹底消滅了地主階級能夠威脅中央政權的能力為止。這一矛盾貫穿了第一次神州陸沉之前的中國大一統政權的始終。
隋唐的繁榮和衰敗的原因都要從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下展開。
自東漢開始,自帶起點男主角光環的劉秀同志賦予了地主(士族)們相當大的權力(因為他老人家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尤其是軍事和經濟權利,士族透過土地兼併,招募部曲等方式,實際上成為一方諸侯。這些人在天下大亂的時候總能雄霸一方,如我們所見到的袁紹、曹操之流都是在自己的家鄉有相當雄厚的勢力,因此當他們一回家鄉就能迅速招募起一支軍隊,這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就爭得了先機,因此一個雄霸河北四州,一個直接成為了西晉統一的奠基人。
到了魏晉時期,特別是晉朝。篡位的司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對於士族的權力依然沒有削減。南北朝初期,南北均維持了對士族相當的優渥待遇。譬如東晉的四大家族,譬如留在北方的各豪族,他們往往聚居於塢堡一處,自收賦稅,割據一方。由於政權輪換頻繁,所以新上臺的政權出於穩定的需要,往往拉攏地主階層。這就使得地主階層的實力不斷增強。大地主可以影響政局,這點在南朝更加明顯。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國家的強大需要剋制人的親緣性,換言之就是要剋制地主,加強公權力,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國家的稅賦、兵員的穩定,才能保障國家穩定。國家的繁榮和強大才有機會,否則,一個孱弱的政權是無力維持如此龐大的統一的,穩定和繁榮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出於剋制地主權利之需要,自北魏開始,均田制粉墨登場。由於常年戰亂,國家掌握了大量土地,可以將土地授予無地農民,使得其無需投獻於地主,限制了地主力量的膨脹。基於均田制之上,伴隨著北朝政權的不斷改進,對地主權利的不斷削弱,到了唐代漸次演變出了均田、府兵、租庸調、科舉四大制度。其中府兵、租庸調兩項制度均是基於均田制的廣泛實行而實行的。尤其是府兵制,府兵制要求農民平時種地,戰時打仗。很明顯,這徵召的主體力量是接受了國家均田的小農,地主庇護下的農戶是很難被徵召的。
均田制存在的前提是國家掌握大量無主土地。伴隨著唐以來的社會漸趨穩定,人口不斷增長,國家能夠授予的田地逐漸減少,土地兼併日趨激烈。因此均田制開始走向窮途末路。基於均田制的府兵制和租庸調製也逐漸開始崩壞。地主的權力繼續增長,國家可以調派的兵員和財政在不斷減少。唐玄宗時期,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是飲鴆止渴,唐玄宗明明知道募兵制會造成邊關將領割據一方,但是他太過相信自己的帝王之術,總覺得不會出事情,以及均田制經過開元盛世已經基本上趨於崩潰,國家無田可授。府兵制趨於崩潰,也是唐玄宗被迫採用募兵制的原因。
換言之,隋唐的繁榮,起源於政府成功地限制了地主的權力,保障了政權穩定,保障了稅賦和兵員,保障了國家力量的強大。而這一切的基礎是均田制。伴隨著均田制的崩壞,而沒有一套新的制度來保障國家力量,因此盛唐氣象一去不復返。
-
12 # 御史大夫001
一個盛世的衰退一個女人哪有這麼大的能耐!主要還是皇帝的責任,唐朝的開元盛世也是李隆基的前期,後期也不能稱為盛世了。連京城都丟了,皇帝都跑了,哪有這樣的盛世。
一個皇帝執政太久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免會出現對朝政的懈怠。這個和楊貴妃沒有關係。
歷史上和李隆基差不多的事有很多,漢武帝前期和後期也有很大的變化。還有明朝萬曆皇帝看前期還是個不錯的皇帝,到了後期基本連朝都不上了,還有康熙前期和後期也有很大的區別。商朝的紂王前期也很好,就連北齊的高湛也是勤奮了兩年。
有的是因為惰性,有的是因為好色,有的是人老了對事的看法不同了等等原因,絕不是一個女人造成的。
-
13 # 荼途野史
韓信說成也蕭何敗蕭何,我覺得開元盛世同樣,玄宗功不可沒,同時也是玄宗自己親手毀掉開元盛世。非要說和楊玉環有什麼關係的話,也是客觀原因。
首先我們來看玄宗掌權後推行的一些政令措施:量才用賢、整頓吏治、修訂律法。十事要說,廣開言路,改政事堂為中樞門下,排除了皇族專權,外戚干政的弊端,鞏固了朝廷次序。精簡機構,裁剪多餘官員,節省了財政開支。頒佈了《開元前後令》,完善了中央集權。不得不承認這寫都是很開明的措施政令。但玄宗並未能堅持初心,罷免了張九齡等賢臣的官,後期提拔並信任楊國忠,李林甫等口蜜腹劍之人,甚至在安史戰亂中安排一個太監去監軍,都足以表現與之前自己所實施的政令措施相違背,國無明君,朝無賢臣。由此可見後期的玄宗是親小人遠賢臣,這些都足以把開元盛世帶向深淵。
其次我們在來看玄宗的:經濟政策。打擊土豪勢力和不從事生產的僧尼,打擊土豪是好,但佛教是人們的一種信仰,它可以讓百姓有道德底線,例如佛家八戒: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邪,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是百姓需要的信仰,也是時統治者需要的,而且據悉隋唐時期是我國佛教最盛行時期,可見宗教的重要性,而時至今日,美國總統就職都是手按《聖經》宣誓。大勢打擊當時佛教無疑是在打擊百姓的信仰、道德底線,也是在打擊自己統治之根基,為發展經濟可謂是因小失大。
最後來看玄宗的兵制改革。如果之前的書是客觀原因的話,那兵制改革可以說是主觀直接原因了。玄宗把府兵制改為募兵制,頒佈《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使原來府兵輪番值守邊境換成節度使可以自己招募兵馬、管理土地財賦,形成了邊境節度使擁兵自重、兼併土地嚴重,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卻忘了自己的中央軍隊甚至有些人連戰場都沒上過,嚴重的兵權外強內弱。然而唐朝人民先後經歷了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樣空前的太平盛世,所謂居安思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發動戰爭是必然的,就算沒有安祿山和史思明也會有安某某和史某某起兵反叛。
當然玄宗對歷史以及開元盛世的貢獻和發展是不可被磨滅的,但也不得不承認他把一代盛世帶向了深淵泥潭,古語云“英雄難過美人關”,是玄宗自己沒有堅持住自己的初心,這是歷史前車之鑑給我們的真是案例。對於生活在五千年曆史土地上的我,我感到非常自豪!願後人以史為鑑。
-
14 # 郅者無愚
中央對藩鎮的實力漸漸失去控制,歷史上皇帝要麼對自己兒子封王,要麼給有功之臣封藩王,導致中央權力分散,時間長了就失去控制。
-
15 # 人道長隆
“開元盛世”,是大唐王朝強盛的一個有力證明,它的開創者是唐玄宗皇帝李隆基。眾所周知,李隆基在位時間非常長,開元時期和天寶時期的變化可以說是有目共睹,判若兩人。歸根結底,還是李隆基在位的時間太長了,先天二年,開元二十九年,天寶十五年,一共在位四十六年,在歷史上和他一樣長壽的皇帝最後都有過那麼一段昏聵的時期,例如漢武帝、乾隆皇帝。開元年間的大唐的確無愧於四海之內第一強國的稱號,萬國來朝,威震四海,可以說是盛極一時,在國內,李隆基也找不到跟他抗衡的政權。
唐開元盛世之後的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本人散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國曆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以後,唐玄宗自以為天下太平,進取心也逐漸消失,變得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之,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他對臣的忠諫聽不進去了,反覺得討厭,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可是這時的唐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傷元氣。
-
16 # 皇上約約
為什麼開元盛世迅速沒落?綜合史料記載來看有這麼幾點。
第一:唐玄宗治理國家於盛世之後,開始自我滿足,滿足自己的功績,安於現狀,不懂得居安思危,從而走向驕淫奢靡,沉溺美色的生活這是,是根本原因;
第二: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外戚干政,勢力過大之手撐天,至使朝政腐敗,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楊玉環只起到輔助迅速沒落的作用,畢竟也只是就空有一副外表的女流之輩能幹嘛。至於是如何得出的結論,我們需要根據當時的背景具體分析來看。
首先,李隆基開元盛世
由於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也想當下一個武則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矛盾日益激化,李旦讓位於李隆基,李隆基登基稱帝是為唐玄宗,這時矛盾尖銳到了極點,雙方開始密謀除掉對方。最後李隆基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除掉太平公主所有黨羽,賜死太平公主,史稱先天政變。從此李隆基變開始勵精圖治,整頓吏治,裁汰冗官,選能善用先後換了十幾個比較精明能幹的宰相。其中文武雙全的張說任宰相期間開元達到鼎盛。為什麼呢?因為之前能幹的宰相鋪墊的同時,張說進行了比較徹底的軍政改革,大部分前面的宰相只對內政改革,張說的改革是綜合性的,所以一下子讓唐朝綜合國力空前強大。後來連用了幾任宰相後,李隆基開始滿足於功績,安於現狀,開始敗家了。
然後,沒落的經過
國富民強以後,李隆基整日飲酒作樂,沉湎聲色,不問朝政,罷黜賢能精明的張九齡,奸佞李林甫坐上宰相之位。而李隆基整日醉倒在武惠妃的石榴裙下,李林甫手握大權,貪贓枉法,朝政日益腐敗。朝政腐敗,加大了對百姓的剝削和壓迫,引發邊疆戰亂的局面,激起民變。於是安祿山以討伐奸臣賊子李林甫為名,起兵造反,分分響應的部眾達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大軍。由於朝政腐敗,朝廷軍隊不堪一擊,安祿山迅速打到唐都長安,唐玄宗被迫南下逃亡成都,途中將士譁變,斬楊國忠,縊殺楊玉環。後來唐玄宗兒子李亨逃到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繼位是為唐肅宗,而後召集唐朝大軍,討伐安祿山,安祿山被他兒子殺死,唐朝大軍迅速平定叛亂,至此李隆基為太上皇,最後鬱鬱而終。這是沒落的過程以及結局。
所以開元盛世迅速走向沒落的主要原因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國富民強的時候安於現狀,居安不思危,固步自封,生活驕淫奢靡,整日沉溺美色不問朝政這是最根本的原因。楊國忠外戚干政,排除異己,勢力過大隻手撐天是最重要的原因。最後,楊玉環也就是楊貴妃只是輔助原因,輔助了這場由盛轉衰的歷史悲劇。
結語:人生的平衡法則就是,居安思危,運籌帷幄,方能長盛久興。
-
17 # 指揮使吳鐵錘
都是唐玄宗作的,這個真和楊貴妃沒有關係,楊貴妃只是他的一個玩物,起不了什麼作用。大唐的沒落,主要還是和唐玄宗有很大的關係,為什麼?以下是我的分析:
第一條:唐玄宗好大喜功,消耗國力
唐玄宗一輩子就圖揚名萬世,當然這種情結誰都有,只要是一個正常的皇帝都會有,但是唐玄宗卻過分的消耗國力,把無數的精銳軍士派到了邊關,特別是安西等地區,大唐的軍隊四處進攻,但是又需要中原地區不斷輸入糧草金銀,邊關沒有達到自給自足,所以邊關將士越多,這個帝國的負擔就越重。沒有像別的強大的帝國一樣做到邊關能夠自給自足。
第二條:給邊關節度使大量兵權,導致邊關大帥有了造反成功的實力
導致安祿山掌控了大唐兵馬的半數以上,而具備這種實力的老安又親眼見到了大唐虛假的繁榮,整個天下最強大的騎兵就在他的手中,這個時候,他已經把成不成功的情況推演了無數遍,所有推演的結果就是他會嬴了。事實上,他險些嬴了,因為他基本上佔據了整個天下有人居住的地方,別的地方都是人煙稀少的荒涼所在。唐玄宗把數個重鎮給了安祿山,這不是一個明智的皇帝該做的事情,他一點制約安祿山的意思都沒有。
第三條:楊貴妃根本左右不了唐玄宗,楊貴妃不過只是他的一個玩物
楊貴妃一開始只是唐玄宗兒子的老婆,當時還是壽王妃。唐玄宗看到這個兒媳婦以後,純粹是為了性慾和霸佔,所以硬是生生的逼著兒子和她分開,然後又讓她帶髮修行,再把她引到宮中,說白了,就是一種洗白搶兒媳女的過程。一個年輕的女人,任由皇帝擺佈命運。壽王含淚讓老婆離開,從這個角度來講,楊貴妃的不幸命運是唐玄宗所導致的。唐玄宗曾經懷疑太子要奪權,幾天內逼死三個兒子,這那裡是一個父親做的事情。唐玄宗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為了他個人的私慾,他可以做各種違揹人倫良知的事情。
第四條:偏信李奸相,不用眾賢臣
口蜜腥劍的奸相李林甫和大唐系出同一個宗室,這個李相能力十分出眾,李相也一直做出只忠於皇帝不忠於任何的姿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十分信任他。在這個奸相的治理下,大唐從上到下多是送禮買官的人,導致吏治混亂,民不聊生。唐玄宗晚年只想用一個聽話的人,不願再用勸他認真上朝的人。
第五條:唐玄宗再無進取之心,更增添了怕死之心
當叛亂暴發的時候,如果唐玄宗認真的應對,自己親率大軍平定的話,安祿山的軍隊甚至會有很大的鬆動。但是這個皇帝貪生怕死,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逃跑,當時如果他往江南逃的話,還可以把江南一線的部隊給集結起來,但是唐玄宗想到的卻是逃進叢山峻嶺的西南去,甚至那怕大唐晚了都無所謂,他只圖躲在深山裡面過好他的晚年。在這種情況下,大唐的太子不願和這個膽小的父親同行,而是樹起了平叛的大旗,正是在太子的主導下,才艱難的平定了叛亂。
當唐玄宗一心想逃的時候,楊貴妃已經被憤怒的將士勒死了,但是唐玄宗依然想的是自己能夠活下去,依然不願意面對局勢,他根本就沒有任何責任感。這種自私的個性,不是一天養成的,這種對國民不負責任的態度,也不是一天養成的。但是唐玄宗不要臉,就是這麼做了。
後來叛亂平定了,唐玄宗又厚著臉皮回來了。
-
18 # 王魯直
唐朝發展到了開元年間,經過唐玄宗的精心治理,國家進入最強盛的階段,史稱"開元盛世"。
但是,由於沒有解決好兩大方面的問題,導致唐朝走了下坡路,最終滅亡。
第一,嚴重的土地兼併最後導致了農民起義。由於改革前期實行均田制,讓農民獲得了土地,同時實行租庸調製,減輕了百姓徭役負擔,獲得了人民擁護。但是,改革又是不徹底的,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樣,那些豪強地主憑藉手中的財富,獲得了大量土地,農民則漸漸失去土地。無奈,農民只能逃亡。這樣一來,租庸調製也破產了,政府收不到賦稅,財政日漸拮据,對經濟的調控成為空話。社會矛盾加劇後,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動搖了唐朝統治。
第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導致藩鎮割據。由於唐政府在邊境設立藩鎮,導致地方權力過大,尾大不掉,後來終於爆發安史之亂。嚴重動搖了唐朝的統治。安史之亂後,政府沒有吸取教訓,藩鎮割據更加嚴重,加速了唐的衰亡。
至於楊貴妃誤國之說,是無稽之談。她只是唐朝統治者找的替罪羊罷了,不可相信。
在封建社會,根本矛盾解決不了,早晚要激化,促進國家崩潰。
圖:網路
-
19 # 貓哥讀歷史
開元盛世指唐玄宗開元年間繁榮富裕的盛世景象,由於它的超級絢爛,因此與漢代文景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並稱為封建時代三大盛世。
開元盛世之所以會出現,關鍵因素在於唐代從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武后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等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與正確舉措,因此在大唐的土地上結出了開元盛世的美麗花朵。
開元盛世之所以會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安史之亂導致的唐代財政權,統兵權,地方行政權的旁落,唐代中央政府失去了對北方土地的直接控制,而當時中國的精華部分仍然在北方,南方的開發程度遠遠比不上北方!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爆發,在於安祿山掌握了河北三鎮的精兵強將與財政人事大權!唐代開國之初以租庸調製為基礎的府兵制在經過上百年發展之後已經遭到了破壞,為了適應邊境戰事的順利進行,大唐朝廷許可安祿山可以自己募兵,這樣府兵制就變成了募兵制!為了供養招募的軍隊,大唐朝廷許可安祿山截流稅收,為了方便行政,最後發展到可以自行任命地方官員,這樣安祿山就集兵權財政權人事權於一身,已經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
河北三鎮的邊軍長期在北方作戰,其戰鬥力遠遠強於地方軍隊,因此大權在握的安祿山手裡掌握這麼一支精悍的軍隊,同時掌握財政權與人事權,想不造反都難!在他最怕的奸相李林甫死後,胡作非為的楊國忠已經制約不了他了!
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但是大唐朝廷的政治威望也遭到了破壞,同時為了鎮壓叛亂分賞了很多節度使,這些新的節度使與舊的節度使構成了一個個獨立王國,大唐的行政,軍隊,財政,司法等都遭到了破壞,想再回到開元盛世的景象也是不可能了!
-
20 # 話閒歷史
凡事都是盛極必衰,唐玄宗前期勤勤懇懇,任用清廉的官員,自已也是比較勤政,到唐玄宗中後期,唐玄宗年老,體力也不行,在加上精力也不夠旺盛,也不勤政了,唐玄宗自已也為自已取得開元盛世感到自滿,於是開始荒廢政事,任命口腹蜜劍的李林甫為宰相,也為盛唐由盛轉衰埋下了埋筆!!!
回覆列表
唐開元盛世之後的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唐玄宗本人散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國曆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以後,唐玄宗自以為天下太平,進取心也逐漸消失,變得驕傲怠惰,沉溺於享樂之,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他對臣的忠諫聽不進去了,反覺得討厭,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可是這時的唐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傷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