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鈺文話歷史
-
2 # 枕籍阿杜
小弟愚見,幸運應該是談不上,三點原因 首先明末時期的滿清和趙宋時期的蒙元,沒什麼太大的區別,與我們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生活和生產方式不同,文明程度遠不如中原,滿族人也是以遊牧為主,文字創造時間超短的,能夠入主中原只不過是明末各種天災人禍不斷,李自成,張獻忠等等起義軍到處都是,就像傳染病一樣,這塊撲滅了,那塊又起來,就這樣把本就孱弱的政權變的更加不堪一擊,滿清趁機入關,一舉而定天下。 二,滿清入主中原前期,為了表示征服,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實行強制剃髮,頭髮對於漢族可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一種殖民統治,不自信的表現,製造了著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文字獄比前明更加嚴重,各種牽制思想,阻礙文化發展,基本處於倒退狀態,自古胡虜無百年之運,為什麼清朝可以,因為中期,滿族逐漸被中原文明同化,制度幾乎照抄明朝,甚至連自己的文字都丟了,鴉片戰爭被打的稀里嘩啦,這一點上談不上什麼幸運, 三,要說幸運可能就是在領土這一塊,收臺灣,徵漠北,平青海,收新疆,對西藏有效控制,奠定了現在的版圖,有人可能會提出異議,說明朝領土如何如何,在我看來明朝即使在最巔峰的時候,也沒有對這些地方實行實際控制,地圖開疆,我是不太認同的,以上淺見,純屬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嘿嘿
-
3 # 有得觀史
假如清兵不入關,會出現下面的情形:
李自成進入北京,崇禎吊死煤山,大明朝滅亡。李自成不是一個可以成大事的人,得不到士族的支援,不可能成為最終的王者。明朝經歷二百多年,已經腐朽,作為它的延續,南明政權也不可能是最後的贏家。歷史會選擇第三者,這個選擇過程是痛苦的,時間可能會很長,會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長期混戰後,最後歸於一統。長期戰亂,這對於人民將是一場災難。
清兵入關,快速結束朝代更迭,人民免受長期戰亂之苦,這能說不是民族之幸運嗎?
清兵不入關,大清必然成為關外割據政權,而大清勢頭正盛,短時間內很難被兼併。如果未來大明滅亡之後,新建立的政權,統治者沒有能力收復關外,關外就有可能脫離中華版圖。
清朝的疆域在中原王朝中最大,奠定了今天中華版圖的基礎,這難道不是一種幸運嗎?
不過,所謂幸運都是相對的,清兵入關,少數統治多數,造成統治者的極度不自信,為了加強統治,製造文字獄,讓百姓只有嘴巴沒有頭腦,對中華文化的摧殘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場劫難。
-
4 # 老豬的碎碎念
第一,從漢族的角度上看,清兵的入關肯定是極大悲劇的,因為在清初入關之後,大家都知道當時的清軍攝政王多爾袞對漢族人民都做了什麼,滿族作為一個小人口的民族,想要鯨吞下碩大的大明王朝,還是有些難度的,所以他們入關定都北京後,開始用高壓的政治手段,比如顯示頒佈了剃髮令,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便是當時的口號,於是乎對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廣大漢族民眾產生了強烈的反抗心態,隨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便發生了。
第二,從領土面積看,滿族人做為了中國的領導後,確實為現在的國家版圖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廣大的東北地區和新疆,蒙古地區及西藏雲貴邊陲,以前這些地界兒在大明時代都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控制,從這個角度看,清軍入關對於版圖來講又是幸運的。
第三,從科技生產力的發展看,清國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狀態,實行海禁,對於百姓來講常常透過文字獄來打開發民智的出頭鳥,這讓新思想無法萌芽,所以造成了創新極少,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尤其是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清國領導人沒有察覺,讓中國落後了世界100年。
-
5 # 秦朝32
清軍入關是國家和民族的悲劇,中國人從此腦袋上頂著一根被全世界恥笑幾百年的醜陋的辮子,國家很快衰落,中華民族的歷史優秀文化被清理,中國人成為被世界各國無視和欺侮的物件!
-
6 # 手機使用者76084217739
這篇人章肯定是清朝滿官後裔所寫。
前段大家一致認為,清朝是中國近代歷史最壞的朝代。康乾時期和沙俄戰敗,沙俄割去中國15o萬平方公里土地無法收回。落後的滿族統治中國近3oo年,使中國倒退到奴隸社會二千年,人民變為奴隸成乞丐。滿後期喪權辱國,割浪賠款,腐敗無能,拉外國人鎮壓大平軍。慈禧下令殺石達開活活割三個刀,然後五馬分屍骨架。,,,,,略。
-
7 # 文水書樓
明朝末年正是中國社會思潮非常活躍的時代,正處於社會大變革的前夜,政黨的雛形已經開始出現:東林黨,復社,興起,直接挑戰皇權的近現代思想也已經開始出現,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比歐洲的人權宣言早了上百年,西學也大規模進入中國,當年中國對西學進入中國是持開放態度,比如明朝的禮部尚書徐光啟還與西洋人合作翻譯西方自然科學書籍。如果沒有滿清野豬皮的介入,中國社會會提前200年向更高階的社會形態發展,結果野豬皮一來整個社會被徹底凍結,進入了漫漫長夜200年的黑暗中世紀。明朝末年正是冷兵器向熱兵器過度的時代,沒有滿清介入,中國會在後來進入熱兵器時代,徐光啟曾經努力過要打造一隻全火器部隊。當進入熱兵器時代的時候,西北東北那些遊牧民族就屁都不是了,東南鄭芝龍為代表那一大批海盜集團肯定會進一步壯大發展,最後也會搶劫全世界。中國控制的地盤會遠遠超過現在。明末年跟滿清末年,社會形態都極為相似的,在醞釀著向更高社會形態的轉型。結果明朝末年,這種社會轉型形態被野蠻落後民族給打斷,徹底封閉了,而滿清末年的時候沒有被野蠻落後打斷,所以中國社會就順利向近現代社會轉型
-
8 # junWang222999469
豈有此理!
清軍入關給中國民族造成深重的災難。清軍入關殺戮無度,漢民族血流成河。中國社會倒退,資本主義萌娃毀滅。清朝採用閉關鎖國的政策,漢民族再一次成為下等民族,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文明進步。使中國沒有趕上世界的進步腳步,落後捱打,逐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落入萬仗深淵。
所以,這完全是豈有此理的謬論!
-
9 # 風華少年654
真扯蛋。!!!!
滿清入關,剃髮易服,留髮不留頭,屠殺了多少漢人。編修漢人典籍,連岳飛的《滿江紅》都不放過,修改的面目全非,一部《四庫全書》毀書甚於修書,不復原來模樣。大興文字獄,稍有不慎則滿門皆滅,連死人和瘋子都不放過,人人皆不敢言。
在高壓統治下,漢人成了徹徹底底的奴才,日漸麻木起來,中國的發展停滯了,甚至倒退了。
替滿清張揚,實在是無恥之徒。
-
10 # 財經耕耘客
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必須還原歷史真實,必須站到“當時歷史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歷史事件,才能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意義。
很多“歷史虛無主義”的人,甚至是一些“無知”的專家,片面的、拋開歷史事件的背景,“隨心所欲”的評價歷史。
明朝末年,閹黨禍國,民不聊生,明政府腐敗無能,這是當時的歷史背景,清軍鐵蹄侵略中原(就是傳統意義的中華),在吳三桂的協助下入關,侵佔了“中華明朝國家”。燒殺搶掠漢人,當然會也包括當時的北部南部很多少數民族,嚴重破壞了原有的中華文化體系,這在當時背景下,這是名副其實的“侵略行為”,整個清朝也是“外族殖民時期”。
清朝末期,也是腐敗無能,也是民不聊生,最終被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
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沿襲了歷史上的廣大版圖,組成了五十四個民族的大中華,五十是個民族一家親,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實事求是還原歷史真實,才是科學的、理智的、正確的歷史觀。
-
11 # 遠山的記憶鍾
打閻崇年者怎麼被西方文化奴役了?這是什麼觀點?本人認為打的好。閻崇年美化滿清的暴行,不尊重歷史事實,實屬無良文人。滿清踏入中原就是漢族百姓的一部悲慘歷史。服飾髮型被強迫改變,土地被圈佔,城市被屠戮,男人被殺,女人被奸。保守記算滿清殺戮了幾千萬以上的漢族百姓,這就是先進?血淋淋的歷史事實不容外曲,正直的人無論什麼民族都不會歪曲歷史,只有心懷叵測者才會歪曲歷史美化滿清暴行。
-
12 # 使用者8151415593687
五胡亂華對中原政權創傷確實巨大,先前少數民族政權對漢人只有殺伐奴役而沒有半點包容,直至鮮卑政權才徹底融入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雖說鮮卑政權也屠殺漢人甚至將少女當作軍糧,但不得不承認還是推動社會發展。鮮卑政權融入漢人才有後來的隋唐盛世不得不說五胡亂華對中國在這方面是正能量的。
日帝侵華打著日中親善的旗號自然騙不了多少人,要說日本人如果實行中日民族融合政策有極大的可能是會奪取中國人的政權,為什麼日本人不那麼做,一方面日本人民族信心自滿看不起漢人,另一方面也知道一旦融入漢人是吃力不討好的,儘管這樣做能取得政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和民族一定融進歷史而無影無蹤,所以日本人也只能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日本人的失敗有很多原因但是誤判國際形勢誤判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包容性是最主要的。
再說清軍入關是不是進步參考一下五胡亂華,蒙古統一中國及日本侵華就能明白一些問題。清軍入關漢人從此為奴近三百年,儘管有康乾盛世但是文字獄摧殘漢文化的繼續發展和人民的思想進步,這種得失怎樣去平衡難下結論。清朝為中國拓展龐大的疆域是事實,但是同時蒙閉國人與世界交流而喪失太多機會這種得失又怎樣去平衡。清朝執政國力大增但是整個民族人民從此看不到希望又怎樣去平衡。要不是西方列強用堅船利艦強行扣開中國的國門中國人又怎樣去與世界交流。不是小小的日本暴揍大清帝國又或是庚子國變讓大清走上不歸路辛亥革命又怎樣那麼成功,這一切帶來的思考太多。清軍入關執政中原如果採取民族融合政策那麼可以肯定的講清朝是整個封建王朝最偉大的王朝。可惜清朝統治者沒那麼做,如果做了清朝對外交流就沒有那麼顧忌,如果做了就更沒有太平天國什麼事了,更沒有天國屠滿,辛亥革命屠滿的事,儘管滿清有什麼楊洲十日嘉定三屠等無數屠殺漢人事件這都將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或許清朝統治者到最後明白了融入民族的重要性但是依然阻力太大,儘管最後積極對外交流培養人才,但是最後所作努力都為大清帝國的掘墓人,因為人民給了清朝統治者太多機會,只不過最後一次機會被人民無情剝奪了。
要說清軍入關是中華民族的幸運還不如說列強的堅船利艦開啟中國的國門是中華民族更大的幸運,或者說甲午戰爭的失敗與庚子國變是中國最大的幸運,只有這樣才有現在強大的中國。
-
13 # 孤舟釣江雪
清軍入關是中華民族的幸運?對這種觀點只能是“呵呵”。
從今天的角度看,清軍入關後,明朝很快就滅亡了,清朝自然建立了。清朝建立後,還是做出了一些貢獻的,近期的歷史書也把這些貢獻寫進去了。
比如說,清末人口達到了4.5億,是明朝人口巔峰的三倍。不過這更多是因為土豆和紅薯等農作物的引進導致的,即便換一個政權,只要沒有戰亂,人口也一樣會快速增長的。
其實,清朝帶給中國的,更多是國土面積,明朝中後期,基本上長城以外的地方都沒有控制住。清朝入關後,蒙古和滿洲就成了中國的國土,乾隆時期又正式開始統治新疆,使得中國的國土面積比原來擴大了一倍多,清帝退位時,也明確說要合漢、滿、蒙、回、藏諸底為一國,為今天的中國版圖提供了法理依據。對這些貢獻,我們是要肯定的。
然而,如果沒有清朝入關,是不是這些地方就不會成為今天的中國版圖呢?我看也未必!
西漢的時候,中央政府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霍去病曾“封狼居胥”,也就是說到了今天的外蒙古;唐朝的時候,李治就已經滅了高句麗,並拿下遼東。
換句話說,今天的新疆、蒙古以及遼東地區,在清代以前的漢唐時期,中央政府實際上就曾經控制過。明朝的時候,朝鮮、越南等仍是中國的屬國。只不過,由於朝廷實力的下降,加上有的皇帝認為那些地方沒有意義,不想控制,所以後來就丟掉了。滿清把這些地方帶了回來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要說沒有滿清這些地方今天就不是中國的,則有些枉顧歷史了。
我認為,滿清入關,只不過是正常的朝代更替罷了,與此前的朝代更替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因此也無所謂“幸與不幸”。
歸納起來,滿清沒有今天一些人誇的這麼偉大,也沒一些人罵的那麼的不堪。這就是我的觀點。
-
14 # 感恩百姓
我於縣誌看到,清兵是強盜惡魔,見人要錢,無錢就是一刀,所過之處火光沖天,本縣火光四十多天,死人無數,。嗯,,,在縣城東北有村落磊有小衛村牆,清兵攻之不下,用火攻法,城內有井,不效。箭不見人,槍不及人,久而無乃去也,剛去數里村衛牆倒有數丈,有濺民為領賞錢,飛告清兵,曰:所攻其城牆已倒,。清兵隨回,村內人民著急,急中生智,用自識粗布畫牆而扯立,清兵回見城牆依舊,未有傾倒,便怒殺送信濺民而去!哈哈,,此故事裁於縣誌,定屬是實。
-
15 # 劉庸69493607
這能討論嗎?中華不須要強迫性的削髮易服,毀我中華文明,當時為什麼清朝平定中華用了三十年,因為人民有骨氣,起來反清。我們不但要反對削髮易服,更不願看到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照諸位的觀點,當年中國就不應該抗日,設想一下當時若和日本合作,以中日兩國人口相差懸殊日本人終會被我們同化,我們的領土不是更大了嗎?但中國當時國共兩黨全體國人為什麼要一抵抗,並付出三千萬人的巨大犧牲。因為人必須有血性。日本有一詩人曾對中國人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崇拜題出絕然不同的看法,詩日:寧斬擋道人,不做胯下辱。這就是國魂。
-
16 # 歷史中簡堂言史君
言史堂分享一下觀點;我是漢族人,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問題。
清軍入關,定鼎中原。我認為是幸運的。
假設清軍不入關的話。ppp
1643年9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大明王朝滅亡。
1644年福王朱由崧監國南京,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南明建立。
1644年8月9日張獻忠攻破成都,8月16日登基成為大西皇帝,改元大順。
1644年的清朝偏安一隅,盤踞遼東。
1644年的蒙古各部落對中原虎視眈眈。
假設清朝沒有入關,那麼各方勢力一定會有持續的爭霸戰爭。整個國家陷入政權割據,你說他是10年結束,50年結束,還是100年呢?還是又是300年割據史。
來看看1644年前後的歐洲:
1644年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已經持續了百年之久,
1644年英國已經開始光榮革命,
1644年的莫斯科公國編練了自己歷史上的第一支西式軍隊。
往後順延130年的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177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18世紀整個歐洲以及美洲都已基本確立資本主義制度。
假設清軍不入關,不出現一個統一的政權。當18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整個中國怕不就只是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了。分崩離析的局面被列強逐一蠶食,也就沒有後來的一系列民國,甚至民族解放,中國崛起。
再把假設擴大,1644年,如果沒有災荒,沒有瘟疫,沒有李自成,沒有滿清。大明也許還會是大明,江山還是漢人的江山。也許明朝的國祚會持續到1744年,甚至1844年。到那個時候,大明還是曾經的大明,禮儀,道德,制度,一往如昔。歐洲國家依然會滾滾而來,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清朝入關,文字獄也好,大屠殺也罷,甚至晚清是給國家給民族帶來了百多年的屈辱。曾經領先2000年的我們一下子被打入了地獄之中。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滿清入關統一大王朝帶來的積極意義,清朝人口從大明最巔峰也就1.5億人,發展到4億人口,我們不能否認清朝奠基了現有中國領土基礎。在強權時代,是沒人和你講自古以來就是你的領土的。
我想清朝的建立至少對於現在的我們是幸運的,我們還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們還有56個民族;我們國家資源豐富,我們的長江黃河還在。我們依舊生活在自己的國家裡面,他依舊叫中國,我們的文化的根沒斷。或許清朝入關對於當時的明朝遺民是不幸的,但再大的不幸也沒有外族堅船利炮入侵,華夏文明中斷更不幸的!
我們後輩人能做的就只有發憤圖強,勿忘國恥。讓曾經的屈辱史永遠不會再出現,讓你的夢我的夢成就中國夢。
這是言史堂的觀點,一個90後歷史愛好者的觀點。 -
17 # 滿樓書坊
清軍入關,鼎定中原,這對漢人來說,當然是萬分之萬的大好事。如果沒有清軍入關,現在的中國究竟是怎麼樣的,還真的不好說!
先從人口說起吧。
據不準確估計,明朝中期時人口突破一億,可能接近於1.2億的樣子,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是創造了記錄。
當然,還有人說最高峰時接近兩個億,這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以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疆域、供給能力來說,突破一個億已經是奇蹟。
為什麼說明朝最鼎盛時期應該在1.2個億,主要從明末清初的人口可以推測出。
大體而言,通常認為清朝鼎定中原時中人口在7千萬左右。因此,明朝末年二三十年的天災戰亂瘟疫等導致人口減少了5千萬,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如果是2個億的話,就意味著中國人口在明朝末年減少了近三分之二,這顯然不太可能。
再有,如果不是清軍入關鼎定中原, 漢人早被李自成張獻忠這些流寇們殺光了!
不管怎麼說,就算清朝初年中國人口7千萬吧,經過了大約50年的發展,也就是康熙中後期,中國人口再度攀升到一個億,這個增長是比較符合人口規律的。
之後,又過了兩個50年,在乾隆中期、後期,中國人口相繼突破兩個億、三個億,到嘉慶朝時,中國人口突破4個億,達到歷史的最高峰。
試想,清朝入關時,旗人(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人口大約在200萬人,其他都是漢人,而在嘉慶最高峰時,旗人人口大約在500萬,而漢人人口已達到4個億。
就從人口增長而言,清軍入關、鼎定中原是不是大好事!這是不言而喻的吧?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清朝實行仁政,輕徭薄賦,更直接的說,根本就不要漢人服兵役,也沒有徭役,沒有人口稅,不選妃,不搶民女當宮女,也就宮裡有一兩千的太監,僅此而已。
當時,當兵打仗的事都讓旗人給包了。當然,得給他們鐵桿莊稼。
應該說,在鴉片戰爭之前,旗人在這塊的業務做得相當完美。畢竟,明朝的疆域僅僅是十八省,還不到現在的一半,而外部疆域時不時給內地造成極大的威脅,由此增加了極大的成本。
但在清朝,外部疆域包括滿洲、蒙古、西域、西藏、青海等都被歸入囊中,沒有對內地漢人造成任何的威脅,也不再需要承擔前朝那種極大的國防成本。
如此安定和平的兩百年,這對漢人大肆繁衍,不是極大的利好嗎?
可不要小看了人口的增長和疆域的擴大這兩個重大因素!
要知道,明朝末年世界形勢蠢蠢欲動,正處於一個翻天覆地的臨界點。且不說奧斯曼帝國這種宗教與種族性威脅,就說大肆擴張的俄國,如果不是清朝頂住,現在還不知道怎麼樣呢!
有人會說,什麼啊,難道沒有清朝,明朝或者說漢人就頂不住嗎?
從機率上來說,頂住的可能性很小。畢竟,一個蒙古就讓明朝打了近三百年都拿不下來,更何況俄國有可能勾結外蒙如噶爾丹之類的南下呢?
如果不是康乾時期足夠強大,這南下的威脅,擋得住嗎?
以上主要從人口和疆域來分析清朝對發展壯大漢人勢力的極大作用,其實在其他方面,如文化經濟等等各方面,清朝都將之推到了最高峰。
不客氣的說,如果不是清朝在保護文化方面的重大貢獻,現在很多研究古代文化和歷史的學者,都不知道上哪找書去呢?
那些詆譭四庫全書的沙貨,都知道什麼?
-
18 # 龍文說史
在十七世紀中期,所謂1644年決定中國歷史命運走向:
一個是進入腐朽而且老弱不堪的大明,就當排除內憂外患,沒出現李自成,照常運轉,崇禎帝可以悠哉的繼續坐大明勤奮的皇帝,也許在後期他會扭轉後期嘉靖,萬曆帝和魏忠賢輔佐的朱由校這半個世紀昏庸不堪的局面相當艱難。宦官把持朝政弄得昏天暗地,奸臣像嚴嵩這樣當道,大明上下已腐朽不堪,加上天災不斷,壓迫百姓搜刮百姓的居多,明朝雖然出現這樣像崇禎一樣重振朝綱,勤於朝政的帝王,可由於為了消除東北滿清隱患和多如繁星的民政事務,財政赤字。
他和以上奢侈浪費的幾位皇帝千差萬別,勤儉節約,停止浪費,在宮中和全國施行,儘量簡化機構,這樣造成了冗員居多,李自成就是因為它被逼出來的。 明朝末期可以說加緊收縮,想把以前任意揮霍的省出來,如果沒有李自成出現,也許大明會繼續這樣維持,滿清皇太極也沒有得逞的機會,明朝也許會繼續延續朱元璋留下來的天下,但前提它疆域也許更小,簡單擁有十三省,北部在長城山海關一線,西面只委屈在嘉峪關。
第二個則是推翻大明的大順,以農民軍為首的改朝換代的一股新生力量,如果沒有出現吳三桂放大清入關,也許李自成就繼續坐自己的中原之主,他會像劉邦和朱元璋一樣,以底層的農民為根本,重走他們的老路,肯定會過多推行文治而並非急功求利的武功,大順這個王朝也會繼續南下平定明朝殘餘勢力,一統天下,但是他的能力有限,只能像傳統的中原王朝一樣,踏著原路走,大順自然只會簡單的維持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麼一塊。為此李自成還要把國都遷到西安,離老家米脂近,繼續做永昌皇帝,這樣做時代是不是有點倒退,好像又回到了漢唐。可惜這個時候滿清不允許,它也崛起了,在東北虎視眈眈,因為它比李自成更想要這個中原,想學鐵木真和忽必烈那樣蒙元霸主入住中原,所以這個時候形勢很亂,草原民族也想分一點羹。
第三個則是吳三桂,因為當時大明主要精銳力量還握在吳三桂手中,李自成雖然瞬間席捲北方,一路順風順水,但別忘了吳三桂在山海關的十多萬關寧鐵騎,他們直到大明一亡也沒有接到崇禎勤王的訊息,而是接到命令是死守北方,不要把滿清給放進來,所以大明一滅他們自然成了孤軍,如果大幹一把,肯定會扭轉局勢,獨自消滅李自成取而代之,仍續大明的老路,情況也不怎麼樣,就當崇禎一死,另立新君,做一個忠臣。但是吳三桂沒有這樣做原因他實力還差得遠,不得已卻臣服了滿清,放清軍入關,他沒有因吳家家眷受李自成的誘逼而投降,相反卻為一個陳圓圓與大順決裂。
第三位就是滿清了,清朝和李自成大順算正兒八經的兩個新生力量,都有可能取代明朝問鼎天下,然而李自成是後來居上,發展速度很快,這也讓身在關外的皇太極很吃驚,萬一搶先他一步入住中原,那一切就前功盡棄。所以清朝很積極,不斷的拉攏吳三桂還甚至和李自成共謀大業,取締大明。但結果清朝漸漸認識到李自成的很多致命處,如果抓到一個就會要他的命,他明白李自成只是沒有學識的農民而已,只想發財回鄉,哪會想建立國家,其後結果就驗證了這一點。 所以清軍入關那是志在必得的,因為他們已積蓄了好多力量和充足時間,就是在1644年決定中原大勢中戰勝了前三者,對中華民族未來也是影響深遠。
大清的出現完全改變了傳統套路,向不平凡的一步步走下去,這也是他經歷兩代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辛苦的經營的結果。清朝在康乾盛世時,平定蒙古林丹汗,三藩,臺灣,還有準噶爾,大小金川等等,如果沒有清朝出現,照前三者走疆域上止不會那麼大,1316萬平方公里更少談,由於清朝仍以大國存在,因此抵住了外部西方敵對勢力,把他們拖到十九世紀中期,所以清軍入關在大的方面是幸運的。
-
19 # 安康
我就問一句話,清兵入關和日軍入侵有何區別????亡國還亡出幸運了?如果針對中華民族,滿清讓民族多了,那日本進來統治不是更多民族?
這種理論,對得起抗金的岳飛?對得起揚州嘉定被屠殺的國人?對得起抗戰?對得起抗日英雄?
本質上,日本,滿清,都是乘機中國內亂,中國羸弱來侵犯的!
滿清入關史,就是明朝滅亡史。
從此,做了幾百年奴才!口稱異族為主子!中國,從此開啟了,百年屈辱史!
整個滿清時代,有什麼發明推動了社會進步?有什麼學說有益人類文明發展?手工業,商業,工業,有哪一行促進人類社會了?所謂的康雍盛世,僅僅是,農耕恢復!雍正所言:士農工商,皆食農事,以農為重!這種思想,對社會,對國家,有進步嗎?沒有!
學術無成!思想無成!經濟無成!軍事無成!百業無成!就連農業,也還是,最原始的耕種!這是幸運???
沒有滿清,才是幸運!如果像打敗日軍一樣,打敗滿清,那才是真幸運!
-
20 # 閒雜人羅本
說清軍入關是中華民族的幸運的,應該是滿族人吧。作為一個漢族人,如果有這種想法的,我覺得腦子都有問題。
這個問題有三個坑,一個就是得分明末和現在兩個時期,然後是從中華民族的角度。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包含的是56個民族,但是主體民族是漢族,如果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漢族人的情感也應該佔到主體吧,所以漢族人的情感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情感;再說56個民族親如一家人這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事情,之前可不是這樣。清兵入關對於滿族來說當然是民族最大的幸運和榮耀,因為他們區區十幾萬的八旗兵力,就把偌大一箇中國蛇吞象般得嚥下去,而且還沒被撐死。這當然是因為明朝內部內鬥,李闖王農民起義消耗掉了明朝大部分的國力;吳三桂的意外投降開啟山海關關防迎清兵入關;再加上明朝的黨爭,北方的將領大部分都投降清軍反手殺到江南東林黨的地盤。
但是對於當時明朝老百姓可是家破人亡,亡國亡種。“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讓漢族改穿異族服裝,要知道衣冠代表的就是漢族傳統,這是赤裸裸的民族壓迫和文化羞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可是慘絕人寰的種族滅絕。
不要用漢族人也殺漢族人來替後金人開脫!張獻忠殺光了四川,後來經過湖廣填四川,讓四川又重新成為天府之國,比之前還繁榮昌盛。難道四川人就可以認為張獻忠入川就是四川人的幸運?殺人魔鬼就是殺人魔鬼,不管什麼經過多少時代,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很多人說幸運,可能是看上了清朝帶來的那點地盤,什麼東北,蒙古啥的,如果當時有一個新的漢族王朝建立,經過勵精圖治,把版圖擴大到清朝時期,也不是不可能的啊,這些地區,之前只是由於不適合耕種,漢族王朝不感興趣而已,並不代表武力打不下來。
最後,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清朝建立:
清朝入主中國,一直都是以佔領者的心態統治中國的。他們沒有長遠紮根的打算。讓八旗子弟成為特權階級,不用耕種,讓整個國家養著他們。為的就是保留自己原來的基本盤,不會被同化掉,但是養活他們的卻是被他們征服的漢族人。
他們一直保留著關外龍興之地,不讓漢族人進去,為的就是給自己留條後路,萬一被漢族人趕跑了,他們就退回到關外去。
對漢族知識分子採取極其嚴苛的文字獄,打壓文化;想方設法得進行奴化教育。有清一朝,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卑躬屈膝的一朝,漢族知識分子的脊樑骨都被打斷;明朝再黑暗起碼還出了幾個敢罵皇帝的大臣。清朝的大才子紀曉嵐,直接被乾隆說他就是一倡優,就是皇帝解解悶子的寵物知識分子而已。
清朝的官員也對漢族官員充滿了戒備,同一個位置,還得放一個滿族的官員管著漢族官員。科舉考試,滿族人也單獨開一科。
滿清皇帝把整個國家納入他們的私產,透過軍機處這種集權到頂峰的制度,講所有的國事變為家事,將所有人民都變成他的奴僕。所有的這些政策,都只是體現了一個軍事佔優的蠻族對一個文化制度佔優的民族的防備和打壓,真的看不出有什麼客觀上的提升作用,反倒是增加了奴性,遺毒到現在都沒完全清除掉。
所以我認為清軍入關絕對不是中華民族的幸運。
很難說清軍入關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如果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清軍入關還是不幸的,但如果從到時的角度來看,清軍入關可能算是最好的結果了,清朝由於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一直以來都都飽受詬病,今天我們就探討下,清軍入關到底是幸還是不幸?
回覆列表
清朝入關問鼎天下,單方面說幸運和不幸未免太過於片面。結論要根據客觀的事實來下定。而我認為,清朝入關有幸運和不幸的地方。
不幸的是,清朝封建專制統治達到頂峰,事實上,明朝在朱棣之後,君主專制便有所鬆懈,內閣制的逐步完善,讓皇帝不問政務也可以讓國家正常運轉,而明中後期,文官甚至可以對抗皇權。而清入關後,專制程度達到高峰,沒有任何官員可以對抗皇權,皇權下屬機構都對皇權負責,受皇帝掌控,清的高度集權,註定了只能任由制度逐漸僵死。而由於清統治者的少數民族身份極度自卑,對優秀漢文化的接納又充滿了焦慮,於是,只能接納漢文化來加強統治,又對漢人充滿了排擠尤其是漢族文人,於是,大興文字獄,讓終清三百餘年,未曾出現優秀的思想家。
不僅如此,清朝的閉關鎖國和極度落後的社會生產力。雖然說閉關鎖國的政策繼承於明朝的海禁,但是,要記住,明在隆慶開關後就逐步開放市場,擴大貿易,在加上張居正的改革開放,兩者共同的結果,才有後來的萬曆中興,也為萬曆三大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清入關後,執行著嚴厲的海禁政策,對與外貿易壓根毫無興趣,且又變態的自認為天朝上國,壓根不知西方工業革命的鉅變,這為清末帶來深重的災難,清與西方各國的戰爭說到底是生產力的戰爭,先進生產力和落後生產力的戰爭,直接的體現就是,馬克沁機槍對清引以為傲精銳騎兵的對決,勝敗不言而喻,高下立判。
然後,有其幸的是,大清對現代版圖的貢獻幾乎不可替代。清朝康熙年間,平定三潘之亂,統一臺灣,到乾隆年間的消滅準噶爾政權,收復新疆,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而且,清朝對西藏,新疆,蒙古等的控制力度是超前的。不得不否認,由於清初的開疆拓土,讓中國版圖再一次到極大,近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比盛唐和剛明的極盛版圖還大,而且,還保持的時間相當長久。即便後期,被列強割讓,但是,和平退位也依舊給民國政權留下了近一千一百萬公里的土地。可以說,假如沒有清初的開疆拓土,就沒有近現代中國的遼闊的版圖。
不僅如此,大清採取的“攤丁入畝”和大力推廣番薯和玉米種植,極大的刺激了人口的增長。
所以說,大清有優缺點,但是,我覺得,在今天的角度看來,大清入關是幸運的,因為他不僅開疆拓土,還促進中華民族進一步融合。而網上有關於清入關是異族入侵的觀點是十分可怕的,與日本侵略者提出“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可怕觀點如出一轍,這些觀點的流行,無異於在挑釁如今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概念,有民族分裂的嫌疑,事實上,大清的建立者原本就是明的臣民,大清太祖努爾哈赤原本就是李成梁的屬下,而努爾哈赤自己就曾經是明建州左衛都指揮使,所以,大清入關根本就不是異族入侵,而是大明的臣民反抗明的統治掀起來的內戰,而努爾哈赤只是大明的亂臣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