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異國的風采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

    假如魏延被留下了,在日後抗擊魏國司馬父子大軍的鬥爭中,魏延和姜維並肩作戰,一前一後,一左一右,必將打得魏國司馬集團屁滾尿流,說不定魏延出奇兵經子午谷直取長安,姜維在出祁山,兩路大軍一舉平定中原,恢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實現劉備和諸葛亮昔日的夢想。

  • 2 # 力薦美文

    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關於這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魏延忠心耿耿,無故受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餘辜。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籌劃的圈套,那麼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延究競有沒有謀反?

    “謀反”過程回放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魏延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多次委以重擔。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而謀反也在意料之中。那麼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延謀反有什麼關係?魏延謀反為什麼會觸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據《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機密的榻前會議,參與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離的時分,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假如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本人開拔。做了這個佈置後,諸葛亮就病故了。費禕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不對吧。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延還活著,還能夠率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由於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擱了?再說,我魏延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禕繼續部署北伐,費禕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

    魏延才知不該放走費禕,趕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報楊儀準備依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不斷撤到了南谷口。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破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御前。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磋商: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的,而魏延謀不謀反,不好說。”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延,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延,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谷口。魏延帶著幾個心腹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延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延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叛變實為內訌

    對此易中天的見地是無緣無故,查無實據,不合邏輯。

    為什麼說無緣無故呢?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推翻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而且為什麼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魏延謀反,為避免楊儀救駕才破壞沿途的路橋。所以魏延被誣無緣無故。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延當時的才能、實力缺乏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要一條出路就是投誠曹魏,假如他要投誠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誠,沒有理由南下。所以陳壽就揣測,魏延的本意不是去投誠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以魏延當時的位置、聲威、功勞,假如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本人:這樣就能夠繼續北伐了。據此能夠判別,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江,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十分自得,他以為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平安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而有功,應該給他加官進爵。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利也沒有軍隊,所以他怨言滿腹,費禕去撫慰他,楊儀就大發怨言,說:“早曉得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費禕將此話照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罷官。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放逐的中央還是繼續發怨言,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所以楊儀和魏延內江的結果是兩全其美。

    誰該為魏延一案“埋單”?

    歷史學家的見地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義務,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延的罪還大。況且魏延畢竟為蜀漢政權立下豐功偉績,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整是楊儀的緣由。可是楊儀也冤枉,楊儀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撤離。

    那麼,是魏延的義務?依據《三國志·魏延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延,讓魏延代理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義務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居心要讓他們內訌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以為,魏延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籌劃。

    但是易中天以為,《魏略》的說法不牢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風聞之言”,敵方的行動是不可信的,由於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樣能夠扶諸葛亮的靈樞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後,楊儀上疏說魏延準備向北投誠曹魏,投誠曹魏往北走,魏延為什麼要往南行呢?因而,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籌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樣回事,我們還得把視野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由於諸葛亮與魏延在軍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倡議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應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風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幹制勝。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采用。 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但是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易中天先生以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勝利的。緣由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關於這三個緣由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計程車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不斷對他的政管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而作為蜀國後期獨一的猛將魏延,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

    魏延是個堅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諸葛亮很理解魏延,他自高自大,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分,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於諸葛亮的聲威。他也不敢膽大妄為,如今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哪裡還鎮得住魏延?沒有方法,只能隨他去了。由於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捍衛蜀漢政權。只要保住了蜀漢,未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逝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 3 # 軒轅十四Rex

    只說《三國演義》中的邏輯。

    《三國演義》裡面最不缺的,就是人跟人鬥心眼兒。本著對蜀漢政權高度負責的精神,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一定要算計好自己的身後之事。這點兒算計集中體現在“對敵”和“對我”兩方面。

    對敵,“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不在這裡多說了。

    對我,就是要在自己死後,安排好蜀漢政權的政治格局。

    他對魏延非常瞭解,知道他的能力和野心。他在的時候,自己能夠制約魏延,魏延不敢造次。如今他要去了,放眼望去,誰還能製得住魏延?如果不殺掉魏延,蜀漢政權會陷入武夫當國,對他的主公無法交代。

    所以,能算一步就算一步,殺掉魏延,保持蜀漢政權的穩定和平衡,這是他為他的事業,能做的最後一件事。

    悲夫!

  • 4 # 孩子怎麼教

    居功自傲,魏延是三國後期非常著名的將領,也是蜀國五虎將隕滅之後唯一能夠拿出手的將領之一。但是魏延又是一個不忠誠的臣子,大家都知道,魏延投靠劉備是殺了自己以前的長沙太守韓玄,也就是他以前的主子。諸葛亮在當時接受他的投降的時候也斥責過魏延是:“投機小人”。奈何劉備阻止了,諸葛亮對於魏延一直是這麼認為:當劉備和自己都還在世他不敢反,但只要兩個都不在了註定會反叛的,所以諸葛亮死之前第一件事情便是設計在身後啥魏延。

  • 5 # 盧爾多吉

    其實諸葛亮並沒有非要殺魏延的意思,只是魏延本身就是一個該殺的統帥,魏延沒有投靠劉備之前早就叛變了先前君主後來在劉備這裡屢次打勝仗受軍功倍受軍隊中威望和地位,但魏延本人就是屬於見利忘義的小肚雞腸他看到了蜀國的衰落多次打算私自帥軍投靠曹魏,然而他的性情一舉一動都逃不過諸葛孔明的眼睛,由於為什麼一直沒有投奔曹魏是因為諸葛亮早就警告叮囑過魏延的心思魏延也是看在諸葛孔明的面子才沒有行動,如果諸葛亮逝世那麼魏延絕對是要投奔曹魏謀害蜀國漢室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安排祛除朝廷叛賊的計劃。

  • 6 # 安然超暖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在五丈原續命不讓將星墜落的故事吧。第六天晚上,魏延以來報軍情為由,進入諸葛亮的帳中將主燈撲滅,造成將星墜落,諸葛亮病逝,這續命是絕對不可能的,諸葛亮的真實目的是看魏延有無反心。結果魏延中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設計殺害。

  • 7 # 知我君

    都是諸葛亮的粉絲嗎?魏延何其冤枉!

    諸葛亮排除異己,只任命對他俯首帖耳的人,所以才會有姜維這個降將接他的班這樣的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知道,蜀的人才是非常多的!但諸葛亮都不能用。所以,殺魏延一是魏延的確驕傲,二是魏延和諸葛亮手下的楊芝始終對立,三是蜀中已經沒有可以制約魏延的人,但諸葛亮又不想讓魏延當老大,他做老大,肯定要殺了楊芝,對諸葛亮來說,保護不了自己的小弟,多丟臉!

    也許很多人會罵我胡說,我也不願費力去貼上歷史材料。只要腦袋正常的人,想一想趙子龍和馬超,這兩個人在劉備死後也還都年富力強吧,得到重用了嗎?劉備死的時候,託孤的時候,不只有諸葛亮一個,還有一個叫李嚴的人,其資歷和職位都高於諸葛亮,但後來呢,被諸葛亮鬥掉了。即便諸葛亮忠心劉備,但他的做法實在讓人不敢苟同,他的格局太小了。

  • 8 # 方家說史

    至於他反與不反的理由我就不多說了,先說在演義中的諸葛亮為什麼要殺魏延,諸葛亮臨死的時候說過,要是我諸葛亮死了姜維,楊儀等人就退兵,讓魏延斷後,要是他肯斷後便罷,要是不重,我早就安排好馬岱殺他了。 而正史中並不是這樣,但是也是在諸葛亮在快要死的時候就跟費禕,姜維,楊儀等人說,在我諸葛亮死了之後你們就退兵,讓魏延斷後,如果他要是不肯斷後你們就走你們的不用管他了。之後就是諸葛亮死了。楊儀,姜維他們商議讓誰去和魏延說,最後選出了費禕,費禕便去和魏延說,魏延不肯斷後,說我魏延憑什麼給他們斷後,丞相死了還有我魏延在,為什麼要退兵,由我帶兵繼續北伐,費禕知道事情不對就和魏延說我去和他們商量一下,魏延答應了,費禕拔腿就跑,魏延才知道我怎麼能讓他走呢,魏延就先退兵往南走,一路之上毀掉了所有的橋和路,並且寫信給後主劉禪說楊儀反了,而楊儀也給後主寫信也是說魏延反了,而費禕就對劉禪說楊儀是個文人,是個書呆子怎麼可能造反,劉禪就讓蔣琬帶兵去堵截魏延,而楊儀也同樣去攔截魏延,王平也去找魏延,並且追上了就對他帶的兵說丞相剛死你們就這樣,那些兵一鬨而散,沒剩幾個,而魏延就一直往南走,到了漢中被馬岱斬其首級,給了楊儀。所以說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說要殺魏延。要是我說的不對樓主可以去證實一下,請不要貼上複製,我打字也很辛苦的。

  • 9 # 姜令怡

    應該說孔明對魏延一直是高度信任和重用的,設計殺害魏延不符合蜀漢利益,孔明如果要殺魏延完全可以在生前動手,其死後無人能壓制魏延,這個時候動手風險是相當大的!相信孔明不會做此傻事,魏延被殺,主要原因是因為孔明生前在制度上沒有確立到底是文官為首還是武將為尊,也許他原意想讓文武相互牽制避免一家獨大!最終釀造文武內訌,終後看魏延死後蜀漢已拿不出一位能力力壓敵國和資歷能服眾的統兵大將,姜維雖有孔明生前提攜,但畢竟是降將和資歷尚淺且能力也不能和關張魏等元老大將相比,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最終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亡國!

  • 10 # 艾小花兒不是花兒

    其實孔明最大的問題是不識人,魏延的死怎麼會跟孔明沒關係?按當時的情況蜀國國力最弱,每次北伐耗費巨大,不能因為一人死後而退兵。魏延對於蜀漢是何等忠心。馬謖丟街亭,當時孔明就做的很不對,就因為孔明跟馬良關係好,把這麼重要的軍事要地交給他,結果魏延為了救他,差點把自己給搭進去,多虧了王平搭救,魏延才得以活命。在說說子午谷,魏延想帶兵5000出兵子午谷,孔明就是不同意魏延進兵。有人說孔明想穩重求勝,不想讓魏延冒險,事實上當時應該沒人會想到蜀漢會出兵子午谷,後來鄧艾的事應該都清楚!魏延此人不善跟文人打交道,與楊儀關係很不好,幾次揚言要殺他,而孔明很看好楊儀,讓楊儀以為他會接替孔明,孔明下兩道密令,讓他們內訌,結果楊儀把魏延給殺了,還滅三族。再到後來蔣琬接替孔明,把楊儀快氣死,直言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該跟魏延一起造反了,由此可說明孔明不知人識人。

  • 11 # 袖裡乾坤ljy

    魏延的名字起的不好,為什麼叫魏延呢?

    我沒找到三國裡有魏國,而且三分歸晉 魏國隻立國一小段時間。。。如果魏延活著,,那麼。。。。。

  • 12 # 夢幻音律95633426

    因為魏延太聰明瞭,他的計謀就是後來鄧艾奇襲蜀漢的謀略,但他也是一片護蜀漢之心只是被別人陷害殺死!至於後來魏國出一鄧艾也用魏延的計策。

  • 13 # 滄齡

    魏延狂妄自大,楊儀小肚雞腸。這倆在一起,肯定一死一傷。諸葛亮活著,他倆不敢鬧事,諸葛亮死了……其實諸葛亮也有安排,在費禕傳裡有說明,說除了諸葛亮,也就費禕有能力調和二人的關係了。看樣子,諸葛亮是安排好了費禕作為中間人。可是諸葛亮看走眼了,因為費禕雖然能調和魏延和楊儀的關係,並不等於費禕就喜歡魏延。

  • 14 # 風流鬼才小林子

    魏延是這叫做有反叛之意無反叛之膽!哈哈手中沒有法碼投降!對曹操沒用!被孔明壓住他的!知道了吧!說孔明不識人才全是笨蛋!!本來就是叛徒!所以後來他有了軍權才被馬岱殺了!活該!能怪誰!替威嚴喊冤的人都乃無知之人!不過不知者不罪!以後就不要說這種話!了

  • 15 # 說好了不再見69984390

    第一,諸葛亮沒有想殺魏延,相反,他很器重魏延。當時在蜀漢,諸葛亮的官職最大,其次是魏延,而且出兵就帶魏延。諸葛亮也是個人精,他每天帶個炸藥包辦大事?第二,魏延真有才華。子午谷的事放開不說,就看劉備對魏延的態度就能看出來。當時入川,皇叔帶了兩員大將,一個魏延,一個黃忠。皇叔費了老大的勁拿下了漢中,派的駐守將領就是魏延。要知道沒有漢中就沒有西蜀,可見皇叔對他的喜愛。魏延被殺後,鄧艾就是從漢中偷偷溜進來滅了蜀漢的。第三,魏延並不是殺韓玄投靠劉備,如果是,三國志一定會記載,畢竟這事挺大的。據史學家推測,魏延是劉備從小兵一手一手提拔上來的,當然,三國志也沒有準確的說法。第四,楊儀也不是啥好餅。魏延這個人,有才華,多少有點目中無人,一般人也遷就他。楊儀呢,不買賬。每次開會,魏延在那瞪著眼珠子,拿著一把刀比比劃劃,楊儀趴在桌子上哭哭啼啼,蔣琬他們在那勸來勸去,好不熱鬧。丞相什麼意思呢?丞相就當不知道。楊儀有才華,魏延有武略,整誰都不好,而且不是啥原則問題,就是兩個人性格不合嘛,算了算了。最為過分的是,魏延死了,被滅三族,楊儀腳踩著魏延的頭大罵一通,報復心太強了。第五,蜀漢官方的態度。官方有點模稜兩可,一開始滅了魏延三族,後來楊儀自殺,魏延被平反。第六,楊儀為啥要自殺呢?原本楊儀認為自己被諸葛亮託付後事,又為朝廷誅除了逆賊魏延,所以自己應該會繼諸葛亮後掌政,於是招呼都尉趙正用《周易》卜筮,卦為“家人”,楊儀沉默不歡。而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認為楊儀性情急躁狹隘,有意讓蔣琬擔當重任,蔣琬於是為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到京城後,被任命為中軍師,沒有部屬,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楊儀任先主手下的尚書,蔣琬為尚書郎,後來雖然都任丞相參軍長史。楊儀每次隨行,承擔軍中繁重的工作,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於是聲色之間經常流露出怨憤表情,斥責他人嘆息自己的言語發自內心。當時人家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只有後軍師費禕前往慰勞看望他。楊儀對費禕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說了許多以前的事,還對費禕說:“當年丞相去世的時候,我是執掌全軍的,那個時候,我要是帶著隊伍投奔曹魏。怎麼會像今天那樣寂寞失意?真是追悔莫及啊!”費禕便秘密地將這些話向上奏報。於是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攻擊朝廷,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這進一步論證了,楊儀不是啥好餅。最後,用孫權的話來結尾吧(這點破事都傳到孫權那去了,這倆人也夠可以的了)“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諸君憒憒,曾不知防慮於此,豈所謂貽厥孫謀乎?”

  • 16 # 天道酬勤69840247

    孔明料定自己必死,死後無人可以控制住魏延,加上此時魏延有軍權,手握重兵,孔明為絕後患,必然處死魏延,一了百了!但是,自斷手臂,滅絕不遠!!可以說,孔明死後,兵少將弱,乃是孔明之責!

  • 17 # 平哥來了真好

    首先,魏延不服諸葛亮,處處頂著諸葛亮幹,其次,諸葛亮擺七星燈續命,第七天馬上成功的時候,魏延衝進諸葛亮大帳,撞翻了七星燈,諸葛亮說了一句天命不可違,但是這就留下魏延被殺的梗,諸葛亮雖然偉大,出名,但是對於魏延這樣的人,肯定想著設計謀除掉,所以魏延被殺說明了,人一定要低調,太放肆了,惹禍上身!

  • 18 # 貪生螻蟻

    無疑,是 諸葛亮及荊州幫將魏延置於死地

    魏延之死,諸葛亮臨終安排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楊儀沒有指揮軍隊的經驗和威望,官不過長史,且同無以匹敵的徵西大將軍魏延形同水火;更重要的是,按道德標準,應該說楊儀腦後生有反骨。此公曾經是曹魏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叛傅群投降關羽;而且有致命缺點,就是性情暴躁,心胸狹窄,難以與人和衷共濟。曾因同主官董允鬧矛盾,被劉備虛懸起來。楊儀追隨諸葛亮之後,與蔣琬同為丞相參軍、長史,自以為資格老,才能也超過蔣琬,對不被推當做接班人心懷憤懣,竟後悔統率大軍從五丈原撤回時,沒能舉眾投降曹魏,由此可見楊儀德行。

    諸葛亮臨死之前,在軍中召開善後會議,讓綏軍將軍楊儀統率主力撤退,由徵西大將軍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從安排,大軍應按計劃撤退,不管魏延。此時諸葛亮似乎有一些飢不擇食,顧不得楊儀的才能、德性和威望,於匆忙中做出不計後果的決定。其實不然,他的臨終安排經過了深思熟慮。因為籍別的不同,諸葛亮沒有忘記自己以及荊州藉派系的前途命運,自知一死,除過劉禪, 魏延已經沒有制約。如果由魏延掌握至為重要的軍權,近則會不顧客觀現實繼續“北伐”,遠則會危及荊州籍前途命運,這同自己身後名譽地位密切聯絡。所以病逝前召開軍事會議,排除了首先應該參加的徵西大將軍、副統帥魏延,只召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後撤退安排。讓楊儀率領全軍秘密撤退而令魏延斷後①。從而為魏延釀造了一樽鴆酒。

    魏延是毒酒的自飲者。聽到諸葛亮病逝楊儀領軍撤退的訊息,氣勢洶洶地說道:“丞相雖死,我還在這兒,相府親屬和文官運送靈柩回去安葬,我理當率領諸路大軍繼續北伐。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能讓楊儀吆五喝六,給他斷後②!”同時扣押了傳達軍令的費禕,脅迫其聯名發出截然相反的軍令。費禕見大事驟變,藉口為魏延說服楊儀交出軍權脫身逃回。

    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軍事政變,雖然不是針對蜀漢政權的謀反,也是針對代帥楊儀的奪權。此時的魏延已十分狂躁。長期遭受排擠打壓的怨氣怒氣,沒有因諸葛亮的死亡稍有渲瀉,更因安排楊儀領軍而惡氣攻心,他的這一不尋常做法,犯下三個致命錯誤。

    其一,對諸葛亮死後軍心士氣低落到谷底缺乏清醒估計。本來,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窮兵黷武、一意孤行的舉措。西蜀小國寡民長期遭受戰爭水火的蹂躪,苦戰厭戰反戰的情緒由來已久。諸葛亮一死,將士思歸情緒潛然隱藏於舉哀背後,在此非常背景下,欲再與強大的曹魏交戰,已不可能。

    其二,不懂得軍變的特徵。軍變貴在詭秘而速發,應在條件允許範圍內,做得讓對方毫無覺察。魏延既同費禕聯名簽署了軍變的命令,就不能放費禕歸去,更何況費禕是荊州籍核心人物。應設法賺來楊儀、姜維等,能多賺一個是一個,許進不許出。魏延透過公開誠信的手段實現軍事陰謀,已構成一對目的與手段極不相容的矛盾。費禕一走,軍事陰謀完全暴露於手握重兵的政敵,魏延失去制人的主動而受制於人了。在楊儀率兵回撤後,軍變事實上已經流產。

    其三,缺乏應變的策略。在軍變尚未發動就已失敗的情況下,魏延不思改弦更張,居然率領斷後部隊徑先南歸,並燒燬主力部隊迴歸的褒斜棧道。不誇張地說,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把同楊儀之間爭奪軍事指揮權,惡化成兩支西蜀大軍的對立;把諸葛亮退軍和自己進軍的分歧,公開於全軍上下;更把自己擺在全體將士的對立面,士兵們歸心似箭,同魏延繼續“北伐”的意圖尖銳對立。三對矛盾中,魏延都處在孤立地位。所以,在南谷口與楊儀軍隊相遇發生區域性戰鬥時,魏延率領的部隊,知道錯誤在魏延,所以不肯為他賣命,剛一接觸就一鬨而散,只留下魏延父子幾個。

    荊州籍幫派體系要除掉魏延。在楊儀、魏延矛盾激化時,惟一能緩解協調的是西蜀朝廷。此前,兩人都有表章飛奏,相互指責對方“叛逆”。毫無權力的劉禪,只能聽從朝臣的議論。在情況完全不明時,群臣本無從盲目表態,穩妥的辦法,是命令雙方脫離接觸,規定出各自的回軍路線,先將軍隊帶回漢中再調查處理。然而,良性的處理意見並沒有產生。按照陳壽的認識,是因為魏延勇猛過人,驕傲自大,造成同僚敬而遠之③這一表面和諧,實則過分緊張的關係。緊張關係在關鍵時候起了作用,西蜀高階官吏董允、蔣琬等,像押寶一樣“保儀疑延”。依陳壽眼光,這是西蜀朝堂情緒化處事方式促成的錯誤判斷。

    蔣琬、董允等長期從政,久歷宦海,大事當頭,不會愚蠢衝動到這樣沒有理智的地步,魏延畢竟是西蜀舉足輕重的人物,況且又領兵在外。如果相信魏延反叛,就應該好言撫慰,將其賺回再處理不遲,沒必要打草驚蛇,失去撲捉叛臣的機會。只能是一種可能,就是諸葛亮推薦安置在劉禪身邊的這些人物的心胸,比諸葛亮還要狹隘。在關鍵時刻,狹隘的集團利益障住了他們的視野,蔣琬等人的表態,不過是黨同伐異,是出於狹隘的派系利益“保儀疑延”,乘此機將難以駕馭的魏延除掉,從而掃除荊州籍繼續掌權的最大障礙。

    諸葛亮為魏延釀造了一樽鴆酒,魏延又不自覺地端起來一飲而盡,最後的結局已無法改變。魏延被馬岱追殺於虎頭橋(今漢中市北街十字,有虎頭橋遺址),之後,楊儀又將他“夷滅三族”。

    魏延殺楊儀是真,叛西蜀是假!魏延要反叛西蜀,沒必要向劉禪表奏楊儀“叛逆”,沒必要攔截主力歸路,而是順理成章的率軍北投曹魏。

    歸納一下,諸葛亮擔任丞相後,流放、殺掉和假手他人殺掉的西蜀高階將領有,副軍將軍劉封,治中從事彭羕,車騎將軍劉琰,長水校尉廖立,中都護李嚴,新城太守孟達,徵西大將軍魏延,督前部馬謖等。其中除荊州籍馬謖是代替諸葛亮承擔“北伐”失敗責任,廖立攻訐諸葛亮組建荊州籍幫派被流放之外,其他都是涿郡籍、益州籍掌軍將領。

  • 19 # 血羽劍客說動漫

    諸葛亮為什麼要殺掉魏延?諸葛亮死後委以重任的楊儀又是什麼樣的人?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費煒、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這費煒、董允果真是善良老實忠厚淳樸之輩嗎?

      《三國志》說魏延是荊州義陽人,也就是現在的湖南益陽。“以部曲隨先主入蜀”,大概是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而駐軍新野的時候收編的土匪。但魏延打仗是一把好手,“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當了劉備的中央警衛團團長。

       後來劉備拿下漢中的時候,沒有選眾望所歸的張飛,出人意料的選擇了魏延做漢中太守,兩個人還演了一出雙簧:“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眾之,請為大王吞之。”當時諸葛亮心裡肯定很不爽,如果是關羽張飛當這個太守,他無話可說,偏偏劉備選了個毫不起眼的魏延。論名望和資歷,他魏延哪裡比得上我諸葛亮呢?!要知道那個時候,諸葛亮還只是劉備的總參謀長,這個出謀劃策的職位肯定不如漢中太守的起居八座、開牙建府的實際啊。諸葛亮肯定心裡妒忌。建興八年,魏延在陽溪大破郭淮,因功“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候”。而諸葛亮因為在建興六年因街亭失守,自貶三等,此時雖然被後主官復原職,也打了幾個小勝仗,但功勞畢竟不如魏延大。因為諸葛亮奮鬥一生到死也只是武鄉候,所以他這個時候更加不爽。

        魏延打仗厲害,但搞政治不行,加上行伍出生性格梗直、脾氣暴躁,比較高傲,而且同事關係也很緊張,所以“當時皆避下之”。和楊儀又經常吵架,兩人水火不容。這個楊儀原來是荊州刺史傅群的秘書,後來背叛傅群投靠關羽做了組織部長。楊儀其實還是有真才學的,他與劉備討論行軍打仗和政治管理深得劉備的歡喜,於是劉備把他調到自己身邊做秘書。建興三年,楊儀到諸葛亮軍中掛職鍛鍊,做了諸葛亮的參謀並主管軍需後勤。《三國志》記載“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說的就是他能把複雜的事兩下子就搞定。估計楊儀還很會拍諸葛亮的馬屁,於是諸葛亮很器重他,把他當作了心腹。由於他跟魏延關係不好,所以在諸葛亮面前說魏延的壞話肯定是有。只是諸葛亮當時還用得著魏延,故“不忍有所偏廢也”。

        費煒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看了《三國志》費煒傳後,感覺這個傢伙能說會道而且喝酒特厲害,同時也是個超級大間諜,所以諸葛亮死前安排他做了蜀國的外交部長兼國家安全部長。諸葛亮死後,楊儀派他去刺探魏延,魏延卻把他當朋友,因為在他和楊儀吵架的時候,費煒經常做的事就是和事老。所以魏延信任費煒,並大大咧咧的向他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所以說魏延這傢伙搞政治不行就是這個道理,而且不具備政治家的敏銳和胸襟。韓非在《說難》裡說:“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把自己的心志和企圖隨便向人和盤托出,還“翼時論必當以代亮。”如此的飛揚浮躁,不是痴人說夢嗎?

      諸葛亮死後,楊儀與魏延鬧翻,兩個人同時向劉禪舉報對方是反賊,劉禪問董允、蔣腕,董和蔣兩個人都說楊儀可靠而魏延有問題,於是一場由諸葛亮親手導演的悲劇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魏延被他的部下馬岱殺死後身首異處,馬岱把魏延的頭提來給楊儀看,楊儀卻不解恨,把魏延的頭當做足球踢了幾腳還狠狠的踩了幾下。並惡狠狠的說:“庸奴,復能作惡不?!”所以楊儀的心理肯定有變態的傾向。

      那麼蔣腕和董允為什麼要誣陷魏延呢?因為蔣腕是被諸葛亮內定為其死後的接班人,而且劉禪也同意了。費煒又是蔣腕的死黨,他偵察到了魏延的真實目的後肯定也告訴了蔣腕,三個人怕有著深厚軍事背景的魏延上臺後,肯定沒有好日子過。在平時魏延就疾惡如仇,眼裡容不下沙子,更討厭腐敗墮落的生活,做漢中太守時曾多次上書劉備移風易俗。這蔣腕、費煒、董允三個人在荊州時就是過慣了有身份有地位的豪華生活,豈能讓魏延壞了他們的好事嗎?!可見這三個人都是保全自身利益的傢伙,絕非“此皆良實,志慮忠純”之輩。    至於諸葛亮要在死前和楊儀秘密商討設計除掉魏延的原因就更簡了。一是諸葛亮認為魏延氣量狹窄,打仗是一員猛將,但為相而治理國家則缺乏政治素養,肯定壞事,事實上魏延也確實肚量狹小了點;二是魏延這傢伙平時就依仗劉備的勢力不把他這個軍師放在眼裡,認為諸葛亮根本就是個誇誇其談的傢伙,整人內行,打仗外行,所以處處頂牛;三是魏延就“子午谷”一事耿耿於懷,說諸葛亮膽小謹慎,不聽他的意見,要不然蜀國早就君臨天下了,並且不論場合逢人就講,搞得諸葛亮很沒面子;四是諸葛亮怕他死後,他的權利不能順利交接,就軍隊背景來說,魏延比他的接班人資格老,而且還是劉備的嫡系。有了這四條,魏延焉有不死之理?

        諸葛亮在處理魏延的這件事上,確實不怎麼光彩。由此可見,他在用人方面也的確有很大的問題。聯想其在隆中當農民的時候,“每每自比管樂”說的就是大話,所以“時人莫之許也”就順理成章了。諸葛亮如果真的是為蜀國愛惜人才,完全可以在平時對魏延加以勸阻和教化,象周瑜一樣謙虛謹慎而禮賢下士。周瑜在20多歲時就當了東吳的三軍總司令,手下統帥著一大批象黃蓋、程普、韓當等戰功赫赫的老將,程普就曾經倚老賣老的教訓過周瑜,但周瑜非常大度的“折節容下,終不與較”。後來程普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就連劉備也評價周瑜“器量廣大”。這樣心胸的人,豈能以“三氣”而致死的嗎?!

        另外諸葛亮完全可以調和楊儀和魏延的矛盾,為何要作壁上觀到最後鬧得不可收拾呢?所以諸葛亮也就是個擅長窩裡斗的傢伙。你看他培養的人,都是原來荊州的世家子弟,他就是這批人的核心。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兩個字“朋黨”。諸葛亮的人才觀就是高過我的莫進來,被刺客殺死的費煒就曾經說過一句有代表性的話:“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抱這樣的心態,這也就難怪蜀國會落拓到“廖化當先鋒”的地步了。

        應該說劉備最後還是明白了,知道諸葛亮是個志大才疏的人了,但由於劉備先前搞幫會時結拜的兩個打手都先他而去了,留給他兒子的都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勢力集團,跟他一起打江山的人老的老,死的死。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其內心估計是悲痛萬分的。但他不死心,臨終前囑咐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你千萬要小心啊,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劉備也知道他兒子阿斗無力迴天,因為他知道阿斗身邊根本就沒有心腹大將可供其驅使,所以最後無奈的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魏延的悲劇是蜀國的悲劇,他的死終結了蜀國的帝國之夢,雖然魏延不一定就能當大任,但思前想後,魏延又何嘗不會是蜀國得以苟延殘喘的機會呢?但是歷史卻不容假設。

    百度知道找到的,我覺得說的不錯,希望可以幫到你

  • 20 # 嗨神出征

    諸葛亮知道魏延是個驕傲自大的人,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魏延覺得自己的光芒被諸葛亮掩蓋住了,諸葛亮擔心魏延之後的功績會超過自己。魏延是個抗曹分子,即使諸葛亮臨死前下令不允許北伐,但是魏延依然會北伐,這與諸葛亮的軍事政策相違背。魏延自視很高,諸葛亮擔心他死後魏延會直接帶兵繼續北伐,而諸葛亮認為一旦這次北伐失敗,蜀國將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諸葛亮擔心魏延回到成都後會與大家爭名奪勢,擔心魏延真的造反。

    首先魏延沒有造反且魏延的軍事才能在當時的蜀國能與之抗衡的的確為數不多。並且魏延作為一個好戰分子,諸葛亮恐怕他死後魏延一家獨大,窮兵黷武,理論上說的過去,但就因為這個殺害蜀國一員大將是否值得?我個人認為不值得。但根據諸葛生平辦事的風格來看,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諸葛的確是可以辦出,或者是一定會做這樣的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消除皺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