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蛙哈哈餐飲
-
2 # 棍哥觀史
魏忠賢這個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現在總的形象都是負面的。不過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多多少少都是有點能力的,今天我們來簡單看看這個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如何能拒後金于山海關之外的,而勵精圖治的崇禎怎麼就落個自縊煤山的下場呢?
魏忠賢守住國門之因1618年4月13日,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後金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這時魏忠賢時年50歲,從掌權之後開始培植自己的閹黨,排除異己,早就在朝廷上站穩腳跟,專斷國政,當時的局面已是“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可以說魏忠賢已是明朝的實際掌控人,朝廷大大小小的事都有他說了算。從後金開始進攻明朝至魏忠賢被賜死有9年時間,而這段時間後金始終未能踏進山海關。
一、守衛權勢
明熹宗朱由校,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是是一個藝術家。他沉迷於木匠活,手藝確實還相當的高超。加上魏忠賢擅長溜鬚拍馬把天啟皇帝忽悠的團團轉,誇他做的木匠巧奪天工,天啟皇帝十分開心,於是將權力交給了魏忠賢。後來木匠皇帝朱由校在臨終前囑咐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見明熹宗對寵愛。魏忠賢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明朝朱家給的,後金打進來,滅亡明朝,自己不可能有好下場的,因此不遺餘力舉全國之財力物力人力支援抵抗後金戰爭。 也不排除感恩於明熹宗的信任,“恪謹忠貞”的守衛著朱明王朝。
二、保障軍需
當時的明朝早已走下坡路多年了,國庫和正常收稅是沒辦法保障戰爭經費的。對於魏忠賢這個沒有什麼道德觀念的人來說,只要能撈到錢,管你什麼仁義道德了,於是向江南富庶地區計程車紳徵重稅,不給錢就給命,於是他專權的時候就有了充足的軍費。
此外重用名將袁崇煥、吳三桂等。在他的概念裡面只有能不能守住國門,沒有下面的人造反的概念。也許他也害怕,不過在那個時候顧一頭是一頭,他們要造反也是造朱家的反,天塌了有皇帝頂著,皇帝如此寵愛他,結果應該也會比後金進來的要好。後金要是進來了,皇帝尚且自身難保,何況於他。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舉全國之力加之名將正確的軍事策略抵禦一個無論財力人力均不及己的後金還是沒問題的。
崇禎失敗的原因一、積重難返
走了上百年下坡路的明朝已是千瘡百孔,內地農民起義接二連三,國家不堪重負,難以在經濟上繼續支援戰爭。崇禎上位之後除掉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重用東林黨,東林黨盡是一些海內士大夫,與魏忠賢的思想就不一樣,他們恪守君臣之道,恪守儒士之道。十分清廉的東林黨則將魏忠賢制定的政策全盤推倒,節省軍費、不向士紳徵重稅,後來就導致遼東的軍費難以維持了。不過魏忠賢之前已搜刮了那麼多年,估計也差不多了。
二、疑心過重、自毀長城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實是一個好皇帝。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更加腐朽無能的太監,最終導致“十萬太監亡大明”的歷史悲劇。後又猜忌袁崇煥謀反,將其凌遲處死。可謂是將自己的後方搞的烏煙瘴氣,大明朝的最後的屏障也被自己親手撕毀了,大明焉能不亡。
-
3 # Finch1
主要有三個原因吧,第一:魏忠賢時期開始大量收商業稅,用來抵抗努爾哈赤,而商業發達的地區正好是東林黨活躍的地區,很多東林黨人因商業稅損失嚴重,等東林黨人上臺後這種稅就取消了,想辦法從其他方面收稅,較少開支,比如撤銷驛站,農民負擔加重,導致了內亂,內憂外患同時發生,很難扛得住;第二:東林黨人和魏忠賢對明朝的感情不同,東林黨人可以換身衣服迎接新主子,魏忠賢可沒這種選擇,用盡手段也要保證明朝不滅,由於一手遮天,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威脅;第三,制衡,東林黨人控制住朝廷後,崇禎很多事做不,下面沒人聽話了,都在忽悠他,無論如何殺大臣都沒法改變局勢。歷史上使用太監往往導致一個王朝衰落,為什麼一個王朝快要結束的時候還是要使用太監。一般以為使用太監是因,王朝衰落是果;也可以這樣以為,正是因為一個王朝衰落了,不得不使用太監來續命,明朝已經到了使用太監來續命的時候了。
-
4 # 淡看天上月
看到這個問題,若是瞭解後金的建立,瞭解明朝末期的狀況,就知道為什麼了。
後金是一下吃成胖子的嗎?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也是從小股勢力慢慢開始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不久,就打出了反明的旗幟,寫了所謂的七大恨來宣示自己的正當性。然後不斷的打地盤壯大自己的勢力,然後又把朝鮮的這個後患解決了。努爾哈赤做的這些,都是需要時間的,這段時間就是魏忠賢在大明朝呼風喚雨的時候。
乏救國之術等後金終於大勢已成之時,就是崇禎上位的日子。崇禎能的確很努力,也很想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但是他並沒有運用正確的方法,大錯已經築成,不用正確的方法,大明的滅亡他還是隻能眼睜睜看著。崇禎就是很用心,但是悲劇的地方是他的方法不對。
在努爾哈赤在未成大勢之時,若是魏忠賢幫助大明滅了這股反明的勢力,那麼也就沒有清朝啥事了,但是魏忠賢不可能這麼做,真這麼做了,魏忠賢的標籤也就換掉了。若是崇禎有救亡大明之術,或者出一個能救大明江山的奇才,崇禎重用他,那麼即使後金勢成,吳三桂叛亂也進不了關。歷史並沒有這麼多如果可想,所以即使崇禎再努力,方法不對,那麼他只能背鍋了。
-
5 # 歷史公元魏忠賢對維護明朝的統治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魏忠賢做出的唯一貢獻,大概就是壓制了文官集團,順便提高了皇帝的權力,但是這個所謂的“權力”並沒有落到皇帝手裡,反而是被魏忠賢等宦官奪走。
明朝中後期,宦官集團的勢力之所以急劇膨脹,就是文官集團的實力不斷的增長,並且逐漸壓制“皇權”,這對皇帝是極為不利的,迫使皇帝不斷培養、倚重宦官,這才有了魏忠賢之類的權宦。
其實朱元璋留下的祖訓,《皇明祖訓》中對太監的職權說得非常清楚,後世的皇帝之所以倚重太監,甚至命令大臣給太監們上課,實在是被逼無奈。
魏忠賢到底為明朝穩定作出了什麼貢獻?太監其實就是皇帝手裡的一把刀,專門用來壓制甚至迫害文官集團。不過魏忠賢這把刀太過鋒利,甚至有點脫離皇帝的控制,因此才會發生妄圖迷惑、掌控皇帝的事情。
但是魏忠賢在世的時候,確實極大地壓制了文官集團東林黨的膨脹,皇帝還可以憑藉這把傷人傷己的“利刃”,勉強掌控局勢。
魏忠賢死後,為什麼明朝局勢急劇惡化?明朝的朝堂上除了宦官以外,文官與武將是天生的敵人,但是文官為了打壓武將不擇手段,在文官集團的逼迫、誘導下,崇禎不得不拿邊將開刀,導致了邊境不穩、甚至後金的崛起。
崇禎除掉魏忠賢不能說錯,但是時機不對,最大的錯誤在於沒有重新立起一把“利刃”,著重打壓、防備文官集團,最終在貪得無厭的文官集團的橫徵暴斂之下,將大明陷入了農民起義的漩渦,並覆沒於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滅亡明朝,真的有這麼高的才能嗎?實際上李自成只是在“風口上”,做出了一個最正確的選擇那就是“割富濟貧”,這才被推到了時代的浪尖上,掌控了大明的命運。
魏忠賢這把刀傷手、弒主,崇禎可以換一把新的,但是絕對不能沒有防身的“利刃”,如果有一把“利刃”,崇禎在明朝滅亡的關鍵時刻最起碼可以透過抄家獲得充足的軍餉,而不是低三下四的向文官“借錢”。
-
6 # 有得觀史
此一時彼一時也,時間變了,情形不同了,結果也就不一樣了。
魏忠賢時,李自成還沒起義,大明朝只有一個敵人——大清,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它。而大清,剛剛穩定後方,開始把目標指向山海關,結果在寧錦受阻,還沒有想出更好的辦法,魏忠賢時代就結束了。
崇禎遇到的情況不同,崇禎二年李自成起義,大明朝被迫兩線作戰,顧此失彼,決策難,行動更難。大清方面,努爾哈赤打錦州受重傷死了。皇太極繼承父志再打錦州寧遠,又敗了。吃一塹長一智,另想它招解決問題是人之常情,於是皇太極聽取范文程建議繞道蒙古部落,翻越燕山,從大安口入關。
魏忠賢時,氣候還算正常,災難並不普遍,國庫錢不多,但每年都有進項,額外開支不多,就是抗清花錢,緊緊手還過得去,不至於虧空太大。
崇禎朝遇到小冰河期,災荒不斷,賑濟災民要花錢;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鎮壓起義軍需要花錢;遼東戰場防禦清兵需要花錢。花錢地方太多,因為遭災國庫收入減少,這一多一少差距可大了。大明朝財政根本吃不消。
明末危局,勵精圖治的崇禎扭轉不了,魏忠賢更扭轉不了。
魏忠賢在時,袁崇煥和他的老師孫承宗一起建立了關寧錦防線,袁崇煥靠這一防線打敗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進攻,清兵才沒能進來。可是寧錦大捷之後,參戰官兵都得到獎賞,主帥袁崇煥沒有得到任何獎勵,一氣之下辭官回家了。袁崇煥也只有袁崇煥才是清軍的剋星,才能打敗清軍,除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明軍再沒有能與清軍過招的,袁崇煥離開了,假如魏忠賢可以繼續獨攬朝政,接下來他能防得住清兵的進攻嗎?
袁崇煥離開後,王之臣接任薊遼督師,假設他憑藉袁崇煥留下的關寧錦防線,有效地阻止住清兵攻破山海關,但他能防得住清兵從燕山入關嗎?沒有袁崇煥,北京保衛戰能不能大勝還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魏忠賢專權期間,打擊迫害東林黨人。朝中有正義感有能力的文臣瞧不起閹黨,不願與之為伍,閹黨中能擔當大任的人不多,面對危局,沒有人才,魏忠賢能對付得了清兵和農民起義軍的雙重打擊?不可能。
明末危局,既使讓朱元璋來,也未必能力挽狂瀾,更別說魏忠賢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7 # 浮沉亦陽明
我覺得就是一句話: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指望一幫噴子清流天天在朝堂上清談,再加上崇禎又是個急功近利的主,大家一起完球吧…
-
8 # 特級划水專家
空有一身抱負有什麼用,經驗,能力,人脈,黨羽,哪一個不是跟魏忠賢相差十萬八千里,就像現在公司裡的一些新來的小年輕,光喊口號有個屁用,老師傅不帶你不教你,靠自己摸索和學習得多久?
-
9 # HuiNanHistory
因為吹魏忠賢的人比較傻,就這一個原因。
雖然崇禎的皇帝做得也一般,但還是吊打魏忠賢那個時期的。我不懂吹魏忠賢都是什麼心理?看樣子明朝真是氣數已盡了。
魏忠賢在臺上掌權的那若干年,明朝的對手只是剛剛崛起的努爾哈赤;崇禎時期,敵人的體量、勢力都上了不只一個臺階。對手不一樣,這種比較有何意義?
更何況,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的戰事,努爾哈赤多數還是取得勝利了。儘管他在1626年兵敗寧遠,但是卻成功佔領遼瀋,將明朝逼退到山海關以外。
這到底想吹個什麼勁兒?
只要明朝的軍隊不能衝出山海關,不能一路殺回遼東,不能順利消滅後金,再怎麼比較都是菜雞互啄丟人顯眼。
再說說魏忠賢的“政績”。以財政情況而論,魏忠賢導致邊境軍事補給的惡化。明朝戶部早有統計:
萬曆四十六年(1618)到泰昌元年(1620),遼東軍餉是2000多萬兩銀子;
在天啟三年(1623)魏忠賢上臺前,遼東軍餉當年的支出仍然有628萬兩。
然而,隨著天啟四年(1624)魏忠賢的徹底掌權,每年遼東軍餉的數目開始萎縮,等到天啟七年(1627)他快滾蛋前,只剩下是146萬兩了。
不僅如此,魏忠賢還搞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從其他邊境挪用餉銀,自然也帶來其他邊患,同時期明朝無法應對蒙古林丹汗的擄掠。
總而言之,魏忠賢是個真垃圾。當然,明粉慣會吹捧垃圾,我並不對此感到意外。
-
10 #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彷彿是在引導,閹黨當政可以抵擋後金,崇禎當政彷彿就是禍害,否定崇禎的政治水平這一點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全盤肯定魏忠賢的功勞,我看大可不必。
我們還是應該先分開來講各自面對的環境,然後再來對比進行分析。
魏忠賢獨攬朝政時的後金為什麼打不進來魏忠賢大權獨攬時期基本是在天啟在位時期,天啟皇帝在位七年,這個時期對於明朝來說,國力雖然出現頹勢,還沒有到了十分危難的局面。
從明朝國內環境來說,十分穩定,而萬曆年間還有三大徵,連豐臣秀吉的大軍都被擊敗,萬曆皇帝晚年昏庸無道,整體而言想要擊敗後金還是輕而易舉的。萬曆四十七年,11萬明軍精銳在薩爾許大敗而歸,並不代表明軍綜合實力不如後金,而是戰略方法上出現了嚴重的錯誤。
薩爾許之戰萬曆皇帝依然希望整軍備戰,再次與後金進行戰略決戰。
從後金方面的情況來說,事物的發展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後金的崛起就是這樣,在萬曆初年的時候,女真還處於明軍的欺壓之下,明軍對待女真就是強大的震懾。
努爾哈赤家族世代都是為明朝戍守邊疆,直到其父死於明軍刀下,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了對建州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主要是建州女真,然後是海西女真。
這個時候努爾哈赤與明朝是分分合合的關係,還遠沒有到起兵反明的境地,萬曆二十九年的時候,努爾哈赤還向明朝朝貢,明朝對努爾哈赤也沒有過多的防範,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前一年,也就是1615年的時候,薊遼總督還向明廷報告努爾哈赤“惟命是從”對朝廷忠心耿耿。
努爾哈赤在攻城略地,閹黨和東林黨在進行黨爭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後,於1618年釋出七大恨,要討伐明廷,這個時期在遼東的戰爭主動權還是掌握在明朝手中,以楊鎬率領的精銳想要打敗努爾哈赤的六萬多人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主要是楊鎬書生誤國,在戰略上採取“分進合擊”結果被擁有騎兵優勢的後金各個擊破。
明軍在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標誌著明軍在遼東戰場主動權的喪失。
天啟皇帝登基後,魏忠賢大權獨攬,這個時候恰恰是努爾哈赤發展壯大的時候,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陷瀋陽、遼陽等大城市,給明軍造成重大的損失。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在這段時間,閹黨和東林黨的黨爭已經到達了白熱化的地步,甚至已經影響到了遼東戰場的局勢。
在這裡,我不展開篇幅就講閹黨和東林黨誰好誰壞,一句話兩句話是說不清楚的,但是黨爭的危害是極大的,如果說明朝亡於農民起義或者亡於滿洲都不恰當,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明朝實際上亡於黨爭。
天啟五年,努爾哈赤攻取撫順,遷都瀋陽。
隨後在天啟末年,因為明軍裝備了較為先進的紅夷大炮,依靠有利地形成功的抵擋住了後金兩次大規模的進攻,一次是寧遠大戰,一次是寧錦大戰。
崇禎“勵精圖治”為何讓明朝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等到崇禎登基的時候,跟天啟皇帝時期又不相同,天啟皇帝主要面對的是努爾哈赤主導下的後金政權,與崇禎幾乎同時繼位後金領袖皇太極相對於努爾哈赤來說,更有一番作為。
努爾哈赤南征北戰為女真的統一立下了悍馬功勞,但是卻並不擅長治理,努爾哈赤執政後期,後金內部矛盾重重,隨時有可能分崩離析,在皇太極的改革下,後金政權改變了過去漁獵民族部落的鬆散統治,改變為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
19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標誌著新的專制政權的建立,此時的大清在兩次出兵朝鮮,統一蒙古和黑龍江後,已經有了與明朝叫板的實力,皇太極在位期間,清軍先後五次繞過山海關,侵擾明軍。
明天當時的處境並不好,經歷了閹黨和東林黨的反覆鬥爭後,反而使得明朝的統治更加黑暗、腐敗。
當然要說崇禎“勵精圖治”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崇禎卻是一個志大才疏的皇帝,空有一腔中興的熱血,卻沒有半點挽救時局的能力。
關於崇禎在位期間乾的那些事,真是數都數不過來,有的時候瞎作為,還真的不如不作為。
很多人基於崇禎的勤政,給予崇禎很高的評價,實際上崇禎對大臣有著天然的不信任,做事情容易情緒化,好猜忌,優柔寡斷。
除此之外,崇禎登基之後,天災人禍不斷,一方面是持續多年的自然災害,給明廷帶來極大的災難;另一方面是不斷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一波接著一波。
時局本來已經很艱難了,又出來這樣一個坑爹的主子,明朝想要不完都怪了。
當然,還是那句話,以此來證明魏忠賢有治國之能,那更是無稽之談,明朝的腐朽也好,崛起也好,不是一個太監所能左右的,不必誇,也不必黑,事實就是如此。
-
11 # 無筆
相信考過試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如果你一學期都沒有學習,期末考試之前你進行總複習的時候,儘管你通宵複習,但是最後考試依舊不理想。
這樣的經驗,幾乎很多人都有,但卻很少會有人在最後看到那個慘淡的成績,不去責怪之前不用功,而是去思考為什麼通宵達旦得不到回報,甚至質疑難道通宵達旦還比不上之前的放任自流?毫無疑問,這種自我懷疑的方向就錯了,這種問題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事實上,這種很荒謬的考試問題就對著這條歷史問題,這道歷史問題,字裡行間都透露著一種態度——那就是魏忠賢沒有那麼罪大惡極甚至是功大於過,大明王國了都怪崇禎瞎折騰,這就好比你考試成績不理想,不但不去思考反思自己平時沒有用功,將所有的學習任務都堆到期末,反而在想是不是自己期末之前的複習是無用功,甚至這種複習反而促成了考試成績不理想。
明朝所謂的魏忠賢在位的時候安然無恙,等到崇禎打敗魏忠賢,剷除閹黨,勵精圖治之後,卻土崩瓦解了。
事實上,大明的滅亡,真的都怪崇禎嗎?他的那些先帝們都幹了些什麼事情啊,先拋開魏忠賢不談,我們先聊聊明朝萬曆皇帝,在他執政晚期,後金崛起,薩爾滸大戰明軍慘敗,後金取得了在遼東地區的軍事優勢,要是按照這道題目的邏輯,那也許就人會說了,那既然這樣,萬曆為什麼沒有亡呢?答案是什麼?答案是因為那個時候的大明朝底子還厚,還可以經得住敗家,可是這個家底子再怎麼厚都有一個限度。
一旦把這個厚度都磨平了,那個時候的執掌者,恐怕再怎麼彌補也來不及了吧?那麼是誰把這個家底子全部磨光了,總不見得是崇禎吧——魏忠賢在位的時候真的天下太平嗎?明朝天啟年間,魏忠賢執掌大權之後,對內殘酷迫害忠良、壓榨百姓,對外戰爭連連大敗。他之所以被人罵,不是沒有原因的,總有人會吹一吹,在他在位的時候,針對於後經有過好幾次軍事勝利,可是事實上,這些軍事勝利是他打的嗎?
當時打贏了之後,他又是怎麼操作的呢?有功不賞有功之臣,對於真正打仗計程車兵,往往待遇非常差,有了功勞總往自己身上攬,幾場對後金戰爭的區域性勝利,直接讓這位魏忠賢和他的黨羽們升官發財——就連三歲小孩兒都得以封侯。這樣使得軍心民心大量的下降,官府公信力蕩然無存的人,會能讓江山穩固?
大明朝是怎麼亡的?難道是被後金奪走的江山嗎?
他被農民起義軍,奪走的江山啊!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農民起義軍,是因為百姓活不下去了啊,為什麼農民起義後期可以迅速擊敗明朝官軍——因為明朝官軍也活不下去了啊。崇禎皇帝所謂的勵精圖治確實是事實,為何激起如此多的農民起義?這當然是他那些前任留下的爛鍋子,天災人禍造就無數義軍,可嘆,當時崇禎皇帝朝中依舊有很多大臣認為,這些由饑民組成的起義軍隊非常可笑“何不做安安餓殍,尤效螳臂當車”!這樣的朝廷,還是崇禎以一人之力可以補救的了的朝廷嗎?
所以說明朝的覆滅,跟個人努力關係不大,這個封建王朝已經到了生命的終點,魏忠賢那更是一個十惡不赦十成十的混蛋,他也為明朝的覆滅推波助瀾過,至於後金入主中原,那是另外一件事,至少在崇禎皇帝自殺前,後金依舊沒有攻破山海關。
-
12 # 大風1148
太監沒的選擇,只能忠於皇上,與明朝共存亡。東林黨那些文官們不一樣,只要換一身新的衣服,馬上就可以歡天喜地的迎接他們的新主子。清朝入關後,東林黨那些文官們立馬改頭換面,到清朝做了大官。東林黨的首腦錢謙益裝模做樣想要投水,結果居然嫌水冷,結果還是到清政府做了大官。滿副人模狗樣、滿嘴仁義道德的東林黨就是這個德性。
-
13 # 無月文化館
題主這話說的,好像魏忠賢很牛逼,因此後金一直打不進來一樣。
照這麼說,還得怪崇禎殺了魏忠賢了。
如果魏忠賢不死,後金就不得入關,都怪崇禎,殺了魏忠賢,自毀城牆。
這樣說,大家都滿意嗎?
很多人肯定要說:呸!放什麼屁!
首先說明一點,魏忠賢攬權的時候,後金沒有打進來。崇禎執政的時候,後金打到過北京城下,但最後也撤了,並沒有成氣候,所以也不算打進來。
後金入主中原那是在崇禎死後,吳三桂大開山海關,放滿洲八旗兵大搖大擺的走進來的。
魏忠賢獨攬朝政,一手遮天的時候,明朝雖然還沒滅亡,但是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深淵。
如果沒有魏忠賢,說不定明朝還能多幾口氣,多點家底,可以多撐幾年。
正是魏忠賢耗盡了明朝最後的元氣,使得國庫空虛。
魏黨為非作歹,飛揚跋扈多年,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使得民間暴動四起。
忠臣良將被大規模迫害,使得邊關守將凋敝,朝堂賢良零落。
正是因此,使得明朝內憂外患,僅剩一副病體在那裡苟延殘喘。
崇禎帝朱由檢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手大明朝這家即將破產公司,出任大明CEO。
不得不承認,朱由檢的性格過於偏激多疑,能力用於治國也稍顯不足。
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他並沒太多過錯。
朱由檢的衣服打滿了補丁,他和他的皇后、子女們都刻行節儉,國家已經千瘡百孔,他實在不忍心揮霍。
最後,李自成破城而入,朱由檢煤山自縊。
明朝六神無主,各地紛紛選擇站隊,證實此時,後金趁勢入關。
大明,說來悽楚,更多的還是亡於自己的內部。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4 # 搜史君
說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打不進來,而勵精圖治的崇禎卻被後金亡國乍一看好像是說魏忠賢對明朝的貢獻大。魏忠賢在歷史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是大奸賊的形象,擾亂朝綱,為何他在世時明朝沒有被後金打進來呢?
一、偽命題的亂明其實這不過是個偽命題,不是因為魏忠賢獨攬朝政所以後金打不進來,而是在當時的時間點下,後金剛開始發展,還沒足夠壯大到可以和明朝叫板的時候,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小弟,而此時不過剛好魏忠賢在專權而已。
過了幾十年,到了崇禎皇帝登基,此時國力衰微,而後金也已經壯大到可以和大明抗衡。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在蟻穴是大明王朝的官場中的腐敗害蟲和不作為的官員,這些人在大明王朝的生命中基本沒消失過,到了崇禎時期已經無力迴天了。
魏忠賢在位時的確擾亂朝綱,但是自朱元璋後,明朝一系列的特務機構產生而來,最後又東廠、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是都是宦官掌權,這老魏當然是各大特務機構的頭頭啦,整個特務機構成了大太監魏忠賢的一言堂,試問即使不是太監,要是朝廷成了一個人的一言堂這朝廷能好嗎?
二、魏忠賢上位話說這魏忠賢跟嫪毐還有一拼,當然不是指那方面,魏忠賢是個實實在在的太監,但是他有個好乾爹,這個乾爹也姓魏,暫且我們叫他老魏頭吧,老魏頭在後宮是大紅人,我們都知道後宮裡的妃子不是沒一個人都能得到皇帝臨幸的。
但是後宮妃嬪們有需求了怎麼辦呢?這老魏頭搞到一個偏方,可以讓他重新做回男人,魏忠賢也姓魏,就跑來攀親戚,認人家老魏頭為乾爹,老魏頭把這個獨門秘方交給了魏忠賢,但是最後沒想到的是魏忠賢最後搶了老魏頭的飯碗。
後宮太監們的險惡,不比朝堂上差,前一秒還對你恭恭敬敬,下一秒可能就給你背後來一刀。
老魏頭把獨門秘方交給魏忠賢后,魏忠賢找回自己後,把太后迷惑了,三兩下就把老魏頭給除掉了這下老魏頭可沒想到,自己的乾兒子能給自己來這麼一下。 魏忠賢的心機不可小覷,他本來可以獨佔後宮,一輩子在後宮稱霸一方,但是他不滿足,他要走到更高的地方去,於是就出現後來的魏忠賢亂政了。
魏忠賢這樣亂政的太監並不少,各朝各代都有亂政的太監,但是不是沒一個亂政的太監都會使得一國滅亡。
三、魏忠賢不至於造成滅國魏忠賢不至於能使明朝沒過,像歷史上有名的大太監嫪毐、宗愛等等數不勝數。但是太監亂政最後造成滅國的也不是必然。
(1) 譬如嫪毐亂政,有秦始皇撐著,明朝的任何皇帝都和我的偶像秦始皇比不了,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最後擺平了嫪毐,但是明朝魏忠賢時期沒有這樣的皇帝啊!但是魏忠賢這個人可能想的是權利,但是並沒有想的是滅國,而且雖說這一時期朝政混亂,但是依舊還是有人敢於站出來發聲的。
(2)滅國之例,還是我偶像秦始皇的大秦但是主角是他兒子胡亥和他的老師趙高,這是一例太監亂政滅國,但還是不能和明朝比。明朝百姓沒反啊,反的是後金,所以總體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
四、崇禎背黑鍋崇禎時期明朝的衰敗已經無力迴天了,這不是說崇禎不行,而是崇禎的祖宗們把這病症一直攢著,到了他這一代大明朝的身體扛不住了,所以一下就垮了。這個大明罪人的黑鍋自然就落在他的頭上了。
-
15 # 代牧益州閻文平
那我也可以問,為什麼十常侍在的時候漢朝沒有亡,十常侍死了就不行了?難道十常侍對漢朝起的是正面作用?
麻煩不要用非黑即白的邏輯,因為崇禎錯了就認為魏忠賢對了。魏忠賢殺死熊廷弼換成廢物乾兒子高第,折騰得邊軍餓斃脫巾,大修生祠耗費民脂民膏,貪孫承宗袁崇煥之功為己有,就算他在的時候沒有亡國也不代表沒造成這個趨勢,只是他死在了把家敗乾淨的路上。
-
16 # 仁者厚德載物
魏忠賢獨攬大權的時候後金打不進來,不應該歸功於魏忠賢,而應該歸功於天啟帝。
因為天啟帝重用的抗金名將孫承宗袁可立都是天啟帝的老師,天啟帝重用他們是正常的,而孫承宗袁可立都是東林黨,與魏忠賢閹黨水火不容,把孫承宗袁可立等抗金名將的功勞歸功於魏忠賢就太可笑了。
相反魏忠賢閹黨對天啟時期的抗金不僅沒有起到支援作用,反而起到破壞作用,傾向東林黨的抗金名將熊廷弼被魏忠賢閹黨陷害而被冤殺,而導致明朝丟掉廣寧等四十多個城堡的王化貞卻是魏忠賢閹黨。
是天啟帝重用老師孫承宗袁可立才力挽狂瀾改變了對後金戰爭的不利局面,孫承宗推薦了袁崇煥馬世龍孫元化祖大壽滿桂等名將,與袁可立密切配合,在關寧錦防線與海上防線雙管齊下,完全壓制了後金。
而魏忠賢閹黨再次破壞了壓制後金的大好局面,魏忠賢與他的乾兒子毛文龍等人排擠走了抗金名將袁可立沈有容等,使海上戰線完全壓制後金的大好局面前功盡棄。
魏忠賢閹黨又把抗金名將孫承宗為首的東林黨排擠出朝廷,使關寧錦防線岌岌可危。
是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在寧遠大戰拒絕後金開國君主努爾哈赤的逼降,袁崇煥率領一萬多明軍以少勝多,大破努爾哈赤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擊斃一萬七千多後金軍,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打傷,七個月以後死去。
寧錦大戰袁崇煥又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及濟爾哈朗德格類阿濟格嶽託薩哈廉瓦克達等帶領的十萬後金軍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貝勒,擊斃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與巴希額真博博圖等後金軍將領,後金軍傷亡慘重,幾千後金軍被擊斃,皇太極被迫撤退。
由於受到魏忠賢閹黨的迫害,為寧遠大戰寧錦大戰取得大勝的抗金名將袁崇煥孫元化等人不但沒有受到朝廷的獎勵,反而被魏忠賢閹黨排擠出朝廷與抗金前線,再次斷送了抗擊後金的大好局面。
至於說魏忠賢閹黨向富人徵稅改善明朝財政也是天方夜譚,魏忠賢閹黨大肆揮霍無度貪贓枉法,把明朝國庫弄得虧空,明朝財政在崇禎帝剛剛繼位的時候幾乎崩潰,是崇禎帝在剷除魏忠賢閹黨以後,啟用財政專家畢自嚴開源節流打擊貪汙,才改善了明朝財政。
綜上所述,那些把天啟時期明朝抗金大好局面歸功於魏忠賢閹黨的勢利文人完全是顛倒黑白信口雌黃!
至於崇禎時期皇太極帶領後金軍主力繞道蒙古進攻北京,完全是因為崇禎帝剛愎自用,不聽袁崇煥的多次提醒與建議,拒絕袁崇煥的關寧軍協防薊州與改革建議,導致薊州防線的十萬明軍投降後金,讓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長驅直入。
崇禎帝北京保衛戰又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與滿桂等人對袁崇煥的誣陷,明明是北京城城牆上的明軍炮擊誤傷了滿桂,滿桂卻誣陷沒有獲得進北京權利的袁崇煥關寧軍打傷了他,結果崇禎帝自毀長城把袁崇煥逮捕下獄,逼滿桂與後金軍主力決戰,滿桂也自食其果戰死。
在溫體仁高捷王永光等魏忠賢閹黨餘黨的陷害下,崇禎帝自毀長城冤殺了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從此以後,明朝將領無人壓制皇太極,皇太極的後金暨滿清軍隊可以長驅直入燒殺搶掠。
-
17 # 專治各種辣雞
殺熊的是魏???搞笑吧??魏有這個權利這個膽子殺熊廷弼嗎?老熊自己嘴臭把上上下下diss完了,同時得罪了東林黨閹黨,還背鍋打了敗仗,皇帝下詔殺的,真以為天啟是傻子嗎,人家平衡玩的溜的很,崇禎這二傻被東林忽悠瘸了,一上場就搞得所謂“眾正盈朝”,還停止派稅監去監督收稅,東林黨一幫黨棍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他不亡國誰亡國。
-
18 # 伊閱
為什麼魏忠賢獨攬朝政時後金打不進來,勵精圖治的崇禎就不行了呢?
說到明朝的大宦官,大家首先能夠想到的就是魏忠賢,雖然魏忠賢在歷史上做過很多讓人生氣的事情,但是我們依舊不能磨滅這個人在歷史上存留的的理由。那就是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他在位期間整個明朝是相當穩定的。但是我們反觀他被處死之後,整個明朝卻飛速地走向了下坡路,最終明朝也走向滅亡。那麼為什麼魏忠賢一個小小的宦官能夠保證國家的穩定,而在歷史上獲得了很多民心的崇禎皇帝卻不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危呢?
魏忠賢之所以能夠讓國家安定,主要還是因為他有著三點優勢。
第一,有權。魏忠賢為了能夠讓自己成功的上位,期間所做的努力絕不比任何人少。他為了能夠讓喜歡花草樹木、喜歡做木匠活的皇帝對自己有好感,也是成天溜鬚拍馬跟在他身邊鞍前馬後的付出。皇帝也因此對他有所欣賞,從而願意將權力移交到他手上。當他努力的掌握權力之後,就開始培植出了大批自己的勢力,在朝廷當中也就成了真正的掌權者。假如魏忠賢不是一個宦官,那麼整個國家被他顛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這樣一個有權之人自然能夠為自己的未來考慮。如果後金打進來,那麼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會白費,所以他必須要在自己有權的基礎之上保證國家的安定。
第二,有錢。人們常說權力伴隨而來的就是金錢,而魏忠賢之所以有權,除了他在權力上所帶來的便利之外,更多的是因為他在國家政策的調整方面有著較為獨到的經驗。他慫恿皇帝對於沿海地區徵收一些較重的賦稅,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擴大自己收斂財富的範圍,同時也能夠保證整個國家的財政收入。除此之外對於他所重視的軍隊開支問題也能夠得到一定的解決。想要支援自己的人更加的死心塌地跟著自己賣命,給錢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他透過讓自己有錢的這一個方式,從而讓整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也是他能夠抵禦後金的主要原因。
第三,有人。為什麼要說魏忠賢有人呢?主要是因為他在自己抵禦後軍的過程之中,所使用的人是非常具有軍事才幹的。他所任用的袁崇煥這個人在打仗方面有著自己非常厲害的方法。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個強悍的人在邊關努力的守候著國家的安定,所以才能夠讓後金沒有辦法在短時間之內攻破明朝,可以說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戰略。除了這些方面之外,當然也離不開魏忠賢對於整個國家運作方面的理解,他透過自己的智慧將合適的人引進合適的崗位,因此整個明朝他帶領著走向了一個較為安定和發展的狀態,可是反觀崇禎呢?
我們並不能說崇禎不是一個好皇帝,他是一個好皇帝,可在遇到自己的皇位問題時就犯了糊塗。他將魏忠賢處死以後相當於失去了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同時也讓所有的人對他產生了深深的忌憚之心。雖然魏忠賢非常的讓人討厭,但是他的存在就是一個很好的威懾作用。當他被取而代之之後,整個國家就成了另一個黨派的天下,而這些文人是缺乏對於國家運作方面的能力的一群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國家怎麼可能不走向滅亡呢?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黨派之爭已經讓國家受到了重創,同時又加上一定的天災人禍更是老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觀看各種各樣的歷史影片,總能夠發現魏忠賢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很貪的大宦官,大壞人。可是壞人在有些時候也能夠給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若不是這個大壞人,明朝也許連9年都堅持不下來。而在崇禎接手的短短時間之內,整個國家開始走了巨大的下坡路,崇禎雖然有著想要改變明朝現狀的心思,可是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
19 # 無氣倒被人欺
說這話的人完全是罔顧事實,魏忠賢真正獨攬朝政也就三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大明早就在遼東潰敗到山海關了。而後金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了,一直在跟蒙古部落和女真內部不同的部落作戰,整合內部,根本沒有時間顧得上大明,就連大明撤退到山海關後留下的大片領土後金都懶得要,這也是孫承宗袁崇煥門能夠"復地“四百里的原因。
到了勵精圖治的崇禎上臺後,關外的形勢已經變了,在皇太極的領導下,後金經過不斷的征伐,征服了蒙古,打敗了朝鮮,改變了後金被大明,蒙古,朝鮮三方圍困的局面。長城防線直接暴露在了後金的面前。
而這時候的明軍,在袁崇煥的”堅城,利炮“的指導思想下,已經失去了出城野戰的勇氣與能力。面對後金一次次的入關,基本思想都是守好城池,後金搶夠後自然會心滿意足的離開。至此,明朝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了。
-
20 # 溫讀
魏忠賢確實該死,崇禎殺魏忠賢一點毛病都沒有,但是崇禎在這件事上犯的最大的錯誤,並不是殺了魏忠賢,而是殺了魏忠賢之後並沒有及時補充自己的勢力,造成東林黨一家獨大,朝堂失衡。制衡朝堂,是儒家帝王術的必修課,可惜崇禎沒有學會。
說起太監,歷史上比較有名氣的幾個裡面就包括魏忠賢。這個人在大眾的思想中是一個霍亂國家導致最終明朝滅亡的人。但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禍亂國家的魏忠賢生前明朝並沒有被滅亡。反倒是斬了魏忠賢后的崇禎皇帝沒能守住自己的江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明朝的結束背後的原因。
明朝的結束的原因真的是方方面面,內有農民軍造反,外有努爾哈赤外族勢力,小冰期連年災害,土地兼併地方豪強,崇禎皇帝的多疑寡恩……大概可以用四個字來總結,那就是氣數已盡,迴天乏力。
崇禎之前的皇帝是朱由校。他可能沒有什麼做皇帝的天賦,也對做皇帝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但是他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正是因為皇帝這樣,才給了魏忠賢手握大權的機會。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明朝的大權實質上就是魏忠賢在手中。
一,充盈國庫。在一個國家面對戰爭的時候,應該舉國上下傾盡全力支援前線才有可能免去滅國之苦。而魏忠賢作為一個冷酷又決絕的人,選擇搜刮士紳的錢財來充盈國庫。這其實沒有什麼錯誤,畢竟換了別人來也是要對這些有錢人下手的。而有了錢之後,就可以招兵買馬,明朝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沒落了,但是相比於剛剛從草原走出來,又沒有錢又沒有人的後金來說還是算厲害的了。
二,重用了吳三桂等人。選擇重用吳三桂等人或許只是他的一個無心之舉。大明的江山本質上還是姓朱的,在當下那種時刻裡,魏忠賢或許是沒有考慮到吳三桂的反叛之心,也或許就沒有放在眼裡,皇帝不會因此而怪罪於他。因此,有了良將和軍資,這場戰爭對於明朝來說,勝率還是很大的。
三,魏忠賢並不想把自己苦心經營的東西拱手讓給別人。在沒有摸清楚對方意圖的情況下貿然投奔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對於魏忠賢來說,他的全部身家都在明朝,而明朝皇帝對他也是十分的喜愛,不僅把實際權力都交給了他,還告訴自己的繼承人他很適合一起謀事。都喜歡到這個份上了,他做點錯事估計也不會被問責。相比之下,如果讓後金攻入關中,那最先被害掉的一定是皇帝和他。也正是因為這樣,魏忠賢才會積極的籌備軍資,才會恰好任用了吳三桂。將領的優秀表現才是穩固明朝江山的基本因素。
而農民的起義也證實了魏忠賢的這些做法並不是長遠之計,但為何崇禎皇帝的改變就沒能挽救這一切呢?
崇禎皇帝一直致力於要將明朝恢復成以前那樣繁榮,但已經走過了巔峰的明朝很難再回到過去,這個時候的明朝做適合的就是穩定的官員班底和真正能夠打贏敵人的將領。
一,改立東林黨為主要官員。在這裡,東林黨並不是什麼不好的組織,相反,他們推崇君臣關係,信奉儒家大學,這些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在於,在一個已經沒有了和平的年代裡,這些文官的作用並沒有武官大。文官治天下,武官打天下。這天下將要落入別人的手中,不應該先守住再治理嗎?
而東林黨的思想與魏忠賢時期強制徵收鄉紳賦稅相不同,不再向鄉紳徵收賦稅使得朝廷缺少了軍資的儲備,不過,在魏忠賢掌權的那些時間裡,收的也差不多了,也不一定就還有剩下的讓他們去收。但國庫裡的錢財應該還可以支撐一段時間。其次則是東林黨一家獨大讓他們缺少制衡方,這也是崇禎皇帝的失誤之一。
二,崇禎皇帝個人的問題。崇禎皇帝這個人,冷酷無情還十分的敏感多疑。這樣的性格大概就是往暴君的方向發展的。暴君也沒有關係,只要謀略得當,還是能夠守住江山的,至於守住之後的治理都是後話了。但很不幸的是,這位皇帝不僅是個暴君,還是一個沒什麼謀略的暴君。
真實的資料記載他平均每年都要更換一批官員,造成國內人才稀缺,沒換一批都是治罪。砍頭等酷刑。越來越多的人才不願意為國效力,也逼的皇帝沒辦法只能啟用之前那批更加無用的太監。這些舉動無疑是加快了國家的滅亡。先不說魏忠賢的謀略是否能夠讓明朝起死回生,但至少在那些年裡後金沒能跨過山海關是事實,而皇帝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自己的後院放了一把火,這樣的做法對於明朝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三,皇帝身邊的人不再受控制。崇禎皇帝一直想要肅清朝廷內部的腐朽分子,但在當下那個時間裡,這樣的舉措有些不合時宜。雖然皇帝一直在減輕賦稅取得民心所向,但農民起義還是爆發了,急於鎮壓的皇帝向吳三桂發出了求助,但吳三桂選擇了要錢,也選擇了不幫助皇帝,正是因為這樣,明朝徹底推出了戰爭之中。而這一切的發生和皇帝本人也是有著一定的關係的,他或許一直在努力當一個好皇帝,但局面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是他所能夠控制的了,魏忠賢的所作所為為明朝贏得了一絲喘息的機會,卻也敗光了最後的民心。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結束了一切。
崇禎皇帝不是一個昏君,他每天都在兢兢業業的為國家操勞著,但他的操勞並沒有用對地方。倘若他生在一個和平時代,他或許能夠成為一個好皇帝,因為他有的是時間去學習制衡朝堂,有的是時間去學習帝王術,有的是時間培養親信勢力,有的是時間去事緩則圓,更重要的是他有的是機會和成本去犯錯。可惜在明末那個年代,以他的資質和能力確實是為難他了。所以大家也都同情這位,悲情而又可憐的亡國皇帝。
當然,魏忠賢的做法雖然是給了明朝一些喘息之機,可不過是飲鳩止渴罷了。
回覆列表
無論是天啟還是崇禎,對內鎮壓,對外防禦,政策是一樣的。後金之所以最後得以入關,有很多機緣巧合的因素,原因之一,對流寇的圍剿失敗,這裡崇禎負很大責任,在這裡最能看出崇禎是個勤奮的昏君。本來孫傳庭已經把李自成打的剩18人,逃入深山,再乘勝追擊定可消滅,可楊嗣昌怕孫立頭功,提出招安一策,竟被崇禎採納!這事換到心狠手辣的魏身上是斷然不會出現的。所以平定內部叛亂的大好形勢就此打住,李自成,張獻忠得以殘喘。尤其是最後催促孫傳庭與李自成決戰,更是屁股想出來的,本來孫部已經瘟疫流行,固守尚可維持,出戰則必死。孫一死,向北京之路再無障礙。原因之二,在於聽信東林一黨,照顧資產階級利益,卻拼命給百姓加稅,造成國庫空虛,百姓無活路,這在魏期間是截然相反的,魏是可勁折騰東林黨人,給江浙一帶有錢人加稅,所以那時也亂,有錢自然能頂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