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雖然趙國胡服騎射後,還是輸給了秦國,但是,趙國輸的也不是很磕磣啊,雖然長平之戰被殺45萬,但是也殺秦軍二三十萬,雖敗猶榮啊!

    胡服騎射,主要是一場軍事改革,透過學習胡人的穿衣習慣(主要是穿褲子能騎馬),使騎兵作為一個新的兵種運用到戰爭當中,大大加強了作戰的靈活性與機動性,改變了以往戰車笨拙的來回衝殺方式。在軍事史上很有地位。

    但是,長平之戰打的還是綜合國力,趙國綜合國力不如秦國,所以直接造成趙國需要改變戰法來與秦國決戰,如果趙國能夠長期駐守,一直拖下去,秦國也未必能抗住,所以,說到底還是綜合國力不行。

    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則是領域寬泛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對社會,文化,經濟,軍事都起到了推動的作用,所以,即使長平之戰秦國敗了,給秦國幾年時間就可以緩過來,而其它國家則不行。

  • 2 # 達瓦里希

    趙國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胡服”是指類似於西北戎狄的服裝,區別於中原文化寬衣博帶長袖的短衣窄袖,方便生產和戰爭。“騎射”指周邊遊牧部族的“馬射”(騎在馬上射箭),這一點的改革在軍事意義更大,當時的戰爭主要是步戰和車戰,傳統步戰中稱為“步射”,短兵相接。駕戰車作戰也是主要流方式,戰車在平原上有優勢,但也笨拙。胡服騎射是趙國在戰爭中的選擇。趙國與東胡、匈奴、林胡、樓煩接境,這些遊牧民族主要是騎兵、騎射,比中原的兵車和長矛相比在機動性和攻擊距離上都有優勢,趙國在與這些民族的戰爭,被動挨打,不得不吸收其長處,師夷長技以制夷。

    趙國的這種文化、軍事改革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一次了不起的改革,趙國建立的騎兵部隊戰鬥力極強,不但滅了中山國,而且北擊匈奴,西擊林胡,成為戰國之強國。

    但是軍事改革的紅利不可能包打天下,相對於趙國,秦國也是在與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強大起來的強國,秦軍中甚至還有戎人騎兵的存在,胡服騎射對秦國並不陌生。秦軍同樣有強大的騎兵部隊。

    而且更重要的是,秦國比趙國還多了一整套軍國一體的改革思路,比如獎勵耕戰,無軍功無爵位,重獎戰功等等,可以說,在戰場上的秦軍看到敵兵,就如同看到了遍地的首級,看到了未來全家的幸福生活和階層上升之路,打起來拼命。當然商鞅變法還不止這些,其對社會的控制與動員能力還體現在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其綜合結果就是把秦國幾乎打造成一部戰爭機器,擴張是必由之路。秦國在向西和向東的擴張中,國力越來越強,而趙國除了這一次軍事改革外,由於地理原因,版圖擴大有限,等到秦趙對戰時,綜合國力已經不如秦國,長平之戰,統帥又不給力,一役精銳失盡,雖然也殺傷了大量秦軍,但自身的損失是抽筋斷骨式的,從此離滅國不遠。

  • 3 # 滴水載舟

    秦國經過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改革後,得以真正富國強兵,實力暴增,可以說是大國崛起。

    趙國在秦國之前就成功改革,國力也大大增強,特別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軍事實力大增。

    但是攤開戰國地圖,你就會發現韓趙魏地域狹小,沒有戰略縱深,無險可守,地域小導致出產有限。

    而秦國則大不一樣,東有攻不破函谷關,內有關中平原,後有巴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

    所以整體實力秦遠大於趙。在戰略上秦處於攻勢,而趙只能處於守勢,趙被秦牽著鼻子走,秦就算沒有長平戰略決戰,也會透過疲敵戰略將趙國實力消耗掉。

    趙的敗亡只是時間問題。

  • 4 # 吾與點

    謝謝邀請!我們比較一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秦國的商鞅就會發現,胡服騎射屬於純軍事改革,改變的是趙國軍隊的作戰方式。商鞅變法涉及面就非常廣了,拿大家最熟悉的“獎勵耕戰”這一條來說,不但有軍功獎,還有農業生產獎。商鞅變法強大的不單是軍事力量,更是秦國的綜合國力。這一對比,高下立見!戰爭最後打的還是綜合國力,這個古今中外都適用。具體例子大家可以參考楚漢戰爭和二戰太平洋戰爭。

    如果光從軍事來看,趙軍的戰鬥力不比秦軍差。之所以一直處於戰略守勢,就是因為國家綜合實力不如秦國。但趙軍還是很打了幾次勝仗的,這得益於趙國出了好多名將,廉頗、趙奢、李牧等,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即使長平之戰後,還有個龐瑗把趁火打劫的燕國打得落花流水。

    不過秦國這邊的名將也不差。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倆,秦國也佔倆。蘇洵《六國論》說趙國與秦交手,五戰三勝,還是佔有一些上風的,不過那些都是小戰役,在最關鍵的戰略決戰中,趙國卻把底褲都輸掉了——長平之戰,趙軍主力精銳全軍覆沒,再也無力和秦軍正面硬扛了。

    長平之戰的敗因,歷史上總結得很多了,這裡只提一條:趙王應負主要責任。1.他輕信謠言,罷免了經驗豐富的廉頗。臨陣換將。2.任用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無識人之明。之所以提到趙王的責任,是為了說明一點:君主的昏庸也是趙國失敗的一個因素。

    綜上所述,趙國最後失敗,一是國力不如秦,二是君主不明所致。

  • 5 # 第一節歷史課

    喜歡簡單點說,因為雙方地理條件限制。

    儘管趙國多地與秦上郡接壤,但易守難攻的地形,以及還有秦長城與黃河天險的加持,令秦上郡能夠以一挑四,扛住趙國四個邊郡(九原、雲中、雁門、太原)帶來的壓力。

    同時,從上郡抵達九原、雲中幾乎只有黃河天險這一道阻礙。換言之,趙南攻秦時戰場越打越窄,秦北擊趙時卻是戰場越打越寬。如此一來,九原、雲中兩郡的趙國邊防軍一面要防備胡人,一面要警惕秦上郡軍從膚施發動突襲。

    這裡有則小故事,說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軍隊變得很厲害,趙武靈王一心想去攻打秦國,一雪前恥,為了戰爭更有把握,他甚至化作使者,親自去秦國偵查。但是被秦昭王看到後,秦昭王覺得他英雄氣概過盛,怎麼看都不像人臣,事後派人去追。好在趙武靈王身經百戰,早已馬不停蹄地逃離秦關。

  • 6 # 今評歷史

    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較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趙武靈王與秦始皇、漢武帝以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一樣,是中國歷史上四位取得對北方遊牧民族戰爭勝利的人之一,如果長平之戰發生在趙武靈王時代,那是秦國還沒那麼強大,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但歷史沒有假設。

    秦趙兩國一場關係著國運的長平之戰,是起著決定兩國未來走向的戰爭,總體來說趙國不是隻輸在正面戰場,而是輸在整體國力和外交。並不是廉頗或者趙括的錯,就是李牧來也不行,何況秦國有大將戰神人屠白起,(史書確認的殺死人數高達125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強者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

    首先綜合看兩個國家地理位置都是地處北方,但秦國四周強敵較少,地理條件比趙國好,趙國在趙武靈王時代是公認強國,改革胡服騎射後趙國的騎兵實力在七國中最強,機動性最好,此時秦國是弱勢,但秦國的函谷關和黃河是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易守難攻。

    但到了長平之戰的時候,兩國的綜合國力已經傾斜到了秦國,因為秦國在此之前已經解決了秦國崛起的兩個最關鍵步驟,首先秦國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義渠的後方威脅,吸收了義渠後使得秦國的騎馬實力已經和趙國不相上下,再次秦國滅了巴蜀之後,有了可靠的後備糧倉。這兩點是秦國大一統中國的最重要兩步。

    長平之戰兩國投入了全部國力,但趙國還要留一部分防守北方匈奴,反觀秦國可以放手一搏,再者兩國國君的意志力也不同,秦國國君比較堅決,趙國就差多了,同時兩國糧食供給也遠不及秦國,廉頗的戰術是防守,可以延長一些時間,但很難改變最終結局,趙括純屬就是背鍋俠。

    強國持久戰就是拼國力,此時戰爭的天平已經在秦國這邊,所以趙國必敗。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麼只有把決定兩國國運的長平之戰提前到趙武靈王時代還有點希望。

  • 7 # 厚土高天識君

    謝謝邀請。秦國沒有變法以前,在七國中是最弱小貧窮的,隨時可能亡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法家人物商秧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擴大利用廢棄土地。著重發展農業與養植業。鼓勵平民平時農耕,閒時練兵,戰時衛國。軍功可免瑤役,可入士,可贖罪。丈量貴族土地,取消貴族無功的待遇等等改革措施,依法治國。國力,軍力經濟迅速增強。雲中一戰,初顯鋒芒挫敗趙軍銳氣,六國震驚。

    趙武靈王吸取胡人戰術,馬術,射箭服裝上的優點進行軍改 ,在戰術上,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然而政治.經濟,農業等方面沒什麼改進,軍事行動顯然力不從心。戰爭也就是國力與經濟的較量。秦國的強大是幾代人的努力,秦人雖然殺了衛秧但新法依然沒有廢除。其實六國都在變法,堅持下來的只有秦國。這就是問題終結所在。

  • 8 # 史有餘故

    趙國地處北方,一直在和匈奴作戰,作為中原對北方的屏障,趙國不僅要面對其他諸國的挑戰,同時還要抵禦強大的匈奴人,而好處就是趙國人民全民好戰,而且透過和匈奴的作戰練就了一批精兵悍將。尤其是在趙武靈王時期,透過胡服騎射後趙國騎兵一戰成名。那麼為什麼打不過秦國呢?

    首先,從地緣位置上來說,趙國雖然不像魏國這樣的四戰之地,也不像韓國這樣的中原中心,但是趙國無論是土地肥沃程度還是面對匈奴進攻,都是劣勢。匈奴不斷侵擾,讓趙國絕對不敢將用來防禦匈奴計程車兵回撤,如果回撤後果將不堪設想。而且國土面積和秦國也是有差距的。

    其次在於趙國缺糧。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秦國不僅有關中沃野,同時坐擁天府之國巴蜀,糧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尤其是在商鞅變法後全民鼓勵耕戰,因此後勤保障是很深厚的。反觀趙國,長平對峙,你來我往,趙國並不佔下風,但是壞就壞在糧草供應出了問題。幾十萬大軍屯於趙地,糧食根本供應不上,再加上列國或涉於秦國的強大或隔岸觀火,居然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借糧給趙國,這點直接就影響了長平之戰的戰局。

    最後我們要說的是,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僅僅是軍隊的強大就能滿足的。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從經濟實力都空前強大。尤其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戰國變法中最徹底的變法,直接作用就是讓帝國機器快速運作,將全國之力集結成一個點。而趙國從經濟上從制度上都有問題,再加上統治者的問題。所以趙國打不過秦國根本原因不在長平之戰的失利,就算是沒有長平之戰趙國依然會敗得,這就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問題。

  • 9 # 候選太史令大人

    商鞅的變革比較徹底,涉及到的面也比較多。胡服騎射只涉及軍事,但在當時軍事也是比較重要,所以趙國能強大起來。綜合比較來說,秦國變法帶來的國力增長,趙國比不了

  • 10 # Dragon256578026

    輸在兩個方面:1、戰略,趙國既然糧食不如秦開始就應該調整部署 2、將領,廉頗善於防守但是不適合秦趙,可以讓廉頗退到可以抽出更多兵力的險關防守,這樣做不但可以節約糧食還可以另外派李牧見機出奇兵

  • 11 # 輕丶鳴

    趙武靈王時期,對應的是秦惠文王中後期和秦武王時期,那個時候綜合國力來說秦國第一,趙國緊追其後,趙國胡服騎射軍力大增,擊退匈奴,西北方向國土大增,甚至一度想從西北南下滅秦。可見趙國實力是不虛秦國的,但是為什麼趙國落敗?

    一,胡服騎射只是軍事改革,並不像秦國商鞅變法徹底。胡服騎射讓趙國學習胡人生活習性,使少數民族有了文化認同感,一些少數民族甚至歸附了趙國。學習胡人便裝,大量養馬練習騎射,模仿胡人走到哪打到哪的戰鬥性格,使趙國短時間內軍事強大,擺平西北少數民族,拓地千里。但是基本制度沒有觸動。秦國商鞅變法就不提了,太多了。

    二,戰略方面,趙國合縱一直被秦國連橫破解,趙國多軍事家如李牧廉頗趙奢等名將,但政治家思想家就比較少,藺相如比較出名,但並沒有實質性的能使趙國富強的謀略。秦國外交得利,遠交近攻,威逼利誘,很少有背後捅秦國刀子的國家,反觀趙國,與秦國正面對抗,後面燕國沒日沒夜捅刀子。秦國武將有白起王翦王乾蒙驁蒙武人才濟濟,政治家有商鞅張儀範睢智謀超群。

    三, 趙武靈王早期雄才大略,但是晚期犯錯誤,先是廢太子,立小兒子,再是退居二線,讓小兒子稱王,三是想讓大兒子當代王,國家一分為二,最終趙國發生變亂,大好局勢葬送。

    四,長平戰敗,雖然趙括背鍋,但是個人認為就算是廉頗也打不過秦國,戰爭後期糧食問題已經捉襟見肘,而秦國早有四川天府之國,都江堰水利工程,汾渭之水運糧。由於跟齊國處不好關係,導致齊國也不給趙國糧食,趙括不得已才出營擊敵,打不過白起很正常。

  • 12 # 優己

    輸在趙孝成王這個人鼠目寸光,貪婪,貪圖蠅頭小利卻輸了整個戰略格局!

    決定趙國由勝轉衰的關鍵戰爭就是長平之戰!在長平之戰可以說是趙王的下棋博弈慘敗!

    第一,伐謀低能!趙孝成王繼承了父親趙惠文王基業,在趙惠文王時期,秦趙曾經多次大戰,最後一次大戰滅秦軍八萬(趙奢領兵),這仇算是結下了,秦國為此戰提前準備了十年的物資,趙國對此一無所知二無察覺,甚至在大戰開始後還抱有希望議和。

    第二,伐交蠢材!趙王貪婪,給了天下戰國這樣一個訊號,趙強則吞天下。使得各國對秦趙大戰騎牆,這是對趙國的顧慮。趙國沒有透過外交手段去打消列國的顧慮。

    第三,伐戰外行!趙王死板的繼承趙惠文王寸土不讓的政策(趙惠文王只是儘量不讓,並非完全不讓,比如,和氏璧事件還是願意讓的)。廉頗曾提議,秦軍強盛,趙國準備不足,建議退出上黨山地,據守邯鄲城,打防守反擊戰!但卻被趙王拒絕。致使趙國處處被動,國庫被消耗殆盡,甚至還犯下臨陣換帥的大錯。

  • 13 # 漩渦鳴人yy

    胡服騎射,歷史上只有這四個字,但是事實上這裡面代表東西有很多。趙武靈王可以說是一代雄主,當時趙國所管轄的土地,不單單是有漢人的地盤,還有胡人的地方,等於說他的國內擁有兩股勢力第一股就是胡人,第二股就是漢人,與此同時,趙國國內還面臨著中山國,在國外還面對著魏國,韓國,秦國,燕國,齊國的圍毆,這樣一個內憂外患。

    因此,趙武靈王把目光盯在了胡人強悍的戰鬥力上,尤其是他彪悍的騎兵的戰鬥力,同時也為了促進趙國南北兩個不同民族的民族融合問題,趙武靈王穿著胡人的服裝,另外,透過一系列的政治措施的改革,位於整個趙國權力最底層的漢人政權接受了胡人,同時,改革趙國的軍事體制,使得趙國的戰鬥力迅速位列戰國七雄一流的地位。

    但是反觀整個胡服騎射仍然是有一定的政治弊病的,比如說胡服騎射他本身是主體在軍事上的改革,而不是政治。也就是說,趙武靈王希望透過軍事上的改革來改進政治上的不足,這樣做的結果是致使趙國一旦出現昏君,那麼軍隊必將會遭受連累,這樣就形成了屁股決定腦袋的一種怪現象,無論是長平之戰的時候換下廉頗,還是在最後一戰裡面換下李牧,請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是經歷過百年戰火的趙國可以說必須要學會的一件事情,但是趙國的國君們卻太長時間沒有經歷過戰火,以至於他們輕易的能夠斷言一個戰場的生死,乃至於這個戰場,他一點兒都不懂。問題就是,自趙武靈王以後趙國沒有出現一位雄主,即便是能力跟他接近的趙惠文王也只不過是一個守城之主,此後的趙王可以說一代比一代弱,一代比一代昏庸。秦國的反間計,在趙國身上是屢試不爽。

    此外,趙國的軍功制度肯定是混亂的,為什麼這麼說?趙括在領兵長平之戰以前是否打過一次仗,覺得沒有他頂兵打仗之前都是紙上談兵,趙國只是覺得他的老子打仗厲害,就覺得他兒子打仗也厲害,因此派他過去當的主帥,這是什麼樣的任命結構,這是什麼樣的軍事建制體系。反觀秦國你沒有相應的戰功,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主帥這樣一個在戰場上,隨時都能夠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位置上,至少在你當主帥之前肯定是要出並跟隨軍隊見過血,打過仗之後,才能夠決斷,你到底能不能當主帥。

    還有就是胡服騎射對於整支軍隊的建制與改革主要集中在騎兵這一塊,至於說戰場數量佔據數目比較大的步兵,趙國可以說是選擇性的忽略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精力,也沒有那麼多財力提供他或者支援他完成步兵的改革,這也就導致了在上黨還有在長平的時候趙國人就是因為步兵上相比較與秦國較為吃虧,因此在山地作戰的時候。經常就會遭到秦國人的圍毆,騎兵雖然強大,但是失去了速度的騎兵,由於目標太大,簡直就是活靶子。當然,如果是在具有作戰經驗豐富的將領手裡的話,騎兵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派上用場,但是如果讓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來指揮這支騎兵的話,那麼估摸著與其讓騎兵騎著馬,他還是選擇讓騎兵把馬給扔了,當步兵使,來的爽快。

    此時此刻,我不得不提的是另外一個國家,那就是燕國,燕國這個國家乾的什麼事兒?可以說這個國家裝可憐的本事是一流的,並且搞事的能力也是一流的。疲趙乏齊,這是燕國人在戰國時期做的最主要的事情。

    當然趙國不能一統天下,最大的一個原因還是在秦國,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奮六世之餘烈,憑藉著百萬雄師,殺神白起,還有著鄭國渠,趙國就不能夠統一天下,能夠統一天下的只有秦國。

  • 14 # 大秦鐵鷹劍士

    趙國胡服騎射後威震天下,但是隻維持了四代的變法成果,到變法第五代就遇到了千古昏君與萬中無一的鉅奸。趙軍雖善戰,李牧雖是不出世的名將,但是遇到秦國這樣強勁的對手,加上廟堂的昏庸無斷,儲存社稷尚且不能,談何統一天下?

    1、趙國變法情況

    趙武靈王趙雍在親自考查了秦國的變法成果後,下定決心在趙國推行變法:以軍事改革為發端,發師秦以制秦為目的,以商鞅變法為藍本,進行了一場不露聲色的巨大變法。

    趙國變法功成後,趙雍一戰滅了嵌在趙國中間的中山國,又揮師北上與匈奴一戰,拓地千里,益民百萬。之後趙國又數代堅持變法,較有作為的君主有:趙武靈王趙雍、趙惠文王趙何、趙孝成王趙丹;平常之君趙悼襄王趙偃。此四代國君享國合計90年,也就是說趙國變法常態有90年之久。第五代國君趙遷則是與胡亥一樣的無能之君趙遷。

    趙國雖然堅持變法四代九十年,但是在趙孝成王時趙國被秦國雷霆一擊,在秦趙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50萬精銳大軍,之後三年的秦趙邯鄲之戰中,儘管趙國慘勝,但是元氣大傷。之後趙國雖然有所恢復,但是不復趙雍時代的輝煌!

    2、秦國變法與趙國奸人

    秦國從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代代堅持法制,更不可思議的是秦國多有明君,名相名將代代皆有。只有秦孝文王與秦莊襄王兩王是平常之君,但是他們享國日淺,且有名相輔佐,所以秦國並沒有生亂,依然在商鞅的法制框架下前行。秦國六代七王變法時長152年,遠比趙國變法時間長,根基深,元氣足!所以長平之戰後,秦國元氣大傷之下,還能發動意在滅趙的邯鄲之戰,儘管戰敗而歸,但是趙國也沒有討到什麼便宜!

    趙國在變法後第五代國君上,趙遷是一個貪圖女色的淫蕩國王,而郭遷則是千年難得一見的鉅奸之人。此二人執掌國政,好比秦二世與趙高搭班子,以秦朝之強,尚且被二奸玩沒了,何況趙國底子本來就不及秦國,更別提還有秦始皇嬴政這樣的雄主有滅趙之志呢?

  • 15 # 九天十地第一黑皇

    因為趙國只是在軍事上取得了改革,跟秦國等國家,體制各方面也是有差距。 趙國的地理位置在現在的山西東部和現在的河北省,這些地方平原少,而且不如其他地方的土地肥沃,燕趙多貧瘠之地,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後,成為了三晉領袖,軍事實力特別雄厚,但是他們國內沒有一個特別出色的丞相,來幫助趙王制定國策。秦國時期有張儀、范雎這些名臣,來幫助秦王制定東出策略。但是趙王手下的除了武將,就是藺相如這種能言但是治國水平一般的人,也沒有像其他國家名相那樣,能提出大的外交政策。 趙國三代努力後,國力也是大漲,但是沒完沒了的戰爭,只會空空損耗他的國力。以前也是,秦、齊、楚三國獨霸,趙國後來崛起也沒有他們三國曾經的霸氣。跟秦國的長平之戰後,趙國再也沒有崛起的本錢

  • 16 # 來場22

    趙國雖然胡服騎射,但僅是軍事上的改革,沒有掀起政治上,制度上的變法,所以是變法不徹底,其生產力遜於秦國。決定秦趙命運的長平之戰,趙國兵敗,一方面是國力不能匹敵秦國,消耗不起。兩軍對峙長平2,3年之久,趙王丹用趙括替換廉頗,以進攻代替防守,便可以看出,趙國國力不能支撐,當然秦國也也到了極點。另一方面,兩軍對壘,只有一方能勝,秦國勝了,但也是慘敗,圍困趙國40萬軍隊前後消耗近20萬秦軍。長平之戰到秦始皇開始統一六國大約30年,期間有襄王暮政,秦始皇年幼不能親政等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長平之戰極大消耗了秦國的國力。

    所以,趙國經過胡服騎射,軍事實力和秦國達到勢均力敵的狀態,而且煌煌趙國將星雲集。但是,未能制度生產上的變法,生產力不如秦國,秦國有巴蜀之地,沃野千里。另外長平之戰,兩國都有勝的可能,可終究是秦國贏了。有人說趙國主帥趙括紙上談兵,可是本人覺得:趙國朝堂不可能讓一個初出茅廬的人擔任主帥,決定趙國生死命運。秦國圍困趙軍40多天,主帥仍能率軍突圍,趙軍戰死20餘萬,秦國也自損近20萬,後來秦國坑殺投降趙軍20萬。

    所以,本人覺得,趙國變法不如秦國徹底,另外長平之戰有偶然性,誰贏了誰就有可能能一統天下。可惜的是趙國敗了

  • 17 # 無筆

    我覺得趙國胡服騎射不足以統一天下。

    取天下靠的是綜合實力,靠的是天時地利,要看根本原因。鑑於趙國在武靈王軍事改革之後,其國所處時代背景以及後來近百年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輸了天下的原因有三。

    一、受制於地理位置

    趙國處於今天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區,首先,北方有匈奴不定期的侵犯,需要幾萬部隊駐紮北方。地理情況不佳,趙國雖然不能統一天下,卻也難以被攻滅,趙國大部分在山西境內,其文化圈主要在三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

    大家看看山西河北的地形圖就知道了,主要有邯鄲,晉陽,北方郡縣這三大區域支撐著趙國,正是這三大區域,成就了趙國也毀了趙國。回想一下,秦國當年攻佔了晉陽地區,卻被阻擋在邯鄲城下,僵持數年,等趙國邯鄲的力量消耗的差不多時,北方數郡的支援來到,秦國不得不撤軍。

    但是這種地理環境也使得趙國難以有大的作為,除了滅中山驅逐匈奴擴地,再也不能像秦楚一樣並國眾多,三大區域難以糅合,顧此失彼,力量難以集中,一句話,就是易守難攻卻沒有大作為。

    二、改革沒有形成完善體制

    趙國的胡服騎射,歸根到底只能是軍事化改革,哪怕他民風彪悍,也難以長久,沒有持續的人才供應,沒有成熟的體制,窮兵黷武的結果只能是窮困和捱餓。

    中原各國都有源源不斷的人才出現,秦國的求賢令出了以後,法家人才源源不斷。而回看趙國,武將輩出,人才稀缺。

    三、君主無能,沒有戰略思想

    公元前300年,趙國的實力日益劇增,但是在增長的背後也有危及,統治者只有制定長遠的戰略,才能化解矛盾,達到目的。

    但是縱觀接下來的90多年,趙武靈王趙雍死後,惠文王趙何只能是守成之主。趙國沒能像秦國一樣有明確的戰略,也沒有像秦國一樣連續出現雄才大略的君主。

    後來,公元前262至260年,秦趙爆發長平之戰,趙軍精銳喪失殆盡,亡國只是時間問題了。

  • 18 # 諾53632213

    胡服騎射,重點在於軍改。

    秦國的變法是政改。

    胡服騎射的軍改造就了趙國無敵於天下的騎兵部隊,戰鬥了比秦國更加頑強。

    戰爭的重點在於總體的國力,有國力,那麼即使一直打敗仗,只要不是一直被打殲滅戰,可以一直打仗。

    軍力強大,可以一直勝,倘若一場失敗失敗,就會亡國,也不能僵持,僵持也會亡國

  • 19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趙國之所以輸了天下既有必然的原因,也有偶然的原因: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主要是一次軍事變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國家政體的變革,但這是無法與秦國的商鞅變法之深徹相提並論的——事實上胡服騎射對趙國的內政、法律和經濟體系的觸動是相當有限的:趙國沒像秦國商鞅變法那樣打破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階級壁壘,實現以軍功授爵的制度,這就導致趙國國內不同階層之間矛盾的尖銳;趙國沒像秦國商鞅變法那樣實施獎勵耕戰政策,以致於在長平之戰中出現了若沿用廉頗的固守之計則後勤難以為繼,若主動出擊秦軍就落得趙括的下場。可以說秦國進行的是一場整個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全方位的變法革新,而趙國的胡服騎射大體上還是一次軍事體制的創新,對國家社會生活的影響是遠遠不能同商鞅變法相提並論的。

    由於趙國的胡服騎射沒能真正觸動趙國的國家體制,所以實際上趙國依然走的是人治路線——趙國的強大完全依賴於趙武靈王這樣的鐵血強人。然而強人政治說到底是一種人治,由於缺乏制度的保障當強人離世之時往往就是國家衰敗之始。事實上趙國的衰敗還沒等到趙武靈王離世,這點我們從趙武靈王的諡號就能看出:我們不妨想想諡號裡帶武字的都有哪些人呢?周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哪個不是雄才大略之主;可後面那個靈字可就不是啥好意思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裡就有一句“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事實上後世史書有的簡稱秦惠文王為秦惠王,秦昭襄王為秦昭王,然而趙武靈王卻沒有簡稱——因為他的諡號包含著一褒一貶,用一個字實在無法準確概括他的一生。趙武靈王的諡號中那個武字顯然是因為他領導胡服騎射、開疆拓土的功績;那麼那個靈字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趙武靈王晚年在面對繼承人問題時昏招迭出,以致於最終導致自己在宮廷政變中活活餓死。

    總之趙國輸了天下的必然原因是因為缺乏深徹的變法,偶然原因是趙武靈王晚年的荒誕政策,而兩者之間又是有一定因果聯絡的——缺乏制度支撐的強人政治要麼強人隨著年齡的老化而變得日益荒誕;要麼無法確保繼承人還是強人。

  • 20 # 中國歷史研究所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趙國一躍成為和秦國一樣強大的國家,在趙武靈王改革之前趙國一直被欺負,首先就是北方的胡人部落,這個是困擾趙國幾百年的問題,直到趙國滅亡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還有魏國,戰國初期魏國就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把趙國欺負的是不敢再招惹了,戰國中期還有齊國,也是一樣。胡服騎射之前趙國可以說是和燕國韓國一樣的弱小。

    但是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迅速強大起來,胡服騎射第二年趙軍就差點把中山國滅了,中山國當時也算是第八號強國了,最後還是被趙國滅了,但是前後兩次復國。之後趙軍又向北攻佔胡地,闢地千里。

    可以說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趙國強大起來的。但是最後還是敗在了長平,最後被秦國所滅。

    來看看趙國胡服騎射的內容,簡單點說就是學習胡人,剛開始只是軍隊,後面全民都一樣,穿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從這個改革的內容就可以看出來,胡服騎射只是改革軍隊,對於一般的老百姓除了易服沒有什麼改變,對於經濟文化方面的沒有進行改革。在戰國來說土地,農業就是最主要的。可是趙國的胡服騎射並沒有對這些做出改革,經濟沒有發展起來,軍隊是強大起來了,但是經濟沒有強大起來,所以長平對峙的時候,趙國後期也是沒有辦法了不得不進行大決戰了,因為實在是沒有糧草沒有吃的了。

    趙國的胡服騎射沒有像秦國那樣從根本上解決趙國動物問題,再就是趙國的國君,如果能有秦國那樣奮六世,秦國商鞅變法很徹底前前後後堅持了一百多年,趙國從趙武靈王到長平的時候也就幾十年。改革也是需要時間的。

    再看看當時秦國的變法,秦國的變法是所有國家種最徹底的變法,儘管當時所有的國家都進行過改革,但是隻有秦國堅持到了最後,基本上其他的國家改革只要支援變法的君主一不在,改革就馬上被廢除了,唯獨秦國一直堅持。而且商鞅變法,對於軍隊,經濟,農業,土地都涉及到了。

    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強盛主要還是看君王的能力,眼光。對於秦趙兩國的君主能力,趙國還是差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當年慈禧不是死在1908年,而是多活10年還能為清朝續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