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羽死後,劉備卻先稱帝,而不是去找孫權報仇,這是為何?
8
回覆列表
  • 1 # 黎家第一湯

    在我看來,劉備稱帝以及稱帝以後進攻東吳都是不正確的。

    劉備起事一直是打著框扶漢室的期號,漢被曹魏取代,原來的好多漢臣漢軍,變為魏軍,心是不甘的。而獻帝只是被逼禪位,人沒有死。

    這個時候,劉備應率大軍攻魏,繼續打算框扶漢室,滅曹賊的旗號,這樣魏國裡有很多漢軍漢臣,就可能投靠或幫助改打曹魏。

    可是,劉備稱帝,自己代表漢。劉備本身就不正統,中山靖王之後,不知道多少代,論為織草鞋賣草蓆的平民,有幾個人相信他是皇脈,只是一個普通平民而已。

    況且漢獻帝沒死,劉備急於稱帝,說明他不是什麼框扶漢室,跟曹丕實際上同一類人。

    既然這樣,漢亡了,劉備的漢,原來漢軍臣也不承認。那還不如做魏臣,幹嘛要做劉備那個假漢臣。

    這也就是劉備的意外,他以為稱帝恢復漢室,天下好的思漢的人會響應他,結果一個都沒有。不但沒有,還把原先漢臣都固定在了曹魏陣營。

    隨後攻吳,攻吳的時候,為什麼曹丕不動,隔山現虎鬥,如果是曹操在世,一定做好準備,劉備一大敗,曹軍一鼔作氣攻下漢中,隨後滅蜀,轉頭滅吳。這大好機會曹丕失去了,有兩點,一是可能曹丕也是跟劉禪一樣,有樂就行。第二點,也許曹丕剛上位,好多原漢臣漢將不服,他不敢輕易派大軍出去。

    所以,這個分柝,劉備不應該稱帝,更不該攻吳。事實上,攻吳,第一,沒有身經百戰的老將,而蜀中漢中都不穩,老將趙雲,魏延都留下防備。劉備帶的江南,馮習,廖化,傅於彤,關興,張苞,等都屬新將,而東吳那邊多是老將。

    人數上,估計蠻兵一萬,蜀兵五萬,這點人也不可能滅吳,奪荊州都難。

    而且是曹丕沒有趁機,不然劉備的蜀國慘了,估計馬上會滅。

  • 2 # 江南朦朦

    劉備是做大事者,怎麼會為一個義兄報仇而衝昏頭腦。

    稱帝是當時頭等大事,二是拿下荊州,給關羽報仇只是順便的。

    原本蜀國國策是以荊州漢中兩路出兵北伐,關羽丟掉了荊州讓劉備坐困四川,憑四川的國力討伐曹魏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蜀道補給十分困難光靠漢中北伐不可能勝利。

    所以必須出兵拿回荊南,至少也要拿回江陵。

    出兵東吳是非常正確的戰略方針,但是劉備一生打仗都不行,被陸遜擊敗,丟了最精銳的幾萬軍隊。

    不得已諸葛亮和東吳議和。這時候已經只能苟延殘喘了,默默等待曹魏出個昏君之類的自己玩垮自己,然後在伺機討伐曹魏。

    後來不停北伐主要是為了削弱曹魏國力,讓曹魏不能快速集結力量統一全國。

    在後來蜀漢人才凋零,內部矛盾也多,軍事上只能靠姜維來緩一緩滅亡的時間

  • 3 # 小宇VLOG

    在關羽被殺後,劉備做的第一件事卻是在成都稱帝,從而建立蜀漢。為什麼關羽被殺後,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為何不先替兄弟關羽報仇呢?古代戰爭也需要準備時間

    關羽剛剛逝世而荊州已失,此時軍心不穩,士氣低落,倘若劉備一意孤行為關羽報仇的話,失敗的機率極大。同時剛剛經過了大戰的劉備軍隊,糧草也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曹魏對於東漢王朝的取代,劉備一直打著匡扶漢室旗號的漢中王,劉備不稱帝就名不正言不順!稱帝可以穩定內部,蜀漢的人心在曹丕稱帝以後已經變得有一點渙散了!

    這麼說就是因為曹丕的這次稱帝甭管他正統不正統,但是曹丕這個時候就可以用皇帝的身份給手下的臣子加官進爵,但是反觀劉備就不可以,而且有一句老話也說得好,王相對於臣子來說只是一口井,但是皇帝可是一口深井,所以在這種人心渙散的局面下,必須要稱帝,要不然匡扶漢室的偉業也會就此終止。

    稱帝穩定內部矛盾

    一個是劉備的嫡系勢力,一個是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另一部分就是西川的本地豪強,劉備佔據西川后,本地豪強躍躍欲試,內部開始發生了動亂,劉備為了更好地加強自己的統治,只有稱帝自立。

    報仇不是一兩日,後事安排好

    當時劉備年歲已高,劉備征討多年,對自己的實力是有估計的,他擔心自己一去不回來會影響劉禪繼位,因而先花時間處死劉封,將馬超發配邊疆,然後培育劉禪的實力,將他託付給諸葛亮,這樣自己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劉備才能東征復仇。

    總結:報仇隨然要緊,但是肯定要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好

  • 4 # 惠州艾馬

    稱帝是劉備和群臣希望做的事,謀劃已久。是否為二弟報仇,是劉備自己的事(諸葛亮他們肯定反對的),畢竟東吳一度是盟友,理智戰勝情感,還是情感戰勝理智?劉皇叔還是會權衡利弊的,一邊稱帝,一邊排程幾十萬大軍,準備攻打東吳,收復荊州。。。

  • 5 # 國哥愛生活

    劉備先稱帝,是為了後來更好地給關羽報仇。

    (一)劉備在益州時間短,腳未站穩,急需要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以匡扶漢室的名義,有效協調各方勢力,為蜀漢政權服務。

    (二)曹丕己稱帝,建立曹魏政權,如果劉備不稱帝,等於預設曹魏政權,使自己變得很被動。

    (三)劉備稱帝己是近六十的人了,在當時是高齡人,如果不稱帝,以後怕是沒有時間了。

    (四)劉備如果不稱帝,部下也會不答應,辛辛苦苦打了半輩子杖,最後也的有個說法。

    (五)劉備稱帝,可以使用更資源,為關羽報仇。

  • 6 # 青言論史

    這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歷史細節:有關關羽死後,劉備的表現,似乎非常平靜,只不過是過於平靜了,平靜地不像是正常人該有的舉動。

    關羽死了,劉備該不該去找孫權報仇呢?當然是該的。倒不是說為了那莫須有的結義兄弟情,而是因為隨著關羽的死,荊州也全部落入了孫權手裡。作為劉備集團的老窩,以及實現他們政治理想的策源地,荊州的損失是無可估量的,這意味著蜀漢這邊將徹底成為一個割據益州的地方政權,遲早任人宰割。

    但是在關羽死後,無論是在他個人的本傳還是劉備的傳裡,都沒有提到當時劉備的情緒活動和事務安排。僅僅在劉備稱帝活動完成以後,才添了一句沒有明確時間前提的話:

    (章武元年)六月,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一開始在描寫劉備對孫權襲擊關羽這一事的態度時,陳壽用的是“忿”,也就是不爽;而在孫權請求和談時,劉備的態度則是“盛怒”。

    很明顯,關羽的死是在219年冬,而劉備伐吳則是在221年秋,中間隔了一年半。如果劉備從事發到出兵都一直維持著“盛怒”的狀態,那劉備估計早就被自己的內火燒死了。

    那麼為什麼時隔一年多才要發兵呢?個人認為蜀漢還是需要積蓄力量。畢竟在失去荊州後,蜀吳兩家的實力實際上是此消彼長的。這一場伐吳戰爭,對蜀漢來說不啻是賭上國運的一戰。為了打贏這場戰爭,作一年半的準備是值得的。至於中間的稱帝等活動,只不過是恰好應景而已。

    而最終使得劉備從緊鑼密鼓的準備中出離憤怒下定決心東征的,還是張飛的死。畢竟砍掉張飛腦袋的傢伙們又帶著張飛的首級去了東吳。痛失左膀右臂的劉備,把這一切的賬都算給了東吳。

    因此,即使孫權主動提出和議,他也無法接受,要帶著蜀漢的全部家當,去夷陵,走向自己命運的終點。

  • 7 # 臨石觀海

    關羽被殺後,為何劉備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

    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個人認為劉備先稱帝有以下幾個原因

    為了維持國家的正統性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接班,之後馬上逼迫漢獻帝讓位,改國號為魏。這是一件對當時各方勢力都很重大的事情,因為代表正統的漢朝已不復存在。雖然之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代天子發號施令,獻帝名存實亡,但名義上各方勢力還是以漢朝為正統,而曹丕稱帝之後,概念就不一樣了,這時候一向以匡復漢室為口號的劉備就到了稱帝的必然時刻,而他延續漢朝國號,更是隔空打臉曹丕,意義非凡。

    “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三國志》為了穩定政權,大行封賞,收服人心

    劉備集團作為一個外來政權,相對魏吳來說,根基並不穩固,而當時益州本地豪強勢力極大,而稱帝之後,可以為文武百官封賞,讓各豪族子弟入朝為官,得以穩固政權,統一思想,從而提升國家的凝聚力。

    “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三國志》報仇時機未到,實力不允許

    那麼劉備沒有在關羽兵敗之後馬上重奪荊州,為關羽報仇的原因是劉備作為漢中之戰的勝者,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也只能說是險勝,加上曹操之前已將漢中資源人口遷移,在物資方面蜀漢沒佔到多大便宜,反而連續的持久作戰使得將士疲弊,物資消耗極大,國家急需休整。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之後劉備雖然乘曹丕立足未穩之際,發兵伐吳,但還是敗在了東吳陸遜之手,從而國力受挫,無力再爭天下。

    總結:綜上所述,劉備因為時勢需要,加上穩定政權的緣故,所以稱帝。加上蜀漢在連年征伐的背景下急需修養生息,所以沒有馬上發兵東吳,而是選擇了先稱帝后伐吳的策略。

  • 8 # 大理小哥生活日記

    關羽兵敗麥城被東吳呂蒙殺死後,劉備悲痛萬分但在諸葛亮和文武的勸說下沒有立該去報仇,這時曹操去世,曹丕篡漢登基稱帝。劉備也不甘似弱在成都稱帝,後來禁不住張飛天天勸說劉備為關羽報仇,就在這時張飛被部飛所殺,割了頭投奔東吳去。這時劉備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帶領蜀漢所有軍隊去攻打東吳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因為劉備想要有個名分,而這個名分不要不行。

    漢獻帝劉協的死

    準確的來說,並不是關羽被殺劉備緊急稱帝,而是漢獻帝劉協死的時候,劉備就已經想著要稱帝了。

    那麼漢獻帝劉協是什麼時候死的呢?答案是曹丕稱帝的時候漢獻帝劉協就死了。關於漢獻帝劉協是怎樣死的?歷史上還沒有一個統一定論。

    但是當漢獻帝死的時候,壓在劉備頭上的那個巨大的石頭已經消失不見,這個時候劉備意識到,如果再不稱帝的話,等到其他人把皇帝都立起來就晚了。

    劉備稱帝有這兩個意願:第1個意願就是一定要表明自己是正統,自己才是漢室的最高統帥,希望所有的能臣通通向自己這一邊靠攏。

    至於稱帝的第2個想法,那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底下不想當皇帝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但是劉備一稱帝反而促成了曹丕的正統性,因為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漢獻帝當皇帝了,也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這個時候誰強誰就是皇帝,天底下已經亂了套。

    二弟死不重要

    當我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多小夥伴都很難理解。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任何一位帝王,任何一位能力達到了一定程度的人,他是六親不認的,他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這裡面的不拘小節就已經包括了不會被個人的情緒所左右。

    這一點我們可以詳細的看一下明朝的朱元璋同志,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國之前,對於元帝國非常的痛恨,恨不得把他們的皮都剝了吃它們的肉。但是當朱元璋建立明帝國之後一改之前的措辭,反而說元帝國就是生養我們的父母,我們不可以遺忘她和拋棄她。

    為什麼朱元璋的轉變如此之誇張?為什麼朱元璋從之前的樣子變成了另一副樣子?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已經當上了皇帝。

    所以這個時候,在劉備的心中關羽可能要往後靠一靠,甚至自己的好兄弟張飛也要往後靠一靠,最主要的也是最關鍵的就是荊州。

    我就是衝著你來的

    可以毫不避諱的說,關羽的死和張飛的死以及劉備討伐東吳沒有必然聯絡,只要荊州丟失,劉備就必然會討伐東吳。

    之所以會變成這個樣子,是因為劉備這個時候已經明白了,天底下只能有一個正統,而蜀漢如果想成為正統的話,就必須要把荊州奪回來,只有把荊州奪回來才能夠和曹魏進一步較量。

  • 10 # 閒將西話

    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進位漢中王,並派孟達奪取了上庸等“東三郡”,把漢中和荊州基本連成一片。“隆中對”的戰局已經做成。

    但是,負責荊襄大業的關羽悍然發動了襄樊大戰,北伐內憂頻仍的曹魏,志在必得。雖然水淹于禁,陣斬龐德,威震華夏,困曹仁於樊城,窘的曹操一度要遷都。

    此時此刻東吳極不地道的背後插了關二爺一刀,大都督呂蒙白衣渡江,夜奪荊州。關羽於公元220年被吳軍擒獲,麥城斬首。

    由此,對劉備勢力來說,損兵折將不說,和諸葛武侯做的“隆中對”戰略不再有。這一年既是一個巔峰時刻,也是一個由盛轉衰的關鍵點。正所謂:“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是一點也不假。

    眾所周知,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恩同父子,親如兄弟。在關羽被東吳殺害後,劉備不是在第一時間內為關羽報仇雪恨,而是在武擔山稱帝,建立蜀漢,大封功臣。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關羽被害後,劉備先稱帝?為何不先替兄弟關羽報仇呢?

    章太炎說——厚黑劉備

    一代史學巨擘章太炎提出了,劉備借東吳之手除掉了關羽,史鋒更盛。“關羽世之虎臣,……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

    也就是說,對鎮守荊州的關羽,劉備極不放心,而關羽對劉備也心懷不滿,不但劉備死後將難以控制,即使劉備健在之時也感到沒有把握。真如章大師所言,借刀殺人,除掉二弟關羽,也不是不可能。還是來用稱帝的喜慶氣氛來掩蓋荊州的失陷吧。要不古人怎麼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呢。

    曹丕稱帝——倒逼劉備

    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春,曹操逝世於洛陽。同年冬十月二十八,曹丕升壇受璽綬,篡漢獻帝皇帝位,建立魏朝,改元黃初,是為魏文帝。由此,對於東漢王朝來說在公元220年便正式消失了,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直打著漢室宗親的劉備一下子倒逼到了極為尷尬的位置,出現了從來沒有的政治危機。如果還沉默不語的話,顯然就默認了曹魏對東漢王朝的取代。

    要解決這個困局,那就是劉備由漢室宗親到漢室真主的華麗轉身,把劉氏建立的漢朝大旗在益州重新樹立起來。劉協不幹了,劉備接著幹,這的確是步好棋。可拿漢室這個金字招牌打擊曹丕篡漢,比出兵東吳替關羽報仇更加緊迫和重要。

    呂蒙主兵——南牆劉備

    關羽死後,劉備不能採取行動。因為呂蒙作江東諸軍元帥,實在令人生畏。曹魏的大將曹仁怕,徐晃怕。蜀漢的締造者劉備也怕。自己蜀國弱小,就連關羽都敗於呂蒙,還有誰出戰東吳?史稱,魏國群臣皆曰:“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格局下,呂蒙奪回了荊州,完成了周瑜魯肅都沒完成的任務,東吳的整體勢力絲毫不遜於蜀漢。劉備不可能不知。

    在當時的魏國和蜀國沒有人是呂蒙的對手。當東吳聽說曹操病逝,呂蒙便提出進攻襄陽、樊城,以在奪襄陽,得中原,定天下。曹仁、徐晃不敢堅守襄陽,與呂蒙在漢水爭鋒沒有勝算。在司馬懿的分析下,曹魏乖乖放棄襄陽、樊城。

    所以,在關羽建安十四年戰死,到建安十五年整整一年,劉備沒有任何軍事方面的動作,原因很簡單,呂蒙坐鎮荊州,劉備不敢輕舉妄動。

    安內蜀漢——不凡劉備

    實實在在的說,公元220年,不僅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劉備失去了重量級的勇將。除此之外,謀主法正,老將黃忠等不少文臣武將先後去世。對此時的劉備勢力來說,是個明顯的削弱。

    為關羽報仇,東征孫權,劉備不僅需要在益州挑選精兵強將,還需要準備糧草、攻城奪隘的器械物資。凡此種種,無疑是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動對東吳的戰爭是一件從長計議的事。

    更重要的的是,劉備入蜀對當地人來說,畢竟是外來戶,根基不厚,在蜀地沒有親戚、朋友,急需要與蜀中大族、豪強加深關係。所以劉備在法正的撮合下,迎娶了劉璋的舊將吳懿之妹吳氏,當然她也是劉璋已故兄長劉瑁之妻,是劉璋的嫂子,也可以說是劉備的嫂子。

    劉備透過稱帝,穩定了蜀漢內部。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

    終於,在劉備稱帝之後,聽說呂蒙死了。劉備曾經在東吳周瑜死後,乘機向魯肅借江陵,婉拒孫瑜助攻益州,強佔荊南四郡的記錄。如今呂蒙新死,劉備覺得,欺負孫權的時候又來了。與此同時,魏國的曹仁、徐晃收復襄陽,江東孫權屋漏偏逢連夜雨。

    劉備的膽子大起來了,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迫不及待的就對孫權用兵。

    可見,落後就要捱打,實力說明一切。

  • 11 # 恨水成酒1

    一是曹丕稱帝了,劉備必須以傳承漢室帝位與之相對,表明自己是正統,曹魏是亂臣賊子;二是劉備欲先伐吳後滅魏,但當時他已經是六旬老人,自己國力不強,可謂前途未卜,所以就先稱帝了。

  • 12 # 江湖小曉生

    先登基稱帝,後為關羽報仇,這件事要是怪大耳兄劉備,就有點喪良心了。關羽被殺前後,劉備所遭受的一系列打擊,那可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關羽張飛幾乎同時段遇害,劉備痛失左膀右臂。

    關羽,劉備手下最勇猛的大將,也是劉備最信任的大將。荊州能夠託付給關羽,可見劉備對關羽的信任,已經超乎了普通兄弟之間的感情。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號人物。

    張飛,劉備最早的天使投資人,傾家蕩產為劉備創業找來了第一桶金。後期在戰爭中,張飛也堪稱神勇,地位僅次於關羽,張飛是劉備集團的三號人物。

    集團尚未完成上市準備,二號人物和三號人物都相繼被人給殺了,這對劉備的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尤其是關羽被殺,對劉備造成的傷害,幾乎是一萬點暴擊那麼多。關羽本人跟劉備情深義重,關羽所擔任的職位又是劉備集團最重要的職位。

    荊州是劉備集團的糧倉,也是劉備集團北伐的出口,關羽被殺等於是從劉備嘴裡把糧食給搶走了,又從劉備腳下把劉備的路給封死了。

    無路可走,無飯可吃的情況下,劉備集團到底該往哪個方向去走?誰也不清楚這件事,就連諸葛亮此刻也必須要改變戰略計劃才行。

    過去是打算佔據荊州和益州,然後從荊州和益州同時出兵北伐。而現在荊州丟了,劉備集團只剩下益州這麼一個出口,兵甲尚且足夠,可糧草卻日漸短缺,未來的路在哪裡?劉備不知道。

    劉封丟失上三郡,劉備集團再受重創。

    關羽被殺了以後,聰明的孟達立刻意識到,劉老闆這是要倒閉的節奏啊,要是再不給自己找好下家,等到劉老闆破產的時候,自己可就賣不出一個好價錢了。

    所以孟達早早就收到了曹魏集團的Offer,他也做好了背叛劉備的打算。可是他頭頂上還有一個劉封,那可是劉備的大公子,雖然是義子,可名義上也是大公子。

    這小子是不可能背叛劉備的,如果劉封提前背叛了劉備,那孟達自己反而賣不出個好價錢。所以趁著劉封沒有反應過來,孟達就提前帶著自己的人馬投降了曹魏集團。

    投降就算了,他還帶著人家過來攻打上三郡,孟達:大夥兒跟我走,這塊地界兒我比誰都熟。一股子漢奸的氣味就已經飄蕩出來了。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權忿之,乃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三國志》

    劉封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是劉封是好樣的,畢竟是劉備的兒子。就算是被殺了個傾家蕩產,他還是認為老爸會再給他5個億創業。

    所以劉封在丟失了上三郡的情況下,自己就跑回來了。他還在那兒傻乎乎地等著下一筆創業資金呢,一杯毒酒就已經送來把他給了結了。

    上三郡是連線荊州和益州的重要通道,此刻被曹魏佔據以後,劉備若是想要奪取荊州,難度係數再次加大。而且劉封不救關羽,這罪名是鐵定要背上了,只有死路一條。

    曹操丟給劉備的,居然是一個空漢中。

    把鏡頭往前面拉一拉,在關羽尚未戰死之前,其實劉備就已經受到了重創。劉備的新任軍師法正,一直在給劉備洗腦:老大,這漢中不拿下來,就好像曹老闆派人在你家門口晃悠著,你在益州可睡不好覺啊。

    劉備心裡一動,是啊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要務,必須要把漢中給拿下來。制定了這麼一個戰略計劃以後,諸葛亮就被劉備冷落了,而法正則睡進了劉老闆的熱被窩。

    為了爭奪漢中的控制權,劉備甚至跟孫權簽訂了帶有恥辱性的湘水之盟,把長沙、桂陽和江夏的控制權全都交給了孫權,就是希望保住南郡這麼一個北伐的通道,以及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跟曹老闆爭奪漢中。

    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三國志》

    漢中之戰打得十分悽慘,曹劉雙方都是損失慘重。曹老闆這邊是全明星陣容都上了,劉備拖家帶口,男女老少也都派上了戰場,場面一度失控。

    曹老闆睜眼一看:我擦,老劉這是瘋了吧,七八十歲的老奶奶都派上來了?這仗不能打了。所以曹老闆果斷撤軍。

    曹老闆撤軍的時候,做了一件缺德的事情,他發現劉備已經耗盡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奪取漢中,一定認為漢中物阜民豐。

    既如此,那就給老劉一個空漢中吧。曹老闆下令,把漢中所有的軍民全都撤走,只留下一塊空地給劉備。

    劉備信心滿滿地奪取了漢中,正打算放榜安民的時候,進城一看連一隻老鼠都沒了。曹操這一招實在是太缺德了,劉備含著淚在城內開了一場沒有外人的慶功宴。

    這一波劉備可是折大本錢了,法正看情況不妙提前嗝兒屁了,留下一個爛攤子給劉備。打下漢中得派人來守吧?就算是空地好歹也是大門口啊。

    劉備當時心裡極度失望,壓根就沒指望漢中這塊地裡能產出金子來,就讓魏延去鎮守漢中了。

    曹丕登基稱帝,漢王朝必須要延續下去。

    劉備在連續遭受了這一系列的打擊以後,其實壓根就沒有什麼心情去談論稱帝的事情了,他有這個實力稱帝嗎?能夠做一個漢中王,那也是他之前在巔峰狀態的事情了。

    對於稱帝,劉備的確是沒有這個想法,那麼後來劉備為什麼要強行稱帝呢?那是因為曹丕篡漢稱帝了。

    漢獻帝再沒用,那好歹也是大漢王朝的一個象徵。只要漢獻帝在皇帝的位置上,那就表明大漢朝沒有滅亡。我們看電視劇裡,一直都是講建安多少年,這個建安那就是漢獻帝的年號,是大漢王朝的年號。

    可到了曹丕稱帝以後,情況就發生變化了,人家不用大漢王朝的稱呼了,也不用建安這個年號了,等於是從歷史上把大漢王朝給抹殺掉了。

    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三國志》

    劉備作為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那可是大漢王朝正兒八竿子打不著的宗室,他當然義憤填膺地想要恢復漢室江山。

    所以這個時候稱帝,那也是被曹丕給逼的。要是曹丕不急著稱帝,劉備還真的沒有任何藉口強行登基。

    小結:劉備為啥子不先為關羽報仇,再登基稱帝呢?

    拼死拼活打下來的漢中是空的,荊州、上三郡都給丟了,關羽張飛也都被殺了。在這多重打擊之下,你讓劉備拿什麼去報仇呢?

    難道跟東吳打也要男女老少全都上戰場嗎?當時的劉備集團已經被消耗的差不多到極限了,否則劉備也不會不出兵幫助關羽北伐。

    場上留給劉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所以為了長期生存下去,劉備必須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等到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的時候,再為關羽報仇也不遲。

    而登基稱帝,只是其中的一個插曲而已。就算不登基稱帝,劉備也緩不過來立刻為關羽報仇,雄心他是有的,可實力不允許啊!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三國演義》

  • 13 # 大秦鐵鷹劍士

    公元219年12月,關羽敗走麥城,被東吳大將馬忠伏擊被俘,關羽拒不降吳,最終孫權下令將關羽父子斬首。公元220年12月10日,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位,廢漢建魏,於洛陽稱帝。公元221年5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年號章武。公元221年6月,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從以上事件時間上看,關羽被害一年半後,劉備稱帝,接著發兵攻擊東吳,為關羽復仇。

    劉備先稱帝后發兵為關羽復仇,原因有以下三點:其一,關羽遇害時,劉備還在漢中收尾;其二、曹丕已經稱帝,劉備不能落人於後,先建國稱帝可以收籠天下人心,以免人心叛漢思魏;其三、劉備伐東吳需要準備時間。基於上述三個原因,劉備只能先稱帝,再發兵為關羽復仇,如果準備不充分,就發兵擊東吳,顯然會得不償失。

    關羽被東吳斬首後,首級傳送至洛陽曹操處,很明顯孫權是想讓曹操承擔一部分殺害關羽的責任。畢竟關羽兵敗,是因為曹孫聯合攻擊關羽,當時魏軍正面攻擊關羽,吳軍背後偷襲關羽。曹操以侯爵之禮厚葬關羽,從而將劉備的怒火引向東吳。劉備除了想為關羽復仇外,還想開疆拓土,北擊曹魏力有不及,南伐東吳則勢在必得。因此劉備準備充分後,傾全國之軍伐吳,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

    身為帝王就要有一顆帝王的心,為兄弟復仇和建國稱帝兩事,誰急誰緩,誰輕誰重,劉備考慮得很清楚。只有先建國稱帝,才能收籠天下民心,才能搞賞手下將士,才能名正言順討伐諸侯。曹魏強大,孫吳弱小,向曹魏復仇力有不及,向孫吳復仇則志在必得:以為關羽復仇為名,兼併孫吳領土,再以蜀、吳之力伐魏,則統一天下可也。劉備先稱帝,後復仇,其實是公私兼顧,一石二鳥,只不過最終兵敗。

  • 14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就像是親兄弟一樣,從關羽戰敗被殺之後,劉備就已經下定決心要為關羽報仇。但是蜀漢討伐東吳需要一定時間的準備,而且在公元220年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就是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對於劉備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漢獻帝是東漢的正統皇帝,只要漢獻帝不退位,劉備就一直都是反賊,而現在漢獻帝退位了,劉備則能夠順理成章的稱帝。

    於是在漢獻帝退位之後,劉備便開始準備稱帝的部署,劉備先散佈訊息稱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殺死了,然而蜀漢的大臣們都勸告劉備:國不可一日無主。在一幫大臣們的擁戴下,劉備順利成章的“繼承”了漢獻帝的皇位,建立了“季漢”。

    雖然劉備稱帝繼承了漢朝的衣缽,不過劉備並沒有因此得到魏國士族的支援,也沒有得到魏國老百姓們的支援。從漢朝的第四位皇帝開始,漢朝的統治就日益腐敗,漢朝後期還爆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因此劉備想要依靠著的漢朝的招牌,來換取魏國士人和老百姓的支援,顯然是打錯了算盤。

    從劉備稱帝后的結局來看,與其說劉備稱帝是為了繼承漢朝的衣缽,不如說劉備稱帝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皇帝夢想。劉備幼年的時候就曾經說過:“我長大後要座皇帝專屬的車子!”而在漢獻帝退位後,劉備顯然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稱帝的機會。

    稱帝只是劉備伐吳前的一個小插曲,實際上從關羽遇害之後,劉備就一直在準備伐吳。只是蜀漢剛剛打完漢中之戰,需要一段時間來休整,而且蜀漢的大臣都不支援伐吳,無論是老將趙雲,還是首席謀士諸葛亮,都是伐吳的堅定反對者。

    而且在劉備伐吳前期,蜀漢還出現了幾件大事,一件是黃忠和法正病死(演義中黃忠是戰死,歷史上是病死),一件是張飛被刺客殺害。諸葛亮和趙雲不支援北伐,馬超一直不受劉備信賴,黃忠和法正病死了,張飛又被刺殺了,劉備幾乎是一夜回到十年前,根本沒有可靠地人員跟著東征。

    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不過劉備也無法嚥下這口氣,關羽和劉備是好兄弟,關羽被殺害劉備如果不去報仇,在道理上也是行不通的。因此在關羽遇害一年多後,劉備最終下定決心出兵伐吳,此時的劉備身邊沒有一員戰將,沒有一個可靠地謀士(關興和張苞的故事是演義虛構的),伐吳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果然在公元222年劉備被陸遜擊敗,狼狽的退回了白帝城,劉備也在用兵失敗的第二年去世。蜀漢的實力受到極大地損失,喪失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劉備能夠起兵為關羽報仇,也算是對關羽千里走單騎的回報,至於劉備出兵時間比較晚,並不是因為劉備不想為關羽報仇,而是劉備需要解決完稱帝和出兵的問題,才能夠最後出兵伐吳。

  • 15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劉備是一個聰明人,而不是一個草莽英雄,一個追求“梁山伯式義氣”的江湖人士,他和關羽張飛結拜不假,但只是為他們之間的關係增添了一種更加親密的聯絡。

    但這種聯絡本身就是薄弱的,尤其在利益面前,劉備並不是那種聽說兄弟被害後,就立馬要集結軍隊去給兄弟報仇雪恨的熱血男兒,如果他是這種人的話,想必也無法在東漢末年異軍突起。

    劉備是極為聰明的,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被害,也就是在這一年,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並且自封漢中王。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三國志》

    但是劉備直到221年才出兵攻打東吳,這個時候他的身份也變了,不再是漢中王,而是蜀國皇帝。但劉備征討東吳和他的皇帝身份並沒有什麼關係,不能說劉備是為了當這個皇帝最終才拖延攻打東吳。

    這種論調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誰也不知道漢獻帝什麼時候會被曹魏政權取代,難道說曹丕不篡位,劉備就無法繼續舉起漢朝的大旗,然後去替關羽報仇?

    難道以漢中王的身份去討伐東吳和以皇帝的身份去討伐東吳有什麼不同?並沒有什麼不同,這其中並沒有什麼“正統”或“師出有名”的因素。

    東吳殺了關羽,這就足夠成為發動戰爭的理由

    可實質上劉備在關羽死後是極為被動的,關羽和張飛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以及地位而言都是無可取代的,兩人都折損於東吳手中。

    劉備猶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必須發動一場針對東吳的戰爭,於情於理他都必須這麼去做。否則蜀國這個建立在他的名望之上的國家就會陷入某種質疑當中。

    但是為什麼劉備遲遲等到兩年以後才發動針對東吳的戰爭呢?

    真的是為了當皇帝嗎?

    答案顯然不是這樣,劉備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諸葛亮也不會神機妙算。實際上這裡發生了一件很巧合的事情,那就是220年曹丕取代了漢獻帝。

    這是一件突發的政治事件,所以才導致劉備在剛剛當上漢中王不久,便繼續進位加封皇帝,建立蜀國。據說當時劉備是因為聽說漢獻帝已經遇害,所以才敢進位稱帝,當然這究竟是不是一場政治秀,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三國志》

    劉備直到221年才發兵東吳,他也是有難處的。

    因為彼時的蜀國實在沒有多餘的能力再發動一場大戰,建安二十四年對於劉備來說是至暗時刻,雖然贏得了漢中之戰,但是自己也損耗了大量實力。

    漢中之戰持續了兩年,劉備幾乎是把老底都押上了。當時作為大後方的成都也陷入了“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境地,為了打贏漢中之戰,劉備可以說押上了自己的身家。

    因此,漢中之戰雖然劉備取得了勝利,但是自己也損失慘重。

    但劉備還沒有高興多久,一個噩耗再度傳來,除了是關羽被殺,還有劉備在荊州地區的經營也化為烏有,荊州地區的部隊在東吳的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沒。

    由此,劉備失去了在荊州地區的勢力。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劉備有什麼能力立刻發動反攻東吳的戰爭呢?

    實際上是一點能力也沒有的,即便劉備有心想要替關羽報仇,但是也沒有這個能力,除非他想毀掉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蜀國,要舉國之力去為關羽報仇。

    但這對於任何一個政治家來說,都不是成熟和理智的舉動。何況劉備是極為聰明的一個人,所以他最終選擇了隱忍,選擇了暫時的和平。

    其實我們反而應該驚訝劉備在短短兩年不到的時間裡就發動了夷陵大戰,其實已經有一點操之過急,兩年實際上並不足以讓剛剛蒙受巨大損失的蜀國恢復元氣。

    所以當時劉備率領的五萬軍隊實際上也幾乎帶走了蜀漢的精銳,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再度全軍覆沒,而夷陵之戰也讓蜀國幾乎一蹶不振。

    所以諸葛亮也只能遣使和東吳重修外交關係,但是蜀國確實也挺能折騰,平定南方孟獲叛亂後,諸葛亮立馬又發動北伐戰爭。

    窮兵黜武也是蜀漢最終滅亡主要誘因之一,這是不可辨駁的。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16 # 音樂小妖

    在古代的三國時期,關羽一個大意之下失了荊州不說,連自己的性命也丟給了東吳。理論上此時跟關羽情同手足的劉備應該勃然大怒才對,可令人奇怪的事情卻是劉備無動於衷,並且還藉助時機過了一把大漢天子的癮,這其中是不是有什麼我們不太瞭解的緣由呢?

    說實話我們對於劉關張三兄弟的主要了解,大多數都來自於《三國演義》,可是在正史當中卻並沒有劉關張三兄弟的桃園結義。

    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認為的兄弟情深,只是被羅貫中誇大了而已。

    很多時候人心都是隨著時間慢慢發生改變的,就好像比當的曹操,最初他的目地可能就是為了光復漢室。

    但是隨著曹操的實力一步步擴大,自己手下的將領一步步高昇,所謂的守護漢室,也就開始慢慢的變了味道。

    同樣的道理,當年跟著劉備一起打天下的關羽難道就沒有二心嗎?

    要知道關羽為人相當的高傲,可以說關羽幾乎看不起任何人,以前跟著劉備一起打天下的時候,當時的劉備心態還比較親和寒門子弟。

    畢竟當初的劉備也是一個窮光蛋,除了用自己的身份來招攬人才,好像也沒有別的方法,所以對待寒門子弟相當的重視。

    可是等到後期劉備也成為了一方霸主的時候,自己的手下也不可能還是以寒門子弟為主了,畢竟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都是出自於世家士族。

    哪怕這些都是小型世家,也是世家,於是關羽就開始對劉備有了意見。

    畢竟關羽就是因為自己的出身不好,所以才會有著很深的自卑感,越自卑就越看不起,同時也瘋狂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但是關羽的性格在遇到劉備的時候,就已經定型了,哪怕之後自己也成為了一個世家之主,但是自己內心當中的那種自卑感依然無法消除。

    所以關羽看到當時的劉備之後,認為劉備的內心變了,不在是以前那個為百姓而著想的主公了。

    這個時候,我們看到荊州由關羽來守護,並且關羽還拒絕了劉備派給他的謀士,這就很說明問題,再加上關羽當時兵力也有幾萬。

    不管關羽是不是真有二心,但是劉備身為一方霸主,以前可能因為身邊的謀士太少,沒有人給他說明這其中的利害關係。

    而現在自己身邊可是有著大量的謀士,而且都是世家出身的謀士,如何搞平衡這種事可以說這些世家輕車熟路,然後劉備的內心可能也被帶偏了。

    所以說關羽的種種行為,在劉備的眼中就有點越界了,於是關羽在荊州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從而兵敗身亡,可以說這一切可能都在劉備的計算當中,同時又超出了自己的計劃之外。

    也就是說劉備想著削弱一下關羽的實力,但是沒想到會把關羽給削死,這其中有自己的一部分原因,雖說自己打壓關羽的目地達到了,但是卻屬於殺敵人一千自損八百的那種。

    簡單來說就是當時的劉備心虛了,因為關羽的死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的過失所造成了的,所以對於東吳的仇恨並沒有那麼深。

    再加上北方的曹丕已經自稱為帝了,而劉備為了再次拉攏蜀漢的臣子,只能也跟著稱帝,畢竟大家跟隨了劉備這麼久,不就是為了今天這一刻嗎?

    關羽的仇本身就有劉備的原因,劉備自己心知肚明,報仇的事只能從長計議,而稱帝一事卻是迫在眉睫,孰輕孰重劉備內心相當的清楚。

    至於之後為關羽報仇,其實並非為了關羽,而是為了張飛,相對來說張飛別看是一個大老粗,但是跟劉備的關係卻比關羽要近的多。

    要知道張飛的兩個女兒可都是劉備的兒媳婦,而且張飛對於世家士族也極為親近,跟劉備的戰略方針是一致的。

    當時大喊為關羽報仇的只有張飛而已,畢竟張飛跟關羽都是最初就跟隨劉備一起打拼的老人,不論什麼原因關羽死了,而劉備卻無動於衷,會不會將來也這樣對待我老張呢?

    於是張飛就開始瘋狂的為報仇做準備,誰知道自己裝過頭了,直接被自己的手下拿了人頭去東吳發財去了。

    所以最後的劉備跟東吳決戰,也是被逼無奈,本來關羽的事,大家可以放一放,畢竟有自己的一部分責任,可是張飛的事就有點過頭了,再不跟東吳打一架,以後自己再跟別人稱兄道弟,誰還敢信呢?

  • 17 # 迷人醉眼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做的第一件事稱帝而不是為關羽報仇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最值得一說的就是劉備當時已經是60歲左右了,所以說稱帝是刻不容緩的。

    在諸葛亮等人的勸說下就稱帝了。還有雖然劉備和關羽是有兄弟情分的,但是劉備想要繼續發展的話,肯定是要發展新人的,關羽之死也是為魏延等人提供了機會。

    還有即使劉備想要為關羽報仇的話,也是鞭長莫及的,因為當時和吳國開戰的話自己不一定能夠打得過,即使是打得過,也不能打。因為自己一旦和吳國開戰的話,魏國就會坐山觀虎鬥,趁虛而入的。

  • 18 # 佳寧姐姐說歷史

    公元219年,關羽決定攻打樊城,第二年,關羽腹背受敵,兩面夾擊,在陡峭無路之下,被東吳大將呂蒙所活捉,又把他押解到孫權處,孫權將其殺害,而且還砍了他的腦袋,關羽從此身首異處剋死他鄉。

    劉備聽說關羽死了,表現的也非常悲痛,甚至還處死了見死不救的乾兒子劉封,至於說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稱帝,而不是就關羽,那麼我就來分析一下稱帝和給關羽報仇,哪一件事情勢在必行。

    關羽死了,劉備等於自斷一臂,再加上劉備已經年老體衰,最傷心的肯定就是他呀,關羽和劉備雖然從未結義,但是兩人恩如兄弟,關羽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多年,不是兄弟已經勝似兄弟,聽說關羽犧牲,劉備當然痛不欲生,然而還有 還有比關羽犧牲更大的事,等著劉備來處理,那就是曹丕稱帝。

    關羽去世不久,同樣是220十月,漢獻帝宣佈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 曹丕的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為了保住性命,漢獻帝不得不把皇帝的玉璽交給曹丕。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才“答允”接受。

    曹丕稱帝,這對於劉備來說簡直如五雷轟頂一般,因為這麼多年來,劉備乾的事業是“匡扶漢室”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但對於劉備來說總算有個念想,有這麼一個奔頭,有這麼一個名頭,漢獻帝是聰明人,他自己也明白劉備這麼多年來,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可是背地裡就是給自己打的江山,但是漢獻帝已經成為傀儡,叫天天不應喊地地不靈,他需要這麼一個人,所以他只能將計就計承認劉備。

    現在連這麼一個傀儡也當不成了,曹丕一旦稱帝成功,就預示著劉備匡扶漢氏的夢想,將付之東流,這麼多年的心血也將化為灰燼,曹丕稱帝,劉備如果沒有任何動作的話,就等於承認曹丕的政權,那麼劉備也就成了曹丕的人臣,這是打死他也不願承認的事情。

    孰輕孰重,劉備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關羽的仇什麼時候報都可以,但是稱帝的事情卻是迫在眉睫,最讓劉備傷心的不是關羽的去世,而是曹丕的稱帝。

    於是,劉備考慮再三之後,公元221年曹丕篡漢為魏後,劉備於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東漢大統,年號“章武”。 蜀漢是後人的稱謂。劉備建立的國家國號還是漢,因為是在蜀地後人稱為“蜀漢”。還因為他是繼西漢,東漢之後建立的劉漢政權,所以又稱“季漢”。

    總結:劉備先稱帝再報仇,這樣的想法幾乎是完全沒有過錯的,劉備不像張飛一樣被報仇衝昏了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更需要有個理智的頭腦,才能分得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 19 # 史學達人

    關羽死於襄樊之戰,關羽的死,劉備損失肯定是最大的一個,一會我們會詳細說下,為何關羽死劉備損失最大?

    我們都知道關羽死後,劉備稱帝了。

    為什麼他會在這個時候稱帝呢?

    說白了就是形勢所迫,畢竟當時的曹丕已經稱帝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也要面臨著自己需不需要稱帝的問題。畢竟天下只能夠有一個皇帝,若是曹丕這個皇帝被世人認可了,那麼,他劉備又算是什麼呢?

    他若是不稱帝,他的位置相對來說就比較尷尬了。

    為了不至於讓自己落後於曹丕,所以,他必須也要稱帝。

    至少在劉備稱帝之後,他在外面的名義,就是和曹丕平起平坐了。曹丕是皇帝,他同樣也是皇帝,兩個人都是一個級別的。

    他建立的政權就是蜀漢,劉備要完成的大業,就是統一全國。

    當然了這件事劉備基本上完成不了了。

    可以說在關羽戰死之後,他就失去了統一全國的優勢。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說呢?

    因為諸葛亮早就為劉備規劃好了,那時候諸葛亮剛出山,告訴劉備若是想要統一天下,就必須要佔領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

    所以,在劉備拿下荊州之後,他又以很快的速度,去攻打益州去了。

    很幸運的是,益州的劉璋是個慫貨,劉備根本沒有怎麼打,他就投降了。

    在劉備拿下益州來,他就開始實施統一大業了。

    劉備的第一步就是要拿下漢中,然後進攻關中的長安。

    當時的漢中是在曹操的手裡。就是劉備攻打漢中的時候,為了助劉備一臂之力,關羽也發動了襄樊之戰,在荊州北面打曹操。

    可惜,孫權和曹操聯合把關羽給做掉了。關羽鎮守的荊州,也被孫權給奪去了。

    失去了荊州,劉備就不可能統一天下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看到曹丕稱帝,所以,他也就提前稱帝了。否則,他這一輩子也不可能稱帝的。

    這就是劉備在關羽死後,非要稱帝的原因。

    可以說劉備稱帝,也算是了卻了自己多年的心願。畢竟他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稱帝,儘管美中不足的是,國家還沒有統一。

    但是,再怎麼說他也是當過皇帝的人了。

    劉備稱帝之後,還是要討伐孫權,目的就是爭奪荊州之地。可惜這個坎他沒有過去。

    因為荊州他根本沒有拿下來,就被陸遜燒了一個八百里連營。

    在這一次戰役中劉備負傷,然後死在了白帝城。

  • 20 # 天山月3

    劉備知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後,原本即刻起兵伐吳,奈當時形勢是魏、吳正在結盟,孫權屈膝向曹操稱臣,並向曹操勸進。當時形勢不利於伐吳,加上眾人勸阻,劉備自然應把國家大事放在首位。當此之時,曹丕篡漢,獻帝被廢傳到成都,傳承漢統,號令天下,不絕漢祚成為了頭等大事。在眾人的勸進下,劉備繼位續了漢統,使炎劉不滅,漢旗不倒,以圖恢復。即位後劉備準備起兵伐吳,眾臣俱柬,更有趙雲開明宗義,分析伐吳非時,乃下下之策,力阻用兵。怎奈劉備拒聽,才惹來夷陵之敗。如按諸葛亮之說,待魏、吳有隙再去伐吳,斷不致大傷蜀漢元氣,淪為弱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能告訴我,我年紀輕輕的為什麼總是腿疼腿僵硬?工作是長期站立的原因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