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扣兒小姐
-
2 # 蓓蕾95287291
電影學博士,電影雜誌編輯。
安妮寶貝的小說極難改編成電影,這有兩個原因。
《七月與安生》
第一是她的小說裡雖然並不缺少三角戀之類的足夠戲劇性的故事,但情節的鋪陳和架設往往不足(注意「故事」和「情節」這兩個概念的區別)。
第二是她的小說對於讀者的主要吸引力在於極具個性的風格化文字,在改成電影后,文字特色無法保留,那怎麼維繫和原作之間的聯絡呢?
所以,這就解釋了,安妮寶貝是最早大紅大紫的網路作家之一,但她的作品一直很少被影視化。
安妮寶貝
以上兩個原因,也是《七月與安生》改編成電影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因此我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是沒有任何期待的,然而新導演曾國祥讓我大吃一驚,這部影片的劇作、影像層面都非常紮實,尤其是改編之後情節的豐富,遠遠超越了原著小說。
首先說下影片的人物設定。
兩個性格強烈反差的女主角,這種設定很常見,比如電影《花與愛麗絲》《撒瑪利亞的女孩》《下妻物語》《娜娜》;文學作品有簡·奧斯丁的《理智與情感》等。
《花與愛麗絲》
《娜娜》
有人說七月與安生就像張愛玲筆下的白玫瑰與紅玫瑰,這錯太遠了。張愛玲本意是諷刺在兩個女人之間搖擺的軟弱男人,以及直男把女人客體化和簡單化的想法,結果卻被頻頻亂用,實在是反諷。
《七月與安生》最難能可貴的是,其主創以男性為主,仍保留了原作的女性視角去講述人物,甚至透過反轉人生的劇情改編,展現出一種層次複雜、只屬於女性的成長困惑。
導演曾國祥、主演周冬雨、監製陳可辛
成長的困惑是青春片最重要的一個母題。然而我們熟悉的國產電影中,往往把成長的困惑簡單粗暴地呈現為瑪麗蘇式的愛情,亦或是充滿荷爾蒙氣息的性覺醒。只有《七月與安生》是真誠地將女性之間的友情、女性的成長困惑作為影片的情節主線來展開。
這部影片有三個層次,最外的表層我們看到的是一組兩女一男的三角愛情關係,中層是七月和安生之間的友情糾葛,更深層則是關於女性自身的身份認同。
說真的,你們見過國產青春片能把故事層次講得這麼豐富多彩和有條不紊麼?這部電影從愛情、友情、主體意識三個層面來講成長的困惑,拓展了青春片的核心。
所以雖然這部電影提供了三角戀,但三角戀只是最不重要的表層,導演非常節制地在淡化三角戀的戀情部分,小心翼翼地不讓影片淪為一個狗血的搶閨蜜男友的背叛和出軌的故事。因而無論是七月與家明的純愛初戀,還是安生與家明的秘密暗戀,都未過多著墨。
這是因為,影片根本不關心家明到底愛誰,而安生是否真的愛家明也變得無關緊要。真正重要的是表層之下的七月與安生的關係。
影片靠七月與安生兩人性格的反差和情感關係來結構情節,並沒有單純依靠外部事件來推動。一望可知,這兩人代表了一組完全相反的個性,叛逆和規矩、野性和文靜、自由和保守,而透過「互換人生」的情節演化,這種二元對立在文字織體中變得豐富起來。
這部電影有三個結局。
第一個結局中,七月在家明逃婚後不得已去流浪,安生選擇嫁為人妻過安穩平淡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的互換(二元對立的對應方被反轉)是被動的,為其他人所迫使。
第二個結局中揭示出是七月讓家明逃婚的,她的出走是自主的選擇。從回憶片段中,我們看到七月隱藏的叛逆的一面(砸報警器)。二元對立模式不再是兩個人物的性格對立,而是內化為人物成長過程中的身份認同危機。
第三個結局中,七月死於生產時大出血,這既不是外部人物造成的,也非自己的選擇,而是命運的無常,老天的不公。
二元對立,是主流敘事電影的最深層結構,警匪片中的善惡對立只是最簡單的一類情形。其實幾乎所有的商業型別電影中都存在著深層的二元對立結構。
比如動作喜劇中經常採用雙人搭配的模式,一個人刻板嚴肅、一本正經、謹守規則,一個人活潑好動、瘋瘋癲癲、打破常規,這種性格差異的設定就代表了一種二元對立的價值觀——規則和自由。從好萊塢早期動作喜劇勞萊和哈臺組合、《虎口脫險》中的指揮家和油漆匠,到《泰囧》中的徐崢與王寶強,無不如此。
《虎口脫險》
《泰囧》
這種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其實是從觀眾的心理出發的,因為主流敘事電影既是娛樂活動,也是替代性的情感撫慰。它就是當代的世俗神話,能象徵性地調節人們現實世界中遇到的殘酷、不公和矛盾。也就是說,把現實中無法解決的衝突,透過虛構文字中的想象性解決,來達成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安生的叛逆與七月的保守、安生的自由與七月的安穩,正是存在於普羅大眾心中的兩難抉擇。
也許大部分人都選擇過主流社會認可的生活方式,但在內心多少有過逃離的衝動。電影的深層心理結構就是讓參與者當真,因此觀看電影讓我們可以體驗另一種人生(比如像安生那樣去流浪),電影成了逃避現實的手段,但這種體驗又是一種安全的想象,不會破壞我們的「現世安穩」。
再說一下這部影片是怎麼講故事的,它的嫻熟技巧恐怕被很多人忽視了。影片敘事上最大的特點是,既嚴格遵循主流敘事電影的框架,又增加了一些不同於主流電影的敘事手法。
主流敘事電影大多遵守三幕劇的結構:鋪陳—對抗—解決。這說來容易,我真的沒見過幾部國產青春片能把故事結構搭建堅實。
《七月與安生》中,鋪陳部分從兩人的初次相遇一直延續到安生的離開,其中既有吃飯、洗澡、過夜這類日常生活細節,也有一些比如踩影子的少女情懷。這些母題從劇作角度來看,都設定得非常精確,具有很高的敘事效率。
比如踩影子。第一次七月和安生互踩對方的影子是少女對友情的珍視;第二次七月與家明約會踩影子是初戀情愫的流露;第三次是三人一起爬山時,家明默默地跟在安生後面想踩她的影子,這是情感的轉向。三次踩影子,層層遞進,表達了完全不同的含義。
再比如一起過夜。初遇時七月留安生過夜是初步增進兩人的情感;長大後七月去安生的出租房過夜時兩人憧憬著未來;第三次,兩人選擇在上海過夜的旅館成為分歧的導火線,其實那時她們的人生已經走上不同的軌道。你看,三次絕不是簡單的重複。
也就是說,影片設計了大量重複出現的母題,這些母題伴隨著兩人的成長與故事發展,重複性再現、反覆與遞進,既推動了情節的進展,也積累了情緒的力量。別說新導演曾國祥,又多少資深導演有這麼強的敘事駕馭能力?
上述「母題矩陣」的排布是影片敘事上第一個厲害的地方。
這沒完,還有第二個厲害的地方。
那就是影片在第三幕解決問題的部分,使用了難度很高的三重反轉結局。
我看有關的訪談,監製陳可辛一開始對導演曾國祥設計的三重反轉有所擔憂和保留。陳可辛覺得交換人生的概念在商業片中是不行的,因為太「裝」。但後來試映時發現效果很好,觀眾完全買單,於是得以保留。
雖然我很喜歡導演設計的三重反轉的結局,但不得不承認,如果不節制地根據反轉人生的概念去設計故事,很容易玩脫,導致故事主線的情感強度不夠。陳可辛對這一概念的保留,顯然來自於他對主流敘事模式的熟練把握。
主流敘事電影有一些固定的敘事原則。比如建構主要人物,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產生認同感;時空的聯貫性和劇情的因果關係保證了敘事主線的邏輯性;高度封閉的結局則滿足了觀眾期待圓滿的心理。這些手法並不是枷鎖,而是基於觀眾接受經驗而形成的敘事慣例。任何主流敘事電影,都需要把敘事的創新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
陳可辛的「保守」考量並不會限制影片,反而保證了影片敘事主線的清晰和流暢。影片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在最後百分之二十的時間裡,打破傳統的封閉結局,這在主流商業電影裡有一定新意。
影片的第一個結局,被安生對家明的講述破壞,於是出現了第二結局。不料影片再次反轉,指出這一講述的虛假性,帶來第三結局。
假設三種結局在時長上比較平均,觀眾顯然無法對故事產生足夠的情感認同,甚至會在結局的反轉後,感到前面的故事是虛假不可靠的。為了不影響觀眾對電影的接受,保證敘事結構的明晰性,影片非常嚴謹地為這個三重反轉結局設定了充分的邏輯依據。
所以你看,這部電影既遵循主流電影的敘事邏輯,又在合理的範圍內做了巧妙的敘事創新,這難道還不是國產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嗎?
-
3 # 豬豬肥肥噠
首先給個好評,難得規整而無硬傷的國產青春文藝片。但作為原著黨,恐怕會和很多看過小說的人一樣,在看過電影后會大呼:最後活下來的竟然是安生?!
是的,如同此前傳出的那樣,電影的確改編了小說的很多情節和元素,最大的一點改動在結尾,小說中難產去世的是安生,而不是七月,同樣七月也沒有循著安生的足跡四處流浪,在安生死後,七月和家明一起撫養安生的孩子,並寫下了七月與安生的小說。
電影重寫了另一個結局,原著黨感到新鮮卻不反感。導演用意何在?
小說《七月與安生》的作者是安妮寶貝。她的作品在七八年前流行,帶動了類似文風在那段時間的流行,影響了一代學生群體。但從情節設定上來講,通常都簡單直接,主要以個性的文字和細膩的內心戲取勝。
就電影來說,不管是日本還是臺灣,青春文藝片一直以“殘酷”著稱。劇情矛盾越尖銳,人物情感越撕裂,影片就越可以讓人在衝突中緩緩癒合傷口。
越傷痕累累的青春,越需要治癒,就是這個道理。小說人物情感雖然強烈,但從電影表現形式上,劇情衝突顯然還不夠支撐起這麼強大的青春傷痛。
導演曾國祥改編的《七月與安生》,讓人物情感表達更加合理,也更加細膩豐富。在完整地看完小說和電影后,我把它定義為一部用傷痛溫養情感的治癒系電影。
小說裡,家明大學就在北京就讀,而畢業後去西安做專案。苦等家明回來的七月,終於在孤身前往西安的時候發現家明和安生在一起。自此兩人決裂。
七月隨後等了家明一個月,家明迴歸,兩人結婚。安生出國,告知七月自己懷了家明的孩子,自己孤身一人。七月讓安生回家並照顧她,隨後安生不幸難產死亡。
影片依然延續了安妮寶貝小說的風格,把文字抽象的魅力,透過具體的畫面展現出來,並且加入了更多精細的設計。畢竟79年出生的曾國祥,還有那一代人青春的集體回憶。
但和小說不同的是,導演為了減少劇情的現實宿命感,讓家明選擇了離開七月,而七月也從容放手,三個人開始各自不同的尋找自己和迴歸自己之路。
除此之外,導演還加了另一種解讀,突出了可能是每個女孩內心的隱性特徵,上演了一場命運的置換:七月開始到處闖蕩變成了另一個安生,安生則真正安定下來變成了七月。
曾國祥作為臺灣男性導演,能把女性最細微的情感變化拍得絲絲入扣,對影迷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驚喜,要知道監製陳可辛都自認老了,不能從女性角度出發理解女人間的感情。
顯而易見的是,電影裡改變的劇情衝突更加複雜而激烈。兩朵雙生的花,在細雨中糾纏,在風中飄搖吹打,終於有一朵凋謝,而另一朵,彷彿繼承了同伴所有的養分,變得愈發鮮豔和孤獨。
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這種感情,曾國祥在安妮寶貝小說劇情的基礎上,更是添加了另一番寓意:七月和安生是一體的,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七月和一個安生。“一個人心中的兩個自我。是自我的對抗與和解。”
在成長中,女人透過傷痛越來越尋找和治癒自己。
七月、安生和家明,或多或少像青春時期的我們,用或拙劣或決絕的方式治癒遍體鱗傷的自己。
家明用的選擇是逃離。不同於小說里老老實實和七月結婚的家明,電影中的男主選擇了逃婚,在青梅竹馬的七月和充滿叛逆魅力的安生之間,因為不願違背內心和傷害他人,選擇了獨自離開同時也傷害了別人。
兩個女孩兒顯得更加勇敢。七月選擇的是尋找,循著安生的路開始流浪,彷彿想要找到曾經的安生,和內心真正的自己。最後,還是回到安生身邊,生下家明的孩子。
安生選擇面對。但她可以面對自己的內心,卻無法面對七月,於是她在跟家明告白後就選擇了離開旅行。七月死後,安生一個人硬生生承受起所有的一切,用七月的筆名給家明和所有讀者寫下了七月與安生的所有故事。
旅行和美食的確是女生治癒自己最有效的選項。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影片中安生和七月兩人在異地用明信片交流時都在吃百草味,結合此前百草味抱抱果最近在《微微一笑》、《w》等各大電視劇中出現的頻次,可以推測出應該是片方植入。湊巧的是,百草味抱抱果號稱治癒系零食,與片子所需情感調調異常相符。
殘酷青春,治癒未滿。影片《七月與安生》告訴我們,面對內心真實而柔軟的情感,勇敢前行,即使有傷害,也依然會被人與人之間溫暖的。希望安妮寶貝能有更多治癒系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祭奠我們逝去的青春。
-
4 # 竹子薔薇
很多人說,安妮寶貝毒害了一波讀者的靈魂,不得不承認,她早期的作品,《告別薇安》,《薔薇島嶼》,文字確實都是稀薄飄渺的,似乎靈魂沒有根,飄蕩而搖擺。
隨著她自己身為人母,以及父親的逝去,她的文字開始變得樸實,變得更加平淡。無論對於文字,還是作家本人,這都是一個過程。
電影版的七月與安生,顯然突破了安妮寶貝自身的侷限,找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表達,讓七月和安生,都得到了圓滿。
七月和安生,不再只是兩個女孩,而是每一個你我內心深處的自己。
一個困囿於現實,安穩,追求世俗的認同,不敢走出自己的安全區,不敢放棄一個不那麼愛自己的愛人,不敢離開一個熟悉卻安全的城市,直到一個瞬間,給了自己一個逃離的理由,才開始了義無反顧的掙脫和飄搖;另一個自己,沖沖撞撞,在路上,從未停歇,化作顛沛流離的觀光客,將風景和遇見寫進自己的人生,直到有一天,倦了,感覺走到頭了,想回家了。
我們每個人,似乎都只能過一種人生,選擇了安穩和恬靜,便失去了自由自在的飛翔;選擇了一直在路上,便失去了三餐有溫飽,住宿有暖床。
要麼心在路上,身在飄搖;要麼身體在路上,心在不斷的晃盪。
在電影上映前,看過一段陳可辛聊天竇靖童的影片。
陳可辛問竇靖童:你覺得自己是七月,還是安生?
竇靖童說:我顯然不是七月,但也不完全是安生,但有時候,我又希望自己是七月,很難說,是七月還是安生。
陳可辛說:這麼多年,其實嚴格意義上說,那種至始至終陪伴你,什麼話都可以說的朋友,我一個都沒有過。
人就是這樣,在你的生活中越卻缺什麼,你越會在另一種形態下去演繹什麼。
我們甚至都沒有勇氣,在現實生活裡去堅信,這種缺失的友誼,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存在。
如果說七月與安生,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一個我和另一個我,現實世界裡,要尋找一個像自己一樣瞭解、疼惜、憎恨另一個自己的同類,大概此生也是難求的。
更過評價可以參考我的文章:http://toutiao.com/i6331302421968454146/
-
5 # 情智有氧
1、
七月與安生。
在角色的設定裡,七月成長於一個溫暖健全的家庭,父母和睦。七月自小成績優異,如無意外,她會像我們看到的原生家庭良好的孩子一樣,找個好工作,嫁人,生小孩,幸福地生活下去。
她遇到了她人生中的變數——安生。安生並不安生,就像我看過的很多原生家庭案例一樣:一個單親家庭下的女孩,有著一個PU爆表的媽媽,一邊極少提供養育價值,一邊又對她有著苛刻的管制欲。這是原生家庭中最艱難的一種:單親家庭的母與女,兩個女人的戰爭遠遠比單親父女、單親母子這些型別更為殘酷。甚至,母女之間的相愛相殺也比愛情中的相愛相殺更為血腥,愛情中你至少可以逃離,而母女因為血緣關係的牽連,是一生都要面對的問題。而且,女人的思維世界相似,如果走向極端,一個家就會變成沒有男人的甄嬛後宮。
所以,安生註定要比同齡人更早熟、更敏感、也更懂得討好別人。雖然七月的爸媽是非常好的長輩,但畢竟不是安生的家,她江湖兒女般的大大咧咧,只是掩飾自尊的敏感。她會偷耳環送給七月的媽媽,並且看懂七月媽媽那顆隱藏了很久的愛美的心。她的觀察力如此細微,七月那種欲蓋彌彰的小吃醋她何嘗感受不到。
這種從小就懂的察言觀色和討好型人格,是她的保護殼,但如果一個人老躲在這個殼裡,殼就會慢慢變成蝸牛的那個房子,無法做真正的自己,自然也無法長大。
2、
安生對家明最開始,是喜歡嗎?儘管她更早踏入社會,更早熟,跟搖滾圈子的男人混在一起,但她那種圈子中的愛情更像是她的習慣的延伸。她不能做到也不能感受到的,是七月對家明那種純粹的愛。所以當她知道七月有喜歡的人時,她的表情掩飾不住的是恐慌和失落——多年一起長大的好友要戀愛了,從小給拋棄的恐慌根深蒂固,她害怕給七月拋棄。
所以她先去看看這是一個怎樣的男生。無疑,家明很出色,他的陽光和帥氣也很吸引黑暗世界的安生,更重要的是,如果她跟家明發生點什麼,她和七月就好像有了某種連線,她就不會給拋棄。也許,在她眼裡,跟搖滾歌手一起還是和跟家明在一起,並沒有什麼差別。家明對她更多的意義,是她無法成為的那一種人。
但在關鍵時刻,她又是一個能為七月付出的人,在家明和七月之間,她總是會選擇七月。也許,在她準備把家明留給七月,去找搖滾歌手時,她肯定有想過她選擇了一種顛沛流離的生活,也肯定想過和搖滾歌手的結局。但在火車上的那一刻,她一定是覺得無法對抗命運的巨輪,她只能如此選擇,而這種生活儘管她一直想擺脫,卻也是她最習慣的。
一個深度疏離型的人,她的愛往往夾帶著妒嫉、佔有慾、掌控欲,甚至還有基因中就存在的道德感、善良,她的體記憶體在善與惡、黑與白,當這些東西總是在衝突,這個人的選擇已經不叫做選擇。
3、
安生是一個很明顯的吸血鬼,而七月,這個看上去乖乖的小孩,你大概會覺得她更像個大人。
有趣的是,她也是一個吸血鬼,甚至她是一個偽裝得更好的吸血鬼。她討厭按部就班的生活,以前她透過安生的視覺,感受這個世界的有趣。所有叛逆的事情,都有安生幫她做了,她一邊透過安生感受這種不安分的刺激,一邊做大家眼中的乖乖女。
她們的友誼,其實就相當於一場"選擇了與自己性格不同的人"的初戀。
電影中有這樣的一個片段:七月跑著哭著送別火車上的安生,突然發現安生脖子上掛著家明的玉墜,那一刻七月的表情從離別的不捨到慢慢冷卻,把一個吸血鬼被啟用的過程演繹得淋漓盡致。這個溫室的乖乖女,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間的惡意。
相比一個明顯的吸血鬼,這個隱藏著的吸血鬼更像生活在套子裡。安生每一張明信片結尾都"問候家明",而七月卻可以忍受著這刺痛,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和安生通訊數年。直到她們再度重聚,在上海酒店那一幕,七月終於露出了報復刀口。安生是一個多麼敏感的人,當七月付了房費,安生就一定要透過與別人喝酒的方法,請七月吃飯,以這種看似可笑的行為,維護自己脆弱的自尊。而當安生告訴七月這幾年的生活經歷,七月明明是心疼,說出口的卻是:"你怎麼那麼賤"。另一幕爭執是七月去北京,碰見和家明在一起的安生,她們在浴室裡爭執。七月諷刺安生的風塵味,安生諷刺七月的虛偽和無趣。
兩個好友,知根知底,也知道對方的弱點,下手專挑對方最柔軟的地方下刀。這種友情的相愛相殺,跟愛情中的相愛相殺好像沒有差別,甚至更痛。
4、
故事最後有一種遺憾式的溫暖。但很真實,每個人最後都會歸於平淡。
七月和安生,她們好像性格各異、經歷各異,但她們又恰好地詮釋了什麼叫: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她們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勇敢。她們心裡都有想要走到的方向,而勇敢讓她們敢於選擇、敢於出發,反而最終能互相諒解,直到足夠長的時間逝去,她們在人生的某個節點,交叉相遇了。
而她們互相牽連的那個男人家明,反而是最懦弱的一個。從來不敢選擇,從來沒有勇氣面對,到最後,他沒跟她們任何一個人在一起。
七月的勇氣,是她親手打破了她從小就維持的好形象。在結婚的前夜,她叫家明"逃婚",她不要一個不夠愛她的人。她選擇什麼都不要,反而變得更勇敢。於是她變成了安生,走安生走過的路,過安生過過的生活。而安生,在經歷過那麼多"運氣差了點"的生活後,開始學習、讀書,和一個看起來很平凡但很靠譜的男人在一起。
她們在青春期過著一黑一白的生活,到她們成年後,互相調個轉,七月活成了安生,安生活成了七月。其實,她們都是在彌補自己缺失的一面,也是她們嚮往的另一面,完成了,她們的寬度和深度都拓寬了。她們透過這樣的方式成長為大人。
如果一個人總怕黑,是長不大的。如果一個人,總不敢向自己陌生的那一個領域邁進,是長不大的。十三歲,七月說,她遇到安生是命運的安排,她一直坦然接受這些安排。如果人生中有些殼破了,就破了,不用可惜。什麼都不要,就什麼都不怕,就越自由。
婚戀實力構建師
-
6 # 追夢Oo者
首先,這是一部非常正宗、純正的“女人電影”,影片很細膩的表現了女性的真實一面。對女人的瞭解剖析相對較深!
其次,這是一部“星二代”拍的電影,曾國祥,曾志偉的兒子,原計劃想走演員路線,最終走了導演路線!可以看得出導演對戲的理解認識很深。估計家庭對他是有很大影響的,比如還有個曾寶儀!
最後,裡面有句對白“女孩子,不管走哪條路都是會辛苦的。但有時候,辛苦一點也不是壞事”,很接地氣,這句話就不用過多的解釋,需要女人付出很多,結果也不盡一樣。
總之,片子還是一部用心去拍的片子,看怎麼去看待了
怎麼感覺這個提問有點做廣告的嫌疑!
-
7 # 夏黛橙檀
七月與安生,在我看來,就是一部百合女同片,阿戴爾的生活,指匠情挑,同心難改,看不見的世界,得閒炒飯,面子,相愛就愛 ,拉字至上,穆赫蘭道,羅馬的房間,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女同之間的悲傷和詩意,我無法用語言表達,多年前的一個深夜,第一次接觸同性電影,開啟了我新世界的大門,看完之後,我難過憂鬱了一個星期,每個人心中都有同性情結,這句話太深意了,導演要表達的東西更多,要傳遞的也更多,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情,因為那麼的事實,那麼的沉重,這種瘋狂想要逃離的東西,就是逃離生活的瑣碎和壓抑,同性之間可以是忠誠的愛侶,這暖心的陪伴,融化我的內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私藏同性劇四百部,一路走來看過這麼多,這些經典電影,在我的心底,真愛一個人,為何在乎性別?同性理念,至今無法超越,無法自拔,無法抗……強烈推薦,大愛小遍
-
8 # 春分的五年日記
本來十分期待這部影片的上映,但看過後覺得沒有特別大的感觸,不夠感人和深刻,也沒有小清新和文藝,有些四不像。首先,片尾說要致敬巖井俊二,可能商業元素遠大於作品的因素,是一個噱頭。安妮寶貝在很多散文中表達過對巖井俊二電影的欣賞,這是吸引書迷的一種方式,也想用來吸引巖井俊二的影迷。但這些元素都是單純的堆砌,像模仿《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片頭打字的方式,像馬思純模仿《情書》中藤井樹雪地裡的抬頭。但這只是低階的模仿,這部電影還遠遠做不到巖井俊二娓娓道來的敘事方法和乾淨簡單的立意。
其次,電影中同時也做不到安妮寶貝文字的獨特和自戀。角色塑造的失敗把原本就刻意的故事劇情變得更加矯揉造作。
“家明說,安生是一棵散發詭異濃郁芳香的植物,會開出讓人恐懼的迷離花朵。”安妮筆下的安生是沒有根的花,她雖然過過辛苦日子,可是不是一個粗糙的人。恰恰她是一個精緻的人,飽經風霜卻不能過上規矩的生活。她能和老外說流利的英文,可以寫出不被欣賞卻十分出色的文章。她畫畫,她養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內心豐富,生活卻顛沛流離。可在電影中,安生卻成了一個遊離在社會底層的混子。周冬雨演的安生,痞氣十足。她為了一瓶酒不顧尊嚴灌醉自己來博取別人眼球,這和安妮寶貝在小說中的設定有著天壤之別。這樣的安生,所謂的“自由”、“無拘無束”毫無內涵,反而是墮落和無病呻吟的一種形象。而作為片中的唯一一個男演員,家明的形象也完全沒有突出。小說中安生一開始就愛家明,委屈求全不願意傷害七月,而電影裡就是個綠茶婊,要先來驗一下閨蜜的男朋友,然後渣男還上套了……他的內心煎熬與矛盾呢?沒有感受到,應該是宣揚百合大法好的代言人。
並且不知道是我不懂女生還是女生根本沒法懂,我沒見過哪對閨蜜在愛上同一個男人並且懷了娃以後還能繼續當好朋友。
影片拍成了一個七月和安生命運互換的故事,雖然加劇了故事衝突,但是和安妮寶貝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差距甚遠。鑑於周冬雨和馬思純顏值到位,演技爆發,給3星。
-
9 # mei了個mei
電影最初吸引我的是兩個女生的曖昧情節,像極了愛情。雖然知道國內電影都是噱頭極多,華而不實,我 還是甘願落入它的懷抱電影是下班後,我約我女朋友去電影院看的,兩個女孩子,她和我電影裡的曖昧情節最終都處理成了友情,如我們所猜但我卻被裡面一個橋段所吸引:七月和安生都活成了對方的樣子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兩個人能成為密友,多少有點愛我是一個率性叛逆的人而我女朋友是一個乖巧至極的人,無論從外表還是內心在一起以後,我們也多多少少有了彼此的模樣,我溫柔沉吟,洗手做羹湯她剪短頭髮,成了率真不失性感的小尹恩惠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感情,能夠在彼此身上發現更好的自己,更多未來得及爆發的子人格愛情本該如此,我們彼此為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努力我女朋友一開始很猶豫剪短髮的事,甚至抗拒之,認為是我的陰謀,等她剪短髮了我就不要她了,而如今她愛上了自己短髮的樣子,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的改變。有時候去做你害怕或以為害怕的事,發現它不過如此我們的愛情不是相依為命,只是錦上添花
-
10 # 人生如咔
七月是前生,安生是來世,一個人是沒有前生和來世,但是電影可以,七月暗喻七個月早產兒很難生存的,人要過足九九八十一難,是否真就成佛,李林本是一家,七月安生本就一人,雖屬虐愛,卻道出人性,既是經歷磨難也未必最給幸福,讓安生與遺嬰詮釋幸福和餘生,也並非真就成佛,人本塵世土,撣淨亦生塵,世人勿自擾,諸世還隨緣——七月與安生如同紅樓夢中人,皆嘆,皆憐,皆愛,皆惜,皆痴,皆緣,皆嗔,皆隨風而去,過往雲煙
-
11 # 娛娛Anymore
上初二時看安妮寶貝的小說《七月與安生》,當聽說要拍成電影了我還是滿期待的,從電影下第一個只有幾十秒的宣傳片起我就密切關注它,直到今年九月我坐進影院。
我還記得那些“像蜷縮在母體子宮裡的睡姿”、“眼淚和疼痛”、“女子”等的詞句。當時年少不懂,什麼書都看,逆反青春期加上陰暗文字,憂鬱了很長時間。但是經歷就是經歷,當時的七月與安生之間美好、糾纏和感人的友情也算是一個青春情結。
作者安妮寶貝解釋《七月與安生》:
這是關於一個人的靈魂中兩個面,彼此對抗與和解的故事。而我更願意說這是兩個人的青春,我更想把它解說成友情的故事。
七月自小家庭美滿和諧,父母善良溫暖,通達人情。這樣的姑娘必定一路順利,有著很好的人生。而後情竇初開,擁有一份純純的校園戀愛,長情,甚至延伸到未來,和喜歡的人修成正果,人生圓滿。
但偏偏同情過一個身世悲慘的閨蜜安生,讓安生給她的生命埋下了不安生的種子。就算她們之間沒有家明這個羈絆,也會出現其他矛盾讓這份友情分裂。
安生從小無父,母親棄她於不顧。從小不受管束,砸電鈴、偷竊,好不容易唸完初中終於上了一個不用考也能進並且更加不受管束的職校。在酒吧打工認識吉他手,後來跟著吉他手去了北京,又輾轉各地。
七月與安生的人生本來就是分叉的。
二十五歲的相見就表明了。
安生帶七月住破舊的小旅館,七月又拉著安生在賓館開了房間。
安生開心得在床上打滾說這是她住過最舒服的床;
在高階餐廳吃飯,安生怕貴要點沙拉,七月執意點了昂貴的龍蝦。
安生幾秒喝光一瓶酒只為了說服別的顧客買酒從而得到老闆免費送的酒。
七月覺得安生這樣省錢丟臉。安生說酒店的消毒毛巾都用來擦馬桶,因為她幹過這種工作;
安生說這種餐廳的龍蝦都是宰人的,不要點,因為她幹過這裡的工作;
安生拼酒只為得到免費酒水,因為她為了生存練過這麼喝酒。
七月對安生說,我不給你帶回家誰管你。
安生從小叛逆,而她一直嚮往的是安生日子,經歷命運多舛和顛沛流離的成長不安生也逐漸平復、安生。
七月的叛逆從逃婚開始,她重走了一遍安生的人生,旅行,去到遠方。
自己以前待在家鄉守候家明,等待愛找上門去,她自信又怯懦。
“All the times you’d think that i was holding back.Did you think i was just running from what i can’t have.”
聽到竇靖童唱這一句我也才明朗,直到這次七月選擇去遊歷、體驗。逃婚又懷了家明的孩子。
安生的身世、經歷都很悲慘,但她最終讓自己安於現實,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安生的人生模式沒有錯。而七月,她叛逆得時間順序錯了,她的叛逆並不能被容於當時的俗世,作者便給七月安排了死亡。
這被佛教稱作“因果”或者是“命數”。
就是這種命運,讓七月與安生的人生糾纏不清。就像總有一些事會讓她們分裂一樣,她們一定會相遇、會彼此同情和愛護。
七月問安生,你恨我嗎?
安生回答,恨過。
七月說,我也恨過你,可我只有你。
不是嗎?誰沒有經歷過相互折磨也彼此愛護的友情呢?不是在這種感情裡的磋磨比小愛情裡懂得更多人生大道理、成長得更迅速嗎?
就像韓寒在點評說的,有些愛是自己都說不清楚,但一定會把彼此帶離孤獨。
說說主演周冬雨和馬思純。認識馬思純是從黎吧啦開始,《左耳》裡的馬思純給黎吧啦這個小說人物賦予了生命,馬思純放得開,在主角演技尷尬的狀況下簡直是給電影救場。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她默默演了很多年,磨了很多年。直到《他來了請閉眼》、《盜墓筆記》裡的表演都很出色。《左耳》裡的黎吧啦叛逆也脆弱,像李安生。
可導演這次卻沒按套路出牌,讓小馬哥演了乖乖女林七月,她自己也說:這是一次挑戰。
那麼李安生當然就是周冬雨了。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七月出門點菸,一回頭看見吉他手在和別的女人擁抱激吻,她只有一個嗤笑。冬叔這個笑,留在我腦海裡很長時間了,印象深刻。
接到《七月與安生》這個劇本時所有人都認為周冬雨的風格就是林七月,可她一眼就看上了“安生”這個角色,監製陳可辛問她:你行嗎?能不能演?冬叔骨子裡就有倔勁兒,從《心花路放》、《少年班》和綜藝《我們約會吧》裡面很輕易就能看出。
《七月與安生》裡爆發又順暢的演技連獲業內好評。連郝蕾都贊冬叔表演驚豔、自如。韓寒更是贊:“馬思純周冬雨驚豔表演,一定會有人拿影后。”
觀影的時候,坐在我旁邊的傻姑娘從片頭一直抽泣到了片尾。而我看到電影裡安生哭得很醜的樣子我忍不住笑了場,姑娘一直在釋放,而我壓抑了很久。
奇異的青春情結,很不錯的電影。
-
12 # 88558588454
七月與安生本來就是同一個人
一直流浪漂泊的人會渴望一個平靜的歸宿
一直過著安逸生活的人會想要自由不羈的生活
而當我們真正選擇了其中一種生活的時候
又想要過另外一種生活
所以最後七月死了
面對現實 自由永遠要向生活低頭
-
13 # 胖猴子最愛汪大東
七月就像是世界上的另一個安生。電影開頭兩個截然不同的女孩,在入校園的那一刻起,便宿命般成為了朋友,後來七月成為了安靜本分的七月,安生變成了放蕩不羈的安生。開始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他們間唯一的聯絡就是愛過同一個男人,這部電影裡我最看不懂的就是家明,他到底愛的是七月還是安生,但我感肯定的是兩個女孩都真真切切的愛過他。
過了漫長的歲月裡七月慢慢活成了安生,安生卻慢慢活成了七月,她們就像是生命中的另外一個自己,她們愛著彼此同時又恨著彼此,又喜歡上了同一個男人。漫長的歲月裡不能沒有彼此,即使後來七月難產死了,安生仍替她活著。
-
14 # 一新姐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與現實中的自己相反的模樣。如安靜與熱鬧,內斂與狂野,保守與不羈,正義與邪惡。它們看似彼此討厭無法共存,實則互相暗戀彼此羨慕。當你與你內心的自己能夠停戰並協商好活出自己最想要的統一的模樣時,你就可以肆意生活了,也恭喜你,終於活出自我了。這是我對七月與安生的感想
-
15 # 最愛秋天的童話
剛剛看了電影《七月與安生》 感覺很好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的話會感受到很多層面的含義。我的個人感覺是:七月、安生是我們每個人生存狀態的統一 “七月”和“安生”各自代表一個人生活的現實環境和內心向往 一個人從13歲開始就慢慢有了自我意識 就有了“七月”或“安生” 電影一開始的一句“七月與安生,一個被選擇的結果。”代表我們每個人生活的現實環境與內心嚮往之間都存在著差異 而且這種差異是我們自己被迫接受的 是無奈的。電影的最後一句“七月相信 當她回頭看到的是踩著她的影子 過上幸福生活的安生。”代表每個人無論在什麼樣的現實中生活 而內心中都會有美好的嚮往 揮之不去。七月最後的三個不同的結局就是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對待內心向往的不同態度;七月的死代表一個的內心向往的消失。
見仁見智吧[微笑]
-
16 # 耳召召
七月和安生是友情的一種極致體現。不能因為友情打敗愛情對我們是陌生的,就質疑七月和安生存在的合理性。不是有句話也這麼說嗎,友情比愛情更長久,畢竟同性之間在理論上有更多共同點看待問題也更能取得共鳴,共同語言也會更多,在所有感情存在基礎上,談得來,是前提。而同性友誼是可以做到無話不說的。
-
17 # 無風不起浪53
剛剛看過這個電影,感覺非常不錯。可能我和別人感覺不一樣。我感覺到最多的不是什麼閨蜜情節。我一直覺得七月和安生是一個人,一個生活中現實中,一個生活在幻想裡。現實中,生活處處受到倫理,道德,人情,制度約束。幻想中,自己就是唯一的王者,擁有絕對的自由,是另外一個肆意放縱的自己。就像是夢一樣,時而清醒時而糊塗,時而快樂,時而悲傷。也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18 # 12345Baby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安生,或許每一個安生又渴望一個七月,重點不是家明,而是她們之間的感情,看完的哪一個我是淚奔的,沒有把它演成一部百合片或許是影片的動人之處,我們期待這樣的安生,期待這樣的七月,我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
19 # 厚厚一疊
因為看到周冬雨和馬思純雙雙獲得影后的訊息被刷屏,才帶著好奇心去刷了下電影。電影挺好看的。一直覺得看電影的時候,看的不是電影裡面的故事,而是自己的故事。演員的演技好不好我看不出來,故事情節類電影,一般只在乎電影裡的故事場景,話語,行為有沒有引起共鳴,有沒有喚起回憶。裡面有句臺詞,人越長大總要適應離別。七月和安生的追求不同,感情再好也總是會分離。但是當安生想停下來的時候,首先肯定是去找七月。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是,真正的朋友可以吵得面紅耳赤,也可以無話不談,你們可以沒有共同的追求,可以不在同一個城市,但當你想要找他分享的時候,想對方的時候,你會毫不猶豫的飛去找他,他會不問原因,大門永遠為你開啟。這樣的感情讓人羨慕。
-
20 # 等再會如期
一直沒看,昨天晚上看了,然後哭成淚人,找到很多自己的影子。不知道怎麼評價,因為我帶入了很多自己的主觀情緒和色彩。而且影子的重疊讓我哭到要窒息,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沒什麼淚點,但於我是共鳴。
回覆列表
直到看了《七月與安生》,才發現周冬雨是一位“演得認真”的演員,在這部電影中,她貢獻了最好的演技,我看見了最好的周冬雨。
張藝謀:有靈氣 丨 陳國富:渾然天成
最初關注周冬雨還是2010年的《山楂樹之戀》,她飾演女主角靜秋。第二年周冬雨憑藉這部片子斬獲了諸多女演員獎,並獲得了張藝謀導演的高度評價:“她真的很有靈氣。如果有人說她不會演戲,我第一個不同意,要麼是惡意要麼是成見。”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周冬雨時不時會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
再後來看到周冬雨的作品是2013年紅極一時的電影《同桌的你》,周冬雨依然是飾演女一號周小梔,文靜又秀氣。然後就是同年的《心花路放》,也是從這部作品開始,一向以文靜為主打的周冬雨整個人形象大逆轉,飾演了一個90後殺馬特小鎮姑娘,從人物的造型到個性堪稱360度大轉變。
近年來周冬雨依然是作品不斷,例如《少年班》《謊言西西里》《冰河追兇》等等,在拍攝《少年班》之後,監製陳國富這樣誇讚周冬雨“她的表演有一種渾然天成,不是來自於演技,而是她本身自帶的那種高階質感”。單從這些作品看來,周冬雨“戲路廣”的潛力已經顯而易見了。
戲路的寬度 丨 演技的高度
看安妮寶貝的《七月與安生》時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現在她都已經改名慶山。原著中七月與安生是兩種人性的極端,一動一靜,一個火熱冷酷,一個安靜美好。故事講到最後的時候,讀者亦會發現,七月即安生,安生即七月。就是這樣的帶有雙重性格的兩個女孩的複雜一生,居然能夠被這個90後的周冬雨演繹得如此真切、精準,可以說這次飾演安生這個角色,顛覆了此前她所有的表演。
年輕時候的安生即便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但也經常受傷。有句臺詞是:“傷口是別人給予的恥辱,自己堅持的幻覺。”這就是最初的安生的狀態,在愛情與友情之間徘徊的安生,表面看似波瀾不驚,但內心暗潮湧動的模樣被周冬雨詮釋的恰如其分,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她竟有如此天賦。
後來離開之後的安生,擁有自由的同時也揹負著痛苦。記得原著中這樣說:“只是很平淡。像一條經過的河流。 你看不出它帶來了什麼。或者帶走了什麼。它只是經過。”安生像一個遊魂,時而與七月互寄卡片,到後來的消失,她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一直覺得安妮寶貝的作品都是深意的,不是一般人能夠領會的,未曾料到這部呈現在大銀幕上的《七月與安生》如此完美,是導演的功力,也是演員周冬雨的實力。
直到看到這部作品,也不得不承認周冬雨確實是一個“演得認真”的專業演員,在“戲路寬”的同時,不忘記提高自己專業的演技水平,在各種角色的演繹上也達到了一種高度。很多人說周冬雨不算漂亮,但她身上的那股子勁兒,就是無可替代。這一次在詮釋了最好的安生的同時,周冬雨也更好的詮釋了自己。很難想象在今後的演繹生涯中,周冬雨還將會帶給觀眾什麼樣的驚喜。這個年輕的潛力股女演員,在小小年紀便已扛起了90後演員的大旗,未來註定勢不可擋。
郝蕾:驚豔 丨 安妮寶貝:演得認真
實力派女演員郝蕾看過《七月與安生》之後評價周冬雨的表演非常驚豔,她說小姑娘(周冬雨)已經完全明白了表演是怎麼回事兒了,非常自如,享受的生活在電影裡了。對於郝蕾的評價感同身受,作為一個看過安妮寶貝所有作品的死忠粉,也表示對周冬雨飾演的安生滿意十足。
就連原著作者安妮寶貝(慶山)在觀看了《七月與安生》正片後表述說,之前沒有參與,也無所知,但終場後心生感動。《七月與安生》是她十八年前寫下的早期故事,也是曾經動盪與對抗的一段人生。她覺得這部電影拍得誠懇,演得認真。
雖然是十八年前的作品,在十八年後被拍了出來,但安妮寶貝的一句“演得認真”,是對《七月與安生》中所有演員的肯定,尤其是周冬雨飾演的安生。十八年前我沒想到安生到底是什麼模樣,十八年後我看到了這個真切的安生,覺得最好的安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就像周冬雨自己所說:“我今年才24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重要的就是沉澱。”的確,未來道阻且堅,但憑藉周冬雨現在所有參演作品的表現看來,她註定會是未來影壇的一顆不會隕落的星,無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