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亂神虎

    個人也是鍾情於水滸傳,感覺公孫勝的離去有以下原因。

    首先,他是修行時間更長的出家人,梁山的兄弟情義沒那麼容易打動他。若不是李逵的粗魯和他師父羅真人的命令,公孫勝是不會再去梁山的。

    然後,就是與宋江的關係不好。他畢竟是和晁蓋一起上山起義的。宋江上山之後,公孫勝馬上就跑了。感情更是不合。而且新老寨主更替之時也沒少排擠那些元老,導致矛盾更大。不少的聰明人還礙於情面糾結於滅了方臘再離去,而公孫勝直接就跑了。

    其次,公孫勝雖然走了,但是把本領傳給了樊瑞和喬道清。他們兩個的法術足以解決問題。所以對此也沒有什麼愧疚的。

    最後,就是天命所歸。公孫勝學道之人,領會了師父留下的偈語的意思。算到了結局,就早早地離去了。沒有了生離死別的痛苦,潛心地修道學習。

    綜上所述,他的離去也是理所當然,誰也沒必要苛責他。

  • 2 # 葦說歷史真相

    刀墓觀點:特性,不如說是心性。作為道人,他是失敗的;作為英雄,他是成功的!

    在一百單八將裡,最神秘的要數入雲龍公孫勝。之所以神秘,不僅因為他能呼風喚雨興雲起霧,還因為他的一些行為確實讓人捉摸不透。相比吳用,公孫勝才是最懂政治的人。

    除去法力第一不說,他還佔著兩個“一”:

    生辰綱東窗事發後,公孫勝和晁蓋等人死力殺退官軍,逃到梁山泊,火併王倫,晁蓋當上梁山泊的老大,公孫勝也扶搖直上,成了梁山泊的三當家。在這一系列活動中,公孫勝始終是積極主動、全力以赴的。他為的是什麼?是權力。半生的拼打,不正是為了今天嗎?志得意滿、功成名就的公孫勝怎麼會去做道士呢?怎麼會突然離開權力場,躲進了深山呢?

    因為一個人——宋江。

    公孫勝判斷:一個不愛錢財也不好色的人,一定會熱衷於權力;一個熱衷於權力而放著二把手不當的人,就是想當一把手。可是,梁山泊已經有一把手了,那就是晁蓋。

    如果宋江真的當上了老大,梁山泊還會有晁蓋的立身之地嗎?而沒有晁蓋,還有公孫勝嗎?是晁蓋讓公孫勝當了三把手,是晁蓋給了公孫勝現在擁有的一切權力和富貴。他們同甘共苦、並肩戰鬥,才開創梁了山泊的今天,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已經看出了宋江不是個好鳥,與自己的革命理想有所分歧,於是借探母之機返回二仙山跟隨羅仙人繼續深造。

    但是即使公孫勝在看清了宋江的為人之後,對於自己昔日的戰友們還是放心不下,在打高唐州時再度出山,顯示了其對革命戰友的同情心理。

    除此之外,也很有理由懷疑“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這把戲就是他一手操作的,畢竟他是這49名道士之中的一員,很難想象沒有他這樣的一個被神化了的人物,宋江怎麼能如此完美的泡製這一子虛烏有的事件。

    如果第一次出走完全是他自己做的決定,那麼第二次徹底離開宋江就不只是自己的意願,還是遵從師父羅真人的法旨。

    這一點五十三回反映的很清楚。戴宗找到公孫勝時,高唐州的軍情已是十萬火急,可公孫勝還跟戴宗,因為這回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還有他師父這個強有力的“後盾”。羅真人當戴宗面替徒弟回絕“吾弟子已脫火炕,學煉長生,何得再慕此境?”

    這個“火炕”,很顯然是公孫勝對羅真人述說的那個梁山,也許是晁蓋式的梁山,也可能是宋江式的梁山,公孫勝跟戴宗走,完全是被動的服從師命而並非出於真心。總而言之,公孫勝作為一個英雄人物,是梁山英雄智慧者的代表,也是灑脫道家不甘淪落紅塵的體現。

    尊師重孝、足智多謀、道術多變、嫉惡如仇。但是,他也有其他道者不同的一面。重視友情,體恤民生,擁有了一個道家不該有的濟世情懷。

    辨別善惡忠奸,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合適的地方,公孫勝用俗人的肉體完成了濟世,用道人的仙骨,完成了他的終其一生的修道生涯。

  • 3 # 上坪農夫

    從一部小說來看,公孫勝的離開梁山好漢是有一定損失,但沒有神醫安道全的離開損失大。可是,不如此安排,故事又怎麼結尾呢?讓梁山108條好漢在剿滅方臘後都活著回朝廷領賞受封,宋朝皇帝會睡得安穩?而故事還要寫到什麼時候呢?再說每一場戰役不損失幾位將領也說不過去呀!

  • 4 # 歌星王司徒

    這個作者故意讓梁山傷亡大一些。公孫勝會法術的,他在梁山會少死很多人。如果沒死幾個結尾怎麼辦,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都快到了,他們打倒金兵嘛,打遼國一個沒死,打金兵也沒啥問題。那不就是改變歷史結果了嘛,小說過程人物隨便你編,結果要符合歷史。打方臘死陷阱,衝鋒莫名其妙死好多頭領,之前一個沒死,不就是這個原因。

  • 5 # 任馳贏天下

    公孫勝,(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入雲龍,道號一清,薊州人氏。與晁蓋,吳用等人七人結義。一起劫取生辰綱,後上梁山聚義。三十六天罡星排位第四,天閒星。任梁山機密軍師。

    公孫勝自幼好文習武,拜二仙山紫虛觀羅真人為師。學到一身道術,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法術無邊。

    羅真人傳授公孫勝五雷天罡大法,修道以滿後,叫他下山輔助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又送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爾還)。公孫勝謹記師父教導,下山尋找宋江,後一同入夥水泊梁山。

    之後在梁山出謀劃策,參與了多次戰爭,功不可沒。戰績顯赫。

    攻打芒場山時,公孫勝擺下八陣圖,擒獲八臂哪吒項衝,飛天大勝李袞。降服混世魔王樊瑞。

    智取大明府時,公孫勝裝扮雲遊道士,與混天雷登入混入京城,裡應外合,智取了大明府。

    攻打高俅時,公孫勝做法忌祭風,協助劉唐火燒戰船,大敗高太尉。

    後來為什麼這位法術高明,足智多謀的梁山頂級人物,為何選擇離開梁山呢?還得從招安之後說起。

    梁山好漢們在首領宋江的帶領下,接受了朝廷詔安。公孫勝繼續跟隨宋江,南征北戰。先後征討大遼國,河北田虎,淮西王慶。

    淮西平定之後,宋江代領眾兄弟班師回朝,駐紮在東京都城外陳橋驛附近。這時公孫勝想起羅真人的八句真言:遇幽爾止,遇汴而還。如今以平定叛賊,凱旋而歸,路遇東京汴梁城,正是我歸隱深山離別之時。

    於是便向宋江辭行,返回薊州二仙山,繼續從師修道,服侍老母,頤養天年。

    此舉也讓公孫勝逃過一劫啊,宋江之後在平定方臘之戰中,損失慘重,梁山好漢所剩無幾,回京之後雖被朝廷加官封侯,但是不久梁山弟兄就被朝廷害的家破人亡。宋江也喝毒酒自縊而死。

    說到這公孫勝這位有道術之人,在梁山好漢中結局還是不錯的。離開梁山的選擇還是正確的。

  • 6 # tang69601175

    公孫勝看到宋江一上前後左右已經蓋過晁蓋的氣勢,宋江一些說話公孫勝早已看穿。公孫勝其實看出來了也沒去點明晁蓋。公孫勝其實在梁山上想過太平的日子,不想搞的轟轟烈烈。也是看到宋江上山的架勢,已不去以前的梁山了。還是回山繼續過太平日子。

  • 7 # 說歷史的女人

    此梁山好漢太任性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可宋江也不敢把他怎麼樣

    在水滸108位梁山好漢中,有縣衙小吏、也有高階軍官、抑或槍棒教頭、甚至開酒店的老闆,總之是各色人等都有,但若論特殊,有一位好漢最為特殊,這種特殊不僅體現在他的本領,更體現在他的個人身份上。此人就是公孫勝。

    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公孫勝可算是個一等一的牛人,因為和晁蓋劫取生辰綱之後一塊上了梁山,之後林沖火併王倫之後,晁蓋做了山寨之主,而梁山的真正興旺也是從晁蓋開始,因此公孫勝可以說是梁山的主要元老。

    就算晁蓋死後,宋江做了老大後,先前跟隨晁蓋上山的好漢地位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比如林沖從第四(雖然晁蓋時沒有明確的排位,但是給人的感覺大致如此)掉到了第六,中間多了一個第二的盧俊義和第五的大刀關勝,再比如朱貴、劉唐、阮氏三雄位置都跟著大變化,但是晁蓋舊部只有兩個人位置沒怎麼變,一個是吳用,一個是公孫勝。

    但是吳用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因為吳用的變節,他已經從晁蓋的舊人變成了宋江的旗下的新人,凡事都替宋江著想,時時刻刻都為宋江出餿主意,所以他的位置不變是正常的,因為宋江需要這樣的人。但是公孫勝則不同,公孫勝也是屬於晁蓋舊部的,但是到了宋江掌管梁山時期,公孫勝依然是我行我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但是宋江不但沒有降低公孫勝在梁山的位置,還不敢得罪他。這其中的細節倒是頗為耐人尋味的。

    那麼公孫勝對宋江不遠不近、不冷不熱的,以宋江的品行,倘若換個好漢,恐怕待遇就會飛速降低,甚至遭受別樣的不公,為何公孫勝卻能安然無恙呢?其實這主要跟公孫勝的本領有關。

    不過有關公孫勝的本領,在歷史上各種版本中都有不一樣。比如我們都知道《水滸傳》的藍本中有一個非常有名,即《大宋宣和遺事》,在這個版本中,公孫勝幾乎還是一個不成形的人物,性格模糊,連名字都沒有。當然在另一個藍本《宋江三十六贊》中,公孫勝仍然是一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人。到了《寶劍記》中,公孫勝這個形象總算有了一點樣子,但是樣子卻不是什麼會呼風喚雨的高人,而是一個小參軍。

    尤其在《蕩寇志》中,公孫勝的本領也沒《水滸傳》那麼神奇,他有兩次慘敗,其一是和三十六雷將之一的陳希真在汶河渡單挑鬥法,公孫勝竟然不是陳希真的對手。公孫勝不但被對方的真武訣打殘,還搞得以後再也不能使用自己的絕技法術五雷天心正法。其二是第二次和陳希真鬥法,不過這次公孫勝更慘,以前是鬥法鬥不過人家,這次公孫勝敗得更慘,幾乎可以說是死無葬身之地,為何?因為陳希真使用法寶乾元鏡攝去公孫勝的魂魄,搞得公孫勝的身體躺在那裡不能動彈,成了一個活死人,然後被範成龍輕鬆抓獲,給五花大綁起來。後來公孫勝被押到汴京,被以極刑凌遲的方式處置。

    不過在《水滸後傳》中,公孫勝可沒《蕩寇志》那麼慘了,他雖然受到奸臣童貫的迫害,被迫再次落草,但他的結局是不錯的,因為他來到了海外,加入到了混江龍李俊的集團,還做了大國師。

    一般而言,像《蕩寇志》《水滸後傳》的流傳度比較低,所以這些版本中公孫勝的形象一般極少為人所知,我們熟知的還是《水滸傳》中的公孫勝形象。不過水滸傳中的公孫勝形象也是有爭議的,爭議點仍然是公孫勝的本領。

    公孫勝最顯著的兩個本領,一個是呼風喚雨之奇術,一個是撒豆成兵之本領。有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施耐庵《水滸傳》中公孫勝的原型就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因為拋開史書,單看《三國演義》的話,諸葛亮簡直就不是一個正常人,而是一個神仙一般的人,他不但神機妙算,而且還會“借東風”等。但是施耐庵為了避免抄襲嫌疑,就把諸葛亮一分為二,神機妙算這部分讓給了吳用,呼風喚雨這部分讓給了公孫勝。這樣就有了兩個人物形象,吳用拿起諸葛亮的扇子成了梁山的軍師,但是公孫勝則擁有了諸葛亮的飄逸和仙風道骨,以及更高一籌的本領。

    但是公孫勝雖然借身於諸葛亮,不過卻只借其形,並未借其忠,所以公孫勝在輔佐宋江期間,並不是時刻追隨型,而是來去自如型。在一些時候,宋江還得去請公孫勝,公孫勝則是辦完了事後就離開了,並不一定時刻隨軍。但我們看水滸,尤其是宋江接受招安之後,被皇帝派遣去征戰田虎、方臘等勢力,總是會遇到一些除了公孫勝再沒人能解決的難題。比如徵遼國時,賀重寶的妖法就讓梁山大軍沒法對抗,再比如在徵田虎時,喬道清和馬靈的法術也很強大,再比如徵王慶時,李助的劍術讓盧俊義都打不過。等等之事,如果不是公孫勝,梁山這方面都沒法對付。

    所以公孫勝的本領不但高強,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他那麼任性,宋江照樣不敢得罪他。因為宋江知道,他得罪了公孫勝,萬一公孫勝一生氣拿著拂塵雲遊四方或煉仙丹去了,那麼宋江遇到的麻煩解決不掉,不能取得戰功,也就無法回去向皇帝交代,更別說請功領賞了。當然我們都知道,宋江所有的目的也不過是回去請功領賞光宗耀祖而已。因此在最後戰事徹底結束,梁山好漢死傷大半,到陳橋驛,公孫勝想起師父的話:“遇汴而還”,離開的時候,宋江的表現也並沒顯示出多麼強烈的挽留。為何?因為公孫勝對他而言,不再是一個得力的戰場助手了,而不過是一個道人而已了。其實在面對很多梁山好漢的時候,宋江的表現都比較類似,這也說明宋江不過是一個口頭上口口聲聲以“兄弟情義為重”但實則系薄情寡義之人。

  • 8 # 歷史有知社

    公孫勝在梁山一直穩居在第3、4位,又是充當軍師的角色,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了。但就是這位在梁山身居顯位的人物,卻對水泊梁山表現得若即若離、而兩度離開,這又是為何呢?

    公孫勝的第一次離崗,發生在宋江剛上梁山後的不久。其時,宋江接其父--宋太公上梁山完聚,使得公孫勝有所感懷,便向晁蓋等告假回家探母。約好三、五月便回,但自此卻是一去不返。直到梁山攻打高唐州遇到挫折,戴宗與李逵去尋求公孫勝的幫助,李逵恫嚇公孫勝的母親,才逼得公孫勝出來相見與再度出山。

    公孫勝的二度離開,發生在梁山替朝廷平定淮西王慶後的回師途中。公孫勝是第一個離開梁山隊伍的,而自其離開後,梁山的命運也就急轉直下。如果公孫勝沒有率先離開梁山,那麼梁山徵方臘的損失也肯定會降低不少。

    公孫勝之所以會兩度離開梁山,我認為還是在於其對梁山的兩任領導-晁蓋、宋江的失望。晁蓋是一位無大略的領導,只知道貪圖眼前的享受,對梁山的前途缺乏長遠的打算(也可以說是有所想而沒想出辦法)。其雖反對招安,卻沒有任何的對策與行動,只是一味地坐等困受。在宋江上梁山前,梁山也基本沒有壯大。

    而宋江卻始終懷揣著招安的夢想。公孫勝是最早參加聚義的七人之一,智取生辰綱,其是主謀之一,這批人都是主動聚義的。而與那些“被迫”上梁山的不同,這批人是最堅決反對招安的(吳用投靠宋江除外)。所以,公孫勝回家探母是假,對梁山的前景失望而離開才是真。如果公孫勝真的是思念母親而離開梁山,其當初就不會主動跑出來惹這些禍。再則,其也可以像其他梁山好漢那樣,將其母親接到梁山奉養。第三,更不會躲起來,而對梁山的兄弟“避而不見”。

    公孫勝之所以會再度出山,那純粹是被梁山的“兄弟們”所逼。“梁山好漢”為逼迫朱仝、秦明、盧俊義等上梁山,那是無所不用其極、為斷他們的歸路,害得這些人家破人亡。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李逵只是拿斧頭嚇嚇公孫勝的母親而已,李逵連四歲的孩童都下得了手。公孫勝後又以其師-羅真人不準其下山為由來推辭,李逵是掄著斧頭去劈砍羅真人的,公孫勝這才被迫再度出山。

  • 9 # 邏輯文史游

    公孫勝在《水滸傳》裡的表現並沒有達到讀者的期望,他在的時候總是給人一種可有可無的感覺,而正需要他時他卻總玩消失。而公孫勝這個名字也很有內涵,複姓公孫,這個姓滿滿的都是朝廷的氣息,再拆開就是公子王孫,正是暗指朝廷;勝既是勝利,所以我們從公孫勝的名字上也間接能知道無論梁山最終會走哪條路,勝利的總會是朝廷。

    公孫勝第一次正式離開梁山是在宋江上山後,他給出的理由是回鄉去看望母親和師傅。百善孝為先這本無可厚非,但為什麼偏偏在宋江上山這個節骨眼選擇告辭呢,這就很耐人尋味了,倘若不是後面的高唐州事件以及自己本也是妖星下凡,那公孫勝這就是一去不復返的節奏。究其原因,是因為公孫勝知道了宋江到來後他(宋江)和晁蓋必然會產生矛盾,這點我在之前的文章具體分析過,今天暫不詳細解釋了。

    而公孫勝在徵遼後正式請辭,也有很多方面,最直觀的,從羅真人的偈語中我們也能看出和南軍的戰鬥梁山方必定損失慘烈,自己的愛徒沒必要白白的去犧牲(我估計公孫勝想犧牲也難)或者濫殺無辜,不如讓他及時歸隱,“遇汴而還”,這是其一,也是讀者都能找到的線索。

    第二點,大聚義之後,公孫勝在梁山上的定位就很模糊,貴為元老的他排名很靠前,但每逢出征梁山基本都是兩頭進攻:宋江和吳用負責一路,盧俊義和朱武負責一路,我們發現貴為核心的他多多少少有點被“忽略”的意思,換作你是公孫勝,你會開心麼?所以乾脆識趣點自己“滾”吧…更何況宋江的理念與公孫勝素來不合,早在擷取生辰綱至火併王倫擁晁蓋為寨主是,公孫勝的想法就比他人簡單,奪取革命資金,幹一番大事業(可並不是接受招安),可惜晁蓋等人只劫富卻沒有濟貧。等到晁蓋死後,公孫勝也並沒有把宋江當中推心置腹之人,所以由這兩方面組合而成的第二點,也成為了公孫勝離開的一大原因。

    最後一點,《水滸傳》並不是一本完全架空歷史的小說,歷史上宋江有沒有參與徵方臘卻有爭議,但徵南之後梁山眾人各奔東西,時間定格在了1124年,至此《水滸傳》結束,北宋卻還在繼續延續著它的“傳奇”。兩年之後的1126年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就是“靖康之恥”了,誰也沒想到在金兵的圍攻下北宋是多麼的羸弱,我想在金人圍城時二帝或許真的向天禱告祈求天兵天將下凡來救國吧。巧的是,《水滸傳》中有不少法師可是會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喔,公孫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假想公孫勝沒有離開梁山,憑他的法術自然可保北宋江山,那金兵也不會打進來了。但是歷史不能改變,靖康之恥必須發生,北宋必須在1126年滅亡,所以法師們必須提早離開。於是公孫勝走了,亂入的喬道清、馬靈走了,平南後樊瑞、朱武也走了。這樣一來,大家就喜聞樂見等待兩年後金兵圍城了~這是歷史原因,或許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晚安~

  • 10 # 酒騎風

    公孫勝這個人原本就是《水滸傳》的那一群作者強加進去的一個“怪胎”。

    公孫勝第一次出場,是要參加水滸傳離第一宗大案:智取生辰綱。

    在這場案子裡,公孫勝的作用是什麼呢?

    “貧道複姓公孫,單諱一個勝字,道號一清先生。小道 是薊州人氏,自幼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人但呼為公孫勝大郎。為因學得 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雲龍。貧道久聞鄆城縣 東溪村晁保正大名,無緣不曾拜識,今有十萬貫金珠寶貝,專送與保正,作進見之 禮,未知義士肯納受否?”晁蓋大笑道:“先生所言,莫非北地生辰綱麼?”

    公孫勝提供了一個生辰綱的訊息。但其實為了生辰綱的訊息,晁蓋早就集合了劉唐、三阮、白勝、吳用。換句話說,有沒有公孫勝,生辰綱都得劫,而且七星聚義的人數,其實是夠的:

    晁蓋:領頭人;

    吳用:全盤策劃

    劉唐:戰鬥力擔當——至少不輸給雷橫。

    三阮:戰鬥力副擔當——可以和劉唐夾擊楊志,順便掃平其他人;

    白勝:蒙汗藥——智取生辰綱唯一的“智”,不就是白勝的蒙汗藥嘛?

    公孫勝是幹嘛的?

    好像沒什麼用處吧?

    這是因為在《水滸傳》成書的時候,嘉靖迷戀道法。作為一本給皇帝獻禮的小說,沒個道士怎麼能行呢?所以小說裡就把公孫勝的故事提前了,強行加塞。

    但加塞就產生了兩個問題:

    1. 七星聚義的“七星”現在變成了8個人,總不能說是“八仙聚義”吧?

    這個在小說裡的描述變成了這樣;

    晁蓋說:我昨夜夢見北斗七星,直墜在我屋 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顆小星,化道白光去了。

    所以還是七星聚義,但白勝就化白光去了。

    2. 白勝的身份地位

    白日鼠白勝其實應該是水滸傳裡最悲情的人了。作為晁蓋集團的原始成員,最終的排名居然比宋萬還低,106位。剩下的倆一個是賊(時遷);另一個是坑死晁蓋的鬱保四。

    所以公孫勝並不是提前離開梁山,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強行插入好漢的故事的。自然對其他好漢的遊離感特別強而已。

  • 11 # 薩沙

    這是公孫勝的高明之處。

    公孫勝在江湖上也是有名的,道號一清道人。

    他的武功很厲害,晁蓋的十多個莊客都攔不住他。

    但公孫勝厲害的不僅僅是武功,還在於江湖經驗。

    書裡說,公孫勝行走江湖多年,江湖上所謂一清道人也是赫赫有名的。

    他和晁蓋一夥搶劫了生辰綱案發,被迫逃上梁山。在逃上梁山之前,公孫勝也和阮氏三雄他們一起殺了不少官兵。

    到了梁山以後,晁蓋他們發現王倫不願意收留,又無處可去,就聯合林沖火拼了王倫。

    當時,公孫勝就感到了危險。

    外面是大宋官兵圍剿,內部還有這些火拼的可能。

    好在晁蓋這個老大很講義氣,也重情義,將公孫勝列為第三位,僅次於晁蓋和吳用。

    但是,公孫勝以自己的江湖經驗,認為晁蓋這個人頭腦比較簡單,不夠心狠手辣,怕是不能成就大事,也難以約束住部下的野心派。

    自然,那時候晁蓋的部下還比較簡單,不過是阮氏三雄、劉唐之流,都是比較直爽的漢子。

    但宋江上山以後才幾天,公孫勝就藉口回老家探望母親,一去不回。

    大家注意,晁蓋拿出一盤金銀作為路費,公孫勝只拿走了一半。

    要知道,當時十萬貫生辰綱可是公孫勝出力搶走的,他應該至少分1萬貫鉅款。

    但現在公孫勝連一盤金銀都只拿走一半,一是裝作真的是回去看望母親,另外則是說明他是不惜代價,寧可不要錢也要離開梁山。

    為啥?

    公孫勝明白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知道宋江絕對不是什麼好角色。

    以當時江湖名氣來說,宋江名氣遠遠大於晁蓋,也強於柴進,堪稱江湖第一人。

    以手腕來說,宋江畢竟是個官吏,很懂政治,精通爾虞我詐的政治手段,這是老粗晁蓋比不了的。

    而且,宋江這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相對仁慈的晁蓋可以相比的。

    宋江為什麼殺閻婆惜?並不僅僅是閻婆惜接著梁山的書信敲詐他。

    其實閻婆惜就是個弱女子,宋江劈頭蓋臉捶幾拳,搶回書信燒掉就是了。

    空口無憑,閻婆惜沒了證據還能要挾他嗎?

    而宋江卻直接殺人,擺明了是滅口,不讓他私通梁山的風聲洩露出去。因為私通賊寇,是滿門抄斬的罪名,宋江不願意冒險,就乾脆殺人。

    閻婆惜雖然不良,好歹是宋江的小妾,一日夫妻百日恩。

    宋江殺起來毫不手軟,頭都割了。

    再看,宋江為了招收霹靂火秦明,不惜派人假扮秦明殺死了青州城外無數百姓。

    這些百姓又有什麼罪?僅僅為了招募一個將領,宋江就能殘殺這麼多無辜,可見這個人的狠毒程度。

    相反,晁蓋主政梁山以後,下令不得濫殺無辜,連搶劫也是隻要東西不殺人。

    這些公孫勝都看在眼裡,他明白晁蓋絕對不是宋江的對手。

    宋江上山以後,梁山的局勢會發生變化,下面肯定是一場內鬥。

    後來聰明的如吳用、林沖、劉唐之流,直接倒戈投靠到宋江那邊去了,不和晁蓋一條心了。

    相比起來,公孫勝聰明程度不亞於吳用,但他比較正直,不願意背叛之前的大哥,就乾脆離開梁山這個是非之地,跑路了。

    事實證明,公孫勝跑的很正確。後來沒多久,晁蓋就不明不白被射死了,宋江成為梁山大哥。

    之前就投靠宋江的吳用、林沖、劉唐大體被重用,但阮氏三雄則被冷凍。以阮氏三雄的武藝,又是對於梁山極為重要的水軍,阮小二不過排列36將的第27位,阮小五第29位,阮小七第31位,幾乎都是最末流了。

    書中最後寫道,平定淮西后,公孫勝就脫離了宋江陣容,回到老家繼續做道人,最終得以善終。

    而其他107個兄弟,善終的也就是十分之一吧。

    公孫勝,也是一個高人。

  • 12 # 愚人說道

    古典名著水滸傳中,梁山排名第四的入雲龍公孫勝,為何會第一個舍梁山好漢美名於不顧,棄山歸故里,超然而去?有的說,這是因為公孫勝後來見了梁山作風,與自己理想背道而馳,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失所望之下,也就不願呆下去了;有的說,梁山一些好漢的血腥殘暴,和大頭領宋江的虛偽奸詐,實在難入公孫勝的法眼,他當然不願置身其中了;也有人說,公孫勝的能耐無人可及,卻被宋江、吳用幾個厚黑之徒,逐漸駕空,志不得伸,心灰意懶之下,也就飄然而去也--------

    呵呵呵,道理似乎都不錯。

    不過,以今日人們的思維和覺悟,去揣測古人施耐庵的創作意圖,和去領會水滸小說的要義,從而去置評公孫勝其人,總有要讓人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

    以愚觀之,公孫勝之所以會第一個棄山而去,乃是作者的創作需要,和“劇情”的發展需要,不得不然!

    諸位需知,晁蓋等智取生辰岡時,除了阮氏三雄,算屬於弱世群體外,其他幾個,都不是窮困潦倒之徒。晁蓋是不用說了,有足夠的資產,仗義疏財。吳用作為私塾老師,且有晁蓋相助,生活也還愜意。而公孫勝,自言“覷萬貫如草芥”,當然也是個衣食無愁之徒。即使赤發鬼劉唐,能夠千里迢迢,隻身遠赴東溪鎮,攛唆晁蓋舉事,可見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這幾個背景如此,哪為何還要擔著殺頭的干係,去做那要被殺頭的勾當呢?施耐庵老頭,其實早給出了一個理想主義開頭:眾人發誓,此正是不義之財,取之替天行道!---------乃是有深意的。

    再反觀各人的作為,也是個性迥異,鮮明卓然。“白龍廟小聚義”時,那個“英雄”李逵,舉斧狂砍,快意發洩,然而只有晁蓋在發急阻止:“不幹百姓事,休得亂砍!”誰是真英雄,誰是狠惡徒,早用事實,呈現給了觀眾。只是,那個氛圍,那個國度,往往是英雄氣短,奸雄逞強,最終,本是梁山老大的晁天王,也不得不盡早為“及時雨”讓賢,先一命嗚呼!

    這一夥在亂世出英雄的年代,披著替天行道的外衣,憑著原始慾念,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而四處搶掠,草菅人命的好漢,果真能始終得意乎?果真能一廂情願,妄想招安後,光祖耀宗乎?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作者要給這夥草莽,按排個悽慘結局了,最後落得:宋江三十六,回來十八雙,內中有四個,談笑卻還鄉,十折其八,生還者折臂斷腿,且幾乎無一善終。試想,過去咱們牛皮的大批什麼“宣揚投降主義”,這真是什麼“宣揚”嗎?

    而為了情節需要,作為真正當世高人的一清道人公孫勝,當然只能第一個離山了。不獨如此,象什麼神醫安道全,這樣的能人,也只能早早離山。而樂和之類,就只是陪襯罷了。試想公孫勝,號稱入雲龍,幾近神仙一個,山寨一旦有天大困難,有他仗劍行法,一切迎刃而解。如果梁山始終有其人存在,哪還會有徵方臘時,十折其八的悽慘?打敗仗有入雲龍出來解救,傷人有神醫安道全出手施治,結果還不是會同戰大遼一樣,滿載而歸,高唱凱歌,志得意滿?這可真是“宣揚”投降主義了------故讓其先離山,再按排眾好漢的損兵折將,既合情合理,順乎自然,又滿足了創作需要,不得不為。

    其次,邏輯緣故,同時當然要給其,給出離山的合理緣由。公孫勝原是不計個人得失,熱衷於造反的高人,然而在眼見了宋江上山後的更旗易幟後,便興味索然了。更何況,公孫勝與乃師羅真人,是“神仙”一般的存在,早了然這一夥草莽的“結局”,世外高人,當然不願摻和紅塵紛爭之中了,在知曉前因後果後,公孫勝便一改原先造反的興頭,要歸隱作方外高人了--------作者的用意,便藉著不便明喻的玄學,表達了出來。這其實和魯智深五臺山參禪時,師傅知真給他的“謁語”,什麼遇夏而執,見臘而擒,聽潮而圓,聞信而寂,是一個道理,作者藉著玄語,早給這一夥所謂的梁山好漢,義士豪傑,早早按排好了結果,同時作者的著書深意,也隱悔地告示了讀者--------這其實也是該名著,見仁見智,眾說紛雲的原因所在。

    所以,今人憑著今日各自的現代理念,去評說古書,實在有些風馬牛不相及的味道。

    -------------------

    看水滸,當看百回本。因為細究書中情節,百回本,才最可能接近原著,其他如一百二十回本,或者其他版本,都是後人憑著自己的“聰明”,要麼在添油加醋,要麼抽枝斷幹。只有熟讀原著,方能領會著者意圖,和原作精神。離開了原著的要義,而去評說書中的人物,不免南轅北轍了。

  • 13 # Ta是無雙

    公孫勝是梁山上唯一個二進宮(兩次上梁山)的人。

    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公孫勝藉口要回家孝敬母親,侍奉師父,就回去了,約定百日內即還,但是幾個月過去,還不見回來,宋江心下生疑:

    “公孫先生莫非昧信不來?”

    於是派戴宗去找,戴宗把薊州翻了個遍,逢人就打聽,也沒有公孫勝的訊息。

    第二次,派戴宗帶著李逵去找,遍找不見,遇見個老丈,這才知道公孫勝隱名換姓了,人家不叫公孫勝,也不叫公孫一清了,只叫做清道人,怪不得打聽不著。

    戴宗和李逵一路打聽著“清道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公孫勝的家。

    公孫勝這才道出實情:

    “幼年飄蕩江湖,與好漢們相聚(年輕不懂事上了梁山),恐山寨有人尋來,故意改名清道人,隱居在此。”

    不難理解,人家公孫勝起初只想撈點外財,劫了生辰綱就分錢走人的,結果誤打誤撞跟晁蓋當了土匪。

    公孫勝為什麼不想當土匪了呢?他的師父一句話道破:

    一清既脫火坑,何得再慕此境?

    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梁山是個火坑。

    所謂的回家侍奉老母,參拜師父,都是藉口。

  • 1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最主要的就是他們內部對於招安的態度。可謂是涇渭分明。雙方之間也因為招安吵的不可開交。而這其中以晁蓋和宋江兩個陣營為首。晁蓋原本就不相信朝廷根本不願意招安,而宋江呢?原本就是一個小官吏,一直還對朝廷抱有期望。實際上在整個小說故事中。梁山好漢的隕落和宋江是脫不開關係的。他們的死可以說是宋江一手導致的。尤其晁蓋死後宋江掌握大權之後。公孫勝就逐漸生出了離開梁山的打算。因為最初他看好的就是晁蓋,而晁蓋死後沒有了人可以制約宋江。而宋江就是一股腦的要把梁山兄弟往招安的火坑裡帶。這在公孫勝看來是十分愚蠢的。而且宋江掌權之後對於晁蓋的原手下也不是很放心。因為當初宋江上山之後晁蓋想要讓位給宋江,但是受到手下眾人抵制。公孫勝想要把全自己,所以就假借思念母親跑回了家,再也不回梁山了。

    我說宋江自私小心眼可能很多人都不贊同。但從一些橋段中確實可以看出宋江的自私。林沖可以說是梁山的元老級人物了。一家人被高球迫害的是家破人亡。在宋江力主接受招安的時候根本沒有考慮到林沖的感受。甚至也沒有好言安撫林沖。反而是強逼林沖不可以壞事。這簡直就是不近人情。還有宋江在最後臨死之前還用毒酒毒死了李逵。理由就是怕自己死後李逵再次造反。天可憐見,李逵可是宋江最忠心的馬仔。就是這麼一個人宋江都以一些莫須有的罪名給害死了。這足以證明宋江的自私。

    公孫勝之所以第一個離開宋江。就是看出了因為宋江的關係。梁山內部已經開始出現瓦解的跡象。並且宋江的所作所為就是讓大家去送死。用大家的命去搏一個前程。事實上公孫勝也是非常明智的。之後梁山兄弟好漢死的死傷的傷,公孫勝及時的退出,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逍遙的生活到了晚年,可謂是梁山好漢中頭腦眼光雙全的一位英雄。

  • 15 # 孤獨守夜人

    公孫勝是兩次離開梁山集團,兩次離開的時機都很微妙。

    先說說公孫勝是如何出場的,公孫勝獲得梁中書要送蔡京生辰綱的訊息後,是主動找到晁蓋要去謀取生辰綱的。巧的是晁蓋已經得信,並且和劉唐阮氏三雄吳用等人也正在謀劃這件事,大家都是江湖社會人,一拍即合,立馬結拜兄弟,這就是七星聚義。梁山集團的七位原始股東由此聚齊。

    智取生辰綱後,七人因為事情敗露,不得不上了梁山,在吳用智激林沖火併了王倫以後,誕生了梁山集團的初創團隊,公孫勝排名第三。位置很高了,其實也好理解,古往今來,每個造反集團都要有三教九流人士,很需要半身半人的宗教人士來給起事者塗抹神秘色彩,給大家打一針造反天授的強心針,增加點心裡暗示。公孫勝就比較適合這個角色,相當於國師吧。

    晁蓋當家以後,梁山完全就奔在造反的路上,直到下層官吏的代表人物宋江上山。宋江上山以後,公孫勝就突然提出要回老家照顧老母,並且真的下山了,而且下山後直接音信全無。這就是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集團。這次離開跟奇怪,沒有鬥爭,沒有任何其他導致他必須離開的外因,就是這樣自己離開了。“照顧老母”的理由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從他離開以後梁山發生的事情來看,可能公孫勝對晁蓋和宋江之間不同的政治路線認識比較清楚,而自己是晁蓋的原班人馬,結義弟兄,處於二人的夾縫中實在不好做人,只能選擇離開。

    宋江後來為救柴進攻打高唐州的時候遇阻,派戴宗去尋找公孫勝,他起先推脫他的師傅羅真人不允許他離開,然後戴總苦苦哀求羅真人同意後才又入梁山集團,幫助宋江獲勝救出柴進。在這次出山過程裡,第一次出現了他的師父羅真人,而且公孫勝只有在羅真人同意的情況下才最終出山。由此推斷,似乎第一次下山找晁蓋也極有可能是羅真人安排,完成任務後就必須回山。總之,公孫勝這次下山以後倒是一直處於梁山集團核心領導層,在晁蓋死後梁山大聚義論座次時排名第四,掌管樞密機要,這是很核心的位置了。到了宋江討平淮西回朝到達開封郊外時,他想起來羅真人遇汴而歸的偈語,又一次以侍奉老母,外加一句從師學道得理由脫離梁山集團歸山。這是第二次離開梁山集團。之後就是梁山集團在朝廷的授意安排下最終土崩瓦解,歸於塵土。

    結合公孫勝第二次入夥離開的經歷看,似乎他的師傅羅真人起的作用較大,以至於不得不讓人懷疑羅真人可能也是一位受朝廷奸臣集團迫害而不得不遁入道門的忠貞之事,正是在他的安排之下,第一次只是為了取了生辰綱懲罰曾經的政治對頭~蔡京等貪官集團,最後公孫勝跟隨晁蓋等落草為寇,不能為這位羅真人接受,所以命令公孫勝回山。而第二次正好是宋江的人去請,戴總必定說了宋江的政治路線,羅真人才有同意徒弟下山,幫助實現宋江的政治理想。但是,這位以羅真人豐富的政治經驗,必定明白宋江的政治理想基本上不可能實現,所以提前給自己的徒弟安排了一條退路,所謂的遇汴而歸,無非就是功成名就,接下來就要見好就收,否則就有殺身之禍。這才應該是真相

  • 16 # 南極冰火

    從公孫勝主動找到晁蓋劫取十萬生辰綱,到從梁山離開時,晁蓋送一盤金銀玩公孫勝只去一半,就可以看出,公孫勝開始時志向遠大。希望破滅後,順應天道,急流勇退,看破不可說破,天機不可洩露。他看穿了宋江吳用一心詔安的嘴臉,預料到招安後眾好漢的悲慘結局。是公孫勝離開梁山的原因。公孫勝有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奇門法術,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差不多。有了公孫勝,梁山戰無不勝。剛下山時,本想象姜子牙一樣,扶佐晁蓋,大展宏圖,幹一番事業。主動找到了晁蓋 共同劫了生辰綱,一同奔了梁山,宋江上了梁山後,公孫勝看透了宋江,失望了。於是離開梁山,繼續返回到師傅身邊修煉。宋江為破高廉,尋找公孫勝,破了高廉後,尋機離開。其師傅羅真人是世外高人,自然對粱山將領辦未來發展瞭如指掌,道家遵循天命不可違。公孫勝是三十六天罡星中的天閒星下凡,上應天意。成為梁山108將之一是命中註定的。

    道家講命,講緣,但更注重運勢。命和運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命是先天的,不可更改的。比如,人的性別,出身於什麼家庭,父母是誰,有幾個兄弟姐妹等先天條件。運是後天的,透過自身的修練是可以改變的。人生經歷和給局也可以改變的。

    因此,公孫勝命中註定要上梁山,然後再離開,去跟師傅修練就成了必然。

  • 17 # 愛尚連環畫

    公孫勝可以說是促成梁山泊一百零八將聚義中的關健性人物,從開始召集晁蓋結義阮氏三雄擷取生辰綱,到後來每逢梁山遭遇戰時困難,四處奔走請求高人,打探訊息。可以說梁山的發展壯大公孫勝功不可沒。至於公孫勝會法術,則可能是作者為了小說的觀賞性,或者體現梁山聚義的正當性,所以作者杜撰的可能性比較大。至於問到公孫勝為什麼,把宋江推舉為梁山之主後,又第一個離開梁山眾人。我認為正是公孫勝其的高明之處。說道推舉宋江,實際上是水到渠成的事,第一,晁蓋死後,宋江和盧俊義打賭先攻下了曾頭市及為梁山之主。第二就是宋江的在梁山中的威望,理所當然為梁山之主。也是順水人情之事。那麼說梁山招安後為什麼又是第一個離開大家的呢?主要是因為,公孫勝本就不想被招安,從一開始計劃擷取生辰綱來看,公孫勝就不想與朝廷為伍,不想去做順民,他本想推到朝廷。但宋一心只想被詔安,他當時已無力迴天。再者公孫勝也看到了朝堂的腐敗,以及蔡師,高俅等,不會與梁山眾人善罷甘休,只會淪為炮灰或者祭品。所以早早離開宋江等人,歸隱鄉林,才落的善終。可能這就是作者認為公孫勝是神人的初衷吧。我的答案你還滿意嗎?

  • 18 # 環球知識科普

    要說起梁山好漢中最為神秘的人物,就飛入雲龍公孫勝莫屬了。不光是因為他是一位修仙的懂得五行道法的道士,而且公孫勝還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他為什麼要離開梁山呢?只因他徹底的看透了一個人。

    公孫勝本是一個道士,他在雲遊江湖的時候,得知晁蓋此人重情重義,所以就和晁蓋交好。後來晁蓋和公孫勝等幾個兄弟智取生辰綱,劫富濟貧。後來在幾經周折之下,他們更是一起上了梁山。幹著一些劫富濟貧的正義之事。

    但是一個如此充滿兄弟情義的梁山,公孫策卻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他為什麼這麼做呢?其實公孫策離開梁山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宋江。公孫勝雖然是一個雲遊的道士,但是卻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之人,這個從他和晁蓋交好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後來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後,當時在聚義廳眾位好漢齊聚的時候,宋江就開始分化了梁山上的勢力。所以公孫勝一看苗頭不對,所以就以奉養母親和師父為由,率先離開了梁山。因為在他看來,此時的梁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講兄弟情義的梁山了,而多了一些利益糾紛,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宋江上梁山之後,他第一次離開了梁山。雖然此時他離開梁山,但是對於自己的兄弟還是放心不下的。所以他雖然在家奉養母親,但是還是心繫著梁山上的眾位好兄弟的。所以在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時候,被妖道高廉打敗。

    沒有辦法之際,宋江就派戴宗去請公孫勝出山,前來幫助自己。此時公孫勝因為放不下樑山上的兄弟,所以決定再次出山,幫助宋江攻打高唐州。 而奪下了高唐州之後,公孫勝在兄弟們的挽留之下,再次留在了梁山。

    而之後,他也為宋江的多次征戰的時候也立下了功勞。但是公孫勝甚至自己和公孫勝絕對不是一條路上的人。所以此時他們是互相利用,互相防備的。此時在梁山上,公孫勝和“智多星”吳用一起擔任著梁山軍師的角色。

    但是和吳用完全信服宋江不同,公孫勝和宋江是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的。而也深知自己不可能收服公孫勝。所以對於公孫勝也是非常忌憚的。當時宋江雖然內心厭惡他,但是也對他完全沒有辦法。

    因為公孫勝的實力強盛,而且作為梁山的元老,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公孫勝在第二次離開梁山的時候,宋江只是表面上挽留一番,但是內心是巴不得公孫勝離開的。而公孫勝的再次離開,同樣也是因為宋江。

    此時公孫勝徹底看清了宋江此人的本性。從當初他初上梁山的時候,就大搞分裂,後來接受朝廷的招安,將梁山上的兄弟們帶上了絕路。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公孫勝在無法阻止事情發展的情況下,只能激流勇。

    最後果然宋江等人慘死,而公孫勝隱居山林,最後享年82歲,得以善終。而公孫勝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完全就是因為他早就看透了宋江,所以及時離開梁山這個是非之地,才有一個好的結局。

  • 19 # 牡丹梅花鑫森淼

    公孫勝師父交代公孫勝“逢幽而止,遇卞而還”。卞就是開封,所以,時間到了,他就該遵從師父指示回去繼續修道。他師父羅真人是得道高人,他說的話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公孫勝一定會聽。這是修道之人洞悉天機的結果。

    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到開封是個危機四伏的地方。公孫勝第二次上梁山,一是為梁山,二是為宋江。他並不是看透宋江為人,而是他跟他師父一樣洞悉了天機。而天機是不能說破的、不能洩露的,只能順其自然發展的。否則就是逆天而行,同樣會被神明懲罰的。

    一百零八將,一百零八個妖魔,他們自有他們的宿命。就像智真長老送給魯智深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這些偈言一樣,這是魯智深一生的命運。

    從這些偈言中,可以看到,梁山如果不招安,結局應該更好。但“替天行道”的大旗被李逵砍斷,意味著堅守梁山的使命已經結束,梁山不得不做出新的選擇。逢幽、遇卞、遇山、遇林、遇水、遇江、逢夏、遇臘,這些註定是他們要經歷的事,註定是他們命運不可或缺的一個過程。所以一切惋惜、嘆息、質疑都是枉然。

  • 20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

               公孫勝是個“謎”

    公孫勝是水泊梁山一個謎,自己尋富貴自撞“黃泥崗非常7+1”,宋江上山後匆匆離去,被逼尊師命二回梁山,招安後不久又飄然而去,最後得道于山野,也算得個善終。

    其謎一、名號之謎。道人嗎,叫一清道人、一清道長多好,可這位偏偏來個一清先生,既道又俗、非道非俗,有點怪怪的。要說道家三清元尊,用一清為號,恐怕也是犯忌諱了啊。可這位公孫先生還有兩個大號,一是“公孫勝大郎”,也有點怪怪的,按一般叫法應該是公孫大郎吧,類如西門大官人、柴大官人、武大郎、武二郎。二是“入雲龍”。龍已入雲,早已不是混江攪海之物,過譽了。不過聯想花和尚不是和尚,武行者不是頭陀,王道人不是道人,生鐵佛不入佛門,吳學究不再教書,哈哈,儒不儒、佛不佛、道不道,施公高人。

    其謎二、劉唐、公孫送富貴,這二人真逗,一個從潞州、一個從薊州遠道來找老晁組建“搶劫公司”,還美其名曰送“富貴”,天下豪傑想得此富貴者恐非晃蓋一人,為何專找老晁呢?二人一是深信老晁肯定會幹此事;二是深信老晁有能力組織此行動。當然這兩條恐怕大部分類如“梁山搶劫公司”的哥們都想幹、都會幹,二人為何不上山入夥,作為投名獎哩,恐怕老晁這“7+1”集團中無一人不想在白道中求一生富貴吧。不過,劉唐俗人一枚,公孫道長一枚,不去煉丹修道,卻來做個強盜,怪怪的。

    其謎三、何以留守梁山?話說晁蓋領眾好漢幾近傾巢遠行江州劫法場,撇下六人留守,蕭金暫不論,吳學究二把手暫代寨主也罷,公孫先生道術智謀雙全緣何不從?林沖、秦明留一人足矣,緣何“雙強”俱留?筆者久思冒言:公孫先生奇人也,恐晁吳難以調遣,不能用;林教頭苦人也,劫法場救宋某與己何干?不會用;秦明仇人也,宋江用計害了老秦妻兒老小也“忒毒了”,不敢用。“三不用”也是三哥主政後要明揚暗壓的主啊。

    其謎四、公孫下山疑點多,話說公孫先生要下山探母參師,晁總本不欲批假,後批了百日,又言“切不可失信”、“切不可爽約”,晁總、宋副總又殷殷盼早日歸來,何哉?一是如果說公孫先生遊離於梁山搶劫公司白領之外是個閒人,那他可是“自薦”加入黃泥岡“7+1”集團的;二是下山來晁總當眾送大錠金銀,那麼公孫先生的黃泥岡“工程業務提成”哪裡去了?三是晁、宋何知先生一去不回吧,或許先生已厭倦了好漢般的生活吧,或許另有原因。

    其謎五、三卷天書有“貓膩”。話說宋江避難還道村九天玄女娘娘廟得天書三卷,並告誡宋三哥,此書“只可與天機星同觀”,要說這九天玄女之書,道家讀來最易,若無明指,天機星非公孫莫屬,但下文又言每日“與吳學究看習天書”。筆者不解這宋老三咋知道吳學究就是“天機星”?玄女娘娘又沒明指?有點奇怪不?事後付之一炬,自無查究啊?宋江上山,吳用易主,公孫先生不謎。

    其謎六、公孫勝梁山主“醮事”,無論如何不情願,公孫二回梁山泊,英雄齊聚之時,應宋吳之邀,主行變味的繼位大典,“公孫勝作高功,主行齋事,關發一應文書符命,不在話下”。其實這功德做的有點不明不白,一是大典開始之前,道士不齊、諸物不備之時公孫勝已經做了開始做了,或許是“手腳”吧;二是四月十五的電光雷鳴來的真是時候;三是得道之入雲龍竟然不識蝌蚪文,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何道士來解讀,公孫勝有何苦衷,恐怕一言難盡啊。

    謎總歸是謎,這位“白肉腳襯著多耳麻鞋,綿囊手拿著鱉殼扇子。八字眉,一雙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鬍。”的似道非道、非道得道的公孫先生著實是個解不開的謎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逼相親了,兩個明知道不可能的人還得相互認識,這樣子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