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輝boss
-
2 # 小龍女5505
燕王朱棣雖然勇猛實力很強又戰功卓著還有部分軍權,可惜因為不是嫡長,朱元璋又較喜愛長子朱標,因此沒立燕王為帝,釀成叔侄反目的內亂。
-
3 # 葉飄刀
因為立其為帝會更亂
首先,燕王並非是傳說中的一開始就準備作亂圖謀造反,這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文削藩逼的,從燕王裝瘋,到期兒子進京,到起兵的兵力,都可以看出,燕王事先並沒有太充足的準備,所以燕王作亂和是否立他為帝沒有本質聯絡,如果朱允炆不是這麼一味亂折騰,燕王也成不了,第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
而反過來,立燕王為帝,那麼結果很可能是明朝更加的亂。原因很簡單,朱元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改變繼承人制度,這就給後邊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造成的結果,有可能是災難性的。就好比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奪得皇位,而後大唐皇室基本有樣學樣,差不多每代繼承都有流血謀反發生。這一點其實燕王朱棣自己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最終也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更喜歡的兒子漢王。
-
4 # 不聯絡不代表放棄
其一中國古代遵從嫡長子繼承製,而朱元璋是很遵守這一點的,自大明創立基業開始就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樣才符合帝位的繼承江山之永固,讓其他皇子不要去想這個事情了,而朱棣是第四子按照傳統和祖制也輪不到他也該是二皇子但是太子已經有嫡子太孫朱允文了所以要立他為繼承者而按照子憑母貴之傳統,朱棣也不是原配夫人馬皇后所生屬於庶出,而非嫡出,所以怎麼他都輪不朱棣呀,而且如果皇帝立朱棣為繼承人那就意味著只要是大明皇子親王誰都可以當皇帝,亂了制度就會導致皇位之爭,那豈不天下大亂,清朝這樣的事情是層出不窮,而大明帝國有藩王制度各自擁有軍政大權不想清朝皇子親王都囚禁在京畿之地,所謂天高皇帝遠,在外就會管不著。其二,天下在高皇帝幾十年的治理之下已經邁向繁華盛世,而第二代國君需要體恤百姓關愛民生的守成之君,而朱棣生性好鬥,所謂天下初定要收民心如果在四方征戰那可就“興,百姓苦”,此時的大明需要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恢復經濟,而且高皇帝原來用藩王制有自己的打算但是事情還沒有做完就崩逝了,我們都知道在中央集權的社會體制下,中央一旦出問題地方就會問題更大,後繼之君也很少有做到和開創者那樣理解良苦用心。
-
5 # 菩提樹下菩提思
這要從宋明時期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政治倫理的影響談起,儒家思想盛興之後,講究三綱五常,實際就是講究規則和秩序,長者為尊,長兄為父,所以大部分帝王,都是立長子為太子,而不是立最賢能者,宋朝以後,特別是明朝,特別講究這一點,當年明萬曆皇帝寵愛鄭貴妃,鄭貴妃雖然年級比皇上還大十幾歲,但是有媚態還是有其它神秘的魅力,皇上天天和她睡在一起,想把鄭貴妃的小兒子立為太子,幾十個大臣寧願被殺頭也反對,最後小兒子只能封為福王,駐紮開封,後來被李自成點了天燈,而少數民族建立的清朝,到是很注意接班人的選拔,不單單看是否是長子,所以清朝的皇帝實際水平都不差,因為有個內部競爭體制,而明朝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差,金庸的鹿鼎記裡最後也提到了這一點。
-
6 # 融通無礙觀自在
因為朱元璋知道不管怎麼折騰都是肉爛在自家的鍋裡。朱允文能把朱棣收拾了說明朱允文是個合格的皇帝,朱棣把朱允文收拾了說明朱棣是個合格的皇帝。能者居之。
-
7 # 阿芒咕嚕咕嚕
朱元璋這個人做事,你看他一生始終秉持“萬全”兩字,而且看東西極為深遠,立燕王的弊端還是蠻多的:
1,明朝的國本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2,當時燕王前面還有秦晉兩王,比朱棣都要大
3,朱棣真正的生母不是馬皇后,而是有者高麗血統的貢妃
4,朱元璋以猛治國,朱棣性格很像他,朱元璋覺得他留給後世之君的是承平世界,不需要太過於剛猛,仁孝治國就好,所以他的安排是朱棣可以憑武力戍邊衛國,而不是在帝國的中心
5,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家庭觀念極重,長幼有序也是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
6,朱元璋本人雖然覺得朱標做皇帝來說悟性不夠,而且過於文弱,但是朱元璋是個好父親,他把所有帝國的刺都給朱標拔掉了,愛子之情深切,朱標做了多年太子,對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帝系在朱標這一系傳承下去
7,歷史有很多皇帝寵愛幼子,廢長立幼的例子很多,結果造成母以子貴,外戚專權,小皇帝有如傀儡被操控,國家動盪不安,民不聊生
8,動搖國本,國本乃大明一切的基礎
-
8 # 御指點江山
朱元璋真實想法誰也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對朱元璋的心理進行分析。
一、朱元璋對子女的態度
因為小時候的貧苦,以及渴望家的溫暖,朱元璋很信賴家人。朱元璋規定親王俸祿萬石,而且每一代都有俸祿,朱家的子孫國家都養,無論聰明的還是笨蛋。而一品的大臣俸祿才87石,還每天冒著生命危險工作。差距一目瞭然。
因為對家人的信賴,和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子朱標死後就立了朱允炆為太孫,他覺得大臣是危險的,而家人是安全的。甚至親王有兵權,能夠鎮守邊疆,他太信任自己的家人了。
二、朱棣的生母之迷
正史記載朱棣的生母是馬皇后,這個是有爭議的,而且普遍認為朱棣的生母另有其人。比如呼聲最高的碽妃,還有說有朝鮮,蒙古血統的,朱棣既然身份不行,做皇帝是無望了。
所以朱棣有可能是庶子,朱元璋不想庶子繼位。在加上他對馬皇后的深情,他是想讓馬皇后的孩子當皇帝也是有情可原的。
三、朱棣自身
都說朱棣像朱元璋,那朱元璋會考慮朱棣做皇帝和自己一樣殘忍,從而對其他子孫產生不利。
而朱元璋誇朱允炆仁厚,說明朱元璋是喜歡這種性格的繼承人,朱棣這種好戰殘忍的性格不受朱元璋待見。朱標在世的時候也很辛苦,沒少被朱元璋折騰,朱元璋也是對兒子有愧的。
以上是分析,也許朱元璋壓根就從沒考慮過讓其他的兒子呢。朱元璋辛苦培養自己的孫子,卻不成想孫子以後下場如此慘,朱元璋也是有一定責任的。
-
9 # 滄海一粟7528
朱元璋是誰?他是明朝開國皇帝,他還是一個父親,一個從小生活悲慘,缺乏父母關愛的父親。因為從小受過苦,他不願自己的子女再受苦,他把所有最好的一切都給了自己的孩子。
朱元璋屠殺開國功臣被歷代所詬病,究其原因後人也是莫衷一是,但是我認為有一個原因是肯定的,那就是信任,他並不相信那幫開國功臣,他只信自己的孩子。他相信他的兒子的忠誠,他相信他們不會自相殘殺,明也不會重蹈漢之七國之亂。
他相信,朱標系坐鎮中央,其他兒子守衛大明四境,就能保證大明江山永固,他知道朱棣能力強,對於朱棣的能力他更願意相信,朱棣的能力只會用於幫助朱允文鎮守邊疆,不會倒過來謀朝篡位。
至於他為什麼不立朱棣為帝,一是對朱標的感情,朱元璋對朱標是真的父子情,他們之間沒有其他王朝皇帝與兒子的猜忌隔閡,朱標對他很少有君臣的虛偽,只有兒子對父親的恭敬與關心;二是權力結構不允許,朱元璋對大明朝的權力構想是大明江山是他們老朱家的,老朱家又有不同,朱標是長子,他及他的子孫就該坐鎮中央,朱棣你再厲害你也是小弟,你及你的子孫的任務就是守好邊疆。
-
10 # 子夜羌笛
朱元璋之所以在太子朱標病故以後將皇位傳給朱標存世的長子朱允炆而沒有傳給燕王朱棣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十分看重宗法秩序這個因素。
建文帝:朱允炆
公元1367年,在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諸侯基本平定南方以後,即任命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將準備北伐。大軍出征前發表的《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中曾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成為朱元璋北伐的綱領。這個口號可以和冉閔的“殺胡令”相媲美,振奮人心,給了華夏兒女很大的鼓舞。其中的一句“立綱陳紀”就足以表明朱元璋回覆華夏傳統政治、道德綱領制度的決心。因蒙元本身是馬上得天下且“只識彎弓射大雕”的遊牧民族政權,故對廣大漢地也是採取較為放任的粗放管理方式,致使中華傳統價值觀逐漸淡化,百姓愈發不知、不守禮數。明朝建立以後,作為天下表率的天子,朱元璋自然要以身作則恢復漢族傳統禮制。而“長幼有序、嫡庶有別”就是漢族儒家知識分子一直推崇的皇位繼承人選擇標準。朱標雖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兒子還在,從順序上自然是朱允炆的繼位順序更靠前。選擇距離已故太子朱標最近血親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就是普天之下最大的禮制。
明太祖:朱元璋
另外,即使朱允炆繼位,也並不代表能力超強且具有較強實力的王叔朱棣一定要造反。朱棣之所以造反奪位,主要還是因為建文帝朱允炆一味寵信黃子澄、方孝孺等缺乏實際執政經驗的文官。這些文臣鼓動建文帝急於削藩,還導致許多藩王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性命不保。作為朱元璋存世皇子中最年長的燕王,作為麾下兵馬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自然也是削藩重點針對的物件。有了那些身陷囹圄或者性命不保藩王的前車之鑑,能征善戰的朱棣怎麼可能無動於衷呢?所以,朱棣實際上是因為建文帝在政治上的幼稚和隨之而來的高壓削藩政策逼反的。朱元璋在世時,又怎麼能預見建文帝採取的激進政策呢?
明成祖:朱棣
-
11 # 七五生人之不忘初心
自古長幼有序!皇室更重傳承,唐大宗奪位開了先河後不也自認為恥!關鍵打江山與守天下是兩個概念!朱元璋傳位長子沒錯,朱棣也比較服其大哥,可惜其早死,加上分封諸王,開歷史倒車,建文帝性格懦弱,遇事不斷,再三出錯,才有了後來的奪位之爭!
-
12 # 笑星好彩弟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權謀,軍事,政治都非常的老辣,可長久下去,這樣一位皇帝統治是不合適的,不利於民生髮展,不利於朝局穩定。看他的鐵血手段政治官員,包括打壓商販,這樣做是沒法讓國家強盛起來的。實際上這個道理朱元璋自己也懂,所以他做惡人,把麻煩掃乾淨,以後的人好做仁君。而在繼承人上,朱標和朱棣最為出色,但是朱棣,朱元璋是肯定不會選的。如果不是朱標死了,朱棣不可能有機會。第一,朱標名正言順,長子,第二,朱標無論是武將還是謀臣,都很聽他話,當時朱標已經有自己的太子班底了,武有藍玉,文有宋廉等人。至於朱棣,他太像朱元璋了,而且常年在外征戰,並沒有像朱標那樣長期接受帝王學術,雖然他這方面也不弱。但是,明朝是建立在元朝的廢墟上的,不像唐,宋,開國百廢待興,無論是生產力,科舉制,大到朝廷官員,小到民間衙門,這個時候都需要一位仁君來統治,所以朱棣沒有希望做繼承人。
-
13 # 動靜不失其時
談起這個問題,首先要梳理下封建社會的繼承製服。三皇五帝時期行禪讓,後啟代禹之後,變為家天下父子相傳。及至武王建立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歷經幾千年,上至黃帝公卿,下至百姓都繼承肯定這一制度。古人說名正言順,嫡長子繼承製確立了繼承人,有利於權利的交接和繼承人的培養,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有一定的積極影響。缺點是繼承人人品,能力不足,荒淫無道也會導致朝代更替,兄弟相殘的事情時有發生。立長和立賢之間往往讓皇帝反覆考慮。舉例來說,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爭,曹丕勝出,嫡長子曹丕建立魏朝,結束了東漢統治,而晉惠帝也是嫡長子,卻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從而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天下再次大亂。回過頭說朱元璋為何不立燕王為世子。首先世子朱標是馬王后所生的長子,朱元璋當吳王時就確立了朱標的世子地位,名正言順。朱標師從宋濂,宅心仁厚,體察民情,善待兄弟,文臣武將大多支援擁護朱標,兄弟愛戴朱標,朱元璋信任朱標。無論從立嫡立賢和治理國家的方面來看,朱元璋都不可能立燕王為世子。
-
14 # 如霧如電亦如夢
這是因為儲君繼承製度。明朝之前都是嫡子繼承製,也就是皇后生的兒子,立嫡立長。而朱標是嫡長子且各方面都讓朱元璋滿意,也得到朝中大臣的擁戴,所以立為皇太子。朱元璋對他也是非常的喜歡和疼愛以及信任,可以說朱標是歷史上最不讓其父皇猜忌的太子。為了讓朱標順利繼承大統,還為他掃清障礙。而後來朱標不幸英年早逝,這對朱元璋的打擊非常大,愛屋及烏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長孫。雖說朱棣各方面能力都很不錯,但在先天條件上比不上朱標和朱允炆。
-
15 # 庭州行者
明成祖朱棣,的確有一定的本事。在他還是燕王之時,便奉命出塞掃蕩蒙古,斬獲頗豐。在性格方面,朱棣與朱元璋的相似之處也不少,遇事果決,心狠手辣,崇尚嚴刑峻法。但朱元璋最終並沒有立燕王為繼承人,即便在正牌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還是確立了朱棣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是與自己在各方面都相像的朱棣。
這就很令人費解,按理來講,朱棣作為一位久經考驗的藩王,各方面的能力都要比毛頭小子朱允炆高出不少。朱棣若繼位,則具備足夠的威信震懾住朝中大臣,同時以他的能力使得大臣各盡其才,充分發揮明朝朝廷的“團隊性”。但朱元璋偏偏沒有這麼做,原因究竟何在?
朱元璋從元朝手中奪取天下,雖然朱元璋本人承認元朝為正統王朝,但元帝國的統治者畢竟是異族。朱元璋宣傳元朝的正統性,實則為他“順天應人,繼承大統”創造了合法性,這是出於政治目的。但用歷史的角度去分析,當時的元朝蒙古人統治,畢竟是“異族入主中原”,朱元璋最初的口號也是類似於“驅逐韃虜”之類,因此,朱元璋在行政上必須體現所謂“興復漢室”的特點。宗法觀念,便是“正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點。
朱元璋希望透過以宗法手段規制皇室內部的秩序,以體現一種“官化儒學帝王”的文化正統性所在。因此,朱元璋編纂了《皇明祖訓》,其中規定了皇室成員每一支系的名字字輩,皇位繼承規則等等。其中,對於皇位繼承的規定便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永遠由太子朱標一系壟斷,若無直系繼承人,則兄終弟及。這種繼承方式與周代的宗法制中規定相同。立嫡以長不以賢,這是朱元璋表明他“驅逐韃虜”成功的舉措。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朱元璋表面上做了許多類似的工作,但明朝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響,如朝貢體系的完善,民間服飾,社會組織形式,甚至軍隊。這一切影響,朱元璋並非不知道,但這些勢無法透過行政手段去打斷的。
除了彰顯文化正統性以外,朱棣的出身也是朱元璋不重視他的一個重大原因。朱棣在靖難之役成功後,修改了明太祖實錄,這一點乃是共識。他修改實錄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為了給自己“換個媽”。根據現存的實錄以及明史的記載,朱棣的生母為馬皇后,如此則朱棣的身份為嫡子。然而,種種證據表明,朱棣並不是馬皇后的親生兒子,他的母親應該是朝鮮妃子,一個地位並不高的妃嬪。這樣的出身,皇位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繼承。所以,朱棣繼位後,不惜“亂認媽”來抬高自己的出身。
此外,朱元璋對於朱允炆的喜愛,也是朱棣未能被確立的重要因素。朱標在世時,乃是當之無愧的皇太子,不僅因為他的嫡長子身份,他在各個方面似乎都完美得無懈可擊。朱標是一位愛護弟弟的好大哥,朱元璋的其他兒子,包括朱棣在內,無一不對他充滿尊敬和愛戴;同時朱標也是處理政務的一把好手,他能夠巧妙地處理與大臣的關係,同時對於政務都能做出正確的決斷。因此,朱元璋非常喜愛這個兒子,一直有意讓他參與朝政——這對於朱元璋這位權力慾望極強的皇帝而言,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卻主動讓兒子與自己分享統治權,可見他對這個兒子給予厚望。
朱標去世之時,朱元璋多次嚎啕大哭,可見他的心情。因此,朱元璋將自己對於朱標的希望和情感,寄託在了朱允炆身上,朱允炆也挺爭氣,用自己的行動得到了自己祖父朱元璋的信任。因此,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立他為皇太孫。
然而,朱允炆畢竟是年輕,削藩之時操之過急,最終導致靖難之役的發生。建文四年,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繼承皇位,從此明朝的皇位便落到了朱棣一系。
-
16 # 梁一雜說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皇帝立儲是古代封建王朝非常重大的一件事,立誰為皇太子,既有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也有當時情況而決定。就明朝朱元璋而言,他肯定是不會立燕王為太子,因為朱元璋很明白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靠馬背上治理天下,因為元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案例,燕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國之君,派遣自己的兒子去燕地鎮守國之北門,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對燕王能力的信任,所謂“知子莫若父”,燕王即使能力很強,在當時來說,燕王並非第一選擇,因為他的哥哥朱標不僅能力出眾,而且溫文爾雅,很得文武朝臣的心。在加上朱標母舅的關係,在武力、軍隊方面,不輸於任何一方勢力。
中國封建時代,是嫡長子繼承製,從隋唐開始凡是不遵守嫡長子繼承製的皇帝,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是一種封建王朝的核心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的,誰改變了這種制度,就相當於在皇位繼承製度上進行了改革,而任何的改革都是需要流血的。嫡長子繼承製,讓朱元璋不能立燕王為太子,因為一旦立了燕王為太子,就會出現很多隱患,且不說原本嫡長子一派勢力如何絞盡腦汁地要搶回繼承權,就是燕王的弟弟們看到有這樣的機會,也會找各種理由來陷害燕王,置他於死地,因為他死了,作為兄弟一脈就會有繼承權,這樣在兄弟之間就會出現無限的殺戮,這絕對不是朱元璋希望看到的,從他對兒子們的分封和俸祿來看,朱元璋是多麼希望兒子們都能各防禦一塊,讓子子孫孫一直享受下去,所以從嫡長子制度帶來的影響來看,朱元璋不能立燕王為太子。在這個問題上,日後成為皇帝的燕王,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最後不得不立腳有殘疾的兒子成為太子,放棄更加優秀的其他皇子,這就是從國家穩定性方便做出的選擇。
朱標死於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1392年,死時37歲。而朱元璋是1398年死亡,相隔了足足有6年時間,而朱允炆是1377年出生的,也就是說在朱標死時,朱允炆已經有15歲了,古代是16歲為成年男子,朱元璋完全可以有理由選擇朱允炆作為皇帝繼承人,朱允炆雖然只是次子,但他的哥哥夭折了,順其自然就變成了嫡長子,是符合法定繼承人的條件。無論從歷史影像還是歷史文字記載,朱允炆簡直就是他父親的翻版,當然沒有他父親優秀,仁慈、愛民,尊崇儒學,這是典型的二代皇帝,既符合老皇帝的心意,又符合文武群臣要求,所以無論是朱標在世還是死亡,朱允炆才是最符合當時的情況,也是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會考慮不到的。就當時情況而言,如果燕王不反,以朱允炆的能力是可以擔當皇帝的職位。也就是說,為了平衡朝廷各方勢力和從朱允炆的性格來看,立嫡長子一脈都是利益最大化,也是最合適的。
朱元璋,是一位開國皇帝,而朱允炆作為一位繼承者,文治武功不可能與爺爺相提並論,正因為如此,在朱允炆登位之前,他就得清除掉一批有戰功的武將和淮西功勳,因為以孫子的資歷,肯定是壓不住這幫淮西功勳,會造成尾大不掉,但這幫人殺了後,就需要一位以“仁”來治理國家,戰時相對平息,國家首要任務是減少賦稅,增加人口,發展經濟等,燕王的性格恰恰和他父親朱元璋比較像,所以就當時情況來說,立燕王為皇帝,不是朱元璋的心願。大家肯定回想,那朱標也沒有戰功,當時還那麼多淮西功勳,但大家可知道當時最猛的將領是藍玉,而藍玉和朱標是完全一個體系的,因為常遇春是朱標的岳父,藍玉的姐夫。淮西武將都以藍玉為核心,所以有藍玉在,即使燕王也不敢如何,更何況其它將領呢?而朱標死後,朱元璋就把這些將領給清理了,擔心朱允炆壓不住。以當時的實力來講,燕王就是要反叛朝廷,也是實力不夠的,因為朝廷控制了絕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當然朱元璋肯定也沒想到燕王會在他死亡後選擇造反。
基於這些最基本的一些事實,即使燕王是有能力的,也不是朱元璋的選擇,因為選擇燕王實現不了朝廷利益最大化,為了王朝能長治久安,選擇嫡長子一脈是最合適的,只有嫡長子一脈繼承下去,整個朝廷不產生動盪,利用封建王朝特有的機制,也是可以運轉的。後面燕王的子孫充分證明了這點,有紈絝子弟,有好色之徒、有三十年不上朝的,各種奇葩皇帝都集中出現在了明朝,都堅持著嫡長子繼承製,明朝依然統治了近三百年,如果不是遇到天災人禍,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或許闖王李自成根本就打不贏明朝,那就更別說後來靠“十三騎”發家的清朝統治者了。從明朝歷史來看,朱元璋的選擇是沒有錯誤的,這也就很好地說明了,明明知道燕王能力,卻依然選擇立了嫡長子一脈的原因。
-
17 # 爆笑收集君
因為孫子朱允炆的父親是嫡長子,其父死後,朱元璋十分悲痛,決定立朱標的嫡次子為王。
1368年2月,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是他的長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
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但不很勇武。明太祖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的繼任人選。
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諡號懿文太子。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長子次孫朱允炆表現的十分孝順而很是喜歡,後來立其為太孫。
此外,燕王朱棣心思縝密,時常帶兵作戰,殺伐果斷,不為朱元璋所喜,這也是朱元璋換位給孫子的原因。
擴充套件資料:
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直接導致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登基繼位為帝后,面對著藩王尾大不掉的情況感到十分的擔憂,於是採取了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建議。然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徹底引起了藩王們的不滿,以燕王朱棣為首的明朝藩王們揭竿而起,打出了清理皇帝身邊奸臣的旗號,即靖難之役。
朱棣登上皇位後,立即著手鞏固自己的地位,召回了吳悼王朱允熥和衡愍王朱允熞,並將他們廢黜為庶人,囚禁在鳳陽直到離世。廢徐簡王朱允為甌寧王,並跟他的母親呂氏一共遷居到懿文太子陵居住,後來死於一場大火,具體原因不明,傳說是朱棣指示的。
-
18 # 百粵天話史
這朱元璋的觀念中,只有外姓的都靠不住,所以才把所有的功勳重臣都滅了。以讓後代能穩坐江山。
雖然說朱元璋是大明的創立者,但是從他的出身來看,他身上那傳統的農民觀念還是很深的。那就是多子多孫才能把大明江山緊緊的抓在朱家人手中,以此來保持統治。
深受三綱中的君臣、父子的影響,在他看來,作為自己的兒子是下臣,朱棣就會做好下臣的本份;作為兒子,就會尊守父子中兒子的本份,再加上有血緣關係,無論如何都不會手足相殘。
相信自己的所以兒子都會擁護在都城做大明的國君的王,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所以把二子、三子、四子這兒個能力強的全都放在當時戰略地位重要的地方來鎮守,形成蕃王守國門的局面。
朱元璋更是想學劉邦那一套,自己的統治太強勢,希望後面的人能做到休養生息,採取相對溫和的政策來管理國家。而像朱棣這些都是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要是他統治大明,肯定不會按朱元璋想的那樣去統治。也許正是這樣的考慮才讓他選擇了一身書生氣的朱允妏的原因。
朱元璋應該也有想到朱棣有反抗的一層,所以把他封在當時離都城最遠的元大都一帶。按當時的形勢看,元大都的情況是最複雜的,雖然滅了元朝,但是元朝的殘餘勢力還是很強大的。他們在元大都住了差不多一百年了,當然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所以一直想打回來。
在朱元璋的這些兒子中,只有最有能力的朱棣有能力去這樣的惡劣地方鎮守。
雖然朱元璋把朱棣封在這樣一個險惡之地有防著他的想法,但在朱元璋看來還是不保險。於是又分別把二子、三子分封在西面和東面,這樣把朱棣夾在中間,也是有防朱棣的意思。有這雙層保險,在朱元璋看來,朱棣的主要精力耗在抵抗元朝勢力過程中,朱允妏的江山也已坐穩了。
可惜在朱元璋死前的一兩年裡二子、三子卻分別先他而去世。此時的朱元璋一定是很擔心的,知道朱棣有反抗也無能為力,正是這樣引起了朱元璋一病不起,不得不帶著無盡的恐懼去世了。
最終朱允妏自己還沒坐穩就急著削蕃,最後引起了內亂。
-
19 # 陽翟六路陳
老朱尊崇的是漢族的傳統禮制立嫡,比較不會造成兄弟自相殘殺,而立賢能比較容易造成兄弟殘殺。朱標一死打亂了老朱的整盤計劃,總不能把其他兒子都殺了吧!臨死一句燕王病已證明老朱已經預感到了。
-
20 # 啥事不楠
這是古代制度,周人定製。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
嫡,就是正妻。妻與夫相匹敵,所以叫嫡。妻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當中第一個生出來的,叫嫡長子。
嫡子與嫡子也不平等。地位最高的是“嫡長子”;其次是“次子”,也就是妻的其他兒子;再次是“庶子”,也就是妾的兒子。
那麼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朱li是老四,朱元璋很喜歡太子朱標,在朱標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本來想要傳位給朱標。但太子朱標感染風寒不治身亡。
按照宗法制皇位應該傳給朱標的兒子朱允文,感情上朱元璋夫婦對朱標的感情就全寄託給了朱允文,為了給孫子一個穩固的江山老朱大開殺戒,鬧的人心惶惶,甚至有皇子給嚇死的,朱隸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一群書生給朱允文出得餿主意,也可能本就有❤️,然後就了靖難之役!
回覆列表
因為朱元璋擔心自己的兒子們因為皇位問題勾心鬥角,所以自己訂了一個繼承體系。所以就算太子病死,也不更換,直接傳給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