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在中國歷史上“神機妙算,智慧過人”那都是諸葛亮的代名詞,否則劉備也不會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但是話又說回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出兵北伐也是忠君愛國的表現,奈何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病死在五丈原。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原因要從多方面來分析。首先,從諸葛亮的用人不善一方面來說,諸葛亮在六出祁山時原本士氣高漲,糧草供應充足,軍隊訓練有素,戰勢可謂一片大好。但是正當萬事俱備之時,半路殺出個不聽話的馬謖。然而,劉備在去世之前早就提醒過諸葛亮,馬謖之人高傲自大,不可重用,但是諸葛亮還是錯用了他。導致諸葛亮喪失最重要的戰略地位街亭,將蜀國陷入危難之中。最後為了安撫朝野上下,整頓軍紀,諸葛亮被迫揮淚斬馬謖。後被司馬懿佔了上風,掌握了戰事主動權,逼得諸葛亮用“空城計”逃過一劫。

    其次,從敵方力量來說。當時對抗諸葛亮的是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司馬懿對諸葛亮甚是瞭解。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這一點上司馬懿略勝一籌。讓糧草不濟的諸葛亮大軍因為一張免戰牌而退兵。

    最後,也是因為諸葛亮凡事都親力親為,而遭多次戰敗的他,自責沒有完成劉備的囑託,而身心疲憊,積怨成疾,最後身體抱恙,無力迴天,失敗成定局。

  • 2 # 就是數字使用者能咋

    蜀漢與曹魏的國力差距放在那裡,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曹魏作為三國之中最強的一方主動選擇防禦,選擇壯大國力,發展農業,蜀漢根本就沒有機會,拿著劉備留下的爛攤子,逆天下大勢強行伐魏,孔明六伐無果也在情理之中。

  • 3 # 家在亳州

    其實,無論是你出師的名頭多麼正義,關鍵是綜合實力的較量。諸葛丞相以弱攻強,且蜀地貧瘠,獲勝綜合實力不足。另外,曹魏的司馬懿實力很強,雖然鬥不過諸葛亮,但每次對陣都吃虧不大。不足以損耗魏國實力。所以諸葛亮是越打越弱,越打越不好打!

  • 4 # 彭超人丶

    兵員少 ,將才少,糧草少,戰略不當,用人不當,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連年征戰 民眾苦不堪言 不知休養生息

    此時的戰士已經不是很多了 ,敵人司馬懿也是個很強大的軍師,蜀國皇帝又太垃圾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有一次已經可以贏了 有人散步謠言 諸葛亮只能回城,嗚呼痛哉,以至於出師未捷身先死

  • 5 # 五ge

    首先搞清楚諸葛亮並沒有六出祁山,而是隻有五次。那麼就來看看這五次出祁山都是怎樣的結果。

    第一次由於諸葛亮啟用了馬謖,由於馬謖的自大,不聽諸葛亮的部署,把營寨按在了孤山之上,遭到了張頜的圍攻致使丟了街亭功虧一簣,不得已返回漢中。第二次諸葛亮趁陸遜打敗曹休出兵,後來魏國調來了重兵諸葛亮不能敵只能退出。後面那三次大都因為糧草,天氣等原因使得最後司馬懿拖死了諸葛亮,自此諸葛亮再也沒能起來,含恨而終。

    從這幾次出的戰役來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蜀國的國力不夠,北伐無異於以卵擊石。

    第一,當時魏國的面積是蜀國的三倍人口是蜀國五倍,在冷兵器時代人口是決定戰爭的關鍵之一,沒有多的兵源輸出,就沒有多計程車兵。

    第二,在耕地方面魏國佔有著當是的中原地區,此地大都屬於平原地帶,可耕種土地面積大的多,而蜀國只有成都平原其餘都是山嶺,沒有可供士兵所用的軍糧自然打不贏戰爭。

    第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想要出兵北伐必須出兩千裡蜀道,在當時沒有現代公路的前提下出一趟蜀可謂跟上青天差不多,而且多有士兵墜崖摔死者,糧草運輸困難,諸葛亮的北伐軍有很多次都是因為糧草運不到而退兵的。

  • 6 # 江葉叔叔讀歷史

    第一,蜀漢形勢。蜀漢退據巴蜀,看似有了“天府之國”,其實給自己埋下禍根。對比三國,魏國取得了北方中原,不管是領土還是人口都遠超吳蜀,為三國中最強。吳國割據整個江南,地肥水美,雖然軍事不是最強,但經濟繁榮,有雄厚的資本可以據守圖強。反觀蜀漢,據守巴蜀,群山環繞,人口稀少,耕地有限,不管人力還是物力,都難以再與吳魏長期抗衡。特別是夷陵之戰後,荊楚地區盡失,北上和東進的通道已經丟失。當務之急是尋找出擊通道,否則就是困獸之鬥。相對於進攻長年經營的東吳地區來說,似乎取關中是更好的選擇,取得了關中,就有了進擊中原的通道。但到底是國力不濟,無法與魏國消耗,一旦速戰不勝,只能退軍。因此,蜀漢面臨的局勢已經限制了它的成功,命運也許早已成型,此其一也。

    第二,補給困難。巴蜀地區,易守難攻,靠的是群山峻嶺。但同樣,阻擋蜀漢揮師中原的也是群山峻嶺。正因為有群山阻隔,所以蜀軍出征補給線決定了勝敗。每次諸葛亮出征都謀求速戰速決,就因為補給線太長,而且因道路險峻,補給困難。一方面,蜀軍要嚴守補給線,防止魏軍偷襲。馬謖失街亭,便直接導致了蜀軍補給線斷裂,北伐失敗。另一方面,即使蜀軍守住了補給線,蜀中的糧食也支撐不了蜀軍太久。蜀中雖好,但與中原相比,還是太過狹小,僅靠成都平原的糧食,根本不夠供給數十萬大軍,況且還有蜀中近百萬百姓。所以,只要魏國能堅守數月,蜀軍便不戰而敗。這一點,可以說是決定了諸葛亮六次北伐的勝敗。諸葛亮北伐,也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急於取關中而充蜀漢。因此,物資不濟,補給困難是最大原因,此其二也。

    第三,魏國戰略成功。對於蜀漢的急於求戰,魏國採取的戰略十分恰當,就是耗。每次蜀軍來攻,死守關中,只要蜀軍退走便是勝利。確實,在諸葛亮六出祁山後,蜀國本來就虛弱的國力也幾乎耗盡,後期只能在蜀中閉守。之後,魏軍來攻,蜀軍一觸即潰,走向滅亡。因此,魏國的戰略運用也是重要原因,此其三也。

    蜀漢天生羸弱,在先機盡失的情況下,若前期戰爭中不能有所得,便一切無力迴天。

  • 7 # 曙光即將來臨

    諸葛亮6出岐山無功而返,這與蜀國的綜合實力大有關係,蜀國當時大概100萬人,而魏國地處中原富庶地帶,人員大概是蜀的5倍之多。

    自從,關張死後,劉備一心伐吳,導致夷陵之戰的慘敗。蜀國一度人才凋零。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別人進來難,他們出去同樣也難。糧食的產量難以供應常年征戰。且蜀道難行,不利於運送糧草。

    孔明有錯,諸葛亮用兵謹慎,沒有聽從魏延的計策,用奇兵出斜谷。 用馬謖,導致了街亭的失守,使得魏國更加重視對於戰略要地的固守。

    蜀有孔明,魏有仲達,司馬懿的堅守不出,難以迅速決定勝負。都是使得孔明無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 8 # 奕天讀歷史

    諸葛亮北伐曹魏,次次失敗,概括來說就是實力問題,蜀國和魏國實力相差太大了,更近一步的說法就是蜀吳聯合起來的實力都沒有魏國強大。

    魏國相比蜀吳有地利優勢。我們先看一下魏蜀吳三國的地圖,魏國佔領了傳統的華夏民族的富庶區域,黃河、淮河流域。雖然經歷了東漢末年的戰亂,人口大量下降,但是隻要有土地和比較大的人口基數,那麼發展速度就會比較快,而魏國就先佔據了地利的優勢。

    魏國的人口和兵力比蜀吳的人口及兵力之和都多。魏國有人口440餘萬人,兵力在50餘萬;吳國有人口230餘萬,兵力20餘萬;蜀國人口只有90多萬,100萬不到,兵力10餘萬。對比一下,實力差距很明顯,蜀吳加一起都沒有魏的人口和兵力多,這個讓諸葛亮很無奈。

    魏國人才濟濟,相比蜀吳並不差。按照《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北伐時,魏國防守邊防的有曹真、司馬懿、張郃、郝昭、夏侯霸、郭淮、王雙、曹休、滿寵等等諸多將領,可謂是名將雲集。即使是蜀吳聯盟同時征伐魏國,魏國也可以分兵抵禦,輕鬆應對。

    魏國上下團結,有一統天下的野心。人口眾多,人才雲集,兵強馬壯,但是如果皇帝不想打仗,或者不團結,那再強的實力也會滅亡,前有項羽,後有大宋,都是亡於強盛之時。但是曹魏政權卻不是,從魏武帝到魏明帝,都尚武,善於征伐,一直以滅亡蜀吳為最大目標,所以,蜀吳的機會更加渺茫。

    魏國所佔的以上優勢,已經足以讓蜀吳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了,而蜀吳自身的限制也太多。

    蜀吳聯盟並不可靠。諸葛亮每次北伐,吳國要不然是意思一下,象徵性的打一下,要不就是忙於平滅內亂。諸葛亮西部戰線沒有收穫,吳國的東部戰線也基本上毫無建樹,讓魏國毫無壓力可言。

    諸葛亮的能力的確被誇大了。

    諸葛亮對於魏國的團結一致,防守的固若金湯完全無解,只是一次再一次的去送人頭。其實,從春秋到戰國,再到秦漢,已經有很多戰例可以參考,對方團結,或者將領強大的時候就用反間計,讓對方自毀長城就行了,諸葛亮從來都沒用過。諸葛亮的計謀和策略還不如戰國時的縱橫家。

    諸葛亮的用人也有問題。錯用馬謖,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又不聽魏延的建議,真的可能錯失了一次機會。魏延兵出子午谷,要的軍隊數量是可以接受的,為什麼不能偷襲和正面進攻結合呢,還可以讓魏延充分發揮能動性。這說明諸葛亮真的不信任魏延,也反應了諸葛亮的用人問題。

    諸葛亮自己最終把自己變成了“死而後已”,雖然關羽、劉備的失誤,讓蜀國喪失了優勢,但諸葛亮自己的戰術能力不足,也是北伐失敗的重要因素。

  • 9 # 德全不畏

    諸葛亮六出祁山皆無功而返,一方面是蜀國相對於曹魏而言處於不利的一面;一方面是諸葛亮的個人原因。

    蜀國相對蜀國的劣勢有這幾個。

    首先,蜀國僅有益州一州之力,而曹魏卻佔據了中原六州。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蜀國都不能與曹魏相比。

    其次,蜀國的後勤供給路線是崎嶇難行的山路。唐詩人李白曾在詩中寫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諸葛亮的北伐,卻是舉全國之力的國戰,其後勤供給的難度可想而知。

    在蜀國曹魏雙方各方面的綜合實力對比中,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能輕易看出,蜀國最不應該的就是和曹魏打消耗戰。因為蜀國和曹魏相比,實在消耗不過曹魏。

    本來,諸葛亮是有機會成功的。首次出祁山的戰役中,曹魏對蜀國沒有沒有太多的防範,蜀軍的進攻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大將魏延向諸葛亮建議,趁曹魏不備,出子午谷奔襲長安。無疑,此計有很大可行性。

    然而,指揮作戰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以魏延之計過於冒險為理由拒絕了;而是繼續堅持自己穩紮穩打的戰略方針,於是諸葛亮伐曹魏之役,就打成了消耗戰。在以後,諸葛亮一直都在指揮蜀軍和曹魏的大軍打陣地戰,拼消耗。

    以蜀國本來就弱於曹魏的實力,去和曹魏打消耗戰,是註定不會成功的。

    但是,諸葛亮為恢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至今我們依然為之稱道,讚頌。

  • 10 # 隨意絲絲

    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

    1,用人上的失誤,街亭看錯了馬謖;

    2,糧草不足,好幾次都是糧草不足回去的;

    3,內部政治不穩,劉禪聽信小人,被召回一次;

    4,對手強大,碰到司馬懿,死守不出,和你耗補給,

    5,蜀國國力不如魏國,

    另外,諸葛亮也不是無功而返,降了姜維,殺了張郃,還弄走很多人口。

  • 1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蜀後主劉禪期間盡職盡責,並且先後歷時八年六次出祁山北伐曹魏,以圖一統中原夢。然而,六次北伐可以都以失敗告終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外因:糧草運送限制。巴蜀的地理環境複雜,給出兵和糧草運輸帶來了麻煩。 諸葛亮儘管親自創制了較好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但仍不能解決大量軍隊的糧草供應問題,幾次北伐打到最後,都是因為軍糧告急而撤軍。後來諸葛亮採取了分兵電田的辦法,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糧草不足成了諸葛亮北伐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是內因:兵力不足限制。

    一方面是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傾全國兵力北伐卻大敗。導致蜀中軍士傷亡過眾,國勢凋零。後來諸葛亮在國勢還沒有恢復的局勢下強行多次北伐,更讓軍士接替不上。

    另一方面劉備是依靠關中建成帝業的,巴蜀只是他的偏師還有政治條件。蜀國的人民對這場諸葛亮為之日夜憂嘆、鞠躬盡瘁的事業,是不感興趣的。什麼“光復漢室”,什麼“還於舊都”,他們沒有強烈的使命感。在北伐戰爭中,人民非但得不到好處,還要增加負擔,因此,征戰士兵的作戰積極性不高。形不成超級戰鬥力,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 12 # 瑕不掩瑜世界殊

    原因有:

    一是是國力差距太大;

    二是蜀漢人才凋零加劇,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三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隆中對設定方案中失去一翼;

    四是蜀道艱難,軍糧運輸接濟不上;

    五是後主劉禪昏庸,後方穩定跟不上,拖後腿;

    最後,諸葛亮授權和放權工作不到位,事必躬親,導致積勞成疾,出師未捷身先死,北伐戛然而止。

  • 13 # 老鬼觀天下

    好多歷史學家都在研究有關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這個史實,因為畢竟諸葛亮是歷史上的一個著名人物。所以對他的事情也是尤為關注。就拿六出祁山這個事情來說吧。他用了多長的時間呢?又用了多少計程車兵呢?還有就是他為什麼這樣做呢?成功了嗎?這些問題都很值得去根據歷史記載去研究,那麼現在先從時間上來說說吧。

    之前有記載第一次出旗山是在建興6年的時侯,而第六次出祁山是在建興9年的時候,直到建興12年結束,也就是6年的時間。但是好多歷史學家認為之前說的時間不太準確,應該要從他之前開始準備的時候算,就是建興4年的時候。而雖然建興12年的時候諸葛亮去世了,但是六出祁山還沒有因此結束,他手下的將軍姜維還在繼續進行政治鬥爭,所以諸葛亮六出祁山不僅僅只有6年的時間,而是10年前後的時間。 現在就從六出祁山的兵力來說吧,有關這個的最後研究結論是,他一共帶了60萬左右的兵力。第一次出祁山帶了10萬兵力,之後的幾次都沒有這麼多,畢竟得依看形勢來帶兵。但是最後一次卻沒有帶那麼少,而是非常多,比第一次帶的都多。因為當時他們佔據在了人口比較多的地方,所以大量的徵集兵馬人力,再加上原有的兵力,最後一次居然達到了23萬多的兵力。他這樣做的無非就是有兩個原因罷了,一個呢,是因為劉備剛去世,而且劉備臨死前還拜託他輔佐劉備的兒子。當時又因為國內的政治非常的不穩定,他出兵祁山可以把人們的視線吸引到軍事上,可以起到穩定政治的作用。還有一個就是因為,如果出兵祁山,就可以擴大蜀國的國土範圍,而且出兵之處的自然資源還比較豐富。增添了水力和土力,糧食產量也就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提高蜀國的國力。 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最後卻沒有成功。不成功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前線總指揮沒有人,因為在當時,蜀國好爭政權,不爭兵力,所以好多人都沒有作戰的經驗,也缺乏像諸葛亮這樣的軍事人才,雖然有些能兵勇將,但是卻沒有軍事指揮才能。還有就是蜀國自身的兵力太少了,不能夠直接抵抗,以至於最後以卵擊石,落得失敗的結局。

  • 14 # 辰飛

    都是事後諸葛亮!之所以不成功,原因有三:

    1,天不時。蜀國人寡物薄,逆君臣上下而為,只會自取滅亡。

    2,地不利。蜀道難,自古就給了你一道天然屏障是為了自保!違天命,天不佑。

    3,人不和。蜀國士族與荊州士族永遠不可融合,法正馬良後繼無人。人民生活困苦面露菜色,民風遠遠不能和中原的彪悍相比!財政勉強自保,遠不能支撐龐大軍費等

  • 15 # 黑白歷史說

    其實每次出山敗北的原因,都有其獨特性。而要概括的話,應為以下幾點。

    一,國力,蜀國經諸葛亮勵精圖治,國力大漲,卻還不足以與魏國相較量。畢竟蜀國相比較,還是地少人稀。

    二,人才,蜀將人才凋敝,只有魏延可堪大任,卻又看不上眼,其餘不是太年輕沒經驗,就是太平庸非敵手。一個馬謖,名不副實,一個姜維,武藝平平。

    三、戰略,失荊州後,蜀國進出不暢,不能在荊州出兵夾擊,喪失一個軍事上很大的主動權與戰略性。而曹魏後方廣闊,支援迅速,進可攻,退可守。

    四、政局,國內政局不穩,諸葛亮出山,後方就出現問題,多次掣肘,甚至糧草都供應不上,劉禪無能,奸邪上位,讓諸葛亮無語又無奈。

    五、戰術,諸葛亮多次分兵,將領未有諸葛亮之智謀,被人各個擊破。

  • 16 # 羽林伏波

    首先,確切的說諸葛亮北伐出祁山是五次。因為國人喜歡用傳統說法,所以現在仍然用諸葛亮六出祁山代指蜀漢北伐。

    在回答題主的問題之前,我們要搞清楚另外一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我們知道諸葛亮數次北伐勞民傷財,這對於疲弱的蜀漢政權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在歷史上一直飽受爭議。

    以諸葛亮之智,不可能不知魏蜀兩國的國力差距,很可能在北伐前就已經預料到結局,那麼為什麼他一定要北伐呢?

    其實諸葛亮是有苦衷的。

    第一:蜀漢政權國號是漢,蜀是我們後人給加上去的。蜀漢以大漢正統自居,如不北伐光復漢室,而是偏安一隅。那麼這個政權的凝聚力和存在的法理性就會受到質疑。因此蜀漢必須北伐,必須在恢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旗下,蜀漢政權才能整合各方力量、穩定政權。

    第二:蜀漢政權內部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充滿派系鬥爭。益州本土派系是最不主張北伐的,因為這些世居益州的大族掌握著蜀漢基層政權的大量資源,有根基可以滋養,沒人願意拼命。況且,北伐成敗與否對益州本土派都沒有好處。但

    執掌蜀漢大權的荊州派和五湖四海跟著劉備的元老們,他們的根基不在益州,一旦偏安一隅,他們的力量會日趨弱小直至消亡。他們是最迫切的進取派 ,只有打下的新地盤,才是滋養這些人的土壤。

    第三:如果蜀漢選擇修養生息積蓄力量,無異於坐以待斃。因為魏蜀吳三國國力以蜀漢政權最為孱弱,土地狹小,人口稀薄。乾耗下去,越發展差距越大,越積蓄越毫無積蓄,最終活活悶死在四川盆地。

    所以,只有北伐才能避免蜀漢政權陷於內鬥無法自拔,才能統一益州內部力量,才能在暗淡的前途中拼出一線生機。

    我想大家讀到到這裡,就不能說諸葛亮北伐是徒勞無功毫無作用了吧?

    我們再來說說,北伐過程中,蜀漢一方得到了什麼結果?

    我們知道諸葛亮北伐前四次都是繞道祁山,這麼做的最大目的在於切割隴西集團和關中的聯絡,東漢末年,隴西少數民族實力逐漸強大,曹操雖然擊敗了馬超韓遂,奪取了庸涼一帶的控制權,但始終沒有徹底的降服羌人和氐人,不得不在隴西地區駐守重兵。蜀軍出祁山北伐讓隴西的羌人和氐人有了起兵作亂的機會。魏國也怕隴西失控,在諸葛亮出祁山後,不斷增強隴西的防守力度,許多兵力被分派到隴西諸郡。這樣關中的兵力密度就降低了。這給蜀軍進軍

    關中降低了難度。

    但不幸的是魏蜀兩國國力差距大太,即使魏軍奔波在漫長的防守線上,仍然保有強大的野戰兵團,在諸葛亮不斷進攻的態勢下,依然有能力防守反擊。

    諸葛亮兵至渭水南岸後,開始在五丈原屯田,只要再等一年,就可以解決困擾蜀軍已久的糧草補給問題。但人算不如天算,渭南屯田才過了幾個月,諸葛亮便積勞成疾,在五丈原去世了。他的屯田駐兵政策,也隨之夭折。蜀軍在看到北伐成功的一線曙光後,不得不扼腕而退。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選擇了走秦嶺的斜谷道,是因為前幾次繞道岐山北伐,勞師遠征,耗費巨大,蜀國國力實在捉襟見肘。才不得已縮短用兵時間,兵行險招,選擇了進兵難度非常大的斜谷道。不得不讓人感嘆,手握這麼點的資源的諸葛亮跟財大氣粗的曹真和司馬懿相抗衡,可憐至極。

    然而,即便如此。諸葛亮仍然將手頭僅有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幾次北伐打得整個魏國上下“畏蜀如虎”。諸葛亮幾乎擊敗了所有敵人,卻最終敗給天意。

    如果僅從收效成果來看待諸葛亮北伐意義的話,未免太苛刻了,也太膚淺了。在我看來,諸葛亮就像是一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老兵,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裡,依然踐行著當初對先主劉備的承諾——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許只有那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襟!能夠抒發後人的敬仰之情吧。

  • 17 # 一切都好181793280

    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命運,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計劃。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魏國兵精糧足,政治穩定,地廣人多,綜合國力要遠遠超過蜀國,豈不是“雞蛋碰石頭”?魏國屬於“以逸待勞”,蜀國卻是“勞師以遠”,再加上山路崎嶇,後勤困難,豈不是“兵家大忌”?多年來,諸葛亮事必親躬,大權獨攬,極大地壓制了蜀國各類人才的選拔和使用,以至於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地步。魏延胸懷大略而不用,馬謖紙上談兵而重用,不注重人才培養,豈不是死路一條?東和孫吳,北拒曹魏,是諸葛亮的基本國策,關鍵時刻為何不動員吳國一起出兵?當然,具體實施肯定困難重重,至少反映了諸葛亮的侷限性。像這樣單兵深入、孤軍奮戰,豈有不敗之理?總之,《隆中對》的理念束縛了諸葛亮的思想,他的北伐,貌似為了實現先帝的遺願,實則是錯誤的戰略行動。他每次兵出岐山,都成了勝利大逃亡。他如果致力經濟發展,整軍備戰,融合民族,儲備人才,改革吏治,蜀國不會亡的那麼快。

  • 18 # 夜襲糖多多

    糧草

    自古軍隊作戰都是第一問題,在三國時期蜀國地處西南邊陲,經濟條件是當時最弱的一方。比不上有著荊楚之地的吳國,更比不了具有北方大地的魏國。糧草問題一直是制約蜀國發展的問題。所說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但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每次出祁山北伐都會存在糧草問題使得諸葛亮無法長期作戰,必須速戰速決,一旦魏軍拖延時間避戰不出,諸葛亮的出祁山之戰必定失敗,因為他拖不起。

    人才凋零

    蜀國後期可謂是人才凋零,無人可用的地步。蜀漢本來就是憑著劉備個人的人格魅力拉攏的一些人建立的,劉璋在蜀地積存的人才都被劉備在去世前耗費的差不多了,加之諸葛亮在北伐出祁山時老一輩的戰將都已老去,新一代的人才還未崛起。處於這樣一個尷尬的境地,對諸葛亮的北伐本身就是一種拖累。而曹魏後期人才仍然眾多,而且還有幾個長壽名將的存在。北伐就顯得極難成功。

    功高蓋主

    在劉備去世後,整個蜀漢可以說諸葛亮一人說的算。在這樣的境地下,蜀後主劉禪對諸葛亮是懷有極大的戒備心的。在諸葛亮北伐的一事上,劉禪卻顯出了極其的不信任。劉禪本身的性格是隻有他可以過的安穩,管它天崩地裂都無所謂。可他就對諸葛亮的北伐事情上心,抽絲剝繭的看劉禪一定程度上對功高蓋主的諸葛亮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使得劉禪對北伐的事情的有些不配合,其中一次出祁山,劉禪就緊急把諸葛亮叫回來,說什麼想念他。實際就是怕諸葛亮長期在外,兵權在手,自己感覺心不安。

    有著這麼多的因素在內,諸葛亮軍事才能再高,北伐出祁山也會徒勞無功,失敗告終!可憐一代明相!

  • 19 # 狼的影子716

    這本來就是一場根本打不贏的戰爭,

    一,蜀漢政權的國力跟曹魏差距太大,這是最根本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打仗其實就是打的國力,打人口,打後勤保障,特別是冷兵器時代,當時天下有十二州,曹魏獨佔九州,而且都是適合農業生產的北方平原地區,曹魏的國家在籍人口近500萬,這就使得曹魏有足夠的人口和足夠的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為國家積累戰爭儲備。而蜀漢僅有一州之地,人口不過90萬,所處地區又是雲貴川高原山地,土地貧瘠,糧食產糧低,使得蜀漢政權一直都無法強大起來,由於益州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導致此地一直都比較閉塞,文化教育,手工業,科技水平,經濟水平都比較低下,跟曹魏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二,雙方軍事力量的差距太大,曹魏有40萬軍隊,蜀漢只有10萬,除了從事後勤保障的人員,真正能夠投入到戰鬥中的軍隊肯定不到10萬人,而且,由於益州地區不產馬,導致蜀漢沒有騎兵部隊,這就使得蜀漢軍隊的戰鬥力大打折扣,這就是說,面對步騎混合的曹魏軍隊,蜀漢軍隊即使能夠打勝,也只能是擊潰對方,而不能有效的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按理說,軍隊如果是這樣的實力,就不適合主動去進攻了,而是應該以防禦為主,比如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數萬大軍攻打一個千人拒守的陳倉小城都打不下來,就說明了蜀漢的軍隊無論是在裝備水平,攻堅能力,戰鬥意志等方面都不如曹魏。

    三,蜀漢缺乏高明的軍事統帥,劉備時期在實戰中成長起來的軍事將領,到了諸葛亮時代已經凋零殆盡了,僅僅剩下一個魏延,此外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將領,而魏延由於不是荊州幫的嫡系,還遭受諸葛亮的打壓,而曹魏一方則是人才濟濟,僅在西北地區跟蜀漢作戰的就有張郃,郭淮,郝昭,司馬懿,曹真等百戰名將,諸葛亮自己雖然善於練兵,治軍,但是於兩軍陣前的臨敵應變卻是乏善可陳,只知道一個“安從坦途,平取隴右”。

    四,後勤保障條件的限制,蜀漢不論出兵隴右還是關中平原,都要穿越秦嶺的崎嶇山路,而糧草物資更是要從益州穿越大巴山和秦嶺才能到達前線,在當時的道路和運輸工具條件下,靠人挑肩扛和小獨輪車(木牛流馬)運輸數萬大軍的糧草物資,其難度可想而知,這樣的地理條件嚴重製約了蜀漢軍隊的後勤保障,不要說跟曹魏作戰了,時間稍微長一點就面臨斷糧的危險,所以,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急急忙忙的想跟人家進行“決戰”,但是從蜀漢第一次北伐之後,曹魏就看透了蜀漢的弱點,建興七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陳倉的時候,曹魏的增援部隊長官張郃在出發前就斷言,“計諸葛亮挾糧不過十日,郃未到彼已退去”,果然,從此以後,蜀漢屢次敗於糧草不繼,曹魏根本無需跟蜀漢交鋒就可以不戰而勝。

    以此看來,諸葛亮如果看不透雙方的優劣而強行北伐,就是不智,看透了還執意北伐,就只能說是另有圖謀了。

  • 20 # 酷酷朗

    大家知道,蜀國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伐魏,卻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不幸身亡。這是什麼原因呢?依小編之見,原因共有以下幾點: 一、蜀道艱難,運糧不便。 去攻魏國,捷徑就是去攻長安,然而去長安的路除了陳倉外,其餘小路盤涉艱難。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就很難進攻長安。在諸葛亮二出祈山時,便是陳倉守將赫昭使得蜀兵不得向前,最終只有帶兵回漢中。

    二、蜀國智謀之士較少。 大家一定聽過“孔明揮淚斬馬謖”這句話吧?當時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恃於街亭。蜀軍參軍馬謖自告奮勇要求去守街亭。馬謖這個人確是讀了不少兵書,平時很喜歡談論軍事,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來,他就談個沒完,也出過一些好主意。但馬謖對兵法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而街亭是蜀軍咽喉之路(據點),被奪則蜀兵必敗,馬謖不聽勸告,在山上屯軍,被魏軍斷水且以火攻破之。不可不謂蜀中無人矣!且蜀軍後來也只有姜維這一智謀之士,何為不敗?

    三、 魏將較多,而蜀將較少。 當時蜀中馬超、黃忠、關羽、張飛等猛將皆死,勇者只剩趙雲、魏延,但趙雲不久又死,魏延則早有反心。魏國卻又出現個司馬懿,他善用兵,及諸葛亮心腹之患,更兼張郃、曹真、郭準之勇,怎能輕易敗於蜀軍?而後又有鍾會、鄧艾、司馬昭、司馬師等一班文武雙全之人,竭力輔佐,魏國實難攻破。

    四、 後主聽信讒言。 在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苟安因途中喝酒怠慢運糧時間,被諸葛亮杖打八十,懷恨在心,便投降魏軍,當時魏軍正節節敗退,司馬懿便叫苟安去成都散佈謊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後主聽後,使人差孔明回,又一次半途而廢。又一次即第五次出祁山時,都護李嚴因籌糧不濟,恐孔明怪罪,便妄奏天子,說東吳兵犯,後主便再次命孔明撤軍御吳,又一次壞了好事。這些都要歸結於“扶不起的劉阿斗”——後主懦弱無能,寵信宦官之故。

    五、 司馬懿智謀過人。 在諸葛亮大破魏軍時,魏主曹睿讓司馬懿總領大軍。從此,諸葛亮就不再容易取得勝利了。正所謂“一生難得逢敵手”。諸葛亮和司馬懿各顯才能,各有勝負。可以說,若魏國沒有司馬懿早就被蜀國所滅了。 六、 天意弄人。 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在諸葛亮與司馬懿最後一戰時,諸葛亮成功地誘司馬懿進入了上方谷,隨後以平生最擅長三大攻——火攻燒之,就當司馬懿已手足無措時,忽然狂風大作,黑色漫空,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司馬懿因此逃過一劫。而諸葛亮也因此身染重病,不久於人世。可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年後100萬存款和100萬房子,哪個更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