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香寒冰

    沒有贏得抗蒙戰爭是正常。因為全世界都打不過蒙古人。歐洲阿拉伯世界也基本上被踏平。中國人被征服不超過百年,很英勇!而且文化也沒斷。

    清帝國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屬於帝國戰爭。帝國戰爭本質上是帝國換了一個當家人,和百姓關係不大。用明人說法,這是亡國,不是忘天下。

    需要注意,日本侵華也提出類似口號。但是日本和中國不同文化,所以中國面臨不僅亡國,也亡天下。所以中國人抵抗日本法西斯很英勇,就像抗蒙。中日開戰之時,美國法國英國也被打的抱頭鼠竄,咱中國打的很漂亮,雖然付出慘重代價。五常裡面,中國人的地位是打出來的,不是混出來的。

  • 2 # 心向青山

    兵法,不是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籍,不是有了就可以百戰百勝的。

    比如《孫子兵法》,誰都可以看,誰都可以學,那麼看完就會打仗了嗎?我們知道事實遠非如此。

    打仗,幾乎完全是一個實踐性的“工作”,兵法謀略,不在於學了多少,更在於如何運用,如何隨機應變,否則“趙括”便是下場。

    1、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兵法謀略的作用其實是不大的,蒙古攻打金國、宋朝便是如此。

    蒙古起兵之時的亞歐大陸,農耕地區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大帝國,無論是東亞還是西亞都是碎片化的存在。

    一個四分五裂的農耕地區,是無法抗衡一個統一的遊牧帝國的,這在工業時代到來之前是必然的,所以我國中原王朝取得對遊牧民族的優勢也只在漢唐明的鼎盛時期,所以不僅金國、南宋無法抵擋蒙古大軍,中西亞的花剌子模、阿拉伯帝國,東歐的俄羅斯人一樣無能為力。

    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兵法謀略都無濟於事,抗日戰爭同樣如此。

    2、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戰場之上,比如清朝滅明

    清朝的統一天下,除了八旗兵強大的戰鬥力外,還在於清朝以為大明覆仇的口號促使眾多的大明舊臣紛紛倒戈。吳三桂、耿精忠、孔有德、尚可喜、洪承疇等都對清朝一統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最終消滅南明的軍隊其實就是當年的大明官軍,只不過他們改頭換面成為了大清的官軍而已。

    為南明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反而是當年的農民軍,是李定國,是李來亨。

    清朝建立了滿蒙同盟,同時還建立了漢八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而南明連內部都無法統一,如何能勝?

  • 3 # 歷史飛凡觀

    為什麼漢人沒有贏得抗蒙和抗清戰爭,這個問題有些偏頗,準確來說應該是說為什麼南宋和南明沒有打贏抗蒙與抗清的戰爭,這樣這個問題才算比較準確。

    蒙古滅南宋其實打得非常艱苦,當時蒙古大軍橫掃世界,由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發起的“長子之徵”直接打到了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將藍色多瑙河染成了紅色多瑙河,直到聽到蒙古大汗窩闊臺的死訊才班師迴轉,要不然他們能夠一直打到西班牙去。

    當時南宋已經是世界上抵抗蒙古騎兵最努力的國家了,憑藉襄陽和釣魚城抵抗蒙古大軍多年,而且陣殞了蒙古大汗蒙哥,導致蒙古汗庭發生內戰,贏得了十餘年的喘息時間。

    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大軍並不是全部蒙古人組成,原渤海人、契丹人、甚至也有漢人都參與了滅亡南宋的過程,崖山海戰之後,南宋全軍覆沒,陸秀夫抱著小皇帝跳海殉國,而主導此戰的就是漢人張弘範,他還在山崖上刻下了“張弘範滅宋於此”的大字,被稱為漢人之恥。

    南明時期也是如此,南明小朝廷開始竟然還對滿清朝廷擊潰李自成的義軍拍手稱快,對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稱為妙計,可見長期黨爭的文官們智商已經不線上了。

    當時滿清全族才二十萬人,以四順王為首的漢奸部隊才是滅南明的主力,其中吳三桂更是親手絞殺了南明末代天子永曆皇帝朱由榔。

    造成這種情況的其實並不是漢人不懂兵法,而是漢人當時都是以家族為重,許多人心中並沒有民族、國家大義的概念,只要當權者給他們利益,他們不在乎是蒙古人還是滿州人當政,所以這種心態造就了大量的漢奸,當權者開科舉考試,知識分子們也高高興興的赴新朝科舉去了,舊王朝就與時間一起隨風消逝了。

  • 4 # 伊馨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宋明之敗不在敵人有多麼強悍,而是自己失去了人和,宋明不強大嗎?一開始這兩個政權非常強大,楊業之威令契丹人聞風喪膽,稱之為楊無敵,狄青令西夏退避三舍不敢應戰,驚呼天神下凡,岳飛韓世忠打的金兵主力潰不成軍,辛棄疾於萬軍中取賊蔣首級如探囊取物,陸游單槍匹馬力斃猛虎,宋國如果能重用這些人何愁大業不成?然這些忠臣良將,要麼憂憤而死,要麼死於自己人刀下,導致上下離心離德,當大蒙古鐵騎南下飲馬長江之時,宋軍投降者如過江之鯽,宋軍面對蒙古鐵騎毫無戀戰之心,然改旗易幟之後,戰鬥力倍增,何也?實乃宋君臣將士上下離心也,劉整原為宋將,多次大敗蒙古鐵騎,功勳卓著,宋王不僅不褒獎,反而猜忌之,欲以刀斧加身,劉整懼之,乃倒戈投蒙,宋國門戶大開,頃刻土崩瓦解,

    明亦如此,于謙挽狂瀾於即倒,救社稷於倒懸,對明有再造之恩,明王不感其恩,反以謀反之罪處以極刑,袁崇煥鎮守寧遠,多次挫敗金軍進攻,10餘載金人不得南下,崇禎不愛惜其才,聽信讒言,對其處以碟刑,實為岳飛于謙之後又一千古奇冤,天理迴圈,報應不爽,闖王大軍兵臨城下,竟無一人護駕勤王,大清入關,吳三桂祖大壽洪承疇投誠,兵至江南,左良玉率領明朝傾國之兵投清,清朝代明一統天下,非滿人善戰也,實為明人自戧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委而去之,實地利不如人和也!

  • 5 # 碧水雲天759

    個人覺得還是儒家思想對中國毒害太深(儒家好的方面暫不談),尤其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重文輕武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禁錮了中國人的思維,無形中把國人獨立於世界森林法則之外了。不成想,外民族可不是這樣想的思維邏輯,他們充分舒展個性,執行的是弱肉強食思維,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策略,,,所以,長此以往,中國人都不好鬥,不好戰,再好的兵法遇到這狀況都沒法!

  • 6 # 漂亮獅城

    首先,要掃清一個誤區,是不是隻有漢人才懂兵法?蒙古人和女真人懂不懂兵法?先想想這個問題再說!

    兵法難道是漢人獨有的東西?只有漢人知道借用兵法打仗?其他民族就不懂兵法?

    翻開世界歷史看看,歐美的傑出軍事家,包括拿破崙、亞歷山大、凱撒、屋大維、威靈頓、巴頓、艾森豪威爾、麥克阿瑟、隆美爾和朱可夫等等,這些名將哪個不懂軍事理論?

    為什麼你會認為只有漢人才懂兵法,其他民族都是菜鳥?真的是這樣嗎?

    蒙古和滿清軍隊中也有精通兵法的名將,比如完顏宗望、完顏宗翰、木華黎、張弘範、多爾袞等等!所以,本身國力上南宋和南明就不如蒙古和女真,再加上對方也有很多名將,漢人怎麼贏?

  • 7 # 鑑古論金

    戰爭一時的勝負是由兵法決定的,長期的勝負是由雙方力量形勢所決定的,這一點需要從大的方向,長期來看。可以說沒有那個國家的滅亡,是由於一場戰爭造成的,而是由於在形勢上長期積弱而招致的滅亡。

    這種積弱體現在各個層面,主要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

    比如袁崇煥本能幫助明朝固守山海關,卻被自己人殺了,這種愚蠢的行為在兵法稱為反間,但換一方面說,這種愚蠢的行為背後,是由於政治黑暗,體制不興,統治者昏潰所造就的,它會影響到國家上上下下的各方面,是國家積弱的表現。在戰場上被袁崇煥擊敗的皇太極用反間殺死了袁崇煥,並不是袁的兵法不好,而是體制不修的國家,已經不能成為他的後援和支撐,卻反到成為殺死他的刀子,難道這是戰之罪?是兵法不夠積澱不足嗎?

    同樣的道理也包括岳飛,殺死他的不是金兵的刀槍,而是秦檜的刀筆,悲劇的背後自是決策者的昏潰所造就的,也是統治階層貪圖安逸享樂所帶來的,這也是國家積弱的表現。

    比較特殊的是項羽,項羽一生七十次戰鬥沒有敗仗,但他輸掉了整個楚漢戰爭,劉邦在打不過項羽的情況下,利用政治上的優勢,與彭越,韓信和英布形成聯合,一舉在形勢上對項羽形成碾壓,將他包圍在垓下,這一次的失敗,使項羽徹底敗亡。

  • 8 # 咖啡男H

    按蒙古兵種來說,他們戰場不只在漢人地區,應該以幾乎全球範圍來看。簡單的說是兵種相剋,騎兵完勝步兵。還有兵種和地區關係。

    遊牧民族統一壯大時就算霍去病再世也於事無補,急行軍時一個兵配四匹馬,掛著馬奶揹著烙餅,可以在馬背上吃喝睡覺小便,這機動性可想而知。

    不敵山地兵。蒙古騎兵在打敗漢人步兵後要求朝鮮半島降服歸順、朝鮮當局不服,蒙古騎兵多次在高山地形敗於朝鮮山地兵。 朝甚至不惜代價想開闢通道解救宋王而南下出兵、結果脫離了山區又慘敗於蒙古騎射兵、只好回守山區。蒙一直沒征服朝鮮半島。

    不敵長槍兵。同樣宋大勢已去時,蒙古人要求日本國歸順、不從而渡海出兵日本,除了多次海難後終於登上日本,卻逼於無奈在亂石灘和漁村和日本長槍兵團開戰、慘敗。

    不敵叢林兵。蒙古騎兵止於越南叢林,多次敗於當地叢林兵。從此停止擴張印度支那地區。

    不敵駱駝騎兵。多次敗於埃及方向,被埃及奴隸騎兵打敗。在中東戰場停止擴張。

  • 9 # 中體詩創作者

    最根本的是思想不解放,因此思維被束縛,故而智慧被泯滅。一具孱弱的軀體加上頸上的木頭疙瘩,自然只有被征服的命運。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強盛的文明,都必然誕生在思想自由,體格驃悍的民族或國家,窒息思想又醉生夢死的民族必然走向衰弱和淘汰,這是人類文明進化的法則所決定的。

  • 10 # 光的影子ty

    為啥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沒一個答到點上?

    反而噴子不少!

    因為:動機不同。

    實際上,農耕民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一向是勝多敗少。

    但由於動機不同,農耕民族即便勝了10次,對結局無傷大雅,但只要輸了1次,卻會萬劫不復。

    眾所周知,漢族是農耕民族,只要是不能種田的土地,都是沒用的土地。

    以400毫米“等雨線”為界,基本與長城的走向吻合,此線以南,適合耕種,以北,就不再適合耕種,只能以遊牧為主。

    由於不能耕種,這些土地對於農耕民族沒啥吸引力。相反,為了守住這些土地,還要耗費大量的資源,浪費人力物力,成為巨大的負擔。

    所以,儘管歷史上農耕民族多次進入,並征服這一地區,但往往沒多久,就主動放棄了,退出了。

    然後這裡重新被遊牧民族佔據,然後又開始新一輪的攻防戰。

    而400毫米等雨線以南,氣候環境優越,天然具有吸引力,吸引遊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進攻。

    所以,雙方的戰爭,對農耕民族,只是把對方驅趕出去就行了。

    而對遊牧民族,則是一次又一次地進攻,直到徹底征服。

    所以,農耕民族哪怕勝10次,最後也只是恢復到戰前的南北對立狀態。

    而遊牧民族,只要勝1次,就會長驅直入,最終佔據整個版圖。

    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鬥爭了數千年,後者偶爾贏了兩次(元、清),並不奇怪。

    不過,這是在古代。

    在現代不會了。

    一來,

    隨著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以前貌似沒用的土地,由於地下含有豐富的礦藏,變得珍貴起來,自然對人具有吸引力,甚至哪怕現在看起來沒有開發價值的土地,也會引起人們的哄搶——所以但凡有點實力的國家,對海洋、南北極、乃至月球都在爭奪。

    以前那種因為土地沒有價值,而被放棄的情況,將不會發生。

    二來,

    遊牧民族的最大優勢,就是機動性強。

    而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足以秒殺這一優勢——在汽車、火車面前,馬匹還有啥優勢?

    而再彪悍的人,也抵不過機槍的一頓掃射。

    現代各國比拼的,是科技實力。而這恰巧是農耕民族的優勢。

  • 11 # 人生處處皆戰場

    對於戰爭來說,兵法當然重要,但不是決勝的唯一因素。

    戰爭,打的是金錢、道義、士氣、素質、裝備以及天時、地利和人和。決定戰爭的因素很多,絕不單是兵法所能決定!

  • 12 # ww3721王建文

    兵法是戰爭中技術和策略的總結。不是歷史政權政治成敗,前進方向的總結。更不是國家興衰的總結。用技術的策略。看待歷史國家興亡,政治成敗,本身就驢唇不對馬嘴。是孫子向爺爺說問題。

    並不明白乓法是什麼,它們在歷史長河中有何作用。兵法策略,只是少數某些應用技巧智慧而了。與人民大眾形成推動歷史前進洪流巨浪沒有關係。只是好看浪花而已,推動歷史前進,政權更替,不是某些人,是成幹上萬勞動大眾。是對某些人的擁護和反對而形成濤天巨浪。似海嘯一樣摧毀一切反動政權,創造新政權的歷史新局面。而兵法策略是少數應用計謀,與大多數人造就形成歷史新改變。沒有必然關係。大多數起來反對和擁護,是不會去用兵法。大眾人和它的領導歷史前進的領袖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前進方向也沒有關係。只有少數人管理才能上有關係。就象撐握強大武器的人,與眾人反對他弱小一群人鬥爭,最後失敗還是他一樣。兵法有沒有不是主要因素。似劉邦打敗項羽取得天下,沒有用兵法,而是組織天下民眾起來反對項羽,諸候們形成統一戰線,項羽必敗。劉邦得勝。所以歷史成敗,是依靠多數人擁護而勝利,不是少數有沒有兵法,而能夠奪取勝利。兵法是是研究戰役勝利的總結,不是政權成敗總結,政權成敗有統治者腐敗無能人民起來反抗推翻它。建立新政治,也有侵略者強大,顛覆政權等各種,內因外力綜合結果。不是兵法究研物件。國家興亡,是多種勢力,多種因素,多種智慧共同作用結果。不是兵家幾人懂得謀略戰術就行一手遮天,孤獨求敗。不是的。南宋最後只有極小部分在支援趙家統治,人民都拋棄它了。大明的朱家反動統治更腐朽,李自成再次出山後,它的政權的風雨漂搖了。反抗隊伍遍地開花,都參加反對滅亡它陣營,政權滅亡是必然結果。

  • 13 # 劉映初成名中心

    一:自後唐擁兵者政變到宋後掩武修文,且以愚男廢女為國策自毀長城。以至階級矛盾空前激化。二:少數民族反而重武輕文,且當時冷兵器七分鬥勇三分鬥智,中國人就現在足球都踢不過洋人。三:幸得漢文化消化了元清少數民族,反客為主反成就了中華民族大融合。四:造反必反孔,孔子之罪是曹操殺糧官之罪,大家心知肚明。五:當今世界竟爭七分鬥智,三分鬥勇天佑炎黃子孫。六:今華夏盛太平盛世不計孔子之功,反計孔子之過,就算生物沒倒過來,中國是得了幾千年愚民後遺症何時了。七:長此以往教育培養的高才只能是為洋人作嫁衣。八:我本小學未滿農耕文化是個農民,我狐死頭坵,赤膽忠心我寧死忠於中華民族就算我讓東方文明洗腦了,我不算有罪吧?九:從現在到將來競爭的重頭戲是文化競爭,就任憑洋教長驅直入視東方文明如無物我不服。十:東方文明的成果,真科學資料在民間,東方文明捧金飯當棄兒何時了。

  • 14 # 南山一花奴

    所謂的兵法,陣法六韜三略都是戰略上的。中國大部分的兵法都是冷兵器戰爭前期對戰爭的認識,隨著時代的發展,戰爭的重點逐漸向戰術方面傾斜,諸葛亮的八卦陣在明朝的紅夷大炮面前是一轟即潰,中國雖有幾千年的兵法積澱,但到了宋明,就好比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通。更何況統治者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元朝,清朝,都是遊牧民族,生活於馬上,慣於騎兵作戰,其戰術運用的速度和以步兵為主的宋明不在一個等級上,在具體的戰鬥中,騎兵的衝擊力是步兵無法抵擋的,騎兵居高臨下,對步兵的戰鬥力可以以一抵十。戰術上的勝利,集小勝成大勝,從而改變了戰略上不利的局面,然後順上更順,風捲殘雲。

    決定戰爭勝利的是人,不是武器裝備的先進。前提是雙方武器裝備差不多的情況下。北宋時,梁山好漢能夠佔據梁山,跟朝廷對抗。放在現在,幾千個人提著大刀,扛著紅纓槍再去梁山上佔山為王,也就是幾十發炮彈或者千里之外一兩枚導彈就解決了的事。

    歷史前進的潮流從來就不是以人意志決定的,更何況是紙上談兵的兵法。

  • 15 # 123弘和

    在絕對實力面前,一切兵法技巧以及高妙的戰爭理論都是渣渣。

    比如老美打伊拉克。一旦宣戰,面臨老美的強大戰爭機器,什麼兵法戰陣都被輾壓成一地碎屑。

    兵法只是技術層面的操作,還得仰仗戰略大布局的高屋建瓴。

    兵者五事:曰道,曰天,曰地,曰將,曰法。

    道者政治清明,萬眾一心,民眾與國共生死。

    法術技巧只是未流。

    得人心得天下,如果人心喪盡,萬人唾棄,再高妙的兵法也沒用。

    所以兵法無罪,但有用,有大用。前題是百姓擁戴民心所向。

  • 16 # 憤怒野虎

    中國古代歷史,基本上都是封建帝皇的家史。帝皇腐化透頂,它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殘酷壓迫和奴化民眾。因而,民眾對這些腐化政權恨透至極,恨不得它早點滅亡。這種情況之下,就算神仙指揮,運用兵書,也毫無作用。

  • 17 # 劉軍易溯科技

    兵法相當於戰術,是軟體,在再好的戰術也需要有強有力的硬體支援。中國四千年曆史中漢族王朝和周邊外族戰爭不是沒打過勝仗,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優勢的防禦和戰略平衡。例如漢朝的霍去病,霍青,李廣,宋朝的楊繼業,岳飛,宗澤,韓世忠,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都曾讓外族被打的懷疑人生。但當王朝進入末期,國運衰敗,官僚貪腐,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經濟軍事水平下降的情況下就不是兵法能救得了了。晉朝八王之亂給了五胡鬧中華可乘之機,唐朝安史之亂為後面南北朝十六國埋下了隱患,宋朝宋徽宗荒淫無道,不務正業斷送了大宋前程,再加上一個敗家糊塗兒子輕信了道士撒豆成兵,才導致破城被虜,如果能堅守,各地勤王的兵馬很快也會解圍。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給了蒙古擴張機會,蒙古也是先易後難,掃清了西方,最後才回過頭來滅了南宋。明朝末年真正打敗大明的不是滿清,而是不忠誠的官僚。先是對李自成,張獻忠等匪患的縱容和姑息,造成流民滾雪球一樣壯大。當李自成進攻北京時,皇帝官員上下都不肯舍財募兵抵禦,最可恨崇禎,私房錢還剩了許多,他的老丈人,不但不捨財,還剋扣女兒給的捐款,最終北京破城,鉅額財富被李自成洗劫一空。滿清入關才十幾萬鐵騎,能佔領全國也是依靠吳三桂等一眾漢族降將在前面做先鋒,更重要的是南明統治集團也只是及時行樂,根本沒有戰鬥意志。總之兵法再神,關鍵一看誰在用,更重要的是國家軍事力量,戰鬥意志,統治階級意志,經濟實力等等諸多因素。

  • 18 # 疆來剛哥

    現在很多人把元清當做驕傲來說,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兩次亡國被征服,都被列為四等人對待,一談起這些歷史很多漢人還無比的自豪,宮廷劇辮子流行成什麼了,假如日本徹底佔領我們一百年後,我判斷,會很多人認同日本人是中國人。

  • 19 # 小橋流水811小橋流水

    謝邀。治國,表現在策略上,其中的"策″,包含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日常運轉,或某種措施的臨時性調整;其中的"略″,理論上是統治格局,統帥著"策″、決定著"策″。任何的軍事力量及其兵書戰法,也只是"策″,假如"略″出了問題,"策″自然不可逆轉的失去控制,或出現變故。所以,歷史的變遷,輸贏決定於略,而不決定於策。

  • 20 # 宋思考

    戰爭的輸贏,軍事謀略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遠遠不是全部。

    一個民心背離的政權,註定挖掘不出人才,也留不住人才。

    對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實際上是政治!

    漢朝的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韓信,陳平,原來均是在項羽手下做事的小官,後來投奔了劉邦,才被委以重任,立下不朽功勳。

    據說英國人攻打廣州時,廣州的居民幫助英國人帶路。為什麼?因為清軍為了邀功,經常抓住無辜百姓砍頭請賞。

    抗日戰爭時期,河南的百姓幫著日本人抓國軍,因為國軍視他們為草芥,不愛惜他們的生命。

    漢族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但再多的人才,再好的人才,它也經受不了被埋沒,被壓制!更何況,人才只能侷限在貴族階層選擇,怎麼能人盡其才?更有甚者,把人才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更是為自己挖掘墳墓!

    南宋和明朝的滅亡,應該與官府欺壓百姓,草菅人命,壓制人才有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知道《追風箏的人》嗎,是怎樣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