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璇父母充電學院

    我使用過正面管教的“❌目的表”。當遇到孩子帶來的挑戰時,先對照表中第二列檢視自己的感受屬於那種感覺,因為正面管教的根源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每一個行為背後都有目的。所以根據找到的感受去檢視孩子的行為目的。繼而再根據對應的建議去迴應孩子的行為。

    有一次外出學習回到家,先生和孩子去機場迎接。一家三口高高興興的回家。到家後已經接近十點、提醒孩子睡覺,我與先生分享學習收穫。就看到孩子一會過來說要喝水、一會說要上廁所,感到很心煩,在大腦蓋子掀翻之前想到“錯誤目的表”中提到的內容。原來孩子是想“尋求關注”。我就走過去說:“三天不見媽媽是不是很想念媽媽啊”,孩子說是的。想和我說學校樂團演出的事情。我就拉住手給了一個擁抱說:“媽媽這幾天也很想你,想聽你分享你的學校生活,但是現在有點晚,已經超過我們約定的睡覺時間。先去睡覺,明天一起床就來聽好嗎?”孩子子懷抱裡蹭蹭頭,愉快的答應了...

  • 2 # 心月lris

    我用過錯誤目的表,我覺得這個工具十分好用,現在每天我遇到問題時我總會拿他出來比對比對看一看。就拿我們班的小楊來說吧,我就時常用錯誤目的表找尋他行為的背後原因。

    正面管教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其實是一個內心缺少自信的孩子。小楊時常會在班級裡做出一些違規、我行我素行為。每次同一任務,他總無法與同學們一樣正常進行學習。一會兒搞怪,一會兒毫無節制的發脾氣大叫。每當這樣的時候,我總會對自己說,他的這一錯誤行為的目的何在?他想用這個不當的行為告訴我什麼?這是他的什麼需求沒有被滿足而產生的行為呢?在一系列的自我追問下,我往往能找到教育他的好辦法。這的確是一個內心缺少自信的孩子,生活中的自理能力極差。雖說父母都是公務員,但打小都由奶奶照看,所以大事小情全由奶奶包辦,根本輪不上他來做點什麼?一年級學習即將結束,可他還沒學會洗臉呢!一年級學生需要具備的生活自理能力,他有大半做不來。我想:也正是因為奶奶的溺愛與嬌縱,讓他在生活中沒有花時間及時地對學習成長中的必技能進行練習,導致他的自我能量感極差,後來在群體中發現那些別人能做到,能做好的簡單的事他統統做不來。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可能這也大大地打擊了他的自信心。在群體生活中,缺乏自信的他總想用一種方式引起大家的關注,於是他就採用了一些不當的行為以引起大家關注。

    案例現象:上次,課堂發言他時常是毫無秩序地想說就說,不懂得舉手發言。一會兒,一會兒冷不丁地給你冒出一兩句話。每當他這樣的時候,我的課堂授課思路時常會被他打斷,我能覺察到當我被打斷時我的情緒有些心煩、惱怒,我對他進行了語言的輕微提示,雖然當下他看到了你對他的關注馬上坐好,可不一會兒他又故技重施,又自言自語,我行我素起來了。作為正面管教講師的我條件性本能地反射出資訊是:這個孩子他在用他錯誤的行為告訴我他的需求——需要老師和同學關注到他的存在。顯然,他在用錯誤的方式尋找他的價值感與歸屬感。於是,我邊講課邊輕輕地走過去對他說:“小楊,老師觀察到當我提出問題後,你總能快速作出迴應。這說明你的腦子轉得飛快。可是,你忘記了我們共同的約定哦!發言一定要舉手,請到了再說。不然,大家七嘴八舌地說,那些精彩的見解我們大家就聽不到了,當然那些見解裡也包括你的見解。對麼?”聽我這麼一說,他認真地點了點頭。之後的課堂中,果然他都能較好地遵守舉手發言這課堂要求。當他每次舉手發言時,我都及時肯定了他有序發言帶來的班級紀律貢獻值,為大家作了個良好的榜樣。同進,也透過同伴間的相互評價,肯定他自律上的進步。這招對他挺靈!

  • 3 # 大英PD講師

    我經常使用正面管教的錯誤目的表!在使用前我首先會檢視孩子的這個行為是正常生理性行為還是不當行為。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首先是對自我的覺察,當下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想做出什麼樣的行動?然後再看孩子這時的反饋和迴應,從而判斷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和目的是什麼?不管孩子的目的是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還是自暴自棄,我的經驗是:糾正行為前先連線,和善而堅定。

  • 4 # PD講師品媽

    我認為”錯誤目的表“是一個瞭解自己和孩子感受和需要的重要工具,也是找到孩子問題行為背後錯誤目的的有效工具。

    在我的親子互動中,對於孩子一些挑戰行為,我會先讓自己慢一點反應,體會自己看到孩子行為的感受,並且用提問、同理等方式傾聽孩子,從而辨析孩子的目的,然後再用相應的方法來跟孩子連線。

    如,有一段時間,孩子總是不願意靜靜入睡,要不就要喝水,要不就說心情不好要找人聊天,要不就從房間走出來東看西瞧大人在做什麼,以往我會有點著急和煩躁,透過使用”錯誤目的表“我體會到孩子的目的是”尋求過度關注“,原因是那段時間我和爸爸都經常加班,晚上陪伴他的時間比較少,因此他就表現出入睡前的拖拉磨蹭,實際上是希望獲得陪伴。於是,我同理了他的心情,和他一例起商量並加入了“睡前親親”環節,之後孩子就比較順利地自己入睡了。

  • 5 # 樂寶媽親子講師

    “錯誤目的表” 在正面管教裡面也稱為“萬能目的表。”

    平時在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遇到挑戰,我會第一時間“求助於”錯誤目的表。

    晚上準備給樂寶洗漱,這傢伙站在小凳子上玩水玩得特別起勁。當時有一點被激怒,感覺受到了挑戰。按照自己的感受,對照錯誤目的表,這孩子這會在尋求權力之爭呢。對照錯誤目的表第7列的鼓勵性迴應,我選擇了“撤離衝突,讓自己冷靜下來”這個PD工具。我和樂寶說“寶貝,你玩好了以後再叫媽媽過來哦,我再給你洗漱。”說這些話的時候,特別平靜。還沒過一分鐘,這娃說“媽媽,我玩好了,洗吧。”

  • 6 # 豔子cathy

    錯誤目的表是我經常用到的。孩子的不當行為,首先會讓我的情感上有所反應,在錯誤目的表中的第二欄裡找到自己的感覺,對孩子的錯誤目的做出初步判斷。然後再看看讓孩子停止他的行為時,孩子的反應,來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找到對孩子鼓勵性的迴應。

    孩子的錯誤目的共有四個: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對每一種錯誤目的,都有有效的鼓勵方式。對每個錯誤目的都適用的方法有:家庭會議,特別時光,說出你的愛。

    同一個行為,有可能是代表不同的錯誤目的的。也並不必然從尋求關注開始,依次過渡到自暴自棄。

    錯誤目的,只是孩子在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過程中,用了錯誤的方式而已。如果看到這點,我們就更容易給到鼓勵性的迴應。

  • 7 # 帶著愛放手

    “錯誤目的表”可謂是萬能表,我從對錯誤目的表的懵圈到後來的愛上是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當我不再關注孩子不當行為的本身,而是關注其不當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首先提醒自己孩子這樣做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他要尋找自己的價值感與歸屬感。然後體會自己當時的感受來覺察孩子要的是什麼。是要尋求關注,尋求權利,報復還是自暴自棄。不管哪一種,首先我們要保持自己情緒的平穩,從衝突中退出來,讓自己先冷靜,讓自己閉上嘴巴。積極傾聽、eye to eye、和孩子共情、尋找解決問題的七個步驟等等。當我們關注的不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幫助他如何解決問題,我們也就不會陷入與孩子的戰爭中了。

  • 8 # 甜甜媽的正面管教之路

    錯誤目的表經常使用,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搬家過程中的插曲。

    第一天搬家時把我的耳環等首飾放在一個大包裡,是我重視的東西。可這時,孩子伸手居然摸出了我的結婚耳釘。

    我有點著急怕她弄壞了,口氣有點不好的說“甜甜給媽媽!”,不得不說,孩子的覺察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強!她覺察到我的擔憂和對她的不信任,甜甜一生氣把耳釘居然全扔掉了!小小的耳釘在溝溝縫縫裡找不到了!我當時腦海裡浮現出一個想法:甜甜是在報復我(錯誤目的之一“報復”)。

    當時孩子的這一舉動也讓孩子姥姥和孩子大姨看到了,紛紛說應該狠狠的批評她,不能縱容她。可我並沒有被他們所動(多虧了學習了正面管教,要不然我也會只看到問題的表面!),我過去擁抱了甜甜,說:“不管怎樣,媽媽都愛你!”,晚上我又就此事和孩子談心,告訴她,耳釘是爸爸送給媽媽的結婚禮物,找不到了媽媽很心痛。孩子也對我進行真誠的道歉。以為事情就這樣結束了。

    可奇蹟出現了!

    第二天繼續搬家,甜甜居然自己找到了那兩枚耳釘!這樣的結局真令我意外和驚喜,也讓我愈加認可正面管家和個體心理學!

  • 9 # 劉伊心說

    關於使用錯誤目的表的一個小故事:

    有次幼兒園放學,兒子和小朋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路過一臺自動售貨機,裡面有賣酸奶。小朋友要買,兒子也想買就跑來跟我說:“媽媽!我要買酸奶!”

    因為家裡有買好的酸奶,我就拒絕了他的要求。沒想到的是,他照著我的腳踝就踢過來。我很痛!覺得不可置信,很憤怒,我的孩子竟然這樣子對我!我當下真想一腳給他踢回去!!!

    幸好,幸好我還有一丁丁的理智。我忍住心裡的那把火,嚴肅地跟他說:“我很痛!”

    兒子這時一下哭了起來說:“媽媽,對不起!”

    我蹲下來,抱住他,心也柔軟下來。

    我問他:“是不是媽媽剛拒絕了你,你覺得很難過、還很生氣?”

    兒子:“是的。”

    我:“那媽媽猜,你想在售貨機買酸奶是因為覺得很好奇,很好玩,是嗎?”

    兒子點點頭。

    我:“媽媽拒絕你,是因為媽媽認為家裡已經有酸奶了沒必要再買。那現在我知道了,你是因為覺得好玩才想買的。那我們一週在這買一次,體驗一下,你覺得這樣好嗎?”

    “好!”兒子破涕為笑。

    事後回想,我不太確定孩子當下的錯誤目的是尋求權力還是報復。

    於是對照錯誤目的表,我看到更多的線索指向“報復”:

    我的感覺是——受傷,難以置信,失望。

    我想採取的行動是——反擊,以牙還牙,覺得“怎麼能這樣對我?!”

    而我也非常感謝我的孩子,因為他的道歉,讓我的大腦蓋子及時合起來,沒有懲罰、說教或責備孩子。

    冷靜下來的我才能看到,是因為我專制的做了決定,沒有給孩子留一點做決定的可能性,所以孩子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直接從“權利之爭”加劇到“報復”行為),事後我做了擁抱,共情,對孩子表示理解,看到了他內心很受傷,也及時地修復了我和孩子的關係。

    我想,如果我當下失去理智,真的踢孩子一腳或者當下孩子沒有幫助我合上大腦蓋子,那我自己也就陷入了“報復”的錯誤目的中。

  • 10 # 沐澍

    學習正面管教以後,我最先應用的就是“錯誤目的表”,這也是正面管教最讓我折服的一個工具之一。

    我家有兩個孩子,姐姐9歲,弟弟5歲。雖然在準備懷弟弟前我就確定好自己的思想,決不讓姐姐因為未來弟弟或妹妹的降生而感受到不公平或愛被減少,可沒想到在現實生活中,卻因為我愛不得法,還是沒能避免讓女兒(姐姐)有時感覺“很受傷”……

    還記得有一段時間,女兒很容易表現出生氣、發脾氣,有時又在我面前做出“賣萌”的樣子……這些行為都讓我感覺很厭煩,一直找不到原因,就認為她是在故意給我添亂,而且到了小學三四年級的年齡了,還裝出很小的樣子來我面前“裝可愛”。往往這種時候我也都是沒好氣的迴應她,然而,情況一點都沒得以好轉,還造成我們互相的不認同,而且還激化了她和弟弟的“矛盾”。

    學習了“錯誤目的表”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女兒只是因為感受到了被忽視、被冷落又不會直接表達,才以這些“不良行為”來尋求觀注,尋求歸屬感,而我卻完全沒有接收到她傳遞過來的資訊。後來我找機會向女兒求證,當聽見她說‘她“賣萌”只是因為覺得我很喜歡弟弟小小的樣子,所以就裝可愛也想我那樣喜歡她跟她笑’時,我的心都要碎了……無知多麼可怕,我以為我是在好好愛著孩子,卻不想在無意識中給了孩子這些傷害。

    於是,我不僅反反覆覆認真學習“錯誤目的表”,還推薦給了孩子爸爸學習,包括家裡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都會在有機會時給他們講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希望孩子們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能少被誤解一些,多感受一些健康的愛。

  • 11 # 梧桐樹親子教育

    錯誤目的表在我家不僅僅用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也會用改善家庭的各種關係。

    我會透過我的感受來判別孩子挑戰行為的目的,瞭解孩子的需求後,與孩子共情,重新幫助她搭建腦中的迴路,讓被情緒”堵住的道路”重新疏通開.用老公的話講就是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

    分享一個發生在我家尋求權利的例項

    不到3歲的妹妹每天早晨起床,都讓我繼續抱著她躺一會,如果我因為要趕時間,下床收拾房間妹妹就會大哭大鬧,甚至跳到地上打滾,每天清晨都被這種哭鬧拖延了時間,導致上學上班遲到.後來我使用了正面管教工具之一錯誤目的表幫助妹妹改善了賴床的習慣.

    首先我要來判別我的感受:被威脅、被挑戰、被激怒,我的反應是應戰、投降。孩子的迴應:變本加厲、消極對抗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唯有當我來主導或控制,或證明沒有誰能主導得了我的時候,我才有歸屬感!透過上述“線索”判定,妹妹的行為屬於尋求權利,我採取的步驟辦法是:

    1、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既不開戰也不投降

    2、我不強迫妹妹一定要馬上起床 ;

    3.與妹妹共情聽從她的需求給予及時滿足;

    4、預留足夠的時間可以耐心的等待妹妹的時間(將早起的鬧鐘提前15分鐘)

    5、給予有限選擇,詢問妹妹,是自己拿衣服?還是我幫她拿衣服?

    6、妹妹做到後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7、致謝妹妹的配合.表達我的愛和關懷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自信心的孩子。孩子非常想獲得價值感和歸屬感,但卻不知道怎麼獲得,或者透過什麼方式來獲得,於是孩子們透過不良行為表現出來。正面管教工具之一錯誤目的表,可以讓我們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

  • 12 # 欣欣零零

    正面管教的“錯誤目的表”是我學習了正面管教後第一個應用的工具。在還沒學習正面管教之前,有個問題一直困擾我。那時兒子大約2周半左右,每當我帶他外出(比如去公園,購物,去遊樂場等)在路上偶遇熟人時,在我和他人駐足聊天時,他總是衝著別人扮鬼臉、吐口水。屢教不改。後來我對照“錯誤目的表”先自察自己的感受,知道孩子是因為大人的聊天耽誤了他要去玩的時間,在報復大人,在瞭解了孩子後,我做出了正確的處理,孩子就再也沒有扮鬼臉、吐口水的行為了。

  • 13 # 冰靈521

    錯誤目的表,是我用得最多的工具啦!我發現學會應用錯誤目的表,可以解決孩子百分之八十的挑戰。

    佛羅伊德有個冰山理論,如果把人比作冰山的話,我們能看到的是海平面上面的八分之一,就是人的行為,而我們看不到的是海平面之下的八分之七,就是人的潛意識,概括起來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所有行為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有時候孩子的行為是建立在錯誤的信念之上來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所以孩子的行為有時候可能讓我們很不舒服。

    德雷克斯發現了錯誤目的表,並歸納整理為現在的模樣。如下圖

    錯誤目的表中的錯誤目的分為四種:過度關注,權力之爭,報復和自暴自棄

    區分孩子行為是哪一種,最重要的線索就是大人的感受了。

    尋求過度關注,大人的感受是:煩,內疚

    權力之爭,大人的感受是:怒,被威脅,被挑戰

    報復,大人的感受:受傷,難以置信

    自暴自棄,大人的感受是:絕望,無助

    然後用孩子的行為作為驗證。

    再看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也就是常說的,孩子行為背後的密碼。如下圖

    再看密碼翻譯過來,變成開啟孩子心門的鑰匙

    根據這個,找到錯誤目的表最後一列家長的鼓勵性迴應。

    比如,因為快要過生日,今天我女兒在蛋糕店,非要買倆蛋糕,我不同意,認為定一個足夠了,然後,她就喊我壞媽媽。我的感受是傷心,“我是給你買蛋糕,怎麼可以喊我壞媽媽?”我女兒這個行為就是報復,我可以用認可她的感受,並表達我的感受來鼓勵她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一首真愛的發生送給大家

  • 14 # 豆媽生活家

    在孩子身上,經常會用到“錯誤目的表”。有一次,我正在工作,孩子居然跑到桌子底下悄悄地關掉了我的電腦。慶幸學習了正面管教,才讓當時的我沒有對孩子大發雷霆,而是立刻想到了“錯誤目的表”,對照自己的感覺,知道他是在尋求關注,希望媽媽跟他玩,而不是一直在工作。後來我抱著孩子,跟他聊了這件事情,和他道歉並說了自己的感受,最後孩子也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透過啟發式提問,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這件事情,我們還安排了特殊時光。感恩遇見正面管教,讓我知道如何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 15 # 麥安米

    有天下班後,我拿著剛從門房取回的包裹進了家門。進門後我三歲的大女兒米果非常開心的說:“媽媽,這是我的禮物嗎?”,前一週是“雙十一”全民購物節,我給米果買的兩雙鞋早已收到,我猜測這裡面應該不是她的了,所以我說:“媽媽給你買的鞋已經穿在你腳上啦,這裡面肯定不是你的東西啦。”她很不高興,但是依然要幫我開啟包裹。我任她自己用各種工具,想各種辦法的折騰這個包裹,因為這也是個鍛鍊她的好機會。過了一會兒,在奶奶的幫助下,米果打開了包裹,開啟盒子一看:是一歲妹妹安果的兩雙鞋。她沒有說話,直接拿起鞋試圖穿在自己腳上,我說:“這是妹妹的鞋,你的腳這麼大,可以穿進去嗎?”她馬上帶有非常強烈的情緒說:“可以!可以!我就要穿!就!”奶奶在旁邊說:“妹妹的鞋你別給撐大了,快脫下來!”米果非常著急的神情說:“我不!我就是可以穿!”,看著她的樣子,很著急,快哭了。我覺得很煩躁,她經常搶妹妹的東西,每個人拿回來的東西她都說是她的,我實在是不想爭論,就沒有繼續和她理論下去,離開現場去做別的事情。

    過了幾分鐘回來,發現她雙腳非常艱難的穿上了妹妹的一雙鞋,當然,腳後跟是露在外面的。更可笑的是,雙手穿上了妹妹的另外一雙鞋,得意的在笑。結果剛好家裡保姆看到後,立馬大聲說:“米果,把妹妹鞋穿壞了!快給妹妹脫下來!”這下可好:米果大哭了起來,還歇斯底里的喊到:“我就不!誰也不能拿我的鞋!我的鞋!!!”怎麼勸說都沒用,我覺得心煩的要命,覺得她已經有兩雙新鞋了,怎麼還要搶妹妹東西。還非常惱怒,好想直接從手上把鞋搶下來,可是我冷靜了下,合上了我的大腦蓋子,想到了錯誤目的表,根據我的感受和現狀,我鎖定了“尋求過度關注”這條,:尋求過度關注,孩子想說的是:重視我,讓我發揮作用,瞭解了孩子的內心想法,就有了解決的方向。於時,我換了一種方式說:“米果,你看你這麼我鼓勵到;“米果好有創意啊!可以把鞋穿在手上!你可以四隻腳一起走路嗎?”米果立馬手腳並用的向前爬,笑嘻嘻的,我心裡暗自竊喜,應該已經搞定了剛才的壞情緒。我又繼續說:“很棒,你覺得你像什麼?”“馬!”我馬上附和說:“真的很像一匹快樂小馬兒,那小馬兒,你可以跑到妹妹那裡,讓她看看你是怎麼學馬兒的嗎?”米果馬上就手腳並用的爬到妹妹安果那裡,非常驕傲的給妹妹表演了馬,並且把手上的鞋脫下來遞給妹妹說:“你看,你的鞋子被我穿了,我就變成馬啦!”我慶幸自己接觸了正面管教,讓我有能力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用贏得孩子合作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 16 # 正面管教講師豪媽

    錯誤目的表幫我們能夠解讀孩子這個行為背後的密碼,只有我們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為什麼這麼做,我們才能夠更有針對性的面對,也就是讀懂孩子,那當我們讀懂孩子以後,正面管教有很多的方法工具,都幫我們來應對,我從接觸到正面管教到現在,一直在使用錯誤目的表,它能讓我清晰的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事實上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以目的為導向的。孩子的目的就是追求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歸屬感是一個孩子最基本需求。

    比如說上個禮拜五。我們慣例表九點半是豪豪睡覺的時候,但在9點點時候他還沒有開始睡前準備事項,我就提醒他刷牙洗臉,但是他不做,還是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玩象棋,我也不做批評,繼續做自己的事情,我去對照錯誤目的表,我看見了自己的情緒是心煩,我知道了他在尋求我的關注,九點十分的時候,我走到他旁邊,挨著他坐下來,聊了一會,他說我最近幾天都沒有陪他玩,最後商量出他洗好澡我們一起玩10分鐘,然後愉快睡覺。當我們願意從這場權力之爭退出來的時候,孩子就會很清楚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健康的界線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把我們界線給孩子,所以他才會不斷的去尋求不斷的去挑戰

  • 17 # 劉秀蓮正面管教講師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會經常遇到到孩子的各種挑戰。比如無理取鬧、亂扔東西、頂撞家長,損壞物品或者是膽小退縮!但是這些看似不良的行為背後,孩子是有一個信念的,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判斷孩子他的不良行為背後的信念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孩子!比如家長的感受是心煩、惱怒、擔心和內疚,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在尋求關注;如果你感到了憤怒、被挑戰,那孩子是在和你競爭權利,如果你的感受是受傷、失望、難以置信,那孩子他就是在報復,如果你感覺到無助無望,絕望,那孩子很有可能是自暴自棄。

    我們可以透過這一張表尋找和自己相似的感受來判斷孩子的行為背後的目的,這張表呢,在正面管教裡也稱之為萬能表!

    有時候孩子的不良目的很容易被判斷出來,也有時候不是那麼容易判斷的,所以我們就要藉助這張表!這張表也幫我規避了家庭教育中一個隱藏的隱患!

    事情是這樣子的,有一天晚上孩子放學回家,情緒特別的激動,也很憤怒,我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在體育課上做操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沒有說話,被老師誤會了,並且批評了他可能還有肢體上的接觸!我問他:“老師批評你了嗎?你受到懲罰了嗎?”孩子說沒有!我說那你為什麼那麼生氣呢?他說:“我也曾經被這樣對待過!”我跟孩子說:“那當你被老師冤枉的時候,你可以和老師辯解呀,告訴他你沒有說話。”當我這句話說完之後,孩子的情緒突然之間就更加的激動了,他大喊著,哭著說:“我跟他說了,我跟他說了好多遍,可他就是不聽我的,他不讓我說話。”我當時就感覺到好奇怪,因為當天受到冤枉的並不是他,為什麼他的情緒會那麼激動呢?他還說了很多狠話,比如說我要殺死他,等我長大了我也要殺死他之類的話。我當時的感覺就是難以置信,我的孩子這是怎麼了?他好像一隻發怒的獅子在那裡怒吼。我趕快把錯誤目的表拿出來,透過我的感受我發現孩子的錯誤目的是報復。我在想到底發生了什麼,在學校裡被老師冤枉,應該不是太大的事,為什麼孩子對被冤枉這件事會有那麼大的情緒,反應那麼激烈,即使被冤枉的並不是他。

    我回憶他在日常生活中他都是因為哪些事被冤枉過呢?平時的畫面一副一副的在我的腦海裡過!等我想完之後,我自己都驚呆了,好像孩子從來都沒有被信任過。從做作業到看電視、玩手機、什麼東西損壞了還有什麼東西不見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從來沒有信任過他,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會賴在他的頭上,儘管他一遍遍的說:我沒有,不是我做的。如果長此以往,我真的不敢想象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幸好我學習了正面管教,幸好正面管教裡有這樣一個萬能的表,也幸好我及時覺察,才避免了在我們不經意間給孩子造成的傷害。

  • 18 # 小白鷹兒

    答:根據阿德勒的理論,行為是有目的性的,行為的目標是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也就是說錯誤行為都是來自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信念。錯誤目的表是透過四個錯誤的目的來獲取歸屬感和價值感即:尋求關注、尋求權利、尋求報復、自暴自棄。透過錯誤目的表,可以很方便的幫助家長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準確的讀懂孩子的意思,從而輕鬆的應用不同的方法面對孩子的問題。錯誤目的表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為此我決定無論是在我的家庭中,還是在我將來的工作坊中我都要好好的利用這個工具。首先,在利用這個工具的時候,我要清楚的明白自己的身份,我只是一個帶導者,不是專家,我只是引導學員去發現問題,去反思,讓學員自己思考決定安排自己要做的事情。 其次,在使用錯誤目的表的時候,我首先會從家長的感受入手,讓學員說出“我感覺”,其次啟發學員思考當時想採取的行動即“我想做”,第三步我會引導學員回憶孩子的迴應即“孩子會”,到此即可以判斷孩子的目的是什麼了,也就是第四步。第五步,從孩子錯誤的目的找到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即“孩子相信”。第六步,從孩子錯誤的信念中進一步確定孩子行為中隱藏的資訊即“孩子想說”。最後,讓學員在反思中做出積極迴應,並採取有效的措施,糾正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取得好的品質。

  • 19 # 朗朗的家

    錯誤目的表在我的家長課堂上和老師課堂上經常用到的工具。現場幫助家長或老師解決遇到的挑戰。非常實用和立馬讓家長和老師感到問題清晰又會獲得掌控感的一個工具。家長提出一個育兒難題,說的越具體越好,時間地點情形,孩子和家長分別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我一般會以家長的感受為線索。讓家長說出當時一種最重要的感受,找到表格中家長的感受,然後看對應的孩子的行為目的,行為背後的信念是什麼?家長能夠透過這個表看到孩子不良行為背後實際上通常會有基本需要未獲滿足的問題,多一份對孩子的理解和接納,能夠啟發家長思考自己平時是如何做的導致孩子喪失歸屬感和價值感。最後一列的建議讓家長選擇其中一兩個方法或態度,先邁出一小步開始改變和成長!

  • 20 # Zoe正能量

    我剛上完家長班就使用了錯誤目的表,解決大寶的求關注和報復的錯誤目的。

    在我的大寶快兩歲時,小寶出生了。

    大寶兩歲半後,經常因為弟弟更受關注、或弟弟來侵犯他的領地,影響他的玩耍,破壞他的作品等原因而生氣,推打弟弟。

    在學正面管教之前,我和家人對大寶的行為經歷了講道理、逼他道歉、罰站、關房間等不斷升級的懲罰手段,結果是他嘴上說知道錯了,哭著說會改,可是下一分鐘又故態重萌、變本加厲,無緣無故也會故意去撞倒弟弟,有時是裝作不經意偷偷去撞弟弟。

    學習了錯誤目的表之後,我發現他是在報復。線索是我們大人的心情是失望、難以置信。覺得這孩子這麼小,就什麼方法都“教”不好了。

    我用的方法是大寶玩的時候被弟弟打擾後,他去打弟弟,我不對他懲罰。而是馬上把弟弟抱走,教弟弟說,“哥哥,分我一個玩具玩好嗎?哥哥同意了才能拿。”然後大寶就會分享一個玩具給弟弟,我就鼓勵大寶說,哇,謝謝哥哥,媽媽看到哥哥輕輕把玩具給弟弟了,哥哥是不是很愛弟弟呀?

    後來大寶基本上沒有報復的行為了。可是他還是覺得弟弟更受關注,出現了退行。模仿弟弟把玩具塞進嘴巴,或者舔玻璃門。最愛說的話是“變成弟弟”了。

    我發現他是尋求過度關注。線索是我擔心和內疚的心理。兩個年幼的孩子,作為上班族的媽媽和爸爸,無法給予充分的關注。

    我用的方法是每當他出現這個問題時,我就會抱住他,親親他,告訴他媽媽最愛你了,你好可愛哦!我們等下的特殊時間你喜歡媽媽讀哪本書呀?才兩次,他就不退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補課和不補課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