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驕然

    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我覺得,北宋時期,北宋的對手是遼和金,到了南宋,他的對手是金和元(蒙古)。和這些外族勢力打仗都不能取勝,根本就沒有力量再和西夏開戰。 另外也順便說一句題外話,經過研究,為什麼說滿江紅不是岳飛寫的呢,就是因為滿江紅裡有一句話叫踏破賀蘭山闕,賀蘭山在哪?就是在當時的西夏。你想,南宋要打敗金國直搗黃龍府。不直接向北打,而是向西繞個彎兒,跑到西夏去踏破賀蘭山然後再迂迴向東,打到黃龍府,請問,有這麼打仗的嗎?這就好像說,我們現在和蒙古打仗要打到烏蘭巴托。要踏破華盛頓,直搗烏蘭巴托一樣,簡直太可笑了吧,根據歷史的版圖,賀蘭山什麼時候歸了我們國家?是從元朝開始,由此可以推斷出,滿江紅的作者,應該是元朝及以後的人寫的,只不過是藉助了岳飛的名聲罷了。

  • 2 # 求圖55

    呵呵!西夏長期在宋、遼、還有金幾個大國的夾縫裡生存,他們歷來的生存之道就是“打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跑不掉就降,誰強就依附誰”!北宋和西夏開戰的時候,是西夏知道北宋沒有滅他的實力才挑起事端的!

  • 3 # 張嶔

    首先必須要明確一點,在整個北宋歷史上,北宋不但有機會斬除西夏,甚至不止一次白白送上門。可惜每一次,都被北宋自己無腦揮霍掉。

    要探討這個問題,就必須得弄明白一件事:斬除西夏,對於北宋來說意味著什麼? 用個武俠小說的常用詞最貼切:打通任督二脈。

    在宋遼戰爭的白熱化年代裡,西夏酋長李繼遷趁勢崛起,抗住了北宋第一戰將李繼隆的鐵拳,建立了以靈州為核心,獨霸河西走廊的版圖。這就好比一隻大塞子,堵在了北宋的主動脈上。河西走廊這個東西方貿易血管,被西夏牢牢卡住,倚重商業收益的北宋,西北近乎被斷血,肉疼程度,堪比丟失幽雲十六州。

    那既然肉疼,北宋簽過澶淵之盟後,為什麼不收回來?看看地圖就知道,河西走廊的地理條件,對騎兵機動力和後勤保障要求極高。而且西夏更遠非落後遊牧政權,相反有極高文明程度。這就好比紮下的硬釘子,沒有強大騎兵機動力和運輸力,根本就拔不掉,而騎兵,一直都是北宋短板。

    所以自從李繼遷死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西夏都對北宋保持名義上的臣服。但北宋有沒有機會滅掉西夏?其實老天對北宋不薄,這麼惡劣條件,還給了不下一次機會。

    第一次機會,就是西夏李元昊要和北宋翻臉前,元昊要背叛宋朝,可元昊的部下們意見不同,親叔叔山遇就不幹,而且直接給北宋送大禮,親自跑到宋朝求投降,拋開別的不說,就說這山遇本人,那就無比珍貴,整個西夏的軍事部署情況,全在腦子裡裝著,宋朝有了他,等於就自帶打西夏的導航,順水推舟剪除元昊,都是大有把握。簡直超大禮包。

    可北宋卻選擇了最冒傻氣的一種,直接把山遇綁了送還元昊,這下不但山遇被殺,西夏內部親宋派一掃光。然後宋夏戰爭惡戰不斷,都是北宋這缺心眼惹的禍。

    而在錯失這次機會後,歷經十六年艱難變法的宋神宗,又給北宋留了機會,宋神宗在位時期,北宋軍力爆漲,碾壓般壓制西夏,雖也有五路伐夏未果和永樂大敗,但已然佔領了大片要地。只要繼任者再接再厲,勝利已經不遠。

    偏偏他死後,舊黨當了家,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大臣,居然把宋軍辛苦拿下的西北六寨割給西夏,直接導致戰場主動權易手,斬除西夏的機會,又一次錯失。比起上一次官員不作為,這次卻是黨爭惹禍。

    不過最痛的,還是最後一次,從北宋紹聖年間起,到宋徽宗在位中期,北宋已經完全佔領了橫山地區,滅亡西夏就是時間問題,可是宋徽宗腦袋發暈,非要聯金滅遼,主動放了西夏生路,更令原本和西夏作戰的西軍,鬧到了首尾難顧,有些精銳還沒見到金兵,就發生靖康之恥了。這個教訓,文言文好聽點,叫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難聽點說,自作孽,不可活。只可惜了忠勇將士

  • 4 # 梅下春秋

    北宋終其一朝都沒有根除西夏,這是北宋開國各個制度決策慣性引起,有的人說北宋末年徽宗的時候奪取了隴西地區,西夏要玩完,我覺不可能,我不是抹黑宋朝。

    我們從幾下方面談談,

    首先是地理位置西夏位於西北,屬於居高臨下,北宋出兵不好出,如果能借到契丹從陰山出兵,再從隴西進攻,滅西夏要容易的多,關鍵是契丹肯定不會借到給你。

    其次是西夏不是一開始就割據了,而是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經營,從唐朝末年到宋仁宗才立國,宋朝從後周立國到宋太宗統一小半個中國,再到仁宗也就是半個世紀的光景,所以人家的根基比較穩定,你想剛開始的打個北漢就是老大勁了,打的快頂不住了。打西夏那估計夠嗆,一人家沒有內亂,滅人家那必須持久戰,宋朝是募兵制,消耗更大。

    再看宋朝國策,宋朝有鑑於唐朝安史之亂,藩鎮之患,所以開邊拓疆的意願並沒有那麼強。趙匡胤的那句臥榻之處豈容它人酣睡,只是要統一中國原來的邊疆,當初還考慮到要贖回幽雲十六州,我擦,漢唐那個朝代皇帝有這個想法,就是隻要威脅中國就幹他們,或者是因為開疆拓土建立功勳,別忘了漢唐是武人政權,貴族和皇帝治天下,武將永遠都有開拓疆土的願望。宋朝是皇帝和士大夫讀書人治天下,就是皇帝想開戰沒有官僚和他合作也是白塔,宋朝讀書人,並沒有漢唐讀書人投筆從戎的氣魄,看看他們做的詩詞就知道了。

  • 5 # hao33合親1斤兵

    1、三國博弈唇亡齒寒,在政治經濟軍事態勢改變前只能這樣。

    2、北宋末年態勢發生劇烈改變,北宋實際具備收服西夏和契丹滴條件,只是決策不慎……

  • 6 # 歷史哨聲

    首先,宋朝對於西域不存在領土野心,對於西夏只求不丟領土就行。

    其次,宋朝是文官治理時代,文臣對於西夏這種蠻夷地方沒興趣,白給都不要,何況滅國?

    其次,党項在五代時就開始慢慢控制了西域和中原的商業,資訊流通,宋朝建立時,党項也基本臣服契丹,北方局勢已經形成。就算北宋由於滅西夏,契丹不可能允許。北宋無力同時和党項,契丹開戰。

    第三,北宋的強有力的兵種就是西兵,和党項兵作戰力相當,但人數少,可防守進攻則不足。

    第四,西夏控制北宋的馬匹供應,沒有馬匹,如何遠征?

  • 7 # 青年史學家

    北宋一直滅亡不了西夏,不是國力問題,根本上還是國家體制問題、戰略問題和人為因素。

    前期主要是和遼國的戰爭曠日持久,無暇顧及,太祖、太宗忙著打下燕雲十六州和澶淵之盟,沒有精力去管西夏,兩線作戰,暫時讓其發展壯大。

    從宋神宗之後,宋遼之間數百年平安無事,宋國開始處理西夏的問題,但是也遇到困難。主要的困難就是沒有騎兵和後勤保障不足,一旦遇到西夏軍隊堅壁清野,就很難尋找到他們的主力,加上西北地區又多沙漠、多風沙、氣候條件複雜,要一勞永逸的消滅西夏主力是很困難的事,佔領這些荒漠區又成本很大。再加上西夏是一個高度漢化又保持自己民族特性的王朝,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獨特的官制,在中央有十七萬軍隊,地方軍隊加起來五十多萬,全民皆兵,堪稱戰鬥民族,很難攻克,成吉思汗就在這裡碰到了硬釘子。

    在歷史上宋朝曾經有幾次機會攻克西夏,一是李元昊叛宋的時候,他的叔父跑到宋朝,這可是西夏軍隊和國內情況的活地圖,但是宋朝政府將其全部禮送回李元昊那裡,導致親宋派的覆滅;二是司馬光和王安石當政的時候,北宋本來已經透過穩紮穩打,鯨吞蠶食的方式逐漸對西夏形成戰略包圍和鉗制,但是司馬光當政之後又把佔到的地盤還給了西夏,給西夏以喘息之機。宋徽宗時期,宋朝再一次確立對西夏的戰略優勢,但是宋金聯合滅遼的戰爭爆發,接下來又發生了靖康之恥,宋朝永遠失去了吞併西夏的機會。

  • 8 # 陳大舍

    宋朝難以滅亡西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雖然西夏比宋朝貧弱,但是二者之間在社會制度上的差異造成了大宋那種先進的社會制度根本就不可能在河套地區紮下根。

    在黃河拐彎的河東、河西地區由於社群構成複雜、戰亂頻發、地廣人稀等原因,中央政府的影響一直不大,所以該地區長久以來都是個如假保換的封建社會,主要是農村和牧場,沒有什麼大都市。社會結構也仍舊像大唐時一樣,由一大批門閥世家在這裡管理,不僅有党項部族,還有很多漢人土豪,比如康氏、張氏、楊氏、種氏、李氏、折氏。

    對於這些大家族來講,從來都是流水的國家,鐵打的故鄉。“國家意識”在這些詩禮傳家、弓劍隨身的漢人武士那裡幾乎就是個玄學概念。而此時的大宋在殘唐五代的混亂之後崛起,比之於“中世紀”的唐朝,宋朝是個非常近代化的社會。中央朝廷利用像汴京這樣新興的大都會,化解鄉村土豪對社會的影響力,從而加強中央集權,完善了一套城市領導鄉村的制度。

    根據井上靖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敦煌》中西夏政權的“朝儀”。

    “夏景宗”李元昊

    而西夏政權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在河套這個複雜豐饒而的地方逐漸形成。 晚唐大亂,夏州偏將拓跋思恭(北魏皇室之後,漢將李陵末裔)應勢而起,成了一方諸侯,官拜定難軍節度使夏國公,這可以說是西夏政權的雛形。 西夏的出現對於當地土豪來說無疑是件好事,因為這個割據政權可以替自己緩衝來自帝都的打壓,從側面得出家族延續的結果。並且西夏政權對漢人土豪也是十分倚重,比如早在李彝興為定難軍節度使時,就任命漢人土豪康公為五州管內都指揮使。至李繼遷(繼遷高祖拓跋思忠為拓跋思恭弟)據銀州後,自稱都知蕃落使、權知定難軍留後,封漢人土豪張浦、李仁謙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為蕃部指揮使,李光佑、李光允為團練使,李延信為行軍司馬。 而此後李繼遷更是用聯姻的方式拉攏土豪,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傳第二百四十四·夏國傳上》記載:

    “太平興國八年……繼遷復連娶豪族,轉遷無常,漸以強大,而西人以李氏世著恩德,往往多歸之。”

    也就是說到了李繼遷時期,也就是西夏開國的前夜,即使連宋朝也不得不承認李繼遷在西部地區有人脈,得人心了。 等到元昊僭越稱帝,自立中央,仍以漢人土豪楊守素為謀主,位次野利榮仁之下,並重用宋朝遊士張元等。此時西夏境內漢族士人的社會地位和世俗官位相當高,漢人在成為西夏番族(党項人自稱)以外影響最大的社群,據《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規定:

    “任職人番、漢、西番、回鶻等共職時,位高低名事不同者,當依各自所定高低而坐。此外,名事同,位相當者,不論觀高低,當以番人為大……又番、漢、降漢、西番、回鶻共職者,官高低依番漢共職法實行。”

    可見,在世俗官位上,漢人的身份和地位要比西番(吐蕃)、回鶻高,甚至即使是“降漢”即投降過來的漢人,亦可在西夏為官。 這種情況支撐著西夏的發展壯大。 直到漢女出身的梁太后當權時採取下令廢除西夏長久以來漢化措施,對外窮兵黷武,對內廢除漢禮,恢復党項蕃禮。並使党項豪族成了真正的“統治階級”,大肆掠財,弄得民窮財盡。從而使西夏逐漸走向了沒落。

    西夏供養人像男子打扮為党項人的髮型,唐朝風圓領衫。

    西夏文字

  • 9 # 談古論今品天下

    西夏民風彪悍,極具攻擊性。其奠基人及建立人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爺孫三代皆野心勃勃,富有戰略眼光,且戰術機動靈活。反觀宋朝統治者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戰略眼光。雖經濟軍事及體量比較強大,卻始終未能消滅西夏!

  • 10 # 優己

    北宋被西夏建立政權完全是自作虐不可活!按著當時的情況,只要給狄青足夠的支援不罷他的官,狄青完全可以在西夏建立初期政權不穩之時滅掉西夏,但是北宋從皇帝到大臣都防著武將,使得西夏趁機做大做強。

    北宋絕對是豬,他們防武將如防賊。在北宋時期武將的領兵不得超過10000人,像北宋明將狄青的部隊最多也只有7000人,然後最後還被削減兵力,只有4300人,這是北宋國防的第一個問題所在,那就是沒大將。比如,在整個北宋時期就沒有一個能夠統領超過10000兵力以上規模大會戰打大戰的將軍,真要打大仗只能隨便派個太監當監軍去指揮作戰,而打起仗來也是各自為戰。比如北宋被滅國的時候,指揮作戰的童貫等人竟連自己多少兵力都不知道。

    北宋第二個被稱為豬的地方同樣是對武將的防備。比如,武將不僅僅被限制領兵不得超過10000人,年限也有限制,他們被強制3年一調防,5年必須換將領。這使得軍隊將領對自己計程車兵不熟悉,佈防地也不熟悉,兵民很難協同。這是北宋軍事弱的另外一個大原因。

  • 11 # 日常刷下線

    西夏是北宋和遼之間的緩衝地帶。這裡就要做個算數題了,假設西夏軍力小於宋,宋小於遼那西夏只能好好的做宋與遼的緩衝國。但是這個結果要是西夏軍力大於宋,遼大於宋。那它就只能把宋佔領從而拜託緩衝國的地位。鑑於宋遼之間軍事能力的差距。遼強而宋弱的長期事實,結論就很好理解了。在神宗年間堅決的打擊西夏讓他軍事勢力無法超過宋,西夏就能很好的執行他緩衝國的地位。但是神宗一死中華第一奸司馬光和老妖后章皇后,果斷廢棄了神宗時期政策,甚至把神宗時期打下的地盤還給了西夏,從而使西夏的國力暴增甚至有了可以和宋一戰的能力,最終導致了大小昭後之亂。撕裂了兩過之間的最後的信任,才導致了後來宋遼共同伐西夏。

  • 12 # 無慾金剛

    宋朝的皇帝,除了趙大兄弟倆,其他的每一個皇帝都有軟骨病,真的很奇葩,畏敵如虎,聞風喪膽,別說和別人打了,別人一嚇唬就屁滾尿流

  • 13 # 劍指藍天m紅雨隨心

    謝謝提問。據專家說岳飛和金兀朮之間的戰爭叫兄弟打架,也許將來與日本也是兄弟打架。既然這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必要打這個,滅那個嗎?再說北宋有這個實力嗎?南宋岳飛本可直搗黃龍,蕩平金人老巢,救回二駕,結果被十二道金牌硬生生召回。宋人不,應該說漢人骨子裡就沒有那種狼心!滅這滅那一廂情願罷了。

  • 14 # 趙日金141

    宋朝,是各朝代唯一靠宮廷兵變奪取政權的王朝,所以皇帝怕手下有實力的武官學自己搞兵變,於是來個杯酒釋兵權,如此,懂打仗的將領就不多了,所以外敵來了,沒能力抵抗了。直到南渡時,韓,嶽,張,劉,四人統領的軍隊,朝廷始終不放心,一個一個地收拾,剝奪兵權,於是有岳飛被殺冤案。

  • 15 # 靜哥講連環畫

    五代十國時,中原就丟失了幽雲十六州的優良產馬地,非常缺少優秀騎兵,主要以步兵為主。從宋太宗兩次攻遼失敗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北方防守,哪還會沒事找事,多線作戰,就是找死啊。宋朝重文輕武,血性不足,難以持久戰。西夏崛起的時候,也是非常強悍的,幾次打敗遼國,連蒙古崛起時候,硬啃了9年才滅掉西夏,成吉思汗也在進攻西夏時病逝。西夏崛起時,北宋喪失掉西北產馬地,後來連強悍的西北靜塞軍都沒了,還怎麼滅。

  • 16 # 貓叔說歷史

    關於北宋滅不了西夏的原因,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不妥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第一個原因,從北宋自身體制方面談一談。

    重文輕武,武將地位低下,軍事人才逐漸減少。這個很好理解,一個領域,社會地位高、收入可觀,自然會有大量的人才流向這個領域,反之,這個領域的人才必然會大量流失。北宋的政權起源於趙匡胤的兵變,所以,對武將的忌憚比其他朝代更加嚴重,為了預防武將專權,北宋採取了大量的限制措施,造成了所謂的“積弱”。

    2.分權過於嚴重,冗官冗兵現象嚴重,國家財政日益枯竭。北宋不但對武將進行限制,對文官也採取了分權措施,一個職位有很多人來擔當,宰相之間吵吵鬧鬧,相互扯皮推諉,行政效率非常低下。由於官員增多,按照祖制,北宋又採取高薪養廉的模式,國家財政支付工資都很困難,這就是“冗官”;軍事制度僵硬,禁軍本來是國家的精銳部隊,但兵員卻越來越多,越來越濫,缺乏統一的選拔標準,甚至很多農民起義軍也被編入禁軍,北宋末年,禁軍數量的龐大已經令人咋舌,但戰鬥力卻大打折扣,還耗費了國家大量經費,這就是所謂的“冗兵”,國家沒有錢,哪裡還會大規模興兵作戰呢?

    第二個原因,從地緣政治方面談一談。

    北宋的國土面積非常有限,北方有強大的契丹族政權——遼朝,北宋末年,又添上一個崛起的女真人——金朝,如此一來,北宋的防守壓力是非常巨大的,輕易抽出大量兵力去攻伐西夏,萬一北方戰事又起,恐怕有滅國的危險。

    北宋的首都在汴京,也就是現在的開封,這裡防守困難,需要長期保持大量的邊防軍隊。這個問題有很多人研究過,北宋由於沒有幽雲十六州做屏障,北方几乎一馬平川,非常適合遊牧民族的機動作戰,如此一來,北宋必須長期保持警惕,北方的軍事防守壓力一直很大,不敢掉以輕心。

    西夏位於北宋的西北地區,居高臨下,進可攻、退可守,佔據了地利之便。看一下地圖就明白了,西夏把持著西北一大片區域,北宋要想進攻,一般需要從現在的陝北一帶出發才可以,那邊地理情況複雜,不利於速戰速決。

    第三個原因,從軍隊構成方面談一談。

    眾所周知,北宋對幽雲十六州沒有控制權,這造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後果:缺乏戰馬。北宋所處的時期正是騎兵無敵於天下的時期,失去了重要的產馬基地,北宋只能用步兵來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長期以來,吃了不少大虧。

    反觀西夏,佔據著河套平原一帶,正是放牧的好地方,戰馬補充起來非常方便,所以,西夏以騎兵為主。北宋用步兵對戰西夏的騎兵,防守起來尚且可以一戰,但進攻起來就麻煩多了,因為步兵機動能力太差,對後勤的要求也高,要命的是,後勤線還容易被別人機動性強的騎兵偷襲,所以,步兵遠征騎兵,絕非易事。

    第四個原因,從後勤線方面談一談。

    打仗就是打後勤,這無需多言,餓著肚皮打仗,即使能勝,也只是僥倖,長期的勝利還是需要強大後勤來做保障的。西夏位於西北邊陲,而宋朝的國度卻遠在開封,後勤供應起來有多難可想而知。有些朋友肯定好奇,為什麼非得從開封運送物資呢?這個就得從封建時期的實際情況說起了,從北宋開始,封建時期幾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城幾乎享有所有的優先權,全國的糧食、工匠、錢財幾乎都要先集中到都城才能向邊疆供應。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如果邊疆的將軍能夠自主籌集軍需,會有割據的風險,所以,北宋的體制就變成了這個情況。這麼一來,不但耗費了不少財力,後勤線拉得太長了,也不容易供應不輟。

    而且,深入西夏腹地之後還要保持較長的後勤線,這樣,後勤線的安全也不能保障,所以,攻打西夏,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第五個原因,西夏的力量不容小覷。

    不要覺得西夏是個弱小的割據政權,如果真的是想象的那麼弱小,強敵環伺,西夏早就滅亡了。西夏的軍事力量也是令人膽寒的。

    平夏鐵鷂子,西夏重騎兵威力巨大。鐵鷂子就是披重甲的騎兵,實際上是西夏騎兵的敢死隊,騎兵把自己與戰馬連在一起,即使陣亡也不會落馬,如此強大的衝擊力,對於以步兵為主的北宋來說,無疑是噩夢。漫說北宋步兵,即使契丹人、女真人也在鐵鷂子面前吃過大虧,後來蒙古人滅亡西夏也吃了不少苦頭,所以,西夏的重甲騎兵威力不容小看。

    橫山步跋子,西夏擁有成熟的山地作戰部隊。看到這個名稱,估計很多朋友都以為這是步兵,但,遠遠沒有那麼簡單,他們也有馬騎,但只是作為代步工具。遇到不適合騎兵作戰的地形,他們就會發揮重要作用,翻山越嶺蒐集情報、搞偷襲,這種戰法適合多山的西夏地區。

    潑喜軍,西夏的特殊兵種。看到這個名稱,肯定覺得古怪,大約是當時的音譯,至於究竟是什麼意思,很難說準了,只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潑喜軍就是駱駝大軍的意思。西夏多山、乾旱,駱駝的能力就不用我來多做贅述了吧,所以,潑喜軍可以長期駐守在乾旱的戈壁灘、沙漠旁,而北宋軍隊卻難以達到這樣的作戰意圖。

  • 17 # 傳統養生大周天傳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得趙氏天下,歷史稱北宋。趙匡胤怎樣得的天下自己心裡非常清楚,自然會推行重文輕武政策,來維持趙氏江山。禁武自然成了宋朝治國的重中之重,不拒外強,只求內和是宋朝的祖訓。外族也看清這一點,所以才形成了北邊有遼、金,西邊有西夏,南邊有大理的三圍局勢。論北宋的軍事實力自然不會輕取西夏,這都是明擺的事,不用細說。

  • 18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西夏不是軟柿子

    西夏類似今天的朝鮮,國力不夠軍力來湊,先軍政治是歷代西夏統治者的國策之一。

    由於西夏國土處於處於列強環視的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党項族不得不採取以戰求和的外交策略。西夏文書《貞觀玉鏡統》和《天盛改舊新定律令》記載:西夏實行全民皆兵的國策,男子年15歲成丁,至60歲止。每家凡二丁取體壯者一人為正軍,另一丁為負贍,擔任隨軍雜役,組成為一抄。凡家有四丁的,抽兩抄,其餘的壯丁都叫做空丁,可不服役,但可以頂替別的丁男當負贍兵,也可以頂替正軍之疲弱者擔任正軍。於是西夏可以隨時聚集起數十萬的大軍以應對北宋和遼國的入侵,同時在古代,騎兵的戰鬥力要遠遠超過沒有火器的步兵,而党項人又善於騎射,自然難以被消滅。

    精銳的西夏騎兵

    北宋的重文輕武功國策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鑑於唐朝藩鎮割據的情況,對將領們“杯酒釋兵權”,從此宋朝重文輕武 以文官掌軍,北宋軍隊分禁軍和廂軍,禁軍戰鬥力強而在開封,廂軍就各個路府州縣的常備軍,實際上也使得北宋的軍隊過於龐大,多而戰鬥力不足。將不掌兵,兵不替將賣命,將軍和士兵的不默契也是北宋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原因。

    北宋重甲步兵

    國際形勢

    當時的國際情況與三國類似,對於西夏而言,如果遼滅宋後,再滅西夏沒有懸念,宋滅遼後也能滅了它,它是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國家。但是這也使得宋遼互相忌憚,都不願意在它身上浪費太大的力量,於是乎它便幸運的成為了二者聯合而不是消滅的物件。

    宋遼夏三國鼎立

  • 19 # 長金老者

    實在對不起,我對歷史研究得很差,無法回答這樣有深度的問題。但我知道,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北宋好象不但滅不了西夏,其他的也都滅不了。相反契丹把北宋收拾得服服帖帖,後來的金又佔領了北宋大部領土,俘虜了它的皇帝。從漢人政權來看,在開疆拓土抵禦外族侵略方面,宋以後就沒有漢唐那種霸氣了,可能與它崇文抑武有關係。個人愚見,歡迎指正。

  • 20 # 超然智者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後,採取重文輕武、外鬆內緊政策並且北有遼金不時挑釁,北宋哪敢輕舉妄動。不但滅不了西夏,還發生了後來的“靖康之變”。之後到了南宋時期也沒有堅持多長時間被蒙元滅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一兒童節如何過得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