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靈521

    這句話體現了父母的愛和擔憂。

    事實上現在的很多家長是偏和善,而缺乏堅定的,特別是年輕的父母們,他們總是擔心立了規矩孩子就不快樂了,讓孩子學點東西就會累著,或者乾脆認為孩子時代就是好好玩,長大自然就會了。

    事實上,想讓孩子快樂開心的想法沒有錯,然而不快樂的體驗也是孩子人生的一部分,父母不需要為孩子的開心負責,因為每個人都只能負責自己的人生。

    而且父母的這些育兒信念會害了孩子們,因為可能會錯過3-6歲最佳立規矩的年齡,孩子心裡可能還會形成這樣的信念:我自己的快樂至上,你們都要為我的快樂服務。因為我還是孩子,所以我是弱者,我就可以不用心學,因為爸爸媽媽就是這樣認為的。那麼孩子有可能會成為小霸王或者習得性無助。這樣的信念勢必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人生。

    另外人生的大部分技能其實是後天習得的,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小,可以不用學,那麼孩子自然學會的機率太小了,還會錯過各種敏感期。

    比如識字,有多少的父母會覺得識字早了,孩子會累著,還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吧,而錯過了四歲左右的識字敏感期,而在敏感期裡做功課可以事半功倍的。

    我家女兒,識字量很大,同時想象力也特別豐富。

    再比如談戀愛,早戀是一個多麼讓人尷尬的字眼,甚至從小學到大學,父母嚴防死守,絕不讓孩子踏雷池一步,然後畢業以後,希望孩子立刻領一個稱心如意的伴侶回家,這可能嗎?所以現在多少恐婚族,不婚族不想回家?

    其實這些所有都跟父母的不想放手,不信任孩子的能力有關。他們會給孩子提供各種可能的幫助,時間一長,孩子就會放棄學習,她也會不信任自己的能力,缺乏技能變得沒有自信。

    這些我想都是父母不想看到的,所以,愛孩子,疼孩子都沒錯,但是需要科學的方式。

    附:這幅海報上的畫,是我不到五歲的女兒畫的

  • 2 # 東卓談互聯

    真實發生!

    之前有一次出差,為了省車票錢,沒有坐高鐵,坐了普通火車,因為也只有兩個小時,所以並沒有心理負擔。

    火車上人並不多,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和他的媽媽、姥姥。

    因為我的票剛好把他們隔開了,所以他們一提我就主動和他們換了座,讓他們坐在一起。

    開始一切都好,我開始開啟手機看電視劇。這熊孩子一覺睡起來,就開始作了,先是要喝奶,他姥姥給他開了一個養樂多,他喝了一口,又吐回瓶子裡。他媽媽只是笑:“這狗東西你看壞不壞?!算了算了,媽要不你喝了吧,娃娃的嘴嘛,乾淨得很,沒事。”姥姥也是一臉寵溺,就拿起養樂多把那半瓶養樂多喝了。

    熊孩子過了一會,覺得無聊,開始蹭到我身邊,板著我的手,看我手機螢幕。他媽媽就說:“孩子想看你就讓孩子看一下嘛。”

    因為我看的《生活大爆炸》,大約他覺得太無聊了,他盯了一會兒就開始在我背的雙肩包上蹭。

    我這時候已經有點不爽了,但是孩子的媽媽和姥姥全然沒有看見的樣子。

    熊孩子已經開始翻我的包了。媽媽和姥姥依舊沒有看見。

    我靈機一動,對熊孩子說:“你摸摸書包這個側面的格子,裡面有個好玩的東西。”

    熊孩子立刻更加來勁兒了,手伸進去又掏出來,一枚安全套……

    熊孩子舉起安全套喊:“媽媽,叔叔給我的玩具。”

    媽媽這個時候表情很精彩:“他還是個孩子啊,你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呢?”

    我說:“對啊!他還是個孩子啊!所以做了錯事更不能放過他。”

  • 3 # 裸猿的故事

      許多父母對於打攪了其他人的自家娃,不是向被打攪的人致以歉意,或者給點什麼補償,而是直接要求被騷擾甚至有所損失的一方,包涵諒解,從而直接解除了自身作為監護人的責任。我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是一個能輕易的向別人說對不起,說抱歉,說打擾了的背景,更沒有多少引咎如何如何的傳統。說得簡單粗暴一點就是缺乏內省和自省的薰陶,雖然歷史上曾子(不是孔子和老子等別的子)曰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句話說得對,有熊孩子是因為有熊家長,幼兒的成長當然是有其天性所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的方式是正確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稍微負責的家長們會放任幼兒去做危及生命安全的事情。

      當然,熊孩子問題之所以成為問題,還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一個熟人社會變成了陌生人社會。理論上說,我們自身也是從熊孩子階段過來的,如果是在數代人甚至數十代人都呆在一起的相對封閉環境中,那麼這種打擾和被打擾的事情,是一個長期博弈的過程。你的孩子打擾我,我的孩子未來也可能打擾你,因此我們對打擾的容忍度就會高很多,但現在則不然,打擾你的熊孩子不管是陌生人還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你的孩子未來騷擾他們的機率要麼幾乎為0,要麼也非常的低,更不要說如今生育率在不斷下滑,許多年輕人沒有多少為人父母的想法。

      前段時間,日本的一個調查顯示,隨著社會生育意願的走低,年輕人對於熊孩子的忍耐和包容度也同樣在走低,甚至成為部分年輕人拒絕當爹當媽的理由,就是不想生養這麼討厭的一個熊孩子出來,或者自己並不教養好孩子的絲毫信心。

      而緊隨著熊孩子來的一個合乎邏輯的問題就是:既然你沒能力教養好子女,你為何還要生養子女出來禍害他她甚至禍害這個世界呢?與此同時,抱怨熊孩子的年輕人大多也在抱怨著自己的父母。

      不過拋開這些惱人的社會問題,如果只想在社會交往中佔領道義制高點,你可以說,但你們不是孩子啊,你們是監護人。

  • 4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我們時常會見到各種各樣的熊孩子,比如說,在電影院,熊孩子踢前排的靠背;在火車上大喊大叫;或者去你家裡做客,弄壞了你最心愛的手辦......這時候,當你和其大人說讓孩子安靜點的時候,家長會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啊,你不要和他一般見識”。現在我從心理學的角度,說說“熊孩子”。

    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你說“他還只是個孩子”是孩子變成熊孩子的必要條件,因為這時的家長,沒有把孩子看作完整的獨立思想體,而孩子自然也就認為自己不需要擁有理性,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不用考慮他人的感受。

    從而,一個完全的利己主義者就此養成。

    心理學中說,就算家長沒有去教育孩子,孩子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也就是說,孩子生下來本是善良的,讓其自由的發展不去幹預,他也不會變壞。

    每一個“熊孩子”都是溺愛下的產物。溺愛無疑是對孩子的傷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在6/7歲沒有道德分辨能力,只能根據父母的態度來判斷自己做的對還是錯。聽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還小,不懂自己說的是什麼,某一天,突然學著大人的語氣說了一句髒話,而家長居然覺得很有意思,笑笑就過了。從此,孩子明白,這樣說話是對的,是可以讓父母笑的,於是將這種行為不斷擴大。

    下次,遇到這樣的家長,說“熊孩子可以讓著,但是你作為監護人,總得為孩子負責吧”。

  • 5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前一陣,網上有人總結了中國人著名的四大“寬容”定律:1、來都來了;2、人都死了;3、大過年的;4、他還是個孩子。

    “他還是個孩子”被列在寬容定律中,就可看出,“他還是個孩子”對有些家長來說,被當成了逼人忍讓、讓人寬容的砝碼。

    正因為有些父母如此“謙讓”,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喪失了原則、少了規矩。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鏡子。

    熊孩子身後一定有個熊家長,他還是個孩子,但家長已經是成年人。

    拿孩子小來要求別人寬容、忍讓,既沒有道理,也可見家長為自己教育失敗的開脫,免責。

    他還是個孩子,當你要求別人謙讓的時候,請先清楚:你可以要求別人謙讓一時,但無法謙讓一世,當熊孩子長大了,這個世界不會寬容ta,吃虧的,終將是自己。

  • 6 # 火星6741

    講講在fgo(命運冠位指定)論壇看到的一件事吧。不知道這是啥遊戲沒關係,只要知道這是個抽卡遊戲,培養的需要的精力和時間都非常多,而且抽卡非常燒錢就行了。

    一哥們(有工作,經濟獨立),他媽的一個牌友帶孩子來他家玩。當時他正在房裡玩遊戲,突然想上廁所,就把手機擱在床上,也忘了鎖屏了,反正也幾分鐘時間。之後一沒注意,然後那熊孩子就從客廳跑了進來,用他手機把他的高星卡全給餵了。

    他的高星卡是全部都上鎖了的,一般的熊孩子瞎點基本上是不可能隨便就這樣把卡喂掉的。這熊孩子估計以前還接觸過這種遊戲,這麼精準的操作不是故意的鬼都不信。

    按遊戲的抽卡機制和價格預估的直接經濟損失大概在8000以上,這還不包括某些限定卡的損失,真要強算都快上萬了。這還只是直接損失,還有養成遊戲本身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沒算呢。

    在這遊戲,自己喂掉的卡是很難找回的。

    當時這哥們回來一看直接就急眼了,當時就直接給那熊孩子推一邊了。也許有些暴躁,但一萬多花幾年時間培養的東西突然就這麼沒了,而且還明顯不像是無意的,我覺得這反應也實在不過分了。

    然後外面的這哥們的老媽和熊孩子的家長聽到動靜就感覺跑進來了,這時候那哥們正抓著那熊孩子手腕不讓他跑,於是這熊孩子不滿意地揣了這哥們一腳——朝襠揣的。因為本來就心情爆炸,當時這哥們頓時就火了,直接一巴掌把熊孩子拍到地上按住了。(補充:注意了力道,沒受傷)熊孩子家長一急想救孩子,這哥們也是暴躁,直接吼了句:你再過來一步就不只一個巴掌這麼簡單了。頓時把熊孩子、熊孩子家長和哥們他媽都嚇住了。

    之後哥們就把之前的事都說了一遍,然後熊孩子家長就說了那句經典的臺詞,是哪句就不要我多說了吧。他媽也跟著勸。然後這哥們直接說自己損失了多少,然後熊孩子家長和他媽都不吭聲了。半天后熊孩子家長才憋出來一句:不至於吧。哥們一聽更火了:不至於我閒著蛋疼擱這發神經呢?而且這熊孩子剛還揣我襠現在還在疼呢。

    磨磨唧唧了半天,最後熊孩子家長還是妥協了答應賠償,帶著孩子走了。(答應賠償的主要原因估計還是哥們比較橫。)這哥們母親也沒多說什麼,就問了這哥們一句:你玩遊戲真的用了這麼多錢啊。(題外話:講道理,這點錢還沒我叔一根魚竿貴啊。)

    哥們也覺得自己有些過火了,畢竟也是他媽的朋友。一問才知道,他媽也看這熊孩子不爽很久了,這屁孩已經不是第一次弄壞別人家的東西了,只不過別家都礙於情面而且損失也不大,沒像這哥們一樣暴躁。

    至於一個牌友沒了就沒了吧,也不是缺人打牌。(我怎麼就沒個這樣的媽系列。。。)

    之後的事應該就是這麼結了。(事實證明熊的還是鬧不過橫的。)唯一有些令人有脾氣的地方就是這熊孩子到最後也沒道歉,家長也沒。(什麼樣的家長帶出什麼樣的屁孩。)

    再往後我就沒關注了,應該就是這樣了。

    我覺得大多數被熊孩子坑過的人看這故事都有一種爽到的感覺,哪怕這哥們處理問題的時候略顯暴躁了。(反正我是爽到了,講道理,如果可以,你們真的不想錘熊孩子一頓嗎?)

    大多數人礙於親人朋友間的情面,對熊孩子一般都是敢怒不敢言。(要是是不認識的熊孩子幹這類事估計已經被打殘了。)像這哥們一樣暴躁,還是很難做到的。

    但如果熊孩子真的給你帶來了切實的經濟損失,在我看來,要求賠償是完全合理的。

    ①法理上

    比如,之前那位哥們,在那種情景下,熊孩子給他造成的損失,本質上和其監護人直接對他造成損失是一個性質的。

    監護人就有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的責任,你孩子犯錯了,本質上就是你的管理出現了問題,也就是你沒有盡責。這些錯誤就應該由你承擔。

    他還只是個孩子,你不是。

    ②情理上

    在我家,如果我小時候犯錯,我母親會承擔所有的賠償責任,而且會把這些賠償記在我頭上。自己犯的錯,自己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是一個最基礎的價值觀的培養。

    所謂熊孩子,熊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像我媽那樣搞,世間的熊孩子起碼少9.5成。

    家長的放縱是熊孩子誕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對我而言,一個熊孩子弄壞了我的東西,如果他的家長主動承擔賠償責任並主動道歉而且教育孩子,如果損失不是特別大,我是不會讓他賠的。人家已經意識到自己教育有缺失了,願意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了,就完全沒必要為這點小事鬧。

    但如果家長不主動道歉,或者道歉了但絕口不提賠償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是絕對會要他賠的,關係越好我越得要他賠。不是我小氣,而是我實在不想看到一個好好的孩子就這麼被他帶歪了。一個連基本的承擔和價值觀都沒有的家長,會把自己孩子帶成什麼樣簡直無法想象,不僅會讓他賠我還得給他上一課。就算不能改變他也得給他一點“不能放縱熊孩子”的明示。

    如果他因為這事就和我鬧翻了,鬧翻了就鬧翻了唄,你指望一個這點事都承擔不起的人有什麼長期交流的價值嗎?

    如果是我父母的朋友或者其他什麼特殊關係沒辦法這麼翻臉。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不過這種情況應該實在也不多吧?

    感覺有些跑題了,最後用兩句話總結回答一下問題吧:

    ①熊孩子的行為如果違法了,可以說等同於監護人違法,只是情理上不這麼認為而已。

    ②熊孩子的熊很大程度上就是家長的熊。孩子越熊,證明其監護人越熊(管理孩子上的無能或無知)。

    你孩子是未成年人,你不是。

  • 7 # 武俠哲學

    一、

    場景一:A的孩子冒犯了B,A要責罰孩子,B阻止並說道:「他只是個孩子。」

    以我遙遠的印象,這句話往往出現在上面這個場景中。並且,A與B往往是熟人關係,親戚、鄉鄰、朋友。所以被冒犯的一方阻止家長責罰孩子,說「他只是個孩子」的時候,甚至還帶點寵溺。

    可當這種場景總是如此,而成為一種理所當然時,這其中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正如一開始人們很熱心的讓座,大家都很開心。可如果讓座總是如此,成了理所當然。我上車你就該給我讓座,這味道就變了。

    孩子冒犯了別人,別人總是不計較。於是就認為別人不計較就是理所當然。就變成了下面這個場景。

    場景二:A的孩子冒犯了B,B表現出不滿,A辯解道:「他還只是個孩子。」

    這種心態本身就令人非常厭惡。但熟人嘛、親戚朋友,鄉里鄉親的,也不好說啥。而家長也會覺得,我們這交情,孩子這些小事,還值當的提嘛。

    但是,社會之發展,人口之流動,原有的熟人社會正逐步變成陌生人社會。場景二更多的發生在陌生人之間。陌生人,可不會顧忌熟人間的各種面子交情。這也是這類問題一再被提及的原因。

    家長辯解「他還只是個孩子」的時候,其實就是一方面把別人的不計較當作了理所當然,一方面把在熟人間的心態用在了陌生人中——我們這交情,孩子這樣有什麼大不了的。

    但問題是,不是天下所有人都是你孩子他爺爺,無論孩子做啥都是寵溺的。也並不是天下人都覺得你孩子可愛。所以基於這一點,人們的迴應可以是:「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我不是他爹。」

    二、

    孩子是不具備對其行為負責任的能力的,孩子具有天生的豁免權。我們會給孩子最大的寬容和關愛。家長說「他只是個孩子」,無非是就此立說,孩子不懂事,他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他具有豁免權。

    但問題是,孩子是有監護人的,監護人是有責任的。孩子不懂事,家長難道也不懂事嗎?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類比。孩子再不懂事,會比狗還不懂事麼?狗咬了人,難道主人要說「他只是一條狗啊」?狗咬了人,主人肯定是要負責任的。

    同樣,孩子做出出格的事,家長是要負責任的。據此,人們的迴應可是是:「他只是一個孩子,你難道也是一個孩子?」

    三、

    家長說「他還只是個孩子」,這自然是維護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的孩子是不是做錯了事呢?是不是因為他是孩子,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可以視而不見的呢?

    那麼問題就來了。你從來都沒有責備過你的孩子嗎?換言之,你從來都沒教育過你的孩子麼?你的孩子是天生的聖人麼,能從心所欲不逾矩麼?

    如果你承認,你也教育過你的孩子。那麼很顯然,孩子有過錯時,是需要教育的。那為何在面對外人時就要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呢?你自己教育他的時候,他就不是孩子了麼。

    所以,基於這一點,人們可以迴應:「你的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麼?」

    四、

    這裡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所作所為,家長是要負責的。當人們被冒犯的時候,人們所針對的往往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就像被狗咬了,人們並不是非得要把狗怎麼樣,再咬回來,而是要主人對此負責。

    家長說「他還只是個孩子」,就是把自己的責任推給了孩子,然後仗著孩子的不懂事以及豁免權,一副「你能拿我孩子怎麼樣」的嘴臉。就像我上面所舉的例子一樣,狗咬了人了,主人把責任推給狗,說「他只是一條狗啊」。

    天下有是理乎?

    家長應為熊孩子的行為負責。而基於此,我覺得。面對熊孩子,直接對孩子打罵、詛咒等等,是不可取的。實際上,文質彬彬的諸位,小時候未必就沒有熊的時候。如果是條狗,你打了就打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我個人覺得還是不應該直接對孩子採取措施。你可以找家長負責,而不能直接動孩子。

    譬如說熊孩子冒犯了你,而家長在旁邊不以為意。你上去打家長兩耳光,情有可原吧。可如果你直接打了熊孩子兩耳光,我覺得是過分的。

  • 8 # 鐵錘文史

    先亮答案吧: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是啊,現在教育還來得及,長大可就麻煩了!

    想起幾天前發生在東北的一條新聞,一名23歲男子酒駕被查,父親趕過來向警察求情:他還只是個孩子!

    警察怒懟:18歲就成年了!

    家長的放縱和寵溺,是孩子永遠長不大的主要原因。放眼望去,今天社會中這麼多“媽寶”,一把年紀了裝萌裝嫩,實在可笑。

    家長永遠把子女當做孩子寵溺,在鐵錘看來,至少有兩大惡果:

    第一,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離開父母,很難獨立生存。

    一些媽寶男自理能力之低下,超出你的想象。有報道,一些成年人連基本的家用電器都不會使用,有的大學生在外讀書,衣服定期用物流郵寄回家讓父母清洗。這種人到了社會上能有多少作為?

    第二,孩子社交能力低下。

    媽寶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父母溫言軟語哄著騙著,在家中說一不二,進入社會之後,誤以為全社會都應該這樣寵著他。這樣的人肯定會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郭德綱講過一個段子,大概意思是,說孩子從小被爹媽訓斥打罵,十幾年下來鐵羅漢一樣刀槍不入,到了社會上什麼樣的風吹雨打都無所謂,皮實好活。那種被寵愛的孩子,嬌氣無比,進了社會,領導批評一句就能辭職走人,到了六十歲,別人高聲說他一句,當場就能死過去!太脆弱了嘛。

    各位過路君子,你身邊有這樣的媽寶嗎?

  • 9 # 壹父母

    “可你不是個孩子了啊!”

    拿“他還只是個孩子”做藉口來放縱孩子的行為,既是對別人的不尊重,也是害了孩子,更是害了自己。

    沒錯,他還只是個孩子,所以他才需要父母給他指引,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包括社會規則和道德底線的基本意識,也是需要父母幫助孩子來建立的。

    如果父母因為過於“護犢”,那麼,孩子在成長的重要時期,就沒辦法有機會將規則和道德內化,等孩子長大了,連父母也沒辦法用“他還只是個孩子”來搪塞時,可能連父母自己也都再沒有能力幫他承擔行為後果了。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本能地去試探底線,如果父母給了他明確的限制,他會明白是非對錯、有底線意識,同時內心也是安寧篤定的。相反,永遠也探不到底線的孩子,看似“自由”,其實內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穩定感會時時纏繞著他。

    當孩子冒犯了別人,父母的袒護和不分是非的縱容,對別人來說,可能就是一時之氣,但對孩子來說,坑的就是他的一生,而父母最終也不得不為自己當初的縱容埋單。

  • 10 # 超級爸爸

    身為父母,這句話很明顯就是為自己本該承擔責任的一句開脫之辭。

    孩子可以熊,但父母怎麼可以“慫”呢?

    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中,有非常致命一點的就是,權利和義務的界限並不清晰。很多父母,本身就缺乏內省的意識,孩子闖禍了,以為本能的推脫責任是為了孩子好,殊不知教育就是在這樣潛移默化中,你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態度,也就傳染給了你的的孩子。

    寵愛孩子並不等於溺愛他。一心的袒護只能更加助長他未來“飛揚跋扈”的性格,甚至覺得自己什麼事都是對的,養成目中無人的性格,簡直就是為以後的生活埋下苦果。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孩子犯錯更是需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父母的掩蓋開脫才是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所以做錯事,闖了禍,不需要受到懲罰;

    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所以他還小,小孩子嘛慢慢來,長大了就懂了;

    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所以凡事父母來決定就好,孩子不需要操心;

    因為“他還只是個孩子啊”,所以他永遠都只是你眼中一個“孩子” ……

    要反駁這種理論,其實非常簡單:他還是個孩子啊,但你不是啊!

    敢於承擔的父母,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否則,坑的可不僅僅是孩子啊。

  • 11 # 沛澤媽讀心理

    說這句話的人包含三層意思,一是他是個孩子,犯了錯誤可以原諒,二是他是個孩子,大人不能跟孩子計較,哪怕他是犯了嚴重的錯誤。三是父母護犢子,為孩子開脫,逃避責任。

    我認為無論孩子犯了怎樣的錯誤,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應該教育,只是採取的方式不同罷了,比如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撞到了同伴,那麼,我們就應該告訴孩子,你在跑的時候,要看看周圍有沒有小朋友,人多的時候,不要跑得太快,以免撞到別人,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傷害。

    但是,如果孩子是故意打別人,搶別人的玩具,尤其是三歲以上的孩子,那就要批評教育了,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是應該受到批評的,如果孩子還不聽,可以暫時不允許他和別的小夥伴玩耍,讓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俗話說,小樹得砍,小人得管。孩子要從小教育,不能因為是孩子就可以逃避批評教育,若家長有這樣的心理,吃虧的早晚是孩子,孩子小的時候,你不教育,等孩子大了,就有社會去教育了,到那時就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了。

    我們村有一個男孩子從小就偷雞摸狗,今天鑽進鄰居家偷點,明天跑到村大隊裡拿點,父母是知道的,因為經常有人找上門,可父母不以為然,總跟別人說:“孩子還小,您別跟他一般見識,別跟他計較。”

    後來,這個男孩子去偷了一個工廠的保險櫃,因數額較大被判了七年徒刑,這就是“他還是個孩子”換來的深刻教訓啊!

  • 12 # 海綿媽媽育兒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 "孩子還小,還不懂事"、"孩子大一點自然就懂事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我聽的最多的就是從爺爺奶奶的口中。

    大寶不吃飯,爺爺奶奶就餵飯,說"孩子大了自然就自己吃飯了";大寶玩樂高,遇到不會的地方發脾氣,爺爺馬上就幫忙完成,說"孩子還小,大一點就會了";大寶幼兒園手工,孩子一發話,爺爺立馬就幫忙做,說"這麼小的孩子,哪會什麼手工,這些老師真是吃飽了撐的";大寶不想走路了,爺爺馬上攤開手抱,說"大一點兒就好了"......這樣的場景,在我家經常發生。

    爺爺奶奶不知道,長期這樣,大寶已經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毛病,沒人餵飯,堅決不自己吃;不會玩的玩具,使勁丟一邊;稍不如意,就會大吼:不喜歡你了,不和你玩了。在家裡是這樣,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別人的玩具想玩沒玩到,要哭;跟小朋友鬧矛盾了,馬上來一句"我不和你玩了";想要的玩具一定要拿到,否則就是一陣撒潑打混。

    可是這一切,在爺爺奶奶的眼睛裡,就是"孩子還小,不懂事,大點兒自然就好了"。

    可爺爺奶奶不知道的是,孩子不經過教育、不經過打磨,是不會自然就變好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的時候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尊重別人等好的品質,期望孩子長大自然變好,談何容易。

    於是,我不再想聽到這些話了,我要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把大寶接回了家,自己帶。

    雖然大寶跟著我的時間不長,但情況也在慢慢變好,看到人會主動打招呼了,會自己穿衣服了,會自己看著圖紙玩樂高了,會自己吃飯了,雖然有時候到了爺爺奶奶家,會舊疾復發,但是我也在努力著,努力培養出出一個自信、自律、獨立的小男子漢。

    希望你也可以,一起努力吧。

  • 13 # 有書課堂

    你可以回她說:“但他不是我的孩子,我沒有義務包容他的行為。”

    01

    沒有人有義務承擔你孩子的搗蛋行為。不能因為小,就認為你孩子的行為,別人就應該包容。

    人有三個關鍵性格形成時期:

    第一個關鍵時期:3歲左右。這是初步形成的時期,所以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而0---6歲是人的情感形成的關健時期;

    第二關鍵時期:11---12歲左右,是人意志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

    第三關鍵時期:是16歲時期。

    小孩的性格是關鍵在於小時候,做父母這時應當指出他行為的不當之處,而不是放任。

    前幾個月聽到一個新聞。有人組隊去參加國外旅遊團,坐旅遊車的時候。其中有一團員帶著幾歲大的孩子,那孩子從上車開始哭到旅遊結束。

    有旅客就氣得差點打她母親,下車後引起很大的爭論,她母親還說:“她還只是個孩子。”

    其實想想也是,一路上車裡都是哭聲,作為母親的不哄孩子,能不惹人生氣嗎?你作為她的母親,願意容忍,不代表別人就願意。

    而且很多壞的習慣都是從小的時候養成的。

    02

    還記得聽過一個故事:有一戶人家,小孩子小的時候,偷了鄰居家的東西。這個男孩把東西拿回家後,母親誇他做得好。

    他以為這是正確的事情,等長大後就學會了作奸犯科,無惡不做,最終被警察抓住了被判死刑。在執行死刑那天,他就咬了他母親一口。

    你看這就是小的時候,不管教,長大後卻走向歧路,就像很多人都說,現在你不管教你的孩子,他長大後,社會會管教他。

    03

    前幾天有一則新聞,14歲男孩搶劫刺傷初中女生多刀。

    多麼可悲的事情,多麼可怕的行為!這就是從小不教育的結果。難道就因為他小,就可以不注重他的行為嗎?

    很多的罪犯難道天生就是罪犯嗎?必然不是這樣的,看過犯罪電影或電視劇,都知道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小時候,父母不注意小孩行為,結果長大後成了大熊孩子。

    所以不能以他還是小孩子,就原涼他的一些行為,因為他不懂,他的父母,就應該有責任承擔起教育的擔子。而不是一句小孩子就可以原涼小孩子行為!

  • 14 # 有書快看

    “他還只是個孩子啊!”看到這幾個字時,有書君腦子裡閃過千百副不同的畫面,有種畫面腦補的現實感,但好像每一個畫面的內容又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他還只是個孩子,別跟他計較啊!”然後家長領著熊孩子轉身走掉,走的那麼的理所當然。

    那麼怎樣看待“他還只是個孩子啊”,就是有書君今天要和朋友們要聊得話題了。相信我們所有的朋友都經歷過,這句看似很平常的話,而且也大都一笑了之了。

    接下來我們就先來從法律的角度看看,關於這句話應該怎樣來詮釋。我國的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因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侵害了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監護人應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被監護人的侵權行為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由監護人承擔,被監護人有財產交由監護人代管的,應從被監護人的財產中支付,不足部分,應由監護人承擔。由相關法規不難看出,孩子犯了錯,在本質上就是家長的管教出現了問題,說明家長沒有盡責,所以這些錯誤就應該由家長承擔。因為你的孩子他的卻是孩子,但你不是孩子,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責任能力,所以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說完法律層面的,再來說說情理層面上的。有書君曾經有一位朋友,他的孩子很小的時候犯錯,他們夫妻會承擔所有的賠償,有的時候對方覺得,損失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但我的朋友還是堅持賠償給人家。我問朋友“既然人家都不追究了,你為什麼還要堅持呢?”朋友告訴我說“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損壞別人的東西是要承擔責任的,不管是大還是小;做人就要有擔當,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聽到這樣一番話,有書君覺得受益匪淺,所以後來有書君自己有孩子後,也是按照這個標準的,而且家長賠償後要把這筆帳記到孩子頭上,自己犯的錯,自己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實我們口中的熊孩子,是因為家長的放縱才誕生的,也就是說熊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給大家舉一個熊家長例子,有書君的孩子在讀幼兒園時,就有一個熊孩子,有一次這個熊孩子把班上的另一個小朋友打傷,被打傷孩子的家長跟熊孩子的家長理論,誰知熊孩子的家長不但沒有賠禮道歉,反倒是講“不就是孩子打架嗎,至於嘛!”被打傷孩子的家長非常生氣。感情傷的不是你孩子,更過分的是,因為被打傷孩子的家長多說了幾句,熊孩子家長竟然也要動手打人了。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啊?!有書君當時也在場,整個就是現場演繹了什麼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句老話。

    孩子的成長雖然要以放任天性為主,但並不應該和放任自流劃等號,如果家長負責任,就決不會放任自己的孩子去做危及到生命安全的事情。有人可能會說,有書君言重了啊!小小熊孩子,怎們能涉及生命安全呢?但有書君要表達的是,如果在熊孩子還小的時候,沒能得到及時的管教,等長大後就沒有亡羊補牢的機會了。

    孩子在3-6歲是最佳建立規矩的年齡,如果在這個時間段沒有給孩子建立良好的規矩,讓他隨心所欲,形成一種自己快樂至上,其他人都要為我的快樂服務的信念。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變成小霸王,勢必會影響孩子以後的成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認為小孩子沒有必要學一項東西,那孩子能夠學會的機率就很小,同樣就會錯過各種敏感期。比如孩子自在4歲時是識字敏感期,但有很多家長都會認為,上學總會學的,沒有必要太早認字,殊不知敏感期學東西是事半功倍的。所以在該立規矩的敏感期也應該給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最後,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書君推薦《巧虎》給朋友們,它是書籍和碟片配套的,裡面的內容不光對於孩子的好習慣養成有很大幫助,還可以學到很多其它知識。

    家長們千萬不要在繼續抱有“還是孩子”的僥倖心理,隨著法制社會的不斷健全,做為監護人的你們是要為熊孩子的行為買單的。

  • 15 # 栁曟龍

    我也說個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吧,有次在高鐵上面我坐靠過道位置,本來想上車補個覺,結果一開車兩個熊孩子就開始在過道上面各種鬧騰,來回追打……期間已經有乘務員過來提醒了他們的家長,家長也是象徵性的說兩句,之後還是熱鬧依舊,我特麼實在忍無可忍了,就伸出一隻腳(沒錯,就跟前段時間那個孕婦一樣)直接把一個孩子給拌地上了……伴隨著一陣哭聲的還有那孩子家長想殺了我的目光,可能也知道自己理虧,就看了我一眼,就把自己孩子拉回去了……

  • 16 # 智聯校園

    每次聽到這句話,熊孩子的各種行為都會從腦海浮現:

    熊孩子脫掉鞋子,(有些熊孩子可能連鞋都沒脫)在你家沙發上蹦來跳去,把你喜歡的玩偶扯來扯去,和媽媽索要你的玩偶等等,這還是輕的了,有些熊孩子的行為更令人髮指:

    一名四年級,身高1米4、體重120多斤的熊孩子猛推孕婦,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樣做的時候,這個熊孩子還悠閒地吃著零食,不以為意地說:"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想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

    故事的結尾是,孕婦丈夫的妹妹把這個熊孩子活活打老實了,直接踹出家門,而且這個熊孩子過年都不敢來,簡直大快人心。

    這個熊孩子不僅胖而且力氣大,行為不受父母管教,有時候一些大人都想象不到的動作都會在熊孩子身上。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長為了偏袒自己的孩子,會說“他只是個孩子”,那麼我想說“你是個大人了,都管不好自己的孩子”,而且會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

    除此之外熊孩子們還做出來了各種膽戰心驚的事情: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可替代。一味的縱容熊孩子,就是教育的悲劇和失敗,如果父母教得好,世界上還會有熊孩子嘛?熊孩子不經管教,未來的道路一定會很崎嶇。沒有一個熊孩子討人喜歡,如果讓我遇到熊孩子,也不會放過他,讓他知道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事。讓熊孩子知道,做錯了事,要勇於承擔。熊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父母不好好管教她去,別人也會替他的父母管教他。

  • 17 # 寵兒ELI

    我把我姑的孫子打怕了。他去別人家的時候。會偷偷的往你們喝的水裡尿尿。我已經忍了他好幾次了。也說不聽。我姑就會說。他還小不懂事。他在自己家也是這樣。看著他就行了。最後有一次他拿我侄女喝水的水杯尿進去。我就抓著他。往死裡打他。我姑一直攔著我。我就一追拿著衣架追著他打。打到他全身是一條條的。他也愛咬人。打人。向人吐口水。誰擋住他了。他就打他向你吐口水。我姑他們都是隻會說。他還是個小孩。那次打得好解氣啊。以後來我家都是老老實實的

  • 18 # 蠟筆小新不太辣

    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他比較喜歡收集偶爾買買手辦,那天隔壁的小朋友和他媽一起來借個東西,我朋友去給他找,然後他就跑到我哥們臥室亂翻一通,最後把他架子上的手辦全部給拆了,加上他女朋友的玩偶也給糟蹋的不行,他媽叫他也不理最後才到臥室裡找到他,當時小孩母親態度還可以道歉,我朋友看到心態直接炸了,吼了兩句,然後他母親就開始數落了,說一個大男人了還玩玩具還有這麼多布偶然後說我朋友小氣不大度和孩子計較,最後扔下一百塊錢說賠我哥們的剩下的就算賞他了,瀟灑的回去,我哥們晚上整理一下東西,第二天把賬單給他送去,所有的發票和網上物品的報價,一共一萬多,這都不是重點毀的是別人的回憶,喜好

  • 19 # 唐映紅

    天下熊孩子無一例外都是屬於有媽生,沒爹教,無良爹媽教育不當的後果,沒有任何一個熊孩子是天生的。

    熊孩子在外面闖了禍,無良爹媽既然是無良爹媽,往往就無條件一味袒護孩子,聲稱“他還是個孩子”之類。怎麼著?如何破?首先,兒童滋事從法律上講由其監護人承擔責任,所以熊孩子惹事,不必將矛頭指向兒童,而一開始就針對熊孩子的監護人。

    換言之,不對孩子施以暴力,也不必用語言怒斥孩子,只需要控制住孩子,(如果熊孩子行為造成的行為後果惡劣)報警。

    一旦熊孩子的監護人聞訊而來,聲稱“他還只是個孩子”,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麼可以徑直回道“他是孩子,你是孩子嗎?”總之矛頭指向監護人,控制孩子,問責監護人。

    如果熊孩子的監護人跋扈,試圖打罵,我的建議是隻要敢動手,直接打還;罵就不必罵回,用手機拍攝下來。如果已經報警,不用跟熊孩子監護人廢話糾纏,就一句話,等警察來了處理。

    如果熊孩子只是惹人煩,沒有釀成惡劣的行為後果,也是直接問責監護人(監護人未必是父母)。監護人跋扈不講道理,該修理修理,該報警報警。原則就是,本方人多,修理;本方人少,報警。總結起來就是,熊孩子闖禍,控制熊孩子,但不打罵孩子,並及時報警,等警察來處理。熊孩子監護人如果跋扈,動手就打還,開罵就錄下,不跟他們費口舌。熊孩子擾民,直接問責同行監護人,只要對方敢動手,有把握就打還,好好修理一番,沒把握就報警,控制住孩子,但不針對孩子。

    特別提醒,不要打罵兒童,哪怕他就是個熊孩子。稍有不慎,傷害到兒童,有理也變成無理,而且還要承擔法律責任。

    其實,路人與熊孩子的衝突,大多屬於是公共衝突,能尋求法律解決的,避免私自處置。路人講道理有底線,熊孩子的監護人往往不講道理沒有底線,否則也教不出人見人憎的熊孩子來。一些熊孩子爹媽就是混賬傻逼,路人完全不必降低身份與其在言辭上糾纏,懟回去不過逞一時口舌之快,於事無補。

  • 20 # 微笑de浪漫

    我在國外時候,秘魯,有次坐長途大巴,後面坐了一個七八歲的小孩,他媽坐旁邊,一路上小孩老拿腳踹我椅子背,我回頭看了好幾次,又看了他媽好幾次,見沒反應,我回身揪起小孩的脖領子就給拽了過來,他媽把著我胳膊問我幹嘛,我說你孩子這麼半天在幹嘛你沒看見嗎,他媽說他還是個孩子,然後周圍的人都替他們倆說話,巴士長也過來了,讓我下車,我說憑什麼讓我下車,我買了票了,他說再這樣就讓我下車,我說後面只要不煩我怎麼都好說,一個人在國外不容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美國遲遲不對伊朗動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