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李秀成只是人數數倍於湘軍,但是人數並不等於戰鬥力,太平軍的戰鬥力在晚期已經遠不如湘軍了。而且李秀成的軍隊不僅包含了戰軍,還包括輔助的、後勤的,可能還有臨時拉過來湊數的。

  • 2 # 國家人文歷史

    1862年10月,李秀成從蘇州率領20萬(一說30萬)的太平軍回師天京,以圖解除湘軍對天京的的包圍。當時湘軍大約1-2萬(一說3萬)作戰部隊。雖然雙方軍隊數量說法不一,但雙方的差距則無異比較懸殊。雙方在雨花臺展開歷時46天的戰鬥,在數量上佔優勢的太平軍未能戰勝湘軍,反而潰逃。這裡的原因有很多,小編這裡從大的環境背景和李秀成軍隊的自身問題兩個角度來回答。

    第一,從太平天國和清朝對抗的整體局勢而言,無疑對清朝更加有利,此時太平天國已成強弩之末。自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之後,西方與清政府達成和解,並願意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提供武器裝備。所以,清政府此時已經無須為“外患”擔憂,可以集中精力來對付太平天國。加上湘軍中的曾國荃、左宗棠、以及淮軍李鴻章各部,從各個方向不斷壓縮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形成包夾之勢。經過天京變亂之後的太平天國,雖然提拔出陳玉成、李秀成等後起之秀的將領,但始終無法恢復盛極時的元氣。從進攻轉為防禦,從主動轉為被動,曾經佔領過的地方從而一步步被湘軍各個擊破。同時,此時太平天國最重要的領導人洪秀全,也失去了金田起義時的銳意進取,而是整日沉溺於宮廷之中,整個太平天國暮氣沉沉。這對當時作戰計程車氣,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第二,是李秀成軍隊自身的原因。雖然數量看著龐大,但是大多是從湖北、江西和蘇南地區招募的新兵,而從兩廣帶來的老兵並不多。可以說,太平天國早期兵鋒所指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在於廣西客家人的吃苦耐勞,他們很快適應行軍打仗的生活。而招募來的新兵,往往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積累起一定的戰鬥經驗。但當時的鬥爭異常激烈,沒有那麼多讓你訓練的時間,能拼湊一支隊伍,很快就將其投入實戰。同時,這些新兵來源,有農民和燒炭工等苦力,也有無業遊民,也有投降過來的清軍,甚至當地的流氓地痞。這樣一群烏合之眾,雖有二十萬,反而沒有太平天國早期二萬人的戰鬥力強。

    所以,李秀成才未能在數量佔優勢的情況下,打贏湘軍。

  • 3 # ghjcc

    \後期兵源素質太差了!主要兩淮浙江奶油兵為主,兩廣兵基本上消耗貽盡。再說後期天國無一統帥中樞,洪秀全只圖安逸享受,哪裡有人幫他賣命啊!李秀成已無敢戰到底決心,圖自己儲存實力。下面將領均是王,不聽號令。打起來就是做個樣子一鬨而散。無起義時那種銳氣了!

  • 4 # 等等我15541896

    根據考證,雙方軍隊差不多,都在6萬左右。曾國藩曾提到“賊號稱20萬”,太平軍一般兩千五算一萬,考慮到這次比較重要,水分少一點,應該在6萬左右。湘軍如果加上水軍,也在6萬左右,所以雙方實力相當。

    另一個問題:李秀成敗給湘軍了嗎?沒有,李秀成撤軍有兩個原因:斷糧和左宗棠端了他的後方。所以李秀成回軍守地+就糧。天京城斷糧更嚴重,洪秀全帶頭吃“仙露”(野草),吃錯了中毒而死,太平軍再也挺不住了,而清朝打算派有重火器的淮軍替代湘軍攻城,引起了湘軍的危機感,加緊攻城,最終攻破天京

  • 5 # 楊朱學派

    李秀成帥20萬太平軍回師救援天京,與2萬湘軍激戰於雨花臺。最終太平軍潰敗。百戰百勝的太平軍為何不堪一擊?

    太平軍潰敗的因素有很多。最最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前期太平軍戰鬥力強。是因為有信仰——建立太平天國。

    天京事變後,聖子洪秀全居然殺了上帝楊秀清。太平軍將士都看穿了拜上帝教的謊言,失去了信仰。

    沒有信仰,太平軍將士門也就失去了鬥志。最終成為烏合之眾。

    不僅僅是李秀成,就連當初百戰百勝的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帶領太平軍精銳出走。一路轉戰千里,再也沒打過一場像樣的勝仗。也是因為信仰崩塌了。

  • 6 # 天蠍座的大龍

    湘軍傻子嗎,三萬人對二十萬。湘軍武器先進,而且有僱傭軍,什麼是結硬寨,打呆仗,就是以少數擁有先進武器為依託的軍隊打落後武裝。洋槍洋炮加僱傭軍,太平天國的冷兵器軍隊已經是死定了。

  • 7 # 三生有畫

    1.太平軍士氣低落,已經被嚴重壓縮,四面受敵。

    2.太平軍精銳,損失殆盡。當年最能打的廣西兵最後的老底子,在安徽戰場,尤其是安慶包圍戰,損失殆盡。

    3.李秀成的軍團,都是雜牌軍收編擴充而來,戰鬥力低下。

    4.李秀成是一個很好的戰略家,政治家,但是卻不是最優秀的戰術家。他的指揮藝術,不如李秀成。

    5.天京包圍戰的軍團,是湘軍的精銳,曾國藩的嫡系部隊,也就是曾國荃的吉字大營。糧草充足,武器先進,戰鬥力旺盛。曾國荃最擅長包圍戰和守城。雨花臺準備充分,以逸待勞,正是曾國荃的長處。

    6.清軍的火器裝備,明顯優於太平軍。太平軍火器武器落後,而且後勤供給不足,導致太平軍難以持久戰。

    7.湘軍,淮軍在其他地方的大量進攻,造成了很大的軍事壓力。牽制了太平軍注意力,導致難以傾盡全力。如果當時太平軍內外受敵,難以支援太久。所以導致即將攻下雨花臺時,停止了進攻,還導致被反攻大敗。

    8.雨花臺地勢高,易守難攻。

  • 8 # 樹理鐵碗

    謀事在天,不在人。英美列強與清庭聯手之前,先與太平軍首領洪秀全聯絡的,羅馬主教也派使者說合聯手滅清,認為同是共奉上帝教的,滅清後把儒道佛藏都定為異教邪派。然而,洪天王看透了他們的狼子野心,當場拒絕了。單從這一點來看對他種種看法菲謗的說法,都變的很無力了,我佩服天王身上的傲氣和傲骨。

  • 9 # 廣雅君觀世界

    太平天國軍隊真正戰鬥力強悍是在金田起義到北伐、西征戰役時期。那時的太平軍主力是勇猛而不怕死的廣西戰士,因此在戰場上經常以一當十。1856年天京事變後,太平軍中的“老廣西”要麼死於內亂,要麼跟石達開離開天京。加上清軍的反撲,太平天國不得不主要在長江下游數省與清軍激戰,其兵員補充也主要來自這些省份。這些省份的兵員相比較而言比原來的廣西兵要油滑,殺敵可能不行但善於自保;而且有些新招來的兵甚至是地痞流氓!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革命,同時他們也不贊同太平天國的革命理念,他們參加太平軍純粹是為了混飯吃領軍餉。如果清軍出錢更多,他們甚至可以倒戈投降清軍。由於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當戰場上出現雙方相持不下需要靠毅力壓制敵人時,這些軟骨頭的太平軍根本支撐不下去,所以才會出現李秀成領軍大戰四十多天都不能擊敗湘軍的情況。

    太平天國後期最高領袖洪秀全昏庸,整個革命隊伍管理十分混亂,為了籠絡人心竟然胡亂封王,據記載封王數多達2700人。這些王不但互不統屬,而且常常割據一方甚至自相殘殺,導致革命隊伍內部不團結,軍心渙散,結果戰場上需要各部隊相互協作時一些王為儲存實力不給友軍提供幫助,導致有時本來可以打贏的仗打不贏。而湘軍經過曾國藩多年的強力教化,戰鬥力已經大大增強,其軍官和士兵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大家為了獲得榮華富貴只有拼死一戰打敗太平軍,因此湘軍在戰鬥中反而更加頑強。另外,由於有西方列強提供支援,這使得湘軍更加有底氣同太平軍拼命。

  • 10 # 青史回聲

    雨花臺一戰,可以說事關太平天國生死存亡之大局。如李秀成勝,則天京之圍可解;如不勝,太平天國則走向敗亡之路。

    可最終的結果是,李秀成用了46天,也未能摧垮曾國荃的湘軍,反而自損兵將,被迫撤圍,躲進了天京城內。

    按說,雨花臺一戰,李秀成所部的太平軍,其兵力是曾國荃的10倍,而且曾國荃在對天京形成包圍中,軍中突然鬧起了瘟疫,戰鬥力大大削弱,可是結局卻是李秀成不但沒能解圍,反而損兵折將,退回了天京城。

    這是咋回事?難道是因為湘軍兵力強大,武器優良,而太平軍糧草不濟,因此導致雨花臺一戰失利?可顯然站不住腳,就我剛才所說,曾國荃所部的湘軍人數並不佔優,而且還鬧起了瘟疫,戰鬥力必大大減弱。另外糧草不濟,更是不可能,當時太平天國的糧道並未被截斷,衣食方面萬萬不可能出現太大的問題,也不至於全軍撤回天京城內。

    我想,恐怕有以下幾點原因,才導致李秀成在雨花臺一戰失利:

    其一,當時湘軍對天京形成包圍的同時,忠王李秀成還在浙江一帶與清軍作戰,也就是他一直在江南一帶駐軍,儼然把江南作為他的領地。洪秀全見天京之圍後,立馬在一天之內下發三道詔書,嚴令李秀成火速率大軍回援天京。李秀成卻將近拖了3個月,才慢吞吞回援天京,這表示李秀成對天京之局勢還是認識不足,如果他立馬接到洪秀全回援詔書,馬不停蹄回到天京,也許能夠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擊潰還立足未穩的曾國荃部的湘軍,定能天京之圍。

    其二,還跟李秀成部的太平軍有關。李秀成部太平軍雖然兵力眾多,但久居江南,早已醉生夢死,士氣大不如以前,再加上訓練遲緩,一旦上戰場,戰鬥力必然被削弱。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

    雨花臺一戰後,天京之圍更甚從前,太平天國其大勢已去矣,離敗亡之日不遠了。

  • 11 # shaodada

    從廣西出來的老兵凋零後,其實太平軍的戰鬥力一直在下降的。只是靠著一群名將在硬撐著,但是在湘軍的逐步圍剿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安慶那樣的重鎮丟失後,其實太平天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且是不可逆的。在江南得到的越多,其實輸得就越快。地盤大了,財富多了,可是這一切卻沒有化為太平天國實打實的資源,可是卻耗費最大的軍力去駐守,如何不敗?

  • 12 # kaka2010

    太平天國後期,失去人心是最大的原因。一是內部集團奢靡之風大長,淫樂不止,二是內鬥不止,致元氣大傷,三是以愚民政策助以統治,民苦而怠戰,四是兵員補充不足,訓練水平低下,五是將寡兵弱,將領各有私心,以上皆敗亡之相。

    反觀,湘軍經過鏖戰,士卒戰鬥力大增,號令統一。且有正統之名,故能敗太平軍。

  • 13 # 每日趣評

    雨花臺大戰是李秀成一生之中打的最窩囊的一次戰役,將近二十萬的太平軍圍攻三萬人的湘軍,最後太平軍沒能在湘軍堡壘前邁進一步,灰溜溜的撤進了南京城。就像題目中所問的那樣,太平軍數倍於湘軍,為什麼還是敗了呢?

    此次戰役,圍城湘軍主力由曾國荃率領,曾國荃善守,能打惡戰。人送綽號“曾鐵桶”。為什麼叫這個稱號呢?曾國荃善於挖戰壕,以戰壕圍城,因此人們稱他的戰術為鐵桶圍城。而李秀成善攻,總是喜歡繞到敵人後方突然襲擊,在與清軍交戰中屢屢獲勝。兩人一攻一守,堪稱敵手。

    先說雨花臺大戰前的形勢,當時李秀成率軍到江浙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李秀成率領太平軍擊潰當地守軍和進犯的外國聯軍(美國人華爾率領的洋槍隊),成功的建立了蘇福省、天浙省兩個獨立政權,將江南的賦稅和人口納入管理,這對天京(也就是南京)是個極大的支援。

    1862年1月,清廷任命曾國藩為四省總協辦,統管蘇、贛、皖、浙軍事。曾國藩制定了南北夾擊,水陸並進,圍剿南京的總計劃。計劃中曾國荃、曾貞幹、鮑超三人負責從陸路進攻,彭玉麟負責水路進攻,四人負責合圍南京。左宗棠、李鴻章負責進攻江浙的李秀成,牽制南方的太平軍主力。一場大戰即將展開。

    湘軍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水陸並進會師到南京雨花臺附近,此時洪秀全開始意識到危險的到來。於是派人給李秀成送信,讓李秀成火速回師南京支援。

    此時的李秀成很尷尬,南方地區剛剛平定,政權不穩固。因此自己的事情也推進的很艱難。怎麼能夠兩線作戰呢?於是派了少量兵力火速支援南京,自己停止進攻上海,撤軍到蘇州,檢視局勢再行定奪。

    太平軍堅持了一個月,西南屏障被湘軍攻破。洪秀全急了,發詔令讓李秀成火速支援。又過了兩個月,實在扛不住了,洪秀全一日三令,讓李秀成務必儘快增援。李秀成這時集結完十六萬大軍,由蘇州出發支援南京。

    路上走了將近一個月,太平軍抵達南京城外雨花臺,此時與太平軍對敵的是湘軍圍城主力曾國荃部。曾國荃的弟弟曾國華曾經在與李秀成的作戰中戰死,因此曾國荃和李秀成兩人是仇人見面分外眼紅。只是此時曾國荃部的湘軍只有三萬餘人,其中一部分還由於瘟疫而生病。因此湘軍處於極大的危險之中。如果此時城中太平軍和李秀成的軍隊夾擊湘軍,湘軍必敗。

    可惜這時的洪秀全只盼著李秀成能來救他,況且李秀成所帶軍隊數倍於敵,因此洪秀全有理由相信,李秀成將領著太平軍迅速踏平曾國荃,解了南京之圍。估計李秀成也是這麼想的,所以才導致了後期的失敗。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李秀成輕敵,再加上自己姍姍來遲怕洪秀全怪罪,於是急於結束戰鬥,一來可以解除洪秀全的誤會,二來可以早日返回蘇杭,鞏固南方戰區。誰知道此時的曾國荃一看來了這麼多太平軍,於是嚴令部下不得主動出擊,然後高寨深壕,只做防守。

    李秀成利用人數優勢,讓太平軍直撲湘軍戰壕。湘軍用大炮還擊,每次都是等到太平軍走近了才打,一炮轟死一大片。兩軍交戰數十日,太平軍傷亡一萬多人。

    這時李秀成才意識到湘軍的厲害,於是改變策略。集中火力炮轟湘軍營寨和壕溝,然後在炮火的掩護下衝擊。這時湘軍意識到危險到來,曾國荃不顧生命危險,騎著馬四處指揮作戰,不幸被流彈擊中左臉,血流不止,即使這樣曾國荃也沒有下戰場,繼續在前線指揮作戰。

    雙方戮戰正酣,太平軍另外一隻援軍趕到。這時李秀成又改變了策略,從地底下挖地道,地面上炮轟。上下雙管齊下,直逼湘軍戰壕。

    此時是湘軍最艱難的時刻,生死只在一線間。正當雙方激戰時,突然湘軍有一處營壘被炮火轟塌,幾千名太平軍攻了進來。生死時刻,不容多想,湘軍迎著炮火就衝了上去,雙方展開白刃戰。憑著必死的勇氣,湘軍和太平軍展開血戰,反覆爭奪陣地五六次,最後,在湘軍的英勇拼殺下,太平軍放棄了這個缺口。

    緊接著湘軍對太平軍挖的地道進行破壞,凡是挖通的地道,湘軍要麼在通道口生火造煙,要麼往通道里灌糞便,要麼用木板將通道口封死。於是太平軍挖地道的行動也被破壞。李秀成無奈,命令停止進攻。

    至此,從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發起進攻命令到11月26日下令撤軍,雙方激戰四十多天,太平軍死傷無數,但是沒有能前進一步。那麼李秀成為什麼要撤軍呢?

    此時太平軍已經被打得沒有了士氣,俗話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太平軍初次衝擊就被湘軍炮火轟死一萬多人,後來挖地道和炮火衝鋒雙管齊下仍然沒有效果。

    最關鍵的是倉促千里行軍救援,後方糧草不繼。南方地區已經開始被左宗棠和李鴻章進攻。時間此時也臨近冬天,士兵沒有冬衣,難以支援繼續打下去。

    與此相反,湘軍確保了水陸的暢通,因此軍糧和武器一直源源不斷的供給,所以李秀成一直很納悶,曾國荃的炮彈怎麼就是打不完呢?

    這就是雨花臺大戰的經過,李秀成隨後撤進南京城,最終南京城也被湘軍攻破,李秀成逃出城外後被俘,隨後被曾國藩殺害。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雖然在雨花臺大戰中,太平軍數倍於湘軍,但是由於李秀成錯誤的指揮,再加上沒有足夠的軍糧支援。在曾國荃深溝高寨的嚴防死守之下,雙方廝殺四十餘日,最終李秀成沒有能前進一步,以失敗告終!

  • 14 # 秦野雁

    現在的雨花臺已經是南京市的市區了。而150年前,發生在這裡的那場決定太平軍將士生死的大戰,又撕開了我們塵封的記憶。

    曾國藩制定了圍攻南京的計劃,令彭玉麟率湘軍水師配合曾國荃直抵南京。曾國荃率3萬湘軍駐南京城南雨花臺,彭玉麟率水師進駐江寧護城河口。此時,洪秀全在天京大夢未醒。李秀成重創英法的干涉隊和洋槍隊,在上海正打的英法清軍半籌不展,不敢接仗。

    在這個時候,李秀成接到了湘軍直犯天京,洪秀全要求其回援天京的命令。李秀成停止進攻上海。1862年9月14日,李秀成在洪秀全的催逼下,無奈率領10萬人馬,回援天京。

    湘軍也溝深壘固,已經築起了防禦工事,準備以死相博,背水一戰。曾國荃守雨花臺,彭玉麟率領水師主要保護糧道和軍需物資的暢通和供應。

    1862年10月13日,李秀成開始進攻,這是一場極其艱難的攻堅戰。狂攻46天后,11月26日,李秀成在戰事毫無進展的情況下下令撤圍,率軍繞行南門進入天京。雨花臺戰事的失利,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是致命的,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雨花臺戰事,李秀成率領10萬太平軍將士,卻沒有攻破只有3萬人的湘軍大營。大致有以下原因:

    1.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正確回援天京的作戰方針。李秀成上奏洪秀全,湘軍在水師的配合下以逸待勞,應避其鋒芒,先囤積糧草軍火於天京,作長期準備,等敵人久頓堅城而無鬥志時再與之決戰。然而這個策略卻遭到洪秀全的嚴斥。

    2.千里馳援,倉促行軍,兵困馬乏,後勤援助無法跟上。時已冬季,太平軍的糧食棉衣軍需都不能及時跟上。而湘軍在防守作戰時,糧食和軍需的通道一直保持暢通,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湘軍指揮得當,將士用命。

    3.也許是兵力數倍於敵人,李秀成倉促以疲憊之師攻敵以逸待勞,有驕兵之嫌。

    4.低估了湘軍的戰鬥力,部隊缺乏攻堅經驗,沒有一鼓作氣拿下敵人,導致士氣衰落。

    5.李秀成獨力難支,在接到洪秀全回援的命令後,在上海和天京之間猶豫不決。在上海還沒有完全攻下的情況下,全力回援天京吧,上海便前功盡棄,毀於一旦。不回援天京吧,洪秀全嚴詔催促沒有辦法。所以,李秀成最初只派了少許部隊按照自己最初的部署回援天京,先加強天京的防務,湘軍趁機築起防禦工事,以逸待勞。

  • 15 # 大將軍威武K

    曾國藩率湘軍於1861年9月攻破太平天國在安徽的重鎮安慶後,繼續向東攻擊,接連拔除太平軍在安徽的據點,準備向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發動進攻。

    1862年1月,清王朝任命曾國藩為四省總督,統一指揮湘軍及安徽、江西、浙江、江蘇四省清軍各部。曾國藩隨即部署主要以天京為總目標的軍事行動。

    清軍兵分八路,向太平天國統治區發動全面進攻,其中以湘軍進攻天京和浙江,主要打擊力量還是在天京。

    湘軍主力4萬餘人於當年2月自安慶出發順江東下,一路勢如破竹,於6月初即抵達天京外圍的雨花臺。

    形勢極為危急,洪秀全急忙催促在上海一帶作戰的太平軍主力李秀成部火速回援天京。李秀成一面停止在上海的作戰,一面調集兵力準備向天京進發。但是由於動作遲緩,李秀成於9月中旬才彙集了13王所部共約10餘萬兵力向天京推進。

    而此時的湘軍已在天京外圍擊退太平軍多次反擊,構築了堅固的工事,以逸待勞,準備迎擊李秀成大軍。

    10月13日,李秀成率軍到達天京外圍,連同城內守軍同時向湘軍發起攻擊。李秀成部人數多於湘軍數倍,還有在東線作戰時繳獲的大批洋槍洋炮。雙方你來我往連續廝殺1個月,或攻或防,都投入巨大兵力,使出了渾身解數。

    但是湘軍水師控制長江水道,配合陸軍作戰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保證後勤補給的暢通。而太平軍由於清軍的多路進攻,後勤補給則十分匱乏,戰鬥一持久就會因缺糧導致軍心不穩。而且太平軍人數雖多,卻是戰士與家屬同在,嚴重限制了戰鬥力。李秀成到達天京後,沒有及時瞭解敵情,倉促發動進攻,企圖以絕對優勢兵力火力迅速打垮湘軍,而且是直接攻擊對天京威脅最大、卻也是湘軍防守最嚴密的雨花臺,而不是薄弱的糧運通道。如果李秀成能及時切斷湘軍水陸交通,集中兵力在西線殲敵,完全可以動搖雨花臺的湘軍主力。

    只可惜求勝心切的李秀成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以至於在雨花臺鈍兵挫銳,激戰46天后最終因糧彈不足而退兵。而湘軍則繼續圍困天京一年半,直到把城內太平軍拖至彈盡援絕後才發動攻擊,一舉消滅了太平天國政權。

  • 16 # 趙凡丁201

    1/太平天國國勢已進入衰落期,君臣不和丶將帥不和,上下不一心,不能齊心合力共同對敵。

    2/李秀成太平軍雖號稱20萬,實則湊數的烏合之眾。曾國荃統領的圍困南京的湘軍將悍兵勇,雖3萬乃精銳之師(湘軍向朝廷報功,上報3萬將士。其實當有5一8萬之眾)。

    3/清軍武器裝備較先進。配有大炮對太平軍威脅丶損傷極大。

    4/李秀成顧慮甚多,部署不當,指揮失誤。湘軍統帥曾國荃意志堅定,佈防得當,身先士卒,湘軍作戰頑強,亦是重要原因。

  • 17 # 秦右史

    雨花臺大戰是太平天國失敗前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也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戰役。

    此戰失利既有當時最高領導人洪秀全和李秀成由於猜忌相互防範的政治因素,也有太平天國後期戰略失誤的因素。我們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安慶陷落說起,1861年9月5日安慶失陷,太平天國失掉半壁江山,第二年陳玉成在河南被清軍處死。

    李秀成一躍成為太平天國最大地方實力派,權力急速膨脹,引起洪秀全的猜忌。於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洪秀全把李秀成的部下大肆封王,予以牽制。

    到了後期太平天國根據地裡一個縣、鄉鎮的首領都可能擁有王爵、義爵、主將這樣的高階爵位,造成的結果就是這些將領貪戀封地,不願聽李秀成調遣,李秀成雖然反應激烈,但是無能為力。1862年3月24日,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從安慶出發,水路並進,打到南京城下,封鎖了進入南京的水路通道,洪秀全極為驚恐,下召李秀成班師回援。

    而此時的李秀成正在圍攻上海,勝利在望,準備攻下上海後再打武漢,恢復太平天國全勝局面,但是此時安慶失陷了。安慶失陷後天京被圍,李秀成給洪秀全上奏摺說:

    湘軍現在只有三萬人,根本無力圍城,現在只是孤軍深入,周圍的據點還在太平軍手中,現在城裡糧食儲備也夠支撐,完全可以積極防禦,以守待援,等我攻下上海,購買先進武器裝備,徵購足夠糧秣,再去解南京之圍。

    開始洪秀全不聽,一面封李秀成為護國軍師,一面越級下令李秀成手下諸將星夜馳援南京,在此情形下,李秀成也無可奈何,只好撤圍上海,班師回援。從10到11月一個多月的時間裡,雙方鏖戰44天,湘軍減員三分之一,湘軍主帥曾國荃本人也受了傷。

    但是這時候一場大瘟疫影響了戰役的程序,雙方最後陷入僵持,十多萬的太平軍沒有打贏三萬湘軍。其原因有二:

    第一,湘軍號令統一,配合成功,組織嚴密,而太平軍雖然有十幾萬人,卻分屬不同政治派系,有的是李秀成系統,有的是陳玉成舊部,有的是天京朝官系統,人心不齊,指揮不靈,各自為戰,最終戰鬥失敗。

    第二,太平軍補給困難,由於湘軍切斷水路,太平軍只能搞人拉車運糧秣,這種方式在江南水鄉效率尤其低下。

    相反,湘軍不但可以側翼掩護,還能夠及時補充糧食和武器彈藥,力量相持中越來越雄厚,本來是速戰速決,沒想到持續一個多月,儘管太平軍有人數優勢,佔盡主場之利,卻難以取勝。

    雨花臺大戰失利的結果就是李秀成在解南京之圍的時候,沒能及時回援,另一線的蘇南和浙江的郡縣相繼失守,南京成為一座孤城,歷史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 18 # 文舀

    1862年,李秀成兵分三路進攻上海,大戰清軍和洋槍隊,此時湘軍從上游壓向天京,紮營雨花臺,天王頒詔救援,李秀成集諸將會議,決計以物質救濟天京,準備二十四個月後與曾國荃決戰,以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天王急了,差官來催,李秀成被迫歸救,於是集中十三王軍隊二十萬人血戰雨花臺,打得湘軍叫苦連天,父子兄弟,不能相顧。但是湘軍拚死守住營壘,太平軍大戰四十六天,因部將不肯齊心合擊,嚴冬將至未被寒衣糧草,消耗大量兵力被迫撤退,天京形勢愈益危急,只能打守城戰了。

  • 19 # 青史老哥

    公元1861年,又一支清軍把天京團團包圍,對太平軍來說,這次的敵人遠非以往江南江北大營的清兵可比,它們是太平軍的命中剋星——湘軍。

    這次圍困天京的湘軍統領是曾國荃,作為曾國藩的弟弟,又是攻破安慶的功臣,曾國荃從圍困天京開始,就得到了其他湘軍將領享受不到的各種待遇,武器,兵糧,源源不斷的給曾國荃送來,更重要的是,整個戰略層面上,曾國荃得到了其他力量的大力幫助。

    天京的東部,由李鴻章率領的淮軍從上海方面進擊,牽制蘇州太平軍李秀成部,同時保護上海這個重要的稅基財源不落入太平軍之手。

    天京的南部,浙江巡撫左宗棠率領他的楚軍由安徽進入浙江,收復杭州,並和太平軍侍王李世賢對峙。

    曾國藩本人親自坐鎮安慶大營,直接指揮湘軍主力從天京西部,也就是長江上游向天京進軍,曾國荃部直接率軍由安慶沿江包圍天京,曾貞幹部掃清蕪湖地帶的太平軍,並迂迴從北部進攻天京。

    彭玉麟則率領湘軍水師,順江而下協助陸軍,清剿長江兩岸太平軍據點,並承擔起極為重要的物資軍需輸送任務。

    湘軍另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鮑超部,則進攻安徽寧國,打通安徽門戶,並從南部迂迴進攻天京。張運蘭部則守護徽州,防止太平軍進入安徽,保護皖南和江西。

    可以說,在天京保衛戰打響之前,從整個戰略方面,湘軍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形勢比人強,即使是李秀成這樣的軍事天才,也沒法扭轉整體的大局勢。

    再來看天京保衛戰中,曾國荃部的戰鬥力如何。應當說,曾國荃部是湘軍的精銳之師,這支部隊久經沙場考驗,經歷過安慶圍攻戰這樣慘烈的戰事。曾國荃特別擅長打圍攻戰,外號“曾鐵桶”。

    而據當時廣為流傳的說法,咸豐帝曾留下政治遺囑:誰先攻破天京,就給誰封王。要知道大清開國以來,異性王總共才封過五個,可見這個激勵措施對曾國荃來說是極大提升士氣的。

    當曾國荃只花了兩個月時間就從安慶打到天京城下時,看似所向無敵,但隱患極大,曾國荃部孤軍深入,直接導致李秀成和李世賢率領大軍迴護天京,把曾國荃部反過來包圍起來,在這種嚴峻局面下,曾國荃死活不肯撤圍,鐵了心要拿攻破天京首功。

    曾國藩屢次寫信給他這位犟脾氣弟弟:“凡行軍最忌有赫赫之名,為天下所指目,為賊匪所必爭……願弟早定大計,趁勢圖之。莫為浮言所惑,謂金陵指日可下;株守不動,貪赫赫之名,而昧於死活之勢。如弟之志必欲圍攻金陵,亦不妨動一番,且去破東壩,剿溧陽,取宜興,佔住太湖西岸。然後折回,再圍金陵。亦不過數月間事,未為晚也。”

    但曾國荃就是不聽。從事後來看,曾國荃此舉反而成為奇兵因素,讓太平軍始終面對著巨大壓力。

    而太平軍這方面呢,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內憂外患。

    內政一片混亂,領導集體派系鬥爭非常激烈,洪秀全深居簡出,得過且過,啥都不管。洪仁玕則因為安慶失守和處理外交不當,被免去了總理朝政的大權。

    當時太平天國朝政的實際負責人是天王洪秀全的哥哥洪仁達負責,這種人的戰略水平和軍事能力怎麼能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相比。

    公元1862年5月底,曾國荃率領18營共9000人,駐守天京南側雨花臺,彭玉麟率領水師18營共9000人助戰,不但保護了糧道,還能夠讓水陸兩軍保持聯絡互動。

    7月20日,太平軍精心策劃後,準備對立足未穩的湘軍進行一次痛擊,輔王楊輔清,幹王洪仁玕率領2萬部眾,和城內太平軍約定南北夾擊,偷襲雨花臺,失敗而歸。

    這一年6月22日,李秀成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李秀成決定暫避鋒芒,躲開湘軍的凌厲攻勢,靠蘇州軍火和糧食支援天京,和曾國荃部打長久戰,等到湘軍精疲力盡後,再進行決戰,一舉結尾。

    然而,李秀成這個戰略沒有得到洪秀全的支援,因為李秀成的計劃中,決戰時間是兩年之後。洪秀全哪能等得到兩年之後,他詔令一日三責,強迫李秀成回來保衛天京,李秀成不得不放棄了蘇滬戰場。

    曾國荃呢,他雖然駐紮在雨花臺圍困天京,但他沒有力量攻破天京,又要面對李秀成和李世賢大軍的來攻,於是他只做了一件事:挖築深溝高壘,把野戰之地加固成堅強的陣地,準備和太平軍打陣地戰。

    這一年9月14日,忠王李秀成經過多方努力,調集了14個王共計60萬兵力(實際上大概30萬兵力),從各個方向奔赴天京,開始解圍大戰。

    李秀成親自率領主力進攻雨花臺,缺乏援軍的曾國荃始終堅持曾國藩提出的“縮營自保”戰略,憑藉深溝高壘和層層疊疊的防禦工事,頑強防守。

    曾國荃在如此巨大壓力面前,做出了正確的戰術安排,他把部隊分為三支,兩支在前線直接和太平軍交戰,另一支作為預備隊,抓緊時間趕築了許多小的堡壘,全力保護水陸通道,穩固糧道。

    李秀成正面硬上,連續激戰兩日無法攻克湘軍陣地,10月15日,李秀成決定兵分兩路,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同時派出一支部隊去包抄曾國荃部隊的後路,曾國荃和曾貞幹派兵連夜在有利地形修築了十多個堡壘,和太平軍對峙在江心洲,保護糧道暢通。

    10月18日,李秀成的部隊圍攻曾國荃六晝夜之後攻勢減弱,曾國荃反而趁機派兵出擊,攻破了四座太平軍營壘。

    李秀成見勢不妙,決定集中兵力,只攻擊曾國荃營壘的東部,這裡也是曾國荃中軍所在地。10月23日,李世賢也率軍四萬趕到,太平軍士氣大振,湘軍一度岌岌可危。11月3日,李秀成和李世賢聯合出擊,狂攻雨花臺南面的曾國荃指揮部大營,然而這裡也是曾國荃部防守最密集的地方。

    曾國荃再次證明了他“曾鐵桶”的名號名不虛傳,不但營壘佔據了有利地形,而且相當結實牢靠,湘軍士兵守在壕溝裡等著太平軍的洋槍火炮狂轟亂炸,等到炮火停了,就衝出壕溝拼命抵擋太平軍的攻勢。

    到了11月26日,天氣進入初冬,李秀成的部隊是八月份趕到的,沒有準備冬衣,不得已,李秀成宣佈撤退,撤掉了對曾國荃部的包圍。

    歷時45天的雨花臺之戰,忠王李秀成沒有能夠解除天京之圍,但曾國荃部也受創嚴重,無力進攻天京。這是太平軍最後的一次傳記,是事關氣數的關鍵之戰,然而太平軍卻失敗了。

    縱觀雨花臺之戰,太平軍和李秀成失敗在以下幾點:

    1、戰略方面,太平軍選擇了錯誤的急於決戰戰略。洪秀全應當負有主要責任。

    2、戰術方面,李秀成自恃兵強馬壯,戰前輕敵,低估了曾國荃湘軍的戰鬥意志和營地強度。輕敵之師,很容易急躁,李秀成的多次指揮錯誤,與急躁情緒密不可分。比如沒有確定主攻方向,各路部隊沒有配合,曾貞幹部如此輕易的就能和曾國荃聯手防禦,這是不該發生的。

  • 20 # 找不著老鼠de貓咪

    戰略上就已經輸了,等湘軍圍攻天京已是火燒眉毛,再說了清兵也非只有湘軍還有其他地方武裝。還是一句話李秀成輸在沒有戰略協同,被清兵緩過氣來各個擊破,疲於奔命被拖住耗死了。雖是進攻不力,戰略上是被動的,被湘軍賴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