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小時候,聽老人講過這個故事。
18
回覆列表
  • 1 # 眸子8552

    這都是些野史和傳說,但這種傳說:日本、韓國、中國的一些民族都有傳說,但沒有明確的記載,也沒確的朝代。

    這種傳說,也並非空穴來風。在古代,人民的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和生產力,還不能解決全部氏族人的溫飽時,有可能發生這類事情。

    日本的<楢山野考>中有記載,70而葬的說法,但沒得到考證。還有說是遠古的遊牧民族,有這種行為。還有野史說,是秦始皇時代的事。這些都沒有任何歷史依具,也沒有任何正確的文字記載,更無任何考證。

    遠古時代也許發生過,傳說,也許來自那時。

  • 2 # 在哪梨花深處

    這個多見於野史、傳聞,正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這種事也稱,“瓦罐墳”、“花甲葬”、“六十還倉”、“棄老風俗”。

    1、“瓦罐墳”據傳是史前遊牧部落在遷移時的風俗,即是孝子要把年滿60歲的父親安置在村外的預先建好的瓦罐墳中,每天送一次飯並加上一塊磚,待360天后磚把墳的視窗堵死了就算安葬了父親;

    2、“花甲葬”、“六十還倉”指老人過60歲不死就活埋的政策(野史多見於秦朝秦始皇統治時期);

    3、日本歷史書《楢山節考》也記載了“棄老風俗”: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老人活到70歲時,為了節約糧食,養育幼童,家裡長子就會把他們背到村子附近的楢山上,讓其自生自滅。

    這種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人道,即使真的發生過,也只能存在在不發達歷史階段(根據野史,可能在史前時期至秦朝時期),隨著社會進步、糧食的豐富、禮儀的完善,自然就取消了。

  • 3 # 竹林漫步19

    有沒有記載我不清楚,只記的剛初中畢業到生產隊幹活,在農田裡挖出來好多墳墓,老人們說是恐墓,大清磚砌的圓形牆壁,下面地方很大。

  • 4 # 非浪漫的人

    不知道是哪個朝代,反正歷史上沒有記載,都是傳說,聽過去老年人講過,到了六十不死將被活埋,也許那個時候國家地少人多,吃不飽,現時代不同了,身體健康的老人活到一百多歲也有,說明國家政策好,城市老人還有退休金,晚年過著無憂的生活,早晨打打太極拳,跳跳舞……做著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動。有個別老年人還可以幫助兒女看看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總之生活挺幸福美滿。

  • 5 # abCd6666和天下

    到60歲就活埋的是哪個朝代?是否是真事?

    又在重提這個“60歲老不死”的話題。“果有其事”,你能獲得神馬快感?“妖言惑眾”,當今社會朗朗乾坤,難不成你還能為此推波助瀾?

    現在聯合國有關年齡段劃分,都把60歲的人定義為青年段。同處一個地球村,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可能奢望眾多老人們早死,咒言或許能使老人們更健康長壽,往往事與願違。

    所謂的老人們並未佔年輕人的世界。在農村,60歲老人可以說是農業戰線上的生力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生計日夜操勞毫無怨言。就是垂暮老人也活到老幹到老,生命不息勞作不止。他(她)們並非是年輕人的累贅,而是在為兒女們分憂,為什麼有些年輕人就罔顧事實視而不見呢?

    現在一些人道德滑落到如此田地,傳統文化之缺失,真不可理喻!

  • 6 # 涓水歸川

    不請自來。有不少地方有這樣的傳說,也就是個傳說,根本就不可能的事。但無風不起浪,這個傳說的來源,是古人採取的一種躲避瘟疫和嚴重傳染病的無奈之舉,由於古時候治療手段極其落後,不少疾病根本就無法治療,因此多有死在外面的,久而久之傳說成了過60或是過70活埋。

     古時候有很多疾病無法治療,比如麻瘋、癆病(肺結核)、傷寒、霍亂、鼠疫,等等,這些疾病得了以後,年輕身強力壯的還有可能自愈,年老體弱的基本上就是等死,問題在於,這些疾病如麻瘋、霍亂、鼠疫等都是烈性傳染病,幾乎是一人得病,全家甚至全村遭殃。因此,家人對得了烈性傳染病坐以待斃的親人,是親人不能不管,治又治不好,還可能傳染其他人,只好在靠近山坡的地方,壘一個小石頭屋子,或者土坯房,把病人圈在裡面,只留個小窗戶,以便送湯送飯,讓病人在裡面聽天由命,病人在裡面的結局就是拖延時日,最終死亡。作為病人家屬,既盡了親人之道,又防止了傳染他人,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利於社會,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村同鄉的人,對這樣的辦法也是無可奈何,只能認可。因此,這種情況只能說是偏遠落後的農業社會的無奈之舉,並非有意嫌老棄老,拋棄親人。

     前些年有些考古人員在一些地方的山坡上發現了一些這樣的石屋子,每個石屋子裡都有殘存骸骨,不知就裡,不做考證,就認為是傳說中的嫌老棄老,是極不嚴肅的做法,涉嫌捏造歷史,反人類、反社會!

  • 7 # 晨增

    聽老人傳說:六十花甲子,六十歲活埋,空堂墳的事。小時還見青磚砌的圓穴墳有一個口。活人到了六十歲,花甲年,孝子送一百天飯。那年有皇上貼榜,猜葫蘆裡有幾個籽,孝子送飯告子,西葫二子。孝子揭榜,皇帝知,說老人也有用。於是下令,廢除空堂墳習俗治度。

  • 8 # 尼仲生

    聽說過殺父待客嗎,我未見過但深信不疑發生過,記不祥.好象黃巢起義時部隊缺糧按肥瘦定價買人摻和麥子玉米打碎吃是最後一程,古時紅毛佬(俄國人)侵掠我國路遠不帶糧靠搶不到就殺人吃,受怨時生不如死,心甘讓你快點吃掉不亦理乎。

  • 9 # 楊朱學派

    民間傳說稱,秦朝統一天下後。秦始皇欲推行一條法律,60 歲就活埋。但在群臣的反對之下,沒有設立。

    這一民間傳無論真假。確實符合法家思想。

    商鞅有一民之論:只允許存在耕戰之民。

    韓非子給良民的定義:戰時用其死,安平盡其力。

    不打仗時努力耕田。打仗時為國君賣命。但60歲以上的老人。既無力耕田。更不能上戰場。對法家來說。此類人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處死他們是天經地義。

    在《韓非子·外儲說》中,有一則姜太公誅二居士的故事:太公望封於齊,齊有居士二人。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掘井而飲,無求於人也。太公望至於營丘,使吏執而殺之。周公旦居魯聞之,遺書急發之:“夫二子,賢者。何以殺賢?”太公望曰:“二子不仰君而食,無求於人。爵祿無以勸,刑罰無以威。無益於君也,是以誅之。”

    《外儲說》又曰:“賞之譽之不勸,罰之毀之不畏,四者加焉不變,則除之。”

    韓非子透過這一寓言故事。宣揚其法家思想——即使你沒有觸犯刑法,若不能為君主致死盡忠,那你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誅殺之是替天行道。

    幸虧秦朝以99.5%的法家思想治天下。若以100%的法家思想治國。鐵定要活埋老人了。

  • 10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是商紂王

    中國史書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位暴君,據說周武王伐紂之時,由於朝歌糧草不足,紂王妲己揮霍無度,在九尾狐狸精那貨的慫恿下,竟然下令將60歲以上的老人送到山上,自生自滅。理由是這些人不能耕種也不能上戰場,已成垃圾,朝廷不用管其死活。如此荒淫無道,也難怪商朝兵峰越盛,也會被武王幹掉。

    其次,是古代泰山風俗

    六十而棄,古代泰山地區的風俗,發生在元朝。元朝蒙古統治下,將中原漢人以及南方漢人歸為第三級別和第四級別。基本就是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奴隸。所以才有瞭如此荒唐的政策。

  • 11 # 任馳贏天下

    這個確實沒有歷史考證,六十歲就要活埋屬於典型的暴君制度所為,歷史上根本查不到這樣的記載。

    傳聞倒是有一些,據說在秦朝的時候,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統一全國後,為了鞏固自己帝王大業,害怕有本事的人站出來造反,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年滿六十歲的老人全部就地活埋處死,理由就是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相對於年輕人來說,比較老練,且經驗豐富,老奸巨猾,如果這些人蠱惑年輕人出來造反,那豈不是養虎為患。

    除了這些原因外,秦始皇還因為這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活著不僅浪費資源,而且還沒有什麼勞動力,就等於白白的養活他們。

    所以秦始皇頒佈了“六十歲不死就活埋”的法令,老百姓知道後,被嚇得四次躲藏,全城百姓是怨聲載道,一時間被處死,活埋,拋屍荒野的老人屍橫遍野,有能力的則被家人埋葬,葬後這樣的墳墓,還被美其名曰的稱作“花甲葬”或者叫“六十還倉”。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可是後來這個傳說再次被神話了,說當年包青天的父親正好年滿六十歲,包公一項辦事秉公執法,鐵面無私,父親正趕上六十活埋的年齡,這可怎麼辦?於是管家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把包公的父親藏在了一個地窖裡面,每天派專人給他送吃的,就這樣總算是躲過一劫,保住了老命。

    一晃過來兩年,說來也巧,正趕上東京汴梁城鬧鼠疫,老鼠成災到處都是,就連皇城裡面也都進了老鼠。當時的皇帝就下令召集文武百官商議對策,當時包拯也在場,皇帝就讓包拯想個辦法。可是包拯收拾那些貪官汙吏可以,對付這些老鼠包確實有些為難,一時間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於是回到府中,包拯是悶悶不樂,恰好被管家發現,管家問明原因後就對包拯說:“咱家不有一寶嗎,問問地窖裡的老太爺不就知道了嗎?”

    包拯聽後覺得有道理,就趕緊來到地窖裡面向父親討教滅鼠的辦法。父親告知包拯要滅老鼠必須要去天庭借御貓下來方可,包拯聞聽心中大悅,第二天就按照父親的意願去了天庭借了御貓,回來後,三天之內就消滅了京城所以的鼠患。

    皇帝聽說後,龍顏大悅,於是召見包拯,誇讚包黑子是個神運算元,包拯哪敢瞞著皇帝,於是就說出來隱情,告知皇帝老父親並沒有死,而是藏於地窖之中,這次鼠疫也是父親出的主意,自己才能這麼快的滅掉老鼠。

    皇帝聽後,不僅沒有責怪包拯,而且還嘉獎了包拯,特赦了包老爺子。另外皇帝覺得還是老人有見解,知道的事多啊,薑還是老的辣,不服不行。

    從此以後,皇帝就下旨廢除了“六十歲活埋”的法令。

    儘管以上這些故事只是個傳說,可是好事傳千里,壞事也一樣被世人熟知,哪怕是個神話。由此可見,秦始皇的這個大黑鍋是背定了。

  • 12 # 美夢求實

    動物世界裡,老公獅子被年輕有力量的公獅替代了,老了的母獅子被轟出種群了,這樣利於種群繁衍與最佳化。人類既然是從原始動物進化而來的,智商高於其他物種,或許有過六十年還塚的階段,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又被摒棄了,只留下傳說。

  • 13 # 珞珈山的貓

    60歲就活埋,歷史上並無有關此事的記載!

    在民間有一個聞之色變的說法,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當人到了60歲後,基本上失了勞動力,無法繼續從事勞動生產之後,便會被活埋掉。透過這種方式減輕社會的負擔。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上述的做法是多麼的殘忍。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並沒有相關的史料記載,而且從漢朝至今的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君主都以孝道治理天下。依靠孝道來維繫社會的穩定。百善孝為先,無論是古代的統治者還是子女都不會將老人看做是自己家庭的負擔,而將其活生生活埋。

    至少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任何一個盛世時期都沒有發生過。

    人常言:自古七十古來稀。在那個物資匱乏和生產力落後的古代社會,人們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歲左右。能夠活到60歲以上,實際上確實十分難得。而人又常言: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擁有著豐厚的閱歷和見識。在古代那個資訊閉塞的時代,年齡的長幼直接決定了一個人見識和認識的多少。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是我的父親講給我聽的睡前故事:八斤貓降服千斤鼠!

    相傳在古代歷史上的某一個時期,曾經發生過強制活埋60歲老人的情況,以減少社會的負擔。但是有一個男子十分孝順,不忍心將自己的老母親埋掉,於是便謊稱其母親已死。偷偷的在自己家牆上開挖了一個牆洞,然後將牆體做得十分寬大,裡面形成中空的空間,儘管這個空間有些狹小,但是足以讓其母親在裡面藏身,就這樣男子每天將一日三餐的食物送到其母親的面前。

    後來京城裡發生了一件怪事。一隻壯如牛的怪獸出現在了皇城裡面。誰也不知道這隻怪物是什麼東西這隻怪獸每天晚上出來嚇得皇帝整日不得安寢,人人都不敢向前。皇帝曾花重金請了許多敢死之士前去捉拿這個怪物,都被這個怪物咬死。一時間京城裡麵人心惶惶,皇帝也不得安寧,整日躲在皇宮之外。

    該男子在給母親送飯的時候向母親講起這件奇怪的事情。母親讓自己的兒子為其詳細描述了這個怪物的長相和外貌。母親聽完兒子一五一十的描述之後,便讓自己的兒子將自己家的那隻大肥貓給抱過來。用秤一稱發現7斤8兩。於是母親讓兒子去集市上買來一些魚每日餵養自己家的這隻貓。

    幾天之後,母親再次讓兒子將這隻大肥貓抱來。用秤一稱發現正好八斤。隨後母親便讓自己的兒子帶著這隻貓去皇宮覲見皇帝。皇帝聽聞又有人毛遂自薦,願意替其降妖伏魔,自然是欣喜萬分。接見了這個男子並讓該男子在皇城等候夜幕的降臨。男子將貓藏在自己寬大的袖口裡面,靜靜等候!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果真這隻怪獸再次出現,長著巨大的獠牙。氣勢洶洶的向這個男子撲來。所有在遠處觀望的人都認為該男子必死無疑。只見這男子將袖口開啟,自己家的大肥貓跳了出來,叫了一聲:“喵,喵,喵~”便將這怪物嚇得瑟瑟發抖、不敢動彈,躲在角落裡俯首就擒了!

    事後皇帝詢問該男子是如何想到這個辦法?是怎麼知道這個怪物原本就是一隻千斤的大老鼠?該男子誠惶誠恐的跪在地上,向皇帝請求先恕其無罪。並且自己不要千兩黃金,綾羅綢緞,只求皇帝能夠答應其一件事。皇帝赦免其無罪。

    該男子跪在地上說:“我家中有一個老母親。早已經60多歲了。原本該被活埋。但是我念及母親的養育之恩,不忍母親死於非命。於是便謊稱母親已經去世,偷偷將母親藏在家中。每日噓寒問暖、端茶遞水。那日我在給母親送飯的時候將皇城中發生的怪事告訴了母親,母親便猜到了可能是千斤巨鼠來京城作亂。於是便讓我帶著家中八斤重的貓前來為皇帝排憂解難,消滅禍亂。”

    皇帝聽完男子深情的陳述,瞭解到是因為老人見多識廣才化解了這一次災禍,意識到自己活埋老人的政策實際上是天怒人怨的錯誤決定。於是不僅赦免了該男子無罪,更是廢除了活埋老人的錯誤政策。從此人人敬老愛老,享受天倫之樂,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但這只是民間百姓演繹出來的故事,在歷史上並無從考究。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歷史上並沒有真正出現過活埋60歲老人的歷史時期。你覺得呢?

  • 14 # 天涯2857024091

    我們這裡就有傳說,不知哪個朝代人到60就得去空墓。空墓就像地窖的建築。兒女孝敬的就給送飯,不孝順的就餓死在空墓裡。幾年前我村有兩個大土堆(面積有3,4千平米),人們蓋房拉土把土堆都平了,裡面有藍磚切的圓形地窖也就是空墓。挖出來好多破罐和銅錢。老人們還說,外國向皇帝進貢帶來一個動物,大的很。使者說如果不認識這動物皇帝一後就得向他們進貢。這下把皇帝愁死了,命令群臣想辦法,想不出來就得沙頭。有個大臣給他爹送飯,告訴他爹說再也不能送飯了。把事情說給他爹了。他爹想了想說,讓他帶只貓去,那東西見了貓嚇的要死的樣子,因此斷定那個東西就是一隻特別大大的老鼠。皇帝意識到老年人是個寶,好多事得跟老人學習,老人還有用。於是下令廢了這個老人過60下空墓的命令。

  • 15 # 鏡鑑青年

    自古以來“孝”字就是中國文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崇禎年間,庶吉士鄭鄤在京城西市甘石橋下四牌樓刑場被凌遲處死,罪名均是不孝,所凌遲的刀數竟然是3600刀。雖然這是個冤案,但是不難從中看出孝在中華文化當中的地位。

    但是到了60歲就活埋,這件事可能真的發生過,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翻譯的漢文版的《印度佛經》中有這樣一段話:“過去久遠,有國名棄老,彼國土中,有老人者,皆遠驅離” 。在佛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一般來說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可能某一時代真有一個時期我國存在這種習俗。

    比較貼近的是我國民間有關“六十花甲子”的傳說,傳說某一時期人到了六十歲就不能和家人住在一起了,家人要給他挖個洞,或者坑,讓他自生自滅。更讓人驚奇的是,各地還真有相應的比較神秘的坑洞,裡面除了累累白骨之外根本沒有陪葬品,各地關於這種坑洞的叫法都不相同,大部分稱之為棄老墓、寄死窯等。

    在擁有寄死窯的地方,當地人口中也經常有相應流傳已久的說法:寄死窯是古時候寄放家裡年歲比較大的老人的地方,家人把動不了的老人放進寄死窯,送點食物就不管了,基本上是讓老人自生自滅。寄死窯一般位於險要且隱蔽的懸崖邊上,一般為長方體空間,寬約1米長約2米,高約0.8米,普通成年人根本無法在寄死窯裡活動。

    我國在四川、陝西、安徽等省份交接的漢水流域中游發現大批古代寄死窯,因為早已沒有了相應的文獻記載,所以學者們為此提出了很多種說法。總體來說,寄死窯的出現印證了我國民間喪葬習俗是經過歷史演變的,也是為流傳已久的棄老說法找了一個依據。其他亞洲國家同樣擁有類似的地方,日本、韓國的棄老山、印度佛經所說的棄老國等,這些都印證了棄老習俗確實曾經存在過。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社會生產力的底下,導致世人根本沒有能力養活沒法勞作的老人;食物來源的不穩定,也同樣造成了老人供養難的情況。在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之後,我國棄老的習俗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導致到現在為止,都沒有記載此類現象的資料。

    參考資料:《湖北武當“寄死窯”證明我國曾有“棄老”習俗》、《漢水流域“寄死窯”大文化觀系統闡釋》

  • 16 # 老閒事主任

    黃陵那裡懸崖上就有許多小窯洞,有一米多深,叫"柳樹窯",傳說就是六十要活埋,有錢有勢的將老人藏在這裡,從上面吊飯。

  • 17 # 靈石蘊

    寓言傳說,沒有哪個朝代

    老人六十歲就活埋,沒有史書記錄此風俗慣例,個例或許有。 畢竟在當代,都有些不孝子孫能把家中老人趕出家門乞討住橋洞的案例,古代這樣的事情,肯定也不少,心毒的,難說會不會大逆不道。對於傳說本身,筆者認為,這是傳播中華孝道文化的一部分,屬於臥冰求鯉那一系列的

    傳說出處不可考,具體大意是說:

    古代有一皇帝,認為老人六十以後,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不能從事生產,還要有人照顧吃飯穿衣什麼的,白白人力物力,於是下令活埋所有全國年滿六十歲的老人。命令發出後,有一大臣心疼年邁父母,不忍心讓父母去死,於是欺君罔上,把爹媽偷偷藏了起來

    後來國家發生瘟疫,所有人束手無策,皇帝讓這個大臣限期想辦法解決,否則殺頭。這個大臣也沒有辦法,眼看期限就到了,於是就找爹媽喝斷頭酒告別,準備第二天赴死,哭訴中,爹媽知道了事情始末,當即告訴大臣說,瘟疫事情簡單,我年親的時候遇到過,當時是怎麼怎麼解決的。第二天,大臣上朝時候,就把父母告知的方法一一報告給了皇帝,經過驗證,不久瘟疫解決了

    事後論功行賞,皇帝準備賞賜大臣,大臣說了實話,自家老邁父母並沒有送去活埋,而是被自己藏了起來,瘟疫其實是自家年邁父母解決的,不是自己。皇帝聽到後,久久不言,隨後就取消了活埋命令,並號召全國要贍養老人

    年青人有力氣,老人有經驗,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傳說從哪一朝代開始的,沒人知道,反正就這麼一代代流傳了下來。本是孝道寓言,有人卻當真有此事,有些荒謬啦

    最早的史書已不可考證,但從周朝以來,對於老人,都是贍養的,朝堂還出臺了系列政策。比如《禮記·王制篇》有記錄,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意思是說,家中有80歲的老人,可以免除一個兒子服勞役,有九十歲老人,全家都不用服勞役……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不要有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 18 # 不書

    秦王嬴政一統六國,為統一思想,專用李斯法家制,下令燒燬天下史典之書,活埋方士和儒人四百六十。

    之後,仍舊不放心,以為老人博古通今,多戀先朝舊制,痛恨他的殘暴苛刻,又下一旨:六十還甲。無論仕庶男女,活到六十歲不死者,一律活埋。只弄得古今斷鉤,學問毀廢,天下再沒能人,黎民怨聲四起,外邦不願臣伏。

    一天,外潘蜀國向秦進貢,進獻一寶,是一動物,嘴尖耳圓,眼珠無白,渾身毛色灰黑髮明,尾巴根粗稍細,伸伸卷卷象條長蛇。此物能大能小,變化無常。大時如水牛,小時象松鼠。進寶使臣,獻寶已畢,耀武揚威地向秦王奏稟說:“容臣奏明大秦始皇陛下,謹致狼主聖意:若還上朝三日內有人解開此寶,年年進貢,守信舊盟,甘拜下風;若還上朝三日之內沒人能識得此寶,理當顛邦倒國!”

    秦皇准奏,當即傳旨館驛安歇,三日後,金殿辨寶,再作道理。西甌使臣走後,秦始皇連忙召集滿朝文武、國師大夫辨認蕃邦進獻之寶。看畢,人人皆都搖頭驚歎,文武百官,皇子皇孫競然沒有一個人能識得此物。第二天,又傳旨在京所有能人學子面寶辨識,還是無人認得。

    這天有名的方士徐福也混在京都才子群裡去看過寶物,甚感奇怪,也只好搖頭而歸。徐福回到家裡,心事忡忡,長噓短嘆。他知道自己在秦王坑儒時,也在秦王原定坑殺的卯布,只是得虧眾大臣從中替他講情,秦王確實也離不了他,才免得一死。

    緊接著秦王下令普天之下活埋六十以上的老人。徐福父親的年齡又在劫,徐福名義上遵旨活埋了老父,而暗地裡卻挖了個地窖子,把老人移居其中,親自送茶送飯,早晚請安,神不知鬼不覺地秘養了起來。這次一聽說西甌進來奇寶,無人識破,徐福就預感不妙。因為當時天下只有他胸懷經天緯地之才,他知道秦王解不開此寶,必定要招他上殿,他若解不開此寶,定有殺頭之罪;他若解開此寶,秦王就會更加對他戒心。

    話雖這麼說,為了且顧眼前,他就在進寶後的第二天先去悄悄看看那寶。一看才知連聽都沒聽說過,便犯了愁,大料等秦王招他識寶時,只死無疑。因此回得家來還心神不寧,悶悶不樂。老父親見徐福神色不比往常,就問他是怎麼回事。徐福在老父的再三追問下,只得一五一十地把親眼見到的怪寶樣子說了出來。老人聽罷說道:“聞聽人言,交趾國有一種西鼠,抖抖毛則身大如牛,剎剎身則體小如鼠,別管此物再鬼詐,畢竟還是鼠類,見到了貓就會嚇得渾身發抖,現出醜樣。明日皇上不招我兒便罷,若還招我兒,你把咱家的貓,藏在袖筒內,在朝裡讓你面寶時,你只把貓頭微微露出,看那怪寶,變化模樣,便可斷定,它是不是西鼠。”

    言猶未畢,早有聖旨來到,宣徐福明日早朝上殿辨寶。第二天早朝,正是使臣限期解寶的最後時辰。徐福遵旨上殿,按照父親囑託,在怪寶面前悄悄露出九渠狸貓頭臉,那貓一見怪寶,就要掙著往外竄,被徐福暗暗按住不放。再看那物,早已渾身篩糖,屁滾尿流,漸漸小了起來,眨眼功夫,已經縮得比貓還小,不敢再呆在當場,只想找洞鑽跑哩,徐福看後滿有把握地說:“稟聖上,此物乃交趾西鼠怪獸,小小蕃邦拿此醜物對我大秦,聖上就該嚴懲使者才是!”

    使者一見徐福使法把西鼠嚇煞,已是膽顫心驚,又聽他一語道破獸名,“撲通”一聲扎跪殿角,連連叩頭求饒。老老實實甘心臣服,永不叛盟。再說秦王,一見徐福解開怪獸,鎮住了蕃邦銳氣,龍顏大喜,賜徐福座,問他:“愛卿,何以解得此寶?”徐福想如果說是自己識得,一來會使秦王產嫉妒之心,二來將來父親之事露餡了,又落欺君之罪,倒不如趁此刻解寶有功,秦王歡顏的機會,開啟天窗說亮話,量他無法反覆無常,治罪我父,想到這裡,他就回答說:“稟皇上,臣有雙重欺君之罪,甚是該殺。”

    秦王道:“今愛卿為朕排難,為國立了大功,不要說雙重欺君之罪,就是三重四重,寡人也不怪,恕你無罪,願聞其詳。”

    徐福這才謝恩感德,把藏父地下和老人囑託的識寶之法都說了出來,並從袖內取出九渠狸貓。

    秦始皇聽罷,連聲讚歎說:“卿留一老,乃國家之寶。”

    當殿傳旨,敬老尊賢,老人越活的歲數大,國家越要尊敬和保護。從此以後,老年人才得以樂享天年。因徐福解寶和孝父有功,秦王也從此拜他為國師。打那以後,在徐福倡導下信神求仙起來。

  • 19 # 手機使用者88116829617

    老人們說過西鼠大似牛的故事,就是紂王把六十歲以上老人全部活埋,有一位孝子把父親藏了起來送吃送喝。一日,在京城大街見到解寶皇榜回去後說與父親:西方國向我國進貢了一頭牛,卻頭象鼠,紂王問,這是什麼東西?進貢人說,你們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文武大臣,就沒能人,都是擺設呀!紂王就問文武大臣,問一個不知道,殺!殺!殺!殺到最後一個大臣,提議下皇榜解寶封官受祿三日內答覆。父親聽後對兒子說,以前老人說過西鼠大似牛,是鼠是牛一驗便知,你把咱的貓裝在袖筒內(以前大袖)去京城驗寶,到後把貓頭對準大牛,再大的鼠它也怕貓,一驗便知。...後來這個孝子封官受祿,紂王問清楚此事的經過,嘆到,還是人越老越能呀!遂下令六十以後免死,可以長命百歲,延續之今。

  • 20 # 戀戀荷顏

    60不死就活埋,從古至今都是口口相傳,流傳在民間的一句話。至於真假無從考證。

    看過日本的一個電影,名字忘記了,70來歲的老奶奶身體還非常結實,一顆牙也沒有掉。但是家裡的兒子卻因此娶不上媳婦。

    村的人都笑話他們家,因為老奶奶還不死,會把家裡人都剋死了。當然她也非常恨自己,一把年紀了滿足的牙齒,還吃嘛嘛香。

    看到兒子打光棍,也不得不為兒子著想了。老奶奶看好了鄰村的一個寡婦,在她的安排下,把寡婦娶進門,自己去深山老林裡去等死。

    我覺得六十不死就活埋,這句話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歷史古籍中沒有什麼記載,但是我國包括日本韓國都有這種傳說。

    老人到了60歲以後被放進專門打造的墓穴裡,送一次飯,壘上一塊磚,直到把墓穴封死。

    後來有傳說,一個人非常孝順,不捨得讓60歲的父親去死,只好偷偷的去送飯。

    後來有朝貢來使為難當朝皇帝,出了幾道難題,由於都是年代久遠,大家都不知道,皇帝沒有辦法,在大臣的建議下,張榜天下,誰能答出重金賞賜。

    這個孝子去送飯,順便告訴了父親這個事兒,於是老人告訴了他答案,讓他去揭榜拿賞金改善生活。

    這個孝子揭榜後,並告訴皇帝答案是父親告訴自己,請求讓60歲的父親活下去。皇帝感念孝子一片孝心,又考慮到老人也是有用之人,當朝廢除60歲不死就活埋的制度。

    雖然是個傳說,講故事的的時候可以當做笑話聽一聽,若想到這個事情真的存在過,還是不寒而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導最怕員工怎麼“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