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諾媽聊育兒
-
2 # 新蕾2017
女兒現在幼兒園中班,有一天放學的時候我女兒是拿著拖鞋出來的。然後老師說:家長晚上給孩子把拖鞋洗乾淨,然後明天再帶到學校來。可是我晚上就把這件事忘了。早上起床後,我就陪女兒一邊洗臉一邊趕快把那拖鞋刷了。但是由於好奇,我就問我女兒,為什麼老師要突然去檢查拖鞋?而且還拿回來洗呢?女兒回答說是因為有老師要來。我就說是有老師要來檢查嗎?然後這時候她突然就很生氣了,大聲說,不是。過了一會兒又狠狠地說:媽媽,以後我只說一遍,你聽不清我也不管了,我再也不解釋了。這時,她就很情緒化,在那裡也不洗臉。我也沉默了,我在想:我只是疑問是不是有老師來檢查的,她生什麼氣呢?然後我聲音很大地說,那你你想你想說一遍,你就說一遍。這時她就突然大哭來。說:你為什麼這麼大聲音啊?我說那也是你先大聲的。她說:我聲音不大呀,是你的聲音大。我說:我只是問一下是不是老師來檢查,而且我又沒聽清楚你說的。女兒很生氣地說:你覺得我說的不清楚,可以讓我再給你解釋一下,你為什麼那麼大聲說“那你想說一遍就說一遍呀”然後也不洗臉就站在那大哭。這時我停下手裡的活,什麼也不說,就是緊緊得抱著她。我能感受到她的情緒在一點一點平復。過來一會就不哭了,開始自己洗臉,還能開玩笑說:媽媽這條硬毛巾我想用來擦屁股,哈哈哈!”。然後我對她說“剛才你生氣是因為媽媽昨晚沒給你洗拖鞋嗎?”她回答“不是”,我又問:是因為你拖鞋髒了老師訓你了嗎?她回答“不是,是因為我今天不想上幼兒園”。我覺得她在爭吵的過程中她能跟我爭辯,我應該怎麼樣跟她說話她才不會生氣,明顯她是在找解決方案。而且我意識到我在跟她解釋我為什麼大聲說話時,就是在為我自己解脫和爭辯,所以她才會生氣。而且因為一句話就生氣一定還有其他原因,這只是個導火索。於是我選擇了用接納她的情緒,安撫她的情緒,而不是阻止她哭泣。我發現當我停止爭辯去擁抱她時,她很快就平復了。而且我又幫她說出她的情緒,雖然沒猜對,但她有了一個思考的過程,相當於整理了一遍剛才發生的事情。以後說多了她自然學會了解自己怎麼了?為什麼生氣了。
-
3 # 筱嬌6
很多家長對孩子愛看動畫片很苦惱,因為現在是網路電視,無論什麼動畫片都可以連著看很多集。我家寶妞三歲半了,也是很愛看動畫片,可長時間看電視對孩子的視力以及心智都影響特別大。必要溝通就開始了,首先在她要求看動畫片之前先問好看幾集?然後嚴格執行。如果在看完她自己說好的幾集之後還想繼續,強硬關電視是很多家長的做法,可這樣會效果更差,其實可以和她繼續溝通,給她兩個選擇:一,現在馬上關掉電視;二,可以看完這一集,接下來這個星期都不能看電視。給她選擇,讓她知道後果,並告訴她看電視時間長的危害。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她會很自覺的不要求看電視。
至於心得,其實就是一種平等對待。不能因為她小我們就可以凌駕於她們之上,給她們做各種決定。小朋友也有自已的尊嚴,只是很多大人不當一回事而已。平等的溝通,認真的解釋,其實小朋友什麼都可以聽的懂
-
4 # 綠林小笨笨
有一天老二要用老大的東西,老大十分不高興而且為此哭鬧了起來,這時正想訓斥老大一番,又想起來不能以家長這一成人的權威約束孩子,就把到嘴邊的話嚥了下去,然後給孩子講起了小時候的故事,給他講了分享的樂趣,過了一會兒,孩子眨著眼睛貌似聽懂了然後把東西主動交了出來。其實想想有時訓斥孩子是越訓越生氣,而且也達不到想要的結果,反而是溫和的勸說更有力,因為在勸說中,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和愛,他肯定會配合的。
-
5 # 坐看雲起的育兒小札
孩子讀小學。一天中午下班回家,發現孩子正趴在床上看書,打招呼時沒有平日的興高采烈,有點兒小鬱悶和無精打采。我問他“今天遇到什麼事情啦?”他搖頭,看來不願說。
一頓午飯的時間我觀察他,吃的慢吞吞,也不講話。吃完飯又去看書了。
中午上學,他背上書包,我也換好鞋子,說“今天媽媽送你去吧!”(他平時自己上學了)路上我溫和地問他:“究竟是啥事兒讓我的寶貝這麼沒精神呀?”孩子慢慢開始說,原來,因為同學的誤解告狀導致他上午被老師批評了一頓,他覺得委屈的同時又感覺好朋友背叛了他.”我說:“哦,這樣呀,要是我,我也會特難過,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兒子點頭。我是試探地問他:“要不要絕交?”(絕交是他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常用的詞兒)愣了一下,兒子搖頭,說“算了,媽,我想通了,也許他確實是弄錯了才誤會我的,我沒那麼小氣。回頭我說說他就行了。”我問他:“那還生老師批評你的氣不?要不要我去幫你解釋下?”兒子笑了:“不用,媽,老師嚴格要求是應該的,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吧。”然後孩子牽起了我的手。一路到了校門口,孩子揹著書包蹦著腳步就跑進去了。看得出他已經完全釋然了這件事兒。
我站在那兒,很欣慰。以前我對這類事情、這種孩子情緒變化的處理是很粗糙的--追問,講道理,甚至批評。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或者高高在上的“家長”。如今透過自己的學習成長,我找到了和孩子更好的溝通方式:那就是,站在孩子身旁,和他一起面對,一起想辦法,甚至出“餿”主意,是孩子的“同伴兒”。這次的事兒,讓我瞭解孩子的內心,其實比我想象的更加寬容大氣,也更加佩服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繼續學習如何做個好媽媽的決心啦!耶!
-
6 # 風細柳斜斜晴空迎朝霞
去年11月的一個週日黃昏五點十分,孩子上了一下午的外語課外班剛剛結束,我們母子倆來到停車場,看到學校外面的西三環堵得水洩不通,家裡還有孩爸和客人們等著我們歸家一起享用晚餐。我的心緒不免煩亂了起來。只聽傳來稚嫩的童聲:“媽媽,你看外面堵車多厲害啊,我們現在出發也會被堵在路上的”“那你有什麼想法啊?”我問,“不如,我們在這個空場上先打會兒羽毛球,等一會兒不堵了,我們再走。。。”孩子滿懷希望地揚聲問著我,期待著我的回答。知道孩子最近學習羽毛球熱度很高,一有時間就要我們陪他打上兩拍。可是今天我們真是需要早回家,還有客人在等著我們哩。我正要給他否定的回答時,轉念一想,為什麼我總在思考我的客觀理由,為什麼不能聽著孩子的心聲,活在當下?孩子關在教室裡整整一個下午了,渴望能夠打會兒球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如果我們打一會兒球再走,說不定路上真的不堵了呢。。。想到這裡,我果斷地對仰頭還在期待我答覆地小傢伙說:“好的,我們就打會兒球。不過,今天家裡有客人等著我們回去用餐,你說打多長時間合適呢?”小傢伙顯得有些喜出望外,滴溜轉著那雙大眼睛馬上接過話茬:“那就打十五分鐘,行嗎?”“好!”我們高興地從後備箱取出球拍打了起來。十五分鐘後,我們準時驅車離開了學校,路面上似乎真是沒有剛才那麼擁堵了,也許是我的心境感受到的一路暢通讓我們順利地回到了家中。這件事情更準確地說,是我和自己的溝通,是和自己心靈的對話,我看到了放下“自我”的那一瞬間所做的決定,讓我收穫了愉悅地心情和換位思考的共贏。
-
7 # 果凍媽媽育兒說
我的寶貝剛開始上學時確實遇到了很多的問題,記得一次上課時老師批評他,回來後覺得很委屈,我就用正面管教的方法開導他,開始孩子心情不好,很憤怒但又不知道怎麼說,怎麼正確的表達,我看的出來他的情緒很不好,於是我就讓他一起做深呼吸,並講了自己小時候也曾經被老師批評的事,那時很傷心,覺得沒有人喜歡我了,在同學面前很丟臉,就很著急,然後大哭的事情,後來孩子詫異的望著我,說:你是被老師批評了100次而我是被老師批評了一萬次,你能理解嗎?我當時很意外孩子說出這樣的話,我聽了也覺得很傷心,於是我就說:寶貝,媽媽可以抱抱你嗎?後來孩子在我的懷抱能安靜下來,就開始跟我講述事情的經過,我認真的傾聽,後來我們一起頭腦風暴想辦法,如果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做才不會被老師批評,孩子自己想到了辦法,我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這件事情一直記在我的心裡,當家長看到孩子有情緒時是需要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的,我們要做的是先接納再教給他怎麼樣處理情緒,當孩子覺得被理解才可能會跟家長很好的溝通去解決問題。
-
8 # 竹語之歌
關於孩子在獨立寫作業的事情,我跟孩子曾經有過很多次衝突。
一年級時因為孩子入學前未曾學過拼音和識字,所以剛入學時孩子的學習壓力比較大,我便在每天下班後很敬業地守在孩子旁邊協助。慢慢地她便養成習慣,每天必得我回家守著才能開始寫作業。我覺得這樣會導致將來不能獨立學習,便決定跟她溝通。
我先問清她為什麼每天要等著媽媽回家才能開始學習。
她說因為不認識字,但事實上只是依賴。
於是我給她分析為什麼寫作業不能由媽媽守著的原因,因為寫作業是每個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任務,是要自己完成的事情。就像每個大人都需要獨立完成工作是一樣的。
她感受到我對她成長的肯定,便有了信心,還跟我提前來老師跟小朋友說過的鼓勵的話。
接下來,我跟她約法三章,制定獎勵懲罰制度,比如每天按時獨立完成作業,會獎勵一個小貼紙,等小貼紙積攢到三十個時可以自行兌換一件禮物。
她也跟我提了一些關於獎勵的建議,我同意了。
在這次溝通中,我感受到的是,無論跟孩子之間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首先自己要能心平氣和地來思考,然後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一起分析,一起商量對策。
其次就是溝透過程中,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如果以平等的商量的態度來聽孩子的意見,有時也會有驚喜,因為孩子也會在認真地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對孩子越尊重,他越有成就感,感到自己對生活和學習有一定的掌控力,還能提升他的自信心。
-
9 # 帶娃大嬸兒王發發
有人說,對於一個還不會很好用語言表達的小小孩來說,溝通是單向的,但我不這麼認為。就算是不會用語言表達,他的肢體、神態以及咿咿呀呀時的語氣,都是在跟你溝通。
舉個例子,銘哥14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會玩釣魚玩具了(現在一歲半,男娃)。一開始他釣不起來的時候還很有耐心,一次次試一次次改進,很意外的是沒幾次就會釣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喜歡玩,但最近不愛玩了,原因就是容易失敗,一失敗就會著急發脾氣,索性不玩了。
這時,我注意到,當他釣不起來的時候,一開始很沮喪,如果再試幾次仍舊釣不起來的時候,就會發脾氣,要麼大叫要麼摔玩具。
但我知道他不是不會釣魚,而是一次次的失敗讓他失去了耐心。
於是,我會先握著他的手,或者是抱著他,摸著他的頭,跟他說:“剛才沒有把魚釣起來,你覺得很失望很沮喪,是嗎?”如果他在認真聽,我會繼續跟他說:“然後你又認真的試了好幾次,但是還是沒有釣起來,所以你就生氣了,對嗎?”
這時候,他基本上情緒已經平復下來,接著我就開始給他“試錯”,就是看我失敗的過程。
“啊,掉下去了,沒釣起來!”“呀,魚上鉤了!…啊…怎麼又掉下去啦!”……重複他之前失敗的過程。慢慢的,他看到我也失敗了,情緒從一開始的沮喪變成開心到最後變成一臉嚴肅的研究怎麼才能釣起來。
這時,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釣魚這件事情上了,我再重新開始跟他演示怎麼釣魚。“看,這個紅色的魚嘴巴張開了,我們把魚鉤放進它嘴裡,等魚的嘴巴關上了,趕緊拉魚竿……呀,你看,釣起來啦!”把整個過程分解開來,一步一步的解釋,動作和語言儘量慢一些。結果麼,當然是他自己釣的時候還是會失敗,但會觀察到他開始按步驟慢慢嘗試。
不管是陪孩子玩玩具或者是處理他的情緒問題,我認為一定要站在跟他同樣的高度,告訴他所有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就像舉的那個例子一樣,我“試錯”的過程就是在跟他說“你看,我們大人也會失敗,失敗很正常”,接著再演示怎麼玩的過程,是在教給他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步一步儘量細的拆分步驟,是在告訴他“遇到問題了應該怎麼解決”。
所以,我覺得跟還不會用語言很好表達的小孩子溝通,是可以有一個大致的流程的:首先換位思考,想象一下要是我是他,我在這樣一個情境下會是怎樣的心情,幫助他說出來他所處的情境和情緒(先處理情緒);接著,再是處理具體的事情,把事情拆分為儘可能小的步驟,因為小小孩處理事情的能力並不如大孩子那麼強,如果一咕嚕把所有事情都說完,他做不了,很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溝通的情況。
總之,我認為跟小孩溝通,最關鍵的就是放低身份,從他們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並且儘可能的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說“當下”的事情,並且儘可能的細緻。
-
10 # 娜薄荷
大寶最近處於初級叛逆期,你問什麼,都只會得到一個回答:不,不要,不會。每每這個時候,爸比都會感覺有點抓狂,為什麼大寶會這樣子啊?感覺都溝通不了了。好吧,每每看到爸比被大寶折磨的樣子,我都心理暗暗偷笑:叫你不去學習?偷笑完,就會鄭重其事地和老公說,親愛的,敏感期,請你多體諒,少點暴躁,給大寶多點選擇,他會順利過渡這個階段的。
究竟需要怎麼做呢?孩子雖然嘴巴上如此表達,有時候,他卻是不懂得這樣表達的意義的,我們要告訴他,並瞭解這是他的發展。在選擇上,如果你希望他選擇B,可以不直接問,你需要B嗎?這樣得到的答案肯定讓我們沮喪。我們可以這樣問:你是想要A還是B呢?這個A和B最好不要相差太遠,這樣離你想要的結果就不會太差。在這個階段,可以多讓他做生活選擇題。
老公接受了這個溝通的方法,在和大寶溝通上開始暢通無阻了。看著他開心的笑,我想:下一個敏感期到了的話,你又要抓狂了吧?哈哈。
-
11 # 沛澤媽加油
有一段時間,兒子特別喜歡看《熊出沒》,光頭強經常說這樣一句話:“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這句話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被小朋友不小心踩到了腳;走路被石頭絆了一下,摔了一跤;吃飯的時候被飯菜燙了一下,都會說上一句“倒黴的為什麼總是我”,將嘴巴撅得高高的,非常生氣的樣子。
我很不喜歡兒子的這個行為,或許在別人看來這不就是孩子的一句玩笑話嗎?幹嘛那麼較真呢?我卻不那麼認為,這是一種消極的暗示,如果兒子每每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都重複一句“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時間一長,他就會真的認為自己是個“倒黴蛋”,做什麼事情都會很消極,沒有信心,這種影響可能不能像感冒一樣,馬上表現出症狀來,但久而久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會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不能放任兒子這樣的行為繼續下去。
首先,我嚴肅地告訴兒子,“媽媽不喜歡聽到你這樣說”,並禁止兒子以後再說這句話,當然,這只是治標的方法,並不能治本,要想治本,就得讓兒子明白為什麼我不讓他這樣說,但對於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來說,讓他明白這一點並不容易。
我先給兒子講了一個“塞翁失馬”的故事,然後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塞翁是如何將壞事“變”成好事的,接著我舉了一個他被小石頭絆倒的例子,“如果媽媽被石頭絆了一跤,我會很慶幸自己沒有摔傷,只是將褲子弄髒了,回家洗一洗就好了,下次我再走過這裡的時候,就會非常小心,以後就不用擔心再在這裡摔倒了。”我的目的是引導孩子向著積極的方向去思考問題。
起初兒子只是似懂非懂,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孩子的思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兒。前不久,兒子得了水痘,在家休息了20天。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爸爸的朋友圈裡有一個小孩在玩魔方,兒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非學不可。由於我和老公平時工作都很忙,而且我們本身也不會,於是,就給兒子在手機上找了相關的影片,讓他自學。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僅僅用了三天時間,他就學會了三階魔方,現在他的三階魔方只需要1分鐘左右,就能復原,玩魔方的成就感讓兒子信心倍增,之後又學會了四階魔方和五階魔方。
我認為這次經歷是教育兒子的好機會,同時也能檢驗一下我前段時間對兒子的思想教育是否成功,便故意在兒子面前說:“你真倒黴,因為生病在家休息了二十天,幼兒園裡很多有趣的課程都錯過了。”兒子聽後,立馬說道:“媽媽,你積極一點好不好?我沒有上幼兒園,但我學會了玩魔方啊!魔方可好玩了!”我向兒子豎起了大拇指,“對!兒子說得對,這就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嘛!”
以前,我總覺得和兒子溝通有點對牛彈琴,溝通起來很困難,現在看來是我沒有找對方法,和他溝通時,首先,要站在他的角度,用他能理解的語言交流,其次,要用他感興趣的故事、用他身上發生的真實事情作為素材,這樣孩子才能“走心”。
-
12 # 長弓轉玉
上週日和孩子一起去取了之前做的陶藝作品。第一週捏製第二週上色第三週窯燒第五週專門去拿回來成品。我們倆都格外珍惜這個小小的陶瓶。
天有不測風雲,在回家路上孩子和姥姥打鬧的時候,不小心把手上提的陶瓶碰壞了。
當接到孩子電話,聽見她哭的上氣不接下氣,她那種爆發的憤怒讓我的心突然一揪。眼前立刻浮現出滿地殘磁的景象,我的心好像也跟著碎了。
回家後,先抱住孩子,她正在歇斯底里的哭,一邊喊著恨姥姥之類的話。當天是母親節,孩子的喊殺聲驚天動地,小區數里之外都清晰可聞。這是她第一個燒製成型的作品,我理解她視若珍寶的心情。
可老媽在旁邊也屈辱的唸叨,埋怨孩子沒良心,這樣對待姥姥。我知道其實她也是愧疚的,只不過惹孫女哭成這樣又感到很沒面子。
我和孩子溝通了幾句,告訴她我瞭解她的感受,孩子聞言哭的更大聲並且一直哭喊“永遠不能原諒”。此時語言變得蒼白無力,我只能先去看看瓷瓶碎裂的情況。開啟包裝,原來只是瓶頂上貓頭鷹的一邊翅膀受到撞擊碎裂了。於是拉著孩子的手商量:“貓頭鷹好像還可以修好,如果我們的手指受傷了該怎麼辦?”
孩子立刻(立刻!)停止了哭鬧,抽泣說:“用創可貼包紮……”
我:“那也給貓頭鷹包紮一下可以嗎?”
“太難看了吧?”
“然後你再塗色裝飾一下?”
“那還不如用我的彩色膠帶!就是我去探奇樂園打遊戲兌換的那個!”孩子露出了驚喜臉。
商量好後我們分頭去找材料,最後我故意徵求姥姥的建議,她提議用做手工的熱熔膠棒黏貼效果更好。
作品修理好了,我問孩子“今天是母親節,我們再送姥姥一個禮物,就是原諒,可以嗎?”孩子想了想,去了姥姥的屋,我聽到她們互相小聲的交流,我的媽媽也悄悄對孩子道了歉。
我覺得成功的溝通也可以建立在快速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與其讓自己處在孩子情緒的風暴中心,不如剝離出來,幫助她把損失降到最低。事後本想對孩子說說發脾氣是於事無補的這個道理,但終歸決定不嘮叨了,行動是最好的榜樣,我要繼續努力而非說教(:
-
13 # 朱修媽媽
20170418
【娃的】瘋玩的一天。朱修唸叨某大型綜合體的機動遊戲“機器人”n久,今天就帶他去了。一到場子,馬上嗨過去機器人身邊,噔蹬蹬的坐上座位,我也很興奮(被他傳染的),完全忘記檢查安全帶有沒有扣好,就給他遞了卡,卡一滴,完蛋了,機器人一直響警報催我離開平臺,而我還在手忙腳亂給他扣安全帶,最終被門擠開的我放棄扣上安全帶,看著機器人帶著一臉懵逼的朱修走圓圈去了,果然,3秒後,聽見朱修嚎啕大哭,我在臺階旁急出翔都沒用,最後機器人沒停穩,就抱他下來了。抱他到一邊安撫,聽他哭著說“不要機器人”,心裡很內疚,既沒保障他的安全,還讓他破滅了一個慾望。唉,都怪我小時候去遊樂場太少了,以後我得多去,才能熟練應對各種突發事件。這件事情過後,朱修仍然玩的很嗨,最愛還是沙池(我有點憋屈,家本來就住建築工地還非要我帶他來這麼遠的地方花45元玩沙)。
【我的】我相信,孩子都是天使,往往是大人把他們逼成惡魔。遊樂場存在著很好看的生態劇場,可以觀察到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孩。今天我遇到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5歲左右,一開始她推著模擬購物車撞到朱修的小車,我認為是不小心的,所以開口安撫朱修說“沒事,姐姐不小心的”,然而我話還沒說完,她爺爺上來就一巴掌打過去“讓你又故意撞人,你沒眼睛啊,我沒教你不可以撞人啊”,我再解釋了一句“姐姐是不小心的”,選擇離開了她們身邊,因為我擔心過後會發生衝突傷害到朱修,在我離開以後,我偷瞄到,姐姐被爺爺打了以後,不哭,很憤怒的回擊,她們扭打在一起(當然因為實力太懸殊結果不了了之)。事情仍未結束,後來我們和姐姐又相遇了,這次是因為朱修跑到模擬廚房玩過家家,姐姐突然跳出來說“你們走開,這是我的廚房”,我一開始沒有干預,朱修也沒有理會姐姐,繼續自己玩自己的(可能朱修沒有接收到姐姐的訊號),30秒不到,我看到姐姐從平靜的狀態,到渾身發抖,眉頭緊皺,牙關咬緊,手握拳頭,嘴裡一直在壓制的咆哮“我的我的”,我第一反應是害怕她傷害朱修,上前去,“姐姐很生氣,我們闖進了你的廚房”,“(生氣的齜牙)我的”,“朱修,姐姐認為我們闖進了她的廚房,不如我們出去吧”,朱修當然不肯,在旁邊發出抗議,期間姐姐一直生氣發抖感覺快要崩潰了,朱修也開始愣了(他終於接受到訊號了),我解釋“姐姐現在就像一座快要爆發的火山,和菲菲一樣,特別生氣”,我的本意,是幫助朱修理解姐姐的情緒,並讓姐姐感覺到共情,然而,我說完,朱修就嚷嚷著“跑啊跑啊”跑開了(他開始演繪本菲菲生氣了),我看到朱修跑向同行的媽友身邊處在安全地帶,就開始積極傾聽姐姐(心裡好同情她),最後,姐姐告訴我“這是和媽媽家一樣的廚房,我很喜歡這裡,你們不要搶”,天哪,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隨後,我請朱修回來,敲敲廚房門,玩“有人在家嗎”的遊戲,小風波解決了。事情仍未結束,午飯時間,姐姐的媽媽來了(是的,姐姐的爺爺在打完她以後就把她放遊樂場再沒出現過),姐姐興高采烈的給媽媽介紹廚房,她的媽媽來了一句“你還要玩多久,不回家!”,我看到姐姐瞬間蔫下來,如同癟氣的皮球。聯想到她生氣到不能自已,仍在控制自己,找不到宣洩的方法,把自己困在憤怒的野獸身體裡,我很想抱抱她。我相信,孩子都是天使,往往是我們大人,把他們逼成了惡魔。
-
14 # Summer166988227
睡前和寶兒聊天。說到在學校今天有哪些好玩的事兒?小朋友樂呵呵地說,"今天有好多小朋友給我紙吃"此處驚愕三秒…假裝不在意“哦?是什麼味兒噠?”“沒什麼味兒”“都沒有口味變化的吃那麼多張不覺得撐哇?”“不撐,就是吃一點吐一點”“是咬的硬的還是軟的啊?”“是軟的餐巾紙”“擦過鼻涕的?”“不是,擦過鼻涕的多噁心,是乾淨的餐巾紙啊!(一副我很傻的表情)”“都吃了還吐掉真浪費,不如吃飽點好了”“可是不能吃的啊!”“那好吧!要不以後要吃還是吃書吧!”“要吃還是吃飯吧!我以後再也不吃紙了!”
描述前半部分給爸爸聽的時候,爸爸說我瘋了吧?!後來的結果當真著實有趣!對一年級的男娃與其說教不如幽他一默!
-
15 # 寫給女兒們
我懷二寶時,有一天晚上,大女兒憂心忡忡地說:“我只想要一個小弟弟!不要小妹妹!”我說:“噢,為什麼呀?”女兒說:“再生一個小妹妹,跟我一樣可愛怎麼辦?”我回道:“你是擔心生個小妹妹,媽媽不愛你了嗎?”女兒立刻眼淚汪汪地點頭。我輕輕摟著女兒說:“我的女兒啊,媽媽請你永遠記得,不管生的是小妹妹還是小弟弟。媽媽都會一直愛你,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女兒在我的懷裡撒嬌道:“媽媽,媽媽,不管是小妹妹還是小弟弟,我都會愛她(他)!”
首先我們得明確地知道溝通是什麼,它不是命令,也不是教訓,它是我有來言你有去語,溝通的基礎是信任、平等。我們得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思考的能力,有判斷的能力,有選擇的能力,有為自己負責的能力;我們還要以平視的角度,以朋友的心態與孩子對話,清楚地認識到,孩子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並不是我們成人的傀儡,他有選擇的權利,有為自己負責的權利。當孩子清楚地瞭解到與他溝通的人沒有強制他、壓迫他,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溝通。另外,孩子其實還得知道自己自己是安全的,溝通才是有效的。如果孩子說真心話會使成人發火,溝通便會溝而不通!
-
16 # 家有兩隻熊孩子
孩子剛上學的時候,為了讓他形成良好的坐姿,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我要求他每天寫三行拼音描紅。這樣一來肯定會佔用玩耍時間,孩子聽完立馬不答應。過了一段時間,我換了種溝通方式,只是把問題丟擲來,“寶貝,媽媽發現你的拼音書寫不規範哦,老師也要求你得多練練,這可怎麼辦?”熊孩子一聽,很自然地答道:“那隻能在家寫啦!”——OK,初步達成共識了!“可什麼時候寫呢?你每天回家要玩樂高、聽故事…?”到這兒,我故意打住了,只是把站在他的角度替他著想的姿態擺出來,也順便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他。然後孩子會延著這個思路開使琢磨:什麼時候寫呢?怎麼處理這麼多事情之間的時間衝突呢?每天練多久的字才能達到效果又不耽誤玩兒呢?這一過程中,也有孩子會想不到的,可以慢慢提醒、引導。但我的方式和角度一定是溫和的、平等的……於是關於練字的這次約定,在以孩子為主導的討論中,很順利而完美解決了!更完美的是,我們以約定練字為開端,將晚飯直至睡前的一系列事項都囊括進來了!直接形成了規律的睡前作息時間表。這一切,都不是被要求 和命令的結果,是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對自己行為一個“自我約定”。所以說,孩子的自主性和自覺性是大大超出了成人的想象的,因為很多時候他比大人還迫切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做好事情帶來的滿足感,比破壞規則帶來的新鮮感更能讓他覺得有成就。
-
17 # 永葆青春166900244
(母親節那天上午外出有事,下午回到家,一進門映入眼簾的就是疊起來的兩個凳子上孩子們手工製作的母親節禮物――一束精美的花。收到孩子們的祝福,我滿滿的感動。接著兒子和我一起去對面商場修衣服)
兒子:媽媽,衣服阿姨讓放著,咱是不是可以回家了?
媽媽:來了我想隨便逛逛。
兒子:媽媽,你這樣走來走去是要買啥呢?
媽媽:我看看有什麼合適的沒。
兒子:你都不知道你要買啥?
媽媽:我先隨便看看。(過了一會)
兒子:媽媽,我們啥時候能回去呢?
媽媽:兒子,你看我穿這件衣服好看嗎?(店員和別的顧客都在誇呢)
兒子:很不錯,媽媽穿什麼都漂亮。
(這是得誰真傳,嘴跟抹蜜了似的)
(繼續往前走)
兒子:媽媽,咱還幹啥?
媽媽:我那個手鐲有點問題,讓阿姨修下。(啊!關門了,那走吧)
媽媽:兒子,以後你可是還要陪媳婦逛街呢!你要老催媳婦該不高興了呢!
兒子:哦!知道了媽媽。
……
(晚上我正在廚房做飯,兒子晃了進來)
兒子:媽媽,你最喜歡我身上的那一方面?
媽媽:(毫不猶豫)品行
(兒子笑了)
媽媽:我兒子的情商可是我很引以為傲的喲!
……
感謝孩子!因為你們我榮升為幸福的媽媽!
-
18 # 育兒譚
案例:(1)對於家裡有小姑娘的媽媽來說,每天孩子穿什麼衣服,是讓人頭疼的事情。小姑娘愛美,過了4歲,開始有了自己的審美和主見,於是乎,媽媽們不得不開始就“今天穿什麼衣服”和孩子鬥智鬥勇。
(2)小姑娘思維跳躍的很,冬天想穿夏天的裙子,夏天想帶冬天的圍巾,總之,各種奇葩的要求和幻想。跟她講道理吧,不一定聽。怎麼溝通好呢?(3)經過多年的摸索,筆者跟女兒達成了 一致。首先,明確養成周一到週五去幼兒園只穿活動方便的衣服,不穿裙子;其次,把挑選衣服的時間提前到頭天晚上。頭天晚上就商量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省得第二天早上時間緊、孩子起床氣性大,雙方矛盾容易激化。這2條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磨合才達成的一致。之後在執行時嚴格遵守,慢慢孩子把它內化成必須遵守的規則。(4)那孩子的愛美之心怎麼滿足呢?筆者特允許週末兩天,只要孩子不上舞蹈課或者去戶外體育運動,就可以穿上美美的裙子和皮鞋。因為週末有盼頭,於是週一至週五,上幼兒園的日子,小丫頭不再死乞白賴非要穿裙子了。週末的時候,媽媽很貼心地向她提供搭配建議,親子關係變得異常融洽。因此,反倒變得明理聽話。 -
19 # woai蟈蟈
我家孩子快四歲了。前兩天,有次我生氣了,沒有發脾氣,但是孩子知道我生氣了。
娃坐在我旁邊說:媽媽,我不想讓你生氣,你生氣了我會害怕。
我說:嗯,你不喜歡媽媽生氣。你想讓媽媽不生氣。
娃說:是啊,我不想讓你生氣,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不生氣啊?
這時我已經沒有不高興了,因為孩子在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和我溝通,雖然她還不能自主想出辦法,但是已經有了正面管教的思維。之前正好看到,用動作、手勢代替不語言。於是我決定試一下。
我問孩子:媽媽為什麼生氣啊?
娃說:因為你讓我洗手,我不想洗,你又說,我還不洗,你再說,我還不洗,你就生氣了。(熊孩子,你什麼都知道啊)
我說:媽媽因為反覆和你說洗手,你不洗,媽媽煩躁了,就容易生氣。那怎麼辦啊?
娃說:下次你一說我就洗。
娃說:好,我怎麼提醒啊?有了,我給你做個動作吧(正中下懷啊)
我問:什麼動作啊?
娃說:嗯,我給你做個愛心吧!
我又說:寶寶,媽媽生氣了,你用愛心提醒媽媽,那寶寶再碰上你自己不開心,煩躁的時候,媽媽能不能提醒你啊?
娃說:你給我做個停的手勢吧。
於是現場演練一次。之後碰到可以用的場合,我只要一用,或者孩子只要一用,我們馬上停下來。效果出奇的好。
這個辦法之所以能用效,是因為是孩子想出來的辦法,而且,我在孩子做出愛心動作時,馬上停止,所以輪到孩子的時候,她也能很好的遵守。孩子感覺,是因為規則而停止,不是順從、屈服於父母。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個簡單的動作,效果遠比家長的嘮叨要好的多。你也不妨試試。
-
20 # 一路花開99
二寶出生後,老大有一次在睡覺前問我:“媽媽,他將來也會叫你媽媽嗎?那你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媽媽了呀,你會不會把對我的愛分一半給弟弟呢?”
我說:“不會的,你想呀,媽媽生了你並沒有減少對爸爸的愛呀,媽媽更愛爸爸了,媽媽和爸爸結婚也沒有減少對姥姥姥爺的愛呀,我們多了一個人愛姥姥姥爺,所以現在不是減少對你的愛,而是世界上多了一個人愛你和被你愛。”
老大聽後放心的睡了,過了幾天,她跟我說有個小朋友跟他媽媽要小弟弟小妹妹的時候,這個小朋友的媽媽跟他說媽媽會分一半愛給小弟弟小妹妹,她說她就把我說的話告訴了這個小朋友。
透過這件事,我更加肯定了一個信念:你什麼樣子,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子。你看到的是愛,這個世界就是愛的樣子,你看到了妒忌、猜疑、欺軟怕硬,這個世界就是那個妒忌猜疑欺軟怕硬的世界。而這一切,是你的世界觀,更是你的育兒觀。
回覆列表
對待孩子,與孩子交流溝通,要有耐心,要講方法,要多多學習。
我家寶寶人小,脾氣可不小,什麼事情少有不順心如意就不樂意了。有時候就是固執的很,你說什麼跟她仔細講,她聽都不聽,有時候真的是火大,又滿是無力感。
一開始我硬碰硬跟她“鬥”,往往起到反面作用,而且毫無疑問,這種對碰,絕對是以媽媽的退步而結束。後面,我就換了溝通方式。多點耐心給孩子,硬的不行,我就來軟的,軟的不行,就採取迂迴曲折路線,反正多換幾種方法,總有一種是適合於自家孩子的。
舉個例子,寶寶不喜歡吃蔬菜,挑食。在吃飯的時候,我就會提前特意說,我家寶寶真是個好寶寶,營養均衡不挑食,吃嘛嘛香身體棒棒~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喜歡的東西,被我這麼唸叨幾遍,也會吃下去了。
所以說,還是要講究一個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