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京城劉辮子

    歷史沒有可能性的,前人早已封塵絕古。但歷史事件是有可行性的。

    漢末群雄紛爭,袁曹倆家在利益的衝突下,不得不在官渡一決雌雄,而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袁紹來說,官渡雖然戰敗,但根基未動,仍然坐擁天下四州,無論田畝、賦稅、子民,依然是當時群雄裡最強大的存在,因其先祖乃漢朝四世三公,名流之士仍趨之若鶩,戰爭資源還有龐大的再生機制。曹操雖然勝利,但依然無法跨過黃河進逼袁紹經營多年的北方四州,同時曹操的後方尚有強敵環伺,西有強敵馬騰、南有江東孫氏,皆可對其造成巨大危險。

    袁紹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分封國土,把靑、幽、並、冀分給袁譚、袁熙、袁尚以及外甥高幹,從而導致中央集權渙散,在其死後這一弊端更是凸顯出來,為了爭權奪利兄弟禍起蕭牆,頻繁的攻殺,以至於讓曹操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在後期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瓦解了袁紹經營日久的地盤,這才是袁家覆滅的根本。

  • 2 # 三國雜談

    眾所周知,史書記載,袁紹官渡之戰中屢出昏招,導致十多萬軍隊戰死疆場,自己也從此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官渡之戰的袁紹和平定河北、統一冀青幽並四州時的袁紹居然有些如此大的差距,讓人倍感唏噓。如果要分析袁紹是否能夠在官渡之戰後東山再起,就需要分析兩個問題:

    袁紹為什麼可以平定河朔地區?袁紹官渡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說清楚這兩個問題,就可以得到問題的結論。

    袁紹平定河朔地區的原因

    袁紹依靠自己“四世三公”的強大聲望與人脈,獲得當時河北豪強士族的一致支援,袁紹不費一兵一卒,就做了冀州牧。隨後在接下來的九年時間裡,袁紹東平黃巾叛亂、西討黑山軍起義、北征公孫瓚、外撫匈奴烏丸等外族,還幫助曹操建立了根據地,這說明袁紹打造了一直能征善戰的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不僅如此,袁紹麾下團結著一批優秀的人才,幫助袁紹出謀劃策,成功平定河朔地區。正史有記載的主要包括:荀諶、辛評、郭圖、逢紀、許攸、沮授、田豐、審配等。這些人一部分是袁紹進去冀州前就關係較好的人才,一部分是到冀州之後又招攬的人才。

    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袁紹一路凱歌之時可能不會暴露,可是一旦袁紹遭遇強大打擊,矛盾可能會爆發。

    冀州黑山軍沒有完全消滅,只是暫時服從;長期打壓寒門,怨氣積聚,人心未完全服從;連年征戰,軍隊比較疲勞;謀士集團內部有激烈鬥爭;

    總體來說,袁紹平定冀青幽並四州,超過了自己祖上的功績,一躍成為天下第一大諸侯,毫無疑問袁紹是成功的。

    出征前郭圖與沮授意見不合,沮授軍權削減審配監禁許攸家人,許攸投奔曹操郭圖排斥和攻擊張郃,張郃投奔曹操逢紀近讒言詆譭田豐,田豐被袁紹所殺

    這四件事成為了官渡之戰前後需要關注的焦點。根據分析可以知道一點,就是袁紹麾下的謀士已經分成兩派,一派以審配、逢紀為首的河北集團,另一派以郭圖、辛評為首的穎川集團互相爭鬥。河北集團為新集團,穎川集團為舊集團。正是由於袁紹無法處理好兩者的矛盾,才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失敗,甚至是袁氏集團的滅亡。

    袁紹去世以後,接班人的安排不當,使兄弟之間相互爭鬥。河北集團支援袁尚,穎川集團支援袁譚,這也能說明這兩大集團嚴重的矛盾對立。

  • 3 # 歷史研習社

    官渡之戰被譽為奠基三分格局的三大戰役之一,但此戰並未破壞袁紹的後方基地。那麼官渡之戰後,袁紹還有翻身的機會嗎?

    答案是有,但很難。

    不妨從考察官渡之戰袁紹部損失情況入手。袁紹的兵力損失八萬以上,但戰敗後冀州多地叛亂,很快又被收服,這說明袁紹的兵源仍然充足。文官有損失,但未傷及根本:袁紹的謀士團只有許攸降曹、沮授被俘殺,其他人都在。武將的損失較大:劉備部藉口聯合劉表一去不回,顏良、文丑陣亡,張郃、高覽投降,帳下名將所剩無幾。

    從盤面上看,袁紹擁有河北四州,曹操身居四戰之地。儘管袁紹缺乏名將,可能導致攻堅能力不足,但以士卒之眾和謀臣之智,自守應該不成問題。曹操也一直拖到袁紹去世,其子兄弟鬩牆時,才出手解決河北問題。袁紹如果能妥善經營河北,培養人才,幾年後再打一次“官渡之戰”也不見得沒有可能。所以,從紙面實力的分析看,曹操並不能在官渡之戰後直接壓垮袁紹。

    再看看袁紹的自身水平:田豐認為袁紹“貌寬而內忌”,荀彧則說“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曹操評其“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從以上評語不難發現,袁紹部最大的問題其實是袁紹自己。

    首先,袁紹不善於維護團隊。袁紹部人員眾多,但互相不和:沮授和郭圖、審配,審配和郭圖、辛評、逢紀,田豐和郭圖、審配,逢紀和辛評、郭圖都爆發過沖突,矛盾重重。

    袁紹的態度基本是放任,如沮授提議挾持漢獻帝,袁紹本同意。但後來郭圖勸阻,袁紹態度立即反轉。又如審配二子在官渡之戰被俘,郭圖、辛評認為審配將叛,若非逢紀放下私人恩怨力阻,袁紹將廢黜審配。總之,袁紹對意見的判斷力很差,導致下屬難以同心。

    (袁紹在電視劇中的形象)

    第二,袁紹的政策過於搖擺。袁紹部在漢獻帝問題存在極大的分裂,這種分裂狀態也影響到了日後對曹的攻略。沮授主張匡扶漢室,郭圖認為漢室必衰。兩人矛盾的癥結在於:沮授忠於漢,郭圖無視漢。所以,沮授認為伐曹就是稱兵向闕,攻曹只能花時間誘使曹操犯錯藉口清君側;郭圖則認為漢已失法統,所以曹操無所謂忠臣,故可一鼓作氣。

    袁紹的態度是晦暗不明。早期袁紹更傾向沮授,但獻帝東遷時又倒向郭圖。待曹操挾天子,袁紹又傾向沮授。搶奪朝廷失敗,袁術獻帝號後,袁紹又想稱帝,又偏向郭圖。但袁紹部下深知袁術稱帝后眾叛親離的慘狀,於是團結一致表示反對,袁紹由是放棄自立。而官渡之戰袁紹聽信郭圖,卻又帶上沮授。袁紹的搖擺撕裂了團隊,其決策毫無系統性可言。

    第三,袁紹部內派系分立。袁紹早早就把倆兒子和外甥外放,分管三州,幼子留冀州。於是四人在各地自成派系。袁紹更愛幼子,但生前未能立嗣。這樣僚臣就會根據自身利益站隊。果然袁紹一死,袁家內鬥。袁紹部的穩定性之差可見一斑,縱使袁紹長壽,晚年同樣存在極大的內耗隱患。

    袁紹的三個硬傷若無法妥善解決,相對於黃河對岸上下一心、智足將廣的曹操,恐怕日後還要繼續吃虧,翻身幾無可能。此所謂主帥無能,累死三軍。

    參考文獻

    [晉]陳壽.《三國志》

    [宋]范曄.《後漢書》

  • 4 # 書寫格式

    有的,但是機會不大。

    官渡之戰前:

    袁紹方:兵馬十幾萬,糧草足。但是袁紹地盤其實比曹操大不了多少,袁紹怎麼可以做到十萬兵馬糧草還足?因為袁紹是徵糧,即不管每家每戶糧食多少,都要按數目上交糧食,這樣導致了河北之後糧草缺乏。

    曹操方:兵馬約兩到三萬,糧草不足。曹操方兵是精兵,糧草缺少的原因在於曹操是糧,即家庭有餘糧的才會賣,因此曹操方還有餘糧。

    官渡之戰損失:

    袁紹方:軍隊上十萬,糧草全沒,核心的文臣武將基本損失殆盡,謀士田豐、沮授喪命許攸投降,武將顏良、文丑、淳于瓊敗亡張郃、高覽等投降。

    曹操方:僅僅損失約8000人,糧草充足,但兵力不足。

    從以上資料看出,官渡之後曹操無力追擊袁紹。官渡在曹操的地盤打,河北並沒有任何的破壞,袁紹根基尚在,袁家四世三公,門吏遍佈天下,如果袁紹能勵精圖治,再過十年八年可再與曹操決一雌雄。但是袁紹自是驕傲,無勇無謀,不能接受失敗,導致抑鬱病逝,更糟糕的的袁家兄弟內訌,袁家連翻身的機會失去了,河北只能一步步落入曹操手中。

  • 5 # 我愛吃糖蒜

    官渡之戰後,如果袁紹沒有死亡的話,還是可以和曹操劃河而治的,是袁紹在官渡之戰不久就去世了,曹操在袁紹去世之後使用半年的時間才把這一地區平定,從這裡可以看出,袁紹在北方勢力的強盛。

    當時的袁紹,佔有青州,幷州,冀州,幽州,四州,青州雖然在黃巾之亂中損失慘重,但是基礎還在,冀州是比較完好的,幽州雖然經過公孫瓚的戰亂,但是幽州還是實力比較強的,幷州並沒有經過太大的規模的戰亂,所以相對來說,這幾州里面實力都儲存的比較完好,但是袁紹敗在把幾個兒子都分封到每個州里面,沒有確定繼承人,而且軍隊的派系太多,而且又喜歡內鬥,被曹操拉一個打一個,使用八年才徹底解放整個北方。

    袁紹集團是因為有袁紹這個人才存在的,袁紹一死這個集團基本上就分離崩潰,曹操兵進河北的時候,袁紹的幾個兒子還在互相掐架,可希望對方死,有時候曹操正在攻打某一個城池,另一個人就會派兵協助,或者給他提供情報。所以不作死就不會死。

    如果袁紹不死的話,以北方四州的實力,肯定有東山再起的實力。

  • 6 # 魚包同學

    東山再起是指的什麼呢?如果指的是,袁紹還有沒有機會爭雄天下,我覺得沒有了,曹操本來有政治主動權、策略主動權,現在同時擁有了戰爭主動權,袁紹沒有機會再和曹操爭雄天下了。

    可是如果東山再起指的是,袁紹集團能不能重新坐穩河北根據地,轉入戰略防守,和曹操集團劃黃河而治,靜待時機,那是完全可以的。

    很多歷史事件的程序確實是領導者的身體問題導致的,“東山再起”的前提也就在於袁紹的死。

    這樣說並不是我欣賞袁紹,覺得他有多麼的無可取代。而是袁紹集團的內部問題,由他製造,也必須由他解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郭嘉說給曹操的十勝十敗論,這整篇文章我都非常喜歡,但由於過長,這裡我不多做引用,但是核心的觀點就是,袁紹集團的內部非常的複雜,派系太多,意見觀點多,可是決策要照顧各個派系的想法,決策太難。

    袁紹的幾個兒子派系就很複雜,袁譚、袁熙、甚至高幹袁紹都要照顧,彼此之間也不服氣,袁紹用了一個很愚蠢的辦法,就是各領一州,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創造更多問題。

    袁紹的做法實際上是默許了集團內部的派系紛爭,在重大的問題面前,決策人不表態就是最大的失敗,袁紹就是這麼失敗的。

    由於袁紹無法解決派系問題,只能默許和接受,其實早在官渡之前,審配許攸、沮授田豐、逢紀郭圖,又有哪兩個人的思想是統一的呢?又如何不是各自為戰,自說自話呢?

    袁紹生前,無論什麼派系,畢竟都是內部派系,洪水來時,大家一起坐在船上划槳,派系也不過是誰出力多少的問題。可是袁紹死後,官渡之戰結束後,各個派系之間就要開始站隊和觀望了。

    河北袁紹集團,隊伍的凝聚力就是袁紹本人的資歷、威望、魅力、能力,袁紹死後,一切都化為烏有。

    曹操和袁紹對當時的局勢判斷就完全不一樣,袁紹在討伐董卓後,立刻開始了擴充地盤,理念是地利,可是曹操是廣納賢才,聚賢不避親,迎回皇帝,理念是人和。兩種理念本身沒有對錯,但是在局勢的碰撞之下,地理優,還是人和優?高下立判。

  • 7 # 天使的眼淚w

    當然有,官渡之戰對曹操是滅國之戰,對袁紹來說最多也就是傷筋動骨,他對曹操依然保持著優勢,所以用東山再起來形容袁紹是不合理的,只不過後來袁紹又輸了,然後掛掉,幾個兒子分裂了袁紹的實力,才最終被曹操一個個吃掉,即使這樣,曹操也是花了好幾年才最終滅掉袁紹的幾個兒子。

  • 8 # 情懷歷史

    首先,在筆者看來,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具有東山再起的可能,甚至只要時間足夠的話,袁紹的實力依然能積累到對曹操的優勢。對於官渡之戰來說,雖然重創了袁紹的主力,迫使袁紹只帶著八百騎兵逃走。但是,在地盤上,握有四州之地的袁紹,依然是東漢末年地盤最大的諸侯,並且,在所轄人口上,袁紹也要明顯大於曹操。當然,在氣勢上,曹操挾官渡之戰大勝之威,要明顯強於袁紹。不過,袁紹只要堅守一兩年,曹操勢力的這一氣勢自然不斷衰弱。

    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在官渡之戰,也即公元200年後,曹操用了八年左右的時間才平定河北地區,並且,在佔領袁紹故地的過程中,曹軍也遇到了激烈地抵抗。而這,凸顯出河北一帶百姓對於袁紹勢力的擁護。不過,對於袁紹勢力來說,卻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也即內部派系林立。在官渡之戰前,荀彧說袁紹如何差、曹操如何好,郭嘉獻十勝十敗論,有些是虛詞,但核心在於:袁紹集團太多掣肘,派系太雜,下決斷牽扯太多。

    特別是袁紹的幾個兒子,比如袁尚、袁熙、袁譚之間的內鬥極大消耗了其本身的實力,因為其各自為戰,這反而讓曹操順利地各個擊破。而這一情況的出現,關鍵原因就是袁紹公元202年就去世了。建安七年(202年),也即官渡之戰後的第二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袁紹一死,其幾個兒子之間都擁有一定的兵馬,而且互相不服氣。好比三根分開的筷子,最終被曹操一一扭斷。由此,袁紹想要在官渡之戰後東山再起,要麼多活幾年,要麼在幾個兒子中確定好一個繼承人,並削弱其他人的勢力。

    最後,為了要順利東山再起,袁紹不僅要解決內部的派系問題,還應該和荊州劉表、江東孫權結盟。其中,因為孫策於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所以官渡之戰後,掌握東吳大權的是孫權。對於袁紹來說,如果可以和劉表、孫權結成對抗曹操的聯盟,那麼,處在中原地區的曹操必將面臨腹部受敵的險境,最終會被這三大勢力逐漸削弱乃至於消滅。當然,如同後來並不穩定的孫劉聯盟,想要讓三家齊心合力對抗曹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9 # 拍拍2016

    不可能,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

    不以成敗淪英雄,從一定層面來看,袁紹也算得上一方豪傑,但由於用人及策略的嚴重錯誤,官渡之後已失眾心,本性也是不會變的,更重要的是,cc卡在那步步緊逼,不可能再有什麼作為。

    至於跟劉表孫策結盟,要先看看這兩傢什麼關係,三家結盟沒多大可能性,即使勉強結了也看實質利益。另外,劉表是剌使,實質上對黃祖這類監察區內的太守沒有絕對的指揮權,更不用說那三大世家的制肘了。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沒有機會。

    袁紹出身東漢末年官宦世家,其祖上被稱為四世三公,本人也是相貌堂堂,少年時多有英雄壯志,頂著祖上的威名,門吏遍天下。

    在東漢那個年代,有一個好出身併成功了一半。袁紹起事之初,憑藉出身及自己努力,逐漸佔據青州、翼州、幽州、幷州北方四州,至官渡之戰前,袁紹己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軍閥。

    官渡之戰中,袁紹實力遠大於曹操,原因何在?

    我們可從鬼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中找到答案。郭嘉被譽為鬼才,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重要謀士,郭嘉剛出道時是跟隨袁紹的,袁紹以禮相待,但郭嘉沒待多久就看出袁紹不是成事的雄主,在袁紹最強大的時侯離開袁紹投奔比之弱小的曹操,這裡可以看出郭嘉的眼光非常獨到,事實也證明郭嘉是對的。

    袁紹其人,雖有英雄氣慨,但缺乏眼光,不能正確聽取下屬意見,表面寬宏內心多疑,手下謀士眾多,但爭權奪利,無軍事才能,不能抓住機會,導致官渡之戰大好局面失利,不能正確外理繼承人問題,導致其子自殘奪利。

    在袁紹最強大的時侯,都沒能打敗相對弱小的曹操,官渡失敗後,袁紹可能會有機會翻身嗎?答案是不可能。

  • 11 # 納蘭談史

    有偏安一隅的實力,不過沒有翻身的餘地。

    在講官渡之戰這場戰役形勢之前,我想先簡單的談一下袁紹這個河北軍閥,可能會和大家所認知的袁紹形象有所出入。

    袁紹,字本初,因為袁家是出身名門,家族四世三公,所以無論是在朝在野袁家都能吃得開。袁紹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在演義或是在影視劇中把袁紹形象描述的跟碌碌無為的富二代似的,其實不然。

    我想說明的是,的確在為官上袁紹有先天優勢,但在個人能力上也是不差的,要不然怎麼會坐擁四州,稱霸天下呢?從袁紹的履歷上可以看出他的確是個多面手,幹過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殺過宦官、滅過幽州軍閥公孫瓚,說他文武雙全、有膽有勇也不為過,平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在官渡這場生死之戰上,這讓我想到了一句:“人可以輸一百回,但是最後一次一定要贏”成王敗寇,青史定論就在此戰。

    言歸正傳,官渡之戰勝負的核心在於袁軍烏巢糧倉的得失,關鍵的謀士在於荀彧和許攸二人的奇謀。官渡之戰並不是袁紹的全部家當,只是袁軍主力而已(據史料記載官渡之戰袁軍只出征十萬左右),袁紹的後方四州子民、兵勇、城池都數倍於曹操,官渡大敗威脅最大的還是冀州南部,如果袁紹跟曹軍打持久戰搞縱深戰略部署,偏安一隅應該不是難事,曹軍還是很難短時間統一北方的。

    關鍵是此戰之後四州人心動盪,而且袁紹心理素質比曹操脆弱多了,還死要面子,最後抑鬱而亡,幾個兒子又不爭氣的打起了內戰,袁氏派系林立哪裡有翻身的餘地呢?再加上三兄弟自相殘殺才讓曹操更快的完成了北方統一。

    對此,您怎麼看呢?

  • 12 # 小小呆蘿蔔

    有啊,大大的有。至於為什麼?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其實,官渡之戰是袁紹侵略曹操而發動的一場戰爭,袁紹勢力極大,意圖攻佔許都,

    吞併曹操,曹操也只是無奈被動防禦罷了。官渡一敗,袁紹不過是失去了戰爭的主動

    權。他的實力還是在那擺著的。畢竟,北方的冀、並、青、幽四州仍然在他手中。

    此時的袁紹要想再度南下攻佔中原會很難,但是,東山再起劃黃河而治也並非難

    事。要知道,就算是袁紹死後,曹操完全收復河北也花費了七、八年時間。要是袁紹的

    心志可以強點,天下大勢還未可知呢。但可惜啊,終究敵不過英明神武的曹操。

    回到正題,為何說袁紹官渡之戰就算失敗了,仍有翻身的機會呢?

    其一,北方四州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要想再快速集結一支軍隊不是什麼難事,再

    加上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袁紹當年能奪取北方,就是靠著這支軍隊。雖

    然此次一戰全數崩潰,但要恢復昔日軍威,數年則可。

    其二,袁紹此人雖然好謀不斷,優柔寡斷,但他在領地內實行仁政,深得百姓愛

    戴,這也是為何日後袁氏失敗,有那麼多忠義之士願意赴死的緣故了。袁紹死後,百姓

    們悲痛異常,這也導致了曹操在日後平定河北時,一直受到士兵百姓抵抗。

    其三,袁氏之所以失敗,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來自內部,在袁紹死後,由於對繼承

    人之位態度曖昧,導致了幾個兄弟手足相殘,袁尚、袁譚兩個派系相互傾軋,極大的消

    耗了自身的勢力,使曹操更好的吞併河北了。若是兩兄弟齊心協力攻拒曹操,憑藉著四

    州之力,未嘗不能與曹操相爭。

    所以說,佔據了北方地利的袁紹如何不能與曹操相爭呢?只是可惜袁紹此人的心性

    不如曹操堅韌,不比曹操會識人,用人罷了。說到底,袁氏終究是敗在了自己的手裡。

  • 13 # 優己

    答案是有的!袁氏被滅完全是自己做來的!假如袁紹不死,袁氏兄弟不內亂,曹操也沒有那機會蕩平北方的!官渡之戰,袁軍雖然損失了七萬多人。但是袁紹的一萬多精銳騎兵卻成功逃走,因為曹軍追不上!這在當時可是依然精兵的,有這麼一支部隊在,曹操根本無法染足。

    袁紹之敗在於不修內政!雖然袁紹跟曹操都在打仗,但是兩人還是有區別的,曹操都是被動應戰,袁紹是主動出擊。也就是說,從民心上看,曹操更受支援!反之,袁紹更加窮兵黷武!袁紹在境內橫徵暴斂。以官渡之戰為例,袁軍十萬,曹軍三萬。按理,該缺糧的是袁紹,因為袁紹不僅從補給人數到補給距離都比曹操多得多。但是,實際卻是反的!袁軍富得流油,曹軍窮得冒鍋!而差別就在這稅賦上面,袁軍徵收糧餉稅賦比曹操高了幾倍!這是他離心離德的主因!

    假如官渡之戰後,袁紹不死,然後潛修內政。降低稅賦,安國理政。袁紹完全有機會重新崛起!

  • 14 # 這些歷史要讀

    有,而且翻身的資本還很雄厚。

    其實官渡之戰對袁紹的打擊並非是致命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前已經完成河北的統一,作用幽、並、青、冀四州,雄踞北方,實力乃漢末群雄中最強。曹操一開始也不過是被袁紹視為附屬勢力而已。

    但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發展得非常快,很快就控制了整個河南大地。但這時的曹操還是比不上袁紹。歷史上的官渡之戰,袁紹發河北大軍十餘萬攻打曹操,而曹操僅能拿出二萬人應戰。而且這點兵馬還面臨著糧食不足的困境。但袁紹就不同了,兵精糧足,就是耗也能將曹操耗死。

    最後,雖然曹操在官渡取得了勝利,但是袁紹那時還坐擁四州,他的根基還遠比曹操厚。畢竟,袁紹在官渡是主動去攻打曹操,即便兵敗,其本土也沒收到多少打擊。而曹操周圍有不少敵人,袞州更是四戰之地。因此,曹操的後方也遠沒有袁紹穩固。

    而且,袁紹在河北地區是很得人心的,史籍記載,由於袁紹在河北廣施德政,很受百姓愛戴。因此他去世之時,河北百姓無不悲痛,市裡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可見,袁紹在幽、並、青、冀四州有十分牢固的統治基礎。只要回去好好經營和恢復,不用過多少年就又能再度南下,與曹操一決雌雄。

    可惜袁紹他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戰敗後沒多久就死了。此後,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為了爭權相攻,才使得袁家勢力在自相殘殺中被削弱,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

    如果不是他的兩個不爭氣的兒子自己人打自己人。即便袁紹死了,曹操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徹底擊敗袁紹勢力。

  • 15 # 使用者68704285550

    其實從表面來看是有翻身一戰的可能的,然而事實卻如同曹操這邊謀士的預測一樣,袁紹內部不穩定,自內而亂。

    官渡之戰戰果

    官渡之戰,終由於曹操夜襲烏巢得手後,張郃高覽投降後袁紹大敗而歸,只帶了八百人淘了出來。其囧款堪比赤壁後的曹操。但是,本身官渡之戰就是曹操的防守戰鬥,在頂住了袁紹的強大的進攻之後,只是鬆了一口氣,從兵力和人口上來說,袁紹在官渡之後還是佔據優勢的。

    袁紹不能翻身的必然

    袁紹自己的性格,用曹操的話來說“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膽略不足 ,讓他在數量絕對優勢情況下,屢次錯過戰機,要知道中途曹操還率軍回來打退了劉備。即使官渡失敗,袁紹還是有翻身的資本的,但是所謂“一將難求”,袁紹手中的大將和謀士都死的差不多了,即使他重整旗鼓,但是手下沒有可用的大將了。已經對曹操不能發動有效的進攻了。而曹操也不會給他那個喘息的機會。袁紹也不爭氣,剛愎自用的他,因為戰敗鬱鬱寡歡死了,袁紹力量也分散了,更加不能和曹操抗衡。反觀曹操赤壁失敗後,依然能平滅馬超,韓遂,張魯,可見其大丈夫能屈能伸,心胸寬廣。從兩位主公來看,那麼多人看好曹操也是由於其人品。而袁紹不得人心,官渡失敗後,他的品性更為天下所知,更加不會有人幫助他。所以他即使有東山再起的硬體條件,但是也不能夠和曹操相比了,烏合之眾怎麼能打得過精英部隊呢。

  • 16 # 三國深度談

    個人覺得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必須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袁紹不能死。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袁氏集團內派系眾多,袁紹的長子袁譚,三子袁尚和外甥高幹各成一系,連袁紹手下的謀士也分別歸屬一系。而袁紹就是他們的黏合劑。袁氏集團走向覆滅並不是因為官渡之戰,而是因為袁紹隨即病死,袁氏集團隨即分裂成好幾個小陣營,最終被曹操逐個擊破。

    那麼袁紹若是未死,翻身的可能來自哪裡呢。首先《三國演義》實際上誇大了官渡之戰對袁紹的影響,這場戰役對於曹操來說是生死存亡之戰,對袁紹來說並沒有那麼致命。袁紹即便是大敗虧輸,元氣大傷,也只是喪失了對曹操的絕對優勢,遠遠沒到彈盡糧絕的地步。

    再者,袁紹坐擁河北四州,兵多糧廣可不是吹的,尤其是幽冀兩州。根據。蔡邕《幽州刺史議》:“幽州突騎,冀州強弩,為天下精兵。國家贍核,四方有事,未嘗不取。”當初袁紹就憑這些精兵把白馬義從打得落花流水,並最終依靠兩州的稠密人口耗死了公孫瓚。而且袁紹行政寬仁,深受百姓愛戴,死的時候他領地百姓哭得像死親爹一樣,所以歷史上在官渡之戰以後袁氏集團還能拖上七八年也就不足為奇了。擁有這樣的的領地和民眾基礎,袁紹想要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應當不是難事。

    但是這還僅僅只能東山再起,想要翻盤,袁紹只能靜待時機,尋找曹軍的破綻一擊斃命,畢竟曹操所佔是四戰之地,袁紹打消耗戰是完全可行的。

  • 17 # 叫啥都行丶

    袁紹在河北經營了很多年,根深蒂固,雖然在官渡失去了主力軍,但是基業還在。回到北方以後先是平叛了一場針對自己的叛亂。再建立起一支軍隊並不難。再第二年又和曹操在倉亭打了一場,又以失敗告終,但是此後不久袁紹就去世了。總的來說,袁紹在官渡之戰確實元氣大傷,主力軍被殲滅,多位將軍戰死或投降,但實力健在,即便無法進取天下,防守自保也有餘。只是戰敗後不久去世,後代內耗嚴重,又碰上曹操這樣強大的對手,被一鍋端了不奇怪。 雖然記載的比較少,但是袁紹實行仁政,深受百姓愛戴,在袁紹死的時候在他領地的百姓哭的死去活來,就像親爹去世一樣。

  • 18 # 少之張

    歷史都是順應潮流的,自古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要是能說些歷史必然的話,我覺得失敗絕對是必然的。不是能者太多,是那個時代就像大浪淘沙,淘出了精華。沒有辦法!強者更強。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麼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所謂師出有名。要麼就像劉備一樣,師出有名。袁紹佔天時地利有人和,可惜,一手好牌,沒有打好。

  • 19 # 你懂得zyt9573

    有機會翻身,但是前提是袁紹別死。

    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官渡之戰後1年半,袁紹病逝,曹操又用了7年的時間才把袁紹的地盤完全掌控,這說明袁紹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袁紹在官渡之戰戰敗後,地盤依舊有冀、青、幽、並四州,但是袁紹內部派系比較多,沒有完全的統一,類似於民國時候的蔣一樣,名義上的統一,也只有袁紹在位的時候,他的幾個兒子才消停點,下面的人還聽從他的,一旦袁紹掛了,下面就開始各自為戰了;

    官渡之戰對於袁紹來說,只是喪失了對曹操方面的絕對優勢而已。對於坐擁河北四州的他來說,官渡並非是絕路。所以,官渡絕對不是袁紹的末路,對於袁紹陣營來說絕對有東山再起的可能,關鍵在於袁紹本人坐鎮!

    袁紹陣營本身就是內部派系叢生,地論是袁家三個兒子還是侄子高幹,都自擁一派。由於袁紹的存在才被捏合在一起。對於袁紹來說,整合這些派系就是非常困難的,而在官渡戰敗之後,袁紹也隨即病死。這使得袁紹陣營再也沒有一個有影響力的主力骨。於是袁家幾個兒子開始各管各的,還互相干上幾仗。這使得袁紹集團從此分崩離析了。

  • 20 # 肥宅愛喝可樂1

    官渡之戰袁紹雖然慘敗,但是人家畢竟家底雄厚,曹操雖然打敗了袁紹,但是雙方力量對比依然懸殊。袁紹沒能奪得天下最根本的原因是身體不好死的太早,導致後來袁譚和袁尚翻臉,互相火拼,才讓曹操有機可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弘之死真的和武則天有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