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草的沉思

    一,漢朝張良。漢朝建立,功勞最大的,莫過於韓信和張良。韓信被殺,張良卻得壽終正寢。究其原因,是張良不貪權勢,功成身退。漢朝建立後,他沒有在朝當官,而是去山野修道辟穀去了。朝庭有事,請他他才出面。著名的"商山四皓"保太子的事,就是他應呂后的邀請才出來幫忙的。所以得善終。

    二,唐朝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功勞最大。被封為汾陽郡王。郭子儀知道,自己的功勞越大,麻煩就越大。所以他處處小心,以求自保。代宗每次給他加官晉爵,他都再三懇辭。廣德二年(764),代宗要授他“尚書令",他死也不肯接受。正因為他豁達大度深謀遠慮,得以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也惠及了子孫。

  • 2 # 青言論史

    在這裡說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我認為,不僅僅要死的風風光光,還要子孫後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氣也沒受損失。因此,魏徵、霍光、張居正、多爾袞等人就不符合這個標準了;像霍去病這種,二十三歲就暴死,死後就被奪掉封爵的也不能算。粗粗算一下,大約有這些人:

    1、諸葛亮: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他死以後,不要國家一切撫卹,只把武鄉侯的爵位留給了兒子諸葛瞻。而諸葛瞻也真沒辱沒自己武侯的封爵,和自己的兒子為蜀漢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可謂三代滿門忠烈。

    2、郭子儀:郭令公是毫無疑問的中興李唐的名將,是再造唐朝的元勳。相比於他的戰友李光弼,郭子儀能屈能伸,能妥善處理好和上下級的關係,最後也能夠得以善終。

    3、李泌: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的宰相,每次出山都能幫唐朝解決燃眉之急,而後卻又飄然離去,這樣的名相,是可以和郭子儀爭輝的。

    4、徐達:當之無愧的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四百年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大功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能在大殺功臣的朱元璋手下善終(不是吃燒鵝死的),其子徐輝祖也是一代名將,女兒徐皇后更成為了國母加太后,可謂榮寵備至。

    5、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為清朝續命五十年,卻能夠急流勇退,解散湘軍,還能妥善處理天津教案,還培養出一位外交家兒子,實在不辱沒“曾聖人”的名號。

  • 3 # 楊柳青青春之聲

    功高震主還能善終的人在歷史上不多見,西漢時期劉邦一朝基本沒有震主而善終者,這裡說的震主者基本上是握有軍權的人,文者除其外。

    西漢時期震主者韓信、英布、彭越等等劉邦都早做打算盡其除掉,豐沛集團周勃、曹參、樊噲、小字輩灌嬰這些人物對於劉邦來說即不震主又是他的兄弟,他們都是善終了此一生。

    秦朝時期給贏政打天下的王翦,握有軍權,一度曾經握有軍隊60萬,王翦功高害怕震主,一邊打仗一邊向贏政索要田地,其目的是讓秦王放心他沒有政治野心,就是給你贏政打工,還是打短工,這樣王翦得以善終。

    最會做人做事的當屬唐朝時期的著名將軍郭子儀,他是絕對能夠善終,功高不自傲,低調往後靠,以至於做人做事做到了皇帝老兒為了郭家更是為了自己的國祚長久竟演出了一場《打金枝》的吧戲,戲演到這份上老將軍郭子儀不善終都不行!所以說,做為將軍功高是應該的,不然要你將軍幹什麼?震主你是絕對不應該的,也是最可怕的,握有軍權不尊皇命如岳飛類者恐怕在哪個朝代也沒有什麼好的結果。

  • 4 # 磨史作鏡

    功高、震主、善終,這樣的人不算太多,比較有名的有西漢的張良、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等,但是可能是受今天(9月18日)這個特殊日子影響的緣故,我想到了張學良。

    首先得要切題不是,先看功高:張學良對蔣介石這個“主”最起碼有兩大功:一是1928年12月29日頂住奉軍內部和日本關東軍壓力,實行“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使蔣介石完成了形勢上的統一全國。當然這對國家也是一功。

    第二功就和張學良的第一個“9月18日”有關係了。1930年,蔣桂馮閻中原大戰爆發,戰爭打了幾個月,本來反蔣勢力佔優勢,但是在蔣的分化瓦解下,西北軍幾個將領反水,優勢轉到了中央軍這邊。一直在東北觀望的張學良在1930年9月18日釋出和平通電,並把東北軍開進關內,支援蔣介石。反蔣勢力無力再戰,蔣介石取得了勝利。然而,東北軍的勢力也延伸到華北,蔣介石也投桃報李,任命張學良為僅次於自己的副總司令,後又晉升陸軍一級上將。一時風光無兩!

    1931年9月18日,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進攻東北,張學良時在北京,下達了不抵抗命令,東北淪陷。雖說丟了東北,但是與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算不合拍,因此在蔣那裡,還不算大過。他也正好趁此機會吧東北軍調往西北剿共前線,達到與紅軍兩敗俱傷坐收漁翁之利的目的。

    再看震主:剛才說了,東北軍勢力進入華北當然就已經震了主,而九一八事變後蔣也把東北軍調往剿共一線開始削藩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張學良這次不但震主,還“扣主”,1936年12月12日,和楊虎城一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這對蔣是震主,對將來新中國的主人卻是大功一件!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從此失去自由,先後被蔣氏父子軟禁在大陸和臺灣,直到蔣經國去世後的一年多1990年重獲自由,1995年移居美國夏威夷,直到2001年以近101歲高齡在檀香山逝世,絕對的善終啊!雖然失去了幾十年自由,但是和楊虎城比起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楊虎城全家在1949年9月都被殺了,連秘書保姆小孩都不能倖免。而張學良雖然行動受限制,但是物質上並不受委屈,還經常有黨國要人來探望,身邊有一往深情的趙四小姐陪伴,加上張少帥心胸寬廣,不鑽牛角尖,高壽善終也就不奇怪了。

    據張學良晚年回憶,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失敗,覺得失敗原因之一就是殺人太少,因此大開殺戒,楊虎城就是其中之一。本來也要槍斃張學良,張自己認為是蔣夫人宋美齡救了他,說如果對張學良下手就離開臺灣。但據知情人回憶,應該是宋子文說的話,而且是在1936放蔣以後說的,說如果對張不利就出去宣佈內幕云云。個人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初西安事變張學良從一開始就絕無殺蔣介石之意,這點和楊虎城是不同的,這也是造成兩人命運不同的重要原因。

  • 5 # 國史春秋

    大凡功高震主的人,都是在一個新王朝建立過程中立下過汗馬功勞。而這些人最終的命運卻是飄浮不定的,一方面皇帝猜忌,隨便找個藉口就禍從天降。另一方面居功自傲,把持不住自己落個身敗名裂。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雖然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呢?

    肯定有,而且還很多。就拿漢朝來說吧,漢高祖劉邦對自己那幫一起打江山的窮哥們兒就不錯。而且,這幫人跟隨他出生入死,都立下了不世之功。比如蕭河、張良、曹參、周勃、夏侯嬰、灌嬰、樊噲等,就連半路上車的陳平也都善始善終,封侯拜相。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司馬懿也是兩位功高震主的功臣,諸葛亮震的是後主劉禪,司馬懿震的是曹丕、曹睿和曹芳。沒有諸葛亮蜀國就不可能立國四十多年,同樣如果沒有司馬懿,魏國也早就被諸葛亮拿下了。二位也稱的上是千古風流人物。

    唐朝開國功臣更多了,無論是幫助李唐打江山的,還是幫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建功的,其中大部分人都得到了優待。李世民還為他們凌煙閣畫像,也算是對他們的功勞推崇備至了。

    其實,功高震主的人並不是都得不到好下場,關鍵點還是做人的原則問題。明太祖朱元璋殺了那麼多的臣,但也有幸免於難的,比如徐達和湯和。當然,湯和最終客死他鄉,是被他的不爭氣的兒子給害了。

  • 6 # 三叔小記

    功高震主,卻善終。我想起了白起和王剪這一對立面的秦國大將。

    長平一戰,白起成“殺神”,終其一生,大小七十餘戰,零敗績收場,號稱“戰神”。有人統計過,戰國戰死的人,一半和白起有關。

    但他被賜死在杜郵。

    秦王到嬴政這代,歷史選擇了王剪和王賁這對父子。早在嬴政舉行成人禮,嫪毐兵變時,王剪領兵鎮壓,後參與滅六國之戰。

    最精彩的還是滅楚國,李信說:“王,給我二十萬大軍滅楚。”但王剪堅決六十萬。嬴政考慮會兒,選擇了李信,王剪稱病歸家。沒想到,嬴政再次跑到頻陽,請王剪出山,肩負滅楚重擔。

    攻下楚國國都後,王剪即刻上書,告老還鄉,急流勇退。

    兩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二,但結局顯然很大不同,王剪最終善終了。司馬遷曾用“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來評價二位。

    這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張良號稱謀聖,國士無雙,助劉邦奪取天下,被稱“漢初三傑”,相比起韓信,他也善終。

    另外李靖也是個代表例子,李靖號稱“唐初軍神”,不光會打仗,還著作出眾多被後人所稱讚的兵書。

    兩月不到,他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梁,由此嶄露頭角,然後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李淵曾誇耀李靖,“古代白、韓、衛、霍四大名將,無一人比肩李靖,是讓蕭銑、輔公祏的膏肓之疾。”

    貞觀四年,李靖擊滅東突厥,一雪前恥,迎回蕭皇后。之後又在貞觀八年,攻滅吐谷渾。這兩次出征,李靖足已功高震主。

    但先是御史大夫蕭瑀彈劾李靖治軍無方,李靖被訓責,後是高甑夥同唐奉義汙衊李靖謀反。從此,李靖闔門自守。

    一些兵士搶奪頡利可汗帳前的珠寶,多大點事?李靖會謀反嗎?最終查出來純屬虛假。但是李世民已經猜疑了,估計和李靖談談心,李靖收斂,閉門不出,謀求善終。

    等等例子,作為臣子應該主動謀求“急流勇退”之道,該低調還是低調。大清相國中,陳廷敬等、忍、穩、狠四字後加一個“隱”字,不無道理。

  • 7 # 歷史三日談

    按照他的說法,這些都是荊條上的刺,如果不拔去,後世子孫就沒法接過去,這荊條不值錢,但是老朱家的江山那可是多少條人命換來的,朱元璋輕易不捨得丟,尤其是可能丟給他那幫老哥們手裡,那樣的話他寧願把他們殺光,至少得弄個魚死網破!

    朱元璋只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運用“走狗烹”比較露骨的一個,像他一樣的人不是一個,也不是少數,因此,功高震主的確是一個比較敏感而又危險的訊號,歷史上處理這一問題比較好的帝王莫過於趙匡胤,一個杯酒釋兵權,少了多少刀下冤魂。

    這是兩個極端,那麼,有沒有那些功高震主,在帝王心胸不開闊的情況下,還能全身而退,得其善終之人呢?真有,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與其謀士范蠡,大概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越王勾踐被吳王闔閭打敗,與越王勾踐一顆炙熱的復仇心燃燒了十年不假,但光有心復仇還不夠,還要有異於常人的耐心、膽識以及勇謀,在這些方面,越王勾踐並不能勝任,反而是他身邊的謀士范蠡在這些方面可謂是天下第一。

    越王勾踐的可取之處在於他有自知之明,為了復仇,願意把一半的江山與范蠡分享――共治天下,這樣的籌碼可以說把政治上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

    但這事在大家同樣苦逼的時候有效,當從火坑裡爬出來的,基本上就屬於下了床提上褲子就翻臉不認人的那種。

    像范蠡這樣的謀士之所以能在封建亂世如魚得水,說白了是他們諳熟帝王之道,比那些正兒八經的帝王都要熟稔於帝王之道,因此,他們不單知道什麼時候改進,更懂得什麼時候該退,退的時候更顯大智慧。

    被政治裹挾的人或者政治籌碼太多的人,是不能輕易地把手裡的籌碼丟掉的,那樣會在自身身上形成權利真空,同時會把自己的仇人引來。

    如果沒有特權的庇佑,玩弄權術的人還不如那些平頭百姓安全,因此,如何把手裡的籌碼丟掉,又能保全性命,才是政治人物的高明之處。

    范蠡並不是說走就走,因為他太諳熟帝王之道,越王勾踐始終將他視為心腹大患,外患彌堅時需要范蠡的才華,外患消除,像范蠡這樣的能臣反而使得帝王骨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

    范蠡則是採取政治上消沉的態度,給越王勾踐一種“我范蠡保證人畜無害”的印象,再就是在獲得同意後迅速抽身,徹底斬斷越王勾踐多疑的誘因。

    最後范蠡得以暢遊於江湖,在商海開闢屬於自己的另一片藍圖,可以說范蠡是功臣震主卻能全身而退第一人!

  • 8 # 奉木

    說到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人,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朝名將郭子儀。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功封汾陽郡王。

    郭子儀功高嗎?高,非常高,可以說,唐朝能延續,他佔至少一半功勞,安慶之亂,史思明之亂,僕固懷恩之亂,均是他所平定,戰功卓著,以功封王。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

    郭子儀震主了嗎?回答是肯定的,功高到人未死,已封王,這在唐朝不多見的,開國將領也都是封公而已,曾經有個典故,郭子儀兒子郭曖曾和昇平公主發生了口角,罵道:“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公主大怒,回宮告訴父親。代宗道:“他說的沒有錯,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並命公主回家。郭子儀得知後,將郭曖關起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代宗道:“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郭子儀回來後,將郭曖杖打數十。如此,怎麼可能不震主?

    然而,郭子儀善終了,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師,諡號忠武,配饗代宗廟廷,陪葬建陵。德宗廢朝五日,命群臣弔唁,又親臨安福門送葬,並違反禮制,將他的墳墓加高一丈。如此榮寵,在古代並不多見!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由玄宗開始,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都由郭子儀保駕。郭子儀一人,為四朝帝王倚重,保汾陽郭氏百年富貴,實在是一大奇人!

    郭子儀為何能善終:

    其一:始終心懷敬畏,不因功高而跋扈,不結黨,不專權,他曾經屢次遭到奸宦魚朝恩、程元振等人的讒言,被解除兵權,但他絲毫不戀權位,毫無怨言,等到國家有難,他有坦然出山,保江山社稷,如此以德報怨,大公無私,讓人抓不到他的把柄,自然無法害他!

    其二:唐朝中後期,江山一直不太平,叛亂四起,潘鎮割據,郭子儀就是唐朝軍隊中的定海神針,中流砥柱,畢竟肅宗,代宗,德宗都並非昏庸之君,他們深知郭子儀的重要性,有郭子儀在,江山穩如泰山,畢竟郭子儀南征北戰,單騎退回紇。若殺郭子儀,那就是自毀長城!

    其三:郭子儀忠心耿耿,且知進退,有大度,深知君臣有別,從不僭越,對皇帝始終懷著敬畏之心,從不做犯上之事.

    所以興唐者,舍郭子儀其誰!

    當然,另一位名將李光弼也是戰功彪炳,但他因讒言而死,個人覺得不算善終!

    當然,功高震主得善終者,歷史上還有很多,霍光就是善終的,張居正也善終的,當然,他們的家人有點慘!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9 # 口水丁羊羽

    得善終的不少,像張良、范蠡這種功成身退的,但要說得到好下場的縱觀歷史只有郭子儀一人而已。

    所謂的好下場是指主上不猜忌,共享富貴,同座江山的才算。數數看,大宋朝杯酒釋兵權,功高蓋主的都回家當富翁了,沒權了;大明朝都殺光了;大清朝多爾袞、鰲拜都那樣了。大唐朝的也都退居二線了。

    提個問題啊?歷史上當宰相時間最長的人是誰?

    答案:郭子儀!

    有一部戲叫《醉打金枝》,裡面的京劇唱段很好聽,郭曖:‘聽我把往事提一提,安祿山起兵範京幾。。。’

    郭子儀之所以能如此,不是皇帝一點不猜忌,也曾兩三次剝奪他的兵權,主要是郭子儀為人極其小心,兒子打了公主,立即綁了兒子進宮請罪。

    能忍,謙遜,印證了那句話‘低調是王道啊!’

  • 10 # 黑句本

    為大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保駕護航的郭子儀,無疑是歷史上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第一人。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功高震主,卻得善終之人,但比起郭子儀,曾國藩的自保之道多少顯得太處心積慮,太糾結,沒有郭子儀來的坦蕩,更缺少郭子儀的赤膽忠心,君子風範。

    當然,曾國藩稍遜一籌也是有原因的,一者郭子儀是武人出身,曾國藩是文人領兵,兩人骨子裡秉承的東西不同;二者唐朝的君臣關係也是清朝無法比擬的,大唐可以做到君臣同德,大清卻無法實現滿漢同心。

    但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郭子儀有大胸襟、大智慧。

    郭子儀這個歷史人物很值得品讀,一身的正能量,千百年來也是難得一遇。他功起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克河北,收兩京,戰鄴城,大唐的國運幾乎系在他一人身上;安史之亂後,他又計退吐蕃,二復兩京;之後又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完了又威服叛將,平定河東。

    真正的”以身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大唐江山社稷的再造之人。

    但話又說回來,功勞大到如此程度,在歷史上一般是難有善終結局的,但郭子儀不僅善終了,而且還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主不疑功,眾不嫉位,人不非奢,如此“高調”,郭子儀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讓咱們由大處朝小處說。

    在大處,郭子儀不貪權,不戀權。天下無事時,皇帝命其歸野就歸野,絲毫沒有擁兵自重的意思;國家有難,皇帝令其出山就出山,從來沒有絲毫怨言,更沒有見危要價的念頭。

    為江山社稷如此赤膽忠心,說起來容易,手裡握有重兵的時候就難了。

    正是因為這屢黜屢起,忠心無二,從無怨言,大唐四朝天子才會如此倚重於他。

    在郭子儀身上,這樣的大胸襟、正能量很鮮明——讓人心服口服的赤膽忠心,從來不在口頭上,也不在人生巔峰時,它只在起起伏伏,榮辱交錯的人生過程裡。

    榮不驕,辱不怨的典範。

    再說小處。

    郭子儀的功高蓋主,且能善終,有一點是其他功臣不敢做,也無法比的。歷史上功臣自保求善終,一般都是什麼套路?要麼自剪羽翼,要麼歸隱鄉間,總之功高蓋主之後,久居權位、奢侈無度這樣的公私兩事是不敢幹的。

    通俗點說,就是先剪羽翼,再夾起尾巴做人。

    但郭子儀的自保求善終,卻是不剪羽翼,不夾尾巴。你看郭子儀,門生部屬很多都高居顯位,但郭子儀一點不避嫌,這些人在郭子儀跟前都跟家奴是的,這威望難道朝廷不忌憚,朝中小人難道不會藉此編造罪名打擊報復?還有,郭子儀的生活太豪了,家產富可敵國,生活奢靡無度,一處大宅子裡就有一千多人,如此高調難道就不怕被人抓把柄?

    然而郭子儀卻用他的大智慧、大胸襟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偉岸君子的坦坦蕩蕩、不拘小節。

    剪掉羽翼,夾起尾巴,說到底是不給人抓把柄的機會,是防範。

    而郭子儀的做法卻是征服。

    當所有人尤其是小人都由衷佩服你的時候,這世上也就沒有所謂的把柄了。

    不妨舉幾個很能啟發人的例子。

    權宦魚朝恩是個小人,多次想找把柄扳倒郭子儀,甚至幹出過扒郭子儀祖墳的惡事。但郭子儀是怎麼對待這小人的呢?

    魚朝恩扒了他的祖墳,他不用手裡的權力興師問罪,而是說這是自己沒管理好軍隊,老天在懲罰自己的不忠不孝。

    一次郭子儀進京,魚朝恩想緩和一下關係,邀請他同遊章敬寺。宰相元載提醒郭子儀,當心權宦搞陰謀小動作,謀害你。眾將也紛紛表示擔心,一致主張郭子儀帶三百甲士隨行護衛。郭子儀卻說,我是朝廷重臣,沒有天子命令,他怎敢害我!如果他要這麼做,那就是受皇命,你們這樣動刀動槍,嚴加提防,豈不是想造反?

    結果,郭子儀僅帶家僮如約而至。一見到魚朝恩,郭子儀話說得極坦蕩,他說,之所以這樣來,是怕你殺我太費周折。

    就這一句話,徹底征服了權宦小人。

    御史中丞盧杞長相奇醜,膚色發藍,口才甚佳,心腸卻狠毒異常。一次,盧杞來訪,郭子儀一改往日不拘小節,侍女陪侍左右的做派,甚是莊重地整好衣冠,退去侍女,禮迎盧杞。

    事後,家人問他,為何如此?

    郭子儀說,盧杞這個人面醜心狠,侍女們見他這副嘴臉一定會嘲笑,此人心胸狹窄,一定會懷恨在心,他日如果得志,郭家必遭災禍。

    後來,盧杞果然發跡,但唯獨對郭子儀尊崇有加,不為別的,就因為郭子儀當初尊重他。

    所以說,以誠待小人,心胸狹窄之人,往往更顯一個人的智慧、胸襟。

    小人都被集體徵服了,禍事的根源自然也就扼殺了七七八八。

    最後說的這件事也很值得深思。郭子儀被封汾陽王后,王府豪華講究,但有一條,從不關門,一切人等均可自由出入。

    不僅如此,在府內,郭子儀平易近人甚至到了讓人嘲笑的程度,妻女洗個頭,他可以當著部下的面侍奉左右,一會添水,一會拿毛巾啥的。

    不關門,那是因為君子坦蕩蕩,王府雖奢,但無秘密,無秘密就是無異志。

    對世人無戒心,世人又豈能對他有戒心。

    侍奉妻女,那是因為君子真實,雖位高權重,但卻始終是個真實的人,通透的人。

    如此真實,世人又豈能對他心生猜忌。

    大處赤子心,小處坦蕩蕩,如此郭子儀其實是一部為人處世的教科書,不管你是功高,還是無為。

  • 11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能夠功高蓋主,而受到主公猜忌的大都是武將和權臣,比如周旦(周公)、王翦、諸葛亮、王導、郭子儀、曾國藩等,這些人的實力屬於能夠如司馬懿那樣改朝換代,卻忠於職守,還始終握有權力,最後能夠善終,家族還興旺發達。只有這樣的人才真正厲害,既保住了名聲,又有實際權力,最後家裡人也照顧到。

    范蠡、蕭何、張良、李泌這些人是謀士,不掌握軍權,沒有廢立和改朝換代的力量,除了范蠡碰到的是變態的勾踐,其他人還是能夠善終的。李靖、石守信碰到的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厲害人物,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都善待之,交了兵權就可以。

    最後講一個回答裡都沒人提起一個人物田單。燕國樂毅聯合五國人馬伐齊,一舉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齊國最後只有即墨和莒地兩座城池沒有被攻破,田單在即墨城守衛三年,用反間計弄有樂毅,靠火牛陣破燕國大軍,奪回齊國土地。在百姓要求田單為齊王的時候,田單接回在外齊國太子,支援太子接任齊王,稱齊襄王。後來也是功高震主受齊襄王猜忌,最後瀟灑的離開齊國到趙國,幫助趙國打敗燕國,被趙孝成王任命為趙國國相,都平君。

  • 12 # 薛白袍

    功高到可以震主的人歷史上很多,得善終的也有很多,得善終這些位其實主要是擺好了自己的位置,知道在什麼時候勇往直前,什麼時候急流勇退。

    和君王相處,自古就是個技術活,近之不遜,遠了又會被懷疑,所以尺寸很難拿捏。

    漢初三傑中,除了韓信,張良和蕭何都得了善終。

    劉邦認為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搞後勤搞不過蕭何,楚漢之爭取得勝利,劉邦認為蕭何的功勞大過韓信和張良,畢竟有個穩定的大後方,對於劉邦來說太重要了。

    蕭何是個天生幹後勤的料,攻下咸陽,別人都去看咸陽城的壯麗風情,劉邦忙著去皇宮裡看秦始皇從六國蒐羅來的美女,蕭何則把秦朝的典籍文書,地圖戶籍資料等東西一股腦搬個乾淨。

    這些東西就是秦朝的大資料啊,掌握了這些等於掌握了秦朝政治經濟命脈,為劉邦日後戰勝項羽打下了基礎。

    但是大漢開國後,蕭何成了首個被懷疑的物件,畢竟他是丞相掌握著帝國的命脈,劉邦對他不太放心。蕭何怎麼辦呢?自汙。

    自己給自己潑髒水,自己給皇帝送小辮子讓他抓住。

    這種自汙的手段,後人有很多人學,像郭子儀,像韓世忠,用斂財這招像君王表明自己對您的江山社稷沒啥企圖,我就想做個富家翁。

    和蕭何不同,張良比較超脫,漢朝建立以後他不再過問世事,整天閉門煉丹,皇帝有事會找他諮詢,不找他時他則閉門謝客,修煉神仙術。

    對於張良劉邦是很放心的,其一,張良是韓國後裔,在大漢軍中沒有根基,他最大的根基就是劉邦。其二他不像蕭何一樣掌握著帝國的經濟命脈,也不像韓信在大漢帝國軍中資歷深厚。他的目標就是消滅暴秦,為家族報仇。

    夢想實現了,他也從入世人變成了出世人,張良看劉邦看的很準,活的很明白。

    後世還有個人也想學張良,入世做帝王師,出世當隱居客。

    這人就是劉伯溫。

    但是劉伯溫的老闆不是劉邦,而是朱元璋。

    朱元璋比劉邦心眼小多了,大明朝建立後,劉伯溫以養病為名回到老家,想學張良隱居不出,不再過問朝廷政事,但是朱元璋對他不放心,派人下旨就是養病也得在京城養,走不了路抬也要抬來京城。

    劉伯溫沒辦法,只好回到都城,回到南京城他的生命就不由他說做主了,據說他是被胡惟庸給毒死的。

    明朝開國功臣想有個好結果的,難。

    唯一得善終的大約就是湯和了。

    當年引導朱元璋加入起義軍的就是湯和,他是朱元璋的老鄉。

    朱元璋晚年大殺四方,當年一起打天下的哥們弟兄幾乎被他殺光,只有湯和還活著,有一天聽說湯和病了,朱元璋親自去探望他,畢竟是一起創業的老哥們了,他大約也盤算著是否給湯和送個燒鵝啥的?

    病重的湯和看到朱元璋來了,掙扎著在病床上跪倒,說:陛下您看我都一把老骨頭了,病的快要死了,您就唸在咱倆一塊兒長大,我陪著您東征西討這麼多年,饒我一命吧。

    朱元璋攙扶起他來,勉勵他好好養病,心裡默默想:燒鵝還是不送了。

    湯和也算得了善終,但是得來的很卑微,很悲涼。

    ==============

  • 13 # 老李有刀

    在中國政治歷史規則中,是不允許功高蓋主的,整個國家皇帝是最高權威,地方有地方一把手的權威,一個小組織有它的權威,環環相扣,越往上越是不允許功高蓋主,這成了某種執行的規則。你在單位出風頭,如果蓋過了董事長,十有八九你就成了眼中釘。

    歷史上,文仲,岳飛是典型的功高蓋主之人,起碼主覺得如此。一般情況下,功高蓋主之人很難得到善終,搞不好就像文仲,岳飛這樣喪命。當然也有個別功高蓋主能得善終之人。

    文仲的好友范蠡,更懂得功高不能蓋主的道理,他在急流之時選擇勇退,和西施返璞歸田,最終得善終,留下歷史美名。

    可能是歷史上最為智慧之人諸葛亮,對蜀國來說,功早就蓋過劉皇叔,但諸葛亮是千古奇才,皇叔那是三顧茅廬請他而來,在劉皇叔的眼裡,諸葛亮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高人,根本就不存在功高蓋主之事。

  • 14 # 歷史簡單說

    一,諸葛亮,在勸劉備為漢中王的勸進表裡,勸進大臣依次是馬超、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馬超排在第一,主要是馬超原來跟劉備一樣是一方諸侯,而諸葛亮是排在關羽和張飛之前的。

    劉備進益州後,得到五百黃金、一千白銀、五千萬錢、千匹錦的賞賜的共有四個人,分別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劉備稱帝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錄尚書事,劉備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並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

    劉禪稱帝之後,再加益州牧,蜀漢政事,不管大小,都由諸葛亮來處理,這個時候諸葛亮已不僅僅是功高震主了,完全可以功高換主了。諸葛亮雖然是權臣,但他是一個忠心的權臣,自然不會像曹操與司馬懿,去搶劉備的江山,最終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得以善終。

    二,王翦,王翦是秦國名將,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為四大名將,但是白起被秦王所殺,李牧被趙王所殺,廉頗被迫離開趙國,跑到魏國去,最後病死於楚地,只有王翦的結局是最好的,因為他會審時度勢。

    秦滅六國裡,功勞最大的是王翦、王賁父子,六國幾乎被王翦父子所滅,當秦王趙政將六十萬秦軍交給王翦的時候,王翦知道秦王趙政是很猶豫的,因為這個是秦國的全部家當,秦王趙政是很擔心王翦的,畢竟只要王翦有野心、反心,那麼秦王是要換人的了。

    正因為如此,王翦就向秦王趙政求田問舍,不斷的派人去向秦王趙政索要田地與屋舍,這樣子,秦王趙政才徹底放心,王翦也最終率領秦軍打敗了楚國,當他得勝的時候,他選擇的是歸隱山林,沒有再率軍打仗了,自然得以善終。

    三,蕭何、張良為什麼要將他們兩個放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兩個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另外一個韓信,也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呂后殺於長樂宮的鐘室,蕭何是透過自汙的方式,多買一些田地和屋舍,代表自己沒有野心,雖然被劉邦下了獄,但是沒多久還是放了出來,最後得以善終。

    而張良,更是簡單明瞭,在幫助劉邦取得天下的時候,劉邦想要賜給他三萬戶的時候,他選擇了拒絕,只要了小小留縣做為自己的封邑,因為這是他與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張良之後選擇了歸隱山林,但是在劉邦要廢立太子的時候,他又出來說話了,後面還幫呂后出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最終劉盈的太子之位就保住了。

  • 15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從皇權至上的角度來看,功高蓋主而又能得善終的人是不存在的,當然,如果這個功臣篡位了那就另當別論了,為什麼皇帝對有功之臣如此不放心,其原因還不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但是,如果從人性的角度來說,這種人是可能存在的,因為皇帝重情義,知恩圖報,在人性與皇權的較量中,我們很高興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因為從歷史上來看,功高蓋主而又能得善終的人是有的,而且不止一個。其一,運籌帷幄張子房

    自古便有“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扶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之說,張良是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為劉邦建立大漢立下了漢馬功勳,劉邦晚年,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後終得善終

    其三,老當益壯郭子儀

    郭子儀是中唐大將,吐蕃進攻長安後郭子儀奉命整軍備戰,收復長安,對大唐王朝有再建之功,事後唐朝皇帝也算對得起他,不僅沒有削其兵權,反而封其為汾陽王,是大唐少有的異姓王之一,據史料記載,郭子儀之子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由此可見,唐皇對郭子儀的忠心是沒有懷疑的。

  • 16 # 漢史趣聞

    古代的時候,能夠做到功高蓋主,卻能得善終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

    漢朝的蕭何和張良,都是這樣的優秀的代表。

    他們被劉邦稱為“漢初三傑”,另一個就是韓信,但是,韓信沒有這麼幸運,他被呂后殺掉了。

    為何同樣功高蓋主的蕭何和張良,能夠善終呢?

    這和張良和蕭何的委曲求全有關。

    我們先說張良,畢竟張良是古代少有的,能做到明哲保身的,最為典範的人。

    張良在為劉邦打天下的時候,立下了赫赫功績。

    但是,到了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之後,按理說這時候該是張良享受成果的時候了。但是,在張良的人生頂峰的時候,他卻選擇了退隱。

    張良為何能夠得善終,緣由就是在這裡。

    張良跟隨劉邦打仗的時候,他已經把劉邦這個人給看的透透的了。他明白劉邦這個人,是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他只有選擇退隱了。本來劉邦想讓他,在齊地選三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的,但是,都被他給拒絕了。

    張良只是在最為貧瘠的留縣,選了一萬戶作為自己的食邑。

    這些做法,都是劉邦比較欣賞張良的地方。

    所以,謙卑到這種地步的張良,劉邦也就不可能在找人家的事,給人家定一個罪,或者殺人家的頭了。

    蕭何在劉邦建立大漢的過程中,又是補充糧草,又是輸送兵力。可以說沒有蕭何,就沒有劉邦的大漢王朝。

    當然了蕭何在和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劉邦也封給了他高官厚祿,讓他當了宰相。

    可是,在劉邦晚年就要去世的那一年。

    他對蕭何產生了猜疑,想把蕭何抓起來處死。

    因為蕭何的名聲太好了,劉邦怕自己去世之後,蕭何會代替他的兒子當皇帝。這就是劉邦對蕭何的猜疑。

    蕭何知道這個訊息之後,很害怕。

    不過,為了自保,他馬上開始自毀名節了,蕭何用低價大量收購老百姓的土地。

    一時之間,整個關中的老百姓,都在罵蕭何。

    儘管蕭何都這樣做了,但是,劉邦還是不想放過他。

    最終,劉邦還是把蕭何給關起來了。

    不過蕭何這個人的人緣比較好,有人給他求情,所以,劉邦念在蕭何也不容易的份上。最終才放了他一馬的。

    你看蕭何就是這樣死裡逃生的。

    當然了漢朝時候,名將周亞夫的父親,周勃也是一個功高蓋主,且得善終的人。

    你還知道那些功高蓋主,且能得善終的人。

    參考文獻:司馬遷《史記》

  • 17 # 棋客

    功高震主,以我的理解應是如此: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見有答主說了其標準是:

    在這裡說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我認為,不僅僅要死的風風光光,還要子孫後代不受清算,自己名氣也沒受損失。

    我想最合適的人選自然是七子八婿笏滿床的汾陽王郭子儀了。

    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痴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

    功高蓋主而得善終,福及身後,汾陽王郭子儀。

    關於汾陽王郭子儀,他是山西人。

    要說的有幾點:

    首先,山西晉劇裡有一句俗語,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糧。

    前半句,說的就是郭曖和昇平公主的因給郭子儀拜壽鬧下矛盾的故事。郭子儀在八十歲高齡的情況下,綁子上殿,向皇帝請罪。且不說他資本有多雄厚,這個姿態,非常重要。這是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的重要原因~

    人的很多悲劇,就是因為不知道分寸。所以,本分是他所有榮耀的基本~

    第二,郭子儀是中國過去五千年中,不敢說唯一,但絕對是top1的“五福老人”。我們經常說,五福臨門,究竟是哪五福?《尚書》上所記載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我們來對應郭子儀看看,一福,壽,郭子儀享歲84,在當時絕對是高壽了!二福,富,郭子儀被封汾陽郡王,封戶兩千戶,退休時被尊為尚父,到現在汾陽愛子村,相傳就是其三子郭曖的後代,而郭家的主要封地在慄家莊。老爺子怎麼可能窮了~三福,康寧,《打金枝》在晉劇裡又叫《滿床笏》,什麼意思呢?郭子儀過八十歲壽辰,七子八婿拜壽,把上朝用的笏板放在榻上,竟然放了一榻。康寧啊~四福,攸好德,郭子儀最威風的時候是什麼時候?手提兩京還天子,長安洛陽皆是他收復的,一不居功自傲,二不恃寵生嬌。德行如何,一看便知。五福,考終命,郭子儀一生歷仕七朝,七子八婿皆是朝廷命官,無憂無悔。當真是五福老人!

    因此我說,唐朝時候的汾陽王郭子儀,是歷史上功高蓋主,卻得善終之人。

  • 18 # 玄坤文史

    在我國古代,功高蓋主是作為臣子的第一大忌,因為絕大多數功高蓋主的大臣最後下場都不怎麼好,要麼身敗名裂,要麼就是慘遭清洗,像韓信,岳飛,功高蓋主最後還得以善終的大臣真的聊聊無幾,其中不乏兩類人,一種是自己聰明懂得急流勇退的,像王翦,韓世忠,另外一種無非就是國家還處於內憂外患,江山未定,就提前死了的,這個佔了大多數比如諸葛亮。

    在和平時代,很少能出現功高蓋主的大臣,畢竟功勞主要還是靠打出來的,雖然治理國家也並不簡單,但是在戰亂時期立下的功勞,到了戰亂平息之後,也許對於將領而言,戰時的戰功是榮譽,但是對於皇帝而言,將領們九死一生立下的戰功就變成了最大的威脅,因為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皇帝坐著的王位是將領們打下來,用命守住的,那麼按理來說是不是將領們更有資格坐在龍椅上呢?

    在西漢衛青就是功高蓋主,卻得以善終的人,他是漢武帝的小舅子,霍去病是他侄兒,其實衛青的出身並不好,他的母親是衛媼,衛媼和縣吏鄭季私通生下了衛青,所以衛青沒有任何的地位,後來漢武帝看上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衛青也被漢武帝提拔為太中大夫,之後又被升為了建章監和侍中。

    公元前129年匈奴南下,漢武帝下令兵分四路征討匈奴,衛青率領一萬騎兵出征,其他三路分別是公孫賀,李廣,公孫敖,此戰就衛青率領的這一路軍隊大敗匈奴。公元前128年,衛青再次率領3萬騎兵征討匈奴,斬殺匈奴數千人,第二年匈奴大軍再次大舉南下,一路攻佔了大漢數城,漢武帝再次任命衛青出兵征討匈奴,此戰衛青迂迴包抄了匈奴大軍的後方,大漢軍隊也同時發起反擊,匈奴軍隊再次大敗,大漢控制住了河套地區。

    這之後漢武帝決心徹底剷除匈奴在北方的威脅,於是大漢王朝的反擊開始了,公元前124年,衛青率軍拖住匈奴右賢王,漢軍乘機包圍匈奴大軍,除了匈奴右賢王賬下數百人突圍外,上萬匈奴人被俘,公元前123年,漢武帝再次下令讓衛青率十萬漢軍征討匈奴,這年霍去病也來到了衛青賬下效力,斬殺匈奴軍隊數萬人,霍去病也一戰成名,俘虜了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匈奴國相。

    漢武帝見兩次征討效果不錯,於是決定不止要把匈奴打服,要直接滅了匈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讓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大軍遠征漠北,除此之外傾盡舉國之力,以十四萬匹戰馬,50萬步兵作為支援征討匈奴,但是我國在冷兵器時代一直都不擅長遠征,漢武帝的這次遠征,雖然基本上把匈奴有生力量給滅了,但是大漢軍隊也損失慘重,之後漢武帝加封衛青為大司馬,管理日常軍事行政事務。公元前106年,衛青病逝,漢武帝為他修建了一座陰山形狀的墓冢,來紀念他的功勞。

    衛青為大漢立下了赫赫戰功,即便在今天提到民族英雄,歷史上的名將,我們都會自然而然聯想到衛青,霍去病等人,衛青在漢武帝指揮下,徹底的為大漢王朝排出了北方的隱患,說他功高震主並不為過,但是我們也要看領導他的皇帝是誰,幾千年來,除了秦始皇一統天下,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其他的也就李世民能和漢武帝比比,所以衛青雖然功高震主,但是漢武帝還是能Hold住的。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衛青雖然是非常難得的軍事天才,但是他為人卻十分的謙虛,大度,他位極人臣,一度是漢武帝之下最高的軍事長官,位置甚至比丞相還高,但是衛青卻時刻記得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謙卑隨和不但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同時對於位居高位的大臣而言,也是一張極為有效的報命符,最關鍵的一點是衛青他不像其他的大臣,有點勢力就養些門客,衛青即便地位十分尊貴時也沒收下一個門客,這也就是像漢武帝表明自己沒有任何結黨營私的嫌疑,所以衛青即便在後來姐姐失寵之後,漢武帝仍然沒有對他產生芥蒂,衛青也成為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功高震主卻得善終的大臣。

  • 19 # 薄暮嘆息

    提到功高震主,並且得善終,我想說一個人,他就是南宋名將韓世忠。

    韓世忠可以說是南宋王朝得以在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金軍南下的惡劣情況中延續下去的重要功臣,他也和岳飛,張俊,劉光世並稱為南宋的“中興四將”。但在我個人看來,除了岳飛和韓世忠之外,另兩人入選似乎有些不夠。

    韓世忠在金軍的首次南下便嶄露頭角,趙州城之戰時,韓世忠率領三百勇士夜襲金營,使得金軍自相殘殺,從而解除了趙州城之圍。

    後來宋高宗趙構即位,一路南逃時,韓世忠也緊緊跟隨。在高宗身邊的親衛隊長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時,高宗性命遭受威脅時,又是韓世忠挺身而出,叛軍以韓世忠的妻兒性命為要挾,韓世忠全然不顧,依然親率大軍平叛,斬殺叛軍重要將領吳湛,順勢將苗劉二人擒獲,平定了叛亂,可以說此時的韓世忠是皇帝的救命恩人。

    此外,韓世忠始終活躍於抗金的一線,相傳每次韓世忠出戰時,他的妻子梁紅玉都會擊鼓助戰,也成就了一段佳話。在金兀朮搜山檢海,將宋高宗趕到海上逃難時,又是韓世忠率領水軍迎戰,將金兀朮的軍隊在黃天蕩困住48天,讓金軍遭受滅頂之災,使得宋高宗以及南宋朝廷獲得了穩定發展的環境。

    而後來,高宗和秦檜想要促成議和,便想要對韓世忠和岳飛等武將下手。最後,岳飛屈死於風波亭,韓世忠透過向皇帝索要田宅,賞賜等“自汙”手段來自保,交出了兵權,閉門謝客,再也不與老部下來往,填詞唱曲過完了餘生。雖然不能稱得上是完美結局,但相比於其他人,在當時的處境下也算得上是一種“善終”了。

  • 20 # 三江縱飲

    中國曆朝歷代,最為開明的就是唐朝了,沒得哪一個少數民族不服王化,唐太宗尊稱為“天可汗”。

    唐朝疆域極廣,這些就全靠李世民手下的那一幫大臣了,作為唐朝的開國功臣,所有人都是善始善終,沒有哪一個是被李世民排擠而丟掉性命的,除了侯君集因為反叛,但李世民仍然留下了侯君集一子,將其畫像掛在凌煙閣。凌煙閣上二十四圖,畫著每一個大唐的開國元勳,文有房玄齡杜如晦,武有秦瓊尉遲敬德,又有李靖徐世績等軍事大家,相比歷朝歷代的帝王心思,劉邦上位後貶謫開國元老,趙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猜忌功臣,李世民算是最為顯示天恩浩蕩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八個月的孩子還不會正確的拿筆姿勢,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