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薄荷紅茶007

    首先,曹操的內心裡對大漢還是有點眷念的。一開始,曹操不論是起兵還是刺殺董卓,內心裡還是想復興大漢的。然而在現實面前,他漸漸拋棄了自己的道路。不過,作為世代漢臣,他也沒有心做出那僭越的最後一步。

    其次,一個人的死讓曹操倍受打擊。他就是荀彧。荀彧是一個王佐之才,曹操也對他極為看重。兩人底下私交特別好,當年曹操遇到了剛從袁軍那裡逃出來的荀彧,拍著他的肩說這是我的張良啊。

    可惜,荀彧這個人也是個死腦筋,他一輩子只認大漢,而不認曹操。當年投奔曹軍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曹操手裡有天子。荀彧為曹操出謀劃策,無論是徵呂布、伐袁紹、討烏桓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在一件大事上,兩個人產生了分歧:曹操到底該不該進爵魏王。荀彧這個忠心大漢的臣子持堅決反對。而曹操也無奈,派他去前線濡須口督軍。然後遣使者為他送去了糕點。當他一看到糕點的盒子裡是空的就明白了。被迫服毒自盡。老朋友反對雖然沒有阻擋曹操成為魏王,但是卻給了他不小的震撼。連自己這個老朋友都是忠心於大漢的,誰知道自己的朝廷裡有多少人是聽姓劉的還是聽自己這個姓曹的?於是,曹操終身沒有稱帝。

    除了荀彧,還有一個人是曹操的前車之鑑,他就是袁術。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所以,他也沒有走出那一步。

  • 2 # 陳寶清

    曹操很有政治頭腦,他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行使的卻是皇帝的權利,稱不稱帝其實就是一個名義而已,他以漢朝丞相的身份代表國家正統可以以討逆的名義征討你,並且可以都到大多數的支援,而向袁術一樣缺乏政治素養剛一稱帝立馬招來其他諸侯的攻擊而身首異處。

  • 3 # 一斗樓

    古代的權力階層是士族,即貴族。士族的對國家嬗變的社會道德認知是正統的傳承,即堯舜的禪讓制。東漢之過渡王莽新朝亦用此制。曹操掌權後顯然未做好禪讓條件安排,只能兒子做了。司馬昭亦是如此,由兒子做了。而後世的則不講究禪讓制,直接推翻自坐。南北朝始就這樣了。

  • 4 # 歷史課小組長

    有人說曹操不敢自己稱皇帝,其實大家想一想,這是片面的,並且不符合邏輯的,想想當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是有何等野心?所以不敢稱皇帝在曹操這裡是不成立的。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呢?

    我想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是政治因素,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當時的政治環境是非常惡劣的,比如曹操內部的耿紀、魏諷等等,存在非常的多的對於曹操來說的強大的反對力量,曹操對於這一點是看的比較清楚的。

    其次,也是比較現實的一個因素,曹操當時年紀比較大了,古人常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歲月不會繞掉任何人,這對於執政者來說是一個很大挑戰,大家都還記得華佗和曹操的事情,特別是曹操的頭疼,我想身體條件越來越差也是他不稱帝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

    曹操在京劇中是白色臉譜形象,可謂是奸雄,但是我們應該客觀的瞭解到曹操是充滿智慧的人,他不做一些事情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史書中還有這樣一件事情,曹操臨死前不久,孫權就想讓曹操稱帝,但是曹操的態度卻是置之不理,什麼原因,大家想想就能明白——等到曹操去世後,這帝位會給傳給誰呢?顯然曹丕會繼承,但是孫權和曹丕兩者相比呢?曹操的眼光還是很長遠的。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不是不能,而是不適宜。曹操是個有大勇大謀的人,是個有長遠眼光的人,只是時間太無情了。

  • 5 # 清風若水11

    漢室傾頹,天下大亂,亂世之下,英雄盡出,也成就了一代梟雄曹操。鼎盛時期,曹操一度加九錫,進封魏王,挾天子以令天下,擁天下之雄兵,威震四海,離天子之位僅僅是一步之遙,但是這一步卻讓曹操望而卻步,終其一生也沒有把這一步走完。究竟緣何如此?

    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得論證一下,曹操究竟有沒有稱帝的野心?如果沒有,那一切都是扯談的亂說八道。那一定是有的,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人一旦到了他那個位置,必然得有其囊括天下的胸懷和野心,也許他原本僅僅是一個漢臣,但到了那位置會沒有想法嗎?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有其權力薰陶和私慾貪念,不然早已超然入聖,曹操也是一樣,無須抹黑,也不必把幫他洗白。在魏王的位子上,進一步則加天子之位,退一步則是萬劫不復。曹操曾經一語道出了他的野心,“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一言蔽之就是,他要把當皇帝的這一步讓曹丕把他走完。

    那曹操為何不把這一步走完,而非得把稱孤道寡的重任留給兒子呢?這一步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禍心,遙不可及。

    首先,曹操這人性格思想是很雜的,也是一個很矛盾的人,奸雄二字一生的評價。一方面他有稱帝的野心,另一方面,他是一個飽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人,忠君愛國,匡扶漢室是其一生的志向。他有這份取天下的心思,但他當過漢臣,也捨棄不了那顆忠義之心。其一生就是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思想掙扎。

    第二,一個問題存在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曹操此時雖然坐擁中原四周之地,但是外部反曹勢力依然強大。孫權坐擁江東,劉備兼有巴蜀,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外部環境並不允許曹操此時稱帝。一旦篡位稱帝,天下諸侯各方勢力,勢必以討伐逆賊之名,以號令天下,率六合之眾,圍而攻之。孫權劉備一個個早已是磨拳擦掌,虎視眈眈。曹操雖然兵強馬壯,實力最強,但抱上篡位的名號,畢竟名位不正,而對方站在道德的高點責難,未必有過多的勝算。孫權曾經勸進表,讓曹操廢漢稱魏,然曹操一眼洞悉,“是兒欲時吾居爐火上耶”,曹操是明白到自己稱帝的話勢必會陷入諸侯圍攻的水深火熱的境地,所以沒有這樣做。

    第三,曹操捨不得放棄漢獻帝這張手頭上的皇牌。由曹操迎天子以奉許都,曹操一直以天子之名號發號施令,名正言順的挾天子以令天下。有得必有失,稱帝則意味著得放棄漢獻帝這張好牌,在天下尚未安定,國家還沒統一的情況下,漢天子的旗號是最具號召力的,貿然放棄這張好牌對自身並沒有好處,反而讓敵人有機可乘。再者,此時的曹操已然把天子的權力完全架空

  • 6 # 小鄉說歷史

    曹操不稱帝有四個原因:第一曹操的家室不好如果急著稱帝,大計程車族是看不起他的;第二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第三曹操身體欠佳,當時他已經掌握了政權了,帝只是一個虛名;第四是稱王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世襲,稱帝則不能世襲。

    後人說曹操跟諸葛亮二人倒是很像,他們都是漢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都想盡心竭力輔佐漢室。其實縱觀全域性他們都處於三國最鼎盛的時期,想要完成霸王之業本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想要符合眾人的口味更是難上加難。

    無奈二人都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諸葛亮選擇了一路走到底,而曹操卻換了一條路來走罷了。畢竟當時是群雄追逐的時代,很多人都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們做到這樣已經是很不錯了。另外我們也不能僅憑藉一兩點資料就輕易的去評價一代偉人,後人撰寫的書籍總歸還是帶有一點戲劇色彩的。

  • 7 # 歷史的行程

    首先,曹操征戰一生,整個北中國盡在掌握,雖無皇帝之名,而有皇帝之實,不必稱帝。且如不稱帝,則更易以大義名分南征孫劉。

    其次,曹操一生強調唯才是舉,不願向士族豪門低頭,如稱帝,阻力太大,划不來。

    最後,為兒孫計,曹丕無此政治威望,唯有透過廢立才能順利接班,如曹操先為,反多有不利。

  • 8 # 斑鳳

    1、仍然有很多大臣忠於漢朝,百姓心中對漢朝劉姓仍舊尊重,大都只認可劉漢。

    2、時機不成熟,曹氏聲望未達到全盛,國家沒有統一,孫吳,蜀劉虎視眈眈,需要借天子名義討伐,佔據大義。

    3、曹操心中仍然對大漢心存敬畏,仍舊把自己當做漢朝臣名,以及不願承擔國賊之名。

  • 9 # 寧哥說事

    說起三國時期曹操,是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稱帝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為什麼沒有稱帝呢?

    今天小編來講講他的發家史。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他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第一,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如果貿然稱帝,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利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動。縱觀曹操的一生,內部的反對和反叛大多發生在他被封為魏公、魏王之後,因此,繼續維持獻帝這塊招牌,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二,至少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說自己絕對沒有代漢自立的意圖,言辭懇切,說了差不多十年,現在如果突然改變主意,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聲譽名節必然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不如堅持把戲演下去好。

    第三,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個講求實際的人,只要掌握了實權,虛名並不重要,“施於有政,是亦為政”一語,是他內心想法的真是寫照。

     第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歲的老頭。年紀大了,估計自己將不久於人世,這也可能是他不願意稱帝的一個原因。

     

  • 10 # 蓉城小子

    曹操當時稱帝還不是時候,因為漢獻帝還在,朝中多數大臣包括老百姓都還對東漢存在情感,此時稱帝不得民心,不得臣心

  • 11 # 小鬍子要剃了

    漢雖有名無實,終究還是有大批有識之士還向漢不向曹,曹操開始沒有自立之心,後有心取而代之審時度勢後也未強行稱帝,時機未成熟,待曹丕上位後,需要稱帝來奪人心!時機也成熟了!

  • 12 # 文山仹壬

    不敢,不忍。我認為曹操還是有忠君的思想的。天子畢竟是天的兒子,他輕易是不敢取而代之的。畢竟曹操不是現代科學下成長起來的人。

  • 13 # 陝北小星

    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從長計較。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 14 # Ea哥哥

    是他不想當、不敢當、甚至對皇帝不屑一顧?當年一些漢臣為了奉承曹操,寫聯名信請曹操廢掉獻帝自己稱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後,馬上面見曹操,對他說千萬不能稱帝,不然會給孫劉攻打曹魏的口實,此事必須從長計較。當時曹操十分贊同夏侯墩的說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為就是他的勸阻使曹操沒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後也鬱悶而死。

    這件事說明夏侯墩認為曹操還是想當皇帝的,只是時機未到。為何曹操統一北方,在朝中有絕對的權威後,還沒有稱帝的最好條件?因為漢朝皇帝那受著上天庇護的“遮羞布”還在,曹操怕拉開這條遮羞布後,輿論對己不宜,怕孫劉兩家藉機製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稱帝的計劃暫且放下。

    還有一事恰好說明了曹操的擔心。赤壁後曹操不敢再舉兵南下專心治理北方。記念後北方一片繁榮的景象。孫權趁機拍拍曹操的馬屁,說曹操現在受萬民景仰,應一躍為帝才對哪。曹操讀了信後冷笑一聲,說:“孫權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燒烤哪。”這話一語雙關,既說了謀權篡位不可行,還因為漢朝號稱得到“火德”自己代漢須勝於“火德”,就是讓自己坐在火爐上的意思。孫權這信是一半試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絕一半不甘心。

    曹操實際上擁有皇帝之權,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獻帝只是後宮的男主人,有時甚至連後宮也管不了。一切生殺大權都在曹操手上,只不過曹操還缺一件黃袍子罷了。

    事實上,不稱帝對他也有好處,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處。留下獻帝,他就能打著天子的旗號,在都許之後不久就就輕而易舉地收復了豫州,使關中諸將望風而降;他則利用獻帝之名,實現和平的征服,讓大小諸侯掩耳盜鈴,“名正言順”地代表獻帝。劉琮投降、張昭一派勸孫權投降,也是為了以此做擋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戰就是自己的權利慾,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虛名而處實禍。公元210年,獻帝封給曹操10萬人口

  • 15 # 花開水不流

    人覺得他能有這樣的地位實屬不易。歷史上的他也掌握大權,但在很大程度上他的職位只是一個丞相,始終沒有坐上帝王,這究竟是為何呢?曹操的政績無人可以詬病,但就是因為他是宦官後代,所以很多人並不看好他。曹操的祖父其實是一個宦官,因為沒有生養能力,所以在後來收養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便是曹操的父親。

    小小年紀的曹操就擁有了過人的能力,在長大之後便發動了起義,再後來他又迅速掌握兵權,成為一方英雄。曹操和當時的所有英雄不太一樣,因為他沒有急著建立國家,而是繼續追隨漢獻帝,直到他死去的那一天也沒有坐上龍椅。最後還是託了兒子的富,才被追稱魏武帝。

    那為何曹操不自己稱帝呢?因為他不想背上一個罵名,在東漢末年有許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沒有自己穿上龍袍,也是為了怕被後世辱罵。能夠成為一代梟雄,說明曹操也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將戰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徹。本身他已經掌握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沒有這樣一個虛名。

    對於他來說,不做皇帝也可以實現偉業,那為何還要這樣一個虛名呢?

  • 16 # 奇異檔案錄

    一、稱帝不合時宜,局勢不穩定,曹操稱帝會因此陷入困境;

    二、西南劉備一直打著清君側匡扶漢室的旗號,一旦曹操稱帝就正中劉備下懷,還白白送給劉備孫權一個皇帝位,成為眾矢之的;

    三、不稱帝的話,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是最大的,打誰都有藉口,稱帝的話曹操便不能站在大義的那一方。還留下謀權篡位的惡名

  • 17 # 昊昊坨

    因為曹操不能違反自己的人設。

    雖然曹操的敵對勢力一直在挖苦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在曹操自己來看,他就是一位漢王朝的守護者。

    “若不是在下,當今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就是曹操對自己的評價。

    所以即使要稱帝,也不該由自己來幹這件事,不然曹操安身立命之根本就不復存在了。

  • 18 # 小任談史

    曹操一統北方後,實力雄厚,有稱帝的條件和勢力!曹操有沒有稱帝的想法呢?曹操晚年是有稱帝的野心的,早年的曹操想做一個定國安邦的能臣,奈何報國無門,自己便拉起了隊伍單幹,經過多年的征戰,統一了北方!三國時期,曹操的功勞其實是最大的,他滅了袁紹 、袁術、呂布、陶謙等,天下諸侯基本上都是被曹操剿滅的,也是曹操結束了群雄割據,所以曹操是最有實力來做皇帝的,但曹操始終為什麼沒稱帝呢?阻礙曹操稱帝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來自於吳蜀的威脅!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也體會到了孫劉聯盟的強大,所以在後來,曹操與劉備打了一場漢中之戰後,便再沒發動過戰爭,而是修養生意,因為他深深的知道,孫劉聯盟其實很脆弱的,你打他,他們就聯合,不打,他們反而會相互鬥,而且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這讓孫權集團很不滿意劉備,果不其然,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奪取荊州,孫劉爆發了夷陵之戰,兩敗俱傷!所以,曹操稱帝,又可能會遭到孫劉聯合來討伐,這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曹操也看到了袁術在稱帝后的重叛親離!

    其次,當時的大漢人心還沒完全散去,天下還有維護大漢正統的人,曹操陣營也有這樣的人!以荀彧為代表計程車大夫堅決反對曹操稱帝,曹操雖然逼死了荀彧等人,但他看到了大漢還有人心,還有人死心塌地的維護大漢的正統,這是曹操沒有稱帝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當孫權上表請曹操進帝位的時候,曹操笑著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火上烤呢!

    再者,曹操晚年,被漢獻帝加封為魏王,賜九錫,用天子儀仗,坐天子龍攆,這些都是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持劍步履上朝,見天子不拜!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王朝,這些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可以說曹操除了差皇帝那個名頭,其他的都有了!曹操看也到了稱帝的風險,所以終其一身沒有稱帝!

    曹操這個人,具有很強的歷史爭議性,有人說他是英雄,是他結束了東漢群雄割據的混戰,他是有功;也有人說他挾天子領諸侯,是篡漢的奸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 19 # 六扇門人jgy

    曹操狹天子以令諸,控制漢代皇帝,代替漢室皇帝發聲,以正統朝廷自居。他掌握了實際的控制權,沒必要奪權招罵名,也就沒有必要稱帝。

  • 20 # 揹包客愛出行

    亂世之中,稱帝需要的不只是要實力還需要時機,如果時機不對就急匆匆稱帝,打破現有格局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袁術不就是一個活生生例子。

    當時天下三分的格局已經明朗,但詭異的是三分勢力都沒有稱帝。這其中的原因很明顯,誰先稱帝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

    袁術就是曹操的前車之鑑。袁術認為自己家門顯赫,而且自己手中還有玉璽,於是就做出了僭越這個念頭。結果鬧得一個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紛紛起而討之,袁術最後慘死於淮南。曹操認為天下未定,如果自己貿然稱帝,很可能弄成和袁術一樣的下場,喪失自己政權的合理性。

    還有內部原因,雖然曹操算是白手起家,擁有軍隊控制權,還透過唯才是舉起用寒族人才打壓門閥士族,但是門閥士族勢力也是不容忽視的,他還要起用一些門閥士族之人藉以拉攏。

    袁紹袁術是被門閥士族牽著鼻子走,而曹操做的是牽著門閥士族的鼻子走。如果曹操當時統一了天下,藉著這種不世之功稱帝也是水到渠成,可惜並沒有。他在消滅了一批一批對手以後,發現長江和秦嶺鎖住了自己前進的腳步,而世家大族又悄悄地來到自己的身邊。

    所以曹操選擇了妥協,他在晚年開始在政治上向世家大族轉化,不僅讚賞了何夔提出的選士要“慎德”與“興功”並重,並且恢復“核之鄉間”這種否定他唯才是舉的想法。還在最後一次頒佈舉賢令時把“至德之人放在民間”者與“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相提並論,這些都表明了他態度的轉變。

    曹操剛死沒多久,著名的“九品官人之法”就由陳群提出來,這種制度演變成為九品中正制導致了後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說明曹氏家族的態度進一步轉變,拉攏了世家大族,由此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立魏開始稱帝,歷史正式進入三國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智商高的孩子說話都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