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太陽家族
-
2 # 廣電揚州
淺談愚倫一下,僅供參考!曹賊亂世中脅天子令諸侯竊取政權,情不真,理不順,疑心病重,基因基礎不好,後輩子孫皆無真正帝王之氣而苟存,但凡有強者之人都想取而代之!我想在當時的你是司馬家也會反水!更何況司馬家當時是那麼謹慎小心最後起事成功!換成我也會取而代之。哈哈哈
-
3 # 午馬正途
曹魏短命不是曹操不會選人用人,歷史的發展往往不以個人意志決定。
一是曹家繼任者短命。曹丕死亡的時候只有四十歲,而曹叡死的時候才三十多歲,既便他們有能力有抱負也無機會施展,何況繼任者難望曹操項背。
二是曹氏宗族力量薄弱。曹操宗氏一是曹姓,一是夏侯氏,隨曹操征戰中戰死的有,如曹昂、夏侯淵等。另外曹丕是和曹植競爭中上位,上位後排擠打壓了曹氏宗族力量。
三是司馬氏幾代經營,漸成氣候。司馬懿長壽,且功勳卓著,司馬家族羽翼豐滿,改朝換代已然人心所向,水到渠成!
-
4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這和曹魏為維持權力的政策取向有關。首先,在曹操時代,曹操唯才是舉,士族寒族人才並用,互相制衡,有利於曹操集權。到了曹丕時,曹丕為了在兄弟競爭中勝出,爭取世家大族的支援,推出九品中正制,寒族勢力遭到打壓,朝堂權力平衡被打破。其次,漢朝曾經發生過七王之亂,外戚、宦官專權,曹丕即位後,有鑑於此,皇后選擇沒什麼背景的來防外戚;打壓宗室,地方上也沒有實權王爺;防止宦官弄權。以上措施拒絕了漢朝的弊端,也使曹魏的皇權缺少了同盟者。曹睿上臺後,變本加厲,自曹休、曹真死後,曹氏、夏侯氏再也沒有什麼出眾的人物了,臨死時才想起重用宗室成員,但為時已晚,曹魏宗室已經沒有出眾的人才了。曹爽才幹不足,任用私人,傷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普遍不滿。這從高平陵之變時幾乎無人站隊曹爽一邊可見一斑。如果支援曹爽的勢力大,曹爽肯定反攻司馬懿了。就是因為幾乎無人支援曹爽,曹爽才投降司馬懿。
總之,曹魏的同盟者太少,宗室、外戚、宦官都沒什麼實力,才讓司馬懿翻盤。否則,如果有多家利益相互制衡,司馬懿怎能成功?這是曹魏幾十年政策的後果,怨不得別人。
-
5 # 榮耀歷史
東漢末年分三國,其中曹魏佔了2/3,毫無疑問是最強大的,然而自曹丕篡權建立曹魏,曹家政權僅僅傳了5位皇帝,國祚46年。嚴格來說,自曹叡死後,曹氏政權就已經名存實亡,為何曹氏衰落得如此之快?
所有問題的癥結就是曹氏皇帝太短命!
1、曹氏皇帝的命數曹魏第一任皇帝為曹丕,雖然說不如曹操那樣雄才大略,但是也屬於萬中無一的型別,他能順利地將大漢政權過渡為曹魏政權,就是一大功勞。
在內政外交,內政軍事方面都有所建樹,是一位中上之君,然而他只在位了6年,傳位給22歲的曹叡。
曹叡也不是無能之輩,雖然有曹丕留下來的四位輔政大臣(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但是年輕的曹叡還是短時間內就將朝政大權牢牢攥在手心,借用當時東吳大都督陸遜的話評價曹叡:
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在陸遜看來,曹叡時代的曹魏強於曹操時代的曹魏!
但是曹叡也是英年早逝,36歲便駕崩了,而且曹叡無子,只有一個宗室養子曹芳,曹叡駕崩時,曹芳還不到10歲,曹魏政權在曹芳時代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故。
2、高平陵之變曹叡駕崩前,給曹芳留下了兩個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
司馬懿是真能活,他已經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人,現在他已經是曹魏的肱股之臣,面對著小皇帝,司馬懿內心開始對權力的渴望開始萌芽。
他發動了高平陵之變,殺了另一個輔政大臣曹爽,將曹氏的主要人員殺得乾乾淨淨,最後曹氏就剩一個光桿司令曹芳了,從此司馬氏牢牢掌握曹魏大權。
司馬懿完成這一切後不久也去世了,但是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狠角色,曹魏的小皇帝們根本鬥不過,曹芳被廢,曹髦被殺,最後一個皇帝曹奐完完全全是一個傀儡,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曹氏政權滅亡,而是曹氏宗族幾乎被滅族。
3、總結一下曹魏衰落得如此之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丕和曹叡都太短命了,不僅僅是皇帝,曹氏其他主要人員壽命也不長,比如說曹真、曹休,如果這兩人活著,曹魏軍事大權根本不會落入司馬懿手中。
然後就是司馬懿太能活了,在曹操、曹丕、曹叡時代,司馬懿都是乖乖的,而且都是在朝廷中樞,很少接觸兵權。但是他太能熬資歷,以致於他成了四朝元老,兩朝輔政大臣,積累了大量政治資源,這才有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基礎。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活著的曹氏、夏侯氏沒有什麼出色的人物能扛起大旗,硬是捧起一個曹爽,壓根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如果曹操能看面相,知道自己的兒子們能活多少歲,他也不得不傳位給曹丕,因為曹彰、曹植活得還不如曹丕長呢,曹植活了40歲,曹彰只活了34歲,這是不是上天對曹操的因果報應?
-
6 # 街談巷議
從曹丕代漢,到司馬炎篡魏自立,曹魏的國祚僅有46年,那麼,為什麼曹魏只撐了這麼久呢?
我認為主要還是曹魏的建立者和繼任者沒有搞明白自己的統治基本盤在哪兒。
1、從東漢的豪族到三國的軍閥。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有個別稱叫“豪族王朝”,為什麼有如此一說呢?
因為光武帝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平定天下亂局,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主要是因為得到了南陽、河北和河西(關西)等地豪族的支援。
所以清朝時的學者趙翼針對這一現象總結了一下兩漢不同的氣質:
西漢開國功臣多出於亡命無賴,至東漢中興,則諸將帥皆有儒者氣象。光武帝在建立東漢後,對幫助他建立東漢的這些豪族也是投桃報李,裂土封侯不在話下,還賜予了大量土地,極力優容。
如果說,東漢前期的時候,皇帝們的頭腦還比較清醒能力還比較強,對於豪族勢力還比較提防的話,所謂“進文吏而退功臣”,豪族們在政治上的勢力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住,但是到了中後期,開始出現了豪族干政的現象。
這就是為什麼東漢後期朝局如此動盪的原因。
對於東漢的朝局,外戚干政和宦官亂權交替或同時進行,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豪族地主勢力過強,他們的代理人或真身為了撈取更多的利益,開始在最高層面與東漢的皇室之間開始進行實權的爭奪。
那麼,豪族們干政的底氣在哪兒呢?
(曹魏一代目:曹操)
在於經濟實力。
透過長期的兼併,以及東漢時期特有的私人武裝——部曲,豪族地主們積累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他們在自己的地盤上“繕甲兵,習戰射”,當局勢有變的時候,則立刻可以聚集地盤上的甲兵和“賓客(實際上就是私人的傭兵)”自守,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振臂一揮,主動出擊。
這一過程實際上從西漢末期就開始了。
《後漢書》中記載,光武帝起事的時候,南陽人鄧晨(光武帝的同鄉),就“將賓客會棘陽”,投靠了光武帝。
同樣的南陽人來歙、岑彭、賈復,都曾率領門下“賓客”或追隨或投奔光武帝。
這僅僅是南陽一地前來追隨和歸附光武帝的豪族地主所率領的武裝。
由此可見,到了西漢末期的時候,豪族的勢力已經相當龐大。
而到了東漢時期,由於豪族們已經成為了東漢王氏的政治聯盟,所以,其勢力的發展更不受遏制。
酈道元《水經注·比水注》中記載南陽的樊氏豪族所在的勝景:
田三百頃,廣起廬舍,高樓連閣,陂池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閉門成市,兵弩器械,貨至百萬。從這段記載來看,東漢時期的豪強實力至少有這麼幾個特點:
1、其勢力範圍基本成了國中之國。
2、有自己的私兵,且數量和裝備都相當精良。
3、東漢時期不禁私兵,也不禁兵器買賣,武器交易規模龐大。
這種兵器的自由流通一方面極大的增強了領地內有銅鐵礦的豪強的勢力,一方面也為其他豪強的普遍武裝化提供了便利。
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民不聊生,就有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興起,東漢統共才13州,就有8州出現了黃巾軍,後漢靈帝的時候,為了鎮壓黃巾軍,把各州的最高長官刺史改成了州牧,徹底放權。
於是,本來就藉由兩漢時期的察舉制漸漸把持從地方到朝堂各處官職的豪族搖身一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州之主。
不久後,各個州牧或地方勢力的離心力越來越強,而後漢朝廷的控制力卻越來越弱,沒多久,東漢的氣數就到底了。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東漢末期的軍閥基本上都是脫胎於或者至少借重於各方豪族。包括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
2、曹操時期的曹魏政權。東漢中後期的時候,外戚和宦官爭權奪利,中間情況極其複雜,但是我們也可以把他們簡化成豪族與皇族之間的爭鬥。
而宦官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皇權的代理。
(曹魏二代目:曹丕)
但是公元135年的時候,東漢順帝為了獎勵擁戴自己上位的宦官孫程,允許孫程領養嗣子繼承其爵位和財產。這個制度影響也很大。
其他有權勢的宦官們不甘人後,紛紛請求皇帝准許其領養嗣子,到了後期,這個制度已經常規化了。
這個制度使得宦官和豪族之間產生了合流。也就使得朝局更加的複雜和混亂。
比如曹操的父親曹嵩過繼給曹騰做嗣子。而曹騰出身於沛縣曹氏,也算一個地方豪強。
所以曹操的出身背景是東漢末期出現的這一批軍閥中最複雜的,曹操身兼宦官後代、豪族地主以及名士的身份,而他的名士身份又因為他的宦官出身而遭到了名士集團的抵制,後來,在幾次站隊中,曹操毫不猶豫的拋棄了他的宦官出身,比如在雒陽任北部蔚的時候,毫不猶豫的處死了自己的同族叔父。
最終,曹操聯合了當時的清流名士、豪族,統一了中原。但是在早期的時候,曹操並沒有完全控制其名義上的地盤。
各地的叛亂和紛爭層出不窮。大多數時候都是各地的軍閥和豪強反叛。
比較有名的例子是公元211年,馬超和韓遂在關中起兵,後來曹操親征打敗了他們的聯軍。
(曹魏三代目:魏明帝曹叡)
曹操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他用了許多的辦法抑制豪族和清流名士的地位和實權,擴大自己的基本盤。
1、用“求才三令”來應對已經失去了提拔人才能力的察舉制。
根據後世人的分析,兩漢時期透過察舉制提拔的官員,其中75.6%出身於官僚權貴家庭,普通出身的僅佔8.7%,還剩下的一些是無法識別。所以察舉制已經成為了豪族鞏固其權勢和地位的一個工具,不再具有選拔各個階層傑出者的能力。
如果繼續沿用察舉制,唯一的結果就是會在一定條件下再次變成東漢末期軍閥混戰的局面。
但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科舉制還沒有出現,所以曹操只能用不拘一格降人才這種“唯才是舉”的辦法,來打破察舉制對於官僚選拔範圍的禁錮。
“求才三令”只是一時的辦法。雖然有效,但是由於不能形成長期的能夠制度化的政策,所以不能長久存在。
但是短期內來說,還是給曹魏政權的人才結構帶來了相當的活力和改變。
2、以屯田制對抗豪族的勢力,重點是抑制土地兼併。
公元196年開始,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還專門設立了“屯田都尉”來對屯田進行專門的管理。
《三國志·魏志·梁習傳》中記載:習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領客六百夫,與道次耕種菽粟,以給人牛之費。不管最開始推行屯田制的原因是什麼,也許是為了發展民生,也許是為了安置流行,或者幾方面的原因兼而有之,但是我認為,屯田制最重要的後果之一就是大量小自耕農的出現,擴大了曹魏政權的稅基。
對於一個政權來說,有稅收、能收稅就是穩定的標誌。
一方面由於戰亂,許多的地方豪族被戰火消滅提供了大量的空置土地可以用於屯田,一方面曹操又用法令禁止豪族兼併土地,另一方面對全國範圍內的土地和人口也進行了一些清查,對於逃避兵役和租稅的行為予以懲罰。這對豪族來說,也是一個打擊和抑制的行為。
但是為了穩定局面,曹操並沒有對豪族們已經佔有的地盤動手,同時,對於豪族們的打壓也並沒有採用非常殘酷的手段,相反比較優柔,這也是因為當時三國鼎立,戰亂頻繁,曹操需要豪族的支援,需要朝局穩定的緣故。
然而,這並沒有讓豪族們有所感念,利益被觸動的豪族對於曹魏的這些政策已經有了不滿。
3、重用親信和家族來對抗豪族。
曹操手下的勢力主要分成三方:
一方是他本身的親族勢力,包括夏侯氏和曹氏親族;
一方是他提拔上來的底層出身的親信,比如五子良將中的于禁等人;
一方就是豪族出身的官僚和將領。比如司馬家族以及眾多謀士。
這三方勢力中,在曹操的扶植下,其本身的親族和親信勢力是足以與豪族勢力對抗的。
其親族勢力中最明顯的就是夏侯惇。
從公元200年到公元216年間,夏侯惇一直在河南尹這個位置上兢兢業業的工作著,而河南尹是河南郡的最高長官,河南郡是東漢都城洛陽所在地,也是曹魏政權的重心地帶之一。
(影視劇中的曹操與手下)
把夏侯惇安排在這裡,且還給予他見機行事,不受官職等級的限制這種權力,可以推想是為了能夠更好的處理當地事務,就是壓制當地的豪族,推行曹魏的法令和制度。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曹操在維護各方勢力平衡的同時在盡力的擴大自己的基本盤,削弱其他勢力的影響力和實力,可以說,他的所有舉措都是圍繞著增強自身實力這一點來進行的,路子是對的,如果按照他的路子走下去,曹魏政權當不至於如此短命。
3、曹魏的建立者曹丕犯了導向錯誤。開宗明義第一條,曹丕在政治敏銳度上遠遜於其父曹操,完全沒有認清曹魏政權存在的基本盤,反而倒向了豪族這一方,最終,在兩代之後就釀成了惡果。
1、九品中正制的確立。
曹操用靈活的“求才三令”試圖打破東漢以來察舉制的禁錮,但是,由於無法形成系統的選才標準和流程,導致無法長期存在。
到了曹丕的時候,採納了尚書陳群的建議,確立了察舉制的進化版九品中正制。
我相信,當九品中正制確立的時候,天下所有的世家豪族都在歡欣鼓舞。
如果說,察舉制還給天下寒族留了一到兩成的出路,那麼九品中正制則徹底斷絕了這一可能,開了士族政治的先河。
同時,曹丕又改變了曹操對於豪族兼併以及豪族逃避兵役、租稅方面的嚴厲政策,提倡輕刑罰而除禁令,可以說,為豪族的發展大開方便之門。
2、在放開豪族的同時,卻也禁止外戚和宦官,打破了平衡。
從本文的第一大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東漢之所以能夠在外戚、宦官輪流登場,政局動盪不安的情況下還堅持了這麼久,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兩方勢力的平衡。
然而,曹丕先是禁止宦官干政。
(曹魏第四代:齊王曹芳)
《資治通鑑》中記載,曹丕嚴格限制宦官的職權,最高官職為諸署令,並且還把這個法令製成了金策,以警示後人。
初置散騎常侍、侍郎各四人。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為金策,藏之石室。後又禁止後宮和外戚專權。
《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中記載:
夫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以引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專制權力最大的奧秘就是平衡,或者也可以說制衡。當你限制某一方的時候,那就要用另外的手段或制度去限制另一方,否則,失去制衡的一方遲早會釀成大患。
但是曹丕顯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陳晉的《毛澤東讀書筆記》中對曹丕有這麼一段評語的原因:
曹丕也有些才華,但遠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3、打壓親族使得朝中勢力均衡再次傾斜。
因為曹丕在繼位過程中曾經受到過兄弟的強大壓力,所以對於曹植、曹彰等親族防範非常嚴格。
(曹魏第五代:高貴鄉公曹髦)
《續後漢書》的作者郝經是這麼評價曹丕的:
輕薄佻靡,未除貴驕公子之習,不矜細行,隳敗禮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亂亡基兆,已在於是。孔明謂為土龍芻狗,宜哉!郝經以及許多的史家對於曹丕極力的削奪親族權力,不管是封地還是兵權等等都受到嚴重的限制,導致後面幾朝根基不穩,最終被司馬氏輕易篡位的情況大力抨擊。
我並沒有認為曹丕對於親族的防範有任何問題。因為歷代的藩王確實也是亂政之源。也算是前車之鑑。
然而,在當時的情境下,對於親族勢力的削弱確實是後期曹魏政權輕易被司馬氏篡奪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去一就要存一,只去不存,遲早有變。
(影視劇中的曹操訓子)
歸根結底還是曹丕並沒有那麼高明的政治眼光能夠察覺到其統治基本盤,反而逆向操作,把曹操已經大略整理好的基本盤全搞砸了。
而他的繼任者魏明帝曹叡也並沒有其祖曹操的政治眼光,大多因循了其父曹丕的政策,到了其統治末期,曹魏政權已經是陷入沉痾,命不久矣。
隨後的幼主繼位只是一個爆發點,並不是根本原因。
然而,我們也不能說曹操不會選繼承人,相較於其他幾個兒子,曹丕的能力已經算出色,就這麼幾個備選項,選來選去可能結果都差不多。
-
7 # 歷史很有用
曹操之後的兒子曹丕、孫子曹睿及後人迅速衰落的原因一:短命,短命是因為好色成性。曹丕和曹睿尤為突出。
二:曹丕為加強中央集權,剝奪了自己家族中很多人的權力。對自己的同族兄弟大開殺戒,斬草除根解決了惦記皇權的人。曹睿也繼承了他的優良傳統,對自家人像防賊似得防著。殺的殺流放的流放,造成曹氏家族全部被控制起來。很多曹氏族人沒有機會出人頭地,完全失去對政權的控制。
經過上述二位的大清洗,曹氏家族在二位之後退出歷史舞臺。外賊和家賊,處處防家賊,殊不知,取代他的是外賊司馬家族。
-
8 # 李杜文
當然不是,曹操識人的功夫三國第一了!
1.一個皇帝厲不厲害,功業大不大,跟壽命長短息息相關。你看漢朝的漢武帝、唐朝的李世民、宋朝的宋仁宗、明朝朱元璋朱棣、清朝康雍乾,壽命就沒有小於50歲,在位沒有少於10年的。可是反觀曹操的兒子曹丕在位6年,曹睿在位13年可是壽命35歲,等到曹芳繼位的時候才7歲,三國鼎立,皇帝是個7歲小兒,不能治國也無法帶兵,肯定便宜了司馬家族。
2.司馬懿經歷三朝,在魏國精耕細作,人脈寬廣,這就體現出長壽的好處,司馬懿活了70多歲碾壓曹操劉備關羽張飛這些人,關鍵還有兩個兒子都有能耐,本事不小。當然出發司馬懿拼死一搏的,恰恰是曹爽欺人太甚,正是曹爽的自大傲慢,葬送了曹魏帝國,把帝國拱手相讓。
3.只要是亂世,切記小兒當政,十有八九會被篡位,畢竟諸葛亮這樣的太少太少了。
-
9 # 江南飈
三國時代是一個真正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抓住機會改變命運,但是前提是要有國人的才幹才行。曹操靠著自己的顯赫出身,年紀輕輕就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更讓曹操如虎添翼,傲視群雄。經過與奇特各路軍閥的反覆較量,最後確立了在北方的絕對統治,但是曹操一直沒有篡位,直至最後也是個魏王。但是漢家江山已經被掏空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透過禪位的方式完成了政權的交接。但是當時的國家內部還有兩個軍事政治集團,即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
曹魏政權搜到這兩個集團的壓力,不敢輕易對那些可以對外抗敵,也可以對內奪權的人痛下殺手,以防止無人組織蜀吳的進攻。所以,給曹魏政權衰落埋下了禍根。司馬懿兩次被免就說明,曹魏政權對他戒心很重,第一次被免是諸葛亮的計策推動的,但根本原因是曹魏政權對他的猜忌。第二次明升暗降也是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對曹魏的威脅解除以後實施的,根本目的就是解除司馬懿的兵權,還是曹魏集團對司馬懿不信任的表現。
從曹魏政權的繼承人看,他們都是生於深宮,長於夫人之手的金枝玉葉。這些人沒有軍事鬥爭的經驗,在政治上也十分的幼稚。繼承皇位以後不能掌握權柄,缺乏領導能力。所以這些脆弱不堪的繼承人,根本不是身經百戰而又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的對手。
所以,司馬懿在曹家人集體出獵之時,突然發難,就像陳水中的獅子突然醒來,給了曹氏集團閃電般的猛擊,奪取了曹氏集團的統治大全。最後在司馬炎手中斷送了曹氏江山,建立了司馬氏政權。
這說明曹操在後代接班人的培養和選擇上不如司馬懿,曹操在幾十年的征戰中沒有形成以他的子侄為核心,以忠於魏王的文臣武將為主體的執政集團,導致曹氏後繼乏人,而且能力一般,為司馬氏奪權提供了可乘之機。
-
10 # 大白白野
曹魏王朝時間短是有多種原因的。曹操選曹丕為繼承人,曹丕文學才能很好,當守成之君可以,但在位時間短,沒有為曹魏政權開創太多基業,不像唐太宗,明成祖,能為本朝打下更牢固基礎,而且私生活和用人讓別人才生非議。曹叡也是在位時間短,臨終託孤讓曹爽和司馬懿輔助新皇帝存在選錯人現象。曹叡以後三代皇帝基本是傀儡,沒有實權,丟失政權是不可避免的。曹操是政治家,軍事家,詩人,非常有能力,但西漢和東漢持續時間太長,在人們心中影響力太久遠了,而是曹操殺人較多,有的殺戮讓人有反感,用人唯材是舉是對的,但有的有能力水平,但道德不好混進朝廷就會對朝廷統治不利,而是心術不正的對朝廷不會忠誠,在有些情況下隨時會做對政權有害的事情,還有曹魏政權在外地沒有蕃王拱衛政權,使司馬家族篡權時候沒有曹氏勤王的,再者蜀漢,東吳存在對曹魏政權是威脅,所以曹魏政權存在時間不長。
-
11 # 歷史紅塵
曹操並不是曹魏的創始人,不過大部分的天下都是由這個奸雄打下來的,可以說沒他就沒有曹魏,不過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澄清一個歷史事實,曹操一直是漢臣,最高的官職是魏王,本來曹操的本意是將天下全部打完之後,還給漢獻帝的,不過隨著地盤越來越大,野心也跟著變大,他的兒子曹丕野心更大直接逼迫漢獻帝退位,直接建立了大魏。
曹魏滅亡的原因
1、繼承人問題曹操選擇的繼承人是沒有一點問題的,只有曹丕才能在亂世之中立足,曹植雖然是一個才子,但並不適合亂世,如若是盛世的話,曹植一定是第一人選。
曹丕能夠被立的原因,曹昂在宛城之戰中為保護曹操將戰馬給了自己的父親,而自己卻死於非命,曹衝是曹操最喜歡的一個兒子,並且是最聰明的。當初如果不是他被曹丕害死,曹丕根本沒有一絲的機會登上王位的,曹植是最有天賦的,心高氣傲的性格在亂世之中一定會吃大虧的,並且嗜酒的毛病常常惹曹操不喜。
因此,曹操慧眼識金,將自己的王位傳給了曹丕是沒有一點問題的,所以曹魏滅亡的原因並不在繼承人,不過繼承人分幾代,曹叡還是一個比較賢明的君王,一直能夠妥善處理司馬懿,既不能讓其掌權又不能不讓其掌權,權術這一塊他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曹叡有一點十分不好,就是身體,他與自己的父親曹丕一樣英年早逝,而自己的兒子也是需要人來照顧的,於是幼帝曹芳繼位,這也是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此時的司馬懿已經積攢了三代的人脈,足以對抗曹氏親貴,高平陵之變一場內鬥直接讓司馬家族獲得了朝廷大權。
這裡需要注意的就是繼承人都很有才能,但不是英年早逝就是年紀尚幼,所以才會被司馬家乘虛而入。
2、蜀漢不顧國力的進攻諸葛亮的確是非常有才能的,一生中基本是沒有犯過大錯的,而出祁山進攻魏國這一步棋的確走錯了,卻間接的幫助司馬家奪得曹魏的政權。
大家都會認為諸葛亮的謀術天下無二,能夠與其相比的不過魏國司馬懿,殊不知二人的謀術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諸葛丞相對於管理後方內政是比較在行的,帶兵打仗他並不強,說實話《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把真實的諸葛亮不知神話了多少,因此單憑三國演義並不能定義諸葛亮的實力。
從出祁山五次失敗就能看出,諸葛亮絕非曹魏敵手,但他卻用蜀國全部的兵力,屢屢進攻導致曹魏非得用司馬懿才能戰勝,所以只能用司馬懿,但證實一點曹魏的大將軍曹真並非三國演義中泛泛之輩,而是有很強的軍事才能的,不然也不會被曹叡屢屢重用。
曹魏的滅亡無非不過兩點,內憂、外患,與曹操繼承人是誰根本沒有一點關係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2 # 凌煙閣論史
有一句話叫“人算不如天算”,曹操只能管他自己眼前事,身後事他哪能控制的了呢?
曹魏的政治基本盤當時的政治基本面是:人口和力量都控制在世家大族手裡。因此,要成事的話,只能是“得世家者得天下”。
從西漢末年王莽與東漢交替時期開始,普通民眾就在世家大族的帶領下,就近結成塢堡,這樣才能自保;那種自然村落形式的農民都沒法生存下去。到了東漢後期,由於變民不斷,再加上黃巾軍之亂,塢堡的形式更加普遍。所以,當時設社會基層力量都在世家大族手裡。
而曹操呢?其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這個身份在真正的世家大族眼裡看來,根本不入流。曹操即使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他們眼中就成了政治暴發戶,他們心裡依然把曹操看作是平民出身的人,跟他們不是一個階級。所以,曹操當權的時候,喜歡殺世家大族的人,像楊修、孔融。曹操對外的對手如袁氏兄弟,也都是世家大族。
這個身份上的隔閡是天生的。
上面是曹魏政治基本盤。曹操一死,曹氏控制力就下降,這是底層原因。
其次,曹家子孫不懂養生,一個個年輕輕就駕崩了曹丕,39歲死了;曹叡,35歲死了,導致曹芳四歲“被”立為帝,政權已經失控。如果曹丕曹叡能有一個人活到司馬懿那個歲數,那司馬懿還能還有戲嗎?
第三,曹魏外部政治環境也不是它所能控制的政治的情勢變化就是這樣,樹欲靜而風不止,你以為你想靜靜,就能靜下來嗎?
你篡奪了漢家天下,那蜀國就要努力消滅你,這樣,就給了曹魏集團內部的司馬懿提供了機會。這就是博弈,你做任何一個舉動,都要考慮可能引發對手的何種反應。
其實,以曹家的那個一代代越來越短壽的趨勢,即使沒有司馬懿的話,也會有別人來奪走他們的天下。
結語:曹操再厲害也算不到身後的這些事。英明如漢武帝,他知道霍光會擅權嗎?還有後來的唐太宗,怎麼沒先把武則天殺了呢?還有朱元璋,他怎麼沒事先解除藩王的兵權呢?
人算不如天算啊!
(完)
-
13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都是天意,一代只能幹好一代人的事情就算合格領導人,曹操選定的接班人沒有錯,兒子比曹操強硬,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但是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毛澤東有詩評價曹操,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
14 # 鄧海春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人。他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他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在為政期間,他一步一步將自己的權力擴大,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始終不捅破最後一層窗戶紙——“黃袍加身”。
在他的領地內,他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來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然而就這樣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人,在去世後,其子曹丕稱帝,後來魏氏政權只傳了幾代就迅速衰落反而被司馬家族給篡位,奪取了政權建立了西晉。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曹操不會選擇繼承人嗎?
筆者認為在選擇繼承人身上,曹操是無可奈何的。
一、痛失愛子其實曹操的子嗣是很多的,但是可供選擇的到了後來只能是曹丕和曹植。最開始曹操是可以將自己的衣缽傳給自己的長子——曹昂,但是在宛城之戰中,由於曹操自己犯下的錯,讓叛軍復叛。重情義的曹昂與當時的大將軍典韋為了解救遭到叛軍圍攻的曹操,死守宛城,最終兩人英勇犧牲甚至連屍首都沒能找到。
曹操的原配夫人——丁氏為此痛斥曹操,甚至離開曹操。此時曹操還喜歡自己的小兒子——曹衝,所幸他還有曹衝可供選擇,但是就在赤壁之戰那一年,這個從小就聰明仁愛、十分討曹操喜歡的小兒子去世了,年僅十三歲。
二、曹操只能選擇曹丕
曹操現在只有“矮個子裡面挑高個”,擺在曹操面前的最終只有兩個選項——曹丕和曹植。最終曹操選擇了曹丕,一方面是因為曹丕太像自己了,狡猾、自私、不擇手段,甚至曹操懷疑曹衝就是被曹丕害死的。倘若曹操流露出一絲想要立曹植為儲的打算,可能曹植也不保。另一方面,也正是曹丕太像自己了,同時曹丕排名第二,倘若自己立曹植為儲,可能自己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就會像袁氏一樣,兄弟之間手足相殘,徒增內耗,讓孫吳、蜀國乘虛而入。
從兩個方面相比較曹操都只能立曹丕為儲。
三、曹丕太會來事兒了
相較擅長飲酒作詩的曹植來講,曹丕一直在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將他們收入自己麾下,比如司馬家族,他把這些豪門大族,極盡巴結手段,讓他們為自己爭儲出力。而曹植整天和文人騷客一起泡在酒罈裡,一點也不像政客的樣子。正是曹丕對世家大族的拉攏,才使得他能夠順利接班並登基稱帝。
司馬家族最後能夠奪取曹氏政權一方面是因為曹丕過分倚重偏愛司馬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曹氏子孫沒人能夠算計過司馬家的人。然而放在曹操面前,為了江山穩固和社稷安康,他只能選擇曹丕。
-
15 # 凱哥說史
曹魏政權的真正興起更替的時間點是這樣的:公元220年10月,漢獻帝劉協把帝位禪讓給了曹丕;265年12月,魏元帝曹奐也把帝位禪讓給了司馬炎,晉代魏。短短的45年光景,雖說是歷經三代君王,也不過四十幾年的時間,作為一個國家何其短暫呢。
曹魏的迅速衰落,原因比較複雜,曹操的選人不佳當然也是問題之一,但也並非決定因素,一個王國的覆滅是多重因素疊加作用造成的,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曹丕命短乃天定,無奈為人差強意曹丕最大的短處,就是壽命太短。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一切百廢待興,執政幾年就撒手人寰,留下一堆爛攤子,本身就是這個王朝的不幸。
當然作為曹丕本人,從做皇帝的角度,也有很多影響這個國家的致命短處。曹丕缺少的開國者所具備的胸襟格局,就是一個庸碌守成之主。
其好色,把漢獻帝的兩個女兒納為妃,違揹人倫綱常;他選人用人,眼光只放在身邊人身上,缺乏廣納賢士的眼光和胸襟;他氣量狹小,對待降將於禁,明放暗辱,極盡羞辱之能事,讓人心寒;他草率對吳國用兵,皆因一個氣字等等,這樣的人來治理國家,雖然不能讓這個國家導致迅速滅亡,但至少為這個國家的開局蒙上了陰影……
二、得位不正根基淺,皇權光環漸消亡曹丕篡漢,主要依靠自己的武力威脅,既沒有讓人信服的理由,也缺乏對皇權的敬畏。連他自己都感嘆,舜、禹的禪讓不過是如此而已。
“帝(曹丕)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日: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從秦皇漢武延續下來的皇權更替的神聖性,被其一掃而光。讓社會產生了這樣一個錯覺,只要有實力,天下人人都可以坐之的輿論氛圍。曹魏的皇權從建立之初,就缺少道義和觀念上的支援,相反卻成為讓任何有實力的人都可以覬覦的一塊肥肉。
三、宦官宗族皆打壓,孤家寡人無人幫在科舉制度興起之前,能和皇帝最親的勢力不外乎宦官、親王和外戚。但在曹魏時代,這些人都成了超級排斥物件。曹操、曹丕汲取了漢代滅亡之教訓,對宦官、外戚乃至自己的親兄弟,進行了打壓隔離,出臺了許多法規政策,嚴格控制和禁止宦官、外戚、王公乃至女人參政議政。
這些舉措,倒是杜絕了皇帝身邊的宦官、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皇帝近親涉足權力,但是也帶來了極為嚴重的負面效應,實際上將曹魏皇帝變成了近侍不可用,母族、親族不可用,兄弟無所依託的真正孤家寡人。
四、唯才是舉有良策,危急時刻也茫然東漢未年,官員入職多靠舉薦,此風盛行一時。曹不成為風氣的最大推動者,推行“九品中正”制,這樣的制度讓世家大族們可以輕鬆透過門閥相互舉薦親信,獲得遠超過皇帝親族的政治能量。取代魏國的司馬家族兄弟八人,都精明強幹,在當時有“八達”之稱,其中司馬朗、司馬孚、司馬懿位高權重,身居要衝,其政治基礎並不遜於孤弱無助的曹魏皇帝。
唯才是舉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很多聰明的人會被選拔到隊伍體制之中,這些人的特點,往往會見風使舵。司馬氏篡魏,之所以沒有大的反對聲和大的反對行動,這與這些人的性格特點很有關係,大家認為這樣的形勢之下,一起選擇跟隨新王朝才是聰明的選擇。
因此,當曹魏合法的22歲皇帝曹芳被司馬懿,以一場不流血政變控制朝政之後,上至皇太后郭氏,下至曹姓親王和重臣都沒有能力做出一絲一毫的反抗,源於無兵無權無勢力,偶有小的掙扎,很快兵不血刃的被平,這樣的狀況,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皇權非正常更迭都是少見的。
與其說是皇帝無能,臣子無力,不如說是一開始曹魏統治者就已經織就了加速自身滅亡的制度陷阱,這種制度缺憾任何的人事都無法彌補,巨大的制度性缺憾導致過早衰亡的政治惡果,無法阻擋。
-
16 # 有歷史
曹魏的衰落,其實只不過是曹氏一族的衰落。曹魏帝國並未衰落。
司馬氏篡奪了魏氏政權,繼續沿用了舊的國家機器,並以之吞平東吳,實現了統一,所以,衰落只不過是曹氏一族之衰落,而非國家的衰落。
那麼,曹氏為什麼三代而衰呢?原因有二:
其一,曹氏削奪宗室之權。
這個權,最重要的是地方軍政之權。從曹丕開始,皇帝對宗室王就十分提防,像曹植之尷尬遭遇,以及曹彰被猜忌。皇帝採取的是強幹弱枝之策。但這樣的消極後果很明顯,曹魏的體制還沒有深根固本,沒有充分適應東漢以來的特殊形勢,皇室之權還需要用較為原始的宗室藩屏的策略來鞏固。曹魏過分削弱宗室,無疑給了手握實權的大臣以可乘之機。加上曹丕、曹睿父子降年不永,繼位者年少無知,外面又沒有強大援助,被大族傾覆自然是題中之義了。
其二,世家大族崛起。
世家崛起,掌握重要權力,是東漢末年以來就已開始形成的政治問題。司馬氏只不過是眾多世族中的一個,但他們對朝政的竊取,以及培植私人勢力,已經到了非常可觀的地步。可以想見,皇室的權力,已經被大族們分割到什麼地步了。偏偏在這個時候,曹氏宗族又沒有英傑之士,無法與其他家族抗衡。所以才失掉了政權。
-
17 # 歪史
俗話說有得必有失,曹操征戰半生,打下了曹魏基礎,最後做了周文王,曹丕迫不及待的篡漢之後。看似欣欣向榮的曹魏離大一統不遠了,即使是東吳蜀漢都虎視眈眈的希望消滅曹魏,但是從來沒有傷到筋骨。
最後破壞曹魏根基的反而是篡漢的曹丕。就是因為他破壞了曹魏的立國根本。
曹魏失天下的天時!
曹操建立魏國以後,由於長子曹昂戰死,於是曹丕成為長子,在一番爭奪之後,於是立他為魏王太子。他死後,曹丕即位。
這個時候天下三分已經成了定局,無論曹丕、孫權、劉備都短時間內沒辦法吞併任何另一方。漢獻帝的作用已經沒有任何的價值。於是曹丕在承諾一大批計程車族政治權利之後,學習王莽的動作迫使漢獻帝禪讓。
這一舉顛覆了漢王朝幾百年的政治格局,也開創了一個另外的局面,那就是新朝代的合法性是來自於前朝的禪讓,法統上是延續的,改變了國姓,也就是主持祭祀的人不同而已,其他的都沒有改變。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宋朝。
可能曹丕沒想到,自己處心積慮的玩了這麼多花招,全都是為人作嫁衣裳。曹丕代漢以後,四十歲就病逝,即位的曹叡也一樣福薄,三十六歲就病逝,他逝世的時候竟然沒有親生子。
這與曹操曹丕子嗣多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真可能曹叡不是曹丕的孩子!
蜀漢和東吳都不安分時不時搞個大事情,導致曹魏兵權一直在大獎身上。從曹真死後,宗族無人的情況下司馬氏崛起,並且在軍隊建立極高的威望。而新即位的曹芳僅僅八歲,由三朝老臣司馬懿、宗親曹爽輔政。
作為最草包的輔政大臣曹爽被司馬懿玩死以後。曹魏的政權就變成司馬氏的了。如果不是曹丕曹叡都短命,沒有司馬氏的什麼事情。這也是天時吧。
曹魏失天下的地利
曹魏得天下是因為地利,同樣失天下也是因為地利。曹丕篡漢時候有條件的承認了士族的特權。
並且將它制度化。而士族的特點就是一個郡一個大姓士族,他們把持了這個郡的一切。他們又和其他的大姓互為婚姻。導致曹魏皇權極度弱化。
在地方上,這一些士族往往只顧自己家族的利益,根部不在乎皇帝是誰。曹魏後繼無人的情況下,出現的淮南三叛也都是以失敗告終。從此,曹魏皇權在地方上沒有影響力。被篡權也只是時間問題。
曹魏失天下的人和。
這一個更多的說是曹丕創造的人禍。
曹魏之所以有天下,很大的依靠就是夏侯氏曹氏宗主的出力。但是曹丕即位以後開始無差別的打壓宗族和曹叡一樣,對於宗室防範嚴密,大多的宗室都是光封號換了好幾次。這一時期防宗室甚於防賊。只有曹操養子曹真稍微受到重用。
這樣的結果就是最後宗室極度弱化,在曹叡最後打算託孤燕王曹宇時候,曹宇因為強枝弱幹懼怕不敢接手。最後曹真之子曹爽接手託孤大任。可惜是個草包。
曹操當初依賴的另一面,寒族將領,由於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也被永遠的擋在了門外,因為選拔官員都從士族裡選。這個更加導致了天下士族的背叛,只要自己家沒事,管他天下是誰家的。
另外,平民方面呢,也沒好到那裡去,士族政治的確立,使得他們成了半努力的形式,士族大量圈養人口逃稅。他們的耕種土地都是向郡國裡面計程車族來租的。根本不知道皇室是幹嘛的。
這一些就是曹魏最後失天下的原因。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18 # 南柯夢說
關於三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魏蜀吳了。而我們都知道,曹操建立的魏國一直是三國時期最強的,作用北方大片土地,天下九州一半在手,俯視天下。那為何建立起曹魏政權的曹氏集團自曹操死後就很快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於是很多人就有疑問,明明曹氏作用大片土地,人才也多,兵多將廣。為何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這麼輕而易舉的被打敗?曹氏在魏國積攢下的勢力為什麼這麼輕易的被司馬懿父子給瓦解?
第一:武將凋零,後繼無人很多人都知道,在三國後期,已經沒有真正撐得住檯面的武將。
自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稱帝,由司馬懿輔助,曹丕雖然體弱多病,但在位期間還是做了幾件大事,比如集一國之力進攻東吳,大大的削弱了東吳的國力。但與此同時,魏國中昔日跟隨曹操東征北戰的武將也逐漸在這場戰爭之後退出歷史舞臺,不是病死的病死,就是戰的戰死。比如張遼、徐晃、許褚等一流武將,都在不久之後相繼病逝。而這些僅存的對曹氏家族鞠躬盡瘁的武將相繼隕落,在加上曹操後代不懂得吸納人才補充自己的勢力。重要的是九品中正制的確立,大大的充實了世家發展的空間。在此消披長之下,曹氏勢力不斷變弱,而司馬家不斷變強,最終三馬同吃一槽,司馬氏最終取代曹氏。
第二:曹丕打壓同族人才,曹氏發展受到阻礙
在《世說新語》中就說到曹丕為了保護自己第一繼承人的身份,毒殺了最有才華的幼弟曹衝。在當時皇帝之後更是殺了曹彰,逼迫曹植做七步詩。由此可見曹丕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不停的打壓其他曹氏人才,導致曹氏集團在後期除了曹爽、夏侯霸、夏侯玄等,在無在朝廷中定鼎之人。
而在曹爽執政時期,為了總攬大權,而得罪了朝中的許多大臣。導致最後對曹氏離心離德。
第三:曹魏建立名不正而言不順
雖然在漢朝後期,連年災禍,民不聊生。但百姓還是以漢人自居,幾百年的漢朝統治早已深入民心。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許多諸侯都知道漢獻帝雖還是皇帝,但實則已是傀儡,但底層的百姓不知道,他們只會知道依舊在漢朝的統治治下生活在不斷好轉。
但是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讓位,自立為帝,直接結束了漢朝幾百年的統治,這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不亞與自己信仰的天塌了。而且外部還有蜀漢這個宣揚自己正統漢室地位的存在,所以哪怕後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沒有誰出來公然反抗,因為對曹魏已經產生了隔閡。
這也是自曹操死後曹魏逐漸率落的幾個重要原因。曹丕沒有容人之量,沒有好好發展自己的曹氏勢力,而外部世家的實力又不斷髮展壯大,當忠於曹氏的那批文臣武將逝世之後,沒有足以抗衡司馬氏的勢力,最終導致司馬氏反客為主,奪得曹魏的江山。
那麼曹操當時選擇曹丕作為繼承人是對還是錯?曹操選擇曹丕作為繼承人,已是最好的選擇。曹衝雖有才華但也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曹彰雖勇卻是衝鋒陷陣之猛將,非是主公的人選。曹植雖也是繼承人的有力人選,但本身過於柔弱,更何況幾次表現都不如人意,重要的是二子而不是長子。而曹丕,本人有野心也有才華,更是自己的長子,天生就有無人可比的優勢。更有司馬懿相輔助,只要曹丕能在繼位後控制的住司馬懿,曹魏方興。
結語:曹操讓曹丕作為自己的繼承者,本想他能夠帶領曹魏集團統一天下,結果世事難料。讓老謀深算的曹操也沒想到,自己死後曹丕會實行九品中正制,讓自己壓制的世家有了發展的土樣。更沒想到曹丕、曹睿竟然英年早逝,導致朝中沒有壓制的住司馬家的宗親存在,最終導致司馬家奪權成功,自己一手辛苦創立的曹魏政權就這樣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
19 # 一個人的歷史
曹魏三代而敗落,和曹操選擇接班人有一定關係,但是曹操選擇曹丕作為繼承人本身並沒有問題,因為在曹操的幾個兒子裡面,曹丕是唯一的選擇,如果選擇其他人,恐怕曹魏衰敗的只會更快。曹植虛而不實,曹彰勇而無謀,曹衝夭而不壽,只有曹丕穩而不躁。如果換做你是曹操,你選擇誰來繼承呢?對於曹魏的三代而衰,究其原因有三:
一、主君能力的不足曹丕不失為一位合適的守成之君,但是相對於曹操來講,其魄力、能力均有所不及,這就導致了很多方面必須依靠他人。而曹操自己就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而曹丕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軍事才能遠遠不及曹操,其政治才能和司馬懿、賈詡等人相比也相距甚遠。最明顯的例證是,曹操在位時幾乎主要的戰役都由曹操親自指揮,而曹丕在位時,戰爭卻已委任將領指揮,自己直接干預不多。
二、曹氏宗族的衰敗不僅君主的能力不足,曹氏宗室的能力也大不如前,到了曹叡託孤的時候,曹氏宗族代表曹爽的能力,和司馬懿為代表的世家大族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曹爽的失敗標誌著曹魏權力徹底從曹氏宗室的手裡,交到了以司馬懿為代表的世家大族手中。
三、世家大族的崛起曹操一生都在和世家大族作鬥爭,但是到了晚年他發現自己已經沒有精力和能力繼續鬥下去了,因此有所妥協。到了曹丕繼位之後,採納了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導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局面的產生,這不得不說是無奈之舉,曹丕自身能力的不足和曹魏宗室集體的萎靡不振,導致曹丕只有進一步向世家大族妥協。到了魏主曹叡英年早逝後,局勢便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局面。就算沒有司馬懿的司馬氏,也會有其他實力強勁的世家大族把曹氏取而代之。
-
20 # 林子說歷史
曹操建立的曹魏帝國,到第四代開始便大權旁落。從曹丕的作為來看,曹操選擇的繼承人是最優質的。但曹操並非神仙,他能做的也只能為下一代考慮,至於下三代他想管也管不到了。而曹魏衰落的真正原因,是:制度腐敗、宗室無權、幼主權臣。
制度腐敗
漢末三國直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因士族門閥實力強大,國家權力制度大力向士族門閥傾斜。
這就使士族門閥的實力進一步加強,成為了如春秋時的諸侯國一樣的存在。這種制度時間長了很容易出事。
司馬懿掌權時所動用的實力,便是其門閥實力。
宗室無權
這是從曹丕掌權後開始的,曹丕為防宗室生事,大力削減宗室實權。
當時很多曹魏宗室都無實權,到曹丕的兒子魏明帝要託孤時,只能找這些無任何政治鬥爭經驗的宗室。
他們遇到司馬懿,就如三歲小孩遇到30歲的威武壯漢一樣。
幼主權臣
這個說的是魏明帝去世時兒子很小,稍有不慎就會給兒子搞個權臣,最後還真如此。權臣掌權時新帝又小,這個事時間一長會出亂子也是必然。
綜上所述曹操建立曹魏,只傳了幾代就衰落,是因為:制度腐敗、宗室無權、幼主權臣所導致的。
回覆列表
不是曹操選錯人,是那個時代本身就是亂,在大統一時代人多少會有點忠君愛國的概念,東漢末年到三國年年戰爭,群雄割據,沒有家國概念,人很難有忠義,主強才能駕馭屬下,主弱就會被屬下趕下臺,從漢帝,到魏帝,再到晉帝都是如此,司馬炎死後,晉朝不是也馬上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