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天香雲外飄

    長篇《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大約是明末清初人氏。在這裡,我們估且拋開,小說的作者羅貫中先生的生活背景等情況,試就《三國演義》原著小說的描述,來剖析剖析《三國演義》,為什麼會“尊劉貶曹”的。

    一,在《三國演義》原著小說裡,曹操在政治上的最大的汙點之一,就是眾所周知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了。這樣一來,曹操就因此贏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其實,袁紹手下的謀士沮授,早就建議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了”,只是袁紹並沒有接受,而終被曹操先拔得頭籌而已。

    二,曹操在政治上的大汙點之二,是替兒子曹丕“背黑鍋”。公元220年,是曹丕廢掉了東漢漢獻帝,建立“魏國”。曹操時代,曹操雖然獨霸朝綱,權力很大,又自稱“魏王”,但其實曹操只是官至“丞相”而已!

    三,演義小說當中,曹操身上的其他汙點:(1)諸如著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負我!”,單隻這一口號,就難以讓曹操的形象變得更高大起來;而又諸如“吾夢中好殺人”(按《三國演義》的描述,曹操跟手下人宣佈,自己有在睡夢中殺人的毛病,提醒身邊的衛士,自己注意一點。後來,有一次曹操在午睡,突然被子掉床下了,衛士幫助撿起,結果被曹操“睡夢中所殺…”…),則更使曹操永遠揹負“奸詐狠毒”的罵名,並永遠難以翻身!

    四整部《三國演義》小說當中,一則劉備自稱是漢劉皇室的宗親,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二則,在魏蜀吳三家裡,有且只有劉備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打拚天下的。這就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同情弱者的從眾心理,自然而然地把劉備當作是漢室的正統,自然而然地“尊劉貶曹”了。

    此外,不管是被當作是“忠義化身”的關羽,還是有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美稱的諸葛亮,都是劉備集團裡的人物,這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劉備是正面形象的法碼,從而使人們更加不自覺地“尊劉而貶曹”了。

  • 2 # 王景懷98

    在三國演義小說中,曹操殘暴、多疑、為人不厚道,挾天子以令諸侯,雖廣納天下英雄,但不以仁義為做人的基本原則,講究寧我負天下人,而不可天下人負我的為人處世原則,讓許多讀者稱之為奸雄,是封建正統思想的反面英雄。

    反觀劉備憑藉仁德之心廣納人才,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劉備起家沒有權勢人物的地盤,沒有世家大族的先天優越,更多是平民百姓靠個人奮鬥而追求成功。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主旨就是尊劉貶曹,讓曹操留下了千古罵名!

  • 3 # 韓秋帥

    《三國演義》誕生於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自然追求正統。

    劉備本就是漢室,他興兵也是作為正統興兵。曹操則代表叛亂一方,雖然歷史上也雄才大略,但是終究不是正統。

  • 4 # 格格不怒

    羅貫中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出發,加上長久以來的傳統影響,在創作《三國演義》時表現出“尊劉貶曹”的思想。由此,曹操便幾乎成為“好雄”的代名詞。羅貫中貶曹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迄今,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斷,歸納起來大概有四種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羅貫中貶曹是出於封建正統思想。歷史學家郭沫若、翦伯贊都持此觀點。郭沫若在《替曹操翻案》等文中指出:自宋以來,在所謂“正統觀念”確立後,曹操這位傑出的歷史人物卻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國演義》風行後,差不多連三歲的小孩都把曹操當成壞人,當成一個粉臉的奸臣,這實在是對歷史的一大至曲。

    《三國演義》是本好書,我們並不否認,但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識,我們就更沒有辦法否認。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根據這種意識來評價人物,並不是存心至曲。但是今天,我們的意識不同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曹操寬柱地徴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員,我們要替他恢復名譽。

    翦伯贊《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一文認為:在否定曹操的過程中,《三國演義》的作者可以說盡了文學的能事,《三國演義》簡直就是曹操的“謗書”。《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是沒有看過陳壽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く三國志>注》。他看了、両且看得很存組。他知道曹操並不如他說的那樣壞,那樣愚盡無能,但是為了宣傳封建主義正統歷史觀,他就肆意歪曲歷史、貶斥曹操。因此,只有打倒《三國演義》,才能為曹操翻案。

    第二種觀點認為,羅貫中貶曹旨在暴露其道德的喪失。當代學者劉知漸、程一中和譚洛非等人持此看法。劉知漸《羅貫中為什麼要反對曹操》一文指出,“尊劉抑曹”思想其實反映了人們對道德的渴望。文章認為羅貫中塑造曹操形象,既寫他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也寫他的極端利己主義。《三國演義》透過曹操形象,刻畫出統治階級的殘暴本質。程一中先生《重提舊案說曹操》一文說,《三國演義》的貶曹傾向源頭古老,從古至今,人們在看到曹操歷史功績的同時,也沒有掩蓋他的酷虐奸詐。

    揭露曹操的酷虐奸詐,正是歷史上人民反暴政的生動體現,決不是簡單地為了宣傳“正統”。羅貫中“仁政”思想,而不是封建正統史觀,羅貫中筆下的貶斥曹操是出於儒家的“王道曹操是“好雄”而不是“奸臣”。譚洛非先生《歷史、道德評價的悖理與傳統文化心理》一文也認為,《三國演義》貶曹是道德的需要,即曹操不講仁義道德,只講權術機詐,而這些發展到極致,必然是殘暴和姦詐,故羅貫中批判曹操不講信義仁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好惡。

    第三種觀點認為:羅貫中貶曹的原因是其要在作品中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一切故事、人物的塑造都需要圍繞這一核心進行。羅貫中的政治理想是什麼呢?透過《三國演義》可以知道,他將劉備塑造成一個理想的“明君”講究封建綱紀、愛民如子、仁義道德、愛情人オ等,而作為反襯,自然要塑造一個與之對立的人物,這個人自然就是曹操,這就是“貶曹”的原因。

    他把曹操描寫成“奸臣”:奸詐、刻薄、謀逆、殘暴、為滿足私慾不擇手段等完全是為了襯托劉備。但他不能迴避的是,歷史上曹操畢竟相當有才華和能力,因此在寫曹操“壞”的同時又不忘表現其卓越才幹,這樣的處理手法就使得曹操的形象豐滿,有血肉,充滿立體感。

    第四種觀點認為“羅貫中貶曹”是個誤解,羅貫中並沒有貶曹的傾向。因為《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給人的印象是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政治家、軍事家,是有志於除殘去穢、定亂扶衰、統一北部中國的英雄。羅貫中之所以過多描寫他的缺點,是為賦予他多方面的、色彩分明的英雄性格。

    《三國演義》既沒有“歪曲歷史”、“醜化曹操”,當然也就不存在為什麼貶曹操等一系列問題了,只不過是因後人帶著感情色彩去品讀原著、評價歷史人物的緣故罷了。

  • 5 # 木山文

    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從根源上講,是來自中國封建社會,從"春秋"以來的正統思想。劉備是漢室宗親,當然是正統了。而三國演義的這種正統思想是以它的前身一一話本,沿續下來的。

    具體講一下這個過程。

    三國故事在唐代已經很流行,李商隱的"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

    北宋蘇軾"東坡志林":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棄學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愛國詩人陸游有詩: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

    從宋元時"全相三國志平話"到明朝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最後到經毛宗崗改定的"三國演義",一直沿襲了這種正統思想,這是封建社會正統的歷史觀念在民間文學中的反映。

  • 6 # 老龔166916589

    尊劉貶曹各個時代都有政治目的,特別是寫小說的作者,不顧歷史是實,是顧吸讀者眼球,從價值觀念出發,造成歷史人物的混亂,從:歷史小說中《三國演義》特別嚴重,越多讀越能看出虛偽百出,最近發現《三國志.魏書.曹真傳》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只有二次,第一次和第四次才是真的。演義中六出祁山寫得何等鬧猛,讓人你爭我辨。《三國演義》真的越讀越不值錢了。

  • 7 # 留順248

    劉備是漢室的宗親,中原以漢人居多,後世以漢胡相爭,漢人寫書不寫劉備是好人,寫誰,聽三國,劉備好向就關羽死後,殺了幾個手下,平時連百姓都不傷害吧?曹操可沒少殺人刨墳吧?孫權更沒少刨墳殺人吧?

  • 8 # 愛豆2老者也

    《三國演義》尊劉貶曹才有價值。劉備雖然善哭而臉皮厚,但仁慈,講道德,應當受到尊重。可是曹操是宦官之後,從小就有耍奸計技倆,精通權術,會玩人,心狠手毒,沒有為人民服務之心,一味唯我獨尊,我寧負他人,勿讓有人負我。殺恩叔呂伯奢一家,夢中殺人,好色善淫,託名漢相實為漢賊。歷代都稱他為奸雄,貨真價實。李宗吾著《厚黑學》以曹操心黑如炭,黑而發亮才登上歷史舞名。巜三國演義》以此為主導,才成為不朽名著。

  • 9 # 微光談文史

    實際上《三國演義》“尊劉貶曹”它有一個歷史因素在裡面。

    說三國就不得不提一下陳壽的《三國志》,但是呢,《三國志》裡它就沒有刻意貶低曹操的內容,這是因為它是史書,需要站在一個比較公平的角度。而《三國演義》是取悅老百姓的故事,這兩者之間的寫書目的就很不一樣。

    其次是因為這兩本書創作時間整整差了約一千年。“尊劉貶曹”是作者包括老百姓經過歷史變遷而產生的思想變化。

    思想萌芽在三國時期

    因為曹操在位期間的政策傾向就與傳統的儒家政治理念、制度形態和道德標準有違。

    而且可以從曹操起家經歷看出來,他這個人出道就和董卓、袁紹、呂布等等這些人打交道,而這些人什麼性格?

    誰拳頭大,誰就是老大。他們都是崇拜權勢的人,而權勢的核心就是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相反道德倒是其次了。

    再加上曹操在位其間“挾天子以令諸侯”,剷除異己,大量使用嚴刑厲法。

    因此,老百姓對他這種人就很厭惡。

    反觀劉玄德,他是打著“匡扶漢室”的牌子,在加上他個人本身就是個厚德之人。自然受人喜愛。

    宋朝時“曹賊”形象深入人心

    首先我在前面講到曹操也是權勢之人,這些權勢之人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佔據一方領土,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

    宋朝在經歷了唐朝末年的內亂以及五代十國時的戰亂紛爭後,不論是上到朝廷還是下到百姓都是希望好好過日子,不要再動盪再打仗了。

    所以作為三國時期最強大最愛搞事情的代表魏國曹操,該被他們這些愛好和平的人噴。

    再加入宋朝娛樂生活比較豐富多彩,百姓對於戲劇、說書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有些曲目自然受到藝術加工,一場戲總有好壞之分,只有正義和邪惡的衝突才能引起老百姓的強烈反響。

    於是情節上,肯定要抬劉備,貶曹操。

    前面是歷史的原因,下面幾個觀點是對羅貫中本人原因的推測。

    作者羅貫中的封建思想作祟

    羅貫中本身是受封建正統思想教育的人,所以說這《三國演義》裡反映的也是封建意識。

    比如說老百姓總是喜歡劉備討厭曹操,但從沒有人去指責過羅貫中書中女人悲慘的命運。

    比如劉備妻子,甘夫人、李夫人,劉備這人雖是正面人物可他對老婆可沒什麼良心。

    比如貂蟬比如甄宓都是政治上的犧牲品。

    可人人都在讚頌英雄,卻沒人提起她們。

    這還不是因為封建統治下的正統觀念讓女性不受到廣大百姓的尊重嗎?

    這都是因為思想觀念不同。

    所以到了今天來看,我們不再覺得曹操是個反面角色,反倒覺得劉備是個偽君子。

    翦伯贊在《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的文章中就講到:“《三國演義》就是曹操的“謗書”。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之前,他有看過《三國志》看過正史,他甚至知道曹操不像他寫的那麼壞可他還是寫了,這就是為了宣傳封建主義正統歷史觀。

    書中主要指責曹操的道德喪失

    有很多人認為羅貫中主要是貶低曹操的道德喪失。

    比如劉漸知在《羅貫中為什麼反對曹操》裡就說到“尊劉抑曹”就是為了表達人們對道德的渴望。

    《三國演習》中,羅貫中不光寫了他的極端利己主義——“寧可我負天下人,也勿讓天下人負我。”也寫出了他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甚至寫出曹操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詩人。

    他在寫曹操時既沒有掩蓋他的歷史功績,也沒有刻意揭露他的殘酷狡詐。

    羅貫中宣揚的是他個人的“德政”思想,並不是反映封建正統。

    譚洛非在他的文章《歷史、道德評價的悖理與傳統文化心理》中也認為,在《三國演義》中貶低曹操是道德理論上的需要,就是說曹操根本不講究仁義禮智信,只講權術陰謀,而這些思想行為都發展極致後,必然是狡詐和殘暴的。因此羅貫中批判曹操的卑劣道德,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百姓的好惡。

    也可以說羅貫中他內心根本就沒有去主觀的去表明立場,只是因為老百姓的好惡,當時讀者的好惡。“尊劉貶曹”的只是我們這些讀者。

    “貶曹”是一種誤解

    還有一些人認為,“羅貫中貶曹”其實是一個誤解。

    縱觀《三國演義》全書,曹操給人的印象都是在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有文學家、書法家。

    不論是曹操剛舉孝廉任職後,嚴令法則,不顧仗殺宦官還是獻寶刀刺殺董卓,為民除害。

    這些情節都表現了曹操的勇氣和智慧。

    所以總得來說,還是那句話:“一千個讀者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 10 # 豳國風光9066

    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尊劉貶曹”是一種正統思想,皇權世襲思想,這種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作者沒有脫離這種思想。劉備是漢王朝後裔,代表正統一方,自然就受到尊崇,成為被歌頌者。曹操要推翻東漢王朝,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剷除群雄割據,達到建立新王朝的目的,自然就成為大逆不道者、成為奸雄。《三國演義》從表面看歌頌了劉備的仁德,鞭撻曹操的奸詐,但從曹操的用人、謀略、軍事才能、詩歌等看,曹操都不愧一代梟雄。曹操也是封建王朝的革新者,他順應並把握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這種歷史轉化發展趨勢,是劉備等代表正統思想的人無法阻擋的。

  • 11 # 無懼勇者

    曹操得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佔地利且承父兄之基業;而劉備孤窮一身,要什麼沒什麼,空有一個皇叔頭銜,皇帝都受人挾制又何論皇叔,就是這樣一個白身硬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可以說劉備是從社會的最底層靠自己的努力打拚而最終君臨天下的,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非常勵志,所以羅貫中尊劉也是人之常情;曹操篡漢,不貶曹貶誰

  • 12 # 揚生解史

    《三國演義》為什麼要“尊劉貶曹”? 《三國演義》真的存在“尊劉貶曹”嗎?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論,但從來沒有令人信服的結論。也許,這是一個偽命題,是我們想的太多了!而羅貫中,他的想法很簡單,他考慮的只是作品的銷量…!

    一、《三國演義》是一本純商業小說,它不是史書。

    《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對作者來說,小說首先要考慮的是銷量,沒人看的小說是沒人會寫的。小說要吸引人,就必須要有衝突、有懸念、要虛實結合。

    劉備是農民出身的皇裔,是中山靖王之後。他以皇室宗親的身份起兵,並喊出“匡扶漢室,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口號,以劉備做為小說的主角,符合當時人們(元未明初)的觀念。使小說更易於被人們接受

    另外,《三國演義》中重點打造了關羽、諸葛亮等明星人物,目的也很明顯。就是為了增加小說的精彩程度,從而提高銷量。

    二、假設《三國演義》不以劉備為主角。

    1、以曹操為主角。

    曹操的魏國在三國中,本來就是最強者。如果以曹操為主角,那故事就會缺少懸念,而且小說會很短。

    曹操先“挾天子以命諸侯”,魏國後來又逼退了漢獻帝。這些在封建社會中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而小說是要迎合大眾的喜好,是要揚善懲惡的。所以不能以曹操為主角。

    所以,《三國演義》的主角不能是曹操!

    2、以孫權為主角。

    孫權的地位是靠父親孫堅、長兄孫策拼殺回來的。孫權只是個官二代,而且在三國中孫權的東吳一直處於守勢,周瑜、魯肅等明星人物又早亡。不論是從哪方面看,東吳在三國中都是毫無疑問的處於配角地位,不可能成為小說的主角的。

    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以劉備的蜀漢為主角,純粹是為了使小說更有看點、更精彩。

    三、《三國演義》中並沒有貶曹。

    曹操雖然不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主角,但他是當仁不讓的第二主角。在書中,我們可看出曹操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官渡之戰中,他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的袁紹,大破烏桓,率先統一了北方。後又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他的軍事才能是劉備、孫權所不及的,這點在書中表達的很清楚。

    曹操任人唯才、禮賢下士。在三國中曹操可謂是人才濟濟,非東吳、蜀漢所能比。關羽的千里走單騎、趙子龍的長坂坡救阿斗,都是曹操因為愛才,而網開一面,不然關羽、趙雲早就遇難了。作者透過這些案例反襯出曹操對人才的喜愛。

    所以,《三國演義》中並沒有貶曹。但是,曹操在書中始終為第二主角,他不能搶了第一主角的風頭啊。經過作者在書中,巧妙的設定了對立、衝突。使我們覺得曹操是“奸”、劉備是“仁”、孫權是“庸”、諸葛亮是“智”。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也是《三國演義》能流行不衰的原因了。

  • 13 # 待曉兒

    《三國演義》裡的“尊劉貶曹”,在其成書之初就已經存在了,其背後有著民間導向、史書寄託、作品性質、後人增刪等多重原因,需要綜合考慮。

    先來講講“尊劉貶曹”的民間基礎

    “三國”題材的故事在三國末期、兩晉時代就很火熱了,除了《三國志》等正史記載,還出現了大量的野史雜文,比如晉代人郭衝就寫了“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後來的“空城計”就是出自於郭衝的記載裡。

    這些野史雜文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沒有收錄,而南朝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的時候,都把他們列在了相應的條目下,以便讀者自己甄別。

    因為《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所以不會貶低曹操,曹操的很多“黑料”都是在這些野史雜文當中。

    這就給後來“尊劉貶曹”的態勢打下了基礎。

    在唐代時期因為安史之亂的緣故,楊國忠、安祿山等權臣軍閥導致了國家的衰亂,所以很多文人開始用既是權臣又是軍閥的曹操來對映這段時事,在詩歌作品中表露了“貶曹”傾向。而“詩言志”傳統下,詩歌在古代文學中有著極高的地位,這就給曹操人物形象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說明文人階層中很多人不再認為曹操是英雄。

    在宋代,“尊劉貶曹”的傾向變的十分明顯,在《東坡志林》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場景:

    聞劉玄德敗,顰蹙而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暢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這是宋代說書現場,百姓在聽到“曹操兵敗”和“劉備兵敗”時候的不同反應,在民間的情緒中,已經形成了“尊劉貶曹”的基礎。

    元朝時期出現了一本《全相三國志平話》,也叫做《三分事略》,是三國故事的第一次成書,質量雖然不高,但後來《三國演義》中基本的故事都已經存在了。

    再來說說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候所作的工作

    這一點分作兩部分來談:

    傳說當中:

    羅貫中基於此結果,在歷史記載、野史雜文,迎合民間興趣之下,創作出了《三國演義》。

    這是羅貫中寫三國故事的一個傳說,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從中可以看到,《三國演義》在創作之初已經吸收了民間“尊劉貶曹”的傾向。

    史料當中:

    羅貫中其人是否是真實姓名,現在有不同爭議,但其取得《三國演義》著作權是因為現今留存下來的第一部《三國演義》,我們稱它為嘉靖本,在這本書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

    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

    所以有些人認為,羅貫中其實只是“三國故事”某一階段的編纂者而已,並不是最初的作者。但其成書年代最早不過元代,這時候民間“尊劉貶曹”的傾向十分明顯,《三國演義》作為通俗小說在民間流傳,必然是受到了該傾向的影響。

    時下流行的《三國演義》是哪一版本,“尊劉貶曹”傾向如何?

    當下社會最流行的《三國演義》是由清代康熙年間,毛宗崗父子編纂的。他們對羅貫中等人留下來的版本進行了刪改。比如將題目變成對偶的上下兩聯,為小說配備詩詞等等,像那首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出自明代楊慎所作的《臨江仙》,也是這個時候才成為了《三國演義》的卷首語。

    毛氏父子對《三國演義》最大的改變就是刪去了很多關於曹操的正面描寫,既然有了“尊劉貶曹”的傾向,那就應該讓這種傾向更為明顯,才能使得主題更鮮明。所以我們看到劉備兵敗之後攜民渡江的情節,卻不知道曹操撤退的時候也是以軍隊保護百姓的。

    這一版《三國演義》的流行,讓“尊劉貶曹”成為了最流行的基調。

    正史記載中的“尊劉貶曹”變化以及原因

    “尊劉貶曹”的形成,其實背後就是曹操與劉備的正統之爭,誰能代表漢家天下,誰是亂臣賊子。所以,正統被頌揚,亂賊被貶低,這是這一傾向的緣由。

    在宋朝之前,史學裡一直是以曹操為正統的,因為漢獻帝在許昌,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奉天子以討不臣”。後來曹丕透過禪讓合法地代漢自立,晉代又是透過這一方式從曹氏手中取得天下,一系列的環節沒有問題,所以是正統地位。

    劉備的身份是有問題的,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也就是說,劉備在十七代人之前,和漢獻帝是一家。這樣的關係和今天社會里兩個同姓的陌生人差不多。所以他的正統地位根本就不存在。

    問題出現在兩宋時期,尤其是南宋。

    眾所周知,宋朝被北方遊牧民族欺負地很慘,皇帝都被抓去了,只能偏安東南。這就導致了宋朝朝廷、文人、民眾等各個階層對北方是軍閥勢力有一種深厚的厭惡,所以曹操背了一個黑鍋,正統地位被取消。

    而南宋同樣不滿於偏安東南,所以孫權背了第二口黑鍋,不能代表正統。

    只有劉備,身處西南,又致力於北伐,契合了各階層的訴求,所以被抬高到正統地位上,作為一種精神的寄託。比如朱熹等大儒都認為劉備所代表的的蜀漢才是正統,就是因為契合了其理想。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南宋時期因為對北方遊牧勢力的妥協、賠款等等屈辱行為,對內的盤剝比較嚴重,所以民間希望有一個“仁德”的君主來統治,這也是劉備的名聲在民間如此之好的原因之一。

    綜上:

    《三國演義》裡“尊劉貶曹”的形成,首先是因為史傳記載的出現,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其次是因為歷史原因所形成的民間、文人傾向,最主要的是其作為通俗小說需要迎合讀者口味。

    這多重原因的作用下,使得“尊劉貶曹”成為了《三國演義》的根本基調。

  • 14 # 菩提非樹LW

    《三國演義》產生尊劉貶曹思想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古代讀書人都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作者羅貫中也不例外,而且小說又誕生於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時代,那麼追求正統的觀念在小說中自然會體現。

    其次,劉備是漢室後裔,他興兵是撥亂反正,師出有名。曹操則代表叛亂一方,即使他雄才大略,但是終究不是正統。

    再次,百姓長期處於戰亂之中,背井離鄉,苦不堪言。

    百姓當然痛恨如曹操一樣的亂世奸臣,從而渴望有像劉備一樣的聖君出來收拾河山,統一華夏,救民於水火。所以,民心所向,深深地影響作者羅貫中的創作觀念。

    第四,羅貫中是一個深受儒家傳統文化薰陶的人,德政思想深入骨髓。劉備是他心中的聖君形象,或者說劉備代表了羅貫中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作者將劉備塑造成一個理想的“明君”,講究封建綱紀、愛民如子、仁義道德、愛惜人オ等,而曹操自然成了一個與之對立的反襯人物。

    第五,小說是透過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尊劉抑曹”思想其實反映了人們對道德的渴望。作者塑造曹操的形象,既寫他非凡的軍事政治才能,也寫他不講仁義道德,只講權術機詐,而這些發展到極致,必然是殘暴和姦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好惡。《三國演義》透過曹操形象,刻畫出統治階級的殘暴本質,生動地體現了人民反暴政願望。

    第六,作者在文學作品中以誰為正統,不僅受到當時政治、社會環境等的制約,而且也受作者人生觀、價值觀、人生經歷等的影響。

    因此《三國志》只能是以曹魏為正統。

    《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因《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在明朝以前中原百姓長期遭到外族入侵,南方漢族文化產生出一種北方夷人,南方正統的觀念,並在民間形成了一批正統+南方+正義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作者是在大量民間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

  • 15 # 知一國學

    簡而言之,主要因為以下兩點:

    一、劉備為漢室正統,而曹操為反叛者;

    二、劉備仁義待人,愛民如子;而曹操刻薄殘暴,極端利己。

    羅貫中設定兩個對立面,而表現為"尊劉抑曹",這樣便會會比較符合讀者心理。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是清泉,期待您的關注!

  • 16 # 竹林雲天

    在封建社會那個年代,人們都有一種視王權為正統的心裡。

    劉備姓劉認定為漢皇室分支,所以作者心裡有忠終漢室正統之心,力尊劉備,劉備為人正派附和作者讚揚條件再進行誇大,美化來維護正統的恩德。

    還有另外一種原因包含在裡面,那就是古人信天命,尊皇權, 感覺皇帝都是真命天子,把劉備看成漢朝皇權的 延續,所以作者在書中也多次寫到劉備為興漢室立大志。

    曹操明顯是自立門戶要建新政權,在作者看來視為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實屬亂臣賊子,書中也多次用曹賊稱位曹操。 荀彧白馬門擋曹植、還有曹操狩獵辱漢帝關羽、荀彧不滿都表現為尊正統漢室。

    羅貫中有這種尊正統、信天命心裡所以才會寫成尊劉貶曹,這樣寫也附和當時大多人們的認知和統制者要求。

    劉秀傳貶王莽、水滸宋招安都是一樣道理維護統制者的正統天命所歸、不可造次。

  • 17 # 風清郎

    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理解。

    為什麼這麼說?作者身份、作品性質以及時代環境。

    一說作者身份

    羅貫中先生,是個文人,小說家,作家,而不是一個歷史學家。

    不管寫什麼,由於寫作的描寫手法和藝術化等的需求,小說家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人物故事彙編、適當誇大、主角光環、作者主觀邏輯等出現。

    二看作品性質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我國文化史上最知名的、最重要的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之一。其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小說,而不是正史。

    據記載,這部小說的完成,也是建立在羅貫中先生收集整理了眾多民間版本的基礎上、繼而不斷潤色、藝術化的結晶。

    因此,其本身性質決定:這本小說在基本吻合歷史發展、人物形象的情況下,可以有適當的主觀看法、藝術演義。

    試想一下,如果一部演義小說像長篇記載類歷史書一樣,它還能這麼家喻戶曉嗎?

    也正是由於羅貫中先生才華橫溢、妙筆生花,這本歷史小說才能夠如此火爆,甚至成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它作為茶餘飯後、文學作品去探討研究是完全可取的,但是將該小說中的劇情當做是真有其事、正史記載去論證,也大可不必。

    三道時代環境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正統思維。

    門當戶對、撥亂反正等詞都是一種邏輯文化體現。

    曹操也好,劉備也罷,都處在東漢末年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不管漢室是否傾頹、朝局是否混亂,人心思漢,這是很難被一個人、一段時間去改變的,曹操不能、劉備也不能。如果反過來曹操是劉備,劉備是曹操,那麼作為政治家的他們,取天下、得人心的方法,也會是一樣的:外姓強權,劉姓示仁。

    因此,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必然有演義不真實的成分,但是七分實三分虛,足以滿足歷史類小說再高的標準。

  • 18 # 快意爆料

    演義演義,是演示的大概意義。本身是以歷史為縮影,加入了傳說和個人理解成分提煉成藝術化,演變成戲劇化。這是作者的初衷。本身是為了推動民間故事性,並不是讓民間真正掌握歷史為前提。而是提高民間興趣為主。如果沒有尊劉貶曹或者沒有尊和貶。那還談什麼愛好與不愛好推廣與不推廣了,關鍵就不僅僅在於愛好與不愛好,利益偏向於哪一方有利於於民生,民間關注自己的一方利益加上正義形象為中心紐帶。才能形成街頭巷尾談三國議論的話題。

    最有發言權和發言技巧的,當然屬於知識分子。一是有那個時間去了解翻看,二是能夠深思熟慮,善於記住與傳播掌握技巧。知識分子有一種變化,沒發達的時候獨善其身,發達以後管理兼濟天下的理想可以繼續發揮。所以形成三國熱,也是在所必然,古代晉升階梯,唯有從政一條路,能說成是光明大道,也能說成是獨木橋。反正是有大有小,有明有暗,有坦有險,只有這一條道。要麼就永遠在基層做個手藝人或農民或商人。農民、手藝人、商人一般情況下沒有多高文化程度。街頭談資往往構不成影響力,充其量是口耳相傳娛樂為主。

    由於三國演義官方與民間上下談論甚熱,從政者有利於交流與借鑑案例。平民百姓有利於借鑑於道德標準。晉升和將要晉升計程車子們,也是可貴學習聰明的一種途徑,發揮智力的談資與笑料。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和傳記。 出入是相當大的,不可一格一概而論。年代和作者的背景心理完全不是一致。這就造成了三國演義、傳記,三國志,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故事的情節,很多差異性。這也是三國演義逐漸紛紛登場,形成不朽的一部名著。故事曲折起伏,英雄輩出形象鮮活,可使人心血沸騰難眠深思,也有有令人怡情愉悅,回味悠長。陸陸續續豐富了三國演義的情節步驟和扣人心絃的藝術技巧。也自然難免有加工訛傳和民間技巧的加入,官方知識的編修,知識分子的潤色。比如說張飛鬍子硬如鋼針,虎頭燕額,兩目炯炯大而有神,聲如雷震,一聲能喝斷當陽橋。果真如此嗎?為了讓形象給神話,讓人好記比較鮮活,必須強大其生理功能誇張話。當然這是藝術手法。如果真有這樣的人。恐怕沒有哪個女孩能願意給張飛結為夫婦。就憑他鬍子如鋼針怎麼接觸女孩兒?如果接觸她就已經刺蝟的受害者,恐怕張飛就要當強姦犯了。再比如劉備面如白玉唇如硃砂,兩耳垂肩,兩手過膝。如果腰再彎彎一點,恐怕一個大猩猩很相似。如果再張大嘴一笑露出牙齒在蹣跚行步,朝中大臣恐怕不笑倒,也要十分詫異。這樣的形象,老百姓要想不記住也很難。劉備臉白、張飛臉黑、關羽臉紅,各有特色,孫權碧眼藍須這一點就像老外與眾不同,再賦予志向遠大。再加上有點功勞時,手下就可以誇他真神人也。到後來,有人被逐漸封成神或者財神,也不能缺少藝術的效果這一環所致。

    如果不尊劉貶曹。就沒有諸葛亮罵死王郎,這麼一段精彩故事,也沒有諸葛亮六次北伐,義正言辭又囉裡囉嗦的出師表。

  • 19 # 樹於藤

    羅貫中是明朝人,我們來分析一下明朝時代背景

    1.宣揚政治正確,符合當時的主旋律和價值觀

    這是非常重要的,明朝雖然風氣開放,尤其到明末湧現出來的大量奇奇怪怪的東西(不點名了,但並不意味著朝廷放棄了對思想的控制,相反,他們越發注重“忠孝仁義”的精神宣傳,從程朱理學,到八股取士,明朝歷經極其嚴苛的文化專制時代,在明朝前中期,統治者捍衛主題思想的決心貫徹到底,正所謂“正人心,明綱常”。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正是在這大環境下產生的。國家需要一面旗幟,一面宣揚忠君報國的旗幟,一個鞠躬盡瘁的標杆,這個人,放眼中國歷史,最合適的就是諸葛亮。既然諸葛亮是標杆是旗幟,那麼與之相對的曹操,即便有所成就,也只好悶棍打死。

    2.市民階級對於小說娛樂的精神需求

    三國演義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稱為爽文的,爽文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痛快,快意恩仇,智計博弈,能實現常人無法實現的操作,看得人拍手叫好,方才過癮。市民的需求也正是在此,對於小農經濟發展,大家生活慢慢起飛的時代而言,市民更加註重精神文化的需求了,他們需要代入到小說角色之中,需要一個鮮明的正反派立場,而不太需要一個亦正亦邪的形象,這樣他們方能在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過五關斬六將等諸多瀟灑事中得到充分的滿足和臆想。這個時代,需要一位英雄,是義放曹操的關羽,是七進七出的趙雲,三國演義滿足了他們的幻想,通篇閱讀,深感裝逼,但感覺良好,還想二刷三刷。

    國家宣揚了忠義,市民收穫了典型。尊劉貶曹也就一如既往繼續下去了。

  • 20 # 自由的鷹28185386

    三國之後的歷史演變,讓人覺得還是尊重正統的好。雖然劉備並不是人們想象的和演義描述的那麼一直仁慈,但晉以及晉以後的歷史告訴後人,什麼人都想當君主的時代,非常的不堪回首!當然,這種歷史一直延續到民國的軍閥割據。幾乎無限權力的君主時代(不管是地方割據還是一統天下),是一定要被華夏民族警醒和拋棄的!這種制度下的君主,有做得不錯的,但也只是一時,根本上改變不了後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尤其暴君或者昏君乃至各級地方長官給國家人民帶來的悲慘後果,也就是歷代封建王朝短則幾十年,長則幾百年覆滅的輪迴定律!這是制度所限,非人之主觀所能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唐DM能用上刀片電池和手機NFC解鎖這些功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