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東北的小豆包

    秦國將軍李信,就是王者榮耀裡面的英雄的原型。戰國末期的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國將星雲集,蒙恬蒙武兄弟,王翦王賁父子,而李信也是在這個時期一顆著名的將星。

    王者榮耀中的李信

    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先後被秦王嬴政滅國後,秦軍陳兵在燕國邊境,太子丹壓力山大,於是他派出荊軻準備幹掉嬴政,結果刺秦失敗,秦國怒而興兵開始大舉進攻燕國,當時的秦軍主將是王翦、辛勝,而李信僅僅是秦軍的一員小將,王翦主力在燕國都城薊(今北京)附近擊敗燕太子丹軍隊,燕國軍隊退往遼東,李信帶領幾千人追擊到太子河(遼寧省中部遼陽地區)迫使燕王喜割掉自己兒子燕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國,於是秦軍撤退,燕王喜則繼續佔據遼東為燕王。

    秦國滅楚前的形勢圖

    相比較與王翦的大兵團作戰,此次李信僅率領數千軍隊追擊到遼東地區,深得秦王嬴政認可,在徵求滅楚的方略時,年輕的李信說,滅楚只需20萬軍,而事後秦王嬴政詢問王翦時,王翦則說必須得60萬軍隊,於是在嬴政看來,王翦已經老了,於是就決定人們李信為主帥進攻楚國。

    而第一次攻燕戰爭結束後,王翦也確實申請退休了。

    王賁滅亡魏國後,秦軍開始滅楚戰爭。嬴政命令李信為主帥、蒙恬為副將,率大軍20萬進攻楚國,最開始李信在楚國打得還是不錯的,攻破楚國舊都郢,並與蒙恬會師在城父,不過很快李信遭到楚國人的反擊,被楚將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給打得大敗,秦國滅楚失敗。當然這裡面不完全是李信的責任,因為秦軍攻破郢都後,嬴政派出大臣昌平君來鎮守郢地,但是昌平君本就是楚國人,可能是眼見楚國滅亡於心不忍,最終反戈一擊,於是李信大敗。

    此後秦始皇又親自找到王翦,許諾王翦要求的60萬大軍,於是王翦帶兵進攻楚國後擊敗項燕,俘虜楚王負芻,而後楚人再立昌平君為新楚王,繼續抵抗秦軍,最後仍舊在淮南被王翦擊敗,楚國最終亡國。

    秦始皇時代所向無敵的秦軍

    相比較戰敗全家被殺的秦將樊於期,李信的是幸運的,可能是秦王嬴政還是比較欣賞這個年輕人,之後李信與王賁一起參與攻破燕王喜滅亡燕國和滅亡齊國的戰爭,然後歷史書籍上就沒有了關於李信的記載。

    在後來秦末亂世之中,王翦的孫子王離仍然在和項羽大戰鉅鹿,卻沒有了李信的影子。

    可是到了西漢武帝時期,李信重現江湖,當然此時已經是李信的後代,也就是司馬遷最為尊敬的飛將軍李廣,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明確記載了李廣的祖先就是秦朝的李信,並且說李家世代騎射,而且還說李廣和堂弟李蔡,均是出身良家子,這樣的記載說明了李家世代仍然是軍人出身,而且當年沒有收到秦王嬴政的處罰,否則就不是良家子了。

  • 2 # 蟈蟈的文史原創

    李信是秦始皇賬下的大將,深受秦始皇的重用,其於前228年,與王翦配合破趙,前227年伐燕,與王翦一起追殺燕王喜和太子丹,並最終迫使燕王喜殺掉太子丹,此役李信的勇猛及忠心深得秦始皇的信任,但是在滅楚上,李信卻犯了錯誤,導致自己的失敗。其錯誤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錯估了楚國的實力。當時楚國是南方大國,擁有較大的統治區域,且其有實力與秦軍對抗作戰,尤其是楚軍統帥項燕具備不一般的將才和戰爭指揮實力,與秦朝已滅的韓、趙、魏不可同日而語。

    二是李信的盲目自信。由於在破趙、伐燕過程中,李信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一直追殺燕太子丹致使太子丹被其父親所殺,獲得了秦始皇的充分信任,其認為目前秦軍是勢如破竹,各國遇到秦國都會不堪一擊,,所以盲目下結論。

    三是李信缺乏鬥爭的遠見。當秦始皇問其多少兵可以破楚的時候,其毫不猶豫的說20萬,作為一般久經沙場的將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做不到百分之百了解對方,起碼也要對對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李信在不瞭解戰爭物件的實際情況就脫口而出20萬,可見其戰場鬥爭的幼稚性,而王翦的回答是60萬,可以看出王翦是從實際出發,而李信是從主觀想當然出發,最終導致戰敗的結局。

    李信戰敗是秦統一六國中宜安戰敗後的又一重大挫折。雖然戰敗,沒有影響秦始皇破楚的決心,其再一次請出王翦帶隊攻打楚國,最終王翦以逸待勞,出奇制勝,經過一年多的戰鬥最終破楚。

    李信最終秦始皇沒有將其處死,或是降級使用,或者不再受到重用,畢竟其之前立下赫赫戰功,秦始皇也尤其欣賞他,此次戰敗是其盲目驕傲自大所致,但不影響其作為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的能力,其之後於前222年和221年與王賁一起滅燕和齊國,最終實現秦朝的大統一。

  • 3 # 史論縱橫

    春秋戰國時期的對於將領記載的資料很好,就連紀傳體通史《史記》中記載戰國四大名將白起和王翦用一個傳,而廉頗和藺相如用一個傳,更為關鍵的是,這些將領的生卒年記載還不是很詳細,其中白起和李牧是因為有具體的事件,所以有卒的年份,廉頗和王翦是正常死亡,所以卒年不清楚,另外戰國四名將更是連出生的日期都沒有。

    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清楚他們到底有多大歲數,比如廉頗一直以老將的身份而被人熟知,因此,在五國伐齊的時候他是老將,長平之戰的時候還是老將,到尚能飯否的時候依然是老將。

    實際上從從五國伐齊到廉頗死的時候,至少有五十多年。

    整明白了這些再來講李信,雖然李信也是戰國末期的著名將領,但是並未列四大名將,生卒年自然更不詳了。

    在《史記》中也沒有關於李信的單獨傳記,只是在《白起王翦列傳》簡單的敘述了一下,李信活躍的時期就是秦始皇十年統一戰爭期間,真正使得李信登上歷史舞臺的記錄是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說李信以數千兵馬追逐燕國太子丹,並且殺了他,這個時候李信是“年少壯勇”。

    在攻打三晉和伐燕的過程中,李信逐漸獲得秦始皇的信任,而當時只有楚國還有一定的實力,當時秦始皇想要滅楚,問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人馬才能完成。

    李信的回答是,只要二十萬人就夠了,而王翦的回答是必須要六十萬人,最後秦始皇以王翦老了為由,讓李信領兵前去攻打楚國。

    李信伐楚之戰的經過為: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實際上,我們也能夠看出,李信的確是很勇猛的,楚人一向以勇猛而著稱,派遣秦國中勇猛的李信前去對應也算是一種以剛克剛的策略,在戰爭初期李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只不過最後被楚軍反擊了一下,沒抗住。所以,秦始皇才換了王翦。

    秦始皇也不是傻子,當然知道用六十萬軍隊去攻打楚國是必然的事情,只不過秦始皇要的還是那種價效比的東西,如果能夠用20萬人擺平,那不是更好的事情嗎?

    實際上,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之戰雖然失敗,但是秦始皇並未怪罪,在王翦滅了楚國後的第二年,秦始皇就讓李信與王賁去攻打燕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李信以功勞被封為隴西侯,從此以後,關於李信的事蹟又戛然而止。

    可以說,李信只存在於秦始皇的統一之戰中,之前和之後都未表。

    對於李信的評價也因為伐楚失敗被人當作笑談,其實要是給李信60萬人馬,他未必不能戰勝楚國,只不過李信作為秦朝將領中的後起之秀,秦始皇不可能將60萬大軍完全交給他,還是那句話,20萬軍隊有20萬軍隊的打法,60萬軍隊有60萬軍隊的打法。

    李信的結局應該是好的,因為非自然死亡的將領都會有記載,比如戰國四名將中的白起和李牧都有死亡時間的記載,而廉頗和王翦儘管經歷的事情這麼多,最後沒有非自然死亡,因此也是生卒年不詳。

  • 4 # 風景裡的路

    李信是為秦始皇立下戰功的,他雖然犯了錯。最終秦始皇沒有將其處死,以後沒有再重用他。秦始皇也尤其欣賞他,此次戰敗是其盲目驕傲自大所致,但不影響其作為一個能征善戰的將領的能力,其之後於前222年和221年與王賁一起滅燕和齊國,最終實現秦朝的大統一

  • 5 # 國史記聞

    李信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出現,最重要的事蹟就是在秦王嬴政在接連消滅了韓國、趙國、魏國並驅逐燕王喜之後準備乘勝在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繼續攻打楚國。此次的主將嬴政想任命“年少壯勇”李信,李信當年曾經率領數千士兵追捕燕太子丹,嬴政對他印象非常好。

    所以,嬴政問他:“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回答說不過用二十萬人即可,嬴政再轉身問老將王翦,王翦卻回答:“非六十萬人不可”。嬴政認為王翦老了,怯懦了,“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而王翦感覺自己的建議不被採納了,於是便告老還鄉了。

    李信與蒙恬兵分兩路南下攻打楚國,最開始還是比較順利的,但是後來卻被楚國軍隊長途奔襲,李信大敗而回(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史記》中沒有記載嬴政得知李信戰敗之後是如何處理李信的,但是說嬴政當時的表現是“大怒”。並且立即親自去找已經在頻陽老家的王翦認錯(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

    嬴政本人曾經當面笑話王翦老了,怯懦了,自以為李信才是少年將才,結果不僅被李信戰敗的事實打臉,還要親自去給王翦道歉,可以想象嬴政有多麼難堪了,也可以想象李信的下場有多慘了。

    但是沒想到,嬴政不僅沒有處死李信,反而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和二十六年先後隨王翦之子王賁破滅燕國和齊國。而且,在百年之後,他的後世再次顯赫起來,他們就是隴西李氏,其中出名的人物包括飛將軍李廣以及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等等。

  • 6 # 鯤鵬國學

    秦始皇是非常愛才的,終秦始皇一生,都沒有怎麼殺害有功的大臣!

    幾乎都是得到了善終的!秦始皇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一次失敗就殺害了大將,陣前殺大將本來就不吉利,而且對待其他人也是不好的,就讓李信戴罪立功了!

    秦始皇早年在鄭國作為韓國間諜要修水渠來使得秦國國力衰弱是,就下了一個逐客令,但是後來李斯的一篇名揚千古的諫逐客令,使得秦始皇幡然醒悟,收回了逐客令,有了李斯的幫忙,才有了未來的天下一統!秦始皇知道水家修渠太重要了,李冰就是最好的例子,都江堰使得四川成為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秦始皇就用鄭國繼續修渠,而且就以鄭國的名字命名,是為鄭國渠,正是有了鄭國渠,關中地區才真正的沃野千里!

    秦始皇知道人才對於帝國對於統一大業太重要了,有了人才才有了他的統一帝國,也要有人才,才能守住他的統一帝國!

    這就是秦始皇的人才觀!

  • 7 # 墨梅逸清寒

    李信是秦始皇時期最勇猛的年輕將領,他作戰快而狠,嚐嚐敵軍沒有擺好陣腳就衝進去殺敵了,而且他從來都是親自上陣,跑在士兵前面,所以士兵也鬥志高昂,勇猛殺敵。

    李信曾率8萬秦軍大破13萬韓魏聯軍,幾次和趙軍作戰也取得勝利,秦始皇大為讚賞,稱李信是當代白起。白起也被提拔為僅次於王翦的主帥。但是李信的作戰方式也是都致命缺點的,只勇猛,但不講方法。在和趙國作戰時,名將李牧就抓住他的弱點,避其鋒芒,幾次被李牧打的落花流水。

    在對楚國開戰前,秦始皇問李信帶多少兵可以打敗楚國,李信說20萬就夠了,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說非60萬不行。秦始皇認為王翦老了,不堪重任,任命李信帶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一開始也是節節勝利,但是李信驕傲了,最後被項燕偷襲,只落4萬秦軍,以失敗告終。秦始皇聞訓大怒,但是想到李信的戰功,而且是自己選擇了李信而非王翦,還任用有楚國繼承權的昌平君運送糧草,結果昌平君叛亂,截斷了秦軍糧草和後路。所以,秦始皇並沒有殺了李信,自己親自去給回家養老的王翦道歉,讓李信將來戴罪立功。

    李信後來確實跟隨王翦兒子王賁打敗了燕國和齊國,李信本人也對秦始皇忠心耿耿,在秦始皇死後,面對劉邦項羽的大軍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吻劍自殺了!

  • 8 # 追光看影

    秦始皇問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說“不過用二十萬人。”,王翦卻說“非六十萬人不可。”,所以秦始皇就派李信去攻打楚國。

    那麼結果呢?

    (將軍委屈你了,不過遊戲裡,你超帥的!)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李信攻平輿,蒙恬攻寢,大破楚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資治通鑑·卷第七》)

    兩本史書記載大概相同,前期很順利,連楚國的都城“郢都”都攻破了,但在與蒙恬會師的路上被打敗了。《資治通鑑》更是說明李信沒有戰死。

    接下來,就寫到:【王聞之,大怒,自至頻陽謝王翦曰:“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木乃伊》中的秦始皇)

    這裡很明顯看到,秦始皇怒了,而且還是大怒。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這李信還有救嗎?不死也殘啊。我們再想想打仗失敗的樊於期(荊軻刺秦,這將軍的頭就是一個籌碼),樊於期因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逃往燕國。那到底是什麼罪導致他要逃呢?自己逃了全家都被殺掉了,那麼是什麼罪會讓樊於期冒著全家被殺的風險逃跑呢?猜想來肯定是死罪。李信是不是死罪呢?並不是,因為沒過幾年李信又出來了:

    【王翦果代李信擊荊。······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省略號處是刪減部分)

    這裡,看到李信又和王翦的兒子王賁破燕定齊了。也就是說,李信並沒有被處死,而且還跟隨王賁去破燕定齊了。

    那麼這就可以分析出,李信伐楚慘敗,秦王政只是降了李信的級,不再做主將了,也許伴隨著罰俸祿什麼的。

    不過李信這麼牛的將領在史書中的筆墨卻非常的少。以至於他最終的結果,我們也只能靠猜想了。

  • 9 # 探尋歷史奧秘

    秦始皇並沒有處罰李信,後來李信還與王賁一同“破定燕、齊地”。這是因為李信失敗是因為昌平君的反叛,且李信立過大功。

    李信

    李信,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他在年輕時就以勇猛著稱,史載其“年少壯勇”。

    李信初次登上歷史舞臺是在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李信與王翦一同進攻趙國,根據《戰國策·卷三十一·燕策三·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中記載:“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之後秦軍攻克邯鄲,俘虜了趙王遷。

    真正讓李信一鳴驚人的是秦燕易水之戰。在秦國相繼攻破韓趙之後,燕太子丹知道憑燕國國力無法對抗秦國,於是命荊軻帶著燕督亢地圖與樊於期人頭,假借獻寶為由,刺殺秦王政,失敗之後,秦王政大怒,於公元前226年(秦王政二十一年)命王翦率大軍伐燕,在此戰中,李信一馬當先,在易水大敗燕太子丹,燕太子丹逃往薊都,王翦破蘚都後,李信乘勝追擊,率數千兵逐燕太子丹至衍水,燕王喜迫於壓力殺掉燕太子丹,獻其首於秦王政。秦王政得知了李信在戰場上的表現,對其十分欣賞。

    秦王政在大敗燕國之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南方,在秦王二十二年滅魏國之後,將矛頭對準了楚國,秦王政決定徵求李信與王翦的意見,他先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認為以秦軍隊之戰力,不需多少人,便說道:“不過用二十萬人。”,秦王政又問王翦,王翦認為二十萬人太少了,應穩妥一些,於是答道:“非六十萬人不可。”,秦王政聽後笑著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命李信與蒙武領二十萬兵南下伐楚,王翦得知後便稱病解甲歸田了。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與蒙武兵分兩路,李信攻平與,蒙恬取寢丘,兩人皆取得勝利,眼看就要攻壽春,這時在郢陳的昌平君突然起兵反秦,李信見後方大亂,沒辦法,只得回身攻郢陳,楚國項燕抓住機會猛攻秦軍,李信遭遇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昌平君

    秦始皇得知後,並沒有怪罪李信。並且親自去頻陽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再次出山。並派給王翦60萬大軍,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出兵,採取以逸待勞之法,於次年滅掉楚國。

    如果沒有昌平君,李信二十萬兵就算滅不了楚國,也不會大敗,這也是秦王政沒有怪罪李信的原因,李信還是太年輕,如果出兵六十萬的話,就算昌平君造反也沒什麼用。

  • 10 # 人皆可為舜禹

    歷史是一出沒有結局的戲。每個結局都是這齣戲的新情節的開始。大家好,我是司徒,聽我聊歷史,關注我不迷路。李信

    戰國時期的大將,生平勇猛異常,年輕之時乃是秦始皇身邊較為信賴的人,但是史書中對他的記載甚少,只是寥寥數語,先前在攻打趙國的戰役中立了大功,卻又在討伐楚國的時候失敗,根據史書對其評價也只是勇猛而已。

    戰爭經過

    現在荊軻刺秦王失敗後,秦始皇也是十分的生氣,便讓王剪領兵去燕國算賬,這時中途殺出這個李信,只用了少數的兵力便將太子丹人頭拿下。秦始皇知道之後也是欣賞他的勇猛。後來秦始皇想要攻打楚國,便向大臣們推薦人選,並詢問其需要多少的軍隊。於是王剪便說需要60萬大軍,可是李信只需要20萬,秦始皇聽了十分開心便讓李信做了將軍去帶兵攻打楚國。

    楚國軟弱

    李信覺得秦國的軍隊經歷這麼多次的戰爭那自然時十分的勇猛,而楚國又很軟弱,所以20萬大軍足以。起初剛開始的時候李信率領的秦國大軍也確實是勢如破竹的連敗楚國軍隊,但是李信並沒有繼續的去攻打楚國的首都,而是調轉槍頭去處理叛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楚國也是調來了軍隊去追打李信部隊,李信節節敗退,士兵傷亡慘重。

    根據古代的律法,打瞭如此的敗仗回去肯定是受死,可是秦始皇並沒有出發李信,反而對其更加信任。原因我猜大家也是可以猜得到,就是李信對秦始皇還是忠心的,更何況李信之所以吃了敗仗還是因為心繫國家,要是秦國深陷,那麼打下楚國也於事無補所以秦始皇對他不但沒有罰反而獎勵於他。如果不是家裡有叛亂,楚國是李信的囊中之物,所以李信還是有著一定的軍事才能的,畢竟他只要20軍隊,王翦的三分之一就能拿下楚國。

  • 11 # 小豆生活啟示錄

    提問者能提出這個問題,相信對李信在滅楚大戰中如何失敗有一定的瞭解,不再複述。

    始皇帝是一個非常愛才的皇帝,自從李斯的諫逐客令,不管是秦國本土人士,還是六國士子,只要有才,在秦國就都會受到重視,這也是為何秦國一直都有傑出人才的原因。

    李信戰敗後,始皇帝並沒有多加追究李信,降職處理,並且讓他戴罪立功,讓他與王賁一起參與攻破燕王喜滅亡燕國和滅亡齊國的戰爭,並且大獲全勝。

    但是有一點,就是李信之後都沒有擔任過統帥。

  • 12 # 江雨燕

    這位李信是飛將軍李廣的祖先,不過李信和自己的後代李廣比起來則要遜色不少,不僅歷史評價不及李廣,連生前事蹟也語焉不詳。關於李信帥兵伐楚失敗後的下場史料並沒有記載,但是從秦始皇的態度中我們可以大致猜測出李信既有可能會被降職處理。

    據《史記·王翦列傳》記載,李信最後跟著王賁一起去攻打燕國和齊國去了。

    李信自負輕敵,導致失敗

    秦國伐楚戰爭緊跟在滅燕之後,荊軻刺秦失敗後,秦始皇大怒,先是派兵加緊攻擊趙國,又命令王翦攻燕,而燕國君主決心降秦。另一面王翦的兒子王賁正在攻楚,已經奪得數十座城池,秦始皇決心乘勢進行滅楚之戰。

    但他沒有底氣,於是跑去詢問李信: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

    李信自信滿滿的回答說:最多二十萬。

    秦始皇為了保險起見,又去問老將王翦:攻滅楚國需要多少軍隊?

    王翦回答說:最少六十萬。

    秦始皇一聽足足多出了三倍的人馬,這秦國的軍隊也不是泥造的,說要多少就要多少,他因此懷疑王翦是年老怯戰,所以故意誇大人數。於是他派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攻楚,另讓王賁去攻打魏國,王賁不負使命,順利滅掉魏國。

    這時候的楚國將領是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李信和項燕之戰的具體經過我就不具體描述,年輕的李信不敵年老的項燕,不僅被項燕攻破軍營,還被殺了七個將領,李信不敵,逃回秦國。

    秦始皇很生氣,又重新啟用王翦

    《資治通鑑》記載秦始皇聽見李信失敗的訊息後大怒,親自跑到王翦抱病養老的地方道歉說: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大家注意秦始皇這番話,他並沒有直接說李信無用,而是責怪辱沒了秦軍的名聲。這時候的秦軍橫掃天下,打出了赫赫威名,不僅各諸侯懼怕秦軍,連秦始皇也對自己的軍隊十分自信。

    但李信沒有發揮出這支虎狼之師的力量,就像讓他帶領一群拿著熱武器計程車兵去和一群拿著冷兵器的軍隊作戰,結果他還打輸了,你說秦始皇能不生氣嗎?要知道,在戰國曆史上曾經有數次五國聯軍共伐秦國的歷史,但秦國都是勝多敗少。

    尤其是最後兩次,秦莊襄王五十三年,寄居在東周國內的東周儲君號召天下諸侯伐秦,結果被秦軍打敗,周朝由此滅亡,周朝土地盡歸秦國所有。而最後一次五國伐秦,在春申君黃歇的帶領下,五國打到了秦國函谷關,但依然被秦國打敗,由此拉開了六國相繼被秦國滅亡的大幕。

    秦始皇重新啟用王翦,東拼西湊的拉出了一支六十萬人的軍隊,可以說秦始皇押上了自己的老本,為此王翦為了打消秦始皇對他的防備,還假裝讓秦始皇賞賜一些土地給他的子孫,以示忠誠之意。

    王翦帶著這支六十萬人的軍隊開到楚國邊境駐紮下來,楚王聽說以後,也以舉國之力湊了一支軍隊來對抗秦軍。但是王翦並沒有急於開戰,而是紮營不打,每天讓秦軍吃得好,睡得好,還可以洗澡。後來他又問士兵們都在玩什麼遊戲消遣時間,下屬回答說在玩投石遊戲。

    王翦覺得時機到了,於是帥兵出擊大敗楚軍。其實王翦的這個做法和吳起有相似之處,吳起對待士兵也是非常的好,還親自替他們吮吸化膿的傷口,士兵們很感動,所以願意為他賣命。而王翦的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一樣的,因為這場戰爭是一場關乎兩國存亡的大決戰,楚國勝了,秦國就有滅國的危險。

    因為這支軍隊是秦國的老本了,如果秦國勝利了,那麼楚國也就沒有什麼反抗的能力。所以王翦使用了一招和吳起相似的戰術,把士兵們都照顧好了,既可以消除他們的緊張,又可以讓他們更勇猛的作戰。

    因為什麼呢?一來士兵休息夠了,就有足夠的精力;二來加上秦國獨有的軍功爵位制,秦軍必然打起仗來就比平時更勇猛,而王翦平時和士兵們同吃同住,無疑讓士兵們深受感動,這是一種感情牌。

    最後王翦打敗楚軍,楚國也隨之滅亡,而李信呢?據《史記·王翦列傳》記載,他跟著王賁攻打燕國和齊國去了,看起來應該是被降職處理了。

  • 13 # 小編虎哥

    在歷史長河中有過不少的戰事,在軍隊之中紀律是最重要的,一個高質素的軍隊也離不開將領的對作戰的正確指揮,將領就如軍隊的眼睛,是在兩軍對戰中取勝的決定性因素。李信是兩千多年前的著名將領,在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之中李信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李信年輕有為,年紀輕輕就打過不少的仗,基本上都是贏得很漂亮。人人都誇讚李信李將軍驍勇善戰,李信因此驕傲的飄飄然。在嬴政二十二年,秦國派兵攻打楚國,就連老將王翦都沒有足夠信心戰勝軍力強大的楚國,保險的說至少要出動60萬士兵才有可能攻下楚國,但是意氣風發的李信卻信誓旦旦的說只要20萬軍力就可攻下,秦王聞之大喜還認為王翦是年紀越大就越沒膽量了。

    李信可以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帶著20萬士兵就去攻打楚國了,雖然一開始是捷報連連,但是楚國也不是那麼好惹的,就在李信帶兵乘勝追擊的時候被楚軍誘敵深入,最後落得慘敗,秦國在李信的帶領下最終只能是落敗歸國。李信在此戰失利之後本以為是必死無疑了,但是秦始皇對此的態度竟讓人大跌眼鏡,面對啪啪打臉的將軍李信,秦王竟沒有加以責怪,在之後很多的戰爭中李信都被委以重任。秦王知道戰事失利的原因後親自像老將王翦去賠禮致歉,可以說是非常的禮賢下士的。

    所以,在秦國面臨滅亡之際,李信是誓死不降以報秦王的信任以及恩典。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雖然歷史將他暴政的行跡寫了下來,但是他也是有很大的長處的,光對待士兵將領絕對說的上是數一數二的,這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很少有能及得上他的,也難怪他能統一六國。

  • 14 # 方圓論壇

    在《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秦將軍李信,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要知道李信可是當時秦始皇手下大將。其重要程度不亞於王翦和蒙恬等人。但同人不同命,王翦蒙恬名留青史被後人所傳頌,李信這個秦朝名將卻被人遺忘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秦始皇實行了開天闢地之舉,攻滅六國一統天下。而追隨秦始皇滅六國的將軍也因為立下不是功勳而被史書著重記載。甚至有部分將領還以單獨列傳的形式被史學家記錄下來。而李信功勞在所有秦將之中也屬於排名前幾列的人物。但偏偏就是他被歷史所遺忘。簡直不要太可憐了。李信被正史著重記載的只有兩件事。第一就是在攻滅燕國時期李信窮追猛打不僅滅了燕國還把燕太子丹的人頭獻給了秦始皇。這使得秦始皇對李信大為讚賞。而之後李信配合王翦滅韓國和趙國之際,李信雖然也有滅國之功,但歷史並無記載。

    第二件事就是李信和王翦爭搶攻滅楚國的行動指揮權這件事。秦始皇從滅亡了燕、趙、魏、韓之後矛頭直指楚國。後來秦始皇私下裡問了李信和王翦攻滅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滿滿的表示最多二十萬大軍就足夠了。而王翦則表示想要滅亡楚國必須要六十萬大軍才可以實現。秦始皇聽過兩人的陳述時候秦始皇覺得王翦老了開始瞻前顧後了沒有冒險精神也不夠勇猛了。所以秦始皇採納了李信的建議,派遣李信為大將率二十萬大軍進攻楚國。秦始皇信心滿滿的等著李信的好訊息。但結果卻是李信慘敗,二十萬大軍幾乎毀於一旦。而李信的慘敗也是秦國首次遭受如此重大的傷亡。

    李信遭受如此重大大損失之後秦始皇並沒有過多的處罰李信。雖然歷史上李信的死因不明。但李信兵敗楚國之後絕對沒有被秦始皇過分的苛責。因為李信在經歷了楚國之敗後在攻打遼東抓捕燕王喜和攻滅齊國的戰役中也都立下的諸多功勳。至於李信在楚國慘敗後秦始皇如何處罰了李信實際上歷史並無記載。原因嘛也就像我上邊所說,李信在歷史上太過於被忽略了。

  • 15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李信是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先祖,也是名非常厲害的武將,曾大敗趙國、燕國,那為啥史書上對他的記載不是很多?就是因為他率20萬秦軍滅楚,結果楚沒滅成,反而損兵折將。

    秦始皇對他還是很好的,見他大敗也沒啥處置,只是從此之後再也沒委他重任,只讓他跟隨別的大將出戰,例如王翦、王賁父子。

    從李家還能在隴西繁衍生息,養出李廣這種名將來看,李信的結局還是挺不錯的,沒被秦始皇清算,也沒參與進什麼會掉腦袋的事情中。

    其實李信打楚國這事兒吧,和趙括的“紙上談兵”有得一比,只是因為造成的後果沒有趙括那麼嚴重,才沒留下個“李信攻楚”的成語。

    話說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已即位19年,時年32歲,正是年富力強大有作為的時候,李信和他年歲相仿,是秦國的少壯派,深得秦始皇的看重。我認為他們兩人私交也很不錯,否則秦始皇不會這麼信任他。

    當時秦始皇派老將王翦和青年將領李信各領一軍襲擊趙國,沒多久就攻破了趙國,此戰中李信表現突出,秦始皇更相信他了。

    沒過幾年,韓、趙、魏都被滅了,秦始皇準備打楚國。就問武將們要多少兵才能滅楚?

    王翦謹慎的說要六十萬,李信自信的說只要二十萬。

    可能是一系列的勝利讓秦始皇膨脹了,竟然信了李信的話,說王將軍老了,膽子小了,秦國的未來還是要靠年輕人呀!

    然後他就給了李信二十萬兵,李信帶著大軍攻入楚國,剛開始還打了幾個勝仗,接著就被楚霸王的祖父項燕給打敗了,狼狽逃回秦國。

    秦始皇此時才知道自己過於樂觀了,趕緊去向王翦道歉,請他復出,這才把楚國給打下來了。

    不過史書上也沒有秦始皇處罰李信的記載,只寫著之後派他跟隨王翦之子王賁滅燕。由此可看出,兩人關係真的很好。

  • 16 # 長安城不良人

    史書上並沒有對李信的結局過多描寫,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特別是漢代飛將軍李廣是其後代。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宗室將領。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是秦國少壯派中較為的顯赫人物,同時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一天,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由將軍估計呼叫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啦,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就推託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李信攻打平與,蒙恬攻打寢邑,大敗楚軍。李信接著進攻鄢郢,又拿了下來,於是帶領部隊向西前進,要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其實,楚軍正在跟蹤追擊他們,連著追擊三天三夜不停息,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李信敗後,是否死於戰場,史書沒有交待。

    從史記正文來看,其人在《史記》中無專門傳記,僅有一段話:"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在《白起王翦列傳》中也是簡潔地記了幾筆,身後也毫無訊息。《白起王翦列傳》中說到王翦南下平百越之後,又接著說:而王翦子王賁,破定燕、齊地。李信在王賁麾下,為平定燕、齊做出了貢獻。

    但是可以肯定沒有被處死,否則李廣不會成為隴西望族出身。

  • 17 # 歷史哨聲

    沒有處理,秦始皇讓李信和王翦兒子王賁滅遼東和齊國

    李信因為20萬滅楚失敗而出名。但他的結局,《史記 王翦列傳》只是概括一句: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

    現在來整理下滅楚時間線:

    1、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王賁攻打燕,李信跟隨,俘虜燕國太子丹;

    2、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王賁滅魏,李信率領20萬滅楚但失敗;

    3、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破楚殺項燕;

    4、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王翦俘虜楚王負芻,滅楚;

    5、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賁擊敗在遼東的燕王喜,回程時擊敗代王趙嘉;

    6、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王賁在燕南南下滅齊。

    《史記》所說的李信和王賁“破定燕、齊地”應該是指秦王政25、26年,俘虜燕王喜、代王趙嘉、齊王建這三件事,而不是指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的李信俘虜太子丹。

    即:

    在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後,李信和王賁滅燕、代、齊三國。

    因此說,李信在公元前225年滅楚失敗後,並沒有受到秦始皇的處罰,即便有但問題不大。

    李信20萬滅親失敗原因並非輕視楚國

    1、李信20萬滅楚時,楚國首都是在壽春,李信軍基地是在郢陳。

    郢陳即今天的河南淮陽縣,壽春即今天的安徽壽縣。二者地理位置見下圖:

    郢陳和壽春相距220公里。李信以20萬直接攻下楚國都城壽春,俘虜楚王等貴族,就完成滅楚。

    王翦也是以俘虜楚王為滅楚標記。

    李信20萬,行軍220公里,攻陷楚國首都壽春,並非不可能。

    2、李信失敗的原因在於秦國楚裔大臣昌平君在大本營郢陳起兵反秦,導致李信後勤被切斷,不得不撤軍到城父;壽春的楚軍和項燕率領的楚國東部軍沿途追擊李信軍。

    下圖是李信的行軍路線:

    《史記》中對於昌平君反秦的時間順序有不同記載:

    《秦始皇本紀》記錄是王翦俘虜楚王后,項燕才擁立昌平君反叛;《史記 六國年表》中記錄王翦是先殺項燕,再俘虜楚王。

    相對而言,在注重年月時間時間的《六國年表》在時間準確度上比《秦始皇本紀》更高。項燕死,楚王再被俘虜,也相對符合邏輯。楚王被俘虜,手握大軍的項燕擁立昌平君,說明項燕作戰不力。

    且《王翦列傳》記錄很明確,王翦是先擊敗楚國主力,才俘虜楚王的。如果項燕是在楚國主力被擊敗、楚王被俘虜的情況下擁立昌平君,對秦國根本就構不成威脅。

    因此,昌平君先反秦,和項燕共同和王翦作戰,失敗後楚王再被俘虜更符合史實和邏輯些。

  • 18 # 春秋硯

    李信伐楚失敗後,損兵折將,逃回秦國。秦始皇並未重懲,但對他的信任有所下降,以後沒有再擔任過主將。

    事後,秦王嬴政重新啟用老將王翦,發全國之兵六十萬用以滅楚。但對兵敗的李信並未嚴懲,究其原因,此次兵敗秦王自身要負很大的責任。郢陳是楚國的前首都,地位重要,秦王派昌平君前去管理。昌平君曾任相國,在平定嫪毐之亂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他是楚國的王室成員,雖然在秦國受到重用,但心中的愛國之情不滅。

    眼見故國之將亡,昌平君突然反叛打亂了李信的部屬,但這不是李信作為前線指揮官所能決定的,秦王的派遣才是主因。

    也許秦王也知道李信不該負主要責任,因此,並未對其苛責。前222年,李信隨王賁攻取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率軍從燕國向南進攻齊國,齊王投降,齊國滅亡。從這兩次大的軍事行動看,李信仍是重要的將領,只是不再擔任主將。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國在當時有個《軍功獎勵制度》,這個《軍功獎勵制度》對打仗勝負的獎懲,是有嚴格規定的。如果打了勝仗,肯定會升級升職。如果打了敗仗,一定會降級降職,乃至受到懲罰。

    可是,秦國將軍李信帶著20萬秦軍和楚軍作戰時,被攻破兩座軍營,損失了七個都尉。雖然《史記》上並沒有說損失了多少人馬,但“都尉”是僅次於“將”的中高階軍官,損失七個“都尉”,說明損失其實是非常大的。

    (李信劇照)

    李信損失這麼大,氣得秦王嬴政只好親自前去向王翦道歉,低三下氣請王翦出山,給他60萬軍隊,讓他帶著去和楚國作戰。可以說,李信讓秦王嬴政不但損失了軍隊,還損失了面子。

    不過,雖然李信讓秦王嬴政蒙受這麼大的損失,但是奇怪的是,秦王嬴政竟然沒有處罰李信。雖然攻打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再也沒有讓李信跟著去。可是隨後,秦王嬴政就派他跟著王翦的兒子王賁攻打遼東,俘虜了燕王喜,讓燕國徹底滅亡。緊接著,秦王嬴政又派他和王賁一起去攻打齊國,攻入齊國都城臨淄,滅掉齊國。

    此後,雖然歷史上再沒有關於李信的記載,但是,因為飛將軍李廣是李信的後人,由此可見,李信後來應該還活得好好的,直到老死。否則的話,他的後人中也不會出現李廣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

    那麼,明明李信打了敗仗,捅了那麼大的婁子,為什麼他不但沒受到處罰,反而受到優待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不難。

    秦王嬴政和秦昭襄王的性格是很相似的。我們來看看,秦昭襄王是如何處理白起和王齕的。

    (白起劇照)

    白起是百戰百勝的將軍,對秦國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秦昭襄王最終賜死了他。王齕打仗的能力比較一般,在長平之戰的時候打不贏,因此秦昭襄王換上了白起,才打贏了長平之戰。後來,在邯鄲之戰的時候,秦昭襄王先是派王陵去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攻不下來。於是又派王齕去,還是攻不下來,而且損兵折將。就這麼一位“常敗”將軍,秦昭襄王對他卻一直非常重視,給予他很高的優待。

    那麼,為什麼白起打了那麼多大勝仗,秦昭襄王賜死了他。王齕不會打仗,屢戰屢敗,秦昭襄王還對他那麼好呢?

    根本的原因,就是王齕由於打了敗仗,因此他所立的功勞並不高,野心並不大,不會對秦昭襄王構成威脅。而白起所立的軍功很高,打仗能力又強。秦昭襄王對他很擔心,所以最後要殺掉他。

    我們再來看秦王嬴政時期的王翦和李信。

    當秦王嬴政派王翦去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向秦王嬴政要60萬人馬。當時秦王嬴政說,王將軍老了,膽小了。然後他問李信,李信說只要20萬人馬。也因此,秦王嬴政最終派李信去打楚國。

    (王翦劇照)

    那麼,秦王嬴政真的認為王翦老了嗎?顯然,他並不是這樣認為的。那不是他的真心話。他的真心話是什麼?是擔心把60萬大軍交給王翦,相當於把全國的軍隊都交給了王翦,王翦掌控了全國的兵權,如果對他反戈一擊,該怎麼辦?或者王翦不反戈一擊,而是打到楚國去以後,在楚國稱王,帶著60萬軍隊打回來,進攻秦國,把他給滅了,又該怎麼辦?

    秦王真正擔心的,其實就是這一點。

    後來,王翦在答應重新出山的時候,已經明白了秦王嬴政的擔心。所以,他連續五次向秦王嬴政提出,要給予他封地。甚至走到邊關的時候,他還派人對秦王嬴政說,請嬴政一定要兌現給他的封地。當時身邊的人就問王翦,說王將軍你是個大氣的人,為什麼卻反覆計較這件小利呢?王翦就告訴身邊人說,他這樣做,就是讓秦王嬴政放心。既然他王翦那麼在乎秦國內的土地,就不會帶著軍隊造反,或者留在楚國不回去了。

    李信顯然也是明白秦王嬴政的擔心的。所以他一開始就只向嬴政要20萬人。李信也許知道這20萬人,不一定能打敗楚國,但是為了不讓秦王嬴政擔心,因此只帶20萬人出去。

    李信做事情,這麼讓秦王嬴政放心,秦王嬴政怎麼還會不重視他呢?

    (參考資料:《史記》)

  • 20 # 蟻史為諫

    李信傳說是老子的後代、李廣、李淵的祖先,是秦國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深受秦王的信任,曾經在攻打燕國時有突出表現。

    公元前225年秦國先滅了韓國、趙國被趕到代地苟延長喘、燕國躲到了遼東那更加偏遠的地方;秦國的統一大業只剩下齊國和楚國還有一些實力。而這時的齊國唯秦國馬首是瞻不足為慮(齊相國以下有一半以上都成為了秦國的間諜)。

    秦始皇召集大家開會說:我想要攻打楚國,你們看需要派多少士兵。

    一般開會都是這樣,領導一問到關鍵問題就沒有人說話!沉默了很久李信終於忍不住跳出來說“我20萬可以搞定楚國”。秦始皇沒有立即回覆李信,他犀利的環視了一週;最終將目光停留在了王翦的身上。

    王翦作為秦國老將,戰無不勝從未有過敗績。秦始皇於是說“王老將軍說說您的看法吧!”

    王翦回答“沒有60萬我沒有把握拿下楚國”。一聽60萬秦始皇馬上被嚇了一跳;當年與趙國的長平之戰也才投入兵力40萬,已經讓秦國疲憊了好多年。秦國常備軍不過40萬,60萬是要動用秦國根本的。

    秦始皇沒有猶豫,派李信攻打楚國;王翦自己決定退休回家。

    開始時李信率領20大軍不斷佔領土地,他深信楚國已經不足為慮,於是將兵馬分為兩路;自己和蒙恬各率領一隊開始進攻敵人。

    這時候對抗秦軍的人叫項燕,是項梁的父親、項羽的爺爺。他將楚軍化整為零,當秦軍進攻時假裝潰敗,秦軍繼續進攻時他又重整軍隊從後面包抄秦軍。

    李信被包圍之後臨危不亂積極組織突圍,最終成功逃脫。蒙恬獨木難支在李信潰敗之後只能撤軍,這次20萬秦軍無功而返。

    秦始皇也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重新請老將王翦出馬;帶領60萬秦軍開始了滅楚行動。王翦出山後提了幾個建議:一,需要60萬大軍才去攻打楚國;二,蒙恬這孩子不錯,還讓他做為副將跟我去攻打楚國;三,李信雖然失敗但是也是一個人才希望大王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這些條件秦始皇都同意了,在王翦滅楚的過程中;王賁為主將、李信為副將開始了滅趙、燕、齊的行動;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後來的幾次行動中李信都表現的很好,也立了不少功勞;可是由於楚國戰場的失敗他一直都只是為副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