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方人211654638
-
2 # soros2
司馬遷是漢朝的公知,反對戰爭,他哪會管霍去病的軍功有什麼歷史意義?對匈奴戰爭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他只關心個人道德問題和政治倫理問題,司馬遷完美解釋了一個沒有蛋只剩嘴的男人。----歷史是由壞人推動前進的,這些偉大壞人的私德都有缺,政治倫理上都經不起公知的嘴。。。
-
3 # 小劉解讀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跟個人所站的位置角度不同,對同一個人或相同一個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有時候你所認可的,別人可能有別的看法。
霍去病也不能例外。根據《史記》記載: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意思是說:霍去病從小就在皇帝身邊長大,嬌生慣養,不懂得體恤下人。到領兵打仗時,漢武帝很寵愛他,每次都派專人帶幾十車的需求品供他享用。打完仗回來,有很多食物都浪費的丟掉也不分給下面士兵。而當時在外面打仗還有很多士兵都吃不飽飯,他卻只圖自己玩樂。
司馬遷這段話說霍去病的一個缺點是,從不體恤下人,恃才傲物。其實這個很好理解,你不想想這麼多年在皇帝身邊得到寵愛,在這種環境下,所有人對他都是點頭哈腰的,他何時彎過腰?他和他舅衛青還不一樣。衛青從小貧困,養馬的奴才出身,他深知下層人的疾苦,所以為人謙虛、謹慎。而霍去病從小就富貴,在深宮長大,嬌生慣養。並由“尚武”的漢武帝親身調教,他身上有漢武帝的影子。漢武帝對他更是百般溺愛:在李廣犧牲後,他兒子李敢憤怒之下擊傷了大將軍衛青,衛青並沒有處置李敢。可霍去病不願意找個理由就射殺了李敢。漢武帝沒有怪罪霍去病反而說李敢是被一頭鹿用角頂死了。
透過這件事可以看出漢武帝有多溺愛霍去病。當然,也有人說透過此事可以看出霍去病意氣用事,心胸狹隘。
第二個原因,司馬遷是個史官,以記錄歷史為己任。
漢武帝時代,雖然是自建國以來以武力征服匈奴的第一個皇帝,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作為史官的司馬遷雖然肯定了戰爭對國家的意義。同時也看到了戰爭對黎民百姓,對國家經濟帶來的毀滅性打擊。一個從“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進入到“窮兵黷武”的衰敗時代。漢朝多次對匈奴打擊付出的代價據記載從漢武帝后期一直到漢宣帝時期農業經濟才恢復正常。司馬遷如實描述歷史卻引起了漢武帝的不滿。終於在司馬遷為李陵求情時得到爆發,漢武帝一怒之下閹割了他,讓身為男人的司馬遷受盡屈辱。所以在晚年編撰的《史記》裡面多多少少的有“遷怒”成分。對李廣家族等得不到重視有同情的心理。畢竟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對有大功的衛青霍去病有些許的“妒忌”。
就如漢武帝那樣“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不能一概而論。
-
4 # 大飛熊騎士
在看司馬遷寫的《衛將軍驃騎列傳》時,總有一種“詭異”的感覺,因為但凡司馬遷寫的列傳或者合傳,最後總有一段司馬遷對這些人的主觀點評,無論篇幅長短,表達卻很豐富。唯有衛青,霍去病的點評感覺有些簡單和敷衍,《衛將軍驃騎列傳》最後一段的太史公曰,採用的是蘇建的話,大意是蘇建讓衛青養賢納士,增加聲譽。衛青卻認為,為臣子奉公守法,做好本份就好,何必招士,霍去病也是這麼認為的。太史公說,這是他們為將之道。所以,《史記》司馬貞的索隱都看不下了,於是補了一段衛青,霍去病的贊。
個人認為司馬遷是對衛青和霍去病有些不待見的,衛青為人謙和還好一點,霍去病就不一樣了,畢竟以司馬遷對李家的好感,李敢死於霍去病之手,司馬遷心中無偏見,是不可能的。關於司馬遷對衛,霍集團的態度,個人在問答中《衛青和霍去病為什麼出現在<史記.佞臣傳>裡》一文,已經分析過了。總之,司馬遷不待見衛,霍,主要的根源是司馬遷對漢武帝的不滿,再加上李廣,李敢之死,李陵失去歸國的機會,都和衛,霍集團有一定關係。
(深入大漠的霍去病漢軍)
至於,司馬遷在《霍去病傳》裡說,霍去病不體恤下屬,班師回朝時,寧願扔掉許多米食,也要讓士兵捱餓,而且餓得站不起來了,霍去病還要和他們踢球遊戲。個人認為,這段司馬遷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了。霍去病這種領導,屬於雷厲風行,賞罰分明的型別,和衛青的“仁愛”是兩種帶兵路子。霍去病的戰術又喜歡長驅直入,長途奔襲。而大漠裡資源缺乏,容易迷路,作戰的期限不是將領能控制的,這就很講究軍隊的體力和忍耐力,霍去病讓士兵忍餓踢球,也可能是激發士兵潛力的訓練。再者,如果平日讓士兵吃得太好太飽,糧水供應充足,那遇到絕境時,怎麼會有戰鬥力?又如何會磨練出一支有能力,深入敵後的勁旅呢?
退一步說,霍去病不體恤下屬,士兵們怎麼會為霍去病賣命?如果士兵們真的餓得受不了,早就在大漠裡殺了霍去病投敵了,又怎麼會有日後大大小小的將校跟著霍去病封侯領賞呢?另外,著名的“酒泉郡”(現酒泉市),傳說就是漢武帝送來美酒給霍去病軍慶功,由於酒少人多,於是霍去病倒酒入泉,和將士共飲,因此取名“酒泉”。
所以,綜合以上這些,個人認為司馬遷對霍去病是有偏見的,這種偏見主要還是對漢武帝對待李家待遇和窮兵黷武的不滿有著連帶的關係。
-
5 # 楊朱學派
先說一下霍去病與衛青的關係:霍去病是衛青同母異父姐姐的兒子。是衛青的外甥。也是皇后衛子夫、漢武帝劉徹的外甥。
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可分為兩個層面:
一方面,霍去病戰功赫赫——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霍去病十八歲時,受到漢武帝的寵愛當上了侍中。之後兩次跟隨衛青征戰。
霍去病率八百騎,奔襲數百里。殺敵二千,活捉單于叔父羅姑比。被封為冠軍侯。”
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出隴西擊匈奴,殺死折蘭王、盧胡王,殲敵八千,加封二千戶。
同年夏,霍去病直奔祁連山,俘虜塗王,獲二千五百人,斬首三萬,加封五千戶。
同年秋,渾邪王和休屠王想投降漢朝。霍去病誅殺前來投降而又企圖逃亡的匈奴八千多人。匈奴王及十萬匈奴大軍全部投降。霍去病加封一千七百戶。
元狩四年春,霍去病領五萬騎兵出征,捕獲匈奴屯頭王、韓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斬獲七萬。又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漢武帝再封他五千八百戶。
另一方面,霍去病為人刻薄,心胸狹隘。
《史記》記載: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事多此類。
霍去病從小就在皇帝身邊長大,嬌生慣養,不懂得體恤下級。把多餘食物都丟掉,也不分還餓肚子計程車兵。
李廣自殺後,兒子李敢打傷了大將軍衛青,衛青自覺愧對李廣,沒有處置李敢。霍去病趁李敢打獵時,偷襲暗殺李敢。漢武帝和霍去病卻說,李敢打獵時,被鹿撞死。(萬夫莫當的李敢,會被鹿撞死,連霍去病自己都不信。)
正因如此,司馬遷對霍去病的態度是,戰功赫赫,但年少輕狂、為人刻薄,心胸狹隘、驕奢淫逸、目空一切。
也正如此,霍去病才莫名的早逝,其子霍嬗也被漢武帝毒殺。
司馬遷並未埋沒霍去病的戰績,他對霍去病的評價沒有偏頗,是公允的。
-
6 # 史學達人
司馬遷是個有傲骨的人,作為一個史官,他從來不會諂媚誰。你看看他身為漢武帝朝的史官,寫起人家先祖來,尤其是寫起開國皇帝劉邦來,那時毫不留情面。
他從來沒害怕過殺人魔頭漢武帝會把他給殺掉,他依舊我行我素,該怎麼寫就怎麼寫。可是,司馬遷的一生,終究逃脫不了被殺的這一天,因為司馬遷承口舌之能,圖一時痛快,為了給李陵求情,激怒了漢武帝,漢武帝又是閻王的脾氣,他這一怒,就把司馬遷給判了一個死刑。
其實死對於司馬遷來說沒什麼,但是,他的史記還沒有完成,他的人生使命還在繼續召喚著他,他必須還要活下去。
最終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留下來,把史記給完成。
因為接受過宮刑,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看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意識到人的一生都應該是有尊嚴的,不管你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
司馬遷是同情社會底層人物的,因為他們活的很悲催,就是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沒有地位,所以,他們不得不草草地過完自己帶有缺憾的一生。
你看司馬遷比較同情李廣,偏愛李陵,可以說司馬遷的一生就是毀在李廣李陵爺孫兩代人身上的。
司馬遷為什麼這麼偏愛李廣和李陵呢?
大概是因為他們也有都是受過委屈的人吧,就像司馬遷自己一樣。
李廣身經百戰,戰功赫赫。但是,他因為某些原因始終沒有被封侯,到死也就是一個將軍之職。
你看李廣和李陵在對比起新貴霍去病來,那簡直是不可容日耳語的。
雖說霍去病是私生子,擱在現在都不能落戶的人,可是,因為裙帶關係,漢武帝寵幸衛子夫,衛子夫家的親戚就都被漢武帝重用了,更何況霍去病從小就是在宮中長大的,他的聰明與機智,深受漢武帝的喜愛。
漢武帝還一度想親自教他兵法,但是,打仗這種事靠的是隨機應變,霍去病並沒有怎麼認真去學。
等到霍去病十七歲的時候,漢武帝決定讓他去戰場上殺匈奴,誰曾想霍去病竟然一炮而走紅了。
霍去病因為這一戰大獲全勝,還被漢武帝封了侯。
似乎司馬遷並沒有為他大書特書,寫他如何英勇殺敵。這也可能是司馬遷對霍去病不屑一顧的吧。
畢竟再怎麼說霍去病和衛青一樣是靠姻親關係上位的,靠女人來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司馬遷對他們是有看法的。
更何況司馬遷的最愛,李廣的死和衛青有直接的原因,李廣的兒子李敢更是霍去病給射殺死的。
李家兩代人都是直接或者間接的被衛青霍去病害死的,作為史官的司馬遷是知道這些事情的,到了李廣的孫子李陵打了敗仗,司馬遷想保住李家的第三代不被處罰,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連他自己都給陷入進去了。
這就加深了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恨,漢武帝不是喜歡衛青,喜歡霍去病嗎?
漢武帝喜歡的人司馬遷就討厭,反正就是膈應漢武帝,這就是所謂的和漢武帝唱反調吧。
這大致應該也就是司馬遷對霍去病評價不高的原因吧。
不過話又說回來,漢武帝要殺司馬遷會不會有私心呢?
畢竟他把漢武帝的祖宗劉邦描寫的太過於流氓了。
劉邦在今天為什麼會給大家留下流氓的印象呢?
就是因為司馬遷的描寫導致的,劉邦在做泗水亭長時和寡婦搞破鞋,拉幫結派總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鬼混。
到了劉邦和項羽打仗的時候,劉邦的貪婪,狡猾以及自私,每一件事都指明劉邦是地地道道的小混混。
你看看他在鴻門宴前後中的表演,在逃命是為了自己活命,不惜把兒女扔下馬。在和項羽對峙的時候,允許項羽殺了自己的老父親,還想在項羽那裡討一杯羹湯......。
太多關於劉邦的黑料了,所以,司馬遷最後還是被切掉了雞雞,做了一個不完整的男人,但是就是這個不完整的男人,卻寫出了史上最偉大的著作《史記》。
-
7 # 瀟湘夜雨157330305
司馬遷被武帝閹了,衛霍是武帝的裙帶,李廣家族與司馬遷是姻親。歷史會證明一些東西。李廣是一個戰鬥能力高超,但戰術戰略執行能力都沒什麼突出之處的武人,而衛霍是戰鬥能力戰術素養戰略佈局能力都頂尖的將領。即使太史公再有態度,也沒好意思拔高李廣貶低衛霍。李廣的高度更多是李唐時期提上去的。
-
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史記》是二十四史中文學性最強的一部,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做為《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的史學素養也是被歷史所承認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對他公正的評價。
二十四史中,把枯燥的歷史寫的可以當小說讀的,大概只有司馬遷的《史記》了。也正因此,《史記》中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些可能混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因素,對於寫歷史來說,這可能是忌諱,因為歷史的記錄必須是客觀公正,不帶感情色彩。後世的史家寫歷史的時候,都是過去的事情,做到儘量客觀相對容易些。而司馬遷寫的歷史,是從遠古寫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到最後,他所寫的歷史,就是他的當代史,而他自己就是那段歷史的參與者或見證者。因為自己置身其內了,對人物的評判就難免會受主觀情感的左右。這恐怕是誰也免不了的。也正因此,才使我們看到的《史記》有了情感,有了溫度,有了人情味,比那些站在客觀立場上乾巴巴的敘述要好看的多。
一旦主觀情感進入到歷史之中,對歷史的評價就可能失去客觀公正性。但司馬遷做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他的作品經過兩千多年的檢驗,到今天仍被認為是中國寫的最好的史書,與他能很好的處理個人情感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係是分不開的。這也正是一個偉大史學家所應具備的素養。
史馬遷對武帝朝的歷史人物,情感上肯定是有親疏之分的。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衛青、霍去病以及李將軍李廣的對比。司馬遷對李廣是充滿同情的,“李廣難封”成為命運不公的代名詞,大概與史記是有很大關係的。而司馬遷自己就是因為替李廣的孫子李陵辯護而受到宮刑的奇恥大辱的。宮刑之恥,對司馬遷來說,遠比死了更難受。這一點,他自己在《報任安書》裡說的也很清楚。李廣不遇,自殺身亡,司馬遷忍辱偷生寫史記,這種命運上的相似,是他們惺惺相惜的原因之一吧?我覺得,李陵與司馬遷或者沒有深厚的交情,但現實中應該是有些交集的。司馬遷對他的人格與能力是承認的。
相對於李將軍一家,衛青與霍去病與司馬遷大概沒有太多交集,司馬遷是漢武帝“倡尤蓄之”的史臣,而衛霍是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貴戚,身分的差別大概是情感阻隔的原因。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對漢武帝身邊的貴戚大概都有種“敬鬼神而遠之”的情感。
司馬遷與任安的關係肯定是不錯的。現有《報任安書》為證。任安也是跟隨衛青打匈奴的將軍。在霍去病功勞漸大,慢慢有取代衛青之勢的時候,許多原來衛青的手下,紛紛轉投霍去病。司馬遷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說:“大將軍青日退,而驃騎日益貴。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任安在此,原本是無足輕重的人物,若不是與司馬遷關係好,大概史書中不會有這一筆。但是,這一筆雖人情感因素,卻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我沒有覺得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不高。但他確實在歷述霍去病大功的同時,也寫出了霍的缺點。但這些缺點是與他的偉大不相沖突的。因為有了缺點,才更真實。史記是這樣寫的:“然少而侍中,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齌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梁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踢鞠。”一篇傳記對霍去病的功勞詳細敘述,而說他缺點的,也不過就是幾句。而這些缺點,是少年貴盛者所必有的。
司馬遷對所記的歷史人物,都有個評價,對衛霍的評價,卻不是他自己給出的,而是一個據事實的推論。蘇建是曾跟衛青出征的,是與李廣一樣出現錯誤衛青可以殺他的。但衛青把蘇建交給漢武帝自己發落。後來蘇建免死。蘇建是和司馬遷有交往的,他親口告訴司馬遷說。他自己曾勸衛青廣納賢士,擴大自己的勢力。衛青說,不能和君主爭權利。這是衛青的自全之道。霍去病也和他一樣。“驃騎亦仿此”,這是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
司馬遷雖然為李陵辯護,但他在史書中,客觀的記錄了李陵投降之後產生的影響:“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李將軍列傳》)”
既然說到霍去病的缺點,就順便說一下霍去病的出身,以及他為什麼有這些缺點。這與此題的關係不是很大了,就算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吧。
霍去病的父親叫霍仲孺,這是《漢書霍光傳》裡記載的。《史記》中沒有關於霍去病父親的記載。只說他是大將軍衛青姐姐的兒子。而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沒有說霍去病的母親是誰。卻把衛青姐弟都提到了:
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候家,與候妾衛媼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姐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太冒為衛氏,字仲卿。媼長女衛孺,次女少兒,次女即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
在《外戚世家》司馬遷是這樣說的:
……乃以衛青為將軍,擊胡有功,封為長平候。青三子在襁褓中,皆封為列候。及衛皇后所謂姐衛小兒,少兒生子霍去病,以軍功封冠軍候,號驃騎將軍。
司馬遷在說起衛小兒的時候,莫名其妙的用了“所謂”二字,曾經讓我誤以為衛小兒與衛子夫可能就是一個人,否則的話,否則的話,姐就是姐,何必要加上所謂二字呢?如果衛小兒與衛子夫是一個人,那麼,霍去病就成了衛子夫衛皇后的拖油瓶。漢武帝就成了他的養父,這樣,漢武帝寵愛霍去病就更多了一層理由。
我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會,還有一個原因。司馬遷在在說到衛青家兄弟姐妹的時候,明確的說到,衛青有個哥哥叫衛長君。等到衛青發跡的時候,衛長君已經去世了。這樣,衛青有三個姐姐,分別是衛孺、衛小兒、衛子夫。還有兩個弟弟,衛步和衛廣。
關於三個姐姐,衛子夫成了皇后就不必說了。但司馬遷明確說了衛孺後來嫁給太僕公孫賀為妻。而對於衛小兒,只是說她曾與“陳掌通”,所謂的通,大約就是私通。司馬遷沒有明說衛小兒最終嫁給了誰。也沒有明說霍去病就是衛小兒的兒子。只說衛子夫姐的兒子。這種表述,總是讓人覺得是不是有什麼難以出口的隱秘?這是我的猜測。
後來看《漢書衛青霍去病傳》的時候,其中明確說了,衛小兒最後嫁給了陳掌。陳掌是漢初明相陳平的曾孫。陳平死後封為獻候。到他曾孫陳何襲候的時候,因為搶人老婆,被治罪,棄市,國除。陳掌是陳平的另一個曾孫。《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說,陳掌曾想攀附衛家,為陳家續封候位的目的。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所以,陳平的曾孫陳掌,是霍去病的養父。漢武帝是他的姨夫。
這樣,霍去病的出身就比較清楚了。她母親是衛青的姐姐衛小兒。原本是平陽候家的奴婢,因為與平陽候家的官員霍仲孺相好,生下霍去病。衛小兒懷霍去病的時候,霍仲孺根本不知道。任滿離開平陽候家。霍去病出生。她的母親嫁給陳掌。霍去病成為大將軍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在打匈奴回來的途中。去到霍仲孺的家裡,認了父親。並把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皇宮。
霍光後來成為漢武帝託孤的大臣。昭宣兩朝的權臣。因為霍光的功勞。霍去病的兒子霍雲、霍山又被封候。
霍光死後。其妻子霍顯害死漢宣帝皇后許平君的事情敗露。霍雲、霍山因為與霍禹謀反而被族誅。這就是霍家的興旺史。
總之,司馬遷從個人情感上來說,或許未必喜歡衛霍兩家。但《史記》中對他們的記述還是客觀公正的。
-
9 # 關東俠客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的太史令,因李陵率眾五千兵敗投降匈奴,司馬遷說了幾句客觀話被漢武帝盛怒之下給庵了,伴君如伴虎也,於是司馬遷懷著滿腔悲奮留下一部感情色採濃厚的史書《史記》。作為史家秉{筆直書,正面寫一個人的功過是正常的,忠於事實是一種職業道德史家操守。西漢自白登山之戰後,對匈奴人釆用和親的辦法或消及防禦以至武將們普遍產生了恐匈症。漢武帝只能提撥年輕將領做主帥,出生牛犢不怕虎,在任何時期都適用,重沒上過戰場的衛青做了大將軍。十七歲的霍去病做嫖姚校尉率七百騎兵深入大漠數百里,殲敵2028抓住單于叔父羅姑比首戰告捷,封冠軍侯,授一千六百戶。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兩次河西之戰霍去病率一萬多騎兵殲敵四萬多人,奪得單于祭天金人,俘虜匈奴單于閼氏,王子,將軍,相國等一百二十多人,渾斜王率四萬眾投降。打通西進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春,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步兵幾十萬運送物資分別出定襄和代郡北近兩千多里,霍去病飲馬翰海,兵至狼居胥山殲滅匈奴70400人,俘虜將軍相國當戶以下83人。漢武帝喜歡搞裙帶關糸,但你得有那個軍事才幹。"匈奴為滅何以家為”一句話讓人熱血沸騰,迴腸蕩氣。暇不掩玉每個人多少都有點缺點,把一個將領的優缺點都寫出來沒有什麼不對。老將軍李廣迷路耽誤軍機,怕大將軍衛青責問面子上過不去羞愧自殺。衛青並沒有過錯,李敢對衛青怨恨是因為功績超過了李家,當眾擊傷大將軍死罪。衛青惜才沒有追究李敢的罪責,。李敢一定是依仗李家世代軍功做了出格的事情被年輕氣盛的霍氣病射殺。這是另人痛惜的事情,司馬遷記載客觀公正,並沒扁低任何人。
-
10 # 風雨中的梅雲
司馬遷身為當代人,對於當代的事情也是經歷者。儘管他在寫當代事情的時候,力求要讓自己寫的客觀公正。但他畢竟是當代人,他的心態也肯定會有著或多或少的波動。在他心態的作用下,所寫的歷史也會或多或少的帶有自己的看法。而大家應該還記得一件事。這就是,司馬遷因為寫史記而被漢武帝閹割了。這可是比死都難堪的事情。至少在當時是那樣的。要說他不受心理影響,我絕不相信。對霍去病的評價高度,會不會也是如此的情形呢?
-
11 # 大峰上雨
霍去病經常不停歇的長途奔襲幾百公里殺敵可能嗎?現在都是機械化部隊才能完成,那年代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一種情況可以,那就是一個奇兵備用幾匹戰馬;軍需給養雙份以上才能長途奔襲,而那條件不要說當時,就現在都很難做到,從這點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戰功全是漢武帝寵出來的,畢竟他是皇親國戚呀!相反,李廣就不可能了,所以李廣不能封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所以都替李廣可惜。再說那霍去病,他藉助皇家特殊待遇不知道珍惜同情別人及下屬,還敢亂殺人?他年輕氣盛不懂事,漢武帝一定心裡是清清楚楚的,所以漢武帝是不敢留他霍去病的;等匈奴問題解決,漢武帝一定滅他父子的。所以現在的人都明白,當時的司馬遷更心裡清楚的狠呀!
今天就李廣不能封侯我再說幾句。我當然替李廣可惜了。有人看史書是不可取的,因為有些東西史書沒有,而我不看史書也知道。如霍去病的立功就是經常長途奔襲,而長途奔襲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一個奇兵帶幾匹戰馬與雙倍以上給養。為什麼我說說。長途奔襲就是戰馬儘量奔跑不停歇,而能完成這樣的任務戰馬吃草是不行的;因為草的成分是纖維素,分解後是葡萄糖,那需要戰馬不停的吃草可能嗎?只有一種情況,戰馬不需要長時間吃草,那就是給戰馬喂高階飼料——大豆一類的飼料(玉米當時中國沒有),因為大豆富含蛋白質與高脂肪,這兩樣東西可以長時間儲存在體內,而且脂肪分解後的糖分能量是草的雙倍呀!還有,大豆(蛋白質)在戰馬的體內分解(水解)需要平時喝水的雙倍,就是說戰馬想長時間奔跑,必須喂大豆,而且還必須攜帶比平時多一倍的飲用水。我說到這裡,大家明白沒有?他霍去病能經常長途奔襲去打匈奴人立功,他的戰馬比一般士兵吃的還好,而且每個人還不是一匹戰馬,這在當時就是漢武帝拿錢堆出來的是不是?他李廣可能有這樣的待遇嗎?
今天我說的這些現在人很多都不明白就不要說當時的那些人了,所以能知道內情的只能是司馬遷了是不是?所以司馬遷一直為李廣家鳴不平的。
-
12 # 劉三解
司馬遷對霍去病的評價並非不高,只是沒有當代的“粉”們期待得那麼高。
而這種矛盾的產生,與其說是司馬遷與李廣家族的關係而“褒李貶衛霍”,進而質疑太史公的“史德”,不如說是古今價值觀的差異。
事實上,我們看對於衛霍的記載,《史記》和《漢書》其實非常相近,當然,會有不少“傻孩子”在不瞭解歷史文獻學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會認為《漢書》成書時間晚,是東漢初年的作品,史料沒有司馬遷這個同時代人掌握得多,所以照錄了《史記》,其實不然。
《史記》和《漢書》雖然都是私家修史,但由於兩位作者的特殊身份,其實能夠深入閱讀當時秘藏的歷史典籍和檔案材料,到班固修《漢書》的時代,很多基於政府檔案的材料被補入,但在衛、霍二人的經歷上卻沒有明顯的增補。
歸根結底,就在於班固也認為,“這就夠了”。
在這一點上,司馬遷和班固的價值觀其實是類似的,他們並不像今天的,或者說近代以來民族主義勃興之後的普遍教育之下的“讀書人”,對於對外擴張有著近似於宗教性的“信仰”和“痴迷”。
後者與近代以來長期的屈辱史有直接關係,所謂缺什麼補什麼,對於衛霍這種深入敵境千里,絕域破敵的英雄有著天然的推崇,而在兩漢,匈奴對於漢朝人而言,從來都是疥癬之疾,沒有人會將這些“打了就跑”的胡人視為什麼亡國滅種的威脅。
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明示的理由是要報高祖平城之圍,高後之辱,朝堂上卻早已經暴露了他的目的,就是希望將匈奴打臣服、朝貢,滿足他四夷賓服的聖王之夢。
然而,《史記》、《漢書》的記載都很明晰,在人馬多死,幾十年積蓄揮霍一空的出塞戰爭後,匈奴並沒有垮臺,也沒有臣服,而是避居漠北積蓄力量。
哪怕是今天某些孩子們所說的“沉重打擊匈奴帶來邊境平安”,其實也是不存在的,哪怕只對照年表就會發現,漢武帝出塞決戰匈奴之後,僅僅十年,匈奴的寇略又捲土重來,繼續對漢朝的邊地形成騷擾,其頻率並不比和親時代少。
在整個戰爭的評判上,《史記》和《漢書》其實一樣認為是得不償失的,而具體執行這場戰爭的將帥,衛青和霍去病,其將略,對比真正“對抗強敵”的古之名將,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所以,在對他們的戰果進行詳細記錄之後,也指出了霍去病好享受,不體恤士卒等等毛病。
綜上所述,並非司馬遷貶低了霍去病,而是今人過於抬高了霍去病罷了。
-
13 # destiny30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帶有明顯個人感情色彩是公認的。同樣是抗擊匈奴的同時代的將領,衛霍二人的傳記裡關於攻打匈奴的記載很多都是簡略的寫xx年,出擊匈奴,斬首xx萬。而李廣傳記裡面,由於戰績實在不好看,於是只好怎麼誇張怎麼寫。例如李廣被俘虜,單身打倒看守他的匈奴人逃回漢朝。李廣跟匈奴神射手相遇,幾箭打敗對方。李廣晚上喝醉酒誤以為遇到老虎,一箭射穿石頭等等。普通人看史記,看到李廣這麼牛逼,最後結局如此悽慘,自然心生憐憫,然而從一個將領的角度看,你身為一個將軍,仗沒打贏多少,自身能力再厲害,故事再傳奇又有什麼用呢。個人認為司馬遷對待衛霍最偏頗的是對他們最後的評論,衛青立下了無數的功勞,由於出身卑微,行事謹慎低調,司馬遷也找不到什麼黑點,只好酸溜溜的說一句,以和柔自媚於上。而李廣呢,年輕時私自接受梁王給的將軍印(李廣是朝廷的將軍,而且梁王一直覬覦帝位),因個人恩怨斬殺霸陵尉(同樣受到過更大折辱的韓安國不過嘲笑欺凌他的人),司馬遷卻可以睜著眼說李廣忠厚老實,死的時候萬人流淚。司馬遷的偏袒暴露無遺。
-
14 # 知識大胖
很簡單,司馬遷是典型計程車大夫階層,怎麼會看得起如此出身的霍去病呢(具體出身請自行百度)。司馬家族是歷官專業戶,因此司馬遷更喜歡李廣這種將軍世家。而霍去病有下面幾個方面不招司馬遷喜歡
1、出身不好
2、是衛青的外甥,而且司馬遷最討厭衛青和衛子夫了
3、霍去病殺死了李敢,也就是司馬光偶像的兒子
你讓太史公如何給霍去病打高分
-
15 # pku小動物
問題沒有更多描述,不太理解題主的意思。
下面的答案裡面都說的挺多了,《史記》、《漢書》中的霍去病本傳,內容上面沒有太大的出入,評價也都很一致,更不用說看不出來哪裡不高了。
我只能猜想題主的意思是,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高於霍去病,而霍去病的戰績優於李廣,故而有此一問。那麼首先要說明,這樣的想法有點強司馬遷所難了。司馬遷無非沒有給霍去病也加上幾句奇才之類的讚詞罷了。
李廣成就名將的名聲,是在文景時期。這段時間漢朝對匈奴還處於被動防禦階段,而李廣就因為作戰過於勇猛,以致於公孫昆邪要去懇求景帝不要讓李廣作上谷太守,一旦有個萬一,對於漢朝是巨大損失,由此可見當時李廣在漢朝軍中的地位。同時期的司馬遷尚在少年,所以成年之後的作品中自然會強調李廣作為一個奇才的種種。
霍去病所處的時代不同於李廣。首先漢武帝開始決心對匈奴用兵,投入了更大的人力物力來進行戰爭;其次衛青數次出塞作戰,已經為後來軍事行動的成功,打下了比較好的經驗、後勤與情報基礎。李廣世代的作戰往往是被動防禦,而霍去病參與的都是大集團軍的主動出擊,雖然不好說難易程度不同,但至少戰術層面的主動權開始轉移。從這一角度來看,霍去病固然不愧為名將,但他其實也只是武帝個人宏大計劃的執行者而已。再加上不恤士卒,僅僅二十多歲就病死了,相比李廣,戰績固然領先,但又有缺少足夠考驗之嫌。更重要的是,霍去病大紅大紫的時候,司馬遷已經是中年人了,霍去病的形象在司馬遷那裡自然不可能像李廣那麼傳奇。
說句題外話,我小時候看nba,看的就是喬幫主。現在奔四了,看庫裡,怎麼看怎麼是小學生,哪怕他在logo位扔進去再多三分,我還是覺得小學生的傳奇色彩不如喬幫主。更何況他身邊還站著個杜蘭特呢。這事就是這麼個道理。
-
16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現在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吹捧衛青也好,說霍去病也好,都刻意打壓李廣,奇葩得很!司馬遷對霍去病、衛青沒有偏見,反而把他們的功勞詳細記載,對於李廣,司馬遷心中的五善完人,卻不記載李廣的詳細戰績,顯然是特意弱化李廣。這裡是否有武帝的壓力呢?畢竟武帝曾經做過。
首先,李廣將軍不存在運氣差,他是兩次被衛青當做擋箭牌和替罪羊。衛青還曾經把蘇建當替罪羊,那次衛青也損失了士馬十幾萬,《漢書食貨志》記載,衛青兩次損失士馬30萬左右。在這之前,都是漢武帝制定作戰計劃,多路出擊,衛青只是帶領一路人馬而已,但是功勞都算在他頭上,武帝多麼照顧這位小舅子啊!
李廣在武帝時,出色的完成了牽制匈奴主力的任務,武帝后期,能力不在霍去病之下的李廣利,卻因為沒有李廣牽制匈奴主力,最終失敗。
李廣在文帝時已經功勞很大,足夠封萬戶侯。
東漢荀悅所寫《前漢紀》中,清楚寫明,《言兵事疏》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到十五年間寫的。這就證明了李廣在漢文帝十四年確實大勝老上單于。殺一王,大有利。而之後的幾次也是李廣,連續擊敗老上單于的大舉入侵。所以漢文帝才會說,李廣的功績超過萬戶侯。
再看晁錯,他是公元前165年被舉賢良,向武帝上書國策後,任中大夫。這些國策中,應當就包含《言兵事疏》。
也就是說《言兵事疏》是公元前165年寫的。漢文帝以資歷封侯,所以李廣功勞再大,也沒有辦法封侯,必須等高祖老臣都封侯或者去世了,才能輪到他。
景帝時,李廣帶領公孫昆邪平定吳楚,李廣不服從周亞夫不救梁王的命令,被周亞夫打壓,因為景帝對周亞夫又怕又依賴,所以李廣被派去上郡任太守,部屬卻甚少,主動進攻風險極大。後享受少數民族政策高升的公孫昆邪為老上司求情,景帝馬上藉機把李廣調離最危險的上郡,說明景帝是愛惜李廣的。然而周亞夫的存在,使得李廣只能在邊境各郡做太守,直到周亞夫死後,李廣才有了機會。
有人說,衛青是大將軍,所以功勞最大。別忘了大漢的大將軍並不是按功勞封的,從第一位韓信開始,到最後一位何進何屠戶,都是無功受祿。衛青也差不多,起點就是車騎將軍,這個大將軍幾乎等於白送。
霍去病可是從校尉做起,一步一步打出來的,這一點和李廣很像。當然武帝出手大方,如果李廣在文帝時立的功,按武帝的標準,早就是大將軍萬戶侯了。
漢文帝時期,匈奴實力強大,擁有40幾萬騎兵,大月氏等國歸附匈奴,匈奴可戰之兵應在60萬以上!最強單于--老上單于多次大規模入侵,李廣多次擊敗老上單于殺敵無數,立下大功!
匈奴地域廣大,40萬騎兵不可能一直集結,單于通常會帶上幾個王和自己治下的兵馬,匈奴最強時,左賢王有8萬騎兵,右賢王6萬,左右谷蠡王4萬,其餘依次遞減。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第一次大規模入侵,兵力達到14萬,結果被16歲的李廣以幾千地方軍大敗,並且殺了一個王。經過數年多次大舉入侵,次次被李廣擊敗,匈奴損失慘重,軍臣繼位後,只能出動6萬騎兵。 而且不敢再侵犯李廣鎮守的隴西。
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段時間。6萬匈奴軍分兵兩路,其中一路奔陝西,為防範匈奴軍襲擊長安,漢軍佈置了三路人馬防守。其中一路就是河內太守周亞夫統領。史記記載,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文帝之所以不提李廣,其一李廣才25歲,對文帝來說還太年輕,其二,李廣是文帝用以抵禦匈奴的,隴西李家代表先秦王朝,文帝時離滅秦並不遙遠,得到重用很難。對內平叛當然要用信得過的自家人,周勃的後代最完美了。很快,因為七國之亂,周亞夫平步青雲,升為太尉,領兵平叛。而李廣在平叛時得罪了周亞夫,雖然立下大功,依然被打發到邊關守衛。
大漢李家與大宋楊家,都是一心為國,剖肝礪膽,死後均是天下百姓軍士為之哭泣。所以後世人都為楊家李家不平,在楊家將的故事裡,楊四郎的原型就是李陵,楊七郎的身上也融入了李敢的影子。
-
17 # 君山話史
說司馬遷對霍去病評價不高,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
司馬遷只不過如實寫了霍去病的一些缺點,讓歷史人物更加真實,更加豐滿而已。史家的職責,難道只是歌功頌德嗎?難道不是應如實而寫嗎?
在《衛將軍驃騎列傳》裡,司馬遷對霍去病有所批評,我們來看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大意是說:霍去病從少年時代起,就在宮中侍候皇帝,得到顯貴,卻不知體恤士卒。他出兵打仗時,天子派遣太官贈送他幾十車食物,待他回來時,輜重車上丟棄了許多剩餘的米和肉,而他計程車卒還有忍飢挨餓的。他在塞外打仗時,士卒缺糧,有時候不能士氣無法振作,而驃騎將軍還在畫定球場,踢球遊戲。他做的事多半如此。
這些固然是霍去病的缺點,養尊處優慣了,在體恤士兵方面,不及李廣這樣從底層上來的將領。但是注意看司馬遷說的:“事多此類”,霍去病的缺點就是類似於浪費糧肉、愛踢球等等,這些只能算小缺點。沒有殺人放火,沒有像李廣利那樣餓死士卒,雖然體恤不夠,也不是在主觀上要虐待士兵。他畢竟是不滿二十歲的公子哥,有缺點,但是這缺點遠遠沒有到罪惡的地步。
反過來說,李廣很愛士兵吧,但打仗屢屢被包圍,有時甚至全軍覆沒,把士兵都戰死了。霍去病儘管沒那麼體恤士卒,但在殺傷大量敵人的同時,卻最大程度保全士兵們的性命。比較之下,你說士卒是選擇跟李廣混好呢,還是跟霍去病呢?要是我的話,我當然選擇霍少爺,就算餓幾頓飯,也不會遇到被敵人包圍的情況啊。
所以司馬遷批評霍去病有這些小毛病,與其說批評,不如說有些惋惜,要是把這些小毛病也克服了,那不是更完美嗎?
看《史記》不要斷章取義,不要以偏概全。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在以上這段話之前,都寫了什麼——“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
驃騎將軍為人寡言少語,不洩露別人說的話,有氣魄,敢做敢為。武帝曾想教他孫子和吳起的兵法,他回答說:"戰爭只看戰略如何就夠了,不必盡學古代兵法。"武帝為他修蓋府第,讓驃騎將軍去看看,他回答說:"匈奴還沒有消滅,無心考慮私家的事情。"從此以後,武帝更加重用和喜愛驃騎將軍霍去病。
人家司馬遷是大作家,不會像我等庸俗作者喜歡喊諸如這類的話:“哇,霍去病好強啊,好偉大啊”但是一切盡在不言中。“少言不洩,有氣敢任”這八個字,我認為就是極高的評價,因為霍去病很年輕啊,年級輕輕的,就知道做人要少說多做,勇於任事,就像孔子講的“剛毅木訥”、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那種氣勢與敢做敢當的勇氣。
如果司馬遷真的要詆譭霍去病,就沒必要記下他“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名言。這句話今天我們聽來,仍有震憾的力量。司馬遷為什麼要記下來,肯定是欣賞啊。如果只是認為吹牛的話,大可一笑而過。
而且大家認真去讀讀霍去病傳,會發現司馬遷對他的記述是不同於別人的。司馬遷沒有描去寫霍去病打仗的過程,而是全文抄錄漢武帝的嘉賞詔書。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嘉賞詔書對霍去病的整個立功過程,斬俘敵人之數量,封賞之數量都有完整的紀錄。司馬遷在霍去病傳記中,保留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而過分新增自己描寫,就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如實反映霍去病的彪炳戰功。
綜上所說,可見“司馬遷對霍去病評價不高”這個看法,是站不住腳的。
-
18 # 有書共讀
有書君以前看《大漢天子》系列,被霍去病那句“匈奴未滅,無以家為”感動得痛哭流涕。
這句話還是激勵有志於民族解放事業的仁人志士的豪言壯語,影響深廣。
然而,在司馬遷的筆下,霍去病的形象卻顯得並沒那麼高。
一般來說,《史記》每一卷的結尾都會有“太史公曰”,表明司馬遷對這卷所寫人物的評價。他說李廣是奇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但他評價功勞更高的衛青、霍去病卻是轉述蘇建的話,沒有過多誇讚。為何?
01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霍去病善騎射,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年少成名,戰功赫赫。
這些司馬遷都如實記錄在《史記》中。
但,他也說:“然(霍去病)少而侍中,貴,不省士。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大意就是霍去病不體恤下屬,驕奢浪費,恃才傲物。
這不難理解,霍去病從小養在漢武帝身邊,且武帝對他百般寵愛,他自然不知下層人的疾苦。
太史公如實寫出了霍去病的缺點,畢竟人無完人,這也顯示出司馬遷修史時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
02霍去病射殺李敢
漠北大戰時,李敢曾隨霍去病出戰匈奴,有同僚情誼。
公元前118年,李敢因私怨刺傷大將軍衛青,不久,霍去病為舅復仇,在甘泉宮的射獵中射殺了李敢。
而漢武帝為庇護霍去病,詭稱李敢是被鹿撞死了。
李敢是飛將軍李廣之子,而司馬遷十分崇拜李廣,欣賞他的為人,也同情他功高不爵。當年李廣被逼到自盡的境地,司馬遷認為與衛青、霍去病脫不了干係。
而後霍去病又殺了李敢,武帝還包庇他,這讓司馬遷心裡很不平衡,卻又無處發洩。
編寫《史記》時,司馬遷把這些事都如實記錄,但在字裡行間嵌入了主觀情緒,表明自己對霍去病的為人並不欣賞,甚至有些反感。
03古今價值觀的差異
受近代屈辱歷史的影響,我們喜歡強大的人,對霍去病這種深入敵境千里,絕域破敵,以少勝多的英雄有著天然的推崇。
在西漢時期,匈奴雖頻頻來犯,但對於漢朝人而言,從來都是疥癬之疾,沒有人會將這些“打了就跑”的胡人視為亡國滅種的威脅。
而漢武帝希望匈奴臣服,頻繁發動戰爭打擊匈奴。多年征戰,人馬多死,把“文景之治”幾十年的積蓄揮霍一空,而匈奴並沒有垮臺,也沒有臣服,只是暫時避居漠北積蓄力量。僅僅十年,他們又捲土重來。
所以,司馬遷認為征討匈奴,耗時耗力,民眾賦稅徭役加重,最終卻“建功不深”。自然而然,身為將領的霍去病的功業也未達到頂端,不至於大讚特贊。
有書君以為,太史公對霍去病確實有一定的偏見,但他寫《史記》時實事求是,把霍去病的優缺點都表現出來。
為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霍去病,而不是刻意編纂一個完美的英雄人物。
是非功過,有後人論斷,大可不必過於在意太史公的評價。
-
19 # 潮人深山虎
試著回答:
那些評價不高的都有偏見及歷史極限。
據我看霍去病像現代頂尖軍事家穿越到漢朝,他那手幹裡大奔襲,中間擊破,分割殲滅及鉗型戰法,極其像希特勒的閃電戰術和日本的鉗型戰術。但早了幹幾年~這也解釋了他不屑學孫子兵法。
-
20 # 一一17711
司馬遷就一憤青。
在對衛霍和漢武帝上,因為為李家說情被宮刑,身體和心理保受折磨,絕對情緒化。
縱觀史記記載,在無限拔高李廣之下,他的能力和戰績依然有限,也就一個縱隊司令,戰略眼光和大局觀不行,看史記就覺得他就是一個衝鋒陷陣的大將而已。而且借一官員的的話說,李廣好戰,且身先士卒,就一員猛將而已,絕對不是帥才。最後一次出戰更搞笑,竟然因為嚮導問題走錯路,貽誤戰機,憤而自殺。
司馬遷除了因為生理和心理上原因之外,骨子裡看不起衛霍出身,一再貶低之下,甚至不肯為兩人單獨立傳,但兩人也是西漢最耀眼的雙子星,統帥級人物,。霍帶幾千人一次出征殺敵數量比李廣一輩子殺的匈奴都多,而且他首創的長途奔襲的新型戰術如長劍一般直刺匈奴王庭。衛除了為人低調謙遜之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在武帝時期絕對最牛
回覆列表
司馬遷還是有些道德潔癖。霍去病不恤士卒,與教科書上的名將標準差異較大。
我也覺得霍去病與後唐莊宗李存勖是類似的人物,在大爭的亂世是不會如此輝煌的,他的個人魅力還不如李存勖。
時勢造英雄,霍去病與漢武帝是絕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