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偽裝的觀點
-
2 # 慕容缺
出師表是寫給劉禪的,指定了具體的軍政輔導員。這些輔導員的職責就是諸葛亮外出時看著劉禪,不給奪權的機會。所以這些輔導員都是政治可靠,業務不入流的貨。
-
3 # 碧水青山0
如果知道這篇文章,是出師之前,為安定後方,而給劉禪上的勸勉書,就明白為什麼不提趙雲與魏延以及其他將軍,因為趙、魏等軍人,屬於前方,屬諸葛亮自己管轄調遣,不用提及。
故而,名為《出師表》,其實相當於《誡子書》,相當於千年後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告誡劉禪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別給北伐拖後腿。文中不厭其煩地用了十幾個“先帝”,意思是,我說的話是你老爸的的意思,我是看在你老爸的份上,才如此兢兢業業,否則我就在“南陽”過著閒雲野鶴一般逍遙自在的神仙日子。你一定要把你老爸的“遺德”發揚光大,否則就是不肖子孫。你得聽從我們的意見,否則就“以塞忠諫之路”,這樣做,也是為了你老爸的遺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之前,安定後方,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中”是指劉禪的職責範圍,“府中”是丞相府,自然是諸葛亮自己的職責範圍。意思是,你的人你管,我的人我管。正因諸葛亮,擔心後方不穩,才具體叮囑宮內之事,大力推舉郭攸之、費禕、董允及將軍向寵這些在後方的人,這些人都曾受到先帝的表揚與簡拔。
諸葛亮當然有他擔心後方(宮中)的苦衷,在此先回顧一下給劉禪上《出師表》的時代背景。208年,因藉助劉琦的一萬兵馬,劉備才有資本與孫權聯合,才有了荊州這個落腳點。隨後經過5年多的風風雨雨,於214年得了益州,繼而又經過4年多的苦戰,218年攻佔漢中。可好日子只是剛剛看見了一絲曙光,轉眼之間又滑落到亡國的邊緣。一年後,即219年關羽全軍覆沒,荊州丟了。關羽全軍覆沒三年後,頭腦不冷靜的劉備,於222年伐吳,在夷陵之戰又是全軍覆沒。
諸葛亮殫精竭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呈現興旺景象,故而他能“深入不毛”南征孟獲,也自信稱“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可此時的蜀漢也只是大病初癒,用今天的話說,只能吃補藥,不能吃洩藥。何況曹丕不是孟獲,中原不是不毛之地。
宮中府中,不能俱為一體的危害事例,在當時也有。
例如,198年,曹操南征張繡。曹操獲勝後,因宮內出事北撤,被賈詡抓主“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遭張繡追擊而慘敗。
諸葛亮的擔心,也的的確確發生在自己身上。231年,諸葛亮圍祁山,與司馬懿鬥智鬥勇之時,劉禪聽信謠言,給諸葛亮下旨退兵。
《出師表》分前、後兩篇,(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偽作,《三國志》也未收錄。但大多人仍認為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前、後兩篇對比,《後表》明顯沒有《前表》的自信。如果說《前表》主要勸誡劉禪需繼承“先帝遺德”,那麼《後表》則主要分析時局不利,人才匱乏。《後出師表》提及了許多武將,但是在訴苦,例如提及趙雲:“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
《後出師表》還提及了“關羽毀敗”。也難怪,260年,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
4 # 天蓬孤鶩
通篇表現諸葛亮驕橫跋扈,完全不把劉禪放在眼裡。且諸葛先生一生用人只用對自己唯唯諾諾的人,棄用象魏延,李嚴這種有個性的有能力的人,其形象完全是被後人拔高。
-
5 # 老叟蜀山散人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年屆46歲的丞相武鄉侯諸葛亮上表伐魏,即前《出師表》。從章武三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蜀漢形勢不容樂觀。外與魏吳不和,所轄南部少數民族地區(今雲貴川邊一帶)動亂,朝政不穩,諸葛亮只能“攘外必先安內”,一面調整人事安排,一面按當初隆中對決策與孫權重修舊好,約定平分天下盟約。穩定東吳後,諸葛亮於公元225年(建興三年)率軍平叛,降孟獲平南中,蜀中又再穩定,內外皆平的諸葛丞相仍舊花了一年時間整軍備戰,才在公元227年上表伐魏,故此才有了表中“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還於舊都……”之論。
北伐中原還於舊都,重振漢室是劉備、諸葛亮的生平志願,此是武侯終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在他之後,大將軍平襄侯姜維又繼承了這一遺志,這裡不細表。既然是征伐大事,諸葛亮出兵必帶趙雲、魏延、關興張苞及王平馬謖等一干大將,而保境安民,穩定朝政又該找誰?都鄉侯李嚴求分巴州不成與亮不和,朝局交由蔣琬、費禕、郭攸之、董允等共治,軍事上也得有人負責,趙雲魏延一干大將都出徵的情況下,中領軍都亭侯向寵必然是首選,其本身就拱衛京師,又是先帝劉備看重的年輕將領,能幹忠心年輕,不用他用誰?所以諸葛亮說其“性情淑均,曉暢軍事,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請注意“眾議”之說,說明向寵是得到公認的,並不是劉備或諸葛亮指定的。
事實也證明了向寵幹得不差,深受士卒愛戴,其於公元240年(延熙三年)死於平叛,也是手下軍隊奮戰奪回屍身安葬於成都,在留鎮成都一事的表薦中,諸葛亮一點都沒說錯,無論是蔣、費、郭、董還是向寵、姜維,都一生忠於漢室,與諸葛亮一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今故漢大將軍平襄侯姜維墓仍在四川廣元劍門關下永佑巴蜀,思來令人嗟嘆!(劍門關下姜維祠塑像)
-
6 # 關河南望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之時給劉禪上了一篇表,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出師表》,前《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臨行前獻給後主劉禪的表章,表章的意思,一是給劉禪分析當前國內國際的各種複雜形勢,二是回顧蜀漢成立的歷史,三是講明瞭為什麼選擇這時侯北伐,四是諸葛亮帶兵北伐後國內、宮內的事情怎麼處理。
所以諸葛亮在表文中所提的大臣,都是他離開後在宮內輔佐劉禪的大臣。隨大軍北伐的大臣一個未提,因為出征生死未卜,能不能回來還不一定,所以也沒有必要提。趙雲與魏延隨大軍北伐,所以沒有提。雖然沒有提到趙雲和魏延,但這兩位將軍在劉備、劉禪兩朝都頗受重用和信任,是劉備建立蜀漢的重要人物,但因為不是留守,就暫且不提了。
諸葛亮為何會提到向寵呢?因為向寵這個人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劉備在世時也挺重視他。當年劉備夷陵大敗,當時向寵是牙門將,蜀軍各自潰散,只有向寵的部隊完好無損,得到劉備稱讚。夷陵之戰,劉備從荊州帶來的文武,基本損失殆盡,對荊州系的向寵也就格外看重。劉備去世,諸葛亮主政,對荊州系的向寵青睞有加,後主任命向寵為中領軍、都亭侯,執掌禁衛軍,這樣諸葛亮北伐也很放心後方,所以他要告訴劉禪,這個人,是絕對可以放心的。
如果諸葛亮北伐能帶上向寵,而不是把他放在後方,那興許他名氣會更大一些。但畢竟歷史沒有如果,就比如陳到這種名將一樣,在三國裡也是大人物,出師表上都沒露臉的啊。
-
7 # 我是趙帥鍋
對於不太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向寵估計也就是個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諸葛亮在表中是這樣說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義就是說,向寵性格好,知曉軍事,先帝劉備曾認為他很有才能,眾大臣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所以宮中宿衛之事,可以全部交給他來負責,他必然能夠做得讓大家都滿意。
這裡,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說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才幹能力都比向寵強上好幾倍,諸葛亮為什麼不提他們呢?
其實呢,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在他準備第一次北伐時上奏給劉禪的,目的是推薦一些人來協助劉禪處理宮中各項事情,以保證都城的穩定和太平,這樣也好讓諸葛亮不用擔心後方出亂子。
當時的魏延、趙雲、馬謖、王平、楊儀等人,都即將跟隨諸葛亮一同北伐,諸葛亮自然沒辦法把他們推薦給劉禪,因為推薦也沒用,劉禪如果在後方遇到問題,也找不到魏延和趙雲的人影。
反觀向寵,還有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營,所以諸葛亮在臨走之前,就把他們推薦給了劉禪,讓劉禪把宮中的事情交給他們來處理。而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諸葛亮對他們比較知根知底,相當而言會比較放心。
對於費禕、董允兩人,因為知名度比較高,在蜀漢後期又是位高權重,所以很少有人對他倆產生懷疑,但是向寵呢,諸葛亮為什麼覺得他是保衛宮廷安全的不二人選呢?這其中的原因,就如諸葛亮自己說的,向寵首先是劉備看上的人,當年夷陵慘敗時,劉備的大軍都狼狽往回逃,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稱其能幹。
這層意義上來,諸葛亮給向寵推薦的保衛皇宮的人選,並不是諸葛亮的嫡系,而是劉備看上的人,這樣對劉禪來說,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接受,不會引起他內心的反感。其次,向寵做事穩重,軍紀嚴明,但性格卻有很好,和大家的關係都處的比較好。
我們都知道,京城裡都住著高官、皇親國戚。當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亂,紀律又不好,遇到危險,怎麼保衛京城的安全呢?同時,因為京城高官比較多,而且宿衛皇宮的將士很多都是權貴子弟,如果負責人做人做事太嚴肅,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寵做事穩重的同時,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較佩服他。
所以,等到諸葛亮北伐時,向寵就被升遷為中領軍,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而在寵負責保衛京城後,京城就基本上沒出過大事,更沒發生過什麼亂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向寵確實是宿衛皇宮的不二人選。
後來,等到諸葛亮去世後,朝廷調遣向寵南下平定蠻夷之亂,結果他在混戰中被蠻夷所殺,這其實也再一次證明,向寵畢竟適合京城保衛,而不適合帶兵野戰。諸葛亮當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沒有帶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現。
-
8 # 品點歷史
在《三國演義》裡面,向寵的名字只出現過一次,就是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諸葛亮向後主劉禪舉薦向寵: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段話的背景是什麼。這是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發動北伐的前夕,給後主劉禪寫的信。諸葛亮是蜀國的頂樑柱,他一走,蜀國必定會生亂,諸葛亮自然也清楚,所以,提前進行人事安排,給劉禪推薦一個合適的班底,能在北伐期間,穩定蜀國。所以,諸葛亮舉薦向寵的目的,就是相信向寵能穩定蜀國的留守軍隊,不會出什麼亂子。
這段話中,諸葛亮給了向寵很高的評價,不止是諸葛亮,連先主劉備也十分看好他。但就是這麼個厲害的人物,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以至於給人“名不見經傳”的感覺呢?其實,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是向寵主要活躍在後三國時代,第二是向寵很少參加對外征戰,主要是掌管蜀國後方,穩定蠻夷部落。
我們所熟知的三國名將,大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問題是,《三國演義》主要描寫的是三國時代前期的紛爭權謀,裡面的很多名將都是活躍在三國前期,比如蜀國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國的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還有吳國的“江表十二虎臣”,包括程普、周泰、甘寧、淩統、徐盛等,當然,相比起來,吳國的江表十二虎臣還有有很大的水分的。
諸葛亮出師北伐時,這些人要不早已戰死沙場,要不老邁體弱,已經不能再勝任軍營事物了。像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已經去世,剩下趙雲,也已經垂垂老矣,諸葛亮寫北伐寫出師表是在建興五年(227年),兩年後,即229年,趙雲就去世。至於魏延,劉備打下漢中時,魏延被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之後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保持了漢中的穩定。諸葛亮北伐後,魏延都會隨行,充當先鋒。在後期蜀國人才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是難得的一員猛將,諸葛亮自然也不會把他放在後方。
向寵初次嶄露頭角是在劉備討伐東吳期間,這時候向寵的官職是牙門將,大概相當於主將賬下的偏將。擔任牙門將的人一定要有勇有謀,蜀國的大將魏延、王平都曾擔任過牙門將。由於劉備輕敵冒進,被陸遜用火攻打敗,一時間,劉備大軍兵敗如山倒,各自逃竄。各部均損失慘重,唯獨向寵一部保持完好,從而被劉備稱讚。建興元年(223年),劉禪即位,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後來被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大概是禁軍統領。
延熙三年(240年),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由於向寵平時深得部下軍心,所以在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送回成都安葬。向寵愛兵如子,作戰身先士卒,諸葛亮對他的評價“性行淑均”,也是恰如其分。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得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做《出師表》,《出師表》的目的是什麼?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向皇帝劉禪上的一份表文,相當於呈現給皇帝的正規文書,主要目的是向劉禪說明北伐的重要性,並勉勵劉禪在治理國家上採取積極向上的態度,尤其是“重賢臣、遠小人”的用人態度。
名字出現在《出師表》中的人並不一定是名將,但一定是賢臣!
這些人是諸葛亮留在成都用以輔佐劉禪治理國家的人才,《出師表》中一共出現了四個人名,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這些人並不是名不見經傳,而是在各自領域有著自已的才能。
其中的費禕和董允是蜀漢四相中的兩個人,名望著著;郭攸之是為人和氣,氣量和見識都比較大度,才能和學識都在當時較為知名;而向寵則是軍事方面的人才,性情善良品德端正,並且其才能得到劉備的稱讚。
比較分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四個人,你可以得出三個共同點:
1、四人都是荊州人。費禕是荊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人,董允是荊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郭攸之是荊州南陽郡人(今河南南陽),向寵是荊州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
為什麼四個人都是荊州人?
這就是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原則,優先選拔荊州人,因為劉備建立的政權是在荊州起家的,然後在益州安家的,在益州看來,劉備的政權就是外地政權,外地政權要想在益州紮根,必須任用外地人來管理當地人,如果讓當地人掌握,當地的豪強在政權中掌權,又在當地有著人脈和各種社會資源,就特別容易引起動亂。
任用荊州人掌權,是劉備和諸葛亮共同制定的國策,不容更改。
2、四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四人,你看史書上對四人的描述,其道德都不會差。
為什麼跟道德有關?因為這是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二。東漢選拔人才就有一項是選孝廉,什麼是孝廉?就是孝順和廉潔,這是對於人才道德水平的判定,東漢以孝治國,在當時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這個人的仕途,而諸葛亮又是道德模範,因此選拔人才非常重視道德。
3、四人都是有才能的人。東漢選拔人才,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的,諸葛亮也是這樣,這是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三。
正因為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所以就會有些人才能力差點,但是道德很好,道德雖然排在才能前面,但並不表示只看道德或者只看才能,而是兩者都要看,所以就叫“德才兼備”。
當時曹操曾提出“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口號,可以說是相當另類了,雖然在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但在當時,道德確實是排在才能前面的,所以就有很多你劉表、劉璋、劉虞這樣道德很好,但能力不強的人出來做官。
那麼向寵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向寵是向朗的侄子。
向朗是司馬徽的弟子,司馬徽是荊州名士,還曾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而向朗當時又是劉表任下的臨沮縣長,後來隨劉備入蜀,任步軍校尉,諸葛亮時代任丞相長史。
向寵出來作官肯定有向朗的原因,但向寵被諸葛亮重用卻是因為自已的表現,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全軍潰敗,向蜀漢方向潰逃,基本上是潰不成軍,唯有牙門將軍向寵帶領的部隊成建制回到蜀漢,沒有受到損失。
向寵是怎麼做到的?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逃走避戰才保留整支完整軍隊,劉備又不傻,況且還有那麼多蜀軍都看著,正是因為這次向寵的遭遇,因此向寵回到蜀漢後,得到劉備的誇獎。
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諸葛亮掌權,向寵被封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也就是禁軍將領,負責保衛成都皇宮的安全,這個職位除非是得到特別信任,才能擔任此職,因此向寵肯定是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任。
作為留守成都的禁軍將領,向寵一直負責成都宮廷保衛工作,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仍是如此,最後在平定漢嘉郡蠻夷叛亂時戰死。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供的這四個人,而掌管軍事的就只有向寵一人,是要留在後方成都輔佐劉禪處理政事的,並不需要上前線,諸葛亮需要的是絕對忠心的人輔佐劉禪,不然如果有品行不正的人留在成都,萬一發生叛亂怎麼辦?
而至於趙雲和魏延等名將,是要隨諸葛亮一起上前線北伐,不可能留在成都,也就不會出現在《出師表》中。
-
10 # 貓員外
這哥們似乎很善於和人打交道。但是運氣非常不好。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全軍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向寵所領部隊完好無損。
這給劉備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劉備死前特地向諸葛亮推薦了向寵。
諸葛亮就把這哥們推薦給劉禪,負責保安工作你看,你老子推薦的武將,一定是信得過的,讓他來負責你的安全工作。
能得到這個職位,說明劉家和諸葛亮都很信任他。
劉禪和這哥們也挺處得來。劉禪即位後他被封都停侯,任中部督,掌管宮廷宿衛。
之後可能因為他叔叔的牽連,他叔叔向朗,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包庇馬謖。導致他一直沒被提拔。
幹了幾年保衛工作之後,領導決定讓他歷練一下,正好有蠻族叛亂,就讓他去刷個經驗包。
你要知道,三國期間,壓著蠻族打是常態。向寵估計還挺高興,領導終於要重用自己了。
結果就是這場戰爭,他掛了。
-
11 # 一半秋色
《出師表》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名篇,晦澀難懂,要命的是還要全文背誦,想當年,為了背誦這篇佳作也是抓耳撓腮,頓足捶胸啊!
再次讀《出師表》,竟然讀出了異樣的感覺。發現《出師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級對上級,倒像是上級訓斥下級似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出師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麼多麼不容易,你要多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我要帶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待著,不要亂來。
像不像一個家長在訓斥兒子。一般家長怎麼訓斥兒子的呢?大體是這樣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當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這就要出去幹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業,不準打遊戲。
劉禪見到諸葛亮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誰喜歡嘮叨來嘮叨去的,婆婆媽媽的沒完沒了唐僧啊?
通篇《出師表》,居然有十三處“先帝”,“陛下”二字僅有六處,全都是先帝怎麼怎麼好,先帝怎麼怎麼棒,先帝怎麼怎麼不易。
劉禪耳朵都聽的長繭子了,嘴上不敢說,心中暗罵:“先帝這麼完美,你怎麼不隨他而去啊!”
劉禪不喜歡諸葛亮,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也沒提給諸葛亮立廟的事,後來,蜀國百姓一起請願,劉禪這才同意立廟。
《出師表》裡面大臣提到了四個,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
向寵名不見經傳,也沒有過人表現,諸葛亮為何對他如此推崇備至呢?向寵就幹過一件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他跟著劉備去打東吳,結果蜀軍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回,但向寵帶的兵卻完好無損。後來,劉備誇讚向寵小夥子不錯。
僅憑劉備一句話,就判定向寵人不錯,似乎有點牽強!諸葛亮貌似不夠嚴謹啊!
但仔細分析向寵的身世,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向寵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說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
12 # 安定郡小書生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這就是諸葛亮《前出師表》中對向寵的評價,認為通曉軍事,連先帝劉備都認為其很有才能,讓後主劉禪軍營中事情,可以全部諮詢向寵。
一、向寵何許人也向寵是向朗兄長之子。劉備時歷任牙門將,在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敗之際,唯獨向寵所率隊伍完好無損,被劉備稱讚能幹。
劉禪即位後,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因為向寵在軍隊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向後主劉禪推薦向寵,一是向寵有軍事才能;二是向寵深得軍心;三是向寵的職位就是負責宮廷安全。
還有一個事例就證明向寵深得部下軍心,在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當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然後送回成都安葬。
二、趙雲、魏延都去哪了這篇《前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之際,此次出征諸葛亮擬奪取魏的長安,然後一舉圖定中原,恢復漢室江山。
而此時趙雲、魏延隨諸葛亮轉駐漢中,魏延還被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按理趙雲一直被劉備委託負責家眷及後方安全事務,因此,才有趙雲兩次在長坂坡從魏軍中、攔江從孫夫人手中救下劉禪的功績。但自劉備入蜀以來,趙雲由後方轉為前方跟隨出征,多次參與征戰,也在沒有參與劉備宮廷安全工作。
此時趙雲身為鎮東將軍、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過程中,趙雲、鄧芝為疑軍兵出斜谷道,佔據箕谷,吸引魏大將軍曹真率領主力大軍阻擋;而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兵出祁山,最後由於馬謖失街亭,致使祁山戰場主力北伐失敗。此戰之後第二年,趙雲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隨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封南鄭侯。建興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與長史楊儀素有嫌隙,此次由楊儀主持軍務,魏延拒不從命,最後被馬岱斬殺。
-
13 # 瑞器紫砂
對於不太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向寵估計也就是個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諸葛亮在表中是這樣說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義就是說,向寵性格好,知曉軍事,先帝劉備曾認為他很有才能,眾大臣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所以宮中宿衛之事,可以全部交給他來負責,他必然能夠做得讓大家都滿意。
這裡,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說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才幹能力都比向寵強上好幾倍,諸葛亮為什麼不提他們呢?
其實呢,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在他準備第一次北伐時上奏給劉禪的,目的是推薦一些人來協助劉禪處理宮中各項事情,以保證都城的穩定和太平,這樣也好讓諸葛亮不用擔心後方出亂子。
當時的魏延、趙雲、馬謖、王平、楊儀等人,都即將跟隨諸葛亮一同北伐,諸葛亮自然沒辦法把他們推薦給劉禪,因為推薦也沒用,劉禪如果在後方遇到問題,也找不到魏延和趙雲的人影。
反觀向寵,還有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營,所以諸葛亮在臨走之前,就把他們推薦給了劉禪,讓劉禪把宮中的事情交給他們來處理。而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諸葛亮對他們比較知根知底,相當而言會比較放心。
對於費禕、董允兩人,因為知名度比較高,在蜀漢後期又是位高權重,所以很少有人對他倆產生懷疑,但是向寵呢,諸葛亮為什麼覺得他是保衛宮廷安全的不二人選呢?這其中的原因,就如諸葛亮自己說的,向寵首先是劉備看上的人,當年夷陵慘敗時,劉備的大軍都狼狽往回逃,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稱其能幹。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4 # 大飛熊騎士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向寵,而不是趙雲,魏延,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要帶趙雲和魏延出征,而不是向寵。可是,諸葛亮為何要提“名不見經傳”的向寵,而不是其他的留守大將呢?看看向寵此時的職務“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三國志.向寵傳》。所以,向寵之職,在於蜀漢安危之腹心,倘若有別有用心之人擔任,便可直接挾持劉禪,掣肘諸葛亮,動搖了蜀漢的根基。那麼,向寵又憑什麼讓諸葛亮信任,並擔當如此重要的職務呢?
首先從向寵的家世說起,他可是根正苗紅的荊州集團人物,這還不止,從他叔叔向朗和諸葛亮,馬謖的交往來看,向氏家族是大族,和馬氏,諸葛氏都有點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思。一伐中,擔任丞相長史的向朗,還曾經一度包庇戰敗惹禍的馬謖,被諸葛亮免職,但是不久就被複用為光祿勳,後又為左將軍。不單是向朗,向寵,向朗之子向條,景耀中擔任御史中丞,歸晉後成為江陽太守,南中軍司馬;向寵之弟向充,歷任蜀漢射聲校尉尚書,歸晉後任梓潼太守。所以,向氏家族還是混得不錯的。言歸正傳,在蜀漢先混起來自然是向朗,劉備讓他都督秭歸,夷道,巫縣等四縣軍事,因此作為向朗之侄的向寵,受到蜀漢的提拔,培養,和其家族,自身,特別是向朗的影響是免不了的。
首先,向朗對向寵的入仕肯定起一些作用,因為向寵成名於劉備的夷陵之敗,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向寵一營完好無損。這裡,說明了幾個問題,第一,向寵確實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第二,向寵能全身而退,證明對夷陵,秭歸一帶十分熟悉,源於向寵可能就是在向朗主持四縣軍務時入的職。影響最大的,其實是第三點,向寵的軍事管理思想就是源於向朗。根據《三國志.向朗傳》注引《襄陽記》:
朗遺言戒子曰:"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意思是,《左傳》說,得勝之軍靠的不是部隊多少,而是要看眾人能不能團結一致,天地和諧,萬物自然滋生,團結就是力量云云。再看《出師表》對向寵的描述: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可見,向寵和向朗的軍事思想一致。
再看向寵的履歷表現,和另外一個大將更是相似,誰呢?就是趙雲。劉備入蜀時,趙雲留在荊州擔任別部司馬,就是負責部隊的日常管理,訓練工作;劉備入成都,趙雲為翊軍將軍,統帥禁軍;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到了一伐時,趙雲就徹底從幕後走到臺前,作為偏師北伐。向寵就是一伐前後,接棒趙雲,升任中領軍,成為護衛宮中,統領禁軍的大將。另外,向寵在夷陵之戰全身而退,趙雲在箕谷之戰也是如此。
所以,向寵不是名不見經傳,而是後起之秀,蜀漢和諸葛亮是把他作為重要的後備將領培養,《出師表》自然要和費禕,董允,兩個跨代接班人相提並論了。另外,就是宮中管理和安危都交給董允,向寵等人,諸葛亮五次北伐才能不擔心後方問題。可惜向寵後來犧牲在和叛亂的夷人作戰中,否則地位可能會在姜維,諸葛瞻之上,也沒黃皓什麼事了。
-
15 # 鐵馬冰河wu
劉備伐吳慘敗後,悔愧交加,加上年老多病,且鞍馬勞頓,竟病死白帝城。諸葛亮臨危受命,輔佐後主劉禪,他殫精竭慮,獨撐危局,對外放棄對荊州的爭奪,與孫吳修復舊好,以共御曹魏;對內則整飭軍伍,厲行法治,閉關息民,任人唯賢。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蜀漢終於度過了一場嚴重的危機,各方面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之後,他親率大軍,定南中,撫夷越,使夷漢得以粗安。
平定南中後,諸葛亮解除了後顧之憂,大軍班師回成都後,他除了處理日常朝政外,便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北伐曹魏上。
為此,他嚴厲治軍,訓練出一支紀律嚴明、能攻善守的鐵血軍隊。史載,蜀軍“止如山,進退如風”,“法令明,賞罰信,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不僅嚴格服從指揮,而且作戰勇猛,來去如風。
與此同時,諸葛亮秘密策動曹魏新城郡(今湖北房縣)守將孟達叛魏歸蜀。新城地處漢中與襄陽之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若控制新城,便可以其為跳板,東擊襄陽,北攻宛、洛,直接威脅曹魏在北荊州的腹心地區。孟達本為益州牧劉璋屬吏,後歸降劉備。
後孟達因遭劉封排擠、“侵凌”,加上之前在劉封節制下未發兵救關羽,“懼先主見責”,便率部投降了曹魏。曹丕對孟達異常重視,封其為新城太守(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 ),“委以西南之任”。
當初,孟達降魏時,妻兒還留在蜀中,諸葛亮對其切齒痛恨,要殺孟達老婆,幸虧劉備阻攔,才未殺成。如今,他暗中招降孟達,數次寫信給他,絲毫沒有責備之意,孟達頗受感動,加上妻兒還滯留蜀國,遂表示願意在諸葛亮出兵伐魏時在新城舉兵響應。孟達決心叛魏歸蜀的訊息更加堅定了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決心,建興五年(227年),他率大軍北上漢中,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戰略目標的統一全國戰爭已如箭在弦。
臨行前,諸葛亮和朝中大臣們幾經磋商,具體佈置了北伐的軍務事宜,以張裔為留府長史,與參軍蔣琬統管後方府事,侍郎董允管理宮中,待把成都宮、府大事安排妥當後,他向後主劉禪上了一份表章,就是後世流傳千載的《出師表》。
《出師表》通篇都凝聚著諸葛亮公忠體國、勵精圖治的高尚精神品格,字裡行間無不展現出他北定中原、匡復漢室、謀求統一的堅定信念,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發人深省,感人至深。仔細閱讀,不難發現這篇記入青史的奏表是針對劉禪資質平庸、闇弱無能有感而發的用心、用世之作,既因勢利導以圖治,又借鑑歷史來警示,提醒其引以為戒。正因為這樣,使這篇表文傳頌千古,光耀千秋。
在這篇著名的奏表中,諸葛亮特別向劉禪指出:宮廷和丞相府要一體看待,懲惡揚善,不應兩樣。無論是誰,只要觸犯法紀的,或是忠誠勤勞的,都應該“論其刑賞”,不宜有所偏私。
為此,諸葛亮煞費苦心的向劉禪舉薦了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賢才,稱讚他們誠實善良,忠心耿耿,且才華橫溢,希望劉禪凡宮中之事,無論鉅細,都要和他們商量。
而營中(指軍隊)之事,則要向以賢良公正、精通軍事著稱的將軍向寵請教,多聽聽他的意見。
問題來了,彼時的蜀漢,將星閃耀,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雖然已經相繼故去,但趙雲、 魏延等宿將仍在,為何他在表奏中不提這些身經百戰、熟諳軍事的名將,卻特地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向寵重點推薦給後主劉禪?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是這樣描述向寵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提起向寵,很多熟讀三國的人恐怕都不知此人,和威震三國的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乃至魏延、姜維比,他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的人。諸葛亮準備第一次北伐曹魏前,在奏表中對趙雲、魏延等成名已久的驍將提都不提,卻重點推薦向寵,這人到底何德何能,值得諸葛丞相大力舉薦?
《三國志》記載,向寵,丞相府長史向朗的侄兒。劉備時,曾任牙門將軍(偏將)。參加過東征孫吳的戰事,後蜀軍在夷陵猇亭慘遭陸遜火攻,大敗虧輸,幾乎全軍覆沒,劉備潰逃回白帝時清點戰損,發現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冷靜沉著,舉措得當,所部基本完好無損,劉備誇獎他能幹,遂對其另眼相看。
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封向寵為都亭侯,後來被眾臣公推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禁軍)。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率北伐大軍赴漢中,臨行前向劉禪舉薦向寵(有軍事顧問的意思),被攫為中領軍。諸葛亮認為向寵為人正直,品行端莊,性情平和,行事公正,又通曉軍事,自己率大軍出征,留向寵在後方管理軍務,不僅可以協助劉禪掌管軍事,而且可以使軍隊內部關係和睦,軍力配置得當。所以,他特地在《出師表》中點贊向寵,至於不提名將趙雲、魏延等人,大概是這些衝鋒陷陣的猛將都要隨大軍出征,而向寵名氣雖遠不及上述名將,卻是位軍事素質全面的後起之秀,加上性格溫和,處事公正,很適合留在後方幫助劉禪贊襄軍務,所以才大力向後主推薦他。至於黃忠、姜維等人,或隨軍出征,或年老多病,他也沒在奏表中提及。
向寵確實不負諸葛亮厚望,在蜀漢大軍伐魏期間 ,把蜀國後方的軍事管理的井井有條。延熙三年(240年),漢嘉地區(今四川西北)蠻夷發動叛亂,向寵率軍平叛,不幸死於亂軍之中。由於他平時深得軍心,所以眾人拼死突入敵陣,將其遺體奪回,安葬於成都。
有清代學者如此評價:“諸賢早逝,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由此可見,向寵軍事能力雖並不出類拔萃, 但表現也算中規中矩,素質比較全面,才幹卓著 ,他之所以不見於演義小說中,主要是因長期主抓內衛工作,沒有機會參加大兵團作戰所致。
向寵性情柔和,辦事公正,知曉軍事,顧慮周全,這才被諸葛亮委以重任的,併成為《出師表》中唯一被提及的將軍。只可惜,這位不顯山、不露水的年輕軍事人才,還沒來得及施展大才,就在一場規模不大的戰事中殞命了,也算蜀國的遺憾吧。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16 # 上將噯福斯
這個問題有點難度。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只向後主劉禪推薦了一個將領,那就是將軍向寵。這個向寵,籍籍無名,在將星燦爛的三國時代,實在太不出眾。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重要時刻,要向劉禪推薦一個這樣平庸的將領呢?又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名將呢?
首先,我們來回答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將領的問題很簡單,因為蜀漢的名將都跟隨諸葛亮北伐去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將已去其四。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追隨先主去了。只剩下趙雲一個。他奉命與鄧芝做疑兵聲東擊西去了。
剩下的將領,原荊州方面的,有魏延、馬謖、向朗,原蜀中的將領有吳壹、張休、李盛、黃襲,漢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諸葛亮都帶走了。只好矬子裡面拔將軍,把向寵推薦給劉禪了。
其次,向寵自身素質過硬。向寵是荊州人,他的哥哥向朗,是諸葛亮的好朋友。這樣的人,絕對可靠。會全心全意維護劉禪的蜀漢政權。
而且向寵確實很能幹,“暢曉軍事”,曾經受到過劉備的表揚,劉備很認可他的才幹。
向寵還有一個最大的有點,就是性格平和,善於團結人。這是諸葛亮最看重的。“性行淑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諸葛亮出征在外,最怕的就是後院起火。向寵性格平和,統管後方人馬,能夠使隊伍和睦。這是最大的貢獻了。
-
17 # 庭下靈
諸葛亮提到了向寵,並不是因為向寵是名將,比其他將領要厲害。當時趙雲,魏延等人都要跟隨諸葛亮北伐,這時候後方就要留守一個信得過的人,這個人肯定是有才能的,但並不是說他一定比別的將領強。
歷史上向寵的記載並不多,想對他全面瞭解有點難,但是他能夠跟隨劉備討伐東吳,並全身而退,可見此人是有一定能力,也受到劉備的誇獎。
其次向寵應該是受到諸葛亮的信任,坐鎮後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忠誠,不然後院起火很危險。
再者前線作戰向寵沒有參加,可能諸葛亮有自己的考慮,也許向寵領兵打仗的經驗少,所以比較適合在後方。只能說分工不同,每個將領都有適合自己的崗位。
-
18 # 三國逐鹿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一大謀士。當年諸葛亮隱於山中,不問世事。但當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被其求賢之心所打動,自此以後,出山為劉備,以及蜀漢政權一統中原殫精竭慮。《出師表》,也可以說是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諸葛亮之所以寫《出師表》,是因為擔心北伐時,後主劉禪對朝中局勢不熟,詳詳細細的為劉禪介紹了一大批可用之人。但在其中,諸葛亮卻並沒有提蜀漢名將趙雲和魏延,反而提到了名不見經傳的向寵呢?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向寵身份所在,加之其品行出眾,不會對蜀漢生有異心。據《三國志》記載:“朗兄子寵,先主時為牙門將。”即向寵是蜀漢重臣向朗的兄長之子。向朗在荊州大亂之際就投靠了劉備,並得到了劉備的重用。之後更是使其掌管秭歸、夷道、巫、夷陵這四個縣的事務。十分的得其信任。向寵又是他的侄子,理所當然的會受到劉備的關注。再加上此時劉備已死,諸葛亮深知蜀營中有些人在蠢蠢欲動。向後主劉禪推薦向寵,也是看中他的身份,不會做出忤逆之事。
更何況,向寵還有傑出的能力,讓諸葛亮推薦他。當劉備知曉關羽之死,為其報仇討伐東吳,卻被東吳大將陸遜用火攻,打的蜀軍慘不忍睹時,只有向寵所率的部隊,紀律嚴明,行為規範,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這也得到了諸葛亮的關注。
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說道:"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這話都說的明明白白的了,向寵性格好,能力強,軍隊又對其信服,留他在劉禪身邊,能給劉禪做個榜樣,多瞭解軍中之事。
第二,魏延此人不是可信任之人,野心過大,不值得重用。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在《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形象表現就直接感受到了他的野心。諸葛亮在世時,有"臥龍"之稱,最擅解讀人心。自然也清楚魏延的真實面目。所以魏延提出的大多數謀劃,諸葛亮基本上都沒有采用。
就如魏延的襲取長安的建議,諸葛亮就沒有采納。而在一出祁山時,更是對魏延心存疑慮,沒有讓魏延跟隨。諸葛亮更是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料自己去世後魏延必反。這樣的人,他又怎麼敢推薦給劉禪呢?
而且在其的營帳中,楊儀與魏延素有矛盾,但諸葛亮也只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並沒有為二人根本解決問題。而且諸葛亮病危時,留給了楊儀一個錦囊,裡面寫的就是對付魏延在他死後反叛的計策。
可見諸葛亮料事如神,以及對魏延的猜忌之深。那諸葛亮都知道魏延的心思了,又又怎麼會容忍他待在蜀漢的根據地呢?劉禪本身就沒有能力,如果再給他治國路上,添上一個名叫魏延的堵,恐怕劉禪更不會向諸葛亮希望的那樣,做一個治國之明君了。
第三,趙雲與魏延能力出眾,是諸葛亮北伐的必要人才。當諸葛亮寫《出師表》時,已經是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此時蜀漢的五虎大將中,關羽張飛二人戰死,黃忠馬超早已過世,可用之才唯有趙雲一個。但作為曾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趙雲,不會不清楚北伐之戰有多艱辛。
僅有他一人帶兵打仗,蜀漢的下場或許只有一個"輸"字。所以說,諸葛亮就想到了曾跟隨劉備入川,並一度坐鎮漢中,保障漢中安危的大將魏延。這兩人的作戰經驗豐富,諸葛亮在北伐時必然要帶走。
況且諸葛亮上奏《出師表》的本意,也不是讓劉禪過多依賴老臣的幫助。而是盡力的,想要培養一個合格的蜀漢繼承人。帶走趙雲與魏延,既能夠為自己的北伐之戰增加幾分勝意,還能夠讓後主劉禪多加關注國事,開始學做一個明君,這樣一箭三雕的事,諸葛亮怎麼會放棄呢?況且若諸葛亮不帶趙雲、魏延二人前去北伐,而是帶了其他小將,趙雲沒什麼可擔心的,但魏延還說不定能在大本營幹出什麼事。
由此可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不提趙雲魏延的原因,是因為他想帶二人北伐。而推薦向寵的原因,則是看中了其的能力與性格,以及對蜀漢的忠心。
你是如何看待向寵的?
-
19 # 史研
諸葛亮寫出師表自然就是為了告誡劉禪應該去怎麼做,他裡面所有的事情都是非常有深意的,想把所有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這樣他才能夠安心下來北伐。趙雲魏延,對於諸葛亮來講,他在北伐中需要這兩位將領,至於向寵是非常適合輔佐劉禪的,所以諸葛亮就是這樣做的。
趙雲已老,魏延有反骨,這兩個人不適合留在劉禪身邊。趙雲的年紀已經很大了,都快要死了。雖然趙雲非常的厲害,但畢竟他是跟劉備他們一輩子的人,蜀國的老一輩就只剩下諸葛亮和趙雲這些人,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輔佐劉禪了,還不如積極去北伐一下,或許有機會贏得勝利。
何況諸葛亮可能就早已經猜到了,趙雲快要死了,當初北伐的時候聽到趙雲去世的訊息,諸葛亮只是哭了一下,因為在心裡早就是有準備的。
延熙三年《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寫孔明欲斬魏延,並有“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而魏延天生有反骨,放在劉禪身邊不安全。曾經諸葛亮就是想要殺掉魏延,但是就是因為劉備不同意,最後就放過了魏延,從這一件事情上來看,諸葛亮就對魏延不放心,把他放在自己身邊才是最好的。
而劉禪是那麼單純,魏延可是老謀深算,就算有10個劉禪也不是一個魏延的對手,想一想後果就非常的可怕。這個諸葛亮是打死也不敢把魏延放在劉禪身邊,自己帶在身邊還可以監督他一下。只要有他諸葛亮在,魏延就不敢謀反。這些事情可以從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提出過奇襲子午谷計劃,但是諸葛亮卻不同意,不僅是因為這個計劃太過於危險,而是對於魏延也不放心,怕魏延造反,給蜀國帶來很大的損失。
向寵脾氣非常好,很適合劉禪,就連劉備都說向寵好,所以向寵是最好的人選。諸葛亮: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早在劉備還活著的時候,劉備都已經考察過向寵,劉備都覺得他非常的不錯。劉備的眼光可是比諸葛亮好多了,蜀國很多人都是劉備精心挑選出來的,才會有這麼強大的局面,劉備的眼睛可謂眼光獨到,乃是伯樂識千里馬也。
諸葛亮對劉備的話言聽計從,所以必須要選擇向寵。諸葛亮有今天可都是劉備的結果,所以他對劉備是感恩戴德的,劉備的話他不敢不放在心上。當年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不能夠辜負劉備對他的信任。所以對於劉備選擇的人,諸葛亮也是會選擇的。
向寵非常適合劉禪。向寵這個人忠厚老實,不會有什麼謀反之心對於劉禪最適合人選,不一定就是能力最好的人,而是最適合的人。所以選擇向寵的話,劉禪是沒有什麼危險的,更何況向寵也是非常有能力。對於軍事方面的事情劉禪就可以問向寵,這個就不需要諸葛亮指導劉禪,可以減少很多麻煩,諸葛亮就可以專心北伐了。這個可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諸葛亮自然是要選擇他的。
趙雲魏延適合治外,向寵適合治內,這是最好的安排。趙雲威望高,去北伐最合適不過了。雖然趙雲已經非常老了,蜀國五虎將只剩下他一個了,但是他在軍中的威望非常的高,有他在的話,不光可以震懾自己人,還可以讓敵人害怕。他常山趙子龍渾身是膽的威名,可以說是深入人心了,有他在諸葛亮這裡就像一個定海神針一樣。
魏延有勇有謀,是蜀國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得力干將。當時老一輩的人都快凋落了,這時候魏延開始要出頭了,諸葛亮打仗都沒什麼人選,能用就儘量的用魏延。而且魏延也不一定能夠治理內部,魏延就是打仗非常厲害,要是治理國家,可能不會有很大作用。好鐵要用做鋼刃上,魏延也要放在外面打仗。
向寵談一下軍事問題還是非常可以的,但是打仗確實不行。向寵經過劉備考察了一下,確實覺得向寵不錯,但是向寵卻從來沒有打過什麼大的仗。諸葛亮自然是不可能帶著他去打仗的,感覺有點像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諸葛亮自然是能夠看出來的,放在劉禪身邊已經足夠用了,要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屍體被其部下奪回。後來向寵打仗失敗之後被殺,向寵可不是和魏國他們打仗的,而是跟那些蠻夷打仗,結果就死了,屍體都是被手下的人奪回來,由此可見向寵的軍事實力還是不夠強大。諸葛亮神機妙算,可能就知道向寵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糊弄劉禪就是可以的了,真正有用的人才都被諸葛亮帶走了。
諸葛亮為了輔助劉禪,真的是花費了很大的心血,要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難怪最後諸葛亮會積勞成疾,然後一命嗚呼了。可惜的是劉禪是不可以輔佐的,真的就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就算諸葛亮再怎麼厲害,他死了之後,蜀國還是難以改變滅亡的結局。劉禪都還沒有打完仗,就已經投降了。可惜了諸葛亮這麼盡心竭力的輔佐劉禪,還不如早點投降,諸葛亮能夠多活一天。
你們覺得諸葛亮輔佐劉禪怎麼樣?那應該怎樣輔佐劉禪呢?
-
20 # 歷史哨聲
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要帶趙雲魏延去北伐啊,只能留一個有軍事潛能的向寵給陛下你了
為什麼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推薦向寵,原因軍事能力比向寵高的將領,都被諸葛亮帶去北伐了,諸葛亮也只能推薦向寵了!
這就很容解釋為什麼諸葛亮不推薦趙雲、魏延而推薦比他們二人差的向寵。
精銳我都帶去北伐了,在治理上不懂的地方,陛下問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在軍事上不懂的地方,陛下你就問向寵吧。向寵脾氣好、有耐心、瞭解軍事,先帝也說好。
向寵是無能之輩嗎?向寵是向朗的侄子。劉備時向寵為牙門將,跟隨劉備參與夷陵之戰。在夷陵之戰戰敗時,向寵軍完整而回。這說明向寵是和趙雲、魯肅、于禁一類軍令嚴肅的將軍。
軍令嚴肅,在三國中是比較少見的將領。關羽就不是軍令嚴肅的人。
于禁:
“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趙雲:
“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魯肅:
"肅為人方嚴,寡於玩飾,內外節儉,不務俗好。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陳,手不釋卷。"向寵和趙雲一樣都是以軍令嚴整的將軍,因此諸葛亮將其推薦給劉禪作為中領軍,管理宿衛禁軍。就和劉備用趙雲負責自己的宿衛禁軍一樣的道理。向寵就是諸葛亮推薦給劉禪的趙雲。
總結:諸葛亮推薦向寵,原因有兩個:
1、比向寵強的將領,都被帶走去北伐了;
2、向寵治軍嚴整,適合宿衛宮禁。
回覆列表
我的答案是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看人的眼光一向都比較差,這跟他總是事無鉅細的抓在自己手裡有很大關係,不能用人替自己負擔工作,那就會埋在無盡的工作裡,哪裡有什麼時間去觀人識人?
有人說諸葛看人不如劉備,那是自然,劉備半生顛沛流離,見過的人從當朝皇帝大臣,結交的都是各路諸侯,對抗的是曹操這種梟雄,還能夠三顧茅廬請出來諸葛亮為他服務,這種閱歷和經驗,就算是一個庸才,最終也會有超出一般水平以上很高很高的見識。
第二,諸葛要帶著魏延出征,趙雲年事已高,向寵此人雖然一般,但卻是益州世家裡投向自己的那部分人裡,拔的出來的高個兒,不用這個人用誰?
第三,這種推薦法說明蜀中無大將,更進一步說明,益州的板凳深度很淺,更更進一步說明,益州的潛力只會越來越差,諸葛的北伐失敗也是必然。。。